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专业人才十篇

2024-07-09

卫生专业人才 篇1

一、我省妇幼卫生专业队伍现况

我国妇幼卫生专业是一个非常年轻的新型专业,妇幼卫生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对妇幼卫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投入不足等情况普遍存在。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经济发展缓慢,妇幼卫生在全国处于落后水平。同时,我省妇幼卫生专业队伍总体学历水平低、业务骨干缺乏,妇幼卫生保健能力差,从而导致我省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等主要指标较高。而且青藏高原自然地理条件差,经济落后,很难吸引外省高校毕业生,加之我省人才流失严重,造成了我省妇幼卫生专业人才严重不足的局面。在乡级卫生院的妇幼专职人员中具备中级及以上职称的专业人员寥寥无几。为了改变这种被动、落后的妇幼卫生现状,弥补我省妇幼卫生高级人才严重匮乏的现状,尽快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妇幼卫生专业技术人才是青海大学医学院迫在眉睫并且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妇幼卫生专业建设概况

(一)妇幼卫生专业人才培养建设目标

妇幼卫生专业主要是为医疗卫生系统培养从事妇幼保健工作的临床医师。按照妇幼卫生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提高毕业生整体综合素质为核心,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中加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知识培养方面注重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能力培养方面注重学生的自学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素质培养注重学生心理素质、职业道德、科研素质和文化修养的培养。学生毕业时,要独立完成毕业论文,以检验学生的专业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科研能力。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与项目工作,举办各种讲座,开展各种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及能力发展的活动。培养能够适应21世纪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医学模式转变,具有创新意识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基本能力,掌握医学文献检索并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级妇幼卫生专业人才。

(二)妇幼卫生专业建设的发展规划

1. 课程体系建设规划。

本专业开设专业课程包括儿童少年卫生学、妇女保健学、儿童保健学、卫生统计学、流行病学、妇幼心理学、妇幼营养学、妇幼卫生管理学、全科医学教育等。通过专业课的学习,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妇幼卫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毕业后能够从事妇幼保健和预防医学工作。因此,为使学生毕业时获得妇幼卫生管理和改善妇幼卫生服务的能力,开设了妇幼保健学、妇幼卫生管理学和全科医学教育;为了掌握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熟知社会、心理、环境等因素对妇幼健康影响的调查研究及科学评价,开设了环境医学概论、妇幼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儿童少年卫生学、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等,并且还开设了卫生法规、医学文献检索、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卫生管理学、行为医学、社区医学等选修课;同时为保证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及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除加大实验教学的力度外,还开设了医学文献检索、医学科研设计和临床流行病学选修课,通过培养使学生基本具备了对人群卫生健康效应评价的综合能力。

2. 实践教学建设规划。

实践教学是教学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接受知识、培养能力、开发创新思维的主要途径。青海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系近年来着力构建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调整实践教学比重,整合实验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改进实践教学方法,推进实验室开放。充分依靠校外实习基地,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妇幼卫生专业实验的开展主要依托公共卫生系中心实验室以及青海大学医学院的形态学实验室、解剖学实验室、临床医学实验中心和附属医院妇女儿童临床医学示教室。妇幼卫生专业实验教学要求主要是通过实验课程的学习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形成以保健为中心,以群体为对象,临床和保健结合的思维模式;掌握基本点的实验操作,正确使用仪器,认真观察,准确记录,科学地处理实验数据和分析实验结果;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中的创新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查阅文献和工具书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合作意识和在竞争中培养友谊的人际交往能力。

妇幼卫生专业的实习基地建设,现已确定为青海省妇幼保健医院、青海省妇女儿童医院、青海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青海省地方病预防控制所、青海省第四人民医院、青海省红十字医院等,教学基地的良好资源及技术力量保证了妇幼卫生专业学生的临床和专业实习。而且各教学、实习医院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医教科均有专人负责学生的教学、见习和实习工作。各科室均有经验丰富的带教老师,使学生能进行具体的专业的实习,为以后进入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形成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是青海大学医学院的工作重心,学院严格执行教育部关于主讲教师资格的规定,严把主讲教师资格审查关,制定了《青海大学医学院师资培养实施办法》和《青海大学医学院教师试讲制度》,提出了《青海大学医学院关于加强青年教师培养的几项要求》,规定主讲教师应为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或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并通过岗前培训,取得合格证的教师。并对新任主讲教师的讲课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和督导。建立新教师岗前培训制度,对新教师,要求必须通过省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组织的岗前培训,取得合格证书后方能上岗。

另一方面,实行青年教师培养指导制度,指定老教师进行传、帮、带。要求每位年轻教师听相关的课程。讲课首先从实验课进行,在正式上讲台前,必须进行试讲,并对其试讲进行点评,同时对其教学情况进行检查指导。为了使年轻教师得到各方面的锻炼,也是为了加强学生管理,一般均要求他们担任兼职班主任,以达到锻炼培养的目的。对中年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尽量寻找机会进行短期进修学习,使他们能够多了解一些信息,掌握一些新技术、新方法,学习兄弟院校的好经验、好方法。对已取得高级职称的教师主要是通过访问学者途径予以提高。对于学历达不到要求的教辅人员,要求通过多种途经以便达到相应的学历要求。为了尽快达到教师学历比例要求,给于一定的机会,积极鼓励教师报考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采取多途径综合措施有效地保障了课堂教学质量。

4. 人才队伍培养研究规划。

自青海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系“妇幼卫生专业”申报成功后,从2001年招收首届学生开始,先后招收了三届学生。2001年招生57名;2005年招生23名,2012年招生31人,共计招生111名。目前我国所培养的妇幼卫生保健医学专业人才的数量、层次与布局远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的需求。尤其在基层医院,妇幼卫生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缺乏,并且中专学历占大部分。因此,我国妇幼保健医学事业的发展空间很大。如果我国妇幼保健专业人才与人口的比例达到1:5000,那么到2016年为止,我国对妇幼保健医学专业人才的需求至少要达到30万。青海省现有人口557.3万,按上述标准计算,至少需要1000多名妇幼卫生专业人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重视及公共卫生形势的不断变化,国家对妇幼卫生专业人才需求也将越来越大。青海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系以提高妇幼卫生专业学生培养质量为核心,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将继续加大妇幼卫生专业建设,不断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加强与公共卫生相关机构(包括青海省妇幼保健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青海省妇女儿童医院、社区医院等)建立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结合高原特点及特有的资源,不断提升青海大学妇幼卫生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我省乃至全国妇幼卫生事业培养合格人才。

摘要:青海省由于地域广、环境恶劣、经济落后等因素的影响,从外地引进妇幼卫生本科以上专业人才比较困难,这是造成妇幼保健医学专业人员的队伍素质低,业务水平不高,人员紧缺的原因之一。这严重制约了青海妇幼卫生事业的发展。为了改变这种被动、落后的妇幼卫生现状,弥补我省妇幼卫生高级人才严重匮乏的现状,依据卫生部“进一步加强妇幼卫生工作的指导意见”中的要求,加强妇幼卫生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尽快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妇幼卫生专业技术人才是青海大学医学院当务之急。

关键词:妇幼卫生专业,人才,建设

参考文献

[1]季成叶.儿童少年卫生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2]顾美皎.妇女保健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3]刘筱娴.妇幼卫生信息管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卫生专业人才 篇2

关键词:语言,卫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评价体系

1 构建基于语言的卫生专业人才质量评价体系

思维是隐秘的, 语言是思维的外化。虽然可以通过行为来评价、揣摩行为人的动机, 但捕捉思维的捷径惟有语言。因此, 有必要构建基于语言的卫生专业人才质量评价体系 (简称新体系) 。

1.1 传统标准化试题评价方式的反思

首先, 选择题评价的可靠性值得商榷。选择题的正确答案可能是猜测而来, 也可能是错误思考而来, 因此, 它无法正确归因并反映被试者的真实水平。其次, 必须摒弃60分及格制。这是因为60分及格制是一种对低于40%的错误诊断或医疗事故的姑息。此外, 各种现行的职业资格考试多半是卷面考试, 无法真实展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1.2 新体系框架

尽管不同医学院校存在课程、专业差异, 但新体系高度关注知识技能的网络结构, 重视医学术语的理解、解释和应用。首先, 为了解学生的思维推理过程, 评价人员必须与学生进行口头交流, 以评价其正确领会 (听) 和准确运用 (说) 医学术语的能力, 并通过其语言的流畅性判断其思维的敏捷性、合理性、正确性等。其次, 为判断学生的理解水平, 评价人员要采用追问技术, 检查学生能否经得起追问, 能否用不同的解释技术为自己辩护。再次, 必须考查学生的书面文本操作能力。要通过包含足够数量医学术语的书面文本 (读) , 判断学生学习能力和文本表达能力, 如要求学生用书面形式表达 (写) 出自己的观点。最后, 为了考查学生操作的准确性, 可以让学生操作时说出操作原理。

1.3 新体系可行性分析

由于新体系涉及听、说、读、写能力的判断及操作能力的考核等, 其实施拟采取以下措施: (1) 采用滚雪球的方式在现有专业教师基础上形成评价人员团队。评价人员本身必须具备较高素质。 (2) 各级医学院校均可立足本校实训中心建立技能考核基地。 (3) 原则上所有学生均可申请在本校接受最终评价。 (4) 为避免舞弊, 在学生所获得的资格证书上必须注明评价人员。该生若在今后的工作中不能胜任, 除本人被取消职业资格外, 评价人员也可能被取消评价资格并追究责任。 (5) 为确保公平, 评价人员与学生对话均录音保存, 以便必要时使用。 (6) 为避免评价时间过于集中, 各医学院校可常年实施基于语言的专业人才质量评价。 (7) 评价只分合格与不合格。 (8) 为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避免60分及格制、蒙混过关带来的后患, 评价不合格者, 一年内不得在同一项目报名。 (9) 对不同的培养目标均要整理出有关资格考试的若干话题, 学生必须事先准备所有话题, 以便测试时随机抽查。 (10) 技能考核时, 如有可能将考核现场录像并保存。

2 构建基于语言的卫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语言的卫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简称新模式) 要求, 要掌握一门学科就必须掌握该学科的专业语言 (主要是术语) 。因此, 教育的全部工作在于帮助学习共同体发展语言, 并藉语言的发展塑造学习共同体的思维, 从而让专家的语言逐渐转变成学习共同体生活语言的一部分。

2.1 交流顺畅是一切有效教学的基础

传统教学模式无视课堂教学中学生听不懂相关术语的事实, 或将其归因于学生基础不扎实或学习不努力。因此, 医学课教师很少在课堂上关注或专门教授语言。新模式以学习共同体的日常生活语言为基础, 并在此基础上着力于建设学习共同体的生活语言, 使他们掌握的词汇、音符同步发展, 他们之间的交流处于“一听就懂, 张口便说”的状态, 为成功教学打下坚实基础。只有让学生听得明白、听得轻松、听出趣味, 才能让学生享受到知识传授的乐趣。

2.2 理解一致是一切有效教学的目标

理解一致包括某一音符 (声音) 指向一致的词语, 某一词语指向相同的概念, 进而引起几乎相同的形象、联想或思维推理过程[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理解一致性的关注, 可有效避免医学术语的误用。

2.3 术语应用是通往专家型人才的阶梯

当学习共同体面对一门新课程时, 不仅要使新术语被学习共同体一致理解, 还要让这些术语成为学习共同体生活语言的一部分。不仅会听, 而且能说;不仅会读, 而且能写。当所有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术语均转变为学习共同体的生活语言时, 专家型人才便塑造成了。

2.4 教学质量大大提高是实施新模式的必然结果

新模式以学习共同体语言为操作对象, 重视学习共同体的概念一致理解和术语同步应用, 教学语言是学习共同体“一听就懂, 张口便说”的生活语言, 因此, 学生听懂并掌握所传授的知识, 同步完成学习任务, 成为专家型人才是必然的。

2.5 教学效率的提高是实施新模式的副产品

由于保证了医学术语成为学生生活语言的一部分, 他们均能做到“一听就懂”, 所以教学中省去了教师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重复讲解, 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3 基于语言的卫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语言支持技术

语言支持技术包括提问技术、解释技术、追问技术、对话技术、同步技术、阅读技术, 目的是将医学专家的语言转变为医学生的生活语言, 最终使医学生形成能像专家那样的思维、言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 必须将专家语言的最终获得落实到不同课程的每一次课堂教学中, 落实到每一次课堂教学的学习共同体生活语言建设中。

3.1 提问技术

提问是观察后觉得疑惑并诉诸语言进行表达的过程, 通常采用口语形式。在学习共同体生活语言建设初期, 提问技术旨在让学生敢问 (没有禁忌) 、会问, 使语言表达 (口语) 成为其学习生活的重要内容;后期则可通过提问、回答、解释、追问等一系列环节激发学生思维、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深化其对概念的理解。提问可以是概念性、事实性的, 也可以是条件性、推理性的, 当然还可以是原理性、可能性的, 甚至还可以是假设性、历史性的。提问技术将“听”和“说”落到实处, 并担当语言建设 (训练) 的重任。

3.2 解释技术

为使学生真正理解所学概念, 像专家一样就某个领域的某个问题发表见解, 解释技术就必须成为学习共同体的基本技能。学生使用解释技术时不应满足于定义 (内涵) 的掌握, 还要从生活语言阐释, 概念指称的实例 (外延) 、经验支撑或补充, 概念的生活意义、字面意义及概念之间的关系网等方面对其进行解释。解释技术重在“说”, 重在有思想、有依据、有支撑, 逻辑清晰地“说”。解释技术是一种“理解”训练、思维训练, 同时也是一种对“理解”的检测手段。解释技术在完善学习共同体语言组织能力的同时, 使“说”的质量发生了质的飞跃。

3.3 追问技术

从形式上讲, 追问往往是就解释语言, 对相对容易理解的语言中的概念进行提问, 而这本来是被认为不必提问的。追问技术旨在把那些自以为已经理解的或背景知识中的概念置于思维的聚光灯下, 揭开似懂非懂的面纱, 避免学生在学习中不懂装懂, 可以检验理解的全面程度, 更可以避免死记硬背。追问技术是理解的保证。只有经得起追问、问不倒的知识才是真正理解、掌握了的知识。

3.4 对话技术

海德格尔曾说:“语言之外无世界。”维特根斯坦曾说:“我的语言的限度意味着我的世界的限度。”即专家的知识技能、思维方法、情感态度等, 一定蕴含或表现在他的言语中。对话技术旨在将学生所学的医学术语转变成其学习共同体的生活语言, 使这些术语被轻松地听懂或说出, 这些概念被轻松地想起或应用。对话技术的实施非常简单, 就是尽量为学习共同体提供听、说新术语的机会, 直至这些新术语成为学生的生活语言 (生活语言化过程) 。对话技术的目标是通过建设学习共同体的生活语言, 再将专家语言生活语言化, 即以最少的提取线索和时间、最小的努力来应用专家语言, 直至最后使语言重新回归到背景地位。

3.5 同步技术

传统教育将正态分布视为标准, 学业成绩、听课效率、教学水平等都被视为正态分布。同步技术以学习共同体为操作对象, 以学习共同体生活语言为基础, 发展、建设学习共同体生活语言, 直至每个成员都能分享共同的音符、词汇乃至概念, 从而大幅提高教学质量。同步技术提倡学习共同体内部的互帮互助, 通过提问技术、解释技术、追问技术、对话技术等, 最终实现学习共同体的理解一致性、听说能力一致性。这种一致性反过来降低了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 (一种解释、一次讲解就能使全体成员理解) , 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3.6 阅读技术

阅读技术旨在帮助学生学会阅读, 通过不断自我提问、自我解释、自我追问, 最终理解作者思想。换言之, 阅读技术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阅读技术将“读”落到实处, 而相对应的“写” (凝固的思维过程) , 也需通过模仿、训练和应用得到加强。

基于语言的卫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但给教师提供了新的教育理念, 给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最重要的是它提供了可以实际操作、容易掌握的方法, 使教学质量控制得到保证。

参考文献

卫生专业人才 篇3

关键词:学情分析;卫生统计;中职;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7-0109-03

收稿日期:2016-03-28

作者简介:朱丽娟(1983-),女,珠海市卫生学校教师,卫生信息管理助理教师职称。研究方向:中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教学和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广东 珠海/519000)

一、引言

著名的特级教师靳家彦曾说过:“顺应学情,是教育的生命线。”学情分析对于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达到有效学习的教育目标非常重要,是教师课前备课、课程教学及课后反思的系统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认真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习效果,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因材施教”,才能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

学情分析决定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程序、教学考核、学生反馈的设计。摸准学情才能为有效地开展教学提供有价值的教学依据。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兴趣、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体验等要素讨论和分析中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卫生统计》的学情现状。

二、中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卫生统计》课程分析

1.教学目标及培养要求

本课程在设置时按照卫生部颁发的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卫生统计》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而设置。根据“具有必须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医学基础知识,有较强实践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卫生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要求,力求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要求学生在掌握卫生统计基础理论的同时,注意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运用所学的计算机理论解决统计计算的问题。

2.课程内容设置

本课程在教学设计中强调理论的指导性和实用性,特别注重了可操作性,并结合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强化了卫生业务统计的内容,主要包括卫生统计基本理论和方法、医院统计、疾病分类等基础知识、技术操作方法、应用范围和应用价值。

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的要求,综合如表1所示。

三、学情分析

1.学生心理特点分析

(1)自我评价过低,自卑情绪较重

有相当一部分中职生从小学到初中成绩都不理想,厌学情绪严重,学习兴趣低,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他们都是所谓的“失败者”。大部分中职生都是中考失利的学生,不得已才选择了职业教育这条路,看着离“天之骄子”的梦想越来越远,致使学生产生了自卑失落、悲观失望的心理。甚至有不少的学生沉浸在这种中自卑失落的情绪中,对很多事情都提不起兴趣,处理事情不能集中注意力,中考失利变成了心里最大的阴影,时常否定自己,认为什么事情都“做不好”,长此以往,循环往复,就陷入一个恶性循环。有部分学生更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来学校混日子,找不到学习动机,降低学习兴趣,更降低了学习效率。

(2)对数学发“怵”

笔者与学生交谈,有学生曾说:“就是因为数学不好才选择了学医疗卫生相关的专业,希望总能比机械、电子类的专业少学一些与数学相关的课程,没想到还是‘逃不开数学。”这种不良学习体验导致学生对于与数学有关的课程越来越发“怵”,产生了类似“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情绪体验,致使学生还在没有尝试了解课程和努力的情况下,就给自己下了“我做不到”的结论,这种心理制约了学生学习数学和卫生统计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中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卫生统计》学情分析

(3)耐受挫折能力较差

中职学生正处在身体和心理接近成熟的时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但又有明显的个性特征,在懂事知事的背后大都存在遇事冲动、缺乏理智,同时自尊心又极强的特点,稍微受到挫折就走极端,经常因为一些小事导致情绪不稳定,再加上失落自卑,常常在经受挫折的时候放弃自己。有些学生甚至因为迟到、旷课、上课玩手机、不写作业、课堂答不出问题等受老师批评或者感觉自己“丢面子”后,就放弃了课程的学习。在学习上表现为遇到看起来复杂的公式不去记,遇到需要计算的题目就抄作业,做错的题目不改,课下不复习。

(4)缺乏恒心,自制力较弱

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自我认知良好,也想要认真努力学习,但在生活实践中却容易下决定,难以持之以恒,养成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不良学习习惯。经常有学生和笔者沟通学习习惯及学习习惯的养成问题,但最后经常是“说得容易,做到难”。

(5)好奇心重,对专业知识有较大兴趣

看着工作人员身穿白大褂,口吐高深的专业术语,以专注的眼神进行专业操作时,学生是最兴奋的,因为他们知道,那就是他们未来的样子。大部分的中职生还是能认识到“毕业即就业”这个事实,因此他们希望有一天也用专业工作姿态来应对自己的工作,这是可以激发中职生学习动机的有益方面。

2.学生学习兴趣倾向分析

《卫生统计》是一门基于数学理论的课程,有大量的抽象而复杂的公式和计算。目前,大多数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由于以往在初中时就没有学好数学,数学基础相对薄弱,成绩差,对数学逐渐失去兴趣,甚至产生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大部分学生在进校之前本身就对数学发“怵”,从小数学没学好的经历导致了遇到与数学有关的课程就本能的逃避。

结合以往几届学生的学习兴趣反馈和学习即时状态观察,学生关于某些学习内容的兴趣倾向及反馈情况如表2所示。

3.学生认知情况

(1)个人认知受限

受自卑心理限制,大部分学生对自己能力的认知有限,自我评价过低,在学习目标上没有清晰的认识,通常对于专业也了解不够,只是单纯认为“家长说好就是好”。对于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致使个人认知扭曲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小专业歧视”。无论是高等教育学院还是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卫生信息管理专业都是一个招生人数和报读人数较少的专业,很多学生在不了解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情况下就“想当然”地认为“招生少代表不好就业”,所以在还没入学时就抵触这个专业,再加上以往数学基础差,遇到《卫生统计》这门课更是抱有“小专业受歧视”的态度。

(2)情境认知不足

受小时候生活和学习习惯的影响,学生的认知和思维习惯也形成了定式。再加上耐受挫折能力较差,缺乏恒心,自制力低的情况,很少有学生能使用适合自己且有效的学习方法。对于不良的生活习惯,比如迟到、早退、旷课、上课走神、看小说、玩手机等不良行为习惯,也难以坚决杜绝。

4.学生生活经验与需求分析

综合以往几届学生的反馈来看,统计学基础知识在生活中还是有少量应用的,只是平时学生很少自己拿来用,看到别人应用时很难第一时间意识到这是利用统计学方面的知识。卫生统计部分的知识专业性很强,除了工作之外生活中很少用到,所以在遇到比较“难”又 “计算麻烦”的知识点时,很多学生倾向于选择放弃学习。

四、小结

综合中职往届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卫生统计》这门课程的学情,可以总结出学习《卫生统计》的障碍有:自卑厌学、小专业歧视、数学基础薄弱、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方法有待提高、学习主动性较低。对于学习这门课程的有益方面,可以着重从职业规划、对于未来的展望、工作的专业魅力上启发同学们的学习动机,提出小组任务以引发课前预习,导入新课时尽量多用生活中的有趣的、能见到明显成效的例子做铺垫,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比较法、案例法、情景法、讨论法等引发同学们的主动思考和提问,在教学流程上突出重点,循序渐进的引导,在复习考核时引导学生做出适宜的学习计划等,希望能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上能更科学合理,更“因材施教”,使学生真正达到“学有所得”。

参考文献:

[1]田贻碧.中职生自卑心理成因探究[J].考试周刊,2009(29).

[2]刘俊杰.中职学生耐受挫折教育之我见[J].科学咨询,2012(19).

卫生专业人才 篇4

(一)儿童少年生长发育调查

1.儿童少年生长发育调查方法及设计;

2.生长发育调查常用指标的测量方法,使用器材的校正方法及生长发育现场检测的质控方法;

3.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评价方法。

(二)学生常见病的预防

1.沙眼、龋齿、牙周疾病的阳性体征与筛查标准

2.少眼、视力低下、肠道蠕虫、贫血、营养不良、龋齿与牙周疾病的预防策略与措施;

3.统计指标:龋齿患病率,龋均、充填率,视力低下率、发病率、恢复率,蛔虫卵阳性率,沙眼、营养不良、贫血的患病率。

(三)因病缺课与因病休退学的统计项目与指标。

执业助理医师

(一)儿童少年生长发育调查

1.生长发育调查常用指标的测量方法,使用器材的校正方法;

2.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评价方法。

(二)学生常见病的预防

1.沙眼、龋齿、牙周疾病的阳性体征与筛查标准

2.沙眼、视力低下、肠道蠕虫、贫血、营养不良预防措施;

3.统计指标:龋齿患病率,龋均、充填率,视力低下率、发病率、恢复率,蛔虫卵阳性率,沙眼、营养不良、贫血的患病率。

(三)因病缺课与因病休退学监测

卫生专业人才 篇5

1.1 资料

采用2002-2011年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报名及考试结果数据, 并抽取公共卫生类所有考生进行全样本数据的统计分析。

1.2 报考条件

报考药 (护、技) 士者, 大、中专毕业, 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满1年。

报考药 (护、技) 师者,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中专毕业, 从事药 (护、技) 士工作满5年;大专毕业, 见习期满1年后, 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满2年;本科毕业, 见习1年期满;研究生班结业或取得硕士学位者。

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全科医学的初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已与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并轨。

报考卫生专业中级资格者, 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取得相应专业中专学历, 受聘担任医 (药、护、技) 师职务满7年;取得相应专业大专学历, 从事医 (药、护、技) 师工作满6年;取得相应专业本科学历, 从事医 (药、护、技) 师工作满4年;取得相应专业硕士学位, 从事医 (药、护、技) 师工作满2年;取得相应专业博士学位。

1.3 统计分析方法

使用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报名及题库系统的统计分析功能, 将统计出的报名及考试成绩数据以Excel表格导出, 用Excel进一步统计、分析数据。

2 结果

2.1 公共卫生类各专业总体情况

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中公共卫生类共12个专业, 涵盖了公共卫生体系的所有技术岗位 (表1) , 全国的考生总人数变化不大, 但总体趋势升高, 但有波动, 其中7个技术类职业报名人数明显增多, 但近两年也呈下降趋势, 公共卫生和妇女保健专业几乎一直呈明显的下降趋势, 疾病控制、职业卫生和健康教育考生人数波动不大。从历年的考试通过率来看, 总体通过率2007年出现了一个波谷, 其他各年度均在40%~60%间浮动, 医师各个专业要普遍高于技师各个专业的通过率, 两个技术专业 (士) 一级别的通过率最低, 并且考生人数多的专业要较考生人数少的专业通过率稳定。 (表2)

2.2 公共卫生类各专业学历构成变化情况及学历别通过率

2.2.1 公共卫生类各专业学历构成变化情况分别选取了2002年、2006年和2011年各个专业的考生学历构成, 用来分析学历构成的变化趋势。

由图中可以明显开出看出考生的学历构成的明显变化, 2002年中专和大专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本科生多数专业不足1/4, 硕士只有少数几人;2006年本科生的比例相对于2002年有了较大提高, 已有半数超过1/4, 并且硕士的数量也有明显增加;2011年多数专业的中专生已经减少到1/3以下, 大专和本科生成为考生的主题, 硕士明显增加, 并且中级职称的专业中博士生也有了一定数量。 (图1、2、3)

2.2.2 公共卫生类各专业学历总通过率

各个专业的考生学历都与通过率明显呈正相关, 且本科生与中专和专科的差距较大, 硕士和博士由于考生人数较少表现稍有不稳定。不同学历间通过率的差别也正验证了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有效性。 (图4)

2.3 各专业工作年限构成变化情况及工作年限别通过率

2.3.1 各专业工作年限构成变化情况

分别选取了2002年、2006年和2011年各个专业的考生工作年限构成。2002年和2006年考生人数中工作年限10年以上的人员占绝对主导地位, 中级职称的报考人数中占到80%以上, 初级职称也基本占到60%以上;2011年工作年限十年以内的考生尤其是0~5年的考生有了明显的增多, 尤其是初级职称已经达到甚至超过80%。该现象与学历构成的变化共同反映了近几年我国对公共卫生机构的人员充实相对以往较多的高学历专业人员。

2.3.2 各专业工作年限构成变化情况及工作年限别通过率

工作年限与通过率明显呈负相关, 工作年限长的考生通过率低, 这与工作年限长的考生多为低学历有关, 也进一步说明了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有效性。 (图5)

3 讨论

3.1 人员数量变化情况

从历年的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报考人数来看, 公共卫生队伍共12个专业的报考总人数从2002-2011年总体呈现升高趋势, 但有波动, 2011年相对于2002年增长了15%。从2004-2009年基本呈现升高趋势, 2008、2009年是报考人数的一个小高峰, 分析原因为2003年非典事件以后全国加强公共卫生系统人才队伍建设, 2008、2009年为扩招后的本科生参加职称考试的高峰年。从数据还可看出公共卫生系统重点加强了实验室人员队伍建设, 微生物检验技术及理化检验技术各个级别的报考人数都呈明显增高趋势, 而疾病控制和公共卫生两个仍需要充实人数的专业考生数量基本呈下降趋势。

3.2 学历结构和工作年限

从2001、2006、2011三个年度考生的学历构成的明显变化结合考生工作年限的变化可见近些年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不仅注重了数量, 还注重了人才的专业性, 新进人员学历层次较历史有了很大提高。在我国的医学院校中中专和大专设立预防医学专业的院校数量不多, 预防医学多为本科, 因此公共卫生机构中低学历的工作人员多为医学相关专业而非预防医学专业, 工作人员专业性不强, 所以提高新进人员的学历层次对于提高公共卫生体系的业务能力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 建议

4.1 充实公共卫生人才队伍

从报考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人数角度来看, 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总数量并无明显增加, 考虑其可能与2001年, 卫生部发布了《关于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实施的若干意见》和《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有关, 原来的卫生防疫站分成疾病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中心, 疾病控制中心的专业技术人员部分分流到卫生监督中心, 公共卫生体系职能部门得到分工细化, 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并无增加[1,2]。但是近年来各种新发传染病、各种突发卫生事件都对公共卫生队伍的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所以应继续充实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4.2 加强专业技能培训

目前的公共卫生专业技术队伍平均学历水平仍不高, 尤其是工作10年以上的工作人员。在职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构成也较复杂, 存在大量非预防医学相关专业的工作人员, 专业毕业生尚需要理论与实践的衔接过渡培训, 非专业毕业生对于公共卫生的大卫生观认识更不全面, 且随着社会的发展, 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技术问题也不断更新。因此非常有必要加强日常的专业技能培训, 来不断提高公共卫生人才队伍的整体技能水平, 以便应对各种公共卫生问题。

参考文献

[1]王焱, 刘东山, 雷苏文, 等.全国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卫生人力资源调查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08, 24 (6) :585-588.

卫生事业管理本科专业建设探索 篇6

一、在普通高等院校开设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突出问题

(一) 专业定位不明确, 专业特征不突出。如今, 卫生事业管理本科专业只是作为公共事业管理的一个方向, 并没有明确定位于我国高等教育专业目录。随着大多普通高等医药院校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其专业定位不明确, 特征不突出等问题愈加明显。学生的医学基础理论不够扎实, 专业管理学知识面狭窄, 社会适应性差, 无法完成复合型应用型的医药卫生事业管理人才的转变;加之普通高等院校缺乏对管理学科的深刻认识, 使得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特征不突出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

(二) 课程设置不合理, 专业教材不能与时俱进。公共 (卫生) 事业管理专业以管理学和医学为主, 同时兼顾信息技术、法律基础以及经济学知识, 而且掌握临床医学的概要对于医药卫生行业的管理人员更是必不可少的。但很多院校把适用于医疗专业的医学教育课程直接照搬, 学生疲于应付书面知识的学习和考试。另一个问题表现为专业课程内容的陈旧。随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力度加大, 卫生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但这些新的改革经验尚未编入教材, 学生的专业课程内容的学习不能及时更新, 与时俱进。

(三) 院校盲目扩招, 社会供需失衡。大多普通高校都不断扩大招生规模, 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也不例外, 导致我国实际卫生事业管理人才与高校专业教育不匹配, 供需失衡。国外医院的行政管理已步入职业化的发展道路, 在我国, 医药卫生行业的管理人员主要由学科研究带头人和高技术人才组成, 而正统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大多没有机会从事医药卫生行政管理工作。

(四) 师资队伍建设落后, 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任职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教师大多是非管理类专业毕业, 对管理学专业知识没有很深的造诣;或者是管理类专业毕业但师资不深的年轻教师。他们普遍学历较高、思维活跃、理论知识扎实, 但对卫生事业管理缺乏整体的认识, 更缺乏实际的专业实践技能和实务经验, 而且职称结构普遍偏低[1]。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 必须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保证, 而我国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还处于发展阶段, 其人才培养还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模式, 必然导致人才供需失衡等问题。

二、改善普通高等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的措施

(一) 明确办学方向, 突出专业特征是前提。以适应二十一世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为目的, 要求具有扎实的基本理论, 熟练的基本技能。掌握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卫生管理和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以及卫生事业管理的特征与规律。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并能把理论应用于实践。本专业要求培养复合型人才, 因此必须合理安排基础课程、医学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设置比重。

(二) 改善课程设置是基础。根据培养目标, 合理规划, 坚持以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主干课程为核心, 优化课程体系的设置。及时进行卫生事业管理教学改革, 体现专业特征。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 提高老师综合能力, 增强学生学习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三)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保障。大多教师专业理论知识扎实, 但普遍缺乏卫生管理的实践经验。基于此, 应给卫生管理专业教师提供课余培训或进修机会, 或提高教师入职门槛, 除了要求学历更应看重卫生管理实践经验[2]。医药院校重视医学相关专业的发展, 而对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不够重视, 使其被边缘化。导致授课教师工作积极性降低, 最终影响学生对此专业的认可度。因此加强对人文社科专业的关注和重视, 提升师资队伍建设, 是普通高校必须要考虑和着手解决的问题。

(四) 教学改革是手段。利用小组讨论或案例讨论的形式, 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通过大课讲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各种研讨会、角色扮演以及新技能的实践和结果反馈等方式, 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在本科生中推行“导师制”, 使每一个本科生都有相应的专业教师带教, 让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的实施工作或其它管理实践工作, 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摘要:开展卫生事业管理学位教育, 对于培养适应卫生事业发展的职业化管理队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在普通高等院校存在的突出问题, 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教材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魏晶晶, 吕新.卫生事业管理学科构建和路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12:134~135

[2]杨敬宇, 吴冰.卫生事业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的探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7, 12:814~816

公共卫生管理专业课程建设探索 篇7

医学高职高专教育属大专层次, 其公共卫生管理专业需学习的内容涵盖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 是医学专业中涵盖内容最广的专业之一。在学生学习时间只有3年、学习任务繁重的情况下, 应在充分明确办学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定位的基础上, 加强课程建设, 重视“学以用为本”。

沿袭传统专业课程建设, 医学高职高专教育仍以传授知识为主要任务, 其实验教学偏重于观察现象、验证理论, 忽视了学生素质与能力培养[1], 与医学高职高专教育培养具有专科文化程度的高级实用型人才的目标存在较大差距。要缩小差距达到培养目标, 关键在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实践教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操作技能培训, 逻辑思维与知识应用能力培养是实践教学的核心。公共卫生管理专业是我校人才培养的重点专业之一, 为推进医学卫生职业教育改革, 我校根据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目标要求开展了该专业课程建设实践, 探索增

注:本文为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6年度课题 (桂教科规办[2006]4号)

强学生专业职业能力的方法。

1 专业课程建设实践

1.1 明确办学指导思想, 把握课程建设方向

高职高专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 其培养的是实用型技术人才。“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医药卫生行业一线需要的, 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 实践能力强、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指导思想, 成为我国医学高职高专教育的共识。为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 国家教育部高教司2006年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以就业为导向, 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力度, 增强学生职业能力”。因此, 公共卫生管理专业课程建设应在这些思想和意见的指导下进行。

1.2 掌握就业信息, 了解专业人才知识和技能实际应用需求

根据学校招生就业办提供的就业信息反馈资料, 按“ (1) 乡镇、社区、卫生所、厂矿卫生机构, (2) 县级、二甲医院、药店卫生机构, (3) 地市级、三甲卫生机构”分类分析, 由多至少排序, 公共卫生管理专业2007届毕业生就业方向是 (1) 、 (2) 、 (3) , 2008届毕业生是 (2) 、 (1) 、 (3) , 均在广西地区就业。从就业信息反馈情况来看, (1) 类以乡镇卫生院预防保健所为主, (2) 类以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主。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乡镇卫生院预防保健所的上级业务主管单位, 既能胜任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 也能胜任乡镇卫生院预防保健所的工作。因此, 将公共卫生管理专业的毕业实习安排在广西各地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是符合“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才培养需要的。课程建设的关键在于进一步了解专业人才知识和技能的实际应用需求。

近年来, 我们通过以下途径了解公共卫生管理专业人才知识和技能的实际应用需求信息: (1) 利用指导毕业论文设计的机会, 与学生及行业一线人员面对面交谈, 了解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应用需求; (2) 以问卷形式, 对回校参加毕业论文答辩的学生和毕业生进行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应用需求调查; (3) 聘请行业一线专家组成公共卫生管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每年举行专业建设研讨会。从各种途径获得的信息, 均以专题报告的形式及时传递给相关教研室和学科教师。

1.3 修订教学大纲并调整实践教学项目, 加强实验实训项目建设

根据所了解到的情况, 及时修订教学大纲, 调整实验实训项目并编写实验实训指导手册。在修订教学大纲和实验指导手册时, 坚持以加强职业技能为核心, 以理论知识适用、够用为原则, 有实验实训的课程实验学时数达到总学时数的30%以上。

公共卫生管理专业人才知识和技能的实际应用需求调查结果显示, 从课程上看, 运用较广的专业基础课包括流行病学、卫生计学, 如预防接种及疫苗的安全使用, 疫情的调查、报告和处理, 各种报表的统计、上报, 体检资料、数据的统计分析等;临床医学课包括传染病学、临床基本操作技能, 如学生、工人、饮食从业人员的体检, 狂犬病、艾滋病、结核病的防治与管理等;专业应用课包括学校卫生学、环境卫生学、劳动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卫生法学, 如各种体检发现的疾病防治、教育与管理, 生活饮用水等水质监测, 公共场所和居室生活环境空气有害物质监测与评价, 粉尘等生产环境空气有害物质监测与评价, 食品抽样检测, 卫生法知识应用等。

从人才知识和技能的实际应用需求确立实验实训项目时, 提取有共性的部分组成某一项目, 各课程间应避免重复。实验实训中心仪器、设备的购置, 以满足实验实训项目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需求为主, 型号及性能尽可能为行业常用。

1.4 加强职业技能训练与考核

有实验实训的课程均要求开展期末实验基本技能考核, 且考核成绩占期评成绩的20%左右, 以促进学生重视职业技能学习。涉及监测和评价的实验实训课程, 以实验实训报告中对检测结果的卫生学评价为平时成绩, 占期评成绩的20%左右。

在实验教学和期末基本技能考核中, 要求注意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在毕业实习前的预实习中, 先安排基本操作训练, 再安排实地测定。

教学反馈发现, 学生非常赞成技能考核, 并提出不少意见和建议, 如增加常用仪器数量, 以便增加操作机会;适当开放实验室, 以便学生进行自我训练。我们把学生反馈信息作为仪器购置数量及调整教学安排的重要依据。

1.5 通过创建精品课程进一步提高课程建设质量

精品课程建设对推动课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而建立课程网站非常重要。经过2年的努力, 公共卫生管理专业主干专业课程中已有5门建立了课程网站, 其中2门课程被确定为校级精品课程。学校和系部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积极支持精品课程建设, 以创建更高层次的精品课程。

课程网站为师生的教与学提供了更好的平台。课程网站在主页的基础上设立了教学大纲、实验指导、教材及参考书目、教案、课件、课堂录像、习题和考核内容、课程讨论和网上答疑等基本栏目, 为开展远程教育和进行实验教学手段革新奠定了基础[2]。从网站建成后的运行情况看, 不仅对在校生的学习, 而且对解答毕业实习学生的疑问, 教师指导毕业论文都有较大帮助。

2 体会和展望

近年来的研究和实践, 使公共卫生管理专业课程建设进一步完善, 为申报并通过优质专业的评审奠定了良好基础。然而, 各课程建设仍需要不断改革, 从而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1) 更新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 反复学习、深入理解国家教育部高教司《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作为年轻的医学专科学校, 无论是教育管理者还是教师, 都必须以高职高专办学指导思想为先导, 明辨是非, 坚持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相结合的正确方向。

(2) 建设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是课程建设的首要任务, 也是改变某些课程建设相对滞后的前提。教师应主动了解公共卫生管理专业的职业能力 (即从事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的知识和能力需求) 基本需求, 更新知识, 提高教学与业务水平。

(3) 创建网络信息化实验实训室, 为课程网站发挥更大作用创造条件。同时, 加强学校网络建设, 使学生更好地进入网站学习。制作满足公共卫生管理专业教学要求的影像资料和多媒体课件, 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技术化、系列化。采纳学生意见, 建立实验实训室开放与管理制度, 满足学生职业能力训练需求。

(4) 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各种考核机制。理论考核要注重基本的、适用的、实用的知识。改变传统的实验实训考核模式, 将过程评价与目标考核相结合, 较全面地评价学生的职业技能[3]。

(5) 实现产学结合, 虚心向同行学习, 与同行研讨公共卫生管理专业实验实训教学改革规律, 交流经验, 共同探索增强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或方法。

关键词:公共卫生管理专业,课程建设,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道河, 王加真, 刘健, 等.专科层次医学机能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讨[J].临沂医专学报, 2001, 23 (1) :73~75.

[2]李利生, 曲瑞瑶, 虞芬, 等.生理学局域网络实验教学课程探究[J].医专学报, 2003 (3) :211~212.

卫生专业人才 篇8

[关键词]乡村级;卫生人才;短缺;原因;对策

随着新一轮医疗管理政策的出现,基层卫生医疗体系的管理也在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但是即使国家和社会已经开始重视了乡村级卫生人才短缺的情况,却还是在实践工作中遇到了乡村级卫生医疗人才管理工作的困境,所以如何解决当前遇到的人才引进瓶颈,就是我们整个乡村级卫生医疗系统管理所要考虑的重大问题。

一、仪征市乡村卫生情况调查现状

据统计,截止2014年年底,仪征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63个。其中,含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等3个公立医院。全市共设有病床2080张,平均每千人有病床3.69张。全市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共核定人员编制2207个,现有在职人员3426人。全市平均每千人有卫生技术人员5.09人、执业(助理)医师1.84人、注册护士1.80人。12个镇卫生院共核定编制752个,现有在职编内人员686人;83个村卫生室核定编制80个,现有在职编内人员18人。

参照这些数据我们不难发现,仪征市整体卫生医疗人才发展后劲不足,缺乏充足的高质量医疗人才队伍。并且根据调查统计显示,仪征市部分乡镇卫生网底偏弱,如真州镇村级与镇级诊疗人次之比为26:100,基层总体服务能力不高。

二、仪征市乡村卫生人才短缺的原因

1.工作环境艰苦不利于吸引人才

近年来虽然国家也在不断的大力支持乡村医疗卫生人才的引进工作,加大的资金政策方面的扶持和投入力度,乡村的卫生医疗工作环境也有所改善,但相对于一线、二线、甚至三线的城市相比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的。乡村的总体的医疗卫生人员素质较差、医疗配套设施不健全,往往就导致了很多医疗卫生人才在择业选择上会更希望到城市工作。

2.缺乏完善的乡村医疗卫生人才招聘机制

目前仪征市医疗系统招聘人才的途径是采用公务员考试引进模式,这种模式对乡村卫生人才引进的不利方面就在于把城市和乡村的招录都放到同一个平台上进行,乡村卫生医疗系统显然就竞争不过城市,导致人才的流失情况严重。另外,由于乡村级卫生医疗系统往往招聘的岗位会因为报名人数不够而被取消,这也导致了一部分人才即使想到乡村卫生医疗系统去工作也去不了,同样造成了医疗人才的流失。

3.工作待遇低人才流失较为严重

近年来,乡村级卫生单位资金投入相对少,患者少盈利也少,导致乡村级卫生医疗系统的人才缺失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工作人员的待遇低。很多在乡村卫生医疗系统工作的人员虽然考取了相应的职称,但待遇却并没有相应的提高,这就非常容易打击工作的积极性。

三、加强仪征市乡村级卫生人才的建设工作

1.加大对仪征市乡村级卫生人才的引进力度,加强对重点人才的培训工作

为了确保仪征市乡村级卫生人才引进工作的顺利开展,一定要为人才引进工作建立一个绿色引进通道,让高层次高水平的优秀专业人才可以经过医学专家教授的考核之后直接录用。同时完善人才招聘的机制,加大对研究生、博士生的招聘力度。并在政府的支持下要抓紧对医疗人才的培训工作,定期对目前工作在乡村医疗卫生系统的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鼓励他们在工作的同时继续接受教育和学习。

2.完善仪征市乡村级卫生医疗系统的待遇机制,解决医疗人才的后顾之忧

要合理的分配乡村级卫生医疗系统工作人员的待遇,实现绩效制的管理和考核机制,提高乡村级医疗工资待遇与城市基本工作待遇相一致。对于优秀的医疗人才要拉开工资收入,把绩效和工资水平相挂钩,多劳多得,工作质量高、服务态度好的人才收入也就越多,提高乡村医疗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解决到乡村卫生医疗体系中工作的后顾之忧。

3.施行奖励政策和补助政策,全方面的吸引医疗人才

在招聘乡村级卫生医疗人才的过程中大力实施奖励政策,对全日制医学高校的毕业生施行一次性奖励工作,给予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不同的奖励待遇,根据毕业生的需求提供不同的优渥待遇。另外,还要落实医疗人才到乡村级卫生医疗系统工作的补助问题,积极的对乡村医疗工作人员进行劳务补助和药物补助等相关补助政策,全方面的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仪征市乡村级卫生人才短缺的问题一直是政府和社会所关心的最重要的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那么如何能做到切实的提高仪征市乡村级卫生人才的招揽效率和吸引力量,就是要通过加强政府的干预,制定切实有效的招聘机制,从多方面改进、调整、完善仪征市乡村级卫生人才的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那岑.浅议新医改框架下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J].广西医学,2011(9)

[2]陈蓉飞.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探究与对策[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3(6)

[3]尹爱田,王文华,杨文燕.基于WHO卫生人力战略目标的我国农村卫生人才政策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2(1)

[4]唐莹.高职高专医学教育与农村卫生人才培养网络建设[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1(3)

作者简介

何文秀.性别:女.出生年月:1983年10月.籍贯:江苏省仪征市.职称:经济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人才工作.

卫生人才发展规划 篇9

一、我县卫生人才工作现状

(一)主要成绩

“十一五”以来,我局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积极实施人才强卫战略,始终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到突出位置,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采取了有力措施,促进了人才队伍的健康发展。目前,我县已形成包括党政机关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在内的具有一定规模和质量的人才队伍,为我县卫生事业进一步加快发展打下了良好的人才基础。

1、人才队伍总量逐年增加。到2011年月底,全县卫生人才总量达到人,其中,党政机关管理人才人,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人。

2、人才队伍素质明显提高。到2011年月,全县卫生拥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员人。专业技术人才中,高级职称人,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中级职称人,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

3、人才管理工作日趋规范。为实施人才强卫战略,在认真贯彻执行上级有关人事人才政策法规的同时,结合我县实际,在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人才资源配置、使用等各个方面,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规定和实施办法,先后出台了,为加强全县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二)主要问题

我县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还远远不能满足我县卫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能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人才问题仍是我县卫生和社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

1、人才密度较低,人才总量不足。目前,全县卫生人才总量不到人,每万人口仅拥有专业技术人才人,与其他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2、人才层次较低,高层次人才相对紧缺。目前,局机关管理人才中,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占%;专业技术人才中,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仅占%,高公文写作级技术职称仅占%,市级以上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只有人。

3、人才分布与专业结构不尽合理,结构性短缺现象突出。乡镇和社区卫生人才短缺现象尤为严重。专业技术人才中,单一专业的较多,既懂技术又精通管理以及外语、法律的复合型人才缺乏。相当一部分人才集中在县直机关事业单位中。

4、人才使用不够合理,人才不足与人才浪费现象并存。有些单位不能合理使用人才,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还有的盲目追求高学历,造成人才流失和人才浪费。

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部分单位领导的人才意识和人才观念不强,人才政策落实不力,人才智力引进的力度不够,人才资源开发投资渠道不够畅通,人才生活和工作的环境条件不够优越,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形成,人才管理体制落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人才市场体系还不完善。因此,增强人才意识和人才观念,加快整体人才资源开发,制定完善一系列政策,改革人才管理体制,加强人才市场建设,改善环境条件,加强继续教育,大力引进我县卫生急需的各类人才,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搞好人才的培养、使用和管理,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二、目标任务

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县卫生和社会发展十分重要的时期。实现医疗体制及其效益增长方式的根本改变,为实现人人享受比较好的医疗保健打下基础,对人才队伍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必须认清形势,增强危机感、紧迫感,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实现人才队伍发展的新突破。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我县卫生人才队伍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以机制创新为动力,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市场配置为基础,以优化环境为保证,充分开发人才资源,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重点抓好以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为主体的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才辈出的新局面。

人才工作的基本原则是:把促进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坚持科学发展观与科学人才观的统一,坚持“第一要务”与“第一资源”的统一,坚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用科学的人才观指导人才工作,准确把握人才的内涵,全面、辩证、科学地看待人才,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坚持人才资源整体开发,做到引进人才与引进智力并举,外来人才与本地人才并重,知识型专业人才和技能型实用人才并用,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坚持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改革取向,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引导人才向科研、生产一线流动,推进人才结构和分布调整,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大力优化人才环境,切实加强人才载体建设,不断完善人才政策,创新人才工作机制,营造有利于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紧紧围绕实现两个根本转变和提高创新能力的要求,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以改革为动力,以开放促发展,逐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与使用机制,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布局适当、创新能力强的人才队伍,为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人才保障。

(二)总任务

人才队伍发展要稳步增加数量,全面提高质量,合理调整结构,积极开发效能。党政机关管理人才队伍要按机构改革要求,以提高素质为主要任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要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并以高层次人才开发为重点,带动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经过几年的努力,建设一支规模较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基本满足我县卫生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

(三)发展目标

围绕建设人才兴卫的总体目标,我县卫生人才队伍发展的主要目标确定为:

1、总量目标。人才总量有显著增加。到2XX年,全到卫生人才总量达到人左右,占总人口的%;到2011年,人才总量达到人左右,占总人口的%。

2、素质目标。人才素质不断提高。2XX年,高层次人才达到人,本科以上学历的占人才总数的%以上,高级职称人员占技术人员总数的%以上,中级职称人员占技术人员总数的%。其中,机关管理人才队伍中,大专以上学历人员所占比例达到%,新进入我县卫生队伍的人员必须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大专以上学历所占比例达到%以上。到2011年,高层次人才达到人,本科以上学历的占人才总数的%以上,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高到新水平。

3、布局结构目标。人才分布更加合理,人才在城乡、不同专业之间合理分布。人才环境进一步优化,形成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

(四)工作重点

1、加强卫生领导人才队伍建设。认真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按照提高素质、优化结构、改进作风、增强团结的要求,选好配强领导班子。按照中央关于《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工作规定》要求,切实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引入竞争机制,进一步加大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力度。严格录用制度,及时选拔优秀人才进入领导班子。落实领导干部交流、轮岗、回避、考核等管理规定,坚持任前公示、任职试用、离任审计、辞职辞退、行政过错责任追究等制度,建立制度,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大规模开展干部教育培训活动,抓好党政干部初任培训、任职培训、专门业务培训和更新知识培训,有计划地选拔优秀年轻干部进行中长期培训,力争5年内40岁以下的领导干部全部达到大学本科以上学历。

2、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培养高层次人才和中青年科技人才为重点,带动整个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采取多种形式,抓紧培养一大批我县卫生急需的专业人才。到2011年,培养遴选名市以上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名在全市有知名度的学科技术带头人。

3、加强乡村医生人才队伍建设。根据需要,有计划地为社区招聘专业技术人员,引进急需人才。对在岗位工作的乡村专业技术人员,实行定期培训,争取时间内将45岁以下的乡村医生培训一遍。

三、主要措施

(一)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加快实施人才兴卫战略

1、确立人才兴卫的战略地位。小康大业,人才为本。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资源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在区域经济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我们要掌握卫生加快发展的主动权,必须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加快实施人才兴卫战略。各级领导同志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人都可以成才”、“以人为本”的科学的人才观,充分认识实施人才兴卫战略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和忧患意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为实施人才兴卫战略作出新的努力和贡献。

(二)坚持引进与培养并举,壮大人才群体规模

抓好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培养人才,要坚持以社会需求为最高原则,大力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努力形成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人才培育体系。面向现代化,就是根据卫生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培养人才;面向未来,就是着眼于我县卫生长远发展的需要培养人才,使人才培育目标与卫生发展目标相统一。加大继续教育力度,搞好各类人才的在职培训。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活动,鼓励人们勤奋学习,岗位成才。引进人才,要坚持按需引才的原则,立足于现实和发展的需要,着眼于多层次需求,大力引进卫生发展紧缺的各类人才。要坚持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其所长的原则,大胆、放手、科学地使用人才,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作用、释放人才的潜能、实现人才的价值。大胆,就是要用人不疑,充分信任,对优秀人才,要敢于起用,特别要敢于让优秀青年人才挑重担、挑大梁。放手,就是要根据人才所担负的职责,赋予其相应的权力,从人、财、物力等方面提供必要的保障。科学,就是要知人所长,按才授岗,把人才放到最适宜发挥其专长的位子,使各类人才都有用武之地。

1、多渠道多形式引进各类人才。根据全县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加强与人才密集地区和高等院校的联系,通过公开招聘形式,吸引各类优秀人才。到2011年,引进各类人才年均递增%以上,引进总量达到人左右。

2、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优惠政策。认真抓好现有各项人才政策的落实,并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及时研究创新人才政策。鼓励和支持各类人才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和知识更新培训。按照规定要求,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发放安家补贴等。

3、全面加强人才培养工作。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建立完善长期培养与短期培训相结合、国内培养与出国(境)培训相结合、用人单位自办与个人相结合的多层次、开放型综合培养体系。加大继续教育力度,建立带薪学习制度和经费保障制度。大力发展社区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积极创建“学习型机关”、“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城市”。

(三)狠抓机制创新,激发人才队伍活力

1、建立科学的人才考核评价机制。针对人才队伍的不同特点,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党政人才的评价重在群众认可。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坚持群众公认、注重实绩的原则,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经常性考核,把考核结果作为任用、奖惩等的重要依据。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深化职称制度改革,逐步形成科学、规范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机制,加快专业技术执业资格制度建设。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实行跟踪考核、动态管理,克服人才评价中重学历、资历,轻能力、业绩的倾向。

2、创新选人用人机制。打破地域、身份和所有制界限,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选人用人机制,法制完备、纪律严明的监督约束机制。以扩大民主、加强监督为重点,进一步深化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完善选任制,改进委任制,规范考任制,推行聘任制,探索实行任期制。以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深化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探索组织推荐、社会招聘、群众举荐和个人自荐相结合的管理人才选聘制度。

3、建立畅通的人才流动机制。破除一切阻碍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消除人才地区、部门、身份、所有制限制,疏通人才流动渠道,允许各类人才在县内合理流动。发展人事代理业务,放宽户籍准入政策,探索建立社会化的人才档案公共管理服务系统。鼓励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定期服务、技术咨询等方式进行流动。加强人才流动的宏观调控,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加强人才流动的法制化建设,保证人才流动的开放性和有序性。

(四)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加强人才工作的组织管理

1、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格局,建立统分结合、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建立党的干部工作和人才工作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提高人才队伍建设的组织化程度。建立健全人才工作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强化工作职能。建立“一把手”抓“第一资源”责任制,把人才工作列入各级领导干部的任期目标,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2、加大对人才工作的投入。各单位要设立人才队伍建设专项资金,用于人才培养、引进、奖励等。

卫生专业人才 篇10

1 以专业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为主线, 整体优化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促进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协调发展

1.1 改变过去教学内容划分过细和各门课程过度强调各自的系统性与完整性的架构, 按照拓宽基础、淡化专业、加强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制订教学计划。

1.2 针对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自身特点, 加强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 以大专业构建课程体系, 以学科群重组教学内容, 突出跨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

1.3 加强调素质教育、专业基础教育和实践教学环节, 应特别重视相关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学科的有机结合, 强化科学方法论和管理哲学类课程, 以提高学生基本素质和思维能力, 加速知识向能力转化过程。

2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加大毕业实习、见习及校内实验课程力度, 提高学生卫生管理的实际工作能力

2.1 加大毕业实习。拓展毕业实习渠道, 优选实习点, 培训带教老师, 提高学生的整体实习水平, 让学生接触实际、了解社会、了解国情, 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 形成良好职业素质, 全面提高学生卫生管理的实际工作能力。

2.2 加强课间见习。通过加强课间见习, 拓展课堂教学内容, 增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性认识, 使学生能够紧密关注卫生改革与发展的现实问题, 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前期成功的尝试为强化课间实习实践教学环节奠定基础。如我们学校所在的潍坊市, 是国家基本卫生服务制度改革试点城市, 潍坊市卫生局承担了卫生部课题“全国基本卫生保健制度试点”, 我们把潍坊市试点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站确定为学生课间见习基地, 任课教师根据课程教学内容, 定期组织学生考察和参加机构组织的相关管理活动, 提高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

2.3 加强对校内实验室的建设, 提高实验课程教学质量。基于我们所建立的管理科学实验室, 通过优选教学软件, 开展案例教学、网上案例点评、网上互动教学等环节, 提高实验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

3 以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制度为重点, 突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

3.1 教学方式改革。改变过去课堂教学注重演绎、忽视归纳;考试中重知识再现, 轻创造性思维训练;以及整个教育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的做法。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 进一步强化启发式教学, 由教给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转变,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同时,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注重培养学生搜集、筛选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语言表达、实际工作实践的能力和卫生管理创新能力。

上一篇:数学兴趣教学随笔论文下一篇:外科无菌术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