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图课程十篇

2024-06-28

机械制图课程 篇1

《机械制图》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图样确切显示了机械的结构形状、尺寸大小、工作原理和技术要求的专业学科。学好这门课程,能够表达了人们的设计思想,培养了学生绘图和阅读机械图样的能力,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机械制图》教材内容与实际教学分配

2.1 调整教材内容与之更符合教学需要

2.1.1 删减文本中重复内容

删减与同时开设的《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交叉重复的内容以及较难较深的内容。这些内容包括:表面粗糙度符号、尺寸公差与配合符号、形状和位置公差符号的含义和标注方法、轴测图章节中正二等测内容、点、线、面章节中换面法、线面相交、面面相交内容;基本体章节中圆环的投影内容;截交和相贯章节中圆柱偏交相贯内容等。

2.1.2 适当调节章节顺序

教材的章节顺序不是必须固定不变的,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授课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的前后顺序作出适度的调整。比如我在上完绪论课之后,不一定非接着讲制图的基本规定,而可以接着讲正投影及三视图的基本概念。因为学生刚接触这门课的时候有一定的学习兴趣,如果讲制图的基本规定的话,内容都比较枯燥。死记硬背一些国家标准,学生很可能就失去了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如果准备几张具有明显形状、位置特征的组合体图样,并配以实物,在介绍了图样知识及作用的基础上让学生由图样找实物,或由实物找图样,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兴趣和跃跃欲试的求知心理,这时再让学生立即进入制图原理的学习,不仅能够保持学生学习的新鲜感,同时也能让学生对此重点章节印象深刻,打下牢固的基础。

2.2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2.1 加强学生对相关文化课的补习,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要想学好制图课,必须具备几何学的基础,比如在讲授平面几何作图之前,先熟悉几何中的特殊四边形及圆形的性质、圆的公切线特点等基本知识;在讲基本几何体投影之前,首先讲了数学中的长方体、圆、圆柱、圆锥等几何体的性质。在此基础上,制图课的难度降低了,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能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制图的兴趣。

2.2.2 利用多媒体课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依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驾驭课堂,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不同的途径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和听课,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多媒体教学中。例如,在讲“三投影面体系”时,应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形象地展示三投影面的展开,‘三视图的形成。也让学生自己进行演示,教师从旁指导。然后和同学进行交流,可激发学生参与多媒体教学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一先进的教学手段,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也让传统的课堂教学更生动,从而得到更好的补充和完善。

2.2.3 穿插教学实习是学好《机械制图》的保障

机械专业的模块化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在教学实习过程中,需要进一步理解和消化机械制图知识。在车工、钳工的实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把图样中的内容加以消化吸收,使零件的结构形状、加工尺寸、技术要求等进一步确认。同时,在实习的过程中还可以把图与实物进行对照,学生的读图能力也会大大的提高。

2.3 多种教学法相结合

2.3.1 直观性教学法

直观教学包括实物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等方法,把学生不容易理解的抽象理论和复杂空间视图,变成形象、具体、易掌握的内容,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记得牢,也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立体感受能力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实物教学是在制图教学中学会运用模型、实物、挂图等直观而形象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运用投影规律认识实物与图形之间的关系,使投影要素在学生头脑中得到清晰的印象,这样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从而得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3.2 立体转平面教学法

立体转平面教学法是要培养学生的空间与平面的实际体验转换的能力,必须从具体形象思维入手。利用橡皮泥进行模型制作和实际训练,找到空间与平面相互转换的形体,是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模型制作实际训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制图教学中,让学生根据三视图用橡皮泥进行基本形体和各种模型的制作,并且借助模型制作进行正确的补图补线,有些图线能直接按投影规律补画,而有的图线却不那么容易直接补画其投影,还必须根据已知的不完整的视图想象出其立体的形状。

3 总结

总之,综上所述,在《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使学生顺利掌握《机械制图》课程的内容,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越学越轻松,越学越有兴趣。

摘要:本文探讨的是一门关于绘制和阅读机械同样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专业的技术基础课。通过教材内容与实际教学分配,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绘图和阅读机械图样的能力,突出课程与专业、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成就一批具有专业理论与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机械制图,理论与实践,激发兴趣,多种教学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宋华丽.高职高专《机械制图》教材改革探析.高校教育研究,2008,(7).

[2]程荣庭.技工学校《机械制图》教材改革刍议.科研处,2008,(10).

[3]李伟.高职机械制图教学方法初探.考试周刊,2008,(47).

[4]谢丽君.谈《机械制图》的兴趣教学.教育现代化,2006,(6).

[5]俞兰.谈提高学生《机械制图》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科学时代,2009,(3).

机械制图课程 篇2

关键词:高职,机械制图,课程改革

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速, 大量高职毕业生工作在企业生产一线中, 是我国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来源。为了提高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 提高我国的工程教育质量, 高职院校迫切需要进行工程教育的改革。

一、课程简介

《机械制图》是研究机械图样的绘制和识读规律的一门课程, 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必修的重要专业基础课, 学生进校后涉及工程技术领域的第一门课就是《机械制图》, 可以称之为未来技术人员的启蒙课。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正投影理论, 掌握机件的二维表达方法, 能绘制和识读常用机件和部件的图样。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学生应具备一定的绘图能力、读图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并能取得“绘图员资格”职业资格证书, 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并培养良好的专业素养。

二、设计思路课程内容

(一) 设计思路

学习项目的选择应突出专业岗位的职业特点, 即所选项目尽量覆盖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所讲授的项目应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 从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由浅到深, 即学员在学习完项目一后, 能够积极地学习项目二;项目的选取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或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 尽量采用现场案例和实际项目进行结合的方式。

在项目一组合体视图的绘制与识读中, 给出8个典型几何组合体的视图, 让学生通过分析、讨论, 想象出实际形状, 并与实物对照, 反复练习, 提高识图能力。在项目二零件图的绘制与识读中, 选取实际工作中典型的轴套类零件、箱体类零件、叉架类零件、轮盘类零件的零件图, 让学生进行识读, 想象出形状后与实物对照检验, 并对零件图上的技术要求进行说明, 如使用机床加工应该达到哪些要求, 通过反复练习提高识读零件图的能力。在项目三装配图的绘制与识读中, 给出多张装配图及其对应零件实物, 让学生通过读装配图, 按照装配图的要求对各零件进行装配, 并检验其正确性, 借此提高学生识读装配图的能力。

(二) 课程内容

零件图与装配图是工程中的两大类重要技术文件, 实际工作中, 学生需要读懂这两类图纸进行加工和装配, 因此本门课程课改后将重点放在两类重要文件的识读上, 这样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就可以迅速进入工作状态, 适应企业需求。本门课程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这种情况, 将零件图和装配图的绘制与识读设置成两大项目, 通过重点训练, 加强本部分的学习。由于读图过程中需要用到三视图形成等基本知识, 在教学内容设计时, 特意加入了组合体视图的识读。组合体是几何化了零件, 通过对组合体视图的绘制与识读, 培养学生的空间感, 让学生在学习组合体的过程中, 掌握读图的基本技能。学生掌握了组合体的读图技能后, 将零件图中的技术要求进行适当讲解, 学生就可以迅速掌握零件图的识读方法。因此, 本课程所设置的三个教学项目组合体、零件图、装配图之间是递进的关系, 教学过程设计由浅入深, 符合读图学习的基本规律。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大胆实践, 边学边做, 在体验的同时形成自己的经验, 达到提高实践能力的目的。在教学中, 教师规划课程, 设计项目, 在课堂上, 穿插实际的工作项目, 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融合, 使学生提高专业技能。在前两个项目中, 学生通过读图, 想象分析出形状, 并绘制轴测图以检验读图正确性。项目三装配图中, 学生通过读图, 对各零件进行装配, 并检验装配的正确性。所有项目实施过程中均采用分组教学, 锻炼学生的相互配合协作能力。

四、课程特色

(一) 按认知规律和工程分析与设计要求重组教学内容

以培养学生综合绘图读图能力为主线, 以应用为目的, 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的原则来确定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体系结构, 对教学内容作了重新整合和改革, 更适合当前企业对技术工人识图能力的要求。

(二) 培养工程意识

各阶段均突出“应用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创造较强的工程氛围。在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的项目化、案例化教学法, 通过优化课内, 强化课外的方式, 让学生获得较多的工程应用训练。

(三) 将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

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 可经过考试后获得高级制图员技能等级证书, 实现“课证融通”。

五、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一) 网络教学推广不足, 网络课程形式单调

解决方法:在原有资源的基础上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建立精品课程建设技术支持团队, 对机械制图精品课程的网页制作等提高技术支持, 引入专门的电脑人才协助主讲教师, 整合已有教学资源, 保障网络畅通。新添加的资源力争做到形式多样, 内容新颖, 完善。

(二) 课程的综合项目教学内容有待进一步优化

解决方法:积极利用实习实训中心, 寻求实践指导教师帮助, 不断改进项目教学, 优化课程。同时, 聘请院内外专家开展课程改革与建设方面的专题讲座, 指导教师进行课程改革与建设。

六、课程建设未来规划

一是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采取有效措施, 逐步形成一支老中青结合, 学历、职称与专业结构比例均衡的师资队伍。

二是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 以课堂教学为基础, 以实践教学为突破口, 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考评方法。

三是进一步完善课程内容体系, 创建适应工程应用型人才的素质教育模式。

机械制图课程分层教学初探 篇3

针对如何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学生 “学得进、留得住、能成才”的问题,笔者在机械制图教学中进行了分层教学的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我国教育方针提出:要使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征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让每一个学生在其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分层教学法就是在班级团体中针对生源特点和文化基础、学习能力的差异,分层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施以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努力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需求的一种教学模式。

分层教学法遵循“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倡导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掘出学生的学习潜能,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切合自身特点的教育和发展,达到“分层施教、层层提高”的教学目的。

二、分层教学的实施过程

1.学生分层,制定教学目标

学生分层是进行分层教学的前提。学生分层的目的在于了解并划定每一位学生现有的最近发展区,以便教师在教学时做到“有的放矢”。笔者的做法是:通过问卷调查、小组座谈、个别谈话等形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技能、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等情况并加以分析诊断,将全班学生按基础知识的厚薄、认知能力的高低和学习习惯的优劣依次分为A、B、C三个层次,并将各层次学生按一定比例配合成立学习小组,建立个人进步档案。与此同时让学生充分理解:分层只是一种动态的教学管理方式,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各人所处的层次会随着各自学习情况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合理升降。按照每一位学生实际学习的可能性进行分层,让每一位学生随时都处于一个充满活力和积极进取的发展变化之中,从而获得最优化的发展,避免由此给学生带来骄傲自满或消极悲观的不良情绪,使之在教学中能主动配合老师的施教活动。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导向。教学目标分层对各层次的学生能起到较好的定位作用。而分层教学目标定位得是否准确,又是分层教学能否达到预定目标的关键所在。笔者认为:确定分层教学目标的原则应是在保持与教学大纲总体要求一致的前提下,突出不同层次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每一位学生的求知需要。

机械制图是研究机械图样的图示原理、看图和画图方法及有关标准的课程,是一门既有系统理论,又有很强实践性的技术基础课。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识图和作图的能力。笔者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如下的目标要求:A层次的学生以熟练运用基本知识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为主,重点放在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创造性发挥上,着重培养其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勇于奋进的探索激情;对B层次的学生则以基本知识的熟练运用和适度拓展为主,把看图与画图能力作为重点,培养其学会学习、乐于从绘图过程中体验成功,养成科学严谨、认真细致的良好习惯,并鼓励他们争取成为A层次的学生;对C层次的学生以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为主,降低理论知识的要求,充分运用实际教学模型,侧重读图能力,注意消除其对制图的恐惧心理和畏难情绪,培养其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努力将其发展成为B层次的学生。

2.分层备课和授课

分层备课是保证分层教学实施的基础。备课时要因人而异地设计教学环节,做到扬长避短、分类指导。具体是:在透彻理解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制定不同深度、不同广度的教学内容,确定教学起点,并把教学内容分为有梯度的几个模块:第一层属形象记忆内容,保证C层学生“吃得了”;第二层是理解和掌握的内容,保证B层学生“吃得好”;第三层是熟练掌握和运用的内容,保证A层学生“吃得饱”。特别要设置好帮助C层次学生解决学习困难和发展A层次学生潜能的有效方案,确保各层次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分层递进。

如“组合体视图”是机械制图课中的重点,是发挥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关键内容。其中的“补视图、补缺线”又是难点内容。笔者在教学中首先对全体学生介绍解题思路、方法和步骤,并作解题示范,然后对C层次的学生,要求他们记住解题步骤,至于是否需要进一步理解则要根据他们的实际能力循序渐进;对B层次的学生要求能理解作图的原理并能按步骤熟练作图;对于A层次的学生,则要求在掌握熟练作图的基础上,思考第三视图是否有多解的可能,以此拓展学生的思维。这样,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学有所得,学有所进,共同发展。

分层授课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中心环节。笔者在教学中采取“三合”(导入新课、集体讲授、集中归纳)与“三分”(分类自学、分类指导、分类练习)的教学策略,并合理地把握教学过程的“分”与“合”的时机与节奏。在“三合”环节中,主要面对B层次的学生,适当兼顾A、C层次的学生;在“三分”环节中则重点关注A、C层次的学生;课堂内重点放在“三合”,课堂外侧重考虑“三分”。对C层次的学生,采取“低起步,补台阶”的方法;对B层次的学生,采用“慢变化,多练习”的方式;而对于A层次的学生,则进行“拓思维,促能力”的办法。“三分三合”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没有被打乱,还能较好地解决各层次间的动静配合。整个教学过程注意强化目标意识,课前提出目标,课中和课后要及时检查目标达成情况,做好及时调整和完善,为后续教学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如:机械制图第一章是学习和掌握后续各章节的基础和前提。教学的基本目标是掌握机械制图的基本规定和作图基本操作技能,知识的迁移目标是掌握图面合理的布置及正确的作图步骤。教学中,笔者发现:A层次的学生在听完课后通过作业就很容易达到教学要求,B层的学生经过课堂集体讲评也能达到教学目标,而C层次的学生则需要手把手地加以辅导才能基本达到教学目标。由此可见,及时检查落实、调整完善目标达成情况不容忽视。

3.作业分层与辅导

布置作业是检查教学质量及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一种手段。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质和量的作业。笔者通常将作业分为基础类、巩固类和提高类三种,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完成相应层次的作业。由于设置的作业具有层次性,确保了教学与各层次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相适应,学生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去完成学习任务,对知识的学习由记忆现成的规则和结论,转移到主动探索上来,从亲历知识的过程中获得发现的快乐,并在成功创新的体验中建立起学习制图的信心。

如:学习“画组合体三视图”一课时,笔者在讲解结束后,给不同层次的学生相应分发各种结构异同、复杂程度不等的实物模型,要求学生采用独立思考或是小组讨论等形式画出物体的三视图,同时提示形体的表达方法不是唯一的,启发学生在不违背主视图选择原则的前提下,还可以考虑从几个方面选择主视方向,画出不同主视方向同一物体的三视图,并鼓励低层次学生向高层次挑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良好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生作业时,注重巡视过程,注重个别辅导和问题的“反馈”环节,发现共性问题及时“合”起来集体讲解。结果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按一个主视方向正确画出物体的三视图,还有不少同学画出了同一个物体不同主视方向的三视图,而且许多低层次的同学都挑选高层次的模型来画。

在课外辅导答疑时,对C、B、A各层次的学生分别采取“扶、引、放”的方法,对C层次学生多启发、多鼓励,“扶”着他们顺着教师的思路逐步找到正确答案,让其在获得成功的同时建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对B层次的学生,则督促他们独立思考,“引”着他们学会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必要时教师给予一定的启发;对A层次的学生,“放”开他们大胆质疑,勇于解疑,敢于发问。

4.分层测试与评价

分层测试是衡量分层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由于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不一致,若采用统一的试题,容易使优等生因得高分而骄傲自满,学困生则因分数低而自尊心受到伤害,所以,测试的标准就应该有层次区别。笔者的做法是:在同一份试卷中编排有基础题、提高题和综合题三部分,对三个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已的实际情况选择同档次或高档次的题目。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对不同层次学生采用不同的记分方法。

既是分层教学,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总评价也应该是多层次、多元化的。评价要强调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从不同的角度去分层评价,只要达到分层的教学目标就给予合格成绩。要本着学生得到发展这个目的去评价,更要注重平时学习过程中的进步,不单以考试成绩论成败。

经过测评检查,对已达到分层越级条件或达不到原来层次标准的学生要及时给予合理的层次升降调整,并对其制定出新一轮的学习目标。

三、效果与体会

分层教学使教师再不能“一个教案用到底,一个教法讲到底”,同时由于学生的思维活跃,提出的问题千差万别,需要教师课前“做足功课”,课堂上要具备很好的驾驭能力。

分层教学师生互动机会增加,师生关系更加和谐、融洽,这种亲和因素的作用可以促进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

分层教学目标符合学生实际情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尝试精神,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主动学习、乐于学习、 善于学习”,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学得进、留得住、能成才”的问题。

机械制图课程设计 篇4

一. 课程设计的目的:

《机械制图》是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也是一门工具课。是培养技术工人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所不可缺少的一门重要课程。我们在已掌握机械制图基本知识和绘图能力的基础上进行这次课程设计,其基本目的是:

1.通过《机械制图》课程设计,使学生们把已学的机械基础、机械制图、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公差与配合等有关课程紧密的联系起来,从而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正确设计思想,训练综合运用已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掌握课程设计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基本尺寸标注和工艺要求、绘制《机械制图》的正确格式,要基本看懂和绘制中等及以上的零件图和装配图。

3. 进行工程技术人员所必备的基本技能训练,能运用国家标准和规范,查阅设计手册和资料,培养和提高绘图和查阅资料等能力。

二. 课程设计的要求:

1.针对设计中所遇到的问题,随时复习教科书上的有关章节和内容。

2.提倡独立思考、深入钻研的学习精神和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有错必改、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反对不求甚解、照抄照搬、敷衍了事、容忍错误的做法。

3.设计分阶段进行,每一阶段的设计经认真检查无误后,方可继续进行。

4.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地和有重点地满足可靠、耐用、安全、经济、先进和外形美观等方面的要求。

三. 课程设计的工作量:

在规定的学时内(30学时),每个学生必须完成以下设计工作量: 轴结构装配图一张(3号图纸);零件图三张,即:联轴器、齿轮和轴(4号图纸);设计所明书1分。

四. 准备工作:

准备好设计资料,绘图工具(丁字尺、三角板、圆规等)、计算器、图纸和报告纸等。

五. 其他:

1.轴的技术要求:

调质硬度HB=217—255;过度圆角R=2;倒角为2×450。

2.齿轮计算参数:

m=4; z=20;α=200

机械制图课程 篇5

关键词:机械制图,教学改革,网络教学模式

0 引言

《机械制图》是机电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性课程, 对于图纸的绘制和有关图纸的分析是机电类专业学生所要具备的重要技能。为适应现代化机电行业的实际需要, 做到与时俱进, 也根据近些年《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 倡导改革迫在眉捷。

1 教学内容的改革

目前, 计算机技术在机械行业的广泛运用, 使得机械设计制造的过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机械业对相关人才的要求也不再是单一狭窄的, 而是多方面科学的、宽广的。因此, 必须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一定量的课程整改。

1.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做到专业课程之间的整合

1) 《机械制图》作为后续课程学习的基石, 它存在的重要性是无可厚非的。因此, 首先要将设计、制造、公差配合、金属工艺等等学科的内容进行有机合理地融合, 将融合渗透的理念融入到其中, 把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充分地体现出来, 从而实现一个学习与应用的整合, 锻炼学生对机械技术系统架构有个整体的理解。

2) 还要根据社会机电类行业对学习的需求反馈回来的信息进行人才定向培养, 为后续的学习研发提供更好的理论基础, 也根据生产需要, 对教材调整修改, 多增加机电专业学生对机电设备图纸的分析能力训练等。

1.2 课程对应于专业体系的调整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对自己所学的东西知识点进行一个学以致用化, 而在传统的机械专业的课程设置中, 《机械制图》《互换性和技术测量》《Auto CAD计算机辅助设计》都是独立开设的, 缺乏一个整体性, 不利于知识点的整合学习。而《机械制图》又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基础性课程, 在学习的时候需要一个整体系统的辅助, 以免在多个课程进行学习时导致知识点的混乱。

1.3 对知识内容进行删减或增强

为了符合实际需要, 根据教学大纲必须对内容做出相应的删减或者增强。也为了满足教学的内容需要, 对图纸的分析以及图纸设计的需要, 适当删减图学和画法几何的有些内容是有必要的。如一般位置直线的实长及对投影面的倾角, 空间两直线、两面和轴测图的教学课。虽然这些内容对学生投影原理的理解, 增强空间思维力有所帮助, 但是它过分的偏向于知识理论学习, 对后面有关视图的理解帮助有限, 并且在学生的理解方面也不易掌握, 从而导致部分同学对该学科产生一种排斥心理。而在实际操作中熟练地把握住点、线、面的投影规律, 对于很多视图进行分析是没问题的[3]。增强学生徒手绘制机械图制的要求, 强化学生的徒手绘制草图能力, 同时也加强学生的测量绘制和对图分析能力培养, 加强对机械制图和技术制图理解, 达到手工制图和技术制图手到擒来的效果。

1.4 引入网络教学模式, 体现现代制图工具和方法

学习的重点不是学而是用, 学以致用适应整个社会的发展才是我们学习的目的。而网络教学模式的引入可以更好地及时地发现问题, 并对问题进行一个系统的解决 (见图1) 。

2 教学方式的改革

2.1 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应用。

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一个适当的丰富, 明确教学的目的, 做到教学的整体性、多维性, 把“立体感”灌输到整个教学过程当中。

2.2 实践教学特殊技能训练

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及探索欲望, 对典型的案例制图养成一个由观察、分析、操作、解决的好习惯, 在老师辅助作用下, 充分地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以及一个综合能力的发展。

2.3 导师实践教学方法

2.3.1 调整培养目标, 侧重能力培养

职业能力的培养是使学生具有机械制图的高素质, 成为实用型职业技术专门人才的必要途径, 所以在导师教学过程中应该侧重于制图知识的运用, 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为出发点, 为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提升打下基础。要求学生, 能够熟练的掌握正投影法的理论和方法;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掌握绘图和解读图纸的办法, 计算机绘图的方法, 提高学生的制图能力。

2.3.2 把握学习的要点进行因材施教原则

在教学的过程导师必须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以及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精选教学内容,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并且还要在传统教学模式之下对不同能力的学生进行不同模式的辅导, 以达到教不遗留学不厌学的良好效果。

4 结语

把握学习重点, 明确了解社会对机械制图方面人才的需要, 通过教学改革引进计算机技术等在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的过程中摸索出一个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 为社会输送更多机电类人才。

参考文献

[1]刘虹, 辜文娟, 蒋丽珍.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职教论坛, 2012 (35) :17-18.

[2]谭梅.高职《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 2012 (23) :29-31.

机械制图课程 篇6

1.1 高职院校生源增加, 整体素质良莠不齐

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指引下,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健康高速发展。该决定要求在高等教育阶段, 重点发展高等职业院校, 扩大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2010年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1]

随着高职院校的扩招, 录取分数线大幅度的降低, 导致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良莠不齐, 并且整体素质有下降的趋势。学生对教材内容觉得有难度, 对教学进度感到过快。由于这些情况的出现, 我们无法再沿袭传统教学模式。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就业方向而因材施教, 采取分层教学的模式。

1.2 机械行业的发展, 对高职教育提出新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机械设计与制造等相关产业高速发展, 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与之配套的是高职院校中机械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汽车制造与装配等相关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机械行业对从业人员提出了从劳动密集型向自动化、智能化的先进制造技术转型升级的要求。[2]为达到这个目标, 高职院校机械相关专业必须加强教育改革和创新。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 我们应该深刻认识高等职业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 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2 创新教学的内涵

2.1 教学理念的改革

2.1.1 就业为导向, 技能为目标

在教学理念上, 高职院校中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基于工作过程进行针对性教学, 从而让同学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实用技术。传统的《机械制图》课程在教学中对制图原理和表达方法强调较多, 而对识图能力的训练较少, 忽略了该课程的实践性。[3]笔者认为,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利用教授绘图的教学手段, 重点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空间想像能力为教学目标, 这样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应用为本, 够用为度。”

机械制图是工程类、特别是机械专业的重要且最具难度的基础课, 关键的难点在于空间概念的建立以及机件表达方法的正确选择。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多媒体课件为主, 以实物模型为辅。虽然静态的图片或者动态的视频有直观明了的优点, 但是不能完整的表达机械制图的思想, 难以体现三维实体与二维图纸之间的关联。同时, 在课堂上大量的多媒体信息堆积, 会造成学生的视觉疲劳, 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而空间想象能力正是学生最欠缺的地方, 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正是学好机械制图的关键所在。

2.1.2 以人为本, 因材施教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允许个体差异, 以人为本, 因材施教, 促进全体学生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都能发展。[4]据统计, 大部分的学生毕业之后并不以绘图为工作, 而是成为流水线上的操作工。因此, 对于这部分学生而言, 只需要具备识图能力及严谨的工作作风就可胜任工作。对于一部分优秀的学生则可在此基础上提出更高的要求, 掌握绘图技巧。此外, 对于少数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适当降低难度, 在课后加以辅导, 布置一些简单的题目, 勤加练习, 逐步提高。[4]

2.2 教学方法的创新

Solidworks是业界知名的三维机械设计软件, 被广泛应用于机械、汽车、家电、数码通信和玩具设计制造领域。它集成了零件设计、曲面造型、钣金设计、机构运动与仿真、图形输出和数据转换等功能, 产品设计功能非常强大。其中, 三维建模和装配体等模块对“机械制图”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均有助益。

在课堂上引进Solid Works软件以辅助教学, 有如下三个方面的好处:

1) 多视角观察物体模型, 帮助学生增强空间立体感, 激发学习兴趣。

Solid Works的三视图 (与机械制图中的三视图有一定区别) 有利于学生建立空间想象能力和提高看图能力。

2) 使得机械制图课程平面知识立体化。

按照工作原理设计零部件或整体装配件的动作, 利用该软件的动态装配体演示模块来展示零部件或整体装配件的装配过程, 使原来繁琐复杂的平面图形转化成为立体图, 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思维过程形象化, 进而明确装配体和零件的连接和装配关系, 使教学效果得以提升。

3) 让学生初步了解零件加工过程, 为今后工作岗位技能奠定基础。

利用Solid Works可清晰地展示零件的制作过程, 真正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 为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奠定初步基础, 同时可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如组合体、剖视图、断面图的理解, 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

机械制图的教学过程主要是围绕绘制和识读零件的三视图展开的[7], 其核心内容有两个:一是学习如何用二维图形表达三维实体模型, 二是如何由二维平面图形想象三维空间物体的形状。由于Solid Works是三维模型与二维图形双向关联的绘图软件, 并具有利用参数化和尺寸驱动模型, 在二维绘图环境中可以进行各种标注的特点。故将Solidworks应用于教学中, 学生可以通过学习绘制二维草图从而得到三维实体模型, 使得三维建模的过程变成零件的读图及尺寸标注的过程, 从而建立起平面视图和空间实体之间的对应关系, [5]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有效的弥补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三视图与实物脱节的、学生无法将二维视图与立体图相对应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 一边讲解一边演示作图过程, 引导学生逐步深入, 让学生通过系统的思维过程获得完整的认识。[5]将空间的想象具体化, 可以加快学生对空间概念的理解和消化, 逐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学习的积极性的同时, 也有效地发挥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3 结论

将Solid Works三维建模技术与“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相结合, 这是一种新的尝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也感受到这种教学方法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活跃了课堂气氛, 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为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方法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

参考文献

[1]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国发[2005]35号[Z].

[2]刘佳雯, 景玉军.高职院校机械制造类专业创业教育浅析[J].科教导刊, 2013 (12) :83-85.

[3]刘滟.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以项目模块为载体的机械制图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J].高等职业教育,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08, 17 (4) :34-37.

[4]王晓玲.《机械制图》教学初探.中外教育研究, 2009 (7) :170.

机械制图课程 篇7

一教学现状及关联

一直以来, 中职学校机电专业都开设了机械制图与Auto CAD这两门专业课程, 分别由两个或两个不同专业的教师讲授, 这种分段式、独立式的开设课程方式导致了教学内容庞杂、重复与脱节, 教学效果一般。但是这两门专业课之间存在许多相通之处:机械制图是Auto CAD的基础, 必须在掌握机械制图的基本理论、投影规律等基础上才能应用Auto CAD画图。因此, 这两门课程关系紧密, 相辅相成。

二一体化教学的实施探讨

1. 整合课程

将两门课程整合成一门课, 以机械制图基本理论为前提, 培养学生的绘图原理, 看图、识图能力, 以Auto CAD软件作为绘图平台, 以动手绘制图纸能力为目标, 将机械制图与Auto CAD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同时教学大纲、教案等也要相应地做出调整。

2. 教学模块的设计

可根据专业特点, 以“识图为主, 够用为度”为原则来设计教学模块内容, 此外, 按照教学目标的不同, 有目的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如在制图教学部分, 根据教学目标创建一些有特色、实用的教学模具及制作相关多媒体课件, 如正投影与三视图分析、图样的基本表示法、零件图、装配图等教学内容, 都可通过制作相关教学课件进行辅助教学, 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看图、作图教学部分, 可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同时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 制作出适合学习的识图训练作业, 加强对学生识图能力的训练。

3. 教学方法

第一, 交错融合教学。教学时应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 有针对性地加强练习题, 开展“机械制图计算机化”的一体化教学训练, 让学生进行双重训练,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识图和绘图能力。把Auto CAD这门课程作为一个学习工具贯穿在机械制图的学习过程中, 教师可以对两门课程进行整合: (1) 把机械制图的制图基本规定和Auto CAD设置绘图环境进行整合; (2) 把机械制图的点、线、面投影规律和Auto CAD的基本操作命令 (如圆弧、直线、多边形等) 进行整合; (3) 把机械制图的组合体画法和Auto CAD的三维建模进行整合等。这样可使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绘图的方法和技巧, 从而改善教学效果, 提高教学效率。

第二, 分层教学。中职教育要以能力为本位, 以就业为导向, 培养合格的中级技能型人才。我们可将整合后的教学内容分为基础模块、专业模块、提高模块三大模块, 即分层教学, 以适应不同专业的岗位群或工种群。如数控专业可选择专业模块;机电和焊接专业可选择基础模块、专业模块;实行分层次教学, 这样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4. 课时分配及考试方式

机械制图与Auto CAD的一体化教学, 课时分配比例一般为2∶3, 其中机械制图课时为80学时, Auto CAD课时为120学时。机械制图与Auto CAD课程整合教学实施后, 对学生的考核不能只是期中、期末考试来进行单纯的知识考核, 应建立起以识图能力为核心, 以实际操作为主, 笔试为辅, 通过手工绘图作业、Auto CAD上机绘图作业、平时的上机练习及笔试, 综合评定学生的最后成绩。

5. 一体化教学的前提条件

第一, 教材要配套。教材中要有与教学内容相符的Auto CAD上机练习内容, 以及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

第二, 对师资的要求。教师的水平和素质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培养质量, 任课教师应具备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 有过硬的Auto CAD操作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能把自己在机械制图教学中的实践与Auto CAD的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三, 相应的硬件设施。教学改革是关键, 硬件环境是基础。除了要配备专门的计算机绘图实验室, 还需进一步加强软件、硬件建设。这样才能为一体化教学提供保障。

总之, 机械制图与Auto CAD一体化融合教学后, 尽管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教学手段, 也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中职学校人才的培养要跟随企业的要求而改进, 要按企业的要求来培养学生, 要面向企业, 勇于实践, 为企业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

摘要:针对中职学校机电专业两门重要专业课程机械制图及Auto CAD单独授课, 导致课时增加、内容重复、教学效果一般的问题, 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 提出了将中职学校的机械制图及Auto CAD课程进行有效整合, 以切实提高专业课程教学效果。

关键词:机械制图,AutoCAD,课程整合

参考文献

[1]李梅.CAD与《机械制图》的整合[J].职业教育研究, 2007 (2)

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方法初探 篇8

【关键词】机械制图教学方法

机械制图课程是中职学校机械类专业的基础课,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想象能力、使学生具备识图和绘图能力为教学目标。近几年,随着中职学校扩招.学生的学习基础普遍较差,难以理解抽象的课程原理,而传统的教学方法直观性不够,难以适应中职教学的需要,因而教学效果也难以保证。要提高中职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效果,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以直观的感性认识为出发点,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从而达到启发学生的空间思维及培养学生识图绘图能力的目的。本文对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一、以兴趣促学习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因此.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应通过增强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中职学校所培养的学生是未来企业生产一线上的工人,因此,应使学生了解今后工作岗位对学习的要求。教师可在授课前带学生到实习车间或附近工厂参观,使学生了解零件的加工过程、设备装配、设备维护维修等,明白技术工人必须具备看加工图纸的能力才能胜任工作,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其次,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模型,将想象变为实物,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教师可利用课余时间教学生用纸制作操作简单的基本体模型,这样的简单操作既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使学生在制作模型过程中对基本体的组成面及其关系有一定了解。最后,应以赛促学。在校内的技能比赛中可以设立绘图比赛项目,使学生有目的地学习。通过技能比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给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从而形成相互学习、相互竞争的良好学习风气。

二、采用直观教学法

直观教学可把学生不容易理解的抽象理论和复杂的空间视图,变成形象、具体、易掌握的内容,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记得牢,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立体感受能力的有效方法。直观教学法主要包括以下两种形式:一是实物教学法,即利用实物进行教学。中职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相对薄弱,对机械制图课程内容理解存在困难,教师仅仅凭借以往的“说课”方式,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将比较抽象和不容易理解的内容挑选出来并进行实物演示,让学生通过直接观察进行理解。如讲授直线与平面的投影时可以用铅笔、直尺、三角板、教室及桌子的各面及边等做实验,让学生边观察实验边学习。又如直线的投影特性是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的理论基础之一,也是教材的重点之一,但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要真正理解透彻很困难。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首先让学生两人一组,准备两支铅笔、一张纸和一把三角板。其次,要求一个学生拿铅笔任意放在白纸的上方(但不能垂直),同时要求另一个学生根据点的投影知识,逐一标出铅笔上各个点的投影。这样,可引导学生得出“直线的投影是一条直线”的结论.进而引导学生认识到只要取直线上两点的投影连接即可得到直线的投影。最后,要求学生分别作铅笔平行于投影面、垂直于投影面和倾斜于投影面时的投影,量得其长度,分别与铅笔的实际长度相比较,并引导学生得出“平行于投影面的投影与实际长度相等”、“垂直于投影面的投影只是一点”、“倾斜于投影面的投影比实际短”的结论,进而引导学生认识到直线的投影特性,即真实性、积聚性、收缩性。这样,可使学生既能对直线的投影有很直观的认识,又能对直线投影特性有较深刻的理解。再如.讲解基本体投影及表面点的投影时,教师可让每位学生拿出自己制作的模型对照观察并绘图,也可以在基本体表面画点并绘出其投影。这样,学生配合教师上课边观察边绘图更容易对所学知识进行理解。二是多媒体教学法,即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随着多媒技术应用的推广,机械制图课程中的很多教学难点都可借助多媒体得到突破。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课程难点的教学往往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较抽象的问题,如三视图的形成、截交线与相贯线的求解方法、读组合体的三视图、读零件图及装配图等。而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从而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如在三视图的形成和截交线与相贯线的教学中,多媒体课件在计算机上实现空间形体的立体展示,以灵活、方便的人机交互方式给学生强烈的感官刺激,采用动画的方式一步一步地给学生展示三视图的形成过程和截交线与相贯线的求解方法。教师利用三维软件制作好模型库,在上课时通过CAD软件把做好的模型进行组合,使学生直接看到相贯过程,组合体的组合过程及结果等。在展示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给学生设置问题,启发他们并引导他们积极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讲练相结合

机械制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基础技术课,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侧重于对学生绘图、读图能力的培养。教师可遵循“讲一练一评一再练”的模式进行教学。教师在讲授完定量的教学内容后,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利用教材中的思考题和精心编制的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并力求在训练中突出重点、难点;在学生做完适量的练习后,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评讲分析,解决学生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再练”旨在通过再一次针对练习中突出的问题进行训练,帮助学生弥补知识缺陷,巩固所学知识.进一步提高技能。由于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在每个章节的内容结束后学生的掌握程度往往是不同的。在每个章节的内容结束后,可要求学生做一次综合练习来巩固所学的知识。如果所有学生的题目难度相同,那么接受能力强的学生会感觉太容易,而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又不会做.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应根据学生的情况对其所做练习进行分层设计,所设计的题目应有一定的梯度,能适用于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对学习产生兴趣。例如,在读组合体的三视图的综合练习中,可准备四至五套难度不同的题目,最简单的组合体可以选择两个长方体的叠加体,然后将不同的基本几何体叠加或切割,逐渐增加题目的难度。同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选择题目。

四、促进合作学习

中职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因而单靠教师指导是不够的,否则有的学生跟不上学习进度,就会产生厌学情绪。合作学习是指课堂教学以小组学习为主要组织形式,根据一定的合作程序和方法促使学生在异质性小组中共同交流,协作完成工作任务,使学生通过人际交往实现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的全面发展。合作学习要求学生不仅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对他人的学习负责,为取得小组的、实际也是自己的成功而努力。这种团体规范的形式反过来又会促进同伴间的合作性活动。这样,合作学习一方面组织了学生之间有效的信息系统以促进学生发展,另一方面又克服了由于要不断调整集体内关系而影响活动效率提高的倾向,以协同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此外,由于师生共同参与教学进程,因而可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和融洽师生关系、学生与学生关系的效果。

机械制图课程 篇9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的总体方针是以技能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结合此方针中职学校《机械制图》这门技术基础课程,在教学中如何运用一套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应用所学知识提高读图绘图能力已成为本课程的最终教学目标。

关键词: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方法:绘图读图能力

机械制图课程是中职学校机械,数控类专业的主要基础课,担负着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绘制和阅读机械工程图样的能力的重要任务,工程图样是机械加工的技术语言,而机械制图课程是解读这门语言的钥匙。因此机械制图教学成败直接关系到学生就业后的从事机械加工的能力。

机械制图课程是学生进入中职学校首次遇到的专业技术课程,但最初学生对《机械制图》的基本概念难以理解和记忆,空间想象思维难以形成,所以导致一些学生厌学现象。因此,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把教材中理论概念结合具体实例向学生传授,易于他们的理解、记忆与掌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

一 帮助学生克服厌学情绪,提高学生学习制图的兴趣

《机械制图》一向是许多学生畏惧的学科,不但需要学生记忆那些基本概念、投影规律,更需要有较好的空间想象能力。如何使他们很好地记住这些概念、投影规律及标准,更容易理解并掌握这些内容,是提高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只有教师讲,单一的沉闷的课堂教学是学生最烦,最易疲倦,也是最缺乏思维、积极性和主支性的一种教学,教学效果最差。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使教学在轻松、愉快活泼气氛中进行,让学生思想情绪和学习气氛互补、互齐、互相调节,互相促时,使学生处于最佳心理状态。如在制图室中实践画图,让学生讨论,各抒已懈,互相学习,互相启发,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时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也最有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还可开展其它教学形式。如组织学生到实习工厂参观,组织专题讲座课堂教学中适时进行学生板演与提问,以此调节学习气氛,克服厌学情绪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制图课程自觉性、主动性。学生对课程有了兴趣才会将课程学好。

二 巧妙运用教具和电教手段,积极开展多媒体教学

传统的机械制图课程粉笔+黑板式的教学。教师在课堂上往往要书写大量的板书,画大量的图,重复劳动多,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下,往往无法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

因此应采用图物结合来进行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过程,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充分提高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模型、示教板、挂图等教具能使学生更直观的观察物体的主要特征及各种事物之间联系,教师对这类教具的选用尤为重要。

为了更好的将同一内容往往要多次重复演示。教师可采用课件,幻灯片等多媒体教学这一辅助手段适时地穿插于教学之中,与模型、示教板相结合,就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它不仅具有较强表现力,可以用来直接完成教学任务,还能调节课堂教学气氛,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使得视觉、听觉、角觉多种知觉系统协同参与学习,有助于知识获得的精确和完善性,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在《机械制图》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把许多文字教材表达不清楚的内容,通过PPT或幻灯片进行微观和宏观、表态和动态相互转化,不仅能让学生了解整个教学,内容的连续过程,更突出表现教学对象的本质特征,把细致入微之处,关键转变点充分突现出来。同时对重点、难点可重复播放,加长停留时间、增强教学效果,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学生易接受,大大提高了短时记忆容量,促进长时记忆。此外利用预先设计的多媒体习题库可以让教师根据需要多举实例,也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较多练习。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进行交互,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进行讨论分析,解决问题,同时,结合黑板作图,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三视图的建立与投影规律,投影作图、剖视等都可自制多媒体习题课件应用于教学中。

三 结合实际图例培养学生实际绘图读图能力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掌握了知识并不等于有能力,能力只有在不断实践中才能形成。实践绘图课堂化就是将绘图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项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到具有优化环境的制图室去面对实物进行实际绘图。教师仅提出要求,作一些必要的指导,学生可讨论,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三视图书、剖视、剖面、零件图、本专业准件等章节都可进行。绘图是《机械制图》特有的实践教学。通过绘图不仅可以检查学生所学理论知识,更是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的应用过程。学生只有经常不断地练习,才能在绘图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这样不仅巩固了知识,促进知识的获取,提高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还可促进知识的发展,发生飞跃的认识,培养起创造能力与个性品质,在今后实际生产中进行技术革新、小发明、小创造。

此外教师还可以找来实际加工零件图纸,将同学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分析零件的结构以及形状尺寸,位置尺寸。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只用通过以上方法学生将所学机械制图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中。才能达到机械制图课程在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目标即绘制图,读懂图。

四 开展计算机软件绘图课程,升华机械制图课程知识体系

计算机绘图的三维绘图和三维实体造型技术可以进行三维曲线、曲面的绘制,还可以组合造型,这样就可以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形体分析方法和训练空间构思能力,通过多种媒体的设计,展现几何形体的结构特征,以此来使学生在这种特殊的“情景”中,将大脑中的各种简单形体的认知联系起来,形成对复杂几何形体的认知,从而正确理解利用二维图形对三维几何形体的表达。还能使学生更全面的掌握计算机绘图的内容和技术技巧。为此,我校开设了CAD,CAXA,uG等软件课程将枯燥的机械制图课程从单一的笔,纸绘图升华到鼠标、键盘绘图,这种方法极大的提高了学生们学习机械制图课程的热情。而且利用三维实体造型软件Pro/ECAXA、uG等制作三维电子模型,并通过使用特殊插件,能够在网络上实现电子模型的仿真模拟,能够随意旋转、移动、翻转模型,使学生通过对电子模型的研究,达到对真实形体的理解,从而较快建立空间概念,培养空间想像能力。使学生懂得只有学好机械制图基础课程才能为以后学习的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以上四种教学方法,我校数控类,机械类学生近几年来学习机械制图课程的热情逐年提高,对本专业的相关知识的掌握也有了长足进步。多名学生在省市级各类机械加工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学生毕业就业率显著提高。

机械制图课程 篇10

近年来,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设备不断更新换代,企业对技术工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熟练掌握高精尖设备操作技术、具有技术革新和创造力的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1],而对于我们高职教育旨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技术应用性或职业性人才)。高职教育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这种教育更强调对职业的针对性和职业技能能力培养,是以社会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由此以来,职业教育将从以下两个方面发展:一方面,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推广,职业教育的规模以及招生总数在进一步扩大,这就意味着家长和学生在选择专业时有了更大的选择,学生有了更多接受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社会需求决定高职专业的设置,一直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在招生和就业上实行的是“统一招生,统一分配”,然而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从20世纪90年代起,对大中专毕业生由以前的“统一分配”变成“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因此,一些家长和学生在专业的选择上采取了务实的做法,通常选择一些需求量较大,容易就业的专业,随之,高职院校千方百计设置一些需求量大的专业来满足学生和家长的这种心理。这就给高职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做好中高职的衔接,如何做好不同层次学生的教育教学,这就是各个学校必须要解决的问题[2]。

2机械制图课程改革

《机械制图》是机电一体化、数控专业、机械设计制造、模具设计、汽车检测维修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为后续开设的专业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高职《机械制图》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正投影法的基础知识及其应用,培养空间想象、空间分析、徒手绘制草图、尺规绘图、阅读和绘制机械图样、并学习贯彻技术制图与机械制图国家有关规定,查阅有关标准及手册的能力,同时培养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为机械生产、加工一线职业岗位人员培养识图能力,而不是图样绘制能力,所以课程名称建议改成《机械识图》,一方面名称涵盖更加广泛,另一方面体现课程目标任务的更改,弱化了图形绘制这一特定的概念。《机械制图》的研究对象是机械图样,用于表达设计思想,加工制造零件、零部件装配成部件和机器,指导正确的操纵使用和维修等,它是工程技术人员交流技术思想的工具,是工程界的技术语言。

2.1关于课程内容的改革

按照高职教育教学规律的要求,要实现三个中心的转移,即以教材为中心向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中心转移;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移;以课堂为中心向以工作过程和工作现场为中心转移。只有理清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这些新思路和新观念,才能都搞好《机械制图》教学改革。《机械制图》是我校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汽车营销与服务以及五年制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开设的,考虑到男生较多且好动,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等实际情况,而教材内容多,不适合学生的特点,不利于启发学生思考以及自学能力的培养,所以我认为教材内容的改革要本着针对性,实用性的原则,以“必须”、“够用”为度,以“课堂工厂化”,“工厂课堂化”为指导,在不影响教材的逻辑性以及学生接受知识能力范围内,删减一些为后续专业课打基础而现实生活中用不着的知识。

《机械制图》课程必须紧紧围绕“识图”这一目标,着力构建以“基本体识读———组合体识读———零件图识读———装配图识读”为核心内容的识读体系,立足学生图样识读能力的培养,其他相关内容只能服务于“图样识读”这一主题,凡是与图样识读能力相关的内容,如零件图知识、国标知识等都要强化,而与制图能力相关的内容都应该弱化,对理论性过强、过于抽象的内容应该删除。例如立体的投影、相贯体部分只讲最简单的正交,其余的应该删减,这部分知识花费时间,在现实中也用不着;轴测图部分也应该删减,现在三维软件功能越来越强大,做出来的实体立体效果更好,轴测图在现实中的作用也随之淡化;图样的基本表示法第三角画法也很少用到,只是在一些合资企业有用到,所以这节内容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学;而零件图和装配图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应该多增加课时,采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做大量练习,并且让学生自己动手测绘减速器,画出装配图和零件图,掌握其技术标准,使其理论联系实际。

2.2关于教学方法的改革

针对我系学生特点,传统的理论教学已适应不了他们较差的学习习惯,同时也满足不了他们的好奇心,面对如此的情况,我们将平时的理论教学转为多元化的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根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我们在教学中就要拟定一个有效的教学方法-采用启发探究式教学法。以启发引导为主,采用设疑的形式逐步让学生进行探性学习。同时针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加以必要的讲授法、多媒体演示、亲自动手做模型等教学手段,增加师生互动,以帮助学生对其内容的深刻理解和正确应用。

2.3讲练结合,巩固课堂知识

学习《机械制图》,大多数学生有种感觉就是老师上课讲的知识当时听懂了,但是下课后自己做题又不会,这门课和其他课程不一样,老师讲解完一个内容后,要给学生留足够的时间去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中就要把当堂内容消化了,否则会把错误堆积起来,《机械制图》课程内容连贯性较强,后边的内容学生就会听不懂,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2.4考核方式的改革

《机械制图》课程目前大多数院校采取的考核方式是老师出试题学生作答,让学生死记硬背老师上课时画的重点,这样知识记得快忘得也快。我认为这门课可以分层次来考核,第一层次基础知识考核采用试卷考核;第二层次考核综合能力,给定学生零件图以及装配示意图,让学生画出装配图或者给定学生某汽车零配件,让学生自己测绘画出零件图或装配图,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结束语

在《机械制图》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的教学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等进行改革以达到我们本专业所要求的教学目的,使《机械制图》教学效果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王琳.浅析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1).

上一篇:软件质量保证复审下一篇:体制内在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