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制图三篇

2024-04-29

模具制图 篇1

一、优化教学安排顺序

“零件图”是《机械制图》的重点和核心, 与后续专业课程密切相关。而这部分内容又相当抽象和琐碎, 学生不易掌握。究其原因, 主要是学生缺少机加工的实际操作经验, 不易理解零件的技术要求, 为此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过程中, 穿插金工实习, 做到“学中有做, 做中有学”, 通过实践操作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

二、适当调整教材内容

本着“突出应用、服务专业”的指导思想, 对原有教材中的“零件图”、“装配图”内容进行必要修订。调整如下:

1. 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避免专业认识的局限性, 原有教材内容基本不变, 只对零件图、装配图图例进行适当删减。

2. 为改变过去零件图、装配图图例分散、不够系统的缺点, 结合生产实际, 选编成套模具图例作为教学素材, 图形涵盖了轴类、盘类、板盖类等零件类型。

3. 为达到讲练结合, 选择了冲裁模、弯曲模、拉深模、注塑模的模具结构图例作习题训练, 让学生充分了解冲压模及塑料模的结构特点及技术要求, 提高学生专业读图能力。

4. 编写模具零件测绘及模具装配体测绘实训指导书, 从测绘的步骤、测绘的方法、工具的使用、图形的绘制等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

三、教学方案的改进

“零件图”、“装配图”的教学是整个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零件是装配体的细胞, 零件的结构及技术要求是为了保证装配体功能的实现, 因此在“零件图”内容的教学过程中, 必须借助一定的实物或三维装配模型加以辅助分析, 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具体思路如图1所示。

1. 零件图教学

“零件图”包含视图表达、尺寸标注、技术要求等知识点, 各部分知识点较为繁琐, 为此选取典型的模具零件图作为教学案例, 借助三维装配模型的动画演示, 对模具零件视图表达、尺寸标注、技术要求等进行详细分析, 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具体性。

2. 装配图教学

(1) 装配图的图样画法和视图的选择

装配图的图样表达旨在说明部件的装配关系。模具装配、图样画法一直以来是机械制图教学的难点, 通常情况下装配图的图样表达没有唯一性, 只有合理性。为帮助学生理解, 在教学中具体作法为:选用同一结构不同表达的模具图例进行分析比较, 结合课堂讨论, 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并给予归纳总结。

(2) 装配图的工作原理演示

为达到直观、生动的教学效果, 在讲授模具装配图的工作原理时借助三维设计软件, 构建模具装配、运动、材料成形全过程, 让学生全方位认识装配体的工作原理, 装配体内部零件的装配关系、运动关系。

3. 实践教学

零件测绘与装配体测绘是《机械制图》课程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教、学、做”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是对制图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综合运用。因此在学生动手测绘前, 教师应做好充分的“教”的指导:借助多媒体软件等教学手段对测绘对象进行详细的结构分析、功能分析;介绍测绘工具的使用;讲解测绘的具体方法、步骤以及测绘数据的处理。学生在测绘过程中, 一边模仿老师的操作步骤, 一边在工作单上进行详细记录。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将从测绘工作单、测绘实验报告和所画草图几个方面得到全面反映。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 教学方法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 灵活穿插多种合理的教学方法, 注重教与学的配合。如在装配图的图样表达中, 以模具装配模型为实际案例, 借助三维动画进行直观教学, 通过对不同表达方案的比较教学, 引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强理论知识的综合理解及图样表达技能的培养。

2. 教学手段

在《机械制图》课程教学过程中, 为帮助学生提高空间形象思维能力, 除利用实物模型等传统教学手段外, 充分借助三维造型软件构建动态、逼真的教学模型, 形象生动地传递抽象难懂的概念和原理。如利用三维软件的强大功能实现装配体的虚拟装配、模具装配体的拆装分析, 帮助学生理解模具装配体工作原理, 使深奥的理论变得直观和浅显易懂。

模具专业《机械制图》“零件图”、“装配图”教学改革, 经过一年来的实践证明:教学内容、教学方案的改进, 多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 改变了过去教学时教师讲授枯燥、学生学习空洞的局面, 增强了教学效果, 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模具专业理论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该课程的改革与实施受到了学生和专业课程老师的很好的评价。

参考文献

[1]胡迎花, 陈永权, 郝钢.“模具机械制图”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J].科技咨询导报, 2007, (28) .

[2]郦银花, 蒋庆斌.《机械制图》课程“项目化”改革的实践探索[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12) .

模具制图 篇2

【关键词】 机械制图;模具专业;后续课程;结合

【中图分类号】 G64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6-0-01

一、目前《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现状

《机械制图》课程在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学生尚未具备本课程所需的前期知识,如空间思维能力、金属工艺知识、零部件设计及加工等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无法理解机械结构、合理尺寸标注,不能理解零件图和装配图上的技术要求等,现行的《机械制图》教学沿着“投影理论→点线面的投影→基本体→组合体→机件的表达方法→常用件及标准件→零件图→装配图→测绘实践”顺序进行,课程教学体系相对完整,但与工程实践脱节,与后续专业课程的关联性也没能体现出来,学生在学习中无法分辨本课程的特点,感觉《机械制图》就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多数学生常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将制图等同于画图,无法将学到的知识和培养的能力在后续学习中运用和提高,一年级学完制图,当后续课程需要制图知识发挥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时,学生却显得力不从心。

二、如何实现与后续课程的结合

1.与《机械加工工艺》课程的结合

《机械加工工艺》是机械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课程内容主要包括金属切削的基本知识、机床夹具、机械加工工艺、典型表面的机械加工方法等,而学生在学习这门课之前应能看懂零件图,熟悉相关的公差、尺寸标注等方面的知识。比如:学生在学习编制机械加工工艺时,得先分析零件图,确定加工件的表面加工要求和其他技术、工艺要求;接着按照图样表达的工件特征,确定本工序加工的任务范围,编制合理的加工程序,按照图样表达的工件特征,和加工位置及加工尺寸等要求,正确分析选择加工设备和相关的工具,选定合理的定位形式和装夹方法,根据图样标注的尺寸及公差的特点,正确分析和选择量具及测量方法。所有的这些能力都要通过识读零件图来完成,可见识图能力在今后的工作岗位或后续课程中的重要,如何能让这两门课程相互的渗透呢?在零件图的教学及实训环节中应有意识地与《机械加工工艺》的老师进行合作,从他们要训练的题目中选择部分典型题,让学生先抄画零件图,之后在《机械加工工艺》中进行工艺的编制,从中理解零件的精度设计要求与加工工艺之间的关系。

同时,在测绘训练中可选择一些学生相对熟悉的零部件,比如:虎钳部件、齿轮泵部件、螺旋千斤顶、减速器等,把零件置于具体的部件中,学生更容易理解该零件的作用,尤其是零件图的尺寸公差、形位公差标注、技术要求如果不了解零件的工作环境和使用要求是很难理解其为什么这么标注的,轮到自己测绘要标注时更有点无从下手了,明白了用途,才能清楚零件的重要工作面,这样在编制加工工艺时才知道如何保证这些重要加工面,也才不会对加工工艺觉得这么枯燥与深奥。尤其是在制图中学习公差与配合方面的知识时,学生对什么时候用基轴制什么时候用基孔制很难弄懂,而这个我们作为老师的都知道,公差的选用其实是跟零件或机器的作用、工作的场合、机器或零件的重要工作面有关的,所以,如果此时以机器或部件中的零件作为案例来讲解就容易理解多了。

2.与《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的结合

《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这两门课是模具专业的重要专业课,主要是要求学生了解塑料成型和冷冲压成型这两种不同的成型工艺过程及不同的模具结构,而模具结构图本身就是装配图,且还是全剖或局部剖的视图,所以,如果学生在制图课中装配图部分的内容没有学好,这时就肯定会影响到其对模具结构的理解,平时在上这两门课程中常常发现学生对模具图看不懂,其实细究其主要原因也就是看不懂装配图,毕竟模具结构图零件较多,而且剖开的视图中往往都还是阶梯剖,所以如果读图的知识欠缺那学到这个肯定是吃力的,要想改变这个状况就要在学习装配图知识时进行加强,以往的教学中常常因为课时受限,对装配图的部分讲得不多,甚至有老师认为反正学生基础差,单个零件都还有看不懂的,而装配图那么多的零件就更不懂了,所以常常是简单地带过,但这却给后面的课程学习带来被动,纵观这几年关于机械测绘或模具加工方面的技能比赛,毫无例外都是部件或模具结构作为载体,所以如果这方面的能力欠缺是很难拿到好的成绩。如何加强这方面的能力训练,依本人之见是在学习装配图环节及测绘的实训周里还是要以常见部件或机构作为练习内容,比如前面提到的机用虎钳、齿轮泵、铣刀头等学生不陌生的组件来训练,因为在学习这些部(组)件前很关键的一点是要弄清楚其工作原理,只有明白了这个才能理解装配图中各零件之间的关系,这就与我们后面学习的模具结构图是很相似的,在看懂一套模具前也首先要明白这套模具的工作原理,否则也很难理解各个零件之间的关系与作用。

三、如何选用项目载体

要想实现《机械制图》与后续课程的有效结合,应对以往《机械制图》以知识点为主线的教材进行适当更改,尽量以项目为主线,而项目载体的选用既要实现一定的功能,同时也最好是学生相对熟悉的零(部)件,当然更重要的是要包含所要学习的制图方面的知识,现以齿轮泵部件图为例,展示其学习任务与能力目标、相关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当然,通过不同的项目实施不同的任务来训练不同的能力,与此同时把机械制图的相关知识融合进不同的项目中,这样学生学习知识时能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也不至于觉得制图课程那么枯燥,并容易把这些知识运用到后续课程的学习中,实现与课程间的横向联系。

四、结束语

职业教育是人生职业生涯中的一个阶段,它既要前面的教育提供基础,又要为后续学习和发展提供平台,《机械制图》课程同样要承担这样的任务,从业者在工作过程中需要将制图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互相渗透、互相融合、互相补充,养成多角度读图和多工种身份读图,才能适应工作现场应用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在机械制图的教学过程中多与其他专业课程结合,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

参考文献:

1.“工作本位学习”与高职机械制图课程改革《现代商贸工业》2008年第6期,周佳丽

模具制图 篇3

《机械制图》在模具钳工教学中的渗透

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着手,分析了机械制图这门专业理论课与模具钳工这门技能课的关系,并通过案例说明了作者是如何在模具钳工指导中渗透机械制图的教学.

作 者:阳档  作者单位:株洲市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株洲,41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71 关键词:《机械制图》课程   模具钳工教学   机械制图成绩   识图能力  

上一篇:财务管理现实问题下一篇:教学操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