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金湖七篇

2024-08-24

江苏金湖 篇1

一、“公推直选”是基层党内民主的有效形式

所谓基层党组织“公推直选”模式, 简单地说, 在基层党组织选举中, 改变过去由上级党委直接提名任命下级党组织领导班子的传统做法, 而是将群众公推、党内竞选和党员直选有机结合起来, 把提名权和选举权交给党员群众, 在合理调整基层党组织设置基础上举行直接选举。这一选举模式对于继续改进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选人、用人机制, 推进相关体制改革, 进一步夯实中国共产党的群众基础, 提高党员干部领导水平和整体素质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经过在四川、江苏、河南、广西等省的一些地方探索和试点后, 党的十七大对公推直选给予了充分肯定, 同时, 也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基层党内选举制度指明了方向。”[2] (p.93) 经过广发收集整理相关材料, 了解江苏省金湖县公推直选的实践, 总结归纳出公推直选的主要特点:

首先, 创新了农村基层党组织提名方式。传统的选任方式是组织提名、党员举手, 选谁或不选谁, 与普通群众关系不大。而公推直选模式, 在提名阶段引入群众推荐, 使个人自荐、党员群众联名推荐和组织推荐相结合, 将提名权扩大到党外。

其次, 创新了农村基层党组织预选人产生方式。增加“公推”环节, 在正式确立候选人之前召开民主推荐会, 由党员和群众代表选举产生正式候选人。农村基层党组织班子成员候选人的产生在扩大群众参与上实现了新的突破。

最后, 创新了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候选人产生方式。传统的选任方式是基层党组织书记由党员大会选举出的委员选举产生。“公推直选”模式的最大突破就是基层党组织书记由全体党员直接选举产生, 扩大了普通党员的选举权。

正是基于以上“公推直选”模式之于推进党内民主的伟大意义和当前“公推直选”实践的现实需要, 本文总结了江苏省金湖县两个村就农村基层党组织“公推直选“模式的实践, 以此来推进基层党内民主改革的进程。选优配强村党组织领导班子, 是提升村级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的组织保障。2010年8月, 根据上级统一部署, 江苏省金湖县采取由党员群众公开推荐、直接差额选举的方式, 对全县118个村党组织进行集中换届, 通过公推直选, 初步实现了“年龄变轻、学历变高、能力变强、干劲变足”的预期目标, 也为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的形式积累了丰富经验。

二、金湖县村党组织“公推直选”的具体做法及主要成效

㈠金湖县“公推直选”的具体做法

实行“公推直选”对村党组织进行集中换届是对原有的“两推一选”等制度的深化和拓展, 在换届过程中, 金湖县始终坚持党管干部和群众公认原则相结合, 把落实党员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贯穿始终, 确保换届选举工作积极、稳妥、有序、可控。

第一, 强化组织领导。及时成立了全县村党组织换届工作领导小组, 县委主要领导亲自挂帅, 担任组长;建立村党组织“公推直选”换届联席会议, 根据县四套班子领导挂钩乡镇, 建立了县领导联系点制度, 切实加强对村党组织换届工作的领导与指导。

第二, 全面调查摸底。为保证全县村党组织换届工作有序推进和有效落实, 县委组织部组织专门力量开展调查研究, 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同时, 要求各镇全面摸清村情民意, 深入了解现任村干部的现实表现和思想动态, 掌握村后备干部和各类农村优秀人才的表现以及分布情况。

第三, 细化实施方案。在深入调研和多方征求意见的基础上, 制定出台了《换届工作意见》和《换届纪律要求》, 编写了《业务指南》, 明确了全县村党组织换届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方法步骤和工作要求等, 并组织召开专题座谈会, 对《换届工作意见》和《业务指南》进行进一步细化。

第四, 迅速启动试点。根据市委组织部要求, 结合金湖县实际, 在全县确定了闵桥镇闵桥村、涂沟镇于沟村作为村党组织公推直选换届试点, 从宣传发动、公开推荐, 到组织考察、直选大会等每一个环节都进行精心策划, 并组织县村党组织换届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各镇党委组织委员全程观摩了试点村的直选现场, 试点工作为全县进一步完善公推直选制度、规范操作程序积累了经验, 提供了参考。

第五, 抓好骨干培训。2010年8月下旬, 专门组织县换届工作领导小组的部分同志和部分乡镇党委组织委员到全省试点县 (区) ———南京市六合区参观学习村党组织公推直选换届工作, 通过参观交流, 开阔了视野, 明确了思路。9月上旬, 对村党组织换届工作联络员、各镇党委组织委员进行了专题培训。

第六, 面上全面展开。全县所有村全部采取公推直选方式进行换届, 按照“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 各镇狠抓重点, 精心组织, 规范运作, 公推直选工作有序开展。通过充分的竞争, 实现了好中选优, 既调优配强了村党组织班子, 也为村级组织发现和储备了一批后备干部和优秀人才。

㈡金湖县实行“公推直选”取得的主要成效

实行“公推直选”对村级组织进行换届, 既扩大了党员群众对村党组织换届选举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使选举结果充分体现了组织的意愿, 又得到了群众的公认。江苏省金湖县村党组织通过“公推直选”的实践, 取得的积极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拓宽了选人用人视野。公推直选是由那些知根知底的党员和群众直接推荐村党组织书记和委员的候选人, 改变了以往村党组织选举“由少数人选人”和“在少数人中选人”的传统模式, 进一步拓宽了选人和用人的视野。通过公推直选一批思想素质过硬、能力素质出众、工作实绩明显的优秀同志脱颖而出。据初步统计, 换届后村党组织书记45岁以下比例由换届前的38.1%上升至43.6%, 大专以上的学历以换届前的44.9%上升到54.1%, 双强村党组织书记比例也由以前的80%上升到90%, 村党组织班子成员中35岁以下比例、女性比例也比换届前有明显提高。

第二是保障了党员和群众的民主权利。实行公推直选, 充分尊重党员和群众的意见是基层党组织建设走群众路线的具体实践, 基层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得到有效落实。全县118个村在“公推直选”过程中, 共有10011名党员群众参与, 其中党员6214名, 群众代表3065名, “两代表一委员”432名, 驻村单位企业代表174名, 其他126名。公开透明的选举过程使党员群众在投票时能作出客观公正的选择, 对选出人选的拥护和支持程度大大提高, 村级党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也得到有效提高。

第三是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通过公推直选产生的村干部, 群众观念明显增强, 自觉做到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统一, 主动改进工作作风, 促进了党群干群关系的改善。同时, 公推直选也让基层干部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动力, 使他们发生由“要我干”到“我要干”的积极转变, 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 干事创业的热情也得到明显增强。

三、“公推直选”实践的现实思考———基于金湖县村党组织的具体做法

“公推直选”是推进基层党内民主、拓宽选人用人视野、激发村级组织活力的积极探索和实践, 从这次县村党组织换届选举的整体情况来看, 进展比较顺利, 基本上能达到党员欢迎、群众公认、干部理解、党委放心的目标。与此同时, 在这次公推直选的实践中也发现了这一基层民主实践的模式还有许多需要深入研究、不断总结完善的方面, 这为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提供了启示。

第一, 强化宣传引导、统一思想认识是做好公推直选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农村选举工作向来十分敏感, 公推直选的试行, 也不可避免会遇到方方面面的阻力。在操作过程中, 各级党员干部在认识上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 有所顾虑、等待观望、心存抵触、将信将疑等情绪兼而有之。因此, 做好宣传引导、统一思想认识至关重要。要积极通过多种形式, 充分做好各级的思想工作, 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 做到放权而不放任, 确保公推直选制度的顺利推行。

第二, 科学制定流程、严密组织实施是做好公推直选工作的根本保障。农村选举工作相对复杂, 原因除了农村宗族、宗派等复杂因素影响外, 还与选举制度的规范化程度有很大关系。因此, 要确保公推直选顺利实施, 必须制定出科学的流程和组织严密的实施方案, 这样环环相扣, 有序推进, 谋定而后动才能保证公推直选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在推进过程中, 要加强对镇、村相关人员的业务培训, 使其能够熟悉操作规范, 确保选举工作顺利完成。

第三,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分类指导是做好公推直选工作的重要方法。农村情况错综复杂, 各地都存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党内基层民主进程差异性较大的情况。即使在同一区域, 也存在差异性和不平衡性。因此, 推行公推直选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立足各地实际, 有针对性地设计制度程序和方法步骤, 不能一个标准、一个尺度。对不具备公推直选条件的地方也不能强制推行。如在村 (居) 党组织换届时, 有的人才资源不足难以形成有效竞争, 有的矛盾集中党组织凝聚力不强, 对这些党组织就不能急于求成, 而应该创造条件稳妥实施。

第四, 强化教育管理、促进作用发挥是做好公推直选工作的后续措施。做好公推直选工作, 选出来才是第一步, 加强当选村干部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的管理、促进其作用发挥, 使公推直选成为可持续的制度体系是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因此, 为了实现公推直选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要建立健全“公推直选”村干部的管理、监督、考核、评议、奖惩等方面的制度体系, 使当选干部干事有目标、干好有保障、淘汰有制度, 切实增强村干部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和外在激励, 确保公推直选工作的正面效应不断放大。

基层党内选举制度改革在实践的推动中呈现出百花齐放的不同模式。“公推直选”模式是基层党内选举制度改革的成功实践。“公推直选”模式如果没有广大群众广泛和高质量的参与, 永远不会成功。“公推直选”模式成功的经验同样适用于对待基层党内选举制度改革中不同模式的多样化探索。因此, 因地制宜地探索多种适合本地实际的模式, 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 保护群众的实践成果, 实现民主形式的多样化, 才能有效推进基层民主的进程。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 2009-9-28.

江苏金湖 篇2

1 金湖县粮食生产现状

稻麦是金湖县的主要粮食作物, 稻麦总产占粮食总产的95%左右。近年来, 在国家一系列鼓励和扶持发展粮食生产政策的推动下, 紧紧围绕“扩大面积、调优结构, 确保粮食总产稳中有升”的思路, 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增加投入, 粮食生产得到稳步发展。2010年全县粮食收获面积达到7.21万hm2, 其中水稻面积为3.59万hm2, 小麦面积为3.18万hm2, 粮食单产6 834 kg/hm2, 全县粮食总产49.25万t。

2 粮食生产发展的有利条件

2.1 区域和自然环境条件优越

金湖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光照充足, 气候温和, 雨量丰沛, 四季分明, 具有稻麦等粮食作物生长最适宜的气候条件;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钾含量均达到较高水平, 大气、农灌水和土壤污染程度、污染水平均为清洁, 素有“淮上明珠”之美誉, 符合无公害稻麦产地环境条件。

2.2 农业机械装备水平较高

至2010年底, 全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44.5万k W, 平均每6.67 hm2耕地拥有82.4 k W。全县有大中型拖拉机2 090台、小型拖拉机18 800台、联合收割机2 150台、水稻插秧机2 168台、大小条播机5 300台。机耕作业、机电排灌、机械化收获水平平均达到100%, 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3%, 高于省定指标13%, 在全省名列前茅。

2.3 水利设施比较完善

按照“遇洪挡得住, 遇涝排得出, 遇旱灌得上, 遇渍降得下”的水利建设思路, 建立防洪、除涝、灌溉、降渍四大工程体系, 改善水利条件, 为保障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奠定基础。至2010年, 全县有效灌溉面积3.27万hm2, 占耕地面积的94.5%, 其中:自流灌溉面积2 520 hm2, 占有效灌溉面积的7.7%, 水库灌溉面积866.67 hm2, 占有效灌溉面积的2.7%, 机电灌溉面积3.07万hm2, 占有效灌溉面积的93.7%。

2.4 先进的粮食生产技术普及率较高

近年来, 金湖县积极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 开展粮食高产创建工作, 建设粮食高产示范区, 以“点上开花、面上结果”的形式, 推广新品种, 应用新技术, 促进先进的粮食生产技术的普及应用[1]。稻麦生产初步形成适应金湖地区特点的优质高产技术体系, 全县稻麦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 技术贡献率超过50%。

2.5 产业基地建设和产业化开发同步推进

大力建设绿色无公害稻麦生产基地、粮食标准化生产基地, 依据金湖县生产实际制定了《无公害食品———优粳稻生产技术规程》《无公害食品———优质杂交籼稻生产技术规程》《无公害小麦生产技术规程》, 实施规范化生产[2]。目前, 全县通过无公害产地环境认证2.8万hm2, 其中绿色食品基地1.21万hm2;建立优质粮食标准化示范区1.33万hm2。充分利用独特的环境条件和粮食商品率较高的优势, 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组织和各种专业合作协会, 培育和扶持粮食加工龙头企业, 实现企业和农民双赢, 经济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3 粮食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种粮比较效益偏低, 影响投入力度

近年来, 中央高度重视粮食生产, 出台最低收购价格, 加大对粮食生产的直接补贴, 但由于生产资料、生产作业费用和人工价格的持续大幅上涨, 导致粮食生产成本的增幅大大高于粮食价格的上升幅度, 种粮效益仍然偏低, 这无形中影响到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和对粮食生产的投入力度[3]。大多数农民仅重视化肥、农药、机械作业等硬性投入, 对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改善生产条件往往缺乏投入, 短期行为比较突出。由于长期重用轻养, 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 理化性状恶化, 需要精工细作的生产过程也变成粗放管理, 难以保障粮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2 品种多、乱、杂, 主栽品种不突出

受种子市场放开影响, 种子企业和经销单位以新谋利, 经营品种多, 据不完全统计, 金湖市场上水稻品种就有40多个, 小麦品种也有30多个, 导致主栽品种不突出, 品种多、乱、杂。同时, 基层又缺乏统一规划和有效指导, 导致一个区域内, 甚至是一块大田种植多个品种, 采取多种种植方式[4]。既不方便田间管理, 无法按标准化生产, 又影响粮食加工企业收购实行优质优价。

3.3 集约化程度不高, 龙头带动能力差

稻麦生产是典型的土地密集型产业, 需要适度规模经营, 才能降低生产成本, 获取适当的利润。金湖虽然人均土地不是很少, 但在经营方式上仍以单个农户种植为主。近年来, 通过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 加强土地流转, 但仍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耕作、分散种植的现状, 在分散种植、小规模种植的情况下, 难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全县粮食加工企业虽然众多, 有的规模也比较大, 但由于产业链条短, 以初次产品为主, 造成综合经济效益较低。加之加工收购企业与生产基地之间组织程度低, 与农户联系不够紧密, 没有形成有效的利益链接机制, 难以发挥龙头的带动作用。

3.4 基础设施标准不高, 生产条件有待改善

金湖县属理下河地区, 地势低洼, 每年汛期, 淮河入江水道还要承接中上游16万km2的洪水下泄, 经常受外洪内涝的双重影响。近年来, 不断加大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 成方建新的标准较高, 但不少20世纪60—70年代兴建的农田水利设施, 由于年久失修, 无法发挥作用, 加之农民对田间配套沟系不重视, 标准低, 户与户之间不平衡, 无法抗御自然灾害的威胁, 更难以实现旱涝保收。

3.5 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 功能弱化

随着乡镇机构改革和农业、林牧渔等单位的合并, 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被撤离分流, 从事服务于传统的粮食生产的技术人员减少。留下来的技术干部也由于兼职或分工包村, 在岗不在位, 从事其他工作, 行政化现象突出, 主要精力不能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 造成农业技术和信息服务无法真正进村入户。加之农业技术人员年龄、知识老化, 直接导致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功能弱化。

4 提高金湖县粮食生产能力的对策

立足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按照“产业化经营, 规模化发展, 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的原则, 以提高耕地质量, 依靠科技主攻单产为重点, 在稳定面积的基础上, 增加粮食产量。5年内, 金湖县粮食单产水平力争每年提高75kg/hm2, 总产突破50万t。

4.1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在切实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力度的基础上, 下大力气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特别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增加投入, 建设高标准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 是改善基础条件, 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基础。要尽快建立粮食生产基础设施投入的长效机制, 坚持以各级政府投入为主, 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投入, 配套和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 改造中低产田, 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要通过实施国家对粮食产业扶持的重大工程建设项目, 整合项目资金, 统一制订规划, 统一建设标准, 建设高标准农田。

4.2 加强耕地质量建设

各级政府应把耕地质量的改善作为提高粮食生产综合能力的关键措施来抓, 把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所必须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目前, 一是要扎实抓好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大力推广秸秆全量还田、堆腐还田技术, 全面提高土壤肥力;二是要着力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实现农业生产环境条件的自我修复, 为提高粮食产量水平、提升产品品质打下基础。

4.3 推进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

土地集中经营, 能让土地、资本、劳动力、农业生产技术优化组合, 提高组织化程度, 有效利用农业资本投入, 加强农业机械化生产和生态农业技术管理, 发挥粮食生产规模效应, 提高粮食生产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 是农业生产的必由之路[5]。稻麦生产是典型的土地密集型产业, 更需要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全县农业机械的装备水平已为粮食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当前, 要以农村土地流转为突破口, 加快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一是创新土地经营权机制, 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 为土地流转创造良好的环境。二是出台鼓励土地流转的优惠政策, 对于集中连片流转土地要给予一定的补助和奖励。三是加强扶持种粮大户和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鼓励农民通过租赁、转包、托管、入股、互换等形式将土地经营权集中到一些种粮能手和粮食生产经营大户手中, 集中连片生产经营, 长期投资, 规模经营, 以保障粮食安全生产。

4.4 健全农业服务体系

针对目前农业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重点要抓好5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进一步深化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改革, 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体系和能力建设, 努力把县、镇农技推广体系建成精干、高效、多能的集技术服务与信息服务于一体的服务管理机构。二是做好农技推广机构的“定性、定编、定员”工作, 不得抽调专业技术人员从事与农业技术推广无关的行政性工作。对于长期在一线工作的技术人员, 要在工资、补助、福利和职称评聘等方面给予照顾。鼓励专业技术人员通过技术入股、技术承包等形式, 参加粮食生产主战场, 获取合法收入。三是加强对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 及时更新知识, 提高整体素质。四是采取政策保障措施, 吸引高素质、年轻的农业技术人员到基层工作, 切实解决基层农技服务机构人员老化、青黄不接的问题。五是进一步加强基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鼓励和支持农民协会、专业合作社、生产经营企业在技术、资金、农资供应、农产品销售等环节有组织地实行自我服务。

4.5 加快粮食生产科技进步

一是加快超高产品种、优质品种、抗病抗逆品种的引进、示范推广力度, 加快品种更新更换, 充分挖掘良种增产潜力。二是强化生产技术的集成创新。利用高产创建、科技攻关等活动, 既重视单项技术的创新, 又强调技术的集成和系统配套, 形成适合当地生产实际的高产栽培模式。三是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粮食总产量提高, 关键在于能否实现平衡增产, 实现平衡增产的关键则在于直接从事粮食生产者的素质[6]。大力培育科技示范户, 组织科技示范户参加高产攻关、高产创建和新技术、新品种的示范推广活动, 在农民身边树典型、建样板, 让农民看得见、学得着、用得上。

4.6 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

一是大力发展订单农业, 推进粮食标准化生产。鼓励粮食生产者、经营者、加工企业、农技服务组织之间的合作, 实行“企业 (合同) +基地+中介 (农技服务) +农户”的经营模式。强化标准化意识, 大力推进无公害粮食生产。发展并规范粮食订单生产和经营, 建立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机制, 使企业和农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利益共同体。发挥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农村经纪人队伍在联结企业与农户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不断完善和创新农企联结机制和合作机制。二是着力培育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粮食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 打破行业、地域和所有制界限, 着力推进全县粮食企业现有资源的整合, 做大做强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三是实施品牌经营战略。鼓励支持企业争创名牌和驰名商标, 提高商标和企业知名度。四是积极扶持企业开展粮食产品深加工, 提高粮食产品附加值。

4.7 建立健全粮食生产防灾减灾体系

整合力量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构建以气象灾害防治、生物灾害防治为重点的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农用天气、农作物发育期和产量动态预报及农业气象灾害预警业务服务系统, 建设预警信息服务平台, 提高农业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增强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加强农业生物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和应急管理, 成立专业防控队伍, 落实专项资金, 推进统防统治。

4.8 加强农资质量监管

一是建设一支作风过硬的监管队伍, 提高素质, 严格执法。二是严把市场准入关, 全面推行质量追溯制度, 抓源头, 治根本, 规范农资流通, 实施动态监管。三是加强对农资经营人员的教育和管理, 定期组织农资经营人员学习相关法律、法规, 提高他们的守法经营意识, 倡导守法经营, 维护农资市场秩序。

参考文献

[1]林晓辉.发展粮食生产打造产粮大县[J].安徽农学通报, 2011, 17 (14) :15-16.

[2]沈尤佳.粮食危机与农业生产方式——粮食生产中的集体化、资本化与合作化[J].中国农村观察, 2011 (4) :27-34, 44.

[3]张谋贵.我国粮食生产利益补偿机制研究[J].西部论坛, 2011 (4) :19-26.

[4]韩媛芬, 范变娥.论种子工作对西安粮食生产的贡献[J].中国种业, 2011 (7) :27-28.

[5]贵州:拟立法推动粮食生产经营一体化[J].农村经济与科技:农业产业化, 2011 (6) :55.

“书香江苏环省行”走进金湖 篇3

26日上午,由《中国新闻出版报》、《新华日报》、淮安广电台等中央、省、市10多家新闻媒体记者组成的“书香江苏环省行”活动小组,走进我县黎城镇徐良村和西苑社区,感受金湖“农家书屋”的独特魅力。

近年来,黎城镇全力推进“书香之镇”创建活动,结合实际提出“与书同行,增长才干,与经典同行,为生命阅读”的读书主题,引导居民广泛参与。徐良村是全省首家“农家书屋”,这里藏书丰富、读者众多。藏书有一万四千余册,品种有科普类、生活类、文化娱乐类、计生类、法律类等很多种,还有报纸杂志30多种。

江苏金湖 篇4

1 围绕技术创新, 苦练内功, 推动渔机产品由“金湖制造”向“金湖创造”转变

为尽快改变粗放式的生产模式, 加快提升发展水平, 金湖县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振兴传统产业、推进渔机企业改造升级的核心工作。

(1) 借智、引智, 搭建科技创新平台。针对企业规模小、研发能力弱的实际, 采取“联姻科研、挂靠合作、借智生财”的办法, 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 搭建技术研发载体、成果转化载体、人才支撑载体。已与上海水产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农业部南京农机化研究所等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成功合作开发研制出臭氧消毒增氧机和耕水叶轮式增氧机, 填补了市场空白。

(2) 引进、改造, 提升企业现代化装备水平。根据渔机系列化、自动化、智能化的发展新趋势, 加大装备投入, 积极引进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液压注塑等先进设备;推进工艺革新, 建立现代化的生产流水线;改进工艺流程, 提高操作技能。目前已装备数控机床70多台套, 加工中心6个, 液压注塑机8台套, 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提高。塑料浮球船体、电机、臭氧发生器等核心、关键部件全部实现了自主生产。

(3) 前展、后拓, 延伸产业链。2005年以前, 该县渔机产品只有水产养殖机械一类, 仅包括投饲机和叶轮式增氧机2个类别4个型号,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 已将水产养殖机械发展为拥有叶轮增氧机、水车式增氧机、柴油式叶轮增氧机、微孔曝气增氧机、耕水叶轮式增氧机、叶片式耕水机、射流式增氧机、振动式投饲机、气动式投饲机等11个类别、74个型号, 并成功开发研制水质净化处理产品1个类别2个型号, 智能化控制增氧机、水产品捕捞和运输设备正在研制当中。实现了单一机具生产向产前产后延伸的跨越, 是全省渔机生产规模最大、科技创新程度最高、市场覆盖面最广的特色产业基地。2010年12月28日省农机局、省海洋渔业局等单位授予金湖县“江苏省渔业机械之乡”称号。

2 围绕管理创新, 强化扶持, 推动政府职能由管理向服务转变

金湖县农机局作为渔机企业的指导部门, 根据企业发展需要转变职能, 强化扶持和服务, 帮助企业盘大盘强。

(1) 成立协会, 建立政企沟通平台。2005年, 全县生产渔机的企业有5家, 年产量1万多台套, 产品单一, 市场竞争激烈, 恶性竞争的苗头逐渐显现, 企业效益大幅度滑坡。2007年县农机局着手筹备渔机协会, 2008年4月协会正式成立。协会建立了企业定期沟通、协调机制, 组织渔机企业进行技术研讨和市场资源调配, 将恶性竞争解决在萌芽状态, 有效地整合了渔机产业资源, 改变了恶性竞争状况。

(2) 争取补贴, 惠及企业和渔民。县农机局和县渔机协会通过深入调研, 从渔机企业和广大渔业养殖户实际利益出发, 向省农机局提交了《关于请求将渔业机械列入财政补贴农机具购置目录的报告》, 省市农机主管部门对此高度重视。2007年初, 县农机局帮办小组入驻小青青公司专门帮助解决相关事宜。2007年底, 金湖县小青青机电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增氧机、投饲机在全省农机购置补贴招投标会上一举中标, 成为渔业机械首次列入农机具购置补贴目录的首个中标企业, 省财政对养殖户购置增氧机、投饲机每台补贴300元, 开创了渔机产品进入补贴目录的先河。5年来, 在县农机部门和县渔业机械协会的指导帮助下, 全县有50多个产品通过鉴定, 进入江苏省财政农机购置补贴目录, 并进入国家推广目录, 在全国20多个省市享受农机购置补贴。政府职能转变不但为渔机企业开辟了崭新的市场, 也为广大养殖户带来了实惠。

3 围绕理念创新, 外树形象, 推动企业价值观的转变

渔机产品经过多轮价格竞争后, 品牌、产品质量、售后服务越来越成为用户选购的重要参考因素。只有转变过去一味降低生产成本、片面追求产品剩余价值的观念, 改为通过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树立品牌形象、完善售后服务、提高产品附加值, 铸就用户值得信赖的核心价值, 才能让企业始终走在市场的前列。

(1) 变“对手”为“队友”, 相互“揭短”, 提高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县渔业机械协会充分发挥平台和纽带作用, 建立企业互访和联席会议制度, 定期组织各企业负责人、技术主管、销售主管深入每个企业开展互访活动, 站在对手的角度发现各自在产品质量、企业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定期召开座谈会, 畅谈在销售、售后服务中发现的问题。通过此类活动的开展, 产品价格战上的矛盾逐渐化解, 生产工艺不断优化, 管理手段不断完善, 全县渔机企业一盘棋的意识不断巩固。

(2) 借助农机系统平台, 深入宣传, 树立金湖渔机形象。以渔机协会为纽带, 渔机企业通过邀请本县农机推广部门负责人深入全国水产养殖重点省市县的农机推广部门拜访, 宣传渔机产品, 洽谈补贴事宜, 树立金湖渔机的良好形象。充分借助中国 (江苏) 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这一平台, 全方位宣传金湖渔机企业和产品。至目前已参加展览会3次, 展示渔机产品80多台次。在2011年展会上设立专区, 首次以“江苏省渔业机械之乡”的全新形象展示金湖渔机企业和产品, 全省农机系统一万多人次观看、咨询了该县的渔机产品, 渔机企业知名度空前提高。

(3) 请进来, 走出去, 建立良好的用户关系。建立用户定期回访制度、渔民义务培训制度、产品保修维护制度, 对重点区域派遣专业技术人员长期驻点服务, 百分之百回访新购机户, 每年接待到厂参观学习的用户1 000人以上。可靠的产品质量、良好的企业信誉、完善的售后服务、负责的企业形象铸就了金湖渔机的核心价值, 金湖渔机已逐步成为全国水产养殖户的首选品牌。

4 依托创新中心, 全面发展, 推动“江苏省渔业机械之乡”向“中国渔机之都”转变

2012年11月9日金湖县成立了全省首家“江苏省渔业机械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创新中心将以有创新能力的渔机企业为主体, 以专家委员会为技术支持, 以协会为平台, 整合全县的渔机资源, 形成产、学、研、推有机结合的构架, 推动产业转型、产品升级, 为金湖渔机科技创新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续写金湖渔业机械行业发展的新篇章。

(1) 建立专业的科研队伍。聘请江苏省农业机械管理局、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大学、农业部南京农机化研究所等单位的15位渔机管理和技术专家、学者组成创新中心专家委员会, 建立强有力的技术支撑;通过引进、培训使创新中心拥有10名以上固定研究人员和10名左右客座研究人员, 为渔业机械长远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保证;每年开发1~2项新产品, 申请注册2~3项国家专利, 新产品产业化率达50%以上。

(2) 确立明确的科研方向。在做好投饲机、增氧机、耕水机的基础上, 深入研发远程控制投饲机、自动测氧智能控制增氧机、饲料精准投喂机械、低能耗水质净化养殖机械等机械, 逐步启动池塘清淤机械、捕捞作业渔具机械、活鱼及活鱼苗运输装备、水产品保鲜设备的研发。形成以渔业养殖机械、智能化控制设备的研究开发为核心, 以水质净化处理设备和水产品捕捞、运输、保鲜设备研究开发为两翼, 全面推进的研发格局。用5年时间分别建成传统渔机、智能控制设备、水质净化设备研发团队, 使中心研发的技术和产品全国领先, 并尽快完成成果转化, 提高协会会员单位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力争会员单位年产销量翻一番。拟用10年时间将研发范围扩展到水产养殖的生产、捕捞、运输、加工的所有环节, 研发能力和水平达到世界一流。

江苏金湖 篇5

关键词:水稻褐飞虱,发生特点,暴发原因,防治措施,江苏金湖,2008年

褐飞虱是水稻上重要的迁飞性害虫, 年度间发生程度差异明显。2008年金湖县褐飞虱大发生, 全县3.33万公顷水稻, 褐飞虱累计发生面积6.07万公顷次 (其中3代和4代褐飞虱发生达4.33万公顷次) 。由于各级领导重视, 植保技术人员测报准确及时, 技术宣传到位, 防治措施有力, 通过广大农民的积极防治, 有效地控制了褐飞虱的危害。

1 发生特点

1.1 灯下见虫迟, 前期迁入量少, 五 (2) 代虫量较低

据灯光诱测, 8月1日始见, 比2006年迟10d, 比大发生的1997年迟20d, 至8月5日, 灯下累计虫量6头, 2006年为9头, 1997年为588头。8月4~5日田间普查, 平均虫量46.3头/百丛 (成虫4.7头/百丛, 若虫41.6头/百丛) 。

1.2 水稻后期补充迁入明显, 田间虫量高

8月28日至9月10日灯下出现明显补充迁入峰, 峰日虫量133头, 而2006年和1997年灯下峰期不明显, 分别为3头和21头。六 (3) 代低龄若虫盛期 (9月4~5日) 普查, 平均虫量4 009.1头/百丛 (成虫805.8头/百丛, 若虫3 203.3头/百丛) , 七 (4) 代低龄若虫盛期 (9月29日至10月3日) 普查, 平均虫量3 861.4头/百丛 (成虫611.6头/百丛, 若虫3 249.8头/百丛) 。

1.3 受害面积大, 危害严重

五 (2) 代和六 (3) 代褐飞虱适生面积均为3.33万公顷, 七 (4) 代适生面积1.87万公顷, 五 (2) 代发生偏轻, 发生面积1.67万公顷;六 (3) 代和七 (4) 代都重发生, 发生面积分别为3.00万公顷、1.33万公顷。金湖县“冒穿”毛面积533.33hm2, 净面积66.67hm2, 占水稻总面积的0.2%, 虽经全力防治, 全县因褐飞虱为害仍损失6 520t (见表1) 。

2 六 (3) 代和七 (4) 代褐飞虱暴发原因

2.1 后期温度有利于褐飞虱的繁殖和补充迁入

2008年褐飞虱的迁入期虽然偏迟, 前期迁入量也少, 但暖秋的天气条件有利于褐飞虱的种群的繁殖和后期的补充迁入。据统计, 2008年9月上旬、中旬和下旬的各旬日平均温度分别为22.0℃、21.6℃和21.1℃, 均在褐飞虱生长繁殖的适温范围内。9月11~12日调查, 平均成虫450.4头/百丛, 其中短翅型成虫172.1头/百丛, 占成虫总数的38.2%。

2.2 平均防效较低, 残留虫量高

据9月11~12日对六 (3) 代残留虫量调查, 平均虫量995.5头/百丛, 比药前减75.2%;10月8~9日对七 (4) 代残留虫量调查, 平均虫量915.3头/百丛, 比药前减76.3% (见表2) , 平均防效较低。残留虫量高的主要原因是没有适期防治、农药品种不对路或药量不足以及单位面积药液量少。

2.2.1 没有适期防治。

主要是没有根据农药品种的特性, 过早或过迟防治, 如用噻嗪酮类药剂在褐飞虱若虫3~4龄盛期防治或用吡虫啉类药剂在产卵期防治等, 据金南镇农技服务中心调查, 这类田块的平均残留虫量高于适期防治田块 (见表3) 。

2.2.2 农药品种不对路。

一是部分农户使用的农药品种对褐飞虱起防治作用的有效成分不足, 如吡虫啉·杀虫单类复配剂, 在2008年褐飞虱重发田块, 用常量就难以控制其危害。据塔集镇农技服务中心9月20日调查, 9月8~9日用吡虫啉·杀虫单类复配剂防治的田块, 褐飞虱平均虫量3 986.8头/百丛, 而同期用吡虫啉类单剂的邻近田块, 褐飞虱平均虫量只有491.2头/百丛, 前者虫量是后者的8.1倍。二是混农药不合理, 没有将速效与长效农药复配。据闵桥镇农技服务中心9月23日调查, 9月7~8日使用敌敌畏+甲胺磷的田块, 平均虫量2 818.8头/百丛, 而同期使用混灭威+噻嗪酮或异丙威+吡虫啉的相邻田块, 平均虫量仅有368.4头/百丛。2.2.3单位面积药液量少。部分农户用药液量只有150kg/hm2 (弥雾机) , 不能保证株株喷到、喷透。据涂沟镇农技服务中心9月22日调查, 这类田块平均虫量高达2 912.6头/百丛, 而用药液量300kg/hm2 (弥雾机) 至600kg/hm2 (手动喷雾器) 以上的相邻田块, 平均虫量仅334.4头/百丛。

2.3 食料条件有利后期褐飞虱的发生

金湖县3.33万公顷水稻中, 杂交稻面积2.13万公顷, 主栽品种为两优培九;粳稻1.20万公顷, 主栽品种为淮稻7号和武育粳3号, 水稻主栽品种均不抗褐飞虱;2008年水稻播期比常年平均推迟10d左右, 由于新政策的施行 (秸秆还田) , 更使水稻生育期 (播期) 延迟;为了促进苗情转化, 追施了大量氮肥, 水稻长势嫩绿。这些均为褐飞虱的繁殖提供了丰富的食料条件, 为3代和4代褐飞虱的重发奠定了基础。

2.4 农药市场混乱, 农户植保水平有待提高

金湖县农药经营人员有农业、农资、邮政等部门的职工以及部分农民, 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员不懂农药知识, 特别是原农业部门的部分职工更具有欺骗性, 他们误导农民, 往往不能依据虫情销售和科学配药。少数农民宁愿相信不懂植保技术的农药经营者, 也不按政府部门发放的褐飞虱防治通知单的要求购买相关药剂, 致使防效低或“放冒穿”。

3 防治措施

3.1 领导重视, 组织措施到位

从8月上旬至9月下旬, 金湖县政府组织了2次专门防治会议, 向乡镇政府发了3次与稻飞虱有关的传真通知, 各乡镇政府也组织召开了2~3次稻飞虱防治现场会。在3代和4代褐飞虱发生期间, 县农业局按照县政府要求, 成立了稻飞虱督查领导小组, 督查人员分赴各乡镇督促检查和指导稻飞虱的防治工作。

3.2 工作主动, 准确测报

准确、及时的虫情监测是搞好害虫防治的基础。针对2008年特殊的气候条件, 为了准确提供虫情, 植保技术人员在搞好系统虫情调查的同时, 加强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田进行普查, 并进行虫情会商, 做到了“三个清楚”, 即对褐飞虱的发生动态 (迁入和繁殖情况) 清楚、田间残留虫量及虫态分布清楚以及本地主要农药防治稻飞虱的效果和短期防治清楚, 积极主动地向相关领导汇报, 提出科学的防治意见, 因地制宜地指导防治。

3.3 广泛宣传发动, 开展短期防治

一是充分运用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宣传褐飞虱虫情信息和防治措施。8月上旬至9月下旬共进行了4次广播专题讲座和2次电视专题讲座, 每次时间7d。二是褐飞虱防治通知单免费发放到户。在六 (3) 代和七 (4) 代褐飞虱发生期间, 共向农户免费发放褐飞虱防治技术通知单12万份。

参考文献

[1]康霞云.褐飞虱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16) :140.

江苏金湖 篇6

1 基地的运行机制

1) 立足地理、环境优势选好地址。本着“科学选址、综合利用、相对固定、逐步完善”的原则, 从2011年开始, 基地建于金湖县前锋镇淮胜村第六联组, 这里生态环境优良, 紧靠盐金线, 交通十分便捷, 方便广大技术人员与基层干部群众观摩。基地面积20hm2, 集中连片, 土地统一流转, 管理相对独立;基础设施较为配套, 农田干渠已全部硬质化, 基地田、路、桥、涵、闸、机具等配套, 达到“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渍能排”的要求。各种机械设备齐全, 主要农业机械作业率达100%。

2) 科学合理布局。为便于观摩和农事操作, 基地按照种植制度、作物布局、品种与技术特点进行总体规划, 实行功能区, 田块布局相对固定。将整个基地按展示功能分为四个区:一是新品种展示区。展示近年来新选育的省审或适合本区域种植的国审品种和进入到当年生产试验的新品系, 每个展示品种种植面积0.2hm2左右。按照良种良法配套的要求, 以充分展示新品种的生产潜力与推广优势, 让种子经营者、农技人员、农民真正了解到每个适宜当地生态条件新品种的生产潜力;二是新技术展示区。在基地内集中示范展示省内外适合本区域推广应用的各种农业新技术, 并对单项技术进行集成配套, 形成综合技术体系, 筛选出适合本区域推广的新型高效安全生产技术模式, 并让农技人员和农户了解该新技术在本地的具体应用表现, 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推介依据。三是新产品展示区, 主要对农业生产一些新型的物化科技成果进行现场展示, 促进农业生产轻型、简化、高效, 明确物化技术产品推广方向:四是储备技术 (成果) 展示区。展示具有一定前瞻性、开创性的新农艺措施、创新技术进行关键环节的试验, 让研发专家在实际生产过程中, 与地方推广部门农技人员一道, 对新技术新成果进一步完善。

3) 强化管理, 明确责任。金湖县把农业科技综合展示基地建设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载体, 县农委成立项目实施行政领导小组, 组织基地所需人、财、物等生产要素的调配, 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矛盾和困难, 定期检查项目实施进展情况;县农委明确1名副主任负责项目实施协调工作, 解决项目实施中人员组织问题。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明确作栽站站长为项目首席专家, 牵头项目实施工作, 抽调2名技术骨干长期蹲点基地, 负责具体落实工作, 项目所在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抽调1名技术骨干协助蹲点工作, 同时, 抽调3名同志负责跑点工作, 县植保站、土肥站、种子站、农广校等协助做好基地业务指导和培训工作。对蹲点人员实行“四定”责任制, 即定课题、定目标、定人员、定奖惩, 明确蹲跑点人员补助办法, 调动大家参与项目实施的积极性。

2 基地建设的成效

1) 为大面积生产确定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提供科学依据。金湖县农业科技综合展示基地建设5年来。基地四大功能区集中展示了一大批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新品种展示区共展示来自各育种单位和种子经营企业提供的新品种 (系) 122, 其中水稻79个、小麦43个。通过展示比较, 水稻筛选的淮稻5号、南粳9108、皖稻153等品种占金湖县水稻种植面积85%以上;小麦筛选的宁麦13、扬麦16、郑麦9023、淮麦30等品种占金湖县小麦种植面积的90%以上。新技术展示区共展示35项新技术, 其中水稻21项、小麦14项, 筛选出适合当地的主推技术如稻精确栽培技术应用面积2.5万hm2, 占68%以上;麦秸秆机械全量还田面积3万hm2, 占81%以上;小麦机械 (条) 播高产栽培技术2万hm2, 占小麦种植面积的60%以上;秸秆还田小麦全苗壮苗技术1.8万hm2, 占小麦种植面积的54%以上。新产品展示区展示新型生物农药、稻麦壮秧壮苗和抗倒剂等22个, 如抗倒剂矮壮丰和劲丰在稻麦生产中得到广泛使用, 且效果显著。新技术储备区围绕精确化、机械化、实用化、轻型化栽培目标, 组织各类专题试验28项, 其中水稻18项、小麦10项, 基地通过28项专题试验研究, 熟化、集成、创新了一批增产增效显著、具有推广应用前景的新技术。水稻栽培上有精确定量栽培超高产技术、秸秆机械全量还田配套技, 水稻钵苗机插高产栽培技术, 小麦精确定量高产栽培技术、晚播独杆栽培技术等。2014年, 基地建立的杂交粳稻“甬优2064”超高产攻关田, 全程应用水稻钵苗机插高产栽培技术, 单产达864kg/667m2。创我县稻麦两熟制水稻生产历史单产新高。

2) 为我县农业科技培训提供新陈地, 提高了农民科学种田水平。展示基地集品种、产品和技术展示于一体, 展示内容以新品种及配套高产、高效栽培管理技术、新型耕作技术为主, 全方位多角度为农民提供可学、可看、可操作平台, 让农民到基地随时看到众多的新品种与实用技术成果的陈列。每年针对每个品种, 每项技术制作一个规范标识, 简要说明技术内容及适合种植模式, 成果有对比展示, 使农业科技成果变“抽象”为“具体”, 从“无形”到“有形”, 让农民对新技术新模式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从基地建设开始, 在稻麦关键生育期, 都要组织农技员和种植大户参加技术培训和现场观摩, 发放免费技术资料, 每年培训农民在500人次以上, 接待农民观摩、咨询100多人次, 有效提高农民种植管理技术。

3) 提高了基层农技人员业务技能。长期以来, 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一直是“理论强, 实践弱”, 虽有较丰富的书本知识, 但不能完全解决有难度的实际问题, 缺乏开展试验与实习操作的平台。然而, 通过开展展示基地建设, 给农技人员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机会, 他们亲自制定方案, 自己操作和动手管理, 通过“亲手做、亲眼看、亲耳听”, 切实提高了实践技能与业务水平。同时在展示中, 他们经常与科研院所高层次人才接触, 同步了解到国内外最新品种与技术成果, 开阔眼界, 拓宽思路, 提高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

3 基地进一步发展的思考

1) 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展示基地的建设为进一步实现产学研结合和成果转化提供了良好的窗口和平台, 但农业新技术、品种的推广、贯彻到位和农民真正接受某项新技术等, 都需要一个长期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 对建立起来的展示基地要长期扶持, 建立基地长效管理机制, 制定各自的绩效考评细则;要不断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展示和创新应用, 以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和功能。

2) 加强展示品种和技术的筛选。展示基地展示的品种要以集中示范当年进入生产试验、近三年来新审定的品种为主;展示技术应该是比较成熟的、新颖的, 特别是要突出其实用性。在确定展示技术时, 应结合当地实际, 选择贴近农业生产实际需要, 易于被广大农技人员和农民掌握, 几年内在本生态区域具有大面积推广前景, 便于今后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的技术成果进行展示。

3) 充分地发挥展示辐射功能。农业科技综合展示基地的一个重要作用在于技术、成果的展示、辐射推广。为更好地展示, 一方面, 要通过印发基地工作信息;另一方面, 基地需要建立展厅, 配备多媒体录播设施, 制作技术、成果宣传课件, 便于参观学习人员不仅看到当时田间状况, 还能了解基地展示的全部内容。同时, 利用移动互联、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与装备, 搭建基层农技推广信息化平台、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拓展推广宣传窗口。

4) 基地建设与基层农技员素质的提高紧密结合。基地的建设过程是锻炼和提高农业技术人员水平的过程;为提高全县整体农技员队伍, 可以制定技术人员到基地轮流蹲点制度、考核奖惩制度, 通过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 增强自身本领导业务素质。可以根据不同需要, 分期分批挑选技术骨干到与基地挂钩的农业院校、科研院所进行培训, 提高基层农技人员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周振兴, 巫建华, 韩梅, 等.依托农业科技综合展示基地打造现代农业“技术超市”—江苏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新探索[J].农业科技管理, 2008, 27 (4) :74-77.

[2]杜永林, 葛自强.三新工程, 将示范基地打造成农技超市[J].江苏农村经济, 2013, (1) :66-68.

[3]申秀平, 周鑫.依托综合展示基地, 推进科技成果转化[J].农业科技管理, 2010, 29 (2) :90-92.

[4]钱惠明, 谢正荣, 陈群, 等.昆山市科技入户工程的现实意义与推进方略[J].安徽农学通报, 2007, 13 (16) :13-14.

江苏金湖 篇7

1. 金湖的区位优势

江苏淮安辖5个市辖区、4个县,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城, 有着别样的风土人情与城市文化, 最近这些年, 淮安的发展建设很快, 综合实力逐步增强, 交通枢纽地位基本确立, 大城市的框架正在形成, 区域性商贸都会的辐射功能不断增强。在经济发展的同时, 淮安人民没有忘记对淮安悠久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各县市逐步开发了节庆文化, 收获了较好的名片效应与经济效益。其中, 金湖荷花美食节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繁荣地方文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引起了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深度关注。

金湖是江苏淮安市下辖的一个县, 总面积1 393.86平方千米, 辖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1个镇, 人口约37万。她外与大运河、淮河、洪泽湖相连相伴, 内与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相依相生。1959年10月, 中国第一任总理周恩来亲自为她定名为“金湖”, 象征资源丰富, 日出斗金。

2. 金湖与荷文化的渊源及传承

荷花是金湖的瑰宝。金湖拥有水面420平方千米, 滩涂44平方千米, 二者占了县域面积将近一半, 为荷花的生长提供了难得的、独特的空间和环境, 荷花的种植在这里已有千年历史, 品种多达400种, 国内外大部分品种的荷花在金湖多有种植。金湖种荷规模气势雄伟, 被称为“中国荷藕之乡”, 要论荷花种植规模, 金湖堪称第一。

地球村上生长荷的地方很多, 为什么说荷文化是金湖的个性化地标名片呢?因为金湖人秉荷执著, 在荷文化传承上享誉华夏。荷乡金湖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 与水相依, 以荷为伴, 丰收之年用荷调剂生活, 灾荒之年用荷拯救生命, 创造了最富水乡特色的荷文化。金湖人爱荷如痴:说荷、咏荷、唱荷、剪荷、舞荷, 荷文化五彩缤纷。对于荷文化, 金湖人有着这样的定位:“中通外直、亭亭净植”的进取精神, “不蔓不枝、香远益清”的团结精神, “濯清涟而不妖”的朴素精神……正是荷文化精神的哺育, 让这1 400平方公里漂浮在三湖之上的土地, 迸发出了勃然生机。

二、金湖荷花美食节的丰富内涵

1. 金湖荷花美食节背景深远

“尧帝故里风华重现, 荷花文化继写诗篇。”荷花的生长是有起点的, 但荷文化的发展永远没有终点。荷文化不仅要造福当代, 更要造福子孙万代。为弘扬金湖的荷文化艺术, 树立金湖形象, 扩大金湖知名度, 推动金湖经济与社会事业的发展, 2001年初, 金湖县委、县政府决定从当年开始举办金湖县荷花艺术节, 提出办节宗旨是:“以荷为媒, 文化搭台, 经贸唱戏, 让世界了解金湖, 让金湖走向世界。”首届荷花艺术节于2001年7月28日至8月20日举办。此后, 金湖在每年的七八月荷花盛开的时节就举办一次荷花美食艺术节。

2. 金湖荷花美食节内涵丰富

(1) 主题——文化与经济共生

历届金湖荷花美食节都突出了文化与经济共生的主题。2002年节庆宗旨为:聚焦工业园, 推进金湖经济;点击金莲花, 展示水乡文明。2003年节庆宗旨为:以荷为媒, 做大经济发展平台;扬荷之风, 展示水乡文化特色。2004年节庆宗旨为: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涵, 坚持贴近群众, 贴近生活, 贴近实际;全民参与, 高歌伟业, 弘扬创业, 娱乐百姓。2005年遵循“以荷为媒、宣传金湖、发展经济”的办节宗旨。2006年遵循“繁荣文化、促进发展、提升形象、凝聚人心、激发活力、推进工作”节庆宗旨, 以“魅力金湖———尧乡·荷风·水韵”为节庆主题。2007年以“全民创业, 招商引资, 保护环境, 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新金湖”为主题。2008年以“放飞绿色金湖, 尽享三湖美食”为指导思想, 主要突出群众参与和全民迎奥运的主题。2009年之后, 不拘泥于本土办节, 金湖荷花美食节更是走出国门, 走向世界。

(2) 重点———招商引资

每年的金湖荷花美食节, 招商引资都是重头戏。首届荷花艺术节签订招商引资项目35个, 总投资1.73亿元。2002年第二届荷花艺术节, 签订招商引资项目22个, 总投资3.85亿元。2003年第三届荷花艺术节, 签订招商引资项目23个, 总投资5.2亿元。2004年第四届荷花艺术节签订协议25个, 总投资8.5亿元。2005年第五届荷花艺术节共签订项目19个, 总投资10.2亿元。2006年第六届荷花艺术节共签订招商项目48个, 总投资19.97亿元。2007年第七届荷花艺术节共签订协议50个, 总投资达52亿元。2008年第八届荷花艺术节签约项目32个, 协议引资额36.2亿元。第十二届中国金湖荷花美食节签约重大项目30个, 协议投资额64.42亿元。

(3) 印象———文化经济艺术盛会

荷花美食节期间, 八方来客赏荷花、品湖鲜, 荷花美食节已然成了金湖品牌, 百姓节日。中韩文化交流、社区艺术周、大型文艺晚会、闭幕式晚会等一场场文艺活动已经永远留在了老百姓的心目中。荷花美食文化节已经俨然成了一场文化经济艺术盛会。

如2005年第五届荷花艺术节秉承“以文化立形象, 以情结聚人气, 以展示育商机”的办节思路, 突出“隆重节俭, 多方联动, 体现自我”的办节特色, 使本届荷花艺术节成为既有“荷湖文化”内涵, 又有市场主体凝聚力的经济、艺术盛会。主要经贸活动有中国·金湖第五届荷花艺术节开幕暨工业重点项目集中开工, 有招商引资投资说明暨项目签约大会。而主要文化艺术活动有《又是荷花盛开时》大型广场文艺晚会、挑战吉尼斯者高空走钢丝表演、第二届社区文化艺术周活动、第五届荷花艺术节闭幕式暨模拟火箭发射演示等, 整个节庆过程丰富多彩, 经济文化艺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三、金湖荷花节的影响广泛久远

荷花艺术节的举办, 极大提升了金湖人的气质和素质, 人们自觉参与建设国家级卫生城、园林城和文明城的创建, 逐步形成了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生动局面, 逐步形成民风淳朴、管理民主、发展有序的良好环境, 逐步形成一个最宜人居、办事高效、最宜发展、投资福地的魅力城市, 以生态文化的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最高目标。

鲜艳的荷花已成为金湖的一张熠熠生辉的名片, 金湖也一跃成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县、中国产业发展能力百强县, 成为客商青睐的投资宝地, 最宜人居的地方。荷花美食节叩开了让世界了解金湖、让金湖走向世界。节庆给金湖带来了人气, 带来了客商, 带来了企业, 带来了项目, 带来了资金, 带动了金湖旅游业的发展, 促进了金湖经济的发展与文化事业的繁荣, 大大提高了金湖在全省、全国的知名度, 鼓舞了金湖人民昂扬向上的士气。

金湖荷花美食节历经艰辛成长, 经过14年的积淀与创新, 已从最初的一粒种子, 成长为枝繁叶茂、活力四射的参天大树, 金湖荷花美食节已经成为全国有影响的江苏省重点节庆之一, 成为省内外各方关注的盛大节日庆典。中国金湖荷花美食节已成为集经贸招商、旅游推介、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节庆, 成为推广金湖、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 展现了金湖人民广交天下友、诚招天下商的宽阔胸怀。

摘要:金湖荷花美食节历经十多年的发展, 成绩斐然。这个实例对研究节庆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文章从这一节庆的背景, 概况包括主题、重点、印象, 影响等方面入手, 探究金湖荷花美食节的发生、发展, 以及这一节庆给金湖当地带来的影响。希望以此实证带给更多的地方节庆以启发。

上一篇:现代性体验下一篇:湿热瘀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