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应用十篇

2024-09-13

社会应用 篇1

1、统计学的发展历程

对于统计学的发展, 具体可以分为三个过程:

初期发展阶段。从17世纪中期发展到18世纪。统计学最初的萌芽是在意大利产生的, 但真正有组织的研究却是在德国。在17世纪中期, 统计学在德国有两个学派——国势学派和政治算术学派。国势学派主要是单纯的记录国家发生的重要事件, 对国土、人口、部队、财产等资源进行记录。但是国势学派做出最大的贡献就是为这门科学取了名字——统计学, 阐述了“显著事项”、“数字对比”等概念;利用数据系统对比各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两种学派虽然各有各的特色, 但结果都是通过数据统计与分析来说明国家的重要事件。

第二发展阶段。从18世纪末期到19世纪末期。在第二发展阶段, 主要是数理统计学派和社会统计学派。数理统计学派借助了概率论的知识, 通过数据分析和概率学将两者的知识糅合在一起, 形成了数理统计学派的统计学。

第三发展阶段。从20世纪发展到现在。20世纪初, William Sleey Gosset发表了一篇论文, 这篇论文阐述了关于t的分布, 这篇论文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开创了新的纪元, 将统计学带入了第三发展阶段。30年代的时候, 费希尔研究的推断统计学大大的推动了数理统计学的发展, 将统计学和社会统计学均带入了新的范畴。

2、社会统计学在社会工作中的运用

社会统计学运用的方法主要有调查、实验和文献等多种方法。调查法是指对某一个群体或某一群物品 (物体) 进行调查, 收集想要的资料, 然后进行研究。实验法主要运用于社会自然学当中, 需要非常先进精密的仪器辅助, 通过某一变量来研究统计。文献研究主要是分析前人所写的文献进行内容分析。调查法、实验法和文献研究都涉及到总体和样本、变量和变量值、分析指标体系等多个数据, 而正是这三组数据从头到尾贯穿了社会统计学的实践, 利用数据说话, 大大提高社会统计性科学性、客观性、真实性。

2.1 社会工作学的运用

社会学研究中所用到的统计分析的内容, 主要包括两部分:统计描述和推论。统计描述是指通过社会统计的指标体系分析相关数据资料, 以反映社会现象的发展规律。在统计描述的分析中, 主要包括资料的整理、分类和简化或特征描述等比较初级的统计分析技术。统计推论适用于出来抽样调查资料, 通过对样本资料的分析, 进而对总体的特征进行推断。在统计推论中主要包括参数估计、假设检验、回归分析、方差分析、等级相关等统计技术。

2.2《社会统计学》的实践教学

社会工作专业离不开实践性。在学校内, 对校内的一些情况进行统计, 社会学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这些活动来增加实践机会。

例如有人曾对某大学的学生购买电脑的主要原因做了一次统计。第一, 课题就是对某大学的学生购买电脑的原因。第二, 进行研究设计, 首先让学生自己填写, 然后进行不同时间段进行突击检查。第三, 资料收集, 便是让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获得这些数据。第四, 就是对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

选取信息系大二329名学生作为代表。其中先印制表格让学生自己填写, 结果为161名学生购买电脑因为“学习需要”, 80名学生为“查阅其它资料”, 41名学生为“聊天交流”, 30名学生为“电影音乐小说”, 7名学生为“游戏”, 10名学生为“其它”。但是当老师突击检查的时候, 结果并不如此, 当时仅有198人在使用电脑, 其中99人在玩游戏, 30人在查阅其它资料, 28人在聊天交流, 18人在利用电脑学习, 9人在看电影和小说, 14人在做其它的事情。

本次真正的统计因为太过于复杂, 在此不赘述, 仅将其中部分结果提供参考。不过从上文可以看出来, 真正的统计是非常复杂的, 需要多个时间段, 多种手法来计算测量。也正因为复杂, 所以才能够在实践中得到经验。

3、对于改进社会统计学的建议

社会统计学发展了数百年, 随着社会的发展, 统计学现在的状况也难以满足社会统计的需求。社会统计学的最终结果是得出真实准确的数据, 然后才通过准确的数据来发展其他方面和行业。

3.1 真实的数据

社会统计最基本的就是真实的数据, 只有真实的数据才能让人信服。在2012年9月中国官方测算的2010年我国基尼系数为0.438, 但是西南财经大学测算2010年中国家庭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61。两者数据差异巨大, 让民众难以信服。在某年雪灾, 车站的滞留人数和大众所感知到的略有出入。其一, 人数都混在一起, 统计难度大, 无法算出真实的数据;其二, 人数如果报得高于真实数据, 则会造成社会的恐慌。

官方真正的准确数据虽然有, 但是无法测算出来, 就比如一根棍子的高度就在那里, 但是无法将棍子高度的精确值无限提高。所以官方尽量靠近真实的数据, 体现出官方的严谨性、准确性、权威性。只有出现了特殊情况才特殊处理。

3.2 正确的方法

有时候数据的偏差, 并非人员故意失误和瞒报, 也有可能是测量方法不对。二战期间英军对中弹的飞机做统计调查, 发现飞机两翼的弹孔很多, 误认为飞机两翼更易受伤, 其中有人指出, 机头中弹的飞机很多都飞不回来了。所以测量的方法也是重中之重。

社会统计学如今也有良好的方法, 在实施现有最好方法的同时, 自己也可以根据需求增加一些其他方法来完善统计方法。最主要是善于发现容易忽略的地方, 避免像上文的例子那样, 忽略了很重要的地方。

随着社会统计学的发展, 许多学科领域纷纷开展社会统计的理论和实践工作。社会统计方法不是社会学的专属工具, 但在社会学研究方法中, 社会统计方法却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正是量化的统计分析使社会统计学这门学科更加客观和科学。

参考文献

[1]徐国祥等.统计学[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1

[2]郦晓宁, 庞春红.《统计学》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J].职业时空.2010 (04)

社会应用 篇2

1. 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

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是由社会发展大环境决定的。一是从国家信息化的目标上看。信息化关系到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和国家安全的全局, 已成为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 信息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乃至一个企事业单位的竞争力、现代化程度、综合势力和经济成长能力的重要标志。

社会需求要求中职院校在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工作中。有一批高技术、高素质的教学骨干。他们在工作中不但要充分认识、随时跟踪计算机更新快、应用广的特点。而且要做到培养和引导学生完善并理解知识的整体性和连续性, 培养学生不但要沉着面对社会。具有正确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能够根据所学知识与社会需要选定科学仪器、设备, 真正做到从实践中提取与计算机专业教学相关的精华。结合并加深课程知识的理解和知识的扩展, 使计算机教学有丰富的素材社会需求要求高校在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工作中。可见, 社会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人才需求, 必然要与国家信息化的目标、信息化的进程密切关联。我们有必要经常关注着行业政策变化和市场经济发展所导致的人才需求的走向。

2. 目前计算机应用教学过程中的存在问题

2.1 教学目标存在的问题

现有的职业学校很多还是拿“双证”, 毕业证和资格等级证书。出发点是好的, 学生多了一张“通行证”, 但也有弊端, 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教学效果差的现状。学生仅仅是为了拿证书, 这就导致其知识面的局限。不少计算机班的学生在学完课程后, 仍然不知道如何合理的选购电脑以及正常的使用电脑。中职计算机学生的能力目标至少应包含以下方面:能熟练使用XP等操作系统;常用软件的安装、启动和使用;熟练运用字处理、表格处理、图形图像处理软件;检测和防治计算机病毒;软件常见故障的检测和排除;了解计算机网络通信、多媒体技术、文件下载、收发电子邮件。从就业看, 计算机网络管理、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广告平面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等中级计算机技术人才需求较多。

2.2 师资队伍不适应中职教育要求。

中职院校的部分教师知识结构较为单一, 缺乏实践经验, 很多大学刚毕业的年轻教师只会讲理论, 不会动手做, 不能适应中职培养生产、管理、经营第一线应用型技术人才的要求。而中职教育的特点既要基础理论扎实, 又要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如果连教师都缺乏实践动手能力, 又怎么能教出会动手的学生。还有一些教师讲授的知识停留在几年前, 传授的都是旧知识, 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动手能力差, 课堂教授内容陈旧枯燥, 大部分专业课内容授课方式单一且重复性较大, 课堂实习实践内容少等。师资队伍知识结构的不合理, 造成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差距。多数教学问题在全国各个普通职业高中中均存在, 而且大都是很长时间未得到解决的共性问题。

2.3 教学模式存在问题

目前, 我国绝大多数职业教育高中的计算机类专业仍采取传统的古板的教学模式, 虽然相对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已经有所进步, 能够将实验教学、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方式融入教学中, 但我们所培养的学生仍然存在难以找到工作, 无法胜任普通企业岗位等问题, 这就充分说明了传统教学方法的改进并不能有效地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但旧的管理体制已在许多教育工作者中根深蒂固, 难以消除影响。作为民族中职院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因为各方面的原因, 有时会民汉同班, 民汉使用同一个教学计划, 这就造成了教学过程中民汉“一刀切”。这很不利于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和消化专业知识。因为民族班学生运用汉语言的能力较差成为学习的一大障碍。在计算机专业中, 课程与其他专业的课程有两个明显的区别, 一是内容抽象, 二是理解和实践操作的内容很多。而这些则给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带来一定程度的困难。部分少数民族学生运用汉语言的能力相对较差, 他们很难清楚明晰地理解老师讲的内容, 也很难把自己不懂的问题准确地用汉语表达出来, 那么在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并且费很大的劲才能搞清楚他们要问的是什么问题。

3. 基于社会需求的计算机应用的教学改革

目前, 国内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形成了一系列好的做法和针对性很强实施办法。下面阐述我个人观点:

3.1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时代的发展。正在促使教育改革从传统的以教师传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强调“学”重于“教”, 目的在于体现“教育应满足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需求”, 体现“顺应市场、服务社会、服务学生”的价值取向。因此,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教师在教学中应起组织、引导、答疑的作用, 从知识的传授者、教学的组织领导者转变成为学习过程中的咨询者、指导者,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2 在教学过程中, 应注重表述通俗化

根据民族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实际汉语水平, 尽量把深奥难懂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例如, 把抽象问题具体化, 理论问题形象化。用具体事例说明理论问题, 使理论的表述浅显化, 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然后再抽象成一般性的结论。对较复杂的理论问题, 注意从多角度进行分析, 防止以偏概全, 不能为了通俗易懂, 而用特殊代替一般, 用具体代替抽象, 结果导致错误的思想方法。

3.3 切实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

所谓严师出高徒, 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所以, 建设一支强有力的教师队伍是加课改质量和效率、提高学生能力水平的重要手段。那么, 要加强师资队伍素质建设, 就要提高原教师的各项业务水平, 例如可以增加教师的进修和学习机会, 加大师资素质培训过等。其目的就是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教学服务。对于新上任的教师的则要严格把关, 不能盲目、随意地聘任无教学经验教师, 聘任时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考察是关键。

4. 结束语

总之, 计算机专业职业教育目的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 教师教育学生的目的也是能输送良好的职教毕业生来适应社会岗位需求。但社会的需要就是要拿来就用的学生, 如果我们的毕业生刚进入企业就需要二次甚至多次的岗位培训, 那么企业的压力也会加大, 学校的教育也没有发挥作用, 所以, 基于社会需求的计算机应用的教学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摘要:随着计算机应用在各个行业的不断扩展, 对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论文分析了目前计算机应用教学过程中的存在问题, 提出了基于社会需求的计算机应用的教学改革。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计算机教学,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李霞.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与学的改革.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 (5) .100-102

[2]王惠琴, 王惠姣, 刘玉群.创新教育与教学管理创新[J].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 2004 (2) .

[3]刘立嘉;马新娜;葛占胜;基于社会需求驱动的计算机专业教育模式[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年03期

社会性书签的教育应用初探 篇3

关键词:社会性书签;个人知识管理;合作学习

一、社会性书签的概念

2003年,美国人Joshua Schachier创建了Del.icio.us(美味书签)网站,在这个网站上用户可以在线存储自己喜欢的网址,而不用再将网址仅仅存放在自己电脑的收藏夹里。自此,以“美味书签”为代表的社会性书签应用成为Web2.0时代的一种流行的应用模式。

社会性书签网站是一种由超链接构成的具有收藏和分享功能的社交性网站。能够支持群体共享优秀资源,并与其他用户相互沟通,快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目前网络上比较受欢迎的社会性书签网站有:第一个社会性书签——美味书签;国内率先投入运营的天天網摘;还有以新闻挖掘为主打方向的Digg类网站;以及以即时聊天工具QQ作为载体发展起来的QQ书签等。

二、社会性书签的特征

信息存取的异地化。社会性书签是一种网络服务,所有的内容和信息均基于网络,无论身在何处,只要能够上网便可使用。

信息集成的便捷化。众多类型的内容聚合为用户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使其能够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挑选并储存起来,再贴上自定义的Tag,可以对新资源进行简要说明,以供日后检索使用或与其他用户交流。

信息管理的个性化。用户的书签界面类似于资源管理器,用户可在该页面中添加、删除、修改、移动收藏资源,共享任意的书签。在检索的时候,用户可选择将检索结果添加到自己书签中或以E-mail方式推荐给他人。而当用户有一些不愿意共享的收藏时,可通过设置阅读权限来对自己的信息进行安全保护。

信息使用的共享化。当用户在添加新资源时,系统会自动显示有多少人同样收藏了该资源。如此可以发现使用相同标签的人群,并能通过这些用户获知更多的信息。

信息筛选的民主化。用户在首页上能够看见一系列的资源收藏链接,其中比较常见的排列方式是将资源链接根据其被收藏次数来排列。

三、社会性书签教育应用功能与价值

(一)促进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指个人通过工具建立知识结构并不断完善以实现知识的集成、内化和创新的过程。它还可以促进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同时,社会性书签能够帮助用户使用和管理显性知识,将显性知识进行融合,实现显性知识的组合化。

(二)整合学习资源

社会性书签的强大功能还体现在它能够将网络上较为零散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并呈现,将零乱的收藏内容进行分门别类地整理,便于管理、检索。

(三)优化评价方式

公正客观的学习评价需要掌握有关学习者的一切材料,同时还需要对学习过程实施一定程度的监控管理。

(四)共享优质资源

社会性书签基于网络共享平台的特征使得整个网络群体中的任何用户都能享受到互联网上优秀的资源。由于个体所获得的资源总是有限片面的、代价较大的,而社会性书签的共享特性则能降低用户获取信息的成本,从而使用户更加轻松地得到更多数量、更多角度的信息。

(五)追踪领域动态

用户在社会性书签平台上能够搜索到某一特定领域的全部内容,从基础到发展以及时下最前沿的理论实践等。通过RSS对某一特定专家的书签进行订阅,定点关注,追踪专家研究的印迹,紧跟发展步伐。

(六)构建同好社群

用户之间通过观察相同标签的使用,能找到与自己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如此就可以形成构成特定同好社群。用户之间还能进一步形成诸如学习共同体、教师共同体之类的网络共同体组织。

结语:

社会性书签作为Web2.0的重要表现形式,其出现和发展对于我们的学习方式,学习资源的获取、处理等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影响了我们的思维模式。目前,社会性书签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还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但其强大的功能特点必然使其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如何使社会性书签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得到更好地应用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挖掘、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郝志刚.社会书签——一种网络信息资源共享的新模式[J].新世纪图书馆,2007,(1).

社会评价:社会学在项目中的应用 篇4

项目中的社会评价研究,其源头可以追溯到文化(社会)人类学的源起与传统。文化人类学最初为了解殖民地人民的生产生活与风俗习惯,开始了殖民地文化的研究,并逐渐演变为对异文化的研究,进而关注和研究本文化。社会评价研究在某种程度上承袭了社会人类学的基本做法。

世界银行在项目中开展的社会评价(Social  Assessment)实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世界银行在项目中进行社会学研究的时间并不长。“1974年,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在世界银行仅处于一实验性部门的初级职员位置”,他们在世界银行从事处于边缘地位的有关社会学的工作。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台了有关非志愿移民方面的导则OD4.30  Involuntary  Resettlement。之后,在涉及士著居民(少数民族)方面又出台了OD4.20  Indigenous  Peoples。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的社会学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从起,世界银行视社会评价与技术分析、财务评价、环境评价等具有同等重要的、在项目准备阶段必做的内容,从此社会学研究被制度化了。

国内与项目相关的社会学研究主要有三方面:(1)费孝通在有关西部的研究中已涉及了这方面的问题,如关于三线企业与当地经济发展问题、资源开发与地方发展问题等等;(2)国内重大工程项目近几年开始了社会学研究,如三峡项目和前期准备中的南水北调项目都有一些社会学家在参与;(3)国内学者从事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亚洲开发银行贷款项目中的社会学研究或社会评价研究。

由于社会评价是与项目结合起来进行的,所以对大部分社会学工作者来说还比较陌生。在项目实践中真正从社会学学科视角去分析、阐述的并不多见。有鉴于此,笔者根据自己对社会评价的理解及多个项目的社会评价实践,从社会学的角度透视社会评价。

一、社会评价的涵义与功能

1.社会评价的涵义

什么是社会评价?在汉语中,社会评价可以有多种理解。为了能准确阐述社会评价的涵义,先明确什么不是本文所指的社会评价。

(1)社会评价不是公众评价(public  opinion)

这是最一般意义上的用法。一个事件发生后,特别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事件发生后,大家议论一番,评价一番,即为“社会评价”。显然它不是本文所指的社会评价。

(2)社会评价不是经济评价的剩余

国内工程界在对项目进行经济评价和财务分析时,在可计量的经济分析之后再加个尾巴,分析一下项目的“社会效益”。这个“社会效益”通常是经济效益的剩余物,是属于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效益。比如,“方便人们的生活、促进地方发展”等等。潘家铮反对工程界的“上马概算”(注: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两院院士潘家铮在《有关“南水北调”的补充汇报提纲》一文中指出:“在计划经济时期,工程界有个痼疾,即为了争取工程上马,有意压缩概算,取悦上级,等开工后再补加,美其名曰先上马后加鞭。反正工程已全面展开,国家不可能停工――停工损失更大。这种概算称之‘上马概算’。改革后虽有变化,但未必见得毛病已经根除。……回忆三峡工程论证时原概算较低,经过详细论证补充,并根据物价上涨情况折算到1990年水平后,算出的静态投资较原提数字有成倍增加。”www.chinawater.net.cn/CWR-Journal//08/04.html.)。其实“上马概算”忽略或压低的有硬成本,但“社会成本”更容易被忽略或压低。

(3)社会评价不是纯粹的社会学学术研究

从事社会学或社会科学研究的专家做社会评价容易使社会评价成为学术研究。社会评价需要学术性(注:就社会评价所需要的学术性,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1)要有新的发现。项目是不同的,与项目相关的社会方面也有差异,并且项目中的社会现象往往比较隐匿,必须有科学发现与探索的精神,才能有所发现。(2)要有创新。工程设计往往有规范可依,但是社会评价除了一些基本的原则,实际上没有条条框框。有所创新,项目才会得到改进和完善。),这样每个项目的特点才有可能把握,相关的建议才有可能具有针对性。但是,由于社会评价是服务于具体项目的,因此,如果所进行的社会评价脱离具体的项目,即使它具有很强的学术价值,它仍然是一个失败的社会评价。

目前,对什么是社会评价存在多种不同的理解。如有人认为社会评价是应用于项目社会分析的一种方法,应用于整合社会信息与利益相关者参与项目的设计与实施的一个过程。也有人将社会评价定义为系统的调查(systematic  investigation)。根据笔者的理解,社会评价可以定义为:以项目区人口及相关人群的社会发展为基本的出发点,综合应用社会学、人类学及其它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通过系统的实地调查,分析项目中的重大社会事项,从社会方面给出项目是否能够成立的基本判断。如果项目可以成立,则需要给出项目实施过程中重大社会事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社会分析,提出相应的社会发展策略与建议,以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实现社会公正,促进社会发展。社会评价是社会学理论与方法在项目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2.社会评价的功能

一般认为社会学有三大功能:描述、解释和预测。社会评价的功能主要体现在预测方面,它的终极目标是做好项目。塞尼反对A.R.拉德克利夫―布朗认定的社会学家,“他的专门任务是提供以科学的方法收集和分析得来的管理者能用的知识”的观点。他强调社会学的应用价值,“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工作局限于提供资料不是一大美德。当然制定行动方案和制度不是项轻松的责任,但是对发展方面的社会科学家来说却是相当关键的,因为我们要作出有价值的贡献”。社会评价就是社会学在项目中的应用,它把项目放到较为一般的社会系统中去分析和考虑,既要考虑项目自身的效益,也要考虑项目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与公平公正问题。概括起来社会评价有以下几方面的功能。

(1)给出项目是否能成立的基本判断

项目可行性研究的一般思路是:先要考虑技术方面的可行性,再考虑经济上是否合理,然后再考虑其它方面的因素。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项目,在社会方面可能存在隐患。如某国的一个大型工程,由于在可行性研究时没有考虑种族问题,在建设时出现了种族冲突,最后不得不停建,损失惨重。社会评价的介入从社会的角度给出项目是否能成立的判断。如果不能成立,投资者可尽早退出项目,避免风险;如果项目可以成立,则将提供相关的建议,使项目得以完善。

(2)实现项目的社会发展目标

通过社会评价,消除项目中潜在的社会隐患,减少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降低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实现项目的社会发展目标。如国内早期的一些水库移民,由于当时特定的历史原因,移民的生活、生产没有解决好,移民问题成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如果在项目实施前能够正常地开展社会评价研究,上述问题完全可以避免。

(3)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

会评价有助于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消除潜在隐患,降低项目风险,因而使项目产生稳定的、良好的经济效益。世界银行的一项统计表明,对项目进行社会学研究大大提高了项目的经济回报率。它对已完成的57个项目进行了统计:30个项目进行过某种形式的社会分析,平均获得18.5%的经济回报率,27个项目没有或几乎没有社会分析,经济回报率低于9%。

二、社会评价的方法

社会评价的基础是社会学的一般理论与方法论。(注:一些从事社会评价的人常常感到工作无从开展,希望社会评价能提供“标准的”或“通用的”方法,象财务评价或经济评价那样的可供套用的公式。这是一个很大的认识偏差。我认为社会评价不可能提供公式化或标准化的方法供社会评价专家使用。社会评价成果不是工厂化生产的“标准件”,而是接近于手工作坊生产的“手工产品”。能够从事社会评价的前提条件是具备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的基本训练。只有掌握了基本的社会学理论与方法,才有可能应对千变万化的社会评价对象。国外流行的新方法固然重要,但这些新方法大都可以还原到社会学原有的研究方法。试图依赖国外流行新概念、新方法来完成社会评价研究,那只能是本末倒置。)在实际的研究中,具体采用什么方法是根据项目具体情况来决定的,社会学研究中所采用的方法,在社会评价中都有可能被采用。另外在项目社会评价实践中形成了一些有特色的研究方法,如利益相关者分析、公众参与等。概括讲,社会评价方法可以分成两大类:案头工作(desk  review)和实地调查。

1.案头工作

案头工作包括对项目的熟悉、理解和通常所作的文献研究。

熟悉和理解项目。项目的类别很多,范围很广,涉及许多专业知识,理解项目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当然,社会评价专家所需要的知识是为社会评价服务的,而且仅仅是将专业知识视为做好社会评价的背景。

收集、研究历史文献。收集项目区的地方志书,以求得对项目区历史发展面貌的一般理解。有少数民族的地方还需要收集民族志方面的文献,以熟悉了解少数民族的历史与变迁情况。

收集统计数据。收集项目区有关省(区)及县(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的统计数据,以及有关的人口普查及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以对近期项目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收集以往的调查成果。收集其它学者在项目地区进行的实地调查成果。它们是社会评价人员在短期内了解项目区基本背景的重要工具,也是经济快捷的办法。以往的研究还可以为社会评价研究提供了可直接利用或相互印证的材料。

2.实地调查

实地调查的内容包括社会学所有可能的方法,如观察、访谈、座谈会、问卷调查等。这些具体的方法在社会调查教科书中都有介绍。至于具体采用哪些方法,则取决于研究目的`与具体的项目。

田野工作或田野研究(field  study)的方法源于人类学,社会评价在借用田野工作方法时,与通常的学术研究有所区别。人类学家用一年或更长的时间来理解一个社区的文化,主要是通过参与性观察来了解研究对象,而社会评价往往用几天甚至更短的时间,通过观察、访谈、问卷、座谈会等方法去理解社区的基本情况,了解居民的基本态度和看法。这种短时间的田野研究方法又被称为参与性农村评估法(Participating  Rural  Appraisal<PRA>)。

此外,在项目社会评价的实践中,逐渐探索出一些比较专门的方法,如协商(Consultation)、公众参与(Public  Participation)(注:协商、公众参与通常被视为社会评价的基本内容。但是,笔者认为这些内容本身具有方法或方法论的意义。这些方法与国内所倡导的群众路线是一致的。)等。根据笔者的经验,协商与公众参与是通过对项目利益相关者的广泛动员,使他们获得有关项目的信息,了解项目,并对项目的准备与实施提出其看法、建议,从而使项目的设置更为合理、公平和公正。

三、社会评价的基本内容

一般来说社会评价包括以下一些内容。当然具体的又会因项目而异。

1.项目社会影响分析

找出项目对各个方面可能产生的正面或负面影响,并作客观、公正的分析。以往的项目建设发现,有些单位或个人为了争取项目上马,把项目可能产生的正面影响分析得很透彻,而对负面影响不进行客观、详尽的分析。这样做往往会给项目带来后遗症。社会评价应避免这样的做法。

2.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分析

项目建设打破了原来自然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利益平衡,形成新的利益群体结构。哪些群体是受益的,哪些群体是受损的,或哪些群体在哪些方面是受损的、在哪些方面是受益的等等需要进行分析。如果因为项目的建设而受到损害,如大坝工程中,上游居民的土地被淹没,则需要考虑采取相应措施以消除受损群体的不利影响。

3.土地与居民生计

土地制度是一项非常基本的制度,在中国农村更是如此,因此理解土地制度对理解项目和了解项目区的利益群体关系非常重要。理解土地制度应考虑这样三个层面:(1)国家法律规定的土地制度;(2)历史上或习惯上存在的有关土地的规则;(3)还没有上升为通行的法规或政策,但已在应用的一些比较成熟的惯例(Practice)。

土地的征用问题是项目社会评价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土地征用往往还与移民相联系,如大坝项目,由于水库淹没大量土地,引发移民问题。社会评价需要考虑:是否可以不征用或少征用土地;土地征用将对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采用什么措施来减少因土地征用而带来的不利影响。

调查居民的生计模式是了解项目影响人群所处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阶段的基本手段。经济发展水平越低,居民对像土地这样的自然资源依赖程度越高。相应地,所采取的减少不利影响的措施就要考虑这些特点。同时,居民的生计模式反映了居民在生产技能方面的特点,是设计移民安置办法与改变项目影响人群就业门路的重要依据。

4.项目机构(Institution)

社会评价所说的机构是指与项目有关的各种组织及其运作机制,是实现项目发展目标的手段。项目机构的分析与设计包括:(1)具体项目承办组织,也即借款人,如企事业单位,它负责项目的建设与管理,同时也是还款人。在当前中国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渡时期,项目承办者的所有制性质往往会成为机构设计的难点。(2)项目管理机构,一般为项目管理办公室,进行有关的协调工作;有些重要项目,还在项目管理办公室之上,成立由政府有关部门组成的项目领导小组,以进行更有效的管理与协调。(3)与项目相关的组织机构,比如,中国工程建设中出现的移民主要是靠行政部门来推动的,这样行政机构(包括行政机构的延伸如村民委员会、居委会)及其运作能力对项目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影响。

5.少数民族发展

如果项目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或项目影响人群中涉及少数民族群体,则应对少数民族历史与发展状况有比较详细的了解,在项目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少数民族的特点与要求,项目应有助于

少数民族人民与地区的发展。

6.结论与建议

社会评价必须作出该项目就社会方面看是否能够成立的基本判断。如果能够成立,并且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或困难,则需要对这些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建议。有人提出了做好社会评价的四项标准,关键的还是看社会评价是否最终能完善项目的设计,有利于项目的实施。

四、社会评价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应用前景

通过社会评价这个工具,社会学在项目中的应用跨出了可喜的一步。但是,项目社会评价目前仅仅处于一个起步阶段,项目对社会学的需求与实际所做的工作差距很大。这与目前对社会评价的认识及从事社会评价工作人员的素质有关。社会评价在中国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项目业主对社会评价的价值认识不足

国内从事项目决策和管理工作的人员大部分有工程的背景,少量有经济学的背景,一般看重可计算的“硬”世界,涉及社会方面的难以量化的软内容,容易被忽视。笔者在从事某项目的社会评价研究时,曾不止一次地听到一位领导这样表述:你做的社会评价主要是给××银行看的,我们看不懂;只要通过××银行就可以了,我们不会有什么意见。但在实际上,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是非常需要社会学家参与的。就说机构的设置,由于中国还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的转轨时期,机构的定位、设置都需要反复斟酌的。如果简单照搬计划经济的模式,项目很难有良好的经济回报;若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理想类型来设置,太脱离当地的具体实际,也很难能使机构有效运作起来。

2.社会评价专家的素质有待提高

因为社会评价的工作刚刚起步,社会评价专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加强。目前社会评价专家的来源主要有两部分:社会学专业出身和工程技术专家出身。社会学专业出身的人,优势是对项目中的人、群体及制度等方面有很强的理解力,弱点主要是对项目缺乏深刻的理解。每一个项目都会涉及许多专业知识,在目前中国文理分科的教育体制下,让学文科出身的人去了解技术事项,有一定的困难。工程技术出身的社会评价专家的优势是对项目背景的了解比较容易,但缺乏社会学基础理论与研究方面的训练,把握不准千变万化的社会现象,见“硬”不见“软”。

3.国际发展机构的规范与中国国情的结合问题

到目前为止,在中国进行社会评价研究的主要还是国际发展机构的贷款项目。国际发展机构在涉及项目的社会方面都制定了一些规范,如世界银行的政策(policy)、导则(directive)等,在具体的项目社会评价中也形成了一些可行的惯例(practice)。这些规范及惯例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发挥了良好的作用,但也有一些做法与中国的国情并不是很吻合,甚至在一些敏感性领域还引发了政治冲突。因此中国的项目一定要结合中国的国情去研究。(注:匿名问题就是一个例子。按照社会学研究方法的一般规则,公布受访者的资料时要给予匿名,社会评价也不例外。西方的专家一般认定,只有匿名,资料的真实性才有可能得到保证。但是,根据我自己的调查经验,受访者并不是总是期望被匿名,或者说匿名对受访者并不总是有益的。匿名的要求实际上暗含了这样的假定:领导与群众、项目业主与项目影响人的利益总是对立的。但是事实上并不总是如此。我们在进行“中国高等教育发展项目社会评价”的问卷调查时,有不少学生主动把自己的姓名写到问卷上,对问卷的开放性问题上作了认真回答,反映了他们的情况。事后我们了解到:学生写上自己的姓名,以示负责任的态度,并希望能将自己的意见向上反映,在可能的情况下获得信息反馈。笔者在“中国水产养殖业良种发展项目”的农村调查时,有些农民群众愿意跟你聊天,他们不但不回避而且愿意有领导出席,这样他们的愿望就有希望通过比较快捷的途径得到反映和解决。在这种场景下,项目办工作人员和地方干部的参与,就成了多方人士参加的协商和讨论会。这样的协商与讨论常常能获得有价值的社会构想。)

总之通过社会评价或类似社会评价这样的手段,社会学在项目中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这是因为,一方面,由于中国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有大量的重大项目在建或将要建设,为社会评价展现了广阔的舞台;另一方面,重大项目越来越具有综合性,在一些硬技术被克服以后,社会因素日益成为项目的难点。社会学在项目中的应用是否能被外界接受和承认,除了需要加强与外界的沟通与对话外,关键是看社会学能否在项目中真正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 费孝通:《费孝通文集》,群言出版社版。

[2] 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3] M・塞尼:《发展机构中的社会学工作:世界银行经验》,陈阿江等译,《国外社会学》19第3期。

[4] 陆学艺主编:《社会学――中高级读本》,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

[5] 潘乃谷、马戎主编:《社区研究与社会发展》,天津人民出版社版。

[6] 社会评价课题组编:《投资项目社会评价指南》,经济管理出版社版。

[7] Asian  Development  Bank,Guideline  for  Social  Analysis  of  Development  Projects.

[8] Chen  Ajiang  ,Social  Assessment  of  China  Aquaculture  Breed  Improvement

Project.

[9] Michael  Cemea,Putting  People  First-Sociological  Variables  in  Rural  Development,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10] The  World  Bank,Operational  Directive  4.30-Involuntary  Resettlement.

社会应用 篇5

1 社会软件的概念

社会软件 ( Social Software ) 代表支持全体交互的一类软件, 包括 Blog、Wiki、通讯等, 和其他的多对多社群系统, 还包括系统过滤技术。广义上讲, 社会软件还包括了在线共同体、计算机协同工作平台以及新出现的一类相关软件。也有一些研究者认为社会软件的名称意味着“个人带着软件成为社会网络的一部分”、“社会软件是帮助人们建立社会网络和自动组织群体的软件”、“社会软件关注软件使用过程中建立的群体联系超过对软件技术的关注”。实际上, 社会软件着重在“社会”这个定语上面, 它表明了个人通过软件工具, 来构建社会关系。可以从下面三点来概括社会软件的含义:第一, 社会软件是个人软件, 是个人网络化的工具;第二, 社会软件是构建社会网络的基础;第三, 社会软件是个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2 社会软件的核心思想与技术

社会性软件的核心思想其实是一种聚合产生的效应。人、社会、商业都有无数种排列组合的方式, 如果没有信息手段聚合在一起, 就很容易损耗掉。

20世纪60年代, 由美国的心理学家米格兰姆 ( Stanley Milgram ) 提出的“六度分隔”理论认为: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陌生人, 这一理论在一般情形下都存在, 成为人际关系世界中无可否认而又令人震惊的特征。人们在社会中联系的普遍性是很难想象的。

研究发现, 世界上许多其他的网络和人际关系网络有极类似的结构。比如, 人际网络和WWW 的架构几乎完全一样。通过超文本链接的网络、经济活动中的商业联系网络、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 甚至人类脑神经元、以及细胞内的分子交互作用网络, 有着完全相同的组织结构。

六度关系理论应用于信息传播是通过“社会软件”的方式实现的。社会软件将六度关系理论应用于信息的传播中, 支持人们建立更加互信和紧密的社会关联, 强调通过个人与个人的交流促进信息本身的交流。这一思想在促进社会软件的几种形式的信息交流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比如 Web 2.0的典型应用Blog就是其中一种。因为Blog写作所需要的个性和延续性, 已使 Blogger 圈这种典型的物以类聚的生态方式, 越来越像真实生活中的人际圈。

目前比较流行和成功的社会软件主要应用在协同工作、通信工具、信息聚合以及个人出版等方面, 从这些软件看, 社会软件的核心技术包括了:利用XML描述数据, 实现数据和 Web 页面的分离;用 RSS 结合 OPML 格式 ( Outline Processor Markup Language, 大纲处理标记语言 ) 来推送数据;利用 RDF ( Resource Description Framework, 资源描述框架 ) 来定义信息组织方式;利用 FOAF ( Friend of a Friend, 朋友的朋友 ) 技术来描述用户个人信息;利用 Web Service 技术来发布信息服务并提供 Web 编程接口。

3 图书馆 2.0下的社会软件

图书馆 2.0 通常被定义为 Web 2.0 的理念和技术在图书馆行业中的应用, 而 Web 2.0 是以社会软件的应用为核心, 依据六度分隔理论、XMl、Ajax 等新技术实现的互联网新一代模式。目前可以应用于图书馆 2.0 环境下信息服务的社会软件主要包括:

(1) Blog。

Blog 的全称是 Web log ( 网络日志 ) , 后来缩写为 Blog。它是一种用来表达个人思想、内容, 按照时间顺序排列, 并且不断更新的网络出版与交流形式。Blog 是一种新的网络信息发布方式, 它简单易用, 因而普及迅速, 大量的 Blogger ( 写 Blog 的人, 即博客 ) 生产了大量的信息, 他们是互联网信息自发生产者。Blog 可以使用户方便容易地发布个人信息, 在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共享上有重要意义。

(2) RSS。

RSS ( 简易信息聚合 ) 是一种 Web 内容联合格式, 包含了一套用于描述 Web 内容的元数据规范, 具有一套新颖的能够实现内容整合者、内容提供商和最终用户之间 Web 内容的互动的、多赢的联合应用机制。人们应用 RSS 技术, 可以直接通过在线或者离线 RSS 阅读器来浏览网站摘要与新闻, 不必登陆网站就可以得到网站内容。

(3) 网摘。

又名“网页书签”。这项服务使网络用户可以随时将自己浏览的网页保存在网上, 还能将这些信息与其他用户共享。值得一提的是, 在图书馆界, 目前昆山图书馆的网站“我爱昆山” http://www.52ks.com , 就提供了全文网摘服务。

(4) Wiki。

Wiki ( 百科全书 ) 提供的是一种超文本系统。它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 同时也包括一组支持这种写作的辅助工具。Wiki 站点可以有多人维护, 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 或者对共同的主体进行扩展和探讨。Wiki 对于共建共享知识库有重要意义。

(5) Tag。

Tag ( 标签 ) 是用来描述内容的分类信息的标识。总的说来, Tag 是一种分类系统, 但是每个 Tag 由用户自建, 不必遵从某一分类体系。它是组织信息的一种新方式。

(6) SNS。

SNS 是 Social Network Service 的缩写, 社会性网络软件, 依据六度理论, 以认识朋友的朋友为基础, 扩展自己的人脉。

(7) P2P。

P2P 是 peer to peer 的缩写, 可被理解为“伙伴对伙伴”、“点对点”的意思, 或称为对等联网。可以加强网络上人的交流, 进行文件交换, 分布式计算。

4 结语

社会软件模拟了现实社会的人际关系网络, 形成网络化的个人信息传播。利用可编程的社会软件建立图书馆的个人知识交流平台, 为网络化时代的个人知识管理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 更顺应了教育发展规律, 丰富了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建设, 使得知识和信息的采集变得十分可行和便捷。

开展图书馆 2.0 下的信息服务, 不只是简单地应用一些社会软件, 还要面向用户, 适应用户的个人化和相互影响, 体现社会关系网络。

参考文献

[1]范并思, 胡小菁.图书馆2.0构建新的图书馆服务.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6 (1) :1-7

[2]马国栋, 卢志国.利用“社会软件”建立图书馆的个人知识交流平台.图书馆学研究, 2006 (8) :33-35

[3]孙茜.Web 2.0对数字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启示.图书馆杂志, 2005 (12) :27-30

[4]王婧雅.对Library 2.0时代虚拟参考咨询服务发展趋势的思考.图书馆学研究, 2006 (10) :54-56

[5]黄广业等.Web 2.0给图书馆咨询工作带来革命.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6 (4) :41-43

社会应用 篇6

筅浙江宁波古塘中学包明达

一、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社会教学的实践探索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而深入地渗透到教育领域中,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已成为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

1. 在社会课堂教学中使用“课件”

在课堂教学中, 由于时空限制, 很多生活情境难以在课堂上再现, 而运用多媒体课件能重新将生活情境置于课堂之中, 可以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可以引导学生认真地观察, 主动积极地思考, 生动活泼地感知, 从而克服教师教学手段单一, 课堂气氛沉闷的不足, 达到优化课堂教学,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提高社会教学的效果。我们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学会借助多媒体课件来精心创设教学情境, 引发学生想象和联想, 给学生展现一个更为广阔、丰富的学习空间。

2. 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社会教学

网络提供了极为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 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和想像空间, 学生接受的信息量大大增多, 知识面和视野不断开阔。社会作为一门基础学科, 又是一门知识综合性较强的学科。要增加学生的阅读信息量, 我们社会老师在教学中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内的阅读, 而应积极引导学生去搜集和学习更多的知识信息。

3. 正确处理好教师、学生、媒体、教材四个要素间的关系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社会课程, 是要营造出一种理想的教学环境, 以实现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的学习方式。这样,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将从以教师为中心的结构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结构, 而媒体和教材也相应突出了这种特点。现代信息技术为社会课程带来了全新的改变, 但技术对于教材而言, 它是教材进一步完善的工具;对学生而言, 技术不是用来规范和约束学生的工具, 而是使学生充分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条件;对教师而言, “信息技术不再是仅供选择的和非必要的”, “你要尽可能熟练地广泛地运用新的技术”。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社会教学整合的适应性探索

在信息技术应用于社会教学过程中, 如果对信息技术应用的适当, 则会提高社会教育教学效率;反之, 则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1. 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社会教学适应性发展的根本。当前我们的教师一方面要接受新课改的新理念;另一方面仍然要应对来自各种考试的压力。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进行社会教学只有在一些公开课、观摩课中才得以见到。即使有的社会教师平时上课有用到多媒体计算机和多媒体网络教室, 也只是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滥用和简单叠加, 流于形式, 收效甚微。而少数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认识上产生偏差, 忽视了利用传统教学的优势。因此, 教师首先要确定现代信息技术是否符合课堂教学目标并正确地对其运用, 才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 优化学校信息环境

初中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初中教师大力开展教育教学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 需要必备的基础设施和基本设备, 如数量足够的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室、校园网络和因特网等设施, 数量足够、配置合理的计算机和相应的外部设备, 为实现整合提供信息化平台。

因此, 我们要加大对初中信息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 不断优化学校信息化环境, 为实现整合提供足够的基础设施和基本设备。

3. 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

一方面, 要实行职前培训和在职师资培训相结合, 注重开设与师范生所学专业相结合的信息技术应用课程, 提高师范生的信息素养;对在职教师进行分层次培训, 培训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 高效地获取信息与处理信息能力、多媒体和网络教学必备的能力;另一方面, 尽快在初中普及信息技术课, 并把它作为学生的必修课。

4. 探索初中社会学科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适宜性评估体系

(1) 研制出初中社会学科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适宜性评估标准。本文认为评估标准更多的关注对学生的评估, 评估的重心应由对教师的关注转移到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关注;而对教师评估的指向, 也应从过去单纯的“知识讲解”, 转移到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角色把握”、“环境营造”等方面。教师在备课时明确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是非常重要的, 但更重要的应该是在社会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一个能够激发学生思维, 探索社会学科知识的教学环境, 从而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制定以上标准目的并不是为了奖罚教师、评定等级, 而应该把它作为教师和学生日常教学过程中的自我评估、自我反思, 共同发展、共同追求的目标, 让教师们能很好地改进社会学科教学, 促进教师的发展, 最终形成自觉的行为, 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在评估的准备阶段, 应该与被评者进行充分的交流, 多听取教师的意见, 注意评估的方式、方法, 使老师对评估标准和评估结果能够心悦诚服, 真正发挥好评估的激励与发展功能。

(2) 形成初中社会学科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适宜性的评估策略。

第一, 对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的评估。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最基础的一步, 是指导教师顺利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保证, 课堂教学设计包括以下基本工作:在一定教育教学理念引导下确定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对学生特征的分析、媒体信息的选择、知识结构的设计以及对教学程序的设计等方面。

第二, 对社会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实施的评估。

首先, 整合效果的评估。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活动———学, 与教师的活动———教, 是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两个并行而且统一的活动体系。因此, 课程整合的效果主要应由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估。包括:教学系统的四个要素 (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 的地位、作用改变了没有, 哪些改变了, 改变的程度如何;学生参与度如何;哪些比传统的社会教学更能改善学生的学习, 能够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充分发挥教学的互动性, 取得其他手段无法取得的效果;师生行为互动;促进学生和教师共同发展, 教师与学生的信息能力得到共同提高。

其次, 整合效益的评估。所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及精力是否小, 获得的收益如何以及使用是否方便。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密度和强度, 在多大程度上充分利用了现代化设备。计算机及其外围设备从买进来之后就马上开始贬值, 这是不争的事实, 只有在应用中才可能使它增值, 所以要对信息技术教师和社会学科教师对现代化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科学的评估。

(3) 构建初中社会学科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适宜性的引领机制

首先, 要结合社会学科特点, 培养学生社会学科学习的发现、探索过程。它强调利用信息技术对社会学科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给学生展示, 强调对社会学科知识的探索;强调对社会学科知识的应用;强调对社会学科知识的迁移。这种机制构建是以社会学科教学的具体任务为完成目的, 有意识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

其次, 要对信息技术的使用持正确的态度。教师虽然可以把信息技术融入教学中, 向学生进行知识的解疑, 或进行交流讨论, 但如果信息技术只是作为教师进行满堂灌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与学生形不成互动, 就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思维的活跃性, 就不会达到好的授课效果。信息技术是教师进行教学的辅助手段, 但它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教学方式或教学内容。为了满足现代化教学要求, 教师应将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 努力研制出高水平、高质量的课程设计, 并对之不断补充、修改和完善, 使信息技术真正起到促进教学的作用。

最后, 在信息技术应用于社会教学的课堂中, 从知识的科学性上来看, 教师不再是权威, 学生或许可以通过自身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探究, 得到教师并不知道的问题或发现教师在教学上的一些失误。从知识占有量上来看, 教师与学生的差距正在缩小, 在一些最新信息总的获取方面教师可能还不如学生, 从这个意义上讲信息技术应用于社会教学的整合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在这样的情况下, 教师也要自行放下“尊严”真正地改善师生教学关系, 使教师成为学生探究问题的引导者和协助者, 甚至是合作学习者。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是一项涉及到多方面的系统工程, 既要全方位着眼, 又要从点点滴滴的实验做起。社会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强调的是整合和融入。而只有基于全局观和系统观的整合, 考虑整个课程的整体效果, 才能保证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适宜性, 才能促进社会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葆萍, 王迎, 鞠慧敏.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

[2]叶小兵, 姬秉新, 李稚勇.历史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3]陶红平.信息技术环境下协作学习模式的探讨.现代企业教育, 2008 (2) .

社会应用 篇7

一、社会责任审计

随着经济发展, 公布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数量逐年增加, 但目前各个企业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质量水平参差不齐, 不具有可比性, 存在形式过于单调、报告内容不完整、选择性披露及粉饰等诸多问题, 例如双汇发展在连续三年的社会责任报告中, 除了对涉及具体事件和数据做出修改外, 其他的全部照搬, 被称为“克隆社会责任报告”, 对于轰动一时的“瘦肉精事件”却一字未提。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外部效应所引起的社会不经济行为, 使得信息使用者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真实性和准确性产生极大的忧虑。

因此, 作为第三方鉴证的社会责任审计应当发挥其作用, 消除利益相关者的顾虑, 以促进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审计是对被审计单位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的鉴证活动, 目的是凭借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鉴证服务为社会责任报告的可信度提供保障, 是在一定程度的不确定状态下进行的。与一般审计相比, 社会责任审计增加了与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相关的风险因素, 由此决定了审计业务的高风险性。 如何降低社会责任审计风险也就成为审计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

审计风险模型是审计目标、审计内容和审计技术方法等要素的组合, 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 为审计资源合理分配、审计风险控制、审计程序设计、审计证据收集和审计结论形成等一系列问题奠定了基础。 基于现代风险导向的审计思路, 从源头上分析和发现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错报, 有利于更好地控制审计风险。 本文将在现有审计风险模型的基础上, 引入与社会责任审计相关的风险因子, 构建社会责任审计风险模型。

二、社会责任审计风险模型的构建

虽然目前学者们对社会责任审计的主体、内容、定位等尚未达成共识, 理论研究也缺乏系统性, 但对社会责任审计进行研究、探讨后提出多层次、 多角度的观点有利于对社会责任审计风险的深入系统研究, 促进了其理论研究与实务操作的进步。 笔者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 借鉴前辈的思路构建社会责任审计风险模型。

(一) 模型构建的基本思路

引入战略理论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经多年的实践与探索, 其优势逐渐展露出来并被社会广泛接受与运用。 因此社会责任审计可以借鉴风险导向审计分析方法建立风险模型。 建立社会责任审计风险模型是为了对风险因子进行量化, 以便审计人员能根据风险的大小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但是过于细化的风险因子在具体应用时难以确认和计量, 因此有必要把风险因子进行归类后再分类。

(二) 影响社会责任审计的风险因子

社会责任审计是一项政策导向性很强、范围广、难度高、风险较大的工作, 在审计过程中, 诸多因素影响着社会责任的审计风险。 本文将风险因子分为以下五类。

1.企业的行业及其环境 (X1) 。 任何社会责任行为都不能脱离其环境独立存在, 宏观经济环境、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环境、法律制度环境、会计政策环境等都影响着社会责任审计风险。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与宏观经济运行状态相关, 并且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必须满足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国家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要求才能持续发展下去。 行业环境包括行业污染程度、行业成长性、行业竞争程度、饱和程度、行业的技术先进水平等。若被审计单位处于高污染行业, 则需要承担更多环保责任, 政府的环保要求越高, 面临的环境风险就越大。 为了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被审计单位可能会利用会计政策来粉饰社会责任报告, 因此, 会计政策环境的变化对社会责任审计风险影响很大。审计人员需要对社会责任会计数据进行审验, 通过指标量化、分析和评价实现审计的准确性和公平性。

2.被审计单位内部治理结构 (X2) 。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及时发现和纠正经营管理活动中的差错和舞弊, 如果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薄弱可能会加大审计风险;被审计单位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和诚信度越高, 经验越丰富, 社会责任报告的可信度就越高, 相应的审计风险就越小。 如果被审计单位管理者存心造假、误报, 即使审计人员具有丰富的经验、 也保持了应该有的职业谨慎、 制定并执行了合理的审计程序, 也还是有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审计判断。 此外, 被审计单位业务性质越复杂, 重大错报风险就越大; 管理人员遭受异常压力时, 重大错报风险加大。

3.社会责任审计内容 (X3) 。 社会责任审计内容是社会责任报告鉴定过程中审计主体所关注的具体审计范围及业务项目的总和, 其界定是社会责任审计工作的切入点, 直接影响到审计的实施效果。关于社会责任的内容, 许多学者对其做了界定, 但至今尚未达成共识。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 本文认为社会责任的审计内容至少应包括企业对股东、债权人、供应商、经销商、 消费者、 政府及社会公众的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 涉及企业的经营战略、薪酬制度、雇佣关系、环境保护、营销策略和业绩评价等多方面的相关信息, 包括定量信息和定性信息, 内容复杂, 范围广, 因而审计风险随之增加。

4.社会责任审计标准 (X4) 。 审计标准是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的过程中对具体事项进行评价的指标与准绳, 社会责任审计需要建立统一的审计标准, 规定每一项被审计社会责任活动必需达到的标准和范围, 以此作为参考依据对具体审计事项进行评价, 以评判在各个细分指标方面被审计单位社会责任的承担情况。只有对社会责任审计的基本要素, 包括目标、主体、对象、原则、 准则进行充分的把握才能比较全面地分析问题。 目前由于理论研究力度、深度不够, 还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的社会责任审计理论体系, 社会责任审计的程序、标准、质量控制等都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不全面性,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从而增加了审计检查风险。

5.会计师事务所自身 (X5) 。 为了保证审计工作质量, 规范审计行为, 会计师事务所要建立健全审计质量监控体系。 社会责任活动的复杂性和广泛性给社会责任审计带来了高于一般审计的风险, 会计师事务所在承接社会责任审计业务时, 要充分考虑自身专业胜任能力, 选派审计业务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以及具备环保、资源、法律等方面知识的复合型审计人才组成审计小组, 必要时应当聘请外单位专家, 如环保、法律等方面专家来协助工作以降低审计风险。 此外社会责任审计中涉及到一系列企业的利益相关者, 审计人员要识别影响职业判断的因素, 权衡各个利益相关者对事务所审计独立性的影响, 保证审计质量。

根据以上分析, 将风险模型各类影响因素的形成过程绘制成社会责任审计风险流程图 (见下图) 。

(三) 模型构建

在审计风险基本模型“审计风险= 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的基础上, 本文充分考虑了社会责任活动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引入了社会责任审计风险因子, 拓展了对审计风险的分析, 构建了社会责任审计风险模型。即:社会责任审计风险CSRAR=外部风险ER× 重大错报风险RMM×检查风险DR= F (X1) ×F (X2) ×F (X3, X4, X5) 。 社会责任审计风险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为, 在可接受的社会责任审计风险一定的情况下利益相关者对社会责任的关注程度越高、 对审计期望程度越高或者涉及到巨大公众利益时, 审计人员的审计责任就会越大, 可接受的社会责任审计风险就越低; 对外部风险和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越高, 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低。

外部风险主要来自被审计单位外部环境影响, 审计人员只能通过对风险因子分析来评估该风险, 无法改变其风险水平; 重大错报风险水平随被审计单位社会责任业务本身风险水平的变化而变化, 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对风险因子的评价来计量和评估该风险, 也无法改变其风险水平;而检查风险属于可控的风险, 审计人员可以通过提高自身素质、 执行合理的审计程序、 改进审计技术手段等方式将检查风险控制在比较低的水平上。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审计人员应对模型的各个风险因子进行量化分析, 然后针对不同的审计对象的特点, 根据具体情况计算评估风险水平。

三、社会责任审计风险模型的应用

在运用审计风险模型时, 审计人员需要运用职业判断了解社会责任行为所处的环境、评估重要性水平、识别社会责任审计中的特殊领域、设计和实施进一步的审计程序, 从而尽可能地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 对社会责任审计风险的研究应贯穿审计计划阶段、实施阶段和报告阶段的始终。

首先, 在审计计划阶段, 制定科学合理的审计计划, 不仅有利于降低审计成本, 提高审计效率, 也有利于形成正确的审计结论, 降低审计风险。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会计师事务所在组建审计小组时, 要注意人员知识结构, 增强审计岗位分工的合理性。 第二, 审计人员要通过实地考察, 深入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外部环境影响、 生产经营基本状况等, 以便把握重点工作的方向, 增强审计计划的针对性。 第三, 在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对审计风险做出评价时, 审计人员要时刻保持职业谨慎。

其次, 在实施阶段, 审计人员根据审计目标收集审计证据, 记录审计发现并形成审计工作底稿。 在审计取证过程中应重点注意:第一, 要对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资料及时进行登记处理, 以防止资料丢失带来审计风险。 第二, 调查取证时, 要对碰到有疑问的问题进行追踪审查, 避免遗漏了重要证据, 以求能对被审查项目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第三, 在获取审计证据过程中, 审计人员要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处理手段, 并考虑所获取证据的客观性、相关性以及充分性。

最后, 社会责任审计报告是审计机构对被审计单位社会责任报告发表最终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 是审计的最终工作结果。为了降低风险, 在审计报告阶段需要重点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审计人员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对其所审计的事项做出评价。第二, 对社会责任报告的审计意见应当经过审计项目小组集体讨论得出。第三, 为更有效地把关审计工作的质量, 应建立审计报告三级复核制度, 分别由审计项目负责人、部门负责人、专职人员复核。

四、结语

社会责任审计具有复杂性和潜在性的特征, 因此在审计过程中不能从某一个因素的情况出发评估社会责任活动的审计风险, 审计人员必须综合考虑影响社会责任行为的各种风险因素作出综合评价。不仅要关注眼前的、 有规律可循的风险, 还要特别关注潜在的审计风险, 以提高社会责任审计工作的质量。

摘要:社会责任报告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 审计人员审计后发表了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被称为社会责任审计风险。在社会责任审计中, 由于社会责任本身的复杂性和广泛性, 加大了审计人员的风险。本文在审计风险基本模型的基础上, 加入社会责任审计的风险因子, 构建了社会责任审计风险模型, 并分析了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以期对审计人员降低社会责任审计过程中的风险有所指导与启示。

关键词:社会责任审计,审计风险,风险因子

参考文献

[1] .毛洪涛, 张正勇.社会责任审计理论研究述评[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10, (9) .

[2] .潘峰.并购审计风险模型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2, (2) .

社会应用 篇8

一、丰富党和国家民主决策的有效途径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必须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这“四权”的保障又必须拓展民主渠道,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健全协商民主机制、丰富协商民主途径。当前,我国基层民众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还不够完善,诉求渠道还不多、诉求作用也还比较弱,这是引发一些本不该发生的冲突的重要原因。目前许多领导干部很想为民众办好事、办实事并努力把实事办好。但是,由于呆在机关里空想,决策往往与实际距离较大,这就迫切要求完善决策机制,特别是民主决策机制。决策民主化指在决策过程中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按照民主程序进行决策。协商民主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执行过程中,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经验,也是重大决策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协商民主注重民主在平等、宽松的氛围中,强调协商、商量、和谐,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协商讨论,在协商中深化认识、消除误解、增进理解、形成共识。通过协商,能够广开言路、广集众智、广求良策,把社会各方面分散的意见、愿望和要求进行系统、综合的反映,有助于听到各种真知灼见,寻到各种真招实招,使党和政府决策更加符合实际、顺应民意。特别是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广泛征询意见,充分进行协商和协调;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认真进行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对同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实行公示、听证等制度,扩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度。表明协商民主制度能把社会各方面分散的意见、愿望和要求进行系统、综合的反映提供了更多可能,从而促进党和政府科学民主决策。

二、促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新改进

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有很多工作要做。其中科学对待和处理政协、人民团体、社会各种组织的关系是重要方面。必须在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前提下,尊重参加政协的各民主党派、各参加单位和代表人士的法律地位平等,营造宽松稳定、团结和谐的政治环境,充分发挥它们联系和团结不同社会阶层的作用。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人民团体和各种社会组织的领导,正确引导这些组织的发展方向,拓展其发展空间,支持其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并通过他们把广大群众团结在党的周围,更好地完成党和政府提出的各项任务。协商民主制度的确立,可以使我们党通过党际之间的协商、党与群团组织之间的协商等等,争取在事关国家民族发展和未来的重大问题上,从认识上取得最大公约数,在思想上保持最大一致性,在行动上保持最大协调性,从而使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得以更好实现。所以,完全可以说,协商民主制度的确立为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供了广阔舞台和更加有利的条件。

三、扩展党实现领导作用的基本形式

我们党的领导,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寓领导于协商之中,执政党与参政党讲政治协商,各个单位讲民主讨论,比之西方民主的竞争性、对抗性、排他性要好得多。协商的过程,既是广泛听取各种不同声音、充分吸收有益意见建议的过程,同时也是让社会各方面了解和接受党的政治主张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过程。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體现了执政党对人民意愿和人民权利的尊重,有利于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有利于实现党的领导,保证党领导人民并在人民支持下有效治理国家,管理社会。

四、提供了化解社会矛盾与冲突的重要途径

面临着变革的新要求,从而引发了社会阶层的迅速分化转型,引发了社会群体利益的矛盾冲突,由此衍生了许多社会问题,诸如农民维权、工人维权、市民维权、社会纠纷等等。近年来,一些地方因群众诉求渠道不畅、公共事件处置决策失当,酿成的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比如,贵州瓮安“6·28”事件,根源之一就是群众的一些合法利益诉求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使部分群众对基层党委、政府的信心不足、信任不够。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社会结构越来越分化、人们的价值观越来越多元、群众的利益诉求也越来越多样,群众的参与热情也越来越高。人民内部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只能用民主的、讨论的、协商的、说服教育的方法来解决。如何更好地加强制度建设,构造规范的制度渠道,引导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使对执政党的重要考验。协商民主制度的确立,就为合理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提供了重要制度安排和渠道。在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方面,我们必须更多地引入协商民主的方法,更加积极地探索协商民主的新形式、新路径,虚心听取各方意见,平等地进行讨论,努力做到“有差异不扩大、有矛盾不对抗、有分歧不纷争”。要大力推进基层民主自治,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协商求同,不断地以真正的公开、真诚的协商赢得社会公众的信任、理解和支持。

五、为人民政协发挥作为提供了更广阔的渠道

社会应用 篇9

1、单选题 10道题每题1分 10分

2、多选题 10道题每题2分 20分

3、名词解释 5道题每题6分 30分

4、案例分析题 1道题 20分

5、论述题 1道题 2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在整个社会心理学发展的历程中,哪类取向一直占据着首要地位并主导着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向?

A、社会学 B、心理学 C、人类学 D、哲学

2、社会化的核心是哪项?

A、道德社会化 B、政治社会化 C、法律社会化 D、性别角色社会化

3、哪位学者首先提出儿童的自我概念是通过“镜像过程”形成起来的“镜像自我”,即别人对于儿童的态度反应(表情、评价与对待)就像一面镜子? A、米德 B、库利 C、弗洛伊德 D、埃里克森

4、社会认知的基本特性不包括哪一项? A、互动性 B、间接性 C、整体性 D、矛盾性

5、在利他行为的诸多理论中,我们所做的很多源于最大化我们的报酬和最小化我们的成本的动机。以上说法是出自于哪一理论?

A、社会交换理论 B、社会规范理论 C、进化理论 D、社会认知理论

6、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刻板印象具有哪项的意义?

A、消极 B、破坏性 C、概括定型 D、社会适应

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良好人际关系原则的是哪项? A、相互性原则 B、平等性原则 C、强化原则 D、交换性原则

8、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在一个人从事某项活动的时候,如果有其他人在场,他就会感受到一种刺激,这种刺激会影响到他的活动效果,如果这一刺激促进了活动的完成,我们称其为什么?

A、从众 B、社会惰化 C、社会助长 D、社会干扰

9、一群拥有同一目标和规范的个体,是相互影响、共同活动、具有内聚力的一个集合体称为什么? A、集团 B、集体 C、群体、D、族群

10、社会心理学杨国枢认为,哪项是中国人最基本的社会态度? A、金钱至上 B、血缘关系 C、社会取向 D、民族意识

11、明尼苏达多项个性量表(MMPI)属于哪种测验?

A、速度测验 B、智力测验 C、能力测验 D、典型反应测验 E、最大成绩测验

12、哪位学者提出了“镜中我”理论? A、库利 B、米德 C、弗洛伊德 D、埃里克森

13、有关自我的认知结构是关于自我的认知概括,它来自于过去的经验并对个体社会经验中的自我有关的信息加工进行组织和指导是指什么? A、自我认知 B、自我观察 C、自我图示 D、自我内省

14、奥斯古德等人认为,在评价对他人的印象时最主要的角度是哪项?

A、评价 B、力量 C、活动 D、热情

15、个体在面对紧急事件发生时,单个人与同他人在一起时的反应不一样,他人在场会抑制利他行为的发生,其属于社会心理学哪种效应?

A、马太效应 B、鲶鱼效应 C、旁观者效应 D、罗密欧-朱丽叶效应

16、个体记住的,往往是对他有意义的或者是以前知道的东西,这是根据什么的影响? A、图式 B、自我意识 C、遗忘曲线 D、印象

17、对肯定自我价值的他人,个体对其认同和接纳,并反过来予以肯定与支持。这一现象说明了哪一项原则?

A、人际关系的相互性原则 B、人际关系的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C、人际关系的交换性原则 D、人际关系的平等性原则

18、从众最经典的研究当属谢里夫的规范形成研究和哪位学者的群体压力研究? A、阿希 B、莫顿 C、哈罗德 D、米尔格拉姆

19、群体成员一起活动以实现共同目标的行为。这些目标通常是无法通过个人努力而实现的过程,我们把它称为什么? A、竞争 B、合作 C、群体极化 D、群体决策

20、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认为,中国乡土社会以宗法群体为本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亲属关系为主轴的网络关系,这属于以下哪项内容? A、差序格局 B、差别格局 C、团体格局 D、集体格局

21、社会心理学研究最重要的研究方法是哪项? A、自然观察法 B、案例分析法 C、档案研究法 D、实验法

22、不属于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组成部分的是哪项? A、本我 B、自我 C、主我 D、超我

23、自我认知基础上产生的内在体验,是自我概念的情感成分,也是主我对客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这一概念是指什么? A、自我体验 B、自尊 C、行为 D、情绪

24、社会心理学关于归因理论的研究始于1958年哪位学者的研究? A、冯特 B、勒温 C、墨菲 D、海德 25、7-11岁儿童观看一个成人的捐赠行为后,会表现得很慷慨,主动捐赠自己获得的奖品,这是通过利他行为的哪种外部影响因素来促进利他行为? A、马太效应 B、鲶鱼效应 C、旁观者效应 D、罗密欧-朱丽叶效应

26、社会行为是人对什么所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A、周围环境 B、社会因素 C、现实生活 D、即时情境

27、哪项效应反映出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最新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原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刻板印象 D、光环效应

28、“东施效颦”是一种什么现象?

A、顺从 B、去个性化 C、有意模仿 D、从众

29、个体或群体间力图胜过或压倒对方的心理需要和行为活动,我们称之为什么? A、群体极化 B、合作 C、竞争 D、社会化 30、翟学伟根据脸的规矩性和面子的心理位的统一与分离,划分出中国人的哪种图谱? A、脸面素描图 B、脸面阴阳图 C、脸面统一图 D、脸面四分图

31、社会心理学实验研究中触发伦理始于哪位学者所主持的权威服从研究? A、津巴多 B、奥尔波特 C、米尔格拉姆 D、米德

32、不属于角色失调的是哪项?

A、角色偏好 B、角色不清 C、角色中断 D、角色失败

33、个体对自身的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控制是指哪一概念? A、自我效能 B、自我控制 C、自尊 D、自我体验

34、印象形成的模式不包括哪项? A、平均模式 B、增加模式 C、加权平均模式 D、加权增加模式

35、对他人情绪的理解而唤起自己的与此相一致的情绪状态并产生共鸣的过程,心理学上属于哪项? A、共情 B、移情 C、当事者为中心 D、自由联想

36、社会交换论认为态度改变的关键是哪项? A、诱因的强 B、趋向动机 C、达到平衡状态 D、回避动机

37、社交情绪是个体的社会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属于人际交往中个体的哪种现象?

A、主观体验 B、社会动机 C、社会态度 D、社会知觉

38、市场上的小贩找几个“托”在摊位上“争抢”购买自己的商品,造成抢手的假象,诱使路人误以为商品价廉物美。这在社会心理学上属于什么现象? A、社会干扰 B、去个性化 C、服从 D、行为的暗示

39、大男子主义的拥护者对于女人持有偏见,他们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这种现象在社会心理学中属于哪一项?

A、群体偏见 B、群体极化 C、刻板印象 D、群体决策 40、面子的整饰行为中最常采用的策略是哪项?

A、预防性策略 B、维护性策略 C、防御性策略 D、报复性策略 单选题答案:

1、B

2、B

3、B

4、D

5、A

6、D

7、C

8、C

9、C

10、C

11、D

12、A

13、C

14、A

15、C

16、B

17、B

18、A

19、B 20、A

21、D

22、C

23、A

24、D

25、C

26、B

27、B

28、C

29、C 30、D

31、C

32、A

33、B

34、D

35、B

36、A

37、A

38、D

39、A 40、B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题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答案,多选或者少选均不得分。)

1、关于社会心理学这门学科,正确的说法是哪些? A、社会心理学是在心理学和社会学两大母体下孕育而成 B、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具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

C、社会心理学是对个体、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 D、社会心理学是类似于哲学的抽象学科 E、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实证科学

2、在社会心理学所涉及的大部分研究领域里,与社会化过程有关的内容包含哪些? A、态度的形成 B、社会学习C、社会认知的发展 D、自我概念 E、性别角色

3、自我概念的结构从形式维度可以分为哪些内容?

A、自我认知 B、自我体验 C、生理自我 D、自我控制 E、社会自我

4、影响社会认知的认知者因素包括哪些?

A、个人魅力 B、原有经验 C、情绪状态 D、价值观念 E、身份角色

5、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影响侵犯行为的个人因素包括哪些?

A、年龄 B、性别 C、性格类型 D、敌意归因偏差 E、个人精神状态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哪些选项?

A、已成为既定事实的态度,即被说服者根据直接经验形成的态度不易转变 B、预警一定会促进态度转变

C、自尊水平高、自我评价较高的接受者不易转变态度 D、分心一定会削弱说服效果

E、自尊水平低、自我评价较高的接受者不容易转变态度

7、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的三维,是指以下哪些选项?

A、包容需要 B、情感需要 C、支配需要 D、成就需要 E、价值需要

8、有他人在场对个体的活动效果是产生促进作用还是抑制作用主要取决于以下哪些因素?

A、活动的性质 B、活动者的个体特点 C、外界条件 D、竞争的影响 E、分心

9、群体的基本特征包括以下哪些选项?

A、地位 B、角色 C、规范 D、凝聚力 E、权利

10、中国人的社会取向主要包括以下哪些选项?

A、家族取向 B、关系取向 C、价值取向 D、权威取向 E、他人取向

11、从研究对象的角度出发,可以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划分为哪些? A、个体社会心理与行为 B、社会交往心理与行为 C、人际交往心理与行为 D、群体心理与行为 E、团体规范与行为

12、社会化发展的心理基础包含哪些?

A、人的感情 B、人的个性和人格 C、人的需要和动机 D、人的态度和兴趣 E、人的体格和体重

13、自我概念的结构从内容维度上可以分为哪些? A、自我认知 B、生理自我 C、社会自我 D、心理自我 E、现实自我

14、维纳的归因理论,把人的行为原因区分为哪些内容? A、内因 B、外因 C、稳定的 D、不稳定的 E、自觉的

15、作为控制攻击行为中的方法“惩罚”,需要注意以下哪些方面? A、惩罚要适度 B、注意攻击者的个性,考虑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C、注意分析攻击的动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抑郁质的人应该惩罚更加严格,以利于他反思。E、学生做题目错误,老师让抄写3遍,属于惩罚

16、态度的特点包括哪些?

A、对象性 B、内在性 C、系统性 D、稳定性 E、长期性

17、下列说法中,与“人际交往”涵义相符的有哪些选项? A、“人际交往”是指在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联系过捏 B、“人际交往”是指在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情感的联系过程 C、“人际交往”使人们的种种社会性需要得以满足 D、“人际交往”必须在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条件下进行

E、“人际交往”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方式,它是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一种实际活动

18、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人们表现出从众行为?

A、群体规模 B、群体意见的一致性 C、群体的凝聚力 D、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 E、公开的反应

19、群体凝聚力表现在成员的心理感受方面包含哪些? A、认同感 B、归属感 C、力量感 D、自豪感 E、自卑感 20、中国人关系取向的特征表现为哪些?

A、关系角色化 B、关系依赖性 C、关系回报性 D、关系和谐性 E、关系宿命观

21、描述法主要包括哪些方法?

A、自然观察法 B、案例分析法 C、档案研究法 D、调查法 E、心理测验

22、关于社会化较为经典理论,有哪些?

A、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B、米德的自我理论

C、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D、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E、生命历程理论

23、自我概念的结构从观念维度可以分为哪些?

A、自我认知 B、现实自我 C、社会自我 D、心理自我 E、理想自我

24、奥斯古德等人认为,在评价对他人的印象时,包含的角度有哪些? A、评价 B、力量 C、活动 D、热情 E、角色

25、利他行为具有以下哪些特征?

A、以帮助他人为目标 B、不期望有物质或精神的奖励,如荣誉或奖品; C、自愿行为,利他者可能会有所损失 D、利他行为一定没有利己行为 E、强迫性

26、互补对于人际吸引是重要的,互补的形式主要包含哪些? A、社会角色的互补 B、人格特征的互补 C、情感的互补 D、需要的互补 E、物质条件互补

27、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和分析认为,人际交往的功能有哪些? A、消除个体孤独感 B、传递信息,增加个人的知识经验

C、影响团体内聚力 D、人际调节 E、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气氛

28、模仿主要有哪些特征?

A、内在性 B、非控制性 C、表面性 D、相似性 E、独特性

29、下面哪些因素决定人们在一起是竞争还是合作? A、情境的奖励结构 B、竞争性的个体差异 C、沟通模式 D、相互作用的影响 E、实际利益

30、以下哪些选项属于中国人权威取向的特征表现?

A、权威重视 B、权威敏感 C、权威崇拜 D、权威依赖 E、权威服从

31、中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包括哪些?

A、形成阶段 B、评介阶段 C、停顿阶段 D、重建与本土化阶段 E、迅猛发展阶段

32、根据人的生命发展周期和各发展阶段的特点,社会化可分为哪些阶段? A、基本社会化 B、预期社会化 C、发展社会化 D、再社会化

33、为了自我展示,每个人采用不同的策略,归结起来有哪些策略? A、虚伪谦虚策略 B、自我妨碍策略 C、印象管理策略 D、访谈策略 E、心理疏导策略

34、归因偏差主要有哪些?

A、基本归因偏差 B、自利性归因偏差 C、忽视一致性信息 D、折扣原则 E、共变原则

35、培养利他行为的手段和方法有哪些?

A、培养利他情感倾向 B、培养社会责任感 C、树立利他行为的榜样 D、遏制攻击行为 E、说服教育

36、影响遵从的个体特点有哪些?

A、个体的能力 B、个体对将来的期望 C、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 D、文化差异 E、个体的知识水平

37、容貌对人际关系发展能够起到一定促进作用。这是容貌的哪些效应?

A、晕轮效应 B、环境效应 C、散逸效应 D、自然效应 E、结伴效应

38、根据被模仿对象的不同可以将模仿分为哪些种类?

A、有意模仿 B、无意模仿 C、对他人的模仿 D、对群体的模仿 E、盲目模仿

39、团体凝聚力的功能包含哪些?

A、增强团体成员的自信心和安全感 B、增强团体控制力 C、影响团体工作效率 D、较少竞争 E、合作 40、中国人对面子的运作过程包括哪些?

A、面子的自我觉察 B、面子的威胁知觉 C、面子的情绪反应 D、面子的维护策略 E、面子的整饰行为 多选题答案

1、ABCE

2、ABCDE

3、ABD

4、BCD

5、ABCD

6、AC

7、ABC

8、ABDE

9、ABCD

10、ABDE

11、ABD

12、ABCD

13、BCD

14、ABCD

15、ABCE

16、ABD

17、ABCDE

18、ABCDE

19、ABC 20、ACDE

21、ABCDE

22、ABCDE

23、BE

24、ABC

25、ABC

26、ABD

27、ABCDE

28、BCD

29、ABCD 30、BCD

31、BCD

32、ABCD

33、ABC

34、ABC

35、ABC

36、ABCD

37、AC

38、CD

39、ABC 40、BCE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

1、社会心理学:是对个体、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

2、社会角色:是沟通和衔接个人和社会的桥梁,是指个人在社会团体中被赋予的特定身份,以及该身份所应发挥的功能。

3、自尊:是对自我进行的整体积极性评价,这种整体的自尊对个体行为发展有重要影响。

4、社会认知:指的是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

5、刻板印象:就是指人们对某个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具有非常高的稳定性,很难被改变。

6、利他行为:是自愿采取的帮助他人的行为,且预期不会得到任何形式的回报,除非觉得自己也许做了一件好事

7、社会态度:即个体对特定客体、议题或人物的一贯的、稳定的心理准备状态,包括情感(affect)、行为倾向(behavior tendency)和认知(cognition)三个基本要素。

8、人际关系:指的是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

9、去个性化:就是指个体丧失了抵制从事与自己内在准则相矛盾行为的自我认同,从而做出一些平常自己不会做出的行为。

10、侵犯行为:是以伤害另一生命的身体或者心理为目的的行为,即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

11、归因:是指人们从可能导致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中,认定行为的原因并判断其性质 的过程。

12、自我效能:是指个人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个行为的期望,它包括两个成分,即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

13、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体逐步接受被现有的政治制度所肯定和实行的政治信念和规范,形成特定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的过程。

14、成就动机:是指个人在设定的目标之下追求学业或事业成就的内在动力。成就动机是人类所独有的,成就动机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动机。

15、旁观者效应:旁观者效应是指个体在面对紧急事件时,单个人与同他人在一起时的反应不一样,他人在场会抑制利他行为的发生。

16、人际吸引:是指交往双方在情感方面所表现出相互亲近(喜欢)的现象,是一种导致人与人间心理相融的情感。

17、晕轮效应:也叫光环作用(Halo effect)。指的是如果一个人被赋予了一个肯定或有价值的特征,那么他就可能被赋予其他许多积极的特征,就像一个发光物体对周围有照明作用一样。

18、社会取向:是中国人最基本的社会态度,是中国人融入群体、适应环境的一套独特的生活适应方式。

19、差序格局:中国乡土社会以宗法群体为本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亲属关系为主轴的网络关系,是一种“差序格局”。

20、群体:是一群拥有同一目标和规范的个体,是相互影响、共同活动、具有内聚力的一个集合体。

四、案例分析题(20分)

案例分析题答题要求 ⑴根据给出的案例,引用本课程教材中与案例内容相匹配的、合适的社会心理学理论观点进行分析。

⑵案例分析题答题步骤:①必须明确该案例所适用的哪一理论(列举两个或多个理论全题不得分),并介绍所引用理论的基本观点(不少于100字);②根据引用的理论观点,对案例进行具体分析。要求紧扣案例内容,逐点分析,分析过程层次分明,叙述合理,符合逻辑,具有说服力(不少于300字);③归纳、总结出对本案例分析的基本结论,并说明这一结论的推广(引申)意义。要求分析结论观点可信,结论的引申推论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不少于200字)。

⑶案例分析题评分标准:介绍基本理论观点符合要求,得8分,分析过程符合要求,得8分,归纳总结符合要求,得4分。

案例一

社会化的生理基础

美国人类学者克拉格(w、N,Kellogg)夫妇在20世纪30年代让一只七个半月的黑猩猩同他们九个月的儿子生活在一起,使两者生活学习环境完全相同,同样穿衣、喂食,同样练习站立、行走、开门、用杯、用匙、坐便盆。但当他们的孩子能说20多个单词的时候,黑猩猩只能听懂指示命令,做出喝水、坐下、开门等多个动作,却说不出话来。20世纪50年代海伊斯(C、Hayes)夫妇收养训练一只黑猩猩长达3年之久,也只教会其说出杯子、爸爸、妈妈三个单词。20世纪60年代加德纳(R、A、Gardner)夫妇教一岁黑猩猩学习美国哑人所用手势语,三年学会25个手势符号,黑猩猩却始终未能学会使用人类的抽象语言符号。这些事实表明,无论什么样的环境教育也不能超出种族遗传所

提供的范围。

请你选用一种最合适的社会心理学原理解释上述现象 答题要点:

1、本案例可以用社会心理学中的人的社会化这个原理进行分析。社会化是指个体通过与社会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文化,形成适合于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公认的行为方式,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也就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心理学家认为影响人的社会化的因素有本能论和环境论两大取向,本案例与本能论有关。本能论是指人的社会化有赖于生物学因素和社会因素的交互作用。人格或个性发展也会受到基因模式和特定社会生活环境的相互影响。我们个体的社会化有赖于生物学基因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遗传因素是每个人社会化的潜在基础和自然前提。

2、案例中的几个实验,让黑猩猩与人一起生活、接受相同的教育,一段时间后孩子学会了讲话,但一起生活、学习的黑猩猩却始终未能学会使用人类的抽象语言符号,最多会做一些手势、动作。这是因为黑猩猩不具备人的生理基础,没有人的遗传因素。这些事实表明,无论什么样的环境教育也不能超出种族遗传所提供的范围。

3、由此可见,人的生理基础决定着我们的社会化,遗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们的生理特征、行为倾向。因此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尊重客观事实和规律,不能违背客观现实。

案例二

霍去病带头踢球

边塞荒凉,军旅生活枯躁无味。霍去病在月下巡视军营,他被一缕凄楚的笛声吸引了,双眉慢慢地皱了起来。是啊,军中缺粮,士气低落,真叫人焦心哪!面对猖獗的匈奴,战士情绪消沉,怎么打仗呢? 霍去病是西汉有名的军事家。他知道光靠惩罚是不能提高士气的。经过反复思考,他决定带头和将士们一起踢球来振作士气,锻炼身体。于是,他让军队里的工匠用皮子缝成一个圆圆的皮球,中间塞满毛发。他命令士兵在广漠的荒原上修出一个球场。那时的球场是在地上挖些小浅坑,把球踢进土坑,就像现在足球赛中的射门。随后,他把球分发给部队,组织各种形式的比赛,优胜者就奖给酒肉,鼓励大家踢球。他自己呢?每次球赛都带头参加,同将士们一起奔跑,一起欢笑。

自从开展踢球活动后,将士们练活了手脚,提高了情绪,当军粮充足的时候,霍去病带领部队向匈奴发起了进攻,终于把匈奴打得落花流水,打开了通向西域的道路。请选用一种合适的社会心理学原理,对上述事例进行分析。答题要点:

1、本案例可用社会心理学中的“群体凝聚力”这一理论进行分析。群体力也叫群体吸引力,是指群体对成员联合起来并增强成员相互好感的品质。影响凝聚力的因素有成员目标的一致性、团体成员需要满足的程度、团体领导方式、团体成员的协作与竞争等。其中团体领导的作风好领导方式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团体的吸引力。如果团体领导作风公正廉洁、以身作则、惜才爱才,对成员关心体贴,那么其团体对成员就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协作和竞争是团体成员间关系和谐、团结一致,增强凝聚力的催化剂。

2、本案例中,霍去病发现军中缺粮,士气低落,面对猖獗的匈奴,战士情绪消沉。他没有惩罚下属,经过反复思考,他决定用组织将士们踢球比赛来振作士气,而且每次球赛他都带头参加,同将士们一起奔跑,一起欢笑。自从开展踢球活动后,将士们练活

了手脚,提高了情绪,终于把匈奴打得落花流水,打开了通向西域的道路。霍去病的成功正是由于他以身作则、惜才爱才,对将士们关心体贴,增强了团体的的吸引力所至。而且,霍去病通过组织战士们一起踢球,使战士们在活动中展开合作与竞争,关系更加和谐,也增强了士气。

3、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团体吸引力是团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团体生活中占重要的地位。而领导是团体的核心,在团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要使团体具有吸引力,领导必须公正廉洁、以身作则、惜才爱才,对成员关心体贴。群体成员间要相互合作,适当竞争。

案例三

艄公的箴言

一个夏日的雨天,一名美丽的少妇投河自尽,被一位老艄公救起。“你年轻轻的,为啥就不想活了?”艄公问。

“我结婚两年,丈夫就抛弃了我,接着孩子又病死: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少妇哭诉道。

“两年前你是怎么过的?”艄公又问。少妇擦了擦眼泪,说:“那时我自由自在,一无牵挂„„” “那时你有丈夫和孩子吗?” “那时还没结婚,当然没有。”

“那么你不过是被命运之船送回了两年前:现在你又自由自在、一无牵挂。请上岸吧。” 少妇回到岸上,艄公摇船远走。少妇揉揉眼睛,恍如做了一个噩梦。自此,她又活得充满信心,再也没动过轻生的念头。

请你选择一种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分析上述案例。答题要点:

1、本案例可用社会心理学中的“态度的改变”这一理论进行分析。社会心理学的态度改变是指一个人已经形成的态度,在接受某一信息或意见的影响后,所引起的相应的变化。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很多,其中说服者的专业性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说服者的专业性包括说服者所受的教育程度、专业训练、社会经验,以及其年龄、职业和社会地位等。这些因素,能够使说服者在目标对象的心目中成为某方面的权威形象,一般说服者的权威性越大,目标对象改变自己态度的可能性就越大。

2、在本案例中,美丽的少妇意欲投河自尽,被一位老艄公救起。艄公的一番让劝说使少妇改变了态度,放弃了轻生的念头。为什么艄公的劝说这么有效,因为,他的生活经验和阅历,他的年龄和社会经验,使他成了权威形象,也就具有更强的说服力。而且老艄公运用的说服方式也很恰当,让少妇与以前相比,只是回到过去而已。这样更促使了少妇态度的改变。

3、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说服别人改变态度的过程中,说服者自身的因素很重要。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人费尽口舌可能毫无效果,而有人通过会心的交谈,却会引起被说服者心悦诚服地改变态度,就像案例中的老艄公。因此,被说服者会不会改变原有的态度,与说服者本身的权威、说服方法等因素有很大的关系。

案例四

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权威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们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给某大学心理学系的学生们讲课时,向学生介绍一位从外校请来的德语教师,说这位德语教师是从德国来的著名化学家。试验中这

位“化学家”煞有其事拿出了一个装有蒸馏水的瓶子,说这是他新发现的一种化学物质,有些气味,请在座的学生闻到气味时就举手,结果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对于本来没有气味的蒸馏水,为什么多数学生都认为有气味而举手呢?

答题要点:

1、本案例可用社会心理学中的“命令者的权威性”这一理论进行分析。服从是指个体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的命令而做出的的行为。这种行为是在外界的要求下发生的。影响服从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命令者的权威性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职位较高、权力较大、知识丰富、年龄较大、能力突出甚至财富较多等,都是构成权威影响的因素。命令者权威性越大,越容易导致服从现象。

2、在本案例中,学生们被告知说这位德语教师是从德国来的著名化学家。并把装有蒸馏水的瓶子,说成是他新发现的一种化学物质,有些气味,请在座的学生闻到气味时就举手,结果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对于本来没有气味的蒸馏水,为什么多数学生都认为有气味而举手呢?这就是“权威效应”。因为学生们被告知说这位德语教师是从德国来的著名化学家,也就是说他是权威,这种权威地位,增强了被试学生服从的可能性,为了在权威面前不显的无知,学生们都服从了。如果,他们面前的不是专家、权威,那么服从率就会降低。

3、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服从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对社会和个体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我们也不能盲目地服从,要有一定的辨别、判断能力,尤其要有一定的道德水平。要知道什么时候该服从,什么时候不该服从。

五、论述题(20分)

1、联系实际如何控制侵犯行为?

侵犯行为是一种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反社会行为。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都十分重视对侵犯行为的控制和预防,他们从不同的侧面出发,提出了各种减少与控制侵犯行为的策略和方法。

宣泄对于减轻或消除负性情绪,进而抑制和侵犯侵犯行为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它对消除和控制侵犯行为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一些非理性的宣泄并不能够真正解决问题,而且可能会造成自己或他人的伤害,或者使痛苦进一步加重。

1)惩罚 惩罚是在发生不良行为之后施以令人厌恶的刺激,是控制侵犯等不良行为最常用的手段。

2)加强道德修养 道德水平是成熟个性的核心标志。

3)有效的沟通等技能,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必将减少侵犯行为的发生。4)限制暴力影视 研究表明,经常观看暴力影视作品,会增加人们反社会的侵犯行为和犯罪活动。

因此,控制充斥大量暴力场面的影视作品的传播,对控制侵犯行为,减少和防止青少年犯罪具有重要的意义。

2、联系实际,论述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

1)熟悉与邻近:熟悉能增加吸引的程度。此外如果其他条件大体相当,人们会喜欢与自己邻近的人。熟悉性和邻近性二者均与人们之间的交往频率有关。

2)相似性:相似是指人与人之间在背景(包括年龄、性别、社会地位、经济状况、教育水平、职业、籍贯)、兴趣、态度、价值观、信念、人格等方

面具有类似的倾向性。它是人际吸引的重要因素,其中,态度、信念和价值观是最主要的因素。

为什么相似会导致吸引呢?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人们愿意与那些与自己相似的人交往,即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相似使人们更加容易相互理解,有共同语言。

第二,相似的人可以为我们的信仰和态度提供支持,使我们感到自己不是孤立无援的,甚至感到自己的态度和信念是正确的.第三,人们以为与自己相似的人会喜欢自己。因为人们倾向于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因此就想当然地认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觉得他们也会喜欢自己,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3)互补:除相似性之外,互补也可以促进人际吸引,如性格内向与性格外向的人也会成为好朋友。这说明人们在交往中不仅存在认同心理,而且存在从对方那里获得自己所缺少东西的需要,这就是互补可以增加人际吸引的道理。

4)外貌:容貌、体态、服饰、举止、风度等个人外在因素在人际情感中的作用在人际吸引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5)才能:个人的能力与特长方面如果比较突出,与众不同,其本身就有一种吸引力,使他人对之发生钦佩并欣赏其才能,愿意与他接近。

6)人格品质:人格品质是影响吸引力的最稳定因素,也是个体吸引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3、联系实际,论述中国人面子的运作过程?

(1)面子的威胁知觉“面子知觉”是指个人因某种社会回馈而觉察到的自我心像,即个人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规范是形成面子问题的先决条件。对面子需要的觉察主要与情境、个人及行为三方面有关。

首先,在情境特性方面。虽然社会价值可以内化,个人不需要因实际的观众评价即可自我奖惩,但在公开的情境下,面子的威胁是不可避免的。其次,个人特性也会影响个体的面子知觉。

最后,行为本身的性质、强度、行为的引发者及行为的自由度都会影响当事人的面子知觉。、(2)面子的情绪反应

丢面子可能会同时有两种以上的情绪感受,包括窘迫、焦虑、羞愧,甚至有生气、忧愁,也可能有内疚或罪恶感。(3)面子的整饰行为

面子的整饰行为指拥有面子或避免面子威胁所采取的行动,其中以维护性策略最为普遍,包括事先的预防行为和事后的补救行为。当然,增加面子的行为也是防止丢面子的有效策略之一。

1、事先的预防行为

声明性行为 恪守礼仪 加强能力 自我防御

2、事后的补救行为 补偿性行为

报复性行为 攻击他人自我防御

3、增加面子的行为

自我标榜 逢迎他人 贬损他人 当然恪守礼仪、宽恕对方都能既维护面子,也能增加面子。

4、联系实际,列举主要的社会动机,并进行阐述。

社会动机各类很多,其中的三种:亲合动机、成就动机、权力动机。1)亲合动机

人是社会性动物,每个人都会寻求得到他所关心和重视的个人和群体的支持、喜爱、接纳。个体具有害怕孤独,希望与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系的一种心理倾向。与人结群、交往,希望有人陪伴的内在推动力量,就是亲和动机。

亲合动机 指个体与别人接近的内在动力。以下主要从情境因素、情结因素、出生顺序因素进行讨论。

情境因素 群体在面临外界压力的情境下,会产生亲合的需要。压力越大,群体成员的亲合动机越强。

情结因素 从亲合产生的心理背景看,亲合与人的情绪态有密切关系。出生顺序 出生顺序是影响亲合的另一个重要因素。2)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 是指个人在设定的目标之下追求学业或事业成就的内在动力。成就动机是人类所独有的,成就动机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动机。

抱负水平与成就动机有密切联系,个体抱负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其成就动机强弱

抱负水平是个体从事某种实际工作前,对自己可能达到的成就目标的主观估计。

按照个人的成就目标和评价标准主要由他人或所属团体决定,还是由个体自己决定的,将成就动机分为:社会取向成就动机和个人取向成就动机。

社会取向成就动机就是一种个人想要超越某种外在决定的目标或优秀标准的动态心理倾向,该目标或优秀标准的选择主要取决于社会(父母、师长、家庭、团体)。

个人取向成就动机是一种个人想要超越某种内在决定的目标或优秀标准的动态心理倾向,该目标或优秀标准的选择主要取决于个人自己。如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为了遵循个人的兴趣等。3)权力动机

社会性软件在学习中的应用初探 篇10

社会性软件是近几年来在教育领域内讨论得比较热闹的话题, 其英文表达方法有多种, 大致有:SocialSoftware、Social Network Software或Social Networking Software and Services, 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Social Software。国内外的专家们对社会性软件的概念的提出有不同的看法, 主要有如下几种:

Sunir Shah:“Simply put, I think only a definition heavily weighted on the human side with only a light touch from the technical side will be the correct one, as the fundamental imperative of this software comes fromhuman nature, not from the technical sphere.”

美国社会性软件的研究者Stowe Boyd:“Social software is based on the person first, and the social groupsecond——thegrouparisingfromthe interactions of individuals.People exist as individuals——with their own interests, biases, and connections.These are reflected in social relationships, from which groups emerge.”

中国BLOG第一人毛向辉认为:“社会性软件是个人带着软件成为社会网络的一部分。”

刘钢则认为:社会性软件指的不是那种只支持编程或科学进步的软件, 而是指支持并改善在线和离线主流社会实践的软件。

从以上这些专家学者所提出的概念中可以看出#社会性软件的重点应该在$社会性”这个词上面。随着互联网的普及, 人们通过互联网利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 以某种共同目标为指引, 依靠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联结和信赖, 不仅增加了人们之间建立联系的可能性, 而且增强了人们联系的强度, 而社会性软件在其中就起着这样的作用, 这些可以帮助人们建立社会网络、支持社会交互和群组交流合作的一类软件就是社会性软件。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社会性软件是一种在使用过程中能够促进集体协作行为和用户社会关系网络的发生与发展, 并以网络形式提供远程功能服务的互联网软件。

二、社会性软件的两大理论基础

1. 六度分隔 (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理论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伦 (Stanley Milgram) 于20世纪60年代最先提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 也就是说, 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六度理论的发展, 使得构建于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络之上的应用软件越来越人性化、社会化, 使得人的活动与软件的功能融为一体。由于社会性软件本身将人与软件功能集于一体的特点, 使知识和信息的采集变得十分的可行和便捷。

2.150法则 (Rule Of 150)

欧洲发源的“赫特兄弟会”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农民自发组织, 这些组织在维持民风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有一个不成文的严格规定:每当聚居人数规模超过150人, 就把它变成两个, 再各自发展。至此150成为我们普遍公认的“我们可以与之保持社交关系的人数的最大值。”无论你曾经认识多少人, 或者通过一种社会性网络服务与多少人建立了弱链接, 那些强链接仍然在此时此刻符合150法则, 这也符合“二八”法则, 即4/5的社会活动可能被150个强链接所占有。

三、社会性软件的分类

社会性软件是帮助人们建立社会网络和自动组织群体的软件, 它能帮助并促进人们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所以, 按其用途不同我们可以将社会性软件进行如下分类:

五、结束语

社会性软件是软件社会化过程的产物, 基于互联网络的社会性软件将技术和人与人的交流有机融合在一起, 作为一种方兴未艾的网络软件和工具, 也应该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社会性软件的发展对学习提供了极度友好地支持, 社会性软件能促使人们知识共享、激发知识创新, 培养了信息处理能力和协作能力, 社会性软件不仅拓宽了个人和组织的学习空间, 而且给学习者带来了更多的获取学习资源的渠道。

以上对社会性软件与学习两者之间关系的认识还很肤浅#但笔者希望能通过更多对社会性软件的研究#将社会性软件有效地应用在学习活动中, 为终身学习社会提供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和途径。

参考文献

[1]李新林.用BLOG支持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EB/OL].http://mhms.blogdriver.com/mhms/503801.html, 2005-01-18.

[2]庄秀丽.拥抱2004社会性软件年[J].中国电化教育, 2004, (5) .

[3]王良辉.博客文化及其教育应用[J].远程教育杂志, 2004.

[4]庄秀丽.如何把社会性软件更好的应用到学习和工作中去[EB/OL].http://www.wuyouschool.com.cn/bbssql/dispbbs.aspKboardid=18&id=63101

[5]“社会软件”不完全手册[EB/OL].http://tech.tom.com/sd/socialsoft.html#part1, 2006-03-15.

[6]杨玲.创建个人Blog促进教师反思能力的培养[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4, (3) .

上一篇:会计人行为下一篇:灵活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