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问题情境十篇

2024-06-10

巧设问题情境 篇1

一、巧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的最好刺激, 乃是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学生只有对学习材料产生兴趣, 才能以最佳的心态进入到学习中去。所谓问题情境的创设, 就是把学生引入身临其境的环境条件中去, 使他们由衷地产生情感和想象, 从而自然地获得知识和能力。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凡不是发自内心的求知欲和兴趣学来的东西, 是很容易忘掉的。”当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时, 就会全力以赴, 废寝忘食, 甚至创造出奇迹, 而没有兴趣的学习, 却是一个包袱, 一件苦差事, 难以继续学下去。对于创设什么样的问题情境, 不同学科、不同课题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但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结合教学内容, 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 联系生活实际, 精心设计问题。例如教学“小数的性质”时, 我先在黑板上写上三个1, 接着向学生提问:这三个1相等吗?学生回答后我用等于号连接起来。接着又在第二个1后面写上一个0, 成为10, 在第三个1后面写上两个0, 成为100, 再问学生:这时候三个数相等吗? (学生回答:不相等) 你能有办法使它们相等吗?课进行到这里, 学生的学习兴趣已经被激发出来。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 学生情绪高涨, 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对学习内容的浓厚兴趣, 愉快地参与新知的学习中。

二、巧设问题情境, 提高学生的观察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观察是智慧的主要能源。”外界的信息主要通过观察源源不断地输入大脑, 在数学教学中, 图形的认识, 需要观察;数学规律的发现, 需要观察;知识的关联, 需要观察。只有通过观察, 才能有认识能力、分析能力、辨析能力与归纳能力。因此, 教学需要学生学会观察, 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自觉去探索数学知识的本质, 揭示其内在规律。当学生有了耐心细致的观察, 才可能产生丰富的想象, 想象力发展数学能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囊括世界的一切, 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如:一位教师讲“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 他把一个大萝卜和一把刀带到了课堂, 使学生莫名其妙。开始教师先削萝卜, 第一刀削出一个面, 然后垂直这个面又削出第二刀, 削出一个边, 然后垂直这两个面又削出第三刀, 削出一个尖尖的顶, 这时学生兴趣盎然, 精力集中, 教师因势利导地启发说:“一刀出面, 二刀出棱, 三刀出顶, 若是用刀垂直各个面继续削下去又会怎样呢?”学生被吸引住了, 观看教师削萝卜, 当教师削到第六刀, 一个具有六个面、十二个棱、八个顶的长方体展示在学生面前, 学生们观察得清清楚楚, 这时师生共同归纳出长方体的特征。通过教师演示、操作, 学生认真观察动脑, 学会了知识。这种问题情境, 使学生在好奇中思维、探索, 培养了学生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巧设问题情境, 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众所周知: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但教学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 选择和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开拓学生的个性化意识, 在教学中大力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多角度地观察与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这是克服思维定势消极影响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 教师可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 有目的、有计划地把发散思维和创造性的训练纳入教学活动, 克服思维定势、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对教师来说, 要善于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应用于实际, 根据课本内容, 进行引申和扩展, 编制出内涵丰实的开放式题,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同时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求异思维。

巧设问题情境 篇2

一、探究性问题情境

所创设问题情境具有启发性, 启迪学生思维, 引发学生广泛的类比、联想与猜想;还要有挑战性, 能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例:假如你家订了一份报纸, 送报人可能在早上6:30-7:30之间把报纸送到你家, 你父亲离开家去工作的时间在早上7:00-8:00之间, 你父亲在离开家之前得到报纸 (称为事件A) 的概率是多大?

这是我校一位数学教师的教学过程, 如:教师: (1) 这是什么型的概率呢? (学生几乎都不用想就回答:几何概型。因为学生知道这节课正在讲几何概型的内容) 。教师:很好, 下面我们用几何概型公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吧。首先可以设送报人到家时间为x, 父亲离开家的时间为y。 (2) 你知道事件A发生时x、y的大小关系吗? (学生很容易想到y≥x) (3) 你知道x、y的取值范围吗?它表示什么区域? (学生根据题意回答:6.5≤x≤7.5且7≤y≤8, 学生讨论、交流后发现它表示是一个正方形区域, 面积等于1) 。如此创设认知冲突问题情境, 使得学生思维波澜起伏, 激起思维的浪花, 就连学困生也容易想进来, 学进去, 从中尝到乐趣, 在主动完成认知结构的构建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

二、现实性问题情境

所创设问题情境要符合学生一般认知规律、身心发展规律, 设计问题有一定难度但趋向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现区”, 促使学生“跳一跳, 摘桃子”。因此, 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为学生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真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而富有成效。

三、科学性问题情境

创设适当的问题情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使学生产生“疑而未解, 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 进而转化为一种对知识的渴求, 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例:一位教师在讲授《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时用“神州五号”的太空飞行图来问学生“飞行线路是什么?这个情境问题实在难为了学生, 都不知怎样回答, “飞行轨迹是椭圆”还是教师自己加上去的, 假设学生反问“为什么它的轨迹是椭圆?”恐怕教师就不好回答了。并不是任何问题都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 也不是随便地把问题提出来就能使学生产生明显的意识倾向和感情共鸣, 其实本例可以用与当前学习任务相关的、反映当前学习的内容本质的情境较好。

利用高中数学人教教材创设问题情景,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十分简便、快捷, 因此, 对情境的设计, 最根本的就是“二次开发教材”。

四、高效性问题情境

所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有效果, 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相吻合;要有效率, 教学效果与教学投入有较高的比值;要有效益, 教学目标与个人的教学需求相吻合。数学情境更多应从数学内部和数学知识逻辑体系上思考, 问题要达到“道而弗牵, 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的境界, 如果这样, 这个课堂和问题情境将会和谐共鸣。

设问的目的不是“灌水”, 而是为学生的思维“点火”。将精心设问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教师的知识传授与学生的学习在疑问中开始、探索、论证、小结、发展, 则学生的思维习惯得以养成, 求知的欲望得以激发, 学习兴趣得以培养, 思维品质、能力得以全面发展, 从而真正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周小山, 等.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与教学模式.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2, (7) .

[2].田仕芹.创设问题情境, 激活学生思维.中学数学杂志 (高中) , 2007, (6) .

巧设问题情境 篇3

学生在已有“分数的意义”这一认知基础上,首先想到的答案是[48],再通过深入观察思考,又有学生说出“[24]、[12]”,也可以表示图中阴影部分的大小。一些学生顿生疑问,产生认知冲突,内心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急切渴望再学习、再探究。

学生有了强烈的学习欲望,笔者又不失时机地为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按四人一组合作研究、自主探索。

学生在各自的小组中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学生认为,图中正方形平均分成了8份,阴影部分占了这样的4份,所以只有[48]这个答案正确。这些学生的思维还只停留在已有知识的层面上。有的学生认为三个分数表示的结果都正确,虽然图中把正方形平均分成了8份,我们可以把图中的每两个小三角形看作一份,这样就可以看作把正方形平均分成了4份,阴影部分占这样的2份。也可以把图中每两个正方形看作一份,这样这个图形就可以被看作平均分成了2份,阴影部分占这样的l份,所以用[24]、[12]表示阴影部分也正确。这些学生的思维活动就更深入了一步,并且还动手画出下列图形进行展示:

学生们争论不休的时刻,也正是他们在积极参与整个学习活动,经历着数学知识的探索过程的时刻。在这一讨论过程中,学生们之间的能力差别和潜在的创造力都展现了出来。他们在相互启发下,对问题有了新的答案。有的学生发现,[816]、[1632]也可以表示图中阴影部分的大小,他们边说明边折纸展示(如下图)来验证自己答案的正确性。

通过热烈争论,学生不仅有了新发现,思维品质也得到不断升华。有的学生大胆猜想:答案有无数个。

猜想是一种创造性的直觉思维方式,是关于数学规律的联想和设想。教学中,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无疑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学生很快说出这一列分数大小相等,分子、分母都在不断变化,并正确地找出了分子、分母变化的规律。如下面板书:

在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分数的分子、分母变化的规律后,紧接着,笔者把学生引入“验证”阶段,通过互动,用实例验证了分子、分母变化的规律,最后学生用具有代表性的例证[ab]=[a×cb×c]=[a÷cb÷c](b、c都不为0)构建起“商不变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重要结论。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笔者深刻地认识到,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完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启发、引导都要适时,要巧妙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去探索、总结,积极开展思维活动,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实处。

(作者单位:荆门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巧设问题情境 篇4

---开启小学生“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金钥匙

保太中心小学 李国祥 孔祥海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施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这就是说,学生只有在强烈的学习动机驱使下,才会对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而通过巧妙提问,创设悬念的情境,可以造成学生渴望、追求的心理状态,激发学习的兴趣,使教材紧扣学生的心弦,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发展的今天,巧设问题情境更是教学最优化的必由之路,尤其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灵活多变的问题创设激发学生的探究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课堂在巧设的问题情境与师生教学互动中衔接、延伸、扩大,幻化成课文中的各种意境,小学生就很容易出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使课堂具有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使课堂更能呈现小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我曾经在保太镇教研室组织的一次低年级教学观摩中,欣赏了《新乌鸦喝水》的寓言故事教学活动。《新乌鸦喝水》说的是有三只小乌鸦比赛看谁先喝到小口径瓶子里的水。其中两只小乌鸦按照老前辈的办法,忙忙碌碌到处找石子提升水位。第三只小乌鸦却独辟捷径,叼来一根空心麦杆插进瓶子里,轻轻松松地就喝到了水。听完故事,那位老师问小学生:“听完这个故事,你最想对两只乌鸦说什么呢?”小学生面露难色,小手都懒得举起来,不知道要对乌鸦说什么。教师的目的是想让小学生明白两只乌鸦不动脑筋,所以输给了第三只乌鸦。由于问题涉及的面较大,较笼统,小学生们难以回答清楚,好在那位老师及时灵活的调整了问题:“看完故事以后,你觉得哪只乌鸦喝水的办法更加好?为什么? ”话音刚落有的小学生就说开了,有个小学生懂了:“第三只乌鸦的办法好,她动脑筋了,跟老乌鸦的办法不一样,他赢了。”两次提问的不同导致了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

一个好的教学活动能否顺利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设计的提问是否科学、合理且具有艺术性。因此,深入研究教学中的提问,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小学生学习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积极意义。它是帮助小学生理解故事内容,发展小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方法,可见巧设问题的重要性。

问题情境的创设与运用,除了要服从语文教学原则外,更应反映出自身领域的带规律性的认识。即应遵循“认知与情感互相渗透;语言与思维同时训练;科学与艺术相结合;个体参与和群体齐进”四个原则。在此基础上,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巧设问题情境 构建高效课堂:

一、巧设导入问题情境 激发引领学生进入教学

1、巧设问题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如果能通过巧妙的导入问题设计,调动学生,创造出各种与课堂教学目标相对应的情境问题,那就为一堂好课奠定了坚实的基调。可以说,好的导入,是打开学生兴趣之门的钥匙。

课堂教学之初,结合课文,在导入中提出疑问,激发悬念,让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心存疑问、渴望答案的求知情境中学习,从而激发他们讨论和思考的兴趣,培养他们动脑的习惯,更为一堂课创造了探索的气氛。

2、借古诗词创设问题导入

中国传统的古诗词,讲究意境,而意境本身就是一种高度浓缩的情境。运用与课文相关的古诗词做铺垫,可以创设一种优美的情境,最快的激发学生的心理感受。譬如,在学习《西湖的绿》这一课中,优美的文章需要学生的感情去体验,所以我在课前布置学生去寻找自己喜欢的有关描写杭州西湖优美风景的古诗(如:北宋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等)。上课时我请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这些优美的诗句,在老师的提示下,西湖美景仿佛一幅幅的图画呈现在同学们的眼前,通过诗句的意境的引导,学生们进入了西湖那梦幻般的美景之中,在这种情境中,学生自然能够较好的理解课文。总之,精巧的问题导入设计,可以更好、更快地带动学生进入整个课堂情境之中,从而有效地实现课堂教学要达到的预期效果。

二、有针对性的问题创设,帮助小学生理解故事内容

针对性提问是指教师能紧紧围绕要求提问,突破重点、难点,问在关键之处。这就是说首先要求我们教师心中有目标,有活动具体的目标。对于文学作品的重点教师可以围绕重点段提问,问题创设不在多而在于精,同时问题创设要随着课堂生成的变化而变化,师生的互动才精彩。因此灵活的、有针对性的问题创设要贯穿整个教学活动,这样能帮助小学生抓住作品的关键与核心。故事的关键与核心不外乎故事内容与人物心理的理解,在进行故事教学时,我们就应该针对故事内容和人物心理来设计提问,帮助小学生理解故事内容。

例如,在教学《小猫种鱼》一课中,第一段我设计了两个问题:(1)农民把玉米种在哪儿?(2)到了秋天怎样?你从哪儿看出收了很多玉米?设计这两个问题的目的,是让小学生懂得把玉米种到地里,到了秋天是会有收获的。第二段设计了三个问题:(1)农民把花生种在哪儿?(2)玉米和花生为什么要种在地里?(3)到了秋天怎样?通过上述问题,把玉米和花生联系起来,让小学生懂得玉米和花生有共同之处,它们都是植物,把它们种在地里,是会有收获的。第三段设计了三个问题:(1)小猫看见农民种玉米、花生是怎么做的?(2)小猫能收到很多鱼吗?为什么?(3)小猫怎样做才能收到很多鱼呢?通过这几个问题,目的是让小学生在比较中认识事物的规律:玉米、花生和鱼的生长条件是不一样的,玉米、花生是植物,要种在地里;鱼是养在水里的动物,是不能种在地里的。

三、互动式的提问,帮助小学生提高语言能力 互动式提问,让小学生在讨论中发展表达能力,这种问题主要是根据故事中事物间的联系和因果关系设问,可以引发小学生们的积极讨论,使小学生从事物的不同侧面去了解事物,开阔思路,形成多种答案,并在一定程度上增添活动的情趣,激活小学生们的情感与思维,使小学生愿意说,有机会说,只有这样才能加强生生互动,使活动气氛更加积极、和谐!在《小羊和狼》的教学活动中, 针对两只羊为什么会掉到水里去的原因, 我引导小学生讨论: “两只小羊碰到这种情况后, 该怎么办?”小学生们作出了种种推测: “两只小羊可以猜拳, 谁胜了, 谁就先过桥。”“可以采用轮流的办法, 这回你先过, 下次我先过„„”在讨论中, 小学生们争先恐后的你一言我一语,想出了好多办法, 积极地向同伴说明自己的想法和向老师介绍自己的妙招。这样小学生通过老师的启发和一定时间的考虑答案,组织语言,全面地概括出了为两只小羊想出点奇妙

巧设问题情境 篇5

一、数学课问题情境界定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应通过数学建模活动引导学生从实际情境中发现问题,并归结为数学模型,尝试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问题。教师要注重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使他们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所谓数学问题情境,是指为达成某种教学目标而构建的背景信息,组成部分包括数学问题及其情境,而数学情境向学生们展示知识相关背景,同时数学问题又相当于学生前进路上绊脚石或有待克服的难题。数学的问题情境有显性与隐性之分,显性将问题直接表现出来,而隐性数学问题则表现得比较隐晦,通过教师科学合理引导,学生能够找到数学情境后面所隐藏的问题。因此,教师应当积极创建有利于学生努力解决问题的氛围,激发学生想要急于将问题解决的心理,让学生问题思维得到有效持续的发展。

二、巧设问题情境对高中数学课的积极作用

当前正在大力开展教学改革,将问题情境思维带进高中数学教学中是非常迫切与必要的,这样有利于数学教改顺利进行,有利于数学课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新课标对教师教学方法与效果等方面提出很多新标准,更加注重学生素质及能力的培养、知识能力体系的建立、情绪情感的培养与学习的有机结合、互动教学的发展。而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式教学法有利于以上改革目标的达成。首先,它能确保高中数学转移工作重点。情境法将培养学生能力作为基础,摒弃教师灌输式讲解,转变为通过巧设情境使学生对自身有更清楚的了解,然后通过沟通交流使能力大幅提升,使得以前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其次是实现开放式教学。设置情境方法是集发现教育、目标教育与情境教育等优势于一身,同时充分考量高中数学具体状况,这对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能力非常有帮助。再次是推动高中数学两个主体作用的有效融合。该教学方法让教师将工作重点放在对学生进行引导与启发上,用问题激起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更有动力、更加主动。教师将方法教给学生,并按照学生不同特点进行适当的引导,使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都得到完美体现。

三、巧设问题情境法

问题情境是指教师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促使学生去质疑问难。创设情境时,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与学生实际联系起来,温故知新。众所周知,数学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尤其是高中数学。因而,教师在讲课前应当对学生以往知识学习情况有透彻了解,这样采用情境教学法才可以做到机动灵活。教师积极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通过温习旧知识,合理灵巧设计情境。比如,在教学直角三角形时,可考虑结合勾股定理等知识来学习三角形的各种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初中或小学已学的知识,来加强高中知识的学习,这样从初级到高级,学生学起来也更有兴趣与容易。其次,要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由知识应用来创设情境。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同时,科学的数学结论也能够应用于生活生产。特别对高中生而言,他们即将迈进高校进行专业研究学习,或者步入社会,因此,需要他们有比较强的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所以,教学高中数学的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创设情境,让他们对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通过解决现实问题得到提升。另外,还可以将数学与其他学科联系在一起,例如历史、地理等。这对学生成长为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非常有利,也能够让学生做到在知识上的融会贯通,很多学科知识都得到稳固发展,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结束语

数学情境教学作为一种提升课堂教学水平的有力手段,同新课改要求相辅相成。很明显,设问并不是单纯旨在灌输知识,而是想要给学生一种启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自主探索知识并从中汲取营养,将思路拓宽,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一位教育家曾经指出,人的内心深处都是希望自身是探索者与发现者。数学情境导入式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地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促进学生成长。

摘要:对数学课问题情境进行界定,分析巧设问题情境对高中数学课的积极作用,并从与学生实际联系起来、温故知新,与生活联系起来、由知识应用创设情境等方面研究巧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关键词:高中数学,问题情境,数学思维,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

[1]胡典顺,王静,徐汉文.新课改背景下数学学习方式转变的调查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13(05).

[2]徐斌艳.面向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教学设计[J].中学数学月刊,2011(02).

[3]杨勇.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23).

巧设问题情境 篇6

一、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 引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数学教学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一旦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就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让学生愉快有效地学习数学, 教师就要创设趣味性的问题情境, 引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例如, 桌椅的摆设:

问题: (1) 若按照上图的摆法摆设餐桌椅, 摆n张桌子可坐的人数是_________。

(2 ) 若按照上 图的摆法 摆设餐桌 椅 , 摆n张桌子可 坐的人数是_________。

(3) 在桌子相同时哪一种摆法容纳的人多 ?

(4) 若你是一家大堂经理 , 你会选择哪种摆法 ?

新颖、有趣的问题立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引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 经过探索、交流后, 得出如下答案:

1单桌摆放容纳的人数最多, 但餐厅面积要大;

2按照图1摆容纳的人数虽然较多, 但搛菜、交流不方便;

3按照图2摆容纳的人数虽然较少, 但便于交流, 也较美观。

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由学生熟悉的桌子摆设, 创设趣味性的问题情境, 通过交流合作、经历观察、比较、归纳、提出猜想过程, 通过探索变量与常量的关系, 初步建立这一类有规律递增问题的数学模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更激发了他们对数学探索的兴趣, 更深层地参与到了数学探索中。

二、创设质疑式问题情境, 诱发学生的主动意识

孔子曰:“疑虑, 思之始, 学之始。”新旧知识的矛盾, 学生的直观表象与客观事实之间的矛盾, 生活经验与科学知识之间的矛盾, 都可以引起学生对新事物的疑问。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 是让学生先处在一种矛盾状态, 以矛盾深深扣动学生的心弦, 再通过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对比、讨论、归纳, 不仅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新的知识, 而且对学生情感、态度、意志等方面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 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

数的加法满足交换律, 例如5+ 3.5=3.5+5;还满足结合律例如 (5+3.5) +2.5=5+ (3.5+2.5) 。引进了负数以后, 这些运算律是否成立呢? 也就是说, 上面两个等式中, 将5、3.5、2.5换成任意的有理数, 是否仍然成立呢?

探索: (1) 任意选择两个有理数 (至少有一个是负数) , 分别填入下列◇和○内, 并比较两个运算结果:◇+○和○+◇

(2) 任意选择两三个有理数 (至少有一个是负数 ) , 分别填入下列△、○和◇内。并比较两个运算结果: (△+○) +◇和△+ (○+◇)

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探索, 小组交流、讨论, 便能顺理成章地概况出有理数的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同时, 还可以进一步得到, 如果有多个 (2个以上) 有理数根据需要就可以交换位置, 给运算带来很大方便。

例如, (+35) + (+2) + (-35) + (-2) =[ (+35) + (-35) ]+[ (+2) + (-2) ]=0。这样 , 学生通过自己探索 , 知道了知识的联系、发生、发展的过程, 同时, 了解了运用这个规律可在计算中带来方便, 对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的作用有了进一步认识。

三、创设开放式问题情境, 为学生提供思维空间

开放性问题在教育心理学中称为结构不良问题, 通常一个问题总有三个要素, 即条件、目标、途径。一般情况下, 学生所要解决的都是条件和目标清楚, 解决途径较为单一的问题, 称为结构良好问题, 这种问题留给学生的思维空间较小。如果条件、目标明确, 解题途径有多条或者条件、目标只知其一, 解题途径全然不知, 则问题结构不完整, 此即为开放性问题。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应较好地创设一些开放性问题情境, 更好地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培养学生灵活多变、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

(1) 提供条件 , 根据条件能够得到多个合理可行的问题结论, 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问题情境: 尽可能多地得出整数a使代数式x2-ax-20在整数范围内可以因式分解。

(2) 给出条件与问题 , 学生自己选择条件、探讨相应的解题策略, 训练学生学习的变通性。

问题情境:对于同一平面内的三条直线, a、b、c, 给出下列五个论断:1) a∥b;2) b∥c; 3) a⊥b;4) a∥c;5) a⊥c, 以其他几个为条件, 一个为结论, 组成你认为正确的命题。

(3) 给出问题的结论和部分条件下 , 学生寻求得出结论还缺少的条件, 训练学生学习的流畅性。

问题情境:已知x<0, 试给实数y附加限制条件, 使不等式x<xy2<xy成立。

四、创设阶梯性问题情境,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创设问题情境要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层层递进, 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 就是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简单问题或步骤。也就是说, 教师应当依次提出一些适合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和心理发展水平的小问题, 引导学生发挥认识能力发现和探求有关解决问题的依据, 在解决所提出的一个个小问题的过程中一步步地克服困难, 直至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 在涉及有绝对值符号的一元一次方程中:

解方程:∣x-3∣=7, 这道题对初学者来说还是有较大难度, 若将它分解为几个有关联的小问题, 把问题简单化: (1) ∵∣7∣=7, ∣-7∣=7;∴绝对值等于7的数有哪些?

(2) ∵∣a∣=7, ∴a的值为多少 ?

(3) ∣x-3∣ , 把x-3看作问题 (2) 中的a, 于是x-3=7, 得x=10或x-3=-7, 得x=-4。不妨将x=10或x=-4代入原方程检验 , 可知, x=10或x=-4是原方程的解。这样, 阶梯式问题情境的提出, 既分散了问题难度, 使少数学困生有所收获, 又消除了学生遇难则退的心理, 同时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 , 创设巧妙 的问题情 境 , 是激发学 生学习动 机 ,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 是新课改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情境的创设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创设出更多更好的数学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 让学生更 积极、更主 动地参与 对知识的 发生、发展 的探究中, 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 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的课改精神。

参考文献

[1]陈京山.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中国民族教育, 2002.3.

课堂巧设问题培养探究能力 篇7

一、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想探究

问题教学是以学生对问题的探索和研究的教学方法, 它通过学生对教师设置的问题的分析、研究、探索、总结, 最后获得相关知识, 在此基础上发现并提出新的未知。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创设问题情境, 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 产生认识需要, 产生一种要学习的心理倾向, 就能激发学习动机。初中生物教学有许多内容可以引发各种问题, 教师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精心设计, 也可以由教学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 营造探究的氛围, 让学生明确目标,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例如让学生感受大多数的鸟是可以飞行的事实,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并由此想研究鸟为什么会飞?鸟类有哪些与飞行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在此基础上, 我有意创设了“鸟的体形→飞机”这一教学情境, 通过多媒体演示, 把一只鸟演绎成一架飞机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鸟的体形有助于它飞行是减少空气的阻力, 而飞机就是模仿鸟类的体型设计的。通过这样的教学, 对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又如在教《关注农村环境》的内容时, 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教师在多媒体展示一只破旧的地球仪, 学生看了忍不住笑起来, 这时教师告诉学生展示地球仪的意图。这个地球就好比我们生活的地球母亲啊!由于我们人类不注重环境保护, 使得地球母亲也像地球仪一样伤痕累累……此时, 学生或许明白在现实生活中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从而在意犹未尽的情境中唤起学生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并真正懂得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以及地球是我们共有的家园的道理。

二、以问题为载体, 让学生会探究

问题的创设是手段, 学生会探究才是目的。问题的创设就是使学生处于问题情境这一特殊的学习环境中, 使学生的思维经历发散、流畅和聚敛的训练;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认知心理冲突, 动摇知识结构和学习心理的平衡状态, 使学生产生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 从而促使学生聚焦问题, 积极思考, 产生内在动力, 激发学生去探究, 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和手段。同时, 科学探究即是生物学科学习的方法, 生物学科探究的一般方法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等。知识不是给予的, 而是生成的。因此, 在生物学教学中, 教会学生去探究比传授他们知识更为重要。例如, 初中八年级教材中关于《生物与环境》这一章节的内容就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绝好素材。在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这一节的内容后, 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探究的活动方案。如通过“制作生态瓶”来进一步研究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学生在设计探究方案时, 应紧紧围绕自己提出的问题和假设来进行。要使模拟的生态系统维持更长时间, 生态系统要有非生物物质、生产者、消费者等成分, 还有什么因素必须得到保证?为什么相对封闭的生态瓶中的生物能存活较长的时间?学生通过制作生态瓶, 通过观察和记录生态瓶中各种生物的生活情况, 就能探究出问题的答案:要使模拟的生态系统维持更长时间, 生态系统要有非生物物质、生产者、消费者等成分, 还有阳光因素必须得到保证, 因为阳光是生态瓶中各种生物活动的能量来源, 如果不能保证生态瓶的阳光供应, 其中的生物将会死亡;相对封闭的生态瓶中的生物能存活较长的时间的原因是因为该生态瓶是一个小的生态系统, 其中包含了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 只要保证该生态瓶的能量供应, 并且维持其中的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对稳定的关系, 就可以使其中的生物存活更长的时间。学生在亲自经历了这样的一个个探究活动后, 自然而然地学会了探究的一般方法, 提高了自己的探究能力。在生物教学中, 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探究活动中去, 不但能让学生获得知识的感悟, 而且学会了探究的方法。长此下去, 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有积极的作用。

三、培养问题意识, 让学生爱探究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是实施教学的起点, 也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 再让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 在平时的学生生活中主动地去问、去思、去探究、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教师不仅要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 还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要鼓励学生多思多问, 并及时发现问题, 特别是一些由联想或灵感迸发出来的问题记下来。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探究一般就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因此在生物教学中, 教师应有目的地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让他们在潜意识中产生探究的冲动, 并在不知不觉中把探究活动融入到学习生物学科之中。例如, 在教《鱼类》时, 我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事实:在70~80年代时, 河里有许多鱼, 而现在却少了很多, 这是为什么呢?以此问题作为线索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让他们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来探究河鱼减少的原因。小组中每一位成员都是探究活动的主体, 他们通过调查、实验、采访、搜集等方法, 自己寻找到了河鱼数量和种量都减少的原因, 并写出了高质量的研究报告。又如, 在进行“研究植物细胞吸水的原理”的实验后, 我又不失时机地提出:“刚才外界溶液是有盐溶液, 有没有其它溶液可以取代盐溶液呢?”这一问题又成为新的探究点。此时, 学生继续进行热烈的讨论、探索、实验。同时我还鼓励学生大胆地从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提问、作答, 以进一步形成浓厚的探究氛围。学生提出了用糖水、牛奶、可乐等代替食盐溶液。师生共同总结后, 教师把糖水溶液加到每组实验器材中, 让学生着手实验、探究, 问学生能否探究出植物细胞吸水的原理, 教师对此不要急于作答, 把问题留在课后去探究。此外, 我在生物教学实践中, 密切关注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有意识地让学生参加一些综合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寻找问题、发现问题, 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使他们更爱探究, 这也必将促进学生生物学科的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和发展。

巧设问题情境 篇8

关键词:初中生物 问题情境 教学

孔子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人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质疑是创新的起点,是启动思维活动的钥匙。在教学中问题的设置有助于开启学生的思绪,引发他们的想象,并能激发探究的欲望。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谈几点体会。

一、结合生活实际、感性材料创设问题情境

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有兴趣。因此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创造的问题情境,能感染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注意。如:讲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条件时,让学生写下你认为对你来说维持生命的最重要的六样东西,再逐个去掉,直到你认为缺一不可时停止,然后问学生为什么?通过这个问题,学生感到生物学知识学有所用,就会不自觉地用所学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现象,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再如,讲生物的生存需要营养物质时,出示水培植物图片,问学生:“瓶中的液体是什么?”学生会根据生活经验回答是培养液,教师再接着问:“没有土壤,为什么培养液中的植物仍能生长?”在学生难以回答或回答不完整的情境下,教师通过讲述营养液的成分引出学习的内容。这样,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强化了记忆。

二、利用实验素材创设问题情境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精心设计的生物学实验在给学生带来惊奇、不解、和矛盾的同时,更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由实验产生的问题情境中形成对新知识的需求和探索。初中生物教材中编排了许多学生的操作实验和探究性实验,还有一些模拟实验、演示实验,这些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如:实验——《光对老鼠生活的影响》。传统的实验教学,往往是教师提出问题—教师讲解实验步骤、方法和要求及注意事项—学生按部就班完成—书写实验报告,这样一个公式化的进程进行,很不利于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而且也会让学生产生倦怠。在情境教学实验中,在进行实验教学是采用了“启发质疑—作出假设—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得出结论—讨论结果六个环节完成,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大胆的提出问题,然后做出假设,利用所学知识、技能,进行实验设计,并验证实验结果,经过讨论后再得出结论。

三、运用知识的逻辑性和联系性创设问题情境

初中学生的集中注意力往往缺少一定的持久性,当对问题知道大概,或是自认为知道了个开头就可以解决后面问题的时候,就不会再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师的内容上了。所以,导课非常重要,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们不断的产生思考,而产生思考的方法就是让他们产生疑问。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可以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情境创设。如对一个知识点提出一个问题过大的情况,可以采用将其分解成若干小问题的方法,将问题具体化,细化。对于递进性的知识点,可以设置连续性的问题情境,将其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设置,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一步步的深入思考和探究,做出科学的推理和正确的判断,最终找到事物的本质特征。对于一个知识点,可以设置连环式的问题情境,环环相扣,通过解答,以此及比,由表及里,拓宽思路。通过这种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敏捷性和发散性的思维。当课程结束时,想复习所学内容时,可以设置一个有深度的总结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根据本节内容进行分析。

四、根据错误设置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在回答问题、完成作业、考试、讨论、实验中等,经常会出现一些错误,以往教学多是将错误直接指出,然后给出正确答案,这种做法,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下次遇到还会犯同样的错误。而如果根据学生所犯错误,设置出一个错误的问题情境,效果就大有不同了。当问题情境创设之后,由学生自己判断、同桌互判或是教师点评等方法来加以纠正。有的时候,可以故意设计一些错误的观点,學生通过阅读后会对此产生疑问,他们就会毫不留情的指出你的错误,通过这种方法,达到了你预期的目的。如:初中的学生经常会写一些错别字,那教师在板书的时候,不妨故意的就将这个字写错,例:“肺”,然后提出问题,肺有什么作用呀?学生听到问题后,很多同学都会到书中去找答案,所以这个时候,他就会发现你的字错了,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去强调的还要印象深刻。

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养成勤于思考,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的好习惯,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全面提高自身生物科学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廷贵.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与中学生物教学的改革[J].山东教育科研.2000

2.杨剑春.基于问题式学习.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陕西教育.2006

巧设问题情境 篇9

一、阅读教学中设计问题的思路及要求

问题的设计是新课程标准下英语阅读课教学的重要手段, 有助于学生理解、欣赏文章, 是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相当多的一种教学手段。设计的问题准确、恰当, 是能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和阅读欲望的重要原因。因此,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设计的问题要准确化、具体化, 要能启发学生;问题的难度要适宜, 学生易于理解, 让大部分学生有话可说;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启发学生思维的价值;提问的范围要广, 能让层次不同的学生回答适当难度的问题;问题要在文章整体内容上有所联系, 层层深入。

二、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策略的具体应用

(一) 设问, 激发兴趣 (Pre-Reading)

伟大的科学家Einstein说过:“Interest is the best teacher。”换而言之, 一旦一个人对某个东西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们将积极寻求理解, 去发现, 实践, 在认识, 寻找, 实践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经验。常言道:“万事开头难”, 所以问题设计在阅读文章导入过程中非常重要, 它不但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而且对学生能否接受阅读内容起相当大的作用。因此, 要想激发学生的强烈兴趣, 必须要有一个非常好的设问。

1.图式导入

图式是过去已有的经验在人脑中的印象存储。在Pre-Reading环节中, 通过设问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图式, 帮助他们回想起原本已储存的与文章相关的背景知识。例1:江苏牛津版8A Unit 4 Reading Giant pandas教学时, 笔者在Pre-Reading环节中首先出示大熊猫的图片, 并设计了以下问题:Who is it?学生的参与热情立刻就被激发出来了。通过思考、参与回答问题, 他们头脑中功夫熊猫的背景知识被激活了, 初步形成对大熊猫的认识, 有利于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

2.悬念导入

悬念能激发学生解开“迷”底的强烈愿望, 在愿望的指引下, 学生开动脑筋, 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向。例2:教授牛津版8A Unit 2 School life这一单元Reading时, 笔者设置了悬念:What is a British school like?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马上就被调动起来了。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学生产生了疑问, 激发了他们对回答问题的兴趣, 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章。

(二) 巧问, 层层推进 (While-Reading)

阅读课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对课文的处理, 这是学生掌握新知识的关键。由表及内、由容易到困难、由抽象到具体、由感性到理性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必经之路。因此, 教师在While-Reading环节中设计问题时, 学生的认知规律须得到重视。

1.读中设问, 层层推进

为有效完成教学任务, 我们在设计问题时要有梯度, 循序渐进, 层层推进。我们在解决一些困难的问题时, 要先设计一些容易的问题来做铺垫, 逐步解决难题。例3:教学江苏牛津版9A Unit 6 Reading一课时, 笔者抓住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心理, 层层深入, 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这篇文章所涉及的人物、时间和地点等内容基本上都包含在这五个问题里了。这些问题的设计按照案件发生的顺序, 通过由易到难的逐步分析和理解, 学生掌握了知识, 并对文章的内容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学生思维得到了锻炼, 最终达到“积极主动, 体验成功”的理想境界。学生阅读兴趣得到激发, 学生的阅读参与度获得提高, 同时阅读教学效果也有了切实的提高。

2.读中设问, 灵活多样

灵活多样的问题能使学生有新鲜感、好奇心, 从而产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渴望。因此设计问题时, 问题的多样性要得到体现。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通常有以下几种阅读方法: (1) 设问导读。以问促读。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来引导思维方向, 带领学生一步一步理解文本内容。 (2) 程序导读。从整体着眼, 学生阅读文本的一个个子过程, 使学生逐步达到对整个文本的理解。 (3) 图示导读。教师使用图画、图表、板书、地图等媒介指引学生思考方向, 揭示文章思路, 使学生了解文本内容。例4:复习江苏牛津版9A Unit 5 Reading时笔者设计了如下图表:

准确的图表有利于呈现事物之间的关系和发展过程, 极大地帮助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获取详细的信息及理清文章脉络。

(三) 提问, 发展思维 (Post-Reading)

Pre-Reading和While-Reading是英语阅读过程中学生信息输入的过程, Post-Reading是信息输出和评价的过程。也就是说, 对课文的认知和理解是在Pre-Reading和While-Reading环节, 而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化巩固则在Post-Reading环节。因此对于教师来说, Post-Reading环节的问题设计要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他们的口头表达欲望, 进而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力, 增强输出能力的培养, 使交际性在课堂活动中得到体现。

1.开放提问, 发散思维

相当多的教师在阅读课堂上设计纯粹的知识性问题, 这类问题的答案较为统一, 不利于扩大学生的语言输出, 无助于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其相反, 开放性问题没有固定答案, 学生乐意开动脑筋, 积极思考来回答这些问题。Nunan在1987就提出:开放性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能扩大学生的语言信息输出, 使课堂互动更加自然。因此, 加大阅读教学中开放性问题设计显得非常必要。例5:江苏牛津版7B Reading的教学设计中, 在Post-reading环节中, 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if you meet something unusual?指导学生结合他们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作出积极主动的反应。经过小组讨论, 学生展示了很多的答案。这种思维空间大且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 扩展了学生思维想象的空间。学生主动动脑, 积极发言, 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 个性得到了张扬, 同时增强了学生的语言输出, 实现了阅读的交际化。

2.巧妙提问, 深化情感

语言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语言传授过程, 更是融入了思想教育。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 这时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带有教育性的问题。例6:江苏牛津版8A Unit 5 Wild animals当中, 处理完毕整个文本之后, 设计了这么一个问题:What can we do to help the animals in danger?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起到了非常好的思想教育作用。这样的巧妙提问,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深化学生情感, 达成课标中的情感教学目标。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阅读教学是初中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问题的设计是阅读教学中教师采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教师要充分重视每个问题的设计, 这关系到阅读教学的整体质量。教师必须做到既备课又备人, 要在深入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前提下考虑设计问题。真正让设计的问题在教学中发挥其重要作用。在了解学生基础上, 深入地研究教材、吃透教材, 才能对问题的设计、预期得到的效果等做到胸中有数, 作出科学的设计。

摘要:阅读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有效阅读课教学必须要重视问题的设计。提出的问题要有阶梯, 层层递进;问题的设计须有“度”;问题的设计应该“巧”;因此, 提升阅读教学效果务必要关注教学中问题设计的优化。

关键词:农村英语,巧设问题,课堂提问,提升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文敏琳.任务教学法在大学英语阅读课教学中的设计[J].考试周刊, 2008, (2) .

[3]鲁子问.中小学英语真实任务教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5.

巧设问题情境 篇10

一、阅读前巧妙设计问题

在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 阅读前巧妙设计问题是至关重要的, 因为这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顺利走进语篇教学。而教师在设计问题时, 应注重问题要以学生的知识背景及相关学习、经验为依据, 为学生之后的阅读奠定基础。阅读前的问题设计有以下几种。

1. 导入型问题设计

通过问题来导入语篇教学是英语教学中最为常用的导入方法, 它对于激发学生的阅读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这些问题又是与学生的生活及学习内容息息相关的, 因而教师在教学时通过问题设计来导入语篇教学, 能有效帮助学生将以往的经验与知识进行有效连接, 从而步入语篇学习。例如教学《May I have…》这一内容时, 教师就可以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需要借别人的东西时, 该如何用英语表达呢?然后通过引导学生使用句型来导入学习, 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入语篇学习。

2. 铺垫型问题设计

在阅读前, 教师设计一些与阅读内容相关的问题, 可以为学生之后的学习作好铺垫, 利于掌握相关知识。铺垫型问题设计的目的不单是为了简单的寻求答案, 更是为了通过这些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语篇内容, 利于学生对阅读内容的整体把握。例如, 教学《In a toy shop》时, 教师就可以拿出一些小动物、小玩具的图片, 问谁能准确说出图片中动物、玩具的英语名称。有了这个热身活动, 学生之后的学习自然就容易得多。

此外, 还有预测型问题设计, 这也是小学英语语篇阅读教学的极为有效的途径。这类问题的设计主要是教师利用语篇插图等提出问题, 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通过丰富的想象力来想象语篇的大体内容, 从而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推断能力的基础上, 提高语篇教学的有效性。

二、阅读中巧妙设计问题

阅读过程是整个英语语篇教学的重点, 主要是通过阅读来理清文本的相关内容, 进而获取文本的详细信息。在此过程中, 教师可以根据本文的结构、层次、语法、词汇等设计一些具有层次性的问题, 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来进行阅读, 从而帮助学生迅速掌握语篇的主要内容。具体的问题设计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1. 设计导读问题

在学生阅读之前, 教师先设计几个导读性的问题, 有利于学生对整个文本内容的掌握。学生通过对导读问题的探究解决, 便能目的明确、目标清晰地进行阅读, 进而能更快地掌握整篇文本的内容, 不仅能有效培养学生整体阅读文本的良好习惯, 更能提高语篇教学的有效性。

2. 设计细节问题

就小学英语语篇教学而言, 其内容都较为简单, 情感也较为浅显, 对此, 教师如果针对细节来进行问题设计的话, 更利于学生捕捉到细节性的知识, 从而全面正确地理解语篇内容, 培养学生关注细节信息的良好习惯, 提高语篇教学的有效性。

3. 设计主干问题

在学生阅读时, 教师可以充分根据文本内容, 抓住本文的重点设计一些问题, 帮助学生掌握文本的主要脉络, 进而全面把握文本内容。这些问题的逻辑性较强, 层次极为分明, 通过这些问题, 学生能很好地将整个语篇的信息串连起来, 在理清语篇思路的基础上加强对语篇内容的记忆。

三、阅读后巧妙设计问题

阅读后的问题设计是整个语篇教学的提升阶段, 这是教师在完成语篇阅读的基础上再根据相关内容提出一些创新性、探究性的问题, 将学生的思维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帮助学生初步具备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从而将语篇学习由知识汲取过渡到能力发展。在设计此类问题时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 最好是环环相扣, 逐层深入, 从而多方面提升学生的语篇阅读能力。

上一篇:理论力学多媒体教学下一篇:摄影艺术及其体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