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牵引十篇

2024-08-11

颈椎牵引 篇1

关键词:颈椎病,颈椎牵引,不良反应,原因

颈椎牵引是治疗颈椎病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在临床治疗中常因牵引方法不当导致原有症状加重或出现不良反应。为探求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寻找正确的牵引方法以提高治疗效果,本文将对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总结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情况

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在我院行颈椎牵引治疗中出现不良反应的颈椎病患者22例,其中男12例,女10例,年龄24~68岁,平均40.2岁,病程2周~13年,平均4.5年;均符合颈椎病的相关诊断标准[1]。

1.2 治疗方法

采用MP-1电脑全自动牵引主机卧位牵引治疗,牵引质量从5~7kg开始,逐日增加至10~12kg,牵引角度10°~25°,牵引时间为20~30min;选择间歇牵引方式,持续50s、间歇10s。

1.3 不良反应表现

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心慌气短、手臂麻木无力、颈肩酸痛加剧、头颈僵硬等,严重者出现短暂意识模糊或濒死感。

2 结果

22例出现颈椎牵引不良反应的患者中,牵引过程出现11例,牵引解除时出现10例,牵引当晚或次日出现1例,均与牵引力过大、牵引角度不当、牵引时间过长、牵引力解除过快或牵引解除后立即活动、患者处于禁忌状态或禁忌证有关。

3 讨论

颈椎病是因颈椎间盘退行性变、颈椎间盘突出、颈椎骨关节、软骨及韧带、肌肉、筋膜等附件及周围组织的退行性变和继发改变,导致脊髓、神经、血管等组织受到压迫、刺激和失稳导致颈椎内外平衡失调,刺激神经根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2]。颈椎牵引可调整和恢复椎体内外平衡,增进颈椎稳定性。据报道[3],正确的牵引治疗不仅可使肌肉痉挛解除,还可改善神经根刺激症状。但由于颈椎及其周围组织解剖结构的复杂性、颈椎多角度频繁活动与生物力学平衡的多变性,每位颈椎病患者的病理均不尽相同,因此在颈椎牵引时要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及颈肌发育程度等,对每位患者认真制订一套牵引治疗方案,选择适合的牵引方式及牵引质量、牵引角度,才能达到最安全、最有效的治疗目的。

本组颈椎牵引治疗出现不良反应22例,可能与牵引方法不当有关。为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颈椎牵引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牵引力。牵引力过大、过度增加颈椎拔伸力可加重颈部损伤,因此在牵引质量选择上应根据个体差异、体重不等、颈肌发达程度的不同,宜以体重的10%~20%为标准,再根据患者的适应情况给予加减。②牵引角度。牵引角度不当、重复了发病因素或突然改变了原有颈椎曲度、病椎周围组织不能适应和耐受,可导致颈部症状加重。多数报道以颈前屈20°左右垂直牵引,但颈椎病患者的颈椎曲度往往改变,因此要根据生理曲度的改变情况选择牵引的体位角度,不宜一律应用垂直牵引。③由于牵引使颈部肌肉紧张缓解,在颈椎突然回位或立即活动时,可使颈椎发生较大的位置变化,因此在牵引结束后,解除牵引套不宜过快,同时嘱咐患者避免立即活动颈部,以免发生不良反应。④严格掌握适应证。据叶振涛报道[4],颈椎牵引对脊髓型颈椎病风险较大,牵引可改变患者的现有颈椎曲度,使颈髓再次受到挤压,可能会引起不良后果,对脊髓型颈椎病应慎用牵引治疗。另外,对失眠、过劳、过饥和有严重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也不宜行颈椎牵引。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9-190.

[2]刘永才,张松涛,侯广盛,等.按压、弹拨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J].颈腰痛杂志,2007,28(4):348-349.

[3]杨国栋,王树德,杨伯炜,等.布比卡因+VitB族封闭联合牵引治疗颈椎病疗效观察[J].颈腰痛杂志,2007,28(1):71-72.

颈椎牵引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所收治的100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均为我院病例 (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期间病例) , 上述患者均符合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标准[2], 所选患者年龄均超过18岁, 但<65岁, 同时排除合并有慢性疾病患者、合并慢性传染病患者、合并有心脑血管系统严重疾病患者、不愿意参与本实验或不能完成本研究中所及疗程患者、颅内器质性病变患者。上述患者根据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病例分别为50例, 观察组男性和女性病例分别为28例和26例, 年龄平均为 (48.9±6.3) 岁;对照组男性患者27例, 女性患者23例, 年龄平均为 (49.3±4.7) 岁。两组患者上述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后,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均实施颈椎牵引治疗, 但观察组是在卧位下实施颈椎牵引, 对照组是在坐位下实施颈椎牵引治疗。观察组患者取仰卧位, 颈椎前屈20°~30°, 牵引力大小为8~18 g, 每次牵引持续时间为20 min, 每天牵引1次, 连续牵引10 d为1个疗程, 连续牵引治疗20 d。对照组在坐位下实施颈椎牵引:患者取端坐位, 颈椎前屈5°~15°, 牵引力大小为4~8 kg, 每次牵引治疗时间为20 min, 每天1次, 连续牵引治疗10 d为1个疗程, 连续进行20 d。

1.3 疗效评分方法[3]:对患者的临床症状 (眩晕程度、头痛、视觉障碍、突然性跌倒) 进行评分:①眩晕:眩晕症状消失为0分, 轻度眩晕患者能够自己忍受且不影响正常步行及工作评为6分;患者眩晕程度不能忍受且步行进行困难, 影响到患者工作, 评分为14 d;患者表现为重度眩晕而不能够忍受, 需要长期卧床, 影响到工作, 评分为20分。②头痛:患者头痛症状消失为0分;患者疼痛为轻度能够忍受, 不影响工作进行, 评委3分;患者疼痛程度为中度, 疼痛程度不容易忍受, 影响到正常工作进行, 评分为6分;患者为重度疼痛状态, 不能忍受影响到工作和生活, 评分为10分。③视觉障碍情况评分:患者视觉在较短时间内自行恢复评为3分;患者可有弱视, 甚至发生了失明、复视等症状, 在较短时间内上述症状消失, 评为6分;患者频繁出现弱视、视力严重降低、复视等症状, 评分为9分。④突然性跌倒:偶尔出现评分为3分;突然性跌倒经常发作, 为6分;频繁发作突然性跌倒, 为10分。

疗效评定:根据上述症状的综合性评分在治疗前后改变情况进行疗效评定。牵引治疗后患者的眩晕、头痛等症状和均消失, 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到正常状况, 能够参与正常工作和体力劳动, 治疗后症状评分和治疗前比较下降超过80%, 临床治疗效果评为治愈;患者治疗前的眩晕、头痛等症状和治疗前相关显著减轻, 患者的肢体功能基本恢复到正常范围内, 患者能够参与工作, 上述症状综合性评分下降超过60%, 临床效果评为显效;患者的眩晕、头痛等症状和治疗前比较有所减轻, 患者能够参加工作活动, 上述症状综合评分下降30%以上, 为好转;患者的眩晕、头痛、突然性跌倒等症状在治疗后并没有改善, 上述症状评分下降低于30%, 为无效。

1.4 统计学处理:两组所得治疗效果评定结果数据均在统计学软件SPSS17.0下进行分析, 率和均数比较分别采用卡方和t检验, P <0.05, 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评定结果:两组患者均能够顺利完成本实验规定的牵拉疗程。观察组牵引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4.0%%;对照组牵引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80.0%;观察组采用卧位颈椎牵引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坐位下牵引的总有效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牵引治疗前后的症状总评分比较:观察组治疗前的症状总评分和对照组治疗前的症状总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治疗后的症状总评分和对照组治疗后的症状总评分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长期伏案工作等工作方式容易导致颈椎病, 颈椎病发病率较高,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其常见类型。多种因素可导致椎动脉型颈椎病, 如椎间盘退变、椎体骨质增生等因素导致椎动脉发生扭曲而导致椎动脉内的血流量减少引起相应症状[4,5,6]。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措施主要是手术和保守治疗, 保守治疗较为常用, 保守治疗措施中颈椎牵引的应用更为广泛。通过牵引有助于颈部肌肉放松, 提高椎间隙, 有利于颈椎恢复到原来正常位置, 从而改善椎动脉扭曲不良状况, 提高通过椎动脉的血流从而提高脑部供血量[7,8]。再者, 通过牵引治疗能够改善颈部肌肉的痉挛状态, 有利于颈部软组织粘连的松解, 能够有效的改善颈部肌肉的应力大小[9,10]。本文中, 观察组实施了卧位下颈椎牵引, 对照组进行了坐位下颈椎牵引, 观察组牵引治疗后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牵引治疗后, 观察组治疗后的症状总评分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的症状总评分, 说明卧位下的颈椎牵引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面优于坐位下的颈椎牵引, 这与卧位下颈椎牵引的优点分不开的, 卧位下颈椎牵引时牵引方式容易调整, 牵引过程中所用的牵引力较小, 实施牵引治疗时更安全, 此种牵引治疗更方便实施。所以, 卧位下颈椎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显著, 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徐蔚华, 马燕红, 赵华昆, 等.颈椎牵引联合电刺激小脑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观察[J].颈腰痛杂志, 2013, 11 (2) :144-147.

[2]阳蓉辉, 代启彬, 赖丽云, 等.颈椎牵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1例报道[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 2013, 9 (5) :78.

[3]夏棣其, 杨钦河, 王盛, 等.颈椎牵引配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0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 2005, 9 (2) :63-64.

[4]王志峰.颈椎牵引加手法复位治疗眩晕头痛[J].中医临床研究, 2014, 12 (28) :100-101.

[5]雷龙, 丁玲芳, 赵文华, 等.自重颈椎牵引装置对颈椎病交感症状的康复效果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15, 13 (9) :1086-1090.

[6]王瑞臣, 邢孝民, 李虎, 等.颈椎牵引结合关节松动术治疗颈性眩晕69例临床观察[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0, 14 (13) :1117-1119.

[7]刘尽礼, 易锦锦, 曾丽霞, 等.仰卧颈椎牵引配合葛根汤加味治疗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40例[J].江西中医药, 2010, 12 (11) :40-41.

[8]王淑华, 李艳, 王雪峰, 等.持续低重量颈椎牵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的疗效观察[J].黑龙江医学, 2005, 10 (9) :698.

[9]潘国昌.颈椎牵引加运动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5 (11) :2438.

颈椎牵引细讲究 篇3

体位和方向 颈推牵引一般取坐位,具体做法是:用枕颌带固定于头部,并通过绳索和滑轮装置,与悬挂重物相连。至于牵引方向,大多数病人可以取头颈稍向前屈曲15~20度,使牵引力量来自颈部前上方;如系交感型颈椎病,则应取头后仰15度牵引;属早期脊髓型颈椎病者,宜取中立位牵引。病人具体情况不同,牵引的体位和方向也不完全相同,病人可以请医生指导、示范,并根据自我感觉来调整,以牵引时感觉舒适,牵引后症状不再加重为原则。

重量 颈椎牵引的重量由病人自己掌握。刚开始几次的牵引重量宜轻些,如从3公斤(约相当于一块半砖头的重量)开始,牵引3~5天后如果没有什么明显的不适反应,可以逐渐增加。男子、体质好的人,每次可以增加2公斤;女子、老年人、体质弱者,每次可增加1公斤。牵引重量最大可达10~15公斤。增加重量不要过多过快,每增加一次重量后,应维持5~7天,若自我感觉良好,再斟量增加。研究发现,当牵引重量达到5公斤时.颈椎椎体就已经被拉开了,故目前多主张用小重量长期牵引。

时间和疗程 有人观察发现,坐位颈椎牵引15分钟以后.椎体之间的距离才能分开,但牵引时间过长,距离并不相应增加,相反可以使头后部皮肤的神经受到压迫,出现局部麻木感觉。因此每次牵引的时间15~30分钟即可。每天至少牵引一次,若条件允许,可牵引2~3次,一般20天为一个疗程,如果有效可以继续牵引。若连续两个疗程后症状仍不能缓解,应暂停牵引治疗,改用其他方法治疗。

颈椎牵引 篇4

近年来, 本病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 并发或继发的颈源性疾病亦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 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本病治疗以非手术疗法为主, 具体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在非手术疗法中, 针灸疗法显示出极大的优越性。笔者2005—2010年采用针刺结合推拿牵引治疗CSA患者160名,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资料

本组病例选自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 均为非手术治疗病例, 符合CSA诊断标准。160例中男83例, 女77例;年龄31~40岁12例, 41~50岁82例, 51~60岁42例, 61~70岁24例, 平均年龄53.6岁;病程最短20天, 最长11年。临床症状与体征:均有不同程度的眩晕、泛恶、颈部酸痛, 其中伴有头痛或偏头痛93例, 伴视物不清、眼目酸胀95例, 伴猝倒11例, 伴上肢放射痛81例, 伴上肢感觉减退52例, 伴颈部活动受限88例, 伴耳鸣92例, 伴声嘶或失音8例。查体:头部旋转试验阳性148例, 椎旁压痛96例。X线检查:本组病例均摄颈椎正侧位片, 其中颈椎生理弧度消失85例, 钩椎关节增生119例, 椎间孔变小87例, 单椎体双影12例, 项韧带钙化30例, 椎体后缘增生135例。

1.2 诊断标准

按《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 (标准) 》诊断: (1) 曾有猝倒发作, 并伴有颈源性眩晕; (2) 旋颈试验阳性; (3) X线片显示椎间关节失稳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 (4) 椎动脉血流图及脑电图均有参考价值; (5) 除外椎动脉I、III段供血不全, 颅内病变, 神经官能症等疾病; (6) 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眩晕。

2 治疗方法

2.1 针刺疗法

针灸处方:颈夹脊C3~7、风池、天柱、列缺、后溪、百会。

针刺方法:列缺向远端斜刺0.2寸, 补法;后溪直刺1寸左右, 补法;风池向对侧眼球方向刺1.2寸, 平补平泻;天柱直刺0.5寸, 平补平泻;C3~7颈夹脊向脊柱方向斜刺0.5寸, 泻法;百会向后方斜刺1寸, 平补平泻。每次留针30 min, 一日一次。

2.2 牵引疗法

以坐位颈椎牵引器牵引约20 min, 牵引重量2~5公斤, 以患者耐受为度。

2.3 推拿疗法

患者正坐, 医者按揉患者风池、风府、翳风穴和一指禅推法于肩中俞、肩外俞、天宗穴、后脑枕部、颈项背部。每次施术约20 min。

以上治疗每天一次, 十天一疗程, 两疗程间隔2~3天。两疗程后统计疗效。

3 疗效标准[1]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1) 痊愈:眩晕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 能参加正常工作和劳动, 6个月未复发; (2) 显效:大部分症状和体征消失, 残留症状较以前有明显减轻, 基本能够进行日常活动; (3) 有效:少数症状得到改善, 日常劳动和工作仍受到一定影响; (4) 无效:症状较治疗前无改善或恶化。

4 治疗结果

160例治愈38例, 占23.8%;显效84例, 占52.5%;有效25例, 占15.6%;无效13例, 占8.1%。总有效率达91.9%。

5 讨论

CSA是由各种动力性与机械性因素致使椎动脉遭受刺激或压迫, 以致血管折曲、狭窄而造成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如果采取各种疗法后症状并无明显缓解时, 在排除其他疾患基础上多需手术治疗。列缺为手太阴肺经之络穴, 本病属中医“筋骨痹”范畴, 病本在骨, 而肾主骨, 肺与肾金水相生, 据“虚则补其母”的原则, 又具补肾阴之功以治本;后溪是手太阳经腧穴, 为八脉交会穴之一, 通于督脉, 《灵枢本输》指出“输主体重节痛”, 后溪可疏通项背部经气, 列缺所通之任脉为阴脉之海, 有统任诸阴脉之功能, 后溪所通之督脉为阳脉之海, 有统领诸阳经的作用, 所以列缺、后溪相配不仅调理督任而且还调理周身阴阳十二经脉, 使机体阴平阳秘;风池为足少阳胆经之穴, 天柱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 胆经“主骨所生病”, 与肝经互为表里, 肝主筋, 膀胱经“主筋所生病”, 与肾经互为表里, 这种肝与胆和肾与膀胱之间表里经主治的相互交叉, 是“肝肾同源”在经络方面的体现, 且二穴又均位于颈项部, 对属于“筋骨痹”之颈椎病正合适。颈部夹脊穴, 从经脉分布上看应属于督脉或膀胱经;就作用而言, 主要在于疏通颈部气血, 具有行气活血、通经止痛的功能;从现代解剖学的角度看, 每穴下都有相应椎骨下发出的脊神经后支及其伴行的动静脉分布, 深刺颈夹脊穴, 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作用, 使病变受累的颈椎周软组织产生良性反应, 使受压的神经血管功能得到改善, 从而调整、改善脊柱内外环境平衡。针刺风池、百会还有改善脑部血液循环、扩张椎基底动脉的作用, 从而缓解临床症状[2]。

综上所述, 通过针刺治疗改善局部微循环, 改善受压神经根及椎动脉的缺血缺氧和水肿状态, 可达到缓解疾病的目的。通过推拿、牵引治疗, 舒缓颈背部肌肉痉挛, 舒筋通络, 促进局部微循环, 缓解椎动脉痉挛, 改善基底动脉血供;调整和减小颈椎关节、椎动脉的刺激和压迫, 恢复其正常的生理解剖结构;保持颈椎稳定性, 缓解颈椎轴线上的压力, 加大椎间隙, 纠正后关节错位畸形, 增强颈项肌肉力量, 有效加快椎-基底动脉血流量, 改善脑部血液循环, 达到缓解和消除颈源性眩晕的目的。三法合用, 疗效显著且无任何不良反应与副作用,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观察针刺结合推拿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以针刺结合推拿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60名。结果 治愈38例, 占23.8%;显效84例, 占52.5%;有效25例, 占15.6%;无效13例, 占8.1%。结论 针刺结合推拿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值得推广。

关键词:针刺,推拿,牵引,椎动脉型颈椎病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颈椎牵引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颈椎病患者180例, 男125例, 女55例;年龄19~65岁, 中位年龄32岁;其中教师35例, 公务员37例, 农民工55例, 司机53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关于颈椎病的诊断标准及分型。

1.2 治疗方法

患者采用坐卧位, 使用SDF/JYZ/AⅢ型牵引床, 患者坐位, 头前屈15°~20°, 牵引重量8~12㎏, 持续40min, 牵引后患者俯卧于治疗床, 暴露颈部, 用TDP治疗灯加热, 每次45min, 每天1~2次, 15d为1个疗程, 选取决明子2~3kg做成药枕配合治疗, 每3个月更换枕芯, 可长期使用。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

2 结果

本组患者均获随访, 治愈115例 (63.89%) , 有效63例 (35.00%) , 未愈2例 (1.11%) , 总有效率为98.89%。

3 讨论

内病外治法是中医理论的精髓之一, 其与中医内治法一致, 是以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为指导, 牵引配合TDP及药枕疗法在临床上对颈椎病的治疗效果: (1) 缓解疼痛。TDP热疗可通过扩张局部血管, 改善微循环, 调节免疫及清除自由基, 使局部致痛物减少, 消除病变组织对神经、血管的不良刺激, 起到消炎止痛的作用[2]; (2) 防止麻木, 肌肉萎缩, 通过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扩张局部血管, 改善局部组织的供氧状态, 充分改善颈部循环, 减轻肌肉挛缩, 促进血流加速[3]; (3) 改善脊髓功能障碍。通过牵引、TDP、药枕法可以解除颈部肌肉痉挛, 可减轻神经根充血水肿及降低椎间盘压力, 改善脊髓血供和脑脊液循环, 调整并改善脊椎内外环境, 使之趋于平衡。改善关节弹性和活动功能, 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关节的柔韧性, 增加的颈椎的灵活性和稳定性。

颈椎病有多种非手术疗法, 在具体实施时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征及自身条件选择治疗方法。因为颈椎病的各种非手术疗法都是围绕恢复颈椎的内外平衡而进行的, 临床治疗颈椎病时倾向于综合性治疗, 几种方法结合起来比较好。综合疗法不仅能提高疗效, 缩短治疗时间, 而且可减少复发, 对治疗有更积极的意义。颈椎病的研究应在继承中创新, 丰富和完善现有的各种技术, 同时应充分意识预防该病的重要性。

总之, 牵引、TDP、药枕法治疗颈椎病简单、方便、经济、有效, 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摘要:目的 观察牵引配合TDP及药枕法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选择该院180例颈椎病患者给予牵引、TDP联合药枕法治疗, 并跟踪回访, 观察疗效。结果 治愈115例 (63.89%) , 有效63例 (35.00%) , 未愈2例 (1.11%) , 总有效率为98.89%。结论 牵引配合TDP及药枕法治疗颈椎病简单、方便、经济、有效, 值得研究和推广。

关键词:颈椎病,牵引,TDP,药枕法

参考文献

[1] 郝延科, 黄向业, 王晓英, 等.葛根二藤汤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正骨, 2009, 21 (9) :26-27.

[2] 张胜利, 李卫东.决明子药枕法治疗颈椎病300例临床分析[J].青岛医药卫生, 2009, 41 (2) :133-134.

颈椎牵引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及分组

2 01 0年9月至2 01 2年9月本院收治的8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 均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确诊[1]。其中男32例, 女48例;年龄35~75岁, 平均 (53.1±4.3) 岁, 患病l周至5年。将80例患者按就诊顺序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每组4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病程资料见表1。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单纯针灸方法治疗, 治疗组采用针灸配合推拿、牵引综合疗法, 两组治疗时间均为2个月。具体治疗方法如下:

1.2.1 针灸

根据中国传统中医针灸理论, 主穴以颈夹脊、风池穴、天柱穴、天宗穴等穴位为主;配穴以后溪穴、风门穴、肩中俞、肩外俞等穴位为主。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分别选取6个穴位, 并根据具体病情加减4个穴位, 针灸时都采用30号1~2寸的针灸针。每天针灸30min, 以10d为1个疗程, 连续治疗3个疗程。注意每个疗程要间隔3~5d。

1.2.2 牵引

通过牵引力和反牵引力之间的相互平衡, 使头颈部相对固定于生理曲线状态, 从而使颈椎曲线不正的现象逐渐改变。患者进行牵引时应端坐, 双手自然下垂, 用特制的牵弓带和装置, 使颈部屈度呈15~20°, 重量范围控制在5~10kg, 持续30min, 每天1次, 10次为1个疗程。

1.2.3 推拿

牵引后患者取坐位, 医生站在患者背后, 双手拿、揉、按颈肩及患侧上肢3~5次。右手拇指拨、揉项韧带, 重点拨、揉触到的条索、结节, 力量由轻到重, 反复3~5次。双手提、揉、按、摩两侧斜方肌、肩胛肌3~5次。右手拇指指腹端沿脊柱两侧 (第1~7胸椎) 点按3次。若颈椎侧弯, 棘突偏歪, 可采用坐式颈椎旋转复位法。患者正坐位, 医生左手拇指指腹顶住右 (或左) 偏棘突, 其余4指放于颈侧, 右臂肘窝夹托患者下颌部, 手掌托扶患者枕侧部。助手固定患者屈颈40°, 医生右臂向上牵拉头部, 缓力向右 (或左) 旋颈部, 左手拇指顶住偏歪棘突, 两手协调用力顶椎旋转, 可听到复位弹响声, 说明复位成功。用拇指点按大椎及双侧风池、天宗、缺盆、肩井、曲池、手三里、合谷各30s。牵抖患侧上肢2~3次, 拍打肩背部和上肢, 以患者舒适为宜。于患者颈、肩部施以搓擦手法, 以透热为度, 快速放松颈肩部肌肉, 捏拿肩井, 以通行一身之气血, 结束全部手法。每日1次, 每次30min, 旋转复位手法每周2次。

1.3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消失, 功能恢复正常, 或患者症状明显减轻, 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有效:患者症状好转, 功能略见改善;无效:患者症状与功能均未见改善。

1.4 统计方法

分组方式为完全随机, 以随机数字表进行之。使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整理汇总, 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其中等级计数资料, 两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非等级计数资料, 两组比较采用常规卡方检验或校正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一般资料包括, 如年龄、性别、病程等, 见表1。经统计比较, 两组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注:性别资料行χ2检验;其他为成组t检验

2.2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显效2 4例 (6 0.0%) , 有效1 1例 (2 7.5%) , 无效5例 (1 2.5%) , 总有效率8 7.5%;对照组:显效12例 (30.0%) , 有效12例 (30.0%) , 无效16例 (40.0%) , 总有效率60.0%。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疗效整体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Uc=3.91, P<0.0 5) 。

3 讨论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颈椎病的主要类型, 现代医学认为其起病缓慢, 系因椎间盘退化、关节突关节等小关节错位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 使椎间隙变窄, 压迫或刺激了颈脊神经根, 引起以颈肩臂部酸胀、麻木及疼痛等为主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2]。

目前, 本病通常采用非手术治疗。治疗时先用颈椎牵引, 通过牵引能够进一步降低颈部软组织所产生的张力, 对缓解颈部肌肉出现的僵硬、痉挛有较好的效果, 使椎间隙的宽度增加, 使脊柱内外恢复原有的平衡, 降低椎间盘内的压力, 改善椎间组织血液循环, 增加局部循环, 消除水肿, 松解神经根与周围组织粘连, 错位的小关节也可以通过颈椎牵引得到纠正, 使颈椎和颈曲间的关系达到正常化, 增强颈椎的稳定性, 以扩大椎间孔及椎间隙, 减轻对神经根的刺激和压迫, 促进病变组织的修复, 从而达到以消除炎症为目的的治疗效果, 最后实现颈椎病症状减轻和消失[3]。推拿可缓解颈肩部肌群的痉挛和紧张, 加宽椎间隙, 扩大椎间孔, 恢复颈椎的颈部和肩部肌肉活动, 缓解神经根及周围组织粘连的症状, 修复椎体滑脱的目的就是解除神经和血管的刺激与压迫,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舒筋活络[4]。推拿的手法要柔中带刚, 刚中有柔, 达到相互渗透的境界。尤其调整小关节错位时, 手法要轻巧, 切忌粗暴用力, 否则效果适得其反[4]。针灸疗法可以消除肌肉、神经水肿, 缓解肌肉痉挛, 减少对神经引起的刺激度, 改善临床症状, 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根据目前针灸治疗效果来看, 在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中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 例如疗效标准存在差异性, 疗效评价体系缺少统一量化性, 有较大的选穴差异, 临床研究方法不够规范, 不常采用随机双盲对照, 同时较少研究治疗本病的作用机制。

本文结果显示, 针灸、牵引以及推拿综合应用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效果优于单纯针灸治疗。

摘要:目的 观察针灸配合推拿和牵引综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将8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针灸治疗, 治疗组采用针灸配合推拿和牵引综合治疗, 观察不同的治疗方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影响。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疗效整体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针灸配合推拿和牵引综合治疗和单纯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都有一定的疗效, 前者疗效优于后者。

关键词:神经根型颈椎病,牵引,推拿,针灸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186.

[2]刘博群.按摩配合点叩动法治疗颈椎病[J].按摩与导引, 2003, 19 (6) :32-34.

[3]胡华亮, 毛陵森, 匡奕瑛, 等.综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J].康复医学, 2010, 25 (3) :166.

颈椎牵引 篇7

【关键词】 颈椎病;牵引;电针

【中图分类号】R244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23-0082-02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一种临床常见的中老年疾病,但近年来发病有年轻化趋势且发病率也逐年上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笔者采用牵引配合电针治疗颈椎病68例,并与静脉滴注香丹注射液治疗作对照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136例2015年4月至2016年6月铜山区棠张镇卫生院康复科收治的颈椎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8例,男36例,女32例;平均年龄(44±8)岁;平均病程(45±03)年;痹阻型25例,瘀阻型18里,肝肾不足型25例。治疗组68例,男38例,女30例;平均年龄(46±10)岁;平均病程(35±04)年;痹阻型28例,瘀阻型21例,肝肾不足型19例。以上病例均反复发作,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颈椎病的诊断依据[1],凡符合神经根型、椎动脉型、及二者混合型颈椎病诊断标准的患者皆可列入观察。②压顶试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旋颈试验(+)。③X线摄片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颈椎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椎间孔变小。

排除标准:①排除颈椎有骨折、脱位、结核、肿瘤、感染。②排除颅内有器质性病变及严重的心脑血管病变者。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采用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250mL∶[KG-*3/5]225g,江苏淮安双鹤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批号150128)加香丹注射液20mL(20mL/支,四川升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503203)静脉滴注,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d。

132 治疗组 ①牵引采用坐位枕颌布带牵引法,患者端坐,颈部微前曲,牵引力根据患者年龄、体重、病情及耐受力而定,一般男性8~13kg,女性7~11kg,每次牵引25min,随后进行电针治疗。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d。②电针取穴:主穴:双侧颈夹脊穴、风池、百会、天柱、外关、后溪;配穴:风寒痹阻加大椎、风门、列缺;血瘀阻滞加膈俞、阿是穴;肝肾不足加肝俞、肾俞、太溪、悬钟;眩晕头痛加百会、太阳;恶心呕吐加中脘、内关;上肢麻痹加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中渚。

操作:常规针刺得气后,采用G6805-Ⅱ型电针治疗仪(青岛鑫升实业有限公司,许可证号:鲁食药监械生产许20100114号),用疏密波通电30min,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d。

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14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颈项疼痛、上肢麻木、头晕症状)、临床体征(颈椎活动度、旋颈试验、压顶试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工作生活适应能力。治愈率=治愈例数/总例数×100%;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治愈:临床症状及阳性体征消失,工作生活正常;显效:临床症状及阳性体征基本消失,头晕明显减轻,头部能自由活动,工作生活基本不受影响;有效:临床症状及阳性体征减轻,工作生活有小部分影响;无效:临床症状及阳性体征无明显改善,仍不能正常工作生活。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x±s)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对照组治愈率426%、总有效率为853%,治疗组治愈率662%、总有效率为971%,两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典型病例 患者,女,62岁,工人,因颈项疼痛伴头晕,时有右手臂麻木一月余,加重3天。于2015年9月至我科治疗。经查:颈部活动受限,C34,67棘突下压痛,压顶试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X线摄片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C3~7椎体后缘骨赘形成,诊断为颈椎病。给予坐位枕颌布带牵引加电针治疗,牵引重量8kg,牵引后给予针刺疗法,取穴,大椎、风池、天柱、颈3~7夹脊、百会、曲池、列缺、外关、合谷 、后溪,于针刺得气后,接G6805-Ⅱ型电针治疗仪,疏密波通电30min,每日1次,10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后症状消失,恢复良好,后随访至今未发。

3 讨论

颈椎病由于颈椎骨质增生或椎间盘突出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颈部脊髓、椎动脉、或交感神经而引起的综合症候群。属于中医学“项痹”、“颈肩痹”、“眩晕”等范畴,本病系外感风寒湿邪,客于太阴经,而使太阳经输不利,经脉不通:或有扭挫损伤、气血瘀滞,使经脉闭阻不通;或由年老体弱、劳损等造成肝肾不足、筋脉失养所致。

牵引能够活血散瘀,舒筋通络,纠正颈椎生理曲度,扩大椎间隙,流畅气血,离解组织粘连,回复突出的椎间盘[2]。针刺颈部夹脊穴可振奋阳气,舒筋通络,阳气通达,气血上荣则眩晕自止[3]。研究表明,通过针刺华佗夹脊穴能提高椎动脉血流速度,缓解局部肌肉紧张从而减轻或解除神经刺激症状及血管痉挛状态[4];百会在巅之正中,别名三阳五络,属督脉,可振奋阳气,补脑益髓,升清降浊,为治疗眩晕之要穴。风池穴属足少阳胆经,为手足少阳、阳维脉交会穴,具有驱除风邪的作用,是治风要穴,主治头晕目眩,从解剖学来看,穴位区域有枕大小神经、迷走神经及椎动脉、枕动静脉的分支分布,针刺该部可扩张脑血管及调节神经,改善脑部供血而达到治疗目的;天柱可疏风通络、活血止痛、熄风宁神。外关为八脉交会穴,通阳维脉,又是手少阳经输穴,手少阳之脉分布于侧头、耳、目、上肢外侧,“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故常用于治疗头晕头痛及上肢的疼痛麻木;后溪通督脉,为手太阳小肠经腧穴,又与膀胱经为流注关系,能畅通督脉和太阳经气而调和阴阳,为临床治疗颈椎病之远道要穴,与其他诸穴相合能使经络通畅,气血调和,达到通则不痛之功效。结合电针疏密波可加强针刺对穴位刺激感传,大大提高了针刺的局部效果,使颈部肌肉有节律地舒缩,加快了颈部的血液循环,可增强代谢,改善组织营养,消除炎症水肿,缓解深层肌肉血管的痉挛,改善神经血管所受的压迫[5],从而达到临床治病的功效。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36.

[2] 李国评,李宏军,李宏岩.牵引配合离子导入治疗颈椎病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6,25(11):21-22.

[3] 余瑞平.针刺颈枕八穴治疗颈性眩晕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8,27(11):14-15.

[4] 孙月华.针刺颈椎夹脊穴对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江西中医药,2007,38(1):62.

[5] 罗仁浩,罗仁瀚,徐凯.电针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2,31(5):311-313.

颈椎牵引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3年1月门诊收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35例, 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0例和对照组65例。观察组男性38例, 女性32例;年龄35~68岁, 平均51.5岁;病程2周至8年, 平均 (2.5±1.2) 年;对照组男性35例, 女性30例;年龄32~73岁, 平均52.5岁;病程4周至10年, 平均 (2.8±1.5) 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中有关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好发于中老年人, 以30~50岁居多, 发病缓慢, 病程较长, 疼痛时轻时重, 反复发作;临床症状较为典型, 主要以颈部麻木、疼痛等, 且其范围与颈部脊神经支配的区域保持一致;颈部活动旋转和前屈以及后伸受到限制, 脊柱压痛试验可有颈部棘突疼痛;压颈试验或者臂丛神经牵拉试验、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CT、MRI清楚显示颈椎曲度改变、患侧颈部骨关节发生退行性病变;排除伴有其他颈椎病者。符合上述标准即可确诊。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单纯给予颈椎牵引治疗, 患者取正坐位, 头部向前倾10°~20°, 采用枕领带颈部牵引法, 首次牵引重量为体重的1/10, 约5kg, 再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重量加减, 由轻到重, 最重可达12kg左右, 每次牵引约15min, 由短到长, 以患者承受度为准。每日1次, 10次为1个疗程, 连续治疗2个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口服自拟中药治疗, 方药组成:桂枝10g, 芍药15g, 生姜20g, 葛根30g, 黄芪15g, 当归10g, 川芎15g, 红花10g, 大枣10g, 炙甘草10g。寒邪郁闭加防风、羌独各10g;肝肾不足加杜仲20g, 怀牛膝10g;气滞血瘀加丹参10g。每天1剂, 分2次服用, 水煎服, 以10天为1个疗程, 连续服用2个疗程。

1.4 疗效判定标准[4]

治愈:患侧颈椎疼痛消失, 感觉和反射等临床体征恢复至正常, 并能够参加工作和劳动;显效:患侧颈椎疼痛基本消失, 感觉和反射等临床体征明显好转, 尚可参加工作和劳动, 但劳动后出现颈部不适;有效:患侧颈椎疼痛缓解, 感觉和反射有所恢复, 只能参加一些简单的工作和劳动;无效:患侧颈部疼痛症状和体征均无明显改善, 甚至加重。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5.7%, 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8.4%, 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n)

3 讨论

神经根型颈椎病属中医“痹证”范畴, 主要是由于风寒湿邪作用到关节、肌肉, 导致局部酸痛、麻木、沉重等。气血痹阻不通, 筋脉失于濡养, 不通则痛[5]。对于本病的认识最早见于《伤寒杂病论》:“太阳病, 项背强几几, 反汗出恶风者, 桂枝加葛根汤主之”。根据此依据自拟方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取得了满意效果, 方药组成为:桂枝、芍药、生姜、葛根、黄芪、当归、川芎、红花、大枣、炙甘草。其中葛根解肌发表, 芍药缓急止痛, 生姜发汗解表, 黄芪固表补中, 桂枝治卫升阳, 当归补血活血, 川芎行气活血, 红花活血止痛, 诸药同用具有益气活血、升津舒津之功。颈椎牵引可使颈椎间隙增大, 其后部张开, 有利于软骨板的液透性和返盘营养液的增加, 以缓解对神经根、椎动脉、交感神经的压迫, 使间盘空隙成为真空, 形成真空吸引力, 改变神经根的位置关系, 纠正椎间小关节移位, 改善颈椎生理弧度和颈部软组织挛缩, 恢复原来的生理解剖位置, 使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6]。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中药联合颈椎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满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自拟中药方结合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35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70例和对照组65例, 对照组患者单纯给予颈椎牵引治疗, 观察组在患者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口服自拟中药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5.7%, 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8.4%, 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自拟中药方结合颈椎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确切, 能够有效缓解疼痛,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神经根型颈椎病,自拟中药方,颈椎牵引

参考文献

[1]敖亮, 丁琼浩, 杨松涛, 等.葛根汤加减配合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3, 34 (10) :37-38.

[2]刘敏娟, 穆敬平, 曾静, 等.三联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22 (4) :353-355.

[3]闵迎玖.针灸推拿配合中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68例[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14, 22 (2) :57-58.

[4]王振, 周子朋, 郑福增, 等.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 2013, 28 (11) :1745-1746.

[5]姚健, 刘玉敏, 张焕峰.中药方剂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6 (19) :46-48.

颈椎牵引 篇9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7年7月至2009年7月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64例, 以上患者均符合以下标准:以颈性眩晕为主诉, 曾有猝倒发作;旋颈试验阳性;X片显示颈椎节段不稳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及颈椎曲度改变;多伴有交感症状;除外耳源性、眼源性眩晕;除外椎动脉I段、Ⅲ段受压所致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同时排除有严重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患者;排除有颈椎椎管狭窄、骨质疏松、骨肿瘤、骨结核、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以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34例, 男14例, 女20例, 年龄 (51.2±10.3) 岁, 2个月~6.5年, 平均为 (2.1±1.6) 年。对照组30例, 男13例, 女17例, 年龄 (50.3±9.8) 岁, 3个月~7年, 平均为 (2.4±1.8) 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颈椎牵引法治疗

患者取坐位, 应用QY-6型牵引椅, 将牵引带前方置于下领部, 后方置于枕部, 保持颈椎10°~20°屈曲角度, 根据患者身体情况选择牵引重量, 牵引重量约8~12kg。每次牵引10~20min。隔日治疗1次, 共治疗15次, 总计1个月。

1.2.2 治疗组在牵引治疗基础上行点穴推拿

患者取端坐位, 背靠椅。术者一手扶患者前额, 另一手按揉患者的颈枕肩部肌肉;接着, 点拨颈枕、项部的阿是穴 (肌肉痉挛、小关节囊肿胀处) , 以使局部产生明显的温热感为度。点揉风池, 拿肩井, 擦大椎, 透热为佳。让患者头保持中立位内收, 医者以肘弯托住患者的下领并固定其枕部, 另手拇指扶住偏歪棘突同侧。渐渐用力向上拔伸牵引, 当感觉患椎间隙被拉开后, 同时, 行小幅度的左右旋转。反复2次。隔日治疗1次, 共治疗15次, 总计1个月。

1.3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临床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 功能恢复正常;显效: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 体征明显好转, 功能基本恢常;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减轻, 但仍遗留部分症状、体征, 功能障改善;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无变化或加重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SPSS13.0对两组患者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 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治疗效果评定结果, 见表1。

注: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于椎动脉受压迫或刺激而引起其供血不足所产生的一系列症状。颈椎是活动量最大的脊柱节段, 因而易产生劳损, 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及损伤的积累而发生颈椎退行性变。颈椎退变包括向后方突出的椎间盘, 钩椎关节或椎体骨刺, 以及椎体半脱位或上关节突向方滑脱, 都可压迫椎动脉或刺激椎动脉周围之交感神经丛, 使椎动脉痉挛, 管腔狭窄, 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祖国医学认为此病属于中医“眩晕”范畴, 多由风寒湿邪侵袭、外伤、劳损等引起气血淤阻, 筋脉不荣, 清窍失养导致眩晕, 颈项疼痛等症状[1]。另外, 气血亏虚亦可成为发病的重要因素。治疗上, 以舒筋通络、行气活血为基本治疗原则, 中医推拿在这一方面具有优势。中医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是肯定的[2]。但存在着推拿手法各不相同, 各具特色。本文采用点穴推拿联合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观察其临床效果。

本文中, 点穴手法治疗包含点拨、点揉两法。选择相应经穴或压痛点施术, 该手法具有疏通经络, 舒筋活血, 解痉止痛的作用。头为诸阳之会, 乃百脉之所通。颈项为十二经络聚会之所。依据“经脉所过, 主治所及”, 结合穴位的近治作用, 故选取风池穴、颈项部痛点 (阿是穴) 。点穴推拿将特殊穴位与手法的结合使用, 充分发挥穴位的特殊作用[3]。由于点穴手法有效的缓解肌肉的痉挛、解痉止痛, 使颈项部软组织松弛, 局部血循环改善, 可减轻对血管神经的压迫和刺激, 从而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 有利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症状改善[4]。所以, 本文采用的点穴推拿法配牵引治疗, 既能有效的缓解肌肉的痉挛, 又能明显调整颈椎失稳, 使颈椎的力学失衡得到恢复, 有效的改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

摘要:目的 探讨点穴推拿联合牵引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 选择我院2007年7月至2009年7月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64例, 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牵引治疗。观察组在牵引治疗基础上行点穴推拿治疗。两组患者隔日治疗1次, 共治疗15次, 总计1个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1%,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7%,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点穴推拿联合牵引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借鉴。

关键词:椎动脉型颈椎病,点穴推拿,牵引

参考文献

[1]李健, 唐勇, 杨光.颈性头痛的病因分析与手法矫治.社区医学杂志, 2008, 6 (22) :40-41.

[2]刘波, 林向前, 丁骥.浅谈推拿手法对于颈椎病的辩证施治.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8, 6 (12) :1512-1513.

[3]孙栋.推拿结合牵引下正骨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3例.中国中医药科技, 2009, 16 (4) :320-321.

颈椎牵引 篇10

【关键词】神经根型颈椎病;针灸;牵引治疗;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6915【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9-0031-01

颈椎病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群体,而且发病类型较多。在所有颈椎病类型当中,神经根型颈椎病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也是颈椎病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类型[1]。该病的临床表现尤为复杂,最多见的是臂丛神经痛,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正常生活。为探讨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治疗方法,笔者对我院2012年到2013年收治的6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采取针灸联合牵引治疗,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11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124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2例,对照组中男38例,女24例,平均年龄(60.3±2.9)岁,平均病程(15.6±1.2)个月;观察组中男37例,女25例,平均年龄(59.7±3.5)岁,平均病程(16.1±0.3)个月;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疾病诊断依据痊愈好转标准》[2]中的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标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针灸方法,针灸穴位主要为风池穴、绝骨穴,还包括天宗穴、曲池穴、内关穴等穴位。对患者实施手法按摩来平补平泻,一般进针穴位为风池穴以及绝骨穴,在治疗过程中要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并以辩证疗法来提升治疗效果,同时还可以运用补泻手法进行治疗。针刺治疗时间控制在0.5h左右,同期可采用TRDP来对患者进行照射,1日/次,治疗周期为半个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枕颌布托进行理疗。在理疗过程中要对牵引量进行有效的控制,一般情况下牵引量控制在3kg左右,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对牵引量进行调整,同时加强患者健康指导。其中牵引最大总量要低于患者体重的1/6,牵引时间为10min,1日/次,治疗周期为半个月。

1.3疗效判定参照《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有关标准拟订[2]。相关症状痊愈且肢体功能完全恢复为治愈;症状减轻且阳性体质发生明显改变为显效;症状且阳性体质改善不明显为有效;症状并未改变甚至加深且阳性体质未改善为无效。

1.4观察指标观察临床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1.5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7.5数据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5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2.5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出现1例吞咽障碍和1例视力障碍,对照组患者出现2例吞咽障碍,1例视力障碍,3例颈心综合症,2例胸部疼痛,有1例患者出现下肢瘫痪的迹象,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摘要】目的:探讨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24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2例。其中对照组仅用针灸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牵引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5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2.5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枕颌布托牵引联合针灸理疗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效果较好,能够有效控制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神经根型颈椎病;针灸;牵引治疗;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6915【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9-0031-01

颈椎病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群体,而且发病类型较多。在所有颈椎病类型当中,神经根型颈椎病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也是颈椎病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类型[1]。该病的临床表现尤为复杂,最多见的是臂丛神经痛,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正常生活。为探讨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治疗方法,笔者对我院2012年到2013年收治的6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采取针灸联合牵引治疗,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11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124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2例,对照组中男38例,女24例,平均年龄(60.3±2.9)岁,平均病程(15.6±1.2)个月;观察组中男37例,女25例,平均年龄(59.7±3.5)岁,平均病程(16.1±0.3)个月;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疾病诊断依据痊愈好转标准》[2]中的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标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针灸方法,针灸穴位主要为风池穴、绝骨穴,还包括天宗穴、曲池穴、内关穴等穴位。对患者实施手法按摩来平补平泻,一般进针穴位为风池穴以及绝骨穴,在治疗过程中要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并以辩证疗法来提升治疗效果,同时还可以运用补泻手法进行治疗。针刺治疗时间控制在0.5h左右,同期可采用TRDP来对患者进行照射,1日/次,治疗周期为半个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枕颌布托进行理疗。在理疗过程中要对牵引量进行有效的控制,一般情况下牵引量控制在3kg左右,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对牵引量进行调整,同时加强患者健康指导。其中牵引最大总量要低于患者体重的1/6,牵引时间为10min,1日/次,治疗周期为半个月。

1.3疗效判定参照《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有关标准拟订[2]。相关症状痊愈且肢体功能完全恢复为治愈;症状减轻且阳性体质发生明显改变为显效;症状且阳性体质改善不明显为有效;症状并未改变甚至加深且阳性体质未改善为无效。

1.4观察指标观察临床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1.5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7.5数据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5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2.5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出现1例吞咽障碍和1例视力障碍,对照组患者出现2例吞咽障碍,1例视力障碍,3例颈心综合症,2例胸部疼痛,有1例患者出现下肢瘫痪的迹象,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摘要】目的:探讨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24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2例。其中对照组仅用针灸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牵引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5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2.5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枕颌布托牵引联合针灸理疗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效果较好,能够有效控制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神经根型颈椎病;针灸;牵引治疗;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6915【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9-0031-01

颈椎病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群体,而且发病类型较多。在所有颈椎病类型当中,神经根型颈椎病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也是颈椎病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类型[1]。该病的临床表现尤为复杂,最多见的是臂丛神经痛,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正常生活。为探讨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治疗方法,笔者对我院2012年到2013年收治的6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采取针灸联合牵引治疗,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11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124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2例,对照组中男38例,女24例,平均年龄(60.3±2.9)岁,平均病程(15.6±1.2)个月;观察组中男37例,女25例,平均年龄(59.7±3.5)岁,平均病程(16.1±0.3)个月;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疾病诊断依据痊愈好转标准》[2]中的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标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针灸方法,针灸穴位主要为风池穴、绝骨穴,还包括天宗穴、曲池穴、内关穴等穴位。对患者实施手法按摩来平补平泻,一般进针穴位为风池穴以及绝骨穴,在治疗过程中要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并以辩证疗法来提升治疗效果,同时还可以运用补泻手法进行治疗。针刺治疗时间控制在0.5h左右,同期可采用TRDP来对患者进行照射,1日/次,治疗周期为半个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枕颌布托进行理疗。在理疗过程中要对牵引量进行有效的控制,一般情况下牵引量控制在3kg左右,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对牵引量进行调整,同时加强患者健康指导。其中牵引最大总量要低于患者体重的1/6,牵引时间为10min,1日/次,治疗周期为半个月。

1.3疗效判定参照《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有关标准拟订[2]。相关症状痊愈且肢体功能完全恢复为治愈;症状减轻且阳性体质发生明显改变为显效;症状且阳性体质改善不明显为有效;症状并未改变甚至加深且阳性体质未改善为无效。

1.4观察指标观察临床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1.5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7.5数据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上一篇:对西方文学的借鉴下一篇:回归统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