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景观规划十篇

2024-05-25

城市生态景观规划 篇1

任何事物都具备质量、能量和信息3种属性, 三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影响和转化。对公园自身来说, 质量 (或称"形质") 包括形态和空间结构, 如山水名胜、地质地貌、生态系统和有形的文化遗产, 即我们所见到的当时景观。在人们开发、利用风景资源的过程中, 人与自然必然产生质量、能量和信息层面的交换, 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物流、能流和信息流 (但公园中的物流、能流和信息流与城市中的截然不同) 。比如, 观赏风景就是游人与环境的信息交换;游览和设施动力输入就是对景区的能量输入;设施及其环境建设就是对形质的改造。

2 景观生态理论指导公园景观建设全程

2.1 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是地理学与生态学交叉形成的学科, 它以整个景观为对象, 通过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在地球表层传输和交换, 通过生物与非生物的相互转化, 研究景观的空间构造、内部功能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探讨异质性发生发展及保持异质性的机理, 建立景观的时———空模型。景观生态学把景观Landscape定义为一个空间异质性的区域, 由相互作用的拼块patch或生态系统组成, 以相似形式重复出现。景观在这里与复合生态系统的概念相类似, 但避免了不同等级生态系统在实际研究和应用中易引起的混乱。景观生态学中“模块”、“廊道”、“网络”、“结点”等概念为城市园林绿化系统的整体描述提供了手段, 把园林绿化与整体的城市景观联结起来, 赋予了新的内涵。

2.2 景观生态学理论指导公园景观建设

城市园林绿化是对城市公园系统、绿地系统和城郊风景区的规划与管理, 城市是其对象与主体。从景观生态学角度看, 城市是典型的以人类干扰为主的景观, 是一种连续动态变化的特定景观, 也就是说, 城市园林绿化的主体是一种特殊的景观, 其主要特点在于自然景观的破坏和人工景观要素的扩大。具体表现为: (1) 工业拼块数量增多, 环境污染源增多、面扩大; (2) 内部绿地和水域等环境资源拼块锐减; (3) 城市建筑急剧膨胀, 向郊区扩展, 取代农田模地和绿地拼块; (4) 城市景观的平均净生产力呈负值, 比其它任何景观都更具有依赖性, 需要依靠廊道运输大量燃料及其它形式的能量来维持其正常运转。

3 城市公园生态景观规划的几点要素

3.1 因循自然、显露自然

现代城市居民离自然越来越远, 自然元素和自然过程日趋隐形, 远山的天际线、脚下的地平线和水平线, 都快成为抽象的名词了, 如何将自然元素及自然过程在城市公园规划建设中显露, 引导人们体验自然?公园的规划不应当仅从单一的旅游经济等目的出发, 而应当结合生态系统的目的需求, 因循自然、显露自然, 组景应注重意境的创造, 以自然美为主, 辅以人工美, 充分利用山石、水体、植物、动物、天象之美, 塑造自然景观, 并把人工设施和雕琢痕迹融于自然景色之中, 从而实现生态价值的最大化。

3.2 环境关联

外部和内部都存在着环境相关关系。我国古人既创造了“天人合一”的理念, 也创造了风水相关的思想。城市外部有自然山脉、河湖、森林、湿地等大环境景观背景, 城市内部有不同立地条件和围合空间形式, 在城市公园生态规划建设时, 要抓住大环境景观特色和公园环境景观特色, 做好环境关联的文章。例如, 西湖公园与杭州市形成以湖为主的景观形态等。城市公园生态景观建设的环境关联重要的是找出公园的主导因素和城市大环境的环境特征。

3.3 相地合宜

城市公园生态景观规划中, 因地制宜, 充分发挥原有地形和植被优势, 结合自然, 塑造自然也是十分关键的要素。相地合宜要体现在公园的规划布局、功能分区、景点营造等建设的全过程。如在公园布局上, 上海的长风公园结合低地和河湾, 理水叠山, 水以聚为主, 以分为辅;山分主峰、次峰, 高低错落、相互顾盼、效法自然。公园的布局相地合宜, 还要根据公园大小, 周围环境不同, 采取不同的规划布局方式, 大公园可划分多景区、多“园中园”, 小公园可适当运用多方借景的手法以开拓空间的局限性。

城市是人类社会和文化发展的产物, 又是生态系统中最为复杂的类型, 极易受到人为和环境条件的干扰。因此, 城市公园生态景观的规划设计不单从生态、绿地建设方面考虑, 而且涉及面更广, 更应发掘城市的内在景观、人文渊源等元素, 对城市在生态、社会人文、经济、旅游等方面的发展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充分展现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的特色。

参考文献

[1] 牛若峰.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研究[J].中国园林, 1998 (5)

[2] 周生贤.滑坡和斜坡崩塌及其防治[M].科学出版社, 2001

城市生态景观规划 篇2

1 生态休闲农庄的景观规划定位

1.1 规划设计主题与功能

农庄规划主题要明确并有特定的文化主题和可持续发展的园区环境, 理念定位突出生态和农业特色, 地域文化和乡土文化与农业生产融合, 功能布局合理, 服务设施完善, 享受农业生产体验乐趣和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城市近郊休闲农庄以自身特有的属性, 从主题营造、项目创意、景观环境等方面进行规划设计模式的构建。

锦园基地位于南京市浦口区汤泉镇老山国家森林公园南麓, 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 背山面水, 基地内部原始自然条件良好, 山体被大片林带覆盖, 水域范围以原有西洼水库为主。与企业沟通意愿和综合区域自然条件, 规划定位是以展示企业文化, 企业员工休闲垂钓和新员工培训素质拓展基地为主题, 强调园区的功能性和参与性。功能分为四个区域:休闲垂钓区、素质拓展体验区、农业生产采摘区和生态会所宜居区。

天韵山庄位于南京市溧水区东屏镇, 园区内的原生态林地保留了大量南京地区特有的树种, 小山地呈均匀分布状态, 但都是以石头山体为主, 土壤不适宜农作物的耕种。农庄规划设计主题定位以发展有机农业养殖禽畜类为主要特色, 形成以养殖、屠宰加工、品牌包装、会员消费和餐饮为一体的有机农业产业链, 农产品定位高端消费人群, 现以发展规划高端休闲会所和水上高尔夫运动等项目吸引客户。功能分区为:畜禽类养殖区、农产品加工区、保留生态林地区、休闲会所区、水上运动区、滨湖植物观赏区。

普朗克有机蔬菜农庄位于南京市溧水区永阳镇秋湖山麓。整个区域目前基本处于原生态状态, 绿化植被情况较好, 现状用地分为地被覆盖、未开垦荒地、林地、水面、建筑等。园区主题定位为以展示和体验现代有机农业科技的农庄。功能要求上是有机农业种植、加工、科研、示范、教育、有机食品的营销与餐饮服务。普朗克有机蔬菜农庄的规划主要是展示有机蔬菜的生产培育过程, 是有机蔬菜与冷藏加工基地, 并加入体验、休闲、采摘、餐饮等服务功能元素, 成为展示企业文化和推销产品的平台。功能分区是:有机蔬菜种植科普区、蔬菜冷藏加工区、综合服务区、生态养殖区、种植采摘区。

这三个农庄的地形条件都具有丰富多样的山、水、林地特征, 但在主题理念和规划功能上都各具特色, 根据不同的功能要求形成具有自身产业链的规划用地模式和用途。不走程式化设计思路, 针对企业农业发展类型和因地制宜的原则才是规划主题准确定位的基本要素。

1.2 尊重自然、因地制宜

景观规划从基地的地理位置、地形条件和周围环境关系出发, 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从常规设计规划手法着手, 因地制宜。而不能在原有土地基础上违背法规与自然规律而盲目建设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

1.2.1 尊重场地原始地形地貌

锦园基地具备良好地形条件, 设计尊重原始地形地貌, 利用山势起伏的特征和对景、障景等景观设计手法设计景观节点, 减少挖方填土、堆山造景等大量耗费人力物力的工作。但是很多农庄原始地貌为耕地或荒地, 竖向上没有起伏变化、原始风貌欠佳, 这些地形由于土地性质的原因, 不能有太大改动。在天韵山庄项目设计过程中, 客户因为个人对水上高尔夫运动的喜好在服务建筑面水的自然湖岸区域堆土填平, 破坏了原有自然水岸风貌, 为弥补之前客户的错误做法, 以大量自然式植物种植为主遮蔽抬高生硬的驳岸平台, 形成良好的水岸过渡空间。

1.2.2 场地水体的利用

生态休闲农庄规划水域类型多样, 具体分类为天然的湖泊、水库、自行开挖的湖泊等。在规划中尽量保留原有场地的水域范围和水岸边界类型并结合乡土水生植物的种植, 减少硬质驳岸处理。

在锦园规划项目中, 原有水体的西洼水库, 早期功能是为方便山下村庄农田灌溉和日常生活用水, 随着城市开发原有村庄已划为城市范围, 水库功能已荒废而被企业租赁作为企业员工度假休闲、素质拓展训练基地。由于基地位于老山国家森林公园半山腰处, 地形复杂, 高差较大, 甲方意愿是在原有西洼水库的基础上开挖鱼塘供员工周末休闲垂钓, 在设计中考虑到山体在雨季泄洪期的危险性, 缩小水域面积和控制水深, 有效解决雨季泄洪问题。

1.2.3 乡土植物与农业生产作物的运用

为体现农庄地域特色, 强调市民的乡土情结, 在选择绿化树种时要以适应能力强、养护成本低、乡土的植物为主。天韵山庄休闲会所区由于客户喜好古树名木, 大量购买有50年树龄以上的香樟、朴树、茶花和古桂花树等种植于园内, 对古树名木移植成活率与生长态势作判断分析, 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并破坏原始物种生境, 把城市花园硬搬到农庄的做法已经偏离了生态休闲农庄的意义。

农场种植的生产作物用于观光、采摘、体验、购买等各种活动形式, 通常这些作物要成片种植。在农场种植农作物时考虑作物本身的观赏特性, 进行合理布置食用花卉、蔬菜等。天韵山庄在滨湖植物观赏区域种植油菜花、向日葵等可观赏性农作物, 既丰富了水岸景观色彩层次又产生一定的经济价值和吸引游客的卖点, 促成了自然景观和农业景观的有机融合。

现代生态农庄已经脱离传统意义上的以种植和养殖等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农庄, 由单一的功能转向综合式服务型农庄。普朗克有机蔬菜农庄主要功能是蔬菜生产基地的同时, 开展蔬菜采摘和新型蔬菜品种的展示、品尝, 有机食品的营销与餐饮服务。

1.2.4 生产与服务设施

锦园结合企业文化和客户服务理念, 规划企业员工休闲垂钓、素质拓展基地和接待客户的休闲会所等服务设施丰富了参与性和体验深度, 也作为企业文化展示的良好平台起到了广泛的宣传作用。普朗克有机蔬菜农庄的蔬菜大棚, 利用观光温室体量较大的特点而成为园区的主景, 温室由于建筑材料的特殊性, 又是时代感很强的现代高科技象征。

2 近郊生态休闲农庄规划原则

2.1 农业景观的生态可持续性

生态可持续性是通过合理开发和规划农庄内的功能性场所和景观设施达到农庄自身生态循环良好运行的目的。近郊生态休闲农庄的生态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城市绿地系统部分的生态功能, 对小区域的气候和环境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2.2 规划注重顾客体验

传统的静态休憩模式受到冲击, 参与性外出休闲模式不断受到现代都市人们的认同和青睐, 而旅游形式也从单一性向多元化、特色化与参与化转变。生态农庄的体验层次要提升就不能只停留在初级体验阶段, 要有相关的观光采摘、休闲娱乐、商务科技、科普教育及素质拓展等方面的内容, 从暂时性的体验到持续性互动转变。

2.3 生态农庄产生的经济效益

生态农庄规划对农庄类型和潜在的目标市场进行准确定位, 对农庄所在区域市场行情和市场容量调研分析。生态农庄在农业科技和思想观念方面对周边区域产生辐射作用。一方面, 生态农庄依托都市的经济实力、农业基础和技术优势, 在农业科技开发和推广方面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另一方面, 生态农庄的经营理念和管理制度对周边农民和相关企业起到转变思想观念, 增强创新能力的作用。

3 近郊生态农庄景观规划建议

近郊生态休闲农庄规划要从基地区位和地形条件出发, 因地制宜, 结合周边区域环境和功能设施, 瞄准城市居民消费层次和消费心理。规划建议和设计方案不只是停留在能做什么或不能做什么的层次, 而是结合生态可持续景观建设、未来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和模式、城市居民生活需求、客户休闲体验感受、地域文化特色体现等几方面, 针对不同客户需求和农业生产类型设计出具有某一特色文化主题的农庄才是未来生态休闲农庄发展方向。

摘要:结合某农庄规划项目, 对不同类型农庄的规划理念、设计定位、规划原则和设计思路进行对比研究, 从生态休闲农庄产生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对社会的价值进行了论述, 并提出城市近郊生态休闲农庄景观规划方法和规划原则, 以供参考。

关键词:规划定位,设计原则,生态旅游,体验营销

参考文献

[1]吕明伟, 郭焕成.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与实践[A].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C].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5:30-39.

[2]张天柱, 韩非, 廖海.生态农庄开发模式与功能研究[J].休闲农业与现代农业发展, 2007 (3) :233-235.

[3]丁长琴.我国有机农业发展模式及理论探讨[J].农业技术经济, 2012 (2) :122-127.

生态景观城市规划设计浅议 篇3

摘要:现阶段在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我国城市生态规划发展现状进行简要的分析总结,就如何能够更科学,贴切自然的编制生态城市规划方案进行了简单的探究,意在能够为更好的完善我国生态景观城市的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生态景观;城市规划;设计与构想

前言:

近年来,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规划工作是当前我国国家建设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生态城市的建设对城市建设更是具有极其关键的意义。而评判一个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是否合理科学从微观上主要是看城市的绿化系统营造与建筑节能的措施是否高效,从宏观的角度上主要是看城市的自然生态是否平衡,是否切实落实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总之,对生态景观城市规划的设计与构想这一问题进行相关研究对当前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1、目前我国的城市生态环境现状

当前我国进入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但不可否认的是尽管我国的生态环境局部有所改善,但总体来说还是在恶化,环境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的程度,生态的赤字在逐渐扩大[1]。具体表现有:沙漠化在迅速发展,水土流失的状况严重,草原的退化现象加剧,大气和水体的污染严重,废渣等垃圾的存放量过大等。城市的这些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不但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市容市貌,更造成了城市的财富流失和经济损失。总之,当前大面积的城市建设已经带来了很多的环境问题。

2、生态城市规划的设计与构想要点

2.1 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

城市最初的形成源于“逐水草而居”的生存规则,因此可以说绝大部分的城市都具有比较好的自然生态基础,尤其是位于我国南方的一些城市[2]。因此,当前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必须要充分利用好城市的自然生态基础。城市生态建设对自然生态基础的充分利用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表现:

①保护。保护是充分利用的基础,城市原生态的环境是任何一种人工生态都无法比拟的,因此,城市规划与建设必须要采取相关的有效措施来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②提升。提升指的是保护基础上的完善和提高,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通过相关的工程技术措施来维护与提高城市的生态效益和生态资源的共享性[3]。

总之,充分利用城市的生态基础来建设生态城市,是生态学原理在当前城市建设中的具体实践,从目前我国城市建设的实践经验来看,城市建设只有充分利用好自然生态的基础,才能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建设。

2.2 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

城市的规划是城市建设总纲,编制科学的城市规划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前提和基础[4]。总体来说,生态城市的规划主要包括经济总量的提高、生态经济的发展、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城市人口的分布和环境质量的提高等等。因此,编制生态城市规划首先要建成一套由经济、环境和社会三方面要素构成的生态城市规划的指标体系,以更好地指导生态城市建设中经济、环境和社会各方面的精心设计。

城市规划的社会发展指标首先要突出以人为本,以改善人居的环境为中心,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口的素质和生活质量,以使城市的载体功能和城市发展相适应。同时,城市规划中的生态环境发展指标要突出生态保护性开发和环境污染防治并重,以建设一个城乡一体化的生态循环系统,不断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最终促进城市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3 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

精心的生态城市设计需要体现不同城市特有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形象、城市文化、城市的吸引力和风格特色。主要设计领域包括城市景观设计、城市的住宅区设计和城市的产业设计三个方面[5]。

①城市景观设计。城市景观设计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由各类自然生态景观和由建筑、园林为主的人文景观构成的完整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城市园林设计要做好沿河、沿江、沿湖、沿溪等两岸林带和城市广场、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在这些设计中融城市文化、生态环境、现代生活理念和历史传统于一体,来提高城市建设的生态效益、景观效益与共享性。建筑景观建设的重点主要是在平面规划的基础上要做好空间天际轮廓线的设计与规划,尤其是沿主要街道的建筑景观设计,在做好高层与超高层建筑景观设计的同时,也要适当布置好低层的生态建筑。总之,各类自然生态景观设计的重点在于完善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的生态功能,最终提高城市的生态效应和景观效益。

②城市的住宅区设计。要结合生态建筑的原理来对居住区进行科学的设计与规划,以形成由生态建筑和完善的基础设施构成的生活环境以及包括精神文明的社会生态系统。居住区的设计原则有:

(一)以尊重自然为前提

现代小区人居环境设计应尊重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尽可能避免大开大挖,这应成为当今开发商和设计师的共识。尊重环境不仅指用地的地形、地貌、植被、水体、气候等自然环境,还应重视包括地域文化,遗址,历史名胜、民俗风情在内的人文环境。

(二)坚持以人本

现代住宅小区人居环境设计时应体现 “以人为本” 的设计原则,且在设计布局和具体景观表现手法上一定要得体和适宜,一定要利于实现人和山水的亲和,人们对回归自然的渴望;一定要利于人居环境由于自然生态景观的引入而具有自然的生态美;一定要满足人居或人的各种户外活动小氣候环境的宜人和安全。要想将自然生态园林景观类型和谐、得体地应用于现代住宅小区中,尚需要园林景观设计师从设计理念和表现手法上做深入细致地分析研究。

(三)园林绿化是基础

社会发展到今天,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城市污染的增强,使得居民日益渴望回归自然,对绿色环境渴望之极。而住宅小区园林化可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它也是将来绿色人居环境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当然这里所说的 “园林” 是指宏观的大尺度的,正向大地景观,郊野景观和生态景观等方向发展。任何小区的园林化设计都要有一条明确的主景轴线或中心花园,并由此轴线或中心来组织整个小区的景观设计,贯穿整个小区的始终。

3、结语

由以上可以看到,生态景观城市规划的设计与构想对当前我国城市的生态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只要我们能清楚认识到当前我国城市生态环境的现状,充分利用好自然生态作为建设的基础,切实做好生态城市的精心设计和生态城市规划的科学编制工作,就一定能做好生态景观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工作,进而推动我国城市建设的良好、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邵雅静.规划生态城市发展城市建筑[J].山西建筑,2009(02).

[2]秦马付.生态建筑与可持续发展[J].山西建筑,2009(25).

[3]张明.历史文化名城城市生态建设研究——以呼和浩特市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01).

[4]周海燕.长沙生态城市建设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2009(03).

浅析城市生态景观规划 篇4

当代城市的`竞争不仅仅在于城市规模、城市功能,而在于影响城市发展质量,建设特色和生态环境的城市生态景观.鉴于此,本文对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进行了探讨.

作 者:吴巍 葛琳  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湖北,武汉,430068 刊 名:科技资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22) 分类号:X5 关键词:生态景观   城市   规划  

我国城市规划中景观生态学的应用 篇5

1 景观生态学的概念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科学, 以生态学的理论为依据, 研究景观的空间结构等对生物活动与人类活动影响的科学, 同时以地理学和生态学为基础, 研究整个景观对象, 对城市进行规划, 使城市景观符合生态学意义, 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达到解决城市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问题的目的。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内容是研究景观功能。景观功能指景观元素间能量、营养成分等的流动, 可以自然发生, 也可以人工来导致。评价土地利用变化后果的分析工具就是景观功能。另外, 该功能分析也有助于对美学和社会价值的认识。

2 景观生态学的相关原理

景观生态学理念中所涉及的内容广泛, 内涵极其丰富但又难以确定。本文就城市规划中所涉及到的景观生态学原理进行相关的介绍。

景观生态学理论认为, 可以把景观的空间单元分为斑块、廓道、基底三类。景观元素的分类便于描述景观空间结构, 用于城市景观规划等实践活动中。各要素之间通过一定的流动相互作用, 共同完成生态系统所承担的生产、自净等功能。其中, 斑块的功能是进行因地制宜的整合, 最后构建一个完善的生态循环系统, 当空间范围较大时较突出;基底具有决定景观功能的作用, 占面积最大、连接度最强, 是空间范围最大的景观元素, 同时还控制着整个景观的连接度, 会影响斑块之间物种的迁移;廓道区别于基底元素, 是一种特殊要素, 功能依自身方向强化或阻滞生态过程, 在廊道理论中起核心保护作用。

3 城市景观的价值评估

一个城市的景观价值取决于人们生产、生活的适宜性, 舒适性、环保性。具体体现在布局的合理性、绿化美化的覆盖率、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的景观特色等。其评估指标如下:

3.1 在城市的规划中, 首先要考虑的是区域划分, 哪里是工业区、哪里是住宅区、哪里是商业区、哪里是学院区等等, 规划原则为便利性, 互不干扰。比如住宅区和工业区不能在一起, 工厂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将威胁到住宅内的居民。住宅区应该与商业区相邻, 首先是便利。

3.2 绿色植物的覆盖率和多样性:城市的景观在有一定的绿色覆盖率的基础上, 要强调的是植物的多样性。如在旅游区, 要尽量多的种植景观树, 能给人们美的享受, 同时又不受环境的影响。在工业区要种植比较耐酸碱和耐粉尘的树木, 因为工业区会存在一定的环境污染。在旅游区要种植常年生长的树木和植物, 在商业要多种植草坪和季节性强的花草等植物。同时要强调的是烟尘和噪音得到更合理的控制。

3.3 景观的文化等级:要突出本地的历史特色。历史遗迹保护及修建, 古代建筑的保护等。

3.4 优美的评估:美是人们的感官视觉所能体会到的, 如我们见到美丽的景色, 自然的要多停留一会, 欣赏一下, 感受一下, 这是人们对美的评估。在农村, 高山树木、梯田植物、小桥流水。在对城市, 经济的繁荣、公路的宽敞、树木花卉的点缀、体育设施形式多样使群众性的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等都是一个城市美的体现。

4 景观生态学理念在城市的应用

4.1 城市交通发达, 为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在于空间合理组织与生态良性循环, 用自然空间点缀城市, 从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人工环境中努力显现自然, 增加生态多样性。城市的生态环境包括协调发展的整体环境、针对地方生态特征, 形成城市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的城市景观, 城市建筑环境和艺术环境是城市景观的主体, 我们要努力为居民提供方便舒适、各具特色的生活场所, 改善城市形象, 提升城市品质建设生态小区。总之, 城市景观规划的构思要具有交流性、整合性和审美性, 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将是城市空间环境创造的主题。

4.2 景观生态学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景观生态学是自然过程的有效适应与结合, 应用景观生态学理念, 维持生物多样性, 使城市的居民更加亲近自然。

4.2.1 地方性

在对自然深刻了解的基础上, 所用景观生态学理念应植根于所在的场所, 但同时要尊重场所传统文化。人们关于环境的理解是场所经验积累。对于一个适宜于场所的生态学运用, 首先要考虑当地传统文化, 要保持原有生态的自然景观, 再进行规划。

4.2.2 保护与节约自然资本

实现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 要保护和节约使用不可再生资源。要明白可再生资源的再生能力是有限的, 因此也要合理使用, 减少能源浪费与消耗。对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流和能流要保护, 实现再利用, 同时进行新的、可代替资源。举例说, 利用原有的厂房和机器, 可以形成开放的市民休闲场所。按照现代人的意愿, 对场地进行改变、修饰。

4.2.3 显露自然

现代城市中的自然元素日趋隐形, 远山的天际线、脚下的水平线, 都变得很陌生。自然过程的消失, 使人们几乎不关心环境的现状和未来。因此, 要让人人重视景观生态学, 必须重新显露自然过程。市区中建设绿色地带, 增加体憩空间。城市公园的生态规划可以向市民再现自然过程。例如用精心选择的野生植物与人工栈道结合, 会产生脱俗美。随着时间的推移, 水际群落的丰富, 使生物多样性不断提高, 亲近生态的美学效果也显著提高。

结束语

城市化进程是全球化发展趋势, 该进程中会产生城市景观质量问题。解决好该问题, 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应用景观生态学理念进行城市规划设计, 是时代发展所趋。运用景观生态学, 使得城市空间环境合理组织, 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有利于营造生态良性循环、结构布局合理、景观和谐的可持续城市生态系统。景观生态学是使城市走向生态化和趋于可持续的过程, 这一理念应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始终。

摘要:城市景观规划目标是改善城市景观结构, 完善城市景观功能, 促进城市景观的持续发展。城市是典型的人工景观, 通过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 讨论景观生态学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城市规划中应用景观生态学理念来发展, 使城市的空间分布合理, 且具有一定的美;使信息流、能量等流通畅通, 景观符合生态学原理, 能适合人类居住。最后结合城市现状, 讨论景观生态学应用在城市规划过程中所遇到的困境问题。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城市规划,管理,空间结构

参考文献

[1]韩镇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应把握的几个主要问题[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2003, 3 (1) :71-74.

城市生态景观规划 篇6

关键词:滨水空间改造,整治,生态,规划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 全国建设风起云涌。曾经人们重视经济建设, 牺牲了部分的生态环境, 如今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水域仍然遭受着占据和污染, 得不到良好的整治与改善。所以, 改善水域条件、维护生态环境的水体循环是滨水景观的整治恢复与生态恢复的关键。城市滨水景观位置特殊, 有益于展现出城市的良好风貌, 理应得到重视。

1 城市滨水空间景观

1.1 城市滨水空间景观概念

滨水区是指“城镇生态环境范围内水域与陆地相接的一定范围内的区域, 作为城镇与江、河、湖、海接壤的区域, 它既是陆地的边缘, 也是水的边缘。其特点是水与陆地共同构成环境的主导要素”[1]。它具有丰富的景观资源, 人类的活动密集, 将人类活动和动植物体系融合是关键。

“城市滨水空间景观”是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建筑、城镇临近水体的部分所共同构成的景观”[2]。

营造滨水城市景观, 就是融合自然和人文环境, 增强人与自然环境的联系, 调节环境, 形成合理、生态的格局。

1.2 城市滨水空间概述

城市滨水区域日益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滨水景观的修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吸引了不少城市积极响应。但是这种整治热潮存在着一些问题:滨水景观建设的资料不全, 研究不彻底, 基本上停留在研究最浅显的地方, 多为单方面地模仿国外景观, 缺乏本地文化性特征。对于我国现存水滨景观而言, 很容易塑造不能满足当地需要的景观, 缺乏地域性特征, 造成城市景观缺乏辨识度。

2 滨水绿地整治恢复和生态规划

2.1 滨水绿地概念

城市滨水绿地既属于城市公共绿地的范畴, 具有城市公共绿地的形态特征 (如开放性、系统性、生态性等) , 它同时又属于滨水区, 是城镇范围内水域 (河、湖、海等) 与陆地相接的一定范围内的带状绿地空间, 是城市生态廊道的重要组成部分[3]。滨水绿地具有防洪、供人们娱乐休闲、改善景观环境的功能, 能增强人与水的亲切感和增加生物多样性的作用。城市生态学认为城市是社会、经济和自然三者的复合系统[4]。

最近这几年, 丹麦和荷兰为了维护河流的生态秩序和建设生态河流, 提出了河流修复的计划, 还有不少国家也在积极改造滨水景观, 维护景观周边植物。我国应该随国际化进程开展河流修复工作, 创造良好生活环境。

2.2 滨水绿地的现状

我国地域辽阔, 很多城市滨水, 有着良好的自然资源。国家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各城市积极打造绿色生态城市, 使设计师们重视滨水区绿地景观与周围环境的协调, 立志打造滨水区成标志性的景观。

近年, 国内一些城市都开始对河流内部水质进行了治理, 对滨水绿地改造。如几年前, 合肥、沈阳、济南等城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 结合当地情况和人文、环境等方面的条件进行了环城公园建设, 成都市在滨河绿化规划设计中, 从当地的现场情况和当地的地域性特征出发, 建成了环城三十四景。

2.3 滨水绿地整治恢复和生态规划

(1) 明确生态景观的目标, 细化过程中需完成工作。 (2) 进行景观分类的划分, 在完成功能要求基础上, 详细划分景观功能分区, 提出优化方案。 (3) 营造绿色园林, 不可缺少的元素就是植物, 且树种的规划以及选择是绿地规划必须考虑的, 对设计能否实现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3 城市河岸线整治恢复和生态规划

3.1 城市河岸线现状 城市岸线经过这些年发展, 空间规划利用存在一些问题:

(1) 没有确切规章制度, 无人管理维护。在岸线附近经常看到停放着居民渔船或者已经建好的违规设施、大量生活垃圾和废弃物。 (2) 中、下游利用开放不当。无序开发河流资源会造成水土流失等问题。小水电站的无序开发使河流及水库过度淤积, 瘫痪河流泄洪功能而造成水患, 也会使河床河岸侵蚀程度增加[5]。 (3) 河流的具体管理和划分空间不完善。河流的开发管理应该根据性能进行合理分配。 (4) 亲水空间的失落。现成河堤大多数是以高耸围墙形式存在, 割断了人们和水流的视觉联系, 水质也受到了污染, 动植物无法存活, 城市的居民无法在其中嬉戏, 造成市民心理上的阴影。 (5) 河流与城市关系薄弱。没有认真研究当地的本土文化和风俗特色, 造成规划设计与人文景观无法融合。目前岸线空间多以人文为主体的资源利用规划, 忽视了河流自然生态间平衡、相融的关系, 常将河岸塑造成单调、人工化的岸线景观[6]。

3.2 城市河流岸线的整治恢复的治理办法

(1) 整治不完善的规划模式。除去不恰当的设施, 将有价值的景观整修, 融合岸线和岸边空间环境。保存传统城市建筑文化, 将人文景观自然而然地转化为文化观光资源。 (2) 整体体系的规划是建立健全的水生态循环系统, 并配合相关整治工作的进行, 改善水质量和人工参与水体循环工作。 (3) 营造出具有亲水性的城镇岸线的环境。联系岸线与外围环境, 增强人们的亲水性, 设计时考虑到人们的亲水性, 提供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 (4) 创建本地独树一帜的岸线空间的风格。根据当地的文化特色创建独有的地域性风格特色。 (5) 将岸线景观进行合理维护和改建。尊重沿岸自然与历史环境的个性, 增强绿色植物的投入, 创造岸线环境的质量与特色。 (6) 将河岸的水量控制和人们的交通考虑在规划内, 结合当地独有的人文文化和景观特点进行合理规划, 带来最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4 国外的城市滨水空间景观改造案例

4.1 史丹利公园鲑鱼溪流

史丹利公园是拥有400hm2的大面积绿化和滨水区域的公园, 鲑鱼溪流是2002年建立。尽管公园中已有景观, 但是溪流是以浑然天成的状态在其中。

史丹利公园用人行桥的方式将公园内各个设计联系起来。运用人造堰区分咸水和淡水。运用圆木乔木遮盖住人工堰。区分出来的淡水可以养护溪流中的鲑鱼。观景台可以给予人们适宜角度观赏鲑鱼。公园中营造了不同的溪岸和河床环境是为创造出水中物种的自然生长环境。

史丹利鲑鱼公园以美观性和生态性作为建设和设计过程中的原则, 以其真实案例证明能将水族馆融入景观设计可行。

4.2 新加坡碧山宏茂桥公园和Kallang河道修复

公园内部需要改造和公园外部的渠道也需要更新, 这2项工程联系在一起, 共同完成公园的改造。另外, 遭遇大暴雨、洪涝灾害的时候, 还可以兼做排水通道来使用, 将水流排出。碧山公园是第一个在热带地区利用植物、天然材料和工程技术的方式来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壤被侵蚀的工程, 实现了将混凝土排水道改造成天然河流的重大突破, 展示了公园作为生态基础设施、洪水的综合治理、多种物种得到保护、娱乐休闲的功能。规划设计中还考虑到了公园的安全隐患方面, 安装了防止安全事故发生的设施。

5 国外生态滨水案例借鉴

5.1 鉴赏鲑鱼溪流公园 鲑鱼溪流公园对现代设计有着特殊意义, 给后代以启迪。

(1) 可以步行进入景观中心, 史丹利公园改造后仍然是自然状态, 改造的设计与原有环境融合。 (2) 将原有的管道水循环系统进行改造, 形成新的生态循环系统, 减轻了对环境的破坏, 增加了物种种类和数量。

5.2 鉴赏新加坡碧山宏茂桥公园和Kallang河道修复

新加坡碧山宏茂桥公园和Kallang河道修复采用的是生态工法技术, 指的是将工艺材料和植物作为原始材料, 防止水土流失的产生和保护河岸线旁边的水土稳定。最显著的特点是植物的作用被显著提高了, 且能通过其自身的特性来进行自我修复, 不需要人工参与。

该项目改造成自然景观河道的同时, 加入了收集雨水、管理雨水设施, 这给城市的地下水管理和雨水治理创造先例。

6 滨水景观空间整治恢复和生态规划的改进措施

(1) 借鉴国外改造滨水景观案例, 设计中与生态平衡联系, 营造生态景观循环。 (2) 规范设计规章制度, 做切实合理设计, 尽可能采用乡土树种和绿色生态材料。 (3) 营造滨水景观时, 技术方面与国际接轨, 采用先进的技术, 降低成本, 创造可持续性和长期经济效益。

7 总结

城市滨水空间的设计是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改善对于水土关系、城市空间环境都有良好作用。城市的发展造成滨水生态环境的破坏正等着我们去解决, 建立健全合理的规划体制、发展适合当地景观特色的生态系统刻不容缓, 值得我们后代设计师去思考, 这也是我们前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李鹏.漯河市沙澧河城区段滨水景观形态演变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2]苏青.城市滨水空间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探析[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

[3]蓝兰.广西城镇河道岸线空间控制利用规划的探讨[D].广西水利水电, 2006.

城市生态景观规划 篇7

鄂托克旗地处鄂尔多斯高原西部, 东邻乌审旗, 西部与磴口县、阿拉善盟、乌海市以及宁夏惠农区比邻, 南接鄂托克前旗, 北靠杭锦旗。全旗总面积2.1万平方公里, 总人口14万人, 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 汉族占多数的少数民族聚集区, 全旗经济以畜牧业为基础, 工业为主导。旗人民政府所在地乌兰镇, 位于旗境中部偏东南, 距鄂尔多斯市市区约237公里 (见图1) 。镇区面积约6平方公里, 总人口4万人左右, 是一个集农牧、商贸、旅游服务为一体的新型城镇。鄂托克旗经济以畜牧业为基础, 以工业为主导。近年来, 全旗工商业经济增长迅速, 政府财政收入、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均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

二、景观设计目标、原则

(一) 设计目标

突出绿色活力、营造特色空间、创建宜人环境, 把乌兰镇建设为景观优美、生态和谐、民族特点鲜明充满现代感的小镇。

(二) 设计原则

本次规划按照生态原则、地方性原则、人本原则、经济性原则进行设计, 将设计原则和下述设计理念深入贯彻到设计的整个过程。

三、生态景观总体规划设计

(一) 规划研究范围

为了更好的配合本次详细规划所涉及的工作内容, 本次规划设计将分成乌兰镇总体城市设计、新区及老城详细城市设计两个部分。本次规划以正在修编的《乌兰镇总体规划 (2007-2020) 》为依据, 首先从总体城市设计出发, 对城市的空间形态、生态环境、地域文化、交通系统、功能布局等内容进行分析研究, 为新区及老城的详细规划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1、总体城市设计研究范围 (约40平方公里)

首先研究乌兰镇在大区域及鄂尔多斯市范围的地位和作用, 研究乌兰镇的资源及山水生态环境, 研究乌兰镇历次总体规划的情况以及城镇人口和用地规模, 明确本次规划的定位。其次从乌兰镇总体发展研究城市的发展方向、周边生态环境、交通系统组织、空间形态营造、旅游设施布局等问题, 衔接好新区和老城, 确定新区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布局。

2、新区及老城城市设计范围 (约6.89平方公里)

重点研究新区及老区内的空间形态塑造、公共设施配置、道路交通组织、景观环境营造、重点项目选址等多项内容, 为下一步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提供研究支持。

(二) 《鄂托克旗乌兰镇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2007-2020) 》

结合原有城市结构特征, 充分考虑山体、草原、湖泊的自然风光与城市的结合, 在集中紧凑式发展的同时适度向东、向北拓展, 形成“一心两轴、一区两园”的规划结构。一心:旗政府将搬迁至此, 围绕政府办公大楼将建设新的行政文化中心, 包括市政广场、行政办公区、文化娱乐中心及商贸服务等一系列以行政文化为主的功能片区。两轴:沿苏里格街形成城区的南北向轴线, 以城区的行政文化中心为核心, 向北与敖包相接, 南至哈马尔滩淖。沿西鄂尔多斯街与布日都路双街形成城区的东西向轴线, 贯穿了行政文化中心、现旗委办公区、农业观光园以及轻工业园区。纵横轴线有机联系, 均衡发展, 将带动城区东扩北展及旧城改建, 引导城市发展方向。一区:指现状建成区与东部城镇拓展区共同形成的紧凑发展的城区。两园:以北部苗圃为基底建设生态植物园, 城区西部的轻工业园。该规划充分分析研究了乌兰镇的资源和发展现实情况, 对乌兰镇的性质定位、城镇发展方向、城镇交通、空间布局等问题进行了科学的论证, 是我们这次城市设计研究的基础;另外随着乌兰镇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进行, 本次城市设计研究的成果也将为总体规划编制提供一种基于城镇空间形态研究的全新思路, 更有效的指导城镇建设活动。

(三) 乌兰镇发展战略定位

通过对乌兰镇发展宏观背景的分析, 以及相关规划的研究, 现在从城市设计角度提出乌兰镇发展战略的定位:

(1) 鄂尔多斯市域西部重要的旅游服务基地, 具有草原风情、独具特色的旅游城镇。

(2) 具有现代化水准的, 集度假休闲、草原体验及高品质居住于一体的、草原上的宜居城镇。

(3) 坚持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 贯彻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原则的样板城镇。

(四) 乌兰镇现状分析

1、生态环境分析

从区域的生态环境分析, 乌兰镇西北方向枕于东北—西南走向山脉, 坐落于城市东南、东北两弧形山脉之间西北的开阔地, 地势从西北向东南方向降低。城市东南临近哈马尔淖碱水湖泊;北依乌兰敖包, 周边被自然的草原和树林所环绕, 生态环境良好, 是理想的城市选址场所。环境的地域性决定城市的品质和形态, 是塑造具有草原特色城市的重要依据 (见图2) 。

现状格局与山水格局相吻合, 道路顺应自然地形布局, 呈现西北—东南形态, 这种形态也是符合当地的气候条件特征的形态, 为城市居民提供最好的朝向和阳光。另外城内历史建筑王爷府的朝向也与周边山水形成的格局相同。

2、地形地貌特征分析

乌兰镇地形起伏缓慢, 北高南低, 西高东低, 海拔高度在1350米至1460米之间。城区西北部有东北——西南走向的樱桃山绵延而卧, 乌兰敖包即山脉的制高点。城区东南侧有碱水湖泊大、小哈马尔滩淖, 北部有大面积的苗圃, 现状建成区周边大多为灌木林及草地, 生态环境良好。

3、综合现状分析

乌兰镇2007年现状建设用地为6.45平方公里, 现状人口4.3万人, 人均用地150平方米。建成区内公共建筑沿主要街道两侧分布, 可供人们休闲的公园绿地缺乏, 三类居住用地占现状总体用地比例过大, 居住环境丞需改善。乌兰镇西北部有一处大型苗圃地, 是草原城镇重要的生态屏障。

(五) 绿化景观系统规划

1、绿地系统规划

整个规划区绿地系统由城市外围绿化生态圈、城市生态系统骨架和城市社区组团内部的绿地三个层次的绿化游憩系统构成。

第一层次:主城区外围生态公园、绿带、片状生态防护林地、小型沟壑水系及城市对外交通防护绿地构成城市外围生态圈。构成整个规划区外围的绿色屏障, 并与旗域的绿地系统融为一体。

第二层次:城市组团之间由道路、公园、广场绿地构成整个规划区内的绿化骨架。规划中强调包括沿苏里格街宽度20-50米的城市绿肺的生态作用, 结合现有城区内的绿地公园, 通过楔型绿地公园, 沿绿化走廊或步行街向城市中心区内部延伸与渗透, 突出绿化的生态效应, 构建城市网状绿地骨架系统。

第三层次:城市社区组团内部的绿地, 包括居住社区组团绿地, 步行街道绿地等多种形式, 本层次绿地是城市绿化骨架的延伸与扩展, 最为贴近城市社区居民日常生活, 结合布置体育活动场地、小型公共服务设施等设施, 可以构建活跃、舒适的绿化休闲空间。

三个层次的绿化系统形成绿化网络, 呈点、线、面分布, 和居民的生活相互渗透, 强调建筑、环境布局一体化景观设计 (见图3, 4) 。

2、景观系统规划

乌兰镇景观设计基于总体城市设计构思的大框架, 着力于城市形态的转变, 突出“轴线”地位——明确城市“十字”轴线, 将零散城市景观转化为点轴式形成串珠式系列景观。城市景观规划中融入历史人文、草原、城市、人等诸多要素, 从文脉关系、城市纪念意义、人对城市形象的感知等方面形成城市总体景观格局。

(1) 景观轴线:沿城市东西、南北向开合有致的轴线为城市景观主轴带。南北轴线以苏里格街为中心, 北望敖包, 南接碱湖, 中间串接新行政办公区、商务办公区、中心广场、居住社区等景观节点是体现城市山水格局的景观轴线。东西轴线串接体育公园、旧行政中心、乌兰广场、商业中心、文化娱乐区、新行政办公区、商务办公区等景观节点, 是贯穿城市主要功能的景观轴线, 同时是联系新旧城区的纽带 (见图5, 6) 。

(2) 景观节点:包括城市入口、生态公园、体育公园、乌兰广场、行政广场、文化广场、商业广场等开放空间和城市重要功能区域, 集中体现城市景观特色。

(3) 休闲景观带:沿苏里格街东侧形成纵贯城区南北的自然景观轴线, 嵌入城市社区的秩序肌理之中, 将草原引入城市之中, 自由流畅, 形成活泼的景观廊道, 为城市凭添不少引人注目之处。

(4) 景观界面:沿环城外围, 保持城市与自然的优雅边界, 布置牧场、水面等景观节点, 形成连续优美的环城绿化景观界面, 体现城市自然生态之美。

(5) 街道景观:规划重视街道的景观设计, 通过控制地域特色绿化种植、路面铺装、街道小品、道路照明、沿街建筑等诸多要素, 创造尺度宜人、特色鲜明的高品质街道景观, 作为重要的公共活动空间。沿街建筑是构成街道景观的主要因素, 要求建筑布局严谨而不失变化, 通过建筑平面的凹凸退让关系, 形成沿街若干开放空间节点, 成为街道景观构成的骨架。建筑立面高低错落, 建筑风格、尺度的协调统一, 形成沿街完整的景观界面。

3、生态公园及旅游服务区

生态公园位于城市西北侧北大街以北, 规划大部分保留现状苗圃中树木、道路、地形等原有格局, 适当加以整合, 并且利用原有地形, 引导北侧山坡流下的雨水汇集成湖面。规划划分出不同区域, 增加入口景观区、密林休闲区、草原营地、温室花园、雕塑园等景区。为城区居民提供假日休闲好去处。

旅游服务区位于生态公园东南侧, 紧邻北大街和阿尔寨街, 是由棋盘井方向进城的必经之处。规划结合生态公园优美的自然环境布置宾馆、旅行社、餐饮、小型展览馆等旅游服务接待设施。建筑群体布局相对自由, 空间活泼, 建筑造型、色彩体现浓郁的蒙族地方特色 (见图7) 。

四、结论

本次生态环境规划形成一条南北生态廊道包括敖包主题生态廊道、花带主题生态廊道、林带主题生态廊道以及水主题生态廊道。整条绿带设计受本地最富特色的敖包所启发, 各个设计元素均取材于敖包。敖包——指路的标志、祈福的图腾、爱情的佐证。由石、木、土组成。绿带为城市的绿色生态走廊, 将城市南侧的盐湖与北侧的敖包链接起来, 将自然景观引入城市, 在城市生态安全格局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因此根据两侧用地性质将绿带分为四段, 由南到北分别为“水”、“林”、“花”、“敖包”为主题, 使不同地段绿带各具特色, 同时又以象征敖包上彩带的带状机理, 将整条绿带统一起来, 强化了绿色廊道的南北延伸贯通, 形成自然与城市之间的融合与渗透。

项目名称:内蒙古鄂托克旗乌兰镇新区及旧城核心片区详细规划 (城市设计部分)

项目地点: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旗乌兰镇

设计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

项目负责:方明

主要设计人员:方明董艳芳赵文强

城市生态用地景观格局分析 篇8

【摘 要】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及城市人口的增多,加大了对城市生态用地的破坏,城市生态用地保护与城市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增加。本文利用ArcGIS对2005年和2013年延吉市影像图解译,生成延吉市城市生态用地土地类型矢量图,栅格化之后利用Fragstats 4.2来计算核心的景观指数,对每一年的景观指数进行分析,最后得出延吉市生态用地空间结构的动态变化,并给出简单的优化建议。

【关键词】城市生态用地;景观格局分析;延吉市

城市是以人类活动为主导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步伐进程不断加速,城市扩建过程中,人类和土地的需求之间的矛盾不断增长,具有巨大生态价值的自然生态用地景观,如林地、湿地、草地等不断被侵占,逐渐转变为建设用地,逐渐丧失了其原有的生态价值,导致土地生态服务功能受到削弱乃至损害,生态效益降低,进而破坏了城市与区域生态平衡,影响了城市与区域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所以保护城市生态用地是延吉市地区新时期城市规划建设的客观要求和重要任务。本研究拟借鉴城市规划、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基于3S技术,对延吉市的城市生态用地景观进行分析与优化研究为延吉市城市规划、绿地规划以及城市生态综合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1.研究区概况

延吉市位于吉林省东部、长白山脉北部。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政府所在地,是全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市面积1748.3平方公里。城区面积为45.0平方公里。研究区是2013年延吉市西市场附近为中心,到建成区最北端为止做圆,半径大约7km范围内。

2.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文所应用的资料有2005年城市现状图、2013年延吉市城市现状图,1:1万延吉市地形图,利用延吉市1:1万地形图对2013年城市现状图进行几何校正,然后以2013年的图像对2005年的城市现状图进行较正。

3.城市生态用地景观格局定量分析

3.1景观指数分析

参考2007年《土地类型现状分类》,根据延吉市城市土地类型现状,把延吉市城市生态用地分为耕地、林地、绿地、水域、园地和其它生态用地6类。通过对2005年和2013年城市现状图矢量化,得到矢量图,然后在进行矢量转换城栅格,利用fragstates4.2计算得生态景观指数。

2005年延吉市城市生态用地景观指数分析如下,05年延吉市研究区内总斑块数350个,总面积15553.25公顷。从(表3-1)中都可以看出,斑块面积最大的是耕地,占总面积的50.83%。耕地的类型面积比,板块平均面积,平均形状指数都远大于其他类型斑块,可以看出耕地斑块比较集聚,形状很规则;绿地和水体的分维数都较小说明分布比较破碎,非生态用地类型平均形状指数较大,而分维数相对较小,说明斑块比较聚集,但是破碎,连通性较差,形状不规则。

2013年延吉市城市生态用地景观指数分析如下:研究区总面积为16554.75公顷,斑块总数602个。13年7个用地类型中最大的依然是耕地,占总研究区域面积的50.32%,斑块平均面积、分维数和平均形状指数都较大,说明形状比较完整,连通性比较好;水域和绿地的分维数、平均形状指数和最大斑块指数都较小,说明其斑块比较破碎;林地的斑块面积虽然较大,但是其平均斑块面积较小,说明林地斑块的大小区别很大,且有的集中,有的分散。

3.2 05年到13年延吉市景观指数变化分析

从2005年到2013年,延吉市研究区内斑块总数从350增加到602块。平均斑块面积从44.43ha减小到27.50ha,这说明延吉市景观格局正趋于多样化和破碎化,多样性和破碎度指数的增加说明延吉市生态系统趋于稳定,表明研究区内生态系统稳定性不断增大。就单个景观要素来说,减少幅度最大的是林地,增加面积最大的是非生态用地,说明在扩建城市用地的同时,增加了森林的砍伐和对周围环境的破坏。2013年比2005年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之后有所增加,破碎度和优势度均增长,说明单一的景观多整体景观格局的控制性降低,景观异质性和多样性增加,但整体变化不是很大。

3.3延吉市生态用地各类型面积转换分析

根据(表3-4)城市生态用地景观类型面积转化情况分析,耕地保存的面积最大,达到了97.58%,但是面积变化虽然不大,但是由林地转化的面积很大,达到651.86ha,而由耕地转化为非生态用地的面积也达到了700.87ha,非生態用地在扩建中主要占据的是耕地,而耕地再从林地之中转换过来;绿地斑块面积的增加主要来自于非生态用地,增加了道路和河流的防护绿地及公园绿地的建设;水域斑块面积有所减少,城市规划中一部分填湖,填河措施,转化成耕地和非生态用地,水域环境遭到破坏。从转换中我们观察到,各类型景观转换是比较复杂的,但最显著的是耕地、林地及非生态用地。

4.结论与讨论

利用ArcGIS和Fragstats软件对延吉市城市生态用地景观格局进行分析,延吉市城市生态用地景观格局主要以耕地为主,林地和非生态用地景观占很大比重。由于森林的过度砍伐,森林覆盖率下降,非生态用地主要是建设行用地不断扩大,景观多样性指数和破碎度指数增加,景观稳定性增强。

综合延吉市城市生态用地景观格局分析结果,首先,延吉市应加大对林地资源的管理,防治林地面积进一步减少,其次延吉市没有注意对延吉市水域周边绿地的保护,使得水域周边绿地面积宽度不断下降,所以延吉市也应该在水域周边绿地的建设上加以重视。整体上来说还是要加强对城市结构的优化,使城市生活环境更加协调。 [科]

【参考文献】

[1]马世俊,王如松.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生态学报,1984,4(1):1-9.

[2]夏北成等.城市生态景观格局及生态环境效应.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景观生态规划调查指标哪些 篇9

景观规划调查指标可从生态、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来进行讨论。

一、生态指标 1.气候条件

1.1大气条件

大气组分、大气污染程度、辐射强度、日照天数 1.2温度

年平均温度、最高温最低温、年际变化 1.3降水量

年均降水、季节分配、年变率 1.4气象灾害

风沙、暴雨、冰雹、干旱、霜冻等

2.土壤条件

2.1土壤肥力

土壤酸碱度、有机质含量、有效氮磷钾 2.2土壤结构

孔隙度、透水性、持水性 2.3土壤污染

有害微生物种类、土壤有机污染物(面积、强度、趋势)、重金属污染(面积、强度、趋势)、固体废弃物处理率 2.4土壤侵蚀

侵蚀面积、侵蚀强度、变化趋势 2.5土壤退化

土壤沙漠化、盐碱化(面积、强度、过程)

3.地质地形

3.1地貌特征

地貌类型、坡度坡向

4.水文条件

4.1水资源量

水域面积、水资源总量、年季变化、供需平衡 4.2水质

浑浊度、重金属含量、溶解氧、水化学特征

5.生物资源

5.1动物

物种多样性(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动物个数、出生率、死亡率、存活率、自然增长率、灭绝率、分布密度、人为传播的病虫害 5.2植被

物种多样性(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植被覆盖率、生物量、优势种类、生长率、人工/天然植被组成、密度、盖度、频度、高度、外来种 5.3生物组成

生物种类、受威胁程度、生物年龄结构、空间结构、生物数量分布

6.景观

6.1景观异质性

景观类型多样性、经管的独特性、景观的破碎度、景观的敏感度、自然景观分离度、人造景观与自然及民族习俗的协调度 6.2景观稳定性

自然灾害发生率、人为灾害发生率、人均栖息面积、景观功效性、宜人性、景观美学价值、社会认同度、空间统一性

二、经济指标 1.基础设施

1.1交通设施

停车场、码头、道路、科技投入、便捷度、安全度 1.2生活游乐

供水、排水、供电、供气、住宿、文化、娱乐、通讯、空间环境协调度、固体废物处理率、餐饮便捷度、科技投入 1.3安全卫生

安全标志、治安管理、危险动物危害频率、植物危害率、生活娱乐污水处理率

2.经济资源

2.1劳动力资源

劳动力来源、劳动力季节变化 2.2资金来源

资金信贷方式、资金回收 2.3智力资源

文盲率、教育普及率

3.经济环境

3.1生产成本

投入水平、生产风险、生产成本季节性变化 3.2信贷环境

信贷可获取程度、使用方式 3.3人口环境

人口密度、人口流动、人口变化

4.综合效益

4.1经济收入

总收入、人均收入 4.2消耗

总消耗、消耗分配比例

三、社会指标 1.人文环境

地方文化习俗、民族文化多样性、民族习俗、宗教文化、历史人文景观

2.心理环境

居民心理、民族心理、宗教心理

3.人类环境影响

3.1公众参与

人员性别比、年龄比、参与程度、参与的多样性 3.2环境意识

环境知识、环境态度、对环境的观察与评价、环境的预期行为 3.3流域保护

污染排放控制、水资源利用、管理行动 3.4土地利用及分布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土地资源动态变化、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土地集约经营程度、土地质量与土地利用生态效益、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土地利用社会效益 3.5法制完善程度

4.宏观社会政治环境

4.1政策法规

国家政策、区域政策、专项政策、部门调理法规 4.2总体规划

国家区域中长期规划、近期规划、部门规划 4.3政策保障

政策的有效性、持续性

5.社会接受能力

5.1个人接受能力

直接影响者、间接影响者 5.2团体接受能力

文化、宗教、部门、区域团体 5.3美学价值

新农村生态景观规划及建设 篇10

关键词:新农村,生态背景,景观规则

农村景观和城市景观之间有一定的差别,同时,和自然景观也不完全相同。在新农村中,村庄主要是以斑块的形式出现,河流、农渠和道路的主要形式是廊道状,田园景观主要通过这些要素构成。不能只是从形式上来考虑乡村景观的美,环境的秩序与生态系统的有效运转更是乡村景观发展的基础条件,从而将生态系统的结构与生命力的美妙完美地体现出来。想要使乡村景观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就要将艺术美、自然美以及社会美有效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

1现阶段新农村景观规划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很多地区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方案脱离实际情况,规划人员没有深入了解,只是立足于表面条件的改善。比如,只是满足于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虽然改善了居民的住房条件,但对全方位设计和思考的重视程度不够,还不能完全理解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意义。第二,目前,我国乡村的人居环境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首先,我国部分农村居民的饮水比较困难,在我国北方地区,有很多村庄存在严重缺水的问题。另外,东部地区也有一些农村不仅水质较差不能饮用,而且村庄不具有齐全的供水设施,大部分人不能喝到质量过关的饮用水。其次,我国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不高,许多农民住宅和畜禽圈舍不能清晰地分开,而是混合在一起,农村内的道路主要以土路为主,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会对河流和水塘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会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恶化,而且农民的身体健康也会受到威胁。

2新农村生态景观规划建设的方法

2.1保护环境敏感区

打造乡村景观,重点要关注农村中特殊的环境敏感区。环境敏感区通常将景观以最突出的形式表现出来,在规划区域中,环境敏感区是最关键地区,同时,环境敏感区又最容易被破坏,并且破坏后很难恢复。因此,在规划设计景观时必须高度重视环境敏感区,经过分析调查后,准确评估环境敏感区的位置范围及环境容量,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措施,强化对这类地区的保护,避免土地被过度开发和利用。

2.2完善景观结构

要想有效地发挥景观功能,必须保证景观结构的完整性,然而人为因素对农村景观结构有较大影响,导致景观结构不稳定。因此,要想使新农村生态景观更加完整和稳定,就要不断加强景观结构的薄弱环节。主要方法是,结合现在农村的发展状况和环境,建立足够的斑块和廊道,通过合理规划乡村中的河流、林地、山地、绿地等,设置合理的景观结构,同时结合所建立的斑块位置和最适边界。

2.3注重文化性与地域性的体现

在对新农村实行景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地学习和模仿,应有效结合当地的村落布局方式和新农村建设,充分展示当地的建筑风格。同时,合理利用当地的池塘、植被等,最大程度保留农村原有的景观形态。在开发使用土地时,不能忽视土地和自然机理之间的协调关系,按照合理科学的方法进行改造,从而使土地在被利用开发时,不会和自然演变规律产生抗衡,而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2.4生态工程方法

在进行景观创造的过程中,传统方法主要是通过对环境进行强硬的人工改造,采用这种方法虽然可以在短期内实现目标,新的景观得以展现,然而想要将景观长期有效地维持下去,就要长时间消耗大量的人力和能源。生态工程方法则通过维持环境的某种程度的生态多样性发挥环境的能动性,实现景观的自我增值。生态多样性能形成一种综合的“栖息环境”,这种栖息环境具有丰富的层次结构,能自行生长、成热、演化,并抵御一定程度的外来影响力,即使遭到破坏,也有能力自我更新、复生。建立在这种栖息环境上的景观就是自我设计的景观,它意味着人工的低度管理和景观资源的永续利用。

3结语

在建设新农村时代背景下,进行农村景观规划的生态设计过程中,充分将当地的自然环境与生态环境、生态农业相结合,在考虑设计总体战略时认真考虑全部因素。同时,还要创造以人为本的新农村景观,只有这样才能建设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才能为老百姓创造有利于他们的生活生产环境,才能使新农村全面快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方明,刘军.新农村建设政策理论文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上一篇:调控小学英语课堂下一篇:隧道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