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阅读四篇

2024-09-12

补充阅读 篇1

一、补充阅读的必要性

1. 教材问题。

《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对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作了说明, 并特别指出:除教材外, 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5万词以上。另外, 香港城市大学著名教授、外语教学法博士Ken Beatty也向中小学生建议, 要适应新课标的学习要求, 关键一点是要增加课外阅读, 因为这能帮助自己汲取知识、夯实语言功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现在全国许多初中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初中英语教材, 但就笔者观察:现行的人教社教材阅读材料虽然具有一定的时代性, 但也存在内容简单、形式单调, 缺乏趣味性的问题, 不能完全满足初中生的阅读需求。可见, 英语课外阅读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

2. 扩展词汇。

词汇是任何一门语言的基础, 词汇量的扩大, 能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清除不少障碍。在教材中的基础词汇之外, 补充阅读是拓展学生词汇的最佳途径。在篇章中学得词汇, 有助于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和记忆, 效果远比单纯背诵单词要好得多。

3. 开拓视野。

教师应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和语言水平的, 题材广泛、题材各异, 具有思想性、趣味性、挑战性和时代性的阅读材料。丰富多样的阅读材料能开拓学生的视野, 潜移默化地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风俗人情、文化礼仪等知识。这对于文化意识目标的达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4. 提升能力。

学生在学习补充材料的过程中, 必然会遇到不少问题和困难。如文章的写作背景、篇章结构、难句理解、深层寓意, 等等。在遇到这些问题时, 教师可结合文章指导学生运用一些阅读策略和技巧适当点拨。这些问题的解决, 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补充阅读选材

1. 难度适宜, 语言地道。

补充阅读材料难度要适宜。如果阅读材料生词量太大, 材料的内容比较深奥, 就会对阅读产生较大障碍, 甚至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导致阅读任务无法完成。如果生词量太小, 对学生阅读水平的提升效果不佳。一般情况下, 生词量控制在文章总词的5%左右为宜。此外, 补充阅读材料的语言要地道。地道的语言会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英语的语言之美, 使阅读英语文章成为一种享受。

2. 题材广泛, 体裁多样。

阅读理解题的题材相当广泛, 有故事、人物传记、新闻报导、天文、史地、科普、文化差异、风俗习惯、传说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广告等。体裁主要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等。教师应尽量选择符合初中生心理特征、有趣味性的内容, 如英语童话、幽默故事、较通俗的科幻作品。比如“书虫”系列的《牛津英汉双语读物》有专门针对初中各年级的版本, 其中《Aladdin and the Enchanted Lamp》、《The Little Princess》、《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等都是初中生课外阅读的极佳选择。中英对照的阅读模式能缓解学生的阅读压力。“书虫”系列丛书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牛津大学出版社共同奉献给广大英语学习者的一大精品, 细细品读定能让学生如蛹化蝶, 振翅欲翔。

3. 匹配教材, 扩展阅读。

平时训练时, 选择的阅读材料在题材和内容深度上尽量与教材匹配。在进行阅读之前, 要根据学生现有语言知识水平和阶段学习重点, 选择适当的阅读材料。这样既便于学生巩固所学的课本知识, 又能适度拓展英语的知识面, 加强对语言知识的灵活运用。例如, 在学习八上第五单元 (Do you want to watch a game show?) 时, 可以选取一些童话故事让学生阅读, 如在《全国外国语学校英语系列教材》的《英语阅读与写作》 (初一年级) 中的《Little Red Coat》《The Sleeping Princess》《The Frog Prince》《Popeye the Sailor》《Snow White》《Cinderella》《Gulliver’s Travels》等都很适合初一年级学生阅读。学生可将他们读过的小故事排练成短剧, 利用英语角的时间进行演出, 在重温这些经典儿童故事的同时享受到阅读的快乐。

4. 贴近生活, 紧扣时代。

尽量给学生提供贴近实际, 贴近生活, 贴近时代的内容, 培养学生利用图书馆、互联网、报纸、杂志、广播或电视等多种渠道, 查找所需要信息的能力。英语报刊作为开发价值很高的资源之一, 现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校引入课堂或作为课外读物。其优点在于:信息量大, 内容丰富, 题材新颖, 实用性强, 语言鲜活, 难度适中。

如《Student Times》、《English Weekly》上有很多文章值得学生很阅读。八年级《学生双语报》第3303期第一版的文章《Two-year-old Boy Become British Youngest Shepherd》讲述了因先天患有重病而走路困难的英国男孩Arthur Jones在奶奶的帮助下成了当地牧人协会认可的小牧人的故事。文章语言地道, 充满正能量, 十分适合初中生阅读。八年级《英语周报》第3189期有一篇名为《Special Friends》的文章, 讲述小女孩Emily和猩猩Rishi之间特别的友谊, 文章配有照片, 真实感人, 深受学生喜爱。

三、补充阅读的应用

1. 自学词汇。使用补充阅读材料进行课堂教学前, 由学生通过查字典自学

补充材料中的生词, 以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探知精神。学生在查字典的过程中, 学生必然会遇到一词多义的情况, 这时就要求他们通过上下文筛选出最符合语境的义项。通过自学生词, 学生对生词的意义理解深刻, 掌握牢固, 同时也为补充阅读的课堂教学打好了基础。

2. 编写练习。

教师可根据需要针对补充材料编写练习, 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阅读。这样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有目的的进行阅读, 提高阅读的专注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检验学生对阅读材料的主旨大意和关键语句的理解, 以便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在阅读中的困难, 帮助他们跨越障碍, 深入理解。

3. 互动教学。

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会严重损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除了要教给学生知识, 更要教给他们思考的方法。采用学生讲解和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式, 让每位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成为课堂的主人, 让他们体验分享的快乐。正所谓教学相长, 互动教学能让学生和教师收获意外的惊喜。

4. 展示成果。

在理解的基础上, 教师可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既能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又能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写阅读心得, 让学生发挥批判性思维, 寻找独特的视角, 各抒己见, 培养学生的再创造能力。教师精选学生的优秀作品在课堂上展示, 让学生找到阅读的成就感, 激励他们在阅读中思考。

5. 摘抄佳句。

补充阅读材料中必然不乏佳句妙言, 这些句子或辞藻优美或句式精妙或寓意深刻。学生把这些语句摘抄到笔记本上, 常看常背, 对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大有助益, 同时也会提升他们的文学欣赏水平。

补充阅读 篇2

当前, 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一线教师意识到小学生课外补充阅读的重要性, 并进行了诸多的研究。各类课外补充阅读丛书也如雨后繁花, 争奇斗艳。

本学期开学初, 笔者在班级中展开了相关调查后了解到, 孩子们手头的课外书除作家专著外, 就课外补充阅读的丛书而言, 就有六七种。其中除《开明国语课本》 (上) (下) 为老课本之外, 其余均是近些年编著出版的丛书。那么这些课外补充阅读丛书的适读性如何?孩子们又是否真正喜欢呢?我们分别选各类丛书中的一部分, 利用两周时间, 在班上进行了集体阅读, 阅读之后, 再对孩子们进行问卷调查:在这些课外补充阅读的丛书中, 若是只选一种, 你最喜欢哪一种?

问卷结果出乎笔者的意料:文字最简洁、图画浅显生动的《开明国语课本》以极高的票数跃居“最受欢迎课外补充阅读丛书”榜首, 得到了孩子们的一致好评。

繁华争奇, 孩子们却偏偏喜欢《开明国语课本》。

二、探讨:儿童审美, 为何就是你?

为什么孩子们最喜欢《开明国语课本》呢?这一现象值得深思与探讨。

我又利用时间, 请孩子们写下对这些课外书的评价。细细阅读孩子们的评价, 不难看出他们的阅读期待与阅读偏好。《开明国语课本》之所以大受他们的欢迎, 不仅仅在于此书的作者是叶圣陶与丰子恺两位大家, 还与儿童审美密切相关。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曾对“儿童审美”进行了长时间的研究, 得出了“儿童艺术品知觉发展阶段论”。他认为, 小学孩子接纳审美形态的范围开始扩大。到了小学高年级, 儿童已经能够接纳优美形态、丑感形态、悲剧形态、喜剧形态。他同时指出, 除了优美形态外, 小学高年级的孩子对其他审美形态的领悟还非常肤浅。也就是说, 小学高年级儿童的审美感知能力还在持续发展, 审美感知的敏感性还有待提高, 他们对抽象的、浪漫的、荒诞的、幽默的和崇高的艺术品还缺乏敏感性或鉴赏能力。故, 加德纳将此时期儿童审美心理的发展命名为“前艺术审美阶段”。

儿童的这一审美倾向反映在课外补充阅读丛书的选择上, 就表现为:对于“高、深、艰”的读物接受有点困难, 哪怕在成人眼中, 那是经典, 那是非常有价值的;儿童更乐意接受新奇有趣、浅显易懂的课外补充阅读丛书。

因此, 我们也就不难理解, 为何偏偏是《开明国语课本》最受孩子们喜爱了。

三、尝试:各美其美, 童心创造美

课外阅读的效果, 与儿童是否融入密切相关。只有站在儿童的立场上, 基于儿童的审美, 顺应儿童自身的期待视角的课外阅读, 才是直指儿童本性和语文本质的有效阅读。在孩子眼里, 老师、家长“强加式”的推荐书目, 有着强烈的高高在上的意味。但是这些书并没有使孩子产生亲近文字的欲望, 形成积极的阅读心态。

周益民老师曾说, 儿童阅读应该是“儿童本位的阅读”, 是“回归童心的阅读”。那么, “儿童本位”“回归童心”是不是就不需要成人的引领呢?显然不是。

对课外补充阅读丛书喜好的调查, 让笔者意识到为孩子推荐课外补充阅读丛书绝不是简单的事。从儿童审美的角度去思考, 才能够让我们的阅读指导行为更有效, 才能使阅读成为儿童精神成长的力量。

在新课标中, 审美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价值目标。那我们何不将儿童阅读的自主权、决定权交还儿童呢?

笔者决定在本班学生中开展尝试, 基于儿童立场来选编我们自己的课外补充阅读班级自选读本。其步骤有四:

1.寻找美, 大量阅读构经脉

我们着重花一个月的时间读完两本《开明国语课本》, 总结出此书的特点:此书活泼有趣, 语言虽简洁, 但让人回味。图画与文字有机配合, 新颖生动。

接着, 我趁热打铁, 号召学生也来试编一本课外补充阅读读本, 他们一下子热情高涨。于是我们设立课外补充阅读读本编写小组, 一个小组成立一个小小工作室, 选择主题, 编写一个单元。主题可参考老师给出的选题, 也可以自主选题。但每一小组不得重复。

一下子, 大家都忙活开了。大家大量阅读, 搜集与本主题相关的文章或名著节选。还有组长悄悄告诉老师小组编选的主题是什么, 编写风格是什么, 请教这样做行不行。

在大量阅读寻找美的过程中, 孩子的阅读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了, 阅读遂成为自觉的、发自内心的行为。孩子们的大量阅读也为编写班级自选读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欣赏美, 挑选文本筑血肉

一个月过去了, 大家将搜集到的文章在编写小组中交流。在编写组长的组织下, 经过一轮又一轮认真的筛选, 小组成员们最终确定了某一主题下的四至五篇文章。

比如, 第一小组的主题是“走, 我们一起去旅游”, 选文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岳飞的《池州翠微亭》、巴金的《鸟的天堂》、冯骥才《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难能可贵的是, 还入选了本班同学洪铭蔚的一篇文章《游西湖》。

还有一小组选择的主题是“在四季中歌唱”, 选文为朱自清的《春》、歌曲《宁夏》的歌词、老舍《济南的冬天》, 也同样入选了本班同学吉书畅的一首小诗《秋叶飘飘》。

这样的选文更接地气, 与专家学者相比也不遑多让。从中可见孩子们可贵的童心与阅读欣赏美的能力。

3.感悟美, 适当评点强骨骼

专家可以为自己选编的文章写导读, 或就文字进行评点。我们的小小编委们也同样可以“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在“女孩子天生就可爱”这一单元里, 孩子们选择了《长袜子皮皮》中“这就来烤饼!这就来做饼!这就来煎饼!”的一段文字。王礼同学为《长袜子皮皮》写的导读是:“谁说女孩子娇气而懦弱?皮皮可不是!她生性豪迈。她的生活呢, 有点奇怪。一个人住在一栋房子里, 生活完全自理, 富得像一位财神, 壮得像一匹马。她不去学校上学, 不懂装懂, 与警察开玩笑, 戏弄小偷, 还花钱买一大堆糖果, 分发给所有的孩子。但最重要的是她有一颗英勇而善良的心。”

如此一来, 我们的班级自选读本一下子内容丰满, 骨骼强健。在赏析与评点过程中, 孩子们也真真切切地感悟到了文字之美。

4.创造美, 绘制插图美容颜

《开明国语课本》中, 丰子恺先生的漫画与叶圣陶先生的文字相得益彰。我们虽不具备丰先生那样的绘画功力, 整册读本也拟以文字为主, 但小小绘画家们也不甘寂寞, 有选择地为文本绘制插图。这些插图充满想象力, 富有童真童趣。虽然, 大多数插图还比较稚嫩, 但在创造美的过程中, 孩子们尽力使我们的读本更赏心悦目, 也对文字有了更深的领悟。

四、回味:美美与共, 儿童是最美

手捧油墨香味的班级自选读本, 再次回味这一过程, 让笔者心生欢喜的同时, 也感受到了阅读之美, 儿童之美。

1.美在动心

与开学初, 不少孩子不情不愿、懒懒散散地拿起课外补充阅读丛书看不同, 在编选读本的过程中, 班级阅读蔚然成风, 孩子们对阅读悄然动心。

确定主题、大量阅读的过程其实是给学生自己接触文本的机会, 从审美意义上说, 是为儿童创造审美的时间和空间。

2.美在用心

为了选到精彩的文章, 不少孩子翻阅了一本又一本相关书籍, 最终选出的几篇文章可谓是“大浪淘沙”。其情感不可谓不真, 其用心不可谓不深。

儿童审美和成人审美有很大的区别, 儿童的审美更像是进行游戏, 在游戏中有所体验和领悟。从表面上看, 编选课外补充读本是一场游戏, 但在阅读实践的游戏背后, 实质上是孩子们的一种珍贵的审美体验。

3.美在精心

选文之后的导读、点评与绘制插图, 让我们见识了孩子们的文字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绘画能力, 更让我们体会到了他们的敬业与精心。对孩子们来说, 审美的过程需要表达, 表达自己对于美的感受、理解, 表达自己对于美的创造。孩子以自己独有的方式与文本对话, 与小伙伴对话, 与老师对话, 甚至与自己对话, 这些都是重要的审美活动。在一次又一次对话之中, 儿童的审美体验不断得到加强, 审美愉悦不断积累, 审美的过程就随着阅读过程不断展开。

4.美在会心

在编写读本的过程中, 生生之间的合作, 拥有了默契与会心;孩子与老师之间, 也拥有了许多会心瞬间与美好回忆。更毋庸置疑的是, 阅读成为大家会心的行为。

那些原本让孩子觉得“高高在上”的书籍不再面目可怖, 孩子反而乐意去翻阅。他们开始体会到专家编书的不易, 也开始愿意潜下心来阅读, 满足自身独特的审美体验, 并能从中收获乐趣, 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 审美能力。

关于《罂粟之家》的补充阅读 篇3

关键词:土改;颓废;农民形象

之所以选择《罂粟之家》这篇作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比较喜欢苏童的文字,平静,有点阴暗有时却又让人欲罢不能,多层的叙事圈套容易让人着迷,有种想一口气读完的冲动;其次《罂粟之家》又是苏童八十年代后期创作中相当成功的一部作品,小说所呈现出的文学艺术特征足以代表这一时期苏童的创作特色。

关于这篇小说的分析解读的文章已经有很多,其中不乏精彩成功之作,之所以会引起这么多人的关注我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所关注的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土地革命,并且苏童一反现当代家族叙事的传统,用人性欲望来取代了惯用的阶级矛盾,这也成了小说成功的关键之所在。而由此产生的一系列文章便也开始围绕这一观点不断展开,写之又写,现在我想做的只是在这些已有文章的基础上做一些简要的自我阐述。

读完苏童的《罂粟之家》,我很自然的想到了莫言的《红高粱家族》,正如莫言笔下的许多故事都是以高密东北乡为背景一样,苏童笔下的许多人物故事也都以枫杨树乡为事发地点,苏童在小说中对枫杨树乡颓败、覆灭的预感描写与莫言在《红高粱家族》中对“种”的退化的忧虑有着类似之处,但是罂粟花又是使得枫杨树世界有别于红高粱世界的一个显著的标识。罂粟,是艳丽、华美、奢靡与腐朽相混合的景象,苏童选择它则是用来象征着乡村中国最后的绮丽与颓废,小说中罂粟花迎风招展的盛况实则也正是绚丽的死亡现场。

分析谈及小说人物的时候,无可避免的是对陈茂这个乡村无赖的农民形象分析,是对他与刘老侠一家人的关系、态度的分析。当庐方问陈茂他与刘老侠之间的关系的时候,陈茂自己也说不清楚,他只是知道他恨地主一家,“要么我是狗,要么他们是狗”,毫无疑问在刘老侠一家人的眼里,也包括沉草在内,他们都是把陈茂当成狗来看待的,即便是通过阳光投射在窗户上的陈茂的影子,在沉草看来也是一只狗,一只令他厌恶的狗。对于陈茂与翠花花之间,陈晓明在他的文章《论<罂粟之家>——苏童创作中的历史感与美学意味》中说:“显然陈茂还是迷恋翠花花,甚至还有对刘老侠的那种恋父一样的感情,这正如他对沉草还有一种父亲的惦念。”但是在细读小说的过程中,他感受到的是苏童为了将陈茂塑造成一位乡村无赖的形象,并没有细写他的这种感情罢了。其实这种说法是有点牵强的,首先是对于翠花花,翠花花从来都只是叫陈茂狗,或者蠢货,当陈茂抱着刘素子从刘家逃跑的时候被翠花花撞上了并一直跟着他们,陈茂当时的反应是“你跟着我们干什么?骚货”,“你再喊我一枪崩了你”,从这些话语中我们看不出一丝丝的迷恋,正如翠花花不把他当人看一样,陈茂其实骨子里也是瞧不起妓女出生、与他通奸的翠花花的,小说中说陈茂就像公狗一样睡遍了村子里的女人,而翠花花也只是其中的一个罢了。其次是对于刘老侠与沉草,陈茂作为农民阶级与地主刘老侠之间有一种相互间的阶级依附关系,但是说成是恋父的感情其实也是不妥的,小说中说“陈茂的铜唢呐声消失了复又出现”,仔细研究会发现这句话的叙述视角是沉草,也即沉草记事以来,陈茂虽被一次次赶走,可是最后他总又会回来,至于在他未出生之前陈茂是否也会这样我们并不知晓。因此我们便不可简单地将陈茂与刘老侠之间的关系等同于普通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之间依存的主奴结构,他一次次回来并不仅因为作为刘家的长工,离开了刘家他无法生存,更多的可以理解为他对沉草的作为父亲的血脉联系。对于刘老侠,他是一直仇恨的,这在开篇便有表现,当刘老侠扼住他的喉咙对他说:“陈茂,一条狗。你说你是我的一条狗。”陈茂当时给出的回答是“我说你是我的一条狗”,虽然表面看似滑稽,可是其实也正是他内心的想法,他也希望刘老侠是他的一条狗,并且庐方在回忆陈茂的时候说他的翻身意识尤其强烈,就像干柴烈火,你一点他整个就燃烧了,他的这种翻身意识其实便是来自于刘老侠对他的压榨、侮辱,并由此而 产生的愤恨。另外还有一点是关于陈茂与刘素子之间的,在关于《罂粟之家》的很多分析文章中,也包括上面提到的陈晓明的那篇文章,它们在论述到陈茂与革命之间关系的时候,都直接提出“陈茂将革命的权力等同于性权力”的观点,这些观点是不是可以解读为陈茂后来强暴刘素子是他的革命动机之一,如果是这样的话,我觉得是不够严谨、准确的。因为通过分析可以看出,陈茂在参加革命之后先后三次来到刘家,第一次他把嵌五角星的黄帽子戴在头上,然后闯进刘家大宅,此时的陈茂是异常激动的,他回来是一种炫耀,他可以不用再依附刘老侠了,不用再为他们家干活了;第二次他是悠悠地吹完唢呐之后踢开了刘家的大门,当时刘老侠带着沉草、翠花花上山去找土匪姜龙了,只有刘素子一个人在家,在他与刘素子的最初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他其实并没有想要占有刘素子,他说:“我可不是土匪姜龙,我不会把你怎么样的。”“别关窗,我不是来睡你的。”他来的最初的目的是找刘老侠、沉草干革命的,但是刘素子同这个地主家庭的其他人一样亦把陈茂当狗看待,对他以狗相称,这对于陈茂来说,尤其是参加了革命的陈茂来说是难以忍受的,刘素子对陈茂凶恶、厌恶的态度其实也可能是陈茂滋生占有她的因素之一,就像后来他参加批斗刘老侠一样,对刘素子施暴亦只是他发泄自己愤恨的方式,这两者都是出于他对地主家庭的憎恨。

在上面提到的那篇文章中,分析陈茂与沉草关系的时候陈晓明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这个土改的故事,最终的惊人之处在于‘弑父’的情节。革命是一种弑父,反革命也是一种弑父”。其实“弑父”这样的情节在很多土改以及其他类型的小说中出现过,但是将这样的一段话放在分析完陈茂与沉草关系之后、且未细加解释,会有点让人难以理解。“革命是一种弑父”,意思可以理解为陈茂参加了革命,这就已经为沉草最后的弑父埋下了伏笔,但是“反革命也是一种弑父”该怎么说呢?是针对沉草的吗?是说沉草杀死陈茂这样一个革命者的行为属于反革命吗?如果是这样的话,仅通过他杀死陈茂的举止就将他划入反革命,这与他之前将土地分给农民的改良活动不是又相矛盾了吗?所以,对他们二人之间的关系我们是很难用一句话、一个结论就可以将之准确定位的。

最后关于这部小说我想点出的是两个细节之处,这两处均是关于沉草在吞食罂粟之后的描写,第一次是庐方在仓房中找到他的时候,沉草当时坐在大缸上,他看见自己已变成一只蜗牛在雨中爬行,他听见整个枫杨树在下雨,蜗牛的背上很沉重。在这里沉草看到自己变成了一只负重在雨中前行的蜗牛,实际是隐喻了他此刻陷入泥淖欲罢不能的生存空间,他接受了父亲托付的重任却无法支撑承担。但是此刻的他毕竟还是有知觉的,虽然感到迷茫却还能看清状况,他是坐在大缸上面吞面的,这与最后庐方在仓房里看到整个人蜷缩在大缸里吞面的他是有差异的。第二处细节描写是小说快结束时刘素子来找他让他去杀了陈茂之前的一出描写,在似睡非睡,似醒非醒中,“沉草记得他在一片心造的雨声中蜷缩着,他看见自己幻变成一只黄蜂躲在罂粟的花苞里吮吸着,嘴里一股熏香”。此刻,之前的蜗牛到现在将自己幻化成一只黄蜂、吮吸罂粟,不仅仅是写出了沉草已经摆脱不了罂粟,他也由最初闻到罂粟气味的晕厥到现在感到的满嘴熏香,罂粟的奢靡、腐朽已经溶进了他的身体,更重要的是由蜗牛到黄蜂,实则表明沉草已卸掉了之前让他无法承受的维持地主阶级命运的重负,此刻的他已经彻底绝望、彻底的放弃一切了。

繁星春水补充阅读练习 篇4

1.识记作家、作品、国别;

2.概括作品内容(能根据要求进行概括)

3.理解词语的含义,分析词语的作用或指代意义,赏析词语的妙用;

4.任选或规定角度赏析句子,分析重要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5.判断人物描写手法,分析其作用;

6.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7.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作品的写作特色;

8.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9.结合具体内容初步欣赏人物形象;

10.分析选文突出的写作技巧;

11.说出阅读名著的体验,或者从名著中获得的启示,或者从人物身上获得的启示;

12.就作品的具体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等;

13.对作品内容的深入理解。

《繁星》《春水》阅读练习补充

一. 阅读下面的小诗,完成1-3题

小弟弟呵!我灵魂中的三颗光明喜乐的星。

温柔的,无可言说的,灵魂深处的孩子呵!

(《繁星》四)

1.小诗以“小弟弟呵!”作为开头,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对小弟弟的喜爱之情。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诗中画线的句子。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三个弟弟比作三颗星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弟弟美好、可爱,给人带来欢乐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小弟弟的喜爱之情。

3.结合《繁星》《春水》两部诗集的主题思考:本诗中,冰心赞美小弟弟其实是为了赞美什么?

——赞美童真。

二. 阅读下面的小诗,完成1-3题 春水!又是一年了,还这般的微微吹动。可以再照一个影儿么?

春水温静的答谢我说:

“我的朋友!

我从来未曾留下一个影子,不但对你是如此。”

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借景抒情。诗歌借春水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使小诗感情有所依附,更有感染力。

2.诗中画线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又是一年的春天了,在春风的吹拂下,水面荡起层层鱼鳞般的波纹,春水清澈见底,鱼儿欢快追逐,这么美好的景色,真想在春水中照个影儿啊!

3.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诗人通过对春水的魔蝎,展现出春水的可爱和美好,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三.阅读下面的小诗,完成1-3题

嫩绿的芽儿,和青年说:

“发展你自己!”

淡白的花儿,和青年说:

“贡献你自己!”

深红的果儿,和青年说:

“牺牲你自己!”

1.诗人在诗中用“深红”来形容果儿,写出了果儿的什么特点?

——果儿已经成熟;果儿很美丽。

2.诗中写了芽儿、花儿、果儿三个意象,这三个意象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这样排列,写出了果树从芽儿到花儿再到果儿的生长过程,符合植物的生长规律。同时,和人生的少年、青年和老年的发展阶段相照应,如果调换,就破坏了事物内在的逻辑规律。

3.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任选一种说明其作用。

——排比、拟人、反复。如排比,本诗用排比的手法表现果树在不同时期对人的谆谆告诫,句式工整,颇有气势,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四、阅读AB两首小诗,完成1-3题

母亲啊!

撇开你的忧愁,容我沉酣在你的怀里,只有你是我灵魂的安顿。..

小小的花,也想抬起头来,感谢春光的爱——

然而深厚的恩慈,反使她终于沉默。

母亲啊!你是那春光吗?

1.A中加点的“只有”能否删去?为什么?

——不能。“只有”是“唯

一、仅有”之义,这里表明母亲的怀抱是唯一能使诗人心灵

得到慰藉的地方,高度赞美了母爱,突出了母爱的伟大。删去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了。2.B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象征(或答“借景抒情”),“小小的花”象征孩子,“春光”象征母亲,具体形象地写出了母爱的博大无边。

3.AB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都抒发了儿女对母亲的眷恋和诗人对母爱的赞颂。

五.阅读AB两首小诗,完成1-3题

A

经验的花

结了智慧的果

智慧的果

却包着烦恼的核!

B

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1.AB两首诗都写到了“花”,二者指代的内容一样吗?为什么?

——A指经验;B指孤芳自赏者

2.B中“天地便小了”一句有何深刻含义?

——一方面,表明“墙角的花”的生活空间只能是偏狭的一隅,只能是那缺少阳光雨露的“墙角”;另一方面,是说“墙角的花”如井中之蛙,局限于狭小的视野,而看不到广阔的天地,一语双关,发人深省。

3.你从AB两首诗中分别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A很多智慧其实是在解决烦恼的过程中形成的;B这首诗通过对墙角的小花孤芳自赏的委婉嘲讽,告诫人们为人处世应当谦虚。

六.阅读AB两首小诗,完成1-3题

修养的花儿

在寂静中开过去了,成功的果子

便要在光明里结实。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1.在AB两首诗中,诗人认为怎样才能“成功”?

——A中诗人认为成功需要耐得住寂寞,B中诗人认为成功需要奋斗和牺牲。2.B中,如果把“惊慕”改为“羡慕”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惊慕”比“羡慕”多一层惊叹的意味,更能突出成功之花的明艳,更能表现“人们”对“成功之花”之所以成功的原因的不够理解。

3.AB两首诗都运用了象征手法,请说说A中“修养的花儿”和B中“她的芽儿”分别象征什么。

上一篇:会计工作内部控制制度下一篇:内部财务管理与控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