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环境十篇

2024-09-12

ERP环境 篇1

关键词:ERP,观念,管理,财会人员

ERP:英文为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企业资源规划ERP是由美国Gartner Group咨询公司在1993年首先提出的, 作为当今国际上一个最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 它在体现当今世界最先进的企业管理理论的同时, 也提供了企业信息化集成的最佳解决方案.它把企业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统一起来进行管理, 以求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现有资源, 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实施ERP系统管理是对原有会计核算模式的重大突破, 使财务人员的职能由会计核算为主变为以财务管理为主。企业财会人员首先必须充分认识ERP系统实施后企业管理工作发生的变化, 以全新的管理观念和管理思维对待财务会计工作。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要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就必须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 ERP的实施就成为一种必然。

一、ERP系统突破了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

(一) 实施ERP前后会计人员的工作内容发生变化

原来的会计核算先根据业务部门提供的有关数据如原材料消耗、各种能源消耗以及发生的各项费用审核无误后由会计人员进行自行填制和输入计算机编制会计凭证, 然后根据各种会计数据的记录登记、计算、编制各种总帐、明细帐、日记帐, 和各种会计报表形成会计信息, 日常核算工作量非常大, 会计人员的重要作用体现得很充分。

实施ERP后财务人员的工作内容有了很大的改变, 最突出的就是, 许多原始数据直接由各业务部门人员录入, 会计信息会按照设定的原则自动入账, 同时产生相关会计分录并记录入相关科目自动产生有关关报表, 并且很多资料, 如物流信息就可以直接在系统内随时查阅取用。许多原来由会计人员来完成的基础工作都由相关业务部门取代, 表面看“会计人员无事“可做对会计记录失去了控制, 其实不然而是会计人员的工作重点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 财会系统是ERP企业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 转变观念和工作重点适应现代信息化管理的要求

实施ERP系统管理, 会计人员工作内容的转变是显而易见的, 会计人员应当增强紧迫感, 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 尽快适应ERP环境对会计人员的要求。熟悉ERP处理流程和相关知识, 以便了解和防范每个环节可能出现问题和带来风险的, 在监督过程中发现输出数据发生偏差或异时, 应该能够追踪发生原因并协调系统进行修正, 并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进行业务处理, 要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 要具有全局观念、协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财务分析能力, 要不断学习会计、财务管理、和信息化理论与方法, 增强适应工作的能力。

二、ERP环境下财会人员主要职能由核算向管理转变

(一) 发挥专业特长整理、加工会计信息供决策部门使用

ERP系统会计所需的原始资料由各业务部门录入, 由财务部门按照预先设定的程序和格式自动生成会计凭证, 并按选定的会计政策和报告格式自动生成不同类型的会计报表。但这并不意味着会计可以完全被ERP系统所取代, 财务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控制, 使财务系统能支持重组后的业务流程, 企业各项经营业务的财务信息能及时准确得到反馈, 所有的资料都是联动的, 可以随时更新, 会计人员还要按管理者的不同要求求, 选择相应的会计政策, 提供适合不同决策需要的会计信息, 充分发挥会计人员的专业优势和主观能动性。

(二) 是加强对采集和录入财务信息数据的监管

ERP系统后, 财务管理基础工作的移到了各业务部门, 以前由财会人员完成的会计基础事项, 现在大部分要由采购、生产等业务部门的人员来完成。因此财务部门即要指导操作人员按照正确的方法采集和录入数据, 更需要有效地监督操作人员及时地集成会计核算凭证, 保证会计数据的真实性, 才能正确反应企业的经营情况。

(三) 实时对会计核算和成本管理进行监控

ERP的整体运行后, 就能做到成本的日核算、旬预测, 利润的即时核算, 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变事后核算为事中控制、事前预测, 为企业成本管理及生产经营决策提供支持。ERP系统中所有的会计成本管理都共用同样的数据源, 并且使用一个标准化的报告系统, 物流信息的变化实时地集成到财务会计财务部门可以实现对进、销、存业务的实时财务分析, 强化经营过程中物流的跟踪和控制, 促使业务流程日趋规范化, 运用ERP系统提供的预算分析功能, 实现对生产经营全过程动态监督监控, 进而对成本费用等进行施适时控制,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四) 工作重点由会计核算向管理转变对会计信息的分析更重要

在以往的会计信息系统中, 管理者在需要会计信息时向会计部门索取, 会计部门需要在大量工作之后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而在EPP环境下, 会计信息的获取及时迅速, 很多的相关会计信息可以由各部门的管理者直接从系统中取得, 但是由于这些管理者专业知识的不足, 以至缺乏如何充分了解和运用这些信息的能力。此时, 会计人员就需要扮演会计信息分析解读及运用顾问角色, 让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了解会计信息的使用方式及限制, 也就是说, 实时获取的会计信息并不是最好的信息, 需要专业会计人员参与分析之后, 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五) 以财务管理为中心企业管理充分发挥会计人员作用

ERP系统实施不但减少了大量日常核算工作, 会计人员并“不是没事可做“而是工作重心发生了转移, 会计人员参与管理, 辅助决策的职能和地位不可替代。从有时间和条件参与和进行企业战略层次的管理。会计人员要对会计核算的数据, 再进行加工和分析, 从而进行相应的预测、管理和控制活动, 更好地参与到企业的整个管理中。财务管理工作今后要提升到战略层面, 在投资和融资战略、财务预警管理以及企业并购重组财务战略等企业战略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三、ERP环境下做好财会工作必须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一) 加强财务人员培训, 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ERP管理系统的实施, 引入了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管理方法, 并且对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实现了创新。对会计人员的要求更高了, 需要既懂计算机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企业财会人员必须要重视对新知识、新技能、新管理思想的学习, 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根据管理模式和市场的变化不断调整和优化企业财会工作流程。

(二) 不断提高财会人员的分析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企业实施ERP后, 财会人员的工作内容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ERP系统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 实现了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统一, 财会人员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企业的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要进一步提高财会人员利用财务丰富信息资源进行综和分析的能力, 对于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财务信息系统的决策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加大财会人员对企业管理的广泛参与, 充分发挥企业财会人员在ERP环境下的作用, 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竞争力。

(三) 我们要通过加强培训, 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培养一支高素质、高层次、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既要懂会计又要懂管理, 既有原则性, 又有创造性;既会会计业务操作又熟悉ERP管理系统流程, 又能解决实际工作存在的种种问题, 又能进行综和分析的会计人员, 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ERP环境 篇2

会计信息系统 (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s) 指的就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 完成一系列的信息收集、信息储存和信息处理等功能, 并且能够帮助会计计算提供一些辅助性信息的系统。本文主要研究了在ERP环境下, 如何使怀集信息系统与ERP系统两者能够达到相互融合的状态, 以满足企业会计信息的发展趋势。

1 ERP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的概念和作用

会计信息系统从研究方向和所实现的功能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模块的内容。第一个模块主要是在进行数据的核算时完成对会计信息的处理功能, 第二个模块的内容是在进行信息的决策性研究时会计信息系统能够为其提供辅助性信息的功能。而ERP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 企业资源计划, 指的是现代化的社会发展背景下在用于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的体现, 能够同时涵盖物流方面的信息和价值信息。而在ERP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的内容就是会计信息系统, 会计信息系统在ERP中有着比较核心的地位, 不仅如此, 会计信息系统对于实现企业部门之间资源的合理调配, 完成会计在管理上和财务上的融合作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 ERP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所具有的特点分析

2.1 能够实现较为快速的信息传递

在传统的会计计算的环境之下, 传递信息时主要依靠的都是会计人员的手动操作, 在信息的获取和接收时都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比如容易受到传递速度和信息的准确性等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 这样很容易使信息传递的效率受到限制, 或者出现信息传递延后的现象。在ERP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统计则能够使信息在各部门之间传递连为一体, 不仅如此, 还能够将供货商方面同消费者方面之间的信息传递连为一体, 这种在网络环境之下各个部分之间的信息传递能够使信息传递具有更高的效率, 防止出现由于信息传递的滞后性而产生的资讯失效的现象。

2.2 能够实现与其他系统的互相结合

在ERP环境中还存在其他一些具有不同功能的模块, 对于这些模块来说在ERP环境下能够实现与信息系统的相互组合以达到互相融合的状态。在这样的融合状态下能够使工作人员涉及到的范围进一步加大, 使得各部门的业务变化都能够受到财务人员的直接掌控和管理, 这样能够使之前传统会计模式下繁琐的步骤得到简化, 从而进一步使信息滞后的现象得到改善。举个例子来说, 在进行对产品的销售时, 产品在各个环节的各种数据, 例如产品出场数量, 销售数量等, 能够直接为财务人员所掌握并及时利用数据库的方式将数据记录和储存。这样一来如果有别的部门需要查阅这些数据的时候, 可以直接进入数据库进行查找, 与传统的纸质记录方式便捷的多。

2.3 使信息的提供更加灵活

对于会计来讲, 提供信息始终是其工作的最主要目的。举个例子来说, 会计在运用到政府的工作当中时主要是能够为政府的税收工作提供一定的信息;运用到企业的业务当中时对于管理者来说是为企业账目和企业的一些发展决策提供相应的信息, 对于企业员工来说则是提供工资、待遇、福利等方面的一些信息。这对于传统形式下的会计工作是无法完全实现的, 传统会计基本上是提供一些利润、负债等方面的一些统计和计算, 由于人的工作能力的限制, 在信息的灵活性方面就有了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在ERP环境之下的会计信息系统能够使企业当中的会计部门同管理部门的信息共享更容易实现, 从而使会计帮助管理和决策更容易实现。

3 ERP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

在对会计信息系统从出现至今的几个发展阶段级进行分析可以发现, 能够使会计信息系统的模式发生比较大的转变, 多是来自于企业的外部竞争环境的变化或者是内部之间的竞争机制的改变。在ERP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也是如此, ERP的引用是在新的发展环境之下企业的较为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和发展模式, 对于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现对其主要的发展趋势阐述如下[1]。

3.1 会计信息系统与ERP更加融合, 而不仅仅是ERP中的一部分

对于目前的模式下的会计信息系统来讲, 会计信息系统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是呈现互相独立的状态的, 会计信息系统受到财务的管制, 而并不能够与别的部门的系统连接在一起, 这种状况下无法使得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实现较好的融合, 会使企业的信息系统的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 无法利用信息系统实现对管理层面的事件计划和决策提供辅助性信息。而ERP环境的引入在未来的发展方向就能够使这个方面的问题得到解决, 通过BPR (Business Process Re engineering) 的方式实现对各部门之间的业务重新组合, 从而实现对企业的物流信息和业务信息的统一整合, 更好地实现在业务上的相互统一关系。

3.2 使会计信息系统更加适应国际化水平的需求

在全球经济越来越趋向于一体化的背景之下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呈现紧密的发展趋势, 这样为了使企业在国际上的其他国家从事一些生产经营活动的时候管理更加方便, 就需要会计信息系统能够实现对不同国家之间的会计计算有一个比较统一的标准和准则, 对于来自不同国家的每个投资方提供一定的财务管理和支付的平台, 同时此系统还要能够满足在不同语言环境下的使用, 实现对不同的货币类型的统一处理功能, 实现对各个不同货币类型的相互兑换, 以及不同国家的财务报表的处理功能。从而能够更加适应目前状况下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 更加适应国家潮流的发展需求。

4 结语

总之,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基于ERP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也越来越呈现较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之下基于ERP环境之下的会计信息系统对于实现企业的各个部门之间的资源合理调配, 实现信息传递和交流的更加快速和便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摘要:文章从ERP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状况和以后的发展趋势展开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ERP环境,会计信息系统,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ERP环境下企业舞弊风险的规避 篇3

关键词:ERP;舞弊风险;内部控制系统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是建立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之上,利用现代企业先进的管理思想,全面集成企业资源信息的管理平台。企业在实施ERP之后,会计信息系统进行了重组,不仅加快了会计信息的处理速度,提高了会计信息的效益和质量,更重要的是为企业加强内部控制提供了有效的方法。但是,ERP系统也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企业会计工作领域带来巨大变革的同时,一些利用ERP系统客观存在的安全缺陷进行的舞弊违法犯罪活动也有所增加,给企业和社会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企业如何有效地预防和治理舞弊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ERP环境下企业舞弊的手段

(一)篡改数据

篡改数据是ERP环境下最简单、最普遍的舞弊手段, 该方法通过在信息数据录入前或输入期间做手脚以达到舞弊目的。篡改数据的表现形式包括虚构业务数据、修改业务数据、删除业务数据三个方面。

(二)篡改文件

篡改文件是指舞弊者直接通过终端修改或通过软件维护程序来修改文件中的数据。在ERP环境下, 企业有许多重要的原始参数以数据的形式存储在系统文件中,这些参数都是ERP程序计算的依据之一,若被修改或删除将得不到正确的计算结果。篡改文件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直接更改文件中的参数数据、篡改系统打印输出资料和另造文件覆盖企业原有文件等方面。

(三)篡改程序

篡改程序是指舞弊者通过对程序作非法改动,以达到某种不法目的。这种手段需要较高的编程技巧,而这些技术只有少数程序设计员或系统维护员拥有,审计人员要发现此类舞弊非常困难。一方面由于审计人员无法预知系统何处可能存在错误,另一方面舞弊者可能设置相关程序使系统表面运行“正常”。

(四)舞弊操作

ERP环境下舞弊者大多数掌握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相当高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作案时通常采用高智能、高技术的计算机手段。同时,舞弊者总是通过对数据和程序这些无形信息的操作来实现其非法目的,如盗取密码、冒名顶替、磁卡仿造等。这类舞弊行为作案时间地点不受限制,又具有很强的隐蔽性。

二、ERP环境下企业产生舞弊风险的原因分析

(一)应用软件本身并不完善

目前国内外有众多ERP系统的软件供应商,从国外的Oracle、SAP到国内的用友、金蝶以及各企业自己研究开发的软件等,水平良莠不齐。并且用户企业与软件供应商之间存在着很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在复杂的系统面前企业很难看清本质,只能任由软件供应商游说与演示,然后尽量压价,这时供应商所提供的软件在质量上就得不到保证,使得舞弊者有机可乘。许多软件数据库缺少必要的加密措施,可以很简单地从外部打开修改,还有一些ERP软件为了占领市杨,给用户提供修改以前年度账目等功能,这些功能都为舞弊的发生提供了便利。

(二)内部控制系统存在缺陷

在ERP环境下,舞弊者能得逞的内因就是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存在缺陷。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实行ERP系统时间短,缺乏管理经验,没有建立与ERP系统相配套的内部控制系统,给企业带来了一系列的会计舞弊风险。如人员分工不明确、会计人员操作不规范、企业缺乏有效地系统操作管理制度和系统维护管理制度,造成ERP系统内部数据的丢失或破坏。因此,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好坏直接决定了ERP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决定着能否有效防止舞弊行为的发生。

(三)外部主管部门监督松懈

我国目前对企业ERP系统的实施运用较为重视,但对于ERP系统的审计重视程度远远不够,一些外部主管部门对企业实施ERP及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缺乏有效的规范管理。相关主管部门仍然存在审计人员业务素质较低、审计方法不科学和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的情况。许多审计人员没有足够的会计实务经验,对计算机审计软件及其方法不能熟练掌握,普遍采用绕过计算机审计的方法,对一些单位的舞弊行为不能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提醒和警告,以至于出现有法不依或执法不严的现象。

三、企业实施ERP过程中舞弊的防范与控制

(一)选择适合企业特点的ERP软件

选择ERP软件不仅关系到所选的软件是否适合企业的管理需求,更是选择一个能在企业信息化建设方面给予长期支持的合作伙伴。企业不但要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需求,而且要仔细了解对方提供地软件功能,在此基础上确定两者之间到底能否实现良好的合作,应避免片面追求功能全面的软件或性能存在问题的廉价软件。企业需要在前期ERP系统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和管理模式,综合了解市场上多种ERP软件,对其从功能、价格、软件商的技术支持能力等多方面进行考察,慎重选择出适合自己企业特点的ERP软件。

(二)完善内部控制系统

在企业内部制定严格的ERP系统操作规程和相关制度是保证会计数据安全防止舞弊发生的关键。企业应从以下三方面健全内部控制系统:

1.系统工作环境控制

为保证ERP系统安全运行,企业应该实施一系列控制措施来保证网络环境安全。同时,企业应定期对相关硬件设备特别是关键设备进行检测,及时升级杀毒软件和防火墙版本,第一时间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每一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

2.业务流程控制

业务流程控制又称应用控制,它是指对会计信息系统中具体数据处理功能的控制。ERP系统中的应用控制由输入控制、处理控制、输出控制三部分组成。因为系统具体数据的处理由事先设计的模块自动核算,所以ERP系统的应用控制重点是输入和输出的控制。

3.权限控制

权限控制的目的在于防止未经授权的人员擅自动用ERP系统的各种资源。ERP环境下的权限控制始于系统初始设置阶段,即通过系统管理员对工作人员、工作范围等进行设置,把各项业务的授权、执行、记录及资产保管等职能授予不同岗位的用户,对各种数据的读、写、修改权限进行严格限制。

(三)增强外部主管部门监管

舞弊者利用ERP系统犯罪是高科技下的一种新型犯罪,为此制定专门的法规加以有效控制很有必要。相关主管部门要建立针对利用ERP系统进行犯罪活动的法律。外部主管部门一方面应在审计中查处计算机舞弊案件,另一方面要审核和评估内部控制系统的弱点,提请被审计单位改善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完善内部控制系统来预防、查出和处理计算机舞弊活动。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ERP系统应用于企业, 成为新的管理方法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与此同时,ERP软件仍然存在着发展不够全面的问题,给企业带来了新的舞弊风险。因此,企业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控制与防范,保证ERP系统的正确性、安全性和可靠性,使ERP系统的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运用,让会计工作在更好的环境下进行,最终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与行业竞争力,让企业走上一条安全、高效的ERP之路。(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赵明,侯景波.会计信息化过程中舞弊的预防与治理[J].会计之友,2009,(7):46-47

[2]薛鹏.浅谈会计信息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13):95-97

[3]李淑连.会计电算化舞弊风险及防范措施[J].辽宁经济,2009,(10):21

[4]王惠芬,黎文,葛星.企业资源计划——ERP[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107-136

ERP环境下企业存货管理的分析 篇4

ERP环境下企业存货管理的分析

作者:许姝

摘 要:随着现代化企业的发展,ERP

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这是一个庞大的企业管理系统,实现了企业各个资源的综合管理。存货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或仍然处于生产过程中的货物,是企业的一项重要流动资产,占用了企业大量流动资金。现代化企业要如何运用ERP系统实现存货的高水平管理是当前企业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本文简要分析企业存货管理的重要性,探讨ERP环境下企业存货管理的新变化以及提高存货管理质量的策略。

关键词:ERP;企业存货管理;重要性;新变化;策略

ERP系统既是一个软件,又是一个管理工具,它是IT技术与管理思想的融合体,简单来说,ERP系统就是先进的管理理念借助计算机完成企业管理目标。现代化企业发展离不开ERP系统,运用ERP系统可以实现对企业人、财、物、信息、时间和空间等资源的综合平衡和优化管理;可以协调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的工作。ERP系统紧密围绕企业生产实际和市场发展动向,促进企业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促进企业形成并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

一、企业存货管理的重要性

存货是指企业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品,或仍然处于生产过程中的产品,或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将要消耗的材料、物料等。存货在企业流动资金中占据着很大比例,同时其流动性又非常差。存货管理就是对企业存货进行管理,通过有效的存货管理来实现存货成本的降低和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企业存货管理是一项综合系统化的管理,一般来说,企业存货占据了企业总资产的30%,因此,进行优质的存货管理是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方法。不同的存货管理方法会带来不同的管理水平,也带来不同的存货成本,存货具有巨大的成本潜力,优质的管理可以有效降低成本。

存货管理可以帮助企业仓库管理人员对存货进行详尽、全面的控制和管理,可以帮助库存会计进行库存商品的核算,可以为企业制定决策提供一定的依据。高水平的存货管理可以降低库存、减少资金占用,避免物品积压或短缺,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ERP环境下企业存货管理的新变化

ERP系统为企业管理打造了统一的综合管理平台,它也为存货管理带来了新的变化,促进了存货管理水平的提高。

2.1实现了对存货管理的实时跟踪。传统的存货管理虽然有事前预计、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这几个环节,但是由于数据资料依靠手工单据,数据核算的周期较长,这样事中控制就很难实现。在ERP环境下,实现了对存货管理的实时跟踪,管理者在ERP系统下跟踪每一笔业务,从而在实时跟踪控制中发现存货管理的缺陷,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来有效促进存货管理水平的提高。甚至有的企业对ERP

转自发表吧论文范文发表论文发表

系统进行分析研究,构建起存货管理的自动报警系统,当存货管理出现问题时,系统可以自动报警,相关管理人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来解决问题。2.2实现了信息的畅通交流。在传统存货管理中,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是相互分离的,在月底进行物流、资金流的验收、核算时才会产生信息流。在ERP系统下,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是相互融合的,任何一种流动都会带动其他流动。ERP系统下无需进行定期的信息处理,财务信息来源分布于各个业务环节中,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集成信息系统,信息处理的工作量大大减少了,财务人员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进行信息的分析,从而有效降低存货成本。2.3财务会计工作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ERP系统下,财务会计工作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实现工作岗位、工作方式、工作理念的顺利转变,最终实现工作效率的提高。首先,财务人员需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其次,财务人员的工作职能从单纯的会计核算向深层次的管理和分析方向转化。2.4实现了企业价值链的整合。企业存货管理根据客户需求及时调整存货,实现各个环节上存货的减少,形成相对完整的供销体系信息,最终达到共赢的目的。传统的存货管理是无法实现这一目标的,在ERP系统下,可以实现企业价值链的整合。企业运用ERP系统,可以登录客户的ERP平台,从而获取客户的生产计划和产品需求;也可以登录供应商的ERP平台,获取相关信息,据此调整本企业的存货管理,实现存货成本的大幅度降低。

三、提高企业存货管理质量的策略

ERP环境下企业存货管理有了更多新变化,存货管理水平大大提高了。但是,企业还需为存货管理制定相应的制度、模型、系统等,规范存货管理,实现存货管理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和存货成本的大幅度降低,促进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3.1完善存货管理制度。根据企业存货管理的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存货管理制度,规范存货管理工作;利用现代化管理理念来为存货管理提供指导。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存货管理制度也要不断完善,要紧密联系企业发展状况和市场发展形势,完善存货管理制度,促进存货管理水平的提高。3.2构建订货量模型,有效降低存货成本。要实现存货成本的降低,那么就必须确定合理的进货批量和进货时间,在订货成本、购置成本、储存成本、缺货成本上进行分析探讨,构建订货量模型,紧密联系市场发展形势,确保存货总成本的有效降低。企业要根据自身发展形势构建出科学合理的订货量模型,向存货管理要效益,实现存货成本的合理降低。3.3整合企业内部资源。企业内部人、财、物、信息、管理、运输等资源对存货管理有着重要作用。企业需要整合内部资源,结合存货管理的环境,制定存货管理的具体目标,促进企业存货管理水平的提高。比如说,对企业物流资源进行整合,可以有效减少存货的运输和存储成本,减少存货流动资金的占用,促进企业健康发展。3.4建立完善的存货管理系统。运用ERP系统构建出完善的存货管理系统,实现对存货的实时跟踪管理,运用计算机来减少存货管理工作量,实现存货管理的事前预计、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提高存货管理水平。建立存货管理系统之后,管理者可以在计算机中获取存货的具体信息和管理动态,利用ERP系统获取市场信息,将各类信息有机结合起来,最终实现存货管理水平的提

转自发表吧论文范文发表论文发表

高。3.5完善存货管理的岗位责任制。在存货管理中,企业要根据自身存货管理的特点形成互相监督、互相牵制的岗位制度,通过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责任意识,从而实现管理效率的提高。完善岗位责任制,辅之以奖惩机制和绩效考核,确保员工认真完成工作,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在ERP环境下企业存货管理工作有了更多新的变化,同时,市场的瞬息万变和激烈的竞争又给企业存货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企业要不断利用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实现存货管理改革,促进存货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企业存货管理水平的高低关系到了企业的生死存亡,而ERP为企业存货管理带来了改革的新方向,企业要立足自身实际和市场发展形势,不断进行存货管理改革,降低存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ERP环境下的内部审计研究 篇5

一、ERP环境下传统内部审计的局限性

(一)审计组织结构的局限性

传统上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中心以财务审计为主,内审部门隶属于财务部门,以向财务总监或者总会计师报告的形式最为常见。一些海外上市公司因遵循证券市场公司监管法规的需要,建立了单独运作的审计部门,直接向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汇报。这是与国际惯例一致的,体现了内部审计部门工作的独立性和履行审计工作的权威性,保障了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但是内部审计部门的人员构成通常以财务审计人员为主体。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及大量ERP系统的应用,有些规模较大的公司IT部门为了规范部门运作,在实施一些框架或者安全标准的过程中,设立了内部的业务运作稽核或者业务监控人员,但是这些人员总体上仍然为部门内部的运作质量保证服务,缺乏应有的独立性,且工作的目的也不是针对IT治理、公司内控的评估,而侧重于内部监控以及内部的业务支持保障。

(二)审计人员知识结构的局限性

传统的审计部门人员构成通常以财务审计专业人员为主体,并要求审计人员具有一定的实际业务经验。审计部门人员的来源主要为以下三方面:一是公司内部财务或者业务人员岗位轮换或者内部招聘;二是招聘会计师事务所会计师、审计师;三是招聘其他公司财务、审计部门人员。而从大专院校直接招聘毕业学生进行内部培养的情况比较少见,一般只有在较大的公司,其内部审计部门具有一定的规模,在考虑进行人才梯度培养的情况下,会招聘较少数量的毕业学生进行在职培养。

(三)审计方法和工具的局限性

传统的内控测试方式为:询问、观察、checklist (列表)检查和建立在统计学基础上的抽样调查。这些方法是内部审计科学在上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在长期的实践中已被证实是应用于财务审计、经营审计的有效的方法。审计使用的工具通常是Excel、Word、PowerPoint等ofice工具,用于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审计报告的编写、审计汇报等用途。在抽样测试的时候,会使用一些统计抽样软件进行属性或者变量抽样的样本量计算和选取、抽样结果的可信度分析等工作。总体而言,审计部门基本使用基于手工的方法进行内控测试。

(四)审计效果的局限性

根据年度审计计划,执行内部审计程序,首先事先编制审计计划,确定审计目标、审计范围,进行初始风险评估,了解潜在的风险或薄弱环节;编写审计程序,安排审计人员和时间,开始现场实施审计阶段,通过询问、观察、查阅档案、穿行测试、抽样调查等方法,对内部控制执行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分析归纳审计发现,与被审计对象沟通审计缺陷,分析缺陷的风险,和被审计对象讨沦缺陷的整改方案,明确责任人、改进措施、改进完成时间;书写审计报告草稿,就审计报告草稿与被审计对象进行最后确认,完成内部质量复核程序;最后形成正式审计报告,由审计总监正式签发,发送审计报告至被审计人、管理层、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外部审计师。这就是一个标准的、符合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实践惯例的、为跨国公司普遍采用的内部审计操作流程。从拟定审计计划到最后管理层得知审计结果,中间经历了诸多环节,是一种事后的评价。

二、ERP环境下内部审计实践探讨

(一)审计的组织结构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公司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一个独立于业务运营部门存在的且有效运作的、对董事会和董事会下设立的审计委员会负责的内部审计机构成为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审计委员会下面设置内部审计部门,对公司经营管理进行监控和评价,审计范围覆盖从公司高级管理层到基层的操作员工的全部层次,同时内部审计部门在业务上直接向董事会的审计委员会报告并接受其业务指导。通过这种形式,内部审计部门在组织结构中保持较高的定位,从而保障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权威性和客观性。这是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专业实务框架中实务公告1100“独立性和客观性”、实务公告2060-2“与审计委员会的关系”中所强调的。美国2002年颁布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中明确要求上市公司必须建立审计委员会,内审部门独立运作并向审计委员会汇报工作,是公司整体内部控制环境评估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运用,IT运营越来越成为企业业务运营中的一个紧密组成部分,IT治理也成为公司治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信息系统审计脱离IT部门而在内审部门单独设立IT审计部门,和业务审计一起单独运作,受同一个首席审计执行官的工作领导,并最终向审计委员会汇报,这是在IT环境下内部审计部门应该具有的组织结构,也是被IIA和ISACA的审计标准所要求的。

(二)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

为了适应信息化环境下内部审计的技能要求,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过去的财务审计人员只掌握财务审计技能,不具备一定的IT知识,是无法胜任新环境下的审计工作的;同样,如果信息系统审计人员只掌握IT知识,不了解财务和业务,也不能有效地完成审计工作。信息化环境下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应当是会计、审计、信息技术以及相关业务知识的集合。在内部审计人员的资格认证考试中,可以看出越来越明显的加强信息技术相关知识考核的趋势。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nstitute of Internal Auditors,缩写为IIA)组织的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Certified Internal Auditor,缩写为CIA)资格考试,是国际上最为权威的、最广泛认可的内部审计人员资格认证考试。

(三)审计的对象

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密不可分,内部控制的存在,是内部审计的前提条件,内部审计是对内部控制进行审计,以验证其有效性。现代内部审计,通常是依据内部控制理论框架模型如广泛接受的COSO模型,对企业的流程和控制行为是否能够为(1)营运的效果和效率;(2)财务报表的可靠性;(3)相关法令的遵循这三个目标提供合理的保证进行审计,以验证流程和控制行为运行的有效性。相应的,审计的对象通常包括以下三方面的控制:

1.内部会计控制:主要针对会计操作,关注资产安全、财务资料准确可靠;

2.日常经营控制:保证日常业务操作、功能和活动能满足业务目标需要;

3.组织管理控制:关注职能部门的运作效率及运营控制符合管理政策的程度,以提高经营效率和保证管理方针、政策的实施为目标。

(四)综合审计

按照审计的目的来划分,目前常见的内部审计主要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财务报表审计:是指对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公允性发表审计意见;

2.运营效果审计: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内部控制过程进行评估;

3.信息系统审计:是搜集并评价审计证据,以判断与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有关的资源与资产的安全、资料与系统的完整性维护等;判断信息系统是否可以提供值得信赖的资料,并有效实现组织的目标: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是否能有效地实现控制目标和经营目标,并能及时的预防、发现和纠正不良事件的发生。

浅谈ERP环境下的成本控制 篇6

一、ERP环境下加强成本控制的必要性

成本控制是指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以不断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益为目的,对影响成本的各种要素加以管理,及时发现实际结果与预定目标成本之间的差异,采取一定的措施,保证成本目标和成本预算任务的完成,尽可能以最少的耗费取得最大的成果,可见,成本管理实际上是一个将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反馈有机统一起来的整体。

ERP是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的英文首字母缩写,产生于美国。ERP在中国已经走过风风雨雨2 0多年的历程,加入W T O后,实施ERP,正是中国企业由传统管理向信息化转型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企业提升网络经营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在与竞争对手收入水平相差无几的时候,哪个企业的成本控制得当,能够在实现高质量的同时实现低成本,它就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

但是在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下,企业的成本控制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往往不易也不可能实现各个环节的最优控制,而且随着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以及产品种类越来越复杂,这种强调人力劳动因素的粗放型计算方法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现代管理的需要。现代成本管理需要一个能协调、计划、控制和管理企业的各种成本发生的全面集成化系统,从而协助企业的各项业务活动都面向市场来进行运作,ERP作为现代企业内部管理的平台,高效集成企业的各种信息,将先进的管理思想用信息化的平台表现出来,给企业带来的是管理上的规范化,标准化,这为企业成本控制提供了强有力支持。在成本管理方面,ERP不是停留在仅仅能够完成计算机化的成本记录、归档等传统任务,而是强调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反馈“三部曲”的统一。

二、ERP环境下进行成本控制的目标

E R P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必然要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对可控成本加以控制。它能在成本发生前预测到其成本可能发生的态势,并对这种态势进行引导、控制在目标方向和范围。在经济业务发生之前便对引发成本发生的各个因素进行规划、调整,以确保实际经营过程的预期的低成本运行的先导式控制,它能充分挖掘出成本降低的潜能,以相对积极的“创造正效果”为主要特征。因此它追求的是最高层次的成本控制目标,以理想的成本发生的基准,将理想的发生成本现实化,它排除历史执行业绩的干扰,以溯本求源的方式,从总体上构建企业全盘战略,进而推进局部的前馈控制。要实现该目标,在充分利用ERP海量的数据信息和强大的计算能力外,还需要结合作业成本等先进成本计算控制的方法才能得以实现。

三、ERP环境下作业成本管理理论的应用

在传统的成本管理过程中,许多的制造企业所使用的产品成本核算系统对于成本核算和制定价格都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大多数成本核算系统最初是为财务和纳税的目的而评估库存价值的,不是作为产品成本核算系统设计的。主要的问题在于制造费用的分摊方法,这种分摊通常根据与批量有关的直接人工成本来进行的,在许多企业中,这个按工时分摊的制造费用分配率高达800%,有的甚至高达1500%。显然,随着直接人工成本的进一步降低,这个分配率还会进一步提高,甚至变得荒谬,以这种方式分摊制造费用的结果扭曲了产品的成本。在通常情况下,大批量生产的标准产品的成本定高了,小批量生产的特殊产品的成本定低了,从而影响准确定价,也难以确定哪些产品赢利,哪些产品亏损。在企业决定发展哪些产品或放弃哪些产品时,依据这些错误的成本信息,很可能做出错误的决定。这种成本核算方法的另一个严重的问题是它不强调对质量的关注和增值的分析,而这对于任何制造企业都是至关重要的,作业成本法可以克服以上缺点。

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也称为ABC成本法,是由美国库柏 (R.Cooper) 和卡普兰 (R.S.Kaplan) 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首先提出来的。作业成本法就是以作业为中心,根据产品消耗的作业量和作业成本动因率(单位作业消耗资源)来计算成本的。其核心在于“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的理念,它对成本的控制从以“产品”为中心转移到以“作业”为中心,不仅克服了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许多固有缺陷,而且不局限于成本范围。

作业成本法认为, 现代最重要的制造费用是与生产批量相对独立的一系列业务活动的结果, 是这些业务活动, 而不是生产批量, 消耗了资源, 并确定了制造费用的水平。由此可见, 要反映产品的实际资源消耗, 它们的制造费用份额必须是以这种业务活动为基础来分配, 要这样做, 制造费用的分配比例的依据应是各产品、产品批量或生产线带来的业务活动。为此, 要识别哪些业务活动引起了成本, 以及每项业务活动的成本消耗。作业成本法把制造费用按比例分摊与产品或产品族有关的活动。例如, 如果一项产品的工程改变很多, 它就要比其他稳定产品承担更多的工程改变费用。可见, 作业成本法是一个有效的工具, 如果发现一项活动产生了太多的成本, 它必将引起人们的注意。

ERP中应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控制,便是利用作业成本法的特征和优势,在立足于最低层次的维持性成本控制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努力进行改善成本控制,追求实现革新成本控制为目标的成本控制。

传统的成本控制中,主要是对制造成本的控制,其控制的空间集中在生产过程。而ERP中的作业成本控制是对产品完全成本控制。ERP中的作业链是以顾客的需求为起点,为顾客服务为终点,通过设计、执行一系列从产品设计到生产、售后服务的作业,提供满足顾客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在作业链的各个环节上的活动之间都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前后作业间存在着需求和供给的关系,产品价值伴随着作业活动的发生和转移而在企业内部外部流动、转移、最终到达顾客。ERP中应用作业成本法对成本控制便是对整个作业链、价值链的控制,以达到系统成本最低。企业应该索本求源,尽可能消除无价值作业,提高有价值作业的运作效率,寻求最有利的产品和顾客,以及相应的最有利的投资方向,从而使企业赢得不断改变的环境,使企业生产经营整个价值链的水平不断提高。

四、作业成本管理方法与ERP相结合的意义

随着全球化经济竞争的日趋激烈,产品的上市快、质量好、成本低、售后服务好、环境清洁等已是当前企业经营管理追求的主要目标,在市场需求日益个性化的环境下,当前企业的经营模式更强调市场的力量,强调客户需求的快速反应,生产方式已由规模化生产转为单件多品种小批量生产。随着企业经营模式的变化,虽然现有ERP系统确实能够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库存,提高企业竞争力,但这些系统对企业降低成本的贡献的有限的,有必要加以扩充,加强对大生产部门的成本控制。作业成本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成本管理方法,对于准确分析企业的经营活动和产品生产活动中的成本效益是非常有效的,它在西方发达国家呈现非常好的势头,目前在我国企业中已经有所应用,许多专家、学者及企业家都呼吁并迫切希望将其引用到企业的管理中去。但该方法一方面需要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改革,另一方面需要细致的管理和大量的数据,必须采用计算机进行辅助管理。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在成本核算上仍采用比较粗放的平均分摊法,它对正确控制企业的经营活动,分析企业生产活动中的问题与瓶颈是十分不利的。研究如何将ERP系统中的信息和作业成本管理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当前企业同时有效地实施ERP和作业成本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周玉清、刘伯莹、周强:ERP理论、方法与实践.电子工业出版社

[2]、王满玲:作业价值柔性管理方法研究.管理科学, 2005. (12)

[3]、于 宁:ERP下的成本控制.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6. (2)

[4]、陈庄、毛华扬编著:ERP原理与应用教程.电子工业出版社

ERP环境 篇7

关键词:ERP,会计信息,信息质量控制

计算机和网络时代的高速发展引发了会计管理软件系统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发展。ERP系统在企业的全面实施将是一种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ERP (企业资源计划) 依靠计算机信息系统, 有效地组织和实施企业的人、财、物管理, 并实现各类信息的集成性、实时性和统一性。目前ERP已成为反映时代对企业合理调配资源、最大化地创造社会财富的要求, 是企业在信息时代生存、发展的基石。ERP在会计领域的应用对企业会计信息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可以说, ERP系统对企业整体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与促进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ERP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与特点分析

企业会计信息输出方式和效果随着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和信息技术而不断改进和发展, 从传统的手工处理方式 (纸、笔加算盘) 到会计电算化, 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会计系统嵌入到ERP系统, 会计实现了和企业业务信息及其他管理信息的集成。企业ERP环境给会计信息的报告带来了一次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一) ERP系统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

会计核算主要是记录、核算、反映和分析资金在企业经济活动中的变动程及其结果。它由总账、应收账、应付账、现金、固定资产、多币制等部分成。因此, 从物理层面看, ERP的会计核算模块, 涉及总账模块、应收账模块、应付账模块、现金管理模块、固定资产核算模块、多币制模块和工资核算模等等。

以现金管理模块为例, 它主要是对现金流入、流出的控制以及零用现金及银行存款的核算。它包括对硬币、纸币、支票、汇票和银行存款的管理。在ERP软件中, 一般都具有票据维护、票据打印、付款维护、银行清单打印、付款查询、银行查询、支票查询等和现金有关的功能。此外, 它还和应收账、应付账、总账等模块集成, 自动产生凭证, 过入总账。

(二) ERP系统在会计核算中体现出的特点

1. 资金流与物流的共同运作。

从某种意义上讲, 物流与资金是企业全部的运作内容, 会计信息的对象也直指企业物流和资金流。而ERP系统恰好整合了企业物流与资金流, 在ERP系统中, 物流的运作与资金流的运动相互牵动、互为发生, 并将这种相互的作用直接生成会计业务, 会计人员的工作就变成对上述业务的复核与确认。上述特点一方面对繁重的会计工作是一个解放, 另一方面, 也让会计工作也面临着走向何方的问题。

2. 自动化处理程度超前。

在ERP系统中, 将网络终端与企业架构相结合, 网络成为非常关键的硬件条件。在实施过程中, 它将根据企业的管理架构、业务流程等, 设置各种数据或信息采集终端, 将企业运行过程中涉及到的物流与资金流信息从各个部门、各个环节进行采集, 然后通过各种相应的独立模块如人力资源、供应管理、销售管理等等。而财务会计模块具有更高度的集成性, 各个模块信息都要根据它的需要, 将相关信息数据自动实时的传输过来, 会计人员只需要确认与审核各项数据便能够自动生成各种凭证与账表。因此, 该系统的自动化处理程度可以说是非常超前的。

二、ERP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分析

(一) ERP系统的应用能及时更新会计信息

在ERR的状态下, 资料是联动的而且可以随时更新, 每个有关人员都可以随时掌握即时的资讯, 这在过去只能依赖大量的人力与时间才能完成。一般说来, 影响企业竞争力固然有许多因素, 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在于它对企业内部各种信息的把握, 以及对外部市场的资讯、现状变化的了解。在当今信息社会里, 不仅要知己知彼, 还要贵在“即时”。

以外汇市场为例, 企业的国际化经营, 使外币结算的业务不仅增多, 而且还面临一个如何规避多元货币、汇率变动的风险的问题。如果不能对各种货币的汇率消长变化、各国客户订单、各种交易, 包括应收账、应付账、总账等进行即时运作, 那么, 即使到手的企业利润, 也会因汇率的波动或缓慢的作业而缩水。

(二) ERP系统集成生成会计信息

在ERP状态下, 各种信息的集成将为决策的科学化提供必要条件。在ERP尚未导入之前, 知识库的信息资讯是属于过时的, 更多的是局部的信息、片面的信息, 乃至失真的信息。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 除了其他因素外, 信息的集成机制不完善, 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以往的会计信息系统在面临组织增减变化时, 需要花比较多的时间去修改与串联。在导入ERP之后, 面对这样的变化, 便可以很轻松地进行衔接, 预算规划更为精确, 控制更为落实, 也使得实际发生的数字与预算之间的差异分析、管理控制更为容易与快速。

(三) ERP系统能提供具有远见性的会计信息

ERP系统的会计子系统与ERP系统的其他子系统融合在一起, 会计子系统又集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于一体。这种系统整合, 及其系统的信息供给, 有利于财务做前瞻性分析与预测。

(四) ERP系统使会计信息输出形式多样化, 满足不同需求者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ERP系统是企业级的信息系统, 可以实现本企业甚至是数个合作企业范围内的信息集成和共享。因此ERP会计系统的信息用户呈现出多样化、分散化等特征, 为了适应这一变化, 会计信息系统的输出形式也要求多样化。在ERP环境中, 会计数据大多以原始的、不经处理的方式存放, 在需要输出时就可按照用户的信息需求, 任意组合, 准确地报告会计信息。

三、基于ERP环境下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分析

(一) 变革会计核算程序, 适应信息技术环境

当前, 会计电算化的本质仍然是传统会计理念、方法和程序, 依然是事后算账, 并没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无法支持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分析和实现控制的需要。会计核算程序的传统性与保守性限制了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在这种情况下, 就需要打破传统的会计业务流程, 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和人智能技术, 建立起会计业务一体化信息处理流程, 该流程是以事件驱动的会计业务进行流程重组, 当业务事件发生时, 各业务子系统按照业务规则进行处理, 同时按照信息规则生成会计凭证 (如果是处理销售发票, 那么根据销售发票和自动转账分录模板自动生成会计凭证) , 并将结果存放在数据库中, 企业各部门业务人员都可以通过报告工具自动输出所需的结果, 如财会人员驱动报告工具, 按照管理需要或财会语言自动输出所需的信息。这种流程优点是集成所有数据于一个数据库, 各部门共同使用, 各级管理者可以实时、动态地获取所需的信息, 进行决策。

(二) 以实时信息处理为基础, 实现信息披露多元化

通过网络技术将财会人员工作环境, 由财务部门延伸到各个业务部门, 直接关注实际业务过程, 有助于财会人员通过会计实时信息处理系统准确、及时地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处理, 实现处理的动态化和实时化, 并根据信息的不同征, 分类存储以备决策之用。改变了传统会计信息系统只处理业务过程中所生事件的一个子集, 而且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的分离和两者之间存在滞后状况, 使信息采集、加工的实时性、完整性和有用性得以实现, 同时可以应网络技术, 设计能够满足多种用途的全面反映历史信息、实时信息及未来预测信息的财务报告体系, 实现会计信息披露多元化, 改变原有的定期报告方式随机产生实时报告, 并且根据实时控制的需要提供更加快捷、广泛的会计信息, 动态的、及时的向利益相关者提供所需会计信息, 同时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数据库技术, 丰富实时报告的形式和内容, 从表式信息到表式信息与图像化信息并重, 实现信息披露的多样性。

(三) 加强ERP系统对内部控制的评审

内部控制制度对会计信息质量具有一定影响, 企业应利用ERP系统加强对内部控制的评审。当前会计核算过程中的主要数据均来自于系统的电子信息, 数据的高度集成与共享使最终输出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和安全性面临着较大的风险。针对电子数据易于修改而不易于发现的特点, 企业应利用ERP系统的优势加强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审, 使会计数据处理的内部控制及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效率性处于突出地位。

参考文献

【1】陈晓芳, 周婧《ERP的应用与会计信息系统的融合》理论与实践2006.03

【2】王柏玲《关于企业会计信息质量问题分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01

【3】孙秀英, 杨松斌《浅析ERP时代的企业会计信息质量问题》工业审计与会计2006.06

【4】徐媛《ERP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之浅见》网络财富2009.11

【5】董秀月《ERP系统助力提升企业管理效能》现代经济信息2009.10

ERP环境 篇8

关键词:ERP 内涵 作用 内部控制

1 ERP的内涵及作用

ERP是企业资源计划的简称,是基于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上高度集成化的信息系统,“一套将财务、分销、制造和其它业务功能合理集成的应用软件系统”,一套能实现实时在线管理的系统。ERP的核心,也是实现“管理整个供求链”的必要条件,包括内部集成和外部集成。内部集成是实现产品研发、核心业务和数据采集三方面的集成;外部集成是实现企业与供需链上所有合作伙伴的集成。

ERP系统可以在企业的业务操作层、管理控制层、战略计划层三个层次上提供支撑和流线化的流程。在业务操作层,ERP系统可以降低业务的成本。在管理控制层,ERP系统可以促进实时管理的实施。管理人员可以以更加便捷的方式实时关控用于决策的信息,并及时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战略层次上,ERP系统可以支持实施战略计划。ERP系统可提供战略分析过程中所需的基础数据,从而辅助高层管理者进行战略经营决策。基于以上作用,ERP系统使企业的管理水平步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得到广泛应用。

2 ERP环境下内部控制风险

实施ERP系统后,由于业务流程发生改变,将会增加与ERP相关的风险,进而影响整个公司的风险数据库。新增风险主要包括两类:新增主数据流程带来的风险和业务处理方式变更带来的风险。新增主数据流程带来的风险,主要有会计科目主数据不完整、不准确;在建工程转资交易类型定义不正确,导致账务处理不完整、不准确;新增和变更会计科目主数据未经过有效审批;ERP的订单信息不完整、不准确;ERP中采购发票的信息不完整、不准确等。业务处理方式变更带来的风险有凭证输入过账操作不正确,影响记账凭证的完整性和准确性;ERP中的非采购订单交易未经适当授权;转入损益库的盘盈盘亏信息不准确、不完整等。

另外,ERP系统的使用也给控制形式带来了变化,ERP提供的控制证据或自动功能作为手工控制的基础。例如,销售收入的稽核,由于订单的准确性决定了记入总账数据的准确性,所以有效控制转变到了业务部门,控制点前移。许多企业在实施了ERP系统后,陷入了用户访问方面的问题,用户权限分配不当将引起以下两个方面的风险:一个是用户如果在系统中具有不符合其实际业务职责的权限,可能导致对业务、财务数据相关信息不适当的非授权修改。二是用户如果在系统中具有互斥权限,那么该用户就具有了在系统中进行舞弊操作的可能。

3 ERP环境下内部控制措施

3.1 进一步加强ERP业务流程管理

对业务流程要按照“简捷、简单、效率”的要求进行梳理。通过规范ERP业务流程,解决好程序和效率的关系。建立公司规范的ERP业务流程管理制度和责任机制。制定并发布公司ERP业务流程管理办法,明确流程管理要求,建立流程负责人制度,落实业务流程管理责任。组织开展流程梳理工作,以业务流程为切入点,重点分析职责交叉、制度缺失、业务重叠等问题,理清工作职责、明确管理责任,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积极推进业务流程规范化。遵循“风险导向、业务驱动、规范设计、强化执行”的原则,有计划、按专业开展流程规范专项工作。业务流程规范要以试点为基础,进一步总结完善,逐步推广。

3.2 建立健全与ERP系统相关的规章制度,完善考核体系

设立一个统一的组织协调部门,由其牵头处理与ERP系统相关的事宜。出台ERP运行管理办法及与ERP系统相关的细则。建立完善的授权审批体系和考核制度。对各类不同的物资采购,企业应建立完善的责任授权体系。同时,为了保证权责对等,企业应建立适当的考核体系,真正做到谁拥有权利谁承担责任。

3.3 加强内部控制调研,推进风险管理建设

加强内部控制调研,推进风险管理建设是内部控制建设的延伸,是为保持内控体系有效运行、推动内控体系良性循环的动力。

3.3.1 重点开展ERP内部控制管理调研

调查研究是做好内控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要通过有重点、有目的的专项调研工作,及时总结、提炼、推广内部控制管理工作中好的经验和做法,发现经营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具体的工作措施和改进建议,研究ERP内控体系发展和完善的工作思路。调查研究既要眼睛向内,又要时刻注意外部环境的变化,同时注重向已经实施ERP系统的单位进行交流和学习。

3.3.2 积极推进风险管理工作

加快财务管理授权机制建设步伐。在巩固财务管理授权机制设计成果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授权管理制度。以授权书的形式,自上而下,逐级授权。明晰各个管理层面的职责和权限。各单位要加强内部财务授权管理,全面建立公司较为完善的财务管理责任机制。

3.3.3 坚持不相容职务分离原则,注重执行效果

在实施ERP的环境下更要坚持不相容职务分离原则,也就是要进行职务分隔。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能够保证企业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机构、岗位的合理设置及其职责、权限的合理划分。在ERP环境下由于业务交叉,各模块物流资金信息共享,会计业务活动时,要使每项经济业务至少有两个人或两个以上的部门参与,这样就可以用一个去证实另一个的准确性,只要人尽其用就不会造成工作的重复。调整不适应ERP环境的会计岗位设置,完善各岗位职责,特别是管理岗位和稽核岗位,在不同会计职务上加强预测、决策、分析等职责,加强稽核对业务的指导、监督、检查等职责。因此,只要相关的人员和部门之间没有徇私舞弊,差错与不轨就不难发现。

3.4 设计有效的控制活动,做到事前、事中、事后控制相结合

3.4.1 人员控制

ERP环境 篇9

在ERP系统的运行过程中,设备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因此,相关工作人员要合理把控设备系统的安全风险。总的来说,设备安全风险主要来自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如果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重视设备风险,没有实施相关预防机制,在事故发生后,企业便不能在第一时间内做出应急反应,最终损坏设备。ERP系统属于管理媒体范畴,具备先进的思想,可以维护管理内容。ERP系统依赖先进的计算机软件,如服务器分布式结构、多数据库集成、电子数据交换等。在计算机病毒的威胁下,人们在开展风险控制工作的过程中,并不具备良好的主动权,导致ERP系统容易受到风险影响,数据质量和安全度严重下滑,也正是由于存在上述问题,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将会受到严重影响。

2.2   管理部门内的控制风险

在ERP系统作用下,传统企业金字塔式管理结构将会朝着扁平化方向发展。企业传统管理方式主要以多层次、严格指令等形式为主,但在扁平化管理模式出现之后,控制并不与权力等同,而以维护企业健康发展为主。在此种情况下,企业发展对内部组织结构、领导风格等均提出了新的要求。此外,企业在实施内部控制手段的过程中,职责分离是其中的一种重要形式,主要实施目的就是避免内部人员出现徇私舞弊等问题,给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在ERP系统中,倘若企业没有有效分离相关工作人员的职责,部分人员便可以随意进入其他数据系统,甚至还可以修改或删除数据信息,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2.3   信息传递的控制风险

ERP环境下的内部控制探讨 篇10

ERP就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对企业拥有的各种资源进行良好的计划和控制, 并进行充分的应用, 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建立的一套管理制度和方法。重新评估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确定新的关键风险控制点, 成为实现企业目标的新课题。

一、ERP环境下的内部控制框架

ERP (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 即企业资源计划, 最初是由美国的Gartner Group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提出的, 主要思想是将企业的物料需求计划与制造资源计划相结合, 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是企业管理的新理念和新模式。ERP的实施无论对企业的组织结构还是会计处理都会产生一定影响, 因此, 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也应该作相应的调整。ERP环境下的内部控制框架具有如下特点:

(一) 控制环境

在ERP环境中, 角色、权限与流程的应用使得管理结构趋于扁平化。决策者与执行者能够通过开放的信息平台更加迅速地获取信息, 企业内部控制层次显著减少, 角色授权使控制责任更明确, 从而带来更高控制效率, 系统提供了便捷的交叉授权功能也使企业内部控制更加灵活。

(二) 风险评估

在ERP的环境中, 新理念、新方法的应用使得风险评估的更加准确、科学。运用这些理念与方法, 企业内部控制人员可以及时分析、识别和防范企业为实现目标可能发生的风险, 并及时制定应对措施, 不断完善风险评估方法, 提高评估技术水平。

(三) 控制活动

通过有效的控制活动, 对内部控制进行合理的系统设计, 减少冗余的审批环节是ERP系统的控制理念。高效而又灵活的控制手段增强了内部控制体系的防范、纠查功能, 通过应用ERP系统, 将主体的随意性降至最低, 使企业有效地摆脱人员和信息资源对内控体系的限制。

(四) 信息与沟通

ERP通过网络连接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 实现了工作流、资金流、物资流、信息流的高度整合与共享。在ERP环境下, 内部控制由顺序化向并行化发展, 相对开放的信息系统为上下级有效沟通建立了高速路。

(五) 监控

在ERP系统中, 所有数据都存储在系统中, 不同用户被赋予了一种或多种角色, 每个角色都有不同的访问权限;企业管理人员更关注如何利用信息进行财务预警和管理决策。

二、ERP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风险分析

通过ERP的流程化管理, 打破了原来各部门职能条块分割的局面, 实现了企业资源的高度集成与信息共享。一方面, 企业业务运作在一定程度上把控制权交给了ERP系统, 企业所处的内部风险环境因此而发生了变化, 控制风险变得愈加复杂;另一方面, ERP系统实施要对原有业务进行流程再造, 优化企业的组织架构, 由此给企业的内部控制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 对整个流程进行评估, 确保各个单一流程很好地完成自己的功能并保证很好地满足和支持最终业务目标的实现

很多企业在上ERP系统之前都有一些成熟业务系统在应用, ERP系统采用接口将系统整合起来, 从而实现对数据和流程的有效管理。

(二) 确定流程控制关键点

对于整个流程和控制的设计进行评估, 确定关键的业务流程, 找出业务最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 设置监督控制点, 对敏感的业务交易给出足够的访问限制, 确保这些控制很好地发挥个体功能, 保证整个流程顺利运行。

(三) 岗位职责合理设置, 确保在整个流程中存在正确的稽核点和平衡点

比如ERP系统实现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三流合一, 财务和其他内部业务已完全协同。传统上的财务会计岗位分工, 如材料核算、总账、固定资产等改为设置为投资岗、成本管理岗、稽核报销等岗。要加强稽核报销管理, 严把第一道关。

三、加强ERP环境下的内部控制的具体措施

(一) 加强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是强化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手段。内部审计部门应协助并监督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 并及时检查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监督协调各职能部门的关系, 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做出客观公正评价, 提出改进内部控制的合理化建议。

(二) 提升人员安全意识, 加强信息安全控制

安全意识要求全员参与, 因此, 不仅管理层要将其放在一个规范管理、提高效率的高度来看待, 而且员工要接受信息安全的再教育, 以使其处理业务时能够自觉防范风险。ERP系统自动化、程序化和数据化的特点, 使系统的访问和数据的安全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要加强信息安全控制, 针对不同的用户设置不同的数据访问权限。同时, 建立完善的数据备份和恢复机制, 以便灾难发生得以积极应对。

(三) 加强授权批准控制

各级管理层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 经办人员也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 不能越权审批。在ERP系统中, 授权批准控制可以通过流程控制来实现, 整个流程分为三个步骤:业务申请、业务审批和业务处理, 对必须申请的项目, 强制其实行申请审批程序, 否则业务流程会中断。

(四) 加强信息流动与沟通

良好的信息系统应确保组织中每个人清楚地知道其所承担的特定职务, 每位员工都必须了解内部控制制度的有关方面, 这些方面如何生效以及在控制制度中所扮演的角色、所负担的责任以及所负责的活动怎样与他人的工作发生关联等。一个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不仅有向下的沟通管道, 还应该有向上的、横向的以及对外界的信息沟通管道, 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

参考文献

[1]林剑锋.基于扎根理论的ERP内部控制研究[J].会计师, 2011

上一篇:小煤矿安全生产下一篇:小组合作学习作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