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环境十篇

2024-09-12

旅游地环境 篇1

关键词:环境容量,旅游景区环境容量,可持续发展

中国是一个旅游资源大国, 也是一个发展之中的人口大国,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闲暇时间的增多, 旅游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但是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 旅游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一些旅游区的资源, 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严重威胁到了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我们在开发旅游景区的同时要注重景区环境的保护。然而将旅游景区的开发利用限制在怎样的一个范围内才算是合理的呢?众所周知, 旅游环境是旅游业赖以生存的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 而旅游风景区的环境, 对于污染物的净化能力, 以及对于旅游人群的承接能力, 都有一定的限度。因此, 为了顺利地发展我国的旅游业, 必须加强对旅游环境容量的研究, 以确保风景区环境的良性循环。

一、环境容量和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与内涵

(一) 环境容量

环境容量是一个从生态学中发展起来的概念。与它相近的一个概念是环境承受力, 也可称为环境承载力, 环境忍耐力。1968年, 日本学者首先将“环境容量”的概念借用到环境保护科学中来, 提出在环境保护领域, 环境容量是指“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状态不受危害前提下, 某一环境所能容纳的某种污染物的最负荷量。”旅游学家也将环境容量的概念引用到他们的领域, 提出了游憩容量的概念。里蒙和斯坦基认为:游憩容量是某一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维持一定水准给旅游者使用, 而不会破坏环境或影响游客游憩体验的开发强度。

(二) 旅游环境容量

1963年lapage首先提出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 发展到现在约有五种不同角度做出的定义:

1.从旅游资源的角度, 认为旅游环境容量是指一个地区在旅游资源没有受到不可接受的破坏时所能维持的旅游活动量。

2.从旅游角度, 这种说法认为旅游环境容量是指旅游区的旅游接待能力。

3.从当地居民的角度, 认为旅游环境容量是指当地居民没有感受到旅游对他们的生活带来不良影响之前的心理承受量。

4.从环境的角度, 认为环境容量是指环境的承受能力, 时导致旅游游人流量衰退之前的旅游水平。

5.从旅游者的角度, 认为旅游环境容量是指旅游者感到满足时的容量, 即某一旅游地域单元在不破坏生态平衡, 达到旅游景区环境质量要求, 并能满足游人的最低游览要求时风景区所能容纳的游客量, 它包括旅游地环境生态容量和游客感知容量两方面的分量。

旅游环境容量也是指旅游景区的生态系统在保持其声场能力, 适应性和再生能力的同时还能支持一个健康发展机制的能力。容量代表的是人类活动的界限标志, 如果超过这个界限资源地就会退化。

(三) 旅游景区环境容量

旅游景区的环境容量是以旅游景区作为地域单元的可容纳某种事物的量。指的是旅游景区生物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两部分的容量, 它表示一个景区可以容纳的旅游业资源利用及相关基础设施的最大限度。一旦超越, 该旅游景区资源退化, 游客满意度降低, 对该地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负面影响无法避免。

二、旅游景区环境容量的基本构成和特点

(一) 旅游景区环境容量的基本构成

1.环境的生物物理容量。环境的生物物理容量主要与自然资源有关。人们认为没有一个生物物理系统可以经受得起毫无限制的开发利用。因此, 要设定一个明确的开发使用界限, 这一界限的确立是建立在对生态系统脆弱性的评估的基础上。自然环境的容量水平取决于环境的面积和环境的复杂性, 相对来说, 这一容量较易测定。

2.环境的社会文化容量。旅游活动一旦超越一定水平, 就会对当地居民带来社会文化方面的负面影响。环境的社会文化容量首先涉及的是作为接待者的主人。值得注意的是, 本土居民和旅游者, 或者在他们内部, 对旅游活动带来的负面影响看法是不相同的。

3.环境心理容量。它是指一个景区在能保证随时为游客提供高质量旅游体验的同时所能接待的游客的最大量。并且根据旅游区, 旅游吸引物以及旅游者的心理特点不同, 心理容量的范围业都不相同。

4.环境管理容量。它指的是在不影响有效管理的情况下, 特定旅游景区可接待参观的最大程度。管理容量与旅游者可使用的有型设施的类型密切相关。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员工数量, 营业时间, 标牌服务与设施限制, 停车场空间等。

(二) 旅游景区环境容量的特点

1.静态性和动态性。静态性主要是游客进行某一项游览活动所必须停留的天数决定的, 在这一活动中, 环境容量不会发生变化, 即具有一个瞬时静态的环境容量;而动态性有停留时间有限和开放时间的无限性这一关系决定的, 游客的各种流动现象总是表现为输入和输出, 开放时间与停留时间的比例就表明了这一特征, 这个比例就是旅游环境周转率。它决定了旅游环境容量在一定时段内可以达到客观的数量, 其值一般大于瞬时值。

2.客观性与可量性。在一定时期内, 某一旅游环境在构成要素, 功能, 传达信息等诸方面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所以由此决定产生的旅游环境容量大小是客观存在的, 可以通过调查数据, 定量分析及数学模型加以计算。

3.易变性和可控性。在一段时间内, 环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但是由于旅游业的发展常与山区, 湖泊, 草原等自然景观以及古城, 古村落, 历史遗迹, 少数民俗文化相联系, 而这些地区恰好处于世界经济的外围地带, 环境脆弱度高, 极易受到来自外界的影响。所以从长远的角度看, 容量变化的原因可能是人类外部施加的, 同时也有可能是来自自然环境本身, 或者是双方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旅游景区环境容量的调控和管理

研究旅游容量, 即旅游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最终目的在于使旅游发展目标和环境保护目标和环境保护目标结合起来, 即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使旅游事业的发展避免满目性, 提高旅游事业的综合效应。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使当代人和后代人同样享有欣赏同质的自然景观的机会和权利, 使旅游区的居民世世代代都拥有清洁的环境。客观上, 发展旅游与保护环境使矛盾的统一体。从长远利益考虑, 旅游的发展应坚持“有限”发展的原则。一方面旅游事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应有一定限度, 以追求最佳利益为目标;另一方面, 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 旅游建设应与环境保护同步规划, 同步发展, 即旅游建设应受环境保护的限制。

(一) 旅游景区环境容量的管理

1.建立合理的市场机制。建立合理的市场机制, 首先, 发挥价格杠杆作用, 即制定景区的差别门票价格, 控制旅游景区内的游客密度。采取提高热点旅游区, 旺季旅游区的门票价格, 极易划定特殊旅游景点实行特殊价格等手段, 调整旅游区的旅游规模;其次, 运用经济手段制裁污染肇事者, 经济罚款要包括治理环境的成本和对污染者的惩罚;再次, 要保证一定比例的旅游收入用于环境保护, 促进旅游区环境质量的改善。最后在维持旅游运营的同时, 应提供一部分市场, 或采取其他措施, 保证当地居民获得一定份额的旅游收入, 调动同事们保护旅游资源与自然环境的积极性。

2.突破体制障碍。对于一个旅游地的管理, 应以旅游资源管理和产业发展为核心, 建立其责, 权, 利相统一的旅游管理机制。旅游环境保护涉及多方面, 多领域, 需要加强部门间的沟通, 协调与合作, 这种统一管理体制正是解决交叉管理的矛盾, 使个性也个部门各司其职, 共同推动旅游环境保护的实现。

3.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包括旅游区环境承载力分析, 旅游规模分析, 开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识别, 旅游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分析等。开发前对开发活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能够把开发活动可能对旅游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程度。旅游环境问题的产生, 旅游区环境质量的下降, 主要是由于人类经济活动不当造成的, 因此需要对经济活动和旅游活动结构, 规模和布局进行统筹规划, 以解决旅游地持续开发经营与旅游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4.推广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是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的旅游, 是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具体体现。生态旅游应当是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的典范, 应以自然环境为取向, 在生态学原则的知道下, 适应自然环境承载力。生态旅游的展开, 应当促进生态环境保护, 特别是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实现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应当有形式多样的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 提高游客和旅游经营者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二) 旅游景区环境容量的调控手段

1.把握旅游容量, 严格控制客流。目前在我过发生的旅游饱和和超载中, 长期性连续饱和超载的情况比较少, 大多数是短期的周期性与偶发性饱和超载。在一般情况下, 偶发性饱和超载造成的环境影响易于消除, 而周期性饱和超载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因此, 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必须严格把握旅游容量, 调节控制客流, 通过对具体旅游地旅游景区的外部和内部分流, 采取限制时间或提高门票等具体措施来控制客流, 才能保证游客的旅游质量和保持旅游地或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2.引导旅游时尚, 开创新的项目。在目前我国的的旅游形式下, 我国大多数旅游地的旅游项目仍然停留在游览观光的基础上, 游客要么对此已不再感兴趣, 要么出游也是集中在少数的一些著名旅游圣地, 造成这些地方的严重压力。旅游线路不新, 景区人满为患的仙子昂是当前我国旅游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因此, 旅游部门要通过各种媒介加强宣传, 引导旅游时尚, 多推出新的旅游项目, 适应新形势下游客需求多样化的特点, 缓减旅游地的压力, 可以推动整个旅游业的量性发展。

3.健全相应法规, 推动旅游业的发展。每个行业的发展必须要有相应的法规来规范, 旅游业对我国来说是一个新兴且迅速发展的行业, 很多问题需要相应的法律来规范。应此政府要加强旅游方面的立法, 通过法律法规来控制景区的环境容量, 维护景区环境质量, 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地环境 篇2

一、旅游者环境态度现状分析

(一)环境敏感

根据调查结果反映出当前我国旅游者对环境还是比较敏感的,在调研所涉的问题中,有6个问题都在3.5分以上,其中还有4个问题超过了4.0分。这6个得分最高的问题中,标准差都在1左右,这就说明受访者的回答都比较接近题项的平均值,反映出我国大多数旅游者对于环境问题的敏感性较高。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消费垃圾”被众多调查认为是造成旅游环境破坏的最主要原因,此外,“旅游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交通工具造成的污染”也对旅游资源环境造成很大影响。由此可见,当前的旅游者越来越重视旅游过程中的体验,其中旅游环境已成为影响其旅游体验的重要因素。

(二)环境关注

根据对我国旅游者对环境的关注结果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大多数旅游者比较关注环境,4个题项平均值都在3.8以上,说明旅游者的环境关注程度较高。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地球是一个整体,是有负荷的,人们在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应该遵循自然规律,考虑生态环境,进行可持续的发展。目前,可持续发展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旅游者开始接受生物解放的思想,环境问题已经获得广泛关注。大多数人都能深切的感受到,生态系统是个有机整体,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实现可持续的发展,人类在生态自然有优势地位,应承担起自然环境的责任,寻求合理的发展方式,地球上一切生物都是平等的,人类应当尊重其他生物,为保护其他生物利益应限制人类发展。

(三)旅游者环境态度分类比较

从受访者的教育程度看,旅游者对环境的态度是不同的,根据调查我们发现,高学历受访者的环境敏感和环境关注水平也较好,教育程度越高越倾向于接受人类中心的环境价值观,高学历人群推动人类对环境的改造。此外,要是从收入角度看,高收入水平人群对环境更加关注,收入越高,越关注环境问题。从年龄角度看,青少年和中年人高于其他群体。

二、旅游者环境行为现状分析

(一)环境责任行为

根据调查显示,我国的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平均值在4分以上,标准差均小于1,这就明确说明我国旅游者的环境责任行为较好,人们普遍认为消费者、政府和旅游企业都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共同承担,保护环境。其中,地方政府是保护环境的重要承担者,应该起到引领的作用,旅游企业是保护环境的主要责任方,在获得经济收入的同时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二)生态管理行为

根据调查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的旅游者大多是自主生态管理行为,在4分以上,说明大部分的旅游者愿意在旅游中注意环保,甚至支持限制参观人数。但是,在说服他人停止不良行为方面,我国的旅游者得分却很低,在3.20以下,这说明我国的旅游者还远远没有达到劝阻不良行为、宣传环境保护的程度。[3]详情见表1:

三、旅游者环境态度与环境行为关系分析

经过描述性统计分析,我们对我国的旅游者的环境态度和环境行为现状进行了分析,进一步了解环境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笔者率先采用相关分析,确定环境态度和环境行为相关性,采用Pearson积差相关方法,分析软件的相关系数。本文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回归分析,将环境态度的环境敏感、环境关注、环境者环境态度和环境行为的环境责任行为、生态管理行为用多元回归分析中的“进入法”进行运算。我们可以看出,环境态度的“环境敏感”与环境行为的“生态管理行为”、“环境责任行为”都有很强的相关性;环境态度的“环境关注”与环境行为的“生态管理行为”具有比较强的关联性。

遗产旅游地酒店企业环境行为研究 篇3

关键词 遗产旅游地;酒店企业;环境行为;测量指标;张家界

中图分类号 F59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06-0033-07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6.006

旅游地环境 篇4

陕西旅游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及旅游环境保护

“九五”以来陕西旅游开发持续快速发展,在带来创汇增收的`直接效益和带动关联产业发展的同时,也使旅游风景区产生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等一系列问题.陕西旅游业与生态环境要协调发展,必须制定旅游环境保护的法律扩法规,遵循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开发与保护兼顾的原则,根据各旅游区的不同条件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作 者:杜忠潮 作者单位:咸阳师范学院地理科学系,陕西咸阳,71刊 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NORTHWEST SCI-TECH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年,卷(期):3(1)分类号:F592.1 X22关键词:陕西 旅游开发 环境影响 环境保护 措施

城市夜间旅游环境感知实证研究 篇5

收录日期:2014年4月25日

引言

环境感知论是文化地理学通过直接体验描述方法研究人类环境和空间行为, 用以解析人地关系的一个独特的视角和方法, 成为近十多年来人们对旅游地环境进行解释、判断和选择以及人地关系协调的支撑和研究热点。兰克福德 (Lankford S V., 1994) 、塞瓦特托森 (Cevat Tosun.H, 2002) 、阴 (Um S, 2006) 等国外学者对旅游环境感知的研究集中于旅游业发展对旅游地环境影响、旅游地居民对旅游的态度和旅游地吸引力等方面;卢松 (2005) 、陈金华 (2007) 、梁旺兵 (2010) 等国内学者主要从游客或居民环境感知角度研究某旅游地的市场营销、环境管理、景观建设、旅游安全等问题, 对旅游环境系统研究较少, 对夜间旅游环境感知的实证研究更为少见。

夜间旅游作为近年来我国旅游休闲的一种重要形式, 对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深化旅游资源开发和延展旅游产业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已引起许多旅游城市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然而, 作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 泉州市夜间旅游开发明显滞后, 夜间旅游品牌、旅游氛围和夜间旅游精品线路尚未形成, 夜间旅游环境亟待改善。因此, 本研究拟构建夜间旅游环境感知模型, 以泉州市为研究案例, 对城市夜间旅游环境感知进行分析, 为旅游地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旅游规划与管理以及城市形象推广提供决策依据。

一、夜间旅游环境感知概念模型

旅游环境感知概念模型是旅游环境感知量表设计的基础。梁旺兵 (2010) 建立了由餐饮、住宿、交通、购物、娱乐、导游服务等人文环境为核心的游客———环境感知模型;胡茂川 (2011) 考虑到自然环境要素并设计了由基本环境要素和营建环境要素组成的白鹭岛旅游度假区感知环境要素体系。

城市夜间旅游环境系统是一个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的复合系统, 除了包含地理位置、资源条件、基础设施、规划布局、旅游产品等硬环境要素之外, 还包括城市形象和旅游休闲氛围等软环境要素。游客对城市夜间旅游环境的感知过程包括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游客在客源地通过多种渠道对城市旅游地夜间旅游环境有一个期望感知———重要性评价;第二个阶段游客通过夜间旅游体验之后获得一个实际的环境感知———满意度评价, 游客在比较前后不同的感知差异后, 会对旅游地夜间旅游做出一个总体满意度评价。结合我国夜间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 笔者从硬环境和软环境两大层面建立由基础设施、规划布局、旅游产品、城市形象、旅游氛围5个维度构成的夜间旅游环境感知概念模型。这个模型包含软硬环境18个环境因素, 强调了旅游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为运用环境感知方法对夜间旅游环境特征进行测度提供理论支撑。 (图1)

二、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一) 研究对象。

泉州市位于福建东南沿海, 南临台湾海峡, 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和闽南文化保护区的核心区与富集区, 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夜间商贸氛围浓郁, 而且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地域特色鲜明, 夜间旅游发展条件优越。近年来, 源和1916创意园、领show天地创艺乐园、六井孔音乐文化创意园、T淘园等一系列创意产业园区逐步发展起来, 与万达广场、丰泽广场、中山路、东街、西街、文庙、东湖公园、西湖公园、电影院等商贸及文化场馆共同构筑泉州市集传统与现代为一体的夜间旅游休闲网点。但是, 泉州市夜间旅游环境建设滞后, 成为影响“光明之城”夜间旅游休闲功能发挥的重要因素。

(二)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法, 调查问卷主要包括游客人口学特征与出行特征、夜间旅游环境感知测度量表。人口学特征与出行特征采用封闭式选项来测试被调查者的意愿, 夜间旅游环境满意度感知测度采用5分制的李克特量表, 以5表示“很满意”, 4表示“满意”, 3表示“一般”, 2表示“不满意”, 1表示“很不满意”;描述感知环境要素的重要性时, 以上5个分值分别表示“很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很不重要”。为直观反映游客对各指标的重要性和满意度的感知评价结果, 各指标的重要性和满意度均值运用以下公式求算:

式中, xj表示第j项环境要素指标的重要性或满意度平均分值, xi表示该指标的游客感知评分, 人数, M表示被测试的游客总人数。

项目组一行6人于2013年3月25日至4月6日, 在泉州市领袖天地、万达广场、美食街、丰泽广场、中山路、源和1916、开元寺、西湖公园、锦绣庄、六孔井等地对旅游者开展随机抽样问卷调查与访谈, 共发放问卷325份, 收回并整理后获得有效问卷265份, 有效率为81.5%。借助SPSS14.0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并对变量进行一致性检验, 一致性α系数0.915, 量表信度较高。

三、结果与分析

(一) 样本基本情况。

从样本统计结果可知, 受访者以福建本地人和中青年为主, 个体户、行政和管理人员居多, 文教和商贸服务人员次之;学历层次和收入水平以中等偏上收入者为主, 见表1。这些特征与泉州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闽南文化的发祥地、著名的“民营特区”与“品牌之都”、客源市场以泉州本地及周边城市为主以及本研究调查时间等情况基本是相符合的。 (表1)

(二) 游客出行特征分析。

受访者以购物、美食、休闲为主要目的, 旅游者选择万达广场、美食街、中山路作为旅游休闲场所的居多, 选择领袖天地、东湖公园或六孔井的次之, 夜间出游清源山、森林公园、崇武古城的极少, 见图2。可见, 近年来兴起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夜间旅游的吸引力并没达到预期效果, 而2013年开业的万达广场吸引力却超过传统的景区和商业街区。 (图2)

受访者夜间出游大多与朋友和家人结伴出行, 占受访者的91.34%, 选择陪客户和个人出游的占受访者的3.8%和4.8%。可见, 夜间旅游活动大多具有休闲性和自助性, 商务应酬较少。受访者夜间旅游休闲活动人均消费以50~300元为主, 其中, 人均消费101~300元者占39.4%, 人均消费50~100元者占36.5%, 说明泉州夜间旅游游客消费水平处于较低层次。

(三) 环境要素重要性分析。

为直观地了解不同的环境要素在游客心目中的重要性程度, 通过调查游客对各环境要素重要性的感知情况, 见图3。 (图3)

图3中各项指标的标准差均为1左右, 说明游客对这些指标的认知内部一致性较高, 样本具有显著代表性。停车场位置合理性指标的标准差最大 (1.111) , 笔者分析这项指标是由于拥有私家车的本地游客车和外地游客之间存在不一致的认知;场馆建筑风格标准差最小, 说明游客对夜间建筑风格的重要性程度认识比较一致。除了公共服务和景观资源这两个指标外, 软环境的其余5个指标综合平均值均大于4, 说明游客对软环境要素的认知程度比较高, 对夜间旅游的软环境非常重视, 尤其是对社会治安和环境质量表现极为关注, 而对公共服务和景观资源这两项软环境要素的重视程度略微低些。在硬环境要素中, 夜景工程、环卫设施、公共厕所、交通条件4个指标综合平均分值大于4, 说明游客对夜间旅游的这4个硬环境指标极为关注;停车场位置、活动项目多样性、活动场所网点位置、项目文化内涵、场所建筑风格的指标平均值介于3.5~4之间, 说明游客对这5个夜间旅游硬环境要素也比较关注;标识系统、活动场所聚集程度的综合平均值均小于3.5, 说明标识系统和活动场所聚集程度在游客心中的重要性较低。基础设施、规划布局、旅游产品、城市形象、旅游氛围5个维度的重要性综合平均值分别为4.05、3.69、3.73、4.04、4.11, 均介于3.5~4.5之间, 说明游客对这5个维度的环境要素都比较看重, 尤其是对旅游氛围、基础设施和城市形象极为关注。

(四) 环境要素满意度分析。

通过游客对泉州夜间旅游环境要素满意度感知调查描述性分析结果见图4。 (图4) 通常5分制李克特量表的分值4~5之间表示满意、3~4之间表示一般或中立、2~3之间表示不太满意。由图4可知, 除了标识系统、公共厕所、文化氛围3项要素评分值低于3以外, 其他的15项夜间旅游环境要素的感知评分值均大于3, 说明游客对泉州市夜间旅游环境感知评价基本是满意的, 但是对标识系统、公共厕所和文化氛围等要素满意度较低。从基础设施、规划布局、旅游产品、城市形象、旅游氛围5个维度看, 城市形象和旅游产品的满意度均值最高 (3.19和3.18) ;规划布局和旅游氛围的满意度均值次之, 分别为3.053和3.057;基础设施的满意度较低 (2.93) ;说明游客对泉州市夜间旅游环境的城市形象、旅游产品、规划布局、旅游氛围的满意度感知评价比较高, 对基础设施条件的满意度评价一般。

从标准差分析结果可知, 不同游客对交通条件的感知评价结果差异性较明显, 其标准差为1.191;游客对商业氛围的评价结果比较一致, 其标准差值为0.765;其他因素的满意度感知标准差接近1左右。

(五) 重要性与满意度交叉分析。

通过建立二维坐标图描述夜间旅游环境要素游客感知的重要性与满意度交叉关系, 横坐标、纵坐标分别表示环境要素的满意度和重要性感知评分值。 (图5) 根据环境要素所处的不同象限, 提出不同的应对措施来改善泉州市夜间旅游环境质量。图中阿拉伯数字所代表的环境要素与图1一致。图中黑色垂直线代表所有环境要素满意度感知评价分值的平均值, 满意度的均值为3.078;图中黑色水平线代表所有环境要素重要性感知评价分值的平均值, 重要性的均值为3.946。环境要素重要性和满意度的平均分值线把整个二维坐标划分为4个象限, 以逆时针方向分别标注为Ⅰ、Ⅱ、Ⅲ、Ⅳ, 各个象限均有环境要素对应。

第Ⅰ象限为环境要素的重要性和满意度感知评分值均较高区域, 主要环境要素有社会治安、夜景工程、商业氛围、环境质量、服务氛围。除了夜景工程属于硬环境要素外, 其余的4个因素均属于软环境要素, 说明夜间旅游休闲软环境在游客心目中非常重要, 而且游客对泉州市夜间旅游休闲软环境的满意度比较高。对于这一象限的环境要素, 旅游与相关部门需要在维持现状的基础上挖掘潜力和发展提升。

第Ⅱ象限为环境要素的重要性感知分值较高、满意度感知评分值较低区域, 是重点改善的方面。处于这一象限的环境要素包括交通条件、公共厕所、环卫状况、文化氛围, 其中文化氛围属于软环境要素, 交通条件、公共厕所和环卫状况属于基础设施类硬环境要素, 说明基础设施和文化氛围在游客心目中特别重要, 但是现状满意度较低, 要求业界加大力度改造提升夜间旅游休闲的交通条件、公共厕所和环境卫生设施, 并加强文化氛围营造。

第Ⅲ象限为环境要素的重要性和满意度感知评分值均较低区域, 如活动场所的位置、停车场位置合理性和公共服务设施。对于这个区域的环境要素, 只需根据实际情况稍加采取应对举措即可提高游客的满意度;标识系统的重要性在游客心中重要性和满意度均比较低, 可能与游客以本地客源市场为主有关, 对泉州市夜间旅游场所比较熟悉, 但仍需加大力度改造提升。

第Ⅳ象限为环境要素的重要性感知评分值低、满意度感知评分值较高区域, 包括活动场所聚集程度、活动项目多样性、场馆建筑风格、项目文化内涵、景观资源。除了景观资源属于软环境要素, 其余的均为硬环境要素。理论上, 这一象限的要素不需要投入太多的人财物进行改造, 只需继续维持。

四、结论与建议

根据以上单项性分析结果可知, 游客对不同的环境要素的重要性和满意度感知结果不同。游客非常重视城市夜间旅游的软硬环境建设, 尤其是对社会治安、环境质量、服务氛围、文化氛围、商业氛围等软环境要素以及交通条件、夜景工程、环卫状况、公共厕所等硬环境要素极为关注;游客对泉州市夜间旅游环境的满意度评价总体上为一般, 对标识系统、公共厕所、文化氛围3个要素的满意度感知评价均为不太满意, 其余的15个因素的满意度感知评价均为一般或中立。从夜间旅游环境要素的重要性和满意度感知调查综合分析可知, 游客对夜间旅游环境要素的感知结果可划分为4类:一是重要性强、满意度高的环境要素, 如社会治安、夜景工程、商业氛围、环境质量、服务氛围, 这类要素以软环境要素为主;二是重要性强、满意度低的要素, 如交通条件、公共厕所、环卫状况、文化氛围;三是重要性弱、满意度低的要素, 如活动场所的位置、停车场位置合理性和公共服务设施;四是重要性弱、满意度高的要素, 如活动场所聚集程度、活动项目多样性、场馆建筑风格、项目文化内涵、景观资源。泉州市夜间旅游处于发展阶段, 游客以购物、美食、休闲为主要出游目的, 总体消费水平处于较低层次。

基于以上感知调查分析结果, 本研究对泉州市夜间旅游环境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 以旅游休闲为导向, 大力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与完善。国内早期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大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那就是基于城市居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进行规划建设, 很少考虑旅游者旅游休闲的需要。泉州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 早期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也是主要围绕本地居民和文化遗产保护而进行的, 距离旅游城市还有较大的差距。基础设施是游客感知旅游环境最重视的一类因素, 在图5中, 落入第Ⅱ象中的4个因素中有3个因素 (交通条件、公共厕所、环卫状况) 属于基础设施类要素, 可见, 改善夜间旅游休闲的基础设施条件是泉州市夜间旅游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建设主要内容及措施有:一是为整合夜间旅游活动聚集区, 如古城文化旅游区的资源, 科学规划夜间游览线路和夜间公交线路, 改造和优化综合交通网络并实施夜间交通管制, 实现顺畅、便捷和高效地进入夜间旅游活动场所;二是系统规划建设与完善城市环卫设施, 如增设垃圾桶、公共厕所及女厕所蹲位比例, 配备足够工作人员并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全面实行标准化管理与服务, 同时加强对经营者和居民开展城市环境教育与宣传, 教育市民树立文明城市公民的意识, 以建设美丽干净的泉州市和卫生的夜间旅游休闲活动场所;三是遴选若干街道, 实施临街建筑物入夜景观亮化工程, 进一步美化市容市貌, 并完善城市旅游标识系统, 以形成有地域特色的城市夜间景观效果和提升城市品位, 让泉州更宜游。

第二, 以软实力建设为内容, 持续推进软环境优化与提升。软环境是我国旅游发展的“软肋”, 也是城市夜间旅游发展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从图5分析可知, 旅游软环境的要素在四个象限均有分布, 其中环境质量、社会治安、商业氛围、服务氛围属于第Ⅰ象限, 文化氛围属于第Ⅱ象限, 公共服务属于第Ⅲ象限, 景观资源属于第Ⅳ象限, 说明不同的软环境要素在游客心中的期望和满意度感知评价不同, 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由于软环境的建设涉及多行业、多部门、多因素、多环节, 需要系统规划和持续推进, 而且其改善需要多行业、多部门密切配合。本研究提出泉州市夜间旅游软环境优化的三项举措:一是尽快把社会服务体系、旅游氛围和城市形象建设内容纳入泉州市城市规划修编、泉州市旅游总体规划修编和泉州市文化旅游专项规划;二是建立由交通、环保、城建、旅游、安保等多行业、多部门综合协调的管理机制体制, 从培养全社会的服务意识和环保意识入手, 重点做好城市环境质量监控、社会治安管理和旅游相关服务业诚信体系建设及其标准化建设, 引导服务企业走规范化经营;三是挖掘泉州地域文化内涵, 整合泉州古城文化资源, 积极发展文化创意, 开发具有文化特色的夜间休闲、娱乐和餐饮项目, 深化旅游购物活动, 形成有丰富的活动空间、活动项目和特有的文化氛围, 进而延伸夜间旅游休闲活动时间和提升夜间旅游消费水平。

第三, 以集约化为原则, 尽快落实空间布局调整与优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交通、房地产项目和商服网点等不断扩张对城市自然与人文景观产生破坏, 使得城市旅游休闲空间趋向破碎化趋势, 从而降低了城市夜间旅游品质及其集聚效应。从图5分析可知, 城市夜间旅游空间布局的3个要素在游客心中重要性程度较低, 活动场所的集聚状况满意度高于平均分值, 而停车场位置合理性和活动场所的位置合理性2个要素的满意度感知分值低于平均值分值, 说明泉州市夜间旅游空间布局亟须调整和优化, 夜间旅游集约化程度有待提高。本研究提出应对举措有:一是加快以中山路及其周边的街巷综合整治, 构建由步行街、酒吧街、文化街、自行车慢行道路、旅游休闲服务点组成的集餐饮、娱乐、住宿、购物等于一体的夜间旅游项目聚集区, 促进旅游空间结构优化, 形成示范带动作用, 增强古城文化旅游区的辐射功能, 促进旅游集聚和集约化发展;二是根据夜间旅游集聚区内夜间旅游休闲节点的分布并考虑服务节点的服务半径, 加快完善服务节点的布局和推进产业融合与功能完善, 以实现夜间旅游集约化经营及其综合效益。

第四, 以体验性为视角, 加快推进旅游产品开发与创新。与白天旅游相比, 夜间旅游更关注游客精神与情感方面的需求, 除了满足本地市民休闲需求外, 主要针对外地的旅游者。从图5分析可知, 旅游产品的3个因素均分布在第Ⅳ象限, 说明夜间旅游产品类型、活动场馆建筑风格和活动的文化内涵满意度较高, 但资源整合不足, 品牌建设滞后, 特色吸引力缺失, 因此亟须进一步深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创新, 打造泉州独特吸引力的夜间旅游品牌。本研究提出产品开发与创新建议有:一是深化闽南文化、海丝史迹和社会经济资源的开发与整合, 以泉州古城文化旅游区为核心, 中山路步行街为主轴, 按照夜间旅游规律组织地域特色的夜间旅游线路, 开发综合性夜间旅游产品;二是依托泉州美食街, 引入台湾美食和小吃品牌, 开发夜市型旅游项目;三是整合环清源山的景区、景点资源, 配套夜间旅游公共服务设施, 开发景观型旅游产品;四是挖掘泉州文化资源和传统制作工艺, 开发文化创意体验类和旅游商品类产品, 打造文化创意旅游品牌, 增强游客体验性和提高旅游商品销售收入;五是挖掘闽南文化内涵和融合外来时尚文化内涵, 引进国内外著名的夜间生活休闲品牌, 推出泉州地域特色鲜明的大型文化演艺类旅游产品;六是配合侨乡自驾车营地建设项目, 开发自驾车风情小镇、房车营地和露天影院等特色夜间旅游产品。

摘要:环境感知是旅游地理学研究旅游地旅游与环境关系的重要手段。通过构建夜间旅游环境感知概念模型, 以泉州市为例研究发现, 游客对基础设施、规划布局、旅游产品、城市形象、旅游氛围5个维度、18个环境要素的重要性和满意度感知结果存在差异。其中, 社会治安、夜景工程、商业氛围、环境质量、服务氛围5个因素的重要性和满意度感知分值均较高, 交通条件、公共厕所、环卫状况、文化氛围4个要素的重要性感知分值较高, 但满意度感知分值较低;活动场所的位置、停车场位置合理性和公共服务设施3个要素的重要性和满意度感知分值均较低;活动场所聚集程度、活动项目多样性、场馆建筑风格、项目文化内涵、景观资源的重要性感知分值较低, 但是满意度感知分值较高。调查分析结果即从空间布局调整、基础设施配套、软环境优化、旅游产品开发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为城市夜间旅游环境建设与管理提供依据, 具有一定指导与借鉴意义。

关键词:夜间旅游,旅游环境,游客感知,泉州市

参考文献

[1]Lankford S V, D R Harward.Developing a Tourism Impact Attitude Scale[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4.21.1.

[2]Cevat Tosun.Host Perceptions of Impact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2.29.1.

[3]Um S, Chon K, Ro Y H.Antecedents of revisit intention[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6.33.4.

[4]卢松, 陆林, 王莉等.西递旅游地居民的环境感知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28.2.

[5]陈金华.游客对海岛旅游环境的感知研究——以东山岛为例[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2007.27.2.

[6]梁旺兵, 高雪琴.外国游客对桂林旅游环境的感知与评价[J].西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40.2.

旅游地环境 篇6

桂林是第一批被国务院公布的二十四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又是举世闻名的风景旅游城市。早在三万年以前, 就曾有人类在这块山川秀丽、物产富饶的土地上劳动、生息和繁衍。她不仅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遗产, 而且大量的文物古迹为桂林的旅游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条件。

自唐代李勃、元晦开发桂林第一个旅游风景点以来, 历代名流墨客旅桂观光者和客居桂林者数不胜数。翻开历史的第一页, 可以看到古代有史禄、米芾、袁枚、颜延之、余靖、黄廷坚、范成大、周去非、柳宗元、李秉绶、朱唏颜、徐霞客等;近代有孙中山、康有为、唐景崧、龙启瑞、蔡锷等;现代有周恩来、柳亚子、郭沫若、茅盾、夏衍、巴金、何香凝、马君武、陈嘉庚、蒋介石等。这些历代名人墨客不仅为桂林写史、补传, 以此传播文化, 推动桂林文明的不断发展, 而且也为桂林本身增添了历史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

桂林素有“山水甲天下”的美誉,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桂林的奇山秀水。如果把自然的美与桂林的历史文化和名胜古迹有机地结合起来, 集景点与名胜, 传名流话旅游, 因地制宜, 充分利用地方优势改造现有博物馆或筹建一个桂林旅游博物馆, 使观光旅游者既可“游山如读史”, 又可利用旅游博物馆来了解历代桂林旅游盛况, 得知旅游中的历史, 了解究竟有哪个时代的名人、哪个国家的重要人物来过桂林, 这不但会给桂林的旅游增添许多活力, 也可激发旅游者的兴趣, 从而推动桂林旅游事业的发展, 更进一步促进旅游与博物馆事业的同步发展。

桂林的奇山秀水赋予了桂林旅游开发的天然条件。由秀丽的山峰、奇特的岩洞、清澈的江河、晶莹的湖池所组成的美丽风光, 无不被古今中外游人向往和迷恋。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曾盛赞桂林绚丽的风光为“桂山之奇, 宜为天下第一。”老一辈革命家董必武则以“几程漓水曲, 万点桂山尖”, 陈毅又以“愿做桂林人, 不愿做神仙”的绝妙诗句称赞桂林的山山水水。而且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访问桂林时也曾兴奋地说:“我访问过世界上80多个国家, 100多个城市, 桂林最美丽。”这些来自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赞美之词, 无不说明桂林发展旅游事业有着优越的地方优势和广阔的前景。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扩大和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 桂林的旅游事业已越来越被重视, 并且国家也给予了许多有利于发展桂林基本建设的具体措施和政策。自1979年1月国务院首次规定桂林为我国风景旅游城市以来, 1985年在中国十大风景名胜评比中, 桂林以“山水”秀丽名列第二, 随后国务院正式批准了桂林市的建设总体规划。1986年又被国务院列为“七五”期间全国7个旅游重点建设城市之一, 对部分旅游景点和配套设施的建设拨给专款予以修建。而且桂林市委、市政府为进一步加快桂林的旅游建设, 又不断调整了工农业结构和布局, 使桂林旅游事业得以蓬勃发展。

从桂林旅游业发展情况来看, 1973年桂林只有榕湖饭店一家能够接待外宾, 床位只有200多张, 全市游船3艘, 翻译导游10多人, 接待游桂外宾900多人。随着我国开放政策的深入和扩大, 桂林旅游发展突飞猛进, 仅至1988年, 全市具有接待外宾条件的饭店宾馆增至35家, 床位有13000多张。其中正式涉外宾馆16家, 床位8000多张;临时涉外饭店19家, 床位4000多张。涉外空调车达500多辆, 涉外游船55艘之多。而且有一类接待能力的旅行社一家, 二类旅行社十五家, 有英、日、德、法粤等20多种语言翻译导游600多人, 从事旅游的工作人员有15000多人。并且新建成开放的公园风景点有20多个。仅1988年一年内, 接待入境游客猛增至47.9万人次, 接待量仅次于北京、上海、广州, 居全国第四位。如果按照城市人口平均接待量计算, 尚居全国之首。今天, 随着桂林市大规模城市改造和各种自然、人文景观环境的整治, 又赋予了大自然更多的人文情怀, 桂林旅游业更是蒸蒸日上, 各种接待设施日趋完备, 从业人员上万人。仅2002年一年, 旅桂人数竟达到1095.8万人次, 国外游客也增至98.43万人次。可以说发展桂林旅游业有着十分广阔的前景。

但是, 从桂林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情况来看, 除原有的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桂海碑林石刻艺术博物馆、甑皮岩古人类遗址陈列馆, 以及1988年后新建和修复的桂林博物馆、靖江王陵博物馆、李宗仁文物陈列馆外, 无其他反映桂林历史文化的场所。而且在外宾旅游接待中发挥作用的也仅有桂林博物馆、桂海碑林博物馆、李宗仁文物陈列馆三家。除桂林博物馆近年来每年能接待外宾近10万人次外, 其他文物陈列馆接待量甚少。况且反映桂林旅游与历史文化相联系的文物博物馆、陈列馆, 只有桂林博物馆和桂海碑林博物馆, 而且在所陈列的文物史料和展览内容中也没有突出桂林的旅游与历史文化间的联系, 不能全面地反映出桂林的旅游历史文化。这就说明桂林的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与旅游发展很不平衡, 差距甚远, 桂林还没有充分利用历史文物来丰富和发展旅游文化, 还不能很好地发挥历史文物在旅游发展中的作用。因此, 为使历史文物更好地服务于旅游文化, 突出桂林历史文化旅游名城的特色, 加快对桂林文博文物事业的建设刻不容缓。特别在我国改革开放政策不断深入开展的今天, 随着各种娱乐设施的不断增多, 在吸收外来文化精髓的同时, 一些不健康的文化细菌也同样在不同的角落里滋生出来, 严重污染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领域里的文化空气, 也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所以, 发展旅游文化, 特别是旅游开放城市中, 充分发挥历史文物在社会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密切旅游发展与历史文物的关系, 加快文物博物馆事业的建设是十分重要的。

就桂林现有的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状况和设施来看, 要想充分发挥历史文物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满足旅游发展趋势新要求, 就必须加快对现有文博馆所设施的改造, 同时结合桂林旅游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 建设一座全面反映桂林旅游历史文化的博物馆也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桂林自古以来, 旅游事业发达, 自唐代桂管观察史李勃开发隐山第一个风景点以来, 随后文人骚客竟相旅桂吟诗作画、题词写赋, 好不感叹大自然赋予桂林的神奇。随着农业、手工业的越发发展和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交往的密切, 桂林不仅在旅游, 而且在政治、军事上越来越显示出重要的作用。至宋代, 已成为“西南会府”“用兵遣将之枢机”的政治、军事中心。并且桂林以其“环城皆山, 环城皆水”的特点使古城美景更添光辉, 游桂览胜者络绎不绝。因此, 充分发掘桂林历史旅游文化潜力, 再现历代繁盛的旅游风貌, 把历史文化融合在旅游文化之中, 更好地为现代旅游文化服务, 这不仅可以体现桂林旅游历史文化名城的主要特点, 也是搞好旅游与文物博物馆事业同步发展的最有效的方法。

建设桂林旅游博物馆或改造现有博物馆, 突出桂林历史旅游文化特色, 既可吸引观众, 方便旅游者, 扩大桂林历史文化对外界的影响;同时也是当今博物馆、陈列馆必须发挥地方优势, 突出地方特色, 走出困境, 改革搞活的关键。因此, 桂林完全可以通过历史典章、文物古迹、历代旅游名流, 以及各名胜景点的照片、模型的相互协调搭配, 重显桂林历代旅游的盛况, 将历代桂林文化风貌呈现给广大的中外游客, 必将会扩大桂林的影响, 更多地吸引游览者, 为国家多创外汇, 把桂林这座历史旅游文化名城建设的更加美丽。

乡村旅游与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研究 篇7

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域内, 利用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牧渔业生产、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古镇村落、农家生活等资源条件, 通过科学规划、开发与设计, 为城市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健身的一种区别于城市旅游, 具有地域性、乡土性和综合性的新型旅游经营活动。乡村旅游, 在我国起步较晚, 大致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2005年以来, 随着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部署, 乡村旅游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广泛重视, 在全国各地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现在, “住农家房、吃农家饭、干农家活、随农家俗、交农家友”的乡村旅游已经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欢迎。现在, 乡村旅游, 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经济增长点。乡村旅游的发展, 对于充分利用农业资源, 拓展农业的功能和领域,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发展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更好地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旅游消费的需求, 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 乡村旅游发展带来的农村环境污染问题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前提。然而, 从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看, 由乡村旅游发展带来的环保问题已经成为乡村旅游发展不可回避的重要阻碍因素。由乡村旅游发展带来的环保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建设过程中带来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充分利用农村、农业的的自然资源发展乡村旅游, 已经成为许多农村地方政府发展当地经济的重要举措。但一些农村地方在开发旅游资源时, 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 不经过环境影响评价, 就匆忙上马, 盲目开发, 致使许多旅游资源遭受到掠夺式开发, 甚至还造成了许多不可再生资源的损害和浪费。同时, 在发展乡村旅游, 进行食宿、娱乐、养殖、道路等设施工程建设时, 对于生态环境并没有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而是就地取材, 乱砍滥伐, 乱堆乱放, 致使植被被破坏, 水土大量流失, 动物失去栖息环境, 动植物物种减少, 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二是乡村旅游经营活动中重效益轻保护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大多数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者、经营者在开发、经营时, 一味追求短期经济效益, 而忽视了对生态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比如, 由于忽视垃圾清运、处理, 在旅游景 (区) 点随处可见游客丢弃的大量的各类生活垃圾;比如, 有些景 (区) 点开发的野炊、篝火、放烟花、游船等旅游项目所造成的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还有景 (区) 点超规模接待游客对乡村自然生态系统平衡造成的影响与破坏, 等等。这些环境问题的产生, 已经对乡村旅游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如果对这些环境问题不能引起相关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终将会毁掉我国乡村旅游赖以存在的基础。

3 加强乡村旅游的环保机制建设势在必行

加强乡村旅游的环保机制建设, 从根本上解决目前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是实现乡村旅游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3.1 加强乡村旅游环保监管机制建设

地方政府要对区域内乡村旅游进行统一规划, 明确环境保护目标, 对重点区域进行必要的环境评估和监测, 使环境保护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建立乡村旅游经营准入与退出制度。对旅游景 (区) 点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实行严格的项目审批。对于环境污染严重的旅游景 (区) 点, 实行最严厉的退出制度。实行旅游景 (区) 点环境保护目标管理责任制度。建立兼职与义务相结合的环保监督员制度。建立“谁保护谁受益, 谁污染谁付费”的环境保护押金返还制度。对于造成环境污染而不能消除影响的视损害程度给予经营者扣除押金乃至罚款的处理。建立经营者卫生责任制度与垃圾日清理制度, 提高景 (区) 点垃圾处理能力。

3.2 加强乡村旅游环保宣教机制建设

对公众进行环保的宣传、教育是公众了解环境知识, 提高环境意识, 选择环境行为的关键。因此, 必须实现乡村旅游环保宣教的常态化。 (1) 制定景 (区) 点环保宣教的总体规划; (2) 建立并落实景 (区) 点的管理者、开发者和经营者的定期学习机制; (3) 建立游客游前环保教育制度; (4) 建立环保警醒制度, 即在旅游线路中设立环保警示牌, 对游客的不环保行为给予提醒的制度。

3.3 建立乡村旅游环保市场机制

本着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原则, 以承包、租赁等形式对乡村旅游环境资源进行“资产化”改革, 使之成为它的经营者、维护者实实在在的“绿色资产”, 真正能够为它的所有者、使用者带来“绿色实惠”。借助于市场机制的作用, 使旅游资源变为“绿色银行”, 实现旅游资源的保值增殖。

3.4 建立环保公众参与机制

建立公众参与环境决策制度。景 (区) 点的各项涉及环境的决策都要召开由所有者、经营者、管理者、当地村民代表、旅游公司代表以及游客代表组成的圆桌会议征询各方意见, 并将之纳入到相关决策中环境信息公开制度。依据环境检测数据, 对景 (区) 点的环境状况进行综合评级, 定期向社会公布。公众投诉及时处理、回复制度。本着使公众满意的原则, 对于各类投诉, 都要做到第一时间接诉、处理与回复。

3.5 建立环保奖惩补偿机制

一是实行“以补促治”制度。对于景 (区) 点的旅游经营者进行绿色经营, 当地农户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生物农药和高效、无污染的绿色有机肥进行农业生产, 通过相关人员的一系列检查、验收程序, 验收通过则给予一定补偿。二是实行“以奖促治”制度。对于景 (区) 点的旅游经营者或农户进行环境设施建设投资的, 地方环保部门与旅游管理部门要为其申请、争取一定的环保补贴, 以示奖励。三是推行环保处罚制度。对于造成污染的旅游经营者、当地农户以及游客, 视其造成污染后果的程度, 给予教育、罚款、乃至追究相关负责人刑事责任的处罚。

3.6 建立景 (区) 点环境预警机制

(1) 建立景 (区) 点游客数量控制制度。在科学评估景 (区) 点的环境容量的基础上, 确定各景 (区) 点游客准入的最大数量, 并通过制度规定加以限制, 以避免超容量、超负荷的接待和经营。对于不执行制度规定的, 给予罚款、限期整改, 甚至取消其经营资格的处罚。 (2) 建立完善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制度。一是相关管理部门、环保部门要对突发环境事件制定应急处理预案, 并组织管理各部门以及经营者进行应急处理演练, 提高应急处理能力;二是建立由环保部门、政府部门、经营者以及当地村民组织的突发环境事件联动机制。

参考文献

[1]黄大勇, 乡村旅游开发中的环境问题与对策分析[J].生态经济, 2007 (10) .

[2]徐文兵等, 乡村旅游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及综合对策[J].福建林业科技, 2010 (9) .

[3]赵艳芳等, 生态旅游存在的环境问题及对策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 2007 (1) .

[4]陆仁艳等, 浅论乡村旅游中的生态环境保护[J].商场现代化, 2008 (4) .

旅游地环境 篇8

接连数天的持续发酵,青岛一夜之间成了“黑岛”,连整个山东旅游也随之“中枪”。品牌经营费尽苦心,轰然坍塌却只需要一盘大虾。事到如今,很难再用“偶然”或者“不慎”来掩饰当前旅游市场“宰客”情况的严重。近年来,关于强买强卖、设局下套、饭前饭后两个价、本地人外地人两个价等宰客的新闻,每逢节假日就要集中爆发。对于涉及金额较大的宰客行为,尚且只有部分幸运的游客能够通过坚决维权挽回部分损失,而平日里司空见惯的那些几十块几百块的宰客,大多数游客都只能当“吃了苍蝇”,自认倒霉赶紧走人。

在旅游业中,如果说游客不文明行为是一种“陋习”,有碍观瞻不能不改的话,那么商家的宰客行为就是一种“顽疾”。如果不大力整治,不仅会妨碍旅游业的健康发展,还可能会“恶化”“癌变”,危及整个行业的生命。

大量的事实证明,“宰客”现象的严重泛滥,一方面和市场作用发挥不够充分有关,另一方面也不排除一些政府地方保护主义严重,与不良商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应该说,近些年来各地政府大都热心于旅游资源开发和布局,而对于游客、旅游从业人员和旅游业管理者的素质提升却关注较少。这种对游客的漠视,对旅游业相关人员教育指导的滞后,一方面影响了旅游业的决策布局和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也成了决定整个旅游业发展“木桶”高度的短板,影响了旅游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青岛大虾”事件很快会被新的“新闻”所淹没。但是这起事件的价值在于,青岛乃至全国,能否以该事件为契机,进行一次彻底的旅游环境整治、教育和优化,真正提高我国的旅游业水平。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2012年的三亚海鲜宰客事件,当时的海南省副省长通过媒体公开向公众保证,对旅游环境进行大力整治,杜绝三亚宰客,近年来颇有成效。远的有意大利罗马2009年发生对日本游客的宰客行为,时任罗马市长的阿莱马诺的表态措辞强硬,认为这家餐厅应当永远关门歇业。罗马对宰客事件的“零容忍”,维护了其国际旅游城市的名誉和地位。从这两个例子来看,只要后续处理得当,亡羊补牢,还为时不晚。

旅游地环境 篇9

1我省的旅游资源长期受国家的高度保护, 始终处于封闭状态。由于旅游业是一个投入少、利润高、创汇多的行业, 国家以垄断手段实行保护, 如对作为旅游业龙头的旅行社不准外资染指, 一直未允许外资以中外合资和外方独资方式经营, 导致旅游市场迄今为止仍处于封闭状态。众所周知, 要发展国际旅游业, 关键在于客源, 客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 而客源主要依赖旅行社想方设法去组织。

2我省旅游设施和基础设施落后, 国家投资少。“软”“硬”环境都不够完善, 由于财政困难, 我国对旅游设施的物质投入少, 基本上是贯彻“以旅游养旅游”的方针, 花钱多的项目上不去, 只能因陋就简。以致设施不全, 位于我国中西部的有些旅游景点, 交通不够便捷, 民航不能直接到达, 或由于航班限制, 客运能力差;铁路也经常处于超载状态运营;加上邮电传递、信息通讯也欠完善, 这些都严重制约着我省旅游业的发展。有人说, 我省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江山如此多娇, 不愁无人问津。但事实是, 如果没有良好的旅游及相关服务设施和完善的软、硬环境, 是难以大量吸引客源的。

3旅游设施不配套, 服务质量差。所谓旅游业, 实际包括住、吃、行、游、娱、购六个要素。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由于我省对上述旅游服务设施仅有少量直接投资, 而在利用外资方面, 因有的项目开放, 有的不开放, 以致服务设施不配套。从总体上看, 外资主要局限于饭店宾馆, 其他旅游配套设施项目如交通、商业购物尽管也都涉及, 但比重很小, 投资十分有限。对景点建设, 除国家指定的度假区外, 外资不能插足, 因而景点内设施落后, 其中突出的是卫生条件差。

4我省旅游业组织结构不合理, 缺乏市场竞争机制。我省国际旅游业在国家高度保护下, 国有企业享有经营特权, 缺乏引进和激励机制, 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且在体制上存在政企不分现象, 旅游企业没有真正走入市场, 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实体, 制约企业的自我发展。同时, 由于我省在财政制度上各地分灶吃饭, 地区间在为数不多的旅游投资上各自为政, 市场分割, 重复建设, 并实行地方保护主义。在这种情况下, 更使旅游业分散竞争力, 在国际旅游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显得软弱无力。

众所周知, 旅游的发展一方面依赖于环境;而另一方面, 由于旅游环境的脆弱性, 旅游发展又给旅游环境带来破坏和影响;因此, 对旅游环境不妥善管理和系统保护, 势必影响到旅游发展的持续性。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这种矛盾主要表现于以下两个方面:

(1) 旅游对环境的破坏。

旅游对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对可供观赏的山川湖泊、名泉瀑布、名胜古迹、森林资源, 动物资源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损害和污染。旅游对环境的破坏问题已得到旅游界的相当重视。旅游对环境的危害一方面来自游客的破坏, 大批游客拥入, 致使基础设施紧张, 旅游旺季造成的游人在某一景区的高度集中破坏或影响了该地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和生存环境;旅游对环境危害的另一来源则是外来投资商及当地旅游部门的大规模开发活动, 这种破坏在第三世界旅游发展中国家的表现更甚, 消极影响更大。

(2) 旅游环境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旅游主管部门与实业部门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均已形成共识, 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在政策制定方面, 我国自1973年始先后频布了一系列关于环境保护与管理的法律、法规;如《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 (试行草案) 》、《对外开放地区环境管理暂行规定》、《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文物保护法》, 以及1992年巴西联合国环发大会后发布的《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等等规定都不同程度地与旅游环境保护有关, 初步形成了一套环境行政管制体系。在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实际工作中, 旅游行政主管与实业部门、环保行政主管与实业部门精诚合作、联手防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也有不尽令人满意之处。

旅游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 是旅游发展得以永续的前提和保证。保护和恢复我国旅游环境的良好状态, 防止环境进一步恶化, 要通过综合治理。

(1) 健全旅游环保的法律制度和管理制度

到目前为止, 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一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旅游环境保护和一般意义上的环境保护相比, 所涉及的面更广, 因素更复杂, 因此, 有关立法部门应尽快制订和颁布《旅游法》、《旅游环境保护暂行规定或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 以便和已有的制度配套完善。与此同时, 更重要的是通过依法守法来保护和治理旅游环境, 建立强有力的旅游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和完整的管理体系, 来执行有关法律、法规, 并监督和管理旅游开发和发展中的环境问题, 做到有法必依。

(2) 加强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宏观管理

旅游环境保护工作应多谈“防”, 少谈“治”, 突出“防胜于治, 防先于治”的管理思想, 使旅游环境保护工作宏观地贯穿旅游规划、开发, 发展和巩固等各个阶段, 规划时, 应通过科学合理的环境预测和估计, 对环保的点、面可能造成破坏的程度和范围以及景区超载情况的有效调控等问题进行宏观管理, 应切实避免旅游开发与发展中重产值、轻环境的短期行为, 避免“亡羊补牢”式的管理手段。

(3) 提高环保意识、实现主客参与管理

旅游环境保护作为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政府部门, 管理部门, 当地居民和旅游者的全体参与;因此, 通过法制观念教育、全面观念教育以及长远观念教育, 来提高全民族乃至入境游客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 对于持续发展旅游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这一点上, 我们的一些旅游开发和发展似乎没有完全掌握和充分尊重居民对发展旅游的认识, 缺乏对居民直接参与旅游开发和发展的鼓励。

(4) 增加环保经费

环境保护是全民族的大事。在目前国家财政吃紧、困难较大的情况下, 各级有关部门应采取多渠道、多途径筹资办法, 以保证充足的旅游环境保护经费。比如, 在旅游环保管理上, 收好、管好、用好各种排污费;对景区开征适当的旅游资源维护费;此外, 地方政府要积极发展旅游业及相关产业, 不断增加经济后劲, 以保证逐年增加旅游环境保护的投资。

(5) 加强科学研究

旅游科学是一门以应用型见长的交叉学科, 旅游环境保护涉及到的学科面很广, 因此, 在景区的开发和发展工作中, 应开展多学科、深层次的调查研究, 以便更科学地对旅游环境进行综合保护和治理, 使旅游得以持续发展。

(6) 抓住时机、大力开发生态旅游

随着生态意识的普遍提高, 旅游者本人将成为旅游环境保护的重要角色。由旅游者直接参与环境保护的乡村旅游, 绿色旅游等等生态旅游形式是当今公认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旅游与环保矛盾不能共存的理想的旅游形式, 是世界旅游发展的新趋势。我国有许多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自然保护区, 生态旅游资源丰富, 适时适地地开展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 有利于旅游环境保护意识的整体提高。

总之, 旅游发展不应把自己同旅游环保敌对起来, 环境有效保护是为了更好, 更持续地发展旅游;相信在全民环保意识日渐提高的今天, 通过有关部门对旅游环境的宏观保护和综合治理, 我省的旅游资源一定能够得以持续利用, 旅游业一定会真正成为现代社会中的一项“朝阳产业”。

摘要:黑龙江省旅游资源长期受国家政策性保护。随着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黑龙江省旅游业将进入一个迅猛发展阶段。优化配套设施、提高旅游业服务质量、完善旅游业组织结构、加强宏观管理、强化环保意识、实现旅游资源开发的科学发展, 成为当前黑龙江旅游业当务之急。

旅游地环境 篇10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其投资效益凸显, 年平均总收入增速达16.17%, 吸进了大量投资资金的流入。然而旅游产业综合性强, 投资大获利周期长, 资金的流入具有一定的风险, 因此投资环境质量的高低成为投资资金决策方向的重要因素。因此有必要建立起科学的评价体系, 对旅游投资环境进行科学测评, 为投资资金的投资决策提供依据。

有关投资环境评价的研究, 已有部分学者进行了不少的探讨和研究。国外研究方法主要有多因素评估法等, 侧重于投资环境定量评价, 威廉姆斯和绍 (Shaw&wi11iams, 1984) 从表意、组织上 (时间序列) 和感知上分析了城市旅游吸引力的三个层次;Z.H.Lui提出了三圈层的旅游系统及其环境结构模式, 旅游系统环境由内部环境 (如政策、规划、市场化、金融等) 、运作环境 (竞争目的地、竞争产业、旅游供给等) 、宏观环境 (自然、经济、社会、文化、技术等) 三个圈层组成。国内关于旅游投资环境评价的研究目前还比较少, 邓红兵将旅游投资环境划分为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自然地理环境, 对旅游投资环境进行具体分析, 并提出了相关优化旅游投资环境对策建议。黄秋昊在《江苏省旅游投资环境评价及政策建议》中对江苏省旅游投资一般和专门要素进行综合分析, 并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省内各地级市旅游投资环境进行比较, 提出优化对策。

在采用指标评价方法时, 旅游投资环境可以看作由众多影响因子构成的系统, 各影响因子之间相互作用, 因此有效的评价体系应该建立在全部影响因子的水平上, 然而如此庞大的体系太复杂, 成本过高, 且在实际中也并不可能做到准确的度量定性影响因子。为了使评价体系能够比较有效的反映投资环境质量的高低, 辅助投资资金做出决策, 必须选取一种替代方法, 优化评价体系。本文首先采用主成份分析法提取对旅游投资环境影响较大、累计贡献率较高的前几位因子, 进一步构建指标评价体系, 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湖南省部分地市旅游环境评价进行实证分析。

二、评价体系的理论框架及评价体系的构建

投资环境是动态的和多因素的体, 影响因子众多, 从以往的文献分析来看, 大体上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地理环境、经济因素、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社会文化发展、基础设施、旅游资源、服务质量九大类一级指标, 即准则层指标。

(一) 自然、地理环境

旅游业的发展与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它是指投资地域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地质水文、自然资源即环境保护情况等的总和, 主要包括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环境保护、地理位置等、气候适宜性。

(二) 政治、经济、法律因素

政治环境是投资环境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为众多投资者极为关注, 亦为东道地区投资环境建设之重点, 是投资环境中最为敏感的要素。旅游经济环境指满足游人旅游活动的一切外部经济条件, 旅游经济环境的好坏对旅游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经济方面的指标主要包括济运作方式的相似性、经济增长潜力、市场发展程度、第三产业比重、涉外经济状况等。法律环境是投资关系调整、投资行为调节的规范和保证, 也是投资者利益和安全保障的依据。

(三) 社会文化因素、基础设施、旅游资源、服务质量

这是影响和制约投资经营活动的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总称, 社会文化因素对于外来投资者的行为和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是旅游投资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设施、旅游资源是投资环境中的硬件因素, 对投资决策具有重要的影响, 基础设施方面主要包括公路网密度、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数、电话普及率等。服务质量是投资环境中的软件, 良好的服务质量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必要因素。

(四) 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

本文根据旅游投资环境所涉及的重要因素设置了九个准则层指标:自然环境、地理环境、经济因素、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社会文化发展、基础设施、旅游资源、服务质量九然后再根据这就个指标设置了二级指标层及相应的评价内容层属性, 指标选取遵循SMART原则, 并且尽量选取以前的学者使用过的指标, 具体指标如表1。

三、基于模糊隶属函数的评价方法

(一) 建立评价集合

评价 (Value) 集是以总评价的各种可能的结果为元素所组成的集合V, 因本文主要是评价投资环境状况以便辅助决策是否投资, 因此以简介有效为原则, 本文将投资环境划分为好、一般、差三个级别, 相应评价集V={好、一般、差}。

(二) 确定模糊隶属函数

1. 指标无量纲化处理。

指标无量纲化处理的目的主要是针对指标体系中的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 这两类指标差异较大, 而且数据未规范化, 无法直接进行比较和各种加和运算, 必须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本文采用语义差别隶属赋值法对定性指标无量纲化处理, 将定性指标划分为3个级别 (好、一般、差) , 按3等分取值;定量指标按下面的公式进行无量纲化。

D= (d-Xmin) /Xmax-Xmin)

其中, X为需要处理的指标, D为处理后的指标值。

2. 隶属函数及隶属度矩阵的确立。本文将各指标值属于强、一般、弱的隶属函数定义为为:

, 其中dij为指标实际值, d为评价值强时的指标值。

, 其中dij为指标实际值, d为评价值一般时的指标值。

, 其中dij为指标实际值, m, d分别为评价值一般、弱时的指标值。

据隶属度函数可以得到隶属度矩阵Ri。

(三) 权重的计算

由于投资环境中各种因素的重要性不同,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指标的权重, 它把复杂问题分解为各个组成因素, 又将这些因素按支配关系分组形成递阶层次结构, 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确定层次中诸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具体方法为首先构建判断矩阵C,

上式中, C为判断矩阵, Cij表示相对于目标元素B, 元素C和元素Cj的重要性比较。

然后进行层次单排序计算指标层对于准则层的权重及准则层对于目标层的权重。Cij的取值范围如表2所示:

资料来源:杜栋, 庞庆华.现代综合评价方法与案例精选四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15

(四) 模糊综合评价

任何复杂系统的综合评价, 都是从低层次小系统逐渐过渡到高层次大系统。本文利用加权叠加法来计算综合评价值, 即:

, 其中R1为第i个准则层指标的隶属度函数, 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 便可的出评价结果。

四、实证分析及结论

(一) 样本公司及相关数据说明

本文选取10处旅游地市作为评价对象, 评价体系中的定量数据, 通过调研或者以及地方文献获得, 并按指标体系中的评价说明计算得到所需的数据, 定性数据根据通过调研获得。

(二) 指标变量的筛选

过多的变量输入会使计算更加复杂, 增重学习负担, 同时由于很多变量是冗余变量, 所以有必要对变量进行筛选, 进行指标选取能够移除不相关特征和冗余特征, 提高学习效率, 改善学习性能, 增强学习结果的可理解性, 选择那些对投资环境影响较大的指标作为输入变量即可。

本文采用主成份分析法, 最终筛选出5个准则层指标, 通过下表可以看出, 所选的7个因子均累计贡献率已达到88%以上。有关主成份分析的相关检验及贡献率如表3。

依据第3节中的评价方法以及隶属度原则, 最终得到湖南十个地市旅游投资环境综合评价的结果, 如表5所示。

分析结果表明, 10个旅游地市中, 有6个旅游地市投资环境好, 3个旅游地市投资环境一般, 1个旅游地市发展能力差。从整体上看, 湖南旅游投资环境较好, 具有一定的投资潜力和发展潜力, 今后应继续开发有特色的旅游资源, 加大宣传力度, 引进投资, 促进湖南旅游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摘要: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其对投资资金需求越来越大, 而投资环境质量的高低将决定投资资金的是否流入及流入方向。本文从五个层面构建旅游投资环境评价体系, 并运用隶属函数法对湖南部分地市旅游环境评价进行实证分析。

关键词:旅游业,投资环境,评价,模糊隶属函数

参考文献

[1]余敏层次分析法在旅游资源评价中的应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 (6) 100

[2]邓宏兵投资环境综合评价方法研究[J]中师范大学学报1999 (3) 150154

[3]郭敏旅游投资环境评价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

[4]郑莹辽宁省旅游投资环境评价[D]辽宁师范大学2007

[5]吴晓春陕西十地市旅游投资环境的评价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 (6) 7376

上一篇:核转录因子下一篇:国际职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