偏瘫患者的社区康复十篇

2024-09-12

偏瘫患者的社区康复 篇1

1 心理康复护理

随着年龄的增长, 老年人的各个功能脏器日渐趋于衰退与老化, 加之子女不在身边、自身社会地位的变化, 都会引起不同程度的心理不适, 尤其是偏瘫患者在经积极抢救治疗之后, 神智清楚患者在受沉重打击和生活自理能力不同程度的丧失后, 心理压力很大, 非常容易出现烦躁、抑郁、悲观、沉默等表现, 对日常生活和疾病的恢复采取一种消极和悲观的态度, 造成精神和心理上的巨大创伤。为使患者的情绪稳定下来并且在心理和生活上日渐适应偏瘫角色, 使得患者重拾对生活和疾病康复的信心, 正确面对疾病, 保持乐观的心态, 因此应积极鼓励家属注重与患者在情感上的交流沟通, 多陪伴患者, 在语言和行为方面上多关心、体贴和接近患者, 给予患者温暖和关怀, 使其深切的感受到被重视和尊重, 提升自身价值。

2 开展正确的家庭功能康复训练

老年偏瘫患者由于疾病的影响, 常常会部分甚至全部的失去一般的日常功能偏瘫侧肢体长期没进行康复训练, 就会逐渐的引起肌肉的萎缩、无力, 更严重者还会发生足下垂和关节不可逆性挛缩畸形。有目的的针对肢体肌肉功能障碍的程度进行肢体的家庭功能康复训练, 活动关节肌肉指导协助患者持之以恒、循序渐进的功能锻炼帮助患者更快康复。

2.1 患侧肢体的功能训练

加常对患肢的按摩, 每日行四肢向心性按摩每次10~15分钟可促进静脉血回流, 防止深静脉血栓并能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2]。帮助患者进行上肢手指、手腕、肘关节、肩关节运动, 并作旋转、上提、屈曲、伸直、外展等运动, 反复练习[3]。此外, 还应指导患者用健侧肢体辅助患侧肢体进行功能训练。

2.2 其他功能训练

针对其丧失的功能, 有选择性的进行功能锻炼, 如床上起身、穿衣的训练, 进食的训练, 使用轮椅的训练, 使用电话, 户内外行走的训练等。

3 科学健康的饮食指导

3.1 低脂饮食

少吃油炸、油煎或油酥的食物, 饮食要清淡。烹时宜多采用清蒸、水煮、凉拌等方式。少吃含饱和脂肪酸成分丰富的食物如动物内脏、蛋黄、奶油及巧克力等, 以减低血中胆固醇浓度。

3.2 低盐饮食

摄取过量的盐份会使人体内的水分滞留, 诱发高血压, 少吃含盐量多的食物, 如咸菜, 腌制食品, 烤肉等, 多吃新鲜的天然食物、蔬菜和水果。

3.3 少饮用含有咖啡因的饮料, 如咖啡、茶类, 禁食刺激辛辣食物

控制体重, 有高血压者应定时监测血压, 避免抽烟、喝酒, 定期测血常规, 饮食不能过饱, 不可暴饮暴食。

3.4 进食困难或者昏迷患者应喂食或采用鼻饲, 长期鼻饲者应每周换胃管一次, 及时清洁鼻和口腔

4 适宜的居住环境

老年人偏瘫患者由于身体的抵抗力下降以及心理变化的敏感性, 创造良好的居室环境对于偏瘫患者疾病的康复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室内要经常开窗通风, 但应避免对流风直接吹吹向患者, 保持适宜的温湿度, 采光度明亮适宜, 室内外安静、舒适。楼梯以电梯代之为宜, 在楼道、走廊、厕所、洗澡间及房间的墙壁上安装扶手, 以便于患者在行走和站立时扶用。活动空间充足, 取消房间门槛。门的宽度要使轮椅能通过, 窗户的高度以不影响患者观望窗外视线为宜, 家居设施的高度均应低于一般常规高度以方便患者。生活空间应定期消毒灭菌以降低患者感染的可能性。

5 加强对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5.1 预防压疮

老年患者血液循环差, 局部长期受压容易引起压疮, 应指导家属定时为患者翻身, 用温水擦洗, 增进局部血液循, 保持皮肤干燥清洁。加强观察局部有无红肿,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5.2 预防肺部感染

泌尿系统感染和交叉感染偏瘫患者久卧在床, 气管和肺部分泌物不易排出, 容易发生肺炎, 所以应随时鼓励病人咳嗽排痰。也可采用超声雾化吸入法、体位引流、胸部叩击等方法促进痰液的及时排出。留置导尿管的患者易发生膀胱的上行感染, 应多饮水, 勤排尿, 增加排尿的次数, 减少发生尿路感染的几率。要注意保持口腔清洁, 每次鼻饲后用温开水清洗鼻饲管, 清洁口腔, 减少口腔感染的机会。

6 其他护理

6.1 参加社区老年集体活动

根据偏瘫患者自身的康复情况, 组织参加娱乐活动小组, 给患者提供一个可以参加集体活动的环境, 如下棋, 唱戏等, 保持身心愉悦, 重拾对生活的信心。

6.2 健脑梳头法

开始因上肢不能运动, 可由家人代替, 若上肢可以运动时, 最好病人自己梳头, 这样既可以锻炼上肢也可以健脑。方法是选用桃木或牛角梳, 从额前开始向后梳, 一直梳到枕部。顺着头皮梳, 一定要贴紧头皮, 着力适中, 在2分钟内大约100次为一回, 以疏通血脉, 刺激头皮末梢神经和毛细血管[2]。

参考文献

[1]陈文芳.偏瘫、失语中风患者的家庭护理指导[R].中外健康文摘World Health Digest Medical Periodieal, 2012, 9 (4) :314.

[2]赵晓红.老年偏瘫病人的康复护理[J].CHINA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ECONOMICS, 2012 (3) :306.

偏瘫患者的社区康复 篇2

偏瘫患者的表现

如果偏瘫患者没有进行早期正确的康复训练, 将会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很大影响:①最常见的是一侧身体疼痛和冷热感觉减退, 一侧肢体感觉异常, 如麻木、针刺感、蚁行感等。②偏瘫患者会痛觉过敏, 如轻微触碰就会疼痛难忍, 甚至没有刺激也会有痛感。③偏瘫患者长期卧床, 还会发生很多并发症, 如压疮、便秘、大小便失禁、骨质疏松、肌肉萎缩、关节僵直、水肿、心肺功能下降、深静脉血栓、体位性低血压、坠积性肺炎等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等, 加重偏瘫的症状, 加大了治疗难度。④如果一个家庭有偏瘫患者, 会给家庭带来很大的影响。首先, 患者及家属心理上经常处于沉重状态, 情绪焦躁;其次, 因为患者不能自行活动及变换体位, 所以需要有专人护理和照料;还会明显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等。

早期康复的必要性

偏瘫对患者及家庭日常生活造成很大影响, 及早进行康复训练非常必要。早期康复的目的有:①预防肌肉萎缩, 肌腱缩短, 防止关节挛缩, 活动度受限;②防止长期卧床并发症;③给患者大脑正常的感觉、运动输入;④诱发主动运动出现;⑤缩短住院时间, 减少住院费用;⑥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解放劳动力。其主要目标为恢复其自主和照顾自己的能力。一般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神经症状不再发展后48 h开始, 不要求患者完全清醒和有完好的交流能力, 但患者对痛和不适有反应。急性期时间一般2~4周, 待病情稳定后康复治疗即可与临床诊治同时进行。脑卒中发生后1个月内是康复的最佳时期, 3个月内的康复即为早期康复[1]。为了预防诸多并发症, 应尽早开始床上的生活自理, 从床上的被动活动过渡到主动活动, 为恢复功能训练和主动活动训练创造条件。

早期康复的方法

常用早期康复训练方法:①良肢位摆放[1]:仰卧位:头颈部垫枕头, 面部朝向患侧, 患肩稍垫起, 防止肩后缩, 胸椎不得出现屈曲, 患侧上肢稍外展, 前臂悬后, 腕关节背伸, 拇指指向外方, 患髋稍垫起, 防止髋关节屈曲、后缩、外旋, 患腿外侧垫枕头防止外旋, 足底与床尾之间搁一稍大点的硬枕, 使足底位于正中位, 防止踝关节屈曲导致下垂。健侧卧位:头用枕头支撑, 患侧肩甲带充分前伸, 肩屈曲90°~130°, 肘、腕伸展, 上肢置于枕头上, 患侧髋、膝屈曲置于枕头上, 健侧下肢髋关节伸展, 膝关节轻度伸屈曲, 背后放一较大的枕头, 使躯干呈放松状态。患侧卧位:头用枕头支撑, 躯干稍后仰, 后方垫枕头, 避免患肩被直接压于体下, 患侧肩胛骨充分前伸, 肩屈曲90°~130°, 患肘伸展, 前臂旋后, 腕关节背伸, 手指自然伸展, 髋伸展, 膝轻度屈曲, 健侧下肢髋关节、膝关节轻度屈曲, 下面垫软枕, 背部放一较大的枕头, 躯干取放松体位。良姿位是对抗痉挛的体位, 3种姿势中, 以健侧卧位为主, 以减少患侧肢体的损伤, 但不论采取何种姿势, 每隔1~2 h应该更换一下体位[2]。②体位变换:预防压疮, 每1~2 h变换1次体位, 将气垫圈置于臀部、足跟下, 预防皮肤破损, 经常清洁皮肤。③床上移动:健足置于患足下方, 健手将患手固定在胸前, 利用健侧下肢将患侧下肢抬起, 向一侧移动, 再将臀部抬起, 向同侧移动, 再将上肢、躯干同向移动。④床上翻身训练:仰卧位是最易诱发伸肌痉挛的体位, 不宜长时间采用, 可视病情通过翻身活动改善。⑤卧-坐位训练:分为卧位-床上长坐位和卧位-床边端坐位训练。⑥避免不良刺激:避免蛮力拽拉患侧上肢, 尽量避免患侧肢体输液, 以防加重患侧病患。⑦饮食护理:可多摄入一些高纤维素以及新鲜的蔬菜和水果, 常吃半流质食物, 低盐饮食, 营养均衡, 荤素搭配, 食物品种多元化, 满足蛋白质、无机盐和总热能的供给, 预防便秘。忌饮浓茶、酒类、咖啡和辛辣刺激性食物。⑧日常护理:由于肢体瘫痪, 有很多患者会出现焦虑、悲观、紧张、烦躁等负面情绪, 长期下去会使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平衡失调, 所以需要保持愉快、乐观的心情。要多体贴患者, 鼓励患者利用健手进行适当活动, 充分调动患者的主动性, 注意休息、劳逸结合, 生活规律、心境开朗,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早期康复可以有效促进患者神经侧支循环以及建立神经轴突联系, 有助于大脑半球功能的重组和代偿, 在整个康复中起决定性作用, 通过对偏瘫患者及家人的健康宣教, 使其认识到早期康复的基本常识及长期预后, 从心理、生活、功能锻炼等各方面给予正确的指导, 保持一颗平和、良好、积极的心态, 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患者健康生活的自信心, 改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凤华.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的重要性[J].中国保健营养, 2012, (11) :4468-4469.

偏瘫患者的社区康复 篇3

关键词医院社区家庭康复管理模式脑卒中偏瘫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7.311

脑卒中患者往往遗留严重的残疾,给家庭生活和社会生存能力带来巨大障碍。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训练是一个长期而又漫长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分3个阶段分别进行康复训练。综合的康复管理模式能够使患者接受系统的康复训练,促进功能的恢复[1,2]。分别使用医院-社区-家庭康复和医院康复两种模式,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治疗,观察两种模式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并进行比较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1年2~12月收治脑卒中偏瘫患者100例,所有患者入院时起病时间1~7天,经头CT检查确诊为脑卒中,并遗留肢体活动不利等症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50例,男20例(40%),女30例(60%),病程1~5天;对照组50例,男25例(50%),女25例(50%),病程2~7天。两组的年龄、性别、运动功能、体重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入选标准:经头CT确诊的脑卒中患者;发病后遗留肢体活动不利等症状;入院时发病时间1~7天。

排除标准:既往有脑卒中病史,并遗留肢体活动不利等症状;既往有外伤等造成残疾影响肢体活动功能的。

方法:观察组依据医院-社区-家庭康复的管理模式包括:①医院康复:为脑卒中急性期的患者,在合理用药的同时配合康复训练,时间两周;②社区康复:脑卒中恢复期的患者,出院后在社区卫生中心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相应的康复训练,时间半年;③家庭康复:为脑卒中后遗症期的患者,在医护人员对患者家属进行康复指导后,使家属能够在家中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时间为发病后6~8个月。对照组只给予患者医院康复,时间2周。观察两组8个月后的运动功能。

疗效判断标准:8个月后,两组依据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标准,观察两组运动功能恢复情况。

统计学处理:依据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用t检验,计数用X2检验,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康复治疗前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康复治疗8个月后,两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结果存在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观察组治疗后运动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进行康复治疗前和治疗8个月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结果比较,见表1。

讨论

急性脑卒中的患者选择及时住院治疗,通过合理用药,保持生命体征平稳,挽救即将被破坏的缺血缺氧组织,建立侧支循环,恢复局部组织的供血,将脑组织的损伤降低到最小程度。但是已经受损的脑组织造成的神经功能的缺损,需要配合早期康复治疗来恢复肢体的运动功能。此期主要以医院康复师实施康复治疗,针对患者病情制定个体化的康复方案,增强运动功能的恢复效果。

恢复期是在患者出院后,病情好转,遗留肢体活动不利症状。此期转入社区康复中心,根据医院康复的效果进行新的康复评定,制定合理的康复方案,由社区康复师进行康复治疗[3]。此期主要注重肢体活动的恢复,增加日常活动的训练,如穿衣、步行练习、上下楼梯等基本活动功能,观察肌张力的情况,防止肢体痉挛。

经过医院康复和社区康复,患者的运动功能已经逐渐恢复,日常生活功能基本自理,但是存在一定的后遗症,这就需要家庭的积极康复治疗[4]。此期患者家属在康复师的指导下在家中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协助患者自理日常生活,培养患者积极生活的信心,督促患者勤于运动锻炼,防止肌肉萎缩,提高日常生活质量。

总之,医院-社区-家庭康复管理模式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阶梯型的康复治疗,在本次研究中,所选取的100例患者,在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实施相应的康复方案,经过8个月的康复治疗,阶梯型的康复模式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两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结果显示,观察组康复治疗后运动功能显优于对照组。说明医院-社区-家庭康复管理模式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的意义重大,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戴文娟,张春英,曾国勇.规范化康复管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3):377-378.

2刘俊青,么丽春.社区分级康复管理模式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及其费用效益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17):1596-1598.

3吴矿文,江滨,梁杰,等.脑卒中社区康复简易适宜技术在社区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1,35:4025-4027.

4吴珺,谢火芳,张红.家庭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5):273-274.

[ZK)][HT][FL)][HJ]

偏瘫患者的社区康复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入选标准

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5], 经颅脑CT或磁共振成像 (MRI) 确诊的出血性或缺血性脑卒中初次发病者;在本院神经内科住院2周~4周, 神志清醒、生命体征平稳的出院患者;出院时存在肢体功能障碍, 偏瘫肢体Brunnstrom分级2级以上;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排除标准

活动性肝病、肝肾功能不全;充血性心力衰竭;恶性肿瘤;恶性进行性高血压;呼吸功能衰竭;既往有痴呆病史;既往有精神疾病史;外地无法随访者;其他疾病所致功能障碍。

1.3临床资料

选择2008年7月—2013年7月由铁营医院神经内科出院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5例, 女35例;年龄42岁~74岁;文化程度:初中及其以下者65例, 高中及其以上者35例;脑梗死82例, 脑出血18例;病变以左半球为主者44例, 以右半球为主者33例, 其他病灶者23例;合并原发性高血压52例, 合并糖尿病25例。将10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 各5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因、病变部位及教育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详见表1。

1.4 治疗方法

康复组患者出院后直接由社区继续接受康复治疗, 由综合医院社区康复专家组确立在社区内的康复训练技术及康复目标, 采用综合康复训练方法, 由综合医院固定的康复科医师 (1人) 和治疗师 (1人) 直接参与指导, 开展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综合医院康复师和治疗师到社区指导、评估时间安排:入组第1个月每周1次, 第2个月~4个月每2周1次, 第5个月~6个月每月1次, 共12次, 每次45 min。其余时间由社区康复治疗师每天为患者治疗。

具体的康复训练采用偏瘫实用训练技术[6]进行康复治疗。内容包括体位控制、改善关节活动范围、翻身训练、起坐训练、坐位和立位平衡训练、身体转移训练、步行训练、抗痉挛、随意性改善训练、肢体耐力训练、拐杖使用、自助具使用及轮椅使用训练、日常生活动训练等。弛缓期以肢体良好姿势摆放、被动关节活动、促进肌力及肌张力恢复翻身训练、起坐训练、主动-被动活动结合等训练为主, 痉挛期以抗痉挛、诱发分离运动、提高运动功能为主, 恢复期以诱发分离运动、克服异常模式、步行训练、日常生活动作训练等为主。同时对家属进行指导, 根据患者康复需求, 指导家属在综合医院出院前完成家庭环境改造, 以适应病人康复, 保证在家中训练的安全[7]。对于康复方法、目的、原则、手法、技巧、家庭训练措施, 均需用通俗易懂的言语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 让家属在训练场地实际观察学习, 使他们对方法有充分的了解, 理解操作, 并灵活应用。

除了提出康复方案外, 康复组还重视心理康复, 全面细致解释病情, 针对部分患者抑郁、自卑、自信较差等特点, 请心理咨询师制定出相应的个性化心理辅导方案, 让患者家属了解患者的运动障碍, 给予更多的理解、支持与鼓励, 达到积极主动配合康复训练的目的;综合医院医师、康复医师和社区康复医师共同商讨适合患者二级预防用药指导及情绪障碍用药指导, 并进行卫生宣教, 及时预防和处理卒中后并发症如肩关节半脱位、肩手综合征、失用性骨质疏松等。

对照组只采用常规的康复训练, 综合医院康复师及治疗师不参与社区康复训练, 仅在回本院复诊时, 本院接诊医师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病情的询问和口头的康复治疗指导。

1.5 评定方法

1.5.1 肢体运动功能评定

利用Fugl-Meyer (Fugl-Meyer Assessment, FMA) 的方法, 评定康复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 该方法总分100分, <50分为严重运动障碍 (Ⅰ级) ;50分~84分明显运动障碍 (Ⅱ级) ;85分~95分中度运动障碍 (Ⅲ级) ;96分~99分轻度运动障碍 (Ⅳ级) 。

1.5.2 平衡功能能力评定

利用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定 (Fugl-Meyer-B Assessment, FIM-B) 的方法, 评定康复治疗前后的平衡能力的变化, 最高平衡分为14分, 评分越少, 平衡功能障碍程度越严重。

1.5.3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

应用Barthel指数 (modified barthel index, MBI) 评定量表进行评定康复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 该量表总分0~100分, 评分在60分以上者基本能完成日常生活活动能力;59分~41分者需要帮助才能完成日常生活活动能力;40分~21分者需要很大帮助;20分以下者完全需要帮助。

1.6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所有统计分析均由SPSS13.0统计软件完成。

2 结果

(见表2)

3 讨论

社区康复是一种经济、有效、康复覆盖面广的服务方式[8]。建立规范、系统的社区康复网络, 可使大量的脑卒中患者得到广泛、正规的康复治疗, 具有降低致残率、节省医疗费用、充分利用各级医疗资源及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的作用[9]。

我国“十五”攻关课题研究也证明, 规范三级康复治疗对提高发病后6个月内的患者各阶段神经功能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我国目前社区康复处于初级阶段, 康复专业队伍水平不整齐, 社会公众对康复认识程度低, 公共卫生医疗保障体系支持力度不够, 加上社区康复资源有限, 大部分地区目前尚缺乏专业的康复中心, 许多脑卒中患者在综合医院出院后未能得到正规的康复训练, 仍遗留有运动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言语障碍及就业能力障碍等。因此, 患者在综合医院内接受康复治疗的时候, 就应制定与患者家庭的生活环境有密切联系的功能训练计划, 其目的在于提高医院内治疗的实用性, 当患者出院后, 在社区进行延伸性治疗, 并注意患者早期心理干预, 加强情感支持, 最大可能地恢复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提高生活质量, 也得以使社区康复规范化、系统化。

本研究康复组采取以综合性医院为主导, 由综合医院康复科医师和治疗师直接参与指导, 并结合患者肢体瘫痪实际情况, 将偏瘫实用训练技术真正应用到社区康复训练中, 同时注意患者平衡功能的恢复情况, 加强坐位和立位平衡训练。本研究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康复治疗前后运动障碍程度都有所提高, 但康复组的运动障碍程度由Ⅰ级~Ⅱ级提高到Ⅱ级~Ⅲ级, FuglMeyer评分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有明显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肢体运动功能有明显改善。两组在康复治疗前后平衡功能障碍程度都有所提高, 但康复组平衡能力由无支撑坐位或帮助可支撑站立提高到无支撑站立或患侧可单足站立, FIM-B评分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有明显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平衡能力有明显改善。两组在康复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所提高, 但康复组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由需要很大帮助提高到基本能完成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MBI评分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有明显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明显改善。这些结果表明, 由综合医院指导的社区综合康复方法有效。虽然对照组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在治疗后也有一定的提高, 但由于对照组患者训练的质和量不够, 而且没有给予早期的心理疏导及心理用药指导, 在治疗6个月后康复组瘫痪肢体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由于我国目前的社区康复发展很不平衡, 面临的实际问题较多,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是收集到的样本量较少, 而且我科与社区康复科的合作方法还处于探索阶段, 期待今后继续探索大样本、多方式合作的社区康复模式, 继续探索适合脑卒中患者的科学、规范、可推广使用的脑卒中社区康复模式。

摘要:目的 探讨综合性医院指导的社区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 (50例) 及对照组 (50例) , 康复组采用由综合性医院康复科指导的综合康复训练方法, 对照组仅接受常规社区康复治疗, 于社区治疗前、治疗6个月分别利用Fugl-Meyer评定法 (FMA) 、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定法 (FIM-B) 和Barthel指数 (MBI) 进行肢体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肢体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明显改善 (P<0.05) ;康复组效果优于对照组, 治疗6个月后两组间Fugl-Meyer评分、FIM-B评分、MBI评分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采用由综合性医院康复科指导模式下进行的社区综合康复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更有利于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

关键词:脑卒中,社区康复,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日常生活能力

参考文献

[1]吴兆苏, 姚崇华, 赵冬.我国人群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3, 24 (3) :236-239.

[2]罗峰, 崔明, 祁奇.社区康复对后遗症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8, 14 (8) :786-787.

[3]张连辉.从我国卫生保健现状看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J].中国康复, 2006, 21 (4) :285.

[4]白金平.关于开展社区康复的思考[J].医学信息, 2005, 18 (9) :1202-1203.

[5]中华神经科学会, 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79-380.

[6]纪树荣.实用偏瘫训练技术图解[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5:5-66.

[7]杨亚娟, 费才莲.睡眠健康教育对脑卒中失眠患者康复的影响[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8, 25 (1A) :16-18.

[8]邵爽, 戴红.我国脑卒中社区康复技术的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8, 23 (5) :479-482.

偏瘫患者的社区康复 篇5

脑卒中是对人类的生命与健康有着严重影响的一种常见病与多发病,也是我国中老年人残疾和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近几年来,随着现代医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临床上脑卒中诊治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病死率逐下降,但是,因为在该疾病的临床治疗中,普遍存在着重治疗、轻康复以及忽视患者身体功能恢复的现象,导致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依旧非常高,给患者家庭与社会造成了非常沉重的负担[1]。本文主要就康复护理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并作如下报告: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4年9月-2015年9月期间,在我科接受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患者94例,随机进行分组,分别是A组与B组,每组有患者47例,A组患者中男性27例,女20例;年龄46-76岁,平均年龄(62.19±8.34)岁;其中有脑梗死患者29例,脑出血患者18例,A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B组患者共有男性30例,女17例;年48-78岁,平均年龄为(64.51±8.62)岁;其中脑梗死患者共24例,脑出血患者共有2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病症等临床资料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研究结果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A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内容主要包括生命体征监测、药物指导以及心理护理等内容。B组患者在A组的基础上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1.2.1 心理康复护理

由于脑卒中患者在肢体瘫痪、失语以及反应方面都比较迟钝,心理多数处于失衡,心理主要表现为自卑、焦虑不安、依赖以及急躁易怒等。患者发病后极极容易出现抑郁,情绪非常悲观,对自身和疾病治疗失去信心,进而对患者配合治疗和康复护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造成影响,导致患者失去神经功能康复治疗与护理的最佳时期,对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造成影响。因此,在治疗早期,护理人员应该依据患者的心理的状态评估结果对,给予患者适当的心理疏导,并采取有针对的心理护理措施,针对患者的文化程度、工作岗位情况以及病情严重程度等采取对应的护理措施。例如用真诚的态度和患者进行交谈,解释患者提出的疑问,鼓励病人表达自己的感受,指导克服焦躁、悲观情绪,尽早适应病人角色的转变,帮助患者树立疾病治疗的信心。并给予患者的家属适当的心理指导,与家属配合一起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让其积极主动的配治疗与护理。

1.2.2 语言功能康复护理

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而言,应该尽早对其进行语言功能方面的训练,护理人员应该和患者构建良好的交流渠道,对于无法讲话的患者,可适当使用一些可以将其需求表达出来的画片,也可以通过表情、卡片、唇语、写字、手势等不同的体态语言,来弥补与完成对话内容。如果患者在口语理解方面存在困难,可以采用手势或者视觉信号再配合以1-2个意义比较明确的单词,尽量不要使用比较复杂的长句,以免患者无法理解。指导病人缩唇、扣齿、卷舌、鼓腮、吹气等肌群运动训练,每一次的语言功训练护理人员都必须耐心、反复的示范,并尽量使用相同的动作,禁止因为开头几次失败,就放弃训练,要引导患者保持积极的训练态度。

1.2.3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向患者和家属解释吞咽困难的原因及强行进食进水可导致误吸,进食时及进食后半小时应抬高床头,选择粘稠糊冻状的软食或半流质。指导患者多行舌体操和鼻咽腔闭锁功能训练,如伸缩舌头、绕口一周、弹舌、鼓腮、吹吸锻炼。如吞咽困难无改善症状加重或呛咳应鼻饲或静脉营养支持。

1.2.4 肢体功能康复锻炼

(1)指导患者卧床休息时,让肢体始终保持正确、良好的姿势与体位,以减轻患病肢体的痉挛、水肿及各个肢关节发生蜷缩变形的情况。(2)护理人员应该用轻柔、缓慢以及有节律的方式对患者的患肢进行按摩,帮助患者放松肌肉,提高患者临床治疗和护理的效果。(3)对患者进行系统功能训练,例如正确摆放肢体、适当的拍打按摩、神经肌肉治疗、平衡训练以及关节活动等训练,帮助患者尽早恢复肢体功能。

1.2.5 生活能力康复训练

护理人员应该让患者进行投球、拨算珠、搭积木、套圈以及抓木钉等活动,指导患者自己穿脱衣物、进餐、入厕、刷牙、沐浴、洗脸以及拧毛巾等,一天两次,每次30min,将重点放在患者侧上肢与手部功能的训练上。在各个ADL训练项目中,应该把患者的移动能力训练作为主体,在康复护理中教会患者利用残存的功能进行训练加强患侧刺激对抗其感觉消失,并适当借助各类工具让患者学会翻身、起床以及从床移动到轮椅上,再从轮椅移动至厕所等活动的技巧与方法,应告知患者无论是站起还是坐下,患者必须学会向前倾斜躯干,保持脊柱伸直。患者必须学会两侧臀部和下肢平均承重,应教会患者在完全伸膝前将重心充分前移。

1.2.6 家庭康复护理

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病程长、恢复速度慢、经济负担也比较重,因此,很少有患者可以等到完全康复之后才出院,并且在出院后,如果患者没有持续进行正确的康复训练,就会前功尽弃,导致各项功能持续减退。护理人员应该告知患者及家属在出院后,注重平衡、协调以及速度等方面的训练,并适当借助于步行器和拐杖等到室外开展活动。同时,进行日常生活经常用到的精细动作进行训练,增强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帮助患者尽早恢复健康。

1.3 疗效评定

护理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与生活功能Barthel指数评分。评业标准为:患者BI=100分,肢体功能完全恢复正常为显效;BI≥60-80分,肢体功能基本正常为有效;患者肢体功能无任何改善,甚至加重为无效。

1.4 统计学处理

研究所选统计软件的版本是SPSS20.0,在统计文中计量数据时,选择(±s)作代表;分析文中计数资料时,选择“χ2”检验,同时计量资料选择“t”进行检验。给予2组入选对象各项数据客观对照,若其结果有差距,则选用(P<0.05)表示。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比较

护理后,B组患者临床护理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A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1。

2.2 两组患者护理后的ADL评分比较

护理后,B组患者的ADL评分为(64.38±11.54)分,A组的ADL评分为(44.19±8.65)分,B组患者的ADL评分明显高于A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脑卒中主要是由于患者脑部血液循环出现障碍,引发的以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其发病率、致残率以及致死率都非常高。多发于中老年人,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感觉障以及肢体神经功能障碍等,而偏瘫就是该疾病最为常见的一种临床症状[2]。

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结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只要患者的生命体征处于稳定状态,越早实施康复护理干预,其临床效果也就越显著。大量的实践研究证实,当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出现损伤之后,其损伤中心区的周围神经细胞,并没有死亡或者完全出现程序凋亡,而是一种传导衰竭,进而形成半暗区,而在早期针对这种情况进行运动治疗康复,可以让这部分细胞复活,是一种依据康复医学神经功能重组的原理,于患者早期通过心理护理、语言功能康复护理、吞咽功能康复训练、肢体功能康复锻炼、生活能力康复训练以及家庭康复护理等多种实施全全护理,以此来改善患者的生活功能,帮助患者尽早恢复肢体功能[3]。

本次研究显示,护理后,B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与ADL评分均明显优于A组(P<0.05)。由此可见,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临床护理中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各项肢体功能和生活能力,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和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护理中应用早期的康复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9月-2015年9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患者94例,随机进行分组,分别是A组与B组,每组有患者47例,A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B组患者则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护理后,B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率与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明显优于A组(P<0.05)。结论 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中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和使用的价值。

关键词: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脑卒中,偏瘫,临床护理

参考文献

[1]佘秋群.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J].中外医疗,2015,01:154-156.

[2]王慧英,刘荣荣.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中华全科医学,2015,05:845-846.

偏瘫患者的社区康复 篇6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97例脑出血偏瘫患者, 男62例, 女35例, 年龄40~86岁, 平均75岁。经头颅CT检查确诊,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52人, 冠心病31人, 糖尿病12人, 其他疾病2人。发病到入院时间平均为1.8d。患者均在我院接受积极的手术治疗而保住生命, 但因肢体偏瘫, 影响生活质量于我院做进一步治疗。左侧偏瘫39例, 右侧偏瘫58例;上肢肌力≤Ⅱ级68例, 上肢肌力≥Ⅲ级29例, 下肢肌力≤Ⅱ级62例, 下肢肌力≥Ⅲ级35例。

1.2 康复综合护理措施

1.2.1 心理护理

由于起病突然, 病情重, 经积极手术治疗后仍然伴有肢体功能障碍, 患者生活失去自理能力, 患者多存在恐惧, 焦虑, 压抑而情绪低落, 同时感觉自己成为“累赘”, 对治疗缺乏信心。为了避免负面情绪对患者病情的影响, 护士要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疾病的发生, 发展及预后的相关知识, 必要时可对患者进行反复宣教, 并介绍有相似症状患者的恢复情况, 加强护患交流, 消除紧张恐惧心理, 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积极配合医师的治疗。

1.2.2 科学体位的选择

针对于轻重不同症状的患者要做好正确卧位的护理, 对于轻症患者活动能力不受限, 嘱其以健侧卧位为主, 并定时翻身。对于重症患者, 护士护理的过程中要注意为患者摆好体位:上肢保持肩关节旋前, 肘关节伸直, 腕关节背伸、旋后, 指关节外展, 下肢保持膝关节略屈, 防止下肢外旋, 足底平放于床, 防止足下垂。护理过程要注意定时给患者翻身, 平均2h变换一次体位。在为患者变换体位时要注意不可局部强行牵拉, 以免造成损伤。协助翻身后要对患者体位做重新摆放, 始终保持上肢处于伸展位, 下肢屈曲位。

1.2.3 被动运动及按摩

肢体的被动活动要及时进行, 一般在入院第一天即开始进行被动活动练习, 要对患者做全面的被动活动锻炼, 包括上肢的肩, 肘, 腕, 手及下肢的髋, 膝, 踝各个关节的背伸, 屈曲, 旋前, 旋后, 内收, 外展等各个功能位置的锻炼。每次锻炼以不引起患者不适为宜, 锻炼强度可因患者的恢复情况而定, 一般活动频率在3~4次每天, 每个关节活动每次10次左右, 活动时间不宜过久。对于患者偏瘫部位, 每天要进行向心性按摩, 以促进血液循环, 防止血栓发生, 同时防止肢体发生废用性萎缩。可对患者及家属做按摩指导, 以协助配合我们做好按摩的护理工作。

1.2.4 功能锻炼

对于偏瘫患者, 接受康复治疗的首要目的是改善日后的生活质量, 因此对于患者恢复的重点即是日常生活活动, 对于偏瘫后的患者我们对其日常功能恢复的护理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 自主翻身训练:患者平卧于床上时, 将健侧腿放到患侧腿下方, 同时以健侧手扶住患侧肘部关节, 扭动躯干使身体旋转, 同时用健侧的上下肢体带动患侧的肢体运动完成翻身的过程。嘱患者每日加强训练, 以便能够熟练完成。 (2) 坐位训练:对于卧床患者, 首先帮助患者摇起床头, 协助患者保持坐位姿势于床头, 待观察患者可以保持平衡后, 指导患者学习起坐的具体方法, 嘱患者将健侧腿放到患侧腿下面, 取健侧卧位, 以健侧前臂作为支点, 缓慢支撑起躯干, 形成坐位于床边。护士在帮助患者锻炼时要做好患者的安全防护, 患者由于肌力降低, 加之由卧变坐, 下肢垂于床下, 躯体很容易失去平衡而前倾, 防止患者摔伤是护理过程中最需注意的问题之一。 (3) 站立训练:患者在学会坐位于床边时, 采取Bobarth握手, 尽力向前伸展, 弯腰, 收腹, 低头, 将重心逐渐移到下肢。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初期在学习站立时, 护士可以以双手轻拉患者肩部以协助患者完成站立动作。患者在能够自主站立后需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姿势, 保持抬头, 目视前方, 挺胸, 收腹, 放松肩及颈部肌肉, 保持腰部及下肢伸直状态。 (4) 步行训练:随着患肢的负重能力提高, 肌力的恢复, 可以开始给予患者步行训练的指导, 以健侧肢体带动患侧肢体移动, 初期可在双杠中训练并由患者家属及医护人员的协助进行行走训练。护士要指导患者保持适当行走频率及步幅大小。逐步进行带护栏的上下楼梯步行训练, 以增强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 (5) 穿衣训练:在穿着上下衣时, 方法相同, 都是以患侧肢体首先伸入衣服当中, 然后再穿健侧。穿着裤子时, 在双腿都伸入裤腿之后以健侧支撑起臀部, 患者上肢协助将裤子提到腰部。 (6) 从床到轮椅的转移:轮椅摆放在患者健侧, 与床成45°角, 患者在完成由卧到坐, 由坐到站后, 以健侧手扶住轮椅的外侧扶手, 以健侧腿为中心旋转, 使臀部正对座椅, 中心前移, 弯腰, 缓慢屈膝而坐下。由轮椅到床以相反的顺序进行。 (7) 如厕动作练习:使轮椅与坐厕成30°~40°角固定轮椅勿使之移动, 患者向前弯腰, 以健手抓住远侧的坐厕盖圈, 以健腿支撑, 完成站立动作, 并以健腿为轴, 旋转身体, 坐到坐厕上。返回轮椅以相反的顺序进行。

1.2.5 饮食与休息护理

患者在康复训练期间应少量多餐, 少肉多菜, 因康复训练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 食物中要补充足够的蛋白, 热量, 维生素, 同时保证低盐低脂低胆固醇的饮食方案。保证足够的水分摄入。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表, 保证足够的休息时间。避免单次, 单日训练量过大。同时创造安静整洁的生活环境以促进患者的疾病恢复。

2 结果

本组97例于我院做康复治疗的脑出血偏瘫患者, 在优质的护理方法护理下, 88例无并发症仅留有轻度的肢体功能障碍, 日常生活能够自理, 不需要家人照顾。5例生活能力较差, 4例发生肩手综合征。有效率达到90.72%。

3 小结

脑出血偏瘫疾病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重而呈现上升趋势, 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致残率高, 并发症多是其主要特点。以往治疗时限制活动, 严格卧床休息, 虽经过积极的药物及外科治疗, 患者的生命得以维护, 但大部分出现严重并发症及废用综合征。脑出血偏瘫患者术后实施康复护理, 有计划, 有目的, 有针对性地对患者实施康复指导, 通过输入正常的运动模式来促进正常模式的形成, 最大限度地恢复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由于疾病本身的性质决定, 患者往往接受大量治疗后依然患有肢体功能障碍, 患者往往表现出恐惧, 焦虑, 烦躁, 绝望等心理障碍, 护士给予患者的热情的耐心的安慰, 对于患者疾病的恢复非常重要[1,2,3,4]。护士经过认真的护理指导, 提供全面, 优质的护理服务, 在整个康复护理治疗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绝大多数患者的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得到了恢复, 在帮助患者树立起战胜病魔的信心, 增进护患关系的良好发展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摘要:目的 探讨脑出血偏瘫患者康复综合护理措施。方法 对我院自2009至2011年收治的脑出血偏瘫患者97例康复综合护理措施进行总结, 探讨脑出血偏瘫患者康复综合护理的优质方法。结果 本组97例于我院做康复治疗的脑出血偏瘫患者, 在优质的护理方法护理下, 88例无并发症仅留有轻度的肢体功能障碍, 日常生活能够自理, 不需要家人照顾。5例生活能力较差, 4例发生肩手综合征。有效率达到90.72%。结论 经临床有计划的康复护理, 帮助患者改善症状, 减少并发症, 减轻关节痉挛, 改善肌张力, 减少致残, 提高生活质量, 恢复自理能力收到较好效果。

关键词:脑出血,偏瘫,康复护理

参考文献

[1]于洋, 张琳英.卒中单元早期康复治疗对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9, 24 (1) :30-32.

[2]金妹, 朱美红.指导性强化作业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及ADL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9, 24 (2) :173-174.

[3]刘艳蓉, 王改琴.康复护理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功能恢复的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 2008, 21 (7C) :1912-1913.

偏瘫患者的社区康复 篇7

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脑血管疾病偏瘫患者的病例资料,总结护理经验。脑血管疾病偏瘫患者的主要护理内容有肢体功能训练和语言康复护理。

结果:本组患者肢体功能和语言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恢复,获得了最大限度的独立生活自理能力。

结论:给予脑血管疾病偏瘫患者康复期的有效护理,促进了肢体功能和语言的康复,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减轻了社会和家庭负担。

关键词:脑血管疾病偏瘫 肢体功能 语言 康复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9-0161-02

脑血管疾病偏瘫患者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指从坐立到起立、步行阶段,本阶段患者病情基本稳定,但肢体功能和语言障碍,恢复缓慢,训练难度大,时间久[1]。我们护理人员帮助和指导患者使其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改善,降低致残率,促使其重返社会,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脑血管疾病偏瘫患者患者120例,均为2011年1月~2012年6月来我医院求医的患者,其中男性72例,女性48例。年龄44-76岁,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运动障碍和语言障碍。

1.2 方法。

1.2.1 早期按摩护理。研究资料证实,早期成功的给予患者肢体功能位护理,可大大减少肌肉萎缩、肩关节脱位、关节挛缩畸形、足下垂、内翻等脑血管的继发障碍。现代学者认为肢体停止活动一周,就可能引起肌肉萎缩。因此,在患病初期不影响治疗的情况下,应立即进行肢体按摩等被动活动,如肩、肘、指、髋、膝、踝关节的屈曲、伸展和抬举等活动。患者脑血管疾病后应将瘫痪肢体置于功能位,手腕关节微背曲30-45度,手指轻度屈曲,肘关节屈曲90度,也可以变换伸直位,防止屈曲性和伸展性畸形;下肢用夹板将足底垫起,也可使用足支架,使踝关节呈90度;膝关节下垫一枕使腿弯曲,外侧支托。对瘫痪肢体,易形成褥疮,应每日用红花油或药酒涂抹按摩。对于感觉和运动障碍,可配合针灸治疗,上肢可以针刺内关、外关、曲池、肩俞、肩峰为主,下肢以针刺环跳、殷门、委中、足三里、三阴交、昆仑等为主。每日1次,20-30次为一疗程,以促进肢体的早日康复。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从第二天开始,出血性病人待意识清醒后,尽早做被动活动。其主要作用是促进肢体血液循环,维持关节韧带活动度,防止肌肉韧带挛缩。老年人肢体功能衰退,肢瘫后肌肉出现松驰或痉挛,关节僵直,训练动作要轻柔,方法要正确细致,充分牵伸肌肉、肌健和关节周围的软组织。

1.2.2 功能锻炼护理。随着患者病情的好转,肌力的恢复,要对患者进行坐、站、走的训练。训练前,首先让患者充分认识步行的艰难,避免精神紧张而发生意外,尤其是后顶叶病变者,易出现体相障碍,更应该引起重视。刚开始先让病人在床铺上练习仰卧起坐,练习左右翻身,练习上下肢的肌力,逐渐练习坐起、坐稳应让病人选先在在床上坐,双腿下垂于床边,再下地坐椅,每次坚持10-15分钟,然后站立平衡,最后进行起立训练。开始迈步时,力争动作到位,切忌急于求成。可在瘫痪下肢拴一根绳子,当患者迈步时,助手协助向上前方面提绳子,这种方法患者易于接受,练习起来,就像真的会走路一样,增加了训练信心,能提高训练的效果。但应避免产生依赖心理。经过坐到站立,站立到行走三个阶段的练习,能平稳的走好平路后,即开始上下台阶的练习,上下台阶有一定危险性,要注意加强保护。步行康复是独立生活的重要步骤,自理个人生活的关键,也是康复进程的一个跃进。在进行步行训练时切不可忽视上肢功能的练习,上肢活动特别是手的精细活动的恢复慢于下肢,病人因此会丧失信心,应多加鼓励。

1.2.3 及时心理护理。脑血管患者疾病起病急,病人在短时间内从一个健康人变成一个残废人,再加生理上的痛苦以及漫长的康复过程,其心理创伤远大于机体创伤,易致患者产生痛苦、失望,甚至悲观厌世等不良情绪。指导患者保持良好心理状态,是保证康复的基础。不同心理状态对疾病的预后和康复效果会有不同的影响[2]。掌握患者的心理变化,根据患者的心理变化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如果患者有抑郁心理,我们要细致观察,尽快解除患者抑郁,并防止患者自杀。同时了解每个病人的个性特点也很有必要。如果外向性性格的患者,他们的喜怒哀乐明显地表现出来了,内心深处的痛苦在别人的帮助下能及时宣泄出来,这样可及时解除患者的心理困扰。而内向性格的患者,往往把痛苦和想法压抑在内心深处,不善于向外宣泄,又不善于与人交往,表面上似乎平静没有什么事,实际上内心深处极度矛盾和痛苦而不能自拔。如果不了解这种患者的人格特点,忽略了他们的心理障碍,就影响了康复和治疗。

1.2.4 语言康复护理。语言障碍康复训练首先是构音的训练,教会患者用喉部发“啊”音,或用咳嗽、吹火柴等诱导发音,让患者听常用句子的前半句,令其说后半句,或复述单字、词汇、句子、诗歌等。要细致观察病人表现和情绪,准确判断患者的心意,恰当回答和处理病人的要求,克服患者为难情绪,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能发言的患者可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对镜发音,由短到长,由易到难。

2 结果

本组120例脑血管疾病偏瘫患者,经过肢体功能训练和语言康复护理,肢体功能和语言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恢复,获得了最大限度的独立生活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社会和家庭负担。

3 讨论

帮助脑血管疾病偏瘫患者肢体功能障碍恢复和语言康复是护理的重要课题。脑血管疾病偏瘫患者的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脑血管疾病偏瘫患者国外常规在发病5-10天内开始康复治疗[3]。对于患者肢體活动障碍和语言障碍,要对其进行早期肢体按摩和关节功能锻炼,同时指导语言训练,以促进脑血管疾病偏瘫患者的全面康复。

参考文献

[1] 黄东峰,丁明辉,陈少贞,等.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功能特点与早期康复干预的标准[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1,23(5):272

[2] 沈燕君.对患者和家属的心理沟通[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1,20(10):52~453

偏瘫患者的社区康复 篇8

1软瘫期

1.1 康复治疗

软瘫期相当于 Brunnstrom第Ι阶段, 本阶段特点:部分患者出现肩关节半脱位、卧位时骨盆后倾、髋关节呈屈曲外展, 膝关节过伸展, 踝关节跖屈内翻, 康复治疗重点应注重良肢位的摆放, 使肩胛骨及骨盆向前突, 上肢肘关节、手指伸展, 腕关节背伸, 防止髋关节屈曲外旋;2~3 h翻身和变换体位;尽早开展被动关节运动;向主动运动逐步进行翻身、侧卧, 头颈、肩关节、四肢各关节及脊柱的功能训练, 30 min。健肢也应同时自动活动, 避免肌张力低下, 乏力与肌萎缩。

1.2 针灸治疗

一般中风病患者只要生命体征稳定就可以开始针灸治疗, 头针, 采用头穴丛刺长留针间断行针法。取穴, 于氏头部腧穴分区法-七区划分法, 以顶区、顶前区为主。体针, 软瘫期贯穿了BrunnstromⅠ~Ⅱ阶段, 此期患者表现为弛缓性瘫痪。针刺以传统针刺手法为主, 上肢多取屈肌群穴位, 以手阳明经穴为主;下肢多取伸肌群穴位, 髋部多取臀大肌处穴位;大腿部以足阳明经、股四头肌处穴位为主;小腿部以足太阳、少阳经穴位为主。

2痉挛期

2.1 康复治疗

痉挛是指偏瘫大部分肌群出现肌张力增高和腱反射亢进, 导致运动时阻力增加, 生硬, 肢体常被拉向肌群痉挛方向, 不能产生协调运动。通常中风偏瘫患者发病2周后, 相当于 BrunnstromⅢ、IV期。上肢屈肌、下肢伸肌由弛缓性偏瘫转入痉挛阶段, 而且痉挛呈进行性加重, 痉挛期采用Bobath抗痉挛手法, 抗痉挛肢位的应用、患侧负重、躯干旋转、患侧上肢伸展、肩向前伸。 早期坐位与坐位平衡训练、床上动作训练、搭桥运动训练、站立及站立平衡训练、步行训练、纠正划圈步态和上下楼梯训练, 50 min。

2.2 针灸治疗

头针仍采用头穴丛刺长留针间断行针法, 针刺取穴与操作方法同软瘫期。

体针采用抗痉挛针法

2.2.1 上肢:

手三里、外关穴 (使手腕伸展或手指伸展) ; 天井、 臑会穴 (使肘部伸展, 肘外旋) ;肩髃、臂臑穴 (使臂外展) 。

2.2.2 下肢:

阳陵穴、悬钟穴 (使足背屈、踝外翻) ;解溪、丘墟穴 (使趾伸展、足背屈) ;髀关、血海穴 (使髋屈曲、髋外展膝屈曲) 。

2.2.3 电针方法

患者取卧位, 皮肤常规消毒后, 以28号1.5-2寸华佗牌针灸针进行针刺, 得气后在针柄上连接英迪KWD-808-Ⅱ型脉冲针灸治疗仪, 痉挛期采用密波, 频率以100次/分为宜, 刺激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上肢肩髃与臂臑连接一组导线, 刺激三角肌, 使臂外展, 拮抗肩内收;手三里尺骨0.5寸处与外关连接一组导线, 刺激肘肌和旋后肌使手腕上扬及手指伸展, 防止腕指屈曲;下肢仰卧位时髀关与血海连接一组导线, 刺激股四头肌, 保持膝关节的稳定性;侧卧位时承扶与委中连接一组导线, 刺激股二头肌, 使膝关节屈曲, 防止下肢的伸肌痉挛模式;阳陵泉与悬钟连接一组导线, 刺激胫前肌, 使踝关节外展, 足背屈, 防止足内翻及垂足。刺激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每次治疗40 min, 1次/d, 痉挛较重的患者, 可在四肢末梢 (手、足) 行温针灸。

3恢复期

3.1 康复治疗

恢复期患者的康复治疗除了运动功能恢复的训练外, 更加要注重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康复。包括更衣、系扣、穿脱鞋袜、进食、洗漱、转移、入厕, 每日反复多次。

3.2 针灸治疗

恢复期处于Brunnstrom偏瘫级别的Ⅴ-Ⅵ期阶段, 此期治疗原则是加强肢体的精细分离动作, 提高肢体的协调控制能力。针刺仍以头穴丛刺长留针间断捻转针法和抗痉挛体针针法为主, 注重头穴丛刺与康复治疗技术的结合。

4体会

偏瘫患者的社区康复 篇9

关键词:偏瘫,肩关节半脱位,康复治疗与护理

肩关节半脱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病率达60-73%[1]对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我科制定了一套系统康复治疗及护理方案,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8月-2009年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卒中偏瘫患者46例。均经临床诊断和CT或MRI检查符合1995年全国脑血管会议诊断标准。符合中国康复研究中心肩关节半脱位的评定标准[2]其中男27例,女19例,平均年龄66.3岁,病程<3个月,右侧偏瘫26例,左侧偏瘫20例,脑梗塞28例,脑出血18例。

1.2 方法

1.2.1 矫正肩胛骨的位置

根据病情取仰卧位,健侧卧位或坐位,治疗者一手牢固的把住肩胛骨下角,并充分向外牵拉,使其离开脊柱,使肩胛骨位置得到矫正,关节盂位置正常,另一手握肱骨近端使其外旋、向下或向前滑出肱骨头复位。

1.2.2 活动肩胛胸廓关节

治疗师一手固定肱骨近端,另一手固定肩胛骨下角,按肩肱关节与肩胛胸廓关节2:1运动比例被动或主动完成各个方向运动。运动中注意将肱骨头向关节窝处挤压,保持肩关节全范围无痛性运动。

1.2.3 刺激肩周围稳定肌的张力和活动,增加感觉刺激。

(1)关节挤压:取健侧卧位,患肩关节屈曲,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后,腕关节背伸,治疗师通过患侧手掌向肩关节方向做快速、反复挤压,让患手伸向前,防止肩后缩;坐位时患侧负重,头转向患侧,健手协助控制患侧肘关节伸展,腕关节背屈,患手放在坐位臀部水平略外侧,让躯体向患侧倾斜,使患肢负重,挤压肩关节;(2)牵拉反射:治疗师一手支撑患臂伸向前,另一手轻轻向上拍打肱骨头,手指指腹点压刺激冈上肌、冈下肌、斜方肌等改善肩带肌张力的异常;(3)快速刺激:在冈上肌、三角肌、肱三头肌上由近及远快速摩擦或在做主动活动之前,用冰块做快速摩擦等;(4)用滚筒、磨砂球、棒操等训练诱发上肢分离运动;(5)恢复期配合日常生活进行ADL训练。

1.2.4 康复护理

首先向患者和家属说明脑卒中后发生肩关节半脱位的原因,和准备采用的治疗方法,做好心理护理,取得患者和家属的理解和配合。具体措施如下:(1)保持好良肢位、仰卧位:患侧肩下垫一软枕,患侧上肢稍外展、外旋,前臂旋后,腕关节背伸,拇指外展,余四指伸直;健侧卧位:患侧肩胛带充分前伸,肩前屈90-130℃,肘及腕关节保持伸展位,胸前放一软枕,上肢置于枕头上;患侧卧位:患者躯干稍后仰,后方垫枕头,避免患肩被直接压于身体下,患侧肩胛带充分前伸,肩前屈90-130℃,患肘伸展,前臂旋后,手自然地呈背伸位;(2)预防肩关节囊及韧带的松弛延长:坐位时:将患肢置于体侧,肩外旋,肘外展,腕背伸,拇指外展,同时让患侧负重。站立时:患侧上肢应给予支撑,如放在前面的小桌子上,由他人扶持等。在护理和治疗时应避免牵拉肩关节,长坐时、站立训练时带肩关节半脱位复位功能带[3]。(3)心理护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疾病知识宣教。给予心理疏导、支持和鼓励,使其正确认识疾病,建立康复信心,积极主动配合康复训练[4]。

1.3 评定标准

肩关节半脱位测量,采用双侧肩关节同时X线投照[5]。测量肩峰与肱骨之间间隙,按间距分为0-10mm,11-14mm,15-20mm,>21mm,分四组,两侧进行比较,上肢功能级别评定采用Brunstrom法[6],将上肢功能分为I迟缓,II痉挛,III联带运动,IV部分分离,V分离,VI正常。日常生活能力(ADL)用Barthel指数,4周后进行评定.均采用X2检验。

2 结果

见表1。

46例患者治疗结果表明,康复治疗及护理能有效预防和治疗肩关节半脱位

3 讨论

偏瘫肩关节半脱位是脑血管病病人的主要合并症之一。正常肩关节依靠肩胛骨关节的向上倾斜的特殊解剖位置肩关节的锁定机制。同时肩关节依靠周围的肌肉组织、关节囊、韧带,维持其稳定性。偏瘫肩关节半脱位时,肩胛骨下垂、下斜、内收、内旋,失去正常的支撑位置。当患者坐起或立位活动时,由于重力作用,肱骨头从关节盂滑下,患者肌张力低,肌力下降,冈上肌、冈下肌和三角肌,肌肉萎缩,不能使关节囊紧缩,故易出现肩关节半脱位[7]。

有研究表明,肌张力高低与肩峰下间隙呈正相关,肩关节半脱位发生率与患者患肢功能Brunstrom阶段有关,随着Brunstrom分级上升,半脱位发生率降低[8]。因此,一旦发现肩关节半脱位,应予以积极有效的康复治疗和护理。其目的:1.良肢位的摆放避免了异常肌张力的形成和强化,同时也保护了肩关节囊和韧带不继续松弛和发生继发性损伤。坐位和站位行走时,运用肩关节半脱位复位功能带,保持肩关节能很好的回纳固定到关节盂内,保持良肢位而无不适。2.通过矫正肩胛骨的位置,使关节盂位置正常,以恢复关节的锁定机制.3.应用神经促进技术及本体感觉强化训练,通过快速刺激、牵拉反射、患侧负重、关节挤压等方法刺激肩关节周围固定肌的运动和张力,调节改善肩带肌张力的不平衡,抑制异常运动模式,引出并促进正常模式的建立。4.在不损伤关节及其周围结构的前提下,保持肩关节无痛性的全范围被动活动和完全活动,诱发上肢分离运动。5.通过心理疏导,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

本文4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治疗后,肩关节半脱位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都有明显改善,证明康复治疗及护理能有效预防和治疗肩关节半脱位。

参考文献

[1]原著PatriciaM.Davies,翻译刘钦刚等.审校南登昆,循序渐进[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6.159.

[2]廖鸿石,朱镛连.脑卒中的康复评定和治疗[M].北京:华厦出版社,1996.236-237.

[3]刘月芳,赵勇,等.偏瘫患者肩关节半脱位复位功能带的设计和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6).575.

[4]郭彩春,谭秀平.早期康复训练对脑血管病偏瘫肩关节半脱位功能恢复的影响[J].现代护理,2004.10(2):181-182.

[5]廖鸿石,朱镛连.脑卒中的康复评定和治疗[M].北京:华厦出版社,1996.149.

[6]燕铁斌,窦祖林.实用瘫痪康复[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01-102.

[7]王茂斌偏瘫的现代评价和治疗[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151-153.

偏瘫患者的社区康复 篇10

【摘要】目的:探讨意向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患侧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有促进作用。方法:实验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与意向性训练干预,而对照组仅以常规康复治疗。患者高级认知功能及听理解功能均正常,偏瘫侧的肢体均无随意运动,训练2个月,均采用肢体运动功能及ADL评价量表相互对照。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而治疗2个月后有显著差异。结论 早期采用意向性训练对偏瘫患者的康复训练有促进作用,值得临床康复中应用。

【关键词】意向性训练;脑卒中;偏瘫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269-01

意向性训练法是指为了提高运动功能而进行的反复运动想象,期间没有任何运动输出,通过运动想象激活大脑特定区域,从而达到提高运动功能的目的[1]。本研究发现经过常规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意向性训练的干预,患者偏瘫侧肢体的运动功能经2月的治疗明显改善,训练效果满意。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9年3月~2014年3月在我院住院的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共收集病例40例,入选标准:①脑卒中患者,包括脑出血、脑梗死;②全部病例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为首次发病者;③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④全部病例诊断明确,生命体征平稳,10~15d,患侧肢体均无随意运动的;⑤GCS评分大于8分,听理解可正确执行指令,且不伴有认知功能障碍;⑥患者不伴有其它疾病的患者,且病灶的性质、病程、偏瘫侧的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均基本无差异。随机分为实验组20例,对照组20例,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差异(P>0.05)。排除标准:①存在认知功能、听理解障碍;②患侧肢体严重痉挛;③伴有骨关节炎或肌肉疤痕挛缩;④脑萎缩或血管性痴呆的患者。

1.2方法 40例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及常规的康复训练,常规康复训练主要训练方法:采用多种神经促通技术:Rood技术、Bobath技术、Brunnstrom技术、PNF技术及运动再学习技术等。Rood技术给予多感觉刺激: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牵伸、挤压、叩击等感觉刺激;Bobath技术给予良姿位的摆放及关键点的控制,抑制痉挛和异常姿势反射,输入正常的运动模式,由被动运动→辅助主动运动→主动运动→姿势控制→抗阻运动;Brunnstrom技术给予诱发部分分离运动、分离运动的训练逐步进行协调性训练;进行协调性训练可以采用PNF技术;运动再学习技术给予上下肢功能的训练、由卧位变坐位及坐位平衡训练、由坐位变立位及立位平衡的训练、步行训练;床上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床上躯干旋转训练、桥式运动、向健侧及患侧翻身训练、仰卧位向健患侧横向移动训练、仰卧位上下移动训练、轮椅双向转移性训练、坐位下左右横向移动训练、坐位下前后移动训练等。各运动技术应综合应用,但须循序渐进逐步增加训练难度,60min/次,1次/d,6次/w,上午均接受运动治疗。而实验组在每日下午3~5例患者为一组,让患者想象上午进行的训练项目,再次强化。

1.3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所有数据采用SPSS 11.5版统计学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结果表明:治疗前两组的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及ADL评测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月后,采用Brunnstrom、上田敏、Fugl-Meyer(FMA)对运动功能的评测;Fugl-Meyer平衡量表(FM-B)对平衡的评测;采用功能性步行分级(FAC)对步行功能的评测;改良的Barthel指数(BMA)对日常生活能力的评测。两组有明显的差异,实验组的患者偏瘫侧肢体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步行功能明显高于对照组,Brunnstrom评价Ⅵ,上田敏评价为12级,为痊愈。有效:BrunnstromⅣ-Ⅴ阶段,上田敏评价为8~11级,无效:患者处于痉挛期或联带运动期BrunnstromⅡ-Ⅲ阶段,上田敏評价为1~6级。

3 讨论

本研究中,两组患者经过2个月的康复治疗后,偏瘫侧肢体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功能均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均提高,但治疗组偏瘫侧肢体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研究表明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辅以运动意向性训练可以进一步提高偏瘫患者患侧肢体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相关治疗机制:意向性训练能增强大脑传入、传出神经的冲动刺激,促进潜伏神经通路及休眠神经突触的活化,通过反复的想象能形成相应条件反射,加速正常运动反射弧的形成,从而提高神经技能及所支配的肌肉功能;另外还可以调动患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世纪60年代后Taub等进行动物实验研究,用外科手术的方法损伤猴子的锥体后,猴子的一侧肢体失神经支配,捆绑健侧上肢,将食物放于患侧肢体处,经过数一周,会诱发猴子使用患侧肢体(猴子可用患侧肢体去取放于身边的食物)。这个试验很明确的表明:猴子在饥饿时应用想象疗法去探取食物,促进了神经的再生和脑的重塑。所以意向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常规康复训练起促进作用,二者起着叠加疗效,且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通过意向性训练充分挖掘残存脑功能,使患者脑功能的重组。治疗师有目的的解释、示范、引导式训练,患者去想象动作的全过程,从而促进脑的重塑,在不断符合生理要求的正常运动模式上发展,不断提高患者的偏瘫侧肢体的运动功能及ADL能力。意向性训练便于主动训练且又经济又有效。3~5人一组训练,训练氛围浓厚,患者乐于接受,如配有体操性音乐节奏更有趣味性,在轻松的环境下有目的性训练可更早达到康复目标,重新回归社会或家庭,减轻家庭及社会负担。特别适用于早期偏瘫患者。

参考文献:

上一篇:产品结构出口贸易下一篇:密实性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