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十篇

2024-06-08

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篇1

一、激发兴趣, 使之“乐读”

课外阅读指导要从“兴趣”入手。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只有当学生在头脑中树立了强烈的课外阅读意识, 才能积极主动地去阅读课外书籍。因此, 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 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知识。

1.故事引领———诱发阅读兴趣

小学生年龄小, 知识少, 阅历浅, 对学习缺乏正确的认识, 特别是对阅读不太感兴趣, 即使是读有时往往也是走马观花, 图于形式。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就是爱听有趣的故事, 针对这一特点,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益智、有趣等适合小学生年龄、心理等特点的故事进行生动形象的讲述。但教师讲故事的时候不要一口气讲完, 而是留下“悬念”, 让精彩的文章缺少结尾, 这样悬而未决的情节就会诱发学生急切地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慢慢地他们会自己自由地畅游于书海, 寻求他们的精神家园。

2.推荐读物———强化阅读兴趣

目前市场上各类书籍名目繁多, 而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 自我选择图书的能力受到限制, 面对身边各种各样的书, 他们常常不知如何取舍, 如果选择不当, 很容易对阅读失去兴趣。因此, 教育者应做个有心人, 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 结合他们的认知能力, 选择一些孩子们喜爱、内容健康、教育意义较强的读物, 推荐他们去读。由于教师推荐的书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 内容丰富, 充满童趣, 孩子们定会津津有味地完全沉浸在书中的世界里, 和书里的人物同喜同悲。渐渐地他们也会觉得一本好书会有特别大的魅力, 读书是多么有趣的事, 自然会自己主动找书读。

二、教给方法, 使之“会读”

读书是获取智慧的重要来源。只有讲究科学的方法和熟练的技巧, 才能提高读书的效率, 获得更多更新更有价值的知识。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正确的阅读方法, 引导他们不但爱读, 而且会读, 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

1.制订具体可行的阅读计划

学期开始帮助学生制订一份课外阅读计划, 包含阅读总量、阅读书籍目录、阅读每本书所需时间以及自己每天运用什么时间、运用多长时间去阅读等内容。有了这样的一份计划, 既便于学生时刻对照计划提醒自己要持之以恒地阅读下去, 又便于教师、家长随时督查学生阅读情况。

2.有针对性地指导阅读

读书一般先看封面书名, 再看内容提要、目录, 然后逐页阅读, 边看边想, 不懂之处做上记号, 阅读全书后再理清条理, 思考不懂问题, 掌握主要内容。对于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 就要指导如何精读。即要求静心细读, 体会立意构思, 揣摩布局谋篇, 欣赏好词佳句, 学会对作品进行鉴赏、评价、背诵, 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

3.学会做笔记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指出了摘抄记录的重要性。教师要求学生不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阅读中, 发现有好词、佳句、美段就要进行合理选择, 并分门别类地摘抄下来, 或者针对感触很深的内容写下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这样长期积累, 终究“厚积而薄发”, 既能有效地提高阅读效率, 又可更好地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阅读就会变得更精彩, 更有实效。

三、创造条件, 使之“多读”

一个喜欢阅读的老师更容易带出一批喜欢阅读的孩子, 一个喜欢阅读的家庭更容易培养出一个喜欢阅读的孩子。从这个意义上说, 无论在学校还是家庭, 我们都要为孩子们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幽雅的环境中舒舒服服地进行课外阅读。

1.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学校可设立班级图书角, 努力使学生手边拥有他们感兴趣, 适合自己水平的阅读资源;教师还要巧妙地运用教室的墙壁、公告栏和黑板报来向学生传递阅读信息, 引导学生阅读生活内容, 还要帮助家长, 使孩子在家里拥有自己的图书库、小书桌, 把书放在孩子随时可以看得到、拿得到的地方, 让孩子置身书的海洋, 频繁地与书打交道。这样天长日久, 就会潜移默化地把学生带进书的世界。

2.创造足够的阅读时间

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 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 实现课内外的沟通。为了学生在课外有足够的阅读时间, 一般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 即使有作业也与阅读有关。如, 摘抄、写读书笔记、写读后感等。此外, 还抓住寒暑假黄金时间, 让学生读整本书, 全套书。总之, 让其有充分的时间提取大量课外读物, 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

四、积极评价, 使之“恒读”

阅读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小学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 难于坚持长期的阅读活动, 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 提高阅读质量, 教师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报告会, 如, 朗诵会、故事会、佳作欣赏会、读书心得座谈会、读书知识会、辩论会等。以多种能力的培养再现学生课外阅读的收获, 使学生在这些活动中, 进一步拓宽知识面。也可以举行读书笔记、资料卡片的展览会, 挑选优秀的笔记或卡片展出, 让学生的阅读成果得以呈现, 既为其他学生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又能进一步激发广大学生的表现欲和阅读兴趣。

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篇2

根据以往经验,造成低年段学生阅读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除了课外阅读条件的限制,还在于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不浓厚,缺乏阅读指导的有效性。怎样才能让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爱上阅读呢?有以下策略:

一、选择适合的书籍

不同年龄的孩子有不同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也不一样,所以根据低年级学生识字不多的情况,适宜选择简单的、趣味性的配图注音读物。需注意:(1)最好是图文并茂的书籍。优美的图画可以促进孩子的右脑发育,可以丰富孩子头脑中的表象,对以后创造力的发展有好处。(2)最好是拼音版本的书籍。一本书不认识的字尽量控制在20%以内的书,孩子阅读起来才不会磕磕巴巴,才乐意读下去。否则,家长也可以和孩子共同阅读,识字和阅读同步进行。有了一个良好的起步,在学生的识字达到一定的量,阅读的水平也逐步提高之后,书籍的选择再从单幅图一句话到多幅图一段文,逐步发展到二年级时的读整本的稍厚些的书,以及较为浅显的非注音读物。

二、激发浓厚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面对低年级的学生,首先应该让他们寻找到读书的乐趣、体会到读书的乐趣,享受到读书的乐趣。很多时候,老师充当的角色便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和他们一起阅读,要“引”,要“激发”内心的感受,让他们尝到阅读的快乐。

1.通过故事引趣。在每节语文课的开始,声情并茂地给学生讲一个他们感兴趣的故事,学生看到老师讲得有趣,也会受到感染。这样,老师每天讲一个小故事,耳濡目染,学生会慢慢觉得书是那样神奇,书里有很多故事在等待着他,渐渐就热爱读书了。

2.利用质疑激趣。在讲故事时,老师故意设置悬念,可以培养学生听的注意力,也可以激发他们想读书的欲望。例如,我在讲完十二生肖的故事时,问道:老鼠那么小,还怕猫,它却要排在生肖的第一位。想知道为什么吗?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我却故作神秘:“想要知道答案呀,《十二生肖的寓言故事》里有!”这时发给他们拼音版的故事阅读,孩子们会读得很起劲。学生意犹未尽,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后面的内容,他们也会自觉去读书。

3.角色表演生趣。当学生阅读一定量的故事后,可以利用班队活动课或是午自习的时间,来进行讲故事比赛或是表演故事剧。记得有一个午间,孩子们把《猫和老鼠》演得惟妙惟肖,猫三次偷吃猪油,最后连好朋友老鼠也没逃脱它的魔掌的精彩演绎,至今令人记忆犹新。表演能力、模仿能力在阅读中渐渐提高。

三、教给阅读的方法

课堂阅读学习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再拓展到课外阅读。针对低年级的学生,我经常给孩子们一些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的方法。

1.圈圈画画。对成语、优美短语、比喻句、拟人句、精彩对话等好词佳句,引导学生用波浪线、三角形、圆圈等喜欢的符号勾划,培养其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再通过朗诵自己喜欢的片段、讲书中的故事、优美词句大接龙等形式,督促、鼓励孩子“眼记”“耳记”““心记”。

2.剪剪贴贴。孩子在阅读时会遇到大量的感兴趣的知识、图画,教师可以引导孩子根据自己的需要,把感兴趣的图片或内容剪下来,收集并有序地粘贴在一起,制作成独具个性的图画书或百宝书。孩子在阅读、制作的过程中既获得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还培养了动手能力,岂不是收获颇多!

3.读读想想。孩子在阅读的时候,要尽量引导其养成边读边想的好习惯。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呀?什么地方懂了?什么地方没明白呀?什么地方有趣?为什么好看啊?不一定要有答案,但各种各样的问题都要尝试去思考,这样可以帮助孩子提高理解能力,增强语感。

四、搭建阅读交流的平台

学生只是独自阅读是不够的,教师还要结合学生的阅读,有计划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汇报交流活动,给学生搭建交流、分享的平台。

1.每周五开展“畅言”阅读交流活动。起初,我会发给每个孩子一张《我的阅读宝库》记载单,用来记录每天阅读的情况,二年级以后还记录好词好句的摘抄等。每到周五,把记载单带到学校,利用最后一节课进行“畅言”阅读交流活动。首先是小组成员交流,每组4名学生谈各自的阅读收获,剩下的时间每组推荐一人作全班交流。此时的学生常常会滔滔不绝:谈自己阅读到的精彩片段,谈自己最近读到的一本好书,谈自己从书中明白的道理……在相互的交流中,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读书带给自己的快乐,情不自禁地滋生读书的欲望。在下一周里,孩子们会更加认真地去读书,也就变得更加有话可说、更加自信了。

2.每期末开展“比比读书量,好书天天读”的竞赛活动。每期末,我都在班会展示孩子们《我的阅读宝库》记载单,根据读书数量、记载等综合评选出来的“阅读大王“”阅读小能手”。通过评比,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持久的热爱读书的情感。

高中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篇3

可是,平时由于高中生的学习日程安排比较紧,各科课业负担很重,课外自由阅读的时间有限,完全让学生自己去做许多学生又不知道从何处着手,如果硬让学生完全在课外独立阅读,学生只会流于形式应付,甚至放弃阅读。又因为文学阅读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通过不同途径建立的背景知识,当学生不能自觉地调动或者缺少必要的背景知识时,文学阅读的进程必然受阻;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善于引导以“激活”学生头脑中存储的背景知识,要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介绍必要的背景知识。语文课的文学教育必须坚持语文教学应“以知识为先导”(张志公语)的原则,文学教育的双边活动均要有既定的方向、相对确定的内容。因此教师必须正确引导学生拓展文学阅读。当然把阅读用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去处理是非常不现实的,于是我在教学中随时不忘授之以渔,再充分利用自习时间给学生指导阅读,让学生在课外有目的地阅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比较阅读,由此及彼

利用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去阅读课外文章,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的第二单元,学习的重点是了解古代记叙散文的特点,选了《烛之武退秦师》《靳柯刺秦王》等文章,学习完课文后,我要求学生将这些文章和《郑伯克段于鄢》《触龙说赵太后》等文章进行比较阅读,从背景、内容、人物、主题、体裁、题材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可以是同一作家的作品,也可以是不同作家语言风格相似、内容相关的作品。

我国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诗的结尾写道:“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这里松柏梧桐、枝叶交加、鸳鸯相向、叶叶和鸣,象征焦、刘二人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寄托了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这一情节与关汉卿的《窦娥冤》和冯梦龙的《灌园叟晚逢仙女》的结尾都有相似之处。窦娥临刑前对天发下“血溅白练”、“六月飞雪”、“楚州亢旱”三桩誓愿都应验;秋先被恶霸张委迫害,花神出来惩治这两个恶人,所以,在学习关汉卿的《窦娥冤》时,我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们希望窦娥的愿望实现吗?”学生都说当然希望了,我说所有善良的人们都希望,这叫“于事理不和,为人情所求”,在我们所知道的文学作品中,有很多这样的结局,如牛郎织女的“鹊桥”,屈原的“白衣白马而去”,《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孙富的暴死”,梁祝的“化蝶”等,我们读了以后相信它符合生活的真实,正是这些浪漫主义的写法,创造了浓郁的悲剧气氛,使主题逐步的深化,构成了全剧的高潮,充满了激动人心的艺术魅力。

通过这样的比较阅读,学生在环境描写对表现小说的主题、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方面的

知识就很容易理解了。求同之妙,从而完成由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延伸阅读,以“外”促“内”

此处说的“延伸”,是指由教科书向课外的延伸。教科书上的一些文章是精选的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有些文章属于节选内容。课外阅读就能帮助学生扩大以课本为中心的知识面。如《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类节选自长篇名著的文章,教师就要尽量让学生去阅读《红楼梦》《水浒》这些原著,了解名著的社会背景、故事情节、人物关系等等,这样会对课文的学习有启迪和促进作用,能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如果我们把课外阅读比作“林”,那么,课本上的文章就是“木”,即见森林,又见树木,从整个森林的角度看“木”,当然比孤零零地看“木”更为深刻、透彻,而且更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对课内的学习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指导阅读,随时点拨

在课外阅读中有许多的精彩篇目,教师完全可以把它引进课堂。对那些含义深刻、意境优美、文辞华丽的文章可以让学生反复诵读,然后指导学生揣摩语言、领会意境。教师点拨文章不一定要面面俱到,要本着“少则得,多则惑”的原则。可以开辟文学鉴赏课,主讲由学生担任,教师补充,让学生体验到参与鉴赏课的快乐,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但是教师在鉴赏课前必须给学生制定明确的目标,教师要让学生懂得文学鉴赏要知人论世,将有关课文在时代坐标轴上准确定位,这不仅使学生有一种清晰的历史感,也便于从时代背景和作家境况入手体会作品的社会价值,为鉴赏创造条件;教师也要懂得在课堂教学中对教材所蕴涵的文学因素的挖掘和讲析应尽量与学生的智能状况、生活阅历、心理特点相适应、相协调。例如在《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教学中,对杜十娘死的探讨,学生就本着现在的意识形态去审视杜十娘的命运,认为她不值得去死,有钱还不能活下去吗?教材的分析是为爱情而死,在讲评时我认为在现在尊重生命的意识上,学生的观念无可厚非。要让学生懂得阅读文学作品既要知人论世地再现原作品形象揭示的社会意义;也要明白学以致用的目的,在阅读中吸收借鉴以指导自己的人生道理,匡正自己的思想意识。体现文学审美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四、利用读书笔记,读写结合

文学阅读的目的不只是提高阅读能力,也可提高写作能力。写作素材除了来自对生活的观察、思考,也可来自好的文章。多读好的文章可以获得丰富的作文材料,可以达到以写带读、以读促写的目的。因此我给学生布置了读书笔记,要求学生每周写一次读书笔记。笔记可以是摘抄,对那些文辞舒畅、意境优美、富有哲理、给人启迪的经典文章的摘抄,是写作的积累;可以是读后感,写出自己对所读文章的感受或所受到的启迪;可以是鉴赏文章,写出阅读后自己对文章评价,可以是某一个方面,不必面面俱到。一学期满,要给自己的读书笔记写一个后记。教师可对写得好的读书笔记及时给予鼓励,并拿到学生中去交流,互相促进。这样,读写结合、相得益彰,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大有裨益。

五、经典阅读与影视文化结合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崭新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是在现代教学理论指导下,充分运用多媒体图、文、声、像的功能进行教学活动。它的功能与文学鉴赏教学的特点密切相关,换言之,文学鉴赏课为多媒体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多媒体教学又会极大地增强文学鉴赏课的效果,在以往的文学教学特别是鉴赏教学中,教师常常会遇到一些“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现象,即使极力诱导,也难使学生“进入”作品中,这是因为抽象的语言文字与学生的认知、理解能力之间有相当的差距。学生对作品内容感到陌生,因而提不起兴趣,以至于畏难而退。特别是文言白话小说和外国文学里的小说,如《三国演义》《红楼梦》《悲惨世界》《基督山伯爵恩仇录》。而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弥补其生活阅历的不足,增加对客观世界有关具体事物的表象积累,也缩短了学生阅读长篇小说的时间,而且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形象演示,把抽象的语言文字与具体可感的真实事物联系起来,把复杂多变的情感和悦耳动听的音律沟通起来,从而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六、鼓励阅读,引导研究

阅读不仅是为了积累知识,更是对语文综合能力的一种考查,是对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懂得阅读、欣赏文学作品要历经两个层次:感知内容,借助艺术的真实观察世界;评析内容,结合生活的真实认识世界。“注重培养创新能力”是新课标的内容也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文学教育中的研究性学习就是要在文学作品的的教学活动中,以问题为中心,创设一种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去发现、去体验。

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教师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指导:

一是教师应指导学生反复阅读教材,查阅相关资料,通过比较阅读筛选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在课堂辩论中拓展思路,完善自己的观点;

二是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通过逆向思维、横向拓展、发散思维、类比联想,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创性和灵活性;

三是鼓励学生改编和创作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实践能力,让学生运用新颖的文体,以新颖的结构和表达方式,写出富有时代感、贴近现实生活的文学作品来;

四是创设情境,提出适合中学生认知水平的课题,组织学生开展专题研究,帮助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学会收集相关信息,鉴别和选择信息,加工和转化信息。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插上想象的翅膀,锤炼自己的思维品质,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我自己所带的几个班中,涌现出了这样一些优秀的文章:《我眼中的李白和杜甫》《〈项链〉与〈珠宝〉之比较赏析》《从〈荷马史诗〉看女性的地位》《对〈红楼梦〉中人物的再创造》,从学生的这些读书笔记中可以看出学生的研究性阅读能力已得到初步的培养,自然,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高。有不少学生的文章发表在校报或校外刊物上,对此,学生的阅读兴趣更浓了。

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篇4

包头市铝厂小学武振梅

【内容摘要】课外阅读是大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阅读的延续与扩展。指导学生课外阅读,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爱读书;其次要帮助学生拓宽书源渠道,让学生有书读;第三要传授给学生科学的读书方法,让学生会读书;最后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享受读书的乐趣。

【关键词】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同时还积极提倡“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据有关研究表明,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大部分是学生通过自己的课外学习获得的,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大概只有三成。在大语文教育观看来,语文教育是由课堂教学、课外阅读、生活体验和感悟三个方面构成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是大语文运动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大语文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与能力尤为重要,我们必须打开课堂教学的大门,打破课内外的界限,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得以沟通,指导学生进行广泛地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五年制不少于100万字,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为此,教师应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切实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这对于小学阶段语文教学来讲至关重要。加强语文课外阅读指导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读书兴趣,让学生爱读书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只要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地去求知、去探索,并在学习上产生极大的愉快和积极的情感。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需求的动力,只有调动起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努力寻求阅读机会,从中获得信息,从而增长知识。

1.课堂教学激趣。在学习一篇课文时,教师有意识地多介绍课文的作者资料,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拓展学生视野,使学生学完课文有“意犹未尽”之感,产生课外阅读的愿望。从课内向课外延伸,给学生提供与课文相关的阅读书目、影视作品等,指导学生有针对性的阅读。如在学习《飞夺卢定桥》、《丰碑》、《金色的鱼钩》等课文后,布置学生观看电视连续剧《长征》,阅读有关长征的文章;学完《井阳冈》后,向学生推荐全本《水浒传》:学习《草船借箭》可以向学生推荐《三国演义》;学习《鲸》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与自然知识有关的科学普及读物等。同时在阅读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让学生切实远离那些低级趣味、庸俗书刊。

2.开展活动激趣。在大量的课外阅读后,学生掌握了不少精妙词句,他们非常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所以我们要给学生提供尽量多的机会让他们展示“才华”。定期举办读书交流活动。如可开展主题故事会、全本简介、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我最喜欢的一个作者等活动;定期开展“词语接力赛”、“美文欣赏会”、“朗读擂台赛”等活动。在活动中调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课前三分钟的美文朗诵和每周一诗吟诵更是学生每天必做的功课之一。一系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课外阅读成果和个人才能的平台,使他们每个人都能品味到成功的喜悦,体会到读书的无穷乐趣。也只有这样,课外阅读才能成为孩子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

二、拓宽书源渠道,让学生有书读

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民的信》中对读书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这话讲得可谓精妙无比!可巧妇都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书可读,学生空有一腔读书的热望,犹如蜜蜂无花可采,那又怎能酿出蜜来呢?所以,学校、家庭、社会都要积极地为孩子们创设课外阅读条件,保证孩子们有书可读,才能让他们采得花,酿得蜜。为此,我在以下三方面下了功夫:

1.争取家长的配合。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不能光靠老师,必须要有家长的紧密配合。我通过家长会、家校联系手册、校信通等途径向家长们宣传课外阅读对丰富学生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意义,并向家长推荐好书,每学期末都要列一个假期读书推荐篇目。要求家长多带孩子到书店给孩子选购合适的图书,到邮局为孩子订阅优秀报刊,让孩子们有好书好报可读。我还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读书,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

2.图书馆意识的培养。我发动学生买书,捐书,组建班级小图书馆,实现资源共享。但班级小图书馆资源毕竟有限,满足不了不断成长的孩子们的需求。学校图书馆才是学生读物的主要来源。我鼓励学生利用学校图书馆查找所需图书,借阅学校图书馆的书籍,扩大学生阅读书籍的范围。

3.网络资源的利用。互联网技术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阅读方式,教会学生怎样在网络环境中阅读是顺应课改及时代高速发展的要求。我校已经建立了校园宽带网,许多同学的家庭也早上了信息高速公路,所以我向学生们介绍了一些著名的少儿网站,如:童话网、佳佳图书网、少儿信息港,鼓励他们上网阅读,广采博闻,开阔视野,扩大阅读量。

三、加强阅读指导,让学生学会读书

《课标》要求:要结合课文的阅读,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朗读、默读和复述,学习精读、略读、浏览,学习利用图书室、阅览室、网络等查阅资料,培养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实际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1.制定合理的课外阅读计划。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制定出比较系统的课外阅读指导计划,向学生公布课外阅读的书目,帮助学生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和时间表,合理安排好课内与课外知识的衔接、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的时间分配,做到课内课外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2.教给正确的阅读方法。阅读方法直接影响阅读质量。教师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指导学生如何合理运用朗读、默读、速读、精读乃至背诵等方法阅读课外读物,要指导学生学会摘抄好词佳句、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等读书方法,做好知识积累。对于中高年级学生,特别是要提倡写读后感。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结合读物特点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阅读方法,如可以文章特点教给学生运用泛读法、浏览法,加快阅读速度,加大阅读信息量;可以精读与泛读相结合,动脑与动手相结合;同时指导学生阅读时做好阅读笔记、摘抄、批注等学生自发的课外阅读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阅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方法,更好的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

3.安排恰当的阅读量。每个学生的课外阅读都受到时间和精力的限制。有些学生接受能力强,他们能够挤出更多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阅读量可能要大些,内容要深些。相反,有些学生就可能少些,内容肤浅些。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时,要注意由浅入深、由少到多,循序渐进,积少成多。

四、课外阅读要持之以恒,让学生在阅读中享受乐趣

课外阅读实践的关键在于坚持,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自动化的行为,一个人一旦形成某种习惯,将会长期影响其行为。因此在阅读指导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将会使他们受益终生。所以教师要在实际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认真读书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积极动脑思考的习惯,爱护书报的习惯,用眼卫生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等。这些阅读习惯一旦形成,不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很重要,而且对他们将来的发展也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要让课外阅读真正成为学生进步的渠道,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使学生能够在阅读中享受乐趣。

总之,在组织课外阅读时,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阅读的环境,训练良好的阅读方法,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长此以往,就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知识,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让所有的孩子爱读书,有书读,会读书,是我们的追求,也是我们的目标。

【参考文献】

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篇5

目前农村的课外阅读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课外阅读量明显不够。这表现在阅读数量少, 阅读质量低。由于地区差异, 经济因素和环境的影响, 学生个人拥有的图书量极少。人均图书连五本都不到。如果上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 学生拿出来的几乎都是作文选。而且个别学生连作文选也没有。如果问:你看过哪些课外书?孩子们再三思忖后, 回答的几乎都是《白雪公主》、《小红帽》。学校图书室的书内容比较陈旧、数量偏少, 而且大部分是些童话故事, 儿童文学类的书几乎没有。

2.农村的课外阅读静悄悄。在多次家访中, 家长问我最多的是孩子考了多少分, 能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而一谈到让孩子多读些课外书, 家长却一脸严肃:书本上的还学不好, 再读课外书?那不仅浪费时间还浪费钱!那买课外书的钱还不如买点练习题呢!学会书上的知识, 考出好成绩, 走出咱这土窝窝, 那才是我们的希望。可我明明看到他们要么和孩子一起看电视剧, 要么任由孩子乐此不疲地看着没完没了的动画片。课外阅读在农村的冷遇是谁之错?是谁之过?是谁之失?

3.农村课外阅读冷暖自知。时下, 我们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 而素质教育的确给了学生更好的学习平台和广阔的学习空间。其中, 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来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知识、丰富学生内涵、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是一个多好的渠道呀!但是, 农村的课外阅读却在繁华似锦的阅读中遇此尴尬。痛而无泪, 在贫瘠的精神夹缝中奄奄一息!

4.对于农村课外阅读的现状, 不少农村教师也没有起到应有的积极推动作用。作为教师我们深知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的紧密联系, 深知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的精髓, 可我们向学生真正推荐过哪些优秀的作品?我们自己又真正阅读过哪些儿童文学作品?我们在推动课外阅读方面做过什么努力?有过什么积极的尝试呢?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继承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 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要诵读优秀诗文并背诵优秀诗文60篇, 整个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所以, 我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首先, 要积极努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创设良好的阅读心理环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作为教师承担的“教书育人”职责让自己无从埋怨, 无有退路, 所以利用课内阅读作为契机, 增加阅读的趣味性、有效性、时效性。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宜的拓展阅读, 延伸阅读的广度、深度、梯度。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进而深深感受阅读带给心灵的滋养是多么丰润。

其次, 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拓展延伸, 不是不分良莠的滥读、粗读。

作为教师一要本着课标的要求有选择地推荐适合学生心理、生理、审美的儿童读物;二要遵循阅读的教育性、趣味性、激励性、益智性、引导性的原则, 做到开卷有益;三要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 向学生多推荐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勃兰总斯在《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中就曾说“文学史是一种心理学, 是研究人的灵魂的灵魂历史”。所以, 要珍视阅读的文学性, 遵循文学的规律去进行阅读指导。比如, 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 可以推荐的有经典图画书———菲比·吉尔曼的《爷爷一定有办法》、孙幼军的童话《小猪唏哩呼噜》;而对二年级学生则推荐任溶溶著的《没头脑和不高兴》、迪米特尔·茵可夫写的被誉为“描写童心童趣的当代儿童文学经典之作”的《我和小姐姐克拉拉》;而对三年级的学生则可推荐把复杂的科学知识用极简单的方式表现的乔安娜·柯尔著的《神奇校车》和梅子涵所著的蕴藏幽默的《戴小桥和他的哥们儿》;对于四年级学生, 可以推荐写出了很多阅读方法, 习作方法和为人做事的方法的由贝芙莉·克莱瑞著的《亲爱的汉修先生》和既是历史学家也是教育家的林汉达著的《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对五年级的学生则去推荐我国著名的动物小说家沈石溪的《老象恩仇记》和比《鲁宾逊漂流记》更适合孩子阅读的由斯·奥台尔著的《蓝色的海豚岛》;对于六年级的学生则可以推荐如寓意深刻, 曾经感动了一代代孩子的世界儿童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E.B怀特所著的《夏洛的网》和曹文轩著的《草房子》。这样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年级孩子的生理, 心理进行的有目的、分阶段、分层次的指导推荐阅读不仅使孩子们有了榜样的力量, 而且阅读不再盲目, 更有助于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最终达到鲁迅在给颜黎民信中写到的“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 采过许多花, 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 所得就非常有限了。”的读书境界, 博览群书, 而后自觉。

最后, 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相依相存、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中庸》就提出了“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这里不仅指出了大量阅读, 广泛吸收各种信息, 而且体现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和广泛阅读带给人的终极影响。刘勰也在《文心雕龙》中说到“凡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 故圆照之象, 务先博观。”鲁迅也在《读书杂谈》中提出”爱看书的青年, 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 即课外的书, 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在应做的功课已完而有闲暇, 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于本业毫不相干, 也要泛览。

农村小学班级课外阅读指导的策略 篇6

一、创设阅读氛围, 启动阅读内驱力

1. 讲故事, 启动阅读内驱力。

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 引导学生自己去看书。如有的小学生虽然不愿读书, 但却愿听故事, 能从讲者绘声绘色的讲述中了解情节, 对未讲的故事或未讲完的故事产生强烈的好奇心, 会有再听的欲望。如讲述梁山好汉宋江、李逵替天行道、锄暴安良的故事, 当学生听得如痴如醉的时候, 突然来句你们想知道梁山上其他英雄的精彩故事吗?请赶快打开古典小说《水浒传》吧, 那里有更多更酷更美的场景呢!

2. 谈感受, 激发阅读内驱力。

教师如果想要学生对故事产生强烈的好奇心, 在情感上激起共鸣, 使他们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教师就可以时常讲述自己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 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 进行对比、教育。如在学习《少年王冕》课文时, 通过文本的探究, 学生能感受少年王冕刻苦好学, 孝敬父母的美好品德, 在激起学生对少年王冕崇拜时, 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篇文章是选自吴敬梓什么著名的小说吗?想看吗?想看那就赶快打开《儒林外史》吧。这样的启发引导, 能激起学生对书的渴望, 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 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

二、授予阅读方法, 掌握阅读技巧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想快速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 就要重视学生课外阅读技巧的训练。在训练中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让学生会读书、多读书, 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阅读的指导者, 教师要利用阅读指导课传授基本的读书方法。

1. 精读与略读。

(1) 精读。对文章重点或与自己学习紧密相关或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要认真读、反复读, 要逐字逐句地深入钻研, 对重要的语句和章节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还要做到透彻理解。同时要边读边想, 在文章紧要处和感受最深处勾点、圈画重点词句、批注文章中心, 并能立足全篇, 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好在哪里, 哪些地方值得自己学习借鉴。

(2) 略读。略读是精读的基础。对于一本读物来说, 可以几段几段地粗读, 也可几页几页地翻阅, 而不要探究某个字、词或句子的意思。俗话说的“一目十行”就是指这种走马观花式的快速阅读方法。这样能了解文章大概, 寻找作者的观点, 了解作者的思想, 可以增加阅读量, 可以用较少的时间浏览大量的书刊, 从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获得对有关读物的总的认识, 便于以后需要的时候去查找。我们在读书中, 只要善于把精读和略读结合起来, 就能取得最佳的读书效果。

2. 背诵与复述。

背诵是一种传统的阅读方法, 教师要指导小学生多读, 熟读课外阅读中优美的文句、精彩片段、名言警句、诗句等并复述。农村的孩子普遍口头表达能力不强, 因此, 复述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如小说《鲁宾逊漂流记》, 学生读后, 让学生复述主要内容, 背诵富有人生哲理的几句话, 加深了解笛福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自我牺牲的精神和战胜一切困难的非凡勇气。

3. 笔记与感受。

笔记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 可以摘录下来, 也可以将读书笔记做得更鲜活一些, 比如做成贺卡、书签等, 这样阅读也会变得更精彩, 更有实效。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 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丰富的语言积累。书读完了, 一定要谈自己的读书感受或写一写读书的体会。教师可以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 对书的渴望, 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 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三、培养阅读习惯, 养成阅读持久

1. 要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好习惯。

每读一本书, 一定要认真读完, 不要只翻阅主要情节, 不能只问谁是好人或坏人, 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和特点, 在头脑中形成生动、具体的形象。

2. 要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指导学生读书要边读边思考边写读书笔记。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首先要让学生在头脑中树立起“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如何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篇7

一、课内把阅读的“钥匙”——基本功交给学生

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作为小学语文教师, 在课堂教学中, 不要因为赶进度在阅读上包办代替、越俎代庖, 要从小教育学生养成以下习惯: (1) 经常查字典, 学会使用工具书。 (2) 无论朗读、默读、轻声读、齐读时要做到专心致志。 (3) 朗读时, 要做到精心、端庄、声音洪亮、音正句顺、认真揣摩作者写文章的词句语气以及标点符号的使用。 (4)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 要始终坚持纠正学生在字、音、声调、感情方面存在的问题。 (5) 默读、轻声读时, 学生要做到“三到”, 即手到、口到、心到, 边读边划出文章中的重点、难点、疑点以及形象生动的词语。 (6) 对文章中精彩片段, 教师要通过范读、指名读、议一议等形式, 让学生学会朗读, 以达到熟读成诵。 (7) 阅读时, 要根据作者写作的思想感情以及词语结构、标点符号, 词语词组之间要连续, 该停的地方要停, 要使用恰当的语调, 运用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阅读手法, 把文章的味道读出来。 (8) 无论是阅读散文还是韵文, 都应要求学生如吃东西一样, 细细咀嚼, 一字一词一个标点都不能轻易放过。 (9)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紧紧抓住“议一议”, 即课文中写了什么, 怎么写, 为什么要这么写;讲一讲:讲心得、讲体会、讲质疑;练一练, 即练读, 练笔;通过这三个环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师要善于在不同文体中探索、比较、去寻找一些作者在写作中常常使用或较为固定的、普通的、常用的有关审题、立意的格式或模式, 以便在学生阅读时一下就能抓住文章的“牛鼻子”, 提高阅读效率。

二、为学生创建课外阅读的平台

提高学生对语文阅读的认识。语文是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 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工具。从“认”、“知”的规律来讲, 只有通过认识阅读, 才能使自己在听、说、读、写几个方面去提高。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写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

1、通过家长会、家访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对丰富学生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性, 并向学生和家长介绍应该读哪些书籍。一般说, 低年级学生以拼音读物为主, 中高年级学生逐渐过渡到纯文字。选择读物要做到: (1) 内容要健康, 因为不好的内容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2) 符合儿童年龄特点。积极向他们推荐与当前语文单元主题相关的读物。 (3) 类型要多样, 阅读要广泛。古诗、儿歌、童话、寓言、小说、历史故事、科普知识等都应涉及。

2、为学生推荐课外阅读书籍。 (1) 课外读物要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比如《金色童年》、《校园趣事》、《假日行动》等, 这些文章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 文章的语言很容易与学生的已有经验产生共鸣。学生读这类文章, 会感到十分亲切, 而且理解起来也不会太困难。 (2) 课外阅读要与学生的心灵世界息息相通。小孩子天生爱幻想, 这就决定了他们爱读带有幻想的童话寓言故事。故事里面的人物是虚构的, 环境是假设的, 情节、事件也不是生活中实有的, 但幻想中却往往寄托了孩子们的希望和理想, 折射出他们的精神向往与追求, 故而对孩子们来说具有很大的魅力。因此像《太空历险记》、《阿童木》、《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鲁滨逊漂流记》等作品都能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 值得推荐。

3、课外阅读时, 要教以恰当的阅读方法。读书的方法能三种:精读、略读、浏览。小学生背诵的古诗词、名人名言之类可用精读, 童话故事一类可用略读, 可浏览一些报纸, 搜集信息资料。

4、激发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小学生爱看动漫的特点, 我鼓励他们看动画故事、儿童节目, 并利用早读和阅读课时间, 让学生听故事录音, 利用“课前三分展示”让学生上台讲故事、猜谜语、说笑语、背古诗。通过不同形式的展示, 使那些生动活泼的语言、曲折的情节、声情并茂的讲述诵读让学生产生浓厚的情趣。

为学生创建课外阅读平台的方法当然还有很多, 诸如教学生循序渐进地写读书笔记、写批注、写读后感等, 就不一一再叙了。

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篇8

根据以往经验,造成低年段学生阅读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除了课外阅读条件的限制,还在于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不浓厚,缺乏阅读指导的有效性。怎样才能让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爱上阅读呢?有以下策略:

一、选择适合的书籍

不同年龄的孩子有不同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也不一样,所以根据低年级学生识字不多的情况,适宜选择简单的、趣味性的配图注音读物。需注意:(1)最好是图文并茂的书籍。优美的图画可以促进孩子的右脑发育,可以丰富孩子头脑中的表象,对以后创造力的发展有好处。(2)最好是拼音版本的书籍。一本书不认识的字尽量控制在20%以内的书,孩子阅读起来才不会磕磕巴巴,才乐意读下去。否则,家长也可以和孩子共同阅读,识字和阅读同步进行。有了一个良好的起步,在学生的识字达到一定的量,阅读的水平也逐步提高之后,书籍的选择再从单幅图一句话到多幅图一段文,逐步发展到二年级时的读整本的稍厚些的书,以及较为浅显的非注音读物。

二、激发浓厚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面对低年级的学生,首先应该让他们寻找到读书的乐趣、体会到读书的乐趣,享受到读书的乐趣。很多时候,老师充当的角色便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和他们一起阅读,要“引”,要“激发”内心的感受,让他们尝到阅读的快乐。

1.通过故事引趣。在每节语文课的开始,声情并茂地给学生讲一个他们感兴趣的故事,学生看到老师讲得有趣,也会受到感染。这样,老师每天讲一个小故事,耳濡目染,学生会慢慢觉得书是那样神奇,书里有很多故事在等待着他,渐渐就热爱读书了。

2.利用质疑激趣。在讲故事时,老师故意设置悬念,可以培养学生听的注意力,也可以激发他们想读书的欲望。例如,我在讲完十二生肖的故事时,问道:老鼠那么小,还怕猫,它却要排在生肖的第一位。想知道为什么吗?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我却故作神秘:“想要知道答案呀,《十二生肖的寓言故事》里有!”这时发给他们拼音版的故事阅读,孩子们会读得很起劲。学生意犹未尽,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后面的内容,他们也会自觉去读书。

3.角色表演生趣。当学生阅读一定量的故事后,可以利用班队活动课或是午自习的时间,来进行讲故事比赛或是表演故事剧。记得有一个午间,孩子们把《猫和老鼠》演得惟妙惟肖,猫三次偷吃猪油,最后连好朋友老鼠也没逃脱它的魔掌的精彩演绎,至今令人记忆犹新。表演能力、模仿能力在阅读中渐渐提高。

三、教给阅读的方法

课堂阅读学习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再拓展到课外阅读。针对低年级的学生,我经常给孩子们一些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的方法。

1.圈圈画画。对成语、优美短语、比喻句、拟人句、精彩对话等好词佳句,引导学生用波浪线、三角形、圆圈等喜欢的符号勾划,培养其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再通过朗诵自己喜欢的片段、讲书中的故事、优美词句大接龙等形式,督促、鼓励孩子“眼记”“耳记”“心记”。

2.剪剪贴贴。孩子在阅读时会遇到大量的感兴趣的知识、图画,教师可以引导孩子根据自己的需要,把感兴趣的图片或内容剪下来,收集并有序地粘贴在一起,制作成独具个性的图画书或百宝书。孩子在阅读、制作的过程中既获得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还培养了动手能力,岂不是收获颇多!

3.读读想想。孩子在阅读的时候,要尽量引导其养成边读边想的好习惯。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呀?什么地方懂了?什么地方没明白呀?什么地方有趣?为什么好看啊?不一定要有答案,但各种各样的问题都要尝试去思考,这样可以帮助孩子提高理解能力,增强语感。

四、搭建阅读交流的平台

学生只是独自阅读是不够的,教师还要结合学生的阅读,有计划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汇报交流活动,给学生搭建交流、分享的平台。

1.每周五开展“畅言”阅读交流活动。起初,我会发给每个孩子一张《我的阅读宝库》记载单,用来记录每天阅读的情况,二年级以后还记录好词好句的摘抄等。每到周五,把记载单带到学校,利用最后一节课进行“畅言”阅读交流活动。首先是小组成员交流,每组4名学生谈各自的阅读收获,剩下的时间每组推荐一人作全班交流。此时的学生常常会滔滔不绝:谈自己阅读到的精彩片段,谈自己最近读到的一本好书,谈自己从书中明白的道理……在相互的交流中,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读书带给自己的快乐,情不自禁地滋生读书的欲望。在下一周里,孩子们会更加认真地去读书,也就变得更加有话可说、更加自信了。

2.每期末开展“比比读书量,好书天天读”的竞赛活动。每期末,我都在班会展示孩子们《我的阅读宝库》记载单,根据读书数量、记载等综合评选出来的“阅读大王”“阅读小能手”。通过评比,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持久的热爱读书的情感。

总之,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浓厚的课外阅读兴趣,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环节。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我们要相信孩子,不断创新、充实、改善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孩子们更轻松快乐地学习、阅读、成长,在小学低段便爱上课外阅读。

参考文献:

陈燕.谈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指导[J].小学教学参考,2008(15).

小学低年级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研究 篇9

研究之子课题小学低年级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研究开题

报告

建构语文教科书与《同步阅读》一体化阅读教学模式,可实现课

内外阅读的互动,满足儿童的需求,拓展阅读空间,整体提升学生语

文素养。我们不仅要在整体构建语文教学目标体系,改进课堂教学结

构,提高教学效果上下功夫,更重要的是加强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的研

究,提高儿童的阅读兴趣,不断增加儿童的自主阅读量,提高独立阅

读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弥补当前小学生阅读量普遍不足的需要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目标中十分强调语言积

累,而且进行了量化,“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每个学生在第一学段(1-2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

学段(3-4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5-6年

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第四学段(7-9年级)课外阅

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四套教材汉字的容量分别为人教版48.3万,苏教版37.3万字,语文版52.6万字,北师大版44.9万字。无论学

生使用哪套教材,在义务教育阶段不仅阅读总量达不到《语文课程标

准》的要求,也完成不了阅读兴趣,阅读习惯的养成,更不要说理解、鉴赏和良好语感的形成了。

(二)学生阅读能力较差亟待提高的需要

据教育人士多次调研和测评,小学生各项语文学习能力中,阅读

能力的水平较其它各项能力差。前国家教委曾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在云南、吉林、河北、陕西、江苏、湖南、广东、四川等8省进行过小学生语文学习情况抽样调查,调查的结果

是:在语文各项能力测试中,阅读能力测试成绩偏低。

(三)阅读品味有待提升的需要

2008年12月2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今天孩子们手中的课外书已经名不副实。调查结果显示83%的孩子有阅读课外书的愿望,但现在孩子手中“课外书”76%都是考试类书籍。

(四)不知如何读而茫然需指引的需要。

有的学生明白读书的重要,渴望读点好书,但面对书海感到茫然,不知选择什么书来读,怎样读,不少学生尝试过后觉得无成就感,于

是又放弃了。

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经,是最基本的学习方式。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苏州大学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在《阅读与中国教育改造》的演讲中呼吁“真正的阅读要从儿童开始”。他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必然是美丽的城市;让阅读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让阅读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让阅读成为我们的国家战略!”目前我国民众的阅读能力一直走低,导致国民素质降低。当前,读书的问题已经成为我们整个民族的大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还是在学校。我们作为教师肩负着这一伟大“工程”。因为一个人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主要是在学校养成的。学校教育如果离开了阅读,就不是真正的教育,只是训练。因此,“真正的阅读要从儿童开始,这才是解决中国教育问题最重要的手段,是中国素质教育突破口的最重要的选择和路径”。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现状调研

调查了解低年级不同性别不同班级的学生是否阅读课外书,喜欢阅读什么类型的课外书,喜好课外阅读的持久度,课外阅读能力如何,有些什么阅读方法等。

2、开展课例研究,指导如何进行课外阅读

根据调查资料分析小学低年级课外阅读现状,并开展课例、案例研究。通过备课制定教学设计,开展听课、说课、评课、总结反思及进一步提出新的构思等研究课外阅读指导的策略。

3、撰写科研论文

在开展课例研究的基础上,定期交流,总结经验,撰写指导策略的论文,并在班级、年级进行推广。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整体研究法。将语文教材与《同步阅读》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将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指导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课堂阅读教学必须向《同步阅读》延伸,《同步阅读》必须以课堂阅读教学为基础。

2、网络调查,借鉴国内外已有方法

3、、课例研究法。围绕本课题在本学段广泛、反复开展课例研究。课例研究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激发兴趣,增强学生课外阅

读的动力;创设读书环境;指导读书方法;选择最佳书目;指导学生以读带说促写。

4、、试验研究法。通过搜索国内外有关材料,借鉴已有得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预设好试验方案,并将试验方案分段进行试验。

5、调查反馈法。分段进行试验后及时调查其成效,收集、整理学生的反馈情况。

6、经验总结法。在开展课例、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定期调查收集整理阅读指导策略试验的成效,并反思、总结,形成文字材料,撰写相关论文。

五、课题实施计划

(一)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0.4-2010.6)

1、选题申报、理论学习

2、确立研究课题的问题

3、拟定研究课题开展计划和进行方案

4、把研究具体任务进行合理分配

5、对调查问卷的内容及调查问卷的纸张进行准备

(二)第二阶段:研究、试验阶段(2010.9-2010.12)

1、(明确调研目标)课间现状调研:调查了解低年级不同性别不同班级的学生是否阅读课外书,喜欢阅读什么类型的课外书,喜好课外阅读的持久度,课外阅读能力如何,有些什么阅读方法等。

2、网络调查,借鉴国内外已有方法

3、开展课例研究,预设实施方案

4、分段进行试验

5、试验成果反思

6、总结指导策略

7、策略推广、普及

(三)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0.12-2011.9)

1、实施调研

2、资料整理

3、申报结题

(四)第四阶段:推广阶段(2011.9-)

1、指导策略结集

2、校内推广

如何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篇10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1. 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开始得越早越好。

细心的你应该发现, 你给婴儿读书时, 他可能会瞪大眼睛听, 但只要他不哭闹, 就证明他的语言和理解能力在悄悄地发生变化。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让学生从小在父母的影响下养成爱听书、读书的习惯。

2. 读书的习惯最好遍及家里每一个人。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我们的家长首先要起个表率作用, 也要读书。若自己从不读书, 强求孩子爱读书, 是难以说服、打动孩子的。还有, 如果一个家庭每到中午、晚上都是电视的声音, 那么怎能培养出爱好读书的孩子呢?教育家马卡连柯说:“不要以为你们同孩子谈话, 命令他的时候才进行教育。”其实, 我认为那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才更深刻, 更加根深蒂固。所以, 给孩子买书的时候, 也给自己买一本。然后好好读, 和孩子交流。亲情也需要经营培养, 对于一个家庭而言, 这是获利最大的投资。

3. 学生要有自己的书柜。

建议家长有条件的话给孩子添置一个书柜, 或者把大人的书柜分一部分给他, 和孩子一起把他的书贴上标签, 分类摆放。此外, 还要帮孩子准备几本工具书, 学生是喜欢存书的, 而且我认为存书比存钱更好!

4. 帮助学生选好书。

对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来说, 书多一些当然好, 但从重要的、需要长期培养的方面来说, 书并不是越多越好, 多了就会杂乱。小学阶段的学习并非像有的人想得那样简单, 仅是“靠天收”就能取得好成绩的学生实在是凤毛麟角。因此, 根据学生的情况, 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1. 创造良好的读书条件。给学生一个安静、文明的学习环境。这也是学生的权利。

2. 要成为学生读书的伙伴。

只有热爱读书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爱读书的学生。教师首先要喜欢阅读, 了解书籍的内容, 这样才能指导学生阅读, 用自己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带动学生阅读, 不认识的字要指导, 也可以读给学生听。这样, 可以增大学生的识字量, 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促进他们的情感发育, 更重要的是能培养他们读书的兴趣, 从而使学生自觉自愿地去读书。对于这一点, 美国教育家吉姆认为:读书给学生听的作用“仅次于拥抱”, 在这样的拥抱下, 学生读书的兴趣上来了, 热情高涨了, 慢慢地, 学生对读书的态度就会变成“我要读”。

3. 我们除准备布置些常规家庭作业还要布置些阅读作业。

那么, 学生在家里也就会利用时间来读书。课外阅读就是家庭作业, 不是可读可不读。所以, 要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 每天指定一定量的阅读任务, 要求学生读得正确、流利, 基础好的可以强调“有感情地朗读”, 一定要讲究读的质量。千万不能只限定读书时间而不管读的效果, 那样会使学生养成“磨洋工”的坏习惯。我们要坚持通过登记卡来检查, 并利用每周的阅读指导课进行讲评。只要我们坚持下去, 保证学生会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4. 一定要多赏识、多鼓励学生。

平时和课上要经常倾听孩子述说读书的内容和体会, 分享他们的快乐, 真诚地、热情地赞扬他们、鼓励他们。只与他的昨天作纵向比较, 不提超出实际的要求, 不贬低他们。适时地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1) 引导学生学会思考。让学生成为更好的读者, 就要让他们边阅读边学会思考。如果我们在阅读时, 仅仅是“阅”了、“读”了, 甚至是背下来, 但不进行思考, 这样的阅读, 谈不上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也就不能把书本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知识, 要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设疑善问、熟读精思、理解感悟能力的培养。 (2) 与学生开展讨论。阅读之后的讨论, 有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提高写作能力, 同时阅读和讨论也是心灵净化的一部分内容。讨论可以使学生更明晰是非、善恶, 感受好的品格, 更深刻地理解生活。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开展阅读之后的讨论。如果一开始导向性过于明确, 学生就会选择沉默。我们可以和学生就书中的角色、情节、书本如何向我们展示新的观念等展开讨论。学习欣赏其中的精华, 敢于说出自己的见解。 (3) 鼓励学生应用于实践。我们还应关注学生在阅读生活中的积累。当发现学生对他们所阅读的作品写下心得, 学会将所阅读过的内容剪剪、贴贴, 做一份周报时, 我们一定要赞赏他们的成功, 并希望他们能坚持下去。学生一旦把读书视为生活的一部分, 好读书、读好书, 那么无论在阅读能力上, 学习潜能上, 语文素养上, 都会给我们一次又一次的惊喜。总之, 如果一个人能在他的幼年时期就养成坚持阅读的好习惯, 将有益于他终身的发展, 因为书是人类进步的摇篮, 是人类永远的朋友。

参考文献

[1]胡艳萍.提高高中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对策[J].成功 (教育) , 2007, (07) .

[2]赵文强, 程文龙, 李来宝, 程秀华, 张文华.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提升语文学习意义[J].黑河学刊, 2010, (01) .

[3]鱼国超, 邓龙飞, 石风华, 刘力扬, 王立军.语文新课标对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新发展[J].新课程研究 (基础教育) , 2010, (02) .

上一篇:临床法医学下一篇:舞蹈进音乐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