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夏天十篇

2024-07-23

最后的夏天 篇1

——民政部部长李学举

吃过饭, 天已经全黑透了, 四班副班长郭小海正带着半个班在放哨, 连长的通讯员跑来说:“团长来了, 让你回连队。”郭小海心里嘀咕, 团长叫, 一定有大事。可是两军阵地相距这么近, “我回去了这怎么办?”通讯员说:“马上就有人接替你。”

走进一间塌了半边的窑洞里, “嚯!都在。”团长、政委、营长、连长和指导员一个都不缺。

“小鬼, 回来了?”团长问。

“哦!”郭小海答应了一声, 就圪蹴在一块砖头上闷着头吃起烟来, 等着首长下达命令。

“咱团有一项光荣的任务要交给你。”团长说。郭小海也不起身:“团长你说。”

团长继续说:“明天要发起解放太原的总攻, 咱团是开路先锋, 团党委决定把任务交给1营, 营党委决定由2连来执行, 2连党支部研究决定由2排5班执行。”团长突然严肃起来, 加大声音:“郭小海!”

郭小海立即立正, 团长喊道:“现任命你为5班班长, 命你5班为开路先锋, 在明天也就是1949年4月24日清晨正式对太原发起攻击。突破口为太原小东门南面第一个城墙墩子到城墙东北角, 以插上红旗为准。”

郭小海大声向团长保证:“团长, 你放心, 我在阵地就在。”团长点了点头说:“小鬼, 你有什么要求尽管提出来。”因为曾作过团长8年的通讯员, 也因为明日将是一场九死一生的恶战, 所以郭小海也不客气:“我想借用下团长警卫员的铁把子冲锋枪。”团长有点不相信:“小鬼, 还会用这种枪?”郭小海有点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我们在临汾大宁歼灭中央军一个排的时候, 就缴获了两支一样的冲锋枪, 还有好些驴子驼的弹药。”

团长答应后, 郭小海转过身对政委说:“这次打完了仗, 能不能让我加入中国共产党?”政委点了点头, 郭小海立即从口袋里掏出60块的济南票子交给政委:“如果在这次战斗中我不幸牺牲了, 这钱就作为我的党费吧。”

“团长, 能不能给我两条烟, 好让我们班的兄弟们过下烟瘾。”团长有些惊讶, 笑着问:“小鬼还会抽烟?”随即让通讯员拿来了两条烟递给郭小海。平日里上至首长下到普通士兵都缺烟, 郭小海拆开一条给在座的各位首长每人一盒, 自己又拆了一盒给每人递了一支, 辞别首长, 马上回去安排明天的行动。那一夜, 很长很冷, 心情复杂的郭小海想着想着, 睡着了。

英雄无畏

在攻克太原城的这场战斗中, 根据太原前线司令部的攻城部署, 第20兵团和第7军第19师从城北大北门、小北门攻城;第19兵团和晋中军区部队从首义门、大南门攻城;第18兵团和第7军主力和四野炮兵第一师一部从大东门、小东门攻城;四野炮兵第一师和华北炮兵第3师分别配属各兵团。

次日凌晨5点半, 1300门火炮怒吼着、咆哮着, 将潮水一般的炮弹倾泻在太原城垣。数十分钟后, 第66军率先由小北门东侧突破城垣, 紧接着在首义门等一些较为理想的突破口上, 第63军突击队沿着突破口外的斜坡冲上城头, 打退阎军反扑, 扩展城头阵地, 掩护后继部队登城, 一面在城内与敌守军展开巷战, 一面以小型爆破手段, 迅速开辟前进道路, 向守军指挥中心勇猛穿插。

6 点半左右, 红绿白3颗信号弹啸叫着刺破长空, 郭小海所在部队——第18兵团1军3师8团1营2连5班的战士们, 听着其他部队的冲锋早就等不及了。营长命令炮兵将射程拉远, 掩护步兵冲锋。尖刀班班长郭小海带着兄弟们嗷嗷叫着第一个冲在前面, 斜挎着冲锋枪的郭小海如猛虎下山一般疾速跑向已被轰开缺口的城墙, 一个虎跃, 两只手各有3根手指搭在了城墙上, 双手一较力, 就攀上了城墙, 还没来得及站起来, 已有3个敌军冲过来, 郭小海跪在城墙上提起铁把子冲锋枪打出一梭子弹, 撂倒了两个, 另一个转身想溜, 郭小海拔腿就追。就这样, 郭小海一口气夺取了3门山炮, 回头看了两次, 身后的战士都倒下了。郭小海咬着牙继续往前冲。

眼看着5班的突破口被敌人猛烈的火力封锁, “反正也活不了了, 索性就和他们拼了”, 郭小海想着, 换上了一个全梭子弹, 躲在一个半人高的土堆后, 向敌方扔了两颗手榴弹, 趁着敌人伏在地上躲避的时候, 郭小海从左侧连续击毙了七八个敌人, 边射击边高喊“缴枪不杀”, 敌军乖乖地放下了枪, 右侧5米处一个敌军连长还想反抗, 被郭小海一枪结果。郭小海顺手抄起敌人的3支加拿大冲锋枪边射击边冲锋, 并把红旗第一个插到了小东门南面第一个城墙墩子。

长达半年的太原解放战役因其伤亡最惨重、耗时最长、最难攻坚而被载入共和国的军事史中。是役战事异常惨烈, 解放军伤亡4.5万人, 民工伤亡955人, 郭小海所在的排只剩下3个人。山西省军区原党史办主任高荣贵回忆说, 除了城周的碉堡以外, 城垣的防御工事也异常坚固, 尤其是筑有瓮城的首义门和大北门, 都有两道门, 而且阎锡山的防御工事不是平推, 是有纵深的。太原城墙上环绕着碉堡和防御工事, 部分区段的城墙被掏空辟作大量的炮兵射口和机枪射口, 防御最严密的地段, 整个城墙从城根到城头从下至上共有7道火力网。

“不足1米长的榴弹炮打在碉堡上只能留下花生米大小的洞。没有办法, 战士们只有抱着炸药包去炸碉堡, 有的死在路上, 有的和碉堡同归于尽。”郭小海回忆说。

一起被载入史册的还有从小东门方向第一个登上城头的郭小海。部队休整后继续挺进大西北, 在青海, 郭小海所在的2连被授予“太原城头显威风”的锦旗, 师长亲自将印有“人民功臣”字样的衬衣、皮鞋和八一银质奖章发给了郭小海, 并晋升他为副连长, 郭小海立功的喜报被敲锣打鼓送回临汾汾西的家里, 村里许多老人对那张麻纸上的字至今记忆犹新——“特等功臣登城第一名”。

英雄暮年

眼前的老人, 清癯的脸庞爬满了皱纹和老人斑, 高耸起的颧骨和有些佝偻的背, 在诉说着岁月对他的侵蚀。不过一讲起从前的战事, 郭小海立即坐直身子眼睛发出光来, 声音提高8度, 语调抑扬顿挫, 配合着手势, 仿佛他又回到了60年前那烽火连天的战场, 和兄弟们一起出生入死。

今年清明节扫墓时, 郭小海想到太原去为老战友们扫墓, 尤其看到电视上太原将要举行“太原解放60周年纪念大会”的消息, 老人更加抑制不住——“每天睡觉前都哭, 看到电视里有打仗的也哭, 连饭都不想吃。”全家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虽然60年过去了, 但回想起和战友们一起摸爬滚打、出生入死的日子, 郭小海忍不住热泪纵横:“那是一起在土窑洞里滚了半年的比亲兄弟还亲的兄弟们啊, 他们为祖国为人民出尽一切力了, 尽了自己的青春, 完成了他们的任务, 我就是想去烈士陵园悼念他们。”

经过太原电视台《发现》栏目剧组的努力, 太原市万柏林区委邀请郭小海到太原出席“太原解放60周年纪念大会”。4月24日上午, 在太原黄陂烈士陵园, 郭小海终于如愿, 作为嘉宾出席大会, 受到了省市领导的接见, 一些退伍老兵和社会人士也纷纷慕名前来慰问这位老英雄, 得知郭小海家里电视机还是19年前买的老古董, 一位太原市民还特意送了老人一台电视机。面对各界的关怀, 老人百感交集。

老人在一天天老去, 从前的故事反复几遍后, 常常会前后不一, 女儿郭福爱只有一遍遍与父亲对证, 将故事重新理顺并记录下来。据郭福爱说,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 郭小海因不识字, 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能完整写出而无法安排, 于1954年8月转业回家重新做农民。与郭小海同一批转业回乡的还有连级、营级的干部, 无论什么职务都回家务农了。

拥有6个孩子的8口之家, 郭小海是唯一的强劳动力, 政府对于郭小海的补助从1956年的每月6元到2008年涨到200元, 2009年每月补助升到300元, 但由于子女受教育程度有限, 多靠在外打工度日, 郭小海夫妇年老多病, 全家的生活仍是捉襟见肘。

那些我们不知道的英雄

解放战争已过去60年, 而那些同郭小海一样用自己的鲜血和牺牲换来我们如今幸福生活的英雄们又在哪里呢?

山西汾阳63岁的王立业至今仍坚持等待一张写有父亲名字的烈士证明。当时在战场上的父亲王汝钧, 听闻妻子有孕在身后, 托人捎来的4桶炼乳是他们父子间唯一的一次联系, 父亲还捎话给母亲, “打完仗就回去团聚”, 可惜竟再没音讯。

1 2 岁那年, 母亲撒手人寰, 撇下王立业一人, 吃百家饭穿百家衣, 好歹学得一身木工手艺糊口, 后来成了家也做了父亲, 但是没有父亲的缺憾却一直郁结在心里, 挥之不去。直到姑姑数年前弥留之际, 已年届60的王立业才第一次见到父亲的模样, 那是妹妹等哥哥回来相见, 保存的一张一寸黑白相片, 照片上的父亲目光炯炯。“长这么大没叫过一声‘爸’, 作为儿子, 这是我唯一能尽的孝心了。我只是要这张证明的纸。”

村里和王汝钧一同参军后复员回村的3个老兵都证明:王汝钧和他们一样是解放军, 但后来失踪了, 而且王立业确系其子, 为此村委会和乡政府也出具了证明。但从省到县各级民政部门几经辗转, 最后仍是因不符合要求而没有追授烈士。吕梁市民政局优抚科科长高文元说, 王汝钧与王立业确是父子无疑, 但烈士阵亡将士通知书上的王汝钧并未标明籍贯, 没有足够证据能证明这个王汝钧就是汾阳的王汝钧。

一门两烈士。王立业的叔叔王汝银当年利用在阎锡山209团任秘书的机会为我党秘密提供情报, 不想被内奸出卖, 被阎军用刺刀穿死在野地。说起这事, 方圆三四十里地70岁以上的人都知道, 大多是王汝银在国立初小当教师时的学生。但也因没有充足证明而无法追认烈士。情理与规定毕竟不同。高文元说, 主观上非常同情他, 但奈何规定如此, 实在爱莫能助。

大回访

早在上世纪80年代, 全国曾有过一次烈士普查, 但正如《集结号》中看到的, 许多无名烈士仍然不为人知, 一些烈士的阵亡通知书至今还没有送达烈士亲属的手中, 一些烈士的后人还不知他们的父兄安葬于何处。太原收藏协会会长王艾甫在为烈士寻找亲人送达阵亡通知书的13年里发现, 这种情况并不少见, 毕竟烈士牺牲时间最长的已经78年 (从1931年9月18日算起) , 最短的也已60多年 (从1947年解放战争时算起) 了。

为此王艾甫呼吁, 适逢国庆60周年大庆, 在全国范围进行一次烈士普查及烈士家属回访活动, 以此来告慰烈士英灵, 抚慰烈属, 告诉他们, 共和国没有忘记他们!

最后的夏天 篇2

——题记

每当我听到老师说“毕业班”这三个字时,心里总有一种怪怪的感觉,又有一种欲哭的冲动。在这最后一年里,我们彼此都格外珍惜在一起的每一分钟、每一瞬间。我们在平静的时候,总爱闭上眼, 回忆着,回忆着我们的小学时光,那时候的每一个片段——我们的笑、我们的泪。在这些年里,我们哭过、笑过、闹过、痛过。我无法忘却那些快乐的日子,不敢想象没有现在的朋友在身边陪伴的日子该怎样度过。到那时,我多么寂寞,多么孤独哇!到那时,只有咖啡、思念、回忆和漫漫黑夜陪伴着我。孤独的手握着笔,就像握着自己的一切,自己的全部生命在写着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思念,那该是多么的难挨。想着就让人不寒而栗,那时能让我笑的,也就只有回忆了。

只有一年了,这最后的旅程,最后的时间,宝贵的有如我的生命,虽然很累, 但是会很精彩,更耐人寻味。或许只有在这最后的时间里,我们才能更珍惜、更努力。

(指导教师:刘钦超)

万般滋味涌上心头:

夏天最后的傍晚 篇3

我们的爱情,

还值得追忆么。

——阿波里奈尔

他在机场看到了她,虽然只是一个侧影,他笃定那就是她。“谁还会以她那样的姿态注视着广场的那群鸽子,还有她优雅的转身。”

她是他的初恋,他的初吻。

丁当一鸡

早先,她是他的邻居。

高中,她搬到了他所在的那个大院。马上就吸引了他的注意。

因为她放学回家出来玩的时候,后面跟着一只芦花鸡。她去小卖部买东西,那只鸡就会跟在她后面。如果她走得快了,小鸡就一路小跑;走慢了,那只鸡也会慢下来。

他听到她叫它“丁当一鸡”,不知从哪儿弄来了这么一个奇怪的名字。

那时候家里养只鸡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养公鸡是为了吃肉,养母鸡是为了吃蛋,总有物质的目的,谁会养那么一只宠物一样的“丁当一鸡”呢!

后来他们两家熟了。妈妈串门回来跟爸爸说,那家人是从部队转业的,孩子跟着父母转了很多学校,因为没法交上固定的朋友,就喜欢养宠物。那只芦花鸡是N多个宠物中的一只。

再往后,他跑到她家和她下围棋,发现她妈妈还养了一窝蝈蝈,才知道蝈蝈原来也像春蚕一样,由一片落在树叶上的卵中破壳而出。小蝈蝈绿萤萤的,阳光下看几乎是透明的。

她妈妈要防范“丁当一鸡”吃了那窝蝈蝈,所以把蝈蝈放到高高的五斗橱上养着。

芦花鸡现在已经很少见到了,那个品种好像是中国的土鸡。除了南部山区偏僻的山村能见到。现在大部分都叫来航鸡,白色的,产蛋高手,但是不好看,没个性也不聪明。

他们下棋的时候,“丁当一鸡”就卧在她的那双好看的脚上。在家里,那只鸡比较活泼,它会迎着阳光展开翅膀,拍打拍打自己。它对有字的纸比较感兴趣,在字上叼来叼去。

她有时把“丁当一鸡”叫做弟弟。他问她:“这只鸡可是母的呀?”她说所有的鸡都应该是弟弟,这种说法听起来也也很怪异。

丁当一鸡不在家的时候,会听到她叫:妈妈,弟弟跑哪儿去了?其实那只鸡就在楼下的柏树里刨沙子。奇怪的是,听到她的叫喊,丁当一鸡就噔噔噔地跑上楼去了。

他这才知道鸡也是有智慧的。起码能知道自己有名字,还分辨得出主人的声音。

有一年春天的早晨,他看到她妈妈脸蛋红扑扑地走回家,手里提了个大竹篮子。她叫着他的名字说:阿姨今天早上爬山挖野菜了,中午来阿姨家吃野菜包子吧。济南市独一份的,保管找不出第二家。

中午他就去吃包子了,果然好吃。不知是用啥菜调的馅,他们家没弄出过这个味道,后来他也没有吃过,所以印象深刻。

阿姨一边吃一边看中国男排和哪个国家的一场比赛,没想到阿姨对男排了如指掌。他问她你妈还喜欢看排球啊,她说因为排球运动员长得好看。

那时候的老女人还不敢公开自己是某男星的粉丝哪,她妈妈听了哈哈大笑,说我就是喜欢这些小伙子们!他听了嘴里的包子差点没掉到地上。

吃着午饭,她说啊呀!包子真好吃啊,我幸福得真想让包子把我噎死。然后从地上往后一跃就倒在了床上。

最奇特的是:丁当一鸡一看,马上飞到床上,一头倒在她的绣花枕头上,睡着了。

杨树上的喜鹊

他们那栋楼的前面是一排杨树,喜鹊在上面搭了窝,小马路上铺着一层白色的石灰样的鸟粪。

一楼有一户人家养了只大白猫,简直就是迪斯尼有一只小白鼠叫史都华的那个片子大白猫的现实版,又刁又霸道,一直对丁当一鸡心怀不轨。但是它也不敢拿那只鸡怎么样,毕竟青天白日之下,它也知道丁当一鸡不是普通的俗物,而是人家的宠物。它也只能在一边瞄着。

杨树上的一只小喜鹊失足掉了下来,让瞄着的大白猫吃了。这也是有目共睹的一件事情。

那只猫肯定没想到后果很严重。很快就来了一群喜鹊,它们站在树上最初只是冲着大猫叫,后来就开始一次次地俯冲攻击大白猫,叼它。

楼上的人都趴在自家的窗台上看热闹,看大白猫和喜鹊打架。傍晚的时候,养猫的老太回家了,猫向她一阵哀号。

接着,老太举着个大竹竿子就冲了出来,看热闹的人就更多了,这下成打群架了。

失去孩子的喜鹊非常疯狂,地下落了一片灰色的羽毛。它们叫的声音都沙哑了。

有些人看不下去了,出来劝架。老太也打累了,坐在一个小马扎子上喘气,吃速效救心丸。天黑之后,喜鹊停止了进攻。

第二天早上,喜鹊又冲着猫俯冲。老太出门了。

就这样打了三天。老太找来居委会的人,居委会的大妈说:谁家的孩子也不能让人给欺负喽是吧!话音一落,楼上就响起了清脆的掌声,不用抬头看,他都知道那是丁当一鸡的女主人。

那一年他们已经开始准备高考了。

填志愿的时候,他和丁当一鸡的女主人商量好了,第一志愿报的是同一所学校。

夏天最后的傍晚

星期天的早上,他们跟自己的家里人说出去背外语,骑上自行车一刻钟就到了大明湖。

那一年的雨水特别多,大明湖的水特别大。

她学了法语,跟她那个以前在总参当兵的老爸学的,她说听起来比英语优雅。

她用法语为他读诗,有阿波里奈尔的,也有瓦雷里的。最喜欢的是瓦雷里的那句: 失去了美酒,醉了波涛。

他喜欢她身上的那种气息,和他们大院的孩子不一样的那种东西,很让他入迷。

她留着长长的头发,黄细黄细的。皮肤是象牙黄的。

她说他的声音很好听,那时候还没有MP3,他为她唱《你的样子》。

那是因为他真的喜欢她的样子,他每天晚上都在想她的样子。长长的湖兰细纹布裙子下细细的脚踝,白色蕾丝花边的袜子,漆皮平底鞋,后边跟着丁当一鸡。她的一切都让他喜欢。

她用海鸥照相机拍照片,拍滴着雨滴的屋檐,晨雾锁着的荷塘,湖面上飞翔的雨燕。

录取通知书下来的那天,对于他们是一场灾难,他们分别被不同的大学录取了。夏天快结束了。

从学校出来没有回家。他们去了公园。

那时候大明湖还有有人撑着蒿的画舫,两块钱一张票,从小沧浪亭上船,摇摇摆摆地离了岸,向东北方的历下亭驶去。

他和她坐在后面的一排,手牵着手,看树啊,花啊离他们远了。船儿划过水面,湖水就起了波澜。

他们的心里也就起了波澜。她要去南方,而他要去更北的北方,仿佛马上就天涯海角了,关山万里了。

他不知道这是不是最后的机会了,下了决心要在那天吻她。

他先是伸出右胳膊,放在她背后的椅背上,这时一只翠鸟儿从船边飞去,一眨眼的工夫就插入水里,再一眨眼嘴巴叼着1寸长的白条鱼出了水面。她看着这一切,张开嘴巴正要尖叫时,他就吻了她。

她有最柔软的双唇,花瓣般的芬芳。

然后,她就像个乖女孩一样依偎在他的怀里。

上了历下亭,他们坐在石头砌的岸边,看湖水拍打着堤岸。他低吟着阿波里奈尔的诗句:

塞纳河在蜜拉波桥下扬波,

我们的爱情,

还值得追忆么。

她仰着头看了看天,天非常非常的蓝。

然后她说:十年过去了,二十年过去了。到那时候,我们的爱还会使你回忆么?

他把她的身子扳过来,望着她湖水一样清澈的眼睛说:十年过去了,二十年过去了,三十年过去了,我都会记得:湖水在你的眼中扬波,我坠入了爱的漩涡。

他一心只想着那个吻,一心只想着下一个吻。

在夏天最后的傍晚,他发现,恋爱中的女孩惊人得温柔。

10年过去了

第一只大雁南飞的时候,他启程去学校报到。

冬天,妈妈来信告诉她,“丁当一鸡”吃了居委会撒在楼角的老鼠药。大白猫找到了新欢,一去不回。

春节回来,她的父亲查出了肺癌,并且已是晚期了。

她的春节是在医院过的,外面下着大雪。妈妈让他给她家送去了煮好的饺子。

她爸爸吃了一个,她吃了五个,她妈妈吃了剩下的饺子,并且涮好了保温桶。

他在病房的楼道里拥抱了她。那天,他没有吻她。虽然他很想吻她。

大一结束的夏天,她没有了爸爸。她妈妈只身回南方老家了,从此她没有回过大院。

楼前的杨树也不见了,伐掉了,准备盖新的宿舍。

没有了丁当一鸡,没有了大白猫,没有了喜鹊—没有了她,他的生活寂寞了。

他收到过她的一封信,寄自法国南部。里面只有一张照片,她的照片,在历下亭那个“海右此亭古”的牌坊下站着,咧着嘴傻笑。

照片的后面写着:“在梦的湖畔,我怀恋,你的歌声。”

是那个夏天的回忆

10年过去了,他们都各自结了婚,相互寄了结婚照片。他在结婚10年的时候,报了一个欧洲游的旅行团。在此之前他一直学法语,甚至请了一个法语系的老师作私人教师,他学得比任何知识都快,能用字典看萨冈的《日安忧郁》了。他准备出发,去法国。

之前,他去了大明湖,用DV拍下了二十四桥,拍下了新的画舫,船儿在南岸旁的蜿蜒水路里行走,沿途的水草、剑兰,新建的超然楼,北方秋日湛蓝的天空。

他拍的时候眼里含着热泪,心中起伏着10年前的一切,期盼着将要到来的旅行和重逢。

他在机场看到了她,虽然只是一个侧影,他笃定那就是她。“谁还会以她那样的姿态注视着广场的那群鸽子,还有她优雅的转身。”

他喊住她。他和她见了面。虽然他的身边有一个高个子的妻子,她的前面站着戴眼镜的法国男人。

他们用法国人的方式拥抱,仅此而已。

他们坐在同一张沙发上看DV,他看到了从她眼中滑落的泪水。

片子的最后是他用法语写在一张湖蓝色的纸面上的一句诗:

塞纳河在蜜拉波桥下扬波,

我们的爱情,

还值得追忆么。

那个法国人,她的丈夫看到这行诗表现出非常高兴的样子,走过来,拥抱了他。

他心里感叹:多好的法国男人—还有他的妻子。

最后的夏天 篇4

敬爱的老师、亲爱同学们:

大家好!

今年的夏天是在小学的最后一个夏天,回想起曾经的点点滴滴那是多么的温暖,曾经我们和同学一起欢笑、一起哭泣、一起努力眼角不免会有泪水划过。

我们即将分别离开那熟悉的校园,离开那熟悉的教室,离开那熟悉的同学,离开那熟悉的桌位,离开那充满欢乐,充满回忆的校园,我们有的到了外地,有的又到了同一个校园、同一个班,只是哪里有的不再是自己熟悉的笑声,不再是熟悉的环境,不再是熟悉的座位,也不再有熟悉的老师,我们又会有新的同学,新的老师,新的环境,我们不会孤单。

我们毕业了,并不代表着不会再见面,也并不代表着同学们不会在想念你,当你孤独时你只要拿起电话,拨通那熟悉又陌生的电话号码,听见那使你怀念又使你伤心的声音,用抽泣的声音或是欢快的声音,告诉他们:“我想你们了,有空吗?我们回小学吧!”对啊,聚一聚吧,回到那熟悉又陌生的校园,回到那熟悉又陌生的教室,见到那熟悉又陌生的老师和同学,坐回那熟悉又陌生的座位,回忆起曾经的点点滴滴,聊一聊几年来的改变。

再次回到那时,你的容貌或许已经改变了,可你那怀念之心肯定是没有改变的。站在操场上你会想起曾经的体育课时因为偷懒而被老师罚跑步,曾经因为不想做操而装病去骗老师和同学,曾经因为天气冷,学校把做操改成了跑操,曾经因为自己那不服输的精神而坚持跑步,曾经的校运会,同学们一声一声的加油,自己流下的汗水。回到教室,想起曾经朗朗的读书声,想起曾经上课时睡着的同学,想起曾经因为不认真而被老师叫到讲台上去,想起曾经的同学抢着当值日班长,想起曾经„„

或许你已经忘了那些点点滴滴,当你肯定记得每个星期一那徐徐升起的国旗,那同学们有气无力的唱着那首已经烂记于心的国歌,那站在舞台上的指挥员„„ 我们的班上都有几个爱画画的,几个爱唱歌的,几个爱写字的还有几个喜欢和傍边同学比赛的。班上会有几个名字很奇怪的同学,有几个喜欢讽刺人的同学,就算你们班上没有那些同学,那么绝对有几个喜欢谦虚的学霸。

毕业了,我们不应该哭,我们应该微笑,为了以后有一个好的回忆,当我们加入工作了,或许会忘了同学们都长什么样,但那张有些泛黄了的照片会告诉你曾经的一切!

我们要微笑!要开心的度过最后一个夏天!

我的梦·中国梦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我的梦·中国梦》。

有一种东西,它承载人们的希望,这种东西有虚有实,它看不见、摸不着,却能在人的心中产生一股巨大的力量,这种东西就叫做——梦想。

千百年来,一代代文人不断吟诵赞美梦想的诗句,把它比作灯塔、风帆,指引人生的航船在波涛汹涌的生活海洋中冲破重重迷雾,克服艰难险阻,驶向光明的彼岸。梦想是属于大家的,只要我们足够坚强,勇敢的战胜困难,梦想之花才会迎风招展,吐露芳馨!

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一个梦想。若朋友跟我谈起梦想,我便会情不自尽的想起老师这个职业。或许在有些人看来做老师十分轻松,可在我看来做老师是十分辛苦的。为什么我会这样觉得呢?那是因为当老师在黑板上写粉笔字时,会有许多不小心掉落的粉笔灰被老师忽然吸进肺部,给人的健康造成影响,而且老师在平时给同学们改作业、作文、试卷或备课,为明天给同学们上课做准备,为了做这些事,只要一坐上椅子就有可能坐几个小时,眼睛一定会过度疲劳而导致不适,视力也会下降。虽然当老师会很累也会很辛苦,但对于我来说老师就好比是辛勤的园丁,而我们就像是祖国的花朵,园丁培育花朵,将来一定会有回报。就算对老师没有回报,将来也一定会对祖国有所贡献。按照这样的状况,老师也等于是在为祖国做贡献。就是因为如此,所以我的梦想是当一名老师,教育好我的学生,让他们长大以后不论在哪里,都能立足,并且成为祖国的顶梁柱!

我坚信:只要我付出努力,永远坚持我的梦想,在追寻梦想时遇到困难迎难而上,战胜一切困难,我的梦想之花一定会迎风招展,吐露芳馨!

演讲稿是一种实用性比较强的文体。是为演讲准备的书面材料。

那么,什么是演讲呢?演讲是在公众面前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的口头语言活动它的特点是:第一,它是在人与人之间进行的;第二,它有一定的时间性;第三,它是为了阐述某一问题或整理而开展的;第四,它带有一定的鼓动性和说服性。像演讲比赛、典礼致辞、会议发言、学术讲座、科研报告、竞选演说、就职演说、法庭陈述等,都带有演讲的性质。演讲稿是演讲用的文稿,也是演讲的依据。它是为演讲服务的,是体现在书面上的讲话材料。演讲有内容、目的的不同,演讲稿也具有不同的形态,有报导、有说明、有论辩、有答谢等。总的来说,它的特征可以概括如下:

1、内容上的现实性

演讲稿是为了说明一定的观点和态度的。这个观点和态度一定要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它讨论的应该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并为人们所关心的问题。它的观点要来自身边的生活或学习,材料也是如此。它得是真实可信,是为了解决身边的问题而提出和讨论的。

2、情感上的说服性

演讲的目的和作用就在于打动听众,使听者对讲话者的观点或态度产生认可或同情。演讲稿作为这种具有特定目的的讲话稿,一定要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很多着名的政治家都是很好的演讲者,他们往往借肋于自己出色的演讲,为自己的政治斗争铺路。

3、特定情景性

演讲稿是为演讲服务的,不同的演讲有不同的目的、情绪,有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听众,这些构成演讲的情景,演讲稿的写作要与这些特定情景相适应。

4、口语化

演讲稿的最终目的是用于讲话,所以,它是有声语言,是书面化的口语。因此,演讲稿要“上口”、“入耳”,它一方面是把口头语言变为书面语言,即化声音为文字,起到规范文字、有助演讲的作用;另一方面,演讲稿要把较为正规严肃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易听易明的口语,以便演讲。同时,演讲稿的语言应适应演讲人的讲话习惯,同演讲者的自然讲话节奏一致。

演讲稿对于演讲都有哪些作用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整理演讲者的思路、提示演讲的内容、限定演讲的速度;(2)引导听众,使听众能更好地理解演讲的内容;(3)通过对语言的推究提高语言的表现力,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由于演讲稿具有以上的特征和作用,它在写作方法上也有一定方法可循。

1、演讲稿的结构。演讲稿的结构通常包括开场白、正文、结尾三部分。

开场白是演讲稿中很重要的部分。好的开场白能够紧紧地抓住听众的注意力,为整场演讲的成功打下基础。常用的开场白有点明主题、交代背景、提出问题等。不论哪种开场白,目的都是使听众立即了解演讲主题、引入正文、引起思考等。

演讲稿的正文也是整篇演讲的主体。主体必须有重点、有层次、有中心语句。演讲主体的层次安排可按时间或空间顺序排列,也可以平行并列、正反对比、逐层深入。由于演讲材料是通过口头表达的,为了便于听众理解,各段落应上下连贯,段与段之间有适当的过渡和照应。

结尾是演讲内容的收束。它起着深化主题的作用。结尾的方法有归纳法、引文法、反问法等。归纳法是概括一篇演讲的中心思想,总结强调主要观点;引文法则是引用名言警句,升华主题、留下思考;反问法是以问句引发听众思考和对演讲者观点的认同。此外,演讲稿的结尾也可以用感谢、展望、鼓舞等语句作结,使演讲能自然收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大多数演讲稿如同一篇议论文,有主要观点,有对主要观点的论证。一篇演讲稿最好只有一个主题,这是由演讲稿的特定情景性和时间性所决定的。在一个有限的时间段内,完全借助于语言、手势等向听众讲明一个问题或道理,同时又要说服听众,就要求在写作演讲稿时一定要突出主题、观点鲜明。

主题选定了,还要收集相应的材料对之进行论证。材料的选择要通俗,要选择大多数人都知道的、听得懂的,而不能选择太生僻的、很少有人知道的。因为演讲一即时表演,听众没有时间去验证或查找这些材料的内容或是出处。因此,在准备演讲稿之前首先要了解听众的情况:他们是些什么人,他们的思想状况、文化程度、职业状况如何,他们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等等。掌握了听众的特征和心理,在此基础上恰当地选择材料,组织材料,是演讲成功的必要条件。

写作演讲稿还有一个特别要注意的,就是对演讲节奏和时间的把握。每一场演讲都是有时间限制的,少则一分钟,多则一两小时甚至一天,演讲者必须把握自己演讲的速度和内容,既不能时间到了,还没有讲完,也不能距离演讲结束还有一段时间,而演讲者已经无话可说了。演讲稿对于演讲速度和节奏的把握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写作时,要不时地停下来,用自己的正常语速大声朗读,根据朗读的结果调整演讲的内容。另一方面,还要根据演讲时间的长短调整要讲的内容,做到整场演讲的音调有高低起伏、节奏有轻重缓急、情绪有高涨有低潮,波澜起伏、收舒有度。

最后,演讲稿还要在情绪上具有较强的感染力,语言上做到生动感人。在没有时间限制的情况下,尽量做到短而精,在听众的精力分散前戛然而止,余味悠长。

习作要求:

请根据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运用搜集到的资料,围绕“祖国在我心中”这一主题,写一篇演讲稿。

写演讲稿,一般来说,先要根据听讲人的身份,写上适当的称呼;然后写演讲的主要内容,注意结合具体材料把要表达的观点说清楚;最后可以用简洁有力的话点明主题,或向听众发出号召。例文:

怎样写好演讲稿

写好演讲稿,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演讲。什么是演讲呢?演讲是指就某个问题对听众说明事理、发表见解的一种口头语言活动。演讲稿就是演讲时用的文稿,它是演讲的依据,是演讲者为演讲而写的书面讲话材料。

一、写好演讲稿,首先要选好材料

写作前,要根据所确定的主题,收集相关的材料。要选择那些通俗易懂、听众熟悉、人人都能听明白的材料;对那些生僻的、可能会有很多人听不懂的材料一定不要选。因为演讲是一种即时性的表演,听众没有时间去查证你所讲的内容的来源和出处。因此,在写演讲稿之前,要了解听众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材料,这是演讲成功的必要条件,也是写好演讲稿必须注意的问题。例文是小作者在升旗仪式上的演讲稿,所选的材料都是老师和同学能听懂的内容,所以才能引起共鸣。

二、有了材料,写作时还要弄清格式

演讲稿属于应用文,它是由标题、称呼、正文三部分组成的。演讲稿的标题要么揭示主题,要么点明内容,要么提出问题,要么引发思考,总之,标题要有内容。例文——“祖国在我心中”就属于揭示主题的标题,标题告诉我们,小作者的演讲将围绕“祖国在我心中”这一主题展开。

称呼顶格写,后面加冒号。称呼的内容要根据“听众”的身份来确定。

演讲稿的重点部分是正文,正文在称呼的下一行,空两格写。

三、写正文时一定要抓住重点

与其他类型的文章一样,写演讲稿要有详有略,突出重点。正文可分为开头、主体、结语三部分。

开头可以从演讲的题目或演讲的缘由说起,也可以从别的事情落笔,然后再引入正题,还可以提出问题,引起听众的思考。例文的开头采用的是后两种写法。

主体是演讲稿的核心内容,也是重点部分。要写好这部分内容,首先要分清演讲稿的类型,然后根据所写演讲稿的特点,采用相应的表达方式。一般说来,演讲稿有记叙性的,有议论性的,有抒情性的。显然,本次作文属于抒情性的。无论哪种类型的演讲稿,都离不开描述人物和事件,都应该用具体的事例阐明自己的观点,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听众信服。不同的是,每种类型演讲稿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本次作文,在表达方式上应该侧重“抒情”的运用,要抒发对祖国热爱、崇敬和赞美的思想感情。

其次,要围绕中心组织材料。写作“祖国在我心中”这类渗透着浓厚的爱国情感的演讲稿,要饱含真挚的感情,摆出事实,讲明道理,要寓情于事,寓情于理,以达到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目的。例文中,小作者通过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表达出要“为祖国的建设尽一份力量”的观点。这样写,就抓住了重点。

主体部分写完后,还要给演讲稿写一个结语。结语写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演讲稿的成败。结语有四种方法:一是总括全文,加深印象;二是提出希望,催人奋进;三是表明决心,发出誓言;四是呼应标题,突出中心。例文的结语采用的是第二种方法。

最后提醒同学们注意的是,演讲稿是为演讲服务的,写作时一定要使用易说易懂的口语,力求使讲者“上口”,听者“入耳”。只有做到了上述几点,写出的演讲稿才是成功的。

“祖国在我心中”。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祖国在我心中”。

祖国,当我们提起这个词的时候,我们的心中马上会联想到壮丽秀美的山川,历史悠久的文化,会联想到钢铁般的国防,善战的勇士;还有那鲜艳的五星红旗。对于家乡的山水,家乡的声音,语言,人们都会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这种最深厚的感情,就是爱国之情最自然的流露。那莽莽无际的原野,奔腾浩荡的江河,苍茫辽阔的草原,为我们提供了极为生动的情感素材,我们的祖先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在哲学,历史,政治,军事,文学艺术等诸方面取得了无与伦比的成就。所有这些都凝聚着一种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它激励着人们把自己的智慧,力量以至生命毫无保留地贡献给祖国和人民。

从古至今,祖国就涌现出无数的爱国者,他们把祖国,民族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如精忠报国的岳飞,收复台湾的郑成功,中国革命的先驱者孙中山,两弹一星的邓稼先,驾驶神州五号飞向太空的杨利伟,奥运新星刘翔等等„„无数仁人志士以铁的事实抒写了一曲曲爱国之歌。他们为祖国生,为祖国死,把爱国之情化作英勇献身的实际行动,把为国捐躯,报国献身视为最崇高,最光荣的事情。

同学们,我们应该为生在这个英雄的国度而自豪,为这些民族之花而骄傲。其实,爱国,不仅仅是对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它更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啊。所以,同学们,我们要从小树立爱国精神。例如:在升国旗时,要行注目礼;平时要积极参加校内外开展的一切和谐成长的活动。虽然这些只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但是却充分的体现出了自己的爱国意识。

由“最后一名”想到的 篇5

从小到大, 我都是第一。第一志愿的学校、第一志愿的公司、第一志愿的女朋友。好像没有第一, 人生就不值得活。

我不是天才, 为了保持第一, 要很努力。于是我逼自己去学作文, 逼自己补习, 逼自己和外表完美、个性不适合的女友在一起。

这样走了一大圈, 如今, 我忘了第一志愿学校里学的东西、离开第一志愿公司的蔽荫、藏起第一志愿女友送的纪念品。我像是一个长途飞行的旅人, 终于落地。而最棒的是不需要等行李。

然后我突然发觉:当最后一名也不赖。

第一次有这种感觉是在两年前的瑜伽课上。当时我对瑜伽一无所知, 朋友带我去上课, 我看到同学们像折叠式手机一样, 轻易地把头向前弯到小腿, 而我向前弯10度, 额头已经青筋暴出。同学们站着时可以把右腿抬高90度, 然后全部侧拉到右边, 而我背靠着墙, 提起腿还摇摇欲坠。

那堂课结束后我有两个结论:第一, 我再也不要来了。第二, 原来最后一名是这种感觉。

后来我还是去了, 为了再次体会最后一名的快感。

刚开始, 我对当最后一名还觉得羞愧。偷偷在家练习, 到了教室用力勉强自己。然而, 当我了解到自己是绝对追赶不上这些同学时, 我放弃了。

放弃, 不是说不去了。我还是去, 但不再有任何“竞争、比较”的心。我甚至放弃了“进步、突破”的要求。“不求赢过别人、但求超越自己。”“三个月后, 头要能碰到小腿!”“半年后要能做到头倒立!”这些从前熟悉的句型, 我一句都没想过。

从小到大, 我没这么自暴自弃过。过去我认为任何人都可以日新月异, 任何事都可以苦尽甘来。现在坐在瑜伽教室里, 我不想再对自己严厉, 只希望和自己携手同行。我不再想征服世界, 只想认识自己。

于是能做的动作我就做, 不能做的就以仰慕的眼光看着同学做。赶得上就跟同学做同一个动作, 赶不上就中间跳过。我发现:当我承认自己是最后一名, 我不再给自己求胜的压力, 别人也没对我有任何期待, 因此我能单纯地享受瑜伽, 反而做得更好。老师怕我自尊心受伤, 问我要不要转到初级班。我说我要留下来, 因为在这里, 我才能当最后一名!

职场的成功, 原则是“没把握不出手”。生活的成功, 原则是“广泛地尝试”。因为怕输而不试, 会错过很多美景。每个人都有强处和弱点, 你不需要在人生每一件事上都得第一。第一名得太多, 会使自己压力重重。偶尔当回最后一名, 才能乐活, 才能有更多的时间去留心更美的风景。

最后的时间陪着你 篇6

天堂的路是否真如传说中那样好走?一生中只有一次父爱, 怎么舍得放开你的手看你远走, 如果能够大声哭泣一天, 可否让泪水修补好残余的肝脏, 泪流尽我也愿意!

冬天来了, 走过冬天就是春天, 你看天空的眼神越来越迷茫, 久病的你, 病魔磨去了你坚硬的棱角, 你不再怒吼, 温顺得像个孩子乖巧的接受治疗;每日的疼痛让你痛苦不堪, 多么想代替你接受病魔的摧残。连续不断的输液, 你的手已布满伤痕, 抚摸手臂布满的针眼, 感受到你的痛, 是你用这双手铺满了我溢彩的人生路, 而如今面对你的痛, 你饱受折磨的身躯我却无能为力, 控制不住的心痛, 哀求主任停用一天的治疗, 为了不输液, 为了早点好起来, 你强装饥饿努力的吃东西, 求生的欲望让儿子心碎, 不敢抬头看你的眼, 低头亲吻你手背的皱纹, 心痛得想在这一刻死去……

青丝已成白发, 细细为你梳理头发, 亲手做你的理发师, 只想多为你做点事, 颤抖的手指游走在你的发丝, 想起你疼我的点点滴滴, 泪水让眼眶胀得疼痛, 看见你幸福的样子, 我急忙抬头, 唯恐眼泪惊动你瞬间的幸福!

离家多年, 流浪的孩子远游回来了, 你用你毕生的爱, 毕生的心血为儿子创造了一切, 春来秋尽, 还没来得及体会你的爱, 你的辛苦……, 你却要远走!握住你的手, 不想失去你, 天堂的路虽好走, 但没有我们的陪同, 怎么忍心看你步伐蹒跚一个人上路, 怎么可以放你远走天涯……

曾几何时在心底埋怨你的专制、冷酷, 殊不知时间却在忙碌的指尖悄然滑走, 还来不及和你交流思想和灵魂, 病魔却比我先抓住你的手, 哭叫、哀求上帝松开你的手, 把你还给我, 还给妹妹, 还给母亲, 再大的苦难我们一起走……

握着你的手, 看你像孩子般的委屈流泪, 心痛的滋味无法遮盖眼泪的决堤, 别骂我不够坚强, 只想用晶莹剔透的泪水代替隐藏的阳光照亮你的心, 不要担心黑夜的来临, 我会一直陪伴你……

握着你的手, 只想时间停止转动, 渴盼就在这一刻, 抹去病魔留下的痕迹, 你依旧是我健康的父亲, 不会让我感觉到失去你的恐慌, 握着你的手, 细细体会掌心的纹路, 你宽厚的手掌, 包含了我多少过错, 承接了我一次又一次颓废……

最后的夏天 篇7

关键词:精神分析,斯德哥尔摩,压抑,集体无意识

台湾导演王维明师承于杨德昌导演,其影片《不能说的夏天》采用了多视点的叙述方式,影片女主人公白白遭受李教授的性侵犯而拒绝男生木宏的追求,甚至无意识自残,在法庭上每个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各执一词而无法还原事情的本来面目,影片《不能说的夏天》在结尾使用蝉鸣,来隐喻噤若寒蝉的现实情境,而这种意识的行为背后,也一定有一个无意识的东西在支撑。本文旨在借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揭示影片中每个人对事实噤若寒蝉的背后的原因。

一、被害人白白:斯德哥尔摩症候群

1973年8月,两名劫匪在瑞典的首都斯德哥尔摩绑架了四名银行职员,在人质与绑匪共处131个小时后,人质非但对绑匪没有反感,甚至害怕警察甚于绑架者。这引起了心理学家的注意,他们将这一现象称为斯德哥尔摩症候群。

影片在一小时十九分钟时,医生在法庭上的陈词指出, 医生曾初步鉴定白白有明显的PTSD创伤后症候群的征兆, 在进一步发掘创伤点的时候,医生发现评估受到了阻碍,因为白白拒绝向法官透露甚至保护她受伤害的来源,由此可以判断,这是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的征兆。

影片《不能说的夏天》将主人公选取为特定职业的从业人员,李教授的妻子作为律师在知道事情真相的情况下仍竭力为丈夫辩护,从私人问题入手并进一步蔓延到外部社会, 正如影片中被害人白白的代理律师在结尾恳请审判长理解, 这不只是一个案子,许多受害人因为畏惧加害者的权势,而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反抗。白白第一次被性侵是在李教授的家中,李教授在反问白白为什么吹不好独奏时,他其实是想让白白明白,自己才是唯一可以帮助她留在乐团的人。以上情况说明了,在加害者实施不以剥夺被害人生命为目的的控制下,在被害人相信会从加害者那里获得相应的利益回报的前提下,这种控制持续一定的时间而被害人不能摆脱,被害人的自我认同会产生偏移,开始与加害者的观点趋同,最终产生了一种由强制性权力产生建构性作用的后果,即被加害者的认同得以重塑。

强制性权力产生建构性作用后果的条件有以下三点:

(一)影响者必须使被影响者认识到,其实施控制并非以消灭被影响者的生存为最终目的。这一条件确保了强制性权力关系的存在,也就是说,如果被害者白白自杀成功,那么李教授将无法与其构成这种强制性权力关系,也就无法实施性侵事实。

(二)被影响者只要服从影响者,就会得到相应的利益补偿。这一条件在某种程度上大大消减了受害人企图反抗的动力,李教授无论在学业上还是工作上都可以向白白提供帮助。

(三)影响者必须使被影响者相信,摆脱控制是不可能的事。进一步分析李教授与白白之间的强制权力关系,因为白白相信摆脱控制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原本控制——服从的逻辑行为被逐渐内化,权力结构的双方即白白和李教授反复认知这一“既定事实”,从而内化为一种规范性构成结构, 白白在无意识中会认定,一旦违反这一规范将会受到惩罚。

白白的种种迹象都是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的表征,而李教授并非只是单一的加害者,除此之外,还有白白的母亲。母亲与白白之间发生了激烈的口角争执,母亲甚至出言:“我为什么会生下你这样的女儿,是不是老天爷在惩罚我,你为什么这么不要脸?”。意识与无意识通常被认为来源于经验, 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无意识是由于童年时期创伤性经验的压抑而形成,白白情急下道出隐藏在心中的童年创伤:“你自己不是也是别人的小三”。由此可以看出,长时间得不到父亲的爱,也同样促使白白对比自己年长的李教授产生感情。

二、林律师:丈夫力比多被压抑的直接导火索

不同于传统内陆的法庭片,影片《不能说的夏天》在法庭戏的处理上更具感情色彩。林律师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 她是一名致力于美丽湾运动的正义律师,另一方面,她是被告人李教授的结发妻子,这导致林律师在处理李教授对学生的性侵案件时面临“苏菲的抉择”,一方面律师的本职与对丈夫不忠的愤恨驱使她让这段事实得以浮出水面,但另一面,作为结发妻子却不忍毁掉丈夫的前程与家庭的和睦。

无论是在法庭上,还是在家庭中,林律师都被塑造成为具有主体性自觉的女性形象。法庭上,做了错事的丈夫等待着妻子的拯救,而在家庭中,林律师也是决定家庭走向的人。在政党轮替之际,林律师决定到原住民地区继续公益律师的工作,而李教授则顺从了妻子的决定,放弃了台北的生活跟随妻子来到台东。导演并没有将李教授塑造成彻头彻尾的可憎之人,李教授一家三口的合影是重要道具,他通过这一道具披露信息,人性的多元化得以展现,李教授将白白逼到书架的一角,后景是书架上李教授和林律师还有孩子的合影, 李教授被压抑已久的力比多得以移置。在工作上与在生活中,强势的妻子不需要依附于李教授,甚至在某些重要决定上,李教授需要听从妻子的意见,当李教 授对白白说出那句“你知道为什么你独奏吹不好吗?我会照顾你,我会继续让你留在乐团”时,我们也就找到了李教授此话真正的逻辑起点,即在工作与家庭中长时间以来男性主体地位的缺失。从某种意义上说,林律师和丈夫有共同的回忆,他们相互珍惜,而林律师也对丈夫抱有负疚感,所以在法庭上她不符合职业道德的虚假辩护便得到了令人同情的理由。

三、受害群体的集体沉默:集体无意识

遭遇李教授性侵伤害的并非只有白白一人,然而所有人都选择不站出来,而且在白白将李教授告上法庭后,白白受到了同学的舆论围攻。在影片中,导演运用平行蒙太奇的拍摄手法展现了比性侵更为暴力的集体无意识,赶去看白白的木宏遭遇车祸,同一时间,白白在家自杀。同学们将白白视为第三者,认为李教授进入医院且被弄得家破人亡都是白白的错,导演刻意用了足足十五秒特写短信中的语言暴力,而与之相比,木宏的车祸被导演诗意化,远景中,伴随着大海的潮汐涌动,观众只能看到木宏在道路拐弯处与一辆体积较大的车相撞,而导演并没有将视觉中心放在车祸本身。前后两个镜头形成鲜明对比,集体无意识一旦成为暴力工具将会给受害人带来巨大的伤害。白白的同学所信奉的并非道德和法律,而是一种糅合了“为老者讳”的辈分观念、“家丑不可外扬”的耻感文化认同、厌讼心理等共同型构的“原生秩序”,它内嵌于根深蒂固的社会法则之中,逐渐内化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并构成对法治文明的反向拉扯。

个人无意识由那些曾经一度被意识到后来又被忘却了的心理内容所组成,而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却在人的一生中从未被意识到。因而,对白白造成舆论暴力的同学并不会认为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而恰恰相反,他们以正义的身份标榜自我的非正义行动,对给白白造成的伤害熟视无睹,在这种氛围下,越来越多的受害人加入噤若寒蝉的队列中来,从而构成了一幅被害学生集体失语的图景。

四、结语

最后一个夏天作文 篇8

——题记

晚自习已经结束了,我独自走在满是法国梧桐的小径上。左右两边高大浓密的树木,把枝条伸长,再伸长,最终拥簇在一起。只让少数月光如碎银般的洒下,在地上绽开花朵来。耳机里,循环播放着一首歌《剩下的盛夏》心里,一遍遍回忆着一年来相处的点滴过往。

初来乍到,看着你们一个个友善的目光,我却不敢太过放松,毕竟你们是两年的同学,而我却初来乍到,显得格格不入。现在想想,我竟是那么的可笑,连面对你们的勇气都没有。

初三上学期的运动会,我们一起为班级的荣誉挥洒着自己的汗水,展现出属于自己青春的激情。第一次和你们有一种合作的意识,虽然我还是一脸的冷淡,但心里早已把你们的一切记在心里,最深处的地方。

初三下学期的文艺比赛,我们每天一起努力的训练,偶尔一起去喝喝奶茶,逛逛街,虽说每次都是被你们压迫着去的,而且我也总是作业不离身,但每次和你们出去,总有一种很轻松的感觉,一路看着你们打打闹闹偶尔看着你们同心协力,一起来和我开玩笑,偶尔和你们一起闹闹,突然发现这种感觉好久违,也好温暖,从那一刻起,我们舞蹈队的七个女生的心一下子拉近了不少。

可时光太瘦,指间太宽,一年转眼就快过去了,一年,其实真的好短,只不过是从秋季到夏季的一个转变。

毕业在即,心中固然万分不舍,但毕业的那天分手的时间,能不能别轻易就说了,再见,希望那天我们都不哭,笑着离开,把梦留给夜,把泪留给海,把希望留给未来。

谈谈《最后一课》的爱国情韵 篇9

作家为什么能够在短短三千字左右的故事中谱就出感人至深的爱国情韵呢?成因主要来自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表达出爱国激情中的伤痛感

爱国激情这一情绪元素在反映普法战争题材的作品中普遍显现,但是在《最后一课》中,作家则注意在爱国激情中注入一种刻骨铭心的伤痛感。普法战争以法国惨败而告结束,阿尔萨斯省割让给普鲁士,沦为亡国奴的人们再也不能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了!在这种严酷的现实面前,人们的爱国激情在最后一堂法文课中得以迸发:小弗郎士从来没有这样专心地听讲过,尽管他以前害怕上学,想逃学到野外去玩;韩麦尔先生从来没有讲解得这样耐心,尽管他曾经用戒尺打过学生;在教室的尽头,平日空着的条凳上坐满了村子里的人,尽管过去他们为了多收入几个钱,宁愿把孩子送到地里和工厂去干活。就这样,小说没有表现战争画面,而是以战争为背景,表现阿尔萨斯人民沦为异族奴隶的痛苦,这种痛苦即是包孕在爱国激情中的伤痛感。这种伤痛感促使小弗朗士深深自责,“永远记得这最后一课”;激励韩麦尔先生在“离开以前把他全部的知识全部传授给我们”;也促发村子里的大人们都来听这最后一堂法文课!

从某种意义上讲,爱国激情是全人类所共有的,包孕在爱国激情中的伤痛感也就特别容易被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读者所理解。因此,它更能打动人心,激起共鸣,形成一种无比崇高的爱国情韵。

二、选择了日常生活中的特定时刻

虽然说巨大的、非常的历史事件都是由普通的日常生活积聚起来的,但是并不是任何一个日常生活情景都能表现出某个重大历史事件。这就需要选择,使之集中、典型地反映生活本质。都德在《最后一课》中选择了普法战争中的一个特定时刻——法国沦陷区的一个小学的最后一堂法文课。这一选择把普法战争的悲剧性表现得异常深刻:沦为亡国奴的法国人民失去了一切权利,哪怕是说法国话的权利!作者把社会意义重大的主题浓缩到日常生活中的特定时刻,从而就把这一堂课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仪式的高度,于是,这一时刻也就显示出了非常的庄严意义,小说中的每一个细节无不表达出法国人民的心声:法兰西万岁!这样,在这一特定时刻发出的震撼人心的呼声就化作一种感人至深的爱国情韵。

三、深入到一个顽皮儿童的内心世界

《最后一课》的主题是表现民族的悲痛和对侵略者的控诉。作家巧妙地把这一鲜明而重大的主题通过一个顽皮儿童的感受写出来,深入到一个顽皮儿童的内心世界去揭示这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哀痛。

小主人公小弗朗士是一个懵懂无知的顽皮儿童,他不仅上课迟到,对老师要考的分词那一课,“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而且经常逃学到野外去掏鸟窝溜冰,可当他知道这是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时候,精神受到极大震动,并由此觉醒:平时讨厌的书包现在就像老朋友一样舍不得离开;今天学的内容理解得那么清楚,觉得很容易懂;法文课老师显得从未有过的高大……在小主公的后悔浪费了光阴、对祖国语言恋恋不舍的稚气叙述中,流露出丧失祖国的沉重哀痛,这哀痛来自于一个顽皮儿童的内心,更使读者产生至深的感动,由此升华为一种圣洁的爱国情韵。

最后の夏天 篇10

不放过一片花瓣,不放过一朵浮云。那时,初中生活刚拉开帷幕。如今,所有的天真与烂漫,欢声与笑语,都要加上“曾经”。纷至沓来的试卷如脱线的纸鸢,划过优美的弧线,将我们淹没,徜徉在题海里,迷失了方向。月明风清常相伴,柔美的月光爬上窗棂,碎银般滑落乌黑的秀发,娴静而安详,温和而唯美。倏然睁开惊慌失措的眼睛,望着堆积如山的作业,远处传来午夜钟声,悠悠荡漾,心跳漏了一拍。原来只是想小憩,谁知过于留意睡觉的感觉,忘了还有未完成的作业。夜阑人静,只听“沙沙”的声音,奋笔疾书。黯淡的韶光悬于心房。初三真的来了吗?如雨帘中樱花绽放枝头的短暂花蕾,青春的痛苦与甘美清晰如昨。下了公交车,我向老师家走去。在这个格外漫长的暑假,似乎从未停息过。落寞斜阳与浮云渐行渐远。如果说青春是浩渺的大海,那么初三只是起伏的波澜。生命如潮水,我们朝前走,不能回头。在最后一个夏天,一切都迎来绚烂的重生。(指导老师:周艳芳)

上一篇:利益偿还请求权下一篇:整车耐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