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婴阻断效果七篇

2024-06-19

母婴阻断效果 篇1

关键词:肝炎病毒,乙型,替比夫定,垂直传播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 HBV) 感染的高度流行区。母婴传播是我国慢性HBV感染的主要原因,多见于HBe Ag阳性孕妇。HBe Ag阳性孕妇的新生儿经正规免疫预防后,仍有5% ~ 15% 发生慢性HBV感染[1,2]。本研究于妊娠晚期( 孕28 ~ 32 周) 行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至产后4 周,探讨妊娠晚期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经无锡市妇幼保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选择2011年12 月至2013 年12 月在本院定期产检、分娩、依从性良好的90 例HBe Ag阳性的HBV携带孕妇进行研究。排除: 合并甲、丙、丁、戊型肝炎及HIV感染; 合并严重循环、呼吸、泌尿、神经系统疾病,合并严重消化道疾病影响药物吸收者; 既往使用过核苷( 酸) 类似物;孕期使用其他药物,如免疫调节剂、细胞毒性药物或皮质激素等; 三维B超检查发现胎儿畸形者。根据患者意愿将其分为替比夫定组( 30 例) 和对照组( 60 例) ,两组孕妇于治疗前、分娩前及分娩后1 个月采集静脉血,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 DNA定量、肝功能、肾功能及血常规。两组孕妇在年龄、孕产次、入组前ALT、CK、HBV DNA定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衡性良好。替比夫定组于妊娠28 ~ 32 周始服替比夫定600 mg·d- 1至分娩后4 周,服药前签属知情同意书。所有新生儿于出生即刻( 12 h内) 臀大肌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HBIG) 100 IU,0、1、6 个月每次三角肌注射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10 μg,于7 ~ 12 月龄采集静脉血,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若HBs Ag阳性则为母婴阻断失败。

1. 2 临床指标检测方法

血清HBV DNA定量采用荧光定量PCR法,试剂盒购自上海科华生物技术公司,检测范围为5 × 102~1 × 108拷贝·ml- 1。HBV血清标志物采用ELISA法检测,试剂购自上海科华生物技术公司。肝肾功能由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

1. 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 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 ± s表示,行t检验; 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 α = 0. 05 为检验水准。

2 结果

2. 1 对孕妇的影响

两组孕妇依从性良好,无一例失访。替比夫定组孕妇无一例由于药物不良反应而停药。分娩前替比夫定组与对照组HBV DNA定量分别为( 1. 86 ± 1. 79) ×1010拷贝·ml- 1和( 6. 61 ± 1. 34) × 1010拷贝·ml- 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32) 。替比夫定组中有3 例于分娩前发生CK水平升高,最高1 例达531IU·L- 1,无胸闷,无肌肉酸痛,未停药。替比夫定组CK水平入组前为( 38. 01 ± 17. 51) IU·L- 1,分娩前为( 108. 05 ± 36. 94) IU·L- 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33) ( 表1) 。两组孕妇孕期肝功能均正常,替比夫定组有2 例产妇于分娩后1 个月发生丙氨酸转氨酶( ALT) 轻度异常( 77 ~ 102 IU·L- 1) ,经保肝治疗后好转。

替比夫定组孕妇不良妊娠发生率为20% ( 4 例胎膜早破,2 例妊娠期糖尿病) ,与对照组21. 67% ( 8 例胎膜早破,2 例妊娠期糖尿病,2 例完全性前置胎盘,1例重度子痫前期) 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855) 。

2. 2 对胎儿的影响

两组新生儿胎龄、出生体质量、1 min Apgar评分、分娩方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表2) 。随访至7 ~ 12月龄,替比夫定组30 例婴儿无一例HBs Ag呈阳性,HBV母婴传播率为0; 对照组60 例婴儿中4 例HBs Ag阳性,HBV母婴传播率为6. 67% 。两组传播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297) 。替比夫定组1 例婴儿在随访至18 个月龄检查发现大动作发育迟缓,经功能锻炼后明显改善。

3 讨论

我国现阶段育龄期人群HBV感染率仍处于较高水平状态,感染率仍高达7. 18%[3]。江苏地区孕妇感染率大约为6. 71%[4]。母婴传播是我国慢性HBV感染的主要原因,降低HBV母婴传播一直是研究的难点与热点。

替比夫定为高度特异性抑制HBV复制的左旋核苷类似物[5],被FDA认定为妊娠分类B级的抗病毒药物[6]。研究[7]显示,替比夫定具有强效抑制病毒的能力以及低原发治疗无效率。本研究于妊娠晚期28 ~32 周进行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孕期抗病毒治疗时间虽较短,但于分娩前HBV DNA定量较治疗前仍显著下降。两组婴儿随访至7 ~ 12 月龄,替比夫定组无一例发生HBV母婴传播,较对照组发生率6. 67% 相比,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母婴传播率明显降低,提示替比夫定可以通过降低母亲妊娠晚期血清HBV DNA从而减少HBV母婴传播。

替比夫定最严重不良反应为横纹肌溶解症。横纹肌细胞损伤,其所含肌球蛋白、钾离子、肌酸激酶等物质被大量释入血液,引起继发性肾损害。Avila等[8]报道,替比夫定促使CK升高的累积发生率为72% 。本研究缩短了孕期暴露于替比夫定的时间,但仍有3 例发生CK的升高,无肌肉酸痛症状。替比夫定组有1例婴儿在随访至18 个月龄检查发现大动作发育迟缓,但该婴儿的母亲孕期并未发生CK的升高,且产后未母乳喂养,替比夫定是否通过孕期在羊水中的蓄积,从而影响婴儿的骨骼肌发育,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HBe Ag阳性孕妇妊娠晚期短期应用替比夫定,可快速强效抑制HBV DNA,降低HBV宫内感染发生率,提高母婴传播阻断率。替比夫定停药后暂未发现肝脏疾病的恶化,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在产后4 周后停药者,须密切监测肝功能、HBV DNA定量水平,预防重型肝炎的发生。替比夫定用药过程中须定期检查CK水平,注意有无肌力减弱现象。替比夫定结合新生儿主动被动联合免疫可有效降低宫内感染的发生率,除血清CK水平升高外,尚无明确的不良反应。孕期服用替比夫定的安全性需要更长时间的随访。

参考文献

[1]王志群,张姝,刘启兰,等.常规应用免疫预防对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效果的评价[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1,14(6):338-342.

[2]CHEN H L,LIN L H,HU F C,et al.Effects of matemal screening and universal immunization to prevent mother-to-infant transmission of HBV[J].Gastroenterology,2012,142(4):773-781.

[3]LIANG X,BI S,YANG W,et al.Epidemiological serosurvey of hepatitis B in China:declining HBV prevalence due to hepatitis B vaccination[J].Vaccine,2009,27(47):6550-6557.

[4]ZHANG S,LI R T,WANG Y,et al.Seroprevalence of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among pregnant women in Jiangsu,China,17years after introduction of hepatitis B vaccine[J].Int J Gynaecol Obstet,2010,109(3):194-197.

[5]BRYANT M L,BRIDGES E G,PLACIDI L,et al.Antiviral Lnucleosides specific for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J].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2001,45(1):229-235.

[6]FONTANA R J.Side effects of long-term oral antiviral therapy for hepatitis B[J].Hepatology,2009,49(5 Suppl):S185-195.

[7]HAN G R,CAO M K,ZHAO W,et al.A prospective and openlabel study for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elbivudine in pregnancy for the prevention of perinatal transmiss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J].J Hepatol,2011,55(6):1215-1221.

母婴阻断效果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数据资料来源于扬州市妇幼卫生网络直报系统及日常工作中收集。

1.2 方法

对各县(市)、区每月上报的相关数据使用EX-CEL表进行汇总,对相关工作进行总结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扬州市2012-2015年度孕产妇接受乙肝病毒检测及其阳性产妇分娩儿童乙肝免疫球蛋白接种情况:扬州市2012-2015年度孕期接受乙肝表面抗原检测共150 264人,其中孕妇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人数为4 537人,阳性率为3.019%(4 537/150 264);住院分娩产妇中,接受乙肝表面抗原检测共150 373人,包含孕期检测及仅产时检测,其中产妇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为5 915人,阳性率为3.934%(5 915/150 373),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产妇所娩活产数5 950人,其中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的儿童为5 925人,接种率99.58%(5 925/5 950)。见附表1。2012-2015年度,各县(市)、区孕产妇HBV感染阳性率有差别,仪征市孕期及住院产妇HBV感染阳性率均高于本市其他县(市)、区。见表2。

2.2 项目管理

江苏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乙肝免疫球蛋白进行统一公开招标采购,并按照一定的比例下发至各大市,各大市妇幼保健机构和助产机构明确专人负责乙肝免疫球蛋白的收发与管理。

(率:%)

(率:%)

2.2.1 制定方案。

制定《扬州市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制定制度,明确职责,逐级分解并责任到人,统一乙肝免疫球蛋白发放及领取路径,制定接种规范流程及时效要求。

2.2.2 培训人员。

要求全体医务人员知晓《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内容,具体工作人员掌握《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内容,并严格按方案要求实施。明确设有产科的各级医疗机构,负责新生儿疫苗接种的医务人员必须具备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执业护士等相应资格,并经市、县级卫生行政部门预防接种业务技术培训并考试合格,取得《江苏省预防接种人员上岗证》后,持证上岗。

2.2.3 保证质量。

设有产科的各级医疗机构,要求设置新生儿疫苗接种室,并配备齐全。接种用乙肝疫苗由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一配送,乙肝免疫球蛋白由省卫生厅统一配送,并按照《江苏省预防接种规范》要求,做好冷链管理,确保新生儿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接种安全、有效。市、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及妇幼保健机构加强项目实施督导,从保证疫苗质量入手,重点督导冷链质量,冷链是为保证疫苗从生产企业到接种单位运转过程中的质量而装备的冷藏贮存、运输设施和设备,因而疫苗运输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冷链符合要求是疫苗质量的重要保证。因管理原因而导致乙肝免疫球蛋白变质、过期、丢失、滥用的现象严禁发生。

2.2.4 接种规范。

母亲是HbsAg阳性所娩足月活产儿,要求在12小时内尽早免费为其在不同部位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新生儿接种前做到询问诊和筛查,做到知情同意。对母亲是HbsAg阳性的早产儿,出生后无论身体状况如何,在12小时内必须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间隔3~4周后需再注射一次。如生命体征稳定,无须考虑体质量,尽快接种第一针乙肝疫苗。如生命体征不稳定,待稳定后,尽早接种第一针乙肝疫苗。1~2个月后,或者体重达到2 000g后再重新按照0-1-6个月方案进行疫苗接种。

2.3 筛查覆盖及母体病毒载量

扩大宣传,建议准备怀孕的夫妇及早做孕前准备,孕前检查。因HBV检测是孕前检查的必检项目。研究表明,孕母血液、乳汁内HBV-DNA的高滴度与HBV垂直传播感染有很高的相关性[2,9]。孕前检查一旦发现女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即建议做HBV-DNV滴度水平测定,对滴度水平比较高,传染性比较强的对象,给予科学指导和干预,建议其降低传染性后再准备受孕。强化宣教,将艾滋病、梅毒、乙肝病毒检测作为孕期和产时的常规检测项目,人人筛查,以防漏检。一旦发现阳性孕产妇,立即纳入《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规定的人群管理,所娩活产儿按规定进行预防接种,确保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阻断成功率。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本市孕期HBV检测尚未达到100%,尚有2.272%的人员仅产时检测。

2.4 分娩方式

不同的分娩方式对垂直传播无显著影响[3,8],而钟丹丹[4]等研究表明,分娩分式是影响母婴阻断成功率的重大因素,认为剖宫产更有利于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众说一辞。而本市对剖宫产与否严格遵循产科的诊疗规范,HBV感染未作为剖宫产手术指征。

3 讨论

本省连云港市[5]将信息化技术运用于乙肝免疫球蛋白的管理措施,能够实时动态、全程监管全市各地区的母婴阻断实施情况,能够实时掌握各级机构乙肝免疫球蛋白的管理情况,能够将孕产妇及新生儿信息实现资源享等,将乙肝免疫球蛋白的管理推上一个新台阶,本市目前尚未做到,需要进一步落实。本市高邮市、宝应县、仪征市作为国家和省级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点,从2010年4月22日起正式启动,现受益人群覆盖率达90%以上,以及江苏省自2011年开始,江苏省将艾梅乙检测作为孕产妇重点监测项目进行检测而启动的重大妇幼卫生项目对阻断母婴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

有学者研究表明,通过一列的举措,产中、产后的母婴传播得到有效控制[6],而本市对孕产妇的筛查以及阳性母亲分娩的新生儿的乙肝免疫球蛋白与乙肝疫苗联合免疫接种管理比较到位,对接种后的儿童的抗体检测工作刚刚开始,尚无此方面数据佐证母婴阻断实际情况。

总之,HBV感染母婴传播的阻断是一项系统化的路径,孕产妇筛查覆盖率、阳性率、新生儿接种率及接种用苗及免疫球蛋白的质量都非常重要,且接种率和母婴阻断率对母婴阻断策略优化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7],要想真正达到既定目标,尚有许多难题,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只有在实施过程中真正理解国家有关指南,遵循基本原则,并且不断总结、完善,寻找更加有效的策略阻断母婴传播。

参考文献

[1]吴建华.靖江市妊娠妇女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研究[J].2015(24):255.

[2]赵连三.HBV感染垂直传播阻断研究的现状与问题[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07,15(15):1677-1681.

[3]Hu Y,Chen J,Wen J,et al.Effect of elective cesarean section on the risk of mother-to-child transmission of hepatitis B virus[J].BMC Pregnancy Childbirth,2013,13(1):119.

[4]何子燕.新生儿乙肝母婴阻断免疫策略及相关因素分析[J].2015(3):29.

[5]张丽霞,刘芳,吴海倩,等.信息化管理手段预防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评价[J].中国妇幼保健,2015,30(35):6174.

[6]Hou J,Liu Z,Gu F.Epidemiology and Prevent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J].Int J Med Sci,2005(2):50-57.

[7]石果,张顺祥.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阻断策略的决策分析及成本效益评价[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3,34(3):273-278.

[8]罗舒文,曾爱中.妊娠合并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管理研究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2014,30(10):1507-1509.

母婴阻断效果 篇3

【关键词】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HBV;母婴传播

母婴传播是乙肝主要的传播方式之一,为了加大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力度,更好地保障新生儿的健康成长,本文通过对2011年1月至2011年6月间于我州县级以上医院就诊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e抗原(HBeAg)双阳性的乙肝孕母及其新生儿乙肝免疫情况的分析,试图探讨阻断HBV垂直传播的最佳免疫方案。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1年1月至2011年6月间于我州县级以上医院就诊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e抗原(HBeAg)双阳性的乙肝孕母及其新生儿为研究对象。病例入选标准:无血清病、过敏性荨麻疹;无青霉素、磺胺的过敏史;无心、肝、肾等严重疾病;知情同意,自愿参加本次研究。

1.2 研究方法

按免疫方案的不同将研究对象分为A、B、C三组。A组母亲在分娩前三个月,每月均注射一次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每次200IU,新生儿分别于0周和2周注射一次HBIG,每次200IU;B组新生儿分别于0周和2周注射一次HBIG,每次200IU;C组孕母和新生儿均不注射HBIG。所有婴儿均按国家的免疫规划程序接种乙肝疫苗,即0、1、6月注射乙肝疫苗。观察并对比婴儿在6个月时乙肝五项结果。

2 结果

2.1 病例的一般情况

共有108例孕妇进入本次研究。其中84例为初产妇,24例为经产妇;平均年龄为(33.19±9.62)岁。新生儿共111名,其中男婴53名,女婴58名。A组含三组孕妇在年龄和病情等基本情况上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研究对象的资料均衡可比。

2.2 婴儿6个月龄时的免疫情况

三组孕妇的婴儿分别在0个月和6个月龄时采集血液,进行乙肝五项检查。三组婴儿在6个月时的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保护性抗体产生率不同,A组婴儿的表抗阳性率低于其它两组,且保护性抗体产生率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中,约有1/3(约为3000万)患者来源于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 1 ]。HBsAg和HBsAb双阳性的孕妇,其血液、羊水和阴道分泌物中都含有较高的病毒载量,可通过宫内传播、产时传播和产后传播三种主要的方式造成婴儿的感染。研究表明[2],HBsAg阳性或者HBsAg和HBsAb双阳性的孕妇所生的婴儿,在单用乙肝疫苗的情况下,仍有10.7%~19.9%的婴儿感染了乙肝病毒。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同时给予孕妇和婴儿乙肝免疫球蛋白接种,可以减低婴儿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并且增高其保护性抗体的产生率。乙肝免疫球蛋白接种属于被动免疫,主要作用为增强体液免疫功能,激活补体系统,使尚未感染其它细胞的HBV在体液环境中清除,从而有效降低双阳性孕妇体内的HBV病毒载量,并降低宫内感染的发生率[3]。

本次研究结果提示我们,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方案在阻断HBV垂直传播上的确有一定的疗效,但是仍发生了部分病例阻断失败的现象,并不能完全阻断垂直传播。有学者认为,孕妇血清内的乙肝病毒DNA含量与免疫后仍出现宫内传播呈明显的正相关[4]。当孕妇体内的HBV-DNA含量到达一定的浓度时,即使在孕28周以后多次进行乙肝球蛋白注射,仍然一定的发生宫内传播的可能。对于这一部分病例,临床上加用安全性和有效性均较为突出的抗乙肝病毒药物,提高对乙肝病毒复制的抑制效果,从而进一步提高HBV母婴传播的阻断效果。

参考文献

[1]成军. 肝脏病和感染病诊疗指南[M].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11.

[2]杨永钦, 王泳, 姚祖述. 乙肝免疫球蛋白与乙肝疫苗联合免疫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研究[J]. 医学动物防制, 2004,20(2):109-110.

[3]张新宇, 武俊, 高珊. 乙肝病毒垂直传播及免疫预防的研究现状[J].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02,5:231-232.

母婴阻断效果 篇4

摘要:目的 探讨促进艾滋病母婴阻断成功的综合干预措施,并对其干预后的效果进行评价。方法 通过调查并随访本地区54例艾滋病感染孕妇,明确其阻断艾滋病母婴传播的综合干预措施及其阻断临床效果。结果 PMTCT综合干预措施实施后,调查的54例艾滋病感染孕妇中,仅有1例阻断失败,阻断成功率达98.15%,母婴传播仅为1.85%。结论 PMTCT综合干预措施的实行是阻断艾滋病母婴传播的良好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对促进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成功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艾滋病;母婴传播;孕妇;综合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17)18-0130-02

自1985年我国发现首例艾滋病患者以来,艾滋病在我国的传播呈逐年增长趋势,据保守统计,截至2011年,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累计报告七十多万例[1]。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实施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PMTCT)综合干预措施可以有效减少艾滋病的母婴传播[2],因此近年来我国在PMTCT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并发布相关政策,进行了大量的工作,收效良好。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是母婴传播,也是年龄在15 岁以下儿童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主要途径。因此,母婴阻断综合干预措施的建立和实施对降低艾滋病母婴传播和保护妇女儿童的身体健康以及减少艾滋病造成的危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调查并随访了本地区54例艾滋病感染孕妇,评估其综合干预措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调查了本地区2010~2013 年各医疗机构收治的54例感染HIV 病毒孕产妇,年龄23~34岁,平均年龄(28.4±4.6)岁;28例为初中以下文化水平,17例为高中文化水平,9例为大专以上文化水平;54例艾滋病孕妇均无其他妊娠合并症,进行母婴阻断综合干预措施时,15 例怀孕0~28 w,33例怀孕28~40 w。

1.2方法

1.2.1艾滋病母婴传播预防知识宣传 全市范围通过广告、海报、卡片、宣传册及相关节目和课程等形式展开广泛的艾滋病预防及艾滋病母婴传播预防知识,使得艾滋病预防知识深入人心,特别是对于育龄期妇女进行重点宣传和关注。确保育龄期妇女在妊娠前就已经了解艾滋病的预防知识和艾滋病的母婴传播方式及其危害。

1.2.2孕产妇艾滋病筛查和系统管理 对全市的孕产妇产检时进行免费HIV抗体筛查,在产科门诊等医疗保健部?T完善妊娠检查措施,并在第一次产检时建立个人档案,对查出HIV阳性孕产妇实行系统管理,严格保密措施,及时进行阳性结果告知,将资料上报疾病控制中心进行备案,制定相关干预措施,为干预对象提供完善的艾滋病咨询和检测,在尊重保障患者隐私的前提下为孕产妇及其家属进行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使其充分认识艾滋病对产妇和胎儿的危害,帮助其选择适合自身情况的妊娠计划和干预措施,并提供心理、情感的关怀和支持。

1.2.3妊娠期干预 在遵循知情同意的原则下,对选择终止妊娠者提供计划生育服务,安排其尽快进行相关手术。并在术后给予提供完善的避孕咨询和指导,并将资料纳入疾病控制中心的综合管理体系。对选择继续妊娠者提供免费的药物干预,并进行规范的管理,为其提供充分完善的孕期保健服务,给予孕期的心理、保健的指导、住院分娩、产科干预、合理优化饮食。确保孕产妇知情的情况下,讲解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的具体方法和利弊,与产妇沟通选择分娩方法。对于产道分娩采取尽量缩短生产过程、避免宫缩和产科损伤的原则进行生产。

1.2.4产后干预 产后安排专人对产妇进行随访管理及保健指导。对于进行剖腹产的的新生儿断脐应远离母体端,及时为新生儿清除产妇血液、羊水等体液、分泌物。新生儿出生后注意清洁保暖,及时接种乙肝等预防疫苗。根据母亲和新生儿产期用药和身体情况为新生儿服用预防性药物。所生儿童的免费检测、免费的儿童生长发育监测及保健服务。新生儿的喂养采用人工喂养,避免使用母乳或混合喂养,为新生儿提供免费奶粉和相关喂食指导。

1.2.5后期随访 建立完善的随访机制有助于产后艾滋病预防。产妇出院前3个月,每月随访1次,以后每3个月随访1次,直至新生儿18个月。当地疾病控制中心对12个月和18个月大的新生儿进行HIV抗体检测,登记管理,阴性新生儿可按常规管理,阳性反应新生儿纳入艾滋病综合防控体系进行管理。

2结果

PMTCT综合干预措施实施后,调查的54例艾滋病感染孕妇中,仅有1例阻断失败,阻断成功率达98.15%,母婴传播仅为1.85%。

3讨论

艾滋病的主要传播方式为血液传播、性传播以及母婴传播。艾滋病母婴传播是指妇女在怀孕、分娩或哺乳等过程中将艾滋病病毒传染给胎儿或婴儿的过程[3]。通过母婴传播感染艾滋病的儿童占90%,成为儿童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因此,采取阻断母婴传播途径的有效措施将对降低儿童患病几率有重大意义。研究显示,未进行干预的艾滋病母婴传播率为20%~40%,而对艾滋病母婴传播提前提供有效的综合干预措施可以将转播率降至5%以下[4-5]。2003年起,我国采取“四免一关怀”的艾滋病预防政策,对全国PMTCT工作提出具体实施要求,几年来,我国卫生部门对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做了重要的工作,至2009年,我国将艾滋病母婴传播预防工作纳入医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并加大财政投入,给予育龄孕产妇免费提供艾滋病咨询指导、筛查,并对艾滋病孕妇免费提供相应的干预措施服务。

艾滋病母婴阻断措施主要包括早期进行HIV检测和早期进行干预以及适当使用抗反转录病毒药物。有研究显示,在孕期即对艾滋病感染孕产妇进行综合干预如提供疾病咨询、HIV检测、使用药物预防、保障安全分娩、倡导人工喂养以及提供心理辅导和情感关怀等,可使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发生率明显降低[5]。本研究调查了本地区54例艾滋病感染孕妇实行阻断艾滋病母婴传播的综合干预措施及其阻断临床效果,结果显示,54例艾滋病感染孕妇均接受了不同程度的阻断母婴传播的综合干预措施如艾滋病预防知识宣传、HIV 抗体的免费筛查、免费的药物干预以及健康指导等,其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成功率达98.15%,母婴传播仅为1.85%。这表明了对艾滋病孕妇采取综合干预措施阻断母婴传播收效良好。

综上所述,对艾滋病孕妇采取阻断母婴传播的综合干预措施,能有效预防艾滋病的垂直传播,减少对妇女以及儿童的影响,在国家PMTCT政策的支持下,各地应广泛采取综合干预措施,最大程度地避免艾滋病垂直传播,并将之推广应用,使全社会受益。

参考文献:

母婴阻断效果 篇5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08年7月-2009年10月在丰县单楼卫生院妇产科就诊的孕妇及其新生儿。入选标准:(1)年龄18~39岁,孕20~26周;(2)血清HBsAg阳性,血清HBV DNA≥1×106拷贝/ml,既往未使用抗病毒治疗;(3)孕早期无先兆流产、保胎等病史;(4)血清甲、丙、丁、戊型肝炎病毒标志检查呈阴性;(5)三维B型超声排除胎儿畸形;(6)孕期未使用其他药物,如免疫调节剂、细胞毒性药物或皮质激素等;(7)丈夫无HBV感染;(8)同意治疗并书面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

1.2.1 分组:向符合入选标准的孕妇详细告知妊娠晚期予以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及妊娠中期开始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行宫内阻断的相关事项,根据其意愿分为拉米夫定组52例和HBIG组61例。

1.2.2 用药方法:拉米夫定组孕妇于妊娠20~26周开始服用拉米夫定,每日100mg,定时服用药物并持续至分娩后。HBIG组孕妇于妊娠28周起每2周予HBIG 200IU肌内注射至分娩后。所有新生儿出生即刻及出生后15d分别肌内注射HBIG 200 IU,0、1、6个月每次肌内注射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20μg。

1.2.3 研究指标:(1)疗效指标包括拉米夫定组与HBIG组的宫内传播发生率、母婴垂直传播率(宫内传播+产时传播)、肝功能复常率、DNA下降和转阴率;(2)安全性指标包括孕妇对抗病毒药物的不良反应、妊娠及分娩并发症、分娩孕周、分娩方式、血液学和生化检查、新生儿生长发育指标(身长、体质量、胸围、头围)、Apgar评分、新生儿畸形率等。

1.2.4 检测方法:HBIG组孕妇于治疗前及分娩前采集静脉血,检测肝肾功能、HBV血清标志物、HBV DNA定量。拉米夫定组孕妇于治疗前、开始治疗后每2周、分娩前采集静脉血,检测肝肾功能、HBV血清标志物、HBV DNA定量,并于治疗前及分娩前检测血常规。所有新生儿于出生即刻和未预防免疫前、1个月、7个月和1岁时分别采集静脉血,检测HBV血清标志物、HBV DNA定量。HBV血清标志物采用ELISA法检测,试剂购自上海科华生物技术公司。肝肾功能由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HBV DNA定量采用荧光定量PCR法,试剂盒购自上海科华生物技术公司,检测范围为5×102~1×109拷贝/mL。

1.2.5 诊断标准:新生儿出生时外周血HBV DNA和(或)HBsAg阳性为母婴垂直传播;出生时外周血HBV DNA和(或)HBsAg阳性并持续至1月龄者为宫内传播,1个月时转阴为产时传播。

1.2.6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差异采用χ2检验,以a=0.05为检验水准。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共113例患者,拉米夫定组与HBIG组患者的年龄、孕产次、所生婴儿性别比、治疗前肝功能异常比例、HBV DNA定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临床疗效

2.2.1 对HBV DNA的影响:

拉米夫定组52例孕妇分娩前HBV DNA转阴18例,HBV DNA转阴率为34.6%(18/52),共50例HBV DNA下降>2 lg拷贝/ml,2例HBV DNA下降<2 lg拷贝/ml,平均下降(4.89±2.16)lg拷贝/ml。根据2005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将抗病毒治疗后HBV DNA下降≥2 lg拷贝/ml作为病毒学应答指标,本研究中拉米夫定组抗病毒治疗14~20周有效率达96.2%(50/52),HBIG组应用HBIG治疗前后HBV DNA定量无明显变化。

2.2.2 对肝功能的影响:

拉米夫定组患者用药前肝功能异常25例,分娩前全部恢复正常,肝功能复常率为100%。HBIG组用药前肝功能异常26例,使用常规保肝降酶药物治疗,分娩前检测肝功能ALT全部正常,3例AST轻度异常(50~70U/L)。分娩前两组肝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3 对HBV母婴垂直传播的影响:

拉米夫定组52例新生儿中有1例出生即刻HBV DNA阳性(5.2×103拷贝/ml),6例出生时HBsAg阳性,1个月时HBsAg和(或)HBV DNA均阴性,母婴HBV宫内传播率为0,垂直传播率为11.5%(6/52例)。HBIG组61例新生儿有25例出生即刻HBsAg阳性,其中7例HBV DNA阳性,1月龄时有9例HBsAg阳性,同时HBV DNA亦阳性,宫内传播率为14.8%(9/61例),垂直传播率为41.0%(25/61)。拉米夫定组52例婴儿全部随防至半年,其中42例随访至1岁,检测HBsAgHBV DNA均阴性。HBIG组61例婴儿全部随访至半年,其中55例随访至1岁,9例宫内感染婴儿均为HBsAgHBeAg、抗-HBcHBV DNA阳性,HBV DNA定量均>1×106拷贝/ml。拉米夫定组出生时母婴垂直传播率及宫内传播率均低于HBIG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12.53和9.40,均P<0.05),结果详见表1。

2.2.4 婴儿抗-HBs比较:

拉米夫定组婴儿1岁时

注:a有母婴传播,b无母婴传播;c χ2=12.53,P<0.05;d χ2=9.40,P<0.05。

抗-HBs平均为(554.33±221.57)mIU/ml,HBIG组抗-HBs平均为(522.09±236.62)mIU/m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1,P>0.05)。

2.3 安全性

拉米夫定组孕妇在用药期间、分娩前后无不良反应发生,亦无明显分娩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在胎龄、产后出血量、产后出血率、剖宫产率、新生儿出生体质量、身长、Apgar评分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6,t=-1.34,χ2=0.01,χ2=0.06,t=-0.46,t=-0.75,t=1.51,均P>0.05)。拉米夫定组52例随访至半年及42例随访至1岁的婴儿生长发育无异常。

3 讨论

HBV DNA定量与宫内传播的发生率成正相关[2]。Lin等[3]认为,当孕妇血清中HBV DNA水平>1×108拷贝/ml时,即使采取免疫方法,宫内感染率仍高达43%,若HBV DNA水平降至1×106拷贝/ml以下时,将减少30%的HBV母婴传播的危险。采用高效安全的抗病毒药物降低母血中病毒含量,有望减少新生儿宫内感染及免疫失败的发生。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如拉米夫定可抑制HBV DNA复制,从根本上降低体内HBV含量。本研究中52例孕妇均为病毒水平高、HBV复制活跃的患者,经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后,病毒含量大为降低,最终无一例宫内传播发生,较HBIG宫内阻断率(14.8%)明显降低,提示拉米夫定可在降低病毒含量的同时减少胎儿宫内感染率。

胎儿发育期间存在诱发畸形的敏感期,一般发生在妊娠前3个月,尤其在妊娠8周内敏感性最高。本研究治疗开始时间选择妊娠中期(20~26周),因为胎儿宫内发育至孕15~16周时各重要脏器才能基本发育完成,至20周生长趋于平稳;另外,根据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的研究,一般需治疗4~8周才能使血清病毒含量明显降低。本研究52例抗病毒治疗孕妇宫内感染率为0,文献报道妊娠晚期口服拉米夫定宫内感染率为16%~19%[4,5],说明宫内感染的发生可能与治疗时间密切相关,尽早降低母体HBV DNA水平更有利于HBV宫内感染的控制。

拉米夫定为左旋反转录酶抑制剂,不干扰人类DNA的合成。全世界已有大量孕妇服用拉米夫定抗HBV治疗,并证明其安全有效。国外抗反转录酶药物妊娠登记处检测3 583例孕妇,其中1 391例妊娠早期即使用药物治疗的出生婴儿,缺陷不高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群体监测数据[6]。美国2006年《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处理治疗规范》中亦建议,拉米夫定可作为孕妇乙型肝炎治疗的一线药物。本研究中拉米夫定组婴儿出生时无一例发生出生缺陷,1月龄未发现异常,孕妇亦未发生不良反应,无明显妊娠及分娩并发症发生,两组孕妇剖宫产率、产后出血率及其他不良妊娠率无明显差异。拉米夫定组52例婴儿生长发育情况良好,无不良事件发生,与HBIG组61例婴儿情况无差异。提示本研究中拉米夫定对母婴的安全性良好,但仍需长期随访。本研究中HBIG组新生儿出生时有41%(25/61)HBsAg阳性,其中15例在1月龄时转阴,可能因为分娩过程中的少量母血或阴道分泌物进入胎儿体内而造成产时垂直传播,病毒或HBsAg通过出生后的主动和被动免疫迅速清除而转为阴性;而拉米夫定组52例新生儿仅6例发生垂直传播,两组比较差异明显,证明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降低母体病毒载量不仅可降低HBV母婴宫内传播,还可降低产时传播的风险。另外,HBIG组在1月龄时仍有9例HBV DNA阳性宫内感染儿,其HBV DNAHBeAg水平均较高,显示新生儿体内有HBV大量复制,此类宫内感染儿最易发生出生后的免疫治疗失败而成为HBV慢性携带者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本研究拉米夫定组中肝功能异常者随着血液中HBV DNA水平的下降,至分娩前肝功能全部恢复正常,维持了妊娠的稳定,减少了因慢性肝损伤造成的产后出血的发生。可见应用拉米夫定降低孕妇体内病毒含量不仅可降低母婴垂直传播,同时产妇恶露、乳汁排毒亦减少,降低了水平传播的危险。故在妊娠期间使用拉米夫定治疗可能达到抑制病毒复制、缓解肝脏病变和阻断HBV母婴传播的多重目的。

参考文献

[1]苏关关,赵年丰,方素华,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妊娠期服用拉米夫定的安全性和抗病毒效果观察(J).肝脏,2002,7:84-86.

[2]武四云,郭婧婧,陈远林.孕妇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水平与胎儿宫内感染的关系(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7,17:360-362.

[3] Lin J,Liao S,Han JL,et al.Correlation between neonatal hepati-tis B and maternal serum hepatitis B virus DNA copies(J).PediatrRes,2000,47:342.

[4]冯慧芬,张淑凤.拉米夫定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作用(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2:1019-1020.

[5]杨越波,李小毛,侯红瑛,等.拉米夫定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的临床探讨(J).中山医科大学学报,2002,23:295-296.

母婴阻断效果 篇6

关键词:乙肝,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母婴传播,实验研究

我国是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高流行国家,人群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约为9%,乙肝病毒(HBV)感染率为50%[1][2]。由于我国人群乙肝病毒感染率高,慢性病毒携带者数量多,致使乙肝和肝癌发病率高(80%以上的肝癌与乙肝病毒感染有关[3]),因此,乙肝是我国重点防治的传染病。我国目前预防乙肝传播的主要措施是预防接种乙肝疫苗,特别是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由于母婴传播是乙肝重要传播途径,新生儿乙肝疫苗的预防接种尤为重要,除了接种乙肝疫苗外,国内外也推荐母亲HBsAg阳性者的婴儿出生后同时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本研究通过比较母亲感染乙肝病毒所生的婴儿使用[2]和不使用乙肝特异性免疫球蛋白(简称乙肝特免或HBIG),评价其预防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选择

在当阳市妇幼保健院、当阳市人民医院和5个乡镇卫生院对2006年3月~2007年6月接诊的孕妇做HBsAg筛检,HBsAg阳性母亲及所生婴儿作为研究对象。

1.2 实验分组与免疫方法

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一组(A组)在婴儿出生后使用乙肝疫苗和乙肝特免,另一组(B组)婴儿出生后只使用乙肝疫苗,不使用乙肝特免。两组新生婴儿都按国家标准免疫程序接种乙肝疫苗(北京天坛生物公司生产),剂量为5μg/剂次。乙肝特免的注射方法为婴儿出生时与乙肝疫苗同时在不同部位注射,注射剂量为100IU。

1.3 观察对象随访

为了降低观察对象失访率,保证观察对象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利用电话、上门走访等多种形式了解观察对象疫苗接种情况。

对169名观察对象随访3次,均已按免疫程序完成相应针次的乙肝疫苗接种。但由于人口流动性增加,第1次和第2次采血时分别有22名和41名观察对象随父母外出打工,失访率分别为13.02%和24.26%。

1.4 乙肝标志物检测

2007年3月~2009年6月,对12月龄和24月龄的观察对象采集静脉血标本,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和表面抗体。检测单位为武汉市生物制品研究所,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表面抗体放射免疫定量试剂盒由北京北方生物技术研究所生产。2010年6月对24月龄HBsAg阳性患儿(36月龄儿童)采血做HBV-DNA检测。

1.5 乙肝儿童母婴传播判定标准

儿童在出生后1岁和2岁时检测HBsAg,2岁HBsAg阳性者,3岁再次采血检测HBV-DNA,阳性者判定为乙肝母婴垂直感染。

2 结果

2.1 孕妇HBsAg筛检情况及观察对象的确定

在6个医疗单位共筛查产妇3 279例,查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产妇188例,阳性率为5.73%(表1),其中的166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产妇及所生169个新生儿(有3对双胞胎)被确定为本项目观察对象。

166例HBsAg阳性母亲中,大三阳和小三阳分别占33.73%和30.72%,单纯HBsAg阳性占17.47%,表面抗原和e抗原阳性仅占3.61%(表2)。

2.2 儿童HBsAg和HBsAb检测结果

169例研究对象,有128例完成了全程观察,1岁时检测HBsAg和HBsAb,阳性率分别为24.2%(31/128)和97.66%(125/128),2岁时阳性率分别为5.3%(6/128)和97.66%(125/128)(见表3、4)。

2.3 乙肝母婴传播阻断效果

2岁时观察到6例HBsAg阳性者,其中有4例HBsAb阳性,3岁时再次采血检测,有4例HBV-DNA阳性。其中A组(接种疫苗加乙肝特免组)1例,感染率为1.75%(1/57),B组(单纯接种疫苗者感染)3例,感染率为4.23%(3/71)。乙肝特免的保护率增加58.48%,绝对危险度降低25%(见表3)。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目前应用的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程序对乙肝母婴传播的阻断效果明显,实验观察对象的乙肝抗体阳转率达97.66%。乙肝病毒感染率为3.2%,与有关报道相吻合[4,5,6,7]。

本研究结果还表明,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母亲所生婴儿,出生后注射乙肝疫苗和乙肝特免能明显降低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率,但不能完全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其保护率提高了58.48%,绝对危险度降低25%。由于本研究样本偏小,还应重复开展此项目研究。在条件成熟后,将乙肝特免纳入HBsAg阳性母亲所生婴儿的免疫程序。

关于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研究,国内有一些文献报告[7,8,9,10,11],但由于研究中乙肝母婴传播的定义不同、检测方法不同以及婴儿采血测定乙肝标志物的时间不同,乙肝母婴传播的数据差异较大。因为大部分文献报告的婴儿采血检测时间均为1岁,本文的检测结果表明,1岁采血检测HBsAg阳性率较高,达到了24.2%。2岁时阳性率明显下降,为5.3%,可能是母体传给婴儿的乙肝标志物没有清除干净有关。也可能与检测方法和检测试剂的敏感性有关。因此,在2岁检测HBsAg阳性者,在3岁做HBV-DNA检测判定婴儿感染乙肝病毒比较科学。

致谢:

本研究项目得到湖北省卫生厅资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当阳市人民医院、当阳市妇幼保健院、河溶镇卫生院、育溪镇卫生院、玉泉办事处卫生院及坝陵办事处卫生院协助完成,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1]梁晓峰,陈园生,王晓军,等.中国3岁以上人群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9):655-658

[2]王柏祥.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药证治研究进展[J].世界中医药,2007;2(1):61-62

[3]潘会明,张险峰编译.疫苗可以预防疾病的流行病学和预防[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6,115-119

[4]文小青,张杰伦.国产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某观察[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1999;5(6):399-400

[5]杨智聪,宋益青,刘于飞,等,乙肝基因疫苗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观察[J].中国公共卫生,1999;15(1):46-47

[6]陈其龙,陶志华,石仁其,等.基因工程乙肝疫苗阻断乙肝母婴传播效果观察[J].预防医学文献信息,2000;6(1):37

[7]耿军辉,与洪波,肖建欣.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效果分析[J].中国中医药咨询,2009;1(6):6

[8]李友一,梁捷梅.HBIG联合乙肝疫苗对HBsAg阳性母亲分娩婴儿的预防作用[J].中外医学研究,2009;7(10):61-62

[9]何玉英,周宁,李观定.乙肝免疫球蛋白预防母婴传播乙型肝炎两种用法的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导报,2009;6(13):172

[10]张新华,曾丽浓,叶梅芳,等.不同剂量国产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单用或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对母婴传播阻断效果的研究比较[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7(4):93-94

母婴阻断效果 篇7

村名: 姓名 : 分数:

1.下列有关艾滋病感染者的陈述,哪项是正确的()

A.已感染艾滋病病毒但没有发病的人是艾滋病感染者,他们没有明显的症状和体征,可以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B.艾滋病感染者携带病毒,但不具有传染性。C.可通过HIV抗体确认试验判断是否感染艾滋病病毒。

D.艾滋病的窗口期为约2周至3个月,在这个时间段内人体感染艾滋病病毒后会在一段时间内产生抗体,但临床上检测不到HIV抗体。

E.约有一般的艾滋病感染者平均经过7~10年的潜伏期才发展为艾滋病病人。2.下列哪项不是艾滋病传染源()

A.艾滋病病人B.艾滋病感染者C.HIV确诊试验阳性者D.HIV初筛试验阳性者 3.下列哪项不是艾滋病的传播途径()A性传播 B血液传播 C母婴传播

D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与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一般性接触,如握手、拥抱等 E咳嗽、打喷嚏和蚊虫叮咬等

4.艾滋病母婴传播主要发生在下列哪些阶段()A 宫内传播,妊娠期间艾滋病毒通过胎盘感染胎儿。

B 产程传播,胎儿经产道与带有艾滋病病毒的母亲血液或宫颈、阴道分泌物接触而感染艾滋病病毒

C 产后传播,产后哺乳也是母婴传播的重要传播途径。D 以上都不是

5.有关艾滋病母婴传播中下列哪项叙述是不正确的()A 妊娠期间,妊娠晚期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危险性较高。B 从妊娠开始至分娩后,产时艾滋病母婴传播风险最高。

C 艾滋病感染母亲乳汁中含有艾滋病毒,通过哺乳将病毒传播给婴儿,母乳喂养时间越长,婴幼儿感染的危险越大。

D 混合喂养的婴儿发生母婴传播的危险低于纯母乳喂养婴儿。6.按照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策略,结合生殖保健、孕产期保健服务,可以在()为就诊妇女提供HIV监测咨询服务。

A婚前保健 B孕前保健 C孕期保健 D产时保健 E产后保健

7.孕期是发生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关键时期,为及早采取干预措施,提高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医务人员应建议孕妇尽量在下列哪个时期()接受HIV检测。A 孕早期 B 孕中期 C 孕晚期 D 分娩前

8.林某已妊娠12周,现至本院进行产前检查,医务人员接诊时,应采用()服务方式提供检测与咨询。

A 医务人员主动提供检测与咨询,若患者知情不拒绝即可视为同意HIV检测。B 服务对象主动寻求检测与咨询,患者知情同意后即可视为同意HIV检测。C 医务人员主动提供检测与咨询,患者知情同意后即可视为同意HIV检测。D 服务对象主动寻求检测与咨询,患者知情不拒绝即可视为同意HIV检测

9.产科门诊接诊一孕妇张某,其HIV检测确诊结果为阳性,目前孕12周,我院的处理流程是()

A由开单医生电话告知该孕妇检查结果。

B首先由检验科将确诊报告单交给我院传染病专职管理人员。

C由传染病专职管理人员通知艾滋病责任报告人,及时将确诊报告单交给艾滋病责任报告人。D由本院艾滋病责任报告人电话预约该孕妇回院,孕妇回院后面对面告知检测结果并对其进行检测后咨询。

10.以下有关艾滋病产妇所生婴儿的喂养问题,哪项是错误的?()A避免母乳喂养,B提倡人工喂养C杜绝混合喂养 D提倡混合喂养

一、填空题

艾滋病母婴传播途径包括――――――――,――――――――,――――――――传播。,2、HIV感染母亲所生的婴儿在生后――――――――,个月内,体内含有从母体带来的抗体,此时婴儿检测艾滋病可能是假阳性,但这并不表示婴儿已经感染了艾滋病病毒

3、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信息数据的收集、上报实行月报制,每月数据统计数段为上月――――――――日至当月――――――――日。

4、对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感染孕产妇的孕产期保健和随访服务,包括采取――――――――,指导、――――――――,指导、――――――――,和――――――――,的监测、――――――――,等服务;

5、艾滋病、梅毒感染孕产妇个案登记卡在试验阳性结果后――――――――,日内填写完成。

一、选择题:

1、ACDE 2 D DE ABE

D 6 ABCDE 7 A 8 A C D B 10 D

二、填空题

1、艾滋病母婴传播途径包括宫内传播、产时传播、产后母乳喂养传播。

2、HIV感染母亲所生的婴儿在生后12-18个月内,体内含有从母体带来的抗体,此时婴儿检测艾滋病可能是假阳性,但这并不表示婴儿已经感染了艾滋病病毒

3、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信息数据的收集、上报实行月报制,每月数据统计数段为上月21日至当月20日。

4、对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感染孕产妇的孕产期保健和随访服务,包括采取安全性行为指导、营养指导、相关感染症状和体征的监测、安全助产等服务;

5、艾滋病、梅毒感染孕产妇个案登记卡在试验阳性结果后5日内填写完成。

一、选择题:

1、ACDE 2 D DE ABE

D 6 ABCDE 7 A 8 A C D B 10 D

二、填空题

1、艾滋病母婴传播途径包括宫内传播、产时传播、产后母乳喂养传播。

2、HIV感染母亲所生的婴儿在生后12-18个月内,体内含有从母体带来的抗体,此时婴儿检测艾滋病可能是假阳性,但这并不表示婴儿已经感染了艾滋病病毒

3、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信息数据的收集、上报实行月报制,每月数据统计数段为上月21日至当月20日。

4、对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感染孕产妇的孕产期保健和随访服务,包括采取安全性行为指导、营养指导、相关感染症状和体征的监测、安全助产等服务;

5、艾滋病、梅毒感染孕产妇个案登记卡在试验阳性结果后5日内填写完成。

一、选择题:

1、ACDE 2 D DE ABE

D 6 ABCDE 7 A 8 A C D B 10 D

二、填空题

1、艾滋病母婴传播途径包括宫内传播、产时传播、产后母乳喂养传播。

2、HIV感染母亲所生的婴儿在生后12-18个月内,体内含有从母体带来的抗体,此时婴儿检测艾滋病可能是假阳性,但这并不表示婴儿已经感染了艾滋病病毒

3、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信息数据的收集、上报实行月报制,每月数据统计数段为上月21日至当月20日。

4、对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感染孕产妇的孕产期保健和随访服务,包括采取安全性行为指导、营养指导、相关感染症状和体征的监测、安全助产等服务;

上一篇:社会动力学论文下一篇:会计报表表外信息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