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细节十篇

2024-06-16

把握细节 篇1

一、精心预设课程,准确把握课堂细节

(一)深入挖掘课程内容是准确把握细节的基础

为了构建高效课堂,准确把握教学细节,便需要深入了解学生和结合教材内容精心设计课程过程,充分利用和整合教学资源[1]。其中,课堂教学细节就是我们通过深入挖掘教材资源之后所产生的奇思妙想。

例如:在学习《鸿门宴》时,笔者便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坚持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课文内容。首先,老师采用多媒体设备展示项羽和刘邦的诗词《垓下歌》和《大风歌》;然后让学生自由默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的整体含义;其次,老师再向学生分别解释这两首歌的含义:项羽的《垓下歌》主要表达的是项羽相对现状时的无奈情绪,而刘邦的《大风歌》则主要表达的是荣归故里时的兴奋情绪。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同样是时代的英雄人物,他们的处境却完全不同呢?”“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们的人生结局?”通过学习《鸿门宴》能够帮助我们解决上述两个问题。

通过设计上述的教学过程,利用简单的诗词导入为学生创设了朦胧的课堂教学意境,并在向学生简单描述两位英雄人物的同时,合理的提问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当老师真正讲解《鸿门宴》内容时,学生则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心中产生的疑问。由此可见,坚持从细节处着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有效提高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项目

在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常常会涉及一些枯燥的背诵内容。背诵是课堂教学非常关键的组成部分。但是,对于容易产生厌学心理的高中学生来讲,当涉及需要背诵的内容时,便很容易产生分心的情况。然而,却很容易被一些稀奇古怪的事物所吸引,并表现出积极学习的情绪。因此,为了精心预设课程,便需要结合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设计与学生心理情况相符合的教学项目,从而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项目中,这是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细节,演绎精彩课堂的关键所在。

例如:在学习《赤壁赋》和《后赤壁赋》时,老师可以讲解一些苏轼在湖州任上以诗文讪谤新政被捕后结案的经过等小故事,让学生能够对当前苏轼写诗的处境有初步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学生更好地理解苏轼的诗歌具有较大的帮助。

二、灵活探究教学内容,深入捕捉课堂教学细节

(一)在发现中体会细节的美

在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细节都能够演绎精彩课堂,同时也能够让课堂教学错失精彩。因此,需要我们用心去感悟课堂教学的细节所在,感受细节处的精彩。让学生既能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中去自由发展,又能够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预防,只有这样才能够把握住课堂的精彩所在。

例如:在夏末秋初时,常会出现阴沉的天气,让整个语文课堂教学沉闷,缺乏生气。当突然下起倾盆大雨时,常会让学生惊呼起:“下大雨了!”针对这种情况,老师便可以让学生立即安静下来,静静地观察教室外的雨天情景,让其充分发挥想象力,写一段关于“雨”的文字。这样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地展开写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通过讨论呈现更多细节

有人说智慧是思想碰撞的活化。在学习过程中,当学生能够将自己合理的观点表达出来时,常会从他人的想法中得到一定的启发,我们便可以充分利用这种现象。因此,为了通过课堂细节来演绎精彩课堂,便需要我们精心选择符合我们需求的问题,进行合理分组,这样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合理评价课堂细节,捕捉学生们的亮点

在高中语文课堂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充分利用一切资源,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教学评价。其中在评价的过程中,不仅只是简单地肯定或者否定,还需要引导学生深入进行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充分调动起学生探究疑问的积极性。因此,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堂教学的关键时刻进行合理评价,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明察秋毫是作为老师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需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变化情况,捕捉学生们的亮点,让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各个细节成为打造高效课堂的一种教学资源,从而有效提供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四、结论

把握细节 篇2

1 精选稿件

广播节目的录制成功是建立在优质稿件、音响和播音基础上的, 需要采、编、播、录等各环节人员的默契合作。

以《长空奇缘——两岸退役飞行员首次同飞蓝天》节目为例, 节目讲述的是两位退役飞行员经历了空中“生死相向”后, 40 年后重逢、相约携手同飞蓝天的感人故事。从“重逢”到“同飞”时隔3 年, 采访分两次完成, 节目的故事性很强, 采访录音和现场音响质量很好。原播出节目是5 集系列报道, 每集6分多钟, 笔者从故事性较强的3 集中, 挑选了空中“生死相对”“久别重逢”和“携手同飞”几个片段, 重新编辑成稿, 故事结构完整, 节奏紧凑, 丰富的音响和优质的文字稿为节目品质奠定了基础。

2 选对音响

在广播声音符号中, 音乐和音响都属于听觉系统的非语言符号, 是直接被人们的感觉器官接受的具象符号。与人们语言符号的抽象概括性相比, 音乐和音响的表意形象而生动, 经常作为广播节目中情景的转场、“画面”和语言的补充, 是语意延伸、人物感情深化, 也是感染听众的力量所在。

在录制《长空奇缘》时, 当年空战的情景没有录像资料, 只能通过文字联想画面, 同时参考一些电影、纪录片中的场景, 脑海中有了画面、影像, 再搜索与之相关的音乐、音效。两位退役飞行员的描述, 配合警报声、战斗机快速飞过声、爆炸声、表现紧张情绪的音乐、飞机失速下降的效果……丰富的声音元素构建出一幅生动的画面, 渲染了气氛, 起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

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 第二部分“久别重逢”以采用大量人物对话与主持人语言穿插讲述, 配以舒缓的音乐, 与开头的紧张情绪形成对比, 为第三部分“携手同飞”做了很好的过渡和铺垫。第三部分“携手同飞”采用广播特写方式, 大量使用飞行现场的音响, 试机、进入驾驶舱、联络塔台、起飞、飞行通话记录、平安降落、飞行成功祝贺声、掌声、激动感言……现场的一系列音响完整再现了携手同飞的过程, 剪辑简洁干净, 配以恰当的音乐, 生动表达出两位退役飞行员成功同飞蓝天的激动之情, 情感在音乐中升华, 故事在饱满的情感共鸣中结束。

3 正确拾音

录制广播语言节目要追求七个“度”, 即清晰度、丰满度、圆润度、明亮度、柔和度、真实度、平衡度, 这也是语言类节目终评阶段着重考核的重要内容。语言类广播节目从录制流程上可以分为声音拾取、声音处理、声音组合三部分, 而语言拾音的质量关系着整组节目的成败。

在开始录音前, 应按照编辑的创作意图, 从音质、语气、语调、语速、情感把握等方面综合考虑, 选择最符合编辑创作意图的播音员或主持人来录制稿件。笔者邀请了一位男播音员录制《长空奇缘》节目的语言部分, 选用Neumann BCM705 话筒。在录制之前, 我们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了解节目和人物背景, 熟悉采访录音、音乐、音效等素材资料。凭借多年丰富的播音经验, 他对稿件内容的理解、声音的控制、情感的把握等方面处理都比较到位。最终贴切的表达出编辑创作意图, 使语言和音乐、音效的结合更加和谐统一。

4 精良剪辑

在广播节目录制中, 语言、音乐、音效的剪辑是呈现节目听觉效果的重要一环。在制作《长空奇缘》时, 笔者注意把握以下几点:一是新闻专题要尊重事实, 音响使用不能过度夸张;二是节目的主旨是寄希望于两岸进一步互动交流, 音乐基调是温暖的;三是节目中的故事性通过重现“生死相对”和“携手同飞”两个主要情景表现。在《长空奇缘》节目中, 笔者将两位退役飞行员回忆当年空中“生死相向”的情景安排在节目开头, “再次见面”的情节作为过渡, 第三部分以广播特写的手法呈现“携手同飞”, 节目时长从最初的18 分减至13分、11 分, 最后精剪为8 分50 秒。整组节目“故事”节奏紧凑, 情节环环相扣。剪辑时, 借鉴视觉艺术的蒙太奇、景深、留白等手法, 运用声音的空间感、运动感来完成“情景再现”。通过调整音频信号的电平大小, 音乐和音响的衔接、混合, 产生“距离”和“景深”的变化, 构建出一幅生动的“画面”, 与语言相配合, 音效丰富而不杂乱, 节目呈现出听觉上的“画面感”, 艺术感染力很强。

中国剪辑学会会长周新霞在2015中国数码剪辑大赛开题会上提出:“在节目剪辑评比中, 创意分值最高, 多注意时空的使用, 技法要准确, 规矩中出个性。”全媒体时代的广播节目, 无论是文字内容还是声音元素, 首先需要引起听众注意, 之后才有被倾听、接受的可能。

认知细节 把握细节 篇3

世界著名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讲述他成功的秘诀时,总结出了广为流传的名言:“魔鬼在细节”,也就是说无论一座建筑多么恢弘大气,只要细微之处留有瑕疵、存在遗憾,那这件作品就算不上成功。

经济生活如此,建筑艺术如此,新闻作品更是如此。

认知细节与把握细节

对于细节在新闻中的作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感悟:先是认为细节是新闻的补充,可以让新闻主体变得丰满亮丽;后来认为细节是新闻主体的点睛之笔,可以让新闻主体现出神韵;现在认为细节本身就是新闻基本元素之一,重大事件的报道,细节可以四两拨千斤,使其威力大增,在有的时候新闻细节则像人的细胞一样,本身就能垒起新闻基本框架。

虽然是有20多年新闻龄的老报人,由于不是科班出身,上述想法是不是符合新闻理论我心里一直没有底,直到《丰碑无言》一文在社会上引起良好的反响,才让我肯定了自己的感觉。

1998年初秋,本人偶然得到一个信息,一个乡村医生为救在姜井中被有毒气体熏倒的村民光荣献身。赶到死者所在地,当地领导证实了事实但劝我不要采访,理由是死者生前没有感人事迹。

记者没有放弃,依然来到死者所在村,经过前后几天的时间,走访了几十名当事人,得到的材料的确如乡镇干部所说,零零碎碎:出诊看病、风雨无阻、童叟无欺……几乎清一色这类信息,除了他救人临死的那个情节算是壮烈以外,几乎找不到一句豪言壮语或可以让人挥毫泼墨的完整故事。

回到编辑部,满脑子一团乱麻,按照惯常人物写作的三段论,稿子根本提炼不出主题,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细节越来越清晰:被送到医院的那天,几百号人放下农活拥上街头等候消息,当时正是秋收大忙季节;得到死讯的第二天是当地有名的节日(财神爷生日),燃放鞭炮的千年古俗不约而同地改了,周围几个村没有一个人燃放;他的葬礼上,为抢救哭晕过去的亲友和群众,三个医护人员都忙不过来……

后来我突然明白,群众感动的,不是他的什么豪言壮语,而是多年来他总是在病困之时伸手扶一把的“细节”,群众回报的,也是等待、哭丧、不放鞭炮这样的“细节”,这种“细节”集合在一起,就勾勒出一个活生生的英雄。悟出了这个道理,我就把这些“细节”,以记者的感受为主线贯穿起来,写成了《丰碑无言——一个乡村医师的故事》。这篇通讯刊发在1998年10月6日《潍坊日报》的头版头条,报社值班总编亲自操刀写了评论。

细节的本质真实

新闻的生命在于它的真实性,这个真实不仅仅是指新闻本质真实,还包括它的细节真实。一篇作品无论它的气势多大、立意多高、结构多恢弘,只要发现其中一个细节有误就像一桌丰盛的宴席吃出一只苍蝇,立即倒了胃口。

这个逻辑反过来也成立,新闻的细节真实还必须要本质真实,无论细节再翔实、再生动、再感人,如果它反映出来的新闻本质背离主流价值,那这个细节可能就是坏掉一锅汤的耗子,还是舍弃为妙。

细节之细,除了小的含义之外,还有数量众多、泥沙俱下、良莠不齐的特点,这就使得精心选择与提炼成了新闻细节是否具有生命力的关键。

当年对孔繁森这一典型集中报道的时候,涌现出了不少知名的新闻力作,让人至今记忆犹新。也有个别作品把孔繁森写成了“高大全”式的英雄,读者看了不敢相信。

没有人质疑孔繁森的伟大,他的伟大之处恰恰是浓浓的人情味和几近宗教信徒的那种虔诚菩萨心,对同志、对老乡、对民族兄弟。在与他共事的人眼中,他不是顶天立地的英雄,而是良师、益友、兄长、好人。正因为如此,孔繁森生前在西藏,故事在人们中间口口相传,广为传播,但几乎没有一件见诸报端。他的朋友没有一个人想到要为其树碑立传,包括本人。

集中宣传高峰时,有几家媒体向我约稿,但都被我婉言谢绝了,因为我知道,在当时写不出这些媒体所规定的“高度”,如果为宣传而宣传去无限“拔”高,有损于孔繁森在自己心目中的形象。

风头过后,我动笔写了一篇《良师益友孔繁森》,写了他请客、他的乡情,甚至还有他的“泄密”。那是我们刚人藏不久,孔繁森就把几个新到的小老乡叫到拉萨的宿舍,用几个小时的工夫,讲述了一个真实的西藏,有些信息还不为外界所知,处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状态。他的用意很明显,在西藏干新闻,不了解真实的西藏,就难以把握底线和分寸,老乡不能出错,舆论导向不能出错。

文章1995年11月3日刊发在《潍坊日报)头版头条,在当地引起很大反响,人们从中看到的不是“高级干部”的雄才大略和冷峻,不是英雄的“脸谱”,而是一个活生生的好人。

十年后的今天,当年那些铺天盖地的宣传文章,许多已被人淡忘,但孔繁森卖血、收养孤儿以及儿女亲情等细节却一直留在读者记忆中,并广为传颂。这些细节,不仅没有淹没他一丝一毫的光辉,还让他不管在什么年代、不管被赋予什么样的政治光环,始终给读者以可亲可爱可敬的长者形象。

不管是还原本质的细节,还是拔高典型的细节,客观地说,只要敢于在媒体亮相,就不太可能是虚假的。但是同样的素材在不同的记者手里却能塑造出截然不同的形象,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细节的提炼与视角的选择。这种提炼和选择功力在相当大程度上决定了细节真实能不能体现、在多大程度上体现出本质真实。

(作者系潍坊晚报记者部主任)

把握细节 篇4

——读《细节决定成败》有感

季燕 云铝润鑫

“细节决定成败”,说它的人、听过的人想必已经很多了,但是,我还是想把读这本书的收获写下来,给各位勤于思考的朋友们,也给我自己。

对工作:“尽最大的努力”,从平凡小事做起,做好应做之事。

“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的多数情况总还只能做一些具体的事、琐碎的事、单调的事,也许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不可缺少的基础"。

作为一名运行电工,“巡视点检”这项工作大家都应该不会陌生,我们手拿熟悉的点检记录表,面对每天每个同事至少检查过一遍的设备,却每次还得认认真真地填写上各种枯燥的数字、记录,于是有的人就走马观花,敷衍了事。殊不知各种设备隐患就悄悄地埋伏在这些枯燥的数字中,不负责任的人又怎么能发现得了呢?

责任感就体现在细微的小事中。书中讲了一则日本索尼的故事,小田千惠是日本索尼公司销售部的一名普通接待员,工作职责就是为往来的客户订购飞机票、火车票。有一段时间,一家与索尼公司有业务联系的美国大型企业的总裁,在乘坐列车往返东京和大阪时发现,他每次在旅途中总能在抬头间就看到美丽的富士山,这位总裁感到很奇怪,于是就去销售部问了一下。小田千惠告诉他,外国人都很喜欢富士山的壮丽景色,所以每次都为他订了可以一览富士山的位置。在感谢美国总裁的夸奖之后,小田千惠笑着回答:“这完全是我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在我们公司,其他同事比我还要更加尽职尽责呢!” 美国客人在感动之余,对索尼的领导感慨的说:“就这样一件小事,贵公司的职员都想得如此周到、细心,毫无疑问,你们会对我们即将合作的庞大计划尽心竭力的。与你们合作我一百个放心!”之后,美国总裁将贸易额从原来的500万美元一下子提高到2000万美元,不久小田千惠就由一名普通的接待员提升至接待部的主管。像小田千惠这样的人无疑是榜样员工,因为她将责任根植于内心,让它成为了脑海中一种自觉意识,日常工作中这种责任意识才会让她表现得更加卓越。

对设备:“做最坏的打算”,须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我所从事的是变电站运行管理工作,在我接触过的电气故障,有很多都是由于疏于细节管理造成的。一个保护压板的漏投、检修工作前忘了验电、检修工作中拆除的导线忘了做绝缘包裹、送电前少拆了一组接地线都有可能造成设备停电甚至是设备损坏、人员伤亡,给企业、家庭和社会带来难以弥补的巨大损失。因此,对于设备管理,我遵循这样的理念“做最坏的打算”。只有做最坏的打算,才能够做好在极端情况下的应对措施,设想好各种细节,才能够临危不乱。

《细节决定成败》中,讲述了一个不注重细节管理,结果带来惨痛教训的故事。20世纪初期,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以其具有远见的战斗方针和付出的卓有成效的努力发展为世界主要化学公司。然而,一次毒气泄漏却令这个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公司一夜之间倒闭了。1984年12月3日子夜,该公司所属的印度博帕尔农药厂的一个储气罐发生了毒气泄漏,最终造成3000余人丧生,5万人双目失明,20万人中毒,10万人终生致残的悲剧,酿成了20世纪以来最大的一起工业惨案。导致这起惨案的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因为没有及时发现储气罐安全阀门的失灵。一个细节的管理不善就造成了如此严重的后果,所以我们在管理上一定要注重细节。

对自己:“抱最大的希望,提更高的要求”,每天进步一点点,成功从细节开始。

对于“每天进步一点点”,我也有切身的体会。刚到工作岗位时面对陌生的设备,我也曾手足无措,抱着专业课本苦学了一段时间结果所得甚少,对自己多少有些懊恼。后来想通了,每天学习一点,每次理一个控制柜的接线,有时甚至一天只能弄懂一条回路,然后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几年过去,笔记记了不少,接线图上也标注了很多自己的收获,专业技能自然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管你学什么还是尝试要做多么庞大复杂的工作,如果能把一天中的零碎时间充分利用起来,那么,这件事就会成为你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且这样积累下来将会是多少个“几分钟”﹗

把握细节是决定采血成败的关键 篇5

1 采血流程

患者 (家属) 到来采血室后将诊疗卡, 交刷卡护士刷取条形码→护士将条形码贴在相应的试管上→交予患者 (家属) →再交予采血护士进行采血→按规定时间刷取报告单→交医生诊疗。

2 采血失败细节分解

采血健康教育:知识健康教育在整个采血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 护士应告知患者 (家属) 有关采血前后相关注意事项, 并做好充分的准备。使患者充分放松心情, 消除紧张情绪, 毫无顾虑主动地配合护士采血。

2.1 患者方面

2.1.1 小儿采血

由于家长不忍心看到孩子受到痛苦, 往往不太愿意按护士要求摆好小儿采血的正确姿势, 在穿刺过程中小儿啼哭、挣扎、晃动致采血器脱出、穿刺失败, 而反复穿刺又导致家属不满。

2.1.2 成人

常常因恐惧坐姿不规范或露臂不充分 (尤为冬天穿的厚, 袖口较窄) 或挽袖太低, 护士操作不方便, 影响采血的准确性。

2.1.3 护士与管理方面

(1) 座椅与采血操作台高度不协调, 座椅太高, 患者手臂伸展的曲度不够, 肘关节呈弯曲状态, 血管呈对折状。易造成采血器针头顶在折弯处血管壁上, 穿破血管而致穿刺失败, 座椅太低手臂伸展呈斜坡位, 影响护士操作。 (2) 护士未主动协助患者保持良好的坐姿、宽衣露袖, 充分暴露血管, 从而有利于穿刺。 (3) 护士迫于《采血室量化考核细则》的压力, 只求采血数量, 力求快的原则, 未认真仔细进行血管的挑选, 一见血管就急于进针而致穿刺成功率较低。小儿患者护士图方便, 往往在四肢 (手背、足背) 浅表静脉进行采血, 难度较大。 (4) 贴条形码护士工作不够认真, 粗心大意, 未仔细核对条码项目与试管是否一致就贴上条形码, 造成采血护士发现后, 重新更换试管贴条形码。 (5) 将贴好条形码试管交予患者 (家属) , 未嘱咐要妥善保管落地破损, 采血护士重新贴码, 延误时间, 影响采血。 (6) 采血护士工作时三查七对不够到位, 未及时发现条码与试管是否一致, 采血后再次查对发现有误重新换管再次采血。

2.2 操作不当

2.2.1

穿刺时未待针头斜面完全进入血管腔内、便接上试管, 致血液流入试管的量较少、且缓慢, 血液凝固或溶血。

2.2.2 抗凝管操作

当血液流入抗凝管时, 个别护士未严密观察是否已到达试管所规定的“界限” (超越或在线下) , 过度摇晃, 摇晃时间不足致血液溶血、凝固。

2.3 标本运送员相关知识缺乏

2.3.1 标本运送员到采血室取送标本时, 未严格按照标本运送原则, 图省事、图快捷, 一次性送检完毕, 将所有血标本从试管架上取下, 横放于标本运送蓝内, 运送途中用力摇晃致血液溶血。

2.3.2 运送员工作不负责任, 途中不慎掉地致标本破碎, 使患者重新采血。

2.3.3 标本运送员文化水平低、资历浅, 培训不到位。

3 应对措施

3.1 护士应对每位采血患者 (家属) 进行采血前相关知识教育, 告知其手中的试管应妥善保管, 不得碰撞, 掉地, 保持试管的完好, 采血时连同“取单凭证“交予采血护士。

3.2 小儿采血时嘱家长按规定抱姿或将小儿平卧于操作台上, 适当安抚及固定好小儿, 达到顺利采血, 避免用强压平法引起小儿不适, 致使其更严重哭闹, 影响采血。

3.3 采血座椅与操作平台高度, 以患者端坐位时手臂自然放平, 呈水平位, 血管呈直线为宜。

3.4 护士严格执行三项七对, 仔细检查条形码和各项内容与试管、颜色、类别、取单凭证是否完全相符后再采血, 避免差错。认真查看试管瓶盖是否松动, 瓶身是否有裂痕, 确认完好无损后再采血。

3.5 冬天患者穿戴较厚衣服, 护士应主动协助患者宽衣卷袖至肘上10 cm, 叮嘱患者采血时勿随意移动或弯曲手臂使采血器移位或脱出, 而致采血失败。

3.6 认真仔细寻找血管。挑选血管的原则:成人以贵要静脉为首选, 小儿以头皮静脉为首选, 尽量选择粗而直、易暴露且有弹性, 血管充盈度好的血管进行穿刺。小儿采血应嘱家长尽量将其头部四肢躯干固定好, 避免晃动致采血器脱出, 力争一针见血, 一次性成功。

3.7 注入抗凝管血液量严格按所标注刻度, 将试管平放于手中, 以左右15°~30°方向轻轻摇晃, 直至抗凝剂与血液均匀混合为止, 禁忌: (1) 垂直上下用力摇晃。 (2) 血液超重, 血量不足。

3.8 加强标本运送员检验相关知识的培训与教育。运送原则:将血标本垂直竖放于标本架内, 将架子平放于标本篮内, 架子与架子间应紧挨, 不留缝隙, 避免运送时摇动。各篮内仅限置一层, 严禁多层叠放, 由于重压可使标本破损, 运送途中应谨慎小心, 及时安全送至检验科。

电视专题片创作中的细节把握 篇6

1电视专题片的基本要求

1.1唯美化的解读手法

对电视专题片主题的解读决定了整部专题片的审美层次,在实践中电视专题片的制作从主题确立、 素材收集、观点提出以及结构、风格影调、节奏、 音效处理和解说词创作,都要经过较长时间不断地丰富、完善、锤炼、提高,力求主题突出、形式新颖、内涵深刻,具有充分的表现能力。以笔者自身工作实践为例,曾创作过一个以《一个工程师的日记》为主题的电视专题片,旨在通过日记的视角来展现电力工程师在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其为解决电力系统运行问题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在该部电视专题片中,笔者在采用解说词加画面表现的基础上注重了叙事的真实性,综合调动了多种表现手法来使得专题片具有富于变化的叙述节奏,从而加深了电视专题片的表达广度。

1.2多样化的画面语言

画面和语言是电视专题片的基本要求,其艺术感染力很大程度上是由语言组合和画面展示以及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所决定的。理论上,一部好的电视专题片镜头语言要生动丰富,注意色彩的演变和光影效果的变化,然后配合适当的解说词,使得专题片内涵更加丰富细腻。例如,在实践中笔者曾在 《电力专家鹏时雄》时并没有直接将镜头对准专题人物,更没有“夜深”“鸡叫三更”等词语来突出其辛劳,而将镜头转向周边的河面,通过河面平静的“入睡”来衬托专题人物的“疲劳”,在保证镜头画面的优美的同时也极大的加深了专题片的艺术感染力,取得了理想中的效果。总而言之,作为一门艺术,电视专题片的创作并不是将镜头对准某个人或者某个事件即可的,而是要尽可能的通过多样化的画面语言来展示专题片的文化内涵。

1.3多级化的主题思想

电视专题片和一般的纪录片是有着一定的区别的,即“专题片允许创作者直抒胸臆或是将拍摄意图做出明显的指向,因而在倡导纪实的同时,容纳了说教性内容、适当的‘情景再现’存在的可能。” 这也就决定了电视专题片主题思想的多样化。在实践中一部专题片往往在表达创作主题的同时也蕴藏着主创人员的思绪情怀,从而使得电视专题片思想更富于变化性,审美价值更高。例如,电力专题片 《家》的主题思想不仅仅是再现了政府为保证农村供电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更展现了当时农村的生活环境,暗示了创作人员对农村的认知。主题“家” 一语双关,既表现了电力人员为打造农村幸福家庭所付出的努力,也暗示了电力人员服务祖国这一“大家”的伟大情怀。

2电视专题片细节把握

理论上来说实现电视专题片唯美化的解读、画面语言的多样化组合、主题思想的多层次性即可保证电视专题片的质量,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却常常可以发现很多达到这些要求的电视专题片毫无艺术感染力。究其原因就在于没有很好的把握细节,随意的镜头堆砌导致艺术感染力大幅度下降。从某种程度来说,电视专题片的生动性和表现手法、镜头语言的多元化关系并不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细节的正确把握,更有利吸引受众的关注。解说词、镜头画面和音乐是电视专题片的三个基本要素,因此笔者分别从这三个角度对电视专题片的细节把握进行了分析,具体如下。

2.1解说词中的细节把握

语言是文学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合适的语言总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观众的情绪,对于解说词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进行把握。

首先,是解说词的情境性。好的解说词总是和情景环境相匹配的,例如,在创作表现电力系统工作人员的艰辛的专题片时,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其他情景来展现这一主题,但是在具体的解说词上却需要进行一定的变化,使得主题、画面、情景更加的契合。同样是以月亮作为情景,直接描述月亮的毫无疑问远不如通过将月亮描述成“月亮升起来,吸口气圆圆的,叹口气又弯了腰”在表现电力系统工作人员艰辛上更有感染力。

其次,是解说词贴切性,即不同主题的电视专题片需要匹配不同的解说词,例如,描述农村电力整改的专题片解说词要尽可能额“接地气”,而不是一味的追求“高大上”,给予观众虚假之感。

最后,是解说词的暗示性。直接的陈述在内涵上远不如暗示性语言,因此要尽可能的采用暗示性语言,例如在电力系统专题片中常常以“太阳”暗示“电力”、以“足迹”来暗示电力人员的“业绩”、 以“清风明月”暗示“生活的清贫”等。

2.2镜头画面的细节把握

好的电视专题片并不是直观的将情节或者人物展现给观众,而是要尽可能通过细节画面的展现来加强电视专题片的艺术感染力。例如,在描述电力人员年复一年的工作时,并不是将镜头对准电力人员的工作场面,通过解说词来向观众展示,而是将镜头对准时钟,通过时钟一分一秒的流动来从侧面暗示电力人员的工作。对于镜头画面的细节把握笔者认为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是独创性,即在选择镜头画面时一方面要和电视专题片的主题相吻合,比如不能以其它行业的情景来展示电力行业等,另一方面要避免镜头画面的重复性,很多有创意的镜头画面都被其它专题片使用过了,这种情况下要发挥创新能力避免镜头画面的雷同性,避免给观众产生一种抄袭之感, 影响艺术感染力。

其次,是镜头画面的生活化,镜头画面要尽可能多的对准普通生活,主要原因就在于普通大众是专题片的主要观众,将普通生活作为镜头画面的主要来源能够更加容易的激发他们的共鸣之情,确保电视专题片产生应有效果。

2.3音乐的细节把握

电视专题片有长有短,在实践中较长的电视专题片往往是多种音乐混合运用,从而产生了较强的共鸣效果,这也是优秀专题片以大型专题片为主的一个重要原因。相反,较短的专题片往往采用一种音乐贯穿始终,不仅给予观众一种审美疲劳之感, 更削弱了专题片的艺术效果。因此,在创作专题片时要根据不同的解说词、不同的镜头画面灵活采用不同的音乐,以此来加强电视专题片的感染力。对此笔者认为电力专题片《热血塑辉煌》中的音乐运用是值得借鉴的,在该部记录片中创作人员不仅针对性的灵活采用各种音乐例如在专题人物专心奋斗工作时采用的激昂向上的音乐等,更从整体上对音乐的平衡进行了准确的把握,从而保证了不会出现上一画面的音乐影响下一画面的表达的现象。

3结论

电视专题片细节把握具有真实性与新闻特性统一的特点,对于创作人员来说可谓是一个巨大挑战。 很多电视专题片无论是立意、拍摄还是音乐都极具创意,但是却因对细节把握的不到位导致其艺术感染力大幅度下降,无法带动观众的思维与观众产生共鸣,使得电视专题片效果不甚理想。因此,在实践中电视专题片创作人员要意识到一部好的电视专题片不仅仅是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更重要的是专题内容的真实性和细节把握,每一处细节的把握都能够促使专题片的感染力提高一成,每一个细节都可以有效的弥补专题片中的虚构成分,加强专题片的共鸣效果。“细节决定成败”这一定律在电视专题片创作中可以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1]李显宏.电视专题片的创作认识[J].中国报业,2012(22):88-89.

[2]牛瑞芳.电视专题片的特点及思维方式[J].科学之友,2012(20):125-126.

[3]扎西达娃.电视专题片摄像的创作与编辑意识的重要性[J].新闻研究导刊,2015(19):85.

把握细节 篇7

一、面向开放课堂, 预设细节

【细节回放1】笔者《搭石》教学片段 (分行出示句子, 成为诗)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

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

……

师:同学们, 这么美的画面谁愿意来读一读?

……

师:听了这两个同学的朗读, 作为听众, 你有什么感受?

生3:我觉得第二个同学读得好, 他“后面的紧跟上去”这一句读得很紧凑, 让人感觉脚步很快、很协调。这句话以诗的形式出现, 读时要读出诗的节奏, 要注意停顿, 他读时有这种感觉。

生4:我也觉得第二个同学读得好, 他把“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给人画一般的美感”这一句读得很轻, 像是在看一幅画, 很美。

……

【教学思量】教师只有在备课时注重了对细节的思考, 在课堂上才能做到操纵自如, 才能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境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 灵活处理课堂教学中生发的问题, 才能用真切的行动在每天的课堂里创造亮点。

在这一指导朗读的环节中, 我有目的地选择了两位学生先进行朗读, 因为根据我对学生的了解, 知道其中一个孩子平时朗读总是一板一眼, 不会根据内容恰当地有感情朗读;而另一个孩子则比较感性, 很容易将自己的感情融入文中, 表达比较到位。这样预设的目的就是让其他孩子通过将这两个孩子的朗读进行比较, 从而自主地发现这句话该怎样朗读, 如应该怎样读出变化, 怎样才能读出自己对内容的自然和真实的理解, 怎样读才能更好地体现作者的情感。这样的设计不仅仅是让学生读好这句话,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这样的分析、感悟, 学会朗读表达的技巧和目标, 从而提高自己对语言文字的品味和表达能力。

这一句话也是全文写得最美、最有诗意的, 于是我设计把一句话分行排列, 像是一首小诗, 使学生的情感在这里得到一次升华。这样一个细节预设, 它不仅可以使课堂变得具体、丰富、充实, 而且可以使课堂充满着变化和灵动, 充满着诗意和创造。只有多考虑教学细节, 才能驾驭开放的课堂。这样的教学细节, 要靠我们教师对教材、对学生深入的了解和把握后自然而巧妙地预设。

二、纵深发展课堂, 捕捉细节

【细节回放2】笔者《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教学片段

生:因为长官一般都要坐在马上, 战士不让杀大黑骡子也是要体现兵和将的不一样。

师:你们的看法呢?

生:我认为他们谁都想活着走出草地。如果有了大黑骡子, 彭德怀生命就有了保障;如果陷入沼泽, 彭德怀还可以从它身上跳下来;可是如果没有它, 就出不来了。

……

师:在这些战士当中, 老饲养员的反应最为强烈, 读读这几句话, 一句一句体会。

……

生:这些都说明彭德怀平易近人, 他把自己和战士当成一个整体, 并没有军官的架子。

……

师: (面向刚才说官兵不一样的同学) 这位同学, 在彭德怀的眼里, 在这支部队里, 官和兵还不一样吗?

生:现在这个时候, 彭德怀心里已经觉得他和这些将士没有什么区别了。

师:他仅仅是这个时候这样想的吗?

……

【教学思量】在开放的课堂教学中, 我们可以预设教学环节, 却无法预设学生的认知与回答。由于学生的经验和思维方式的不同, 对问题的理解必然存在着差异, 甚至会出现截然不同的观点。一些智慧的老师就会抓住这样的契机, 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 引导学生在自主的思考中获取知识, 生成能力。

以上这一环节, 教师首先在课堂上关注“聆听”这一细节, 倾听学生发言, 从中找出生成点, 推进课堂教学。这样孩子的求异思维得到了尊重, 把探讨的权利交给了学生, 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质疑问难”是又一个教学细节, 教师及时捕捉到学生存在的“疑问”或“问题”时, 探究才有方向和动力。在学生思维的疑惑处, 拐弯处予以指导、疏理, 及时帮助学生对问题进行完善、细化, 使之更有利于凸显问题的实质。由于问题都是源自学生的思考, 来自于学生之口, 因此充分调动起学生自主探究的主观能动性, 很好地推动了教学课堂向纵深发展。

三、追求智慧课堂, 反思细节

【细节回放3】开学初, 笔者听了《只拣儿童多处行》一文的起始课, 第一个环节是播放《春天在哪里》这首歌曲, 营造了课堂情境与氛围。第二个环节是导入课题, 介绍冰心奶奶的有关资料。课前, 教师就播放了歌曲, 并在教室前部巡视, 估计心里正默想着教案, 学生若无其事地做着各自的事情, 直到上课。上课了, 教师用这样的语言导入新课学习:同学们, 刚才这首歌曲叫什么名字?是呀, 春天在哪里呢?今天我们就跟着冰心奶奶一起去找春天。这是我们常态课堂常见的一个小细节。

【教学思量】这一环节的有效性应引起教者的足够重视, 笔者觉得这一环节的设计目标教者不是很清楚, 为环节而设计环节。首先这两个环节可以整合为一个环节:播放音乐, 导入课题。教师在播放音乐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一边打着拍子一边唱起来, 音乐的播放不仅仅是为了营造课堂的情境与氛围, 更为重要的是要在歌曲与课题之间找到联系, 为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起到一定的作用。那段导语可以这样说:“同学们刚才唱了《春天在哪里》这首歌曲, 那么, 歌词中我们从哪儿找到了春天?”“是啊, 我们从青翠的山林里, 从湖水的倒影里找到了春天!冰心奶奶也去找春天, 那么, 她又是从哪儿找到了春天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冰心奶奶的一篇文章——《只拣儿童多处行》。”只是在细微处调整一下, 效果就会截然不同。

我们一直在追求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 希望构筑起理想的课堂, 倡导通过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 将学生学习知识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 实现高效课堂与个性课堂。课堂细节形成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中, 是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东西。每节课后及时分析和反思自己教学中的细节, 失败的细节给人以启迪, 成功的细节给人以借鉴。

一个小学语文教师能否较好地拿捏教学“细节”, 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教学环节能否尽善尽美,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否真正调动起来, 更关系到课堂“语文味”的生成。

1. 教中有“智”

在教学中突破知识细节的难点还在于课堂中的应变机智。有时学生在阐述其见解时, 会不经意间提出一些很有探讨价值的问题。这时, 作为学生可能是“无心”的, 但作为教师一定要“有意”, 要以“主持人”的睿智从学生的讨论、发言中去挖掘, 从错中见到对, 从无中见到有, “于无声处”去谛听即将响起的惊雷。

2. 细中求“精”

抓住关键“细节”去生成、突破教学关键点。在课堂教学中“细节”有许多, 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尽管如此, 我们没必要也不可能处理所有的细节, 一处精彩的细节给人感觉是耳目一新的, 同时也会有启迪。我们要记住这些或精彩或失败的细节, 积少成多, 建立起自己的“细节库”。

3. 眼中有“人”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注意抓住课堂瞬间细节, 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如教师常常面带微笑, 用“以评促学”的方法来鼓励学生思考,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 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4. 心中有“底”

把握教学细节 构建真正课堂 篇8

【细节一】开课之初,窦老师引入课题后,在黑板上板书了三个大大的字“圆明园”。我觉得,窦老师之所以把这三个字写得这么大,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和所有的听课教师看得很清楚,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圆明园那沉甸甸的分量,唤起他们的注意。

【细节二】窦老师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圆明园有458.9公顷,而是用礼堂作参照物,让学生放胆猜测推算,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圆明园的面积之大。

【细节三】窦老师和学生一起感受了圆明园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的价值后,再让学生体会“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的时候,课件的底色由体会“不可估量的价值”时的白色瞬间变为体会“损失”的黑色。这一“白”一“黑”的变化造成了强烈的视觉反差,在学生及所有听课教师的心中引起了强烈的震撼,沉甸甸的情绪瞬间涌满心头。

【细节四】在引领学生了解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白:烧掉一幅历史名画只需几秒钟,烧掉一座建筑只需几分钟。此时再展示大火焚烧圆明园的镜头,画面除了烈火熊熊、浓烟滚滚以外,什么都看不到,而且这是一段无声的录像,但就在这静静的燃烧中却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感受。透过这无声的大火,我们的思绪跨越时空,飞到了那个令人心酸、心寒、心惊的时刻……

【细节五】 “走出圆明园”这一环节:“假如你是一位把握国家前途命运的皇帝,假如你是辅佐皇帝参与国政的大臣,假如你是保卫圆明园或者保卫祖国疆域的一位普通士兵,假如你就是生活在圆明园附近的一位普遍老百姓,面对这样的毁灭,请你选择其中一个角色。你如果是他的话,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请你冷静琢磨琢磨,选择一种角色谈谈看。”这样做的目的是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但是学生怎样认识我却无法预知,因为每个同学的已有经验不同,就会生成无法预约的精彩。在学生、教师、文本间经历了一番深刻的对话后,窦老师引入了鲜为人知的部分史料——“皇帝因为外国使者不行跪礼而斩来使,由此激怒了外国人,进而成为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导火索;还有史料之一,说这是大诗人龚自珍的儿子龚橙带的路;火烧圆明园之后,皇帝为了复仇反而损失了150万公顷的领土……”看了这些词条,教师和学生会进一步反问:我们的自豪应仅仅停留在对历史的陶醉上吗?我们的愤怒应仅仅局限在对外国人的仇恨上吗?正因为窦老师给学生预设的空间比较大,所以学生在这一段体验中,不但进行了口语训练,还得到了思想的锤炼。由此,窦老师把教学继续推向高潮和深入:课前她问学生看到“圆明园”这三个字的时候眼前是怎样的画面时,学生的回答是“一片大火,一片雄伟的建筑,一片废墟”。而在课将结束的时候,学生的回答已经是“留给我的不仅仅是恨,更是耻辱”,“我们认为圆明园这个字眼已经成了一个警钟”,“都说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富国强民,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才能对付外来侵略者”……

【细节六】在结尾处,窦老师先采用引读的形式,用“没有了……,也没有……”等联结词对全篇课文进行创造性朗读。接着,她用低沉的语调说:“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天——1860年10月6日,就是从这以后,圆明园化为一片灰烬,什么都没有了。”说过这些话之后,窦老师凝重地缓缓地擦着黑板,只留下课题,其余统统擦去,只稍剩余一些残迹,当时全场一片寂静。窦老师哪里是擦掉自己的板书,这分明是英法联军正在焚烧圆明园!窦老师留下的哪里是字体的残迹,分明是被焚烧后的圆明园的废墟!

当然在这节课上,像这样的细节还有很多很多……窦桂梅老师用她建构起的这一个个看似不经意的细节为我们做出了解答。

怎么把握人际交往细节 篇9

对于跟别人聊天,不要过多的去窥探他人的隐私。如果对方想告诉你,自然会说出来,如果对方不愿意,你过多的追问,会让对方反感。

跟别人约定好的时间,没有特殊理由,不要迟到。如果有可能,尽量的早到五到十分钟。显出你的诚意和礼貌。

尽量的不要去谈论第三者的“坏话”。因为你不知道对方是不是第三者熟识。再者说,对方今天跟你谈论别人,明天就有可能跟别人谈论你。

人以类聚,物以群分。不要经常跟那些抱怨生活的人,在一起。因为那些负面的情绪会传染给你。

把握细节 篇10

关键词:脉络,细节,钟馗,形象塑造

钟馗, 在中国民间传说中为大家所熟知, 是管理统辖小鬼的神明, 他那夸张漫画式的形象更是令人印象深刻——花花绿绿的花脸, 黑开口, 黑虬髯, 高耸双肩, 高翘屁股。他镇邪驱恶、辟鬼除妖、忠烈刚强、嫉恶如仇, 民间常常把他奉为正义的化身。

我扮演的钟馗表现的是他的传奇故事中的“嫁妹”一折。在高甲戏中, 钟馗是由“二花”行当来扮演的。

高甲戏的“二花”是一个很有特色的行当, 介于“大花” (俗称“打脸”) 与花丑之间, 有大花的粗犷威猛, 又有花丑的僵硬、平稳, 有丑行的谐趣。“疯神”没有丑行的猥琐滑稽, 在这一行中曾塑造出很多成功的角色, 如《打瓜招亲》《郑恩闹房》的郑恩, 《穆柯寨》的孟良、焦赞, 《反唐》里的薛刚等等。

扮演钟馗这一角色, 需要对传统表演艺术进行富于创造性的运用。表演钟馗在众小鬼的簇拥烘托下, 出台“亮相”“小点工”时, 我就在身段、架势、眼神、顾盼等运用上体现出钟馗帅辖小鬼的威严以及铮铮铁汉刚强的性格。接下来的“小鬼闹”“鬼子抄沙”等戏曲舞蹈动作, 嬉闹以及队列变化, 如钟馗由小鬼扶拥, 前面则采用鬼卒蹲马、肩架钟脚的艺术造型。从戏曲美学角度看, 这都是很美的艺术造型。同时也体现出钟馗不仅有威风严正的一面, 也有对下属亲和融洽的一面。在表演过程中, 我充分运用了眼神的变化来展现钟馗这一人物的性格特征, 并与观众进行交流。因为我清楚地知道, 钟馗属于花脸, 而在表演中观众只能看清扮演者的眼睛, 对于钟馗的面部表情并不能清楚地观察到, 因此如果要通过自己的面部表情来展现和演绎钟馗这一角色, 并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所以在整个表演过程中, 我只能通过“心灵的窗户”来与观众进行交流, 使得观众通过我眼神的变化来窥视钟馗这一角色的内心活动和情感传达。另外, 在表演中, 我在多处大胆地运用了戏曲表演四功五法中的眼、念、唱、做等手段和技巧, 去表现和揭示这个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心理活动。

钟馗还是个满腹经纶、才华横溢的盖世人物。我通过“耍扇”“弄扇”等舞台动作的表演来体现他非同一般的儒雅才士风度。在“送嫁”赶崖上跳下时, 我采用了一个仰后滚翻的动作, 从近三米的崖上翻跃而下。要知道平时打武功穿戴的都是紧身的戏衣, 打武功较利索, 而我当时的打扮是一身纱帽、官服, 戴玉带且穿着五寸高靴, 负担不轻。这个高难度的动作没有过硬的武功底子是断断翻不下来的。这也体现出钟馗不同于凡人的神圣, 可以腾云驾雾, 驱阴风, 山高水险阻挡不了。

钟馗是个硬骨铁汉, 但在与“妹”的对戏中体现出他具有侠骨柔肠的一面, 对妹妹的亲情如此关爱体贴更加体现出钟馗有血有肉有亲情有爱心, 不愧是个富有人情味的“神圣”。

“钟”剧是神话剧, 为了增添神话色彩, 我尽可能调动一切有利因素丰富角色的塑造表演。有一位文艺界老前辈——艺校退休的洪球江老前辈, 怀有“吃火吐火”的绝技, 但从不传外人, 我得知后便一而再、再而三地登门诚诚恳恳地求教, 最终老前辈终于打破了旧例, 将他那“吃火吐火”的绝技倾囊相传, 我将其运用到钟馗角色的表演上, 取得了很好的演出效果, 增添了戏剧的艺术性与趣味性, 丰富了人物的塑造, 也增强了剧目的神话色彩, 使观众欣赏到戏曲的艺术美。

钟馗这个角色的塑造很成功, 《钟馗嫁妹》整台戏获得了很好的评价, 演出后观众反响强烈, 赞扬之声不绝于耳。2004年该戏被选送参加华东地区春节戏曲联欢晚会的电视拍摄;不久前又参加了中央电视台青春戏苑的拍摄。

上一篇:变速车道下一篇:农村社区性合作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