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小学数学教育十篇

2024-05-28

当前小学数学教育 篇1

数学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 其应用性非常得广泛。幼儿阶段的数学教育, 是学生形成数学的基本概念和解决问题的初始阶段,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如何让处于幼儿阶段的孩子们在幼儿阶段能够打下较为坚实的学习数学的基础, 就尤为关键了。但是, 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需要我们必须要正视, 那就是:随着我国幼儿教育的飞速发展, 幼儿园的规模不断扩大。数量在不断增加, 这就使幼儿园的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大量的青年教师进入了基础教育这一行业, 在给我们的基础教育带来生机和活力的同时, 由于工作时间较短, 对于学生实际了解不够深入, 导致出现或者存在着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我们的幼儿阶段的数学教学, 现在我就结合自己的探究来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现阶段幼儿数学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有:首先, 教学的目标相对单一。很多教师更多地把数学教学的目标简单的定义为数学知识的传授, 而忽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习兴趣的培养以及良好的学习数学学科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其次, 评价体系相对单一。可能很多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 那就是更多的希望孩子们在初始阶段就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而忽略了全方位与人的目标, 导致学生不能做到很好的全面发展。再次, 教学语言有待提高。一些教师由于参加工作的时间相对较短, 教学经验还不够丰富, 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语言不够规范。而幼儿阶段的孩子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主要途径就是向教师模仿, 这就给他们日后的数学学科的继续学习埋下了隐患, 可能会成为制约孩子们数学学习的一大障碍;另外教学方法相对滞后, 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落实。这些问题的存在, 对于我们幼儿园数学教学来说, 可能会成为制约我们教师教学和学生发展的瓶颈, 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 不利于我国幼儿阶段的教育教学。需要我们每一位幼儿园数学教育工作者来证实这一问题的存在, 并尽快地、及时有效地予以解决。

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来解决:

一、加强学习, 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

教师只有不断地在教学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 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和变化。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是无止境的, 只有活到老、学到老, 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只有不断创新和不断进取, 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以幼儿为主体, 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的教育观, 使幼儿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

二、不断调整教学方法。

只有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 才能调动幼儿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思维力, 多采用启发、引导、积极参与等方法, 指导幼儿勇敢大胆地探究问题。培养幼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 应从幼儿园实际出发, 根据数学教学中的不同内容、不同教学目标、幼儿的个性差异, 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优的教学方法, 综合加以运用, 灵活多变。

三、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

当前小学数学教育 篇2

一、小学教育科研存在的主要问题

其一,科研动力不足。在实际当中不难发现真正主动研究的教师较少,参与研究的较多;虽认识到教育科研的重要性和作用,但并没有真正付诸行动,大多数奔着评优奖励和考核晋职而来,功利思想严重。

其二,科研素养欠缺。大部分教师普遍缺乏教育科研知识。平时很少阅读科研方面理论书籍,缺乏专家深入指导,觉得太难,缺乏信心,不知如何选题,不会写设计方案,不会整理资料,不会写论文。

其三,科研方法不当。由于思维的局限性和研究方法不当,仅停留在经验性的认识上,没有真正做到解决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其四,科研时间不充分。平时把时间和精力主要放在提高学生成绩和学校各种琐碎工作任务上,教学与科研处于分割状态,存在一定的浮躁风气,很少有人舍得真正花力气去做研究。

二、影响教师深入开展教育科研的主要因素

第一,缺少专门研究机构。就目前某些省市小学设置的行政部门来说,一般只设立校长室、教导处、德育处和办公室,在如此重视“科研兴校”的今天却唯独没有设置科研办公室。科研办公室的主要任务并不是进行课题研究,而是从事校本研究的具体管理工作,如,制定校本研修计划、组建校本研究队伍、开展校本研究活动、为校本课题研究提供服务、组织学术交流、对教师进行研究方法的培训等职责。有些科研意识较强的学校却苦于受政策和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设立专门的科研办公室,因而不能建立科学规范健全的科研机构和一系列规章制度,没有配备完全胜任科研工作的负责教师,不能真正把科研工作列入日常工作议事日程当中,科研力量一直得不到加强。虽然有些学校有科研小组,由校长任科研主要负责人,但校长工作忙,不可能亲自参与校本科研的具体管理,没有统一的规划,没有具体的规章制度的依据,没有科研工作职责,全校科研工作开展起来就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更缺乏考核评价机制,影响教师的积极性。只有成立学校科研办公室,校本研究的发展才会更加专业和快速。

第二,缺少缜密思考。一些教师在做研究时缺乏系统思考,研究范围过大,造成研究起来存在太多的困难,不能深入进行研究,内容空洞,论述不到位。仍停留在零乱的、不成系统的状态,不能进入条理清晰、具有逻辑关联和系统化的境界。由于缺乏问题意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对于一些行为、现象和问题司空见惯,不给予重视。有的教师不是没有按要求阅读理论书籍,问题在自己的脑海中无法碰撞出灵感的火花,思考能力低下,没有敏感性,更没有理性思考其背后的理念和缘由并作深入分析。如此,这样的研究思路不够开阔,分析不够深邃,只是在原有的认知水平上装点,大多数是感性的认识,本质上没有太多的创造性。

第三,缺乏写作方法指导。现实中,有许多教师非常优秀,课堂教学效果也不错,但由于理论素养相对欠缺,加上平时关于研究的培训相对较少,不能上升到理论层面,不善于归纳、总结和概括,不能提炼出规律性的东西,造成成果不能得到进一步的推广。例如,有的教师不能很好地了解论文的写作形式,不能很好地区分工作总结、教育教学故事与论文的写法。有的教师的论文要么就是太多理论,没有自己的事例;要么就是真的做了事情,但提炼和思考的深度与广度均有所欠缺,只是把自己的作法罗列出来,没能讲清楚道理。文章像一篇工作总结,缺乏论文应有的理论提升。大多是在讲做法,但未对自己的做法做出论证,即为何要这样做?这样做带来的效果是什么?再者就是表达不清,有的论文语言表达含糊,没有正确区分口语和书面语,口语化严重,随意性较大。有的论文是老生常谈,观点陈旧,缺乏新意,没有结合现行的教学实际来写,缺乏研究和创新。有的研究虽冠以新课标、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等名堂,但内容上没有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挖掘亮点,缺乏创新性。从这些教师的研究结果来看,往往都是一些主观臆测、思辨陈述,停留在经验积累的层面上,没有把经验和理论很好地结合起来。

第四,研究内容有差异。大多数教师在研究时关注较多的是教师如何教,而没有把学生纳入研究的范畴。对于学生当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缺乏分析和思索,提供解决思路和方法则更加谈不上。基本上没有站在儿童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没有把儿童当作儿童,像对待成人那样去要求学生,没有经常性地反思自身教育教学技巧,很少从学生那里发现自己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由关注“教”转向关注“学”是教师真正走向专业成长之路。一个有问题意识的教师,就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能发现教育现象背后的因果关系,经常这样追问和思索,就不难发现这些教育现象的奥秘。

第五,轻视成果积累。有些课题研究主持人由于忙碌于日常教学工作,很少把心思放在研究成果的积累上。不知道要积累什么资料,也没积累什么资料,往往是做了就算,从不回头看看自己做了什么,看看有哪些做得好与不足的地方,哪些需要改进,哪些需要完善。还有的误以为研究成果就是写好论文,本可以开发成一系列的、有特色的校本教材却显得比较凌乱。往往造成研究的过程缺乏证据,没有分析讨论,成果反映不全。

第六,缺乏经验提炼。如,有些主持人研究过程扎实,虽有一定的成效,但不会提炼观点,分析成因不够全面,造成撰写研究报告中的成效方面只停留在理论方面上,写得不够具体、翔实,表述有欠缺。笔者常常发现一些教师的研究报告前面所提及的研究方法与后面的研究过程、研究成效没有很好地衔接,里面的观点表述存在前后矛盾,不相匹配;一些实验报告中的实验班的具体对象模糊,实验班和平行班往往是一些不同等次、不同年级的数据对比,更有一些则没有具体的前、中、后测试数据对比,没有考虑到不同水平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等因素,实验数据对比不科学,总体成效存在片面性。

具体而言,结题报告要让别人看了就知道怎么去做,要提出自己的论据、观点,总结出一套做法。具体到每个阶段怎么做,有哪些制度、哪些措施。里面应包括:1.研究背景。具体包括现实背景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对存在的弊端,要进行一个理论的探讨。2.开展过程。要说清楚开展活动的原则是什么,有什么理论依据,根据什么来划分的,开展这些活动的优势、创新点是什么,开展此项研究与国内其他已有的研究有何区别。具体到研究的操作,在每个学期是怎么实施的,实施的次数等。3.研究效果。效果的论述包括学校、社会、学生各方面的评价,可以通过数字说明;教师本身对课题的感受如何,可以通过课题成员的科研随笔进行表述等,在报告中要完善开展与效果部分的论述。

第七,参与科研培训的教师比例偏小。由于大部分教师对科研知识和方法的掌握不够深入,目前科研培训的次数本来就少,学校每次只能选派科研骨干教师参加,其他教师则根本没有机会参与培训,再者这些培训过的教师回来后又不能很好地结合本校实际进行二次培训,培训的内容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是否被应用到日常实际工作当中则很少有人提及,培训收益得不到保障,使培训只限于参与者本人。

三、思考和建议

基于以上种种现状和原因分析,笔者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 成立专门的教科室。

由科研主任在教师队伍中挑选并组成一支有真正科研实力的教师团队,发挥本校科研骨干教师的力量,引导教师把课题研究与实际工作结合,并能采取正确的科研方法进行研究。在学校的支持保障下有计划、有目的、有措施地开展实质性的科研工作,落实科研经费,专款专用,切实做好教育科研的管理实施工作。

2. 做好科研统一规划。

在学校的统筹下,协调好各级各部门研究阶段时间,尽量做到研究人员不冲突,每个阶段有研究成果;本着全员参与、循序渐进的原则,规划好每个阶段参与各级各类课题的研究。由易到难、由小到大,一步一个脚印,避免出现一部分人望而却步的尴尬局面。如,让一般教师从小课题研究着手,把目光转向真实的教育生活,转向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多一些研究的味道,只要是自己教学实际中遇到的问题都值得研究,尤其是那些大家在实际中遇到的都觉得司空见惯而且熟视无睹的各种小问题,每天写一些教育日记、教学叙事等,在研究过程中获得自我的提升和实践智慧的生成,看到一些共性的东西。总之,要结合切身实际,多一些行动研究,针对自身的教育教学问题而研究,在研究中着力探求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善于对自身原有的经验进行修正,从而解决自身最需要改进的问题。

3. 加强科研培训力度。

学校可定期开展教科研培训活动,为教师提供科研培训学习资料,特别是一些常用的科研方法的学习,全力帮助教师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素养。同时,定期聘请校外专家到校指导,适时开展讲座、案例分析等面对面交流。毕竟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让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更新,看清问题的本质和关键,使研究更具实效性。

4. 养成素材积累的习惯。

实践是基础,读书是关键,思考是灵魂,教师一定要把科研意识贯穿到日常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当中,平时要多注意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把所思所想、所见所闻、所读所感记录下来,对这些现象进行思考和初步分析,为以后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5. 建立科研交流制度。

积极创造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有利条件,添置教育教学学术研究的专著和杂志等图书资料,建立网络信息资源库,制定每月固定一次的科研交流制度等,让教师在研究过程中保持前沿意识和敏感性,多关注该主题的学术动态,了解最新研究成果。

6. 建立科研激励机制。

为淡化教师进行科研工作的功利思想,积极调动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学校建立科研激励机制尤为重要。学校可设立专项科研奖励基金,给教师提供充分的科研经费,提高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积极性。

浅析当前小学数学素质教育 篇3

关键词:小学教育 小学数学 素质教育 教育观念

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中最基础的部分,是人才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从小奠定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意义。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人们对数学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实施策略、评估体系的认识逐步完善。但不容忽视的是,在教师当中也出现了对素质教育理解片面化、做法简单化的现象,这阻碍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那么,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如何贯彻素质教育,如何让素质教育的实践从宏观逐渐走向微观,全面深入到课堂教学,是摆在每个小学数学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存在很多问题:有的教师一个学期上几堂精品课,就认为是进行素质教育了。“课上老师灌,课下习题转”的现象比较普遍。有的教师在课堂上疲于讲授,学生被动接受;有的教师课内课外脱节,讲课与练习不能融合,不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所以,只能靠大量作业和课外补习来弥补,加剧了学生的负担,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且也使“减负”成为一句空话。因此,教师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必须针对当前存在的这些问题,改革教学方法,更新观念,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模式,让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如何将素质教育融入到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充分发掘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素质教育因素

例如,将抽象的数字与具体的图形相结合,以形象化的图示来代抽象的知识,降低理解数学知识的困难,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以一题多解的方式,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力,开阔学生思路;还可以结合教学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很多知识可以和思想品德教育联系在一起。如在講解与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相关的“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时,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向学生介绍刘徽的事迹;在讲解与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相关的“圆周率”时,教师可向学生介绍祖冲之是世界上最早准确地计算出π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的人。这些既能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又能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使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相得益彰。

二、加强学法上的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让他们从小学会学习。教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时,不能仅仅给学生介绍几种学习方法,而且应该教他们如何落到实处。在课堂上,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让学生积极思维,敢于争辩,进而顺利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创造更多让学生思考的机会。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如科学用脑、良好学习情绪和学习习惯的保持,通过多种方法的引导,使学生会学习、爱学习。

三、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过程中,教师的榜样作用至关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学习中的点滴做起,并持之以恒。在引导的同时,教师要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培养和训练,如充分利用学生不甘示弱的心理,在口算时进行适当比赛,做作业、做笔记时比比谁书写得仔细、规范,讲课时看谁精力集中、回答问题积极主动等。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教师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启发诱导学生,就一定能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

四、转变传统教育观念

长期以来,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很多教师认为“只有让学生获得高分,才是成功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想法是很偏激的。现代教学理念提倡,教师在做好知识的传授者的同时,还应该是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小学数学新教材更多地突出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师应多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发现数学。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更新观念,积极转变角色,赶上教学改革的步伐。

五、正确评价学生

传统教育存在众多弊端,重结果轻过程,通常只用成绩的高低来衡量学生的优劣,不重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新课程标准要求: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等情况的评价,实现对学生评价的多元化。教师对学生评价的方式应以正面鼓励和表扬为主,善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充分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欣赏学生的劳动成果,容纳学生的不同见解,让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发现。教师应该重视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形成健全的人格,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六、创新意识的培养

如何做到创新教学和培养学生创新,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在培养学生如何创新方面,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从听、看、想、说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锻炼。其次,要树立学生的信心和勇气。要想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进步,教师首先要认真、耐心地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同时还应该有一颗包容的心,对学生提出来的怪问题,不要训斥,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想法。第三,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师要创设合作的情境,让学生互相交换意见和看法,从而增进学生的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

总之,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优化课堂教学、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素质教育的好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素英.充分发掘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素质教育因素[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1(11).

[2] 泽仁卓嘎.浅谈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创新意识[J].民营科技,2010(10).

[3] 关巧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01(1).

[4] 许海霞.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J].山东教育科研,1999(1).

[5] 黄开武.如何用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来进一步改革小学数学教学[J].黄石教育学院学报,2001(2).

作者简介:

李本明(1955-),山东省平度市云山小学,小学一级教师。

(责编 张晶晶)

当前小学数学教育 篇4

摘要: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采取多种形式来调动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才能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如无视学生的自主活动,一味地实施灌输,以为多多益善,只能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而离开了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素质教育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给学生思考、发现问题的时间,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素质教育;实践与探索

小学数学教学要在传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充分挖掘数学教学的素质因素,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还要加强其他方面素质的提高,使学生真正做到全面发展。

一、制定全面、科学、合理的小学数学教学目标

借鉴国外的经验,结合我国小学数学的教学实际,在制定小学数学学科的素质教育目标时,我认为还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发展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当前世界各国都把解决问题作为数学课程的中心,作为数学教育的一个基本目标,在数学教学中摒弃过去那种只重视数学思维结果教学的做法,强化数学思维过程的教学。要求教 师为学生创设问题的情景,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动手、动脑去探索、发现问题的答案,发展其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加强数学基本思想方法的?B透。小学中渗透的数学思想与方法主要有:化归、组合、归纳、联想、集合、对应等。这些思想和方法隐含在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它们比数学知识本身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更普遍的适 用性,因而教师要充分挖掘这些思想,紧密结合数学知识的教学进行渗透。这对学生理解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是大有裨益的。

二、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尽可能大的发展

世界各国在反思评价以往的教育时,都认为过去的教育过于划一和死板,学校面对学生人数的大量增加,忽视了个人需要。素质教育强调遵循个性教育原则,也就是教育要面向有差异的每一个个体,根据不同学生的 实际,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尽可能大的发展,达到最大程度的因材施教。在当前班级人数较多的情况下,要求每节课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是不现实的。可行的办法是把学生进行适当的分层次划 分,对不同层次学生分类指导。小学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注意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在保证全体学生达到大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在大纲基础上加深拓宽,让他们有机会接触、了解乃至钻研自己所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其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并注意培养其学习的独立性、创造性。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可在速度上、难度上适当降低、放宽要求,并对其提供多种形式的帮助。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也注意到,有许多教师开始采用同位讨论、前后四人一组讨论等形式,但在应用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只重形式,不注意实际效果。如,前后四人组大多是没有经过调查研究而随机 组合而成;留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往往不够充足;没有采取适当的措施,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机会,教师往往是笼统地提出“同位(或前后四人)讨论一下”,很少对组内成员的合作、帮助等提出具体要求或建议。

三、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仍然大量存在着这样的现象:以教师的讲为主,讲得又细又多,以教师和个别优秀学生的活动和思维,代替大多数学生的活动和思维,导致大多数学生习惯于被动地听,机械重复地练。有 人对我国小学生课堂言语交往行为本身进行的分析表明,我国小学生言语交往行为集中表现为回答教师的问题,此类行为的频度在学生课堂言语行为总频度中之比重高达93.8%,提问、异议及其它类行为的比重分别仅占1.7%、2.7%与1.8%。而由“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所构成的师生言语交往行为过程都是由教师启动的,学生在此过程中处于非自主地位。可见当前我 国大教学班的主要弊端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薄弱、机会有限。素质教育正是针对这些弊端,强调教育要着力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也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

小学生数学学习成绩的评价是数学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评价具有价值判断、导向、激励、反馈、改进的功能。充分发挥评价的诸方面的作用,全面科学地进行评价,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首先,评价内容要 全面。既重视数学知识、技能、能力的考查,又重视学习情感、兴趣、动机、态度、意志品质、习惯的评价。二是评价的方式,途径要多样化。既重视书面考查,又重视口头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评价;既重视定期 评价,又要在复习检查、新知识讲授、巩固练习、独立作业等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评价;把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和课外活动、家庭作业中的表现结合起来评价。三是诊断性、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 结合。四是把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他评相结合。五是以等级制代替百分制,同时写出诊断性、指导性和鼓励性评语,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当前小学数学教育 篇5

现在很多中小学开始对学生的美育教育有了更多的重视。很多家长希望孩子能在学习之余学习其他特长, 提高综合素质。其中音乐教育尤为多见。但在学校里, 基础音乐教育的现状还是不那么尽如人意:

首先, 教材的选用。中小学音乐教材普遍选用了人教版的音乐教材。教材中几乎全是上个世纪的优秀音乐作品, 学生对于这类歌曲的接受度很低, 多数学生往往是对当代流行音乐更加追捧和喜爱, 而并不喜欢书本上的歌曲。

其次, 中小学音乐教育各学段的衔接不流畅,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实验稿) 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它的主干是分层面、领域、学段呈现的。其中课程目标体现在三个层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和技能。教学领域包含了四个领域:感受和鉴赏、表现、创造、音乐和相关文化。内容标难分布为三个学段:1-2年级、3-6年级、7-9年级等。这三个学段, 每个学段都有自己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而且前一个学段的知识是后一个学段学习的基础, 后一个学段的提高就是建立在前一个学段的基础之上的。

然而, 现在的中小学基础音乐教学的各个学段并没有完全按照《音乐课程标准》来实施。由于各个年龄的孩子以及各地区之间的差异, 各个学段教学的随意性也是存在的:忽视教材进度、备课不充分等—些问题。在小学阶段就应该掌握的一些音乐基础知识, 大部分都没有掌握。特别是在音乐表现要素方面:要求在1-2年级就能感受和描述音乐力度和速度的变化、听辨打击乐器的音色, 到初中阶段还不知所云。要求在3-6年级就能听辨不同类型的女声和男声、能够知道常见的中国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并能听辨音色的, 很多的学生也没有达到这个水平。更别说是节拍、节奏、旋律的感知和听辨了, 感知音乐主题、乐句和段落的变化就更无从谈起了。

第三, 音乐教学模式的一成不变。现今的音乐课程学习通常是把音乐的各种要素, 如节奏、旋律、音色、和声、力度、速度等进行肢解, 似乎这样做已经成为一种将音乐细化分解来进行传授的通用模式。教师忽略了音乐不具有明确的语意和不确定性的特点, 片面的对音乐进行一种具象化的解释, 忽略了对音乐文化特点的描述, 音乐自身的内容和规律, 把学生学习的兴奋点、知识重点转移到了音乐本身外。殊不知, 这样我们的学生就无法体验到音乐的表现力, 也感受不到音乐的整体的美感, 又何来审美呢?音乐老师应当把时间留给学生, 让学生来做一些音乐方面的自我展示, 也可以是其它方式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音乐的能力以及学习音乐的兴趣。

基于这些问题, 我们如何来培养出优秀的音乐师范类学生, 更好的适应当代中小学音乐教育, 改善音乐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不受重视的现象, 成为了我们今天所要面临的一大问题。

高等教育更为自由, 给与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 因此自主学习成了学生首要应学会的学习方式, 但是很多学生还未适应这样“自主式”的教育, 已经度过了自己的大学生涯。学校课程多而不专, 学生适应能力、自学自制能力差, 因此导致了音乐师范类的学生很多无法达到多能一专的要求。

当前中小学所需求的音乐教师更多的是音、舞、歌、赛的综合型人才。除了能在音乐教学中有潜力以外, 还能在其它方面有所表现。可见, 学校对于音乐教师的要求是很高很全面的, 那么对于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 综合性教学技能应该放在培养的首位。目前音乐院校开设的高师音乐教育课程中, 对于专业知识的教育很多, 但是教师教学法课程较少。针对这样的现状, 笔者认为高师音乐教育主要是突出的应该是其示范性的特征, 音乐教育专业的师范性, 决定了任何音乐知识和技能技巧的掌握, 都要最终致用于基础音乐教育。那么不管是钢琴、声乐、舞蹈, 还是视唱练耳、乐理、欣赏等各专业内容的学习, 都应该在掌握其知识的同时, 掌握该知识内容的教学法。师范生仅仅掌握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远远不够的, 还要很好地加强教学能力的培养。因此, 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所学的课程中, 应该把音乐教育法居于核心地位, 把音乐教学法的传授、掌握和学习作为最重要的方面, 从而更有效地提升今后学生走进中小学的音乐教学质量, 让这些未来的音乐老师致力于音乐教学能力的掌握。

音乐师范教育在关注对学生教师技能的教育的同时, 教师责任心的培养以及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也不应忽视。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音乐课并不是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 随便地唱几首儿歌、听几首通俗音乐作品就可以的了。当代的中小学教师必须要具备强大又全面的综合素质, 以及教师最宝贵的教育责任心。中小学的音乐教育靠的不是学校的重视, 当然更不是分数的标难, 靠的应该是音乐教师自己的责任感, 如果音乐教师本身没有责任感的话, 音乐课开再多的课时都起不到作用。因为音乐教师没有升学的压力, 在学校的地位也相对没那什么重要。在这样的情况下, 一个音乐教师没有责任感是很难坚持高质量的教学的。■

当前小学数学教育 篇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教育民主理念和人权观念的呼声日益高涨, “民主教育”和“赏识教育”已成为当前中小学教育的亮点和主流选择。从带有惩罚色彩的传统教育过渡到以赏识为鲜明特征的新型教育, 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教育和管理理念。在当今中小学教育中, 惩戒成为人们广泛争论而又意见纷呈的教育话题。遗憾的是教育界在反思尊重学生的过程中, 却走进了重表扬轻批评的误区, 特别是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倡导“赏识教育”的情况下, 一部分人提出了“无批评教育”。另一方面, 各种新闻媒体对教师惩罚不当的事件曝光力度较大, 已经引起了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的极大反响。有些教育行政部门甚至出台了相关的行政制度对教师行使正当的惩戒权也加以约束。甚至有的学校的领导告诫广大一线教师:“安全第一 (不出教学事故) , 教学第二。”这在客观上也给教师惩戒权的行使带来了巨大压力。如今很多学生家长对自己的子女过度溺爱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即使教师对学生进行正常的批评或对学生实施教育性惩戒时, 他们往往首先出来反对, 动辄还要挟起诉或要求其他赔偿。面对来自社会、学校、家长等方面的压力, 许多教师对犯错误的学生抱有一种听之任之的态度。教师不敢惩戒学生, “谈罚色变”, 该罚而不罚, 消极对待, 教师放弃了自己手中合理的惩戒权。这些现象已造成人们对教育惩戒权认识的混乱和实施的偏颇。

二、中小学教育出现了“两个极端, 一个误读”

(一) 极端之一是由过去的惩戒权的过度使用走向“无惩戒”教育的极端, 忽视了教育惩罚的合理使用

过去, 教师惩戒权的行使处于严重的无度状态, 违法惩戒屡有发生, 学生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中小学生未成年的特性使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分别处于权力的两个极端, 加之惩戒学生的监督机制和学生权利救济渠道的缺乏, 致使惩戒教育的实践是在盲目、自发、无序和个人经验的状态下进行。[1]教师惩戒权的行使往往以行政管理方式出现, 由于惩戒双方不对等, 更加深了中小学生在惩戒中的弱势地位和无力状态, 结果本是以教育为目的的惩戒权被大量滥用, 失去了惩戒的教育意义。当今中小学生多以独生子女为主体, 他们是在长辈的百般呵护和溺爱下成长的, 甚至可以说赏识教育滥用的负面影响已经超过惩罚而产生的负面影响, 教师稍加严格管理就会闹得惊天动地, 尤其随着教育法治建设的不断完善, 一些学生和家长偏面理解法律赋于的公民权利, 以为什么都可以告、什么都可以索赔、什么都是教师的不对, 新闻媒体炒作和现行教育政策法规没有为教师惩戒权的行使提供明确的依据, 更助长了学生及其父母在权利觉醒初期的非理性和无序状态, 法治原本的理性、秩序很容易倾斜, 最终促使教育行政部门做出有损教师权利的错误决断。在学校、家庭中学生接受了过多的“赏识”, 呵护以达极至, 学生已无法接受惩罚性的心理打击。

(二) 极端之二是由传统“师道尊严”的极端走向全盘接收西方“赏识教育”的极端

我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伦纲常, 长幼尊卑, 体现在学校教育中, 就是崇尚“师道尊严”“严师出高徒”“不打不成材”的观念, 如“教”字从甲骨文字型分析上看, 左边是孝字即儿童头上有两本书, 右边是人手拿一根鞭子, 意思是说儿童在成人执鞭监控下进行学习。[2]宋代苏东坡有言:“惟教之不改, 而后诛之。”“诛”指的就是惩戒, 苏东坡非常赞同行使教育惩戒权。受这些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 一些中小学的教师仍把体罚或变相体罚这一非人道的处罚方法作为管教学生的主要手段, 认为体罚学生是教师理所当然的权力。在他们的潜意识中认为教师即权威, 学生与教师是不平等的, 教师对学生不必讲民主。传统的教育观念使人们, 对惩戒权存有种种误解, 认为教师的惩戒权是教师天然拥有并超越家长的教育权和学生自身人权之上的无约束权力, 由于受中国“师道尊严”传统观念的影响和教师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 有一些师德较差的教师仍旧存在着以体罚或变相体罚的反教育性惩戒。传统的学生管理方式以控制为主, 要求学生绝对地服从, 与这相应的是教学方法的刻板与僵化。“夏楚之物” (“夏”“楚”就是古代用以惩戒学生的树条) 在助长了某些教师“威严”的同时, 却导致学生的“逆反”。从这一角度而言, 加强师德教育、全面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就显得十分必要, 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 对传统的管理方式、教育方法予以更新。

但当今许多教师从“师道尊严”的极端走向“赏识教育”的另一个极端。在学校教育中, 极端推崇西方的部分教育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认为奖励比惩罚好、表扬比批评好, 因而在当前的教育教学中极力推崇“赏识”, 有些教育专家告诫要“尽可能地少批评学生”, 可是在实际的教育中这种愿望却成了一厢情愿的事情。教师在课堂上的回答不敢触及“错”字, 批改作业尽量少用“×”, 评语不敢写上“不”字, 唯恐被扣上扼杀“瓦特”、摧残“爱迪生”的罪名, 殊不知这正是扼杀“瓦特”、摧残“爱迪生”之路。甚至还有人提出“教育拒绝惩罚”的片面观点。教育系统内部的这种认识也给教师增加了心理压力, 教师要批评学生事先要深思熟虑、谨之慎之, 稍不留神就怕被说成是“挖苦”和“嘲讽”。因此, 关于中小学惩戒教育问题的研究似乎成了教育教学中教师不敢触及的“高压线”, 教师谈“惩”色变, 严重制约了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美国教育学者西摩·圣约翰在《第五种自由》中, 对美国的没有惩戒、没有挑战的教育方式进行了批判和反思。美国的鲍里奇博士在他的《有效教学方法》一书中强调“惩罚不能确保理想反应”, 但是同时也指出, 我们可以“用惩罚来减少某一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或倾向性”。

(三) 当前存在着对中小学教育惩戒权的误读即是教师只有教育权, 没有惩戒权, 把惩戒权等同于体罚

社会各界对中小学惩戒教育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把教师的惩戒权等同于体罚学生的权力, 断然否定教师拥有此种权力。我国教育法律法规禁止教师体罚、变相体罚学生, 《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对体罚学生和变相体罚学生作出了明令禁止。如我国《义务教育法》第十六条明确规定, “禁止体罚学生”;《教师法》第三十七条也明确规定“体罚学生, 经教育不改的”, 要给予教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 “情节严重, 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但法律对体罚、变相体罚的禁令并没有禁止具有积极意义的教育惩戒权。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1995) 第二十八条第四款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有“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 实施奖励和处分”的权利, 条款肯定了教师的惩戒权, 即教育惩戒权是法律赋予教师的一种管理职能、一种教育方式。因此“凡是需要惩罚的地方, 教师就没有权利不惩罚。在必须惩罚的情况下, 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力, 而且是一种义务”[3], 不能“该多管而少管, 当管而不管”, 否则就是教师渎职。

人们对教育惩戒产生误解的主要原因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 只看见惩戒与体罚或变相体罚具有一定程度的同一性, 将惩戒与体罚或变相体罚相等同, 把教师的惩戒权简单地等同于体罚学生的权力, 否定教师拥有此种权力。其二, 部分教师只看到惩戒与表扬的互相对立性, 惩戒与表扬在实施方式上的显著差异往往导致二者被误解为是对立的。表扬作为积极的教育手段存在, 而惩戒则理所当然地被当做消极的教育手段。但从教育的本质而言, 惩戒与表扬是统一的, 并不存在好坏之分, 都是为了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只是在教育过程中的实施形式不同而已。

三、正确运用教育惩戒权的途径和教师的教育惩戒艺术

“惩戒是一种教育资源”, 当然就可以开发利用。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

(一) 重新正确厘定教育惩戒权的概念

本文采用了惩戒权的概念, 而避免使用惩罚权。因为惩罚是针对学生的已经发生错误行为, 而惩戒是为了使学生不再发生类似的错误, 惩戒而不是惩罚才是我们最终目的。惩戒其英文解释为“Punish sb.to teach him a lession”。《辞海》把惩戒解释为“惩治过错, 警戒将来”。惩, 即惩处、惩罚, 是其手段;戒, 即警戒, 戒除, 以防止为目的。在教师的惩戒活动中, 手段和目的是统一的, 惩和戒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可见惩戒权是教师在履行教育职责的过程中依法对违反学校生活规范的学生行为进行惩戒的一种教育权力。教师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承担者和直接责任人员, 有权对教育活动的整个过程施加一定的影响和控制, 做出职责范围内的专业性行为。惩戒权是教师的职业性权利之一, 也是教育活动中教师的必要权利之一, 是随着教师专业身份的获得而取得的, 因此惩戒权隶属于教师职权, 是教育活动中教师必要的权力之一。它与授课自由权、对学生的教育评价权并列为教师基于教师职业而可独立行使的教育权利。教师有权对教育活动的整个过程施加某种影响和控制, 有权做出职责范围内的专业性行为。

同时也应看到, 教育惩戒和体罚是两个不同层次上的概念, 两者不能画等号。教育惩戒是纠正学生问题行为的一种手段, 惩戒能引起羞愧、痛苦、焦虑、畏惧和悔恨, 从而使学生分清是非善恶, 并通过意志来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根据惩戒的实施强度不同可以分为教育性惩戒与强迫性惩戒。教育性惩戒以教育批评、劝诫等为主;强迫性惩戒是施以强迫性力量对其进行的惩罚。强迫性惩戒又可分为体罚、物质性惩戒和精神性惩戒三种。[4]体罚是一种有意识地造成学生身体的痛苦来制止和预防某些问题行为的惩戒方式, 如拧耳朵、打屁股、罚站、罚跪等;物质性惩戒是指实物或金钱的处罚, 如罚款、没收实物、要求赔偿等;精神性惩戒指进行精神性的处罚或控制, 如对犯错者给予批评、通报、警告、严重警告、记过、开除等处分。我们提倡的是教育性惩戒, 在不得已时才对犯错者实施强迫性惩戒, 但在实施强迫性惩戒时应避免法律所不允许的体罚或变相体罚。

(二) 加强关于教育惩罚权的行政立法, 使之具有可操作性

在现行的教育政策法规中, 对惩戒权持回避态度, 既未肯定教师有此种权力, 也未明确否定, 这使中小学教师惩戒权的行使缺乏明确的立法依据。惩戒权限、惩戒程序和惩戒途径不明确, 现有的法律条款语言的模糊性及缺乏相应的判定标准, 给教师正常行使教育惩戒带来极大困难。现有的教师惩戒的限定只停留在法律纸面上, 未能转化为有力的实践指导工具, 惩戒的可操作性不强、随意性大。我国教育法中明确赋予学生在自身权利受损时具有申诉权和起诉权, 初步建立了学生面对教师违法惩戒时可求救的两种途径, 如我国《教育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学生的申诉权, 但并未就具体问题如学生的申诉范围、内容、程序作出明确的规定。学生申诉制度在很大程度上缺乏明细的操作性规定, 学生申诉权的行使也带有盲目性和不明确性, 很难得到切实实现, 这些都是教育法学所面临的一大难题。为此, 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 结合我国国情出台教育惩戒的有关细则, 使教育惩戒落实到现实可操作的层面。

(三) 坚持“爱心”“公正”“灵活”和“民主合作”原则, 讲究惩戒艺术

惩戒教育是正面教育的补充形式, 是作为教育的一种辅助手段来实施的, 这种手段必须惩之有据, 戒之有节, 施之有理, 罚之有度。和表扬相比, 它操作起来更难, 对于教师要求更高, 甚至有人说:“它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

1. 爱心原则

艺术惩戒是魏巍笔下的蔡芸芝老师高高举起、轻轻落下的教鞭。教育惩戒是给学生一种不愉快的感觉, 是对学生不良行为和思想的抑制, 目的是对学生进行教育。因此, 教育惩戒应体现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和期望, 以尊重学生为前提, 以爱学生为基础。只有这种充满真挚情感的惩罚, 才能使学生的心灵受到触动, 唤起学生的社会规范意识, 从而使学生改正错误, 引起警戒。卢梭曾说过:“我们不能为了惩罚而惩罚孩子。”惩戒实质上是一种教育手段, 它服务于培养人的最终教育目的。在有必要使用惩戒的情况下, 惩戒应当有利于教育学生, 在惩罚之后, 也应继续教育学生, 以平复其受罚后的情绪。任何惩戒手段的选择和使用都要本着明确的教育目的, 如果背离教育目的, 惩戒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选用这一手段时, 应让学生体会到这是教师出于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不得已而为之, 是为了治病救人, 批评中有惋惜之情, 惩戒中有期待之意, 这会激发学生真正反省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以至于因为自己做得不对而感到愧疚自责, 进而主动改正缺点和错误。此外, 教育者要明确惩戒的直接目的是预防学生的违规行为, 应避免任何带有私人目的的报复和泄愤的惩罚。否则就会削弱或丧失处分或处罚的效果。

2. 公正原则

公正原则有两层含义:一是惩罚面前人人平等, 对违规的学生一视同仁。教育惩戒当属于道德教育的范畴, 只限于学生在道德上的错误, 而不包含学生在学习上的错误, 否则会出现宽容优生、严惩差生等不当现象;并且惩罚只能针对消极性的违纪行为, 因为只有消极性的违纪行为才侵犯了他人和集体的利益, 影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违反了社会规范。在现实中, 教育者往往会偏爱一些学生, 这也是人之常情。但是对学生的违规行为的惩戒不能因为个人的喜好而有所不同。惩戒一旦失去公正, 就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丧失对规则的信任。二是惩戒适度。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小小的特殊的主观世界, 教育的创造性正在于因人施教, 适时施教,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在实施惩罚教育时, 教师应善于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 深入分析学生犯错的原因, 针对实际提出适合学生个性需要的惩戒方式, 在矫正学生错误行为的实践中, 建立班级惩罚菜单库, 同一个错误行为, 根据学生犯错的不同心理成因, 分别设计不同的惩罚方式, 从而让个性和心理特点各不相同的学生都有适切的惩罚内容。惩罚的程度要以客观事实和学校规则为依据。客观事实包括:学生违规的原因, 特别是当时环境对他的影响, 不能笼统地将一切责任都归于违规学生。学生违规行为所造成的后果, 例如, 破坏学校公物等行为, 要视其造成的后果决定惩罚程度。但是惩罚的前提是不能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

3. 灵活原则

严重惩罚或过度惩罚往往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增加孩子的错误在其心目中的消极情绪。许多研究者指出, “轻微惩戒”对改正孩子的不良行为是有效的。惩戒的实施必须以学生的个性、年龄、性别特点为依据。另外, 惩戒的方式和手段要多样化, 要根据不同的时间、场合、违规程度和学生不同的个性选择惩罚的方式和手段。例如, 学生的违规行为是故意还是过失, 是自主行为还是被迫行为, 学生的性格是内向还是外向, 等等。在针对不同情况选择和应用惩罚手段时不应违背公正原则。最后, 惩罚要把握时机。在确定惩罚是必要手段的前提下, 应在学生违规行为发生之后实施惩罚。间隔时间越长, 效力越差。但是惩罚也并不是越快越好, 因为教育者在情绪激动时往往不能理智地使用惩罚, 所以惩罚要有一定的时间差。另外, 及时地实施惩罚, 要针对的是违规的行为, 而不是行为人, 应避免涉及学生过去的经历。教师在施罚前后, 应当和学生进行沟通, 通过促膝谈心了解其对错误的认识, 允许其申辩, 解除其思想上的疙瘩。如果误惩或惩戒过火, 应公开向学生道歉。惩戒不仅是惩戒教育学生的过程, 也是教师自我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能力和效力的过程。

4. 师生民主合作原则

从学生的心理学角度分析, 只有当学生积极地认同错误、心悦诚服地接受惩罚时, 他们才有可能在动机层面主动改正错误。常言道:“勤妈懒孩子。”教师要做个会科学管理的“懒惰”班主任或老师, 引导孩子们做勤劳的小蜜蜂。为了提高主人翁意识和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潜力和能动性, 教师可让学生提“合理化建议”, 可让每个学生参与“班级惩罚措施或规则”的制定。[5]在引领学生民主制定班级的惩罚制度时, 教师先要组织学生认真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校规校纪, 再引导学生展开充分讨论, 广泛征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形成的决议最后由全体学生表决通过后施行。这样既集思广益, 又将文本式的规章制度内化为学生的自律信条。教师按照学生预先制定的规章制度执行惩罚, 学生也就会积极认同。

我们经常把教师比喻成辛勤的“园丁”, 看到了园丁对于花草的精心呵护, 却忽视了园丁手中的剪刀对于花草的修葺。惩戒就是园丁的剪刀, 应是教育应有之义, 惩戒可从小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让他们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懂得为自己的错误“埋单”, 而责任感无疑是现代人所必需的品质。只有勇于承担责任的人, 才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中走得更远、更稳健。

参考文献

[1]张维平, 郝淑华.教育法学基础[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6:4.

[2]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15.

[3]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M].刘长松, 杨慕之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1:17.

[4]陈力, 向敏.教育的惩罚:教师的职责和权力[J].天津教育, 2005 (8) .

当前小学数学教育 篇7

一、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 社会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除了每天晚上监督学生的学习情况外, 还利用课余时间为孩子进行额外的补习。这种强压模式下的学习环境, 使中小学生产生了严重的心理负担。除了家长给学生带来的心理负担, 教师的教学模式以及学校的学习竞争也对中小学生的心里健康带来了不小的影响。班级之间的成绩竞争, 教师保守的教学模式, 都会令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产生压力, 甚至是排斥感, 这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非但没有帮助, 甚至起到了负面的影响。

二、中小学校心理健康课普遍存在的问题

尽管教育界认识到了当下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并且各中小学也在响应教育部的号召, 纷纷在学校里设立了心理健康课, 目的是定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辅导。但是, 中小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普遍的问题, 致使心理教育的辅导并没有对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的解决带来太大的帮助。

(一) 没有专业的教育工作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

我国中小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目前都是由教授政治学科的教师、学校的教育主任等来担任授课。尽管教育主任在学校教育方面的管理中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但是无论是政治学科的老师还是学校的教育主任, 都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有关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因此, 中小学校的心理健康辅导课程并不能解决中小学生的心理负担。

现如今, 中小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是一种形式化的存在, 从根本上来讲, 学校并没有对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引起重视。与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相比, 学校依然将学生的学业放在首位。尽管学习知识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如今的竞争压力下,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受到更多的重视。因此, 学校应该大力培养专业的优秀人才, 对中小学生进行专业的心理教育辅导, 以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二) 中小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缺失

尽管各中小学校在校内设立了心理教育学科, 但是该学科的设立趋于表面化, 实质性内容过于欠缺, 也缺少专业的优秀人才对学生的心理进行专业性的辅导。最重要的是, 心理健康辅导学科的教授模式过于单一, 只是利用传统的一对多的教授模式进行授课, 很难使学生的心理发生大的变化, 相反, 会令学生对于心理健康辅导教育学科的学习感到无趣。因此, 学校应该对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体系进行完善, 教师也应该抛弃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对该学科进行授课时, 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提升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兴趣。

三、解决中小学生心理教育课程问题的具体措施

(一) 加强中小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上述内容讲到, 各中小学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这种看法会影响中小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为了纠正这一错误观念, 学校首先应该加强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 并培养优秀的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工作者。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知识培训, 使学生对该学科的印象发生改变, 从心理上接受这门学科。

(二) 改变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授课方式

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教授, 会使学生像对其他学科一样产生压力, 甚至是厌恶感。为了发挥该学科为学生带来的最大作用, 教师应该利用游戏教学的方式, 使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放松心情, 同时也令其对该学科的核心内容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这种做法不仅达到了辅导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 也令学生达到身心上的愉悦。

当前小学数学教育 篇8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小学数学 教学生活化

新课程改革的亮点在于有效结合数学和生活,让人们体会到数学中的生活乐趣,发现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与此同时,新课标改革有了新规定:一切从实际出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感受数学的奇妙,将数学中抽象难懂的东西与现实生活中简单熟悉的东西进行比较,从而更好地了解数学的奥秘与神奇,换句话说,老师们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讲授数学知识时,联系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和生活环境,用生活中通俗易懂的东西取代数学中繁杂缥缈的东西,从而实现教学的高效率。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数学关系和空间模型,由此加深学生对数学的了解。正符合那句话:“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

1.当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实际情况

当然,新课标改革提出这样的思想:“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有针对性地面对全体师生,突出小学数学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实现数学价值,使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到数学带来的巨大价值,每个学习个体都可以在数学这门学科上获得不一样的发展。”要实现数学教学面对全体师生,让每位老师获得教学成就,让每位学生获得数学成就。新课程改革必须做到针对性和有效性。数学教学的生活化现如今已被许多一线老师认可,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对数学教学质量提升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然而没有完美无缺的瑕玉,虽然很多老师充分实现新课程要求,不乏个别老师对数学教育实践线和生活性存在误区,缺乏对生活数学的正确理解,数学和生活好似完全脱离,不能达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落后于新课标改革步伐,这样的教学其实是很难培养出拥有数感的学生的,会对学生成长和发展产生巨大的消极影响。

2.小学数学教育生活化误区类型

总的来说,当前小学数学教育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错误有:生活化素材不能匹配数学实际情况,生活形式化严重,数学教学低效等。

首先,生活素材的夺权性。生活源于数学,又高于数学,我们不能颠倒彼此地位,缺乏数学韵味是不可取的,会让人们对数学产生不好的印象,数学是对生活中涉及数学知识的总结归纳。因此我们不能用数学代替生活,否则就犯了片面化和考虑问题狭隘性的错误。

然而,实际教学中,部分老师一味注重数学具体内容而完全忽视数学教学的生活化。让学生停滞在追求数学表面的东西,无法学习数学精髓所在。尤其小学数学教学,倘若老师太过注重数学化,不考虑小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后果可想而知。有的老师为了吸引小朋友们的注意力不惜在课堂上放一些动漫视频,这些视频其实对学生成长和发展并不能起到任何作用,只会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

其次,数学课堂教育的低效化。现实教学中老师会举一些生活中的小例子。比如:××今天有3元零花钱,昨天有两元零花钱,那××今天的零花钱比昨天多多少?这时候小学生的第一反应可能是:如果自己有这些钱应该做什么。其实这样的问题不仅不会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学习内容上,还会对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产生消极影响,让学生将注意力转移到别的内容上面。对教师高效课堂构建其实是极其不利的。教师要认识到有问题并不可怕,教师应该想办法解决而不是逃避问题。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过程中,我们应该做到这样两点,第一,每个学校要注重并且落实新课程教育改革目标和要求。第二,老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最后就是生活形式化的严重性。为了活跃气氛,有一些老师会想到在课堂上做一些小游戏,或者搬一些小器材营造氛围,殊不知不仅没有帮助孩子有效学习数学,反而很有可能让孩子们习惯课堂做游戏的风格,误导他们对数学这门学科的认知,导致不重视,甚至影响孩子们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所以老师使用这种方法时,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已深入人心,小学是孩子发展思维和提高想象力的重要阶段。“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所以我们应该注重小学数学教育,让数学融入生活,让数学普及到教育每一寸土地,培养优秀的接班人,为祖国发展作出重大的贡献。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将生活化教学正确地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避免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探索,找到提升现代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最好办法,这样小学数学才能得到真正发展。

参考文献:

[1]何俊婷.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4).

当前小学数学教育 篇9

我校是农村小学,当前小学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是:国家充分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实行了九年义务免费教育,各种教育资源和教学设备、现代化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设备都慢慢走向农村学校。国家也对农村教师实行各种免费培训。如非学历远程培训、国培、新课程培训等。为当前农村小学教育创建了不少平台。为教师更好地优质服务于学生创造了不少条件。

但当前小学教育发展也存在不少挑战:

(一)农村小学教师业务素质较低,急需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1)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县城学校的扩大,农村小学大部分较优秀的教师被县城小学挖走,在农村小学任教的则大部分为年纪较大,业务素质一般的教师,明显缺乏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和学科带头人。

(2)许多农村小学教师很少有机会接受系统的专业培训和高层次的教育教学研讨活动,教学长期处于简单机械的重复状态。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

(3)近几年虽一些大中专毕业生来到农村小学任教,他们虽然有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文化素质,但由于缺乏教学实践和正规的引导,教学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高,教学业绩平平。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作为小学校长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建议:鼓励县城小学的优秀的教师到农村支教。或每年派一些农村小学的教师到县城小学跟班学习,学习教育教学的先进经验。

(2)积极创造机会让农村的教师到城市学习,互相交流经验,取长补短。

(3)加强校本教研,积极推进教师教育创新,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

(4)举行多样化的业务和政治培训,更新教师的观念。

(二)确实推行中心小学课程任教教师专业化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因要想实现学生、教师、学校三者共同和谐的发展,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关键。然而,目前在农村中心小学教师专业化水平低,学科教师不配套现象严重。外语、体育、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教师严重不足,数学教师教外语,语文教师教数学现象较为普遍。外语、体育、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被认为是杂科,往往是由语文或数学老师兼任,而有的语文或数学老师则把这些“杂科”课占用来上语文或数学,有的教师由于缺乏相应的学科知识,也只好草草应付一下,更不要说上好这些学科了,这种状况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成长、学校的发展。其实,在我们农村中心小学音体美等各方面的人才都有,就是没有进行有效的整合,促进其专业发展,因此学校必须根据每位教师个人的业务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点和发展基础,坚持扬己所长,扬己所能的原则来安排课程,促进课程任教教师专业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三)确保农村小学教师任教学校的相对稳定,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对当前小学语文教育的反思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反思;阅读教育

小学语文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将富有强烈情感以及语言创造力的语言文学作品带给学生,丰富小学生的语言表达技巧,提高小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将语言的魅力传达给小学生。同时,也能够将语文精神传递下去,在更加注重语文教学主体地位的今天,培养小学生对语文这一学科的爱好与感悟,是极其重要的。因此,通过对当前小学语文教育的反思,能够进一步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与教育水平。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育中包含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小学语文教育中,取得的良好教学效果占据了主体,其中也不乏一些与语文教育精神相悖的问题,主要包含的问题有:(1)过于注重小学生的识字能力,而忽视了对小学生写作能力与作文构思能力的培养工作;(2)教师与小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性较为缺乏,影响了课堂和谐气氛的生成;(3)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中较少阅读长篇的文章,带来了一种不完整的阅读教育等等。

二、针对当前小学语文教育中出现问题的有效措施

针对当前我国小学语文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在本文中提出以下几个有效措施:(1)提高对于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重视培养小学生的文本构思以及写作能力;(2)和谐师生关系,增强课堂的互动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对于语文学习自身的需求;(3)提供一些中长篇的文本进行阅读教育,融入信息平台,使得小学生的阅读教学完整化。

小学语言教学的规律性,突出了小学语文作为培养小学生语言理解能力、语言鉴赏能力的重要工具,在各门学科教育中,语文教育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于小学生进行其他各科的学习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作为一线小学语文教师,我们有必要对如何将小学语文教育的语言习得功能与其精神培育的功能结合起来,以此来反思人的教育本质。

参考文献:

[1]马群仁.对当前小学语文教育的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12(01).

[2]庞善凤.对小学语文教育生活化的思考[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09).

上一篇:“361”课堂教学论文下一篇:理论与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