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十篇

2024-05-23

现代教育技术能力 篇1

●情境再现,产生共鸣,让学生有话可说

小学生的心理和认识发展尚未成熟, 言行往往要依赖一定程度的引导才能有效地进行。根据儿童特点,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情境逼真再现, 使学生置身其中, 激发其强烈的情感和言语表达欲望。如教学人教版第八册口语交际《战争与和平》,战争——一个多么残酷的字眼!但对孩子来讲,战争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课本上,不提高他们对战争的认识,孩子们根本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对和平的渴望,个个目瞪口呆。于是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多段战争的小片段,让孩子们更清楚地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性,认识到战争对社会的巨大破坏,这样,孩子们对和平的渴望就非常强烈了。抓住时机,让学生表达对战争的认识、对和平的看法,此时学生便有话可说了。

从一开始的不会“说”,到后来的“有话可说”,这种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教学, 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教师带领他们走进战争的实景, 激发其情感, 排除学生心里的“羞怯”, 使学生不知不觉敞开心扉, 敢于表达。

●满足求知欲,让学生有话想说

在口语交际的课堂中, 我们要善于适时适度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把现实生活中鲜活的、形式多样的教育资源创作成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的课件, 去吸引学生眼球,勾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表达欲。从而丰富“说话”的内容、提高“说话”的兴趣, 使学生由厌说、苦说变为喜说、乐说。如教学人教版第十册口语交际《走进西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我们祖国的幅员辽阔,产生作为中国人无比自豪和骄傲的情感,教师可运用事先制作的课件:江南水乡、塞外风光、西部高原;浓郁的地理特色、迥异的风土人情;优美的画面、舒心的音乐, 让学生的心逐渐放松, 逐步感受了祖国的幅员辽阔,使其入情入境, 从而产生表达心里那份无比自豪和骄傲之情的欲望。

这种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教学, 不仅尊重儿童特点, 带领他们走进生活的实景, 而且能形成轻松、愉快的气氛, 激发其情感, 排除学生心里的“羞怯”, 使学生不知不觉敞开心扉、乐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拉近文本距离,让学生把话说出情

文本具有鲜明可感的形象, 它是作者丰富情感的载体, 通过文本的阅读,能使读者引起心灵震撼。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恰当的情境, 把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引入到文本中,去细细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 使学生的情感与文本所载的情感产生共鸣。

如教学人教版第九册《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激发其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在课堂上播放圆明园被毁灭前的动画课件。伴随着悠扬的音乐, 学生恍如身临其境,通过分享圆明园曾经辉煌的过去,激发起学生对祖国文化的仰慕之情。接着,教师运用计算机技术模拟圆明园被毁灭的经过,金碧辉煌的殿堂—没有了;亭台楼阁—也没有了,这样一座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竟然在几天之内化为一片灰烬,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奇耻大辱,是英法列强侵略中国、践踏人类文明的铁的罪证,观看课件使学生已激发的感情得以增强, 并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及毁灭的经过这样一段难以再现的历史, 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并且可按学生口语表达的需要,再次呈现,帮助了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文本所载的那份情感。

●贴近心灵和生活,让学生实话实说

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来讲,他们擅长依靠直观、具体的信息形象获取知识,所以在口语训练中, 要好好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让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去感受“直观”的事物, 在抽象的词语和鲜明的形象之间建立双向联系。教师要遵循“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原则,根据学生的生活体验进行口语能力培养。在口语训练中,一定要结合学生实际生活体验,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在教学中, 恰当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把学生的实际生活带入课堂,这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起到良好的推波助澜作用。如教学人教版第九册口语交际《父母之爱》时,教师事先收集本班学生父母对孩子关爱的视频和照片,在课堂中进行播放,将孩子的生活带到课堂中。这样学生口语表达起来就入情入境、有真实情感,真正做到“实话实说”。

现代教育技术能力 篇2

1 现代教育技术对院校教育的影响

1.1 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时空的影响

现代教育技术使得教学信息的传递形式、速度、距离、范围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 对教学的空间和时间产生了重要影响, 使得教学过程“随时随地”,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 现代教育技术丰富了传统的教学时间的内涵, 这主要表现为现代教育技术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对教学时间选择的灵活性和自主性。传统的教学时间只是指教员的实际授课时间, 时间安排相对固定, 不利于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主安排学习时间, 而现代教育技术则可以借助于网络和多媒体等技术手段可以将教员的授课过程进行录制, 作为一种教学资源进行保留, 当需要时可以随时实现再现, 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对教学时间选择的自主性。例如基于校园局域网实现的在线网络课程使得学生可随时根据自身情况对教学资源进行“在线点播”式学习, 教学时间十分灵活。

(2) 现代教育技术使教学空间大大拓展, 教学空间从课堂面对面交流, 更多地走向的远程交流、网络交流。教学空间发生分散化、组合化等变化, 教学场所不仅仅只是在传统的教室里局限于黑板和讲台, 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平台, 教学可以从视、听、触多个维度展开, 一台电脑甚至就是一个“教室”。不仅教员的授课、指导、辅助可通过各类媒体进行, 而且学生的学习和探索也可借助于各类媒体实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构造各种教学环境, 如多媒体综合教室、计算机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基于校园网的网络课程学习系统等。另外, 各类计算机网络还构成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递信息的工具, 教员的指导与学生的反馈都可在此基础上进行。

1.2 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模式的影响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 在某种环境的支持下展开的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的一种结构形式。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 对传统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战, 新的教育模式要求教师的角色由讲授者向指导者、学生的地位由接受者向主体、媒体的作用由演示工具向认知工具、教学过程由传统的逻辑分析讲授过程向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使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进行转变, 从而构建能适应现代教育的“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员为引导”的新型教学模式[2]。传统的教学观念主要是“传道授业解惑”, 教学组织形式通常是以班级授课为主, 授课则主要采用课堂讲授法, 教员是教学的中心, 由教员决定教学内容、结构、教学方法及教学进度, 这种教学方法是以教为主, 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环境中。现代化的教学方法要求改变传统的课堂讲授式为启发引导式, 追求教与学的合作化, 以讲授引导思维, 赋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将特别强调由学生主动参与来构建知识结构, 变学生的“被动听讲”为“主动学习”, 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创造以学生为中心的个别化教学、合作化教学, 并且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突破了原来意义上的师生涵义及其相互关系, 师生关系从以教员为中心的权威型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民主型, 教学模式强调“学”而不是“教” (以学生为中心) , 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途径

2.1 建立情境式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具有虚拟现实的能力, 能够把教学中的抽象概念原理、真实的实验过程等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 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情境过程, 把握概念原理的实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提供的良好的人机交互,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进入问题存在的环境, 有针对性、带启发性地建构虚拟情境,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激发学生的进行自主探索。情境式教学以一种接近人类认知特点的情景化学习形式, 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发现式的学习方式。

2.2 组织合作式学习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的各种网络环境可以有效地开展合作式学习。合作式学习是适应现代教育的“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员为引导”教学模式的必然要求。传统的教学手段交流只限于师生之间, 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协作, 由于现代教育技术不受空间位置的限制, 可让远距离的师生或位置分散的学生“共处于”一个“虚拟教室”中, 通过学生间共同参与协同完成某些项目的设计或训练, 在相互之间的合作交流中加强学生对知识自主学习。这种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协作意识,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交流仅局限于固定时间、固定空间的结构有很大的差别。

2.3 设计自主学习策略

所谓自主学习策略, 是指在学习情境中, 学习者自己主动对学习任务的认识、对学习方法的调用和对学习过程的调控。对学习者来讲, 自主学习策略是学习执行的监控系统, 它主要包含学习方法和认知策略两个方面。掌握了有效的自主学习策略, 学习者在学习中不仅可以知道促进知识理解记忆的认知方法, 而且还能根据具体的学习情境对自己的认知过程进行适当的调节和控制,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自主学习策略可以诱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 其作用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便更好地达到自主学习的目标。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组织指导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现, 通过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把握影响自主学习的因素的基础上精心设计网络课件, 并特别注意以下六种自主学习策略:激发动机策略、监控与自我监控策略、讨论师生对话和任务协作策略、学习资源策略、学习导向策略、评价策略[4]。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过程中要使引导、启发、监控、反馈、评价等策略始终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 进而使自主学习策略既有很大的自由度 (学生能自主调控自己的学习) , 又能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导控作用。

2.4 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建设丰富的教学资源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核心和主要内容, 从信息论的角度看, 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信息的传递和交流过程。因此, 一所学校教学资源是否丰富能否满足教与学的需要, 以及获取信息是否方便, 是衡量教育信息化程度的重要标志。要丰富教学资源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首先, 要做好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 提供充足的数据库资源。结合学校课堂教学的实际, 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建设学校教学资源库, 可以将传统的教材、书籍等印刷制品更新为网络资源以及音像制品等, 利用校园网资源的共享功能为学生提供资源和技术支持。其次, 建立操作简单交互方便、快捷的服务平台。有了大量的教学资源后, 还要提供方便快捷的操作和交互功能, 开发和引进“傻瓜式”的服务平台方便学生的使用, 让学生可以即时、方便地获取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教学资源, 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3 结语

自主学习能力是在外部刺激和内在动机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形成和提高的。因此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外部刺激的手段和条件, 对形成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 要贯穿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条主线, 引发和维持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信息加工能力, 使学生经历想学、会学到坚持学的历程, 从而完成自主学习。

摘要:以网络和多媒体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 其本质特征体现为交互性、开放性、非线性和人性化。因此, 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就必须转变以教员的“教”为中心的传统观念, 多从学生的“学”上考虑问题, 把改善学生的自主学习条件作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着眼点, 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向主动, 充分体现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何克抗.21世纪以来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J].现代教育技术, 2009, 10 (19) :5~8.

[2]丁亚明.现代教育技术及其应用[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1, 1 (1) :58~60.

[3]王小巍, 危侃, 崔艳萍.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士官教育研究[J].计算机与信息技术, 2008, 8 (3) :17~18.

现代教育技术能力 篇3

摘 要:现代教学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是教学手段的一大变革,不仅能促进教学内容体系的变革,还能推动教学方式的革新。目前,现代教育技术在优化学生创新能力中作用的认识和应用依然不够。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思维创新能力;兴趣

一、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

想象是创造的翅膀,只有有了想象力才能有创造力。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会充分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立体场景、图片等,多方位地调动学生的感官,教师再通过语言的补充,画上点睛的一笔,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创新的意识就会随之起飞。

二、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兴趣

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有积极感情色彩的心理倾向。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兴趣是非常有必要的。

我们在传统教学中经常会遇到类似这样的状况:教师在讲台上使出浑身解数依然无法使学生发挥出全部的想象力。这时,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就好似神奇的“都教授”一般,我可以通过它在教学中设置教学情境,将一系列的教学感性材料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能够感到“身临其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兴趣。

三、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培养学生的求异性思维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就为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提供了条件。我们在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手段,在大屏幕上为学生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如果我们不按照他的想法一步一步走下来,结果会不会不一样?这个知识形成的过程是否是唯一正确的呢?”同时,可在多媒体上为学生展示几种不同的解决办法,激活学生的思维。

四、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创新思维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我们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发散的角度越广,方向越多,创新思维出现的可能性就会随之增加。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地利用多媒体的形象性,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弄清知识之间的关联,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此外,我还经常安排学生在网络的环境下进行自主探讨。在网络的海洋中去伪存真,获取新知。

总之,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应用给学生提供了一系列具体、形象、生动、立体的教学情境,刺激学生的多方感官,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必要的环境和心理空间。

(作者单位 肖玉满:重庆市忠县花桥镇初级中学校 申小燕:重庆市忠县实验中学)

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篇4

为了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水平,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我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具体情况对我校教师开展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为确保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特制定此计划。

一、指导思想

培训师资队伍是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前提。要让教师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让现代化的教学媒体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改变一支粉笔教一代的局面,关键的因素是人。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必须首先重视教师的培训。必须把建设一支具有强烈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意识、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熟练的操作技能的教师队伍作为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首要任务。

二、培训目标

通过培训使教师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灵活地在教学课堂上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能够在上网搜索、查找并下载资源,能够利用计算机进行备课、上课;能够自制简单的课件和对常用课件进行简单的处理。

三、培训内容

培训分计算机技术基础知识与网络技术基础知识两大板块进行。

1、计算机技术基础知识: 1)计算机技术基础知识; 2)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

2、网络技术基础知识: 1)网络基础知识; 2)常用的上网软件。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培训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协调,解决培训工作的困难和问题。

(二)健全培训机制

1、以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计算机操作水平的提高为主开展一系列培训活动,形成一支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具有较高业务能力的教师和干部队伍。

2、做好各项工作的定期自检、总结和汇报工作,提高教师学习、研究、总结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3、完善培训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

将教师培训制度与教师绩效考核挂钩,与教师职务评聘挂钩,作为评选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评优评先、选拔任用的必备条件和考核的重要依据。

4、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进行,具体由教务处、信息中心和教研组共同实施。教务处负责培训工作的组织、管理、考核;信息中心负责指导业务培训。

(三)保障培训经费 积极争取,多方筹措培训资金,设立教师培训专项经费,切实保障培训工作顺利进行。

教师培训学习

常使用和维护、教学资料的下载和上传、个人制作课件、收发电子邮件等培训,培训人数达100%。在这方面,我校老师是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对年长的教师和技术生疏学得慢的教师采取手把手、一对一的教,不让一个老师掉队。

另外,学校中青年教师和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培训带有鼓励、导向性,即从教育的发展、个人的发展、适应未来信息化教育的需要出发。培训的内容是: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如:powerpoint, flash 动画制作软件等,最后达到受训教师都能独立并熟练地自制多媒体教学课件,都有自己的教学平台。

通过培训,全体教师基本上都能使用和操作现代教育设备,形成了全员参与现代教育技术,全员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全面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局面。

三、多方面结合,运用技术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教师发展

1、培训学员与学科教研员的结合

教师是教学的专家、行家,对学科教学课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充分掌握。在培训过程中,安排适当的课时,请教师进行教材分析与教案设计等,学习新课标的精神,探讨教育改革的方向等方面的培训、讲座,对培训教师运用教育技术适时、适当、有机、有效大有益处。同时,选择在教育技术方面能力较强的教师,作示范,研究,给教师客观性的教育。

2、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结合 新课程,新教材体现了教材内容的现代化和开放性,重视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探索创新的教材结构体系,重视教材的综合性和学科之间的整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促进教学策略和教学设计新变化。对此,既要培训教师就课而做课件,即单一型的教学课件,又要倡导教师做“学件”、“网件”,突破传统教学形式的时、空局限,促进师生角色,师生关系的变化,这样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极大提高教学效益。

3、培训与竞赛、考核结合

现代教育技术能力 篇5

一、要致力于学生理论应用能力的培养

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升能力并作用于实践, 而理论应用能力的提高是一个从理论—实践—理论……的循环性、螺旋式的积累上升过程, 体现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博弈”。加强对学生理论应用能力的培养, 要求现代实验教育教学必须重点抓好学生的理论把握能力、理论运用能力和理论提升能力培养, 三者之间是不可或缺和依次递进的。首先, 实验是对一定理论知识的实践验证, 准确把握与实验内容相应的理论知识, 是实验教育教学的基础和前提, 不仅要求现代实验教学要选择与相关理论一致的实验内容, 使其具有鲜明的差异性, 而且要引导学生学会准确把握实验内容所针对的相关理论知识, 做到胸有成竹;其次, 理论运用是通过实验的方法与途径来实现的, 掌握实验方法与完成实验途径的过程就是理论运用于实验的实践过程, 同时也是理论运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过程, 加强现代实验教育教学, 应通过试验方法与途径的有效组织实施, 引导学生培养和提升理论应用能力;再次, 实验过程和试验结果本身不仅不是理论运用的结束, 更是对理论进行全新认知与升华的开始, 有利于学生通过亲身实验实践加深对理论的重新认识和再认识, 从而提高学习理论和以理论武装自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这也是现代实验教育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体现。

二、要致力于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市场激烈竞争, 对任何现代社会经济组织来说, 人才的生产实践能力直接关系着商品的产出与质量, 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对大学生个体而言, 生产实践能力的缺失或匮乏是造成当前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因素之一。整合实验教育教学各项资源, 优化人才能力培养的教育教学方案, 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成为当前现代实验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 重点包括动手实践能力、规范操作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三个方面。加强动手实践能力培养, 就是要充分发挥现代实验教育教学的内在优势, 引导学生重视和感受实验教育教学实践, 鼓励学生积极和乐于参与实践教育教学实践。每一个教育教学实验都有着其系统、严密的组织要求与环节程序, 体现了对科学技术规律和规范的精神尊重和能力把握, 加强规范操作能力培养, 就是要通过教育教学实验, 引导培养学生树立和提高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提高把握科学技术规律、规范实际操作的能力。在日常现实生活中, 社会用人单位衡量和评判一名毕业生的综合能力高低与否, 往往都是以专业技术能力为基础和核心的, 加强专业技术能力培养, 要加大现代实验教育教学专业性实验在综合性实验中的比重, 在专业性实验教育教学中增强学生的专业兴趣, 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提升学生的能力素养。

三、要致力于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人类的实践是受大脑所支配的, 人类的实践活动及效果都是由思维方式的选择和思维能力的高低所决定的, 无论从事科学技术研究还是社会生活实践都是如此。科学的思维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 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也是现代实验教育教学的目标所在。科学思维能力的类别划分很多, 从实现过程角度, 科学思维能力可以分为发现问题思维能力、分析问题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思维能力, 加强现代实验教育教学, 应致力于教育引导学生在科学技术实验中树立和培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 做到善于发现问题、科学分析问题、有效解决问题, 形成良好的科学过程思维能力;从哲学方法角度, 科学思维能力可以分为系统思维能力、整体思维能力、联系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等, 系统思维重在讲求事物系统内在的有机闭环性, 整体思维重在讲求事物各构成要素的整体功能, 联系思维重在讲求事物内部与外部或事物内部各构成要素之间运动的普遍联系性, 辩证思维重在讲求事物本身发展前进的对立统一性, 这些思维方式在实验教育教学实际组织运用时有时是存在侧重性的, 但更多的时候往往更是互相交互在一起的, 需要在实验教育教学中从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和训练。从主观客观角度, 科学思维能力可以分为抽象思维能力、具体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是指依据实践的认知积累、通过丰富的主观想象力对某一事物或现象加以思维描述或设想;具体思维能力是指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一具体事物或现象进行客观存在性的思维描述, 这两种能力的培养也是实验教育教学的基本目的之一。

四、要致力于学生探索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 肩负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与责任。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 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 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 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这既是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出的新时期目标任务, 也是对现代实验教育教学提出的措施要求。加强现代实验教育教学, 必须服从服务于创新型人才的战略目标, 坚定不移地以改革的精神推进现代实验教育教学的内涵式发展和创新, 不断提升学生整体和个体的科技探索能力、科技创造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科技探索能力, 就要在实验教育教学中培养熏陶学生树立勇于探索、努力拼搏、不怕险阻的科学进取精神, 做到坚持创新、勇于创新、立志创新。提升科技创造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就要在实验教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兴趣点, 为他们施展科技创造创新才能提供广阔的空间和载体, 鼓励他们去想、鼓励他们去做、鼓励他们去看、鼓励他们去说、鼓励他们在科学的海洋里自由遨游, 提高对问题主动思考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 使他们学会善于开动脑筋、善于独立思考、善于发现异同、善于进行变革。

五、要致力于学生团结协作能力的培养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团结协作是中华民族优良的精神传统之一, 它体现了高度的集体主义精神, 马克思也曾指出, “只有在集体中, 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 也就是说, 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 无论是对国家、集体还是个人来说, 团结协作所体现的已经不仅仅是一种道德品质, 更是一种生存和创造性发展的能力。现代实验教育教学的组织实施过程, 往往采用的也是引导学生团结协作的方式方法, 因此也应该成为培养和提高学生团结协作能力的重要载体, 教育引导学生学会沟通协调, 学会互尊互助, 学会团结协作。一方面, 要培养学生增强团结协作意识, 充分认识实验团队内部各个成员之间相互协作、相互配合、相互尊重对于合作实验的本质性作用, 进而彼此宽容, 彼此尊重, 彼此信任, 彼此帮助, 共同完成团队的预期实验目标。另一方面, 要培养学生建立实验团队的集体责任感和集体归属感, 制定个人实验成绩与团队集体成绩相一致的考核机制, 通过角色和任务分工, 使实验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把个人与集体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 引导和激发团队中的每个成员认识和认同个性差异、正视和化解各种矛盾、重视和促进和谐建设, 建立起与集体共同目标相一致的目的感和忠诚感, 实现实验预定目标圆满完成和团结协作能力提升的“双赢”。

六、要致力于学生抗挫进取能力的培养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与成败、机遇与挑战的社会, 对人的思想意志品质、心理调节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而对于大学生来说, 其所走过的人生道路基本上都是在家庭和学校度过的, 与社会的接触依旧只是凤毛麟角, 缺乏社会实践历练和竞争成败考验, 因而一旦踏入社会往往产生许多方面的不适应, 有的在挫折面前茫然不知所措。如何更好地适应这个竞争越演越烈的现代社会, 实现自己的事业预期目标和人生理想抱负, 要求当代大学生必须培养和增强自身的抗挫进取能力, 而通过现代实验教育教学, 可以引入和增加失败或挫折实验环节机制, 凭借有意识的训练,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抗挫进取能力, 特别是心理受挫能力、挑战失败能力和顽强进取能力。加强心理受挫能力培养, 就是要通过实验挫折体验, 引导学生通过合理的方式去调节自己的心理, 尤其是自我调适能力, 树立宽阔的心胸和大度的气量, 从容应对并战胜实验过程中的各种挫折。加强挑战失败能力培养, 就是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科学研究中失败与成功的前进关系, 把失败看作成功的阶梯和前进力量的原动力, 敢于面对失败、敢于挑战失败。加强顽强进取能力培养, 就是要教育引导学生在科学研究中磨练自己的意志, 树立和增强持之以恒、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把顽强进取变成一种执着和坚韧的个性。

综上所述, 经济社会的时代发展和人才竞争的社会需求把现代实验教育教学推到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前沿, 同时也为现代实验教育教学提供了改革发展的新径, 建立完善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体系, 已成为现实必然和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翟洪波, 田思庆, 李丽.电子技术.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 2008 (9) .

[2]刘杨.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运城学院学报, 2006 (10) .

[3]刘明成, 吴晓荣, 王保均.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与实践[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6 (7) .

[4]宋渊明.实验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05 (3) .

现代教育技术能力 篇6

一、激起学生对计算浓厚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学习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如果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 那么对学生来说学习就会成为一种被迫行为, 无法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对学习的厌倦感与恐惧感滋生, 学习就是一件苦差事;反之就会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会更加主动而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计算教学也是如此, 以往的教学只是进行单一而枯燥的计算训练, 教学枯燥无味, 这对于天性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来说没有丝毫乐趣可言, 学生也就只能是机械而被动地参与其中, 这自然无法取得较好的效果。而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计算教学结合起来, 可以使得计算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它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训练方式和以黑板抄写或试卷答题形式, 而是以现代信息技术所特有的艺术效果与图画功能来展现相关的习题, 这使得教学更加富有趣味性与多元化。这些正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 可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 集中学生的思维与注意力, 从而使学生更加专注于教学内容本身。

如采用游戏教学法, 我们可以利用现代信息的图文声像效果来为学生设计一些新鲜的、与时代接轨的小游戏, 如智闯迷宫, 里面的人物都是小学生所喜爱的动画人物, 要走出迷宫, 就必须要突破一道道有计算题的关卡;又如解决熊二, 熊二被光头强困于森林之中, 要想把熊二解救出来, 就必须要通过光头强所布置的重重陷阱, 而这些陷阱就是一道道数学计算题。这样的游戏还有许多, 尽管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也用到了游戏, 但是那样的游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展现游戏, 使得游戏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更符合小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 更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动机, 从而使得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计算教学中来。

二、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

方法是教学成功的核心。正所谓:“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 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益也。”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是如此, 学生只有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 才能算得快、算得准。我相信关于正确的计算方法教师在课堂上不知道讲了多少遍, 但是在做题时还是会有许多学生出现错误。这里面的原因有许多, 如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 或是对于一些复杂的计算题缺乏细心、习题枯燥而很难做到。这就需要教师下工夫来研究, 只有找到了症结, 对症下药, 才能让学生真正地掌握方法, 并娴熟地运用于计算之中, 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整体提高。交互式电子白板是现代教育技术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兼有传统的黑板与多媒体的双重优势, 具有很强的交互性。为此我们可以利用电子白板,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共同计算一道较为复杂的计算题, 让学生将计算的整个过程书写于白板之上。这样就可以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与强烈的动机, 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 为了取得本小组的胜利, 会更加认真而仔细。而小组取胜的关键不仅在于答案正确, 还要看过程与方法。这样的训练让每个学生既是参与者, 同时又是评判者。步步正确, 结果准确率高, 相反如果出错, 要让学生一起来帮它找到问题出在哪一步或哪两步, 并鼓励学生来自行修改, 这样更加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同时这样的小组活动, 既具竞争性, 又具合作性, 可谓一举多得, 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 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合作意识。

三、开展多样的计算训练活动

现代信息技术具有重要的教学优势, 在计算教学中可以使训练活动更加丰富多样, 而且反馈即时, 这样更加利于学生计算能力的整体提高。

(一) 口算活动更多样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 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手段。我们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进行多种多样的口算训练。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这是一切计算的基础。我们尤其要重视, 要让每个学生熟记。实践证明,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进行丰富的口算训练, 更具新鲜性与趣味性, 学生参与热情高涨, 这样可以让学生的口算又快又准, 从而为培养学生计算的正确性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笔算形式更灵活

一方面, 利用电子白板的互动性, 教师可以将整个标准规范的计算过程板书出来, 加强了板书的清晰度与可见度, 这样更加利于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 从而使学生规范书写格式。同时利用强大的互动性, 让学生也积极地参与到板书中来, 完整地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这样可以避免学生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

不管是口算训练还是笔算训练, 我们都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强大的信息资源, 来建立丰富的习题库, 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在家中就可以直接从库中调取相关的习题。并利用其特有的功能来实现计算机判题, 真正做到即时反馈, 并让学生及时进行修正。并且可以来记录每个学生的计算情况, 帮助教师分析每个学生在计算中哪些方面是薄弱环节, 这样更加利于教师全面把握学生的情况, 了解学生间的差异性, 从而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来制订不同的学习方案, 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现代教育技术能力 篇7

1 信息化技术功能介绍

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土地工程能力评价中能够实现很多功能, 首先, 数据加工功能便属于非常重要的一种。其次, 信息编辑功能也是信息化技术能够实现的一个主要功能, 除此之外, 绘图功能以及管理功能也是能够实现的。可以看出, 在土地工程能力评价过程中, 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是可以实现多种功能的, 对于这一技术的应用必定是我国土地工程领域的一大进步, 同时, 对于与土地工程有关的各个领域也属于一个极好的发展契机。

1.1 工程数据加工功能

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实现数据的海量加工和信息的逻辑计算, 这对于现代土地工程能力评价工作有着极强的适应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土地工程数据的深层次加工, 预防传统土地工程能力评价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加工错误、缺失和遗漏, 并可实现土地工程能力评价数据系统性的改进, 做到对土地工程能力评价质量的保证。

1.2 信息编辑功能

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对土地工程信息的深层次编辑和分析, 特别对于各种工程信息的属性和数据类型进行规范的处理和归纳, 这有利于提升土地工程能力评价的效率和质量。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对土地工程信息的结构调整和数据转换, 这样更方便土地工程能力评价工作进行数据编辑和更改, 有助于土地工程能力评价效率和质量的提升。

1.3 绘图功能

现代信息技术可以通过对土地工程信息的识别和归类建立和绘制土地工程能力评价的全要素地图, 还可以依据不同用户的不同需要为其提供各种专题的地图, 比如说土壤利用图、行政区划图、道路交通图等, 这有利于提升土地工程能力评价水平。

1.4 管理功能

通过全面的采集数据和系统的编辑就可以形成庞大的地理数据库, 所以在管理这种系统时主要要通过对数据库的管理实现。这种系统的基本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内容:建立和维护数据库、定义数据库、操作数据库、通讯等, 进而实现对土地工程能力评价的有效管理。

2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措施

想要将现代信息技术更好的应用到土地工程能力评价过程中, 就必须要实施相应的措施, 这是很有必要的, 对此, 笔者主要提出了包括完善能力评价体系、确定能力评价单元以及制定能力评定原则这三项内容在内的有关措施, 具体情况如下所示:

2.1 完善能力评价体系

完善能力评价体系对于我国土地工程能力评价准确性的保证具有重要的价值, 同时, 想要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具体的能力评价过程中, 首先需要做的也是完善能力评价体系, 针对这一问题, 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 可以做到对土地工程能力评价体系的完善, 使土地工程能力评价工作更加科学、合理, 做出的土地工程能力评价更加具有规范性、真实性。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准确核对无容量土地资源的面积, 确定容量完全损失土地资源数量, 这是传统土地工程能力评价工作中难于实现的环节。此外,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核对未利用土地和低利用率土地范围, 为避免土地资源的浪费提供基础, 做到对土地工程能力评价准确性、严肃性的有效把握。

2.2 确定能力评价单元

土地工程能力评价工作应该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 建立起科学、系统、全面的评价单元体系, 这是提高土地工程能力评价质量, 提升土地工程能力评价水平的前提, 也是土地工程能力评价工作现代化的重要表现。当前现代信息技术在评价单元体系的建设中应该采用网格法和宗地法相结合的策略, 发挥信息技术在格式化和系统化方面的优势, 发扬传统土地工程工作方法在真实性和准确性上的优势, 形成对土地工程能力评价质量的双重保障。

2.3 制定能力评价原则

在土地工程能力评价系统的建设中应该结合信息技术应用的实际, 制定相关工作的基本原则, 形成对土地工程能力评价工作更为准确地指导, 促进土地工程能力评价水平的提升。首先, 应该建立土地工程能力评价的动态性原则, 要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前提下, 要把握土地工程的现实, 紧跟土地工程的趋势, 形成对土地工程能力评价更为动态性、全面性和实用性的把握, 真正发映出土地工程的实际与全貌, 为土地工程能力评价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其次, 应该建立土地工程能力评价的先瞻性原则, 要看到信息时代发展的特点, 做到对土地工程能力评价工作发展的超前预期,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升级、可优化的优势, 从硬件设备、软件系统等方面进行建设, 做到对土地工程能力评价质量的有效把握。可以说, 土地工程能力评价是土地工程建设中重要的环节, 也是技术规范的核心要求, 在信息化作为发展平台的今天, 土地工程能力评价工作必须要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和优势, 建立起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土地工程能力评价的新体系, 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加工、处理、应用土地工程信息的优势, 组件现代土地工程能力评价新体系, 构建土地工程能力评价的新模式, 做到对土地工程建设速度、质量、准确性、真实性的有效保障。

结束语

通过上述文章的阐述与分析不难发现, 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土地工程中已经成为了必然, 同时, 土地工程领域也应该认识到对信息技术进行应用的必要性。当前, 土地工程领域的发展已经成为了关系到社会各方面的主要内容, 因此, 如果其中出现了问题, 那么社会的进步必定会受到影响。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包括绘图与管理在内的很多功能, 而想要使这些功能能够实现, 提出相应的措施十分必要, 这一点必须要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梁中龙, 黄顺安, 戴军, 昊顺辉.基于GIS的斗门县土地资源评价[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0, 21 (4) :111-113.

[2]伍世代.GIS支持的福清市多目标土地适宜性评价[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2010, 16 (3) :62-65.

现代教育技术能力 篇8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高校学生 创新能力培养 整合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031-01

创新思维的培养是现阶段高校教育的主要发展方向,传统的教育技术使学生形成了固式思维,不利于思维的发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不能够符合新时代的要求。高校应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独立、主动的思考问题,增加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思维发展。

一、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1]。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型人才,尤其是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家实力的重要标志。

现阶段,教育部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制定并开展了众多的实践项目,尤其是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方面进行锻炼,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并积极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高校要积极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结合实际教育情况,研究更有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方式。

二、现代教育技术与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整合

(一)现代教育技术为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途径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过程,学生的思维受到严重局限,创新思维没有发挥的余地。而新课标要求下的教育目标,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独立思考、主动学习的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十分符合这一目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的交互性,充分实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可选择性。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更主动的进行学习,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发散思维、解放思想,不再受固式思维的约束,更好地实现创新思维的发展。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网络、远程教学已经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形式[2]。高校教育已经不仅仅是采用固定教室和学校的形式,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形式不再依赖于教科书和教师的讲解,思维模式也将不再受固式教学思路的影响,能够更加发散思维,独立思考,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

现代教育技术依靠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现阶段信息技术使网络变成庞大的信息库,学生可以自主的从中获取知识,主动学习,利用网络资源解决问题,并了解对问题不同角度的看法和解决办法。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多种途径,并给予了丰富的物质、技术上的支持,促进了创新教育的有效开展。

(二)现代教育技术是培养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现代教育技术能够将眼睛无法观察到的宏观和微观现象,通过屏幕展现出来。在高校教育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可以为学生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气氛,将所有枯燥、抽象的理论,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展现出来,刺激学生感官,激发学习兴趣,引出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提高学习主动性。

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素材,增加了学生学习上的可能性,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要求学生从复杂的信息中搜集有价值的资料,引导其进行独立思考,并提出独特的观点,使学生摆脱原有的思维局限,质疑善思,明辨是非。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独创性,利用先进信息技术的交互性,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自己安排学习时间、独立解决问题,不断提出独特见解、发现新问题和新的解决办法,在探索不同知识间关联性、规律性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独创性和创新能力。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教学目标,有意识的结合高校学生的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研究,充分发挥学生的求异思维,要求学生独立主动的搜集材料,对问题提出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案,并筛选出最优方案。充分挖掘学生创新,激发创新意识,并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缜密性和创新思维的发散性。

创新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国际地位的重要因素,而高校是为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场所,现阶段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首要工作内容。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教育技术被广泛运用在高校教育中,教育工作者应将现代教育技术与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充分整合,利用先进教育手段,促进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陈晓伟.浅谈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现代教育技术,2011,6(6):142-144

现代教育技术能力 篇9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阵地,知识是智力和能力的基础,学生把握知识从而形成自身的能力,并体现出来,就成了素质教育的落脚点。那么这一切将如何实现呢?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这一难题可以说已被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进入课堂迎刃而解了。电教媒体调动多种感官,实现多渠道信息传递,加强学生对知识感知的鲜明度,增大信息输出量,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并有利于知识的记忆、理解和运用,促进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适应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科学性是它的内容,丰富性是它的内涵,多样性是它的形式,创造性是它的灵魂。那么现代教育技术的引进就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灵魂。在教学中我大胆尝试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基本环节如下:

激 趣 ――― 质 疑 ―――讨论 ―――点拨 ―――提高

(以趣激学)(以疑促学)(讨论励学)(启迪创造)(精博内化)

此模式具有自学、辅导的特点,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基本路子,不拘一格,可变化,求实效。它能因课型、课文、学生的不同要求而变化,形成若干变式,以求体现多向探求,多向思维,多角度、多层次去实现综合能力的培养。

激趣――创设美妙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之本,学生没有兴趣就是死学,只有当学生充满兴趣的时候,才会有创新思维,本模式就在教学的第一步设置激趣环节,以趣激学。例如《可爱的草塘》一课中,学生对北大荒比较陌生,知之甚少。所以在一开课就利用电脑进行背景简介。还有《威尼斯的小艇》,在开课初我设计了一个形象生动的猜谜游戏,为突出本课重点“抓住事物的特点描写”奠定了良好基础。图文并茂的动画一下子拉近了学生的距离,消除了学生的陌生感受。这样处理,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与学习的积极性,变繁为简:把繁琐的分析变为简单明了的动画;变易为难:把课上的照本宣科变为课前的程序设计;变长为短:把近几分钟的讲解变为几秒钟的动画演示;变静为动:把学生的静态听讲变为心情激动地观看,唤起学生急切的探究心和自主参与意识。

质疑――发散变异思维 培养质疑能力

创新意识是一种渴望用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超常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意愿,而创新意识来自质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教学中我注意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在《大海的歌》一课中有一目标是“了解作者在码头上、海港里、大海中看到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对这一问题学生一步答出有些困难,这就需要一系列的问题去引,而一系列的问答既耗时大,又见效低,学生兴趣不会被激发,所以我在这儿设计了一个“步步高”游戏:

谁在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景物?

主要句子是什么?

每句讲什么?

共有几句话?

这个“步步高”游戏具有直观性、交互性、可操作性。通过清晰的图像,逼真的色彩,再配以有坡度的问题,全方位、多角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这样循序渐进,台阶式的激发使全体学生都愿都想去尝试回答,从潜能生到优等生都有不同的成功体验,可谓一举多得,事半功倍。

讨论――拓宽训练形式 增强表达能力

1. 个人尝试探究

在《大海的歌》一课中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去理解体会码头上看到景物的特点。我利用计算机AUTHOWARE编程语言制作了一个填词练习:

请从题下的备选答案中选择:

作者在大海上看到的`是:

( )天 ( )云

( )海 ( )朝阳

蓝 湛蓝如洗 灿烂 火红 瓦蓝瓦蓝

正从东方升起的 白 墨蓝 碧绿 ……

这一练习较简单,所以让学生自己独立探究,通过放大图像,展示操作过程,显现内容,利用计算机形象直观的特点来调动学生的参与激情,动手兴趣,从而加深理解,增强记忆,还在强大信息输出量的同时增大了学生的词汇量,实现了理解积累词语的目标。最重要的是给了每个学生一次尝试的机会,他们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自由填,增大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再如,《可爱的草塘》中我设计了一个精彩有趣的词语检测,要求每位学生通过自己尝试练习后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并了解有关的资料,计算机把远的拉近了,把虚的变实了,把抽象的具体化了,真正体现了自主参与、自主创造,从而实现了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实质性提高。

2.小组合作促究

在《威尼斯的小艇》中我设计了一个理解体会比较重点句子的练习,学生通过充分的讨论交流加深了对小艇特点的印象。运用电脑可以弥补感性差距,时间约束,空间限制,变枯燥抽象为生动形象,根据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大的信息资源,满足学生的阅读欲望,确实为阅读教学另辟了一条新途径。

点拨――加强理解深度 提高阅读能力

在《蝙蝠和雷达》中蝙蝠从嘴里发出超生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到耳朵里,于是蝙蝠就改变飞行的方向。这一节较抽象,而且是无形的,学生只有把这一节理解透彻,才有可能理解下一节,基于难点要巧妙地突破,而教师的口头讲解又显苍白,所以教师在这里设计了一小组课件:把过程分步演示,并把超声波变成有形弧线,动态地推进和返回。屏幕上的图像一出现,这边的眼睛都瞪得大大的,知识的那种高密度,课堂的那种大容量,进程的那种快节奏,气氛的那种活跃,令人赏心悦目,是一般常规教学所万万不能及的。这样一变一演,在直观画面的引导下,理解有坡度,难理解的变得容易了,学生学得兴致盎然。

提高――结合目标检测 形成综合能力

凭借词、句、段的练习,学生对知识实现了“回收、加工、提炼、内化、运用”进入升华阶段。那就体现在随机进行仿说仿写,例如在《可爱的草塘》一课中对草塘美景和小河美景的导游介绍,就可借助电脑营造氛围创新情境,让学生进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通过实践真正形成能力,持之以恒,学生的写作能力一定有很大的进步,对学生来说是受益匪浅。这样化静为动,化枯燥为有趣,贴近生活的仿说训练适时、到位,使学生学有所用,储备下的能量有发挥之时,切实满足了学生的创造欲望。

现代教育技术能力 篇10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中行为主体、利益主体的多元化, 政府与民众、社会、企业、学校的关系日益趋向平等、双向、互动、协同。在从管理向治理转变、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背景下, 实现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已成为我国当前一个紧迫而现实的任务。高等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体系的最高阶段, 其自身担负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使命使其在与政府、社会和市场的关系上具有不同于其他阶段教育的独特性。 因此, 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成为我们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的提出

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的提出, 代表着我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与时俱进的变革。 从“治理”的内涵看, 全球治理委员会对治理是如此界定的: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 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这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安排和规则, 也包括各种人们认同的、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2]。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即在于治理政策的调整, 主要趋势表现为减少国家的管控, 强化大学的自主, 引进更多的市场力量, 讲求绩效责任, 并且期待大学与社会有更多的合作。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中等程度大众化阶段。 1998年, 我国共有高等院校1022所, 本专科在校生340.87万人, 到2012年, 我国高等院校已达2442所, 本专科在校生2391.32万人;1998年普通高校本专科全日制在校生平均规模为3335人, 2012年达到9675人1。 对此, 我们不能只看到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 还应认识到高等教育组织的复杂化、结构的多样化、水平的差异化、权益的多样化和民主诉求的不断增加。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各利益相关方在共同发展中的矛盾和冲突, 既需要“正式”的制度安排, 也需要“非正式”的制度设计。

除了高等教育自身的复杂变化, 我国高等教育的外部环境也已发生巨大变化。 首先, 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后, 高等教育的利益相关方显著增加。过去, 我国高等院校学生人数少, 很多人不了解高等教育, 因此, 对高等教育的评价相对较少。 而时至今日, 读大学已经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 利益相关方显著增加, 整个社会有更多的人能够感受、了解高等教育, 也就更容易看到问题, 这也是为什么当前我国社会各阶层都能对高等教育品头论足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要求我国高等教育体制要与之相适应。当前我国很多高校的经费来源多元化, 筹资集资的数量不断增加, 有的高校总体办学经费中的国家拨款已不足1/5。 再者, 完成高等教育阶段学习的学生走向社会的渠道也进一步变化, 市场在就业中发挥着决定作用, 同时, 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也前所未有。这些情况都表明我国高等教育的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我国高等教育的自身发展和其所处外部环境的变化告诉我们, 如果还停留在传统的“管理”的概念下来发展高等教育事业, 显然已经落伍了。 现实情况要求我国要从高等教育管理向高等教育治理转变, 要由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 由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 由办教育转向管教育, 由管理转向服务。过去, 我们也认识到管理能力不足的问题, 今天我们更应认识到治理能力不足和治理能力不够现代化的问题。 也就是说, 不只是从上到下管理的能力不足, 而且是多元、平等、协调的治理能力不足。

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总目标的要求下, 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具体部署中, 《决定》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 提出了要“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 并提出若干具体实施办法:“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 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 强化国家教育督导, 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 健全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助学贷款、 基金奖励、 捐资激励等制度, 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1]。 因此可以说, “管办评分离”是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建设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的突破口。当然, 从高等教育治理体系来看, 管办评分离是一种相对的分离, 准确的理解应该是管办评的分立、分工、互动与协同。 建设高等教育治理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以下仅从“管办评分离”的角度谈一些认识。

二、治理理念下政府对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转变

“治理”是指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条件下, 多元利益主体围绕共同的目标协调与互动的过程。治理是“一种由共同的目标支持的活动, 这些管理活动的主体未必是政府, 也无需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3]。 “治理”区别于传统的“统治”、“管理”, 它强调公共事务的管理主体不仅包括公共机构和行为者, 还包括非公共机构和行为者;在行为方式方面, 不仅包括权力或权威, 还包括参与、协商、谈判。 治理的要点在于多元主体的合作共治, 在于所有治理主体通过平等协商达成一致的公共目标及行动方案。这就改变了原有的自上而下、一元单向的“管理”模式, 而要重构高等教育事务管理的权力体系。推动这一重大改革的起点和主导力量在政府, 没有政府的职能转变, 也就谈不上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的建设。在政府对高等教育治理方面, 应主要实现以下三个“转向”:

一是在工作理念上实现从以管理为中心转向以服务为中心。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首先应该改变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管”字当头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模式, 树立公共服务的意识与理念, 将“为高校服务”落实到政府的各项工作之中。政府对高校的服务既包括为高校提供经费支持、国内外教育信息、学生奖贷资助等直接服务形式, 还包括制定规则、维护秩序以及营造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等间接服务。政府与高校之间不仅有自上而下的指令性控制关系, 还要有平等协商式关系。

二是在工作方式上实现由单纯的行政管理转向综合运用法律、规划、政策、公共财政、信息服务等积极引导和支持学校发展。在运用政策和运用法律的关系上, 更要善于运用法律进行管理。 因为教育政策不等于教育法律, 与教育法律相比, 教育政策具有灵活性、针对性和时效性强等特点, 政府通过政策引导、管理高校, 具有很强的优势。但是, 教育政策有时会根据领导者的意志而更改, 稳定性、连贯性差, 一旦政策有问题, 后果也会很严重。因此, 政府在服务高校的基础上, 要更加注意运用法律进行“管理”。

三是调整行政行为空间, 政府简政放权, 给高校更大自主权, 激发基层活力。 首先, 中央要向地方放权, 进一步健全完善高等教育由中央与地方两级管理, 以地方政府为主的体制。“两级管理、三级办学”的理念在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中就已经提出了, 现在还需继续深化, 办学还需向基层延伸。其次, 政府要向高校放权。这不仅是对中央政府的要求, 也是对地方政府的要求。 笔者在多年工作中对此感受很深切的一点是: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在省市这一层面更突出, 地方高校的自主权更小。 地方高校的人事、干部、经费等的决定权大都在省市的相关部门。无论是学校人才招聘, 还是教师职称晋升、处级干部任免, 都要省级政府的有关部门审批。 一些高校虽有抱怨但又怕得罪权力部门而不愿多言。 因此, 在这一问题上应该十分明确, 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要把更多的权力下放给高校, 以激发高校的办学活力。

需要注意的是, 放权的主要对象是高校, 而不是由另外的某些社会组织来直接承接政府转移的职能, 从而让它们成为“第二政府”。 同时, 政府还要下决心克服立项过多、审批过多的弊端, 真正成为责任政府、 法制政府、服务政府。

三、健全高校内部治理结构, 提升高校治理能力

高校是政府放权的主要对象, 要让高校真正享有独立事业法人组织的各项应有权利。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逐步扩大, 已经基本走出了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传统管理模式, 但仍有很多问题需要改革, 一些方面已经进行的改革也还有待深化。应该说, 进一步扩大办学自主权、提高高校内部治理能力是改革的基本方向。

高校作为国家、 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在 “外接内治”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多方面的关系。 《高等教育法》 第十一条规定:“高等学校应该面向社会, 依法自主办学, 实施民主管理。 ”[4]这三方面是一个整体, 指明了高校行使自主权的基本内容。 自主权不是自说自话, 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正确行使自主权, 正如袁贵仁部长在讲话中所要求的那样, 必须做好 “面向”、“依法”、“民主”三方面的文章。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其实就是面向社会:面向现代化的社会、面向世界的社会、面向未来的社会。 高校要面向社会定学校之位、面向社会设置专业、面向社会进行教学改革, 要善于利用市场和非市场的机制吸纳各种社会资源, 还要接受社会监督; 所谓“依法”, 就是要依据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学位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正确处理学校事务;所谓“民主”, 就是要依靠师生员工, 发挥党的基层组织、教代会、民主党派、学术委员会等各方面的积极作用, 把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 这种民主也包括学校向院系放权, 发挥基层积极性。

做好上述三个方面的文章, 需要健全校内治理结构, 使校内各利益相关的行为主体的积极性都发挥出来, 并且相互协调。同时, 要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具体实现形式, 这既是我们的经验, 也是现实的最佳选择。

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治理中, 高校缺乏自主权与自身用权不当的问题是同时存在的。高校在呼吁放权的同时, 也要学会用权, 要提高学校自我约束、自主发展的能力, 切实行使好办学自主权。 不仅要把行政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也要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高校中屡屡出现的问题, 都与高校不会用权以及权力监督体系不健全有关。 因此, 在政府放权的同时, 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培育和提高高校自主办学能力, 是建设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的一个重点。

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高校内部治理能力的成长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尊重教育规律、遵循教育逻辑办学的良性生态。 政府搭台, 高校走向舞台中央“表演”。 要唱好“这台戏”, 高校自身需要从内到外进行全系统的改变, 创建起一套为自己量身打造的、适合国家需要与本校特色的治理结构。 这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要善于借助来自外部的压力, 更要激发高校内部自觉的动力。 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建设应当制度化, 包括加快学校章程的制定, 应完善校内规章制度体系。 在校内也要有规必依, 使依法治校成为常态。 学校的基本工作制度也不能因为校领导的变更而改变, 而应让制度决定运行, 让合教育逻辑成为主旋律。

四、创新高等教育评估机制

促进高等教育的“管办评”分离, 要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 将“评”的任务主要交给社会组织来完成, 建立起“政府管、学校办、社会评”的三方协同的格局。

西方发达国家在建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时, 普遍重视支持社会组织机构开展教育评估检测。这些社会组织机构大都受政府委托, 在某种程度上担当了政府、高校、社会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桥梁角色, 与此同时, 这些社会组织机构又表现出明显的中立性、专业性和非营利性。 当前, 我国的社会组织建设尚属起步阶段, 这与我国高等教育评估事业的发展需求极不相称。这样的现状一方面与我国社会组织自身发展缓慢、影响力小有关, 同时, 也与我国高等教育评估长期以来由政府直接操作、社会组织难以介入而使专业评估机构的生存与发展受到制约有关。

目前,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 高校发展多样化, 社会需求多样化, 质量的标准也应多样化。 因此, 高等教育评价也应是多样化的, 是多元主体参与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 政府、家长、学生、企业及用人单位乃至中学等社会各方面都是高等教育的利益相关方, 都有评价权和话语权, 所以社会对高校的评价就一定是多元多样的, 其中主要包括必要的政府评估、社会评估和学校自我评估。

以我国高校本科教学质量评估为例。 首先, 必要的政府评估还是需要的。 教学质量要有底线, 合格评估就是为了保住质量的底线, 对基本的办学条件、教学管理、教学质量, 国家不能不管。政府用人民的钱办教育, 就要对人民负责, 要有质量交代。其次, 要强调发挥社会评估的作用, 加强中立性、专业性和非营利性的专业化教育评估机构的建设, 保证社会评估的相对独立性, 这既是质量保障的手段, 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开展对高校的审核评估, 就是高校要根据社会需求和学校自身条件首先进行自我定位, 专业评估机构着重审核学校的实际工作状况、工作结果与学校的目标定位的符合程度, 诊断问题、提出咨询, 以更好地实现学校的定位目标, 从而改变“拿一把尺子衡量所有高校”的弊端, 鼓励高校办出特色, 使高等教育以多样化的人才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第三, 要分层分类开展评估。不能把评估都集中在中央, 各个省市都应该有自己的专业评估机构。当前, 全国半数左右的省市已经建立了评估机构, 伴随着《决定》的新要求, 应该普遍建立省市级专业评估机构, 并使之真正专业化。第四, 要实现开放评估, 引进社会力量参与评估, 在条件成熟的地方, 可以引入与国际教育机构的合作评估, 鼓励开展工程认证、国际合作评估等多种方式的评估。第五, 在进行外部评估的同时, 更要强调质量建设和质量保障的主体是学校。学校的自我评估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是非常重要的。现在, 有的学校已经建立了“教学发展中心”、“教学质量监控中心”一类的机构, 开展对本校教学质量监控, 形成对本科教学质量的“闭环控制”。笔者认为这是很有意义的。好的教学质量不是评出来的, 而是靠学校实实在在的工作干出来的。

在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 要特别强调积极、稳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 改革的军令状已经下达, 集合号已经吹响。实现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涉及的“利益相关方”很多, 有不少“利益相关方”还是教育系统之外的。我们既要积极, 又要稳妥, 不能不作为, 但是如果没有规划好、没有经过缜密的论证就盲目地去改也是不对的, 而且也是不能成功的。在建设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治理体系, 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 一定要切实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这是保障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3-11/15/c_118164235.htm.

[2]全球治理委员会.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M].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 1995:23.

[3]詹姆斯·Z·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M].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 1995:5.

上一篇:规范理念下一篇:非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