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与全民读书六篇

2024-09-06

图书馆与全民读书 篇1

1 富阳图书馆读书活动的创新实践

走读富阳活动从2013年3月开展以来, 至2015年底, 已举办38期, 已走遍富阳24乡镇街道, 深受市民喜爱, 直接参与市民达15000余人次, 其中青少年近5000人次, 为富阳区文化的传承、弘扬与宣传注入了新活力。讲座的课题非常广泛, 包含了富阳的人文历史、民风民俗、风景名胜、典故传说等。从地域性上, 基本涵盖了富阳的每个乡镇街道;在时间上, 从古至今, 均有涉及。比如古代的罗隐, 近代的郁达夫, 现代的麦家。

走读富阳的形式主要是走和读。一般情况下, 是先读后走。也就是说先听讲师讲, 然后再到现场去看, 在看的过程中听众又可以和讲师进行互动。走读富阳的特色是在现场讲, 在特定的场合由特定的讲师讲述特定的课题。所以现场感非常强。尽量安排在户外讲, 场地是多种多样的, 有在江边、在湖畔、在树林、在祠堂, 也有在纪念馆、文化礼堂、阶梯教室、会议室里讲的。

2015年4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 为了践行“阅读, 让杭州更美丽”的活动口号, 更完美地体现“最风雅”的杭州阅读精神, 富阳区图书相继举办了“循着富春诗路, 重温乡愁之美”系列活动。“富春诗路”现场讲座将举办十站, 足迹踏遍富阳全境, 涉及描写富阳风土人情的古诗数十首, 1000多人聆听了富春江诗社副社长朱健文先生的精彩讲解。活动最终将整理出数百首历代诗人吟唱富春山水的经典诗歌, 结集出版一本《水送山迎是富阳——发现富春诗路之美》的乡土读本。此外, 富阳图书馆还利用地方文献相继开展了“富阳记忆”老照片展览及“富阳区一、二、三届道德模范”展。2016图书馆将在原来的阅读活动的基础上, 继续挖掘地方文化, 开展“鹳山讲堂”, 利用网络及数字资源, 进一步传播优秀的本土文化。

2 富阳图书馆读书活动的启示

2.1 利用自身资源, 调动社会力量

图书馆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资源和力量, 通过联合实现自身资源的整合, 倡导阅读, 开展阅读服务, 尽量争取社会各界力量的支持, 例如政府机构、教育部门、媒体、企业、社区等, 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 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为读者创造最大范围内的阅读条件, 开展多样化的活动, 促进全面阅读的顺利实现。

2.2 科学策划活动, 强化组织实施

图书馆需要根据本馆的优势以及特点, 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开展读书活动, 深入分析和研究, 精心策划, 科学的部署, 并对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跟踪调查。与政府等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和交流, 争取资金支持, 对全民阅读活动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要确定活动的主题、形式、活动的名称、时间、地点, 活动的内容、资料、宣传、经费、推广的对象以及绩效评估等[1]。读书活动的策划需要注重针对性、创新性、实效性以及持续性, 能够面向社会、面向个体, 实现形式的创新, 保证活动开展的效果, 活动开展应有一定的轰动效应, 并且在未来依旧有持续的影响力。

2.3 做好宣传工作, 树立服务品牌

做好全面阅读活动的宣传工作, 保证宣传的多角度、全方位, 在社会中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 利用“世界读书日”“全国读书月”等特殊时间[2], 宣传图书馆以及读书活动, 可以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 还可以建立QQ群、微信公众号等形式, 使图书馆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地位得到提升, 增强其影响力以及辐射力, 使更多读者参与读书活动中。图书馆在开展创新读书活动, 引领全民阅读时, 应做好系列化和常规化, 避免形式主义, 形成具有特色的读者活动。

2.4 利用信息技术, 开展网络阅读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电子媒介以及网络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书馆应加强传统图书馆馆藏数字化发展的进程, 采购电子资源, 参与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建设, 充分利用网络的功能, 对读书行为以及组织进行创新开展。可以进行网络上的读书活动, 例如开展网上征文、知识竞赛, 利用网络论坛进行读书交流等, 强化网络阅读指导, 加强对青少年的引导, 给他们推荐优秀的网站以及电子书籍。

2.5提高馆员素质, 强化阅读开展

公共图书馆有着丰富的图书信息资源以及文献检索系统, 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服务性, 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也需要一定的素质能力和阅读指导能力。我国图书馆体系中, 公共图书馆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于促进全民阅读的推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理应成为全民阅读的引领者。图书馆馆员也应加强技术学习, 有广泛的阅读兴趣, 积极参与阅读服务教育, 强化自身的素质能力, 承担起引领全面阅读的重任。

3 结论

现阶段, 全民阅读活动已经逐渐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公共文化政策, 作为公共图书馆应积极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与作用, 结合当地实际特点, 创新读书实践活动, 强化社会宣传,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 实现丰富的图书馆读书活动, 使更多群众参与到全民阅读活动中, 强化群众的文化素质, 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顺利推进。图书馆馆员也应提升自身的素质能力, 充分发挥中坚作用。

摘要:在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要“倡导全民阅读”。近些年, 全民阅读活动已经逐渐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公共文化政策。推广全民阅读是图书馆的重要职能, 公共图书馆更应该成为全民阅读的主要推行者和倡导者。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创新读书活动, 强化社会宣传, 提高人民群众素质。本文就以富阳区图书馆为例, 对图书馆读书活动促进全民阅读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全民阅读,图书馆,读书活动

参考文献

[1]沈梅芳.公共图书馆推广全民阅读研究综述[J].图书馆界, 2014, 6:42-45.

图书馆与全民读书 篇2

一、全民阅读运动兴起的背景

1.1提升国民素质的客观要求。中国有关政府部门、学术部门、民间团体等20世纪末以来, 对国民阅读现状做了研究, 其中, 最具权威和代表性的是由新闻出版总署领导,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主持的“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1999年至2005年, 我国国民阅读率持续走低:1999年为60.4%、2001年为54.2%、2003年为51.7%、2005年为48.7%。但是, 自从2006年国家实施以“爱读书, 读好书”为理念, 以“倡导全民阅读, 建设阅读社会”为目标的“全民阅读工程”后, 2008年至2011年, 我国18-70周岁国民的综合阅读率持续走高, 分别为69.7%、72.0%、77.1%和77.6%[2]。此种变化说明, 全民参与阅读的积极性, 主动性受到激发, 热爱读书的全民阅读的良好社会氛围不断形成, 全民阅读推广活动已见成效。

1.2全球阅读推广活动的影响。“阅读危机” (即全民阅读率大幅度下降) 是各国政府面临的共同挑战。比如, 据2002年英国ONS Omnibus的研究成果, 英国25%的成年人在过去的一年中没有读过书。按照美国全国艺术基金会发布的民众调差报告, 从1985年到2005年美国人花在买书上的费用 (通货膨胀因素考虑在内) 下降了14%。在此背景下, 许多国家都把阅读推广当成政府的重要职责来落实。比如, 英国提出“举国皆为读书人” (Build a Nation of Readers) 的口号, 实施了“阅读起跑”等国家计划。美国先后启动了“阅读挑战”、“阅读优先”、“阅读之乐”等全民阅读工程。俄罗斯政府制定和实施了《全民阅读大纲》。德国成立了由总统担任主席的“国民阅读促进委员会”。数十年来, 国际组织对阅读推广亦给予了极大关注。

二、全民阅读活动的特点

2.1全民阅读的国家战略性。关于阅读的精神中共的历届代表大会都有及其深刻的表述。十六大把“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从而使文化软实力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方向, 于是全民阅读自然成为打造学习型社会的载体与基础。2006年,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将“几级推进阅读社会的形成”当成文化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提出“要……深入开展全民阅读”。“十二五”期间, 我国将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转变为包括文化建设在内的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开展全民阅读活动。”[3]将“全民阅读”作为行动指南首次写入党的报告, 意义深刻而长远, 表明全民阅读在我国已经成为一项国家战略。

2.2全民阅读的技术变革性。近年来, 我国国民的数字阅读率呈急速上升趋势。2010年, 《中国手机阅读市场用户调查报告》显示, 每天利用手机阅读一次以上的用户达到45%。据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 2011年我国各种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均有所增加, 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增幅达65.2%。与此相应, 数字阅读技术在我国全民阅读推广中得到广泛应用。2012年中央文明办, 新闻出版总署联合浙江出版集团, 广东出版集团等与中国移动, 中国电信, 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阅读基地合作, 实施“文明中国”全民阅读工程, 向全国手机用户推介优秀图书;国家图书馆于北京方正阿帕比公司合作, 面向全国用户免费推出“国图方正手机报”速递服务;中国移动和国家图书馆, 中国编辑学会合作开展手机阅读业务;贵州省在全国率先实施“百万公众网络学习工程”等。

2.3全民阅读的丰富多样性。我国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载体丰富, 渠道众多, 形式多样。如广场活动:2010年4月国家图书馆举办“源远流长的中华典籍”大型广场活动;如电视阅读服务:2010年4月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推出“2010书香中国”特别节目, 2011年4月新闻出版总署与中央电视台共同打造以“分享阅读, 分享幸福”为主题的全民阅读电视晚会。如阅读宣传周 (月) :始于2005年的一年一度的全国范围的“图书馆阅读服务宣传周”活动;如图书漂流:中国图书馆学会的“春天漂流书”活动, 昆明市的“书香昆明, 图书漂流”活动等。如图书银行:中国科技大学芳草社的“图书银行”, 山东淄博市博山区城东街道的“图书银行”等。如送书活动:虎门图书馆常年坚持的“心系社区, 传递文明, 牵手公益”松鼠活动, 重庆沙坪坝区政府的“送书计划”等。全民阅读推广的形式还有图书知识竞赛, 图书演讲会, “微书坪”, “读图”, “真人图书馆”等。

2.4全民阅读的特殊关怀性。要关照对象之一。比如, 中国图书馆学会把2009年定为“全国少年儿童阅读年”;国家图书馆设立了少年儿童图书馆, 开展了“阅读推广进校园活动”等。残疾人的阅读问题同样受到重视。比如, 宁夏图书馆与宁夏自治区残疾人联合会合作, 共同开设了残障人士阅览室;江苏省无锡市图书馆开展了面向聋哑读者的“每周读报”活动;2011年新闻出版中枢与中国残接人联合会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百家出版社文化助残公益行动”的通知》, 近200家新闻出版社企业签订捐赠协议的图数码累计达1304.8万元。我国是农业大国, 没有农民阅读能力的提高, 就没有整个国家阅读能力的提高。在全民阅读推广中, 政府, 社会和民间组织通过实施“农村书屋”, “电大农村图书室”, 农村中小学图书室工程等项目, 以及在贫困地区建立县级图书馆分管, 设置流动图书馆等方式解决农民看书难问题。

2.5全民阅读的社会协作性。我国全民阅读推广得益于社会协作。其一, 中央和政府部门合作。比如, 1997年, 中宣部、文化部等九部委共同发出《关于在全国组织实施“知识工程”的通知》, 启动以倡导读书、传播知识、穿件学习型社会为目标的“知识工程”。2006年, 中央文明办、新闻出版总署等是一个部委联袂发文《关于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倡议书》。其二, 行业合作。比如, 2004年4月23日, 中国图书馆学会与国家图书馆首次举办“倡导全民读书, 建设阅读社会”世界读书日宣传活动。2007年4月, 中国图书馆学会与广东图书馆学会联合举办:“第一节全民阅读论坛”。其三, 跨界合作。比如, 2005年, 中国图书馆学会联合中国作家协会, 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 中国版权协会和湖南卫视等共同举办以“阅读丰富人生, 共建和谐社会”为主题的世界读书日宣传活动。其四, 国际合作。例如, 2009年8月, 中国图书馆学会与德国歌德学院联合在慕尼黑主板“图书馆与阅读论坛”;2010年5月, 中国图书馆学会与新加坡国家图书馆联合举办“中新儿童阅读推广研讨会”等。

三、图书馆在全民阅读活动中的推动作用

3.1图书馆是全民阅读的推手。公共阅读服务体系的可信价值在于为全民阅读提供资源, 技术, 设施, 人才支持。图书馆是公共阅读体系的最总要组成部分, 其服务宗旨和专业化的服务职能决定了国家将图书馆作为保障公民平等阅读权利的制度安排的必要性, 要求图书馆成为全民阅读的发起者, 组织者, 倡导者和中坚力量。这是国内外无不把图书馆当成全民阅读主要推手的肯本原因所在。

3.2打造公共阅读平台。在全民阅读推广中, 图书馆应着力打造公共阅读平台, 尽力扩大服务的辐射范围, 健全公共阅读服务体系。虽然还存在不少问题, 但是随着全民阅读的发展, 我国公共阅读服务的层次化, 网络化, 体系化平台建设取得明显进步。比如, 重庆市建立了文化共享工程市级中心1个, 区县级支中心41个, 乡镇基层服务点915个, 设立机关, 政府, 学校, 部队, 大型国企等图书流动点56个, 通过“点”, “面”结合, 实现阅读全方位, 全覆盖[4]。

3.3坚持图书馆的公益性主体性质。坚持图书馆的公益性主体性质, 消除公民利用公共阅读设施的各种门槛, 保障公民的阅读权利。图书馆要按照文化部、财政部《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 公共图书, 文化馆 (站) 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 (文财发[2011]5号) 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关于“公共博物馆, 图书馆, 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向社会开放”的明确要求, 对基本的公共阅读服务继续实行免费提供的原则。

3.4图书馆的服务应与时俱进。图书馆服务要紧密结合政治, 经济社会发展和全民阅读的需求, 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 保持全民阅读的长久活力。比如, 深圳图书馆的资助图书馆服务,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的汽车图书馆服务, 山东泰山医学院图书馆的阅读疗法服务, 四个直辖市图书馆的“真人图书馆”服务等都非常有特色。此外, 图书馆在向社会推荐图书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如2004年国家图书馆设立“文津图书奖”, 截止2013年6月已成功举办了八届。

3.5大力开拓数字阅读服务。在国际上, 数字阅读能力已经成为评价公民阅读素质的重要指标。比如, 国际经合组织再其实施的“国际学生评价项目” (PISA) 中加入了新媒体阅读测试, 美国在“阅读优先计划”中强调新媒体阅读及素养的重要性, 澳大利亚在“国家读写和教学计划”中将新媒体阅读列为一项教育政策。监狱数字阅读需求强劲增长的不争事实, 图书馆要视数字阅读挑战为机遇, 在全民阅读中大力开拓数字阅读服务。

3.6深化合作。合作的力量渗透, 体现于全民阅读的各个方面, 图书馆界要加强同政府部门, 出版发行部门, 民间团体, 其他专业阅读推广组织, 一级电信商, 网络运营商的沟通和联系, 打造合作组织文化, 不断深化合作归途昂全民阅读的机制、方法、内容和形式, 使全民阅读真正成为有“全民”参加的全民性运动[5]。H

摘要:全球许多国家都把阅读推广当成政府的重要职责来落实。2006年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和新闻出版总署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关于建设学习型社会要求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全民阅读活动具有国家战略性、技术变革性等特点。图书馆应从多方面努力以推动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

关键词:全民阅读,阅读推广,公共阅读服务,图书馆

参考文献

[1]全民阅读[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2370836.htm

[2]卢剑锋.“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初步成果发布[J].传媒, 2012 (5) :79.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4]朱晖.图书馆延伸服务与全民阅读[J].重庆图情研究, 2012 (2) :31-34.

图书馆与全民读书 篇3

构成较为长期稳定的读书消费行为发生的个人条件,至少有以下几种,必须同时或部分拥有:基本阅读能力、闲暇、经济能力。个人对信息的不同追求,形成图书市场上各种主题的分割,统计数据一般用饼图表示各主题占图书发行销售总额比;个人阅读量的大小,取决于个人对阅读的依赖性需求的多元,取决于个人阅读兴趣的浓淡。就市场出版而言,服务于基本阅读力的出版物不构成卖点,它面对政府实现公民义务教育临界约束;就自由阅读而言,决定图书销售量的市场元素是图书定价。一个实现“全民阅读”的环境,必须由这些条件共筑,完成图书消费市场的“基础建设”工程,在各元素之间形成匹配均衡。

一国全体公民之中,必定存有一部分因为劳动分工不同,从而生活环境不同,阅读能力随阅读经历基本丧失的群体,因此,“全民”阅读不可能是分层社会客观存在的应能事实——除非有一种意愿目标在于抹除社会的价值差异化。全球各国都有文盲,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之间的差别在于文盲率的高低,没有哪个国家以“全民读书”为文明标志。书店在中国东部地区多数乡镇已经消失很多年,经济水平一般的县城书店都很少成规模,后来有些经营少部分低年级学生用书的“商品”,也是作为普通百货商品之一。相信经济落后地区情形差不了多少。农村既无图书供应源,农民私人也很少有图书消费需求。需求少的原因之一是受阅读能力局限,农村平均收入能力与书价之间的反差极大为另一原因,农民生活与阅读之间的关联极微小则是根本原因。具有阅读能力及兴趣的乡民也甚少具备阅读环境。

要让为数众多的农民也阅读,只有一种途径:在农村建立公共阅读部门;也只有一个选项:和乡土生活相关的白话著作。要使原有那部分不阅读的群体阅读,只有为这些群体建立被动阅读部门,并在阅读过程中配给式消费部分图书或报刊,就像产业资本在产品开发初期进行的市场培养。在农村设立公共阅读部门,比如乡村流动阅报室、读书班等等,类同于研究机构和学校部门的图书馆室,属于图书的机构消费行为。机构消费更像储蓄行为,预期着阅读主体的多样延续。这种图书消费很少表现出对应阅读需求化为交易行动的即时发生,对图书流通来说是消极元素。借书卡片上的信息纵向记录了长期内的阅读历史,从市场来说,它成了通过购买图书完成阅读过程的消费方式的替代品。借阅模式使阅读者成为图书的使用者,阅读者不再以支付方式去拥有图书所有权,实现阅读需求,但这种庞大的机构消费模式存在采购上的高价偏好,后面有阐述。

全民读书不像全民收视,图书不是刚性需要的生活资料,无法构成为一般生活方式,在社会基础上也使读书全民化不可能。主要对阅读者直接发生消费决策作用的书价上行趋势,阻止了图书销售量的扩大并造成销售量下跌,需求明显受价格打击而萎缩。对那些长期阅读的人来说,假设某一时期个人收入发生负向变化,收入与书价不成消费比例,要么减少阅读,要么在保持阅读量的同时必须减少买入书籍,寻找有效替代品。比如在书店翻阅摘抄、到图书馆借阅、到网上下载电子书,甚至使用盗版书籍。“阅读”和“读书”在制造全民行为的规模前,意义差异十分重大,从而可见“全民读书”而非“全民阅读”立意上对买书、对图书消费的指向,较全民文化指向远为确实。一个阅读的社会是文明知性的社会,一个光看不买的市场,要么是价格有待改善的持币观望,要么是产品有待提高的选择性等待,是价格被典型扭曲的必然结局。要全民购买图书产品,从而事实上指向全民消费图书产品,显然不存在普遍可能性。

——全民读书根本上是伪命题。

就生产市场的宏观规律来看,市场化的图书产业在有效的“全民读书”需求刺激下,理当表现出产品价格适应消费力趋向,表现出市场开发——至少价格趋向对全民开放风格。而我们不能不遗憾地发现,所有物价在经济衰退期间直接间接转入下行,独图书产品定价依然一路高歌猛进。逛逛书店,经济条件不变的读书人出手的机会已越来越少,收入恶化者更是望而却步。2009年出版的图书,定价比2008年有过之而无不及。规模化经营的图书城、图书超市既成为销售商场,也成为大面积的积压仓库,成为昂贵经营的外化典型。市场的问题市场解决,为什么我们的市场又要乞灵于行政安排来构造“全民读书”这样一种并不现实的名义需求来消解呢?假设“全民读书”这种需求气氛确实营造出来了,难道图书因此不使价格回到均衡位置就能销售出去并实现利润了吗?

出版行业市场化的表现之一,是国内各大出版传媒集团接二连三成立——当然,选题不一定市场化。资本因为图书高利润吸引进入该行业;随后,不断增加的生产者提高供应,直至供应量的明显增加高过于相对(增加正向上)变化不大的需求量,图书价格与图书出版量在同时到达一个峰值后遂逐渐降低;利润下行到一般水平,最后资本受其他利润板块吸引转移,一个时期后减少的供应与需求逐步平衡,图书价格反弹性回升。这是一个资本化出版市场循环结构的简便描述。当下看来,中国出版传媒市场还踯躅在吸引资本的波峰箱段内,企业一个接一个成立,书价一个台阶一个台阶上。图书供应量虽然随之增加,同时因为仍然停留在初期预期上,高利润率直接推高图书价格,又使先期弹性印数在市场上留下的滞销图书数量,构成一个拟亏损额,在同一会计年汇入新出版产品的价格中去,旧书亏损(或未预期盈利)新书补。中国图书产业只有超产,没有超买与超卖这种供需竞价的市场波动,因此这种高价位并高滞销率不是短期量价比变动反映,而堂然成为长期现象顽固僵持着。

大资本生产的集团化出版传媒企业,推动图书经销商的大规模化,各种图书城林立,正规独立经营的小书店更加难以维系生存,和产业垄断表现同出一辙。在销售层面上,书商与书店不如一般生产企业,在经济危机时期并不急于像商场那样进行消费券发放行动,让利促销刺激市场复苏。书店平常已经使用购书券和会员打折制,但和网上购书参照,同一书籍的价格差距仍然相当大。并且,网上购书通常在不同时段进行不同比率的折扣优惠制度,不同网上书家的定价也多元差异,而书店很少这样干,即使是时效性很强的计算机类图书也“在劫难逃”。这种规则不符合商业规律,仅仅为了保证其高利润率,使一个主题过期版本的图书最终一文不值堆在货架上或仓库里,宁可让它烂掉黄掉,当作垃圾被废品回收也不调整价格即时销售,作法和楼市高房价与高空置率正比完全相同。

图书产品大规模滞销成为必然;图书价格累积性堆加成为必然——或者,图书只为机构采购出版,也就不存在市场供需问题,也就没有书店经营必要,没有价格决定关系。从而,出版传媒产业的“产能过剩”核心表现为图书利润畸高、图书价格畸高,对供需关系决定价格定律的扭曲,在市场的自然形态下挤压有效需求逼近于空值,形成事实上的泡沫化产业经济。从而,在中国个人出版著作必须自费出书,在保证出版者零销售风险的同时,为出版者增加一项学术名录,来粉饰其学术选题。从而,“全民读书”根本上不是社会意义上的全民理性教育、全民智识培训、全民文化普及行为,其唯一的直接功利效果,在于力图促成全民买书的消费行为,从而推动出版业的书商书贩与出版资本家销出积压的商品,继续获得高额利润——抑或,“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医疗器械下乡”之后,“图书下乡”紧随其后指日可待?

从个人经验说来,书城书市里存身的主流出版商,以商务印书馆和三联书店少数几家出版商价格较为合理,至于像华夏、远东、广西师范大学这些集团企业新贵发行销售的图书,仿佛相互比攀价格似的,一家赛一家、一年盖一年。同样一套经济学理论译丛,华夏版单卷本《国富论》比世界版两卷本还贵,是商务版的上倍了。煌煌巨著《凯恩斯传》售价80元上下还说得过去,大32开300来页的《通货膨胀和货币理论》卖39元教谁人能不咬咬牙才下得了手?自然,彼此之间作为经济实体必定存在利润竞争,只不过这种惟利是图的利润竞争不仅不生成市场占有率,反而在生产量与占有率之间形成反讽性的反差,被市场所推开——假如这真的是一个市场的话。

作为一种市场供需关系的产物,不仅图书价格应该适应一般消费水平,而且在市场预期意义上,阅读者在消费和使用其“效能”过程中实现其价值预期,即阅读所得转化为一般主观收益。就像“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样,为什么而读书而阅读,在市场上一直由消费个人、由消费者生活地位选择所定义。“全民买书”并非强制个人消费图书产品,从而只有在暗示的意义上等同于来自全民的税金被一部分转移到以公共产品面目出现的最新图书服务——全民读书上。这样的曲折作法不能用直接宣示全民听证决定,其意义便在于无法得到同意,也无法保证人均平等的被动阅读机会如何在执行中一一实现,并且做出具体明确的经济的或社会的实在预期。

我们可以拒绝消费超越经济承受能力的高价书籍,所以公众要担心的不是个人跟不上时尚气氛或潮流,而是要注意有种隐性渠道使公共资金流入高价市场,支撑其高书价现实。捆绑在经济发展大车上的图书产业,也有着那种被及时救助与扶持的特殊权利。作为生产市场产品的一部分,图书消费计划在提出“全民读书”——全民买书之前其实已经过试验。大概一两年前,有地方试验过给公务员发放读书补贴,以对读书或者买书进行激励。很难说得清这种补贴到底是对阅读还是对购书进行激励,毕竟私人阅读不可能持续进行考核以验证激励所效,何况还要受公共检讨和监督。如果对图书消费进行财政补贴,将明显违背市场规律和违背财政法则,因为那是用纳税人的钱去资助图书产品的价格和出版商的利润,荒谬之极,也使“全民读书”的号召根本等于全民买书安排。作一个大胆假设,假使财政资金发放“买书补贴”,公务员家里拥有大批图书,从而“搞活图书市场”,结果高书价产生两种效果:其一,对一般平民来说,知识机会减少了,越发买不起书看不到书;其二,对普遍公务员阶层来说,知识机会提高了,藏书则成为其身份性的地位福利。买书是毋须闲暇和阅读条件的。在传统的机构采购之外开辟财政消费新渠道,进一步维系其高价格局。

图书的行政性机构消费和财政支付,当然不拒绝高价,原因很简单,买书的钱不是学校、机构内利益实体掏的,不是校长、主任、教师和领导、员工们自己买下,是学校收费和财政补贴中的公共资金支付的——这是“全民”的含义所在,“全民买书”的准确定义即征全民书税。像一套数万元的《传世藏书》显然只为机构与公共资金而准备。因此,这些花大家的钱买自己的书的操作流程,普遍欢迎高价,欢迎高价存在的分肥空间高弹性化。而整肃后的图书机构采购,则会反过来制约供应商——出版社的供应价格,就像沃尔玛商场与供货商之间的关系,也像现在由销售商定价而不是由买家、由行业整肃后的采购商定价,直接造成高价需要局面。只要是纯粹私有实体,在私有实体口袋中掏钱,他们将对供货进行选择,选择行为决定着供应价格向需求调整,也使市场逐步形成适应一般消费力的价位。

现在看“家电下乡”运动中对“山寨”产品的同步打击很有意思,冠之以伪劣、不安全之名,山寨危害实际存在,但以推销大企业同类产品为目的也是事实。可是,在图书市场中倡导或营造全民读书需求的气氛,却甚少同时打出打击盗版旗帜。又想起教育部发言官曾经说过的:教育等于消费,有钱买好,少钱买差,没钱别买。既然图书交易主要发生于公共部门的公共资金与生产经销商利润之间,显然盗版是交易市场上不可缺少的替代品,有其市场合适性。过去图书市场根据不同需求设计精装版与平装版,现在书商很少这么干了;过去图书很少附加价值式地编辑出各种装帧装饰,现今对价格的包装则常常把一部严肃的理论作品弄得花里胡哨,甚至完全不相干的插图也插进去充页码,采用粗松纸型增加图书的视觉分量。

不管怎样,消费者不想成为任何利益布局中蹩脚产品的最后买单者,并且还被美名曰“老百姓的实惠越来越多……”

伴随图书价格水涨船高的过程,也少不了“特色专家”们“中国图书不贵”的高调在一路护航。如同某卫生局局长豪言:“我走遍世界,看病最不贵的是中国。”他的“世界”当然特指相对中国而言的发达国家。可想而知,假如这位局长考察非洲国家,还会提出“世界有惯例,没钱不看病”的理论?它居然建立于这样的逻辑:因为修一次车胎都要上千元,为体现对生命尊重计,修一次人几千块钱实在“应该”不贵。“贵”与“不贵”,仅仅取决于感觉,和实际价值无关,本身表明那是一种奢侈品定义。中国图书不贵论往往祭起尊重作家知识产权的高牙大纛,把作家挡在前面,事实上在图书价格组成中,作者所占版税收入份额最低,低到不足十分之一。如果中国图书在物价表现上实在“不贵”,如果中国图书物合所值甚至物超所值,何以中国作家中国书商不把中国图书外贸到“贵国”去,而甘于在国内委屈呢?假如作品由作家本人出版又会怎样?历史上有不少著名作家这样做过,结果他们无一例外败于与书商的斗争中,作为个体,他们无法在广告与渠道上与专业书商进行实力竞争,书商有意以盗版形式消解私人出版就足以整垮不让他们赚钱不让他们定价的出版人。整个出版物的生产收入都掌握在出版资本手中,市场命运也掌握于书商手中。

我可以举个当代中国孤例来看中国买书贵不贵和产业资本之间的关系。已故钱钟书先生生前长期坚持不同意出版个人全集,其作品全部以单行本发行,这种作法很开罪书商,因为在钱先生辞世前不久终于授权出版商出版全集时,其全集马上定价为数百元,全价远远大于单行本总和。按创作者从中分成计,总价越高收益也越大。全集一旦出版,对作家本人还有一个打击,即此后很难再出相对低廉的单行本,而单行本是推广著作的有效方式,使购书人分摊了当期支出压力,并且不集中于独家书商控制——全集授权,此后的单行本授权要通过独家受权者的再授权才能出版。《钱钟书全集》面世之后,单行本钱著基本绝迹,价格比较之下:读者把存余的单行本购买尽了,书商也不再采购单行本钱著。事实上很多读者没有清一色的《钱钟书全集》,但却拥有百衲版“钱钟书全集”。钱先生之所以能够做到主宰自己作品的市场命运,可以一定程度地制约书商,根本原因在于那时正伴随着“钱学热”,他的作品不愁卖,书商只有争着给他印行。而且钱先生全集内所有作品都能够找到单行本,书商无法进行吐一点吐一点的商业操作,就像不断发现新作的《张爱玲全集》那样。可惜具有这样市场号召力和对著作命运加以有意识掌控的中国作家太少,以致只能把它当作一种理想化的孤证。

关于图书价格充分体现着尊重知识产权的另一悖论,在知识产权有效期之外的作家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鲁迅谢世70余年,鲁迅作品的书价中已经没有版权成本,但几年前900多元的全集仍让人咂舌,似乎比起先生在世时和50年版权期间都要贵。可见书商并没有为读者节省那部分版权成本,相反,把作者留下来的那部分版权收益也收入了自己口袋中,即使他们投入了自己的注释劳动——著作的价值不在注释而在原著,价格不是卖花样翻新的注释而是卖原汁原味的原文。按照版权处理方式,图书价格的版权收益理当遵照这样的规律:作者在世时最大,版权有效期内次之,有效期后再次之。我们看中国历史著作,50年之外的所有作品,却毫无例外地贵上天花板,以致于读者要产生错觉:这些古人如果要生在当代,没有一个不是腰缠万贯的富豪,哪怕在古墓里也要挣扎出来拿走他们自己的东西。我想书商从未给古人烧过冥币。

把“全民读书”这样的泛消费主义意愿视为“图书市场的产能过剩”,首先意图表明阅读和买书是两种概念或行为,两者的经济与社会效果指向完全不同;其次在于表明具备阅读和买书条件的国民不多,特别在大量的出版物数据面前并不对称;最后要说明的是产能过剩往往是产品积压和利润过度的换一种说法。假如要作个补充,则是中国的出版物从单纯内贸商品转化成足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外贸产品,那将使中国的创作者、生产者、销售者以及普通劳动力,得到整个产业性经济机会和预期收益扩大。如果把图书看作和一般劳动产品相同的商品,我们会产生一种疑惑,即以世界工厂闻名的中国经济,为何从来甚少成为国外图书业的加工厂。毋庸讳言,在所有图书产品价格中,创作者所得最低,销售者所得最高,生产者所占成本极微。价格由销售者制定意味着时价不经市场竞价,甚至知识产权所有者的价值被刻意压制,这也是图书产业最牢固的国家特色之一了。

图书馆“全民读书月”活动方案 篇4

一、活动意义

书籍是人类文化遗产的结晶,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人们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文化传承的通道。为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广泛传播读书学习的理念,大兴读书学习热潮,进一步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提升市民的综合素养,塑造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品位高雅的奎文文化。

二、活动主题

阅读,与城市同行

三、活动时间

2018年12月1日-31日

四、活动内容

1.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年成果巡回展

内容:展现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弘扬先进事迹。

时间:市图书馆统一安排时间

地点:奎文区图书馆

2.“书香鸢都 全民阅读”征文评选

内容:我阅读我快乐、体会城市阅读幸福感。

时间:2018年12月

地点:奎文区图书馆

3.“品读经典” 中国优秀纪录片欣赏。

内容:每周播放优秀经典影片

时间:2018年12月

地点:奎文区图书馆

4.“庆元旦”灯谜有奖竞猜活动信息

内容:包括字谜、词谜、成语、书籍、动物、脑筋急转弯等1000余条谜语

时间:2018年12月底

地点:奎文区图书馆

5.特别还书日

确定12月22日,图书馆过期图书的读者前来还书,全部免除其过期图书滞纳金。

奎文区图书馆

图书馆如何做好全民阅读工作 篇5

一、图书馆在全民阅读活动中发挥的作用

图书馆在全民阅读中已成为主角, 已成为地区和单位读书活动的组织者, 并在多年的全民阅读中创造了许多成功的经验。

1. 图书馆积极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

各级市公共图书馆举办的全民阅读活动, 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世界读书日, 又有读书周、读书月、读书季这样的大型综合阅读活动。这些活动贯穿全年, 保证了全民阅读活动长期服务基层。许多图书馆在读书节期间, 通过开展读书沙龙、读书知识竞赛、读书演讲比赛、读书征文、图书漂流、中华经典阅读大赛等活动, 营造了良好的读书氛围, 推动全民读书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公共图书馆读书活动举办多年, 形成了全民阅读品牌, 建立了较为稳定的阅读活动机制。各级公共图书馆的阅读活动, 从阵地走进社区, 走进农村, 走进特殊人群, 走进网络。公共图书馆通过一系列的读书组织活动, 将有利于各地逐步建立和完善省、市、县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并逐步形成市、县、乡镇、社区阅读设施网络体系。

2. 图书馆积极开展数字阅读活动。

近年来,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 “手机图书馆”将数字图书馆海量资源与图书馆传统服务项目有效结合, 是除纸质阅读及计算机阅读之外的一项全新阅读方式, 为读者随时随地获取信息资源提供了便利, 是图书馆服务的延伸和升级。各类型图书馆在读书活动中积极开展数字阅读活动, 形成了一股数字阅读新风。许多大中型图书馆聚合数字内容资源, 建立数字阅读馆藏、数字阅读网络平台, 充分利用数字资源和阅读数字化与网络化的特点, 通过网络共享、文献传递、包库、授权访问等方式实现服务与阅读。

3. 图书馆积极推广全民阅读活动。

图书馆在推广全民阅读上具有特殊的优势。图书馆作为公益性的社会服务机构, 它以丰富和独有的馆藏资源和浓厚的文化氛围, 以及优越的服务设施和联系读者的广泛性, 使之权威性地成为全民阅读的最佳场所和主要阵地。各类型图书馆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阅读活动中, 重视全民阅读推广工作, 全民阅读推广不仅面向成人读者, 更加注重面向少年儿童, 少年儿童的阅读从娃娃抓起, 创造了许多好的阅读活动形式。

二、图书馆在全民阅读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 对全民阅读活动认识不足, 制约了我国全民阅读深入开展。

目前, 我国还没有《全民阅读法》, 全民阅读没有国家法律法规保障, 还属于政府部门的自发活动, 全民阅读未上升为国家战略, 未能纳入到政府考核指标体系中, 多数地区的组织机构和负责人属于自发倡导, 缺乏长期、持续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动力。

2. 阅读设施陈旧、服务手段落后, 影响了图书馆全民阅读的推广。

与国际社会尤其是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无论在人均阅读数量、阅读习惯还是在阅读设施及服务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距, 特别是国内部分地区阅读资源严重匮乏, 贫困农村地区群众、残疾人、进城务工人员、农村留守儿童等特殊困难群体的阅读环境和条件仍然落后影响了图书馆全民阅读的推广。

3. 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 影响了图书馆全民阅读活动的建设。

2011年我国人均公共图书馆购书经费不足1元, 人均藏书量不足0.5册, 较国际图联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人均1.5册至2.5册的水平存在显著差距。公共图书馆是由国家投入的, 而在最需要信息、需要图书的农村, 反倒在资金投入上缺乏保障。如何保障对贫困地区的图书馆资源投入, 成为目前内地图书馆面临的首要问题。

三、图书馆为推动全民阅读活动采取的措施

1. 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进一步提高对全民阅读活动重大意义的认识。

党的“十八大”把“开展全民阅读”第一次写进党的政府报告, 说明党中央高度重视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 努力建设“书香中国”, 对于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推进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提高公民素质都有重要的意义。

2. 加快图书馆网络服务建设, 创新图书馆阅读服务方式。

图书馆要加强阅读活动服务方式创新, 注重运用网络技术, 更加快捷地提供公共服务。坚持面向全社会, 照顾农民、城市低收入居民、残疾人、老年人、进城务工人员、进城务工人员子弟和农村留守少年儿童等特殊群体, 完善图书馆服务网点设施, 提供免费式服务。图书馆要通过互联网、手机提供数字出版产品的免费下载等服务方式, 推动全民阅读有效开展。

3. 加大全民阅读活动资金投入, 加快图书馆全民阅读活动建设步伐。

图书馆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 特别是地方政府要保障公共图书馆的经费投入。一方面不断增加馆藏文献, 解决供求矛盾;另一方面保障公共图书馆有足够的经费从事阅读活动的开展。各级公共图书馆在开展阅读活动中要吸引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争取社会的赞助, 加快图书馆全民阅读活动建设步伐。

参考文献

[1] .徐雁.“新阅读时代”的新挑战和新机遇[J].图书馆杂志, 2012.1

图书馆与全民读书 篇6

一、全民阅读的现状及意义

1. 全民阅读逐步发展

开展“全民阅读”活动, 是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和新闻出版总署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关于建设学习型社会要求的一项重要举措。自2006年活动开展以来, 全民阅读活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2008年至2011年, 我国1 8-70周岁国民的综合阅读率持续走高, 分别为69.7%、72.0%、77.1%和77.6%[1]。2013年4月18日,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项目所发布的成果显示, 2012年, 我国18-7O周岁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4.9%, 比2011年的53.9%上升了1.0个百分点。党的十八大工作报告中提到“要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提高文化产品质量, 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 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 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 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开展全民阅读活动。”这次历史性地将“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提到党的工作报告中, 标志着全民阅读在我国已经成为一项国家战略。

2. 全民阅读所面临的困境

推动全民阅读是一项系统工程, 具有长期性、持续性和艰巨性, 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成就的。目前我国国民阅读水平仍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我国国民读书从数量上看还达不到世界平均水平。2012年我国18-7O周岁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39本, 与2011年的4.35本相比基本持平, 还达不到世界每年人均7本的平均水平。当前, 全民阅读活动的进一步开展面临巨大的考验:

第一, 公共图书馆图书资源有限。2011年, 我国人均公共图书馆购书经费不足1元, 人均藏书量不足0.5册, 较国际图联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人均1.5至2.5册的水平存在显著差距。

第二, 公共图书馆馆藏量因地域不同存在巨大差异。整体看, 我国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公共图书馆比经济相对落后的公共图书馆拥有更多的图书资源;农村地区的图书资源远远不如城镇地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来看[2], 西部地区文化投入为58.76亿元, 仅占全国的23.69%, 东部和中部地区文化投入则为189.28亿元, 达到76.31%。

第三, 公共图书馆读者群体类型分布不均衡。一方面, 公共图书馆读者数量随年龄变化而呈现巨大差异, 以笔者所在的长泰县图书馆为例, 现在常年借书的有1100多人, 但其中60%左右为青少年, 30%左右为老年人, 中年人仍仅占不到10%, 群体最广、最需知识更新的中青年在公共图书馆读者中所占的比例却最小。另一方面, 读者阅读比例因其身份不同而呈现出相当大的差别, 其中农民工及其子女、农村留守儿童、残疾人、孤儿等特殊群体的阅读水平是最最急需提高的一部分。

第四, 大众过分注重功利性阅读, 或一味沉迷于低俗的阅读, 对阅读真谛的理解不够。目前, 越来越多的人都是戴着一副“功利”的有色眼镜在阅读, 例如, 大部分学生迫于学习压力, 多数只注重于教科书、辅导书及竞赛书等等, 这样无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也并没有在课堂外真正做到为学生减负。另外, 很多人阅读只是为了寻找一时的“刺激”, 沉迷于“快餐式”的庸俗书目, 有的甚至是黄色、暴力的低俗读物。凡此种种, 都不利于全民阅读的真正开展, 不利于优秀的文化精华得到传承。

3. 深入推进全民阅读的重大意义

开展全民阅读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 其作用非常巨大。从微观讲, 一个人的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高低的主要评判标准之一, 人们通过阅读能够提高自我认知, 陶冶自己的情操, 完善个人的道德素养, 培养自己的创造力, 改变自己对人生的掌控力, 从而更好地实现个人的生命价值。从宏观看, 一个阅读的民族才是文明的、先进的、有生命力的民族, 才能在科技、文化等领域处于最领先的地位, 从而获得有最广阔的发展前景。反之, 一个民族如果缺乏阅读的话, 肯定要落后于世界文明进程, 因此应该提倡阅读, 尊重阅读。因此, 我们要克服全民阅读所面临的困难, 进一步深入推进全民阅读的开展。

二、公共图书馆在全民阅读中的新使命

1. 公共图书馆在推进全民阅读中的优势

第一, 公共图书馆是阅读的集聚地。公共图书馆是人类社会知识汇集的殿堂, 担当着传承文明的重任。相比个人所收藏的图书, 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 我国县以上公共图书馆总藏书量就有7.89亿册, 各阶层人士都可以在图书馆找到属于自己阅读类型的图书。而且, 公共图书馆是公益性质的社会机构, 面向的是最广大的读者群体, 并为大家提供着几乎从不间断的服务, 这可以确保阅读具有最广泛的号召力和更强的连续性。

第二, 公共图书馆让阅读更具包容性、多样性。图书馆在普通阅读的基础上, 不断提倡、开展多式多样的阅读活动, 倡导和鼓励阅读。人类的阅读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 也没有一个人的阅读兴趣不是后天的培养的。公共图书馆通过邀请专家学者举办大众讲座、征文比赛、绘画比赛、书评辩论等活动, 将阅读由私人静止的形式变为灵活互动的交流形式;通过在节假日举行亲子阅读、夏令营、谜语竞猜等假日阅读活动, 把阅读扩展开来, 并渗透到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有利于大众培养出浓厚的阅读兴趣, 为全民阅读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2. 公共图书馆在推进全民阅读中的新定位

但是, 公共图书馆在推进全民阅读中, 仅靠简单的发挥自身已有的优势是远远不够的。

一方面, 公共图书馆要与时俱进, 勇于面对自身的不足, 集思广益, 多管齐下, 克服资金短缺、图书资源有限、服务条件不够完善等缺陷, 为广大读者提供更为丰富多彩的书籍, 更为舒适怡人的阅读环境, 更为人性化的服务体系。由此, 为大众培养出更广泛的阅读兴趣, 形成更加牢固的阅读习惯提供最根本的基础;为全民阅读的进一步推广, 打下最坚实的根基。

另一方面, 公共图书馆在全民阅读活动中如果只是一味地扮演普通的参与者, 那么不仅公共图书馆自身的发展会受到限制, 全民阅读也无法深入而广泛地展开。在全民阅读的推进过程中, 公共图书馆要以发起人、倡导者、主办方的身份自居, 敢于主动迎难而上, 看到目前全民阅读面对的困难, 敢于迎难而上, 找准突破口, 承担起新的历史使命。既要打破阅读对象因阶层身份不同而不均衡的格局, 让阅读活动得到更多的参与对象, 获得最和谐、最广泛地开展;也要注重优秀文化的宣扬和传承, 使读者获得更高层次、更高品质的阅读, 打造精品全民阅读, 把全民阅读推上一个质的飞跃点。

三、如何依托公共图书馆深入推进全民阅读

1. 完善自身服务条件, 为全民阅读打下坚实基础

第一, 丰富馆藏资源。俗语讲“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阅读最根本的条件是书籍, 目前, 我国人均图书资源还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公共图书馆在深入推进全民阅读中首先要从充实自身的馆藏资源入手。而图书的增购需要更多资金的投入。就图书馆自身而言, 要获得更多的资金, 不能一味的单靠政府的财政投入, 一方面要拓宽资金的获取渠道, 可以走出去联络当地企业家、外出成功人士等献爱心、做慈善, 出力捐献资金;也可以深入基层加大宣传力度, 号召广大群众各尽点滴之力, 向公共图书馆捐资捐书。另一方面, 要打破单一独立的服务模式, 建立起图书馆相互沟通交流的资源共享机制, 有效地提高各馆的利用率, 盘活各图书馆现有的图书资源, 打造出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服务公众的良好体系。

第二, 完善基础设施。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读者对读书环境条件有越来越高的要求。但是, 公共图书馆的设施一直相对落后无法满足大众的需求, 根据文化部计划财务司2004年统计的数据, 全国有339个县级图书馆阅览室无座位, 占县级图书馆总数的15.1%。图书馆面积狭小设备陈旧, 使县级图书馆的收藏和服务功能受到影响, 无法为读者提供基本业务服务[3]。公共图书馆亟需改变这样不利的现状, 要完善阅览室的有关配套设施, 建设功能齐全的电子阅览室及具备讲座、投影、录像等多功能的报告厅, 逐步打造功能齐全、安静整洁、舒适宜人的阅读环境。

第三, 打造人性化服务体系。首先, 人性化服务体系的核心的是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馆员队伍, 要通过引进人才, 加强培训, 建立一支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先进业务水平的服务队伍。其次, 要创新服务模式, 改变封闭被动的服务模式, 转为开放主动的服务模式。

2. 均衡读者群体分布, 让全民阅读实现面的推广

一方面, 要打破地域性资源不均衡的局面。

公共图书馆的地域性图书资源不均衡的现状, 是造成我国人均图书拥有量跟不上世界平均水平的主要短板之处。这首先需要国家政府的宏观调控。加大对经济薄弱地区文化投入资金的扶持力度, 确保经济较落后地区的公共图书馆拥有更充足的图书资源, 缩短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 从而提高我国人均的阅读资源。其次, 要以县级公共图书馆为核心建立辐射农村农村地区的县域图书馆服务体系。我国有8亿多农民长期生活在农村, 相对城市而言, 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相对滞后, 农民看书难的问题依然没有很好解决。所以要通过县域图书馆服务体系, 在农村建立馆外“流动图书馆”, 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图书调换, 盘活馆藏图书资源, 确保农村阅读需要;并以县级图书馆为依托, 通过输送图书资源、传递管理技术及经验、培养管理人才等方式, 协助建立、完善农家书屋建设, 以使农家书屋的管理更加规范化, 图书资源更加丰富, 发展更加迅速有效, 从而提高农家书屋利用率, 促进农村民众的阅读兴趣, 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为全民阅读活动在农村的和谐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另一方面, 要抓薄弱环节, 关注弱势群体阅读, 形成更加和谐的阅读结构。

弱势群体作为社会成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关注弱势群体、为弱势群体服务是维护社会稳定有序, 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中的重要环节, 也是公共图书馆在新形式下推广全民阅读时理应履行的职责和义务。具体而言, 公共图书馆应从以下几点入手:一, 设立农民工图书专柜, 走入建筑工地、企业工厂等农民工聚集地成立“图书流动站”, 开展文化、法律、网络知识及计算机、科技技术等相关技能的培训教育, 并举办农民工书法、绘画、摄影等艺术交流活动, 通过这些方式促使更过农民工及其子女有机会、有兴趣参与到全民阅读中来, 使农民工文化生活丰富起来;二, 向基层延伸, 在农村设立“村级阅读点”, 以公益名义替农村孩子举办募书活动, 召志愿者走入农村, 在农村举办征文比赛、朗诵比赛、书评讲座、阅读角等活动, 培养农村留守儿童的课外阅读兴趣, 提高他们的课外阅读能力;三, 增加馆藏中残疾人读物的比例, 注重无障碍人性化的建筑设计, 为残疾人免费提供各种培训教育和咨询服务, 帮助残疾人克服身心缺陷, 发挥潜能, 实现人生价值;四, 走进各类福利机构主动为更多弱势群体提供各类阅读服务, 让他们体会到社会的关爱和温暖, 让全民阅读渗透到社会的每一角落, 打造出面面俱到、和谐共享的全民阅读。

3. 打造精品文化阅读, 使全民阅读获得点的深入

首先, 要引导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阅读。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是观念和物质手段的历史性积淀。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需要后人的不断继承和发扬, 学习和诵读传统文化经典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事, 也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可以通过加大宣传力度, 设立文化经典专柜, 举办“经典阅读日”活动, 开展经典文化相关讲座等多样的形式提倡广大读者重拾经典, 让更多的文化经典“活”在当下, 使优秀文化精髓深入到人的心灵深处, 从根本上影响人、塑造人。

其次, 要大力推动地方文化建设和发展。我国版图幅员辽阔, 因地域上的差异而形成不同的文化积淀, 公共图书馆要发挥自身优势服务于地方文化建设。一要不断丰富地方文献资源, 建立地方特色文献数据库;二要开展文化交流活动, 保护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

总之, 进一步深入推进全民阅读是公共图书馆在当前社会形势下的新使命。只要公共图书馆坚持完善自我, 敢于改革创新, 积极开拓进取, 一定可以打造出全面和谐、精品优秀的全民阅读。

摘要:分析我国全民阅读活动的现状及面临的困境, 探寻公共图书馆在全民阅读中的重新定位, 初步提出依托公共图书馆来推进全民阅读进一步深入发展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全民阅读,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卢剑锋.“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初步成果发布[J], 传媒, 2012, (5) :7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stats.gov.cn/tjgb/ndtjgb/qgndtjgh/t20100225_402622945.htm.[2012-05-15]

上一篇:自然区域下一篇:节目表现形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