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文化认同四篇

2024-08-05

欧洲文化认同 篇1

东亚区域一体化虽然在经济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文化认同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东亚各国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制度、社会差距较大,又由于美国与东亚一些国家军事同盟的存在、朝鲜半岛核问题、领土领海主权之争等,安全互信特别低,各国之间猜忌防范心理严重,东亚认同的形成困难重重,虽然不能照搬欧盟在构建集体认同时的模式,但是其成功经验还可以值得借鉴。

一、欧洲文化认同的构建经验

1. 用文化立法保护和发展共同历史和文化遗产

欧盟通过文化立法、举办文化活动、对文化活动进行专项资金支持,来保护和发展欧洲共同历史和文化遗产,增进对欧洲各国人民对欧洲文化和历史的了解,加强欧洲集体认同。欧盟举办欧洲文化城市、欧洲文化艺术节、欧洲遗产日等活动,还通过统一的象征符号来加强集体认同意识,即欧盟的旗帜、欧洲日、统一货币欧元等。欧盟推行的文化政策,遵循“文化多样性中的同一性”的理念,一方面尊重各个成员国的文化多样性,推动欧盟各成员国的文化繁荣;另一方面加强欧洲各国人民对欧洲共同文化的了解。

2. 对不同层次采取不同的政策

欧盟认同的文化层次可大致分为:泛欧洲层面、欧盟、国家、群体、个人。在泛欧层面,欧盟强调欧洲共有的历史与文化,增强欧洲集体认同;在国家层面上,欧盟强调要承认各成员国的文化存在彼此差异;在群体层面上,欧盟认为地区的文化应该得到保护和尊重,重点关注弱势文化;在个人层面上,欧盟强调个人要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以便赢得更多发展的机会。

3. 构建文化认同应对美国文化霸权

欧盟构建文化认同是为了对抗美国文化霸权主义。布热津斯基说,由于美国在全球娱乐、通讯、大众文化方面的巨大影响,其大众文化在全球的磁铁般的吸引力是不可否认的。面对美国强大的文化攻势,欧盟意识到建设自身文化的重要性。欧盟利用统一大市场及欧洲传统文化的优势,在影视业等方面积极改进技术,鼓励创新,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制定有利于保护欧洲文化遗产和发展繁荣欧洲文化的规则。极力改善欧洲在国际上的形象,传播欧洲的影响力,以此来应对美国的文化霸权。

二、东亚文化认同面临的问题

1. 东亚各国有强烈的民族主义

东亚各国在近代以来遭受西方的殖民统治,民族主义情结较严重,具有强烈的排他性,相互之间缺乏信任,防范意识较强。在这种民族主义影响之下,每个文明都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文化的这种“自我中心主义”和排他性在东亚表现得更为明显。日本民族、朝鲜民族、中华民族都有着强烈的民族意识,日本的民族精神更是特立独行,与邻国的冲突在文化层面也更为突出。中国、日本、东盟等都将自己视为东亚的中心,在自我中心意识的支配下,每一方都想主宰秩序,也就无法将他者视为与自我真正平等的主体。现在,东亚各国围绕主权问题,民族主义情绪更是愈演愈烈。2012年,针对日本的购岛行为,中国民众示威游行,情绪过激,甚至有人说中国需要一场对日战争来洗掉二战耻辱。而日本反华的右翼民族主义势力更是甚嚣尘上,日本对中国强劲的经济增长势头甚是焦虑。

2. 东亚地区文化复杂多样

现代意义上的东亚包括东北亚和东南亚,东北亚和东南亚在民族和宗教方面就有巨大的差异。在东北亚,民族相对较单一,中国有56个民族,但以汉族为主,在东南亚有三百多个民族。在宗教方面,东亚几乎遍布世界上所有的宗教,包括佛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婆罗门教、道教、祅教与儒家思想杂居存生。而东南亚的大多数国家的宗教对其人民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语言方面,就东南亚而言,使用的语言有一千多种。东亚民族、宗教、语言繁多,文化差异性之大,使东亚各国对自己身份的认同不同,利益认知不同。正是因为巨大的文化差异所导致的各国对自身的定位不同,所以在构建东亚共同体的过程中,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家战略,并且也都是根据本国利益制定的。所以,有日本版的东亚共同体,中国版的东亚共同体,东盟也有自己的一套建构体系。

三、东亚可借鉴欧洲文化认同构建的经验

1. 文化立法

法律可以为文化认同的建构提供合法性,欧盟在建构欧洲文化认同的过程中签署了一系列的法律文件为文化政策的制定提供法律基础。东亚在构建一体化的过程中虽然也签署了一些合作声明,但相比欧盟来说还远远不够,这些声明缺乏法律约束力,更没有惩罚措施,在实际行动上也很少有执行力。在1999年的第一份《东亚合作联合声明》中规定,加强东亚地区合作,促进东亚人民之间的沟通与了解;在2007年的第二份《东亚合作联合声明》中宣称,加强文化和教育合作,培育东亚认同感及民间交流。2007年,在中国南通举行了首届中日韩文化部长会议,现在三国已形成文化部长定期对话机制。在2007年到2011年期间,三国文化部长共举行了三次会议,在扩大和加强文化艺术交流、推进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加强文化产业交流等领域进行合作达成共识。第四次中日韩文化部长会议于2012年5月在上海举行,此次会议标志着中日韩三国文化交流与活动进入新阶段。

2. 针对不同的文化层次制定文化政策

欧盟针对不同的文化层次制定不同的文化政策,以此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东亚国家在推进一体化的过程中,在构建东亚文化认同方面也可借鉴欧盟的经验,采取具体层次不同政策的措施,制定东亚文化政策,推动东亚国家之间的民间交流,促进参与文化事务的政府部门、文化机构之间的互动和互访,促进文化企业之间密切的合作,从而加强东亚内部凝聚力,为构建东亚共同体奠定基础。

3. 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发展统一性

东亚地区宗教众多,语言差异性大。更需要在“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发展“统一性”。一方面积极加强东亚各国人民对东亚文化的了解,维护和保护东亚文化遗产;另一方面尊重东亚各个国家文化的多样性,推动东亚各个民族国家的文化繁荣。只有实行文化包容,促进不同信仰和文化间的对话,增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才能更好地培育集体认同。比如中日韩三国举办的“东亚文化之都”活动,就是三国以历史文化为纽带,求同存异,发展“东亚价值”。“东亚文化之都”是中日韩三国借鉴“欧洲文化之都”模式,是进一步提升亚洲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的一次尝试。“东亚文化之都”的评选要求该城市能体现东亚文化传统,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2013年评选出的首届“东亚文化之都”是中国的泉州、日本的横滨、韩国的光州。通过“东亚文化之都”评选活动不仅促进了文化多样的发展,还有利于“东亚价值”的培育,对外传播了东亚文化,对东亚一体化的发展更是有积极意义。

四、结语

综上分析,文化认同在一体化中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它为一体化的深入开展创造了条件。文化被视为构建欧洲集体认同的主要手段,为此欧盟不惜余力为文化立法、制定文化政策、资助文化项目。它不仅加强了欧盟治理的合法性和欧洲公民对欧盟的认同,还巩固了欧洲成员国的内部团结和凝聚力,提升了欧盟的软实力和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欧洲一体化进程能有今天的成功,欧盟创建的欧洲集体认同功不可没。当然欧洲认同的构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欧盟在构建文化认同的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泛欧洲认同也可能会形成一种文化堡垒,助长排外情绪;欧盟东扩,吸纳一些与自己文化差异较大的中东欧国家,这都影响一体化的进程。东亚一体化困难重重,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东亚认同的缺失,所以,东亚应该借鉴欧盟文化认同的成功经验,结合东亚的实际情况,克服在构建文化认同中存在的问题,尊重东亚各国文化的差异性,谨慎处理民族主义和领海领土主权之争等敏感问题,积极构建东亚共有的价值和文化。

摘要:欧洲文化认同的构建主要是通过文化立法、举办文化活动、对文化活动进行专项资金支持,同时针对不同层次,采取了不同的政策来保护和发展欧洲共同历史和文化遗产以及应对美国文化霸权。东亚文化认同面临主要问题是各国具有强烈的民主主义和文化的复杂多样。借鉴欧洲文化认同经验一是要文化立法;二是要针对不同的文化层次,制定文化政策;三是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发展统一性,积极构建东亚共有的价值和文化。

关键词:欧洲文化认同,文化政策,东亚认同

参考文献

[1]牟薇.论欧洲一体化中的欧盟文化政策[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1(6).

[2]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M].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35.

[3]魏波.在平等对待他者中构筑东亚共同体的认同基础[J].东北亚论坛,2010(2).

欧洲文化认同 篇2

在学术史的脉络中, 陈世松、孙晓芬等主要对“湖光填四川”的移民历史、分布地区, 以及四川客家人的民俗文化、人文精神等进行研究[1,2];谢明香等从传播学的视角, 强调了四川客家文化的传播及媒介策略[3]。但政治文化视野下的四川客家文化研究还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其中所蕴含的价值还有待深度挖掘。为此, 本论文在多次实地考察的基础上, 侧重于从政治文化的全新视角对成都客家文化进行再探讨, 思考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的关联, 进而为当今的政治认同和政治建设提供启示。

一、成都客家人的来源及分布

(一) 客家人的识别标准

客家是中国汉民族的一个稳定而又独特的民系。公元4世纪初, 他们为躲避战乱而从黄河流域逐渐迁徙到南方, 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方言、宗教、各种民俗和习俗等。为区别于当地的土著居民, 他们被称为“客家”。谢重光在《客家源流新论》一文中指出:“客家”是个文化概念, 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客家人, 首先应当从文化入手。这种文化, 即包括客家语言、客家意识、客家习民俗等。离开了文化, 就无法谈起客家概念。[4] (P70) 由此可见, 文化符号是客家区别于其他种族或民系的最重要的标志。我们只有认清客家文化的内涵, 才能真正把握客家民系和客家族群的本质特征。那么, 辨识客家人的标准是什么?根据笔者的实地调研及在成都洛带古镇博物馆所获得的资料, 客家人的识别标准主要有四条: (1) 是否有客家血缘; (2) 是否说客家话; (3) 是否保留客家民俗和习俗; (4) 是否具有客家自我认同意识。

(二) 成都客家人的来源及分布

巴蜀之有客家, 源于清初“湖广填四川“运动。相对于四川土著, 外来移民都属于客籍, 但客籍不等于客家, 只有清初以来, 即从闽粤赣地区迁移而来的客家移民及其后裔, 我们才把他们称为四川客家。清初以来迁入四川的客家移民, 祖籍来源广泛, 涉及到闽粤赣38个县市, 具体来源地情况详见统计表。

就分布而言, 成都客家人主要聚集在成都市区以东到龙泉山之间的浅丘区, 包括洛带、西平、万兴、长安、十陵、义和、同安、大面、龙潭、洪河、日新、合兴、文安、青龙乡、保和乡、圣灯乡、龙王乡、石板滩、天回乡、三圣乡等25个乡镇的客家人。因地理位置所处成都以东, 并且呈一片丘陵地带, 所以被称为“东山”。据统计资料显示, 成都东山客家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90%以上的乡镇有义和、西平、长安、万兴、黄土、文安、西河、龙谭、龙王、福洪、合兴、木兰和石板滩。[5] (P7) 因此, 成都东山地区是四川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客家方言岛。

二、成都客家文化的传承与变迁

客家文化深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但客家在迁徙过程中, 客家先民与途经地的人民以及定居地的人民进行了交流和融合, 并吸取了当地文化的精髓。因此, 客家人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既有中原遗风, 又有明显地域性的客家文化, 包括方言、饮食、民居、宗教信仰等。本文主要是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考察。

(一) 客家文化在成都的传承

1.特殊生存环境的认同

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客家大本营, 主要是以山地、丘陵为主。人们常用“逢山必有客, 有客必住山”来形容客家人的生存环境, 因此客家人西进四川, 迁到成都东山地区就在此地定居了下来。与原乡的地理环境相似, 他们在这里勤劳耕作, 生息繁衍, 这里的地理环境使他们有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经过移民数百年的勤劳苦干和苦心经营, 这里同样成为了温柔的“原乡”。同时, 客家人在成都平原选择“住山不住坝”还有一个因素, 那就是他们是晚到者。湖广等地移民大都从康熙时期移民四川, 而成都客家人大多数是雍正、乾隆年间移民四川, 平原大坝已经被先行到来的湖广移民占用, 所以他们只好退而求其次。客家人不仅选择在山上居住, 他们的生计方式也与原乡保持一致。[6]

在洛带镇的山坡上, 从广东入川的客家人把从岭南带来的红豆木树种栽在这块土地上, 如今郁树葱葱, 枝叶繁茂。目睹此景, 让人不禁想起了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这些都似乎道出了客家人的思乡情结, 客家人在陌生的异乡尽力营造自己熟悉的生存环境, 这些都表达了他们对自己文化的眷念和传承。

2.独特的语言认同

在族群边界的标示中, 语言是个人对族群认同最常见的也是最重要的象征符号。洛带古镇地处成都东部的龙泉山脉, 有“中国西部客家第一镇”之称。该镇有85%以上居民为客家移民后裔。他们在生活中使用古老的传统方言——客家话。客家方言承载的是对历史和文化的记忆。客家人“宁卖祖宗田, 不忘祖宗言”是他们最坚定的誓言, 他们对方言的坚守就是对自己文化的认同和坚守。

在洛带古镇的实地调研中, 笔者观察到:“一位阿姨在向一位客家阿婆买菜时, 用四川话问阿婆多少钱一斤, 阿婆告诉她价格以后, 她又用客家话问能不能便宜一点, 阿婆见她会讲客家话, 顿时给她便宜了不少”。阿婆通过客家话这一方言做出了对自己族群认同的判断。在调研中, 笔者走进一家商店。该店老板张氏老奶奶就是位客家人。她告诉笔者:她们家族从广东迁来, 来到成都东山已经有150多年了。她和我交谈时, 她会选择说四川话, 但她和她的邻居仍然会说熟悉的客家话, 因为她们都是客家人。在客家人迁到成都东山后, 客家话是很多客家人对自己族群认同的一种原生性认同。不远的一位老爷爷告诉笔者, 他出生于1944年, 他们的小孩儿在学校都说普通话, 回到家和爸爸妈妈还是说客家话。

3.崇敬祖先的传统

“祖宗是对始祖及先世中有功德者的尊称。崇敬祖先是中国古代儒家伦理学说的基础。儒者认为“祖”是有“始”的意思, 是每个家族子孙的本源。客家人特殊的生存条件和地域环境使他们形成了固守传统文化的精神, 他们是现在汉民族中保留儒家意识最浓厚的一个民系。成都东山客家人至今仍有崇敬祖先的传统。龙潭《熊氏族谱》的家训有:人之祖先犹木之本, 水之源也。入祠思敬, 过墓思哀。春秋享祀, 永世勿忘。”[7]

在笔者的调研中, 有幸认识到一位成都东山的客家人廖氏老先生。他今年77岁了, 他告诉笔者, 在洛带镇的莲花大队, 我们廖家有一个小祠堂, 在新都区石板滩, 有一个更大的廖家祠堂, 由于年代已久, 这个祠堂刚进行了翻修。每年的三月, 他们廖氏家族一百多人集聚一起去祠堂祭拜祖先。此外, 还有镇上的会馆, 比如洛带的广东会馆和江西会馆都是我们商事议事的地方。他还告诉笔者, 他的身边甚至还有客家人去广东认祖归宗, 他们称自己是“土广东”。

4.纂修族谱的传统

纂修族谱、传承家规是四川客家人族群认同的又一种方式。虽然修谱不是客家人独有的行为, 但较其他族群而言, 客家人对修谱更为普遍, 也更为重视。在每年的春分祭祖时节, 各支宗亲都会带上家谱, 对家谱进行内容的补充和更新, 同时对族约家规进行诵读和宣传, 潜移默化并达到对族人进行教育的目的。在调研中, 廖氏老先生告诉我他们祖先在迁川路上随身携带原乡族谱, 来到四川后他们仍然修谱。出于修谱的需要, 他们甚至会派专人前往原乡寻访族谱世系。由此可见, 同客家方言一样, 族谱最直接有效的强化了成都客家人对自己文化的传承。

(二) 客家文化在成都的变迁

在四川客家聚居区, 客家的方言、风俗、民俗等随子孙的繁衍一代代传承了下来, 但也受到巴蜀文化等影响而发生了演变。这里须指明的是客家文化的传承是主流, 而演变只是支流, 演变是在传承的基础上产生的。

首先, 客家方言发生了一定的变迁。四川与广东远隔千山万水, 客家人入川两百年来, 很少与广东乡亲往来。同时又因四川湖广人居多, 还因湖广紧邻四川而先期迁入, 湖广文化便成为四川的优势文化, 客家文化处于劣势地位。新中国成立后, 官方倡导普通话。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 四川客家方言不得不发生演变。如“再坐一会儿”、“再吃一碗”、“他正在吃饭”, 广东梅县分别说成“坐下添”、“佢食下添”、“食唐逮”, 四川分别说成“再坐下子”、“再食一碗”、“佢正在食饭”。客家方言中记载有“行路”、“遮”、“公太”等词汇, 现在四川客家分别说成“走路”、“伞”、“太公”了。有些词汇如“中”、“值”, 梅县在声母上读作舌头音, 四川话却读作舌上音。[8] (P345) 客家人来到成都, 虽然还是说客家话, 但其中的语音特征却不知不觉发生了一定的变迁。特别是一些客家人同当地湖广人通婚后, 他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改变, 无形中对客家方言也产生了影响。

其次, 客家民居条件发生了变化。川西客家移民所处的地理位置离成都大都市不远。便利的交通, 优越的地理条件使生存变得更加容易。在考察中, 笔者发现:在成都东山, 小家庭小规模住宅已经取代了闽粤赣客家人聚族而居的方式。“大分散、小集中”是四川移民在新环境下选择的新的居住方式。

再次, 成都客家的饮食菜肴也与当地饮食进行了融合。很多客家菜肴都可以在传统的川菜和广东菜中找到相应的影子。比如:广东的杂锦煎豆腐饼、丁香豆花, 在川菜中分别叫“家常豆腐”、“酸辣豆花”, 而在成都客家菜中分别叫“煎酿豆腐”和“麻辣豆花”。由此可见, 成都客家菜受到当地了川菜的影响。客家人为了适应当地生活, 他们的民情、风俗等都发生了一定的演变。

综上所述, 我们注意到, 成都客家文化的300多年传承与变迁, 之所以能够自成一体, 就是因为他们内心强大的文化认同。正是这种强大的文化认同才使得成都客家文化得以幸存, 从而没有被强大的巴蜀文化所同化。对成都客家文化进行研究, 我们提取了成都客家人内心强大的文化认同。而这种强大的文化认同对当今政治认同有着一定的启示意义。

三、文化认同对当今政治认同的启示

“文化认同”在一定程度上回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等人生哲学难题。什么是文化认同?塞缪尔·亨廷顿认为“人民和民族正试图回答人类可能面对的最基本的问题:我们是谁?他们用人类曾经用来回答这个问题的传统方式来回答它, 即提到对于他们来说最有意义的事物。人们用祖先、宗教、语言、历史、价值观、习俗和体制来界定自己。”[9] (P5)

从政治与文化的关系来看, 政治是漂浮于社会结构表层的, 必须扎根于文化的深层次土壤中。以政治文化为视角, 文化认同是政治认同的基础。文化不认同, 政治认同难一致;政治不认同, 有可能会弱化文化认同。

(一) 尊重当地客家文化, 从而强化政治认同

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客体有所不同。族群认同的客体主要包括本族群的身份、血缘、地域和生活方式等;国家认同的客体除了这些, 更多的是关于政治生活和政治领域的内容, 如国家的领土、主权、方针、制度等。正因为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客体不同, 国家在制定少数族群的政策方针时必须要考虑当地族群的文化认同, 如果过于强调国家认同, 就有可能会引起少数族群内心的文化对抗, 这种对抗会给政治认同和国家认同带来一定的离心力。当地居民只有在自己的文化认同得到充分尊重和保护的前提下, 才有可能对异于自己文化的主流文化产生认同, 从而建立起政治认同和国家认同。

因此, 我们要尊重客家文化, 保护客家文化, 即保护他们独有的方言、宗教、民俗、习俗、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等, 从而提高他们的政治认同和国家认同。

(二) 兼容丰富多样的文化, 从而强化政治认同

族群认同以初级社会群体为载体进行传递, 族群内成员将族群文化内化到自己心中并将其得到传承, 因此具有较高的“原生性”。与此对比的是, 国家认同则依靠基层组织、学校教育、特定的政治符号、政治事件以及媒体宣传等手段进行建构, 具有较高的外在性。相比起族群认同对文化的偏重, 国家更加侧重全体社会成员在政治上的一致和认同。即要以“文化多元, 政治一体”来作为整合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指导原则。

(三) 契合不同族群的文化逻辑, 从而强化政治认同

族群成员主要是以身份、方言、饮食、民居、血缘、地域、语言、生活方式等为依据进行族群认同, 因而族群认同以共同的祖先、共同的记忆、共同的遭遇等作为基础。而国家认同是以统一的政治身份作为依据, 因此国家应当在少数族群地区建构国家认同, 以保证国家的统一。但国家在建构认同的过程中, 所使用的方式应该契合少数族群的文化逻辑, 更多的考虑少数族群特有的文化, 如不同群体的身份、方言、血缘、生活方式等。只有坚持这一原则, 族群认同与政治认同之间的矛盾才能够得到有效避免, 政治认同才能够得到强化和实现。

摘要: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同时也是一个多族群的国家。客家属于一个比较典型的族群, 它分布广泛, 人口众多, 但族群内部凝聚力很强, 直到现代都保留着非常独特的客家文化。客家人迁居四川后, 原乡客家文化得到了传承, 也发生了变迁, 但无论如何, 成都客家文化依然能自成一体, 没有被强大的巴蜀文化所同化。本文对成都客家文化进行实地考察, 从政治文化的视角对成都客家人的文化认同进行研究。而这种强大的文化认同对当今我国的政治认同和政治建设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客家文化,文化认同,政治认同

参考文献

[1]陈世松.大迁徙:“湖广填四川”历史解读[M].四川出版集团, 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孙晓芬.四川的客家人与客家文化[M].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3]谢明香.四川客家文化品牌传播及媒介策略——以成都东山客家文化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9年第3期.

[4]肖平, 肖又尺.客家人[M].四川出版集团天地出版社, 2013年版.

[5]谢桃坊.成都东山的客家人[M].四川出版集团, 2004年版.

[6]郭一丹.从“湖广填田川”到西部大开发:成都客家人的文化认同与变迁[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

[7]谢桃坊.成都东山的客家人[M].四川出版集团, 2004年版.

[8]陈世松.四川与客家世界——第七届国际客家学研讨会论文集[M].四川出版集团、天地出版社, 2005年版.

文化认同与欧洲一体化 篇3

文化认同是一体化的基本前提

文化认同是欧洲一体化产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这已经成为基本共识。尽管在对文化认同的内涵认识上还有差别,但几乎所有试图在本地区仿效欧盟实现一体化的各界精英,都在极力挖掘和宣扬本地区的文化认同(主张建立东亚共同体的人也是如此)。

虽然没有明确的权威界定,但欧洲一体化赖以生存的文化认同,似乎可以包含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希腊—罗马古文明的传承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建立的西方现代民主制度与理念。欧洲跃向现代文明的第一步始于希腊。希腊人以哲学、数学和自然科学领域和城邦方面的成就,成了欧洲文化的源头和基础。今日的欧洲精英们谈及自己的文化,往往“言必称希腊”。罗马文明中的大部分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虽然不及希腊文明,但罗马文明对后来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欧洲的代议制度:公民观念,都可以假定溯到罗马时期。特别是《罗马法》,它不仅是迄今所知的第一部成文法,而且成了欧洲现代法律的基本观念来源。如今,在这一领域中的文化认同,有许多已经演化成了那些想跻身欧盟的国家入盟的具体条件。

二、基督教在欧洲的普世性。虽然欧洲历史上宗教曾多次成为动乱、冲突和战争的肇因,但是以基督教为主的“宗教一体化”,却远远早于今天的欧洲一体化。自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宣布基督教的合法地位以来,基督教不断向外扩张,它不仅遍布欧洲大地,与国家权力体制难解难分,而且成了欧洲人的主要精神支柱和代表文化。它既做过掠夺和奴役的工具,也曾唤醒过弱者对强者的反抗,促进过胜者与败者的和解。“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无论农村还是城市,无论穷人还是富人,无论官贵还是平民,无论哪个国家民族,他们都沐浴在同一个基督教文化的氛围中。这种氛围,甚至还规律性地体现在休息日的弥撒和餐桌前的祷告中。欧洲一体化,正是在这种文化认同中产生发展的。

三、欧洲民族语言的同根性。虽然欧洲国家一般都有自己的民族语言,但欧洲主流国家的民族语言、一般都属于印欧语系中的诺曼语族(拉丁语族)、日耳曼语族和斯拉夫语族(还有凯尔特语族、希腊语族等)。欧洲民族语言的同根性,不只是表现为都用字母来转化成书面语言,更重要的是它们之间的影响与融通。比如,日耳曼语族中的英语在形成过程中,受诺曼语族的拉丁语和法语的影响就很大,至今保留了很多词汇;又如,同属日耳曼语族的荷兰语和佛莱芒语(比利时),在书面语言上完全一致,只是在口语上属于不同的方言。这种同根性在斯拉夫语族的民族语言中就更明显了。何况,在欧洲历史上,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曾出现过民族语言拉丁化的倾向,进入近代,法语也曾一度风靡欧洲上流社会。欧洲民族语言的同根性,大大地便利了欧洲各民族之间的学习与交往。

这些带有明显地缘同一性的文化认同,可称为区域文化认同。正是这种区域文化认同,构成了欧洲一体化的基本前提条件,并维系欧洲一体化继续深化和扩大。但是,文化认同给欧洲一体化带来的效应,不完全是正面的。

文化认同危机在一体化中的负效应

正如文化本身可以划分为不同属性和若干层次一样,文化认同也具有不同属性和若干层次。就文化来说,可以将它分为区域文化、民族文化,甚至酒文化、食文化之类的不同属性;在同一属性的文化中,又可以分成不同的文化层次。比如在同一民族文化中,可以有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之分,有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之分,甚至有富人文化和穷人文化之分。这样,也就有了对不同属性文化和不同层次文化的的认同,随之,也就出现了不同属性文化认同之间,同一层次之间和不同层次之间文化认同的关系问题。

认同的客观前提是存在不同,认同的哲学基础应该是“和而不同”。有不同就有矛盾、冲突和排斥,认同的过程就是既发现共同之处,也发现不同之处,认同就是要通过相互了解、理解,“求同存异”。这是文化认同多层次和两重性的特点。因此,文化认同在成为欧洲一体化的基础和前提的同时,也蕴含了同一层次之间、不同层次之间的排斥离心力,它会形成文化认同危机,产生负效应,成为欧洲一体化发展的障碍。

欧洲一体化历史上任何一个挫折,几乎都可以看到文化认同危机的影子。直至今日,随着欧洲一体化的深化和扩大,欧洲区域层次上的文化认同进一步加强,同层次的其他区域文化也在加强,不同层次上的文化认同也在随之加强,比如与国家主权、民族利益密切相关的各个民族文化认同。这就必然激化欧洲一体化中的文化认同危机。近年来,欧盟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问题不断,比如欧盟宪法危机,围绕中期预算方案的争执,土耳其入盟谈判的困惑,欧盟国家的经济民族主义,以及马德里、伦敦的恐怖大爆炸和巴黎的骚乱、席卷穆斯林世界的丹麦“漫画事件”,等等,无不可从深层次找到文化认同危机的因子。

欧盟的不断扩大,一方面需要不断地明确和加固欧洲文化认同的基础,另一方面,以基督教文化为基础的欧洲文化认同,又面临是否接受和认同不断扩大的伊斯兰文化对欧洲文化的冲击的问题。

再看欧洲区域文化认同与民族文化认同之间的危机。虽然欧洲主流国家的民族语言有着同根性,并成为欧洲一体化文化认同的基础,促进了欧洲一体化的发展,但是欧洲各国的民族语言毕竟已经成为不同民族文化的主要标志,在强调平等的欧盟内部,自己的民族语言能否成为工作语言,也就成了国家享受平等主权的标志。结果,现有20种工作语言的欧盟,不仅工作效率实在令人不堪评估,而且因语言问题的争执和抗议时有发生,德国前总理施罗德、法国总统希拉克,都曾因会议工作语言问题退席抗议过。在欧洲一体化中,地区文化和民族文化面临竞争,语言文字成为文化竞争的主要内涵,也成了文化竞争的首要工具。语言本应是相互沟通了解的工具,现在却成了争夺和捍卫民族国家利益的矛与盾。这既是不同层次的欧洲区域文化与各民族国家文化之间的认同危机,也是同一层次的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认同危机。

在欧洲一体化中,目前最典型的文化认同危机,莫过于精英文化认同与大众文化认同之间不同层次的认同危机。所谓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等于我们平常所说的“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层次分明,本来距离就较大。一般来说,文化认同的层次越高,它所含的理性成分越大:文化认同的层次越低,它所含的感性成分就越多。这是文化认同的又一特点。在欧洲一体化问题上,欧洲的精英政治家们考虑的往往是欧洲在世界的地位和作用,在中东、在高加索地区的战略利益,理性成分大一些,所以他们希望扩大深化;而在大多数欧洲公众心目中,欧洲一体化是一个有感性认识的有边界的欧盟,它包含的应该是在地理、历史和经济文化方面相近的国家,感性成分多一些。在就欧盟宪法公民投票前夕,一位正在寻找工作的波兰水暖工的宣传海报,充斥了法国的大街小巷,它反映了广大民众对切身利益的担忧。正是这种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差距,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认同危机,导致法国对欧盟宪法说“不”。

少一份“理想”,多一些“现实”是必要的

欧洲文化认同危机给欧洲一体化带来的负效应是明显的。它说明目前主导欧洲一体化的指导思想是较高层次的欧洲精英文化,这个层次上的文化对理想主义的认同多了一些,却脱离了由多数人占有的大众文化的感受,即脱离了现实。

欧洲的政治精英们也在反思。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表示,欧洲将会更注重“结果”而不是“意识形态”。如果通俗一点说,此话可以理解为,欧盟将更关注普通人更加关注的实际问题;如果抽象一点说,此话可以理解为,欧盟将少一些理想主义,多一些现实主义。也许,在欧盟扩大与深化的问题上,目前多提倡些“欧洲现实主义”还是必要的。

浅析税务文化的文化认同 篇4

高干

(广东省龙门县国家税务局 办公室,惠州市 516800)

摘要:笔者认为,在进一步完善对税务文化认识的基础上,推进税务文化的认同应是下一步税务文化建设的主要发力点,税务文化建设将进入第二个阶段——文化认同阶段。推进税务文化的认同具有重要意义,推进税务文化的认同需要首先认清税务文化的文化认同主体,了解税务文化认同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然后采取有效措施推进税务文化的认同。

关键词:税务文化 文化认同 认同主体

近年来,全国税务系统各级部门以及税务学者、专家对税务文化建设倾注了不少心血,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税务文化建设活动,撰写了大量论著文章,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总体来说,税务文化建设的这十年还是处于对“税务文化”的认识探索期,这些年来人们更多的是在探索什么是税务文化,它的内涵、特点、作用是什么,怎样去建设税务文化;同时在认识的过程中开展各种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善认识。笔者认为,这个阶段到《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税务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的提出,取得了一个阶段性的总结。《指导意见》对税务文化建设的意义、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主要内容、组织实施和保障措施进行了系统的概述,是对第一个阶段各级税务部门实践活动和学者、专家的理论观点进行了概括总结。笔者认为,在进一步完善对税务文化认识的基础上,推进税务文化的认同应是下一步税务文化建设的主要发力点,税务文化建设将进入第二个阶段——文化认同阶段。

一、税务文化的文化认同主体

文化是一种复杂的整体,按照人类学家泰勒(E.Tylor)的定义,文化包括知识、信仰、道德、艺术、法律、习俗,以及其它个人成为社会成员而习得的能力和习惯。i 文化认同是指社会成员在接受、学习、获得和运用不同内容和形式的知识、能力和习惯等文化内涵的社会心理过程。人们认同什么样的文化,就意味着他们会持有相应的价值观,而什么样的价值观,又会影响和支配人们的社会行动方式。每个时代都会有主流的文化及其价值观,它构成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的认同基础,也是把人们有机联系起来的重要精神支柱和框架系统。如今,世界已进入现代化、全球化的时代。文化的现代化发展代表文化从传统向现代的变迁过程,现代文化思想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并为大家所认同。当前中国社会的文化认同同样面临着现代化、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多元化的冲击。中国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社会主义文化及意识形态虽占据着主导地位,但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面对的文化多元化的冲击力也将越来越大。ii 我们目前所要建设的是中国社会主义税务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一种中国特色的现代税务文化。现代社会主义税收文化的认

同,是对社会主义税收文化的价值认可。刘绪义教授认为由于税务本身的特点,它涉及到一个国家的所有成员,因此,现代税务文化建设必须由全体纳税人来共同参与。现代税务文化建设的主体要由收税人(即代表国家执法的税务干部)、纳税人(即全体公民)、用税人(即政府)、协税人四大主体构成。iii 那么我们现在所讲的税务文化的认同主体则更大,不仅包括我国目前的全部涉税主体,还应有全世界的各政治体、经济体、文化体,以及未来的文化认同体。我们要建立的税务文化是要得到社会普遍接受的文化,是要得到价值认可的文化。税务文化是一个开放的体系,税务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我们的税务文化建设不能只停留在税务机关行政部门的文件中,也不能只局限于论著文章中,我们要建设的税务文化是要为内外所接受,为今明所认可的文化。这里所说的内外既包括税务机关和纳税人,也包括国内和国外。

首先,税务机关作为征税主体,承担着税务文化建设的主要责任,也是税务文化的主要认同主体。税务机关要清楚认识税务文化的内涵,建设的税务文化要为基层税务干部职工所接受,无论是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还是物态文化都要得到税务干部职工的认同。税务机关要在工作中以这种税务文化为指导,形成相应的价值观念、职业道德、管理制度、行为规范以及建立各种物质形式。从而发挥税务文化增强税务干部整体凝聚力,提高税务干部素质,促进税收事业发展,优化税收发展环境等作用。

其次,纳税人(即全体公民)作为纳税主体,是国家税收的贡献者,也是重要的税务文化认同主体。纳税人为国家贡献了税收,理应得到相应的权利。而我们的税务文化更是要让纳税人所认同的文化,纳税人认同了税务文化的价值,才会更主动承担起纳税的义务。社会主义税收文化为全体公民所认同,也才能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部分。

第三,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中国经济的开放式发展,世界主要政治体,经济体和文化体也成为了中国社会主义税收文化的文化认同主体。各国的税收制度不同,税收理念也有差异,但是在全球化大环境下,一国的税收文化必须为他国在承认差异的前提下有所认同。税收在国际贸易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的税务文化被世界所认同,才能促进我国经济的对外发展。

第四,虽然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但是文化本身具有传承性,因此税务文化也必然要有其未来的文化认同主体。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税务文化也将在不断地否定中逐步发展,将来的税务文化建设者将在否定中传承我们今天的税务文化,在否定中有认同。

二、税务文化认同的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税务机关和研究人员在税务文化的建设中也有提出税务文化的认同问题,如《指导意见》中提出要增强税务行为文化的鲜活性、亲切感、认同度;湖北省地方税务局课题组提出要提高全系统对税务文化建设重要性及其内涵的认同感iv;吉林省集安地税提出增强干部对地税文化建设的认同感v;等等。可见关于税务文化的认同,人们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应该看到,人们的认识还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局限性,重视程度还不够。

1、认识不到位,缺乏全面理解

目前,我们还没有形成对税务文化认同的统一认识,有的缺乏认识;有的是认识存在片面性,理解模糊。有些税务部门忽视了纳税人等其他认同主体对税务

文化的认同问题,只是认识到了要增强税务干部职工对税务文化的认同,但认同的内容又只是税务文化的部分内容,存在很大的片面性。有些税务部门错误的认为税务文化建设就是仅仅做好文体活动,丰富干部职工业余文化,没有认识到税务文化的核心价值,对税务文化缺乏全面理解,与目前税务文化建设的要求很不相适应。

2、认同程度不平衡,且整体上水平较低

税务文化的认同程度是不平衡的,一般来说,发达地区的税务文化认同水平要高于落后地区的税务文化认同水平;上级税务部门税务文化认同水平要高于下级税务部门税务文化认同水平。大部分税务部门的税务文化认同水平偏低,而经济落后地区的基层税务部门的税务文化认同水平往往更低。经济落后地区的基层税务部门由于条件相对较差,税务干部的工作热情和纳税人的纳税意识相对较低,更需要发挥税务文化的引导辅助作用,但税务文化的认同度又较低,税务文化的作用没有很好地发挥。

3、宣传不到位,定位不准确

由于对税务文化的认同主体认识不准确,好多税务部门认为税务文化建设就是税务机关内部的事,甚至认为就是税务机关行政部门的一项汇报工作,税务干部职工对税务文化建设不认可,纳税人不知道税务文化为何物,更谈不上认同。造成这种现象,可以说我们对税务文化的宣传力度还不够,方式方法也不是很正确,宣传对象的定位还过于狭隘。

4、文化的认同作用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文化认同,尤其是对外来文化价值的认同,足以瓦解一国的政治制度、一民族的凝聚力。本国人民对自身文化的强烈认同,既是该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精神力量,又是使民族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内在因素。反之,如果失去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失去对本民族文化的信心,那就只会给本民族带来灾难。vi 我们在对外贸易中,没有足够重视税务文化的输出,如果我们多一分努力加强他国对我国税务文化的认同,也许就会少一分经济摩擦。我们的税务文化建设也不能只考虑当代,应充分考虑其传承性,定位要更加高远,体系要更加科学严密。

三、如何推进税务文化的认同

推进税务文化的认同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根据税务文化自身的特点,针对税务文化的认同主体,借鉴可以学习的经验方法,采取一切有力的措施,推进税务文化的认同。税务文化不是教条和口号,它必须得到广泛认同,落实到社会实践中,才可以实现其真正的意义。笔者认为,推进税务文化的认同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提高税务文化建设的参与度

税务文化要得到认同主体的广泛认同,首先要在税务文化的建设阶段,就应该创造各种机会让认同主体尽可能的参与进来,共同探讨、共同建设,让认同主体知道税务文化是怎么产生的,让基层税务干部职工、纳税人等主体给税务文化如何发展提出意见。如果认同主体广泛参与到了税务文化的建设中来,他们对于

自己参与建设的税务文化的认同度将极大提高。要提高税务文化建设的参与度,关键要健全参与渠道,提供参与机会,调动大家参与的积极性。如开通参与网站、论坛,短信平台等,做问卷调查,设置意见箱等,需要注意的是,即要提供提建议的平台,也要完善信息反馈平台,参与者的意见得到回复,才能够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让认同主体成为建设主体,通过建设实现认同,通过提高参与度来提高认同度。

(二)提高税务文化的宣传力度

要想让人们认同税务文化,必须让他们知道何为税务文化。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让那些没能积极参与到税务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人也认识到税收文化,了解税务文化,然后去认同税务文化。首先要健全税务机关内部的宣传机制,要让税务系统的干部职工都能够去认识税务文化。其次,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宣传税务文化,如利用报刊、电视、互联网、手机等多种途径搞好宣传工作,让更多的纳税人了解税务文化。税务机关和其他政府部门是税务文化宣传的主导者,要在税务工作和政府工作中积极做好宣传工作。在外交和经济活动中,也要加强我国税务文化的宣传,让外国了解我国的税务文化,求同存异,减少税收争端。

(三)税务机关要以身作则,忠实遵守税务文化的价值观

税务机关作为税务文化的建筑师,承担着税务文化建设最重要也最直接的工作,要塑造税务文化,税务机关先要把自己塑造成税务文化的楷模,税务机关的行为对税务文化的广泛认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税务机关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忠实遵守税务文化的价值观。税务人员要做到团结互助,爱岗敬业,清廉正直;税务机关要不断优化服务,不断加强学习,创新管理,切实改善政风行风。通过良好的税务形象去证明税务文化的作用,从而带动广大纳税人对税务文化的认同。反之,如果税务机关把税务文化当成形式主义,对建设活动敷衍了事,政风行风得不到纳税人的认可,那么,和税务机关亲密联系的税务文化肯定也不会得到广大纳税人的认同。

(四)必须关注细节,做好税务文化活动

税务文化的认同要从从点滴做起,从细节做起,执行是税务文化能够发挥功能的利器,没有执行,再好的文化也只不过是五彩的肥皂泡;细节可以衡量税务文化建设的成败,关注细节,使税务文化得到广泛认同。在税务工作中真正做到征纳和谐,互相尊重,关心基层税务人员的职业生涯成长,切切实实尊重纳税人的地位,全面提高服务质量。税务机关要多通过象征性的行为、语言、故事和范例等各种方式在各种场合向社会传输税务文化的价值观。要进一步开展好税务文化活动。一方面,税务机关内部要围绕税务文化积极开展和组织思想性教育、文明评比、业务技能、文艺、体育等娱乐活动,如开展形势教育、法制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学习、税收业务比赛、征文比赛、摄影比赛、书法比赛、运动会、野外游乐等。另一方面,税务机关要多开展面向全社会的税务文化活动,和纳税人一起互动。如税务文化征文活动、沙龙、趣味运动会、文艺演出、演讲比赛等。通过活动,把税务文化蕴含其中,让税务干部职工和其他社会成员在亲身参与的活动中,感受税务文化的丰富内涵,认同税务文化的价值。

(五)加强对其他文化先进推广经验的学习和借鉴

虽然我国的税务文化有其自身的特点,有别于其他任何文化,但是在各种文化的推广中有其相通之处,因此在推进我国税务文化的认同过程中,要积极学习和借鉴其他文化的先进推广经验。第一,学习借鉴一些兄弟行业的文化推广经验,如文化教育、政法、工商、银行、保险等行业,举办跨行业的文化论坛,加强行业间的文化推广交流。第二,学习借鉴先进企业文化、品牌文化的推广经验。目前,有许多跨国公司、民族企业的文化推广做得很成功,靠企业文化、品牌文化征服了众多的消费者,税务文化的推广也可从中吸取适合自身的经验。第三,学习借鉴他国先进税务文化推广经验。我们要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学习国际上的先进税务文化和他们的推广经验,在学习中加强交流,促进彼此进一步的认同。总之,我们要学习一切可以学习的经验方法,来完善我们的税务文化,推进我国税务文化的认同。

【注释】

i 参见[英]泰勒著,连树声译,《人类学-人及其文化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参见陆益龙、邢朝国,《文化多元化与社会认同》,载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报告》2009年。iii 参见刘绪义,《论构建完整的现代税务文化建设理论体系》,扬州大学税务学院学报 2009年。iv 参见湖北省地方税务局课题组,《社会转型背景下的税务文化建设研究》,2008年。v 参见董树杰、邹德明,《关于加强税务文化建设的思考》,集安地税简报 2005年。vi 参见马文琴,《全球化时代的国家认同教育》,《教育学术月刊》2008年。ii

【参考文献】

[1] 邓泽文:《论税务文化的构建》,厦门大学所示学位论文,2006。

[2] 陆益龙、邢朝国:《文化多元化与社会认同》,《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报告》2009年。

[3] 邱红松、李四平、王国华主编:《中国税务文化通论》,经济日报出版社,2008年。

上一篇:强势广告语言模因下一篇:迪凯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