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健身工作室四篇

2024-06-02

襄阳健身工作室 篇1

自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 中国群众体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由于中国地域辽阔, 各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不同, 不同的地区和城乡之间的群众体育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我国广大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村体育整体发展缓慢, 农民能享受的体育服务少, 农村体育人口偏低。”中部地区农村体育文化的发展应成为“中部崛起”战略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农村体育是农村小康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积极开展适合农村特点的体育健身活动, 对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 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应引起我们的关注。襄阳市处于我国腹地, 经济发展水平在我国属于欠发达的中间层次, 农村人口密集, 农村人口庞大。为此, 全面了解襄阳市农民体育健身现状, 结合地区实际情况, 探索农民体育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本文以襄阳市农民为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第一, 文献资料法。通过图书馆、CNKI期刊网和有关网站查阅农民体育健身现状的相关文献资料, 并到襄阳市各地查阅农民体育健身的数据和资料。

第二, 访谈法。对襄阳市乡镇干部、农村居民进行访谈。通过走访群众体育管理者、农民、农村体育研究专家等, 掌握农民体育健身现状的第一手材料。

第三, 问卷调查法。调查问卷严格按课题要求进行合理设计。对襄阳市的襄州区、枣阳市、老河口市、宜城市、南漳县、谷城县、保康县的部分农村居民进行问卷调查, 共发放问卷300份, 收回问卷260份, 回收率81.1%。

第四, 逻辑分析法。对调查所得数据, 进行逻辑分析, 得出结论。

二结果与分析

1. 农民对体育活动必要性的认识情况分析

大多数农民对体育锻炼的价值和意义认识不清, 认为体育是“有钱人的事”“劳动即是体育”等。对体育健身活动必要性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体育行为的实施。调查中发现有21.7%的农民认为体育健身非常有必要。这一部分农民认识到体育健身活动不仅能强身健体, 还能培养兴趣和丰富生活;有近一半的农民认为有一定必要, 他们认为在农闲无事可做时有必要开展体育健身活动;还有7.8%的人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在农村开展体育健身活动, 这一部分人大多认为长期从事田间劳作的农民进行体育锻炼是多余的。调查中发现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文化水平的农民在体育健身活动必要性的认识上有一定差异 (见表1) 。认为体育健身非常有必要的, 男性明显高于女性, 所以在农村体育工作中, 如何加强女性对体育健身活动必要性的认识是不容忽视的;年轻人比老年人更能意识到体育健身的必要性, 认为体育健身非常有必要的比例随着年龄段的增大而减少, 55岁以上年龄段的农民认为体育健身没有必要的比例较高, 这说明加强农村老年人的体育健身意识同样很重要;文化程度高的农民认为体育健身活动非常有必要的比例高于文化程度低的农民。

2. 体育人口情况分析

第一, 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有关研究表明, 一周参加2次锻炼以上, 每次锻炼时间在30分钟以上者定为经常参加者 (即体育人口) ;平均每周参加1次锻炼者, 定为参加者, 平均每月锻炼1~2次者定为偶尔参加者, 平均一年参加体育锻炼不足10次者定为很少或不参加者。从调查结果来看, 襄阳市农村经常参加者即体育人口的比例占7.1%, 这个比例处在我国乡村社会体育人口总体百分比7.09%~9.39%之间的较低水平。从年龄段来看, 经常参加者在18~25岁之间占的比例最大, 这部分年轻农民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 很大一部分出外打过工, 受城市生活方式影响较大, 所以较容易成为体育人口。体育人口在36~55岁之间所占的比例最低, 这个年龄段的农民大多知道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身体健康, 但迫于生活压力, 没有时间和精力经常参加体育锻炼。55岁以上的农民体育人口比例有所回升达到32.8%。这主要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农民家庭负担和压力相对减轻, 空闲时间增多, 有了参与体育锻炼的条件。有进行体育锻炼的愿望, 但由于主客观原因没有形成锻炼规律, 活动的频度和强度没有达到一定的标准, 可以把他们称为潜在的农村体育人口, 如何把这部分潜在的体育人口转化为实际的体育人口, 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偶尔参加者占的比例最高, 达到37.6%, 这一部分农民偶尔参加一些乡镇组织的比赛或是进行一些自娱自乐的活动, 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和方式都比较随意。完全不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为22.5%。

第二, 观看体育赛事活动的人数。观看体育赛事活动包括观看电视体育节目和亲临体育赛场观看, 可以使农民加深对体育活动的了解, 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农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调查中得知, 经常观看体育赛事的农民所占的比例并不高, 只有14.5%。这些农民绝大部分是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年轻男性农民, 他们对体育本身有一定的了解, 同时也喜欢体育赛事活动所带来的紧张激烈的心理体验, 观看体育比赛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个人兴趣, 丰富农闲时的文化生活。观看体育比赛的人数所占的比例最高, 是32.9%, 表明很大一部分农民由于主客观原因并不能经常观看, 只有在一定的时机下才得以观看, 如有时在节假日里观看乡镇举行一些传统的体育比赛项目, 调查中发现这些项目举行的次数和质量普遍不能满足农民的观看需求。还有21.1%的农民从不观看体育赛事。

3. 农民体育消费情况分析

第一, 体育消费水平较低。由于经济条件较为落后, 生活负担较大导致大多数农民对体育的消费投资较少甚至为零。从农村体育运动设施和器材来看, 经济发达的农村拥有量较多。统计中表明, 2012年襄阳市农民用于体育消费每个人平均46.58元, 其中人均消费50元以上的占24.47%, 25~49元的占47.54%, 10~24元的占17.82%。家庭拥有l~2件体育健身器材的占8.52%, 农民的体育消费主要在于购买运动鞋和运动服装, 运动鞋和运动服装不运动时也穿, 劳动时也穿, 因此是多用途的。他们很少用钱去购买体育器材。2012年的调查显示, 襄阳市民用于捐资修庙、求神拜佛、纪念祖宗、上香还愿等费用人均达到93.75元, 最高的达到1000多元, 最少的也在40元左右, 越是经济落后的山区这些人越多。农村体育活动场所有限是限制农村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农民集资修建是解决此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调查中得知愿意出钱集资修建体育活动场所的农民占31.4%, 这一部分农民充分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并且有参加体育锻炼的强烈愿望, 有不少农民认为集资修建体育活动场所不仅有利于他们自己进行锻炼, 还有利于他们的家人进行体育锻炼;有51.5%的农民愿意出钱但没钱, 说明大部分农民有希望修建体育活动场所的主观愿望, 只是经济水平有限。农民对体育活动场所的渴求度高, 这与农村体育活动场所少、体育设施差的现状是相关的。调查中还得知, 人均年收入越高的农民, 愿意出钱的比例越高, 比例随着经济水平的增高呈上升趋势 (见表2) 。

第二, 体育消费单一。体育消费结构是指一个社会或者一个家庭、居民个人的各类体育消费在他们各自总的体育消费中所占的比重。调查发现, 在429名有体育消费的农村居民中, 实物型体育消费比例最高, 主要是健身器材、运动服装等方面的消费, 比例高达76.92%, 而观赏型体育消费非常低, 被调查者中仅有3人到现场观看过体育展览或比赛;值得引起重视的是参与型体育消费项目中购买体育彩票占22.15%, 占有较重要的位置, 其原因可能是体育彩票每张售价2元, 并且还有中大奖的机会, 从而吸引了广大农民消费者, 这部分消费对农民体育健身的直接作用不大。

三结论与建议

1. 结论

第一, 襄阳市农民体育价值观比较薄弱, 大多数农民对体育锻炼的价值和意义认识不清, 对体育健身的认识普遍较低。

第二, 体育人口在36~55岁之间所占的比例最低, 这个年龄段的很多农民知道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身体健康, 但迫于生活压力, 没有时间和精力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第三, 场地器材比较匮乏, 公共健身器材极少, 是妨碍襄阳市农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一个主要原因。

第四, 体育消费水平较低和体育消费结构较为单一也制约着襄阳市农民体育的发展。

第五, 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乡镇领导不重视是阻碍襄阳市农民体育发展的重要原因。

2. 建议

第一, 加强农民群众体育文化知识学习, 加强农村学校体育教育。一是加强农民的体育文化知识学习。在体育知识学习中最为关键的是加强农村学校体育教育, 提高农村体育教学的质量, 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体育文化水平。二是发动农村各级干部、农村体育教师、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志愿者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加入体育文化教育。三是加强体育宣传工作, 着重宣传体育促进健康、提高体质的功能, 让农民了解到体育能促进自我身心健康。四是利用传统节日宣传体育。传统节日期间, 也是农村相对较闲之时, 人们休闲集聚, 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以庆祝节日, 其中一些民俗体育文化, 就是欢庆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如秧歌、舞龙、舞狮、踩高跷等。五是积极组织农村体育赛事, 以赛事扩大宣传。

第二, 多方筹资确保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实施。建设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 目前中国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经费主要来自于国家投资、省市自治区投资、地方投资等多个方面, 地方财政投资是“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最主要的经费来源, 在农村体育的建设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但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尤其是经济相对落后的中部地区, 地方财政明显对体育事业的发展投入不足。因此在实施过程中, 一方面要积极结合本地区的具体情况, 充分利用和开发本地区的现有体育资源不断实现增收、创收;同时各级体育部门还要通过积极吸纳社会资金, 通过企业赞助、各界捐助、个人捐款等形式, 不断增强自我筹集经费的能力, 也可通过器材捐赠、镇村出地、村民出工等形式来进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建设。

第三, 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学校方面的力量大力发展农村体育。襄阳市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相对薄弱, 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更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帮助。因此, 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 每个行政村至少建立一个村集体文体活动场所、文体活动中心。全民健身的资金及体育彩票公益金用于全民健身的部分, 应当优先或者是侧重投向农村, 只有为农民配置基本的体育场所和设施, 才能使农民享受到“身边场地”的服务;充分发挥农村学校体育的辐射作用。中小学的体育场所和设施应适当向农民开放, 以缓解农民体育场所和设施的不足;中小学的体育教师可以成为农民的体育指导员或体育骨干, 指导他们科学锻炼和健身。

第四, 引导农民体育消费, 达到农民体育健身的目的。襄阳市农村居民体育消费水平仍处于较低的层次, 体育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从不同地区农民的兴趣出发, 积极开发体育资源, 制定合理的体育消费价格, 引导农民体育消费, 达到农民体育健身的目的。特别是对弱势群体和体育消费市场落后地区, 开展体育扶贫, 使广大农民真正认识到体育在生活中的价值和作用, 使他们认识到“生活奔小康, 身体要健康”的真正含义, 逐步培养农民体育健身的习惯。

第五, 积极发展民族传统体育, 激发农民参与体育健身的热情。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源远流长, 丰富多彩, 有着悠久的历史, 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来源于民间, 是在人们的劳动生活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并能寓健身于娱乐之中, 深受农民的喜爱和推崇。传统地方特色体育项目具有民俗性, 带有地方特色并能与当地的民间传统节日相结合;农村体育活动可利用田间地头、自家宅院和街道路边等简易场地就可进行, 且与农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各地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过程中, 要根据农民群众居住分散, 作息时间各不相同的实际情况, 把农村体育活动与生产劳动、文化活动结合起来, 每年举办一些诸如篮球、乒乓球、武术、舞龙舞狮、龙舟、拔河、棋类、荡秋千、扭秧歌等农民群众喜闻乐见、容易参加的特色体育比赛和表演活动, 从而激发农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 扩大农村体育人口, 更好地推进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曾理、徐玖平.对中国农民体育的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 2003 (1) :20~22

[2]孟凡杰.河南省农民体育健身现状及对策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7 (1) :15~16

[3]方春妮、田静、王健.华中地区农民体育健身现状调查与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6 (3) :20~21

[4]奚凤兰.山东省农民体育健身现状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院报, 2006 (4) :8~9

[5]孙季成、章莺、傅振磊.当代浙江农民体育需求与体育态度的调查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6 (2) :33~34

襄阳健身工作室 篇2

关键词:襄阳市;健身会馆;健身项目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020-01

襄阳市普通人群对体育健身项目的选择趋向,笔者随机调查了 160 名普通市民,发现襄阳市居民对体育健身项目的选择显示出一定的特征:襄阳市居民喜爱的运动项目以小球类为主;其次为大球类;接着为散步、跑步等不需要花费的项目;而健身会馆项目在调查中也占有一定比例,说明市居民健身消费逐渐增加,也提示健身会馆要针对普通居民的消费选择趋向进行项目和内容的设置。目前市场上的健身会馆,一般根据其内容可分为单一型健身会馆和综合型健身会馆两类。不同类型的健身会馆由于器械健身和有氧运动的范围不同,因此,将根据以上分类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

一、单一型健身会馆健身项目评价

1、单一型健身会馆项目选择。襄阳市单一型健身会馆的项目选择主要有:羽毛球、网球、游泳、武术。羽毛球运动作为大众运动,其特点主要为:是一项全身运动的项目,可以锻炼人的耐力、力量、灵敏等素质,可调节运动量,可根据个人年龄、体质、运动水平和场地环境的特点而定;场地要求不高,老少皆谊。泳是一项需要固定场所的运动,特点主要表现为:增强心肺功能,长距离的游泳锻炼可以锻炼出一颗强有力的心;增强抵抗能力,经常游泳的人可以抵御伤风感冒等小病,改善体型让全身的线条流畅,优美。武术做为一种悠久的文化:武术是一项全身性的锻炼,可以培养人们勤奋、刻苦、果敢、顽强、虚心好学、勇于进取的良好习性和意志品德。

2、单一型健身会馆综合评价。目前在襄阳单一型健身会馆具有较高比例,目前排名靠前的单一型健身会馆主要有:羽毛球、游泳、武术、网球等健身会馆。这里选取受欢迎程度、消费程度、健身效果三个指标来考察各项目的健身特征。受欢迎程度最好的是羽毛球、游泳;而消费度最高的为保龄球项目健身会馆;健身效果最好的为羽毛球、网球、游泳和网球项目。

3、单一型健身会馆项目选择特征。单一型健身会馆的项目选择特征,在研究中,使用健身会馆数量和健身会馆会员人数两个指标因子来进行量化的比较研究,其中健身会馆人数统计过程中关注了时间问题,力争保证资料的同一性。目前各种单一型健身会馆共45家,其中以羽毛球项目最多,达到11家;而游泳等受条件限制或健身效果差的运动项目只有9家,这基本上反映了这类健身会馆的特征,而这种特征可能与人们的选择有关,也与这些项目的健身效果有关。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以受欢迎的程度、消费程度、健身效果三个指标来考察各项目的综合健身特征是可行的。

二、综合型健身会馆项目选择特征

1、综合型健身会馆各项目。当前健身会馆健身项目有:A.[有氧类]:(1)瑜伽(2)普拉提 (3)单车 (4)有氧操 (5)有氧拉丁(6)有氧舞蹈B. [操 类]:(1)搏击操 (2)踏板操 (3)球操 (4)减腹操(5)杠铃操(6)平衡操C. [舞蹈类]:(1)芭蕾 (2)肚皮舞 (3)街舞 (4)标准舞 (5)草裙舞 (6)激情桑巴(7)爵士 (8)拉丁 (9)踢踏舞(10)钢管舞(11)形体;D. [其他类]:(1)器械 (2)跑步(3)游泳 (4)乒乓球(5)桌球 (6)跆拳道(7)舍宾 (8)腰腹课 (9)有氧太极 (10)玄度 (11)自由散打 (12)羽毛球 其他。目前襄阳市健身会馆主要以男子健身器械练习和女子有氧、舞蹈为主内容其中健身操主要以女子的瑜伽、有氧操、肚皮舞、爵士为主,少儿的项目以跆拳道、拉丁、街舞、形体为主。

2、综合型健身会馆综合评价。综合型健身会馆主要指不是单一的运动健身项目选择,而是多元化的项目特征。目前流行的操课主要有动感单车、搏击操、健美操、肚皮舞、拉丁、瑜珈、PUMP(杠铃操)、踏板操及普拉提等。而针对以上的各种类型操课,选取受欢迎程度、有氧运动强度、健身效果等三个指标来考察各操课的综合健身特征,并对各项目进行分析说明。从综合健身会馆的项目受欢迎程度来看,动感单车和瑜珈具有优势;从项目的有氧运动强度角度看,搏击操最好;杠铃操的塑型效果最为突出;而瑜珈和普拉提的调节内理功能最为显著。从四个指标综合评价综合型健身会馆项目选择发现:动感单车、搏击操和健美操具有一定的优势,应该显现出参与的人数较多的特征。

3、综合型健身会馆项目选择特征。随机选择襄阳市其中一家综合型健身会馆一天时间(15年10月10日,周六),考察全天健身会馆的锻炼项目选择,从进入健身会馆进行健身锻炼的人数与项目入手进行讨论,发现:选择动感单车的人数最多,其次瑜珈,而其他项目人数相对差不多。这表明:动感单车这样的男女都爱上的课,健身效果相对好,上的人多。而一些具有明显性别取向的操课或健身效果不明显的操课选择的人数就相对会少。可以看出,选取受欢迎程度、有氧运动强度、健身效果三个指标来考察综合型健身会馆各操课的综合健身特征是可行的。

三、襄阳市健身会馆健身项目发展对策

1、加强体育健身项目的宣传,帮助市民了解其相关知识, 媒体的宣传是促进各个健身项目的一大源头。政府应该为各种体育健身项目的开展与推广作好宣传工作

2、各个健身会馆创造开展体育健身项目的条件,为参加各项目健身的会员提供更加合适的有利于各个项目开展的环境

3、优化整合健身会馆各个教练的资源,为参加健身会馆健身的会员提供针对各个健身项目专业的指导和优质的服务

4、针对各个健身会馆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项目,采取多种方式结合开展不同健身项目。不同的体育健身项目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开展起来的难度和要求也不尽相同,各个健身会馆应当结合健身项目的实际选择不同的方式发展不同的健身项目。

参考文献:

[1] 杨金云,蒋代新.健身俱乐部会员的项目需求及参与行为调查[J].现代商业. 2009,(1):86-87

[2] 刁在箴等.中国体育健身俱乐部发展概况之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年(6):41-43

[3] 秦春林.体育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4] 卢元镇.群众体育学[M].北京:北京体院出版社,1986年版

襄阳市政府工作报告 篇3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各位代表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迎难而上,砥砺奋进,全力以赴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两个中心、四个襄阳”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市长别必雄作《政府工作报告》。

(一)主要经济指标持续较快增长,占全省的比重明显提升。1—11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0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11.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14%、30%和14.7%;全年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同比增长37%,增幅居全省第一位;我市主要经济指标占全省的比重进一步提升,省定目标全面完成。县域经济争先进位、竞相发展,7个县(市)区在全省综合考评中全线进位,襄州区跻身全省10强,枣阳市20强位次前移,老河口市进入全省20强,枣阳市、襄州区分别在全省“三农”考核中居第一、第二名。

(二)结构调整扎实推进,发展质量明显提升。工业经济呈现明显的结构性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性发展,1—11月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27.2%,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15%,同比提高3个百分点,我市列入了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成为首批全国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和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扎实推进,优势产业加速集聚,全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达到9个,居全省第二位;优势企业加速成长,新增产销过100亿元的工业企业1家、过50亿元的2家、过10亿元的10家,骆驼集团成为我市首家“中国民营企业500强”,10家企业进入“湖北民营企业100强”。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襄阳北国际物流园、襄阳东农产品物流园、襄阳国际商贸城等市场集聚区开工建设,我市成为全国城市共同配送试点、肉菜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城市、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电商企业新增259家、达到2687家;中国移动湖北公司“四个中心”、华为华中云计算产业园、锦云科技云架构呼叫中心等一批云计算产业项目加快推进,IBM华中卓越云计算中心投入运营;文化旅游产业支撑性项目加快推进,古隆中景区、唐城一期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主体完工,新增1个4A级景区,预计全年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20%。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0家,家庭农场突破100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3800家;土地流转面积180万亩,规模经营面积突破100万亩,分别比上年增长一倍;襄州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以南漳为核心区的有机农业示范区建设扎实起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高产农田建设力度加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百亿斤粮食生产大市地位进一步巩固,我市再次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称号,成为全国农业生产全程服务试点、农村公共服务运行机制维护建设试点和中国民生林产业示范区。经济效益明显提升。1—11月,规模以上工业利润、税金同比分别增长29.6%、20.3%;服务业税收占全部税收的比重由上年的35.9%提高到40.9%。

(三)投资保持快速增长,新的经济增长点明显增多。实施亿元以上投资项目863个,民间投资和亿元以上项目投资的比重分别达到79.9%、69.8%,拉动全市投资增长27.6和23.5个百分点;实施省市重点项目182个,投资过100亿元、50亿元、10亿元项目分别为8个、10个、96个,竣工投产亿元以上工业项目75个、新增产值750亿元。招商引资成果进一步扩大。实际到位资金1067.7亿元,同比增长37.8%;新注册5个投资过100亿元、8个过50亿元、60个过10亿元的重大项目,华为、中铁建、李尔、伟世通、旭硝子、恩梯恩、考泰斯等7家世界500强企业相继落户,汽车零部件、云计算等产业链招商取得实质性突破,英菲尼迪产业园和东风零部件产业园的产业链集聚效应初步显现。新增国家级示范试点67个,争取项目资金90亿元。

(四)统筹城乡力度加大,新型城镇化水平明显提升。新城新区建设和旧城更新同步推进。东津新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0.9亿元,两桥两环线控制性工程基本竣工,核心区基础设施实现全覆盖;80万平方米安置房主体完工,十大公共工程有9个开工建设;引进投资过10亿元的产业项目5个,总投资312.7亿元。旧城更新稳步推进,中心城区开工建设“两改”项目27个、竣工2个,开工安置房308万平方米;内环线以内工业企业迁建完成31家、正在转迁36家,专业市场转迁对接基本到位;县(市)新城新区建设全面推进,核心区基础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河谷组群发展扎实起步。城市基础性、支撑性功能项目开发系统推进。中心城区城市道路畅通工程成效显著,内环线全线贯通,东津大桥、卧龙大桥、唐白河大桥、胜利街立交桥建成通车,深南大道综合整治以及襄南景观大道等4个出口路建设完工,南北轴线建设快速推进;城市生态景观建设力度加大,新建公园游园10处、绿道112.4公里,新增城市绿地109万平方米;“五城同创”扎实推进,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功能逐步提升,全市完成交通投资突破100亿元,高速公路和国省干线公路建设快速推进,襄阳至武汉动车每日增至8对,襄阳机场航线增至11条,全年航空旅客、货邮吞吐量分别增长50%和110%。整镇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以襄城尹集、襄州双沟两个市级试点为示范,10个县级试点有序展开,我市经验在全省推广。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完成省定目标,汉江干流襄阳段各断面水质稳定达标,主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4天,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综合处置示范项目得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国际机构和国家住建部、环保部的高度评价。

(五)改革创新持续推进,发展活力明显增强。政府管理创新进一步深化,推进市直部门“大科室制”改革、行政审批“三集中三到位”,行政审批和管理服务事项由251项减少至145项,创新“12345”政府公共服务热线运行机制,促进了行政服务效能提升;建立“三个三分之一”的工作机制,实施路线图管理、台账式管理、绩效管理和流程式、全过程督查,有力推动了重点工作落实;探索市级财政专项资金竞争性分配改革,专项资金使用效益明显提高。金融创新实现新的突破,全市新引进和成立各类金融机构21家,新增融资突破500亿元,银行贷款增幅居全省第一位,市建投公司融资方式由单纯经营土地向经营资产转变;34家企业在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13家企业即将在“新三板”挂牌,27家股权投资机构投资我市企业。土地管理制度创新深入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低丘缓坡地综合开发利用、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取得重大突破。科技创新成效显著,新增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0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校企共建研发中心(研究院),新登记省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170项,申请发明专利1900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69家;以我市企业为主起草19项国家标准,国家标准委批准在襄阳设立了电机软启动技术分会;“隆中对·创业与人才”活动成功举办,引进创新创业团队16个;我市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连续五次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对外开放提速。预计全年出口额增长35%,实际外商直接投资增长20%。第三次经济普查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六)社会建设全面加强,民生保障水平明显提升。民生投入力度加大。民生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到73.6%,年初确定的关系民生的“十件实事”全面完成,预计全年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12%和12.9%。创业就业不断扩大。新增各类市场主体10.5万户、同比增长72.4%,新增微型企业6350家,新增城镇就业10.4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2万人。社会保障能力明显提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人员供养以及新农合、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保等六项保障待遇全面提高,大病保险全面启动,新增机构养老床位1082张;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城镇就业人员新增1.6万人,全市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48385套、分配入住16855套,完成扶贫搬迁、农村危房和特困户危房改造11117户。向30多万低收入群众发放了临时价格补贴,向1万名特困残疾人发放了生活补助,帮助5.5万人脱贫,我市扶贫工作在全省考核中蝉联第一;支援琼结、精河、鹤峰发展的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目标全面实现,200所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部完成,高中教育质量稳居全省前列,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新校区和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投入使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逐步完善,我市成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公共卫生工作继续走在全省前列,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人口出生政策符合率高于省定标准,出生人口性别比控制在省定目标以内;全民健身运动深入开展。社会管理创新持续深化,我市成为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优秀市、全国法治城市建设先进单位、法治政府建设和行政复议委员会试点;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三查一促”工作扎实有效,集中排查整改了一批安全隐患,化解了一批不稳定因素。

一年来,我们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完善工作规则,规范决策程序,促进科学决策;在全国率先清理、规范、公布市县政府部门权力清单,促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加强行政执法监督,促进规范执法、文明执法;坚持重大事项向人大报告、与政协协商制度,自觉接受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建议案、提案;深入开展“假如我是服务对象”大讨论活动,推进市民问政、治庸问责常态化,有力促进了政府各部门作风转变、效能提升;认真履行廉政建设责任制,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大幅压缩“三公”经费支出,加强政府投资项目和财政资金监管,规范公共资源配置交易,促进了廉洁政府建设。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市委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团结奋进、攻坚克难、改革创新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所有纳税人,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无党派人士,向驻襄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向所有关心支持襄阳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顾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我们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许多现实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不大与结构不优并存,做大总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任务十分艰巨;“三农”基础脆弱与城镇化质量不高并存,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任务十分艰巨;发展环境不优与营商成本过高并存,全面深化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优化营商环境的任务十分艰巨;社会治理压力加大与民生保障能力不足并存,扩大公共产品供给、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增强公共安全保障能力的任务十分艰巨。对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解决。

二、工作安排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员令,改革开放到了一个新的重要关头,对各级政府是一次重大考验。当前,宏观经济环境依然复杂严峻,我国经济面临很多挑战,我市经济保持持续增长的压力很大;但更要看到,我们正面临着许多历史性发展机遇。随着中央推进新一轮改革的举措陆续出台,中央经济工作会和新型城镇化工作会确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逐步落实,必将进一步激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市场活力;长江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汉江生态经济带上升为省级战略,汉江流域开放开发有望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给襄阳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从我市发展条件看,多年积聚的能量加速释放,随着一批支撑性、功能性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规划确定、陆续开工、相继建成,一批重大产业项目进入收获期,一批优质企业快速壮大,跨越发展的支撑明显强化;多项国家级试点示范落户襄阳,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直接惠及襄阳,资源集聚能力和城市影响力明显提升;一系列促进经济增长的改革创新举措效应持续显现,市场信心和发展动力明显增强。面对新的发展形势,我们必须清醒认识面临的挑战,切实增强机遇意识、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坚持底线思维,以更大的智慧和勇气大胆改革、锐意创新,牢牢把握新一轮改革发展的主动权。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省委十届四次全会和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精神,按照稳中求进、又好又快的总要求,坚持改革统领,着力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市场活力;坚持创新驱动,着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坚持“四化同步”,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坚持民生优先,着力加强社会建设、增进人民福祉;坚持绿色发展,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和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努力在全省“建成支点、走在前列”大局中谋求新作为、创造新业绩。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出口和实际外商直接投资分别增长12%、15%,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20%,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12%,全面完成省政府下达的物价调控、计划生育、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等约束性指标。围绕实现上述目标,重点做好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强化投资拉动经济增量提质

着力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完善招商引资考核机制,进一步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深入推进专业招商、产业链招商,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大力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财务公司、研发中心等功能性机构,积极引进新兴服务业态。力争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突破1450亿元,引进投资过5亿元的项目100个、过10亿元的65个、过50亿元的10个、过100亿元的5个。

强力推进项目建设提速增效。严格重点项目路线图管理,强化项目秘书制、全程督查制,实行集中竣工投产制,全力推动项目快开工、早见效。全年实施900个亿元以上项目,投资过100亿元、50亿元的项目分别达到10个、15个,力争有200个亿元以上项目竣工。突出抓好英菲尼迪国产化、东风零部件产业园、东风井关农机装备产业园、际华襄阳纺织工业园等525个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建设,力争有170个项目竣工投产,工业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60%以上。加快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确保襄阳机场新航站楼主体工程开工、停机坪扩建完工,争取蒙西至华中铁路煤运通道和武襄十城际铁路襄阳段开工,促进谷竹高速襄阳段建成通车,续建新建15条一、二级公路,加快建设襄阳新港,扎实做好郑万高铁、雅口航运枢纽等一批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加快重大能源项目建设,开工建设新集水电、大唐热电、华润安能热电等项目,加快华电三期、老河口电厂等项目前期工作。

全力争取国家政策和投资支持。抢抓国家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的重大机遇,力争一批改革试点落户襄阳先行先试;抢抓国家建设长江经济带的机遇,争取将汉江经济带融入其中;抢抓国家支持军民融合发展的机遇,依托国家军民结合产业基地,争取军工企业总部将更多的项目布局襄阳;抢抓国家投资政策调整的机遇,积极策划争取一批国家和省投资项目,努力在争取外国政府贷款上实现更大突破。

(二)以创新驱动推动经济转型发展

加快打造万亿工业强市。深入实施主导产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推进优势产业集聚集群发展。以产业链垂直整合推动产业集聚。大力推动我市产业龙头企业、领军企业和上市公司整合市内外关联企业,带动产业集聚;巩固提升汽车产业龙头地位,重点在引进乘用车、新能源汽车、专用车、农用机械等整车项目上突破,在吸引国内外核心和关键零部件企业集聚上突破;大力实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计划,推动食品、纺织、化工等产业技术改造、品牌培育、链条延伸、业态创新;大力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和高新技术产业链技术创新规划,重点培育智能制造为主的高端装备制造、云计算为主的电子信息、纯电动和混合动力为主的新能源汽车等优势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特色新兴产业。以培育优势企业带动产业集聚。大力实施百家龙头骨干企业成长工程、百家高成长性中小企业星火工程、百家企业技术改造示范工程,深入实施促进小微企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力争全年新增1家产值过100亿元、2家过50亿元、10家过10亿元、50家过亿元的骨干企业,新发展小微企业6000家以上,争创中国驰名商标3件以上。以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推动产业集聚。健全“五个一”的推进机制,创新特色产业园区建设运营机制。以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促进产业集聚。大力引进和培育研发设计、成果转化、检验检测、专业物流、产业投融资等生产性服务业态,规划建设检验检测园区,着力打造区域性检验检测中心;大力推广云制造服务和工业互联网技术运用,加快推进“两化”融合。

加快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大力推进区域性市场枢纽建设,着力打造长江中游商业功能区的重要支撑。以商圈建设引领城市商业业态升级,加快建设东津新区区域级核心商圈、人民广场市级核心商圈、长虹路等城市副商圈,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商家、一线品牌、先进业态,规划建设1—2个夜消费特色街区。以优化消费环境激活消费需求,全面落实鼓励消费的信贷、财税政策,扩大汽车、住房等大宗消费,培植信息、健康、养老、文化、旅游和社区服务等消费热点,促进消费升级。以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推动电商产业突破性发展,着力打造区域性电商产业基地。以发展专业物流为重点建设现代物流体系,加快建设襄阳东农产品物流园、襄阳北国际物流园、襄阳西综合物流园和临港物流园,促进物流业集中集聚、有序发展。以建设“襄阳云谷”带动信息服务业跨越式发展,大力推进华为、IBM、中国移动、锦云科技等云计算产业项目建设,加大云服务推广应用力度,积极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加快建设“智慧城市”。以发展总部经济提升服务业层级,规划建设2—3个总部经济集聚区。以“一城两文化”引领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加快建设襄阳古城、古隆中、岘山、鱼梁洲等文化旅游区,开工建设米芾文化创意产业园、文化传媒产业园和文化科技产业园,推动一批县(市)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建成运营,实施城市旅游标准化建设,加强旅游策划营销,推进区域旅游合作,提升襄阳文化旅游的吸引力。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平台建设提升创新能力。着力推动国家和省级科技孵化器特色化、专业化、集约化发展,力争创建省级以上研发平台10个。以协同创新突破关键技术。整合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多方面创新资源,共同组建科研公司或研究院,支持支柱产业的关联企业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重点建设10个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支持优势企业积极参与和牵头制定国家标准。以体制机制创新集聚创新资源。创新科技投入机制,强化财政投入导向性作用,建立政府创投基金对社会股东和管理团队让利的机制,争创国家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市,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吸引各类资本投入科技型企业;充分发挥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等“国牌”优势,争取国家创新资源和国内外高端创新资源布局襄阳;创新人才集聚机制,深入实施隆中人才支持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积极创建国家级“海智计划”工作基地,力争在引进国内外科技领军人才和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上实现新的突破。

(三)以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现代农业强市建设

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力争家庭农场发展到1500家,专业合作社发展到4500家。建立完善农村承包地流转和仲裁平台,引导农村承包地规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全年新增土地流转面积60万亩、规模经营面积20万亩。以开展全国农业生产全程服务试点为契机,每个县(市)区创办一个试点,建立“管理在县、服务在乡”的机制,组建跨区域的农业综合服务机构,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以开展全国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试点为契机,完善“以奖代补、先做后补”的农村“以钱养事”机制,着力解决村级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实施鄂北粮食增产工程为重点,加快推进以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小农水工程等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力推进土地整治,整市推进高产示范创建,夯实百亿斤粮食生产大市基础。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建立龙头企业牵头、高校和科研院所协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的农业科技推广机制,大力推进科技入户。

大力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整合南漳、谷城、保康、老河口生态农业资源,规划建设“中国有机谷”,着力打造绿色安全食品生产示范区;支持襄州、枣阳、宜城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以发展生态、观光农业为重点,建设樊城都市农业示范区;推进玫瑰、牡丹、核桃、油茶、食用菌、中药材为主的特色林产品产业化、规模化,积极发展生物质能源林和用材林基地,加快建设中国民生林产业示范区。深入推进“两清、两减、两治”为重点的农业生态建设,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产品,力争全年新认证有机、绿色、无公害食品40个以上。

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业三年倍增计划,优化农产品加工园区布局,引导农产品加工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着力培育在全国有影响的特色农产品加工集群;大力支持骨干龙头企业通过资产重组、资源整合和产业链重构,组建农产品加工企业集团,大力引进行业龙头企业,积极培育农产品品牌,力争新增1—2家国家级龙头企业。

(四)以新型城镇化带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把让群众生活更舒适的理念融入城镇规划建设的血脉中、体现在城镇化过程的每一个细节中。坚持规划引领,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科学编制、严格执行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保证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和延续性,促进中心城市、卫星城市、特色镇、新型农村社区四位一体、有序推进、功能互补、协同发展。坚持因地制宜,一切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不搞一哄而上,不搞一刀切,不搞统一模式,不搞大拆大建,不强迫农民“上楼”。

坚持双核带动,着力推进新城新区建设和旧城更新。统筹推进东津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主导产业培育。实现70平方公里起步区基础设施全覆盖,确保安置房有100万平方米主体完工、150万平方米开工建设,市民中心、技师学院一期交付使用,科技馆、图书馆、文化艺术中心、医疗中心、优质高中等主体工程完工,加快推进大剧院、会展中心建设;确保区域性商业中心和机器人产业园、文化创意产业园、华科工研院开工建设,华为云计算产业园投入运营。启动建设庞公新区、樊西新区。有序推进旧城更新。合理安排中心城区“两改两迁”项目建设时序,建成安置房308.5万平方米、入住居民10万人。坚持城区经济和县域经济双轮驱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推动老河口、谷城与丹江口组群发展,在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中先行先试;推动襄宜南一体化发展,支持枣阳中心城区与吴店、兴隆两个城镇组团发展,促进保康生态旅游试验区建设,大力支持县域经济争先进位。扎实做好支援琼结、精河、鹤峰发展的各项工作。

坚持基础先行,着力推进城市功能开发。着力提升城市交通功能。加快建设中心城区“两轴三环九放射”骨干路网体系,确保南北轴线贯通,启动东西轴线建设,大力推进中环线和外环东线建设,建成园林大道北出口等出口路,新建、改建主次干道79条;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建设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加强市政配套设施建设。实施地下综合管廊工程,新增88公里供水管网,实施污水治理项目18个,改造续建配套泵站10座,建设截污干管55公里,新建改建排水管网155公里,延伸燃气管网77公里。

坚持文化传承,着力打造山水园林名城。以强烈的文化意识指导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将襄阳优秀的特色文化元素融入城镇规划,着力培育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的美丽城镇。加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力度,实施襄阳古城修复工程,推进陈老巷等历史文化街区和会馆的保护与改造,完善城市标识系统,征集推介襄阳十景,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着力培育生态园林景观,大力实施中心城区清水入城和汉江岸线、城市道路景观建设工程,加快推进城市公园、游园、植物园建设和绿地改造升级,新增绿地100万平方米;加大城市山水生态资源的保护力度,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大力推进“五城同创”,力争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通过国家卫生城市考核验收。

坚持整镇推进,着力建设美丽乡村。坚持全域规划、镇村联动,将10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试点镇作为“四化同步”发展试点,统筹推进特色镇、新社区和美丽乡村建设。因地制宜培育特色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壮大镇域经济,强化产业支撑。整镇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以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为切入点,引进市场主体有序推进新型农村社区试点建设,创新集体资产运营管理机制和新型农村社区管理机制。深入推进村庄整治,完善城乡垃圾清运处理体系;实施绿色示范乡村工程,打造一批高标准绿色示范村;加强古村落原始风貌的保护,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坚持机制创新,着力增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活力。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公用设施投资运营,加快市、县(市)投融资平台体制机制创新,支持特色镇组建专业化投融资公司,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股权、债券融资,拓宽融资渠道。创新人口管理方式。探索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负担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居民登记制度和无门槛的居住证制度,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条件,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五)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实施审批流程再造,在高新区、经开区试行行政审批“园内办结”;改革工商登记制度,实行市场主体登记一表制申报、先照后证,放宽住所登记条件,允许小微企业一地多照、一照多地;理顺市、区事权关系和支出责任;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创新公共产品提供方式。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深入推进市、县(市)区政府机构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稳步推进“区园办(镇)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深化文化、医药卫生和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创新编制管理,严格控制机构编制。

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竞相发展。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以股权多元化、经营集团化为重点推进政府投融资和担保类企业改革,以坚持国有控股、实现股权多元为重点推进公用类企业改革,加快解决国有企业改制遗留问题。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非公有资本、集体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鼓励非公有制资本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和国家放开的垄断行业,实施“个转企”和领军私营企业培育工程,促进私营企业做大做强。

积极推进土地管理制度创新。探索建设用地新机制。坚持整镇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探索建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储备制度和复垦结余土地指标交易制度,逐步建立增减挂钩指标、建设用地指标以及耕地占补指标交易有形市场,实行有偿使用,分类管理;大力推进低丘缓坡地开发利用和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加快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加强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稳步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启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发证;加快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和价格评估体系,明确有偿使用方式和收益分配比例;依托国有建设用地交易市场,建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平台。

大力推进财政金融改革创新。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财政预算制度,推进财政预算资金全过程绩效管理,深化财政专项资金竞争性分配改革,建立规范合理的政府债务管理和预警机制。大力推进金融创新,千方百计扩大融资渠道,新增社会融资突破600亿元;力争引进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类金融机构10家以上,组建民营银行、地方法人银行取得实质性进展,发展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机构实现新的突破;大力发展融资租赁、直接债务融资、保险融资,设立小微企业集合信托(私募)债权基金,实现县(市)区债务融资工具运用全覆盖,探索发展互联网金融,推进资产证券化;力争有1家企业在主板上市、10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30家企业在武汉股权托管中心挂牌、引入20家股权投资机构,探索设立油脂交易所、城市矿产交易所、林业产权交易中心等特色产权交易市场;着力优化金融环境,实施企业信用提升工程,建立公众数据信用平台和公众金融服务中心,构建面向广大市民的电子支付体系;规范民间金融管理,加强风险预警和处置。

襄阳健身工作室 篇4

全省档案工作暨表彰先进会议后,襄阳市档案局在组织局(馆)干部传达学习会议精神的同时,迅速向市委常委、秘书长岳兴平同志汇报了会议主要精神和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的打算,得到市委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市委办公室印发了《2013年襄阳市档案工作要点》、通报表彰了全市档案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并在全市党的建设和社会管理工作大会上宣读通报,向先进代表颁奖。

3月15日,经市委同意,襄阳市召开全市档案工作会议,传达贯彻全省会议精神,总结回顾2012年全市档案工作,安排部署2013年全市档案工作任务,表彰全市档案系统先进。市委副秘书长王少明出席会议,并就如何创新做好档案工作作了重要讲话,要求全市档案部门围绕服务党委、政府工作大局,服务民生,抓好档案资源建设和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在“两个中心、四个襄阳”建设中主动作为。

襄阳市委办公室印发的《2013年襄阳市档案工作要

上一篇:高校历史教学改革下一篇:教学的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