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十篇

2024-06-19

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 篇1

初中数学课程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数学思维。在新课程理念的感召下,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深刻性变革,有效的课堂教学正逐渐成为教育教学的焦点。但由于部分教师未能深刻地领会新课程的新理念,致使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存在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即走形式。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提问而提问,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了合作而合作,更多的只是走走形式,忽视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才能让课堂更有实效?围绕这一问题几年来我进行了实践研究,发现教师有效的教学设计是根本所在。我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如何通过更有效地设计让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具魅力,更有效益。

一、设计更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精心设计有效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设计情境的方法很多,我觉得以下几种方法便于操作,效果不错。

1.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选取具有生活气息的现实情境,营造数学探究的氛围,可以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亲和力,缩短与数学的心理距离,最终强化教学效果。

案例1:在教《余角和补角》时,我创设了以下情境:要测量两堵墙所成的角AOB的度数,但人不能进入围墙,如何测量?问题一抛出,学生立刻有了强烈的兴趣,他们既感觉到这一问题很熟悉,觉得自己能解决,同时又碰到了困难,陷入了沉思。当他们思考后提出可以把AO延长,先测量旁边那个角,再用去减刚才量出的角度时,再自然地引入补角的定义,很顺畅,学生也兴趣浓厚。

2. 直接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直接提出问题,创设情境,一下子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案例2:如在教学《线段、射线和直线》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引入:猜谜语:

(1)有始有终———打一线的名称。(学生可能回答:线段)(2)有始无终———打一线的名称。(学生可能回答:射线)(3)无始无终———打一线的名称。(学生可能回答:直线)其设计意图是激发兴趣,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因为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过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概念,所以大部分学生都能迅速地猜出谜底,体验成功,而且这三个谜语的谜面能很好地概括这三种图形的特征,有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概念。

3. 动手操作实践创设情境

新课标注重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过程,提倡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从实践中获得真知,不但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及识别的过程中体验怎样能展开,怎样不能展开,而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乐趣。但是,动手操作所花时间往往比较多,情境设计得好,固然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但若为了情境而情境,则会适得其反,这样的情境不如不要。下面我举一个失败的例子。

案例3:我在杭师大组织的浙派名师新课程展示活动中听了《圆台的侧面积》这一课后颇有感触:上课铃响后,老师布置同学们用手上的纸自制一个圆台型的茶杯,学生立刻动起手来,三分钟、五分钟、十分钟过去了,还是没人完全做好,老师显得很着急,但也只能等,最后将近二十分钟才有部分同学完成,时间显然不够了,拖堂二十多分钟才下课。回来后我一直在想:“该老师的初衷固然是好的,能让同学们动起手来,在动手的过程之中让同学们明白圆台的底面周长就是扇形的弧长。但就这堂课的效益而言,我觉得是低下的,可以说这样的教学设计是完全失败的。倘若这一制作过程放在课前预习完成,课堂效果或许是另一种结果。”反面的例子告诉我们,动手操作实践创设情境是好方法,但要用得恰当。

总之,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各自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积累出发,进行积极的、独特的思考,从新鲜有趣的素材和情节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问题情境的设计要小而具体、新颖而有趣、具有启发性,同时又有适当的难度,与课本内容保持相对一致。教师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问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悬念,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让学生在迫切愿望下学习,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积极性的目的。这样,以情境为起点的数学学习才能更有效地展开,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设计更有效的开放题教学,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数学新课程标准》也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中学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而开放题教学的特点正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所以《纲要》和《标准》都为开放题教学课题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实践证明:设计得好的开放题,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案例1:七年级的学生初学完《整式的加减》后,往往对多项式的次数、系数、项及项的次数及系数混淆不清,老师经常在复习时要反复强调,但还是会有许多错误,后来我干脆布置同学自己写几个二次三项式,要求含有两个字母。这一改变,学生不再觉得枯燥,自己动手写之前,他就必须弄清楚这些基本的知识点,把主动权交给了他们自己,写出符合要求的代数式,答案又是开放的,当然也有写错的,我就把它展示出来,让同学们帮助纠正。这样,他们不但印象深刻了,错误也明显减少,目的达到了。

案例2:学完二次函数时,如果详细地去复述基本知识,要花大量的时间,学生也不喜欢听,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某公司推出了一种高效环保型洗涤用品,年初上市后,公司经历了从亏损到盈利的过程。下面的二次函数图像(部分)刻画了该公司年初以来累积利润s(万元)与销售时间t(月)之间的关系(即前t个月的利润总和s与t之间的关系)。根据图像(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由于题目的开放,答案的不唯一,刚开始都能说出一二,但越到后面越有挑战性,通过启发,学生就能从图中捕捉到大量的信息,在解释为什么的过程之中,他们就很自然地巩固了相应的知识点,使课堂不再枯燥,而是充满活力,富有成效。

案例3:有一池塘,要测池塘两端AB的距离,可先在平地上取一点可直接到达A和B的点C,连接AC并延长到E,使CE=CA,连接BC并延长到D,使BC=CD,求证DE的长度就是AB的长度。

这是课本上的一个问题,将它做一些改变,就成为一道很好的开放题。如图,要测AB两点的距离,用你所学的几何知识如何测量,写出一种测量方法。

实践证明:开放题要求教师注意讲究“放”的策略,既要大胆地“放一放”,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有机会去探索全面、正确的结论,又要善于把握全局,调控“放”的力度。凡是学生能提的问题,教师决不代替;学生能思考的问题,教师决不暗示;学生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插手,真正做到适时而“放”,提高“放”的整体效率。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使教师实施教学的注意力转移到设计好每一道题、上好每一堂课的重心中去,保证学生在课堂上能够高质量高效率地学习,做到减负增效。

三、设计变式教学,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数学问题变式”,就是将数学中各种知识点有效地组合起来,从最简单的命题入手,不断变换问题的条件和结论,层层推进,不断揭示问题的本质,从不断变化中寻找数学的规律性;通过构建有价值的变式探索研究,展示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的本质中探究“变”的规律,使所有知识点融会贯通。变式教学可以使学生对问题解决过程及问题本身的结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能使学生深刻理解概念、定理、公式的本质特征,也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设计变式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

案例1(以下是我在教《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时的片段教学设计)

例:如图,一段河坝的断面为梯形ABCD, AD坡度按i1=1∶1.5, BC坡度按i2=1∶2,坝顶宽CD=4,坝高4m,根据现有题干你能设计出哪些可求的问题?

运用拓展(变式一):

如图,若大坝坡度不变现要把大坝加宽2m,求加宽部分的横断面积?

运用拓展(变式二):

如图,若大坝坡度不变,将大坝向上加高1m,求加高部分的横断面积?

运用拓展(变式三):

如图,将大坝加宽2m, AD坡度变为i1=1∶2,求加宽部分的横断面积?

坡度问题是一个很有实际意义的问题,如果在教学时只注重对例题的分析和解答,学生往往是听得懂,但自己独立面对时又困难重重。我把原例题改成了一个开放式的问题,起点低,兴趣就浓,他们设置的问题很多,包括求α的度数,求AD、BC、AB和梯形ABCD的面积,这就达到解直角三角形的目的。通过变式教学,学生把堤坝问题搞得清清楚楚,很好地深化了难点,也使得这一节课更有实效。

案例2: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3, AB, AD上各有一点P、Q,△APQ的周长为6,求∠PCQ。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正方形外以BC和AB的延长线为边作△CBE,使得△CBE≌△CDQ。

(1)△CBE可以看成是由△CDQ怎样运动变化得到的?请你描述这一运动变化;

(2)图中PQ与PE的长度是相等的,请你说明理由;

(3)说明△PCQ≌△PCE;

(4)请用以上的结论,求∠PCQ的度数。

变式:如图,正方形ABCD(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的边AB, AD上各有一点P、Q, PQ=DQ+PB,求∠PCQ。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正方形外以BC和AB的延长线为边作△CBE,使得△CBE≌△CDQ。

(1)△CBE可以看成是由△CDQ怎样运动变化得到的?请你描述这一运动变化;

(2)图中PQ与PE的长度是相等的,请你说明理由;

(3)请用(1)或(2)中的结论说明△PCQ≌△PCE;

(4)请用以上的结论,求∠PCQ的度数。

教师在课前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多变题,在课堂中利用变题引导学生去探索,甚至让学生自己变题,学生会沉迷于他们的数学世界。这样不仅能巩固知识,挖掘不同知识点的联系,而且能开拓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当然也要注意把握变的广度和深度,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更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这样才能收到更佳的效果。

四、设计分层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循序渐进地发展

将难点分成若干个容易一点的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解决简单问题的基础上逐步解决比较难的问题,并且让各类学生均有输出信息的机会。通常在讲授知识时提问中等生,利用他们在认识上的不完善,把问题展开,进行知识的研究;在突破重、难点或概括知识时,发挥优生的作用,启发全体学生深刻理解,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知识,这样能够较好地解决教材的统一性和学生个性差异的矛盾,使难点分层得到消化,促进学生循序渐进发展。

如: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点A的坐标为(-2, 0),连接OA,将线段OA绕原点O顺时针旋转120°,得到线段OB,

(1)求点B的坐标;

(2)求经过A、O、B三点的抛物线的解析式;

(3)在(2)中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是否存在点C,使△BOC的周长最小?若存在,求出点C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4)如果点P是(2)中的抛物线上的动点,且在x轴的下方,那么△PAB是否有最大面积?若有,求出此时P点的坐标及△PAB的最大面积;若没有,请说明理由(注意:本题中的结果均保留根号)。

分析:这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问题,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尤其第3小题,更是学生的难点所在。对此,我做了以下铺垫:

铺垫1:如图,有一条小河边有A、B两个村庄,

(1)在河岸边找一点P到A、B两村的距离相等;

(2)在河岸边找一点Q到A、B两村的距离之和最短。

铺垫2:如图,A是半圆上一个三等分点,B是弧AN的中点,P是直径MN上一动点,⊙O的半径为1,求AP+BP的最小值。

分析:通过铺垫1唤醒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回忆,铺垫2则是这一知识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的运用,如果没有这两题题作阶梯,而是直接解题,学生就会感到迷惘。有些课题需要的旧知识较多,要查漏补缺,为讲新课扫清障碍。有合适的阶梯,学生对解决原问题不再棘手。

后续研究方向:

1. 设计开放性数学问题的策略研究。

2. 设计变式问题的策略研究。

3. 分层教学对学生发展的公平性研究。

4. 设计有效数学作业的方法研究。

综上所述,教学设计的好坏是我们能否进行有效数学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我们一定要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优化我们的教学设计,方能更轻松地驾驭我们的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促进有效教学,促进学生发展。实践证明:教学设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早日摆脱走形式的误区,多在教学设计的重点环节上下工夫钻研,就能促进学生更好地生成,从而让我们的数学课堂魅力无限。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感召下, 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深刻性变革, 有效的课堂教学正逐渐成为教育教学的焦点。但由于部分教师未能深刻地领会新课程的新理念, 致使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存在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即走形式。在课堂教学中, 为了提问而提问, 为了活动而活动, 为了合作而合作, 更多的只是形式主义, 忽视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才能让课堂更有实效?几年来围绕这一问题作者进行了实践研究, 发现教师有效的教学设计是根本所在。本文结合作者的实践, 谈谈如何通过更有效地设计让课堂变得更具魅力, 更有效益。

关键词:初中教学课堂,有效教学,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章建跃, 朱文芳.中学数学教学心理学[M].北京教育出版社, 2000.

[2]王金霞.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河北人民出版社, 2010.

[3]欧阳芬.有效教学的基本功 (1—7册) .世界图书出版社, 2009.7, (第1版) .

[4]刘萍.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开放题教学[J].广东教育, 1999, (6) .

[5]余华东.创新思维训练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

[6]戴再平.开放题——数学教学的新模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 篇2

关键词:和谐关系,学习兴趣,动手操作,实践活动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数学教学的生命, 是我们进行教学研究的永恒话题。我们每个教师都有责任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这也是压在每个教师肩上的重担。如果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我们就要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 就如何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一、建立和谐关系, 提高教学效率

古语说得好:亲其师, 信其道。学生如果喜欢这个教师, 就会喜欢他所任教的科目, 这样的事例屡见不鲜。如果学生讨厌这个教师, 那么他的课堂又怎么会出现生机呢?所以说,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如在上“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课时, 我就这样导入新课:“这节课请你们考考我, 我当学生, 你们当老师, 你们可以随便出一个数, 我能说出它是否能被3整除或不能被3整除。”这样的话语马上就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 在这种平等、和谐的关系中, 学生也就没有拘束, 随心所欲, 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 和老师一起探索着“数学王国”的奥秘。因此, 发扬民主的教学、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学生交朋友, 是我们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举措和途径。正如罗杰斯所说:只有在真实、和谐和理解的师生关系中, 学生对课堂教学才有一种安全感, 才敢于和勇于主动发表见解, 自由想象和创造, 从而愉快、热情地吸取知识, 发展能力和形成人格。

二、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率

兴趣, 是点燃智慧的火花, 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也是学生探索知识的动力。有兴趣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兴趣象柴, 即可点燃, 也可捣毁。”如果运用好恰当的教学方法, 学生对数学课的内容能够产生极大的兴趣时, 他们的思维就会得到拓展, 思想就会活跃, 记忆也会大大的提高。反之, 学习就成了他们的精神负担了, 教学效果也会大大降低。所以, 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在教学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这一课时, 我是这样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的:“小猫和小兔要进行跑步比赛, 他们从两个不同的场地同时出发, 但是最后两人却几乎同时到达了终点。小狗裁判也无法判断谁是冠军, 只好裁定两人并列第一名。但小猫和小兔都不服气, 都认为自己跑的路程要远些, 自己才是冠军。这可让小够裁判为难了。同学们, 你能帮帮小狗裁判吗?”“小动物赛跑”的情境富有童趣, 也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 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 而小兔和小猫吵架的原因也正是本节课要探索的问题, 课堂教学也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引导动手操作, 提高教学效率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接受除了老师的教授, 还要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才能加深体验, 印象深刻。动手操作不但可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 还能够从中理解和感悟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 并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从而获得数学学习活动的经验。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 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 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可见手、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要解决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数学知识的抽象逻辑之间的矛盾, 就要多组织学生进行动手操作, 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如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 课内导学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 要让学生通过进行实验、动手操作、分析思考, 寻找出不同于书本的别的实验方法, 经过4次等高不等底、等底不等高、不等高不等底、等高等底的圆柱圆锥体积的转化, 让学生自己得出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样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 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并让学生在自由的学习空间飞翔, 真正实现自主有效地进行学习。

四、组织实践活动, 提高教学效率

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斯腾伯格的一句名言:“我们坚信:教育的最主要的目标是引导学生的思维。”科学课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 科学探究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 在关注学生的动手同时, 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和课堂集体教学的环境中进行的, 是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这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我们必须牢固地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观、以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 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农村学生缺乏思维锻炼, 学习基础差, 教师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把学生看做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 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努力改变原有的老师一味的讲、学生一味的听而获取知识的局面, 组织有效的探究活动, 激活学生的思维, 这样农村数学课堂教学就充满探究的活力。

在教学实践中, 我往往根据教材的内容选择和组织一些有趣的活动来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一课时, 在“换钱”这一教学环节时, 我从口袋中拿出在银行中换来的各种人民币, 引导学生把各种钱币进行分类, 并开展“换一换”、“模拟开店”等活动, 这样, 就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兴趣盎然地学到了知识。这种通过学生自己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亲身体验的教学活动, 既让学生巩固了分类知识, 又让他们获取了新的知识。

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 篇3

一、有效备课和感受

有效备课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能先吃透教材,深入研究教学内容与教材的重难点,还有充分考虑聋生生理、心理特点,确定合理的学习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如何让教材真正成为有效激发聋生学习潜能、引导聋生自主探索、激励聋生自我实现、不断提高聋生数学素养的“有效的资源”,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要有“教不越位,学要到位”的思想,这也是有效使用教材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

现在大部分聋校正在使用的全日制聋校实验数学教材都是1998年版本,在近十年的使用过程中,教师能否用“老调新唱”的方式,将时代的气息及时有效地带进课堂呢?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时,教材中这样描述到“在生产、工作和生活中,进行调查统计、分析比较时,经常要用到百分数”。在备课时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到聋生的背景情况,进入学校,聋生不再有机会感受生产活动的全过程。大部分聋生都是寄宿在学校,家庭中所有农活都是父母的事,至于工作方面的经验,由于年龄原因,聋生的感知也很薄弱,只能从生活认知入手。备课中我设计了到超市寻找“百分数”的内容,既是对教学的充分准备,也让聋生在原生态的生活中,发现百分数的应用。

二、有效讲授和指导

有效讲授和指导是保证有效教学中效率指标的。由于生理上的缺陷,聋生在学习上不够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担心自己讲授得不够清楚,会不会讲得太深、太多,聋生理解不了,给教学正常开展带来难度。因此在教学中的指导也显得过分频繁,制约了聋生思维和动手解决问题的发展。以至于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聋生就无法顺利地理解学习内容,不能独立地获取学习资源。比如聋生在学习“正数和负数”时,如果单纯教师讲授,学生学得很吃力。聋生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学习经验,而且教材中安排了温度计测量温度、海拔高度两个素材让聋生来感受正负数的含义。如果按部就班地这样讲授,我想大部分聋生也只是被动接受了知识,至于“为什么要这么讲”了解得很少。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我在讲授过程中穿插了一个游戏环节“向前进向后退”,我让聋生以地面上一条直线为参照物,向前进用“正数”表示,反之向后退用“负数”表示,也为后面学习“有理数的加减法”进行了铺垫。如果教师都能以高效的教学课堂为目标,研究如何有效讲授,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水平便会迅速提高。

三、有效提问和倾听

有效的提问是打开学生思维的阀门,有效倾听则是走进学生思想的通道。在聋校数学课堂里我们也常常看到教师为了启发诱导聋生的思维,想方设法地追问,指名问、抽签、补充提问,但是往往得到的回答很少,甚至是毫无反应,教师又能倾听到什么呢?聋生与正常儿童不同,由于长时间地处于学校单一狭窄的氛围里,社会交往能力欠缺,主动交流意识不强,大部分交流空间就是在课堂中与教师、同学一起学习的时间。基于这种特殊情况,教师在课堂中提问的难易程度很重要,提问中涉及到的知识面也要充分考虑,应在知识的“生长点”来展开提问。聋生在回答的过程中,我们要格外关注,小心倾听,及时引导,保护聋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四、有效互动和管理

教学是“教”和“学”的有效互动空间。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教师必须及时准确地进行信息的有效管理。比如聋生普遍在解答应用题目上有因难,第一是语言上的障碍,第二是逻辑思维能力不强。为了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比如在学习“用反比例关系解答应用题”这部分内容时,为了让聋生正确理解反比例关系的数量关系特征,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个互动活动:装订本子。要求聋生根据教师提供的一定数量的纸张,以及每本本子不同的纸张装订要求,装订对应的本数,并把装订结果用表格的形式显示出来,再共同分析。通过这样的互动操作练习,加之表格的归纳总结,聋生很快就能理解反比例关系的应用题,弥补聋生在语言及思维能力上不足,让聋生充分参与了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高效地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篇4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走近学生身边平等对话交流,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发问,建立良好的互动型关系,作为教师要积极反思过去和现在的教学方法,理解教学理念,建立新的小学数学教学观。

1,创设情境,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一些直观形象具体有趣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动力,激发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在最短时间内积极主动到学习中。如在教学 “上下左右” 时,利用自身资源来教学,让学生说出教室上下有什么?小组合作说出你左面右面是谁?左手右手分别做什么?

2,培养好问,激发学生求知欲

思考和提问是所有能力中较重要的学习能力,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有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对一个小学生甚至对一个教师或社会人来说是重要的生存能力。作为教师必须更新观念跳出窠臼,要研究数学思想,分析数学方法,努力让学生去思考去应用去创造。问题是教学的心脏,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只有在课堂上敢于思考提问,以解决问题的形式来学习数学,在“教师引导-实践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中教学数学,培养他们学习主动性创造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实际操作,强化学生动手能力

小学生特别是一年级有好动天性,可以把他们要理解的东西转化为实际操作,这样映像深刻兴趣更浓厚,因此在教学中注意设计一些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内容,他们通过动手动脑来学习和理解知识。如在教学“找规律画图”时,○□○○□○○○□()(),让学生用学具摆一摆,看一看,说一说,画一画,由于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活跃了气氛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又加深了认识和理解。

4,课件辅助,激发学习内在需求

课件教学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认真观察细心听讲,激发学习的内在需求,特别是涉及抽象概念、空间想象力的教学内容,只凭语言描述或图形静态的传统教学方法,难以把知识的形成过程直观地反映出来。如教学“图形的认识”时,采用课件的动态效果,从不同方位、视角来观察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学生很容易认识和理解他们的特征,特别是横放的圆柱和球的动态演示,再加上学具的摆放,“易滚动”的特性就浅显易见了。5,评价多样,关心结果和过程

评价要多一把尺子、多一个角度、多一份情感,面对全体、承认差异、尊重个体,评价内容要多方面多层次,评价学生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评价应该强调学习过程,突出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尊重个人成长经历,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游戏教学,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 篇5

关键词:游戏,低年级数学,有效课堂

好玩与好动是绝大多数低年级学生的天性,同时,此年龄阶段充满了好奇心与求知愿望. 近年来, 我国大范围的实行了教学课程改革,其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是我国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因此, 如果能将游戏中的一部分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既能满足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活泼性,又能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达到知识学习的目的. 那么,如何科学而合理地安排游戏才能达到一个很好的效果呢? 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抽象知识形象化

低年级学生已经对一些概念性的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 但是他们的逻辑思维通常是基于具体的事物来进行的. 因此可以借助一些具体的事物来帮助建立数学逻辑与思维.

例如,在教授“图形与变换”的知识时,就可以借助 “火柴” 这个具体事物让学生自己动手搭建图形. 教师说出一种图形,让学生们比赛看谁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拼出图形,或者所用火柴的数量最少;也可以令学生利用同样数量的有限的火柴,看谁能够拼出的图形最多. 这样一来,“火柴”将抽象的几何线条形象化,这种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20以内的退位减法学习中, 刚一开始学生感到非常抽象,扳手指已经不够,借助小棒又太烦琐,没有可以依赖的,部分同学又有些手足无措,不知道如何下手. 因此,我就根据现有的资源———学生,由易到难,小组游戏. 首先选定10名学生站起来(固定的),然后请6名学生坐下(固定的),学生很容易知道剩下学生还有4位. 第二步, 不参加的学生闭上眼睛,站起来的学生改变数量,11名学生站起来(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1名同学,说出同学的名字),依旧请4名同学坐下,请学生回答现在站着的学生是几位,聪明的同学一下子就明白是5位, 因为增加了1名同学. 以此类推,12位、13位、14位、15位. 在“闭眼得数”的游戏中,学生很快明白了退位减法的一种方法, 用自己最熟悉的10加几再去减最后再加. 当然这是最基础的,但是学生在游戏中掌握了方法,学生的兴致就提起了,恐惧和无助感就随之消失了.

二、交流与互动的加强

大部分小学低年级学生都会对老师存在一种敬畏感,由于害怕老师而不敢积极发言,由于过度紧张答错问题、同学嘲笑等而产生自卑心理. 因此,在课堂上老师与同学,同学与同学之间应该加强交流与互动,只有在交流的过程中,老师才能及时把握学生的真实情况.

例如,在学习数学计算知识时,可以组织接力口算游戏. 比如教师先说1 + 1等于几,让第一名同学回答,接着由第一名同学出题,其后面的同学回答,以此类推. 或者,可以进行 “数7”的游戏,学生轮流数数,数到7的倍数的同学要喊 “炸弹”,如果没有喊出“炸弹”游戏失败等. 在游戏互动过程中, 同学和老师之间更像以朋友的关系相处,减轻了学生心理上害怕老师的压力与障碍, 也促进了同学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同时锻炼了大脑的反应速度,提高了学习的激情.

在很多拓展的“工程”问题中,怎么样乘船合理、可以有几种买法等等,要求学生的思维发散,因为应用方法有很多种,学生想法不会千篇一律. 通过设计游戏,学生的各项感官参与全面,活跃了课堂,提高了效率.

三、生活与实践的应用

在实际生产与生活中到处都可以用到数学知识. 学以致用才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 因此, 我们可以通过模拟实际日常生活情境的方式,例如,在教授“人民币的认识”的时候,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虚拟货币”或“虚拟商品”之类的教具,开展购买商品的游戏. 将学生分成卖方和买方, 设计购买、付钱、找钱的游戏环节,让学生在玩耍的过程中就学到了知识, 让学生体会到了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这也是每个人应该从小培养的基本技能.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的“时、分、秒”的教学中,学生根据时间在钟面上画出相对应的时针和分针,学生第一觉得很难,即使在多媒体上显示或者实物出示,学生的兴趣也是很低的, 如果在设计时把小朋友们一天的生活串联在一起,做一本连环画不是更富有生趣吗? 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游戏: 我给每一名同学发了一张关于小苏和小州的生活作息图: 起床———上午7:00, 上学———上午7:45, 大课间活动———上午9:10,中午就餐———上午11:05,眼保健操———下午1:40,放学———下午3:15. 不管是活动还是时间都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符,学生看到时就觉得非常亲切,似乎是自己生活中场景再现了. 动手画的欲望就更强烈了, 而且很多同学在生活中已能看懂钟表,印象很深,所以做题和交流时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这样的体验学习活动自然比较有效.

此外,在游戏进行过程中,游戏设计得体现数学知识,游戏的难易得适中,游戏秩序、把握好游戏时机、全员参与也应该引起老师和学生的注意.

小学是整个学习生涯的基础,其中数学是最基础的科目之一. 我们将游戏运用到教学过程中, 是符合低年级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规律的,学生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和强化了基础知识,提高了实践能力,还可以通过相互帮助增强团队意识,通过互相交流提高了表达能力,通过积极的表现提升了自信心. 因此, 恰当的游戏教学策略符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适应教育改革的潮流.

参考文献

[1]孙梦婷.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游戏教学策略探讨[J].数理化学习,2014(12).

[2]丛桂华.小学低年级数学游戏教学[J].教育,2014(33).

有效:也说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6

一、发挥主体作用, 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设计

数学教学的本质, 是展开数学思维活动。因此, 在数学课堂上, 学生的主要活动方式, 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数学思维活动。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 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 才能不断提高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这就要求, 我们在教学设计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主动参与的条件, 提供充分的参与机会, 不断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积极性。一是要巧创激趣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之一, 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的, 因此, 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教学实践证明, 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景,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意识倾向, 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二是要运用探究式教学, 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心理学研究表明:不经过学生亲身探索和发展的过程, 要想把已知的真理变成学生的真知是不可能的。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 伴随着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及过程进行探索活动, 着力引导多思考, 多探索, 让学生会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以及亲身参与问题的真实活动之中, 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亲身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才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只有达到这样的情境, 才会真正实现有效课堂教学。

二、推动交流合作, 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 把学生当作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 现代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有效、合理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 也就是由学生本人, 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 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 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应不断创造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实践, 去动手操作, 去观察分析, 去合作交流, 发现和创造所学的知识。人人经历数学再创造的过程, 人人体验数学规律的生成和发现的过程, 使人人有机会去分享成功的喜悦。为此, 我们以强化小组交流与合作为核心, 彻底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讲, 学生主听”的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 促进各个层次的共同发展。一是改革课堂教学的空间形式。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兴趣小组, 遵循“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的原则。这样安排, 使学生之间的沟通更加直接, 增强了学生相互交往的机会, 有利于小组内成员的交流与合作。二是明确兴趣小组的学习任务。小组内的交流与合作学习, 要以协同活动为中介实现, 因此, 教师在组织小组交流与合作的教学活动中, 应把需要讨论、互相启发、反复推敲的问题布置给学生, 让小组围绕问题进行交流与合作学习。教师不仅要指导组内交往, 而且要引导组际交流;不仅要交流探究的结果, 更要重视交流学习的方法。三是注意培养合作意识和技能。利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 教育学生, 学会既善于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敢于说出不同的看法与见解, 又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 相互启迪, 并能够综合吸收各种不同的观点, 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教师要及时地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 训练学生良好的合作习惯。

三、精心设计练习, 强化作业的激励作用

练习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 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 而且对学生智力发展和能力提高起着重要作用。巩固练习要遵循以下几点: (1) 练习要有目的性, 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2) 练习要及时, 使学生对当堂所获得的信息反复循环, 实现记忆层次的转化 (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 (3) 练习要有层次性。它有两个含义:一是教师要根据教材本身的逻辑性, 以及学生的认知的有序性选择练习题, 做到由易到难、以简驭繁, 既有坡度又有跨度;二是教师对练习题的设计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即要使中下生“吃得消”, 又要使优秀生“吃得饱” (4) 练习要多样化, 为巩固概念, 选编基础变式题;为纠正差错选编判断、选择题;为拓宽思路, 选编多变、多解题等。一句话, 要想提高课堂效益, 必须认真钻研新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教材内容, 对必学内容、选学内容、基本要求、较高要求、每年的变化等, 都要心中有数, 都必须钻研清楚, 才能制订适当的标高, 包括所有的知识点, 才能把握好分寸, 纵横联系, 前呼后应。有效的课堂教学作为一种理念, 更是一种价值追求, 一种教学实践模式, 将会引起我们更多思考与关注, 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新课标所倡导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 将是我们每位数学教师坚定不移的追求。

摘要: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注重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效率。

中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对话 篇7

一、课堂有效对话的认识

“对话”指“人们彼此之间借助言语以达到交流思想、促进理解的一种行为方式”, 简单地说, 对话是一种“有意义的交流”.数学对话是人们就与数学相关的内容, 以数学语言的形式发表意见、展示思考过程, 促进相互理解、共同探究, 传播数学文化的一种交际活动.“有效性对话”, 简单地说就是追求人性化和创造性的对话教学.数学有效对话必须遵循“平等性、适时性、启发性、互动性和评价反思对话原则”, 让有效对话走进数学课堂, 让学生从精彩的对话中学到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 同时又让学生体验到原来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字和文字也可以是这么感性、有人情味的, 从而使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二、目前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对话的误区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对话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但在实际数学教学中出现了大量的低效的对话活动行为, 产生了一些课堂教学对话的误区.

误区一:学生并非学习的主体

课堂观察中, 我们发现教师更多地只是将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按照预先设计的教案强加给学生, 基本忽略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等资源的有效运用.教师只有从学生的角度设计合理的对话活动, 以语言材料为载体, 创设真实的情境, 以“学生的主体意识”去审视自己每一个教学行为的合理性, 审视对话教学是否能促使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交流和情感上的沟通, 从而达到丰富学生原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情感的目的, 才能切实提高对话教学的有效性.

误区二:有问有答即有效对话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 传统的“满堂灌”现象已在我们课堂教学中销声匿迹了, 可实践观察中我们发现部分教师虽然从形式上给予学生对话的权利, 但是这个对话过程以及话语权都牢牢掌握在教师预设的框框中.教师不是“主导”而是“主宰”.虽然课堂有问有答, 但其实质却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一步一步接近预先设计好的答案, 对话教学不过成了“对话圈套”, 对话教学就这样在课堂上被虚化了.这样的课堂看似“充满师生或生生对话”, 其实质是没有意义的.其结果只能造成学生对对话兴趣缺乏、对话能力低下、对话活力渐失, 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提高.

三、数学课堂对话中的有效策略

数学对话是以一个个数学问题 (话题) 为载体来展开的, 把握数学话题的合理性与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对话学习的效果.数学课堂有效对话的前提是设置有效的数学话题, 一个有效的数学话题的设置一般尽量满足这样几个特点:启发性、挑战性、联系性、冲突性和可操作性.

1. 让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对话

只有恰当的话题才能启发学生思维, 打开学生的“话匣子”, 从而引发学生进行类比、探究, 多角度、多方向地去思考、延拓, 起到智慧碰撞、彼此沟通的作用.教师要创设数学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结构上自然而然地产生知识的冲突, 积极思维, 激发产生交流的欲望, 并要及时组织学生参与师生对话.

2. 让数学活动激活学生积极对话

在学习新知时, 教师要创设一些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数学实验活动情境, 让学生及时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激发学生积极的对话欲望.

3. 让数学探究引领学生深层对话

创设数学探究情境, 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探究.组织学生展示探究成果、交流困惑, 让学生在对话中产生思维碰撞, 在反思中达成共识.从而使学生在有效对话中, 完成对知识的领悟、建构, 感悟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4. 问题表述清楚方便学生对话

数学课堂的对话比较多的是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思考, 然后与老师、同伴交流, 在对话中, 完成对问题的解决.在现实的课堂中, 经常会发生教师提出的问题半天没有人应答, 这并不是教师提出的问题有多难, 而是问题的表述不清楚, 学生没有明白教师究竟问什么, 该回答什么.这样的课堂对话就会耽误时间, 降低效率, 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因此, 教师每提出的问题, 都应该考虑成熟、表述清楚.

5. 灵活追问促进学生对话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如何引导学生深层次的思考, 是每一个教师思考的问题.教师可以在学生回答问题后多几个追问, 就可以实现这样的目标.例如:多问一些“为什么”“去掉一个条件行吗”“还有其他结论吗”等等, 这样的对话简洁明了, 促进学生思考.

浅析初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 篇8

【关键词】初中 数学课堂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138-01

怎样以师生相应的精力范围内,让最多的学生在形成数学能力、学习数学知识、发展个性品质等方面获得最大化的实际收益,下述为本人总结几年来的一些经历,浅析在初中数学课上提升教学有效性实施的相关措施。

1.有效教学的含义

我们在文中提到的有效主要指的是经过教师在一阶段的教学后,学生取得了具体的发展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与否,不是指教师进行完课程内容,而是指学生通过这堂课学到些什么,且学生的收益怎么样。体现在:学生的学习程度,从不会到会。学生的模式上,从不懂得该如何学习到会学习且能学好习,各方面的学习能力、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得到全方位的提升。在兴趣培养上,从没有兴趣到兴趣的萌生,由抵触的学习情绪到积极的学习。所以,从深层次、本质去看,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理念,一种当代教学的大趋势。针对外在、浅层次上去看,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的体系,同样也是一种教学措施。

2.要实施有针对性的方法去进行有效教学

2.1构建有效的数学教学模式

从根本上去说,数学是抽象的,在小学阶段可能还没有明显的体会,不过涉及到更为抽象繁琐的数学内容后,通常觉得较为吃力、且困难,因此初中学生的心理固有特性影响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在某一时期要较为形象具体的教材进行相应的辅助教学。有效的数学教学模式并不仅仅是媒体影像,其是多层次的。

2.2有效教学模式与实际背景有机结合

举个例子“图形认识初步”课程里都要利用大量的生活里经常用到的几何物体,让学生从这其中抽象出最根本的立体形状,且了解线面、一笔画、三视图等,让数学及生活有较大的联系。

有效的数学教学模式要穿插于课堂教学的任何一个阶段。在一些课堂上,教师仅仅是在课前进行问题、故事及图片等创设模式、推动学生的兴趣后再进行相应的课题,后面就置之不顾,这样就与有效教学模式背道而驰。

这种数学教学模式不仅仅是为了构建相应的情境而设立的,不要只重视模式给出的方法是不是运用了现代多媒体,进行的教学内容是不是较为新颖,课堂上的气氛是热烈与否等。而是要突出数学学习等系列的的核心理念,为了对学生更好的学习新的数学只是、数学公式及学习理念有主动的推动意义,可以全面的调动学生之前的数学基础,这样才可以激发起因模式推动的有效数学教学的思考。因此数学情境的构建要以是不是带动学生的数学思考,能不能有利于数学根本意义的基本原则。

3.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

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要简单的依附于记忆及模仿,亲自进行实践、主动探究及合作沟通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核心措施之一,数学教学一定要构建在学生的认知程度及已有的数学基础上。初中的数学教师,要以数学活动的有效性,探究数学活动最为有效的路径及措施,思考要怎样有效的改良教师的教及推动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推动学生在数学活动阶段锻炼其喜欢分析研究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各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快感,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4.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方式

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是教师推动、保持或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措施,数学课堂需要的是灵性及智慧。

通常教学拥有生成性及预设性两种性质,教学的预设就是教学核心的内容及相关的构建,是更深层次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及导向,生成性指的是创生及成长,其包括两方面:第一,是教师自行构建的,第二是教师不可能会预设的。预设的深层目的是为了合理有效的生成,有效的生成同样也与具象的预设密不可分。不管是生成或是预设,都是有效教学的一种措施:一般教师要对课堂教学实施全面的预设,让生成有一定的导向性、可以更实效,它为一些成员构成了活动指向、主题以与实现核心的方法及路径,可以帮助任务驱动,使教学核心有秩序的展开。还有就是,教学要在生成环节里开展,要结合学生的创造灵性及构思,利用生成资源去融合课堂内容,同时生成也影响了教学的无序化。

总结:

想要将有效教学做好,教师一定要构建新课程理念,根据新课程体系,提升教学之中的智慧,在强化教学反思的原则上,敢于挑战自己。只有这样才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在学习数学、内化数学精神等方向得到最大化的收益。

参考文献:

[1]韦宇哲.优化教学设计,构筑实效性的数学课堂[A].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吉林省第六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19(06):197-198.

[2]刘端海.浅谈目标教学的教学设计[A].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中专教育委员会第七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1,8(16).16-19.

[3]刘小平.实施有效教学,确保学生学习成功[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五)[C].2010,23(02):6-7.

[4]黄穗远.点燃学生课堂的激情——实践初中课堂“有效教学”之我见[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东卷)[C].2010,22(02).89-94.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9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提高多种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主要阵地。课堂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它占据了学生大部分的生活空间。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什么样的策略指导课堂教学,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每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就自己是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点滴体会:

一、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由此看来,学生学习情感,直接制约着学习的有效性。课堂中营造教学的和谐性,建构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关系,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学生是活生生的生命体,需要得到教师的尊重。在课堂教学中,我对学生任何正确的反应给予积极的肯定,如微笑、点头、重复和阐述学生的正确答案;对学生的错误回答或反应,不是忽视或者嘲笑,而是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我尽量与每一位学生进行积极的个人交流,认真倾听和接受每一位学生对教学的正确想法。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是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课堂教学必须为实现这个理念服务,在教学活动中,我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力争用最少的时间,投入最少的精力,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二、创设有效地学习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科学,有其特有的结构性特点,有些知识是统一规定的,而不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轻易找到答案的。也就是说,这些知识的学习还应以接受学习为主,需要教师的讲解或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获得,而无探究的必要。如: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规定,四则运算顺序的规定,等等。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吸取更多的信息,达到更好的效果。

“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努力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我觉得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首先要有估测: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如果有,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约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拨、引导?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这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

2、分工明确,让学生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发材料、做实验、记录、发言、总结、汇报等等都由不同的学生承担,使每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

三、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要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及情感态度等方面全面发展。我认为: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结合多种方式,生动有趣地呈现素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而新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数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 篇10

现代教育学认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 课堂如果缺少了互动、交流就缺少课堂的生气, 就缺少了生命的灵动. 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沉淀下来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精神. 而思维方式的训练, 单靠教师讲学生练, 效率还不够高, 关键在于有效的师生互动、有效的教学交流.

1. 平等与交流是实施有效互动的基础. 成功的课堂, 离不开师生间和谐的交流和平等的讨论, 师生间不仅是通过语言讨论和交流, 更主要的是进行平等的心灵沟通. 通过心灵的对接, 意见的交换, 思维的碰撞, 合作的探讨, 促进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2. 关注与倾听是实现有效互动的保证. 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 更要关注学生的能力、情感、意志等. 学会关注是“有效互动”所必不可少的, 倾听是交际和思维的工具, 教师的倾听, 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独立思考. 倾听的质量是“有效互动”的保证.

3.“再创造”是实现互动的真实有效和生成. 只有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即进行“再创造”, 才能真正领悟到其中的数学思维和奥妙, 获得启迪和灵感, 其关键是如何开展有效的师生互动. 如“多边形内角和定理”教学, 设计了如下三个环节: ①让学生动手度量课前收集的各种多边形实物的内角和; ②根据实验得到的结论, 能否猜想多边形实物的内角和? ③如何证明? 师生共同探讨、交流证明猜想的方法———分割法. 将知识“再创造”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 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的乐趣, 促进师生真实互动以及学习知识.

二、创设促进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的策略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教材应注意创设情境, 从具体实例出发, 展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使学生能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历数学的发现和创造过程, 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 在数学教学中, 精心创设各种可以触发情感的情景,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在情景交融之中愉快地探索, 从而有效地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

1. 创设史实情景, 培养数学情感.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有许多值得人们回味的史实, 以数学发展史创设情境, 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还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 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如: ( 1) 课外准备: 请学生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了解微积分发展史. ( 2) 课内教学: 请学生简要介绍微积分的发展史.

通过数学史的介绍, 了解牛顿等数学家在创立微积分所做的巨大贡献,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 提高学习导数、微积分的兴趣.

2. 创设悬念情景, 激发学习兴趣. 悬念, 在心理学上是指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困惑不解而产生的急切等待的心理状态. 悬念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 刺激思维, 丰富想象, 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产生“逼人期待”的教学效果, 它是触发激情和热情的情景之一.

3. 创设实验情景, 激起参与热情通过数学实验. 使学生品味到在实际操作中应用数学的乐趣, 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有利于改变学生畏惧数学的心理, 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思维品质和探索精神.

三、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的策略

教学有没有效益, 并不是指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 而是指学生有没有较快的学到知识, 教学能力是否得到较快的提高. 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 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或者低效教学.

1. 课堂教学要机智幽默, 有效激活课堂气氛课堂. 教学力戒: 有温度没有深度, 课堂气氛沉闷, 教师照本宣科. 课堂教学提倡: 让课堂“活”起来, 师生互动, 有一定的思维力度, 产生触及心灵深处的精神愉悦. 唯有如此, 才能实施有效的教学活动.

2. 课堂教学恰当应用计算机, 即现代教学技术与高中数学整合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实验”具有一定的特殊功能, 如计算、绘图、列表、迭代、跟踪、运动等, 这些功能为突破数学抽象性所造成的学习困难创造了条件, 并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3. 课堂教学注重过程, 有效提高探究能力. 数学教学不应是“结果”的教学, 而应是“过程”的教学, 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猜想、探究、社会实践等方式, 学习前人思维活动的经验成果, 发展自己的数学思维品质. 在数学教学中, 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关键, 可通过概念的引入、形成、深化等思维过程, 逐步地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总之, 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掌握有效的策略, 能激活学生们的数学思维, 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当然教学策略是多样的, 只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探索、创新, 就会找到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董林伟.实现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与建议[J].中学数学月刊, 2007 (6) .

[2]殷伟康.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J].新教育, 2007 (9) .

上一篇:居民智能用电下一篇:社会有效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