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徒制十篇

2024-05-18

学徒制 篇1

关键词:传统学徒制,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

0引言

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懂技术、懂管理的高技能型人才。随着中国智造品牌的塑造和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调整,我国对高技能高素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上升。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各种高技能型人才是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和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需要。然而,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人才培养的问题也日益呈现。企业需要的人招不到,毕业的学生又无法很好的胜任企业的工作要求,很多学生毕业后,只有在企业工作过程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以致走了很多弯路最终才能达到企业的需求。由此可见,目前在职业教育过程中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更多的停留于形式,职业教育改革面临着新的挑战,职业教育必须解决就业市场技能型人才紧缺的问题。我们应当对传统意义的学徒制进行剖析,与西方学徒制进行横向比较,充分结合两者各自的优缺点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模式。

1西方现代学徒制的起源

学徒制我们可以理解它是职业教育的最早形态。它从青铜器时代就已经产生,在青铜器时代由于手工业已经有了初步的发展,仅仅依靠以前家庭父子之间的技艺传承已经无法满足手工业发展的需要。因此技艺或者称之为技术的传承就逐步的走出家族的圈子,通过言传身教传授给家庭以外的人员。这方面的历史记载在希腊、罗马以及中国战国时期均有出现。这种契约式的传承并未形成正式明确的相关制度,而是以一种私人行为维持存在,但这种技艺的传承我们已经可以称之为“古代学徒制”。

中世纪(Middle Ages)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这是欧洲历史上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时代,随着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工业得到的迅猛的发展,已经产生了行业协会及其相关的管理制度。学徒制在13-14世纪的这一时期也达到了鼎盛时期。在这一时期,学习者分为学徒、工匠和师傅三个等级,学徒关系建立不光只是一种私人行为。它还必须接受行业协会的监督,行会已经参与了学徒制这种关系的建立与管理,这就使得学徒制的从古代的私人性质转变为公共制度,这时代的学徒制就被称为“行会学徒制”或“传统学徒制”。

16-18世纪是欧洲各国手工业家庭作坊的重要发展时期,行会由于竞争的恶化,学徒制管理逐步的恶化,行业成为了技术垄断的帮凶,为了阻止他人对于技术的改造和升级,师徒关系彻底转化为了雇佣关系。为了缓解这种矛盾,国家开始通过立法方式介入对学徒制的管理,这一时期的学徒制可以被称为是“国家干预学徒制”。

18世纪到19世纪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工业化浪潮完全颠覆了传统学徒制的生存基础,学徒几乎被当成了廉价的劳动力,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德国以法令形式确立双元制的职业教育地位,德国工业异军突起,这才引起了世界对学徒制的重新思考,西方国家纷纷进行学徒制的改革,“现代学徒制”已然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热点。

2国内学徒制现状分析

学徒制是我国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我国的学徒制一直采取作坊式的培养,国家和行业很少通过法律或相关的管理制度进行有效规范和管理。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对学徒制进行了相关的改革与规范化管理,很多企业员工在工作之余利用业余时间直接进行相关的理论与文化知识学习。企业也随之进行相关的人事制度改革,实行招收学徒工即为招生培训,先培训后就业的制度。这样技术工人培养逐渐从学徒制过渡到半工半读的招工培训机制。改革开放以后,我国80%的技术工人都是通过此种方式培养出来的。进入20世纪90年代开以后,随着国家职业教育的兴起,学徒制便逐步的转移到学校的职业教育轨道上来,但是传统意义的学徒制仍然存在,国家也意识到单纯的学校职业教育无法克服理论脱离实际的病根,国家通过各种形式加强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这也是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建设的核心所在。

3反思与思考

从职业教育的整体层次上考虑,我国还没有建立工学结合的法制体系和制度保障。在政府方面,国家很重视职业教育的工学结合,但迄今为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仍然是学校热,企业冷。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结合还是不够紧密,学校的教师普遍缺乏工程体验和生产实践,企业的行业能手又缺乏精力来投身于教育事业。学校教学与企业需求之间的联系是模糊的,教学内容的制定更多的是学校行为而非企业和行业认可制定,这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现代学徒制与职业教育的结合还不够紧密,现代学徒制的法制化体系不够健全,对于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业包括学校而言,缺乏可以操作的配套法规和制度保障,缺乏相互均衡制约的利益平台和监管平台,教学及人才培养处于学校单方面的组织与考核体系,缺乏企业和行业的教学标准和考核监督机制。最终的结果就是政府、企业、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在各自的圈子里忙着自己的事情,闭门造车,缺乏相应的职业人生规划和技能提升体系。

因此现代学徒制与职业教育的结合,应避免过度在意企业的一时需求,而应回归到教育的本源上来,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在企业实践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特点与所长构建适合自己的职业人生规划和终身教育体系,以适应企业不断发展的业务需求,打造学习型的社会。只有这样,才能促进行业协会在人才培养中发挥作用,才能真正促进现代学徒制的发展,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做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吴全全.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徐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识与实践[J].教育发展研究,2006(12).

[3]芮小兰.传统学徒制与现代学徒制的比较研究[J].消费导刊,2008(04):101.

学徒制 篇2

“现代学徒制”把此前单独在院校里展开的职业教育, 升级为企业与职业院校在一系列成熟的法律法规支持下的共同合作, 高效地培养适合现代产业需求的高技能高素质产业人才。

“现代学徒制”, 是在比较我国与国外先进职业教育的差距时一个主要的对照点;更成为国内职业院校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点。那么, 在国外, “现代学徒制”到底实行得怎么样?本期刊发的这篇文章, 介绍了德国、新西兰的做法, 以提供一些相关信息, 进而推动我们的思考。

德国:领先的现代学徒教育模式

在德国, 职业教育的现代学徒教育模式, 有一个更简洁的名称——“二元制”。这种模式可以说深入人心。

全德国有55.7%的适龄学生会接受职教培训, 其中140万学生在全国330个经认可的职业类别岗位上受训。而已经在企业就业的职工, 也有5.6%参加受训。这些接受现代学徒制培养的人, 能实现95%的高就业率, 而且43.8%的受训者会在受训的同一职业领域工作。学员平均每月享有795欧元的补助。

在德国的210万家企业中, 有21.3%开展现代学徒制培训活动, 多数是中型和大型企业。这些企业中66%的现代学徒, 在培训后直接被雇。企业平均每年为学徒投入1.5万欧元, 其中46%是发给学生的补助, 而投资的76%会通过学徒当时的生产活动得到补偿。

在德国, 政府与企业共担现代学徒制培训费用。平均每年的公共开支达59亿欧元, 其中, 各联邦州为1600所提供培训的公立职业学校提供32亿欧元, 联邦政府在指导、监测和资助等方面提供27亿欧元。现代学徒制对德国社会做出了两大贡献: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得到强化;青年失业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为什么是德国领先现代学徒制

德国拥有悠久的职业教育的学徒制传统, 这个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而当代高度发达的经济结构, 使就业市场产生对有技能雇员的大量需求。同时, 德国的中小企业实力较强, 商会和工会这样的维系雇主和雇员关系的组织形式既强大又有力。此外, 职教培训标准的制定有德国社会各相关方的广泛参与, 在德国, 理性互利、合作共担的文化氛围浓厚。当然, 关键是德国政府有制定和实施相关法律法规的强大能力, 德国教师和培训者的水平高, 能服务于所有人的教育系统, 使得年轻人愿意接受职教培训。

现代学徒制为政府、企业和受训者多方均带来利益, 毫无疑问是更大的促动力。特别是对政府而言, 通过现代学徒制培训带来的社会和经济良性影响, 政府赢得了丰厚的政治回报——通过规范企业培训, 加强社会经济的正规化;企业获得高素质劳动者, 职教培训机构跟上技术变化而实现自我现代化, 能够有效地指导培训和确保质量;青年以高技能融入社会, 带来社会稳定和持续进步。

德国现代学徒制的突出特点

多方参与民主决策。德国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有六方相关者参与:国家职教所、职业专家组、教育与文化事务部、联邦教育与研究部、州教育部长常设会议、商会及工会代表。现代学徒制的具体制定流程为, 国家教育与研究部和州教育部长常设会议向协调委员会提出有关培训条例和课程大纲方面的建议。州专家咨询委员会就培训条例方面的内容与社会合作伙伴协商;州教育部长常设会议就课程大纲方面的内容进行商讨和表决。双方的联席会议将结果上报协调委员会做决定。通过部门间的互动, 责任得到分解, 新问题获得及时应对, 多方合力加强职教的广度和深度, 各方关系不再死板僵硬。

强调企业实践。德国的现代学徒制培训时间, 有70%在企业, 学徒与企业签合同, 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学习, 依法获得企业提供的薪酬补助;只有30%的时间用在由各州政府负责提供设施、教师费用的职业院校, 在这里, 学生依法免费接受知识教育。

毕业后机会多。毕业学徒或者直接进入企业就业, 或进入高一级大学深造。而企业和职业院校会依据劳动市场要求来制定新的教学标准, 服务于新一批参与现代学徒制的培训者——德国产业的新希望。

新西兰:现代学徒制建设富裕社会

新西兰的职业教育有超过一百年的发展历史。初期的职业教育是在大学内设有部分的应用技术和实践课程, 为大学生提供相应的技能培训。20世纪上半期, 从英国传入的学徒制与在职培训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的发展, 并逐步走向正轨的考核与资格认定。业余技术学校逐渐成为正规职业培训学校, 提供全日制职业培训, 部分中学有意向与技术学校合作, 共同提供普通与职业相结合教育, 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培养技术工人。1948年新西兰政府通过了《学徒法案》, 保留学徒制教育模式, 但规定废除传统学徒制, 代之学员必须参加正规学校职业培训教育。

现代学徒制课程由学院的教师和工作场所有经验的员工教授。许多教学都围绕实践活动展开, 两个学习环境共同合作, 向学徒教授其需要的职业知识和技能。学习由观察开始, 然后通过模仿、实践, 直到他们有能力并能够自信、独立地执行工作任务。

为什么选择现代学徒制?答案很简单——学徒制职业教育与培训能够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效果, 提高人员培训的经济效益:在新西兰, 每位纳税人在职业资格上的投资为5600美元, 潜在的回报为100000到156000美元。

新西兰现代学徒制的框架与特色

新西兰的现代学徒制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已经形成一个独具特色的, 符合新西兰国情的现代学徒制体系, 在促进新西兰经济科技发展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首先在于, 新西兰建立了完整的学徒制框架:第一, 完善了现代学徒制培训项目的所有法律法规;第二, 由所有继续教育学院、雇主和培训机构共同开展, 以确保在新西兰所有地区开展的学徒制项目都能得到有效实施, 并达到统一标准;第三, 细致明确了所有参与现代学徒制培训的职业类别、资格要求、学分要求;第四, 向受训者提供关于学徒制的指导, 包括怎样申请学徒培训项目, 参与学徒项目的时间以及完成学徒培训后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等。

以上这些框架, 可以从政府宏观管理中得到印证:灵活的市场运作机制和拨款方式、健全的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严格的现代学徒制质量评估体系、中高职现代学徒制教育的有效衔接。这为新西兰的富有活力的职业教育提供了重要保障。

多方合作促进现代学徒制发展

理工学院是新西兰的公立高等职业学校。主要培养社会所需实用型人才, 每年入学人数占高等教育总人数一半之多。众多学徒制职业教育机构各具特色, 各有专长, 在不同的行业领域为新西兰的各行各业培训并输送了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有力地支持和推动了新西兰的产业进步, 促进了新西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新西兰, 与现代学徒制培训相关的各个方面分工明确、通力合作, 真正实现了现代学徒制的良好运转——在政府层面, 新西兰政府通过职业技术院校资助补贴学徒制职业教育, 设立职业院校绩效指标, 通过新西兰学历评估委员会注册和通过职业资格认证与行业标准;而行业则负责确定职业资格与标准的内容与效果考察, 开展在职培训, 为学徒制人才培养提供工资并提供培训资金支持;行业培训机构则负责与各行业企业共同开发职业资格与标准体系, 设置并监控标准执行状况, 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咨询;最后, 职业培训院校负责为学徒制学员提供非在职技能培训, 提供基础性学徒制教育导入课程。

残酷的学徒制 篇3

自明末清初晋商兴起并最终执商界牛耳500年左右的时间里,山西成为中国毫无争议的贸易和金融中心。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城市中颇具派头的金融机构和商铺,总部大抵都在山西平遥、太谷、祁县,正如余秋雨在《抱愧山西》中所写:这些大城市只不过是腰缠万贯的山西商人小试身手的码头而已。

地理知识丰富点的人都知道,山西不具备“海内最富”的自然条件。三晋“表里山河,最为顽固”的地理优势,使得山西在动乱时代成了周边省份老百姓天然的“避风港”,人口也因此变得越来越雍滞。商业便是当地普通人家摆脱困局的最好出路甚至唯一出路。上期杂志中提到晋商的身股制成就了晋商企业最强悍的商业竞争力,而成为学徒则是获得身股的必经阶段。

虽非深奥,但整个学徒过程也比较漫长和复杂,为了便于读者理解,下文便虚设一个叫小李的学徒代言人,谈谈晋商的学徒制。

小李的学徒生涯大致分三个阶段:入门前的考察、“请进”后的培养以及学徒的出班。

一入门前的考察习俗

如果小李立志于在商业上获得发展,进入商号学习的话,首先要有一位有名望、有信誉的人保举,俗称学徒的保举制。介绍人必须与商号掌柜熟识,能取得商号的信任。这是最基本的前提条件。甚至有的商号还要求介绍人必须是与商号有利害关系的人,有的还要保单人立有保证书,学徒如有营私舞弊,盜弄钱银及私自逃走等事,保举人要负连带责任甚至全责。

也就是说,如果小李想进铺子当学徒,第一就是要能找到保人。而保人的责任很重大,找到得力的保人便不是简单的事。太原师范学院副教授殷俊玲在民间收集到的一个无名抄本,开篇即日:

终日在家胡打算,一心只想人当典。

央朋友,求举荐,书札来往六七遍。

事未成,常想望,逐日常把音信盼。

可见,想当学徒的第一步就有着重重阻隔。

在期待与焦躁交织的漫漫等待后,如果商铺认可了保举人的推荐,小李就要接受商铺比挑女婿还要严格的考察。

首先商铺要摸清小李的家庭背景。“恐有不良遗传,必先问其以上三代做何事业,出生贵贱”(1)商铺要求小李家世清白,其父母必须老实厚道。

对小李家庭背景基本无异议后,接着才对小李个人进行考察。

小李年龄要在15岁至20岁之间,身高五尺左右,五官端正;然后“测其智力,试其文字”,即让其认字、写字、打算盘,看其文化高低;再与之交谈,察其应對是否灵活,是否聪明。如果小李只碰到这些考核,那说明他运气还不错。有的商号招收学徒,除了年龄、身家、书算合格外,“更须仪态大方,习于礼貌”,且“不惮远行者”(2)。有些商号还有很特别的规矩。如祁县大德通票号就做有一双铁鞋,面试时让学徒试穿,穿上了才有资格进号当学徒,穿不上就不会被录用。还有的商号以一顶帽子、一件衣服来决定是否录用学徒。(这是晋商票号业发达的反映。正如时人所说:“因社会间认汇票庄为求取富贵之惟一捷径,有子弟者群思代之在各庄觅一位置,奔走请托于各庄主持者之门,来者过多,应付为难,遂不得不设一拒绝之法以为藉(借)口,而评定合格与否之权,仍操诸主持者之手也。”(3)

上述种种考察,是晋商挑选学徒至关重要的环节,也是十分严格且不可逾越的。

二学徒“请进”后的培养

如果商号考察小李基本满意后,会挑选一个好日子让其入号,名曰“请进”。以显示东家及掌柜对伙计的欢迎和尊重。当天有一顿好饭予以款待,此后就开始了更严格的考察与磨炼。从日常起居到衣食住行,从号内事务到号外交往,对小李都有一套很细致严格的礼仪规范。

首先,小李必须经受严格规范的日常生活礼仪培训。

凡打水、烧水、扫地、铺床叠被、冲茶、侍候掌柜等事务,俱系小李这样的初学者要干的。这类日常事务一般至少要做一年。这些看似简单的日常事务,由于种种讲究和要求,做起来也是相当不易。

例如扫地,小李得先洒水,然后再一帚压一帚,轻轻而扫,不能使灰尘飞起。来客了,“俟客坐定,即斟茶,双手之请茶奉过,退两步,再回头走。茶吃过,即奉烟、请烟。如客坐多时,再茶再烟。客去即将茶钟(应为“盅”)烟袋归于原处,不可东搭西惯(惯,应为“掼”,扔的意思)”。(4)

小李还必须练就“站”的功夫。即学徒入门后,要整天站着,俗称“站柜台”。至于“站”几年,各商号时间不一,那就要看小李进的是哪个商号,有的三、五年,有的十年。如果小李进的是晋商复恒当商号,那就得站十年。从早上六点开门,到晚上十点左右关门,小李每天要站十四、五个钟头,而且必须是立正姿势。除非接待顾客,手绝不能放在柜台上。许多学徒伙计因此腿脚浮肿,甚至会晕倒在地。正是:“当铺饭,真难吃。站柜台,下地狱。没有金鸡独立功,莫来这里当长工!”(5)

对于小李的衣食住行,商号也有严格的礼仪规范。

站,必须“挺身稳立,沉重端严,不可倚墙靠壁,托腮咬指”;坐,“务必平平正正,只坐半椅,鼻须对心,切勿仰坐偏倚,仰腿赤足”;睡,“屈膝侧卧,闭目吻口,最忌者瞌睡岔脚,露膊弓膝”…………

对学徒小李而言,除了平日的辛苦外,还要经受三年甚至十年才能回家探亲一次的身心煎熬,(三年探亲一次这是绝大多数商号的号规之一,有的远在异地的商号规矩更苛。如大盛魁规定,学徒入号必须满十年才能探亲,第二次探亲需满六年,此后是三年一次。)三年探亲的规矩虽然不仅仅涉及学徒,但学徒初入商号,谨小慎微,辛苦异常,更感有家难回之苦。晋商手写《杂算书一本》,内有打油诗一首,直白地倾诉了学徒们离家在外的思乡之情:

一日离家一日深,好是(似)狐狸入山林。

谁(虽)然此处风景好,还有思家一片心。

种种要求,几近苛刻。由此也说明晋商对学徒要求之严,可见学徒生涯之不易。

其次,商号会对小李进行商业基本技能训练。包括写字、珠算以及学习少数民族语言等。

写字,一般是学写小楷。小李必须练就工整、好看的字,俗称“买卖人字”。文字必须大小均匀、清秀。抄写的主要内容是商号的往来信件,抄写的过程当中小李能够了解整个分号与总号之间的业务关系往来,比如有些什么批示,在哪儿执行,各个地方市场信息情况,这样,既练习了写字也熟悉了企业情况。

珠算要在晚上关门后练习,忌在白天打空算盘。背口诀,记位数,要求既快又准。一般是管账先生结账时,让伙计们打算盘。他故意把数字念得特別快,看谁出手快,打得准。数字念完后,让各人报数,看谁打得对。如果小李打对了自然没的说,两、三次都打错了的话,就会被赶出去罚站或接受其他惩罚。为了快而准地计算,小李肯定挤出时间自己额外练习,但在掌柜等人睡觉以后还不能打得很响,以免影

响他人睡眠。正如晋商商业书《生意论》中对学徒的劝戒:“遇闲暇时勤学算法,逢忙碌日事要经心,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图自在,不旷功夫,尽心竭力,不懒惰,不好间(闲)。”如果小李所在商铺在蒙古、俄罗斯等地,还要学习蒙语和俄语等地方语言,也要了解地方风俗习惯,以便与当地居民融洽相处,易于贸易。

小李学习过程中的每一步都会被商号不时察看,优者奖,劣者汰。随时可能被开除,一旦被开除出号,意味着小李的学徒生涯就此结束,商业之路也就无望走通。因为晋商在录用学徒的商业实践中形成了一条非常严格的行业禁忌,即决不录用跳槽者和被其他商号开除的人。“最所担心,铺盖立卷”是学徒内心备受煎熬的真实写照。

在基本的商业技能训练后,小李就要开始艰辛的专业技能的学习过程。

专业技能依行业不同各有区别。入票号、钱庄,主要学习辨别银钱成色,票号和钱庄专门编有银色歌与平码歌。通行银色歌曰:天津“化宝”“松江”京,“纹银”出在广州城,上洋“豆规”诚别致,“公估纹银’西安行,票色重贵“足纹原”,云南“票锭”莫忘情,“川百锭”出成都省,“荆沙老银”沙市行,“二四估宝”属汉武,桂梧“化银”记分明,“常纹”通在湘潭县,长沙“用项”银出名,常德“市纹银”为主,金陵“项化”是足色,粗俗不堪入目视,诚恐难记随口诵。(6)平码歌有津行平合恒记砝平歌、规银合汉估平歌、规银合津行平歌,等等,是记各地银色比较及换算的歌诀,都是数字。

对于银色歌与平码歌,要求必须背熟记牢,因为平色对票号做生意很重要,要记不住,出去就做不了生意。而它们往往内容繁多,五花八门,总之,行业不同,学习的内容也各有差异,但无论如何,都会让学徒心力俱劳。当地俗谚“十年寒窗考状元,十年学商倍加难”,“最所担心,铺盖立卷,一旦学成,身股入柜。已有奔头,双亲得慰。’(7)不但表现出小李这样的学商者的劳苦艰辛,也流露出他们辛劳中的无限期盼。

三學徒的出班

经过前两段的考察,小李就要经历学徒的第三个阶段:学徒的出班。

学徒出班,意味着学徒接近尾声,开始进入执掌事务的行列。要达此目标,不仅要有良好的商业技能,还需经过种种业务实践和道德考验。学徒小李在经过了上述种种考核后,经高级人员推荐,可以取得练习跑街资格,上街市打听行情等事。经过几年时间,被考察认可是可造就者,会被派充录信员,先誊各埠来函一年,如果被上级赏识,即让其缮写外发信件。再经年余时间,才有升充帮账的可能。帮账半年后,遇各分庄有人员调換时,经高级人员推荐提拔,就有机会被派往各埠分庄服务。这样的业务锻炼是一个票号学徒出班前的必经之路。此阶段商号会十分重视学徒的道德操守的考察,墙角、门边,小李会时不时发现一些散碎银两或其他一些比较值钱的小件物件,那是掌柜的有意放在那儿的,拾起来交回柜上考试合格,拾起来装进兜那就得打铺盖卷回家了。在小李有机会接触实际的商业后,商号对于这种考验和教育就更为重视。

在考察小李能否担当大任时,还有更具体详细的方法和谋略:

在各项练习考核都合格了的前提下,对小李的做事能力与道德再进行一系列测验:如远则易欺,远使以观其志;近则易狎,近使以观其敬;烦则难理,烦使以观其能;卒则难办,卒间以观其智;急则易爽,急期以观其信;财则易贪,委财以观其仁;危则易变,告危以观其节;久则易情,班期二年以观其则;杂处易淫,派往繁华以观其色。(8)如此种种能力与道德考验之后,才能最终确认学徒者是否过关,也才能使学徒上升到高一级层次,从而真正结束学徒生涯,否则,学徒小李们就永远是个小伙计角色,甚至被辞退出号。

学徒制是严酷的,例如严格的探亲制度,父子可能一辈子就见不了几面。假如学徒小李的父亲在大盛魁商号,十年可以第一次探亲,再六年可以第二次探亲,而小李可能在他父亲第二次探亲前就被录用当学徒去了。一个家庭长期被割裂几处(晋商号规规定不准带家属),今天来看也不人性。但是,严格规范学徒的言行举止,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察言观色、服从忍让,养成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坚忍品质,这些品质造就了晋商无可比拟的商业竞争力。

莎翁说:“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想必每个读者对晋商的学徒制也都会有自己不同的感受和理解吧。

1、黄鉴晖,等,山西票号史料(增订本)[z].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2.P612

2、同1,P613

3、同1,P613

4、张正明,晋商兴衷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5.P336

5、李希曾,晋商史料与研究[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P597

6、黄鉴晖,等,山西票号史料(增订本)[Z].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2.P696

7、李希曾.晋商史料与研究[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P490

8、黄鉴晖,等.山西票号史料(增订本)[Z].太原:山西经济出版舍尔。2002.P614

学校企业学徒现代学徒制三方协议 篇4

学校、企业、学徒三方协议书

甲方(学校):

乙方(企业):

丙方(学徒):

见附表

根据山东交通职业学院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实施要求,丙方由甲方派遣到乙方企业,跟随乙方学习岗位技能,乙方按照甲乙双方共同制定的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要求,指导培养丙方学习。为明确甲乙丙三方在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中的责任和权利,在专业微观层面直接地、具体地落实教育部“深化教育体制综合改革”的要求,使项目实施计划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推进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有序开展。根据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进度要求,本着合作共赢的原则,就专业与

双主体育人,三方在意愿一致的基础上,就学徒培养等事宜达成共识,签订如下协议:

一、甲方的权利和义务

1.甲方负责现代学徒制试点建设机构中甲方工作人员及专任教师的选拔与配备。2.甲方负责现代学徒制试点班学生(学徒)的学籍管理、毕业资格审核、毕业证书发放等。

3.丙方进入乙方学习前,甲方应事先给丙方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注意事项以及企业相关规章制度等学习。

4.甲方根据乙方所提供的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技术岗位、数量和对应岗位师傅人数(每个师傅带5个以内的学徒),向乙方派遣学徒。协议签订后,甲方将学徒名单信息以纸质版或电子版形式交乙方,并积极与乙方师傅沟通交流学徒情况,以便更有利于下一步的培养。

5.结合岗位职责要求,甲方要与乙方共同讨论、制定《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校、企)以及具体的学徒训练计划,完善教学材料,共同开发相应课程,共同做好教师师傅“双导师”师资队伍的建设与管理,共同组织对 教学过程和结果的考核评价,共同开展教学研究与项目研发等。

6.甲方负责按照双方确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课程表等教学文件落实现代学徒制试点班校内课程的教学组织与运行、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

7.学徒期间,甲方要本着有利于提高学徒职业素养和技能的原则,与乙方一起进行共同管理。

8.在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中,甲方要与乙方保持良好的沟通,对于计划的执行情况、计划的中途变动等进行定期或不定期交流,项目组要认真分析研究存在的问题,做出判断和建议,作为下一步实施的参考。

9.对乙方反馈的丙方不良现象进行批评教育,或根据情节轻重进行处理。

二、乙方的权利和义务

1.乙方负责现代学徒制试点建设机构中乙方工作人员及带徒师傅的选拔与配备。企方师傅遴选标准要满足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师傅标准规定的要求。

2.学徒期间,乙方应当对实习学生进行安全防护知识、岗位操作规程教育和培训,并进行考核,未经教育培训和未通过考核的学生不得参加实习。

3.学徒期间,乙方与甲方一起负责现代学徒制试点班学生(学徒)在岗工作(学习)的日常管理。

4.乙方严格按照《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校、企)的相关要求,安排丙方相关知识的学习及操作技能的训练。

5.学徒期间,乙方师傅应履行各自的工作职责,保持紧密合作,确保学徒受到应有的岗位技能训练。

6.乙方根据丙方学习训练的要求,有计划地安排轮岗项目和针对性的训练内容,确保丙方达到所在岗位的技能要求。

7.乙方应与丙方所在学校的指导教师保持紧密合作,营造有利于学徒职业道德和技能成长的学习氛围。

8.乙方对学徒在企业学习期间采用固定加绩效的方式发给一定的生活补贴。乙方免费提供住宿,享受国家规定的假期、补贴以及乙方举办的各种活动。

9.学徒期满后,乙方对学徒所轮训的岗位技能进行评价考核。不合格的学徒由甲 方进行召回。

10.学徒期满,乙方对学徒和师傅举行评优活动,对于教学工作优秀的师傅和表现优异的学徒按相关激励制度进行表彰和奖励。

11.学徒期满后,在本人自愿的情况下,乙方对于表现优秀的学徒优先留用。

三、丙方的权利和义务

1.丙方(学徒)应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服从乙方的安排及管理,遵守乙方的劳动纪律、各项规章制度及管理规定;保守技术秘密及商业秘密;学习结束后,及时移交工作资料和工具,未经允许的情况下,不得带走任何与工作相关的文件资料。

2.丙方跟随乙方师傅进行指定岗位技能训练,要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学习各项岗位技能,不断提高自身技能水平和职业素质,爱护设备,爱护工具,保持工作场地的清洁卫生,创造一个良好舒适的工作环境。

3.丙方在乙方工作期间要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和技术工艺流程,保证学习和生活安全。

4.丙方在乙方学习期间,乙方要建立学生实习强制保险制度。乙方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为丙方投保实习责任保险。责任保险范围应覆盖实习活动的全过程,包括学生实习期间遭受意外事故及由于被保险人疏忽或过失导致的学生人身伤亡,被保险人依法应承担的责任,以及相关法律费用等。

5.丙方不得擅自离开学徒岗位,如有正当原因确需离职的,需提前半个月提交书面申请,经乙方批准后方可离职,并作好工作交接。

6.丙方应珍惜实习机会,多思考、多请教、多总结。学习结束后要学校相关要求提交学习材料。

7.学生在实习期间受到人身伤害,属于实习意外伤害保险赔付范围的,由承保保险公司按保险合同赔付标准进行赔付,甲乙双方应当妥善做好救治和善后工作。不属于实习意外伤害保险赔付范围的,如因企业未按有关规定进行安全教育,履行安全措施和提供必要的防护条件的由企业负责;如因实习学生违规操作、不服从管理发生伤害的由学生本人负责;学生如参与不法活动等由学生本人负责。

四、甲乙丙任何一方违反本协议规定条款给其他人造成损失的,都应由违约方予 以赔偿,并承担违约责任。

五、在协议履行过程,其他未尽事宜,三方协商解决。

六、本协议自各方当事人签字或盖章之日起生效。

七、本协议书一式三份,三方各执一份。

甲方(签字盖章):

乙方(签字盖章):

丙方(签字盖章)

月4

日 年

教师培训新模式——协作学徒制 篇5

协作学徒制模式是一种在具体的社会文化情境中进行知识技能学习, 并具有内在生成循环性 (即再生产循环) , 强调教师间协作的一种教师发展模式。在这种模式下, 教师不仅是知识技能的学习者, 更是实践者, 在真实任务的情境中, 教师之间组成实践共同体, 解决实际问题, 并逐渐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实现共同愿景。教师发展成长为专家后, 又能指导新手, 促进整个教师团队的持续发展。这里对协作学徒制的主要构件做简要阐述, 为教师培训提供参考。

一、协作学徒制 (CA)

协作学徒制模式 (Collaborative Apprenticeship Model) 是综合了克林斯 (Collins) 等的认知学徒制的观念和温格 (Wenger) 的实践共同体的协作观念, 并将它们应用于K-12 (相当于我国的基础教育) 教育环境下的技术整合情境中得出的。协作学徒制具有广泛的实践参考价值, 不局限于得出该模式的教育培训环境, 它同样能够为职业教育中教师的培训提供参考借鉴。协作学徒制使教师的学习与表现都处于专业教学共同体中, 这更有利于提高教师对于教育的热忱, 感受来自团体共同奋斗的力量, 全面提升自身专业素养。

(一) 相关概念

1. 认知学徒制

已有的研究表明, 认知学徒制对于支持和提高教学具有价值。克林斯 (Collins) 等提出在阅读、写作、数学中用认知学徒制模式来支持教学和学习, 即新手通过建模、训练和“隐退”的过程, 学习解决问题和处理复杂任务。新手通过观察, 学习专家对目标过程的建模。随后, 在专家 (例如教师) 的指导和支持下, 新手自己完成任务。随着新手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成熟, 专家的集中指导变为偶尔的反馈。国内许多学者也在教学实践中引入认知学徒制, 被证明其是能促进意义学习的有效方式。同时, 在真实的职业生涯中, 可以明显感受到这种学徒制的价值。特别是对于职教生, 通过专家指导, 亲手操作, 能有效习得工作技能和行业潜移默化的价值观念, 更好地迁移到实际工作中。

2. 实践共同体

在实践共同体中, 成员承担一定的角色, 在一起学习和分享社会实践, 学徒的社会关系通过他们直接参与活动而发生。成员之间的关系是互惠的、协同的。处于社会文化情境中时, 知识和策略便分布于共同体中, 成员自觉浸润在知识策略中, 对其掌握更加有效。

实践共同体模式有三个特点: (1) 相互的约定; (2) 共享的技能; (3) 共同的事业。相互的约定指成员通过平等的阐释来影响共同体的选择和进程、设计和开发学习活动、制定课程决议, 以及指导或者辅助他们不同能力的同伴。共享技能描述了共同体成员间的共同经验。共同的事业是指一个共同体所坚持的共同的原则和共同奋斗的目标。

(二) 协作学徒制 (CA) 模式的含义、阶段、特点

1. 含义

协作学徒制是对认知学徒制的扩展, 是在教学期间, 支持教师在他们的专业教学共同体中学习的专业发展模式。协作学徒制以同伴教师 (新手) 和领导教师 (专家) 之间互惠的交互作用为特征。通过此模式使新任教师的角色逐渐由同伴教师转变为领导教师。

2. 阶段

协作学徒制由四个相继的阶段组成: (1) 引入; (2) 发展; (3) 熟练; (4) 掌握。引入阶段指教师领导者指导同伴教师, 并建立共享的目标;发展阶段指教师领导者和同伴教师协同工作, 他们共同设计、开发和实施学习活动, 使用新的教学策略或资源;熟练阶段同认知学徒制中的操练阶段类似, 此阶段同伴教师在教师领导者的支持下独立地进行学习;掌握阶段类似于认知学徒制的“隐退”阶段。当同伴教师变得日益熟练和有能力时, 教师领导者的指导逐渐退去。

3. 特点

协作学徒制模式与认知学徒制既有共同点又有所区别。相同点是, 有经验的教师指导经验较少的同伴, 从建模到搭建脚手架, 直到他们在关键学习活动的设计、开发和实施中变得独立;不相同的是, 当建立实践共同体时, 协作学徒制, 强调协作以及教师领导者和同伴教师的共同获益。例如, 在协作学徒制中, 当同伴教师能够独自熟练操作时, 就要承担起教师领导者的角色, 然后同其他共同体成员形成一个循环的关系。当成员获得经验和知识时, 他们对共同体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即所有成员从他们的共享技能中得益。

总的来说, 协作学徒制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学习认知的情境化; (2) 相互间存在及时、在场的支持; (3) 实践训练。通过这些方面, 教师不再是工作坊式、去情境化地学习新观念和使用新的教学技术, 而是在日常学校环境下, 在教学共同体中进行着情境化的及时获得支持的培训。

二、协作学徒制的具体应用

本文以协作学徒制在技术整合于教学的培训中的应用为例, 说明如何通过此模式使教师掌握新的知识技能, 并以此拓展到教师培训的其他领域中。

(一) 引入阶段

引入阶段要求成员建立和理解实践共同体的共同目标 (学习和发展创新的技术) 。在这个阶段期间, 教师领导者展示工具 (例如信息收集的因特网, 写作的“灵感”软件, 以及数学的几何画板等) 在课程中的使用情况;在教学研讨会或者教学小组内, 教师们分享和探究如何使用工具来设计开发课程。同伴教师观察教师领导者对活动的建模 (示范) , 讨论和开发自己技术整合活动所需的技能和策略。当专家的认知过程外化可见时, 通过建模可以激励成员之间互动, 以此来支持共同体的学习。通过真实的课堂活动, 同伴教师可以观察和学习与他们的教学实践相联系的技术的应用。还可以通过跨年级教学组之间的互相观摩, 让教师了解学生是如何从技术中学习的, 从而提升教师使用技术的方式方法, 更加熟练使用技术。

(二) 发展阶段

教师将在发展阶段进行角色转换。在设计、发展和实施技术整合的学习环境中, 协作是必不可少的。在格拉泽的研究中, 同伴教师以两个以上为小组进行工作, 设计一个技术整合课程。例如在教师领导者的帮助下, 使用“灵感”软件来帮助学生写作。协作最初发生在计划会议期间, 此时同伴教师一起讨论技术整合学习活动的设计, 开发和实施。教师领导者为同伴教师搭建支架, 但并不直接告知他们如何操作。发展阶段的活动, 从引入阶段典型的建模变成成员间相互的参与。教师领导者在同伴教师开发活动时提供建议, 但逐渐在设计阶段淡出。教师领导者指导同伴教师, 使他们逐渐独立, 培养其独创性, 开展自己的技术整合课程。当同伴教师承担更大责任时, 讨论会议的成员数将减少。同伴教师可以利用日记反思技术整合于课程的经验, 教师领导者对其评论, 进行一对一的帮助。

可见, 发展阶段, 教师已能够较为独立的设计教学过程, 并在教师团体中获得及时的支持, 为下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 熟练阶段

在熟练阶段, 同伴教师利用在引入和发展阶段获得的策略, 在没有教师领导者直接指导的情况下, 开发技术整合课程。责任从教师领导者转移到同伴教师身上, 同伴教师独立开发技术整合课程。此阶段, 教师领导者不再评价同伴教师的工作, 取而代之的是给同伴教师提供课程活动的选择。在熟练阶段的后期, 每个同伴教师独立地设计开发一个技术整合课程。

(四) 掌握阶段

在掌握阶段, 同伴教师的参与变得更中心化而不是边缘的。同伴教师初步运用他们最近发展的知识、技能和自信去独立地设计、开发和实施技术整合课程和活动, 承担教师领导者的角色和责任。协作学徒制中的专业发展循环由此具有了持续发展性。当知识和技能是分布在共同体中共享的时候, 一个教学共同体的技术整合能力将不断发展。每个具有特长的教师都能成为团体中某一方面的领导者。在电子写作中具有专门技术的个体可以作为那个领域的教师领导者, 而在另一个不熟悉的领域 (如在线研究) 中要作为一个同伴教师。因此, 各具特长的教师组成实践共同体时, 他们将发展成倍的专业技能, 并有责任促进其同伴的发展。

三、协作学徒制模式对教师培训的启示

当前, 在教师培训领域, 往往过于注重短期的集训, 虽说也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 但毕竟时间短暂, 要形成稳定的观念和牢固的知识技能, 毕竟稍显仓促和薄弱。因此, 对于教师的培训, 更要关注这种建立在教师教学环境中的, 以教师实践共同体为单位, 注重教师共同成长的发展培训模式。因此, 我们提倡建立教师共同体, 采用协作学徒模式在情境化的环境中培训教师, 从而使教师群体的专业技能得以持续性的发展。

此外, 要在学校环境中成功运用协作学徒制模式需要有这几个条件: (1) 共享的时间; (2) 教师承诺; (3) 教师经验; (4) 组织; (5) 教师学习和发展。总的来说, 就是需要教师有比较一致的共享时间, 并形成对团体要达到目的的统一认识, 在这个实践共同体中, 需要有专家, 并且合理组织学习实践,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再者, 协作学徒制也可适当应用于短期培训, 只要把握住该培训模式的几个要件, 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特别是对于从事职教事业的教师来说, 从实践共同体中将会获益更多, 在接受培训的同时, 将先进教学观念融入教学中, 并应用于自身的教学实践, 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将起到推动作用。

摘要:协作学徒制是一种在具体的社会文化情境中进行知识技能学习, 并具有内在生成循环性 (即再生产循环) , 强调教师间协作的一种教师发展模式。它强调建立教师实践共同体, 通过成员之间取长补短, 相互协作, 共同成长, 广泛采用专家引领新手的方式, 通过认知学徒制, 将知识技能的习得融入到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同传统的教师培训相比, 协作学徒制 (CA) 是有益于教师专业发展、提升综合素质的一种新型培训模式。

关键词:教师培训,模式,协作学徒制

参考文献

[1]Bruce Joyce, Beverly Showers.教师发展——学生成功的基石[M].唐悦, 周俏纨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

[2]Jean Lave, Etienne Wenger.情景学习[A].王文静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3]Evan Glazer, Michael J Hannafin, Liyan Song (2005) .Promoting Technology Integration Through Collaborative Apprenticeship.ETR&D, 53 (4) .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篇6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是针对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西方发达国家把“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对于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 我们国家还正在进行实践探索, 处于试点尝试阶段。“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简单来说就是将传统的学徒培训方式和现代高等职业院校教育制度结合起来, 通过校企合作这个平台, 来培养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高。

推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提升我国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使他们顺利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成为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有利于推进“双证融合”, 即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利于“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企业参与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去, 能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有利于完善现代企业劳动用工制度, 解决合作企业招工难问题, 对完善我国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具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问题

学徒制是生产实践的产物, 因此“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顺利实施的前提是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 要求校企双方围绕共同合作目标, 实现互惠共赢。截至目前, 我国“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工作也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但是, 为什么没有更多的学校去尝试这样的人才培养方式呢?究其原因, 不难发现我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 校企双方实际上只能做到浅层次合作, 存在“企业冷, 学校热”的现象, 根本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深度合作。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大致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缺乏完备的法律保障机制。“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还处于尝试阶段, 国家还没有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予以支持, 参与合作的企业及学徒的合法权益更是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另外, 现有的政府相关扶持政策在实际落实过程中执行力度也不够, 没能真正发挥应有的扶持作用, 结果使得一些高等职业院校和参与企业的积极性受到很大打击。

(二) 企业激励机制缺乏。德国的“双元制”大家都知道非常成功, 他们之所以能成功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参与企业都能保持很高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推进绝对离不开企业的积极参与。参与企业的规模、实力与他们的参与热情, 都影响着“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行效果。

参与企业不积极的主要原因是很多企业没有远大的战略目标, 只关注短期成本, 只看到短期利益, 更缺乏储备人才的战略思维。参与企业在参与过程中要为学生安排实习岗位、进行技术指导, 并支付相应工资, 这些都增加了他们的经营成本。更需要说的是, 他们认为花费了很多人力、物力、财力培养出来的学生, 在将来学成后的流动性却很大, 在本企业可能干不长就跳槽了, 这无疑是雪上加霜。正是由于这些担忧, 参与企业出工不出力, 在实施过程中都是一副应付的姿态。因此, 目前对这些参与企业缺乏完善的激励机制, 来提升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

(三) 在院校方面教学管理制度存在缺陷。众所周知, 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我国高职院校在师资力量、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等方面存在着很多不足, 这些都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例如, 专业课带头人在进行课程设置安排时, 很少考虑到让校企合作企业的专业技术骨干人员参与到课程设置中进来, 教材的选择更是理论性太强, 缺乏适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的教材。高职院校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学生和教师的管理、课程设置、考核评价、教材、课程标准等都缺乏经验和研究, 结果使得“现代学徒制”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效果不好。

(四) 缺乏稳定的专项教育资金投入机制。企业才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体, 学校、政府、学生以及社会都是次要的主体。参与企业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不高,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资金的问题。德国“双元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中, 所需要的经费是由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共同来承担的。澳大利亚实施学徒制以后, 政府也在不断尝试各种途径来帮助参与企业弥补他们参与学徒制的成本。只有资金的问题解决了, 企业才有能力也愿意广泛参与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中来。而在我国, 让大多数参与企业为难的是政府的财政补贴不到位, 说好的优惠政策也不明确, 缺乏具体可操作性, 还有就是政府对高职教育的财政投入比例偏小。这些都影响了我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企业参与的热情, 结果造成校企合作处于浅层次合作状态。

(五) 教师队伍存在问题。“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生一边跟着高职院校的老师学习专业理论知识, 一边还要跟着企业的师傅, 也就是企业的专业技术骨干学习实践技术。然而, 一方面学校的老师理论知识确实都很扎实, 教学方法的把握和应用更是得心应手, 但是大部分老师都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职院校从事教学工作, 他们的实践工作能力很是欠缺;另一方面企业的师傅专业工作实践能力确实很厉害, 然而让他们把自己熟悉的工作实践知识教给学生们却是一件难事, 他们对教学方法的运用能力都不够熟悉, 有的师傅甚至自己会但是不知道如何表达出来。

三、推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针对上述在发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 需要政府在法律和制度层面上的大力支持, 而且必须落到实处, 有具体政策可依, 有具体法律条文可循。我国政府应该借鉴德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国家, 制定相关方面的法律制度, 并且在制定过程中做到权衡各方利益、组成专门的委员会, 让参与企业、高职院校、学生、行业机构都参与到法律法规的制定中来。而且, 在法律法规以及优惠政策方面必须落到实处, 不能过于宏观, 无法操作, 一定要具有可操作性。比如在制定对参与企业的优惠政策中一定要具体, 不能只提到给予税收优惠, 要把如何优惠及优惠力度写清楚, 便于操作, 更对参与企业有激励作用。

(二) 成立推行现代学徒制的专门机构, 加强行业协调。目前, 我们国家的政府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还缺乏实质性的重视, 还没有建立政府层面的校企合作管理机构, 这样无法调动参与企业的积极性。我国应该上到中央, 下到地方都要建立起相应的校企合作管理机构, 专门负责解决“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协调参与企业、学校、学生等各方利益关系。

(三) 建立“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专项教育基金。我国各级政府要建立专门的基金投入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中去。各级政府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想各种办法筹集资金, 建立“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专项基金。比如可以考虑改革“教育费附加”这个税种, 好好利用这个税种, 以便好好发挥它支持教育事业的初衷。可以考虑提高征收标准, 给这项专项基金提供经费来源。

(四) 吸收我国传统学徒制优良传统和借鉴国外经验并重。“现代学徒制”作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 不仅需要借鉴国外的很多成功案例, 更需要融入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学徒制经验, 在对当地具体情况进行充分调查的基础上, 归纳和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当地特色的做法, 否则就会造成水土不服的。因此, 我们不能盲目照搬外来经验, 还要吸收我国传统的学徒制的精华, 并将其发扬光大。

(五) 不要盲目全面推广, 应有针对性的选择试点专业试行。高职院校的各位老师以及相关领导应考虑自己专业的特点, 找出适合自己专业特点的方式推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不能一刀切的照搬别的国家、别的院校、别的试点地区推行“现代学徒制”的做法和方法。

就拿会计专业为例来说, 大家都知道会计这个行业与其他行业相比, 有一些这个行业比较特殊的制约因素, 比如说会计资料涉密性强, 好多企业不愿意让外人接触企业的财务资料, 这些财务资料在一定程度上是企业的商业秘密;还有企业的财务人员相对稳定, 而且一般企业所需的财务会计人员数量有限。上述因素决定了会计专业无法像其他专业一样选择行业大企业进行深度的校企合作。

但是, 会计专业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社会现状来推行“现代学徒制”。比如, 我们可以依托代记账式公司, 提供仿真教学模式, 推行会计专业特有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由于校外企业无法满足会计专业特有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 因此以校内代理记账 (或模拟) 公司为依托, 组织学生进行代记账实践, 以校内的代理记账公司作为推进会计专业“现代学徒制”的平台。为了让学生接触到真实的会计业务, 我们可以将代理记账公司的客户的业务信息进行技术处理, 在不影响客户的生产经营、不泄露客户的商业秘密的情况下, 我们可以把真实的会计信息加工成教学资料用于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中。

(六) 对企业以激励性财政措施为主, 惩罚性财政措施为辅。我国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和英国的学徒制在某些背景方面是很相似的。例如, 企业对职业教育参与积极性不高, 没有责任感, 无论英国的学徒制还是我国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 都是一场必须依靠政府大力推动才能有效进行的改革。政府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推进, 其中激励性的财政措施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方式。如制定相应制度, 对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 给予直接的经济奖励;如对那些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 按在企业中接受培训和指导的学生的数量, 给予一定金额的奖励。接受的学生越多, 培训效果越好, 奖励就越多;反之, 对不积极参与的企业适当惩罚。

参考文献

[1]关晶, 石伟平.西方现代学徒制的特征及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 2011.31.

[2]刘晓.我国学徒制发展的历史考略[J].职业技术教育, 2011.9.

[3]唐文君.学徒制授业模式在职业教育中的新应用[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6.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 篇7

一、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分析

首先, 能够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因材施教。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教师和学生、师傅和徒弟面对面教学的双向互动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双方都能够互相了解对方的特点, 师傅对徒弟的倾向性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针对性地开展学习, 对学生职业能力提升有着很大帮助, 是一种一对一的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其次, 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师傅教徒弟两者都是处于同一个教学环境和学习情境中, 徒弟和师傅的接触时间最多, 在具体学习过程中, 师傅可以针对徒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第一时间指出徒弟哪里存在错误和不足, 督促学生及时改正, 徒弟第一时间给予师傅教学反馈, 徒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能够第一时间解决, 能够保证更加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最终显著提升教学质量。最后, 锻炼学生形成良好的适应能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保证学生真正参与企业的某一个环节的生产进程, 从而让徒弟能够更好地体验学校学习和在企业实际锻炼之间的差异性, 同时还能够体会到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之间的差异性, 从而保证整个职业教育更加具有指向性和针对性, 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同时,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为徒弟提供了更多参与企业实际生产作业的机会, 通过在企业中实际操作考察学生自身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学生更好了解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起到很大的帮助。

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途径分析

(一) 职业院校应该采用三元制的教学方法

现阶段,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受到最大的阻碍就是学生能否真正深入企业内部之中, 这个过程必须获得企业在工作人员、工作岗位、项目、任务和时间、场地等方面的支持, 而这项活动势必会影响到企业正常的生产和作业, 所以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推广应用过程中, 职业院校积极性很强, 而社会企业这种模式响应并不是那么积极主动。面对这种现状, 我们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设公共实训平台, 聘请企业的一些优秀技术人员作为学生的师傅, 到这个平台开展教学, 同时, 学校可以组织优秀学生到企业中参观、交流和参与实际生产等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二) 做好师傅的选拔和聘任程序及相关经费、评估等事项

要使学徒制真正发挥效用, 承担师傅职责的人员必须是企业的业务骨干和资深人士, 这些人往往都很忙、很累, 因此, 企业和学校应通过协议, 对师傅的选聘、指导等给予相应的报酬和荣誉激励, 并对师傅的工作教学业绩进行有效评价。一方面可以由教育主管部门给师傅颁发职业院校“兼职教师”资格证书, 另一方面可以进行优秀师傅评选, 增强师傅的社会责任感和教育意识。

(三) 深化课程改革, 构建适合半工半读和现代学徒制的课程框架

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与普通教学条件下的课程不同, 必须是在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 由校企双方、教师和师傅双方都积极参与并设计的课程体系。首先, 要在学校、企业、教师、师傅、职教研究专家等的共同参与下, 完成工作任务分析、教学标准开发等工作。其次, 必须要设计好校本教材, 符合学生理论学习及企业实践特点。第三, 要不断总结和完善, 而不是一成不变。

参考文献

[1]赵文胜.基于“现代学徒制”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探讨[J].教育现代化, 2016 (20) .

中职教育“现代学徒制”管理初探 篇8

关键词:职教;现代学徒制;管理

学徒制的本质是“做中学”,“教学做合一”是现代学徒制的核心理念。因此,具有创新意义的现代学徒制能够为我国的职业教育增添活力,突破现阶段的瓶颈问题,促进职业教育与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

“现代学徒制”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学生(学徒)的培养为核心,以课程为纽带,以学校、企业的深度参与和教师(师傅)的深入指导为支撑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传统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一场重大革新。它能有效地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实现学校教育和企业培训两者的优势互补,为学生顺利地从学校过渡到工作岗位铺平道路,强调“做中学、学中做”。

目前,中国正面临着劳动力过剩与技术工人匮乏的双重压力,产生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在于中国的教育特别是职业技术教育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职业教育学徒制实行的主体,学校在学徒制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归纳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1)专业建设基础有待加强。各职业院校专业基础较差,主要表现为:专业教师、专业实习指导教师缺乏,专业实训基地不足,新的专业实训基地开发不够等。(2)教学内容需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由于教学内容较多地关注了专业中有关是什么,为什么等方面的问题,而真正能触及怎么办的内容较少,所以课程体系还需要根据行业企业岗位职责及用人要求,作进一步调整和完善。(3)学生专业素养有待提高。专业实习中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学生以刻苦认真的精神、真诚服务的意识及扎实的专业工作技能努力完成,也需要大家相互鼓励、支持,共同应对。

现代学徒制模式对于学校、学生、企业的要求甚高。因此,学校与企业必须深度合作,学生必须提高自身素质,学校、企业必须有配套且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才能保证此模式的顺利推进。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将学校教育和工作现场的职业培训有效地整合呢?

一、建立机构

首先是合作企业的确定。学校在紧密合作的行业企业中选择实力强、资源丰富并热衷于职业教育的企业。其次是组建相应专业的学徒制工作机构。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与合作企业的岗位需求,联合试点企业和学校分别派出相关部门及人员组成合作机构,对“现代学徒制”实施具体管理。再次是订立三方协议。在实施现代学徒制的过程中,会涉及学校、企业、学生(家长)三方,因此,需通过三方协议来明确学校、企业、学生(家长)的责、权、利,并在协议框架中相向而行,共同推进。

二、具体实施

由于行业竞争激励,行业更新快,而一般中职学校教学设施设备陈旧,师资力量匮乏,专业发展滞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缺乏引导,导致中职学校的学生很难适应行业的需求。为了改变这种现状,“现代学徒制”将教学模式转变成1+0.5+0.5+1的模式开展职业人才培训,即学生在校学习一年,在行业企业实习一学期,再回到学校查漏补缺一学期,最后集中实习一年。

1.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学徒制计划教学形式包括课堂讲授、课后练习、研讨会以及企业内实训。企业的培训场所是多种多样的,除实际工作岗位外,还包括实训工场、企业内部教学课堂等。课堂教学内容比较灵活,教师根据课程要点展开讲解,并可随时加入最新的研究成果,使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构能更好地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实训则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处于中心地位,独立思考问题和进行实践操作,教师主要进行组织和咨询。

2.校企资源共享

一方面,企业为学徒的训练提供技术熟练的师傅,以指导和监督学徒的技术训练。另一方面,企业要投入大量资金以提供足够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实训所需的原材料,以供学徒实践所用,并能提供足够的岗位让学徒实践。这样,企业不但为自己的未来发展储备了人力资源,学校也缓解了实训场地局限的压力,真正实现了“共赢”。

3.加强学生管理

学生在学徒制期间身份特殊,既是学校学生,又是企业员工,因此必须接受学校和企业的双重管理。对学徒的管理,于企业而言,除了按员工管理规章制度行使管理外,更要注重他们的心理承受力和学生身份。于学校而言,一是带队教师要关爱学生,密切关注学生,并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安全教育;二是带队教师要做好每日巡视情况记录,并督促学生做好“学徒制”教学实训学生日志填写工作。

三、反思总结

科学的评价模式是现代学徒制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1)围绕企业用人标准,对不同岗位建立不同的评价标准。(2)通过技能鉴定、学生实践报告、企业评价和带队教师填写评价表等多种形式,建立以能力为核心,企业共同参与的立体评价模式,引导学生全面发展。(3)建立包含学生个体和现代学徒制整体评价模式。

现代学徒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不仅需要学校、企业、学生(家长)三方紧密合作,及时有效沟通,还需要做深入、细致、系统的研究,也不可能有统一的固定模式。希望以上片言只语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并引起大家对现代学徒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王振洪,成军.现代学徒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新范式[J].中国高教研究,2012(8).

现代学徒制试点方案2015 篇9

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构建系统化、多样化和现代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精神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安排部署,结合我校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全国、省、市、县职教工作会议为推力,以创新招生制度、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为突破口,依托联盟、集团力量,发挥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的各自优势,进一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建立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现代学徒制度。

二、工作目标:积极行动,开拓创新,圆满完成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总结完善,全面推广,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现代学徒制培养体系,全面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三、工作任务

1.加强学校招生与企业招工方面的深度合作,形成以订单培养和企业冠名班为主要形式的校企联合一体化招生新模式。

2.深化教学实训改革和校企合作,形成以产教融合、工学结合以及双导师制为主要内容的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3.创设校企联合培养学校教师、企业师傅的新机制,打造一支业务精良、德艺双馨的专兼职师资队伍。4.推动学校和企业校在教学管理、评价考核、质量监控的系统化合作,建立以现代学徒制为特色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与运行机制。

四、组织机构:为加强领导,学校决定成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各项工作。

组 长:何战会

副组长:张博 牛梦 杨芳 王向太 张冰峰 刘守龙

成 员:周党锋 王文 任伟国 赵刚 王明会 付建锋 冯永刚 李磊 王杰 陈飞亚 张睿 韩东煜 王亚琴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刘守龙负责操作执行。试点开始后将根据需要吸收政府、企业等人士加入领导小组并重新安排组织机构。

五、方法步骤:

1、准备阶段(2015年10月——2016年2月)

(1)学校向上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上报试点情况,争取项目政策、资金人员、设备等方面支持;

(2)学校上报职教联盟和集团请求支持帮助,取得相关成员单位协助配合。

(3)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研究选定试点专业、挑选试点学生、确定试点企业;

(4)实训处负责向合作企业提出建立现代学徒制的设想,计划、实施细则、规章制度并征询企业意见和建议;向试点学生及家长介绍现代学徒制的新政策、新规定、新要求并征询意见和建议;

(5)在协商基础之上制定出一整套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协议、制度、方案、计划、安排等制度措施。(学分计算、包括校企合作协议、学生与企业订单培养、集中实训、或顶岗实习协议、系统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管理、考试评价、学生教育管理、招生与招工,双导师制度、学徒管理办法、以及师资配备、保障措施等)

2、试点阶段(2016年3月——2017年6月)

(1)我校拟定第一批试点专业暂定为为:机加工、电子电工、汽车检测与维修;试点企业暂定为:陕西泰丰汽车制动有限公司、陕西华通机电有限公司,学生人数名单待定。

(2)学校与企业、学生与企业正式签订建立现代学徒制试点合作协议书,明确各自责任和义务及责、权、利相关规定,出台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方案和配套规章制度、政策措施。

(3)学校与企业共同实施相关培训计化,学生进校、进厂,教师进车间,师傅进课堂,逐次落实试点工作各项任务。

(4)2017年5月--6月,组织考试考核,学校成绩、考核、和企业考核评价全部纳入学分管理,岗位技能考评和职业资格证书考证有机相结合;

3、总结完善阶段(2017年9月——2018年2月)(1)总结试点工作经验和不足;

(2)重新研究制定《试点方案》及各项规章制度;(3)表彰奖励试点先进单位、教师、师傅和学生;

4、全面推广阶段(2018年3月——2018年6月)

(1)正式出台一套完善规范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方案细则和配套规章制度、政策措施。

(2)进一步扩大试点专业、学生以及试点企业范围,开展新一轮学徒制试点工作;

(3)稳步推进,最终建立企业全程、全方位参与包括学校招生、教学管理、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实习就业、评价考核等各环节在内的现代学徒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六、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成立乾县职教中心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下设办公室,办公室成员包括合作企业负责人、学校相关处室负责人、企业技术人员、学校专业教师等。领导小组定期或不定期研究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形成协调有力、快速高效的工作机制,办公室具体实施试点工作。

(二)制度保障。制定包含试点工作实施办法、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经费管理实施细则、绩效考核办法及激励机制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规范试点工作建设行为,保证试点工作顺利开展。

(三)经费保障。根据相关制度和政策,学校将列支专项经费用于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开展,并积极争取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财政支持,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用于企业学徒培养,制定经费使用管理制度,确保专项经费专款专用。

现代学徒制与职业教育的对接 篇10

一、现代学徒制与职业教育对接框架

如何实现现代学徒制与职业教育的合理融合与对接成了广大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借鉴德国的教育模式, 如图1所示, 让企业深度参与办学, 从生源建设、教学培养到毕业生就业全程参与。并在高等职业教育基础上与企业合作开办应用性本科及应用性研究生、博士等, 拓宽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解决职业院校学生 (学徒) 读不了硕士、博士的后顾之忧。

二、对接的实施

(一) 生源对接

传统高等教育学校的生源主要来源于中等职业教育院校, 有少部分普通高中学校, 生源比较单一, 教学效果也不理想。我们可以参照德国的双元制教育, 如果实行现代学徒制下的高等职业教育, 生源除了上述之外, 还可让企业从内部或社会招聘优秀的学徒送到学校接受教育。这样可让企业中传统的学徒制融入职业教育中, 也让职业学校的学生增加了到企业锻炼的机会, 实现二者生源的对接。

实施生源对接的前提是企业要保护学徒的受教育权、并提供劳动保护、生活津贴等合法权益, 同时学徒要为企业服务使企业获利, 或为企业生产实践服务。如在学徒期间, 学徒的任何发明创造及技术创新等都属于企业, 学徒不得据为己有。建立校企协调机制、合作培养的沟通机制及利益与成本共享共担机制是生源对接是否成功的关键。

(二) 职业教育与学徒教育的对接

传统的职业教育主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 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而传统学徒制采用师傅教徒弟的模式, 师傅教的主要是实践动手能力, 对理论知识师傅也无能为力。现代学徒制提倡学校和企业交替, 学生具有双重身份, 在学校是学生, 在企业是学徒。将现代学徒制融入职业教育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增进学徒理论知识的有效手段。

现代学徒制应采取的是理实一体化教学形式, 采取小班教学模式。师生比例1∶10左右, 属于精英式培养教学。内容是一切围绕着实践去教学, 理论为实践服务, 实践体现理论, 二者相辅相成。它不是简单的师傅带徒弟, 而是教会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初步具备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企业培养的是具有坚实基本功的创新预备人才, 它的目的是让学生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

(三) 学校与企业的对接

强化“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对接。学校企业全方位的对接与融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校企文化融合。学校、教室环境、实训环境具有浓厚的职业氛围和鲜明的专业特色。

2.人才培养模式。采用校企联合办学模式, 可成立订单培养专业、企业冠名班, 让企业参与学生助学金、奖学金政策制定, 并资助及监督学校实施。

3.就业合作。企业人力资源部联合学校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就业信息等服务。每年校企双方组织毕业生就业供需见面会, 企业吸纳学生就业。

4.“校中厂”。学校与企业双方共同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 让学徒在学校即可实现企业实习。建立完善实践教学机制, 实习生班主任定期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检查, 企业重视对学生实习过程的考核, 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标准。

5.“厂中校”。各专业均建立了必需的、相对稳定的、能满足教学要求的校外实习基地及多种形式的产学合作机构, 让学徒真实贴近生产现场、了解新技术、新工艺;实习项目涵盖学生所学知识点的90%以上。学校企业共同参与建立校外实习管理制度, 并严格执行。

6.对接模式

模式一:学校与企业一对一。这种模式要求企业有一定的规模、具有行业代表性、企业培训的职业 (工种) 已有职业标准。一般为传统行业, 如机械制造、汽车维修等。

模式二:学校、行业协会 (或基地) 与企业三方合作。这种模式主要针对发展迅速、变动快、但不稳定的新兴行业, 且行业组织 (协会) 有职业标准开发和相关培训的经验。这些行业汇集了大量的中小企业, 如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等。

(四) 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的对接

1.专职教师。采取培养、引进、外聘等多种形式, 与合作企业共同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专兼互补、充满生机的、“教学名师、技能名师”领军的双师型专业教师团队。建立完善专业教师轮训制度, 专业教师每三年在企业实践的时间累计不少于3个月;完善教师继续教育体系, 健全教师继续教育考核制度和政策。

2.兼职教师。聘用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社会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 承担理论及实践教学任务, 建设一支以企业 (行业) 技术人员为主体、相对稳定、动态更新的兼职教师队伍。建立兼职教师库, 实行动态更新, 加强兼职教师教学能力培训, 提高兼职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3.专兼对接。模糊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的概念, 完善校企人才互兼、互派、互聘机制, 使专职教师能胜任实训课教学, 而兼职教师能胜任一定理论课的教学;实现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的融合与对接, 使他们共同具有德育工作能力、专业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多项能力 (如图2所示) 。提高师傅待遇, 以按智力投入和劳动投入来划分, 取消以行政级别或职称、学历、学位等作为工资待遇的划分标准。

通过学校、企业深度合作建立现代学徒制下的人才培养模式, 签订校企合作办学协议, 完善校企合作保障制度;建设由行业知名专家、企业技术能手和学校专业带头人、学校骨干教师组成具有创新精神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使用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协同创新, 实现现代学徒制与职业教育的融合与对接, 是推广应用现代学徒制的必经之路。

摘要:文章就现代学徒制与职业教育的融合与对接进行了探讨, 提出了生源对接、学校与企业对接、学徒教育与职业教育对接、教师与师傅对接等多种形式的对接, 为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及实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对接

参考文献

[1]杨黎明.关于现代学徒制 (一) :什么是现代学徒制[J].职教论坛, 2013 (6) :1.

[2]胡解旺.徒弟招来了师傅何在?[N].中国教育报, 2015-01-19.

上一篇:丰富想象下一篇:学生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