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才培养模式十篇

2024-06-20

现代人才培养模式 篇1

一、传统编辑培养模式的弊端

传统的编辑培养模式在我国已经存在了几十年,为我国的出版事业培养了大批的优秀编辑人才。传统的编辑培养模式主要是依托高等院校的培养,从毕业生中尤其是从文科专业的毕业生中选拔进入出版单位,然后在实际的工作环节中来培养基础的编辑技能。在传统的编辑培养模式中,不难看出分为两个环节,第一个是大学,第二个是出版单位。这两个环节基本是分开的,大学负责文化知识的教授,而出版单位则完全通过自己的力量来进行编辑技能的培训。在传统的编辑培养模式中,主要是出版单位自身来培养编辑,大学在专业技能的培养上没有什么作为。同时,编辑培养模式单一,所培养出来的编辑适应面较小,培养的关键环节仅仅依靠出版单位自身,而且培养模式延续时间较长,培养成本也很高。这些都是传统编辑培养模式的弊病。

二、现代编辑培养的主要模式

现在出版市场瞬息万变,出版企业要在竞争激烈的出版业中求生存、谋发展,一支优秀的、具有强烈市场意识的编辑队伍是出版企业的发展源泉。因此传统的编辑培养模式亟待更新,需要建立起适应市场的现代编辑培养模式。

(一)立足高校培养编辑人才

立足高校培养编辑人才,这是编辑培养体系的基础组成部分。高校作为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的培养地,拥有庞大的资源和各类型的教师,因此在现代编辑的培养中高校的重要作用无法被其他培训机构所替代。现在高校正在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以更好地适应国家、社会和市场的需要,专业技能培养的比重在高校教学中正在逐渐加强,以往只重视理论而忽视技能培训的现象正在逐步得到改观。尤其是编辑学的学科地位得到了国家的承认,编辑学被列为二级学科,结束了以前只能在传播学和图书馆学下面挂靠专业的尴尬境地,这使得建立现代编辑培养体系有了较为稳固的学术基础。传统编辑知识面要求较为狭窄,只需要拥有一定的文字功底和编辑知识就基本能够胜任传统的编辑工作。而现代编辑则需要较为宽广的知识面,专业知识不单要过硬而且要广博,既要有扎实的文字功底,又要懂得传播出版、市场营销方面的知识。所以这就决定了现代编辑的培养模式不可能是一个单一的、线性的培养模式,而只能是一个复合的、开放的、多目标相结合的培养体系。

高等院校是现代编辑培养模式的基础部分,因此高校要摒弃以前传统的培养模式,从不注重培养编辑技能转变到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技能并重的方向上来。简单地说,首先就是高校在低年级阶段要大力加强文化知识素质的培养,为培养合格的编辑来奠定扎实的文化基础。文化基础决定了编辑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因此不能因为要提高应用技能就削弱理论知识所占的比重。其次,要通过高校学分制改革,在高年级阶段开设一系列的编辑理论课程,课程涉及的范围要尽量广泛,如传统的编辑理论、编辑技能等。还有就是要增加出版印刷技术、文化产业营销等涉及新媒体和文化产业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课程的深度要适中,主要的目的在于学生对具体的编辑事务有较为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强化毕业实习阶段的技能培训,尽量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编辑工作当中去。高等院校要与传媒出版单位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让学生在这些合作单位顶岗实习,达成双赢。顶岗实习可以让学生在实际的编辑实务操作中综合运用自己所学到的各种知识,提高实践能力,而用人单位则能够借此从中挑选满意的人才。

从上我们可以看出,在现代编辑培养体系中,高校所承担的任务较之以前传统模式,责任更为重大,比重也大大加强。高校承担的培养任务分为三个阶段,即文化知识学习、技能培养和实习运用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依次进行,环环相扣,目标明确。

(二)出版单位出版技能的短期强化培训和长期培养相结合

现代编辑培养体系离不开人才使用单位的参与,传媒出版单位是现代编辑培养体系的中心环节。这并不意味着高校在编辑人才培养体系中不重要,而是说传媒出版单位才是真正使用编辑的地方,培养出来的编辑人才是否符合单位和市场的要求,合格的编辑人才的标准是什么,这些都需要得到传媒出版单位的最终认可。因此,在现代编辑的培养中,要始终指向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和市场的满意度。

传媒出版单位在编辑人才的培养上要采取初期短时的强化培训和以严格的管理制度为依托的长期培养模式相结合的方法。短期强化培训即对刚刚进入出版企业的毕业生进行为期两个月到半年不等的短期编辑知识强化培训,由出版企业的总编、副总编和业务骨干对其进行业务强化培训,业务骨干承担较多的培训课程,总编和副总编则开设一两次讲座,对编辑技能进行强化,着重在编辑实务和技术使用能力上。因为短期培训结束之后,就会马上上岗,开始实际的编辑工作。编辑工作时效性强,业务压力大,要求少犯错,不然出版成本就会大幅增加。因此这一阶段就是要教会怎样进行图书校对、图书选题、策划、组稿等具体的实际工作。计算机使用能力是一个重点,要让其能够熟练使用常用的文本编辑和图像编辑软件。在短期培训中,可以适当安排他们参与到一些具体事务中去,如校对等,当然要安排有经验的老编辑进行指导。长期培养则是出版企业依照企业内部严格的出版管理制度,定期对编辑进行业务指导,即每一个月进行一次业务总结会,结合出版发行等方面的具体情况来对编辑进行业务反馈,在日积月累中提高编辑的业务能力。同时还要组织编辑参与到市场发行的工作中去,编辑要与市场发行人员一起参与市场调研,摸清市场的需求,使编辑在进行选题策划时能够更加紧密地贴近市场,提高编辑人员的市场敏锐度,编出市场认可度高的畅销图书。长期培养中要有意培养骨干编辑,即对那些基础扎实有潜力的编辑有意识地让其参与一些重大选题策划活动,让其在业务骨干的带领下快速成长起来。根据这个原则,要让这些具有潜力的编辑能够较多地参加一些出版发行活动和权威单位组织的业务培训活动,使其各方面的综合业务素质得到较大提高。

在现代编辑培养体系中,归根结底都要落实到人这个层面,因此在体系的构建上要充分调动受训者的积极性。从高校层面则是尽量将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使得课程深入浅出,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把人才培养和学生就业密切结合,培养用人单位需要的出版人才。而从用人的出版企业层面,则要从现代企业管理体制上对优秀编辑进行充分的物质奖励,在分配制度上向有贡献的编辑倾斜,做到多劳多得,避免传统事业单位吃大锅饭的弊病,充分调动编辑提高编辑技能和业务水平的积极性,形成一个尊重人才、让人才充分发展的宽松环境。

三、现代编辑培养要尊重市场规律

在现代编辑培养体系的构建中,要充分尊重市场规律。要塑造合格的现代编辑,需要有完善的制度,同时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没有充足的资金,培养合格的编辑只能是一句空谈。从高校的角度,就是要对人才培养提供足够的软硬件支持,即要聘请一批具有丰富编辑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同时要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尤其是在多媒体数字编辑的培养上更要注重硬件设施。同时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习机会,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从使用人才的出版企业来看,则需要人事部门和财务部门对编辑人才培训要有足够的资金预算,在人才培养上要舍得投入资金。市场经济时代,编辑人才的培养需要足够的资金作为后盾,没有资金来谈构建现代编辑培养体系只能是一句空话。现代编辑培养体系是一个开放性的体系,因此不能说编辑培养只是在高校和出版企业中进行,其实市场是最好的试金石,也是最好的培训者。合格的现代编辑必须具有敏锐的市场意识和精明的经济头脑,投入和产出比也是现代编辑需要注意的方面。在编辑培养中,我们要避免理想主义和技术主义的误区,出版的音像和图书制品,并不是装帧越精美就一定会有良好的市场反应。在编辑培养中一定要注意灌输“合适”原则,即投入与产出比。一个优秀的编辑一定要有成本意识,适应市场的不一定是合格的编辑,但是合格的编辑一定要适应市场的需求。

总之,现代编辑培养体系的构建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开放性是现代编辑培养体系的显著特征,市场主导是根本性原则,只有市场才是最后的检验者。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继续深化,我国出版业编辑培养模式也必须按照市场的要求进行变革。首先,立足高校培养编辑人才,这是编辑培养体系的基础组成部分。其次,出版单位出版技能的短期强化培训和长期培养相结合。最后,在现代编辑培养体系的构建中,要充分尊重市场规律。要塑造合格的现代编辑,需要有完善的制度,同时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总之,现代编辑培养体系的构建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开放性是现代编辑培养体系的显著特征,市场主导是根本性原则,只有市场才是最后的检验者。

现代人才培养模式 篇2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调研分析,专家论证,确定人才培养模式

为探索适合中职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对行业、企业、相关院校、毕业生进行调研,并对调研结果进行汇总分析,结合学校实际,经过行业企业专家、职教专家的论证确定人才培养模式。据此我校物流专业确定“能力递进、工学交替、职业素养全程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学习性任务模块在课堂和社会实践之间完成工学交替,模拟生产性任务模块,在学训一体实训室与企业之间完成工学交替,岗位工作任务模块,在校外实训基地完成工学交替。

2.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

(1)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

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以工学交替为途径,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为核心,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构建。构建过程是:

物流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转换。最终形成本专业的课程内容。

(2)开发课程标准

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企业、职教专家、学校教师共同参与,针对课程性质、目标、内容说明、教学实施保障、教学评价等对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共同开发核心课的课程标准。

(3)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

通过学习、培训、研讨,结合物流专业课程特点,总结出适合专业的教学方法,并应用到教学过程中。

二、人才培养模式实施

1.能力递进、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

(1)学习性任务模块,在课堂和企业认知实践之间完成工学交替

对物流岗位职责、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得到专业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及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态度。根据前者,确定专业学习性任务模块课程,由公共基础类和专业基础类课程构成。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语文、物流基础等基础课程。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为学生今后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培养学生作为合格社会人所需的基本素质。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体现本专业的特点。

例如,物流基础,在模块的学习中安排了企业参观,组织学生到招商局物流公司等进行专业认知实践,让学生了解物流行业发展状况和管理流程,增加对工作岗位群的感性认识,感知企业对人才技能和素质要求,为今后学好专业课打下基础。为保证实践效果,由专业教师带队,学生分组,实践完成后提交报告,并进行展示、评价,相互交流。

(2)模拟生产性任务模块,在学训一体实训室与企业之间完成工学交替

在校内学训一体实训室完成仓储、配送、运输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学习时,设置相关任务,采用“任务引入→任务分析→相关知识→任务实施→技能训练→评价与反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学习了专业知识、训练了单项技能。针对技能性很强的项目,聘请企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训练,效果良好。

利用第二、三个假期,学生到大田物流等公司进行仓储、配送、运输的单项跟岗实践,专业教师与学生在师傅带领下熟悉物流业务操作,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注重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的养成。

(3)岗位工作任务模块,在校外实训基地完成工学交替

在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时,学生岗位综合技能的训练由企业技术人员来完成。在真实的工作中,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设备、企业文化等有所了解,为毕业后上岗打下基础。为保证实习效果,学校制定的顶岗实习管理细则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如实习的学期,教师做出详细计划,专业教师按计划去企业对学生进行指导,确保实习顺利进行,通过学校、企业考核保证实习效果。

2.实施效果

实施新的培养模式后,学生的学习效果较之前有了明显提高,为此我们做了相关调研。

(1)工学交替培养模式使学校企业双赢

工学交替中,通过认知实践→专项跟岗实践→顶岗实习,这样一个能力递增的过程,学生的岗位技能和服务意识得到提高。同时通过认知实践与专项跟岗实践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后续学习过程中明显提高,一定程度上能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通过工学交替,真实的企业实训资源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学校的实训资源,在满足学生上课前提下,能为企业培训所用,从而实现了学校企业共享资源;学生在企业实践、实习,对企业的了解深入,毕业后真的入职实习企业,即可快速投入工作,企业用工风险得到降低,节约成本的同时提高了效益,实现了学校、企业的双赢。

(2)工学交替培养模式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

第一阶段:学校为主,企业为辅。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与企业认知实践,学生对行业和专业有了认知,增强了感性认识,消除了心理影响,为后续课程学习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学校实训室内以学校为主,企业为辅;企业专项实践中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学校实训室的课程教学内容与企业工作内容紧密结合,加之企业能工巧匠的指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提高,学习效果明显改进,为进入企业专项实践操作奠定了基础;学生在企业专项实践中,对于企业文化、工作流程以及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加之企业、学校教师的引导,能够积极进行实际操作。在此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在学校学习时没有的困难和压力,学生需要不断克服,从而磨练了意志,提高了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专项训练,学生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目标有了一个相对实际的认识,对他们的后续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

第三阶段:顶岗实习期,企业为主、学校为辅。通过一年的企业实习,学生可以有充足的时间来完成从学习到工作的转换,充分认识社会现实,加深对工作、社会的了解,为更好的择业,积累经验,改进不足,从而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3)工学交替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显著,势在必行

物流专业实施工学交替培养模式即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也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把学生作为行动主体,从理论学习为主转向理实并重,学生学中做,做中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利于学生提高技能,提升综合素质。通过工学交替,学生对物流专业的认知更加符合专业发展实际,期间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工作中,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带回到课堂中交流学习,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用实践巩固专业知识。企业对学生的满意率不断提升,充分证明了实施工学交替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三、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后的思考

(一)坚持工学交替培养模式

实践证明,工学交替培养模式符合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理念,符合中职学校学生对职业岗位的认识规律,能够统一学生、学校、企业三方利益。学生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培养,掌握了岗位知识和专业技能,提高了走向社会的竞争能力,学校通过校企合作,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企业通过校企合作获取了人才资源,提高了企业的行业影响力。因此,在今后的人才培养过程要坚持这种模式。

(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

实施工学交替培养模式取得了较好效果,但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并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1.存在问题

(1)时间和资金问题导致企业认知实践次数偏少

第一阶段企业认知实践实施过程中,一般的物流企业距离学校较远,学生进行认知实践在时间安排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因路途较远,需要租用社会车辆,存在资金的问题。鉴于上述两点主要原因,使得企业认知实践次数偏少。

(2)人员的安排

认知阶段学生入校时间较短,自我约束能力较差,进入企业后管理不善存在着安全问题,所以每个班级需多名教师跟随,同时由于教师课时量普遍偏多,因此在教师安排上有一定的困难。第二阶段因企业生产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在安排企业技术人员入校指导学生时往往不能按既定时间来完成,要根据企业人员安排来调整教学计划。同时,学生在此阶段要用假期进入企业进行专项实践,部分学生不愿意放弃休息。而一个企业不能容纳太多的学生同时进行,也就存在教师人员安排的困难。

2.改进措施

针对上述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学过程中可做如下的改进:

(1)适当减少教师课时量。这样,在认知实践过程中教师容易安排,同时教师自身也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对“从专业知识到专业技能,从教学理论到教学方法”更深入的学习中,从而提高整体水平。

(2)学校进行资金的保障,增加企业认知实践的机会。

(3)与大型有实力的企业进行合作,保障专项实践与顶岗实习的效果。

摘要:通过对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的阐述与分析,提出了“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能够实现学生、学校、企业多赢,是今后应该坚持并不断完善的一种模式。

关键词: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实施

参考文献

[1]李文玲.构建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J].职业技术,2010,(02).

[2]田雅莉.“产学一体、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助力专业发展.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2,(05).

[3]王彩娥.物流专业工学交替“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实践.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06).

[4]端玲.五年制高职物业管理专业“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效果调查分析报告.现代物业,2012,(06).

探索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 篇3

共同招生。学校选择实力雄厚、管理规范、专业技术含量较高、工资待遇较好的单位开展订单式定制培养,将单位需求与培养目标对接,专业技能与实训课程对接,工作岗位与学生职业发展对接,提高学生实践工作能力,降低合作单位的用人风险,培养合作单位所需的专业人才。从2010年开始,秭归县职教中心与县屈原艺术团紧密合作,开办“屈原艺术表演”冠名班,实行定制培养。双方共议录取新生的各项条件,制定招生简章报请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双方成立联合招生组,对具有初步意向的初中毕业生进行面试,对面试合格的学生通过网络集中公示,并告知学生开班计划、培养方式、就业途径、工作待遇等情况。学生在入学时签订联合培养就业合同,明确学校、学生、屈原艺术团三者之间的关系,明确职教中心学生与屈原艺术团职工的双重身份,实现入学即入职。

共商培养方案。学校与合作单位联合办学,必须围绕合作单位岗位核心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开展个性化技能培养。秭归县职教中心与屈原艺术团经过5年的合作,通过对学生演艺技能的训练探索,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三一制”培养方案。即一年级,学生在学校学习基础知识,在学校实训室进行基本技能训练;二年级,学生进入屈原艺术团上课,艺术团选派业务骨干与学校派驻教师按“一对一”带教方式开展职业标准化现场教学;三年级,学生在艺术团进行顶岗实习,艺术团带教人员根据学生实习情况,进行针对性辅导。寒暑假,学生在屈原艺术团跟团专业训练,“围着舞台学艺术”。学校与屈原艺术团共同研究教学内容,确定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形成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实施纲要》《质量评价标准》《教学做一体化教材》。

共建实训场所。按照学校教育和合作单位的标准、内容和组织要求,开发实践教学体系,创建校内外学徒环境,共同按岗位模式进行系统化的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秭归县职教中心和屈原艺术团共建了学校舞蹈训练室、钢琴室、语音室。屈原艺术团还利用送戏下乡、屈原文化艺术节等活动提供学生工学交替岗位,创建了艺术团师傅带徒弟的实践教学环境。

现代学徒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篇4

【核心提示】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制融入了学校教育因素的一种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不断深化的一种新的形式,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是一种递进关系。现代学徒制是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的重要模式。

传统学徒制到现代学徒制的演变

“学徒制”是一种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以师傅的言传身教为主要形式的职业技能传授形式,通俗地说即“手把手”教。一般认为制度化的学徒制出现在中世纪,“学徒制”一词始于13世纪前后。在此之前,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都出现了学徒制这一技能传授模式。

工业革命对学徒制造成了致命冲击。机器部分代替了人的劳动,原有学徒制所培养的人才满足不了机器大工业生产对人才的需求,职业学校的兴起取代了原有的学徒制。“二战”后,随着企业对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和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各国也在汲取德国“双元制”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纷纷实施“学徒制”,并对学徒制进行改革和创新。目前,各国普遍将学徒制作为职业教育领域的人才培养模式之一。这个阶段的学徒制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学习方式等方面均发生了重大变革。如在英国,现代学徒制把培养目标划分为学徒制、高级学徒制和高等学徒制三个层次;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建立多样的课程体系和国家职业资格课程;在学习方式方面,实施工作和学习交替进行的学习方式。学徒制的性质仍具国家性质,国家对学徒制各个方面进行规范。

学徒制从萌芽到现代学徒制,其内涵和意义已发生了重大变化。“高等性”赋予现代学徒制新内涵

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制融入了学校教育因素的一种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不断深化的一种新的形式,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是一种递进关系。

作为高等教育类型之一的高等职业教育,其本质和特征是“跨界的教育”,这是基于对高职教育功能定位的深刻认识和对人才培养目标内涵的深刻理解。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主要体现在“高等性”与“职业性”两个属性上。学徒制以职业实践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充分凸显了高职教育的“职业性”,较好地实现了教育的外在价值。但高等职业教育不应是“应职教育”。近些年,高职院校在办学实践中过多强调社会需求,过分强调职业岗位对人的需求,而忽视了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需求;较多关注了教育的外在价值,忽视了教育的内在价值,一定程度上造成职业教育的畸形发展。所以,在实现高职教育“职业性”的同时,我们必须关注高职教育的“高等性”,应在凸显高职教育“职业性”而实现教育外在价值的同时不失其“高等性”,从而实现教育的内在价值。因此,必须赋予现代学徒制新的内涵,核心思想是回归教育本质,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兼顾社会需求和人的自我发展的需求,这是高职教育的内在价值所在。

现代学徒制作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化,其内在的逻辑体系和运作流程蕴含着丰富的职业教育思想,具有深刻的教育价值。这种“工”与“学”的交替、将工作与学习相融合的教育模式的建构和发展,是新形势下高职教育本质特征赋予现代学徒制的新内涵。

支撑现代学徒制的要素分析

1.学生、学校、企业的自觉约定——构建校企合作平台。现代学徒制是对传统学徒制和学校教育制度的重新组合,其主要特征是学生和学徒身份相互交替。表现为:一是招工即招生,首先解决学生的员工身份问题。二是校企共同负责培养,校企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共同实施人才培养,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专所长,分工合作,从而共同完成对学生(员工)的培养。学校和企业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实施现代学徒制,需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突破体制与机制上的瓶颈,使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

2.课程体系的重构、课程内容的重组——重建学习载体。现代学徒制培养的是高技能人才,课程进校外“基地”及“基地”兼职教师承担课程教学应是一种常态的教学安排,但这是目前高职院校都面临的难题,也是高职教育实现“高等性”和“职业性”有机融合的瓶颈。究其根源在于,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尚未完全摆脱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仍是以知识的系统性作为教学内容的逻辑主线,岗位工作任务不能有机地融入课程内容,这虽然强调了“高等性”,却又弱化了“职业性”。此外,按照岗位工作任务选择课程教学内容,基于岗位工作流程组织教学,缺乏以能力培养为逻辑主线的系统学习和训练,这显然也是强调了“职业性”却弱化了“高等性”。这均不能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现代学徒制要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各专业必须通过充分的市场调研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和专业培养目标,制订专业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和确定课程标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及职业成长规律,真正形成融合学生人文素养、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态度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体系,其中包含通过校内实训、校外实训和顶岗实习递进式的系统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3.“工”与“学”的交替——变革教学组织和管理模式。现行学校教学组织模式和管理体制严重阻碍了工学交替。由于教学空间延伸由校内到校外,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在教学管理运行中,要求做到工学衔接合理,在教学管理的方方面面充分体现以他方为中心和一切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的教育理念。具体来讲,就是要依据培养过程中学生发展的共性和个性需求选择教学组织方式,实行校企共同参与的“柔性化”的教学管理模式,校企共同实施课程管理、共同评价课程实施效果和评估高技能人才培养绩效,为现代学徒制培养高技能人才提供管理上的支撑。

4.专兼结合教学团队的协作和互补——集聚教学团队的目标。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决定了高职教育教学团队的特殊性。专兼结合教学团队的建设是高职院校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首要任务,专兼结合教学团队的建设水平也是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

专任专业教师必须努力提升自身的双师素质。“工”与“学”交替的现代学徒制使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发生了质的改变,高职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还要熟悉专业所对应的主要职业领域的工作过程知识,具备本专业领域内较强的职业实践能力。

兼职教师是现代学徒制中“师傅”这一角色的主体,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进行职业教育教学理念的学习和教育教学方法及综合执教能力的培训,使其具备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兼职教师的执教能力。对于专兼教学团队的管理,可通过结对子的方式,让专兼教师互相帮扶、取长补短,使专兼教师在专业建设、科研合作、课程实施等方面实现共同提高,促进专兼教师协同工作,整体提升专业教学团队的水平,实现团队目标的集聚效应,使团队效能最大化。

现代人才培养模式 篇5

一、现代学徒制与传统学徒制的区别

现代学徒制与传统学徒制有本质的差别。传统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是跟着师傅学习并熟练单纯的技术,而现代学徒人才培养是教师和师傅联合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型技能人才;现代学徒制把传统学徒的企业生产车间的一线学习扩充为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资源共享。培养目标也根据社会的发展需求,使学习内容不仅是具体的实践操作,而且包含理论知识的提升。现代学徒制使学生从单纯的经验或理论学习到工学交替式培训和学习,使学习的时间固定,考核的方式更加系统和严密。

二、现代学徒制的特点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提高教育质量”,为“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将优化教育结构体系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重点,作出了三个方面部署。一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集团化办学、校企一体化办学、“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推进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二是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围绕“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总体指导思想。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正是以“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为基础。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式在思想观念上,强调把目前相互割裂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相互融合,存在着突破性和创新性,是一种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学徒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突破体现在企业融入职业教育,学校参与企业培训,共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员工的理论基础。由此使双方互惠互利,双方共赢的教育思想。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由企业制定人才素质和技术要求并提供实训场地、设备,学校结合教育方针政策及学校自身的资源,联合确定人才培养方案,进而实现“实行企业和学校结合,交替式培养模式”。

前期人才培养计划的敲定,中期育人教学的融合,最后评价考核的互通,企业全程跟踪参与到职业教育中去。由此,校企双方共同培养打磨出双方都满意的优秀的专门性技能人才。这样节省企业对应届生的入职培训,完成学校的教育模式,达到了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围绕校企联合育人、办学、培训、就业直至发展的宗旨,实现人才综合素质在创新性、技能型上的提高,以提高人才的质量。

三、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是掌握必要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实践技能的专门人才。

(1)理论知识需要少而精。除去国家规定的高等教育公共基础课程还需要一些专业的基础课程,学生掌握实践操作需要这些基础知识作为前提,在以后的工作中的提升,也需要这些基础知识作为专业素质的基础。

(2)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是实践技能。此处的实践技能不仅仅是一项或几项工作,而是岗位流程,也是岗位适应性。

(3)合格的人才不仅是具有过硬的实践技能,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心、职业修养、积极进取的工作热情,才是一切教育的根本。

(4)拥有技术创新能力是中国现代学徒制对高职院校教学的独特要求。这种“专门性”有助于提高学生在企业中积累实践经验进而提高个人的综合职业素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内容对高职生培养“专门性”。

四、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问题分析

(1)在职业教育中,实践环节与企业环境脱离。职业教育中的实践是真实企业生产的写照,但真实企业生产环境的复杂性与灵活性使得学生无法灵活运用课堂所学,继而使课堂到企业的稳步衔接失败。目前,虽有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基于项目、任务等先进教学方法的应用,但师资力量、班容量的不匹配,致使课程间的衔接不缜密,课程体系不完善。结果学生的实践能力水平上不去,使职业教育严重脱离企业生产。

(2)企业没有融入到高职院校的实习。企业是以盈利为先决条件,院校的实习工作无法给企业带来利润,更无政府政策的扶持,唯一的人才招聘是吸引企业的原因,进而学生的工作能力是关键因素,但高职的现状是实践能力的薄弱,使得企业没有积极融入到院校的实习工作中导致实习流于形式。

(3)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岗位需求相脱节。高职院校课程设置还多停留在学科型。实践课时的比例加大了,而其本质的培养目标没有变化只是形式由理论课转化成实践课,没有突出专门性,职业性的特色,使得高职学生的技术水平和岗位需求相脱节。

(4)缺乏与企业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标准。目前在高职院校的学生完成学业后获得学历证书,当走上工作岗位后面临着各种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使得学历与资格完全割裂,没有任何关联。致使行业的人才培养标准没有融入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中,当然就更谈不上和教学内容相融合。

五、现代学徒制的对策研究

运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从以下几方面改进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进而为企业培养出具有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1. 现代学徒制提供制度保障

根据西方现代学徒制的成功经验:现代学徒制的关键在于制度。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推进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出台,明确政府在职业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学校主办,企业承办,校企结合,工学合作的权利与义务,改变企业对人才培养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协议无法全面落实。

2.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高职的人才培养模式应以职业群集模式为主框架,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挑选具备条件的企业合作,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完成以全仿真的工作形式完成专业课程,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基础理论和职业技能的有机结合,促进高职教学与就业的自然衔接。

3. 采用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亮点在于多种人才培养模式的联合运用,取长补短,改进了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校教师和企业一线工作人员共同发挥自身优势,联合培养学生,使其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有更深更直观的认识。

现代学徒制是学校理论教育与企业实践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因此学生完成统一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后,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在哪段时间,哪个企业的实践培训。以此实现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学校与企业的无缝连接。

4. 加强培养或选拔实践课程的教师

实践教学是实施现代学徒制成败的关键,是现代学徒制的主体。由此,高素质的实训教师队伍是必不可少的,承担实训的教师是其行业的资深人员。此教师的选拔需要通过学校、企业、实习生等多方面众多人员的推荐与考核。在实践技术的培训中,技术工人是经验传授,具体到工作的每一步的演示方法进行的更实际、有效。学校在某些方面要有不同于普通教师的要求,让他们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让学生充分体会课本以外的实践技术经验。

5. 加强校企合作

现在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是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从理念到实施都是围绕实践能力培养来进行的。学生能力的培养没有提升,那么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就失去了其核心作用。企业在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中的地位至关重要,但企业在此人才培养的结果中没有获得与支出成本相等的利益。企业需要付出部分技术工人的效益、实训场地、设备而受益仅为一些不确定留下的人才,相比之下收益还是比较薄弱。对于培养未来的专门性技术人才企业有责任分担其成本和义务,但是其广泛性和长期性只是通过责任和义务来进行约束是不牢固的。院校在应该积极共享教育教学资源的同时,协助企业进行员工培训、考核并承担职业资格考试培训。联合企业为企业职工提供深造和进修,为产品技术研发实验室等项目提供机会。与此同时,高校教师可以协助企业进行产品研发与改进,真正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进而推动生产力发展和创新。如此建立起来的战略合作关系自然具有长期性,广泛性及共荣性。这样互惠互利的项目,才能有持久性。

6. 构建考核评价体系

首先,要确立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绩效考核体系。绩效考核是监督和评价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情况的重要依据。由于高职院校的定位和特点,确立一套由企业、学校、政府联合组成的绩效考核系统,能客观有效的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的教学管理、教学实施、教师评价、企业评价、学生反馈等方面的全方位的考核。

其次,创立学生学习评价体系。由于高职教育的高等性、职业性的双重要求,对其有针对性的学习评价标准。由此充分体现岗位对人才的需符合学生发展的需求。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寻求企业与学校的契合点培养出考核系统合格的人才。

校企合作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总体思想,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式在国家的政策引导下紧密结合了企业和学校,使企业完全融入到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中来,形成校企合作的良好机制,共同携手完成职业教育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王振洪,成军.现代学徒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新范式[J].中国高教研究,2012,(08).

[2]谢俊华.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职教论坛,2013,(16).

[3]姚燕芬,潘建华.关于校企合作新模式一一现代学徒制的思考[J].当代职业教育,2014,(1)

[4]田巨,王舰.行业标准框架下现代学徒制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13,(12).

现代人才培养模式 篇6

2014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意见表示,将根据各地产业发展情况、办学条件、保障措施和试点意愿等,选择一批有条件、基础好的地市、行业、骨干企业和职业院校作为教育部首批试点单位。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实施现代学徒制的范围和规模,使现代学徒制成为校企合作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

“现代学徒制”最早起源于英国,在中国还属于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动漫产业一结合,便显示出其巨大的优势所在。各职业学校纷纷试水,加强校企合作,把以理论为主的学校传统培养方式和以实操为主的企业学徒培养方式整合起来,取得了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

●“现代学徒制”动漫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建设

尽管“现代学徒制”在动漫人才培养方面优势明显,但其培养模式究竟该如何操作,课程体系该如何建设,不是仅凭一腔热情便可做到的,还需要进行深入调研与考察,之后方能实现,下面就简述一下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建设的具体内容。

1.以社会需求规划课程

以动漫岗位技能锻炼和提升以及实际岗位的需要及技能要求作为培养的核心,规划学生的课程、学时、上课形式、授课内容等。

2.结合实际情况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

结合区域经济对动漫人才的发展要求,以及学校的专业师资力量背景,构建学校特有的“现代学徒制”式动漫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建设。

3.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轨

结合企业进行课程改革,引进企业的岗前培训课程,作为就业前的强化训练,岗位需要什么专业能力,就开设相应的专业课。选择多家订单合作企业:按照企业每年招工预算,限定招生人数;按照企业的岗位需求,培训相应岗位技能,合作单位即实习单位和就业单位。培养模式、培养流程:校企协商制定招生计划+校企教师校内课堂授课+校内工作室实训(企业提供小型项目)+企业入职实习+学员就业。

4.新颖的教学管理制度

根据班级特色,严格制定教学管理制度,学生采取优胜劣汰、普通班优秀意向生申请补入的办法,定期淘汰,定期补入。实行选拔骨干教师授课的制度,鼓励有能力、进取心强的教师主动学习,提高自身水平,从而促进专业的良性发展。

5.学校建设

必要时可考虑特色就业班的学费提高问题。利用超出来的学费和一部分学校项目的资金支持,建立专用实验室和实训场地,学生毕业后收归学校所有。

●相关课程、教材的开发与建设

要将校企合作贯穿教学及管理的全过程,就要做到校企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和教材、设计实施教学、组织考核评价、开展教学研究等,要建立双师团队教学、双师合作授课、双导师指导制度,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承担教学任务。

1.建设学校动漫产业精品课程

例如,三维动画设计与制作、二维动画设计与制作、影视后期特效、栏目包装、制作课件、微课等。

2.开发动漫教材

依托商业案例项目,开发适合幼师学校专业的教材,推广适应动漫行业、职业教育、幼儿教育等要求的特色教材。

3.共同制定培养方案

根据企业实践需要,结合学校专业师资,开设适合专业需要的基础课、专业课,让课堂更生动,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为社会培养需要的人才。

4.岗位特训

结合就业岗位需求,可定期选拔优秀学生提早进入校内特训基地锻炼,进行岗位特训,为下一步进入企业实习做铺垫,更为下一步的就业打好基础。

●教师培训及与兼职教师的合作

培养动漫人才,教师是关键。要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建立校内“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激励、评价和考核制度,努力建设一支以“双师型”教师为主体,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合理,老、中、青结合的教师队伍。培养双师型教师,教师成为项目经理、技术或艺术总监,参与到合作企业的实际项目中,既能得到提高,又能获得相应的回报。以深化校企合作为基础,着力打造专兼结合、结构合理、校企两栖能力强的专业教学团队;建立学校与合作企业之间人员互聘共用、双向挂职锻炼、横向联合技术研发和专业建设机制,鼓励教师到合作企业挂职工作、开展技术研发服务,加强合作企业实践能力,合作企业选拔优秀职业技术技能人才担任教师(师傅),提升教学能力水平;在试点专业建立兼职教师岗位制度,明确兼职教师教学内容及学时比例。

1.挂职锻炼

学校每年可定期派遣一定数量的专业骨干教师到合作企业挂职锻炼,培养“双师”队伍。挂职期间合作企业提供相关工作岗位,保证挂职效果。挂职锻炼结束时,合作企业向学校提交教师挂职锻炼的证明和评价。

2.聘请企业技术人员

学校可以聘请合作企业相关专业的高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动漫骨干人员为校方的兼职讲师,承担部分专业的实验实训课程教学、学生技能证书考证辅导、技能竞赛辅导等工作,校方按其工作量支付一定的劳动报酬。

●论动漫专业的学科建设

1.共同招生和考核

双方共同合作,根据合作企业的需要,商讨招生计划及宣传工作,明确双方招生责任和义务,组班成功后,根据班级学生管理规定和教师管理规定,成立考核小组,针对学生、教师、企业进行定期考核。

2.共同开设课程

双方共同就特色培养班级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评价模式、教学模式改革以及上课形式、教学案例等进行商讨,共同开发企业特色班的课程。

3.教学规划

教学初步规划:总体分为6个学期,第一、二学期开设基础课和专业课,第三学期开设定向岗位课程,第四学期加强定向岗位案例实践或进校内实训基地(工作室等),第五学期校内项目实训,第六学期入职企业实习,实习完成,办理毕业手续, 正式入职企业。

4.全方位教学

从第一学期开始,企业讲师开始带1~2门专业课,学校骨干教师负责基础课程授课;第二学期,学校骨干教师和企业讲师共同负责专业课;第三学期,根据学生意向和企业岗位需要,引导学生进入相应的岗位方向,不同岗位方向的学生跟着师傅加强岗位特训、参与小型项目训练,成绩合格者下学期直接进校内实训组参与项目制作;第四学期,师傅带着徒弟参与校内实训项目的实操制作,成绩优秀者可提前进入校内工作室进行独立项目创作;第五学期,每位企业师傅或实践项目经验丰富的校内骨干教师只能负责3~5人的团队,师傅带领小团队进行项目创作,如项目成熟或被应用,学校、师、生、企业会得到经济效益,实现多方受益,即使得不到经济效益,也可以为下一步的独立实习打好基础;第六学期,到企业进行独立顶岗实习直至毕业。图1、图2为现代学徒制动漫项目班优秀学员作品。

5.学生毕业就业安置

学生毕业后,企业负责接收当初招生预算计划总人数的至少80%就业,剩余人员由企业负责推荐到其他单位就业。

●学生的顶岗实习与实训基地合作

动漫专业应用性极强,需要真实的项目实操经验,本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采取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达到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目的。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除与合作企业达成实习和就业共识外,学校还应与其他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双赢互利”的原则,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培养优秀人才。学校和企业设置必备软、硬件环境,并参与实践教学与管理的全过程,学生毕业后接受合作企业的挑选。

学生在顶岗期间完全按合作企业的员工要求进行管理, 按照协定,公司给予实习劳务报酬,实习期满毕业后签订一到三年的劳动合同。实习学生有休息、休假的权利。用人单位应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一天,因工作需要安排加班的,按国家有关政策给予加班工资或安排补休。实习期间企业方须保证不能安排有损实习学生人身安全、人格尊严的工作。工作时间内如有学生因公受伤,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

现代人才培养模式 篇7

一、中职学校模具专业现状

从目前我国中职院校模具专业教学开展的实际情况来看, 其主要存在师资缺乏、教材落后、设备老旧、教学内容无法与社会发展对岗位的需求相契合。目前, 我国大多数的中职院校还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其主要分为理论教学、专业知识教学、实训教学三个模块。中职院校作为应用性的实践人才培养机构, 应该在培养的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但是该教学模式各个教学内容都较为独立, 其各个教学内容间并没有一个有效的融合, 再加上教学工作中教师对理论知识过于重视, 从而使教学实际效果并不能满足岗位的实际需求。由于近些年来中职院校的招生数量逐渐减少, 学校并没有对该专业相关的教学设施、资源等进行过多的投入, 所以即使不断地对教学工作进行改革, 还是无法有效地提升教学效果, 满足企业中该岗位发展的实际需求。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所以要想实现模具专业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 就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 将教学工作与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相结合, 根据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 对学生开展定向的教育培养工作。

二、现代学徒制内涵分析

传统的学徒制主要应用于我国的民间, 即师傅将自身的所学以及工作经验等传授给徒弟, 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但是只适用于一些较小的机构中, 并且培养的周期较长, 不能进行大规模的人才培养工作, 无法满足我国社会快速发展的实际需求的。所以, 现代学徒制也正是在传统学徒制的基础上根据时代发展的特色应运而生的, 现代学徒制汲取了传统制度上的一些优点, 并结合学校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以及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不断发展。目前我国中高职院校在应用该项人才培养模式时, 都是通过与当地一些大型企业建立密切的联系, 从而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训平台, 并由工厂中经验丰富的师傅担任学生的培养教师, 实现一对一, 或一对多的学徒制培养, 从而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可以满足企业模具岗位发展的实际需求。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下, 学生既需要在学校接受专业理论知识, 又需要在企业中接受专业实训。所以, 在中职模具教学中运用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 可以将行业以及企业的发展需求融入实际的教学工作中, 从而明确模具专业的教学目标, 有效地提升教学水平, 开拓专业教学新思路, 为模具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充足的保障。

三、影响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原因分析

从目前我国中高职院校在该人才培养模式开展的实际情况来看, 该模式并没有取得一个良好的发展, 影响该培养模式的原因主要包括:学校与企业合作关系不完善、该制度推广效果较差等, 这些都对现代学徒制的开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所以这就要求中职院校在选择人才培养模式时, 首先要对该模式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并根据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相应的调整, 通过有效的措施解决问题。

(一) 中职教育的社会认同程度较低

我国中职教学一直以来都没有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主要是因为我国长期以来所实施的应试教育, 使学生以及家长对中职院校的认识不够正确, 从而降低了对中职教育工作的认可程度, 这也就导致一些大型的企业很少录用中职院校毕业的学生。再加上近些年来我国中职院校的生源越来越少, 其招收的学生整体的水平也比较低, 所以使我国中职院校在发展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

(二) 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关系形式化

从目前来看, 虽然大多数的中职院校都与企业建立了相应的合作关系, 但是两者之间的管理较为形式化, 学校与企业之间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合作制度, 一方面是因为企业对中职教育工作没有充分的了解, 对与中职院校之间的合作缺乏重视, 另一方面, 企业对该模式没有正确的认识, 在该合作关系中对资金以及师资力量的投入较少, 所以这也就导致合作关系趋于形式化, 无法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实训培养, 当然也就不会将企业自身实际的岗位需求融入实训培养工作中。

(三) 对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力度不够

我国的中职院校在实施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时, 过于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以及专业技术的教育, 而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其主要包括对学生思想政治、人生价值观以及理想信念等方面的教育, 中职院校作为实践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培养院校, 所培养的学生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知识、丰富的岗位实践经验, 还要拥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这样才能保障学生在步入社会后有一个全面的发展。但是我国大多数中职院校将整个工作重心都放在了理论和专业技术内容的教学上, 而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这种教学模式是不利于中职院校的发展的。

四、改善中职模具专业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措施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 模具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加大了对新型技术以及新型材料的应用, 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中职院校模具专业教学工作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调整要求。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 对该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首先要明确培养目标, 开展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工作, 将教学工作与岗位实际需求相结合, 从而培养出可以满足岗位发展的技能型人才。

(一) 制定完善的校企合作方案

模具专业在实施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时, 首先要充分重视与企业间的合作, 企业作为实训场地以及实训师资的提供方, 其整个教学模式的开展效果与校企的合作方案有密切的联系。所以, 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在制定培养方案时, 首先要对所合作企业的实际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明确各个企业模具岗位实际需求的岗位能力, 从而针对企业岗位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工作进行明确的划分。培养方案的制定还要明确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分工, 通常情况下, 学校主要负责对学生理论以及专业技术知识的培养, 企业负责实践教学。在方案制定的过程中还要明确企业的主体作用, 让企业在整个人才培养模式中占据主导位置, 从而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岗位实践培养, 让学生在实践训练的过程中切实体会岗位对专业能力的实际需求, 促进学生岗位专业综合能力的发展。

(二) 加大师资建设力度, 改善教师的培养模式

中职模具专业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对学生理论知识以及专业技术的培养基础上, 加强对学生岗位实践能力的培养, 所以中职院校不仅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还要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水平。这就对院校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师不但要有较为全面的专业理论基础, 还要有丰富的岗位实践经验。从目前我国中职院校模具专业的师资情况来看, 只有很少一部分教师具有较丰富的岗位工作经验, 所以院校要想有效地提升该模式的人才培养水平, 就要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力度。院校可以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 定期对教师开展一些岗位实践活动, 组织教师分批在企业中实践, 并建立合理的实践效果考核制度, 从而有效地提升教师的岗位实践能力, 让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对岗位实际需求以及行业的发展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并将其有效地融合到教学工作中, 从而全面提升对学生专业技术知识的培养水平。

(三) 构建完善的模块化教学体系

模具专业模块化的教学体系主要是指在教学工作中建立教学内容模块和综合能力模块, 并在教学过程中将两个模块进行有效的融合, 从而实现对学生专业知识以及实践能力的全面培养。中职院校模具专业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模块构建时, 要以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为基础, 并结合岗位的实际需求。对于教学内容模块的构建, 首先要注意在课程内容设置上避免重复, 然后就是注意教材设置的时效性, 确保教材内容设计可以与企业岗位的实际需求相契合。另外, 实施该人才培养模式时还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教学工作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交流讨论平台, 从而改善以往单调枯燥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中, 从而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四) 加大教学设施的投入力度

由于整个模具生产中所涉及的模具数量较多, 只对学生开展基础理论知识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 中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中还要增加对相关模具教学设施的投入力度, 从而可以有效地满足学生日常的技能训练需求。所需的相关模具教学设施主要包括普通的机械加工设备、模具加工设备、模具结构拆装室等。另外, 在与企业合作时, 企业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较为全面的实训平台, 让学生对岗位生产中所需的一些专业设备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从而帮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切实地提升自身的岗位工作能力, 为学生日后在岗位的发展提供充足保障。

五、中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条件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建设的快速发展, 国家对中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也越来越重视。近些年来, 我国中职院校也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工作, 其教学效果也取得了显著的提升。但是还是无法满足行业快速发展的实际需求, 所以为了实现中职院校与企业间的共同发展, 对该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条件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 加强校企文化建设

校企文化具有企业与学校文化的双重属性, 通过校园与企业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 增加校企之间的联系。所以, 中职院校在建设校企文化时, 要对企业以及学校自身的发展有一个充分的认识, 从而实现两者文化之间的有效结合, 例如, 可以在院校中建设单独校企文化展示栏, 设计具有校企特色的徽标、制度等, 从而营造校园中的企业文化氛围, 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识, 以便于学生在毕业后可以更好地留在企业进行工作。

(二) 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

考核管理机制的建立是为了对现代学徒制培养效果进行有效的考核, 以便于培养模式的下一步改革。所以, 在培养模式的建设过程中, 要建立一个完善的考核管理机制, 根据学校以及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考核制度, 并将双方的责任进行明确划分, 提升校企合作的管理效果。完善的考核机制还应该包括合理的奖励制度, 对成绩优秀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 院校可以以企业的名义对其发放奖学金, 并提供就业的机会,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实现学生、学校、企业的共同发展。

(三) 建立完善的经费保障制度

在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实现校企间的有效合作离不开充足的经费支持。所以, 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 政府要加强对该培养模式的支持力度, 通过出台一些补贴、专项经费等措施, 激发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热情, 从而有效地推动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 另外, 学校还可以借助自身的优势为企业提供一些培训服务,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在培训工作上的费用支出, 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结束语

本文对中职院校模具专业现代学徒人才培养制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根据目前我国中高职院校在该培养模式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以及模具行业的发展实际需求, 提出了有效的措施。通过本文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 我国中职院校在学徒制开展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 需要同行业教育工作者不断对其优化完善。希望文中的分析可以对教育工作者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从而有效地推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展。

摘要:现代化的学徒制度是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可以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对人才进行定向培养。该教学模式主要运用在当前的职业教育工作中, 因其自身的一些优势受到了中职、高职院校的广泛关注。从中职教育工作出发, 对中职模具专业现代化学徒制度进行详细的分析论述, 根据目前在该专业教学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从而对我国中职院校教学现状进行有效的改善, 实现中职院校现代化学徒制度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中职院校,模具专业,现代学徒制

参考文献

[1]黎震, 黄丽燕.基于现代学徒制模式的《矿山机电设备维修与安装》课程改革研究[J].科技展望, 2016 (29) .

[2]魏永辉, 丁晓军.基于现代学徒制下的高职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的探索与实践[J].时代农机, 2016 (9) .

[3]陈叶娣, 徐洁.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模具专业中的实践探索: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 2016 (10) .

[4]王洪志.模具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6 (31) .

[5]李兴俊, 余健, 龚正朋, 等.基于项目共享的模具专业骨干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实践[J].模具工业, 2016 (10) .

[6]程婧璠, 刘兵, 陈帆.关于高职模具专业骨干院校项目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科技展望, 2016 (18) .

[7]王仁志, 阳娣莎, 吕小艳.浅谈就业教育为导向的“三型”模具专业人才培养[J].模具制造, 2014 (2) .

[8]张丹, 刘元林, 于信伟.应用型本科院校模具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研究[J].价值工程, 2014 (12) .

[9]张启富.我国高职教育试行现代学徒制的理论与实践: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带徒工程”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 2012 (11) .

现代人才培养模式 篇8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 师资队伍 培养模式

一、实施背景

学徒制是人类社会进步和技术传承的重要手段,也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近些年来,职业教育迅速发展,大量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成为了职教人,也出现了“双师型”教师缺乏企业经验,知识、技能与企业需求存在差距,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师资队伍培养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影响了教学质量。如何建设一支“教学名师+能工巧匠”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成为了职业院校长远发展的话题。

二、培养目标

通过现代学徒制的师资队伍培养模式,形成政府、学校、教师和企业“四元合一”的机制管理,以校内教学、顶岗实习、专家考核为评价机制,以打造“学徒→双师型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的培养途径,为师资培养提供实践依据,在周边学校师资队伍培养中,起到骨干、引领和示范的作用。通过现代学徒制的师资培养模式,可以让教师了解企业岗位需求,熟悉岗位技能,实现教学与生产一体化、教师与师傅一体化、实践与理论一体化,进而实现校企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三、实施过程

现代学徒制的师资队伍培养模式,是指通过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由企业技术人员与教师组成师徒结对,以培养教师职业技能为主,在学习结束后,由外聘专家集中进行考核,合格才“出徒”的现代教师培养模式。

1.准备阶段

根据教师的专业,确定顶岗实习的人数和时间(一般在暑假,为期50天)。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教师学徒计划、协议书、考核管理办法及奖惩机制,并建立师资队伍档案。

2.实施阶段

(1)选择企业,签订协议。以学校汽车维修专业为例,针对专业开设的核心课程,将教师按主要方向分类,按照五段递进模式进行培养。学校与企业签订教师培养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教师与企业选派的人员签署师徒协议书,教师拜师学艺,并以学徒的角色,严格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和师傅的要求工作。

(2)培养规划。良好的师资队伍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建立终身学习机制。为此,学校每年都组织教师进行相关培训,制定了3年、5年成长规划。

第一阶段:企业实践基础阶段。

第一年实践(50天),结合任教学科,确定教师实践内容。通过开展下厂实习,教师基本能达到中级工水平,在师傅指导下,能独立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实习结束后,考核合格的可认定为“双师型”教师。

第二阶段:企业实践成长阶段。

第二年实践(50天),教师基本能达到高级工水平,可以独立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实习结束后,考核合格的可评定为骨干教师。

第三阶段:企业实践提高阶段。

第三年实践(50天),教师基本能达到技师水平,可以独立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及疑难故障,可以指导其他企业员工开展工作,并能进行技术革新。实习结束后,考核合格的可评定为专业带头人。

(3)企业实践贡献阶段。

通过3~5年的实践,结合企业岗位需求,与企业进行产学教研活动,为企业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教师能对自身的专业发展与进行理性的探讨和思考,进而主动实现从自发状态到自觉状态的转型,完成从普通教师到教学名师的蜕变,对周边学校师资队伍的培养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3.考核阶段

由本校教师、企业专家和兄弟院校教师共同组成第三方评价机构,通过学校对教师学徒期间的表现进行评定,企业专家对教师所学技能进行实践考核,兄弟院校教师对本校教师理论知识进行卷面考核,客观公正地进行评定。拔高考核门槛,将每次考核的通过率限定在60%以内,未通过的教师增加一年下厂实习。只有通过第三方评价考核的教师,才能被评定为“双师型”教师、骨干教师或专业带头人。

4.奖励阶段

根据考核结果,学校与企业共同评选出优秀师傅和学徒并进行奖励,对本校教师在职称评聘上予以加分,对企业师傅进行工作补贴。

四、体会与思考

现代学徒制的师资队伍培养模式还需要企业的大力支持,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需要政府、企业和学校三方有机结合,发挥政府在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的引导、规范和督导作用,完善师资培养体系建设、管理、运行的法律法规和制度。通过立法和激励政策,形成社会各界尤其是行业企业持续、有效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机制,促进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

在今后的工作中,学校将继续探索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方法与模式,开展教学、实习、实训相融合的教学活动,强化校企协同育人,开展现代学徒制的师资培养模式试点,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

现代人才培养模式 篇9

1.前言

8月5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的通知》公布了165家单位作为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和行业试点牵头单位,其中试点高职院校100所。这标志着我国对现代学徒制的探索进人了实质性阶段。旅游管理专业实操性强,传统的旅游教育在注重传授理论知识的情况下,学生实用技能的培养显得较为薄弱。所以必须寻求一种思路,改进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恰当途径来进行实践性的锻炼。

2.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现代学徒制,作为实施职业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是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招生即招工、上课即上岗、毕业即就业”的职业教育人才培训新体系。

该模式体现了企业与学校双元主体的办学模式、能力与知识双向融合的培养目标、企业员工与学校学生双重身份的教育对象、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双师教学的育人机制。髙职院校与企业在政府的引导下通力合作,以此来解决企业招工难、企业用工稳定、劳动者自我价值实现等职业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现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以学校为主、旅游企业为辅,通过实行“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等模式来实现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锻炼,这种模式仅体现在教学方面,是人才培养过程的其中一个环节,而没有系统地贯穿招生、培养、就业这一系列环节。所以出现的结果是学校培养和旅游企业用人脱节,高技能人才供给小于需求,旅游企业实习生流动性大,人才储备后续不足。

高职院校也进行了改革探索,但往往形式重于内容,高技能人才短缺的问题仍然存在,所以寻求和构建基于教育制度和劳动制度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4.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

受制于旅游企业利益不大、院校能力不强、学生前景不明和制度保障不够等因素,国内一些地区和职业院校开展的相关试点工作,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诸多问题。

4.1政府重视,但制度保障缺失

政府认识到现代学徒制可能是破除当前我国学校职业教育弊端的.有力武器,因而支持其发展。但政府层面尚未组织利益相关方(以旅游企业为主)共同制订统一的学徒培训教学标准,对学徒完成培训所应达到的知识技能水平也未做出明确统一的要求,在教学过程的监管、教学条件的保障、教学结果的评估等方面也未出台详细措施。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试点既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也缺乏基本的操作规范。

4.2学校积极,但改革效果不明显

学校期望通过与旅游企业的全面深度合作来提升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积极联络旅行社、旅游景区等相关企业。但从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改革来看,形式多于内容,课程设置多以理论授课为主,选用的教材时效性差,不能与市场发展相匹配。从师资力量来看,师资来源复杂,旅游企业工作经验不足,专业实践能力不强,加之学校的引导和激励不够,无法较好地满足旅游企业在技术、管理和经营等方面提升的需求。

4.3企业冷淡,利益不够被重视

旅游企业参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往往是出于短期用工考虑。旅游企业希望能有现成人才可用,而现代学徒制的一个周期往往要三年,三年后学生是否留得住还不得而知。另外,学生在旅游企业实习期间,企业要给予一定的报酬,三年后的回报企业还暂时看不见。在教学计划制定、教学实施诸多方面,旅游企业愿望也往往得不到体现。另外,旅游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培养不能获得相关的税费减免和财政补贴。所以旅游企业表现冷淡也在情理之中。

4.4学生消极,实习表现不稳定

旅游专业学生出于多种原因考虑,如对旅游企业不满意、学习前景不乐观、不愿意过早失去就业选择权等,也不太愿意参与现代学徒制试点。旅游企业大多将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而忽视长期培养。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心理不适应,角色转换难,遇到工作不熟练、人事关系处理不妥当等问题时容易产生挫败感,对企业严格管理方式心存抵触,甚至出现逃避实习的想法。现不了自身价值,工作积极性不高。

5.旅游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

5.1完善制度和资金保障

完善高职院校直接从旅游企业在职员工中招生的相关制度、合作旅游企业的资质标准及其进入现代学徒制的认定程序、校企双方共同构建和实施学徒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获取以及在旅游企业就业的指导性规定等方面的制度保障。资金保障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政府要为校企合作中的人员培训以及启动某些培训项目提供专项资金支持;二是必须给予带徒师傅一定的培训和指导经费;三是在企业实习的学生也要享有一定的补贴。

5.2选择好企业,明确责任

学校根据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和旅游企业用人特点,选择合适的旅游企业,确定好具有一定技术含量、发展潜力大的实习岗位,通过选拔和聘任程序确定好旅游企业中的指导师傅,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学校应该制定好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改革,探索管理方式,创造良好氛围与环境;旅游企业应该保持积极态度,对学生做好在岗培训,并创造好的就业前景;学生应该积极参加企业实习,掌握实践技能,自觉遵守学校和旅游企业的规章制度。

5.3加深校企合作广度和深度

加深学校和旅游企业在招生、培养和就业三个系列环节的深度合作。招生方面,与旅游企业招工结合,可先由旅游企业按企业标准对学生进行面试,再根据学业考试成绩择优录取,被录取的人具备学生和学徒双重身份。培养方面,优化配置校内外旅游实训设施和资源,校内实训室模拟真实的旅游服务环境,使得学生上课与上岗相结合,熟悉企业环境,定期参加校外实习;推进学生考核评价的转变,构建融学校标准和旅游行业企业标准于一体的综合化评价标准,教师、企业师傅、学生为主体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就业方面,通过考核的学生毕业后可直接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享受正式员工待遇。

5.4融合专兼职师资力量

现代人才培养模式 篇10

2013年南通科技职业学院与中德合资苏州帝奥电梯联合创办了电梯工程技术专业,为江苏省高职院首家。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专业教材,共建实训基地,培养学生,落实顶岗实习和就业。专业突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尝试开展了现代学徒制分层教学,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电梯专业技术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的同时,也为其他院校电梯专业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参照。

一、创新模式,建立配套制度

专业突破以往校企合作模式,引企入校,将苏州帝奥南通分公司引入校园。将企业真实的办公环境带入校园。在校企合作办学的基础上,依托企业的资源优势加强与政府、行业的交流与合作,组建政、行、企、校合作联盟,积极开展包括电梯安全宣传、从业人员培训、职业技能竞赛等在内的一系列社会服务。

为了实现长期稳定的“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学院与企业联合成立了专业建设小组,负责专业建设中的组织协调工作,审批专业建设方案,审核经费预算,并制定了包括电梯工程学院管理制度、专业建设管理制度、校企联合培养的学徒机制、教学评价体系等一系列配套管理条例在内的现代学徒制管理条例。

二、基于岗位,构建课程体系

通过企业人才需求调研,专业确定了电梯安装、维修、调试、保养为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岗位。借助合作企业的资源优势,归纳总结了上述岗位的主要工作内容,并开发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按照实际电梯由生产、安装、调试、保养、维修的过程构建课程体系,以电梯安装、维保现场的情境设计教学场所,采用项目任务驱动,由易到难,开发了以电/扶梯结构原理、电梯调试与性能测试、电梯综合故障检测与维修等10门课程为核心的学习领域课程。在此基础上开发了校企合作教材,并建成相应的教学资源库,实现了在线辅导和网络答疑。

三、校企融通,共建实训基地

按照满足教学实训、兼顾培训鉴定的建设思想,校企双方共同投资近400万,建立了电梯安装、维修、控制等6个校内教学实训基地,让学生足不出校就能零距离接触实际工作。在教学见习、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教学环节,依托建立在合作企业的校外实训基地,带领学生走进企业,以企业车间为实训基地,感受、参与企业的真实工作。真正实现了“校中有厂、厂中有校、校企互融、共同发展”的双赢境地。

四、外引内练,加强师资培养

师资力量是专业建设的关键。电梯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师资力量匮乏。由于教师均是其他专业转型而来,存在专业素质与能力不强,实践动手能力欠缺的问题。为了优化师资结构、提高教师业务素质,专业通过实施寒暑假、周末教师培训计划,派遣教师到合作企业帝奥公司,参加电梯安装维修、调试装配生产实践,加强专业技能的培训。同时鼓励教师参加行业展会、竞赛等活动,增强交流、拓展视野,切实提高专业素质。此外,聘请行业、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能工巧匠,担任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以弥补结构上的缺陷。

五、结合专业,开展社会服务

专业与南通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南通特检院等部门合作,开展电梯公益宣传等活动,并成立电梯从业人员培训基地,开展操作员、检测员、质检员证书培训。通过举办南通市首届电梯职业技能竞赛,服务社会的同时,提高了专业的影响力。

南通科院的电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正处于探索试行阶段,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在今后的实施过程中还需要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难题:(1)健全和完善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的配套制度;(2)校企双方开展全方位的项目合作,激发企业参与积极性;(3)在后勤保障方面提供便利,解决工学交替频次较少,学生参与度不高的难题。

高职电梯专业现代学徒制改革想要取得更大的成果,任重而道远,需要各校紧密结合各自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不断探索,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一定能开辟出一条适合我国现状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之路。

参考文献

[1]朱志红.高职教育中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探索[J].科技创业,2014(5).

上一篇:灰色系统理论预测模型下一篇:普通显微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