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十篇

2024-09-11

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篇1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企业业务活动日趋频繁复杂, 内部控制制度孕育而生。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帮助企业降低风险, 组织企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企业的核心战略位置, 其健全与否, 直接关系到企业经营的成败。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 企业的发展面临了一系列的问题, 尤其是对外部环境的适应以及内部资源的协调利用。内因是根本, 外因是动力决定了企业外部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内部的协调上, 因此, 企业要做好基础工作的建设,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相关概论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为了确保有关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 提高管理效率, 降低或避免风险以及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 提高信息质量而存在的。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迫在眉睫, 势在必行。其可以帮助管理层实现经营方针和目标, 保证业务经营信息和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 保证单位内财务活动的合法性。

1、什么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内部控制在企业内部管理监控系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那什么是内部控制呢?关于内部控制的定义, 很通俗的回答是:“企业防止舞弊的工具。”我国到目前为止, 还没有提出相对权威的内部控制定义, 在内部控制体系上仍然缺乏一个完整性、合理性及有效性的公认标准体系。现行的规范制度中, 只有《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一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中对内部控制作了定义:“本准则所称内部控制, 是指被审计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 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 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

2008年5月,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在财政部, 审计署的联合下发布, 并于09年正式在上市公司内实行, 这标志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迈上了一个更大的台阶。

2、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规范

现行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是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下建立的, 必须遵循规范中的规定, 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原则, 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框架。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主要遵循两个原则:适用性原则和健全性原则。

关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框架, 主要是从营造良好的企业控制环境, 构建风险管理机制、设立良性的控制活动、建立广泛的信息与交流、完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出发的。充分协调各部门的职责, 加强监控管理, 才能设计出科学、完善、严密的内部控制发展框架, 这也是企业孜孜不倦努力的奋斗目标。

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许多企业内部控制比较薄弱, 内控功效表现紊乱、机制失衡, 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存在重重矛盾, 引发了一系列不利于企业经营目标实现的失误, 经过归纳总结, 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自身内部控制环境问题

目前, 企业自身内部控制环境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公司治理结构只流行与表面形式, 尤其是在明确董事会、审计委员和高级管理人员的责任上, 有些企业产权结构相对混乱, 组织机构非常臃肿, 股东大会发挥不到应有的作用。其次是内部审计没有受到重视, 有些企业把审计简单地当成“纠错改弊”, 仅仅履行监督复核功能, 与真正意义上审计差距甚远。接着是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环境的认识不清, 管理理想和管理方式仍停留在行政领导的认识上, 没有将企业内部环境上升到企业整体发展的角度来考虑。最后是缺乏健康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就是传统氛围构成的公司文化, 它意味着公司的价值观, 诸如进取、守势或是灵活, 这些价值观构成公司员工活力、意见和行为的规范。目前, 很多企业都没有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积极的企业文化, 缺乏发展前进的氛围动力。

2、企业工作人员控制意识薄弱

目前, 我国多数企业对健全企业内部控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认为企业内部控制制约了企业的快速发展等, 认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就是制度、文件和手册, 导致企业工作人员的控制意识非常薄弱。有的企业建立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内容很不全面, 往往流于形式, 相关工作人员也只是做表面工作, 没有把控制工作做到实处。甚至在经济业务处理的过程中, 以强调灵活性为由执法不严、有章不循, 不按规定程序办理使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失去了严肃性。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需要耗费大量的物力、人力, 但是这种物力、人力的耗费不确定能否带来对等的经济效益, 因此企业工作人员对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缺乏主动性、积极性, 缺乏控制的意识。

3、企业内部监督机制问题

企业内部监督是企业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对于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 及时加以改进, 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企业内部监督包括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

日常监督重点关注物资采购比价、实物资产盘点对账、项目备用金盘点对账工作。专项监督关注重大制度风险事项、重大经营亏损项目和关键岗位管理人员变动或其他异常情况。很多企业, 在内部监督机制上都存在问题, 没有将专项监督纳入到日常监督中, 二者隔离出来, 造成企业监督机制不能够发挥实效的作用。

三、如何建立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针对如上问题, 建立一种以风险为导向的内控体系, 究竟应该怎么操作呢?实践得出, 需要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出发, 考虑内控是否有效地管理了风险, 并清楚内控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措施。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重视对企业内部良好控制环境的建设, 加强企业内部监督

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 是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内部控制环境主要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和企业文化等。完善内部审计机制围绕企业的战略、运营、财务等目标, 识别、评估企业可能面对的所有固有风险, 形成风险清单及相应的重要性排序。针对所识别出的风险点和重要性顺序, 逐一判断企业现有内控体系的控制措施, 判断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2、注重选用和培养高素质员工, 强化电子计算内部控制制度

首先要提高管理者的素质。提高他们的知识和技能, 端正他们的道德观、价值观。不同素质的管理者, 对企业发展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 进而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其次是提高会计人员和相关责任人员的综合素质, 应深入开展职业道德教育, 增强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和高度的责任感, 使企业的所有人员了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积极作用和基本原理, 为实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营造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再强化电子控制上, 也要加以重视, 工作人员虽然是计算机专业人员不可替代的, 但必须掌握计算机技能, 强化信息化, 电子化训练, 工作人员应积极地应用信息化系统知识, 为企业提供有远见的、可靠的信息参考。在信息化背景下, 对业务流程进行实时财务监控, 为企业领导层提供实时有用的信息。

3、确保信息的有效沟通, 建立监督检查制度

确保企业信息的有效沟通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 一个良好的信息系统应有助于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与效果。企业应按控制系统的需要识别使用者的信息需要, 在此基础上收集、加工和处理信息, 并将这些信息及时、准确和经济的传递给企业的相关人员, 使他们能够顺利履行其职责。

企业建立监督检查制度, 及时改进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 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内部审计既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部分, 也是监督内部控制其他环节的主要力量。内部审计通过监督控制环境和控制程序的有效性, 监督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否被执行并及时反馈有关执行结果的信息, 帮助企业更有效地实现预期控制目标。同时, 在监督过程中, 内部审计可以促进控制环境的建立、为改进内控体系提供建设性建议, 为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服务。

四、结论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内部控制制度对企业的重要性非常明显, 内部控制需不断完善, 对应地找到解决措施, 提高内部控制制度在企业的效果, 建立科学、完善且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

参考文献

[1]吕联盟.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下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完善[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6;06

[2]马向阳.电子商务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J].企业导报.2010;02

[3]高菲.内部控制自我评估[J].商业经济.2010;17

[4]胡敏.浅议如何优化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环境[J].商场现代化.2008;02

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篇2

我国企业领域于2009年实行内部控制制度, 经过几年实践, 内部控制方法、措施、程序日臻完善, 效果显著。而今, 国家将内部控制引入到行政事业领域, 旨在改变单位传统经济管理方式, 应用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模式加强单位经济活动管理。从内控规范设计的控制目标、原则和各项规则性、程序性措施来看, 单位制定并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有利于确保经济活动合法合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维护资产安全和完整、保证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效能等, 对实现单位治理体系和单位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内部控制基本内涵

内控规范所称内部控制, 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 通过制定制度, 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 对经济活动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定义用词不多, 言简意赅、内涵丰富。行政事业单位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单位肩负不同职能, 其人员工资、办公经费、专项资金、基本建设资金、实物资产采购资金均来源于财政拨款。尽管行政和事业单位在资金规模、用途、使用权限等方面存在差异, 但是都要对单位经济活动加强管理。

单位经济活动管理现称为内部控制。实行内部控制, 首先要根据本单位经济活动的特点拟定控制目标。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包括: 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 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 财务信息真实完整, 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 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实现控制目标的最佳路径是制定并严格执行单位内部控制制度。

现在推广应用的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在经济活动的管理实践中逐步产生、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它是以国家法律法规为依据, 结合单位经济活动的特点、规律和风险点, 运用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原理和方法, 将《会计法》、《预算法》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内控规范等法律法规中有关预算、收支、资产、采购、建设项目、合同等管理条款以及实施措施、执行程序等列为内部控制内容, 构成具有规则化、程序化、系统化、可操作性强的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是一个管理体系, 它与传统会计监督制度的最大区别是具有全面性和系统性。内部控制涵盖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监督全过程, 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控制。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作为一个系统, 是由预算业务内部控制制度、收支业务内部控制制度、政府采购业务内部控制制度、资产管理控制制度、建设项目控制制度、合同控制制度等子系统构成。以系统整体目标的优化为准绳, 协调系统中各子系统和各要素的相互关系, 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保障作用。

内控规范是指导行政事业单位制定内部控制制度的纲领性文件。但是, 各单位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时, 应当根据本单位性质、业务范围、经济活动特点、风险水平及所处内外环境等实际情况, 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和执行程序, 形成具有本单位特色的内部控制制度, 方能取得理想的控制效果。

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是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 是控制与反控制的搏弈过程, 凸现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是一个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世代工程。各单位应根据不同阶段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需要和实际情况, 采取针对性对策, 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二、实施内部控制制度的必要性

单位经济活动存在一定风险性。2013年以来, 全国各地揭露出一批严重违法违纪的大小官员和企业管理人员, 尽管他们所犯的罪行有所不同, 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 就是他们利用掌握经济建设项目审批权或单位经济活动管理权之便利, 为有关单位或个人谋取利益, 索取、收受巨额贿赂或虚列开支等方式贪污钱物。究其腐败现象产生之主要原因, 除犯罪者综合素质不高、利欲熏心之外, 那就是内部控制制度不严密和惩戒不力。纵观全局, 腐败人数毕竟是少数。多数单位治理经验表明, 制定并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是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的重要手段。邓小平同志曾说过: “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 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 甚至走向反面。”习近平总书记说: “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两位领导人的讲话, 精辟地指出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对行政事业单位而言, 要增强内部控制意识, 加快建设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进程, 用制度制约权力运行, 防范腐败滋生, 打造高效廉洁、人民满意的服务型单位。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既是行政事业单位当前最紧迫的一项重要任务, 也是反腐倡廉建设的必然要求。

行政事业单位担负着一定的管理公共事务, 提供公共服务, 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等方面公共管理职能。单位资金是单位履行职能的物质基础, 是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和效果的财政支撑力量。通过制定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实施不同岗位分离、明确分工、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勤俭办事、厉行节约等措施, 是防范经济活动风险,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实现经济活动控制目标的有力保障。内部控制制度的顺利实施, 既是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也是加快单位治理体系与单位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内在要求。

内部控制是现代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现代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单位经济活动本身就是人的活动, 无论内部控制制度如何先进, 都是由人来制定和执行的。因此, 单位在制定和执行内部控制制度体系过程中,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大力宣传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动员和组织单位全体员工积极参与内控制度建设, 鼓励大家齐心协力、共同遵循制度规定办理业务, 为实现经济活动控制目标作贡献。内部控制制度中的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和业务流程程序是具有抗风险能力的制衡机制, 同时, 也是各部门、各岗位之间通力协作的和谐工作机制。在执行内部控制制度过程中出现不同意见时, 应通过心平气和地交流和探讨方法, 化解歧见和矛盾, 建立部门与部门、人与人之间和谐工作关系, 为打造和谐单位、平安单位夯实基础。

三、牢固树立内部控制理念

一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功能很强, 既是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的利器, 又是推进单位体系和单位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石。行政事业单位实施内部控制制度, 是改革传统理财方式的制度创新, 而制度的变革总是要求人们率先转变思想观念, 思想观念的转变又是推进新制度建设行为的先导。因此, 单位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过程中, 应确信内部控制制度的重大作用, 扭转传统理财思维, 克服“领导一人说了算”和依赖“会计监督”的思想, 增强内部控制意识, 把内部控制理念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 使资金预算、收支业务、资产管理、政府采购、建设项目、合同管理等活动处于全面控制之中。

单位管理者的思想还要从“要钱难”向“花钱难”方面转移。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要想很好地履行职能, 则要在所辖领域内开展各种建设和科研活动, 无论是建设项目还是科研项目都需要财政资金支撑。然而在过去一段时间内, 行政审批环节多, 存在要项目难、要钱难的问题, 一度出现跑“部”要钱现象。2013年以来, 各级行政审批项目和审批环节大幅减少, 外部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只要单位实事求是地编制项目预算, 做到程序规范、方法科学、内容完整、项目细化、数字准确、实施措施具体等要求, 财政部门会及时批复的。单位有了财政资金之后, 如何防范风险、提高资金效益成为单位管理者的难题。解决难题的方法就是本着“花钱少、办事多、办事更好”的思想, 通过制定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实施规则性措施, 执行规范性程序, 用制度约束权力运行, 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 就能实现防范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目的。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 单位公共服务能力也将随之提高。既彰显内部控制制度的重大作用, 又显示出单位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单位治理体系和单位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积极贡献。

四、建立制衡机制

所谓制衡, 是指在单位内部岗位设置、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工作机制。至于制衡方法和内容, 要视单位规模和业务范围而定。

1. 建立决策机制

单位负责人是本单位法人代表, 拥有资金管理权, 并承担经济活动主体责任。为了保证合法理财,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果, 按照《会计法》和内部控制规范的要求, 凡是涉及单位资金使用方向、用途、控制目标、大额资金使用额度标准、内部授权等事项, 都由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一经决定, 不得随意变更。

2. 建立相互制约、相互监督机制

单位在机构设置和人员分工方面, 坚持不相容岗位分离的原则, 将单位预算业务管理、收支业务管理、政府采购业务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以及内部监督等经济活动的关键岗位实行有效分离, 安排具备与其工作岗位相适应资格和能力的人担任, 建立和健全岗位责任制, 明确岗位职责, 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工作机制, 对单位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有效性进行监督。

3. 建立内部检查评价工作机制

单位应当设置负责检查评价工作的部门或岗位, 定期或不定期对单位经济活动情况、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发现经济活动存在问题及时改正。同时对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科学性、合法性和有效性以及内控目标实现程度等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调整、自我完善。

4. 建立关键岗位人员培训、教育机制

通过培训、教育方式, 引导关键岗位人员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念, 以严以律己、廉洁奉公, 勤勤恳恳地工作、清清白白做人的思想和态度, 自觉地按照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要求, 认真履行职责, 维护公共利益。

五、推进单位信息系统建设

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篇3

内部控制的发展及其存在问题

内部控制源于西方发达的经济体,尤其以美国COSO全国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The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National Commission of Fraudulent Financial Reporting)为代表,先后经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和“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五个阶段,内部控制的内容从内部牵制设计一个要素到会计控制、管理控制的两个要素,到增加内部环境的三要素,到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第五元素,再到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的八要素逐步地增加和完善;控制目标也从提高经营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可靠性和法律法规的遵循性的三个目标发展到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果和效率,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的五个目标。在目标设定中增加了“战略目标”,使企业在追求短期利益的同时,从战略高度关注企业长远目标和可持续发展,可以说内部控制是一个很好的管理工具,是很多专家学者和企业管理者管理实践的经验总结,是对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实践性总结和重要补充。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主要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以公司企业为主要形式、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的新型企业制度,而在实践中缺乏相应的指导内容,内部控制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当前我国企业也十分重视应用内部控制来加强内部管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内部控制理论研究上起步较晚,大多数企业在内部控制应用方面主要以我国有关部门颁发的制度为依据,同时借鉴国外企业的成功经验。我国的内部控制从2005年开始境外上市企业按照COSO规范要求建立内部控制体系,到2008年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五部委联合发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10年三个配套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的颁布,再到2011年A+H股的上市企业实施内部控制、境内上市公司试点和自愿试点企业的内控试点,到2012年所有主板上市企业的全面展开,走过了7年时间。在政府的创新和指导下,不少企业在内部控制应用方面表面上搞得轰轰烈烈,但是真正取得较好成效的却不多,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由于历史与发展的原因,我国市场经济还不发达,市场体制尚不完善,从整体来看,企业体制多样化,治理结构不合理,企业在内部控制应用方面基本都存在控制环境不良、控制手段传统、控制目标单一、执行力不够、关注战略目标不够、没有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相结合等问题,因此,如何建立支撑企业战略目标、符合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内部控制具有现实意义。

建立符合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内控体系

强化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控环境

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中的核心问题,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核心是通过配置公司的权力,建立有效的监督和激励机制,以保护公司股东的权益,实现公司利益最大化。建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决策、执行和监督的机制,从根本上处理好投资者、管理层和监督者的关系,处理好制度与人的关系。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行业和地方相关法规和公司章程规定,对公司章程规定的重大事项必须提交股东(大)会讨论;董事会执行股东(大)会的决议并在公司章程规定的权限下进行管理活动;监事(会)对董事会和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活动进行监督,发挥战略委员会、审计委员会、薪酬提名委员会等专业委员会对董事会的支撑作用;建立企业“董监高”和独立董事的职责权限、任职资格、议事规则和工作程序,并按照规范要求定期组织相关会议,保持好相关记录并按照信息披露的要求进行披露。企业的重大决策、重大事项、重要人事任免及大额资金支付业务等,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者联签制度,任何个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意见。

对公司的战略进行研究,制订企业的中长期和短期

战略目标并对目标进行分解

企业战略管理是企业管理科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能够给企业发展指明方向,促进企业朝着正确的方向迈步,保证企业近期和长远的持续发展。为了保证战略目标的实现,企业要加强战略管理,做好从战略分析、规划、实施到决策变为现实的战略过程,对国家宏观政策、行业进行研究,对市场和竞争对手进行必要调查,对存在的机会和风险进行识别,发挥自己的优势,做和自己能力资源相匹配的业务,设计好的商业盈利模式。企业应该对自己的中长期战略和短期战略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目标和实施路线图,并把战略目标分解到相应的组织和人,落实资源和计划,对关键目标和节点进行重要控制,并根据执行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进行动态的战略管理。一般企业都缺乏战略管理人才和相应的行业研究,因此建议请专业的咨询公司定期对公司的战略进行必要的设计或者战略梳理。

在战略框架下设计企业的组织架构,并对管理职责

重新进行梳理

为了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优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按照组织设计原则和内控规范要求对现有组织进行设计和梳理,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区分核心职责和辅助职责,并对核心职责对应的业务进行必要的设计,明确各部门的管理界限和接口。面对重大组织调整,最好进行必要的试运行或者设计过度组织结构,并对组织运行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并做必要的调整,在组织正式运行后一般要保持组织的相对稳定。

nlc202309041812

很多企业在经过多年发展后,由单体公司向集团化迈进,企业的组织也要进行相应的变革。按照集团化管理的要求,要明确集团和子公司的定位和职责要求,整合资源,对子公司管控进行必要设计,尤其关注子公司的投资管控制度,通过合法有效的形式履行出资人职责、维护出资人权益,重点关注子公司特别是异地、境外子公司的发展战略、年度财务预决算、重大投融资、重大担保、大额资金使用、主要资产处置、重要人事任免等重要事项,并建立相应管理制度。

建立战略指导下的薪酬和绩效考核等人力资源制度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科学,它具有价值有效性、稀缺性和难以模仿性,是企业构建竞争优势的核心资源。企业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人力资源作为核心构建自己的竞争优势,是企业管理的基础,企业高层必须重视。内部控制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内容分为人力资源的引进与开发、人力资源的使用与退出两部分内容。在企业管理实践中,企业要按照组织和管理职责的分配,进行必要的岗位分析,对岗位职责进行设计,编写岗位说明书;对岗位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进行定岗定编;对岗位进行分析评价,建立具有激励性的薪酬制度和绩效考核办法;把战略目标、年度目标和经营计划关联,把公司目标和管理活动结合起来,并逐层分解;在建立绩效考核制度的同时加强对员工的培训、职业生涯规划和长效激励机制的建设,保证公司的战略目标实现,同时兼顾员工的利益,让员工也分享企业发展带来的实惠。

按照内部控制要求建立企业文化和社会责任相关制度

作为社会公众公司,企业应履行社会责任,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内部控制要求企业的社会责任主要包括安全生产、产品质量、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促进就业、员工权益保护等,要求企业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协调,实现企业与员工、企业与社会、企业与环境的健康和谐发展。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经营准则、经营作风、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的总和。内部控制要求企业进行文化建设并对文化建设进行评估,董事、监事、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主导和示范作用,以自身的优秀品格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带动影响整个团队,共同营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环境。

对企业的核心业务进行梳理和设计,建立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

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要求,对企业的资金、采购、资产、销售、研发、工程项目、全面预算、合同管理等重要管理要素进行业务流程的梳理与设计。对符合公司业务发展要求的业务流程进行描述以实现规范化;对不符合内控流程要求的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对不适应公司未来变革与发展的业务流程进行再造;从业务流程识别关键流程,从关键流程识别关键作业,从关键作业识别关键管理活动,从管理活动识别内控风险,并对风险通过多维度按照重大风险、重要风险和一般风险进行评价,建立风险控制矩阵,对评价指标比较高的风险纳入公司层面风险数据库。企业高层在管理实践中要重视并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对公司不能承受的风险要建立风险管理方案并落实资源进行改善。建立公司高层、中层和基层全员参与的内控体系,在业务过程和日常管理活动中对控制活动进行记录与归档;建立事前、事中和事后交叉控制的网状控制,对风险比较大的事项,加强控制;对风险比较小或者一般的事项采取减少控制以提高管理效率;对风险适中的业务活动可以加强事后审计控制,在兼顾风险的同时提高管理效率。

内部控制是一个综合性的控制,往往是几个控制措施的综合应用,内控规范里讲了7个常见的内部控制措施: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营运分析控制、绩效考评控制。根据内控实践经验,强调事前不相容职责控制、授权审批控制外,特别强调了作为内控事后控制的内部审计控制,即经过风险评价后对组织和业务进行内部审计控制,有利于提升管理效率,特别是针对国企改制来的上市公司,公司要强化审计部门的力量,对风险大的单位和业务加强内部审计。

对内控体系进行评价

完成内控体系建设后,企业要按照《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要求制订评价工作方案、组成评价工作组、实施现场测试、认定控制缺陷、汇总评价结果、编报评价报告,自我评价报告需要对外公告和提供内控审计单位进行内控审计。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组应当对被评价单位进行现场测试,综合运用个别访谈、调查问卷、专题讨论、穿行测试、实地查验、抽样和比较分析等方法,充分收集被评价单位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是否有效的证据,按照评价的具体内容,如实填写评价工作底稿,研究分析内部控制缺陷,并对内控缺陷进行认定,包括设计缺陷和运行缺陷。企业对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应当以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为基础,结合年度内部控制评价,由内部控制评价部门进行综合分析后提出认定意见,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审核后予以最终认定。按其影响程度分为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对于认定的重大缺陷,应当及时采取应对策略,切实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并追究有关部门或相关人员的责任。新建立的内控体系一般要求试运行3个月以上进行初次内控评价,在年底财务审计前再做一次内控评价,并检查整改效果。

执行内控审计

在企业完成内控评价报告后,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的要求,企业要对特定基准日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可以单独进行内部控制审计,也可将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进行整合审计。内控审计包括制订审计计划、实施审计工作、评价控制缺陷、完成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内控审计报告有四种:标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否定意见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和无法表示意见内部控制审计报告。

特别注意内控无效的两种情况:注册会计师认为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存在一项或多项重大缺陷的应当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发表否定意见,评价指引中明确指出的重大缺陷的主要四种情况如下:

1. 注册会计师发现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舞弊。

2. 企业更正已经公布的财务报表。

3. 注册会计师发现当期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内部控制在运行过程中未能发现该错报。

4. 企业审计委员会和内部审计机构对内部控制的监督无效。

企业如果拒绝提供或以其他不当理由回避书面声明,注册会计师应当将其视为审计范围受到限制,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

案例介绍

这是一个创业板上市企业,上市前三年业绩获得很好发展,上市后由于竞争的加剧、市场发生很大变化,企业的内部管理滞后,严重地影响了企业的持续发展。解决方案如下:首先,对企业的战略进行梳理,提出相关多元化战略的公司战略和以差异化为核心的双链增值战略的业务战略,对传统产业在价值链扩展增值、产业链增值方向下功夫,充分挖掘潜力;同时开发国外市场和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最后,在战略梳理基础上,对企业现有组织进行变革,设计了企业近期组织变革方案和远期组织架构,对管理职责进行重新设计,建立了中高层以上人员的胜任力模型;进行人员定岗定编和薪酬绩效考核设计,把企业战略目标、年度经营目标和员工的收入挂钩,建立激励性薪酬和绩效激励制度,同时按照内控规范要求完善营销、研发、采购、存货、质量、工程项目、业务外包、合同管理等相关内控制度,设计了相关业务流程,并建立风险管理体系。目前,公司已经完成了一个相关产业多元化投资项目,并成功开发国外市场;完成新组织的试运行并转入新的组织管理架构,完成薪酬和三季度的绩效考核,企业管理逐步规范,业绩也获得保证和提升。

(责任编辑:郝幸田)

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篇4

摘要:在2011年的时候,我国完成了对新财会制度的修订,新财会制度的修订完成使得我国的医疗系统改革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规范和完善了医院的财务制度,对于医院财务会计的内部质量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就对新财会制度下的医院财务会计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财会制度 医院财务 会计内部控制体系 构建

内部会计制度主要就是指为了让会计信息的质量得到提高,让资产的完整和安全得到一定的保障,确保相关的规章制度以及法律法规能够有效的贯彻和执行等从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的措施、方法以及程序。在我国卫生和医疗事业不断改革深入的情况下,那种传统的内部相互制约和牵引的制度已经不能够很好的适应医院的实际发展需求,那么就需要建立和不断完善内部会计的控制制度,这样医院的效率才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实现发展的目标,保障医院能够稳定健康以及科学的发展。

一、新财会制度下医院财务会计内部控制体系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

首先医院在进行预算管理的时候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在编制完整的预算时过程比较的短,质量不高,这样在管理很多资金的使用时就只能够按照前一年的相关资料来进行,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其次就是很多医院的管理者对于财务会计内部控制体系的认识和了解还不够全面,在认识这项制度的目的和作用的时候还不到位,只是简单的认为是和其他的一些条例规范一样,是一项比较简单的工作流程,对于内控控制的作用并不能够真正的认识到。最后就是现在很多医院的审计体系不是很严格和完整,这样医院内控审计体系的工作就会不到位,经常就会发生财务会计内部事件。

二、构建新财会制度下医院财务会计内部控制体系

医院的财会制度在经过最新的修订之后,和传统的财会制度相比较,在会计的核算以及财务的管理等方面的财务工作都进行了更加明确的改进和规范,对它的使用范围进行了明确,进一步的完善了会计科目体系,医院成本的核算工作以及项目的收支管理工作也进一步的加强,财务的报告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对于医院的财务报告审计和监督的工作也变得更加的重视,医院财务会计工作健全性以及有效性得到了进一步的保障。

在建立财务会计内部控制体系的时候,对于新财会制度的相关规定医院应该要积极的配合,在进行各项财务会计内控控制工作的时候应该要严格的按照制度的相关内容来进行。同时还应该要严格的按照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结合着医院的实际情况来建立内部控制体系。在建立医院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体系的过程当中,应该要对内部控制体系的执行和设计工作相当的重视,同时对于控制体系的监督工作也应该要加强,这样医院的财务会计内控控制体系才能够更好的实施和运行。对于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应该要不断的提高,对人事管理要不断的加强,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也应该要不断的提高,对相关的工作人员要进行定期的培训和教育,让他们的职业道德水平、思想素质以及专业技术水平得到不断的提高,如果工作人员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出现违规现象的话,那么就必须要进行严肃的处理。对于财务会计内部控制体系的构成也应该要不断的完善,医院的各级领导都应该要承担一定的管理责任,建立起一套比较权威、科学以及高效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体系,这样医院才能够在比较科学和合理的控制体系当中开展实际的工作,医院的财务会计信息才能够公开化和透明化。

财务会计内部控制体系主要就包括了控制的环境、风险的评估、控制的信息和活动以及监督、沟通这样五个部分。在建立医院财务会计内部控制体系的时候,对于医院本身的管理要求以及环境应该要考虑充分,对于医院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应该要处理好,通过对各个部门的利益进行调节来对医院的管理规划和结构进行不断的完善,制定出一套比较科学的管理体系,保证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能够得到提升。各个医院应该要根据自身的一些实际情况、战略规范以及发展的目标来建立起一套比较适合自身医院发展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体系。对于财务会计内控控制体系的设计和执行工作应该要高度的重视,对于医院各个机构的职责应该要比较的明确,在设计财务会计内部控制体系的时候,要选择那些对医院的具体情况比较熟悉以及经验比较丰富的专业机构来进行,同时还应该要咨询各个机构,多吸取一些建议和经验,设置内部的审计部门以及相关的机制,来监督财务会计内部控制体系的执行工作,这样财务会计内部控制体系才能够发挥出真正应有的作用。

三、结束语

总之,医院是一个经济实体性质和行政事业单位统一的综合体,建立起比较科学、合理以及良好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体系,能够对医院的各项工作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医院的管理环境也能够得到有效的改善,对于贪污和腐败的事件也能够起到很好的控制作用,能够保证我国的医疗事业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许诚君.完善医院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的思考[J].中国外资,2013,01:147+149

[2]习彩红,盛春平,王斌,邵建华.新时期医院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的一些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3,01:175

[3]潘莉.浅谈医院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策略[J].经济师,2013,04:179+181

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篇5

一、CAQ股份有限公司内部控制现状

(一) 内部环境

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 CAQ股份有限公司按照《公司法》、证监会的有关规定, 设立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在董事会领导下的管理班子。公司根据自身规模及企业性质, 设有集团办公室、规划部、财务中心等9个集团职能部门, 在集团公司章程中, 简要地规定了各部门的工作职责。而集团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以及日常监督工作主要由审计部负责。

(二) 风险评估主要有:

(1) 财务风险。集团公司的某些子公司有着较高的资产负债率, 据资料显示集团公司在2012年上半年营业利润比上年同期下滑达36%。而在2012年该集团某主要板块子公司资产负债率高达86.14%。2012年末, CAQ股份有限公司合并报表资产负债率为73.30%, 较高的资产负债率增大了公司的财务风险。

(2) 经营风险。对CAQ股份有限公司来说, 经营风险主要是经济形势方面的和经营业务的单调性两个方面。在经济形势方面的风险体现主要是由于国家宏观调控及相关政策变动对汽车行业的影响;以及原材料价格上涨的风险, 给集团各分公司以及事业部的成本控制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其次是业务、生产结构单调, 即CAQ股份有限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绝大部分来自汽车销售, 把公司命运全压到汽车生产与销售这个并不稳定的业务上难免会对公司的长远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3) 控制活动。在公司制度上, 公司制定了《CAQ股份有限公司章程》、《CAQ股份有限公司员工手册》和《CAQ股份有限公司资产管理规范》、《CAQ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议事章程》及董事会专业委员会实施细则等。经营业务方面, 公司建立了相关的监督办法体系和程序, 对各部门、各环节的职责履行情况进行监控。

(4) 信息与沟通。在信息与沟通方面, 公司的主要文件是:《CAQ股份有限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它确保了公司内部及与外界之间的信息畅通, 目标是实现管理层能够随时随地了解到公司的最新相关信息, 并且保证企业能够及时得、完整地向外界公布企业的最新财务、经营状况等信息。

(5) 内部监控。CAQ股份有限公司为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要求下属分 (子) 公司相关职能部门监督工作由事后追查责任人转变为事前、事中的实时监控。CAQ股份有限公司制定了《CAQ股份有限公司审计监察管理制度》以及相关办法与实施细则, 设立了审计监察部对公司及下属单位的经营过程、经营成果以及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管, 对其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实施评估。

二、CAQ股份有限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 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CAQ股份有限公司依据公司法的规定, 在组织形式上设置了董事会、监事会及经理层等权利机构, 满足了监管层的要求, 但并没有符合公司法法理精神的实质性的法人治理结构。具体存在以下问题:董事会内部成员大部分是亲戚关系, 董事会成员和管高层成员严重重叠等问题。

(二) 风险意识不强

通过对该公司的分析, 公司管理层对于风险管理的意识是不足的, 目前并没有制定出完善的制度条例来对下属子公司的风险管理进行指导、控制和监督, 公司所注重的只是管理层经营业绩的好坏, 而对经营过程中的具体操作以及风险存在的可能性并没有过多得关注。笔者认为, 企业的内部控制并不能只停留在制度上和规则上, 需要企业上下各个层级、部门之间通力配合, 互相监督, 共同执行, 把内部控制的思想落实到每一个业务环节, 才能实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和战略目标。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 X股份有限公司管理层并没有一个十分明确的风险可接受度的衡量。从CAQ股份有限公司自我评价报告所呈现的信息来看, 集团没有确定出对于风险的可接受度, 说明集团没有将风险管理的思想恰当地融入企业集团的内部控制之中。

(三) 信息与沟通不足

在信息和沟通这个要素上, 首当其冲的是集团下属分公司的内部信息沟通问题, 在审计Y动力有限公司 (CAQ股份有限公司下属子公司) 的过程中, 其财务部门没有提供一份企业自身统一的内部控制流程制度, 因此只能分不同部门各个以此收集资料。在对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调查过程中发现, 大多数的部门并没有严格按照制度办事, 虽有比较完善的制度约束, 但是部门之中的部分人员却根本不知有此制度的存在。此外, 信息资源不能够在企业各部门、各层级之间实现有效的传递。

(四) 对子公司内部控制监督管理不足

众多的下属企业使集团无法委派足够的人员去管理企业, 只能是在当地进行招聘, 这些人可能对企业集团的文化不能产生共鸣, 对于集团下发的各种文件制度不会深刻认同, 因此在运行管理上可能会脱离集团的轨道而自由发挥。Z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系CAQ股份公司下属子公司) 每年会接受集团上级部门的监督检查和考核, 但是在审计过程中发现其内部控制建设并不十分理想, 说明集团对于下属企业的内部控制监督机制并不健全。

三、CAQ股份有限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体系构建

(一) CAQ股份有限公司内部控制改进目标

针对CAQ股份有限公司目前的公司特点和经营模式, 先提出对内部控制改进的目标: (1) 强化公司管理层以及全体员工的风险意识, 打造一个适合公司的合理、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 确保公司能够顺利实现每期制定的经营目标。 (2) 改善公司现有的全面预算管理办法和章程, 使其能够更加得适合公司的生产特点, 而不是一味地照搬文件。 (3) 改善和完善内部审计条例, 强化内部审计部门权力, 明确其责任和义务, 确保内部审计部门的内部监督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4) 确保公司及下属各分公司、事业部所发布的财务报告能够如实反映公司实际经营成果, 实现其可靠性、真实性和完整性, 最大程度地保护投资者权益, 对公众负责。 (5) 健全和完善公司内部信息传递制度, 确保内部信息传递的畅通性, 实现内部各个部门及与外界沟通的快捷性、有效性。

(二) CAQ股份有限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建设具体如下:

(1) 改善内部环境, 完善企业文化。一是构建与企业发展目标相一致的风险意识体系。管理层牵头领导下属员工开展风险文化学习, 逐步构建与公司发展目标及核心价值观相匹配的风险意识体系, 并把这种风险思想在公司各个部门、层级之间广泛传播, 为此公司应该形成具体文件条例写入公司的《CAQ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纲要》。二是完善董事会结构。避免董事会被董事长架空, 实现董事会、总裁两者权力的平衡, 具体可以:吸收外部董事进入董事会, 使董事会能够发挥应有的制衡作用;建立审计委员会, 实行审计委员会对公司内部控制的审计工作负责, 增强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 充分给予其应有的权力;成立监事会, 并从外部聘请有经验的, 具有一定财经、法律等知识的监事加入其中, 尽快建立监事会对董事、高管层实施监督的制度体系。实现公司高管层人员之间权力相互的制衡。三是正确的价值观。在《CAQ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纲要》中明确规定提高员工职业道德和鼓励诚信的条款, 并出台相关奖惩措施, 提高公司员工的综合素质, 培养其高尚的价值观。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在公司内部刊物上大力宣传内部员工的诚信事件, 号召全体员工向先进员工学习。

(2) 构建CAQ股份有限公司风险管理体系。一是建立风险管理岗位。厦门大学内部控制研究小组对我国深市、沪市上市公司进行了调查抽样,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上市公司的风险管理水平普遍较低, 大多数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观念比较淡薄。在这些上市公司中, 凡是制定了相关部门实施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 在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影响均较小, 应对风险的能力普遍较高。而CAQ股份有限公司并没有指定专门的部门参与风险管理, 也不具备较为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 因此有必要在公司内部设置相关部门实施风险管理, 以便在市场中及时发现风险点, 采取果断措施规避风险。二是在实施内部控制过程中强调风险管理。目前, 管理层制定了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 并由审计部来具体实施。笔者认为, 根据公司发展的战略目标, 以及目前国内外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潮流和趋势集团应该把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有机融合在一起。审计部在内部控制的执行过程中要同时关注到风险管理, 将风险评估、分析作为内部控制中的重要部分去实施, 并定期将可能存在的重大风险反馈到董事会, 这样才能实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将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相结合, 从而使内部控制能够为集团的运营发挥巨大作用。三是设计风险管理目标。比较明了的风险管理目标是企业开展风险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为了做到有的放矢, 公司有必要制定比较明确的风险管理目标, 以便在实行风险管理的过程中提高工作效率。在相关文件、制度中明确各职能部门在风险管理活动中的角色及分工, 做到责任到人, 提高工作效率;建立一个风险管理系统, 专门收集风险管理活动需要的相关资料和数据;由董事会和高管层进行商议, 制定公司对该风险管理的政策和容忍度, 确定出大概的范围, 编制内部控制手册。四是培养风险意识。公司应该在企业文化中适当引入风险管理的思想和概念, 将风险意识渗透到公司文化中去, 定期开展对公司员工的企业文化培训, 培训的主要课程就是灌输风险管理的思想和方法。要让员工认识到, 风险管理并不仅仅是高管层的工作, 也不是某个人或是某个部门的职责, 它需要公司全体员工共同合作和充分参与。只有全体员工都能将自身致力于风险管理的系统中去才能实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风险管理成果的显著性。五是重视风险管理流程。意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之后, 就必须针对风险管理设置一个比较科学、完善的风险管理的应对流程, 笔者认为, 对风险事件的识别和处理可以包括以几个部分: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控制、剩余风险评价。

(3) 控制活动建设。公司管理层根据风险评估等一系列程序进行决策, 制定相关的风险应对措施, 之后就需要各部门来执行控制活动将这些决策付诸于实践。CAQ股份有限公司内部控制改进需要做的就是对关键的风险点设计相关控制程序。

其一, 预算管理的优化。预算不能仅仅是停留在文件上的空谈, 必须要求下属子公司把集团公司的预算结果付诸于实际行动。必须严格贯彻落实预算决策, 并制定相关的奖惩措施, 对不执行或执行不力的部门进行处罚, 对严格执行预算并取得较大成效的部门和个人给予奖励。预算的初衷是为了通过合理的规划来降低支出, 节约成本, 以追求货币资金的效益最大化原则。因此在进行预算的时候, 要以降低成本为前提, 规划合理科学的资金流为手段, 把公司资金用于效益高、风险低的项目, 节省不必要的开支, 从而避免不必要的借款, 规避财务风险。预算活动要有固定的业务流程可依, 根据设定好的业务流程及业务的实际特点分析确定预算流程中的主要风险点、关键控制点。以固定资产预算为例:公司固定资产预算一般是由生产部门根据生产计划和部门实际情况制定的固定资产需求报告, 之后由财务部门作出审核, 报请高管层及董事长审批, 提出整改意见后由财务部门和生产部门联合编制预算报表。这里就存在着两个风险点:一是预算量的大小, 如果预算过量则会导致固定资产闲置, 造成资源浪费;预算不足则会影响到企业正常的生产活动, 不利于企业扩大生产规模。二是固定资产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是否到位, 如果项目本身就是亏损项目的话对固定资产的采购则会对企业带来极大地损失。

其二, 资金管理。公司可以采用当前大多数集团化企业的资金运营模式:财务集中模式。集团总部及下属分公司的主要资金流全部要集中在集团资金管理部, 由集团财务中心统一管理。如此可以最大效率地利用数量有限的资金存量, 在公司发现效益高的投资项目时可以随时调拨资金进行投资, 这样既有利于节省财务费用, 又可以使资金的运转更加高效、快捷, 也有利于优化企业的产业结构和扩大生产规模。

除此之外, 集团要统一制定出一套适用于整个集团公司的资金结算流程。在每个流程、环节都要具备相关的接收和支付单据, 对每一笔较大金额的资金运转, 集团财务部都要严格审查单据是否齐全, 是否有相关责任人的签字确认。对于不合规的资金收付业务要追查到底, 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理。规避财务舞弊风险。

其三, 完善信息沟通系统。加强和完善集团信息管理系统建设, 对下属各子公司和事业部的日常经营事项进行统一监督和管理, 随时了解集团内部各子公司的主要业务活动。进而方便相关部门站在整个集团的角度上分析公司运行的情况, 以便集团公司能够提前根据这些数据资料作出产品生产规模和类别的调整从而满足市场和客户的需求。对计算机信息部的各个岗位和人员进行分工, 完善信息管理部人员的结构配置, 保障集团信息化建设的人才支持。根据信息系统建设的特点和其特殊性, 设定一个专门的适用于信息化建设的内部控制程序, 并根据事前监控、事中控制和事后补救的原则制定出一整套的应急处置程序, 避免在信息泄露之后无计可施而对公司造成较严重的后果。规避信息丢失风险。

参考文献

[1]陈志斌、陆瑶:《内控规范制定机构研究》, 《会计研究》2008年第4期。

[2]杨雄胜、李翔等:《中国内部控制的社会认同度研究》, 《会计研究》2007年第8期。

[3]李明辉:《论我国衍生工具内部控制机制的构建》, 《会计研究》2008年第1期。

[4]毛新述、杨有红:《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中国会计学会2009内部控制专题学术研讨会综述》, 《会计研究》2009年第5期。

市场驱动创新体系法律制度研究 篇6

一、市场驱动创新体系概论

(一)创新体系含义

创新体系由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基础设施、外部互动和创新环境组成,是以政府主导、市场配置资源作用、各创新主体联系和互动的社会系统。

创新体系的发展主要靠政府驱动与市场驱动。

(二)市场驱动含义

市场驱动,市场带动工业,行使产业集群的想法,使市场有特点,经过专业市场培养,在国内和国际吸入广泛的生产要素和资源,重点是吸引大量的中小企业在市场上进行空间集聚,构成专业市场为后盾,企业分工、产业特色、品牌辐射力强的产业集群,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市场驱动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集聚效应为核心。

二、市场驱动创新体系发展

市场驱动从无到有,从崭露头角到日趋重要,伴随着创新体系在不断发展。

首先,市场驱动为创新体系的成果提供实现的平台。创新的需求来自于市场拉动,市场需求亦然是查验创新可否成功的标准。

其次,市场驱动为创新体系提供动力机制。一是创新成功的巨大优势激励企业投入巨资进行研究开发和创新成果的商业化活动,从而为技术创新活动提供了动力机制。二是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企业为了竞争中获取上风只能想办法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并将其产品化、市场化,竞争的压力自身亦为企业创新提供了动力。

再次,市场驱动对创新体系具有调节作用。它以消费者的需要为基点,是“看不见的手”,包含着市场交易规则和运行机制,对创新拥有自发的调节作用。

最后,市场驱动为创新活动的确定性提供保障。创新以技术的研发为条件,自身拥有较高的探寻性质,市场则具有本身的内在规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削减创新行为的不确定,保障创新体系发展。

三、市场驱动创新体系的政策、法律现状

创新体系的发展有四个阶段,主要靠政府驱动与市场驱动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能够看出市场驱动正在逐步形成,并且作用越来越突出。我通过创新体系的四个发展阶段来论述市场驱动的产生与发展。

(一)形成阶段(1949—1977年)

本阶段特点是创立各种科研机构,制订科技发展计划,逐渐形成我国创新体系。本期的科技计划主要有“12年科技发展规划”等。在这个时候,国家创新主要是“政府主导”,政府是资源的主体,资源是严格按照计划配置。

此阶段,创新体系主要靠政府驱动,市场驱动还没有出现。

(二)发展阶段(1978—1995年)

本阶段体现是探寻创新体系的发展模式与创新政策,出台了许多改革政策、措施。这期间,创新是计划主导模式,即创设科技计划,在科技计划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国家前后出台了一系列的计划如火炬计划等。同时,中国也兴办了许多科技园区。

197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主要以计划调节,并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功能。这是我国在经济政策上首次明确提出要将计划与市场结合起来。

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谈话中讨论了计划经济即政府驱动与市场驱动的关系,提出计划与市场全是经济手段。

1994年提出《关于深化企业改革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意见》,1995年从具体实践上把国有企业变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培育相互协调起来,尔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了有系统、有重点地整体推进的时期。

除上述政策,在这阶段我国出台了许多利于市场驱动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发明奖励条例》,《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实施细则》,《关于进一步推动科研与生产联合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股份有限公司境内上市外资股的规定》等。此阶段市场驱动尚处于萌芽阶段,对企业的调节作用不断增强。

(三)国家技术创新系统阶段(1995—1998年)

在此期间,突出了企业的创新模式,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建立市场经济目标,从企业、企业制度和产权制度改革,加强企业创新功能,政府制订重大科技计划逐渐由科技和经济主管部门联合制定,涌现了新的参加者,如国家工程中心等,加速了创新成果的商品化、市场化。1997年确定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并且中央提出,力图到20世纪末,多数的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到2000年,基本达成了此目标。

此阶段市场驱动技术创新从崭露头角到日趋重要,政策与立法着重于保障、促进市场驱动的发展。

(四)国家创新系统阶段(1998年至今)

1997年《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提出,面向新知识经济时代,创新体系具体包含知识的创新系统、知识的传播系统、技术的创新系统与知识的应用系统。

2001年我国参加了世贸组织,给政府与企业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加速了改革与开放,标志着我国的对外开放迈入了一个新阶段。

2012年"十八大”强调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此战略包含各个方面,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加速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2015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修改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将企业主体、市场导向、产学研结合等制度再度深化。

此阶段,市场驱动的重要作用已经凸显,法律与政策着重于立法监督市场驱动运行出现的问题。

四、结论

从市场驱动的法律政策可以看出,随着市场驱动的作用不断凸显,保障与促进市场驱动发展的法律也在不断被提出与实施,从允许市场驱动的政策,到促进其发展的法律制度,再到立法监督,市场驱动的立法不断完善,但是法律的实际执行尚存在不足,我国应在不断完善市场驱动立法的同时,加强执法,以此保障市场驱动对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朱谢群.创新性智力成果与知识产权[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2]曾素梅.提高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J].赤峰学院学报,2015(5).

试论我国自首制度的三元体系 篇7

(一) 一般自首制度

根据我国《刑法》第67条第一款的规定“犯罪以后自动投案, 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 是自首。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 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 犯罪较轻的, 可以免除处罚”。通常认为一般自首的构成要件有两个, 即犯罪后的自动投案和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针对上述二构成要件, 笔者认为有两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一是自动投案的对象的限制问题。这也是一个在司法适用中应准确把握并澄清的一个问题, 根据《解释》的规定, 自动投案的对象可以是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 人民法院, 也可以是所在单位、城乡基层组织或其他有关负责人员。可是在属于告诉才处理的自诉案件的条件下, 向被害人自首是否具有自首的权力?在该类自诉案件中, 犯罪人向被害人投案后, 须同意被害人将自己的罪行告诉司法机关, 经自诉而受到追诉后, 才成立自首。这种情形通常称为首服。首服制度在我国古代就有相关的立法如《唐律》《大清律》等。但我国现行刑法并没有规定首服制度, 同时对向被害人投案的行为是否认定为自首也无有关司法解释加以认可, 这不能不说是我国立法上的一个遗憾。

(二) 余罪自首制度

从构成要件的角度来看, 余罪自首比先前提到的一般自首少了犯罪后自动投案这个要素, 实际上是对自首条件及其范围的放宽, 从而更有助于鼓励犯罪为子积极选择自首以新的通路。就余罪自首, 我想侧重谈谈对余罪的性质认定的问题。我国相关的司法解释有如下的规定“被采取强制措施的嫌疑人、被告人和已宣判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罪行, 与司法机关已掌握的或判决确定的罪行属不同种罪行的, 以自首论”。法理的层面上看, 如果当事人的确是主动供述同种性质的罪行时, 也应当予以认定为自首的行为。对此, 我想解释两点;首先, 《解释》做出的规定没有准确地把握自首行为的本质。自首的本质意义在于当事人的供述的主动性既缩短了司法机关侦破案件所需必要的时间, 也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从而为国家减少了不必要的司法支出, 同时当事人主动性及其积极配合的心态也将其人身危险性及社会危害性大大地降低, 从而促进对社会公共法益的保护, 也从社会资源达到合理甚至是优化的配置。既然不论当事人供述罪行的类型及性质究竟如何, 其行为本质都是一致的, 都是当事人犯罪后自愿主动地接受国家司法追诉的行为, 体现了当事人积极的悔改态度, 处理上我认为就应该同等对待。

(三) 特殊自首制度

理论通说的自首制度二元体制的认定我认为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环节, 即分则条文中关于自首的相关规定。虽说在我国刑法典中刑法总论的精神可以囊括分论中一切条文的立法原意, 但笔者认为鉴于分则中关于自首规定有别于总则中一般自首和余罪自首的要件, 所以将其单列出来, 称其为特殊自首 (也有学者称其为特别自首, 但笔者鉴于与余自首的区别) , 即我国自首制度的第三元体制。

我国刑法关于特殊自首制度的确立可以追溯到1998年通过的刑事单行法, 如198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惩治贪污贿赂罪的补充规定》中第2条第3项规定和第8条第3款的规定该单行法将职务犯罪的特殊自首划分为具体两种类型“一是职务犯罪特定身份犯本人的自首例如贪污犯的自首, 另一是职务犯罪外围犯罪人的自首, 如行贿人的自首。但在1979年刑法采用单一类型的总则式立法模式以后, 分则中也就取消了特殊自首的相关规定, 随后1997年修订的, 即我国现行刑法在79年刑法基础上增加了分则式立法的模式。相应地对于自首制度, 分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条文的规定之中:刑会分, 则第164条第3款规定的对公司、企业人员行贿罪:行贿人在被追捕前主动交待行贿行为的, 可以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第390第二款对犯行贿罪的处罚行贿人被追诉前主动交待行贿行为的, 可以减轻处罚或免除处罚, 第392第第二款介绍贿赂罪:”介绍贿赂人在被追诉前主动交待介绍贿赂行为的, 可以减轻处罚或免除处罚。从以上分则三条之规定不难看出, 这三条规定中除了分别对主体的特殊性予以认定外, 其余构成要件及处罚地原则完全桢。因此, 特殊自首判度我想着重从其时间要件及其与一般自首和余罪自首的比较异同这两大文面进行分析研究。首先, 我们先来看特殊自首制度的时间要件, 也就是对特殊自首的时间限制。分则中三法条均界定了当事人应在被追诉前主动交待犯罪事实, 所以笔者认为“被追诉前”是个值行探讨的限制性用语。“被追诉前”在条文中含义表面看来即犯罪后的自首行为必须发生在本罪被司法机关追诉之前, 也就是说, 必须发生在犯罪人因本罪而被司法机关讯问或采取强制措施之前或犯罪人在被采取强制措施或正在服刑的情况之下, 主动如实供述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本人所犯的特殊或特定的犯罪事实, 从立法明文内容来看, “被追诉前应排除犯罪人的主要犯罪事实已被司法机关掌握而被通辑追捕等已属于受到司法机关追诉的情况在外。同时, 虽然说特殊自首相对于一般自首和余罪自首的规定更加宽缓, 但基于我国刑法的立法精神和刑法基本原则中罪刑法定原则的约束, 也不能把其构成要件扩张解释成认为因特定犯罪而被通缉追捕的情况为自首的时间要件。对于在时间要件司法认定一个行为是否属于特殊自首是非常关键的。

特殊自首有其独特的构成要件, 适用范围及处罚方式, 因而无法被一般自首和余罪自首所吸收, 笔者认为其区别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主体要件的特殊性:

作为总则中规定的一般自首和余罪自首、其体现是适用于任何类型的犯罪, 所以二者对应的主体也应当是具有犯罪行为的一般主体。而特殊自首适用的主体仅限于分则164条3款, 390条2款及392条2款明文规定的特定主体, 即对公司、企业行贿的人员, 犯有行贿罪的行贿人以及犯有介绍贿赂罪的介绍贿赂人。

2、时间限制的特定性:

与一般自首和余罪自首的时间要件相比较, 特别自首的成立必须严格限制在犯罪人“被追诉之前”如前文所述, 这个时间范围也要小得多, 同时最高人民法院1998年有司法解释对一般自首和余罪自首进行了扩张明解, 认为自首、陪首、通辑追捕过程中自动投案等情形均为自首, 要比特殊自首的时间范围宽缓得多。

3、处罚力度的差异性:

我国刑法总则第67条明文规定的对一般自首与余罪自首的处罚原则为“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 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 犯罪较轻的, 可以免除处罚。而分则中对特殊自首的法定处罚原则为“可以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4、适用范围/效力的选择性:

作为我国一项法律的基本原则, 特别法的效力要优于普通法的效力, 因此作为我国刑法分则规定的特殊自首在判断和认定直到发生效力都要优先于总则规定的一般自首和余罪自首, 例如, 如果某犯罪嫌疑人在被采取强制措施的情况下 (符合余罪自首的前提) , 如实地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关于介绍贿赂的犯罪事实在此种情况下, 笔者认为就应认定该犯罪嫌疑人的行为系特殊自首, 而非余罪自首, 依据法律相关规定, 可以减轻处罚或免除处罚。

综上, 笔者认为将我国刑法对自首制度从三元体制的角度进行研究和运用的这一理论既符合我国刑法立法原意的本质, 同时也符合司法实践的要求。笔者相信也只有基于对正确认识的司法实践, 才更有利于与犯罪作斗争, 保证刑法正确实施, 最终确保社会的安定。

参考文献

[1]马克昌:《刑法通论》,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年。

[2]李文燕、杨忠民:《刑法学》,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5年。

[3]赵秉志:“论我国刑法分则中的特别自首制度”, 《人民检察》, 2000年。

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篇8

95%以上的城乡人口有了基本医疗保险

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作。马凯介绍,随着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建立、全民医疗保险制度体系逐步健全、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社会福利制度体系不断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基本形成。

报告显示,截至今年11月底,职工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合计达8.37亿人,其中职工参保3.38亿人,城乡居民参保4.99亿人,待遇领取2.26亿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5.9亿人,其中职工医保2.8亿人,居民医保3.1亿人,新农合参保7.35亿人,总覆盖超过13亿人,95%以上的城乡人口有了基本医疗保险。

“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有效惠及困难群众。”马凯介绍,截至今年11月底,全国共有城市低保对象1893万人,农村低保对象5202万人、五保供养对象532万人。2013年,全国医疗救助近1.1亿人次,获得临时救助的家庭达3937万户次。全国城乡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覆盖率城市超过70%、农村超过37%,养老床位达到572万张。建立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保障孤儿54.9万人。

马凯介绍,我国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连续10年调整,月人均水平由2004年的647元提高到今年的2070元。2013年底,全国城乡老年居民月人均养老金82元,其中各级政府全额负担的基础养老金76元。

“各级政府和社会保障经办机构大力推进管理服务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严格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逐步完善基金预决算制度,不断加大基金监督力度,社会保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了明显提高。”马凯说,近5年共安排104亿元专项资金,支持中西部地区建设县级服务中心和乡镇服务站,推动了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实施了金保工程,加快建设社会保障信息系统,目前已发行社会保障卡6.8亿张。

职工养老“双轨”运行,待遇差距矛盾突出

“虽然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但在制度建设和实施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有些还比较突出。”马凯指出。

公平性不足。覆盖面还有欠缺。目前全国还有1亿多人没有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主要是部分非公经济组织员工、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以及部分农村居民等。还有部分群体没有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筑业等高职业风险行业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的比例比较低,这些人员还不能充分享受到社会保障权益。社会救助制度覆盖面还不够,特别是失能、半失能老人护理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比较突出。待遇差别仍然较大。由于机关事业单位仍实行单位退休养老制度,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双轨”运行,待遇差距矛盾突出,社会反响强烈。

适应流动性不够。在我国加速城镇化进程中,人口大规模流动的特点突出,特别是跨地区流动就业的农民工多达2.6亿人,而现行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和方式对这一特征的适应性不足。养老保险关系跨地区、跨制度转移接续还存在不及时、不顺畅的问题,导致部分群体中断参保。异地劳务派遣人数较多,造成劳动关系和社保权益认定复杂化,农民工在流入地一旦发生职业风险或面临突发性、临时性困难,很难获得必要保障和救助。

可持续性不强。社会保障筹资渠道仍偏窄。目前各项社会保险缴费比例已经较高,财政投入大幅度增加,但面对老龄化高峰的迫近,养老抚养比持续增高,医疗费用上涨,给社保基金长期收支平衡带来了很大压力,急需进一步拓宽筹资渠道。

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到2020年覆盖率提高到95%

“科学论证,切实做好社会保障制度顶层设计。”马凯谈到下一步工作时指出,社会保障制度涉及面广,社会关注度高,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全局,顶层设计需要科学论证、广纳民智。

报告提出,国家将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加快实现城乡基本养老保险人员全覆盖。力争使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人数在2017年达到9亿人,到2020年达到10亿人左右,将覆盖率由目前的80%提高到95%。

马凯介绍,将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立与城镇职工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一个统一、五个同步”。“一个统一”,即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建立与企业相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行单位和个人缴费,改革退休费计发办法,从制度和机制上化解“双轨制”矛盾。“五个同步”,即机关与事业单位同步改革,职业年金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同步建立,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完善工资制度同步推进,待遇调整机制与计发办法同步改革,改革在全国范围同步实施。

如何强化激励约束机制,扩大筹资和投资渠道?马凯提出,建立健全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社会保险激励机制,引导和鼓励参保人员通过增加缴费年限和提高缴费基数获得较高的基本养老金。通过增加政府补贴等措施,引导城乡居民早参保、多缴费和长缴费。建立兼顾各类群体的社会保障待遇正常调整机制,根据经济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物价变动和财政承受能力等情况,适时调整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并将多缴多得的激励机制延伸到待遇调整政策之中。基本医疗保险要完善政府、单位和个人合理分担的筹资机制,深入推进付费方式改革,使医疗费用实现合理可控的增长。

马凯提出,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信息网络,做好跨地区、跨制度社会保险关系转移衔接、异地就医费用结算等工作。加强社保经办机构建设,推进各项社保统一征收管理,提高管理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实现精确管理和便捷服务,切实为参保人员记录一生、服务一生、保障一生。

(来源:《人民日报》)

中日会计制度与体系的比较研究 篇9

关键词:日本,会计改革,会计制度,会计体系

中国和日本作为亚洲的两大强国, 因文化方面的差异, 导致其无论是在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还是社会文化环境上都有着非常大的区别, 而高度发展的市场经济更离不开完善的会计准则, 所以无论是对从企业角度还是政府角度出发, 两个国家在制定与实施会计制度方面所依据的法律法规也不相同, 所反映的内容、形式以及填报对象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和各自的特点, 选择一个被大多数人认同的又有意义的会计准则的重要性逐渐凸显。

日本它以其完整的健全的会计体系及实践特色始终走在国际会计的前端, 因此, 对日本先放下爱恨, 走近日本这面镜子, 在照见自己的同时, 以了解日本会计的特点做渠道, 通过比较、认识差异有利于我国的经济立法建设和会计领域的健康积极发展。

一、中国的会计制度与体系

我国的会计制度与体系是一个相对年轻的体系, 它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完善, 现在基本形成了我国一套完整的会计制度与体系。首先, 从会计法规体系说起, 会计法规体系的发展经过了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 会计法规的构架体系是我国会计制度体系的根基与根本, 它掌控着我国会计体系的发展方向。我国的第一个会计准则是1998年实行的, 这是我国会计的初步形成时期, 是我国会计最初的形象。我国的会计法规体系由三个部分构成, 《会计法》, 《会计准则》及《具体会计准则》;3.各种财务相关的通则与制度。除此以外, 我国还有非常多的其他法律中也涉及到会计法则体系。

《会计法》作为一门法律, 其颁布实施和其他法律条文一样, 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进行颁布实施, 是我国现有会计的基本法, 具有权威性和实用性。同时为了细化《会计法》, 我国还颁布了《会计准则》, 这一准则是对《会计法》的细化及具体的解释。现行的《会计准则》由两个部分组成, 1.一般会计准则:一般会计准则是基础, 所有的会计工作, 企业的会计核算都必须围绕着这它展开, 它是进行会计工作的基本原则;2.具体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是对会计中的非常具体的事务及事项进行规范, 对会计工作的具体事项进行规范, 可以说具体会计准则是具有可操作性的会计实施指南。同时具体的会计准则分为三个大类, 第一个是实际财务报告准则, 例如在实际工作中的财务报表、财务报告列表列报、现金的流量表以及金融工具的列表等等;第二个则是涉及到会计要素的具体业务的准则, 例如收入、有形资产, 无形资产、物资以及存货等等;第三类则是指特殊业务会计准则, 特殊业务包括了债务公司的重组、资产的转移、政府的补助, 企业年金基准等等各个方面。

除此以外, 还有财务会计制度和证券法, 在我国的会计法律中这两者也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证券法是我国颁布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规范的法规, 它保证了交易双方的合理利益, 限制了交易双方的行为, 由国家法律的约束, 确保了交易的安全以及可靠, 因为市场经济体系必然会存在分配交易公平、公开、谋私等问题, 有法律的束缚, 它确保了交易的安全, 为我国经济长久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显著的贡献。除了证券法, 财务会计制度也有其意义, 它是财务部按会计法以及会计准则指定的相关统一操作规范, 它更是对于《会计法》以及《会计准则》中对财务会计核算部分进行规范解释说明, 具有可操作性, 因为此规范的颁布, 让财务会计总体核算有了全面的提高, 管理水平也有了大的进步。

税法作为会计法律体系的一部分,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税法它是由国家各级的立法机关颁布实施的法律, 国家成立了各级税务局, 加强税收的征收以及管理工作, 确保了税收能够及时的上交, 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不受到非法的侵害。税法是我国税收制度的保障, 规定了纳税人的权利和义务, 用法律来进行规范和约束税务相关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办法》中第十三条就是最好的法规保证, 这一条款规定显示了税法与会计制度的联系, 可见税法作为会计法律体系的一部分, 和审计法、公司法以及合同法等法规共同组成了我国的会计法律体系。当然, 税法作为会计法律体系的一部分, 遵守的同时, 会计应按照会计准则为工作标准。

二、日本的会计制度与体系

日本是发达国家, 其会计体系构建非常健全和稳定。其基本的框架构成包括了三大类:证券交易、税法、商法。日本在各个方面受美国的影响比较多, 会计自然也不例外。日本的会计制度的特点是以保护一般投资者的利益为根本目标, 以确保私有制的利益得到保护。因为日本的经济就是为了私有化的经济服务, 所以日本的会计也是为了私有化经济服务。日本的会计原则是由企业会议审议会制定, 并且归属于大藏省, 由大藏省颁布。日本制定的企业会计原则分别为:1.一般原则;2.损益表原则3.资产负债表原则;4.会计原则。在1948年的日本经济安定本部设置成立高端的咨询机构, 其企业成员由注册职业会计师、专家学者以及少数的政府官员构成, 除了进行财务会计原则、成本会计准则、会计相关规则的研究, 还进行会计教育的科学研究工作。此机构于后更名为了企业会计审议会, 该机构是日本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 经过多次调整, 于1953年重新划归大藏省。除此以外, 日本的商法还进行了规定, 在日的任何的企业都要编制属于本公司的资产负债报表, 属于经济中最重要的股份公司一类更要进行资产负债表以及损益表和营业报告书等各项财务列报, 而且所有的日本会社或公司都要编制当年的现金流量表等相关报表, 这个规定从1999年起执行。

虽然日本的会计制度来源于西方国家, 但是与西方国家日本的会计制度有很大的不同。有别于其他西方国家的会计的规则, 包括了银行财务报表、电力事业会计规则以及海运业的财务报表, 其中的大部分都由不属于大藏省的以外的职能部门给予制定;2.历史成本原则是日本的会计认可并计量所采用的, 比如存货可以采用的计价方法就包括先进先出法、个别计价法、毛利率法等等。

三、中日会计制度与体系的比较

(一) 中日的会计体系是有相似之处的, 就像中日文化有相通的地方一样,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中国的企业经济核算方法与日本责任会计相似, 两国的流程都是在在企业统一领导之下, 通过对指标进行分解、落实, 从而去实行目标或者达到某种目的;

2.我国的会计体系建立有内部核算与告知系统, 同样日本的会计体系也建立有此系统。但是中国和日本的会计制度和体系亦有许多不同, 第一, 两国的会计管理体制有差异。日本为资本主义国家, 而中国为社会主义国家, 政府统一管理是我国所采取的大部分的管理方式, 由于中国的社会特点, 国家主导者会计制度和体制, 国家财政部制定了统一的会计政策, 在会计法的要求之下, 里面包括的会计相关活动的指导方针以及基本会计的要求和遵守的准则, 相关的业务的处理程序以及账务处理手段与方法都给予了相关的规定, 我国的企业和个人只要遵照国家的要求去处理进行会计业务就可以, 就是由国家统一制定管理。而日本是资本主义国家, 会计制度在全国并不是统一的, 整体的会计制度管理百花齐放, 体现了多元化。

(二) 两国的社会考试体制大不一样

日本的注册会计师考试是世界公认的最难的考试路径之一, 能够取得日本的会计从业证, 可谓是打开了金子大门, 在日本的应考人员为了取得会计师的资格, 必须先后要通过三次考试且均由国家组织, 同时在考试期间还要求具备一年的实习和两年的业务助理经历。第一次是基础知识部分的考试, 目的是进行一个初步的筛查, 看应考人员是否具备基本的文化水平和常识积累;考试并不限制考生的年龄以及学历, 考试科目包括了语文、数学和财经类的论文。第二次的考试是注册会计师知识预备考试, 通过了初试就可以进行第二次的考试, 目的考察应考人员是否具有助理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能力;考试科目涵盖了会计的各个方面, 包括了经营管理学、会计和审计、法学等等非常多的学科, 第二次的考试合格后需要经过大约三年的经验磨砺期才有资格参加最后一次考试, 最后一次的考试是综合考察他们的实际能力, 考试科目包含了会计电算化科目、财务预测与决策科目、微观经济分析科目和专业的论文写作。由此可见日本的会计考试通过合格率非常低, 换来的是他们通过之后的专业素质水平, 和不得不令人尊重的业务水平。中国的会计考试制度起步的非常晚, 相较于日本成熟的体制, 中国的会计考试制度显得非常的不完善, 这一点从中国的会计师制度的运行体系就可见一斑。中国的注册会计师被称为中国的十大金考之一, 但是相较于日本的注册会计师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现阶段的注册会计师考试要求考生通过专业阶段的《会计》科目、《经济法》科目、《税法》科目、《审计》科目、《财务成本管理》科目、《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 六门科目的考试, 都必须达到规定的分数之后, 才可以进行下一步的考试。中国目前的现状, 考注册会计师的人逐年增加, 中国的注册会计师比日本要容易考上的多。

(三) 两国的成本控制不同

日本的成本控制主要采用的是非常多的成熟的专业理论体系, 包括了价值工程、成本差异分析、目标管理等专业的方法。我国的成本控制, 就是不断的压缩降低成本, 而压缩降低成本的渠道就是通过让职工献计献策, 通过这样尽量减少收益性的支出, 这很大程度要依靠职工的创造性和自觉性。

四、结论

我们进行日本会计的研究对我国会计发展有很多的帮助和启迪。

会计模式本身没有好坏之分, 只是是否适应会计管理和经济发展本身的需要。

(一) 为何比较中日会计的制度和体系

1.将近百年里, 日本会计模式基本上没有发生变化, 相当稳定, 主要原因是日本法律对会计的约束极其严格, 而我国行政化的管理体制使得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相当严重。

2.中国社会对会计监督作用认识不够, 会计信息的主要需求者是政府部门。这就让企业会计有了可乘之机,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3.日本会计模式长期以来是同其会计环境相适应的。如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处理时重视会计制度习惯于各类规则和判断界限, 很少进行个人判断。我们同样需要结合中国具体环境来完善中国会计模式。

4.日本经济全球领先, 地位极其重要。可以直接参与国际会计事务, 在国际准则制定过程中拥有话语权, 保证了其会计模式的稳定发展。

(二) 今后应如何发展

第一是确立会计原则的重心。会计信息只有在保证其真实性的前提下才能够提供可靠的信息。日本的这一原则值得我国借鉴和学习的, 这不得不引起我国会计界的重视, 也对确定我国会计发展方向及会计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是很有帮助的。

第二, 会计职业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提高。日本的一般会计职员他们首先具备高等学历的教育、会计理论知识和实践都很丰富、会计信息电子化操作也是必备技能。我国也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提高并更严格的要求, 这样从根基做起不仅让我国会计人才具备会计专业的高素质, 同样对培养会计人员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日本是亚洲乃至世界的经济强国, 而我国也一直致力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会计, 我们要看到我国和日本的会计制度方面的差异, 为使会计适合我国本土, 我国会计建设要充分考虑中国的政治以及法律环境, 处理好会计与政治体制以及整体法律环境的管理, 三者相互协调发展, 让更高级的会计制度与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戴新民, 凌代山.日本会计模式对我国会计制度建设的启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 (03) :11-15.

[2]郝振平.国际会计[J].财会研究.2009, (23) :90-98.

[3]姜玉英.日本会计制度的发展对我国的启示[J].金融会计.2007, (04) :32.

国外公务员养老体系和制度模式 篇10

一、美国新旧交替、面向统一

美国的公务员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联邦政府公务员养老金保障制度) 为适应养老市场化和社会化的发展, 在养老机制上体现了新旧衔接特点, 现存的有两种养老制度, 分别是联邦雇员退休金制度和公务员退休金制度。两种面向公务员的的独立养老制度建立要早于全社会养老制度的建立, 即美国在1920年建立了的公务员退休金计划1935年才建立全社会的养老金制度, 在这一制度实施时, 公务员已全部参加退休金计划, 就未将这一群体纳入社会养老制度。

1986年为适应人才流动等新的形势发展需要, 美国政府颁布了新的公务员退休制度, 这一制度的架构与社会养老制度基本一致。

制度的设计上遵循“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理念。前者适用于1984年以来参加工作的的公务员, 包括三部分即基本津贴、社会保障和后者适用于1983年前参加工作的的公务员, 保持公务员退休后的生活保障。新制度规定1983年前参加参加工作的人员可在新旧制度间自由选择。

二、新加坡一体制度

中央公积金制度是新加坡实行的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这一制度为新加坡人民的养老提供了有效地保障。到今天, 公积金的覆盖面达到了67%左右, 基金总额超过千亿美元。

公积金制度从创立之初的单一养老功能发展到今天功能逐渐多样化, 包括保健、住房保障、退休、储蓄增值等。从账户来看, 制度规定55岁以下的会员个人账户分为普通账户、保健储蓄账户、特别账户三类;55岁以后, 个人账户成为退休账户和保健账户两类。每类账户的用途不同, 普通账户能用于住房、保险、以及特殊情况下的投资和教育支出;特殊帐户用于养老及紧急支出;保健账户用于住院费支出和特殊情况下的医疗项目支出。同时为防止人们在利益的驱使下出现短视行为, 过多的支出与其他项目而影响人们的养老。从1987年起, 政府规定凡年龄达到55岁的公民就必须在公积金账户中留存一部分最低的存款。

三、独立的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

独立的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是指政府为公务员单独制定的养老保险制度, 德国和法国是实行独立的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的主要代表。从其实施来看, 其交费方式、给付标准、给付条件都与其他群体的养老保险制度存在明显区别, 公务员也不参加其他的社会养老保险。德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主干是法定养老保险, 公务员不参加法定养老保险, 覆盖了除公务员以外90%的从业人员, 公务员的养老保险按照《联邦公务员社会保险法》的规定执行。法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分为四大类:普通保险制度、农业保险制度、非工资收入者保险制度、特殊保险制度。这四类保险制度几乎覆盖所有的行业, 前三类保险制度分别为非农业工资收入劳动者、农业经营者和农业工资收入劳动者、非农业职业与非工资收入劳动者设计。为公务员设计的保险制度称为特殊保险制度。

四、混合型养老保险制度

英国及日本是实行混合型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的代表。混合型养老保险制度是指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由两种以上制度构成, 不同的制度在交费方式、给付标准、给付条件上各不相同, 公务员要同时参加数种保险。在英国政府主办的国家养老金制度覆盖所有的退休公民, 由养老金制度由基本养老金制度和补充养老金制度构成。基本养老金制度的参加者不论收入高低, 个人缴纳的保险费标准完全一致, 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数额也完全一致。补充养老金制度是在基本养老金之外为退休者提供的补充养老保险待遇。

以上我们可以看出, 无论经济发展程度如何, 各国在建立公务员养老制度是都根据本国的文化习惯、经济发展程度、社会环境来进行设计的。同时公务员养老制度为积极应对形势变化, 会不断进行改革和调整, 各国为实现特定政策, 对退休公务员有额外奖励和补贴、养老保险待遇普遍高于社会雇员的待遇水平、在缴费模式上大多数国家采取三方供款模式。这些都值得我们国家在今后建立公务员养老制度时予以借鉴。

参考文献

[1]、郑秉文.法国社保制度的独特性:框架结构与组织行为——与英国模式和德国模式的比较[J].管理研究, 2004 (1) 、 (2) .

[2]、苏红.发达国家公务员社会保障制度[M].北京:时事出版社, 2001.

上一篇:重症颅脑损伤下一篇:旅游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