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成员三篇

2024-09-12

非典型成员 篇1

一、典型报道:源起与界定

典型报道可以称得上是新中国新闻界在报道形式上的一大创新。就现有资料来看, 1942年4月30日刊登于《解放日报》头版头条的一条消息可以被视作“典型报道”的滥觞, 这篇名为《模范农村劳动英雄吴满有连年开荒收粮特多影响群众积极春耕》的报道塑造了一位特定时代的英雄人物“吴满有”, 而报道本身也确实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除了在实践层面上推动了延安大生产运动之外, 在新闻报道宣传阵营里则是推出了“典型报道”这一独特样式。

那么, 如何界定“典型报道”?首先看看“典型”一词, 新闻学者张威曾经做过考证, 他认为需要严格甄别文学或美学意义上的“典型”概念与新闻学意义上的“典型”概念。[1]在笔者看来, 文学 (美学) 典型与新闻 (学) 典型的区别最主要体现在两点上:第一, 文学典型具有虚构性, 往往集“三千宠爱在一身”, 将多个人物的特质集纳在一个人身上, 新闻典型则必须“有一说一”, 绝不能向壁虚构, 也要反对所谓的“合理想象”, 即以写作者的思维逻辑去推测报道对象“应该”发生的情况;第二, 文学典型只要体现出时代精神, 不一定要具备当下性, 而新闻典型则与新闻的“时效性”生命线一脉相承, 要讲求特定的时间点。由此可以看出, 新闻典型是专属于新闻报道的一种人物或事件的存在形态。

根据《新闻学大辞典》的解释, 典型报道是指对具有普遍意义的突出事物的强化报道。普遍意义, 是指代表事物的面要宽, 影响要大, 包含思想意义、教育意义、借鉴意义, 它是成为典型的基础;突出, 主要是指同类事物中最先进的事物, 以及少数最恶劣的事物。典型报道的强化, 有些是根据上级当时的中心工作或受众的反应, 由新闻机构着意形成的。[2]对于这一定义, 有两点非常值得特别指出:一是典型报道要具有广泛的普遍意义, 亦即是说无论报道的是人物还是事件, 都要具有可推广的示范效应;第二, 典型报道往往是适应特定的工作需要而推出的, 带有比较明显的针对性。

应该说, 在7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 典型报道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 甚至成为中国新闻报道模式与西方报道模式的一道分水岭。然而, 在进入新世纪以后, 典型报道越来越呈现出某种颓势。

二、典型报道呈现颓势的原因探究

在传统的新闻报道工作中, 新闻单位不仅负责发现、报道典型, 而且还要承担宣传、推广的任务。原新华社社长穆青曾指出:“一个先进人物的树立, 一个先进经验的推广, 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绝不是把新闻发出去了, 就等于先进经验已经推广了, 这中间必须进行一系列的宣传教育和组织工作, 不仅负责介绍, 而且负责推广。”[3]这种定位当然没错, 问题在于当新闻传媒走向市场时, 依然坚持“报道推广一肩挑”就有些不堪重负, 直接导致用力不均, 顾此失彼。

确实,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 典型报道就越来越遭遇各种挑战, 甚而引发了“弱化论”与“强化论”的争议, 直接讨论典型报道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笔者认为, 要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还是要追溯典型报道“何以至此”。对典型报道出现此般颓势的原因,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

(一) 新闻媒体市场化的副产品

略一对照典型报道如日中天与日渐式微出现的时间节点, 就可以发现这种情势转换恰好发生在新闻媒体“市场化改革”的重要阶段。应该说, 这绝非偶然。如上所述, 自延安时期推出以来, 典型报道备受关注, 塑造了吴满有、张思德、焦裕禄、孔繁森、任长霞等一大批典型人物和事件,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 这些人物和事件的报道大体上均出自宣传的需要, 有些还带有较突出的意识形态色彩。在新闻媒体被推向市场以后, 新闻报道方面就在形式上越来越追求“短、平、快”, 内容上越来越突出“民生新闻”, 而典型报道就自然不再像以往那样受重视了。

(二) 社会风气变化的“必然”结果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 市场经济为老百姓带来巨大的生活便利的同时, 也助长了消费主义的风气。而这直接反映在受众的信息获取需求上就是更强调个人旨趣, 从某种意义上说, 市场经济时代同时也是个体化意识崛起的时代, 在这样的动机驱使下, 再加上媒体自身要追求经济利益而不得不迁就受众需求, 以往带有较强宣传色彩的典型报道越来越不受待见似乎也是题中应有之义了。不过, 还是得指出, 这里所说的社会风气变化的“必然”结果, 其实还是一种表象。换言之, 今天的受众不是不需要或不接受典型报道了, 而是他们对典型报道的兴趣已经发生了位移;同样, 今天的媒体也不是不再提供典型报道了, 而是他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已经发生了结构转型。比如后者,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陈力丹陈力丹就认为, 目前的典型报道理念就已经从原来的塑造“高大全”演变为“弘扬社会道德”。[4]

(三) 媒体形态演变带来的巨大冲击

近几十年来, 世界范围内的科技日新月异, 表现在传媒领域则是以互联网和移动终端为代表的新媒体兴起,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一个新的传播时代。这个时代的传播以极强的时效性、互动性为特征, 而随之带来的后果则是受众阅读的移动化、碎片化。在此姑且不去评判阅读形态改变的得失, 但毫无疑问的是, 移动化、碎片化阅读直接导致受众对新闻人物和事件都停留在浅层把握上, 而相对来说, 传统的典型报道往往篇幅或时长比较长, 已经不适合新媒体时代的阅读习惯。

可以概括地说, 正是遭逢着媒体自身、受众乃至社会层面的深刻转型, 传统的典型报道生存空间才日渐逼仄。但是, 若由此得出结论说, 典型报道已经将要或必须寿终正寝, 则不仅是不负责任, 而且还是一种罔顾事实的偷懒之举。借用新闻学者童兵的话来说, 典型报道有着重要功能, 它在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过、今后还将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5]

三、专业报典型报道的“非典型生存”:延续与变革

肯定典型报道还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 还必须意识到其“生存姿态”亟待改变。像陈力丹就认为, 典型报道在新形势下必须要在理念上从原先的塑造“高大全”转向“弘扬社会道德”, 具体到新闻实践中, 我们也可以看到像CCTV最近这些年所做的“感动中国”系列, 就在努力探索这种典型报道转型之道, 而且, 受众也可以发现, 新世纪的典型人物或事件, 如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最美妈妈吴菊萍等都呈现出与以往的典型人物或事件截然不同的形象, 可以说也是这种努力的体现。

不过, 可以断言的是, 在探索典型报道转型道路的过程中, 有一个原则不能忽视, 那就是不同的媒体形态或媒体定位, 在具体的典型报道改革实践中会显现出各自不同的特性, 因此典型报道的“生存之道”需要在一个大方向下量身“私人订制”。

笔者所在的《海峡资源报》是一家面向全国发行的专业性报纸, 其前身是1987年9月创办的《福建地质矿产报》, 迄今已经走过27个年头。在这段历程中, 报纸不仅从报道的范围上从地质拓展到地质矿产再到国土资源, 而且在2000年成功更名为《海峡资源报》, 更重要的是, 作为一家受众群体比较固定的专业性报纸, 《海峡资源报》在典型报道的转型道路上走出了自己的“非典型生存”之道。

(一) 从“宣传模式”向新闻专业主义范式转变

前面曾经提到, 典型报道创立之初就带有很突出的宣传意味和政治色彩, 而诸多攻击典型报道存在必要性的论调也多从此入手。不过, 这里需要澄清一个逻辑上的误区, 即典型报道与宣传需要相伴而生, 并不表示它不能脱离宣传模式, 相反的, 从各媒体近年来较为成功的实践来看, 遵循新闻专业主义范式将使典型报道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在这一点上, 《海峡资源报》可谓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作为一家专业报, 其读者群比较固定, 他们当中绝大部分人置身于国土资源行业之中, 对本行业的关注、了解程度比较高, 因此, 在典型报道的改革尝试中, 《海峡资源报》就适时地调用了这一优势, 直接从专业领域的事件和视角入手, 这样不仅符合新闻价值标准中的“接近性”, 而且还将特定部门的人物或经验迅速推广到全省乃至全国。如《为了4万人的“饭碗田”》这篇典型报道, 涉及的是将乐县灾后耕地复垦工作, 显然这对于经常遭受台风袭击的福建省乃至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都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报道就从工作的成功经验入手, 以专业视角和平民情怀讲述其中故事, “眼睁睁看着已经黄熟的稻谷付水东流, 当时蹲在田边, 当真是六神无主, 欲哭无泪。”“今年我们这里又发大水了, 还好及时修好了防洪堤, 要不又完了, 光是整田就没得闲。”文中多处直接引用当地农民的话语, 不仅具有较高的可读性, 而且其耕地复垦经验具有可推广的示范效应。正因如此, 这篇报道获得了第十三届福建省新闻奖二等奖, 成为事件类典型报道的一个范本。

以新闻专业主义范式来指导典型报道的采访与写作, 就避免了以往的典型人物或事件“高高在上”、“脱离日常生活实际”这样的窘境。因为新闻专业主义要求报道遵循客观、中立和为公众服务, 所以像早年描写英雄黄继光时出现的那种“合理想象”就不可能有存在理由, 而它的为公众服务的要求也势必引导媒体眼光向下, 关注典型人物或事件生活化、常态化的闪光点。

(二) 从图谱化叙事转向生活化叙事

对早年典型报道的诟病还有一个非常突出的方面, 就是对典型人物的描写过于脸谱化, 以至于大众一想到典型人物就是“自己带病继续工作”、“家人生病不去探视”等, 这样的结果不仅让典型人物“没人性”, 而且也适得其反, 起不到正面引导作用。

在探索典型报道的“非典型生存”过程中, 《海峡资源报》的做法是典型人物要具有生活化, 这不但要求人物源自于实实在在的生活, 做到让事实说话, 而且要求记者在采访中抓住更多视觉化、生活化的细节和具体感人的事实, 并在写作中舍弃那些没有视觉感的形容词, 舍弃晦涩术语、套话、行话和空洞的概念性词语。莆田市人大代表、市国土资源局的普通干部翁德章曾被作为典型人物报道, 在这篇题为《“人民没有选错他”》的通讯中, 标题本身就是来源于采访过程中发现的感谢信的内容摘录, 报道内容也没有刻意去营造翁德章“高大全”的形象, 反而是用一系列平凡生活的闪光点, 乃至带有几分俏皮的语言予以呈现, 如文中写到翁德章下水库救人时所说, “5分钟过后, 不见我上来, 就用力拉绳子!”。在描写翁德章救助遭遇车祸昏迷不醒的谢彩维时, 用简单的字语来铺呈细节, “翁德章从围观的人群中挤进去, 蹲下身, 使劲掐谢彩维大拇指甲两旁的穴位, 5分钟过去了, 仍不见动静, 他赶紧又换掐另一只手的穴位, 又过了2分钟, ‘哎哟!’谢彩维终于喊出声来, 两眼慢慢睁开了, 在场人悬着的心一下子松了下来。”这样的描述不仅显示出典型人物智慧和冷静的一面, 而且也充分体现了生活化的常态, 于常态中见不凡, 正是这样的典型报道发挥“正能量”之所在。

(三) 从单点式报道向立体化呈现转变

几乎和所有传统媒体一样, 像《海峡资源报》这样的专业报也面临着读者阅读习惯的变化。常言道“受众为王”, 报社的一个普遍共识是, 在典型报道的转型过程中必须适应这一点。读者越来越倾向于碎片化的阅读方式, 这就意味着典型报道必须摒弃原先那种动辄数千上万的长篇写作, 而要向现实的短小精悍转变。

但是问题随之而来, 通常来说, 典型报道一般都要寻求一种意义的呈现与阐发, 这从以往的典型报道 (如改革初期对步鑫生、年广九的报道) 中记者总是要站出来点评可以看出来。而这种意义的呈现与阐发往往很难在一个短篇幅的报道中落实, 对此, 一个较有效的做法是:针对典型报道“缩微化”之后带来的意义呈现与阐发难以落实, 可以用其它形式的做法予以补充。如《海峡资源报》在报道对厦门市“金包银”工程调查时, 考虑到这是一个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事件, 除了刊出通讯文章《希冀》外, 还特别配发了一则不到600字的“采访札记”, 以这样的方式让记者站出来说话, 同时又有效地缩短了报道篇幅, 减轻了读者的阅读负担。又如《海峡资源报》去年12月策划了一组“土地整理大家谈”系列报道, 先后推出《让土地焕发“光泽”》、《螺蛳壳里做道场》等7篇从不同层面反映通过土地整理实现农村增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典型报道, 形成一定宣传声势, 达到了理想的传播效果。对以上做法, 笔者将之归纳为———从“单点式”报道转向立体化呈现。

简而言之, 笔者坚持认为, 一方面必须要认识到当下的情势已经对典型报道的生存提出了严峻挑战, 另一方面, 还必须将典型报道做好。正确的原则是必须因时而动, 寻求典型报道的蜕变之道。新闻工作要“按新闻传播规律办事”, 如何将典型报道从理念到实践都来一次大革新, 则需要新闻媒体结合自身特点, 不断地探寻。套用新闻学者张威的一句话就是, “只要理想主义还存在, 只要正面报道还存在, 典型报道就依然会存在。”[6]更进一步, 只要新闻媒体还愿意坚持, 只要新闻记者不断创新, 典型报道就一定会有千姿百态的呈现和万紫千红的春天。

摘要:典型报道是新中国新闻实践中在报道形式上的一大创新。这一滥觞于延安时期的新闻样式在经历过漫长的发展时期后, 正面临着诸多方面的挑战。如何在新形势下重现典型报道的辉煌, 如何结合媒体自身特性走出一条独特的典型报道转型之路, 是新媒体时代亟待回答的课题。作为专业报, 《海峡资源报》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典型报道,专业报,“非典型生存”

注释

1[1][6]张威.典型报道:渊源与命运[J].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2 (2) :40, 47.

2[2]甘惜分.新闻学大辞典[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3:143.

3[3]穆青.新闻工作散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 1983:18.

4[4]陈力丹.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典型报道演变的环境与理念[J].当代传播, 2009 (5) :4.

非致命武器库成员 篇2

防暴武器(配用非致命性弹药)是使警察在易变环境中取胜的重要因素。一种设计精良、命中率高、多用途的武器能够使警官在防暴中使用多种弹药。

下面回顾一下近期服役的主要武器,并呈现一些著名的型号。

单发武器

谢尔穆利防暴枪

英国谢尔穆利(佩因-布塞克斯)公司生产的38mm单发多用途防暴枪,全枪质量3.8kg,有效射程150m,能够发射世界上不同厂家制造的标准弹。为了特殊用途,该枪的枪管很容易更换。

MPRG83这种武器是由英国的黑利-韦勒公司生产。公司除了生产枪,还生产配用的弹。MPRG83是一种单发多用途武器,可配装4种不同口径(25mm、38mm、40mm及12号)的枪管以担当不同的角色。以防暴的形式,它发射标准的37/38mm棍弹及CS弹。

HKMZP-1

德国HK公司研制的40mmMZP-1单发多用途手枪,配发内卫及警察使用。该枪具有低噪声、低后坐、高精度、结构简单、轻小易于握持携行、击发机构动作安全、使用弹药广泛等特点。

该枪配用一种由HK公司生产的橡皮碰击弹。此弹包括两个主要部分:一个标准的40mm高低压药室的药筒,内装0.42g发射药,以及一个碰击弹头。自由状态下弹头呈直角十字。将十字的四臂收拢,就形成正圆柱形。此时,将圆柱体插入弹壳中,橡皮的表面覆以聚四氟乙烯,以减少对枪膛的摩擦。弹离枪后,四臂张开,又呈十字形。采用这种方式和形状,可使弹头动能的分布面积增大,以减少可能造成的严重伤害,但仍能给对方以痛苦的打击。

平时弹药用厚纸板套保护,装填之前将其去掉。此弹弹径40mm,长140mm,质量231g,弹头质量179g,初速55~60m/s。

斯托佩尔防暴枪

斯托佩尔37mm防暴枪是由南非阿姆斯科公司生产,现已成为许多军事部门和治安部门的制式武器。

该枪采用单动式发射机构,撅开式后膛装填和可伸缩枪托。枪的表面经防锈处理,并涂有一层可延长寿命的干燥润滑膜。

全枪质量3.7kg,枪托拉出时长700mm,缩回时长506mm。可发射各种37mm防暴弹,如棍弹、催泪弹、不同颜色的信号弹和照明弹等。

L67A1和阿文王牌

英国皇家军械公司生产的L67A1是带膛线的常规信号枪,能发射催泪弹或棍弹。阿文王牌37mm防暴枪是该公司生产的另一种防暴枪。该枪采用半自动、开膛待击、自动抛壳方

式。枪管带有膛线以利于提高射程和精度。半自动开闩结构有利于提高射速(射速为12发/分),且在射击状态仍能重新装填。空枪质量2.1kg,枪长760~840mm,可调节12个长度。

CIS40GL

另外一种有趣的单发防暴枪是CIS40GL,由新加坡特许工业公司研制和生产,目的是用于防暴和准军事行动。

发射器质量轻,能发射各种不同的弹药。

多发武器

作为防暴发射器中最先进的武器系统,多发枪值得详细描述。下面是几种典型的武器。

神剑MK2式

神剑MK2式防暴枪由英国的沃洛普工业公司生产(另有书上称是英国救生设备有限公司——译者注)。它是一种多发的、转轮供弹的肩射武器系统,简单耐用,具有高速精确射击能力。可发射不同厂家制造的标准37mm或38mm弹。武器包括枪身、5弹巢转轮、前握把、枪管和枪托。枪身、转轮及前握把由高强度铝制成,枪托和小握把由耐用塑料聚合物制造,扳机机构由钢制成。枪托配有橡胶垫且为适应不同臂长的射手可前后移动。武器可左右手操作,并配有标准可调前握把。

神剑MK2式防暴枪装有固定准星和可折叠的表尺,表尺上有3个觇孔,每50m一个分划。在枪托和前握把上装有背带,便于携行。

武器操作特别安全,其上配装一个左右手可用并带颜色标志的保险卡笋,能锁住扳机和击锤,确保武器偶然跌落也不会走火。

该枪全枪质量4.3kg,全枪长765mm。

阿文37

阿文37由英国皇家军械公司设计生产,是一种转轮式半自动武器。转轮弹巢容弹量为5发,配用37mm弹药。全枪质量(不含枪弹)3.1kg,比最新神剑还轻。阿文与神剑的主要区别是枪管有膛线,精度好。通常射速为12发/分,特殊需要时也可达到90发/分。这种防暴枪配用下列几种弹药:

(1)AR-1动能短棍弹

这种弹具有特殊的外形,与过去的37mm短棍弹相比,改善了飞行特性和空气阻力。AR-1的弹道比较低伸,初速76.2m/s,有效射程20~110m。还有一种减能棍弹,名为AR-1RE,其有效射程35m。

(2)AR-2多源刺激发烟弹

这种弹在塑料弹托内装有4个发烟盒。发射后,弹丸飞出1s(约飞行60m)之后散布出4个发烟盒,发烟盒瞬即排放出CS刺激性烟雾,并可持续约12s时间。覆盖半径5m的面积。

(3)AR-3碎尖刺激性发烟弹

这种弹既具有AR-1外形的空气动力的优点,又强化了失能效应。它是在弹头上装一个特别脆弱易碎的聚苯乙烯弹尖,内装微细的CS粉末来实现的,当弹碰击目标时,弹尖破碎,撒出CS粉末,可覆盖约1m2的面积。短棍弹余下的部分仍能给人体次于杀伤的打击。

(4)AR-4多源烟幕弹

该弹与AR-2相似,有4个发烟盒,每个盒内都装有发烟剂(烟弹子)。爆炸时,放出一种白色浓烟,持续时间大约12s。AR-4的外形和动作也与AR-2相同,只是烟雾的浓度约是AR-2的3倍。为适应特别的需要还可提供红、绿等彩色发烟剂。

(5)AR-5穿障弹

这种弹丸的外形可适于高速飞行,并带有专门设计的尼龙侵彻环。弹尖是中空的,在易碎的密封垫后面装有6g微细的CS粉末,当侵彻环的锥形切割刃将障碍物切割或冲击出一个圆形的切孔之后,粉末便排放出来,并撒布在障碍物后面较远的地方。

此弹初速为138m/s,弹丸质量60g,侵彻射程:击穿5mm

单层平板玻璃后,射程80m;击穿双层5mm平板玻璃后60m;击穿中空内房门后60m;击穿12mm厚的胶合板后40m;击穿坚韧的汽车玻璃后20m。

布里顿MP-37布里顿MP-37由英国太斯顿工程公司生产,有4种型式:单发、3发、4发及3发短枪管。为了提高精度,全部配用带膛线的枪管。4发型枪质量2.8kg,一只手很容易携带。MP-37有不寻常的结构,单发武器可以很方便地取下退壳板,换装上3发或5发弹匣,变成多发型。持续发射可保持30发/分的射速,在紧急情况下射速也能达到60发/分。

武器口径为37mm,半自动方式,装弹具为单发、3发及5发弹匣。伸缩式枪托的战斗全长为815mm,携行长640mm。枪管长度:标准的为610mm,短型的为490mm,膛线5条。塑料部件的空枪质量为2.8kg,铝合金部件的空枪质量为3.0kg。瞄具:前瞄具为有弹道梯度的标尺板,后瞄具为有孔眼的标尺板。

MGL4040mmMGL由南非阿姆斯科公司研制生产,用于军队和治安部队。这种6发榴弹发射器是一种单发、低速、半自动、抵肩发射的转膛武器,其质量小、射速高、精度好,可发射多种弹药。

发射器质量6.7kg,在防暴武器中属较重的一种。该武器的精度比其他防暴枪要好,不仅是由于枪管带膛线,还由于它配有OGE叠像式光学瞄准镜。发射器托伸长788mm,托折长566mm,身管长310mm,战斗射速18发/分,初速76m/s,最大射程400m。

霍克MM-1MM-1式37/38mm多发榴弹发射器由美国霍克工程公司研制生产,能发射发烟、催泪、闪光、短棍等弹。

发射器有前后握把,其间有一个可装12发弹的转盘,可带动每发弹依次对正发射管,每个弹巢都有自己的击针。据称,所有12发弹能在6s内射完,而无明显的后坐。弹巢在一个简单的手动机构作用下顺时针方向转动。这是一种在100m以外迅速构成烟幕或催泪烟幕的有效武器。带12发弹武器质量9kg,长546mm,射程100~120m,最大射速120发/分。

谢尔穆利多发防暴枪英国谢尔穆利公司生产的执法武器中,有一种38mm多发防暴枪,5发转轮弹巢供弹,质量为4kg,发射标准的37/38mm弹及为减小近距离损伤风险的由3根橡胶棍组成的多棍弹。为了在很近距离工作,谢尔穆利公司还提供一种能产生瞬时云雾的CS近距离枪口冲击型弹。

结束语

专用防暴武器可成功处治暴力和非法聚众闹事事件。使用这些武器可避免出现由于使用常规武器而造成的悲惨结局。鉴于此,警察部队应该装备现有的最有效的武器。◆

任之编译

非典型成员 篇3

作意见

各处室、监察支队、应急救援指挥中心:

根据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2010处及处以下非领导成员公务员考核工作意见》(青人社办发[2010]19号)精神,结合我局实际,现就做好2010考核工作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考核范围

局机关处级及以下工作人员。

二、考核内容

1.处室内部述职。12月5日前各处室要召开处务会,处室内部工作人员进行工作述职,结合日常工作表现及个人工作目标完成情况,确定考核优秀推荐人选。

2.处级干部述职。12月10日前,副处级及以上干部的工作述职报告由人事处汇总后网上公示。

3.进行民主测评。根据处室内部述职和处级干部述职情况,召开全体会,对处室职能目标完成情况和全局人员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民主测评投票。

三、考核等次的确定

公务员考核结果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四个等次,其中优秀等次人员不超过工作人员总数的15%,基本称职、不称职人员参照《青岛市国家公务员考核基本称职和不称职等次参考标准》确定。局考核领导小组按照考核结果和规定的比例,对全局工作人员提出考核等次意见,报局党组研究审定。参加公务员主管部门组织的核心能力培训不合格的,考核不得确定为优秀等次。

四、相关人员的考核问题。

1.入驻市行政审批服务大厅工作公务员的考核,按照全市统一要求,由

市审批资源交易管理办公室组织实施考核,确定考核等次后反馈给我局,由人事处按规定程序办理考核登记表归档、考核结果备案。机构改革新调整入驻大厅人员,仍然在机关考核。

挂职干部的考核,按照《青岛市党政机关干部挂职锻炼考核办法》有关规定执行。

五、考核结果的使用

1.对考核被评为优秀等次的工作人员,局党组给予表彰,并按规定给予嘉奖、记功等奖励。

2.非先进处室负责人不能确定为优秀等次;工作目标未完成的处室,处室负责人考核视情确定为基本称职或不称职。

3.考核基本称职的,扣发年终一次性考核奖,给予诫勉或待岗培训;考核不称职的,扣发年终一次性考核奖,连续两年考核不称职的,给予降职处分。

六、考核结果备案的有关问题。

考核结束后,按全市统一要求,考核结果网上备案。备案结束后,请各处室组织人员按规定格式统一填写2010《公务员考核登记表》、《参照公务员法管理机关(单位)工作人员考核登记表》、《机关工勤人员考核登记表》等表格,报人事处后存入本人干部档案。

上一篇:改建设计下一篇:冠脉血管超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