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化学与生活》论文九篇

2024-06-19

苏教版《化学与生活》论文 篇1

1.苏 教版 《实验化学 》模块的思路先进性探讨

苏教版《实验化学》主要将高中化学实验课程部分进行合理划分, 通过化学基础实验部分加强和巩固学生对于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 而拓展部分则是对学生化学基础知识的深化和补充, 实现化学基础知识的巩固和迁移, 在巩固高中生化学知识基础的同时, 实现对学生化学研究方法的训练和培养, 达到双赢的效果。

(1) 将基础实 验与拓展 相结合 , 实现知识与 技能的融合 。

苏教版《实验化学》模块主要通过将拓展实验课题设置在教材的特定位置, 将基础化学实验与探究型化学实验相结合深化基础化学教学, 达到化学知识和化学探究方法融合教授的目的。苏教版《实验化学》模块通过基础实验教学, 在保证学生掌握基础化学知识的同时, 借助拓展板块训练学生的类比能力和创新能力, 从而使学生举一反三, 并实现自主学习, 达到对化学实验技能和方法的深化。

(2) 重视化学 研究方法渗透 , 教授学生 方法。

苏教版《实验化学》通过在基础化学实验中融入化学实验的研究方法, 培养学生化学自主研究能力。例如, 在化学元素的分离和提纯的拓展专题中, 将方法优选的研究思想融入到海带碘元素分离和提纯的研究主题中, 不但教授学生如何借助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实现对化学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还培养学生方法优选的意识。因此, 苏教版《实验化学》重视化学研究方法的渗透, 实现对学生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的双重教授, 在完成基础实验部分的学习后, 通过拓展部分的深化, 实现化学知识的迁移和向化学研究方法的合理、科学的过渡。

(3) 加大实验 设计内容比 重 , 训练学生思维能力 。

苏教版《实验化学》综合考虑现今学生的学习和思维能力, 适当加大了化学实验设计的比重, 在合理的程度上训练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在试验操作原理方面, 苏教版《实验化学模块主要从化学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两个方面实现对思维能力的训练;在实验反应原理方面, 苏教版《实验化学》模块主要以化学反应的反应本质和反应条件为基础, 通过对试验中定量关系的分析实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在化学装置原理方面, 模块主要从不同化学仪器的配合方面实现对思维能力的训练。

2.苏教版 《实验化学 》模块理念先进性研究

(1) 将生活中 的化学融入 到实验课 题中。

化学来源于生活, 存在于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 如淀粉的显色试验、蔗糖的燃烧试验、干电池化学反应模拟和食醋中醋酸的实际含量等[2]。苏教版《实验化学》将生活中的化学融入到教材的内容中, 摒弃了死板的传统化学教学, 实现了化学课题的生活化, 让化学教学更贴近生活, 激发了学生的化学实验学习兴趣。学生能够将化学实验中学习到的知识通过日常生活进行反复认知和升华, 从实质和根本上了解化学的价值, 并在生活中完成化学学习, 强化化学教学效果。

(2) 重视实验设计 的绿色化。

苏教版《实验化学》中的不同类型的实验都是基于绿色化要求和可行性分析设计的, 具有环保性、经济性和可行性。其中, 化学使用的相关仪器都是高中化学常用仪器;实验的化学材料均是依据无毒无害、绿色化无污染的目的选择的;化学实验的相关指导都是在基础知识上深化的; 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遵循可持续性原则、绿色原则。

(3) 加强基础 知识的学习和迁移 。

苏教版《实验化学》通过基础知识、试验方案设计和拓展部分的合理配合, 在加强对学生化学基础知识的教授的同时, 实现基础知识与研究能力的迁移, 深化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理解, 为下一步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迁移, 将会巩固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 实现分析和研究能力的提高。

(4) 提高实验的趣味 性和启发 性 , 拓展化学思维 空间。

在化学课题的设计和选择过程中, 苏教版《实验化学》通过拓展课题提高了化学实验的趣味性和启发性, 例如:淀粉的显色试验、蔗糖的燃烧试验和干电池的模拟实验等。在合理的情景启发条件下,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推动化学问题的解决, 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5) 注重实验基本技 能的培养和应用。

苏教版《实验化学》中试验专题多是通过特定的实验设置对实际操作提出合理的要求, 通过化学实验中称量、溶解、滴定、过滤、萃取等基本操作步骤及程序的设计[3], 使学生逐步了解不同实验的化学程序和步骤, 并通过反复的化学实验操作逐步熟悉和掌握化学实验基本程序, 从而增强学生基本试验技能, 深化学生对于化学步骤和程序意义和重要性的理解, 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学生化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汉强.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实验化学》模块教学探析[J].成才之路, 2008 (32) .

[2]刘怀乐.给苏教版高中化学1、化学2的某些实验内容注释[J].化学教学, 2011 (6) .

苏教版《化学与生活》论文 篇2

关键词:新课程,苏教版模块教材,编写,问题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 全国的新课程改革越来越频繁, 浙江省作为全国的试点省市之一也在积极参与新课程的改革。但浙江省以往的课程改革仅停留在对教材内容的编写顺序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对教学内容上加以丰富以增强可读性, 使其更适合当时教学的需要, 而现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采用的模块化教学, 完全改变了原来的课程思想, 从学生需要出发, 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精神, 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和发展需要, 做到因需施教, 使人才的培养更适合个人发展的需要和现在社会发展的需要。

浙江省高中化学采用的是苏教版教材, 它具有贴近生活、关注环境保护、内容材料新而且丰富、练习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等诸多特点, 这些特点也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方便和乐趣。但是在教学实践中, 许多教师也发现了教材模块化后在编写中存在的一些不适合模块化教学的问题, 这些问题严重困扰和影响了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 下面就笔者在教学过程遇到的有关模块内容谈谈教材编写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不同模块间教学内容和概念的统一问题

模块教学分为必修和选修, 必修是为了所有学生具备现代中学生应该具备的化学基本素养, 必修内容的学习也是为学生学习选修内容提供必备的化学基础知识, 而选修又有多个模块, 不同模块间不可避免地都会涉及到相同的概念和内容。譬如, 苏教版化学必修2中有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电化学、有机化学、物质结构等内容, 而选修模块也有《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和《物质结构和性质》等内容。作为同系列、同学科的教材, 不同模块对同一内容和概念应该保持一致的描述, 否则会对教学带来很大的混乱, 使教师和学生都难以适从, 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使用带来很大的干扰。而苏教版化学教材中不同模块对同一内容和概念存在不统一的现象。如对热值的概念, 在《化学2》中的热值概念为在一定条件下单位质量的物质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 而在《化学反应原理》中热值的概念为1g物质完全燃烧的反应热。首先单位质量和1g是不一样的, 单位质量可以是1g, 也可是1kg、1mg等;其次, 放出的热量和反应热的含义也不同, 放出的热量无“+”、“-”之分, 而反应热是有“+”、“-”之分的。为了和反应热的概念统一, 笔者建议将热值定义为单位质量的物质完全燃烧的反应热。再如, 还原性糖与新制氢氧化铜溶液反应实验操作条件, 在《化学2》第76页的“活动与探究”中葡萄糖与新制氢氧化铜溶液反应是不需要水浴加热的, 而在《有机化学基础》第93页的“活动与探究”中却要水浴加热。

二、模块化教学内容的深广度问题

确定教学内容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 当然不同的教育家有不同的主张, 但要求比较全面的应该属塔巴 (Taba提出的六项选择教学内容的标准, 他是从学校在社会中的功能、社会的需要和要求、学习者和学习过程、知识和学科的性质等方面提出的。其中第3条就是有关教学内容广度与深度的, 他认为所选择知识的范围和深度要配置合理, 使能达到精选内容、减轻学生负担、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目的。笔者认为苏教版选修模块某些教学内容的选择, 没有体现这一精神, 深广度都过大。譬如, 《有机化学基础》中有关原子轨道、顺反异构、旋光异构、比旋光度概念等内容;又如, 《化学反应原理》中有关盐桥、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断 (熵的概念) , 以及《实验化学》中电池极化、利用赤血盐对亚铁离子的检验等内容, 这些内容都是原教材中没有的, 这些内容的增加明显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 上述的教学内容的难度也比较大, 概念比较抽象, 这也违背了塔巴提出的6条中第5条———教学内容的选择不要考虑学习的可能性和适应性, 即选择的教学内容要适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当然, 也并不是不能增加学习内容和把有难度的教学内容都不应该列入学生的学习, 但是要新增学习内容或将难度较大的内容列入教学内容, 应该有其必要性。譬如, 化学平衡常数内容虽然是新增加的内容, 而且难度也较大, 但通过对化学平衡常数的学习可以加深对化学平衡概念的理解, 而且对后续知识, 如电离平衡、沉淀溶解平衡的学习 (尤其是概念的理解) , 都可以带来很大的帮助, 所以是必需的和有益的。因此, 不仅应该列入学习的内容, 而且应该下大功夫去学, 让学生学得透彻。但上述内容中原子轨道、旋光异构、比旋光度、盐桥和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断、电池极化、利用赤血盐对亚铁离子的检验等内容, 不仅难度较大, 而且对进一步学习毫无意义, 所以笔者认为没有学习必要, 建议修订时能删去这些内容。

三、不同模块间的知识衔接和内容重复问题

苏教版课程设计有明显的螺旋式学习的思想, 应该说优点是显而易见的, 非常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巩固。但是, 进行螺旋式学习必须做好两个工作, 一是要有螺旋的周期。如果周期过长, 就会失去螺旋的意义, 因为重新学习相关内容时学生已将原来的基础知识忘的一干二净, 又要重新进行学习, 这样就很浪费学生的时间, 会明显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二是要注意知识的衔接。如果没有做好知识的衔接, 就会出现内容的简单重复, 从而重复学习, 既浪费时间、又没有必要。既然是螺旋, 就是应该不是简单的重复, 而是要在原来内容上有所提高。苏教版在选修模块和必修内容衔接时, 存在着不少不必要的重复。以《化学反应原理》 (选修) 与《化学2》 (必修) 为例, 《化学2》已有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放热吸热反应概念及其与反应物和产物能量大小的关系、反应热与键能的关系、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热值的概念、原电池原理、化学电源中的部分内容、强弱电解质的概念等内容都有许多是简单的重复, 在进行《化学反应原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 就会有点像在进行复习课教学, 教师教得别扭, 学生学得不舒服。建议在教材进行修订时, 对这些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 使使用者在使用时感到内容虽然似曾相识, 但却有所提高, 做到周而不复。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模块教材在编写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希望本文能为新教材重新修订时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使苏教版各模块教材更适合模块化教学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祖浩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反应原理 (选修) (第3版) [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8.

[2]王祖浩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 (必修) (第4版) [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7.

[3]王祖浩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有机化学基础 (选修) (第2版) [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8.

苏教版《化学与生活》论文 篇3

【关键词】化学 活动与探究 教学 思考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5-0-01

1 化学1活动与探究的分类汇总

碳酸钠的性质、氢氧化铝的两性、铝的性质、铵盐的性质为性质类,胶体的性质与溶液有何不同、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比较、碳酸钠与碳酸氢钠性质的比较为比较类,氯气溶解水后是否与水发生反应?氯水中的成份?、用氯化铁溶液与铜反应应制作印刷电路板、二价铁与三价铁之间转化的条件原理类,铵根离子、氯离子、硫酸根离子的检验、钠元素、钾元素的检验为检验类,配制100ml0.1mol/LNa2CO3为操作类。

2 对活动与探究栏目的处理

2.1 精心创设问题情景,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探索性实验,以学生活动为主,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但目前教材中探索性实验数量太少,可以改部分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我们可以采用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让学生通过提出假设,实验探究自己得出结论。

例1:氯气溶解水后是否与水发生反应?氯水中的成份?可以向学生展示一瓶饱和氯水,让学生观察氯水的浅黄色。学生很快可以想到因为氯气是黄氯色的,溶于水中使溶液呈浅黄色。接着演示如下实验:将一张一半干燥,一半湿润的红纸放入一瓶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发现湿润的一半褪色,干燥的一半没有变化。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呢?(为学生创设出一个可供探索的问题情景)。然后组织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再组织全班同学进行交流。当学生们完成了实验探究之后,教师再给学生做出解释归纳出:氯气溶于水不仅是一个溶解的过程,同时还伴随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次氯酸这种可以使染料和有机色质褪色的性质叫做次氯酸的漂白性。这种验证性实验的顺序进行调整,变成探索性设计。通过探索性实验,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兴趣,训练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2 正确指导,避免只“探”不“究”

化学基本技能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基础,而新教材对活动探究的内容叙述过于简单,缺少详细而明确的提示和引导,不利于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故教师对基本操作要做好示范,并对每步操作要领做好讨论和总结,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从而能正确、快速、安全地进行实验并获得可靠的实验结果。这些基本操作包括有:酒精灯的使用、药品的取用、滴管的使用、给物质加热的方法、洗涤仪器、天平的使用、过滤及蒸馏的方法等等。教师可以在学生动手做探究实验前,细致、全面地考虑学生探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疑问和学生容易忽略之处,通过提问、讨论、引导的方式使学生理解透彻,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严谨细致的操作。

例2:在讲到铵根离子、氯离子、硫酸根离子的检验时,有些学生只根据书上的步骤做完就好,只探而不究。我们可以在学生做实验时设置一些问题。1)向NH4Cl、KCl溶液中各滴加几滴AgNO3溶液和稀HNO3后,现象一样吗?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向(NH4)2SO4、K2SO4溶液中各滴BaCl2溶液和稀盐酸后,现象一样吗?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3 将活动与探究向课外拓展,让学生体会探究的乐趣

探究的动力源于兴趣,兴趣源于问题疑惑,探究过程就是学生不断明白事物真相、消除疑惑、解决问题的过程。虽然学生所学的知识多是间接知识,但对于他们来说依然是未知的,只要精心设计,就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探究的乐趣。对于教材大部分探究型实验,需要探究的问题、探究活动的具体方案已经呈现出来,只需要学生按照教材上的预设方案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得出结论即可,这样的探究过程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趣味性并不十分强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通常应丰富实验过程,提高实验的趣味性。

例3:在讲焰色反应时书上只讲了让。学生取一根铂丝(或用细铁丝代替),放在酒精灯(或煤气灯)火焰上灼烧至无色。用铂丝蘸取少量的KCl溶液,置于火焰上灼烧,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火焰颜色。再用稀盐酸洗净铂丝,并在火焰上灼烧至无色,蘸取少量K2SO4溶液重复以上实验。这个实验做起来学生的感觉只是一般。但如果让学生课外自己查资料将做成美丽的火把,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溶液。如(氯化铜、氯化钙)。当学生把美丽的火把一下点燃时,学生的那种成就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3 在教学中存在的困惑

3.1 课时不足

新教材难度虽然下降,但容量大,教师要花大力气完成新课教学。这无疑会挤占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的时间。以苏教版化学1为例。四个专长题共有十个单元。按教材编者建议,需要34课时。按每专题讲评3个“课时练习”及书本课后练习,需要12课时。每个专题按复习、测验和讲评三个环节计算,每个环节最少耗时一节课,四个专题需要12课时。每学期都有一个黄金周假,期中和期末各占用一周,共9课时。以上各项合计耗时67课时。每学期按20周计算,高一化学每周开两节课,共有40课时。教师只完成新课教学尚且不够。即便每周开三节课,每学期60课时,仍然无法保证教师完成教学的全部环节。事实上,教师不得不借用老办法,大部分实验探究,按过去演示实验的方法,由教师做给学生看;`抽出一部分实验,让学生到实验室集中完成,也就是过去的分组学生实验。或者借用晚自修、周六时间加重了老师自己的负担。这说明高化学课程改革,还难以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真实过程。

3.2 硬件设施不够

高中化学历来没有让学生独立探究解决化学问题的传统。一般只是在开公开课时进行一些探究的分组实验。实验室建设尚未跟上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改革要求,对学生获得实验探究能力存在诸多问题。以我校20个班的化学课计算,平均每天至少有3至4节的实验课。一个实验员和两个实验教室根本。加上仪器维护、补充药品消耗,实验室根本承担不了以上工作量。以上情况还未考虑学生选修不同的课程。

3.3 评价制度滞后

化学与生活苏教版全册教案 篇4

镇江市实验高级中学化学教研组

专题 2 营养均衡与人体健康

第一单元

摄取人体必需的化学元素 【三维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人体的必需元素,了解人体中的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并知道它们各自的生理功能;

(2)了解血红蛋白中二价铁与氧气结合的原理,能解释煤气中毒原因;(3)通过学习,认识合理摄取人体必需元素的重要性,养成健康良好生活习惯。(4)通过活动与探究,初步学习检测加碘盐中碘含量的方法,认识合理补碘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人体必需元素的学习,了解人体中的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及其各自的生理功能,从而理解化学与营养均衡及人体健康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化学知识重要性。【教学重、难点】

1、了解人体元素的组成。

2、了解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作用。【教学方法】

阅读比较、实验探究、讨论、归纳法 【教学过程】

[引入]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的饮食水平也逐渐提高。吃得好是否就身体好呢?如果饮食不合理会引起营养不良。如何才能使身体更健康呢?色彩斑斓的大千世界的万物是由100多种元素组成的,而我们人体中的元素约有80多种,含量较多的有11种,约占人体质量的99.5%。[阅读]P42 表2-1 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必需元素

[讲解]在人体中含量高于0.01%的元素称为常量元素(或称宏量元素),含量低于0.01%的元素称为微量元素,对人体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阅读与思考1]什么叫人体的必需元素? 必需元素:有些元素是人的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被称为必需元素(也称为“生命元素”),目前已确认的有 27 种。根据这些元素在人体中含量的高低,可分为 常量 元素(含量高于0.01%)和 微量 元素(含量低于0.01%)。[多媒体显示](佝偻病患者)

-《化学与生活》

镇江市实验高级中学化学教研组

[阅读与思考4]铁元素在人体内有哪些作用?

铁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中含量最多的一种。如果体内缺铁,人易患缺铁性贫血;儿童缺铁还可能造成智力发育迟缓。食用含铁丰富的食物或口服补铁剂可以补充铁。我国推广的铁强化酱油可帮助预防缺铁性贫血。过量补铁也可能造成铁中毒。[讲解]另外我们再介绍其他的一些微量元素在人体中的作用。[投影]人体中的“吉祥三宝”

健康助手——锌

锌是人体智力发育、生殖遗传、免疫、内分泌、神经、体液等重要生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物质。含锌丰富的食物如肉类中的猪肝、猪肾、瘦肉等;海产品中的鱼、紫菜、牡蛎、蛤蜊等,其中牡蛎含锌最高,每百克含锌为100毫克,堪称锌元素宝库;豆类食品中的黄豆、绿豆、蚕豆等;硬壳果类中的花生、核桃、栗子等,均可选择食用。

人体卫士——铜

铜参与人体内多种金属酶的合成,具有促使心脏和血管壁保持弹性之功能;铁是人体造血的重要原料,但必须依靠铜元素的帮助。富含铜元素的食物除海产品外,还有蚌、黄鳝、羊肉、肝、黑木耳、豌豆、蚕豆、芝麻、白菜、萝卜苗、葡萄干、西红柿、果仁及豆制品。

生命灵丹——硒

硒被称为主宰生命元素的微量元素,它有控制癌细胞发育的作用,可破坏沉积在动脉血管壁上的胆固醇,防治心脑血管病。硒在小麦、玉米、大白菜、南瓜、大蒜和海产品中。

[小结]微量元素同其他元素一样,受体内平衡体制的调节和控制。摄入量过低,会发生某种元素缺乏症;但是摄入量过多,微量元素积聚在生物体内也会出现急、慢性中毒,甚至成为潜在的致癌物质。大量流行病学调查证实,环境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对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土壤和水中缺锰,可能是芬兰和中国某些地区癌症发病率高的原因。

[课堂小结]本课学习了人体的必需元素,并知道它们各自的生理功能。通过学习,我们应该认识合理摄取人体必需元素的重要性,养成健康良好生活习惯。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

摄取人体必需的化学元素

1、人体的必需元素;

2、人体内含量最丰富的矿物元素;

3、碘元素在人体内中的作用;

4、铁元素在人体中的作用。【教学反思】

苏教版《化学与生活》论文 篇5

化学实验能力是化学科学探究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能力, 其核心是化学实验思维能力。因为不管是化学实验操作和观察, 还是提出与确定化学实验问题、设计实验方案, 以及由实验现象、事实或数据的分析形成的化学概念、建立的化学理论、得出的化学规律、解决的化学实际问题等, 都离不开化学实验思维。可见, 要培养和发展中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 首先要着力培养他们的化学实验思维能力, 形成合理的能力结构, 以促进其发展。

一、思维导图与实验思维

在现代图式理论中, 思维导图被认为是认知框架, 它使信息有序地储存在记忆中。在思维导图中, 实验知识是经过整理加工的, 依据各知识点内在关系的不同发生着各种各样的联结, 从而形成知识网络。通过思维导图可将化学实验知识从无序转化为有序, 将隐形实验思维转化为可视化, 从而有利于学生运用实验知识来解决实验问题。

化学实验思维品质是在化学实验思维过程中逐步养成和发展的, 它反映了化学实验思维结果的质量, 体现了个体化学实验思维的水平高低, 是衡量个体化学实验思维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强大的图形思维工具, 是有利于认知的建构与发展的, 有利于提升学生实验思维能力。作者就运用“思维导图”优化实验专题复习模式, 提升学生实验思维能力进行了实践与探索。

二、优化复习模式, 提升思维能力的实践探索

(一) 构建问题框架, 培养分析能力, 提升思维深度

思维的深度集中表现在具体进行实验思维活动时善于深入思考, 抓住其本质和规律, 从而圆满地解决问题, 但很多学生在这一方面却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我们都知道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 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多的来源于是否能发现问题, 但如何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始终是我们传统教学中很难解决的问题, 学生对化学基本知识倒背如流, 但很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作者在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构建问题框架, 设置问题情境, 让学生来提出问题, 通过分析实验原理、操作、现象的本质, 从而抓住实验的主要矛盾来揭示实验原理、操作、现象的根本原因及其结果。

【案例1】“滴定分析”实验知识分散在苏教版《化学反应原理》 (酸碱中和滴定—滴定基本操作) 与《实验化学》 (食醋总酸量的测定—滴定分析法) 中, 作者在复习滴定分析专题时, 先通过复习“滴定分析”实验基础知识, 构建出问题框架图 (见“思维导图1”) 。当学生遇到问题时, 能围绕相关主题进行充分联想、发散性思考, 将与主题相关联的知识分层、分类进行管理, 使“思维导图”真正成为“学习地图”。在课堂上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交流, 教师整理形成研究性问题。

(1) 有关标准液的问题: (1) Na OH标准溶液为什么要二次配制? (2) 基准物质的必备条件? (3) 电子天平的操作方法? (4) Na OH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方法? (5) 实验中标准液用量要求? (一般读数误差有±0.01 ml的绝对误差, 一次滴定需要两次读数, 可能造成最大误差是±0.02 ml。为使滴定读数相对误差≤0.1%, 消耗滴定剂的体积就需≥20.00ml) 。

(2) 有关滴定操作的问题: (1) 滴定管使用第一步操作? (2) 哪些仪器需要润洗? (3) 移液管吸液与放液操作?管尖残留液体是否吹出? (4) 滴定管如何装液、读数? (5) 滴定过程操作要求? (6) 滴定管尖嘴外悬而未滴的液滴如何处理? (7) 滴定终点如何判断? (3) 有关误差分析问题: (1) 指示剂选择误差? (2) 标准液配制误差? (3) 过程操作误差? (4) 实验数据处理误差? (4) 实验拓展问题: (1) 如果滴定的终点没有控制好, 即Na OH过量, 溶液显深红色, 如何补救? (2) 什么是相对误差与绝对误差? (3) 传感技术在定量分析中的应用?等。然后指导学生针对以上问题开展“研究性学习”, 通过学生交流、师生讨论解决问题, 学生课下补充、完善“思维导图”。

当学生置身于一个新的问题情境时, 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对核心问题进行较为系统地分析与判断, 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性因素或关键环节, 利用存储在头脑中与核心问题相关联的“知识群”, 而不是对单一的“知识点”加以分析、判断和解决, 从而提高了学生解决难点问题的能力, 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深度。

(二) 构建知识网络, 完善知识结构, 提升思维广度

知识广度指的是一个人表现出来的知识量, 而思维广度则是思维对知识的一种整合能力和延伸能力, 是思维通过对事物的联系方式和相互作用的认知。如果说知识广度是“量”的范畴的话, 思维广度则属于“质”的范畴, 其中有深刻的联系性也有明显的差异性, 并存在作用和相互作用的转化关系。如大多数学生不善于全面、综合性地考虑实验问题, 在认识与处理实验问题时, 不能从各个方面去分析矛盾, 既不能看到矛盾的一般性和普遍性, 又不能看到矛盾的具体性和特殊性。因而在进行思考问题时, 学生常常只注意实验的局部而造成片面、孤立地看问题, 而不能把各种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思考。

【案例2】高中化学实验知识分布在各册教材中, 没有系统性。如“混合物分离与提纯方法”实验知识分布在《化学1》《化学与技术》《实验化学》等教材中, 在复习中可应用“思维导图”归类专项知识 (见“思维导图2”) 。在知识归类基础上对实验操作进行专项分析, 弄清实验原理、仪器操作方法与使用范围等问题。

分离和提纯的化学方法还有 (1) 增加法:把杂质转化成所需要的物质, 如通过热的Cu O除去CO2中CO;通过Na HCO3溶液除去CO2中SO2。 (2) 络合法:利用混合物中某种组分可以形成络合物的性质来分离提纯物质, 如分离Al2O3和Zn O等。

在复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归纳, 并把实验方法进行拓展, 以扩大学生知识面, 完善实验知识结构。如海水淡化有蒸馏法、膜法 (电渗析、反渗透) 、冷冻法、离子交换法等多种方法, 让学生通过各种方法比较, 了解海水淡化的方法、原理、应用, 海水淡化的根本问题在于寻找能耗低、效率高、对设备投入要求不高的技术手段。

通过构建专项知识网络, 完善实验知识结构, 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广度。通过学习归纳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思维导图”, 这样在具体应用中学生能根据物质或离子的性质, 选择合适的方法和试剂除去杂质和分离混合物。

(三) 克服思维定势, 培养发散思维, 提升思维活度

发散思维方法又称辐射思维法, 它是从一个目标或思维起点出发, 沿着不同方向, 顺应各个角度, 提出各种设想, 寻找各种途径, 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方法。与发散思维相对立的, 是固着性思维, 也叫思维定势。思维的灵活程度与独创程度统称为思维的活度, 很多学生思维品质中缺乏的就是难能可贵的“活度”:不善于根据事物发展的具体情况, 及时地提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新实验方案, 不善于应变, 更难于独创, 因而常常在实验应用中受挫。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思维定势的负迁移会妨碍问题的解决, 极大地影响到创新思维的发挥。因此, 在实验教学中要克服思维定势, 培养发散思维, 提升思维活度。

【案例3】图3是学生对“一瓶多用”初步讨论后画的思维导图, 中学化学实验中“一瓶多用”一般可归纳为四大类:洗气瓶、贮气瓶、集气瓶、安全瓶 (见表1) 。

但这类训练很难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新应用能力。因此, 在学生掌握实验基础知识前提下, 要拓展学生实验思维, 达到创新应用。可依据上述“思维导图”可以提出以下拓展性问题: (1) 瓶中液体装水外, 能否换成其他液体? (2) 瓶在使用时可正向放置, 能否反向放置? (3) 瓶中二导管可以是长进短出或短进长出的原因? (4) 这装置还有其他用途吗?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归纳出新用途 (见表2) 。

根据以上思维拓展, 完善思维导图 (见“思维导图4”) 。

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是启迪学生在原有实验装置的基础上, 进行创造思维的一种方式, 中学化学的演示实验及学生实验有许多可改性, 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对实验进行改造, 以期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鼓励学生对其进行变通、修正、锻炼他们的创造思维意识。改进实验方法的思维训练常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改进实验装置:鼓励学生学会一装置多用,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2) 调整实验仪器及条件。 (3) 替换实验药品。 (4) 增加可控因素。 (5) 优化操作程序和实验组合等。实验的改进是认识深化的必然, 更是表现创造力的发展过程。要完成一个实验的改进工作, 用必备的知识储备进行加工思考是对他们理论逻辑思维的锻炼过程, 理论思维与实践思维的结合过程, 也体现了他们思维深化的过程。

三、教学效果与反思

在不同学生的“思维导图”里, 学生对知识注入很多的自我思考, 并以图像的形式呈现出来。因此, 学生的“思维导图”是个性化作品, 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思维特点。开展对学生“思维导图”作品评价, 能够发现每个学生的知识结构, 了解其学习进展和内心思维活动的情况, 以便给出即时诊断, 改进教学, 关注各个层次学生的进步。一方面在教师引导下, 展开基于思维导图作品的对话, 在对话交流的互动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究;另一方面, 要引导学生总结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体会, 反思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存在的思维上的不足, 完善思维结构。

通过“思维导图”运用于化学实验专题复习, 能有效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 促进了学生的意义学习、合作学习和创造性学习, 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思维品质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化学成绩;教师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策略, 提高了学习能力与教学设计水平, 提升了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促进了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使师生获得了共同成长、进步与发展。

苏教版《化学与生活》论文 篇6

二年级学生已懂得优美环境会给人的身心带来益处,也懂得花草树木需要人的呵护,本课旨在进一步地激发学生用实际行动爱护花草树木,保护和美化环境。本课教学中值得改进的是最好把这次教学活动放在室外绿地进行,在讨论游戏中注意组织管理,提醒学生

注意绿化,不破坏花草树木。

7——《我和春天一起玩》教学反思

本课的重中之重——“玩”。怎么玩?玩什么?怎么样才能玩的开心,玩的健康,玩的有乐趣?我先让孩子们去说说春天给自己的感受,然后小组讨论春天可以做哪些有意思的事情。课前我请同学们带了自己以前在春天拍的照片,同学们交流的非常带劲,迫不及待的想要把自己的活动介绍给别人。接着我又让小组再次讨论,推选一个本小组最喜欢、觉得最有意思的活动。答案精彩纷呈:爬山、放风筝、郊游、骑自行车、烧烤、野餐„„不亦乐乎!老师也为同学们带来了一个课堂上就可以玩的游戏——做风车。孩子们兴致高涨,但是做风

车的过程花费了很多的时间,没有能够让孩子走出教室去玩一玩,很遗憾。

8《我心中的春天》教学反思

在这堂课中,我让学生亲历春天,感受春天美景,想把这美丽的春天留下,孩子们通过相机拍下的照片,吟诵优美的诗句,小手画出美丽的春天,制作手抄报等多种形式留住春天。他们对春天的感触是发自内心的、真切的,真正做到了全员参与,让每个学生都有了表现自我的机会,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在小组合作中,引发了学生进一

步观察探究的乐趣,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体验,获得快乐。

9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课堂教学应是是一种人与人、我与你的意义存在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师与生人格上独立,关系上平等。但我在试教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兴趣成果,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快乐,在学生展示自己的书画作品时,我只是让他们把自己的作品,捧在手里让大家看一看,一晃而过。然后,我在黑板上用精心装裱好的一张纸,写上“书趣”两字,贴在黑板上。从学生的茫然表现中,我感到这样做肯定是失败的,这时我想起杜威的一句话;你可以将一匹马牵到河边,但你绝不可以按着马头让它饮水”。它让我重新审视我的教学,重新审视教室中的儿童。我不断在思考,是咽,孩子们也许会想到,黑板上为什么只贴你的一幅作品呢?也许会想到我们写的不好吗?也许会想到„„。我不断地反思,上课不应是在展示自我,教师只是平等的首席,只一个参与者。我应把所有学生的作品都贴到黑板上,因为,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珍贵的生命,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我们应是平等的,只有平等才是最动人的。在调整后的教学中,我看到同学们兴奋的眼神,你瞧,学生们看到自己的作品被贴在那儿,他们都有一种被欣赏、被发现的感觉,都有一种获得成功的喜悦,我想与以前的黑板上只有一幅孤零零作品相比,这才是真正的美1我觉得这是课堂上的一道最靓丽的风景线,这是我们师生共同来完成的。

10游戏快乐多

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生活的一。游戏是学生个性的,是每个人生活的组成,游戏与工作、学习一样,对人来说,同样不可或缺的价值。但在前不久《教育》杂志上刊登了“现在的孩子不会玩了”感触很深,确实,纵观身边的孩子,除了玩电脑、看电视,很少看到学生热衷于玩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游戏,即使玩也只会肤浅地模仿着玩,不善于思考,意识和创新能力。也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只顾,不顾别人,不注意安全,不遵守游戏规则而与同伴矛盾常事,玩游戏带来的乐趣。本课活动设计一尽情游戏,让学生体验到在游戏中遵守规则,游戏才能,才能享受游戏带来的快乐;另一要在游戏过程中张扬孩子个性,培养孩子的想像力和力。

11-----《我与小动物》教学反思

本环节的任务是将学生对动物单纯的喜欢,转变为对动物的保护,对生命的热爱。这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在片段四中,蒂皮和动物之间友好相处的画面触动了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愿望。在片段五中,动物的遭遇极大震撼了学生的心灵。教师有必要让学生了解现实,这样才能唤起学生的怜爱之情,激发他们保护动物的情感体验。片段六是这节课的高潮部分,教师在分析学生心理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将学生悲喜交加的情感引导成为保护动物的实际行动。至此,师生一起走过了从喜爱——悲情——行动的心路历程。

12、我最爱读的书

在教学过程我善于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互助推荐好书,以“同伴互助”的形式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推荐班级“小书虫”。在激励优秀学生的同时,为其他学生树立了榜样。另外,在教学中能抓住学生的阅读心理,针对学生的“阅读误区”,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去发现自己读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通过讨论,加以具体化的指导。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

也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当然,课无完课,课堂中还有几个细节之处,我处理得并不是最好,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完善

13、做事不拖拉

“做——实践体验”这个环节,开展教学时,时间掌握不好,课前预设不够充分。我让学生在书包里找出古诗文书,因为大家都不想落后,学生找得快。我就采访学生“为什么能很快找到?”这个环节我的预设是让孩子说出方法,是对学生渗透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明白了“东西要放在一定的地方。”是做事不拖拉的方法,通过这个游戏,学生应该有所感知。后面我让学生互夸、自夸,总结做事不拖拉的方法,感觉学生不能很自信地展示自己,变成了我一个人自说自话,结果两条准备好的方法都没有出示,更忘记了让学生一起读一读,加深印象。因此感觉这个环节完成的不是很成功。

14我会安排一天的生活

本课教学遵循新课标的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原则,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活动中观察,在活动中认知,在活动中感悟,培养学生主体意识。让学生认识到时间的重要性,学会合理的安排一天的时间。但本课犯的一个毛病就是没有深入研究学生情况,对学生的生活实际挖得不够深,没有深入展开。如:让学生写完一日生活安排表后,要让他们通过小组交流、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再让学生自己去评一评,这样就能让学生在与别人的交流中学会借鉴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

今后教学中要力求:让孩子充满活力的生活,在生活在勃发张扬,教育回归于生活并成为一个生活的过程,这样课程就变得对儿童有意义了。成长记录袋

“懂得感激、学会感激”是美好的,他会使人获得真诚、友善的回应,获得更多的支持与关怀,获得生存的力量,会使世界变得更美好!首先学会感激身边的人和事,然后才能懂得去感激社会、感谢世界,处事接物有一种宽容的心态,让我们一起努力尝试吧!最后,同学们,把自己的成长记录袋拿给你喜爱的人或者你感谢的人去看,与他们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

16《更上一层楼》教学案例及反思

兴趣是学习之魂。《品德与生活》作为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它所呈现的文化是一种儿童文化,力求“童心”、“童趣”。如果教师能够把握教材和儿童的特点,精心设计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就容易激发学生的强烈情绪,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他们主动活泼地学习。

苏教版《化学与生活》论文 篇7

“我从哪里来”这个内容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但他们对生命起源的知识又了解的少,而且对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也仅仅只是有简单的初步的感性认识,又许多问题想要解决,“我从哪里来”就是学生常问道的一个问题。这节课就是要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简单的生命科学知识,使学生初步了解胎儿在母体中的生长过程,通过实际体验,感悟妈妈孕育自己的辛苦,懂得珍爱,感恩父母。

学习目标:

1. 通过学习活动,指导学生能从“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学会主动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 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3. 通过引导学生体验活动,了解母亲的辛苦感悟亲情,向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和亲情教育。

4. 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了解人的生育方式,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

学习重点:

学生了解人的生育方式,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的学习活动。

学习难点:

学生体验活动的学习指导,了解母亲的辛苦,感悟亲情、珍爱生命的学习活动。

学习准备:

学生准备:学生课前多方面搜集关于人类生长、繁殖的资料,如图书馆查阅资料、对母亲、专家、医生等访问、上网查询等获得的文字、图片相关资料。学生从小到长大照片、3至4千克重的沙袋(体验活动用)。

教师准备:课前多方面搜集关于人类生长、繁殖的资料,相关课件。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谈话,创设学习情景,展示《西游记》孙悟空出世片段,或引导学生互相看看从小到大的照片,猜测“他是谁”的游戏,引导学生提出探究性问题,产生想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的想法,激发学生求知欲、学习兴趣,引入本次学习活动内容。

二、学习新课:

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课前搜集获得的信息学习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课前搜集关于人类生命怎么来的资料,教师巡视学生小组学习活动,指导学生互相鼓励、加强交流,积极肯定其他同学的发现,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观点发现。

教师展示图片、课件,下发资料卡片,引导学生认识人类生命的起源,使学生科学直观的认识生命从哪里来:“因为我们的父母相爱,因此他们结婚了。父亲的精子和母亲的卵子充分结合后,在母亲的子宫里形成了一个受精卵,经过将近十个月的时间,受精卵在这段时间不断发育,最终形成了小宝宝,在医生帮助下,子宫收缩,小宝宝送出体外,我们来到人间。”教师语言结合图片,语言力求通俗易懂,易与儿童接受。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于生命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出想了解的探究性问题,教师给学生方法上指导,引导学生多交流、勤思考,对产生问题的解决方法:如进一步查阅资料等。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将沙袋放置腹前,体验妈妈十月怀胎的辛苦,引导学生课前了解交流母亲怀孕时的心情感受和身体感受,如吃饭呕吐等向学生进行珍爱生命、关爱母亲的亲情教育。

指导设计制作一份生命手册,内容涉及从新的生命的诞生开始,到现如今自身的体征变化。启发学生对自己的生命手册要进行多方面的设计,如颜色、花边、图案等,

三、拓展延伸:

教师引导学生选择完善自己设计制作的一份生命手册,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课后进一步调查研究,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1、

学生与教师谈话,观看《西游记》孙悟空出世片段,或进行猜测“他是谁”的游戏,提出探究性问题,产生想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的想法,激发自身求知欲、学习兴趣,了解本次学习活动内容。

2、

学生进行交流课前搜集获得的信息学习活动。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思考交流课前搜集关于人类生命怎么来的资料,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活动,互相鼓励、加强交流,积极肯定其他同学的发现,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观点发现。

学生认识教师展示的图片、课件,学习教师下发的资料卡片,认识人类生命的起源,科学直观的认识生命从哪里来。

进一步激发学生自身对于生命科学的好奇心,增强问题意识,进一步提出想了解的探究性问题,结合教师给予的方法指导,多交流、勤思考,学习产生问题的解决方法。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体验活动:将沙袋放置腹前,体验妈妈十月怀胎的辛苦,交流课前对母亲怀孕时的心情感受和身体感受的了解,进行珍爱生命、关爱母亲的亲情教育学习活动。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设计制作一份生命手册。

3、

学生进一步选择完善自己设计制作的一份生命手册,激发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课后进一步调查研究的学习愿望,延伸课后学习活动。通过学生与教师交流谈话,游戏、学生熟悉的电视剧导入课题研究学习活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出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了解本课学习内容。

生命世界对每一个学生都有着神秘感,通过搜集信息——交流信息——游戏体验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胎儿的发育、形成过程,体验妈妈十月怀胎的辛苦,感受母子亲情,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

引导学生将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让学生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生命科学知识如:人是胎生的,胎儿在母体中是倒立的等。学生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不同,获取的信息也不同,这样,让他们在交流中学习,在交流中进步,利于培养他们乐于与人交流的态度。通过资料卡,学生自主学习,规范学生对“人的生育方式”的认识。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掌握胎儿的发育过程进一步了解胎儿的形成及发育过程。

这样通过课前搜集——课上交流——规范认识的过程,学生就能很容易地解决自己的问题了,同时还培养了他们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

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对于神奇的生命世界,学生心中肯定会有很多个“为什么”,这一活动就是要让学生把这些问题说出来,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这个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游戏体验妈妈十月怀胎的辛苦,由此产生对母亲更加感激的情感。通过体验身体负重状态的行动感受,亲身体验到妈妈怀胎的辛苦,从而让他们产生一种感谢妈妈的情感。

设计制作一份生命手册。让学生将通过搜集信息——交流信息——再度获取的科学知识以及经历游戏体验后的感悟,动手整理下来,形成一份生命手册,以记录自己的成长历程。启发学生对自己的生命手册要进行多方面的设计,如颜色、花边、图案等,让生命手册既美观又丰富,这样在培养学生整理资料能力的基础上,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进一步积累材料,丰富自己的生命手册,目的是引导学生课外多方面去获取信息,将各种信息及时记录在自己的生命手册里,从而加深学生对生命问题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通过各种途径搜集信息是学习科学的一种好方法。

板书设计 我从哪里来

精子 受精卵 胚胎 大约十个月 婴儿

苏教版《化学与生活》论文 篇8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金属钠的物理性质,理解钠的化学性质。

2、了解钠的存在和用途。

3、了解钠的生产原理。

4、获得实验的基本技能,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进一步理解运用实验科学探究物质性质的意义和一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在实验探究中,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敢于质疑,增强团队精神。

3、运用观察、实验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加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化学实验发展学习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

2、树立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思想,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认识钠的化学性质。[教学难点] 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探究学习。

[教学用品] 实验的仪器和药品:金属钠、酒精灯、镊子、滤纸、小刀、石棉网、铁架台、胶头滴管、火柴、酚酞、烧杯、洗气瓶、硫酸铜溶液。

[教学方法]实验法、问题探究法、讲解法 [教学过程] [教师演示] 表演化学小魔术:滴水点灯。(课前在酒精灯灯芯里暗藏一小块金属钠,实验时用胶头滴管向灯芯内滴一滴水。)

[教师引导] 在刚才的魔术中,奇妙现象的产生就是金属钠的功劳。为什么能滴水点灯?在魔术中金属钠的作用是什么?钠具有什么性质?

[观察思考] [实验1]用镊子从煤油中取出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用小刀切去钠一端的表层,观察表面的颜色和光泽;将其放置在空气中,观察表面颜色的变化。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根据现象,归纳出钠的性质

1、钠的物理性质:银白色、有金属光泽、质软的固体具有金属的通性:有延展性、易导电、导热

2、钠的保存:密封保存在煤油中

3、在空气中的变化:银白色光泽马上变暗(?)

[教师设疑] 为什么钠放在空气中会变暗呢?由银白色变暗肯定是有新的物质生成,是什

么物质呢?我们在前面已经学过了结构决定了性质,钠原子的核电荷数是11,请同学们画出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教师活动] 从金属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我们可以看出,金属钠原子最外电子层带有一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最外电子层的一个电子,显活泼的金属性。金属钠能和许多非金属如氧气、氯气等反应。我们刚才把钠放在空气中,钠的表面变暗就是钠和氧气反应生成白色的氧化钠。

[观察思考]

[实验2]将一小块金属钠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石棉网,观察现象火焰颜色以及产物的颜色、状态

[学生回答] 看到钠燃烧起来,火焰呈黄色,产物为淡黄色的粉末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写出钠在常温时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的方程式

4Na + O2 ==2Na2O(白色固体)

点燃

教师写出钠燃烧的方程式2Na + O2 ====Na2O2(淡黄色粉末)

注意,钠与氧气的反应产物和反应温度有关系。

思考:是氧化钠比较稳定还是过氧化钠比较稳定?氧化钠能不能转化为过氧化钠?

[讨论] 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结论,过氧化钠比较稳定。氧化钠可以继续和氧气

反应生成过氧化钠

2Na2O + O2 == 2Na2O2

[教师活动] 氧化钠是碱性氧化物,和水反应生成对应的碱,和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对应的盐;而过氧化钠不是碱性氧化物,它是过氧化物,和水反应除了生成水,还生成氧气,和酸性氧化物反应除了生成盐,还生成氧气

Na2O + H2O

== 2NaOH

2Na2O + 2CO2 == 2Na2CO2Na2O2 + 2H2O

== 4NaOH + O2↑

2Na2O2 + 2CO2 == 2Na2CO3 + O(过氧化钠常用于呼吸面具和潜水艇中作供氧剂)

(怎么验证这些产物呢,同学们可以课后思考一下)

[观察思考] [实验3] 将一小块金属钠投入装有水并滴入酚酞试剂的小烧杯中,观察现象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归纳现象:钠浮在水面上,四处游动,并熔化成为小球,最后消失,发出哧哧的响声,溶液变成红色,可以用五个字概括:

浮—钠的密度比水小(0.97g/cm3)

熔—反应放热,且钠的熔点低(97.810C,沸点是882.90C)

游—产生气体,由于气体在水面上的分布不均匀,推动钠四处游动(如果收集一试管的气体,靠近火焰会听到轻微的爆鸣声,说明产生的气体是氢气)

响—氢气和空气混合,反应放出的热量使混合气体发生反应而产生爆鸣声

红—有碱生成,遇到酚酞变红:2Na + 2H2O === 2NaOH + H2↑ [教师活动] 在实验室里金属钠是保存在煤油中的,请同学们想一想:

(1)金属钠为什么可以保存在煤油中?

(2)金属钠为什么要保存在煤油中?

(3)取用钠时,为什么要用镊子,不能用手?(4)取用钠时,多余的钠能不能放回煤油中?

[学生活动] 思考并讨论,得出结论:

(1)因为钠不与煤油反应,且钠的密度比煤油大

(2)因为,钠很容易和空气中的水、氧气发生反应,所以钠要密封保存,但不

能像溴一样用水密封,因为钠会和水反应,所以,钠要用不会和它反应的煤油密封保存

(3)因为手上有汗液,会和钠反应

(4)能。而且,一定要放回煤油中,因为钠放在空气中,会和水,氧气等剧烈

反应,不安全,所以用完,多余的钠一定要放会煤油中。(一般,在取用试剂时,多余的试剂是不能再放回试剂瓶的,因为会引入杂质)

[教师活动] 我国在西汉时期,就掌握了湿法炼铜技术,其原理就是用铁与硫酸铜反应置换出铜。活泼金属能够把不活泼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如果金属钠与

硫酸铜溶液作用结果会如何呢?请你预测,并简要说明理由。

[观察思考] [实验4] 向一只盛有CuSO4的大烧杯中加入一小块金属钠,观察实验现象。

[讨论] 与钠和水的反应现象相同,另外,还看到有兰色絮状的沉淀产生

[教师活动] 归纳钠与硫酸铜反应的方程式:

2Na + 2H2O === 2NaOH + H2↑

2NaOH + CuSO4 === Cu(OH)2↓ + Na2SO4

钠加入盐的水溶液,首先和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钠再和盐反应,所以,钠不能从盐的水溶液中,把比它不活泼的金属置换出来,如果要用钠置换出其它的金属,得在熔融状态下才可以。例如:

700~8000C

TiCl4 + 4Na ======== Ti + 4NaCl

同样的,不能用比钠活泼的金属从钠的盐溶液中把钠置换出来,因为生成的钠

会和水剧烈的反应,所以根本就的不到钠。现在用的比较多的方法是,电解熔融的氯化钠:

通电

2NaCl === 2Na + Cl↑

2[教师活动] 元素在自然界中有两种存在形式:游离态(单质)和化合态(化合物),请同学们思考一下,钠在自然界中会以什么形态存在呢?

[学生活动] 思考并回答:以化合态存在,因为钠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很溶液和空气中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一系列的化合物

[教师活动] 归纳钠的用途

(1)制过氧化钠—和氧气反应

(2)原子反应堆导热剂—钠、钾合金在常温下为液体,有很好的导热性

(3)高压钠灯—黄光射程远,透雾能力强

(4)冶炼某些贵金属—钠有很强的还原性

教师总结:

作业:练习册 【板书设计】

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

一、钠的性质 1.钠的物理性质

银白色金属,质软,有延展性,导电,导热,熔、沸点低,密度小 2.化学性质

(1)与氧气反应 常温:4Na + O2 = 2Na2O(白色)点燃:2Na +O2 2Na2O2(淡黄)

2Na2O2 + 2H2O

== 4NaOH + O2↑

2Na2O2 + 2CO2 == 2Na2CO3 + O2(2)与水反应 现象:“浮”、“熔”、“游”、“响”、“红”

2Na + 2H2O = 2NaOH + H2↑

(3)与盐溶液反应:2Na + 2H2O = 2NaOH + H2↑

2NaOH + CuSO4 = Cu(OH)2↓+ Na2SO4

700~8000C(4)TiCl4 + 4Na ======== Ti + 4NaCl

二、钠的用途

(1)制过氧化钠—和氧气反应

(2)原子反应堆导热剂—钠、钾合金在常温下为液体,有很好的导热性(3)高压钠灯—黄光射程远,透雾能力强(4)冶炼某些贵金属—钠有很强的还原性

苏教版《化学与生活》论文 篇9

第一单元 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 1.化学反应的焓变(一)l .△H=E1-E2 放 2.D 3.B 4.D 5.B 6.D 7.C 8.A 9.A 10.C 11.A 12.B 13.2H2(g)+O2(g)===2H2O(l)△H=-22.4QkJ•mol^-1 2.化学反应的焓变(二)

第三单元 盐类的水解

1.盐类的水解

上一篇:传播下一篇:呼唤生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