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换位思考十篇

2024-05-03

学会换位思考 篇1

关键词:换位思考,文章思想,提高

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难题时, 如果换个角度来思考, 往往会有不同的发现。因此, 在学习中我们也应该懂得如何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 这样才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如果我们遇到难题这样面对, 那所谓的难题也就不是难题了。我们可以把这种思维方式运用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 这样我们也可以更加了解学生的生活和心理状态了。

初中学生的理解能力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弱的, 这一点是我们的新课程实验教师的普遍感受。同时, 新课标明确要求教师要转变单一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 做一个引导者,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的学习方法, 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 从而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因此, 我试着把“换位思考”这种思维方式引入语文阅读教学, 并意外地发现这非常受学生的欢迎, 因为它可以把学生领进一个远比文章本身内涵更丰富、更广阔的新天地。

一、讲解课文背景, 让学生换位思考

由于初中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 对许多课文的内容存在明显的心理差距, 对课文涉及的背景环境也缺乏了解, 这就对学生准确理解文章主旨造成了障碍。所以, 需要我们教师为学生们进行一部分的讲解, 将文章的写作背景给学生们讲讲, 这样才能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

如在讲解课文《斑羚飞渡》中, 学生真正见过斑羚的非常少, 而有的学生更是不知道那个“伤心崖”有多危险。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们在读课文的时候是体会不到真正的内涵的。针对这些情况, 我采取了两种方法为学生理解主旨提供帮助:

1. 搜集各个年龄段的斑羚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

斑羚们有嬉戏的、吃草的、迁移的……让学生对原本一无所知的斑羚有了初步的认识。

2. 将“斑羚飞渡”场景制成Flash动画。

在光辉的彩虹下, 深不可测的“伤心崖”上, 一只半大斑羚快速助跑后跃出悬崖, 后面一只老斑羚随即头一勾也蹿跃出去, 在空中进行了一次完美的、震撼人心的对接。小斑羚成功到达对面山崖上, 老斑羚则无声无息地坠落崖底。这个Flash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故事, 更深深地打动了学生的心灵。

观看图片和动画, 再结合对课文的自主学习, 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为他们与文章各个角色的“换位”奠定了基础。

二、换位思考, 诱导思维

语文阅读中的“换位”不能有任何限制, 而应该是多角度、全方位的, 包括读者与主要人物之间、读者与次要人物之间、读者与四周环境之间、读者与作者之间等各个角度的换位。这样学生才能全方位探究文章内涵, 理解作者写作意图, 甚至通过课文这扇窗户发现更广阔的天地。

教学《斑羚飞渡》时, 在学生了解课文故事, 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的前提下, 我便向学生提问:“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是最让你感动的?请谈谈原因。”这就引领学生进入了“换位思考”的大门。具体可以有下面三个维度的换位:

1. 与主人公之间的换位。

主人公往往是文章主旨集中体现的地方, 是作者思想感情倾注的对象。所以首先要教会学生不仅要与主人公对话, 更要与主人公进行换位。在学生讲到“镰刀头羊神态庄重地沿着悬崖巡视了一圈……悲哀地咩了数声”句时, 在这里我们可以把自己带入到课本中, 将自己化身为斑羚中的一员, 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此时此刻, 如果你是头羊, 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心里会想些什么?”

2. 与次要人物的换位。

次要人物在文章中也不是可有可无的, 他们在文中是主人公的陪衬, 同时也起着突出文章主旨的作用。因此, 与次要人物进行换位思考, 也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以《斑羚飞渡》为例, 有几类次要人物: (1) 与老斑羚的换位。在学生提到“有几只中年公斑羚跟随着镰刀头羊, 也自动从年轻斑羚那拨里走出来, 进入老年斑羚的队伍”时, 引导学生揣摩:“如果你就是这几只壮年公斑中的一只, 你会怎么想?是什么力量促使你做出这样的选择?” (2) 与小斑羚的换位。学生提到“瞬间, 只见半大斑羚轻巧地落在对面山峰上, 兴奋地咩叫一声, 钻到磐石后面不见了”句时, 引导学生思考:“此时, 你就是那只被老斑羚用生命换来的小斑羚, 你觉得该对老斑羚说点什么?”

每一篇文章都是每个作者思想的凝结, 所以在每篇文章中, 处处体现着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只有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 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才能算是真正读懂了文章。也只在这个基础上, 学生才能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体验, 以课文为楔子, 发现更多的知识。

如学生提到文末“弯弯的彩虹一头连着伤心崖, 一头连着对岸的山峰, 像一座美丽的桥”句时, 我便进一步追问:“如果你是作者, 为什么要在头羊壮烈牺牲这摧人泪下的场面中, 设置这美丽的彩虹呢?而且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彩虹’在文中不只出现一次?”

三、总结收益, 巩固方法

学而不思则罔。如果我们仅仅是学习了不进行归纳总结是不行的, 所以我们需要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 看看我们学到了什么。因此在临下课的时候, 我都会问一句“这节课让你学到了什么?”这样就可以打开学生的话匣子让他们说出他们这节课的收获了。所以, 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要懂得换位思考, 学会进入到角色当中, 这对于我们理解文章的思想和内容是十分必要的。就阅读方法而言, 不管学生怎么概括, 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已经理解了换位思考的本质。

学会换位思考 篇2

换位思考,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看事情,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笔者认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经常换位思考,可有效化解二者之间的矛盾、融洽干群关系,提高执行力水平。“换位”到位,事半功倍。

在推进安全风险管理过程中,有些管理者喜欢拿自己的工作经历说事儿,张口闭口“我那时怎样”,却很少从提高职工的安全风险控制水平上下功夫。现在的年轻职工大都学历高、思想活跃、个性突出,如果管理者总是简单套用自己的经验,不仅达不到说服帮教的目的,而且还会让他们产生厌倦心理和抵触情绪。因此,管理者要学会调整视角,转换身份,多倾听、少指示,努力从职工的言谈话语中听出他们的真实想法,查找出安全风险中的思想隐患。

换位思考,表面上看是工作方式,从根儿上讲是工作态度。把职工的思想困惑当做自己的困惑,把职工的工作难题当做自己的难题,才能取得换位的真实效果。管理者眼里不起眼的小事,在职工心里也许就是了不得的大事。管理者不了解职工的思想动态,对职工违章违纪行为没有查清真正原因就妄下结论,这样容易伤害职工的感情,甚至埋下安全隐患。

学会换位思考 篇3

那是一家非常传统的咨询企业,提供的无非是一大筐分析数据,各种有关效率和病人流量的复杂模型等。我记得自己试着看了看那份报告—整整729页的报表和电子表格,沉甸甸的一大叠。客户让我们对报告进行评估,并要求我们帮助解决两个棘手的问题,一个是“我们的患者体验到底好不好”,另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是“我们应该怎样改善”。要在这样密密麻麻的数据中找到两个问题的答案着实令人无从下手,最后我们还是决定回到问题的源头,从最基本的入手。??

一周后,我们在客户的会议室向他们展示了一个短片。这部短片时长7分30秒,由IDEO人因专家团队(一个由文化人类学家、人种学家和调研科学家组成的全球团队)的成员Kristian?Simsarian摄制。随着我们按下“播放”键,我开始留意客户的表情。短片呈现的是医院的天花板,画面有些摇晃,因为是手持拍摄的。从画面中可以看到天花板、荧光灯,伴随着各种听不太清楚的声音。短片就这么一直播放着。在某个时间点听到镜头外有人在问:他是谁?然后有人回答说,“我以为你们是一起的”,感觉他们说的是一件没有名字的商品,而不像是在称呼某个人。还有好长时间你根本看不到任何东西,也没有人过来,什么都没有,几乎令人抓狂。

就像很多假装购物的神秘消费者一样,Simsarian当时自称扭伤了脚踝,以匿名病患的身份在医院呆了一天,医生怎么吩咐就怎么做:躺在床上,从一个地方被推到另一个地方,然后被安置在走廊左边的某一处,再后来就是大部分时间躺在床上,盯着脏兮兮的天花板和忽明忽暗的荧光灯,除了等待还是等待。短片正是从他的视觉角度拍摄的,所以直接反映了他看到的一切。这里呈现的就诊体验虽然非常简单和直接,但却极具说服力,而且挖掘出了一个关键的洞察,直指客户问题的核心。

短片播完后,有一阵很长时间的沉默。之后有人问:“这说明什么呢?”“你们曾问我们患者体验是怎样的,这就是答案。”我们回答道,“在你们医院看病的病人,他们的真实体验就是这样。”

又一阵沉默。

这个故事带来了两个启示。首先,不论你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用户永远都应该是放在核心位置。但我们发现,企业在寻找解决方案的时候,往往只是从企业内部找答案,而不是从用户本身出发。如能从终端接受者的角度看待问题,那么你就会立即得到完全不一样的视角。这样,你也就做到了我们所说的“以人为本”。

另一个就是要简单化,尤其是在当今复杂的商业环境下,基于人的、实实在在的洞察显得更为必要。我有个客户总是斩钉截铁地表示:“Excel再管用,也设计不出未来。”我不得不说,对他的观点我持双手赞成。数学计算和电子数据表格自然有它们的用武之地,但简单的事实同样也有重要的作用。还有位客户说得就比较委婉:“设计师是用眼睛思考。”对此我一样表示赞同,因为观察能直接让你看到比以往更多的事物,而我们的设计方法就是从换位思考着手。

在帮助客户认识到必须采取更为注重以人为本的解决方法之后,我们赢得了客户的信任,以团队为单位,共同开发各种简单可行的创意并制作模型。最终有35个创意得到了落实,并一直沿用到今天。而那份729页的分析报告的命运又如何呢?我无从得知。?

换位思考作文 学会换位思考 篇4

换位

(一)

昔日乌江,项羽自刎,一代枭雄,就此陨灭。我笑项羽痴:留得青山在,哪怕没柴烧。纵横过去,于是我回到了楚汉相争的烽火年代,站到了西楚霸王项羽的位置上。

我率军败退垓下,夜闻楚歌四面响,深知汉军十面伏。败局已定,拼死难赢,何不降于汉下,求一裙下之臣也罢?我即带军投降,从此为刘邦部下,尚且还可以和虞姬把酒谈欢、与乌骓共驰草原,难耐,却无法重振昔时雄风,终日碌碌无业,为百姓同朝所鄙……换到西楚霸王的位置上,我了解了项羽的选择:成王败寇,又何奈苟且偷生?一死虽不能流芳千古,亦能气壮河山!

(二)

脚下的土地忘记了被践踏的痛苦,催生了朵朵艳丽的花儿,壮阔了垅垅绿波,成就了片片金黄,那是累累的硕果呵,还有那沾满着泥土的晨曦的歌谣……这是大自然之土地的愚蠢:将自己奉献给人类,换来的却是自己的干涸与沙化,得到的却是最后的苍凉和荒芜。我要化为花下的泥,我成了土地,来迸出我胸腔的热血沸腾。我讨厌人类的不屑与滥用。我要用行动来证明我的愤怒。我怒吼,海啸飓风;我骚动,火山爆发……于是,瞬刻之间,世界操纵在我手中。但为何如此伤感和心痛?看巨浪卷逝多少条生命,看强风刮开多少房屋,看火山熔岩吞噬多少个城镇……原来我的燥狂会是厄运的诞生。换到土地的位置上,我了解了它的选择:被践踏是为了幸福,践踏才是真正的痛苦。土地用土里土气的词语,形容着丰盈的田园、繁葱的森林……生存于田犁间的意义和力量,塑造了卑微而伟大的`形象。

(三)

当我们不了解选择的时候,换个位置思考和体会吧!寻寻觅觅,兜兜转转后,你也许就能发现:选择对某个人来说,不是必然而是当然。不理解?那是因为你不是我,你不懂我的思想。我们换位吧!这样你会懂我的选择!

换位

在生活中人们常常忘了换位思考,而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那是因为人们所处环境不同,所求利益不同,导致自己忽略了换位思考,有了不一样的思考角度。虽伟大的孔子所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要是人们为了利益逼别人做这做那,以致忽略了他人的思想。路过我们了解他人也像了解自己一样那么世间也会~少些误解~少些盲目~少些谩骂~少些摩擦~少些责备……

正是因为不会换位思考导致了一起不和谐。

正是因为不会换位思考更加不能妄下断言。

曾经我听过一个故事:一只羊和一只猪管在同一个圈里,一天主人抓住羊,猪也急切的说~快跑主人会杀了你的~羊头几次也挣扎过了,不过发现主人不过挤羊奶罢了也不挣扎了,过了几个月,主人把猪拉了出去。猪一想不过挤奶罢了。当刀落下时~~他明白了但一切晚诶……

正是因为不会换位思考所以不能妄下断言。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需要换位思考,而欣赏作品也需要换位思考,将自己设身处地的看成主人公,与作者引起共鸣。

在我们做每件事时,都应经过换位思考衡量自己的行为。虽我们无法成为他人但是我们可以站加以思考,进入他人内心。成为一个拥有广阔胸怀和博大气度的人。

换位可以让我们~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误解~多一些理智~少一些盲目~多一些关爱~少一些摩擦~多一些鼓励~少一些责备~~~

换位

我准备去上班了。我走着走着到了公司,进去工作了。我看见桌上有一大堆文件,眼睛都要看花了,都是什么呀?全看不懂。我想:怎么办呢?这些都得做完呀!我叹了一口气,仔细一看,原来只是打字呀!我打开电脑,开始录入了。

我一个字一个字地输入,过了几个小时,终于全做完了。如果是妈妈,肯定早就做完了。我腰酸背痛,以为没事可以歇歇了!这时,手机响了。我接了电话,又是工作上的事呀!真烦人。我又赶到另一家。工作时电话一直响,一会儿来一个一会儿来一个,烦死了,于是我关机了。做完了工作,已经下午4:30了,我回到了家。

这时,我发现新问题了,怎么做饭呢?我想:硬着头皮做一做吧!开始做饭了,可是做什么呢?我想:摊饼子吧!我把鸡蛋和面粉加水搅拌均匀,接着倒进油锅里,开着小火煎着。过了一会儿,我看见饼子成形了,就把它来回翻身。等好了,我把它放进盘子里。我又做了很多块放进盘子里,端了出去。

这时,妈妈放学回来了。我对她说:“洗完手,过来吃饭吧。”吃完饭后,她去写作业,我去洗碗了。我还要等她把作业写完,帮她检查。我对妈妈说:“妈妈,我错了。上班比学习要累得多,而且工作需要丰富的知识才能做得又快又好。我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掌握更多知识。”

“不,学习也很累也很枯燥。我相信你以后一定会好好学习的,我不会给你布置很多作业了。”妈妈说。“嗯,我一定会主动学习的。工作了一天,好累啊!妈妈,我们换回来吧!”我说。

“好的。”妈妈笑着说。今天我很开心,因为,妈妈终于知道我学习的辛苦了,我也知道妈妈也很辛苦。我不能辜负妈妈对我的希望,我要好好学习。

换位

某一出租车公司,为了能让司机更好地遵守交通规则,理解交警的苦衷。于是,与某交警中队取得了联系,决定联合进行一次具有教育意义的换位行动,以次增加交警与司机之间的相互沟通。经过简单的培训,交警坐到了司机的座位上,司机站在了十字街口,一次换位行动就这样开始了……

“停、停车!”瞧,这才刚换位没多长时间,就出乱子了。原来,“司机”被“交警”给拦下了。

“怎么回事儿呀,嗯?开这么快,卡丁车大赛啊?”“交警”没好气地说,“驾照呢?拿来我瞧瞧。”

“哎,哎,好,对不起呀,‘交警’同志,我这做错什么了?”

“‘做错什么了?’,这还用问?大街闹市的,开那么快干嘛,又不是去抓贼。”“交警”俨然一位大法官。殊不知,“司机”原来为了追回那些违章的真司机,开快车惯了。“要开罚单!再扣两个点!”

“什么?赔钱还扣点!我真比窦娥还冤哪!哎,你看,‘交警’同志,我这没闯祸又没撞到人,你就多通融一点,放我一次吧。我保证,下次一定不这样了!”

“还有下次?说得比唱得还好听。这次就不放过你!你有没有一点安全意识?哎,你知不知道,限速的道路上超速行驶,有多危险哪!”

“不,不是,只不过是多喝了那么一点点,有点兴奋嘛。”“司机”小声嘟囔着,不满却不生气。

“什么,你还喝过酒?酒后驾驶,那就更应该要罚!否则还不乱套了!”“交警”有板有眼,不容置辩,“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安全法第53条53行的规定,要对你进行100元人民币的罚款。好了废话少说,动作快点!”

“啊?!一个月工资才几百,这下倒好,一眨眼的功夫,100元就飞了,这以后可叫我怎么办呢?!”司机脸上显出“愁云惨淡万里凝”的苦瓜状,似乎不太愿意掏出腰包。

“‘什么怎么办?’下次就不要再犯!

“司机”极其不情愿地把100元拖到了“交警”手中,又极其不情愿地看着“交警”硬生生地扣了两个点,最后再极其不情愿地改成超低时速行驶。可怜那,真是“无可奈何钱落去,似曾相识愁归来”呀!试问,现在的司机,哪一个不是此种心态?整天提心吊胆地开车,怕罚钱怕撞车又怕扣点,可还不是一样弄得自己垂头丧气,碰得一鼻子灰回去?因此,司机一见到交警,就如同白羊见到灰狼一样,当然是使出浑身解数,“夹紧尾巴”逃了!

而这边呢,“交警”是愁下脸孔,喜上心头。看吧,终于被我逮住了一次吧!嘻嘻……

十字路口,“交警”正敏锐地捕捉着路口的一丝动静,就连一只苍蝇也不放过。忽然,他眉头一皱,眉心紧锁,“目标”出现了!好一猖狂“司机”,竟视“交警”同志于不顾,反向行驶抄小路去了。

“这怎么能放过呢!”“交警”气势汹汹地追去了。谁知,那“司机”见着“交警”在后面追,竟猛踩油门,狂奔五百五十三米。于是,现实版“‘警匪’大战”上演在马路上。最后,当然是“邪不生正”,以“交警”逮到了“司机”为胜利。试想,如果现在的交警,每次执岗时都有此类情况发生,那不是弄得对方难堪,自己也尴尬吗?这且不说,光是这“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也够交警呛得。因此,成为一名交警,也不易呀!

一个月过去了,换位活动也到此结束了。但这次活动受到了奇效:司机变得规规矩矩,安守驾道,交警变得态度良好,热情而又严肃。马路上,交通忙而不乱,多而不繁,人们感到轻松愉快多了。看来,这样的换位活动还真不赖!

我敬佩的一个人

我敬佩的一个人是我的大伯。他长着一头稀疏的头发,一双圆圆的眼睛,一个又扁又平的鼻子,还有一张喜欢说笑的嘴巴。我大伯在年轻时摔了一跤,把腿给摔坏了,住院住了一年多。现在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他走路的时候,必须把双手甩来甩去地来让身体保持平衡,有时他出门上街买菜或游玩时,必须得拄着拐杖。

大伯虽然是个残疾人,但他身残、志不残,他不肯向困难屈服。每天早上,天还没有大亮,大伯就会到院子里运动。有一天早上,我正在熟睡,突然一阵响亮的声音把我从美梦中吵醒了,声音是从院子里传来的,于是,我便起床走出房门,原来是大伯,他正站在那儿一边运动一边喊着:“一二三四,一二三四……”我走过去对大伯说:“大伯,您这么早就起来运动了,现在才六点半呀!”

大伯兴致勃勃地说:“今天天气这么好,反正也睡不着,不如起来运动,这样对我们的身体还有很大的好处呢!要不,你就跟我一块运动吧!”大伯刚说完。我便露出了一副非常懒惰的样子,便果断的说:“今天是星期六,我还没睡够呢,先回房补一觉”说完,我就连忙往房间了跑去。

大伯不但健康向上,而且很幽默。有一次,他正在和爸爸谈话。这时,邻居家的一位叔叔经过大门,向里面环视了一下,看到我们没有开电视看,便开玩笑说:“你们家的回黑白电视好看吗?”大伯知道他在跟我们开玩笑,便说:“还可以,里面有一个很喜欢说笑的人,他大概四十来岁,长这乌黑的头发,浓眉大眼,嘴边还长着一颗痣。”

我低头想了一下,原来大伯说的正是那位叔叔呀。这会儿那位叔叔才恍然大悟,于是我们便哈哈大笑起来。啊!大伯真是一个谈止风趣的人。

他真是值得我敬佩、佩服呀!

语文教学要常用换位思考 篇5

为了更好地贯彻新课改精神, 使“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先进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益, 在教学实践中适当运用换位思考对语文教学有积极的意义。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依据高中语文新课标的基本要求, 运用换位思考的方法来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换位思考确立教学目标

换位思考是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 其作用是在教学目标的总框架要求下, 通过课堂的平台, 创设问题情境, 给学生提供学习、研究问题的机会, 让学生自主获取、自主建构、自主发展。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核心与灵魂, 是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只有在正确的教学目标引领下实施的教学活动, 才能达成教学的基本要求。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问题并不在于在课时计划里写上本节课的目的。这种形式的规定可能是被照做了, 但是教师并没有认识课的真正的目的”。教师运用换位思考, 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课文, 针对教材篇目及不同的教学目标, 先让学生整体熟悉一个专题的课文, 由学生对所学课文提出问题 (可以分小组进行) ,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 结合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综合考虑, 确定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如《拿来主义》一课, 学生提出什么是“拿来主义”以及本文比喻论证的涵义, 加之学生并不了解当时的写作背景, 所以本文针对什么现象提出的观点以及先破后立的论证方法都是学生的盲点。这些问题在教学目标中能体现出来并得到解决。

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不应该是凝固的、僵化的, 课堂会发生什么事件有时是不可预设的, 如果不容纳课堂即时生成的目标, 如果不把握教学的动态生成, 就不可能有学生充分的发展。这种信念必须在新世纪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践中确立起来。

二.换位思考突破教学难点

(一) 锁定教学难点

运用换位思考锁定教学难点, 设计出能突破单节课教学难点的课型, 如朗读课型, 诵读课型, 文学欣赏课型, 活动课型, 积累课型, 自主阅读课型, 单元组合课型等等。这样教学头绪得到简化, 且学生的学习内容或技能可以得到强化, 学习效率不言而喻。

如苏教版必修五“直面人生”专题, 确立教学目标后, 学生分组对《渔父》一课提出问题, 据此锁定教学难点是理解渔父形象的深层涵义。上课时针对这个问题探讨,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提高了学习效率, 学生也感觉到了探究的乐趣。

(二) 解决教学难点

运用换位思考解决教学难点主要是构筑互动课堂。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 而在教学, 而在教学生学。”新课程十分注重“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强调教学就是对话, 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作者以及作品中人物的交流。教师走进学生中间, 认真观察, 仔细倾听, 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 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 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教师应引导学生解除问题的种种障碍, 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 激活学生思维, 使学生探索知识热情更加高涨。如在解决上面提到的《渔父》一文的难点———渔父形象的深层涵义时, 我采用师生对话的方式, 学生和老师自主选择角色扮演, 进行了换位思考, 在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活动过程中, 教师个人的知识也被激活, 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大大增加。

三.换位思考改进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实施以学生发展为要旨的教学, 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指导, 须练就“设计”的真功夫, 也就是如何“用好”教材, 围绕教学目标采取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一) 运用换位思考改变提问方式

教学过程中, 我们经常有这样的体会:自己精心准备的教案, 上课时却教得很费劲, 学生学得也很被动, 师生之间缺乏默契。这时, 教师就要“换位”思考, 考虑学生现有知识状况、理解能力以及抑制他们思维的因素。比如, 一个问题提出来以后, 学生不配合教师, 可能是问题问深了, 学生踮着脚也够不着;也可能是问题问浅了, 学生不屑回答;也可能是问题问得漫无边际, 学生无从回答。因此, 教师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注意启发诱导。

“换位”体现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突破师生的心理障碍, 尽可能地达到师生的平等与平衡, 师生的知情意行得以自然融合。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反映:问的问题得不到回答, 就要思考换一种学生易于接受的提问方式。比方说, 在介绍作者时, 教师经常这样设问, 你了解作者的什么?“什么”这个词用得泛化, 使学生的思维散漫, 没有边际, 一时不好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来作答。假如在设问后请同学谈谈你了解到的作者, 如生话、思想、创作等,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能驾驭的角度去归纳, 就不至于无话可说。

(二) 运用换位思考组织阅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并强调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换位思考在阅读教学中特别重要,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 他们并不明白整个教材的安排体系, 不知道每篇课文之间的关联, 老师应站在学生的位置, 换位思考, 学生应在头脑里形成怎样的语文阅读知识体系。如说明类的文章要抓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来读, 议论类文章抓论点论证论据来读, 散文类文章抓情感和景物来读等等。那么当某一类文体出现, 学生就能迅速定位, 逐步形成自主、独立学习的习惯与能力。

再如, 学生可能注意力不集中, 就可变换多种阅读方式, 如分角色读、接力读等。这样一方面可引起学生朗读的兴趣, 另一方面也可让学生对角色的人格有更深入的理解。

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的阅读, 文本是一种引导, 教师是一种引导, 同学也是一种引导。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起到向导作用, 但绝对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角度对文本提出问题, 老师可以把学生的问题进行筛选分类, 再组织学生自行解决, 教学过程中教师顺势点拨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如《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这篇自读课文, 我让学生在纸条上写出自己的疑问, 然后把他们的问题分为关于小说中的人物、情节、细节、主旨四个方面, 提出的问题后标上学生的署名, 再做成课件。课堂上先由学生自行探讨回答, 最后在解决问题时顺势点出文章的主旨, 完全站在学生的角度组织阅读教学,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 运用换位思考传授语基知识

语文教学要传授语文基础知识, 培养语文能力。对知识和能力要用现在素质教育的观念、促进人的发展的观点加以审视, 在传授语基知识时, 运用换位思考, 让学生先来说说他的理解和解题思路, 老师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发现学生的问题所在, 然后对症下药, 找到规律和方法, 使学生能做到举一反三。如文言文中实词词义的解释, 学生往往很难作出准确判断, 我发现他们的主要问题是不知道字的本义, 而是对照着参考资料上的译文逐一翻译, 一些意译文字他们也对应着理解字义。针对这个问题, 我专门找了一些典型的词, 和学生一起看了词义的演变过程, 学生明白了字义的演变规律后, 对实词词义的判断能说出自己的理由了, 而不是只凭主观猜测。

再如, 学生对近义词的辨析很难区分, 往往模棱两可, 尤其是只有一个语素不同的双音词义是他们的难点, 如开拓和拓展, 怀想和怀念等, 我结合类似的题, 与学生一起发现了共同的规律:含义更丰富的词往往更能准确地表达意思。如上面的“拓展”有“开拓和发展”两层意思, 词义更丰富, 能更好地达意。由学生来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薄弱点, 然后师生共同找到解题方法, 往往比老师的灌输更有实际效应。美国教育家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说:“如果学生不能筹划他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自然不是和教师、同学隔绝, 而是和他们合作进行) , 自己寻找出路, 即使他能背出一些正确的答案, 百分之百正确, 他还是学不到什么。”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要从学生自身出发, 用适合学生的方法使之真正掌握, 从而内化并固化为一种能力, 在学生言语实践活动中传授知识, 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关注能力的培养。这样, 知识就是动态的、活的、有用的, 否则就是静止的、僵化的、无用的。

学会换位思考 篇6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毛泽东这伟大思想一直适应当今新的环境的变化, 对于学科馆员来说, “从读者中来, 到读者中去。”不失为一正确的指导思想。在今信息爆炸的社会里, 用户不缺信息, 缺的是学科化、专业化、有效化的信息渠道。太多时候, 用户需要一个信息时, 得到的是一堆掺杂各种‘垃圾’的消息库, 从中再提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如同大海捞针一样。至此, 作为新一代的学科馆员, 在履行自身职责的时候, 更应从读者角度出发, 做到用户要什么, 我们就能在第一时间给什么。为此学科馆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

一、认清服务地点, 摆好自身心态

图书馆作为老传统的服务中心的时代已经慢慢淡出历史舞台, 但我们至今任然不能否定其在当代高校及其社会中不可取代的地位。图书馆为信息的“战略阵地”, 其虽不能满足当今社会散在用户, 但我们仍可以在阵地战的同时, 不放弃“游击战”。所以学科馆员在提供阵地服务同时, 工作重点转向用户的社区, 延伸到用户的一切空间, 融入用户的虚拟社区和用户的场景:办公室、实验室、野外台站以及用户的BBS、RSS、Blog、Wiki、Folksonomies、Tagging等[3]。

学科馆员只有坚持“阵地战”和“游击战”双方面的有力配合和相互促进, 我们的学科服务才能深入用户。此时自身心态的调整也很关键, 学科馆员再也不是端坐在物理实物图书馆的流通管理人员了, 我们更应以一信息的终端, 信息的源头向用户给予不论是生活还是工作, 方方面面的专业化信息服务。

二、做到物尽其用, 逻辑起点是关键

以前我们一直强调和落实图书馆本身的资源和服务, 但当我们的服务地点延生到用户的方方面面时, 我们再也不能坐等用户上门了。“走出去, 请进来。”适用于时代经济的浪潮, 同时其也很符合学科馆员如今的工作。所以我们的逻辑起点是基于用户的需求。“走出去”意味着在用户中搜寻需要和用户保持亲密关系。此时如若按照以前“坐等其成”的老路, 馆员只会固步自封。“请进来”学科馆员在用户中收集情报,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我们就能够按需提供信息。这不仅从充分地利用网络和其他图书馆的资源, 并为此建立必要的渠道也让信息利用最优化。

作为用户, 他们的需求是层出不穷的, 所以我们在应对时, 要有针对性地了解用户需求方面的细节信息。例如, 当用户想了解关于某一地域地理方面的相关资料时, 我们应该分析清楚用户的目的和初衷是什么。如果用户单纯想旅游, 那咱提供的科研方面的信息就会变得画蛇添足。即使馆员服务到位, 但用户还是会对于冗长无效的信息感到反感。

三、用户至上, 服务深度和广度不能放

除了要戒无用功, 同样的“隔靴搔痒”也会让服务工作变得失于效用。

学科馆员则需要提升自我, 运用自己的学科知识, 深入到用户的科研课题之中, 跟踪服务需求, 综合运用各方面的资源和各种信息工具, 面向用户问题的解决提供方案和对策, 深入到用户的知识需求的解决过程之中, 善于挖掘用户的真实和潜在需求, 与用户互动协作, 进行知识捕获、分析、重组和应用, 将服务内容与用户的整个学术交流过程紧密[4]。

四、全心全意为用户服务

身为现代新一批的学科馆员, 我们服务的核心是该在内容上得到深刻和彻底的改变和创新。

在我们的客户有关学术方面的相关信息的涉及时, 比如说策划课题, 分析课题, 论证课题, 发表成果等等方面, 我们学科馆员应该有必要为客户提供全程式的服务。其服务的内涵和性质关系到学科馆员专业化和系统性的素质, 为此, 学科馆员有很多工作得准备, 旨在全心全意为用户服务。服务的责任而第二代学科馆员则是用户服务的策划者、实施者、推动者和第一责任人。特定学科领域用户的所有需求和问题都是由该领域的学科馆员负起全责, 自己或协调解决所有相关的服务问题[5]。

身为馆员而非“馆员”, 馆员除了素质要求高以外, 还应培养出一种“量身定制”的套餐服务, 即“一对一”模式化的服务新导向。

总之, 学科馆员的角色转换。馆员是馆员, 用户是用户的时代已经在逝去。其实馆员也是用户, 用户更反映馆员该有的服务方式和内容。在很多情况下是用户向馆员提出诉求, 馆员改进自身, 完善服务。举个例子, 当读者丢书后如何处理的“小事”。读者丢书现象时有发生。对此, 有的管理人员动辄罚款了事;有的站在读者的角度, 设身处地地为读者着想:先将读者的书续借一次, 让读者再找一找;若找不到后再介绍读者到附近书店或外地书店购买或订购;这些若都不行时, 再按规定予以罚款[6]。所以, 与其让用户来提意见, 不如让馆员时刻充当用户姿态来审查自己服务的问题, 这更能切实际地让服务质优。

参考文献

[1]李春旺.学科馆员与参考馆员、信息经纪人比较研究[J].用户研究与服务, 2005 (4) :9-11.

[2]杨错, 蒋若冰, 熊丽.第二代学科馆员的学科化服务[J].图书馆学刊, 2010 (10) :52-54.

[3]霍姆斯.电子政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212.

[4]张晓林.走向知识服务:21世纪中国学术信息服务的挑战与发展.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1.

[5]初景利, 张冬荣.第二代学科馆员与学科化服务.[J].图书馆学刊, 2008.

[6]高万郁.高校图书馆流通部“小事”之我见.图书馆建设, 2006

换位思考带来的教学方法的转变 篇7

关键词:换位思考,学习动机,教学方法

离散数学是计算机相关学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与其他数学课一样, 如果教学组织不好, 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而放弃它。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采用了换位思考的方式来探索离散数学课程的教学。

第一个换位, 假定我们是学生。那么, 我们思考的问题是:我有必要学习这门课吗?站回教师的角度, 要想让这个问题有个肯定的回答, 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实际上, 这是一个解决学生学习动机的问题。按照教育心理学的研究, 学生的学习动机分为直接性动机和间接性动机两种。直接性动机与学习活动直接相联, 来源于对学习内容或者学习结果的兴趣, 如学生的求知欲望、对某门学科的浓厚兴趣、以及老师生动形象的讲解、教学内容的新颖, 等等。而间接性动机则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的前途相联。例如, 学生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 考虑自己的前途, 或者为争取自己在班集体中的地位和荣誉等都属于间接动机。因此, 我们的教学活动也从这两方面分别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首先, 我们改造教学内容, 让其不再枯燥。为此, 我们尽量把一些教学内容采用有趣或者较贴近生活的示例来说明。例如, 按照教学计划, 离散数学课需要讲授的内容主要包含集合、图论、以及数理逻辑几大部分。在第一次课上介绍离散数学要讲授的内容时, 我们会讲本课程将要解决这样的一些问题:

1.一群羊加上一群羊等于几群羊?为什么?

2.20个学生, 其中10个爱唱歌, 8个喜欢玩滑板, 有6人既爱唱歌又喜欢玩滑板, 问不爱唱歌又不喜欢玩滑板的人数是多少?

3.给出一个卡通图 (一只加菲猫的图) , 问能否从图中任意一点儿出发, 一笔画出该图形, 并且最后回到出发点?

4.农夫过河的问题。即一个农夫要用船把狼、羊、和一箱卷心菜运到河对面。但是, 一次只能运一样, 而且当农夫不在时, 狼会吃羊, 羊也会吃卷心菜, 请问应该怎样运?

然后, 告诉学生:像1和2这样的问题属于集合论的范畴。而一笔画和农夫过河的问题则可以用图论中的方法和定理来解决。接下来在引入数理逻辑时, 则以一个最常见的逻辑推理题——侦探断案为例。即:“一件谋杀案, 凶手已经确定是甲、乙、丙、丁四个人中的某个人。侦探询问四人回答如下:甲说是丙干的;乙说我没干;丙说甲讲的不符合事实;丁说是甲干的。如果有三个人讲真话, 有一个人在说谎。问凶手到底是谁?”让学生来断案。学生的兴致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在学生断出案之后, 再让学生继续思考, 如果这件案子交给计算机来断, 那么应该怎样实现呢?学生们就会想这件事情怎样表示在计算机里, 计算机怎样进行推理。最后, 我们告诉学生离散数学中的数理逻辑就是来解决此类问题的。除了在第一次课上通过有趣的事例引起学生对离散数学的兴趣和期待外, 在后续的教学中, 我们也注意选取有趣的事例来活跃课堂。

除了在内容上选取有趣的事例外,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还非常注意使用幽默风趣的语言, 课堂上经常是笑声不断。这些尝试激发了学生的直接性学习动机, 增强了对这门课程的兴趣。

对于间接性学习动机的激发, 我们主要通过增加教学内容与专业的联系, 让学生了解离散数学的重要性和作用。此外, 在日常的教学中, 教学示例以及作业题都尽量选择与专业相关的题目。例如, 在集合的练习题中, 选择如下的练习:

与集合{1, 3, 5, 7, 9}对应的位串是1010101010, 与集合{1, 2, 3, 4, 5}对应的位串是1111100000, 用这个位串求这两个集合的并和交。

这个练习中, 涉及到了集合在计算机中表示和运算的实现问题。又如, 在介绍Dijkstra算法时, 会以计算机网络中的OSPF路由协议为例;介绍最小生成树时, 会让学生考虑为什么在离散数学教科书非常喜欢讲Kruskal算法, 而数据结构教科书则通常选用Prim算法;在讲霍夫曼树时会提到计算机中数的表示以及编码。通过这些, 把离散数学和专业联系起来, 让学生看到学习这门课程的用途, 激发学生的间接性学习动机。

换到学生的角度, 我们考虑到了学生的学习动机问题, 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解决该问题。如果反过来把学生换到教师的角度, 让他们来审视自己的学习活动, 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呢?从这个问题出发, 我们改革了作业完成方式和作业成绩的评定办法。每个学生仍然要完成每次课所留的作业, 但除此之外, 他们还要批改一定数量的其他同学的作业。批改作业的学生就和老师一样, 自己完成作业的答案, 对其他同学作业中的错误进行批正。批改完毕后需要提交一份批改报告, 内容包括作业整体情况总结、本次作业存在的问题、可能的原因、以及建议和措施, 等等。批改作业的质量和批改报告的优劣作为主要作业成绩。这一次换位活动,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学生在批改报告中主动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例如, “155页第5题这种纯粹对基础知识考查的问题依旧存在一定的错误, 说明许多同学对现阶段所学的基本概念还没有很深入的掌握”。他们会给出合适的建议, 如“概念是做题的基础, 建议不会的同学先把书看透”, “同学们给出了五种不同的证法, 建议老师提出表扬”, “建议大家多讨论, 多学习别人的思路。黄飞同学的做法非常值得欣赏, 大家应多多向他学习”, “建议同学们做题时, 注意看清题目的要求”, “大部分的错误还是集中在证明题, 希望大家今后在学习中练习定理、定义在证明题中的应用, 并多练习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批改作业, 让学生从另外一个角度观察自己, 主动发现自己的问题。“有些同学作业太潦草了, 看起来太有难度了, 以后我的作业一定要写得工整些。”“批了这次作业后, 发现同学们的思维很开阔, 理解别人的思路很不容易, 同时也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学生们非常认可批改作业这个举措。他们在批改报告中写到:“同学们多样的解题思路, 奇思妙想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让我从不同的角度去重新解决同样的问题”, “有的方法是我做题时没有想到的, 大大开阔了我的思路。浏览作业的过程使我对这一章定理印象更深了, 记得更牢了”, “老师让学生批改作业的这种行为, 充分地让学生和老师互动起来, 很有意义, 希望能够坚持下去”, “建议继续用此批作业方式, 我个人受益良多”。督导组听课专家的反映以及课程的不记名调查, 也对此方法给出了肯定的支持。

换位思考给离散数学的教学带来新的思路。在这些尝试后, 课程的不记名调查反映出学生普遍很喜欢离散数学这门课。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还将努力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来改进教学方法, 改革课程内容, 让离散数学这门古老的课程继续焕发迷人的风采。

参考文献

心系他人,换位思考 篇8

日本政府定制给食制度的初衷,是通过学校免费(即使收费,也是象征性的收取,基本等同免费)提供伙食,以吸引穷人家的孩子入学。在长期的探索中,给食制度日趋完善,它在塑造孩子美好心灵和完善人格中效果凸显,究其根底,关键在于实施过程。

在小学里,学校要求统一配餐,全体学生都在校用餐。这种统一配餐犹如统一着装一样,有效地消除了学生之间明显的贫富差异,学生之间没有特例,只有共同点。学校虽然免费提供伙食,但要求每个班级轮流派出负责领餐的学生,将本班的饭菜从食堂领回课室。在这个过程中,值日老师只负责指引,不参与学生的工作,学生需通力合作抬回饭菜。把饭菜搬到课室后,领餐的学生继续分发食物,直到分发完毕,其他学生都只会安静的在自己的位置上等待,分好,就餐,然后再由领餐学生将餐具收齐,归还学校食堂。

在消除了贫富之间会因为伙食带来的差异之后,这个领餐——分食——返还餐具的给食过程,还对学生进行了多方面的教育。

动手能力和责任感的培养。每个学生都会轮到领餐,都能锻炼动手能力;同时,每个学生会培养起责任感和使命感,如果不能顺利领回饭菜,就意味着全班同学不能准时用餐,因此他们会谨慎、负责地去完成。

团结协作精神的认同。学生清晰地意识到,班级之间必须遵守秩序,相互礼让,才能让全部班级快速领到饭菜;班里,领餐学生之间明确分工,团结协作,保证顺利领到饭菜并抬回课室;同样,分发食物时还是要分工合作,保证迅速将饭、菜、汤等食物分给全班同学;至于吃完饭后收齐餐具归还学校食堂,也不外乎如此了。学生逐渐明白,不能过分强调个人的作用,而应该融入集体中,以高度自觉的合作意识去完成任务,形成了有效的团结协作精神。

最后也是最重要,是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培养良好的换位思维,这是给食制度实施过程中最成功的地方。负责领餐的学生会站在全班同学的角度来思考,于是他让自己尽量做到迅速、稳当地领回食物,在保证不出错的前提下,以最快的速度分发到每位同学手中;领餐的学生还会站在一同前往食堂的伙伴的角度来思考,在自己力所能及的前提下,主动承担责任,并且在同伴出错的情况下,不相互埋怨和推脱,以保证领餐、分食和返还餐具任务的顺利完成;在班里等待就餐的学生会站在领餐同学的角度来思考,因为自己也将会去领餐,或者自己已经领过,所以他们会选择安静的在座位上等待,不去干扰和抱怨其他人。

贯穿给食的整个过程,有序、谨慎、负责、团结、和谐,即使在领餐或分餐过程中出现意外事情,也不过是重新再做一次,没有埋怨,没有推搪,没有争吵,一切都是那么自然。

中国很多学校也提供午餐,不过学生领餐的过程却是大相径庭。

领餐时的混乱。中国学生的思维,最快的方式是拼抢争夺;接下来,学生的责任意识会暴露出素质。学生领餐不积极,容易出现意外;一旦出现意外,伙伴之间相互会推卸;等餐的学生首先会想到因为领餐学生的过失导致自己不能准时开饭,也少不了埋怨和责怪;再轮到自己领餐的时候,就很难会谨慎对待。中国式“给食”的过程,混乱、随意、马虎、推搪、争吵,太多的互相埋怨和消极对待。这足够让我们进行深刻反思。

反思的起步,不免要在孩子的素质培养和所接受和渗透的教育理念下功夫。中国的独生子女在家里有长辈宠爱,干活不多, “领餐”“分餐”时粗手粗脚;同时伴随家庭僵化的教育理念。大部分家长长期灌输给孩子至高无上的观念,使得孩子的心中总有“我最重要”的思想,在被要求去“服务”他人的时候,很难做到为别人着想,在接受“服务”的时候,只会看到别人的失误和不足,为“给食”过程埋下了不和谐的伏笔。

集体意识的薄弱甚至缺失。在团结协作方面,由于个人意识和英雄主义的强化,领餐学生之间不易建立起团队意识,一旦出现意外,就自然地产生了指责和推卸;等餐学生之间不合作好,就会重蹈等级区分、个人至上的覆辙,缺乏平等和耐心,严重影响整个“给食”的过程;分餐学生和就餐学生之间不合作好,都本着自我优越的观念,那就会加重和深化两者对抗的矛盾,令到整个“给食”过程雪上加霜。

自我意识和自私心理的膨胀。“小皇帝”“小公主”现象严重蔓延,每个人心中只有自己,不能有效地进行心理换位——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于是,领餐学生可以凭借个人心情喜怒变化,而不是站在班里等餐同学的角度想问题;分餐时可以凭借自己的感觉,而不是站在集体同学的角度想问题;等餐学生可以凭借自己的想法,而不是站在其他就餐同学的角度想问题……当自我意识和自私心理占据了个人头脑,就严重影响了心理换位思维的养成,眼中只有自己的利益和他人的错失,只有自身的不满足和对他人的挑剔。

日本给食制度的成功实施,让我们看到学生亲身参与、多方面培养学生素质的过程的重要性,让我们看到中国式教育的积重难返。中国式教育中对孩子团队合作意识和心理换位思维的缺失,令到孩子在成长中养成自私、冷漠、推搪、埋怨等负面的态度,这些问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消除,只能逐步的予以引导、改善。

把直接体验的权利交还孩子。调整教育方式,不论贫富,都要让孩子自小培养较强的动手能力,引导学生参与家庭、社区和学校事务的过程中,培养责任感和荣誉感,孩子在直接参与的过程中,会受到较深的教育;还可以借鉴西方教育观念,让孩子懂得通过付出自己的劳动来获取想要的东西,这样既有助于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还会让孩子逐渐加深对自己以外的事务的责任感,并渴望获得他人的认同,这就为孩子的良好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引导孩子独立思考,强化与他人的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逐步加深孩子的团队合作意识。在家里,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合作伙伴,父母可以提供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给孩子参考,但不剥夺孩子体验生活的主动权,必须消除家长代替式的教育理念,让孩子去发现他人对自己的重要性,在不能仅凭自己的力量去完成任务的时候,去寻求合作的伙伴以及适合自己的合作方式,从而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一旦进入学校,在班级里的学习生活会使团结合作的意识继续深化,团队精神的养成会促进孩子的集体荣誉感,从而更加明确的理解自身的责任,两者相互促进,孩子的思想也能逐步成熟。

培养孩子的心理换位思维。在孩子做事、学习、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家长和教师要以旁观者和参与者的不同角度及时向孩子提出想法,让孩子逐渐养成理解他人、从他人角度看待自己、思考问题顾及他人感受等方面的思维,这将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发生重大的影响。一旦孩子懂得站在家长、教师的角度想问题,那他会开始理解师长做事的缘由;一旦懂得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那他会逐渐体谅和宽容别人的过失。心理换位会有效地丰富个人的性格特点,也会让学生深化对责任感、团队意识的理解,从而形成更为完善的人格。

这是从日本给食制度中获得的中国式反思,让我们领会到心系他人、换位思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有让学生从小做起、从自己做起,从自己的心灵开始培养起团结合作、为他人着想的意识习惯,才能走向更为优秀、更为完美的人格高峰。

学会换位思考作文 篇9

一天,我在食堂吃完饭回宿舍。刚跨进宿舍门不到半步,“啪”的一声,门关住了。我没反应过来,脸直接撞到了门上。我捂着鼻子进了宿舍,问刚才关门的人,她说自己没有注意后面有人,我也没说什么。可后来的一个星期,这种事在我身上发生了三次,都是她的“杰作”。其中有一次,她在门外和别人聊天,我准备进宿舍,她转身把门关住了。一次两次我可以忍耐,这都第三次了。我踢开门,问她怎么回事。她的理由和上次一模一样,说完之后就走了。我坐在床边闷闷不乐。

这时,老师过来查宿舍,问我怎么了。我把这件事告诉了老师,老师对我说:“说不定人家真的没有注意,才撞上了,别那么介意,你要学会换位思考……”然后,老师让我去叫她。到宿舍之后,老师对她说:“你以后关门注意些,别老撞到别人……”

经过老师的调解,我们的关系和好如初,心里隔着的那层纱也被揭开了。

物理教学中教与学的换位思考 篇10

如何让学生以最佳的状态接受知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尤其是物理学科,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很灵活, 所以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尤为重要。如果教师只是站在教的角度设计教学, 则教学效果必然不佳, 如果站在学生学的角度设计教学, 则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一、从学生出发备课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备课是教学工作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讲什么, 怎样讲, 事先都要周密考虑, 精心设计。教师在备课时应换位思考, 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才算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

首先, 教师在备课时要考虑学生的心理:学生对什么感兴趣?想知道哪些问题?会提出哪些问题?教师要尽力寻找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欲望的契合点。其次, 要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 学生对教材中哪些问题能理解, 对哪些不易理解。教师要灵活把握教材、课程标准, 对其中的某些问题进行深入探究, 对部分内容进行适当的改编、重组, 使学生更易于理解。最后, 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学生喜欢教师用怎样的形式讲课, 希望教师用怎样的语言表达, 从而做到心中有数, 把学生应该把握的知识点、学习技能灵活地设计到学案中。只有备课中以满足学生期待为出发点, 备学生所想, 答学生所思, 才能在课上把物理知识讲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 从而深受学生的期待和欢迎。

二、从学生出发讲课

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 我们要把自主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什么样的教育才算是成功的教育?能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 才是成功的教育。为此, 很多教师绞尽脑汁, 搜索成功课堂的所谓“经验”, 阅读很多理论书籍, 总结了无数方法, 应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却发现效果不尽如人意。为什么呢?因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他们才是一切问题的生发点, 也是一切问题的终结点, 所以我们必须换位思考, 从学生出发组织课堂, 从而得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学生对教材, 对老师都存在着期待, 因此教师要走下讲台, 与学生一起感知、学习, 而不只是把知识传授给他们。当学生对某些问题不知道从哪里入手时, 引导他们找到技巧, 并与他们一起分析出问题的答案, 这样做的意义要远大于给学生明确的答案。当学生在课堂上过于活跃或茫然时, 教师就要组织调控课堂, 只有这样, 物理课堂才会变得和谐、轻松、活跃, 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三、从学生出发反思

一堂课的终结不是下课铃声响起, 而是教师对本节课的反思结束。有人说过, 每一节课都是有缺憾的课堂。也正是这样的缺憾促进了我们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反思是教师提升教学技能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教师应该学会体谅学生的情绪、想法, 理解学生的感受, 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 主要反思以下几点:为什么不能按照预定计划开展教学?也许是你忽视了学生思想的多样性、接收问题的过程性;为什么课堂死气沉沉或者提出某个问题学生不予理睬?也许是你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他们的接受能力;为什么学生不和你互动?也许是你缺少和学生的交流, 没有理解学生的真正想法。这样的问题有很多, 也让我想起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即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或者不愿意接受的东西不能强加给别人。知识也是这样, 教师要有一种能力, 把知识变成学生喜欢的东西, 再把它传授给学生, 快乐学习的源泉是主动接受, 而教学质量提高的根源是学生乐于学习。

有人认为物理教师像是哲学家, 训练人的思维;而我认为物理教师是一位演讲家, 他的听众是学生。一个成功的演讲家必须充分揣测听众的心理, 调动他们的情绪, 才能引起他们的共鸣。教师必须充分揣测学生的心理才能达到课堂中教与学的共鸣。教与学是一个统一体, 学生的有效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有效引导, 教师的教更不能脱离学生的学而孤立存在。学生的学是目的, 教师的教是一种途径。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思考教学无疑是达到教学目的的一条捷径。所以教师应该换位思考,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备课、讲课堂、反思。这样, 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摘要: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交往、互动过程, 是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 丰富教学内容, 求得新的发现, 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因此教师备课、讲课、反思都应从学生出发。

上一篇:演化策略算法下一篇:方式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