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观察法十篇

2024-09-13

综合观察法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80例患者中,男112例,女68例;年龄16~60岁,平均(33±6.5)岁;病程5~30个月,平均(12.6±8.4)个月;初诊时24 h尿蛋白定性(+++),定量4~18 g,平均7.2 g;合并高血压者42例,其中合并腹水112例,轻度高血压25例,镜下血尿48例,氮质血症24例。

1.2 诊断标准

排除其他病因引起的继发性肾病综合征,符合肾病结合征的诊断标准,且具备以下任何一种情况:(1)肾上腺皮质激素正规治疗初8周无效或仅部分有效;(2)激素初治8周有效,但复发后再治无效;(3)在激素治疗过程中出现了频繁复发(指6个月内复发2次,1年内复发3次)或肾上腺皮质激素依赖者;(4)用细胞毒类药物治疗无反应或反应迟缓者[1]。

1.3 治疗方法

1.3.1 甲基泼尼松龙(MP)冲击治疗

给予甲基泼尼松龙7~15 mg/(kg·d)(一般用量0.5 g)加入250 ml生理盐水中缓慢静脉点滴1 h以上,连用3~5 d后改为泼尼松30~50 mg口服,每日1次,待病情缓解或8~12周后逐渐减量。若1个疗程无效,间隔2周后再进行第2个疗程,一般不超过3个疗程。

1.3.2 环磷酰胺(CTX)冲击治疗

在进行甲基泼尼松龙冲击治疗1周后予环磷酰胺8~12 mg/(kg·d)(一般为0.4 g)加入250 ml生理盐水中缓慢静脉点滴不超过1 h,同时注意水化,连用2 d、15 d后重复。以后根据病情间隔1个月或3个月冲击1次,累积总量不超过200 mg/kg。甲基泼尼松龙与环磷酰胺冲击治疗交替进行。

1.3.3 常规治疗

一般初用剂量25~50 mg,每日3次,以后逐渐增至75~200 mg,每日3次,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0.6 ml:6150AXaIU/支)0.4 ml皮下注射每日1次,连用3~4周为一疗程,以用药后PT达正常值的2~2.5倍为度。血脂升高者除饮食治疗外,予以血脂康胶囊口服,同时应用依那普利、雷公藤多甙口服。

1.3.4 对症处理

纠正低蛋白血症、低钙血症,控制血压,适当利尿消肿等,有感染者予以有效的抗生素抗感染治疗。1.3.5中药处方基本方:黄芪40 g,当归20 g,茯苓20 g,白术10 g,陈皮10 g,猪苓15 g,泽泻10 g,滑石20 g。脾虚湿阻者加山药30 g,扁豆10 g;脾肾阳虚者加附片10 g,桂枝10 g;气血两亏者加生地20 g,党参15 g;肾阴虚者加枸杞子15 g,龟版15 g,地骨皮10 g,知母20 g。

1.4 疗效判定标准

在治疗6个月至1年后参照1992年全国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分型与治疗及诊断标准专题座谈会纪要中的肾病综合征疗效标准判定疗效。完全缓解:连续3 d尿蛋白定量小于0.3 g/24 h,血浆白蛋白大于35 g/L,肾病综合征表现完全消失;部分缓解:尿蛋白定量维持0.31~2.0 g/24 h,3 d以上,肾病综合征表现完全消失;无效:尿蛋白定量始终大于2.0 g/24 h,肾病综合征表现未消失[2]。

2 结果

完全缓解105例(59%),部分缓解44例(24%),未缓解(无效)31例(17%)。

3 讨论

肾病综合征患者本身存在血液高凝状态、脂质代谢异常及免疫力低下,加上皮质激素的反复使用又可加重血凝及脂质代谢紊乱,同时免疫抑制剂使免疫力进一步降低。由于水肿顽固难消退,大量蛋白尿持续存在,血浆白蛋白持续低下,脂质代谢紊乱加重及感染等并发症存在,临床治疗较为棘手。促使难治性肾病综合征蛋白尿完全甚至部分缓解都能有效改善其预后[3]。皮质激素甲基泼尼松龙和泼尼松能减轻急性炎症的渗出,稳定溶酶体膜,减少纤维蛋白的沉着,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慢性炎症中的增生反应,降低成纤维细胞活性,减轻组织修复所致的纤维化,从而减少尿蛋白漏出。环磷酰胺作用于免疫系统的定向干细胞,阻抑细胞分化、增殖,从而影响效应细胞,延长肾病综合征对激素的缓解期[4],作用缓慢而持久[5],及早使用环磷酰胺可提高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疗效[6]。新一代免疫抑制剂如环孢A、骁悉等价格贵,副作用大,在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治疗上目前仍以糖皮质激素和环磷酰胺为首选。两药联合应用,作用协同、互补,可获得较好的近期及远期效果。一般认为环磷酰胺累积量不超过200 mg/kg是安全的[7]。本组病例联合应用剂量较小甲基泼尼松龙和环磷酰胺未见有明显的副作用。潘生丁有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低分子肝素钙具有降低血液黏度、降血脂、抗凝、抗纤溶、改善微循环作用;降血脂药血脂康可避免或缓解肾小球硬化、预防血栓形成;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依那普利能扩张肾小球出球小动脉,改善肾小球高灌注、高跨膜压状态,利于降低蛋白尿,还能抑制细胞增殖和细胞外基质的产生,防止肾脏纤维化;雷公藤多甙能抑制免疫,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改善基膜的电荷状态,从而阻止蛋白质滤出。

中医认为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属“水肿”范畴,发病机制为脾胃双虚兼气滞、血瘀等证,黄芪、茯苓、白术、猪苓等药物均有较好的利尿作用[8]。黄芪、当归能提高肝脏白蛋白由DNA向RNA的转录速度,增加白蛋白的合成,通过促进患者蛋白净合成提高血浆白蛋白水平,改善机体健康状况[9]。

应用皮质激素、细胞毒类药物、中医中药辨证论治等综合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作用明显而毒副作用少,能够逐步修复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使多数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病情得到康复或缓解。

摘要:目的 观察难治性肾病综合征(RNS)综合治疗疗效。方法 180例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者采用皮质激素、细胞毒类药物、中医中药辨证论治等综合方法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 180例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完全缓解59%,部分缓解24%,无效17%。结论 应用皮质激素、细胞毒类药物、中医中药辨证论治等方法综合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作用明显而毒副作用少,能够使多数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病情得到康复或缓解。

关键词:肾病综合征,难治性,综合治疗

参考文献

[1]贝政平.3200个内科疾病的诊断标准.北京:科技出版社, 1996:426.

[2]王海燕,郑法雷,刘玉春,等.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分型与治疗及诊断标准专题座谈会纪要.中华内科杂志,1993,32(2):131-134.

[3]李学旺.慢性肾脏疾病的临床常见问题.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7:43-47.

[4]殷哲吾,邹必俊.适量泼尼松联合环磷酰胺冲击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疗效观察.疑难病杂志,2007,6(7):428-429.

[5]陈香美.肾脏内科主治医师400问.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115-116.

[6]杨代珍,岳晓.难治性肾病综合征难治因素探讨.新医学导刊, 2008,7(2):56-57.

[7]Kin MS,Grupe WE.The management of primary glomerular disease: alternatives to steroid therapy.In:Edelmann CM Jr,et al.eds.Pediatric kidney disease.2nd ed.Boston;little Brown and CO, 1992:1355.

[8]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海:上海人民卫生出版社, 1977:2083.

综合观察法 篇2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2012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184例ACS伴有焦虑、抑郁患者,其中男118例, 女66例,年龄33岁 ~ 86岁( 59. 17岁 ± 6. 28岁) 。符合2007年ACC /AHA制定的ACS指南中的诊断标准[4],并经心电图、心肌酶、肌钙蛋白等检查确诊为ACS,排除合并肺动脉高压、肺源性心脏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血液病、恶性肿瘤、严重感染。随机分为综合干预组、药物干预组、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所有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4组患者文化程度、病情、病程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1. 2. 1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按2007年ACC / AHA制定的ACS指南常规心血管药物治疗: 包括抗血小板、 抗凝、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美托洛尔、硝酸酯类、 他汀类药物等,冠状动脉狭窄≥75% 患者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 。心理干预组以2名二级心理咨询师为指导,加用心理治疗( 包括认知疗法、行为干预、放松治疗) ,出院后每1周 ~ 2周1次,每次50 min心理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药物干预组加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每天早晨1片,症状严重者中午加服1片; 综合干预组在药物干预组基础上,加用心理干预治疗,心理治疗同心理干预组。

1. 2. 2危险因素评估年龄( 男性≥45岁、女性≥55岁) 、高血压、吸烟( 按照WHO吸烟调查标准规定,每天至少吸烟1支,吸烟连续1年以上,长期吸烟但戒烟少于半年者为阳性) 、血脂异常[总胆固醇( TC) > 5. 18 mmol / L、三酰甘油( TG) > 1. 70 mmol / 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 0. 91 mmol/L( 男) 或 < 1. 04 mmol/ L( 女)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 LDL-C) > 3. 37 mmol /L ][5]、早发缺血性心血管病家族史( 一级亲属中男性发病时 < 55岁,女性 < 65岁) 、糖尿病、超重[体重指数 ( BMI) > 25 kg /m2]。

1. 2. 3心理评估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 评价焦虑程度,包括14个项目,0分 ~ 4分5级评分法,总分≥14分为焦虑,≥21分为明显焦虑,≥29分为严重焦虑。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 评价抑郁程度,包括17个项目,大部分项目0分 ~ 4分5级评分法,少数项目采用0分 ~ 2分3级评分法,总分≥17分为抑郁,≥24分为严重抑郁[6]。治疗前、出院前及出院后1个月采用HAMA、HAMD评定。

1. 2. 4疗效评定标准显效: 胸闷症状、心绞痛发作减

少≥70 % ,心功能Ⅰ级 ~ Ⅱ级,心电图缺血性ST改变≥50% 或平基线: 有效: 心绞痛发作次数、胸闷症状减轻50% ~ 69% ,心功能Ⅱ级 ~ Ⅲ级,心电图ST段回升0. 05 m V以上,但未达正常水平,在主要导联倒置T波改变变浅( 达25% 以上者) ,或T波由平坦变为直立,传导阻滞改善; 无效: 症状无改善或恶化,心功能Ⅲ 级 ~ Ⅳ级,心电图基本与治疗前相同或恶化。

1. 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 0统计软件进行,计量资料用均数 ± 标准差( ±s ) 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相关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以P < 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资料比较4组患者在性别构成比、年龄、各种心血管病高危因素( 包括高血压病史、吸烟、糖尿病、血脂紊乱、早发缺血性心血管病家族史、超重) 、左室射血分数( LVEF) 以及PCI手术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2. 2临床疗效比较出院时综合干预组临床总有效率、显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 . 05 ) ,药物干预组 、心理干预组显效率高于对照组 (P < 0. 05) ,而药物干预组、心理干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 05) 。详见表2。

例( % )

2. 3 HAMD、HAMA评分比较综合干预组在出院前及出院后1个月HAMD、HAMA评分均明显低于其他3组(P < 0. 01 ) ; 药物干预组与心理干预组在出院前及出院后1个月HAMD、HAMA评分低于对照组(P < 0. 01) ,而药物干预组、心理干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 05) ; 4组治疗前后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 01) 。详见表3。

2. 4随访1个月、3个月主要临床事件发生情况出院后随访1个月、3个月,综合干预组的主要临床事件 ( 包括心绞痛、非致死性心肌梗死、血运重建、全因性死亡 ) 显著低于 其他3组 ,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 ( P < 0. 01) ,药物干预组与心理干预组主要临床事件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 05) ,而药物干预组与心理干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 05) 。详见表4、表5。

例( % )

例( % )

3讨论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城市化进程加快、生活模式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ACS发病率逐年增加,ACS患者伴有程度不等的心理障碍,研究发现冠心病监护病房患者至少80% 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58% 出现抑郁情绪,16% 烦躁不安、甚至存在自我意识丧失感[7]。焦虑和抑郁状态不仅可影响心血管疾病的病情发展,同时未经治疗的焦虑、抑郁增加心脏性猝死的风险,增加了患者预后康复难度,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8]。焦虑、 抑郁为缺血性心脏病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和预测指标,与冠心病病死率密切相关[9,10]。

诸多研究表明ACS使机体产生生理及心理应激反应,造成胼胝体、前额叶等边缘系统脑深部白质改变[11],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系统功能紊乱[12],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副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血液中儿茶酚胺水平增高,产生恐惧、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13],而恐惧、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反馈引起大脑皮层抑郁与兴奋功能紊乱,血液中儿茶酚胺水平进一步增高,导致血管舒缩功能障碍; 同时焦虑、抑郁能够促使炎性细胞释放白细胞介素1( IL-1) 、IL-8、IL-15和肿瘤坏死因子-α ( TNF-α) 等,并黏附于血管内皮,激活巨噬细胞分泌金属蛋白酶,形成不稳定斑块; 负性心理情绪,引起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激活血小板和巨噬细胞,释放多种促凝物质,加之炎性介质及强烈的血管收缩物质影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形成血栓,成为ACS的主要促发因素[14]。多重因素破坏血管内皮细胞结构和功能,激活神经内分泌机制,导致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增多,引发冠状动脉痉挛,促使斑块破裂,发生ACS。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可引起心脏自主神经功能下降,心率变异性降低[15]; 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可导致心率加速、血压上升,增加心肌耗氧量导致心肌缺血,儿茶酚胺增高使细胞内腺苷酸环化酶活性增加,环磷酸腺苷浓度增加,导致恶性心律失常及心脏性猝死发生。

ACS发病往往受心理状态影响,发病后心理状态影响患者疾病转归。ACS后既有功能受损的急性焦虑、抑郁发作,也有社会支持不良的持续性焦虑、抑郁。 积极的心理干预和抗焦虑抑郁药物治疗均能有效控制焦虑抑郁发作。本研究结果显示,心理干预治疗及药物治疗均能明显减少负性情绪,降低焦虑、抑郁程度, 树立患者正确面对及战胜疾病信心,干预前后及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 01) ,结果与文献报道相似[8,16]; 综合干预组更有效提高患者对不良心理反应的对抗能力,建立良好有效的认识和对待疾病的认知和生活态度,患者治疗效果明显改善,生存质量进一步提高,降低了主要临床事件发生,改善预后。

现代医学正由过去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 - 心理 - 社会医学模式转变,新的生物 - 心理 - 社会医学模式实践认为: 心理干预治疗与临床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并列为四大治疗。心理因素在ACS发生、发展及预后起重要作用,有效的心理干预能促进患者康复及生活质量提高。通过综合心理干预治疗,可提高ACS合并焦虑抑郁患者治疗信心和依从性,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了主要临床事件发生,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和改善预后,建立良好医患关系。本研究病例数较少,进一步证实有待于较大规模临床研究及论证。

摘要: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伴有焦虑、抑郁症状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和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ACS伴有焦虑、抑郁患者184例,随机分为心理干预组、药物干预组、综合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所有病例均给予规范化心血管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抗凝、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美托洛尔、硝酸酯类、他汀类药物),心理干预组加用心理治疗,药物干预组加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综合干预组在药物干预组基础上加用心理干预治疗。观察住院期间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及出院后1个月、3个月各组临床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综合干预组临床缓解率高于其他3组,干预后患者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主要临床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他3组(P<0.01)。药物干预组、心理干预组临床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HAMA评分、HAMD评分、主要临床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药物干预组和心理干预组之间临床缓解率、临床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心理干预治疗可显著改善ACS合并焦虑抑郁患者的生存质量和临床症状,降低主要临床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治疗信心和依从性,促进患者康复、改善预后。

综合观察法 篇3

关键词更年期综合征,女性捏脊治疗针灸治疗补肾益脑胶囊

本课题组运用捏脊、针灸、补肾益脑胶囊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60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60例患者均选自2000年7月,2007年4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患者,患者的FSH,LH均高于40mlu/m1.E2也异常。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0例,年龄43~55岁,平均51岁。病程1年以内15例,1~5年8例,5年以上7例。治疗组30例,年龄42~56岁,平均49岁。病程1年以内15例,1~5年8例,5年以上7例。

诊断要点:①年龄45~55岁的妇女。除月经失调外,烘热汗出为典型症状,或伴有烦躁易怒,心悸失眠,胸闷头疼,情志异常,记忆力减退,腰腿酸痛等。②内分泌测定:雌二醇(E2)降低,促卵泡激素(FSH)促黄体生成激素(LH)增高。③应排除精神。神经性疾病,甲状腺机能亢进,心血管疾病等。

1.2方法治疗组:①捏脊:从上而下:肾俞,腰俞,心俞,肝俞每日1次,连续6天,休息1天。捏脊法:病人俯卧位。将裤褪下到尾骨下缘,上衣撩起至第七颈椎。术者两手自然屈曲握成空拳,拇指伸直在拳眼上面,食指和中指横抵在尾骨上,两手交替沿脊柱向上推进,同时两手的大拇指将皮肤轻轻捏起,随捏随推,推至第七颈椎为止,如此反复3~5遍。在推捏过程中,每推捏3次,就需上提1次,以背脊皮肤出现微红为宜。捏脊时对照上述穴位。从上而下。

②针灸:风府,百会,气海,肾俞为主穴,随证配以脾俞、肝俞、太溪、三阴交、足三里、内关、太冲、四神聪等,针法以平补平泻为主,留针30分钟,每天1次,连续6天,休息1天。

③口服补肾益脑胶囊(惠州阳光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每次3粒,每日2次,连服28天。

对照组:口服更年安片每片0.3g,天津乐仁堂生产,每日3次,每次4粒,两组疗程均为4周。1.3疗效判断经治疗症状体征消失,各项检查正常者为治愈;治疗症状体征消失,各项检查正常,半年后复发者为好转;治疗症状体征减轻,各项检查好转者,为有效;无变化者为无效。

2统计方法、治疗结果

对照组治愈9例,(30%);好转14例(46.67%);有效2例(6.67%),无效5例(16.66%)。总有效率为80.43%。治疗组治愈22例,(74.68%);好转6例(18.98%);有效1例(3.17%),无效1例(3.17%)。总有效率为98.44%。两组治愈率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3讨论

更年期综合征是指妇女在围绝经期或其后,因卵巢功能逐渐衰退或丧失,以致雌激素水平下降所引起的以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代谢障碍为主的一系列症候群。

主要症状为潮热多汗、头晕目眩、烦躁失眠、疲乏无力、性欲减退、外阴干燥及老年性阴道炎。更年期综合征是女性在经历这一重大生理过程前后,由于自身阴阳的失调而引起身体慢性的变化,使之不能平稳过渡这一时期。祖国医学称之为“绝经前后诸症。《素问·上古天真论》有曰:“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用纯中药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疗效不太理想,且治疗周期太长。纯西药激素疗法,有一定的副作用和存在许多禁忌证,所以寻找一种综合治疗方法,各取其长,这有其迫切性和必要性。

单用针灸、捏脊等疗法,也有一定效果。但比较局限,近期效果尚可,远期疗效欠佳。本着各取所长,集中优势的原则,我们设计了三位一体的立体综合治疗方案,对它进行疗效追踪观察,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熟练掌握了此法在临床运用上可以触类旁通,游刃有余,只有如此方可立于不败之地。

中医治疗本病:传统的多为一补肾为本,二调肝为标,三化癖相辅。

本实验方法:捏脊、针灸、补肾益脑胶囊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主要是从肾、脑人手,因为临床观察:大部份患更年期综合征的病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肾虚、脑髓失养的病机,而补肾益脑胶囊具有滋肾生精益脑,益气养血安神,肾脑同治的功效,故而将其运用于临床进一步观察它的治疗效果。

学会观察 小学综合实践教案 篇4

1.让学生了解观察是一种很重要的方法,知道观察的概念。2.让学生初步了解观察中要注意的问题。

3.让学生初步体验观察的过程,并学会撰写观察记录表。教学重点

了解观察的意义,学会观察的方法。教学难点

观察法的运用,并学会撰写观察记录表。教学准备 1.制作课件。

2.准备观察的材料:橘子、矿泉水 3.制作观察记录表。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师出示:一杯水 这是什么?谁来说一说?指名交流。你是怎么得到这个结论的?

2.师小结:其实在生活中许多事物只有通过我们深入的观察,才会有更清楚的了解,才能够所发现。今天,这节综合实践活动课,就让我们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怎样进行观察?(板:学会观察)

二、研究讨论

1.我们平时常用的观察方法有哪些?(指名交流:看、闻、摸……)2.看来大家都掌握了不少观察的方法,那知道了方法是不是就等于会观察了呢?老师来考考大家。

出示图片,5秒钟观察,出题,指名交流。再次出示图片,看看谁的回答是否正确。

3.交流:为什么大家看的是同一幅图,得出的结论却各不相同呢? 预设:看的时间太短,没来得及看仔细(观察是持久的认知活动,走马观花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板书:持久

图上的东西太多(那如果老师先出示题目,再让你观察,你还会错吗?)

总结: 看来,观察必须要有目的,否则就不是观察只能叫作看了。板书:有目的。

4.总而言之,出示:观察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较持久的认知活动,也是用人类的多种感官去认识客观事物或现象的一种活动。

5.师:刚才我们总结了观察的一些特点。在观察时,我们不仅要用心去了解事物,还要做好相应的记录,这样才能够用于我们的研究。那一次完整的观察,我们需要记录下哪些东西呢?(指名交流)

观察对象、观察目的、观察方法、观察到的现象(观察收获)、观察结论 这些内容都应该在我们的观察记录表上有所体现,除此以外,我们还要记录下每次观察的时间和地点。

6.在这些内容中,哪些是需要我们做重点记录的?指名说,点红。观察方法:师引导:观察要有顺序

(1)观察的顺序有哪些?

空间顺序与时间顺序两大类

空间可以是上到下、外到内、表到里;

时间顺序可以是早到晚、前到后,也可以倒着,从后到前、从晚到早等等。

(2)观察时除了要运用到我们的各种感官,还要用上我们的头脑,加以思考、总结 板书:有思考

指导观察收获的填写:要把观察到的内容具体地记录下来,可以用文字,也可以用图形,(示例)还要注意记录时要注意有条理。

7.学会观察不仅有利于我们进行调查研究,还能够帮助我们解决一些生活上的问题。何老师最近就遇到了一个难题,最近正是桔子大量上市的季节,何老师很爱吃桔子,可是出去买桔子的时候不会挑,有时买回来的桔子就不好吃。今天何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三个桔子,希望大家能够通过观察给老师总结一下什么样的桔子才好吃。

8.为什么要准备3只桔子吗?(作比较)

在观察时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颜色、形状、大小、皮的厚度、手感、花纹等

9.何老师还有一些观察要求:(1)小组内分工合作(2)轻声讨论

(3)有问题可以请老师帮助

10.接下来,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开始观察,时间15分钟 11.交流观察发现

学生说说今天都有什么收获

俐略在教堂参加祈祷时看见无意中看见吊灯的摆动而发现了单摆的摆动原理发明了时钟.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卧病在床,无意中看到世界地图,发现大西洋两案非常吻合而提出“大陆漂移说”.的故事

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治疗观察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9月-2012年3月收治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84例, 将其随机分为2组。A组42例, 男29例, 女13例;年龄23岁~60岁, 平均年龄 (40.5±10.2) 岁;发病原因:创伤21例, 休克11例, 重症胰腺炎5例, 重症肺炎5例。B组42例, 男30例, 女12例;年龄21岁~60岁, 平均年龄 (40.8±10.1) 岁;发病原因:创伤22例, 休克10例, 重症胰腺炎6例, 重症肺炎4例。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发病原因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A组患者设定呼吸机初始值为吸氧浓度:40%~80%, 调节振幅:25~35 cm H20, 平均气道压:12~18 cm H20, 振荡频率:10~15Hz, 呼吸比:1∶2, 并维持动脉血气分析在正常范围内。同时降低吸氧浓度, 再逐渐调整平均气道压和调节振幅, 当平均气道压在8~10 cm H20以下, 吸氧浓度在40%以下时, 撤离呼吸机。B组患者采用常频机械通气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患者呼吸机通气时间、吸氧时间、住院时间、血气指标变化情况及病死率。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A组呼吸机通气时间、吸氧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B组 (P<0.01) , 见表1。A组患者病死率为2.4%, B组为11.9%, 2组比较无明显差异 (χ2=1.615, P>0.05) 。

2.2 A组患者治疗后p H值、动脉血氧分压 (Pa O2)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Pa CO2)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2。

3 讨论

呼吸窘迫综合征是由于多种诱因导致的急性呼吸衰竭, 主要特征表现为顽固性低氧血症和非心源性肺水肿, 是急性肺损伤最严重的阶段, 严重影响肺部通气换气功能, 其还可导致多种脏器功能受损[3]。此病病程较长, 且病死率较高, 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目前临床主要治疗方法是给予患者常规吸氧, 提高肺氧合, 并监测各项血气指标的变化。

高频震荡通气是目前较为新型的机械通气方式, 其主要通过低潮气量和高频率实现通气[4]。当患者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时,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利用受限, 导致肺泡萎陷和肺部受损, 使肺氧合功能逐渐降低。而高频震荡通气可维持小气道开放, 有效避免肺泡萎陷, 使肺组织内部气体快速交换, 从而有效改善氧合, 促使二氧化碳快速排放, 使血氧饱和度提高, 缓解患者病情[5]。缩短呼吸机的通气时间, 使患者痛苦减少, 也使呼吸机导致的并发症减少。高频震荡通气可以较少的潮气量达到扩张肺泡的目的, 有利于减轻改善右心房负荷[6]。

本文采用两种通气方式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 通过比较发现, 采用高频震荡通气治疗的A组, 患者呼吸机通气时间、吸氧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采用常频机械通气治疗的B组, 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A组患者病死率为2.4%, B组为11.9%, A组少于B组, 但2组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A组治疗后p H、Pa O2值明显高于B组, Pa CO2明显低于B组, 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由此可见, 高频震荡通气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常频机械通气, 可有效缩短呼吸机通气时间, 缩短住院时间, 改善氧合,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有效治疗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9月—2012年3月间收治的84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 随机分为2组。A组采用高频震荡通气治疗, B组采用常频机械通气治疗, 比较2组患者治疗期间呼吸机通气时间、吸氧时间、住院时间、病死率及血气指标变化情况。结果A组患者呼吸机通气时间、吸氧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B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A组治疗后各项血气指标与B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 与常频机械通气相比, 高频震荡通气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更优, 可有效缩短呼吸机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 减轻患者痛苦, 改善氧合。

关键词:呼吸窘迫综合征,高频震荡通气,常频机械通气,对比观察

参考文献

[1]杨茂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38例治疗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11) :228-229.

[2]厉为良, 朱建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肺保护性通气策略[J].现代实用医学, 2012, 24 (1) :113.

[3]柯颜基.CPAP无创通气联用大剂量盐酸氨溴索治疗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22例[J].医学信息, 2011, 24 (9) :4686.

[4]张智敏.高频振荡通气治疗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14) :563-564.

[5]吴银弟, 王丹.高频振荡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及原理[J].安徽医药, 2012, 16 (3) :382-384.

急性胃炎综合护理效果的临床观察 篇6

急性胃炎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局限性或广泛性胃黏膜急性炎症这种疾病具有发病急、发病率高的特点[1],患者以上腹疼痛、恶心、呕吐、嗳气和食欲减退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临床可分为急性腐蚀性胃炎、急性化脓性胃炎、急性糜烂性胃炎等,其中以急性化脓性胃炎、急性糜烂性胃炎较为常见[2]。由于病情发展快,若不及时处理,则会危及患者生命。急性胃炎除与常规治疗操作相关外,与护理质量有密切关系,因此我们根据急性胃炎患者病情不同实施个体化的治疗和护理方法。为与常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笔者选择近年来我院收治的122例急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将疗效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近年来收治的122例急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经内镜检查证实为急性胃炎。

研究对象中,男性67例,女性55例;年龄21~83岁,中位年龄55岁;病程范围在10 h~5 d。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1例患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和护理方法:两组患者的治疗措施相同。根据急性胃炎患者的病情,应用对症、抑制消化道出血和抑酸等具有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措施,告知患者戒烟限酒,注意个人饮食卫生禁饮禁食。

两组患者的护理方法不同,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个体化综合护理。

1.3观察项目:观察患者住院期间的禁食和住院时间以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应用自拟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进行匿名调查,护理满意度分为满意和不满意两个等级。

1.4统计方法:患者禁食和住院时间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应用t检验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护理满意度采用绝对数和相对数表示,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2护理措施[3,4]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个体化综合护理,除常规护理措施外,主要包括心理护理和特殊护理措施。

2.1心理护理:护士要视患者为亲人,关心起生活和起居,运用沟通技巧和艺术与其谈心、聊家常,耐心倾听其诉说,并给予适当反馈;了解患者的爱好,并给予必要的支持;对于合并慢性疾病的患者,要了解其心理状态,进行心理疏导,使其正确对待疾病,积极参加娱乐活动,保持愉快乐观的生活状态。护士要真诚亲切、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相关问题,与患者建立朋友式护患关系,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保证治疗和护理效果。

2.2特殊护理:患者住院期间遵医嘱应用药物,观察患者腹痛的部位和性质,指导患者正确服用胃黏膜保护剂和制酸剂,对于黑便者观察大便的量和颜色,对于呕血者观察呕血的量和颜色。

条件允许时,指导患者通过听音乐、做深呼吸减轻焦虑心理。要巡视患者睡眠情况,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病房内活动。环境护理。环境舒适有利于患者病情的恢复。护士应保证微小气候良好,调节室内温度维持在24℃左右,湿度保持在60%左右,保持室内干净整洁。定时为病室通风换气,为患者营造一个舒适的休息环境。

3结果

3.1两组患者禁食和住院时间的比较:对照组患者在治疗期间的禁食时间为(4.39±1.52)d,住院时间为(6.54±2.48)d;观察组患者的禁食时间为(3.12±1.48)d,住院时间为(5.13±2.36)d,两组患者禁食和住院时间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2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对照组患者中,6例患者出现电解质紊乱,5例患者出现脱水,3例患者出现呕吐,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2.95%;观察组患者中,2例患者出现电解质紊乱,2例患者出现脱水,1例患者出现呕吐,并发症总发生率为8.20%,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05,P<0.05)。

3.3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比较:对照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为78.69%,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为95.0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9,P<0.05)。

4讨论

个体化综合护理是以“患者为中心”新型护理模式的体现,除常规护理措施外,还应根据患者精神、心理、社会、人文等因素的不同,对其采取人性化个性化的护理措施。

对于急性胃炎患者,个体化综合护理不仅包括基础护理、饮食护理、并发症观察及其预防和临床护理、药物护理、出院指导等常规护理措施,更采取了个体化的综合护理措施,主要包括心理护理和特殊护理。通过早期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关怀,了解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提供各种治疗信息,实施个体化心理指导,给予不同的心理护理措施,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保证治疗和护理效果。

随机选取我院近年来收治的122例急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3例患者,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和个体化综合护理,对照组患者在治疗期间的禁食时间为(4.39±1.52)d,住院时间为(6.54±2.48)d;观察组分别为(3.12±1.48)和(5.13±2.36)d,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个性化综合护理能缩短患者禁食、住院时间,促进患者康复。从并发症发生情况看,对照组患者中,6例出现电解质紊乱,5例出现脱水,3例出现呕吐,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2.95%;观察组患者中,2例出现电解质紊乱,2例出现脱水,1例出现呕吐,并发症总发生率为8.20%,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05,P<0.05),可见针对患者临床特点制定护理计划表和个性化护理方案,具有全面性连续性的特点,有效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对照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为78.69%,观察组为95.0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9,P<0.05),可见个性化护理可加强护患之间沟通联系,显著提高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应根据急性胃炎患者实际制定个性化护理措施,这能显著降低患者的禁食和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总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不断提高护士整体素质和护理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黄荷叶.急性单纯性胃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和效果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4,6(2):5-6.

[2]李娜.胃蛋白酶原和胃泌素筛查胃癌及萎缩性胃炎[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4,19(3):141-143.

[3]刘飞.急性胃炎的的临床护理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l,20(17):111.

酒精依赖综合征的观察和护理 篇7

1 病例介绍

患者, 男, 60岁, 主因“近3 d来出现恶心、呕吐, 不能进食”于2009年2月13日以“急性胃炎”收住我科, 入院后询问病史, 患者诉自春节期间饮酒过度, 每日饮酒超过2 L, 并且多不进食, 自认为是伤胃所致, 停止饮酒, 次日起即出现强烈的饮酒欲望, 双手出现粗大震颤, 失眠、焦虑、恐慌、幻觉等精神症状和大汗、心慌、呼吸快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护理查体:T 36.8℃, P 92次/min, R 20次/min, BP 140/90 mm Hg (1 mm Hg=0.133 kPa) , 全身大汗, 反应正常, 律齐, 随机血糖8.4 mmol/L.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动过速。患者有饮酒史30余年, 平素每日饮酒3~8两以上, 从无间断, 入院当夜间患者幻视、幻听症状明显, 不能入睡。入院第二日中午在与家人交谈过程中突然出现双眼上翻, 四肢抽动, 意识不清, 立即给予地西泮10 mg静脉推注, 同时给予针刺人中、合谷穴, 约2 min后患者抽搐停止。患者既往有脑梗死病史8年, 留有右足麻木的后遗症, 本次入院后CT检查未发现新的梗死灶, 静脉点滴血栓通、丹红等药物, 口服维生素B、地西泮等药物, 通过观察病情, 心理支持, 健康教育等护理, 患者住院17 d治愈出院。

2 护理

2.1 病情观察

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和精神症状、生命体征、肢体活动状态, 保证在第一时间内把握信息并提供给医生及时处理。特别在入院24 h内, 患者的精神症状明显, 易出现意外, 我们及时做好患者的安全护理, 每日在做治疗的过程中, 严密观察, 口服药由护士顿发、顿服, 保证患者的药物安全服下, 病室保持干净、整洁、环境良好, 在患者出现幻觉时, 由护士在床边照护, 并给予支持和指导。

2.2 药物的观察和护理

患者在用药期间, 观察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 在用地西泮期间, 注意观察使用后的效果和睡眠时间, 有无嗜睡、头晕、乏力等不良反应, 根据医嘱按时减量, 本患者入院后口服地西泮7.5 mg Tid, 5 d后减为5 mg Tid, 第10天地西泮减量为2.5 mg Tid;嘱患者注意休息, 在有头晕、嗜睡时要求患者卧床休息。

2.3 心理支持

在出现幻听、幻视等现象时, 有时候患者对自己的症状羞于表达, 出现恐惧、忧虑等负性心理, 由于患者长期饮酒, 家属对其产生反感, 对患者精神压力巨大。护理人员要给予患者心理上的安慰, 同时做好家属的工作, 劝慰家属要理解、尊重患者, 使患者消除顾虑, 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

2.4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的知信行理论是改变健康相关行为的基本模式之一。这一理论认为:卫生知识和信息的获取在建立积极、正确的信念和态度上, 而信念和态度是行为改变的动力[2]。健康教育的同时让家庭成员充分共同参与学习, 改变家属一味指责患者的做法, 充分认识到干预对患者生命质量的重要性, 给予患者心理支持, 用亲切、灵活、恰当的语言分析疾病产生的根源、形成的过程, 以及疾病的本质和特点, 改变与患者社会文化背景相关的病理心理问题, 使其对自身问题由不知—知—认知。心理支持能够从心理层面上帮助患者正确地认知。

2.5 饮食护理

患者入院时不能进食, 给予流质饮食, 如米粥、牛奶, 保护胃黏膜, 并为患者制订膳食计划, 少食多餐, 在患者胃部症状好转后改为普食。

3 小结

酒精依赖综合征最常见的戒断症状为四肢与躯干的急性震颤, 常见的精神障碍有以下几种类型:震颤、谵妄, 表现为意识模糊, 兴奋, 惊恐与幻觉, 伴有发热、多汗、血压升高、心动过速;korsakov综合征, 表现为近记忆和定向障碍, 错构和虚构, 判断障碍和情绪欣快, 酒精中毒性幻觉症, 常为长期饮酒者突然停饮后缓慢发生, 在意识清醒状态下产生侮辱性和危险性幻听, 呈现焦虑不安。要求护士对患者的病情要有预见性地进行观察。本例患者经过药物替代治疗, 悉心护理, 健康教育等, 住院期间患者掌握了相关疾病知识, 改变了自己的一些不良生活方式, 治愈出院。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2759-2760.

综合治疗重症支原体肺炎疗效观察 篇8

关键词 综合治疗 重症支原体肺炎 疗效观察

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MP)感染引起急性呼吸道疾病。学龄儿童及青年常见,婴幼儿亦不少见。为了提高我们对重症支原体肺炎综合治疗的认识,2007年1月~2010年11月收治重症MPP患者50例,综合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小儿重症MPP目前无统一诊断标准,本文50例重症MPP诊断标准除参考MPP的诊断外[1],并具备以下表现[2]:①坏死性肺炎改变;②肺大叶实变伴中至大量胸腔积液;③影响呼吸功能或合并其他系统功能障碍;④合并闭塞性支气管炎;⑤合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⑥起病急,症状重、肺大叶实变,单一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

分组: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5例,男14例,女11例;年龄3~11岁;发病后3~5天入院;院外未治疗;均有稽留热或弛张热,热峰39~41℃,发热伴顽固性咳嗽、气喘18例,胸痛伴心悸5例,胸腔积液4例,肺不张5例,肺外表现(皮疹,心肌损害,神经系统体征等)2例。对照组25例,男16例,女9例;年龄4~13岁;发病后3.5天~7天入院;院外治疗2例;均有稽留热或弛张热,热峰39~40.6℃,发热伴顽固性咳嗽、气喘12例,胸痛伴心悸6例,胸腔积液8例,肺不张3例,肺外表现(胃肠道症状,心肌损害,伴随其他器官功能障碍等)4例。经统计学处理后,上述两组病例在各项差异上无显著意义,具有可比性。

方法:对照组采用治疗:①阿奇霉素10~15mg/kg,1次/日,连续静滴5天停4天后改为阿奇霉素肠溶片10mg/kg,1次/日口服序贯治疗,连用3~5天停4天为1个疗程,总疗程不少于3周,以防复发。合并细菌感染者联合头孢曲松钠80mg/kg,1次/日静脉滴入。②降温、化痰止咳、平喘、镇静、吸氧等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早期加用甲基泼尼松龙及静脉用丙种球蛋白,甲基泼尼松龙1~2mg/kg,1次/日静滴,治疗时间一般5天以上,超过5天者在停静脉甲基泼尼松龙后,改为口服泼尼松;丙种球蛋白400mg/kg,1次/日×5天,或1g/kg,1次/日×2天。

疗效判断标准:①治愈:治疗3周呼吸道症状和肺外表现基本消失,实验室检查均为阴性,胸片肺部无异常;②有效:治疗3周呼吸道感染症状和肺外表现明显好转或减轻,部分体征消失,胸片大部分吸收,但病原学检查仍为阳性;③无效:治疗3周症状、体征及胸片均无好转。

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具统计学意义。

结 果

治疗组在住院天数及退热时间上均短于对照组,且治愈率高,见表1、2。

讨 论

重症支原体肺炎感染可导致多器官受损,目前已经公认,肺炎支原体(MP)直接损害和感染后免疫反应是主要发病机制[3]。①直接损伤机制:MP感染人体后,因MP与宿主细胞有相似的抗原成分而逃避黏膜纤毛的清除及吞噬作用,同时牢固的吸附于气道黏膜表面,吸取自身所需要的营养,释放H2O2、NH3、神经毒素、磷脂酶等有害物质,造成黏膜上皮及纤毛破坏,对宿主细胞造成直接损伤,附着能力越强治病性越强。②免疫学发病机制:抗体累积学说认为,MP感染机体后发生一系列免疫反应,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产生IgM、IgG、IgA、IgE等抗体,因反复MP感染致抗体效价逐渐增高而出现临床症状。自身抗体学说认为,MP抗原与人心、肺、肝、肾、脑、平滑肌等组织存在部分共同抗原,感染后产生相应的自身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引起呼吸道外其他靶器官受损。炎症介质学说认为,在MP感染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等多种炎性介质较健康者高,从而导致肺及肺外多系统免疫损伤。MP作为超抗原使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促进一系列细胞因子(IL-1、2、5、8)的释放,这些因子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齐建光等报道[4],重症MPP肺外表现与支原体严重感染后免疫紊乱导致的组织损伤有关。

肾上腺皮质激素(如甲基泼尼松龙)具有强力抗毒、抗免疫、抗过敏作用,可阻断MP感染后免疫学发病机制,糖皮质激素既可抑制TH2细胞活化,同时也可抑制TNF-α的产生;此外,在炎症部位可减轻血管扩张,使淋巴细胞增殖减少,并使所有白细胞浸润以及巨噬细胞活化减少。轻度MPP无使用糖皮质激素指征,合并胸腔积液及中毒症状明显者,例如:合并中毒性脑病、休克、脓毒血症者,有急性肺损伤或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胸腔短期内有较大量渗出者可以使用糖皮质激素(须在有效抗生素使用前提下)。

靜脉大剂量丙种球蛋白中有丰富的IgG型抗体,能直接中和TNF-α,IL-6等炎性因子,并能封闭效应细胞Fc受体,阻断抗原-抗体反应,减少炎症介质释放,在重症MPP治疗中可起到阻断疾病进展的作用。且丙种球蛋白能增强机体抗感染能力和调理功能,具有免疫替代和免疫调节双重治疗作用,对控制病情、促进恢复有很好作用。

本组结果表明,治疗组在住院天数及退热时间、疗效上均优于对照组,证明在大环内酯类联合三代头孢抗感染基础上,早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及静脉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有利于减轻症状,缩短治疗病程,减少后遗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江载芳.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04.

2 赵顺英,马云,等.儿童重症支原体肺炎11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3,18(7):414.

3 程艳.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免疫反应与临床.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6,13(4):387.

4 齐建光,张韶杰.儿童重症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探讨[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8,12(10):719.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偏头痛疗效观察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神经内科门诊和住院62例偏头痛患者, 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2例, 男13例, 女19例;年龄38岁~66岁, 平均年龄 (46±7) 岁;病程<1年5例, 1年~5年18例, >5年9例。对照组30例, 男12例, 女18例;年龄35岁~65岁, 平均年龄 (43±6) 岁;病程<1年7例, 1年~5年17例, >5年6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 临床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及国家偏头痛诊断标准[3]拟定:a) 患者均有长期发病史, 多表现为在一侧额颞、前额、巅顶, 或左或右辗转发作, 或呈全头痛。b) 头痛呈间歇性或持续性, 一般不超过24 h, 发作前一般多有临床先兆, 如可伴恶心、呕吐、出汗等植物神经症状。c) 多因劳累、情绪改变、年轻女性月经来潮等因素诱发。 (2) 头痛分级。参照头痛协会制定的《头痛分类及诊断标准》[3], 共分为4级。

1.3 纳入标准

(1)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 (2) 愿意接受已定治疗方案。 (3) 排除心、肝、肾、脑疾病, 既往有精神病史和肿瘤患者。 (4) 全部患者经脑CT、颈椎X线检查证实, 除外颅脑以及五官科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头痛。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口服尼莫地平片 (尼莫同, 德国拜耳公司生产) 30 mg、谷维素片20 mg, 每日3次;麦角咖啡片1片, 单次总量不超过2片, 每周总量不超过8片, 连续服药14 d。

观察组: (1) 中药汤剂:以川芎茶调散为基础方加减:a) 方药:川芎20 g、当归12 g、葛根18 g、荆芥12 g、防风10 g、白芷10 g、羌活10 g、地龙10 g、牛膝10 g、细辛6 g、薄荷 (后下) 10 g、甘草6 g。b) 根据头痛的部位, 选用引经药物:太阳头痛 (后头部) 加用蔓荆子;阳明头痛 (前额) 加用知母;少阳头痛 (两侧) 加用柴胡、黄芩;厥阴头痛 (巅顶) 加用吴茱萸、藁本。伴随症状:头痛剧烈加蜈蚣、全蝎;伴失眠多梦加合欢花、夜交藤、酸枣仁;伴头晕加龙骨、牡蛎 (先煎) ;伴心烦者加香附、郁金;热重者加夏枯草、栀子;痰湿重者加半夏、苍术;瘀血重者加丹参、红花;肾虚者加服六味地黄丸。c) 用法:用煎药机浓缩, 每剂取汁约300 m L, 封袋分装每袋150 m L, 每次1袋, 每日2次口服。 (2) 中药针剂天麻素注射液5 m L (600 mg) 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00 m L静脉滴注, 每日1次, 14 d为1个疗程。 (3) 针灸治疗:a) 主穴:双侧风池、头维、百会、太阳透率骨、合谷透后溪、列缺、阿是穴。b) 随证配穴:前额痛选上星、印堂;头顶痛选四神聪、神庭;后头痛选大抒、昆仑;失眠多梦加神门、三阴交, 肝阳上亢加太冲、行间;瘀血加膈腧、血海;血虚加肝腧、肾腧;肾虚加太溪、肾腧。c) 治疗器具:华佗牌一次性无菌毫针, 直径0.35 mm, 长度25 mm~50 mm。d) 操作方法:每次取以上6~10个穴位, 令患者坐位, 常规皮肤消毒后, 平刺或直刺0.8~1寸, 透刺时以30°向透刺穴位进针, 用平补平泻手法, 得气为度后加用电针治疗, 用G6805-2型电针治疗仪 (上海华谊医用仪器有限公司) , 病侧电极为负极, 健侧为正极, 选择疏密波, 频率为20~30次/min, 以肌肉明显收缩而患者能耐受为度, 留针15 min~30 min出针, 隔日1次, 并配合中药。14 d为1个疗程, 中间休息2 d~3 d, 再进行第2疗程。2组均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

1.5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4], 头痛及伴随症状消失, 6个月以上无复发。显效:头痛明显减轻≥2级, 同时发作频率或持续时间减少2/3以上;有效:头痛程度减轻1级, 同时发作频率或持续时间减少1/3以上;无效:头痛及伴随症状无明显减轻或加重。总有效率包括痊愈、显效和有效。

1.6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痊愈12例, 占37.5%;显效9例, 占28.1%;有效7例, 占21.9%;无效4例, 占12.5%, 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痊愈5例, 占16.7%;显效6例, 占20.0%;有效9例, 占30.0%;无效10例, 占33.3%, 总有效率为66.7%。2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χ2=5.82, P<0.05) 。

3讨论

偏头痛发病机制比较复杂,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2], 偏头痛是阵发性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所致, 主要与血管收缩异常有关。主要有下列几种学说[1]: (1) 血管学说。 (2) 神经学说。 (3) 神经递质5-羟色胺在偏头痛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 被医家视为疑难病之一, 临床中西医治疗本病的药物只作用于其发病机制的某个环节, 治愈率低、复发率高、不良反应大, 而中医可全面调理脏腑及阴阳平衡, 扶正与驱邪并举。本病属中医“内伤头痛”“偏头风”范畴, 主要是因外邪入侵、七情内伤, 蔽塞清阳, 气血滞涩, 致使经络痹阻, 阴阳失调, 气血逆乱头部而形成, 故以疏风通络、活血化瘀为治法。笔者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 采用中药内服和静脉滴注, 以调理机体阴阳气血之偏, 祛除病因, 配合针刺疏通经络气机, 缓急止痛, 达到扶正祛邪、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功效。从而调节自主神经功能, 降低其兴奋性, 恢复血管正常的舒缩功能。

川芎茶调散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是治疗头痛的经典方剂, 方中重用川芎为治疗头痛的要药, 上行头面而祛风止痛, 通行十二经脉, 善行血中气滞, 破瘀通脉, 为血中气药;白芷善治阳明经头痛, 羌活善治太阳经头痛, 均为君。重用薄荷, 能清利头目, 搜风散寒;细辛长于少阴经头痛;荆芥、防风辛散上行, 疏散上部风邪;牛膝通利血脉, 引血下行;当归具有活血通络, 兼有养血, 均为辅药。甘草调和诸药, 取清茶苦寒清上泻下, 为佐使。诸药相合, 共成疏散风邪, 止头痛之功。此外, 临床应用时要辨证选用引经药, 使药达病所, 提高疗效。现代药理表明[5], 川芎茶调散中各有效成分协同作用, 起到舒张血管平滑肌、解除脑血管痉挛、增强脑血流量以及中枢性镇痛作用, 达到缓解头痛的目的。天麻素为中药天麻的提取物, 具有平肝息风、通络止痛功效,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6], 天麻素能抑制大脑中枢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及神经末梢对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重摄取和储存而起止痛、镇静作用;又可解痉, 降低头部血管阻力, 扩张脑血管, 改善脑循环。针灸治疗根据患者头痛的部位, 以“通其经脉, 调其气血”治疗原则, 以近取和远取相结合辨证取穴, 配合电针治疗, 起到调节阴阳平衡、疏通气血经络的作用。能够激发神经和体液调节机制, 改善病变部位的微循环, 疏通离子通道 (经脉) , 及时解除病变神经和血管痉挛, 从而改善自主神经功能, 使经络疏通, 通则不痛[7,8]。临床结果显示, 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 中医综合疗法应用口服、注射中药制剂增加脑血流量、解除脑血管痉挛祛除头痛根源, 又通过针灸直接止痛, 针药融为一体, 进行多靶点治疗, 避免了单一疗法的局限性, 提高治愈率, 缩短病程, 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方法将6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 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片、谷维素片、麦角咖啡片治疗;治疗组采用口服加味川芎茶调散、静滴天麻素注射液和针灸疗法, 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7%, 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结论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偏头痛疗效确切, 疗程短,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偏头痛,中医综合疗法,川芎茶调散,天麻素注射液,针灸

参考文献

[1]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070-1071.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22-23.

[3]贾建平.神经病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59.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学科技出版社, 2002:200.

[5]刘兰芳.黎凯教授应用川芎茶调散治疗头面主症解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7, 5 (25) :882-883.

[6]金文姗, 田德蔷.天麻的化学和药理研究概况[J].中药研究与信息, 2000, 2 (6) :21-23.

[7]王晓慧.神经性头痛的针灸治疗[J].吉林医学, 2009, 30 (23) :3048.

综合观察法 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住院脑梗死患者60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30例。其中治疗组男18例, 女12例;年龄48~76岁, 中位年龄68.4岁;病程2h~7d。对照组男16例, 女14例;年龄46~74岁, 中位年龄66.6岁, 病程3h~6d。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并发症和神经功能缺失程度方面,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所选病例均经头颅CT检查证实脑梗死, 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

1.3 治疗方法

2组患者根据病情均给予相应的基础治疗, 如稳定血压,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控制感染、降低颅内压及对症支持治疗等。治疗组同时给予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30~80g、川芎10g、丹参15g、桃仁10g、红花10g、地龙10g、桔梗10g、节菖蒲10g、天竺黄10g、胆南星10g。每日1剂, 分2次温服。昏迷或吞咽困难者, 发病3d后插胃管鼻饲。同时给予针刺头部运动区, 上肢取曲池、外关、合谷;下肢取阴陵泉、足三里、丰隆、三阴交、太溪、太冲等穴。对照组给予红花注射液20ml (国药准字220054048) 、胞二磷胆碱 (国药准字GH20043382) 0.75g分别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 每日1次, 2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 治疗4周。

1.4 疗效标准

参考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临床疗效评分标准制定。痊愈:患者肌力达5级, 语音清楚, 生活能自理;显效:患者肌力提高2级以上或失语等症状明显好转;有效:患者肌力提高1级以上;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变化。

2结果

治疗组30例, 痊愈8例、显效7例、有效13例、无效2例, 总有效率93.3%, 痊愈显效率为50.0%;对照组30例, 分别为痊愈4例、显效8例、有效9例、无效9例, 总有效率70.0%, 痊愈显效率40.0%。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3讨论

脑梗死是神经系统常见病, 多发病, 致死率和致残率高, 尤其近几年,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 发病率越来越高, 并呈低龄化趋势, 已成为严重的医学和公共卫生问题。现代医学认为, 脑梗死患者存在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导致管腔狭窄, 血液粘稠度高, 血流速度缓慢或血流量降低。脑灌注压下降, 脑组织缺血、缺氧或血栓形成, 引起脑组织缺血性坏死和脑软化。脑梗死属中医“中风”、“卒中”范畴, 病机多属气虚血瘀, 血脉瘀阻或风痰阻络所致。气虚血瘀、痰浊痹阻是脑梗死的主要病机。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是治疗本病的基本原则。方中黄芪益气扶正固本, 川芎, 当归, 丹参, 桃仁, 红花活血化瘀通络, 川芎还能上行头目, 下行血海, 善行血中之气, 祛血中之风, 走而不守, 胆南星, 桔梗, 天竺黄, 节菖蒲开窍化痰, 桔梗还能散结, 引药上行, 地龙善行走窜, 熄风止疼, 通络祛痰。以上诸药合用, 共奏益气活血、化痰通络, 祛瘀生新之功。针刺头部运动区, 能增强患侧脑部血液循环, 加速侧支循环建立, 针刺患侧上、下肢相关穴位, 能起到行气活血, 通经活络之目的, 故收效较好。

上一篇:建三江地区下一篇:电费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