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师的教育智慧十篇

2024-05-23

智慧教师的教育智慧 篇1

首先,教师要热爱学生。“爱”是热情与激情的能源,智慧的火花都是从“爱”的焦点上孕育和迸射出来的。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单纯”。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必然失去部分童年的纯真,头脑常常被无序的知识、低品质的知识甚至垃圾信息填充,寻回“单纯”的过程,在本质上是学生认识的整合、深化与提纯的过程,是学生智慧生长的过程。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专注。专注是将身心的力量凝聚到目标上,激发人生的智慧。

2. 教师要善于丰富学生的人生经验。

智慧教师的教育智慧 篇2

关键词:人格智慧,教学智慧,心理智慧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教育逐渐步入新常态。主要表现在社会对教育要求有更高水平的教育质量,以满足家长对子女成长的预期目标、满足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当下的学生无论是思想认知还是行为表现都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在这样的新常态下,国家教育体制、学校办学思路、教师教育方法、家庭教育的引导技巧都必须与时俱进。而初中教师也应该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教育智慧”,才能够在新常态的教育环境中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心悦诚服的人格智慧

人格智慧指的是,在传道授业解惑诸方面,除了必要的技能外,一个具备积极面对生命、诚实面对他人、自信自爱和言行一致的生活态度的教师,其人格魅力对学生所产生的感染作用将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获得学生心悦诚服的信赖和尊重,才能达到自己所期望的教育目的。高尚健康的人格是教师教育智慧生成的核心,教师应在学生面前树立起为人师表的高尚人格,同时也可以在学生面前多方位展示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所体现出来的人生体验与感悟。

(一)可以这样“晒”

例如,我在教学语文校本教材口语交际“寒假印象”这一内容的时候,把自己也融入其中:

展示游览柳州窑埠古镇的照片,与学生谈感受:“一如无法抗拒今天的阳光和蓝天,柳州窑埠古镇以其复兴古典神韵的建筑和民国风文化,再次令我驻足:呼吸穿越时空的‘味道年代’,感受天人合一的和谐内涵……”

展示早春赏花踏青的组图,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每朵花都有属于她的独特花语……应邀到朋友的苗圃,即感受到春暖花开之时,‘最是那回眸一笑,惹得百花报春早’的美……在大自然面前怎能不心存深深的敬畏之情呢?”

(二)可以这样“聊”

例如,让学生谅解你偶尔的迟到;解释有时带手机进教室是公务需要;不要轻易做出承诺,一旦承诺了就要兑现;承认自己也有知识盲点:文科老师对理科知识的费解,理科老师对文科知识的木讷;向学生请教时尚词语,让学生纠正自己的普通话……因为老师不是完人。

通过这样的“晒一晒”“聊一聊”,让学生更深入、更真切地感受到教师的真实而生动的教师形象与人格智慧,使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与熏陶。

二、心旷神怡的教学智慧

熊宜勤老师说过,课堂应该是师生美好生活的一部分,是一段能够焕发生命色彩的人生经历。教师应该积极营造美好的课堂,让学生得到愉悦而充实的成长。

当下初中生喜欢怎样的课堂?经调查知道,最受学生喜欢、学生最需要的课堂是师生互动良好、课堂气氛活跃、教师风趣幽默的课堂。

这个结论并不令人惊讶,斯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在和谐而欢快的教学中增长知识是最难忘的记忆。我们在课堂上可以这“秀”:

(一)“秀”出风格

例如,王君老师的“青春语文”:青春之语文,反对语文教师陷身于琐碎事务,心灵老化,无所作为,呼吁语文教师终生保持专注与创新,热爱生活,积极有为。青春之语文,反对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坐井观天,盲从附和,呼唤学生投身于语文壮美的天地,借语文之东风,舒展健康俊朗的青春个性。

又例如,余映潮老师“余氏风格”:主张“课堂教学的高层次境界是学生活动充分”;提出了“课型创新”理念并以朗读教学为主要内容进行了教读课、品读课、辩读课、说读课、演示课、联读课等新课型的探究;创造“板块式教学思路”,教学结构清晰有序,内容优化组合,过程灵活多姿。

余映潮老师在《小石潭记》教学时有这样的教学板块设计:

①请同学们说一说找到了哪些能够用来分析课文的以“清”字领起的词,如清澈、清凉、清秀、清冽等。

②同学们自由选用“清澈”“清凉”“清秀”等形容词“写句子”,以品析课文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技巧。

③教师归结(形成欣赏短文):

“闻水声,如鸣佩环”,水声叮咚,清悦动人;“下见小潭”,“尤”有清凉之感;“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景物多么的清秀;小溪水声清脆,水色清亮,“明灭可见”,消失在远方;“坐潭上,凄神寒骨”,不仅是寒气刺骨,而且还有坐在石上的清冷;“其境过清”,环境是太清静了,太清幽了,这让作者更感到心境的凄清。

如此设计不仅角度新颖,而且还避免了文言文教学一味的串讲,聚焦核心文字,小到一个词语的锤炼,大到艺术表现手法、作品思想内涵,都可品评议论,其表现出来的创意(艺术性),令人耳目一新。

浙江省永嘉第十一中学校长、特级教师肖培东也指出:“你怎么样,你的课堂怎么样。你是你的课堂。……我看着你忧悒的眼睛,知道你心里的埋怨。可是开启课堂教学大门的钥匙,应该是在你的手里。”课堂应该是属于教师的,教师应在课堂上大胆地“秀出”令人心旷神怡的教学智慧。

教师要把生活世界引入语文教学,形成丰富多彩的“生活语文”。正如王开岭老师所说的:“语文老师应该成为汉语世界里的旅行家和鉴赏家,你是什么,语文就是什么;你有多大,语文即有多大;你有多美,语文即有多美。”人们往往用“把课上活了”这样的话来评价名师的课堂。所谓“活”,其实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因平等的对话和互动产生的种种“预料之外”,是师生在民主和谐中交流而进行的自主构建,也就是我们今天新课程所积极倡导的“动态生成”。

只有拥有令人心旷神怡的教育智慧,才能生成令人神往的课堂。这样的课堂,学生必然是开心的,教学效果自然是好的。

(二)“秀”出能力

良好的教学秩序,离不开有效的课堂管理。教师可以采取纪律管理的三条“铁律”:

1. 建立良好的开端

教师与学生的课堂关系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由师生的“蜜月期”到学生的“试探期”,再到教师“建章立制”。教师应该在“蜜月期”严格要求,在开端就要建立起良好秩序,因为先严后松容易,先松后严难。

2. 合理处理违纪行为

一位平时学习很好的初一学生,一次数学作业没交被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点名批评。学生分辩说:“我只是没有交作业,但是我的作业已经写完了。”老师继续批评:“你的作业尽管写完了,但没有交上来,所以我点你的名字也是没错的。”下课后,这名学生还是不依不饶地要求老师撤回批评,但是老师还是坚持自己的做法。最后,这位优等生的数学成绩一落千丈。

教师在学生违反纪律的时候,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做出处理。有些学生就无法接受教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自己,第一反应就是反驳教师。这类学生羞于接纳自身的不足,觉得有一些不好的方面呈现出来是对自身的一个否定,这时他们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回避。如上述这位学生跟教师发生冲突后,导致在上数学课的时候,一直存在着负面的情绪,不再愿意去接触数学教师,不想学数学了。

例如,教师对学习不认真的学生说:“你父母那么辛苦挣钱,不就为了你嘛,你在学校里不好好学习,你对得起谁……”这种劝告似乎是合乎道理的,但对学生往往起不到预想的教育效果。有些教师对在课堂上讲闲话的学生说:“你都懂了,还来上什么课?”使用这种尖酸的语言并不能促使学生从内心里想要改正错误,反而会引起怨恨。因此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和心理特点,合理地处理学生的违纪行为。

3. 处理问题时,先给学生选择的机会

例如,我常常给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选择:你是停止自己的事安心参与我们的课堂学习,还是离开教室做自己的事?结果他们往往做出选择珍惜获得继续上课这个权利。

教师处理学生违纪的行为时,务必要先了解症结所在,才能做有效的处理。伤害学生自尊往往导致学生产生新的问题。课堂要有纪律,违规行为要担负后果,但是并不意味着一定要使后果难以实施。“惩罚”的选择由学生自选,是自我管理的培养,更是维护教师的方法。这样的自我管理是管理的最高目的。

心旷神怡的快乐是人类生活取向的一项基本原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轻松愉快的教学风格,灵动有效驾驭课堂的能力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莫逆于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大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效果。

三、心平气和的心理智慧

心理智慧指的是,教师在处理学生的问题时,应拥有冷静、沉着的心理素质,不宜失去控制、失去理智。因为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时,如果在气头上会出现判断错误。教师应学会在问题面前保持冷静的方法:坐下来——缓缓气——喝口水——说一说——问一问——理一理……这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更健康更有效的方式,正如白岩松所说的:“平静才是真正的奢侈品。”

一位心理学教授提醒我们:不要与未成年的学生较真,初中这个阶段的学生很可能昨天恨我们,明天爱我们。这是他们这个年龄的特点,而不是对教师的全部评价。

教师可以这样“容”:

例如,在一堂“国培计划”公开示范课(口语交际教学)上,一名学生的发言揭了学校的短……当时参与听课的本校教师感到很尴尬,而我首先肯定了这名学生的积极性和敢于说真话,然后诚恳地表示学校会尽快整改。

又如,在一堂作文课上,教师把某学生的作文当范文讲评,刚读一小段,有学生就说了一句“抄的”,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出现伴有嘲笑声的骚动,性格内向的这学生已趴在课桌上哭了起来……有位教师这样处理:“面对这样的突发情况,我有些不知所措,想狠狠批评多嘴的学生,但一想这样能平息这场风波吗?未必,有可能他们说的是真话呢?为了避免事态的进一步扩大,当务之急是收回学生的注意力,于是我镇定下来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觉得这篇文章好不好?’‘好是好,可是’,我立刻打断并再次强调说:‘我问的是这篇文章好不好,不管其他。’学生说:‘好极了。’‘好就请同学们听听好在哪里,这样好的文章,我们以后多推荐一些在班上交流,你们觉得这样好不好?’‘好。’‘那对第一次为我们推荐优秀文章的同学该怎么办呢?’学生说:‘谢谢!’当全班学生心领神会时,我接着说:‘不过,推荐原文,请别忘了标明出处和作者,好吗?’那位同学已经抬起了头,眼睛闪烁着感激的泪光。”

这位教师从“尴尬”中发现积极因素,变“抄袭”为“推荐”,借题发挥,化被动为主动(把握“教态”);抓住有效信息,及时进行心理引导,既爱护、尊重学生,又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调控“学态”)。宽容是智慧的善良,它以一种平和的教育智慧原谅学生目前的落后,用发展的眼光相信学生日后的优秀。

此外教师的心理智慧还包括依法、抗压、思辨等素养,“心理测评”已成为目前名校招聘教师的必测的职业素养之一。

例说“教师的教育智慧” 篇3

听故事,告诉我您的思考

由斯琴高娃、陈宝国主演的电视剧《大宅门》中,陈宝国饰演的白景琦,小时侯很是顽劣,令其家人很是头疼。举一例子,其母责打他,手都打累了,问景琦:“疼不疼?”景琦说:“你累不累?”先后有几位老师被逼无奈,狼狈离开。就是这样一个孩子,经过张丰毅饰演的老师季宗布的教导,其转变巨大。同样举一例子,深夜,其母见其屋里亮着灯,进屋查看,景琦正在专心读书,母亲说:“天不早了,明日再看吧。”景琦摆手,说:“别捣乱。”母亲转身,流泪。景琦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还是让我们来看看季宗布是如何教育景琦的吧。

季宗布伸出右手食指,让景琦用两个手掰,可季宗布的食指像根钢柱般纹丝不动。景琦道:“你神了!”“你以为我光会功夫?”季宗布顺手拿《庄子》给景琦,让他随便翻开一篇,景琦好奇地翻开一篇。“念头两个字。”季宗布十分流利地接着景琦念的两个字背了起来。景琦真的听傻了,忍不住大叫:“你真神了!”此后,季宗布带白景琦练习骑马、练拳,景琦像换了个人。后来,季宗布要离开,离别时,景琦一声不吭。季宗布说:“要不,让景琦到我那玩两天?”话音未落,其父母尚未置可否,景琦“噌”的上了季宗布的马车……

面对景琦的巨大变化,不知老师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我首先想到的是那句老话:“亲其师信其道呀!”毋庸置疑,季宗布是“智慧型”的教师。他凭借自己的多才多识和对学生心理特点的准确把握,让学生由“亲师”“信师”起步(景琦的“你神了!”的评价就是“亲师”“信师”的开始),大踏步迈向“信道”(“挑灯夜读”就是“信道”的证明)。

听“新闻”,说出你的感受

台湾地区前任副领导人吕秀莲(台湾大学法律系毕业,曾在哈佛大学留学)自恃与众不同,轻视岛内其他领导人,人称“孤鸟”,人脉较差。曾与其在牢中同室的陈菊(高中毕业,现任高雄市长)曾称:“我可以再次入狱,但不能与吕同室。”何出此言?原来,1979年吕秀莲、陈菊因参与“美丽岛事件”,被捕入狱,期间两人同处一间监舍。平时,两人主要的“消遣”方式是读书、看报。某日,陈菊向吕秀莲询问某英语单词的意思。吕秀莲很是“热情”,不仅告诉陈菊此词在此句中的意思,还一口气将此词的多种含义与用法一并讲出,语气间满含着对对方的“无知”的轻视。

这是央视4套“海峡两岸”中讲述的一段故事。“多知多能”的吕秀莲为什么会遭人厌恶?看来,“智慧”并非仅指才识。如何适时、适地、因人展现自己的才识,也是需要智慧的。

老师们已经看到,以上两个例子,我都试图从施教者的智慧的角度进行初步解读。什么是“教师的教育智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智慧:解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我以为,在学生的成长、发展过程中(注意:不仅仅是当下的成长、发展过程,还包括离开校园、离开教师之后的成长、发展过程),凡是能对学生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力、来自教师的个性化的表现就是“教师的教育智慧”。这其中包括品格、情感、学识、言行甚至形象等等。而这样的品格、情感、学识、言行甚至形象等,从本质上说是高度个性化的,也就是说,每个人的智慧都是深深打上自己烙印的。因此,智慧型教师会有很多的共同点,但就其本质而言,他们是高度个性化的,是两两不同的。

其实,在我们中间就有不少的智慧型教师,他们用自己的品格、情感、学识、言行甚至形象吸引学生,让学生感觉校园就是“爱心园”,让学生感觉课堂就是“开心园”,让学生甚至在离开校园若干年后,想起老师来,还是感觉那么的亲,那么的好。这样的感觉,对不少老师来说,一定不陌生吧?

那么,作为学生学习进程中的“合作者”“促进者”“服务者”的我们,应如何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智慧呢?我的体会是两条:一是善于学习。向谁学习?那可太多了。例如教育家、教学专家、同行、学生等等。二是勤于反思。反思什么?可以反思思想,反思实践。反思的可以是自身,也可以是他人。

智慧教师的教育智慧 篇4

——《教师教育智慧的修炼》读后感虽然我也是一名从教十几年的“老”教师了,可我越来越觉得现在的学生是越来越很难教,给学生上课好像都要斗智斗勇,不但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能认真地听讲,还要让学生在课后也能随着老师的思维去思考、去领悟。要做到这一点可是真不容易,那要求老师必须是极富智慧的。所以在过去的这个寒假里,我仔细拜读了欧阳明老师的《教师教育智慧的修炼》一书。希望自己尝试着做个有智慧的青年教师。

在没有阅读《教师教育智慧的修炼》一书前,我本来以为,只要教师有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上起课来又轻轻松松的就是有智慧,我反思了一下自己,好像也具备了。可为什么在实际教学中却不是这样呢?我想,这本书也许能够帮我解开心中的疑惑。当我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才真正明白了智慧型教师的真谛。

书中围绕概括教育智慧内涵的智识、智能、智谋、慧眼、慧心、慧情这六个方面来阐述教师教育智慧修炼的问题。笔者在撰述中摒弃了以往同类书籍从理论到理论阐述、空对空说教、语言呆板艰涩而使教师读起来费劲的弊端。《教师教育智慧的修炼》注重案例的开发和利用,用典型的案例阐明深刻的道理,注重用清新流畅活泼的语言简明地论说事理,把教育理论与教育实际结合起来,从而也唤起我们教师对教学细节的关注、对教师智慧的关注、对教学实效的关注、对自身发展的关注、对教学创新的关注,搭建一个交流共享的平台,提供一些教学细节、教师智慧、教学实效、自身发展、教学创新的操作性理论诠释与实践案例。细细地看完了这本书,我真的是受益匪浅。有点启发,有点怀想,也有点感悟。我想:今后我一定要认真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要丰富自己的智识

众所周知,智慧来自学习,“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就是这个道理。生命如树,学习就是生命的根须,教师只有让学习成为生命的状态,才能让自己的教育生涯青春永驻。教师是学生获取信息渠道的一个信息源,更要具有相当的学习力,成为终身学习者。能让自己原有的 “一桶水”变为“奔流不息的长流水”,才可能对教材有真知灼见,才可能于平凡中见新奇,课堂上,才可能游刃有余的令学生流连忘返、全身心地陶醉。智慧型教师具有智慧,离不开原有的知识积累,更离不开长期的不断学习。

二、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智能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卓越的教师,就要有比别人高出一筹的本领,具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是因为中小学教师,这管你是高学历还是低学历者,都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结合工作实际需要,不断学习,提升综合能力。学历只代表过去,只有学习力才代表将来。学习力是衡量一个教师能力大小、人才质量高低的真正尺度。只有提高了自己的智能,才能使自己在学校成为不可或缺的人。想一想自己的周围,的确存在着这样的现象:一些老教师可能只有中专学历,可他们的教学水平往往比一些有本科学历的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要高的多。别的也不多说了,还是抓紧时间提高自己的教学智能吧。

三、教师要合理运用智谋

看到这里,有的人也许会说,难道说教学真的要和学生斗智斗勇。其实这里说的“智谋”指的是教育的机智和谋略。教育学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须处处留心,洞察学生的学习心理,根据不同的问题

选择和运用最合适的方法和手段,恰当好处的运用教育谋略,不管是正向的,还是反向的,都要把握好“度”,教师要自用自己的影响力,抓住有得时机,巧妙地设置激励的氛围,在学生身上产生有效的教育效果。就像我们所知道的:有很多的学生都是在老师采用“罗森塔尔效应”下,走上了自己的成功之路。多少学生的成功都离不开老师的各种各样的“谋略”。

四、教师要独具一双慧眼

正像那英唱的那首《雾里看花》中的歌词: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你能分辨这变纪莫测的世界,涛走云飞,花开花谢,你能把握这摇曳多姿的季节。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是的,要把的人、事、物看得清楚、明白,我们就得有一双慧眼。我们教师就更要炼就一双敏锐的慧眼,去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和潜能。教师慧眼识才的敏锐力并非先天而来的,它是老师在社会生活中学习、在教育实践中学习、不断培养起来的。教师有了慧眼识才的敏锐力,就能多发现一个学生的“亮点”,多造就一个有所成就的人才。第一个教师都应确定一个教育信念就是:没有不可造就的学生,没有教不好的爱学习的学生。

五、教师要增强自己的慧心

师爱是教师对学生真诚而无私的爱,也是一种大爱。教师对学生的大爱,不是唠叨,不是广告,不是摸得着的物件,而是心灵交流影响的震撼。教师一张真诚的笑脸,一个信任的眼神,一句鼓动的话语,一个出自师者本能的动作,都是一种真诚而动人的交流,都会在心灵深处感染学生,教育学生。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站在三尺讲台这上,面对着学生,我们的责任更多的是爱。正因为责任,教师关爱学生的成长,时刻用爱召唤着学生,带着

学生走向明天。

六、教师要充满智情

热情是实现愿望最有效的工作方式。只有那些对自己的愿望有真正热情的人,才有可能把自己的愿望变成美好的现实。充满热情的教师在上课时非常投入到进入到教学内容的情境中。热情是有感染力的,它能使课堂活跃,还能促进理解。热情的教师生气勃勃,善于运用有效的方式鼓励学生参与,使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教师的智情,来源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之情,讲台是教师展示才华的舞台,教师要用智情激发潜能,使自己的生命在课堂上焕发出亮丽的光彩。

总之,智慧型教师是要不断学习,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独特的智慧,这个过程是漫长的,我会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做一个受学生欢迎和爱戴,创造出教育人生更高附加性价值的优秀教师。

做一名有智慧的教师

——《教师教育智慧的修炼》读后感

童金芳

智慧型教师教育管理之我见 篇5

因此, 如何在班主任工作中进行“坚持以人为本, 实施以德治班”的管理, 从而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是当前广大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必须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一、整体联动, 综合治理, 形成教育合力

俗话说:“众人摇桨划大船出。”班级就像一条劈波斩浪的大船, 班主任是舵手, 学生是船员, 只有形成合力, 才能稳稳航行。我认为, 在抓班级建设、建立良好的班风过程中, 班主任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 教师动之以情, 可使学生获得主动的发展。由此才能形成从自发到自觉、自律、自强、进取的班风, 才能使学生在积累知识的同时发挥潜能, 全方位提高素质。

“只有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 才是真正的教育。”在班级的综合治理中, 教师必须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使他们认识到个人在班级建设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学生有了这种责任感, 就会产生极强的内驱力, 激发出一种自我完善的欲望。班主任应做好领导班子的后盾, 尽全力支持领导班子的工作。总之, 班主任要针对自己的班级, 建立一套有特色的班级管理模式, 通过班干部的协调配合, 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 关注后进生的成长, 尊重后进生, 让“人人成才”。

二、关注学生层次、差别, 因材施教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今天把种子播在整修得极好的土壤里去, 都远不是明天就会长出幼芽的, 培养一个人并非易事, 人的思想、才能是在不断学习和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班主任不但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纪律、卫生等生活情况, 还要了解学生的内在复杂的心理状况。由于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的不同, 学生的素质结构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这种差异性素质在每个学生身上的不同组合便形成了学生个性化特征。每个学生都有其闪光点 (即长处) , 所谓“优等生”与“后进生”, 其实只是在某些领域的体现, 并非绝对的层次。同时, 学生的个性具有可塑性和自主性, 这就为我们的教育提供了可能。就学生而言, 没有两个像雨滴水那么相似的儿童, 有三百名学生就会有三百种不同兴趣和爱好。在教育过程中, 学生既是教师作用的对象, 又随时显示一种“反作用”, 这种反作用表现在:班主任的教导和要求, 都要经过他们情感的过滤或催化。然而,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多数人认为孩子只要听话, 成绩好就行了, 因而压抑了学生的个性, 扼杀了学生的特长。明智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洞察学生的个性, 并尽力张扬学生的个性。班主任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纪律、卫生等生活情况, 还要了解学生的内在复杂的心理状况, 以便更好地对他们进行教育。

三、关爱后进生, 以情动心, 以理服人

后进生有了缺点, 犯了错误, 班主任要耐心帮助、诱导, 信任和鼓励他们, 而不是用尖刻的语言去讽刺挖苦他们。后进生往往在倔强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脆弱、敏感的心。一味的训斥, 只能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更不能用挖苦、讽刺的话语伤学生的心。教师对学生尊重, 会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你一旦了解了这颗心, 与其真正进行沟通, 他们会非常愿意亲近你, 乐于接受你的教育, 乐意完成你交给它们的一切任务。

要想教育好后进生, 教师就要端正态度, 摘下有色眼镜, 克服偏见, 将后进生与其他学生一样看待, 不歧视, 不挖苦, 不误解, 要有耐心和恒心, 要给他们时间, 充分地尊重和信任他们, 给他们信心, 教给他们方法, 让他们重新改正。班主任热爱、关心学生和理解学生, 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是全面地、出色地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教师课前、课后与学生相遇, 应给予问候和关心。这样, 师生彼此信赖, 犹如亲密的朋友, 携手共进。其实, 只要拥有了“爱心”, 一切皆有可能。

四、创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良好的班风对集体的每个成员都具有无形的、巨大的约束力量。教师只有用科学的方法巧妙地对班级实行初中三年的目标管理, 有计划、有目的地去实施, 才能逐步形成团结向上、催人奋进的班风。要把一个班级管理好, 全凭班主任来完成是很难的。集体的事是大家的事, 大家的事就要大家操心。有人说过, 没有最好的教育方法, 适合的方法就是最好的。班级要实现管理自动化, 先要培养一批热心于班级工作的干部, 再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 组织班级的集体活动。这就要求班主任要重视对班干部的任用和栽培, 让班干部协助自己管理班级, 即学生管理学生, 效果定会事半功倍。干部的决心大, 同学的信心高, 全班同学上下一致, 抱成一团, 出现了一个比学赶帮、和睦友爱的新气象, 做到了教师在与不在一个样, 有班干部和没班干部一个样, 有人管和没人管一个样, 上课和上自习一个样。一个班, 关起门来就是一个大家庭。如果这个大家庭中的每一个同学都如兄弟姐妹般互相关心着、帮助着、照顾着、鼓舞着, 那么它便是温馨的, 温暖的。这其中, 班主任一定要做班干部的后盾, 做班干部的顾问, 做班干部的教练和导演。

要把这一盘“散沙”凝聚在自己的周围, 就要向学生做耐心、细致的了解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 就要抓住每周的空余时间, 要周周讲、天天讲、时时讲。要带好一个班, 就要熟悉他们、了解他们, 就要形成团结、奋进、良好风气的班集体。爱, 其力量无穷。一个团结、上进、友爱的集体, 充满热情与真诚。师生之间, 都以诚相待, 以友相处。

志存高远, 脚踏实地, 立足班主任工作, 扎根教学实践, 为了我们的工作, 为了未来的希望, 我们要坚信每位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片绿洲。“教师, 循循善诱, 守望的是讲台, 放飞的是希望, 播种的是知识, 收获的是未来。”我们每天都要给自己留一点与学生相处, 与学生对话、交流, 提升自己的才华, 锤炼教育的智慧的时间, 在交往中寻找无穷的幸福,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做一名智慧型的优秀教师。

摘要:“只有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 才是真正的教育。”在班级的综合治理中, 教师必须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使他们认识到个人在班级建设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学生有了这种责任感, 就会产生极强的内驱力, 激发出一种自我完善的欲望。

教师:权威向智慧的转型 篇6

教师, 一般理解为传播人类知识经验和思想意识, 并促进个体发展的专业人员。这种认识赋予教师一定的责任与权力, 即认为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 是国家教育方针的实施者, 是学校规章制度的维护者, 是家长管教权力在学校的委托者。因此, 在许多教师的观念中, 教师权威与教育活动相伴随, 是一种能改变学生思想行为方式并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影响力量。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 既然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拥有这种职业赋予的责任和权力, 就应该充分依靠或利用教师权威给学生施加影响, 甚至可以凭借权力压制、威吓和体罚学生。

教师权威观念源于教师职业性质和职业角色的理解和认识。首先, 它与传统的教师形象定位有关。传统教师往往被赋予在某一领域掌握丰富知识、具有某种特殊的认知能力、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角色形象, 在一些学生的心目中甚至还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全能形象。因此, 教师成了知识的源泉、智慧的象征, 是学生必须遵从和敬重的对象。其次, 它与传统的育人观念相伴随。传统的教育目的在于让学生服从管理, 遵守秩序。教师有义务让学生的心智得到服从, 以约束其超出常规的活动, 有责任阻止或扑灭学生正在形成的倾向于邪恶的意志。正如赫尔巴特所说, 教育要做的事情就是遏制儿童恶的意志, “给予这种恶的意志以深刻的否定, 使它受到挫伤”, 而这种挫伤恰恰需要权威, 尤其是“对于那些具有最活跃天性的人来说, 权威是最不可缺少的”。[1]我国有“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传统说教。这些育人观念无形中在孕育和强化着教师的权威形象。最后, 当前教育中的纪律和评价导向构建了以教师权威为核心的师生关系。教师权威本质上是一种教育交往的心理状态, 对学生来说, 是严肃、敬畏和恐惧, 对教师来说, 是驾驭、控制、管理的教育力量。教师凭借自身“闻道在先”和社会赋予其“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能, 在教学和管理中有意无意地树立起自身独断的权威, 强化师道尊严的普遍认同。涂尔干在其《教育与社会学》中就认为, “教育本质上也是一种权威”, “教师是他的时代和国家的伟大的道德观念的阐释者”。在现实中, 这种权威往往依靠国家制定的法律和法规、学校规章制度和纪律、社会和家长的督促期望等形成。比如中学生守则、小学生守则, “三好”学生评定, “听老师的话”“尊敬师长”等教育中的习惯用语所体现的种种要求本身就在营造着维护和服从教师权威的社会氛围。

然而,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 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广泛普及, 教师权威观念存在的基础和条件正在逐渐发生变化。那种忽视教育对象复杂多样的情感和追求, 单纯靠强调威胁、限制、发号施令、使用压力等来教育学生和管理班级的做法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 尤其是班主任工作变得越来越复杂和艰巨。在对待学困生的问题上, 教师权威形象的影响力已经微乎其微。无论在学校情景还是在社会其他情景中, 它都难以让学生产生敬畏和服从感。学生追求的是多元、多样和自主, 不愿停留在统一标准的规范和要求中。如果教师不明白这一点, 仍然站在教师的权威观念上指导和教育学生, 迫使他们顺从自己的意志, 就可能引起他们的强烈不满, 甚至遭到抵制和对抗。去年发生的“杨不管”事件, 其实并非不管, 而是管不了, 学生无视教师在课堂上的权威形象, 或者说教师已经没有了控制课堂正常秩序的权威形象。面对学生打架, 杨老师虽然很生气, 但也只能说一句气话:“要有劲下课到操场上打去。”可以想象, 假如教师或班主任失去了管理和教育学生的权威影响力, 类似杨老师的无奈和压力恐怕就是一种无法避免的难言煎熬, 随之而来的也就是职业挫败感和职业倦怠症。就学生而言, 在长期的权威影响力压制下, 也容易形成默认、顺从的氛围和守成观念, 不利于学生质疑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养成。

在学校教育情景中,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成员, 其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辅助者、管理者、咨询者、激发者的角色离不开其影响力。但是, 这种影响力不应该来自社会各方面赋予教师的权威形象, 而应该来自教师教育教学行为中的机智、幽默、公平、公正、诚实、谦虚等体现教育智慧的能力、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教师权威在学校教育实践中的体现往往以教育内容的唯一性和标准化代替学生认识的多样化和个性化, 以教育方式的强制性和权威性代替解释、说服和理解。而智慧型教师则恰恰相反, 当教师面对课堂上一些无心学习的同学在小声聊天, 影响正常教学时, 不是怒气冲天地对那些学生大动干戈, 或给予体罚, 而是采用教育智慧, 比如突然停下来问学生:“乌鸦和喜鹊都是喜欢叽叽喳喳的鸟, 为什么我们喜欢喜鹊叫, 而不喜欢乌鸦叫呢?”在学生的注意力被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吸引之后, 教师才慢慢地说:“因为喜鹊是在大家希望它叫的时候叫, 而乌鸦却是在大家不希望它叫的时候老是不停地聒噪, 吵得人无法忍受。现在我们有些同学就跟乌鸦一样, 在大家不希望他说话的时候却老是说话。”老师的话刚说完, 教室里就出奇地静, 因为每个学生都怕被同伴扣上“乌鸦嘴”的帽子。当教师面对学生无理取闹时, 与其拉下脸严肃地批评学生, 倒不如幽默地化解。特级教师钱梦龙就有这样一个细节, 有一次, 他在检查了解学生自读课文的情况时, 要求同学们尽量不看书回答, 并顺口说:“如果实在忘了怎么办?”下面就有学生接口说:“偷看一下。”引得全班哄笑, 钱老师没有痛斥和批评那个学生, 而是马上说:“偷看一下, 说得好呀!别笑, 偷看也是一种能力呀, 很快地在书上一眼扫过, 就马上找到自己所要的那个词、那个句子, 不也是一种能力的培养吗?不过, 请注意, 考试的时候可不要培养这种能力。”[3]当教师面对众多个性鲜明的学生时, 难免会有自己的爱好和取舍, 即所谓的偏心, 钱钟书说:“所谓正道公理压根儿也是偏见。依照生理学常识, 人心位置, 并不正中, 有点偏侧。”也就是说, 偏心客观存在, 无可厚非, 有谚语云:“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 而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喜欢漂亮的孩子, 乃人之常情, 关键在于教师的偏心如何体现为公平的爱心, 既不至于让学生有被歧视或被冷落感, 也不至于让学生产生心理阴影或负面影响。如果教师尊重、爱护每一位学生, 依靠集体力量和自己的人格魅力来组织、管理、教育和促进学生发展, 而不是借助自己的教师权威或管理者权威来压服学生, 那么, 学生就会在群体的认同和压力下服从教师提出的各种要求, 并自觉地接受有利于班级和自身发展的秩序。事实上,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在心理上、行动上、言语上的冲突时常存在, 将冲突防患于未然或有效地化解, 并将学生的需求和愿望纳入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并得到学生认可的秩序中, 确实需要无穷的教育智慧。

教育智慧是一种实践智慧, 具有动态生成、独一无二的特点。陶行知曾对“智慧”与“知识”作出这样的区分, 他说, 智慧是生成的, 知识是学来的, “说话能力是生成的, 属于智慧, 说中国话、日本话、柏林话、拉萨话, 便是学成的, 属于知识”。[4]陶行知把智慧看成个体与生俱来并伴随人的学习成长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能力, 自然这种能力不属于某一方面的能力, 它体现在个体所有的思维活动和言行活动中。教育智慧就是体现在教育教学情景中的智慧。对教育智慧的理解,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 教育智慧是教师的一种创新性品质;有人认为, 教育智慧是教师感受的敏感性、教学机智、与学生沟通等能力的综合;也有人认为, 教育智慧是教师具有的教育理念、教育意识、教学能力和教学艺术等能达到的一种教育境界。[5]尽管理解的侧重点不同, 但教育智慧无疑是指教师在教育情景中所展现出来的合乎目的、合乎规律的言行表现。它来源于教育者的各种经验、知识和理论, 但它又不完全等同于经验、知识和理论。它通过对具体教学情境的关注和反思, 将感性的经验提升并内化为教师自身理性的实践能力。

首先, 教育智慧借助教学实践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原理和规律, 在教育情景中不断生成多种可能, 并在这些可能中寻求因时、因地、因人的最佳处理和最优解决方案。所谓最佳, 是指学生能从教师的教育言行中体会到教师的爱和良苦用心。许多时候, 教师虽然尽心尽责、苦口婆心, 但是却得不到学生的理解, 以致导致师生冲突、误解和不满。所谓最优, 是指以最小的代价 (资源、时间、空间、精力的投入) 得到最令人满意的效益 (产量、质量、预期等) , 因此, 教师的教育活动要考虑各种影响因素, 不仅要考虑到眼前的短期效益, 同时要兼顾长远的效益;不仅要注重设计的简单、方便、易行, 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其发展价值。简言之, 要善于选择那些节省教育资源、运用范围广、适应性强、派生作用大的最优化方案或模式。同时, 教育智慧还表现为教师善于与学生打成一片。只有让学生亲近教师、理解教师, 教师的设想、计划才能得到顺利实施。但是, 许多教师, 特别是科任教师, 多数时候是一上完课便离开学生, 学生只知道该科任课教师所担任的科目, 平时只好称呼他们为“物理老师”, “英语老师”或“语文老师”等, 压根不知道这位老师姓啥名什。有些教师不管上课抑或课后, 总是摆出一副不苟言笑、高高在上的样子, 学生对他敬而远之, 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淡漠, 甚至连学习上的问题也很少讨论。如此一来, 与其说学生不重视、亲近教师, 倒不如说教师让学生感到陌生。

其次, 教育智慧突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位, 承认学生是复杂的人, 是自主发展的人。教师把学生当做有多种需求的、自尊而又情感丰富、活生生的人。如果忽视了这一点, 教育智慧便无从谈起。自主发展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 它强调个体不但要有丰富的知识、熟练的技能, 更需要有积极向上的情怀、独立自主的创造精神。但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 在“应试教育”的竞争中, 学校中的师生关系以单向的控制关系为主, 教师是至高无上的权威, 学生成为知识和说教的“接收器”, 独立思考、主动参与的权利被剥夺。教育过程中感受不到学生的灵气、活力与复杂细腻的情感, 师生间缺乏思想与灵魂的碰撞与交融。有些教师甚至以扼杀学生的情感来强化自身的权威。如下面这个案例:

在我上初一的时候, 我的同桌上课经常迟到, 班主任对她印象不怎么好。一天早上, 早读课铃声刚响完, 班主任就出现在教室门口。班主任发现她还没有来, 就站在门口那里等着她来。过了不久, 同桌来了, 班主任就叫她拿着书本站在教室门口读书, 以此作为惩罚。第二天早上, 不料我的同桌又迟到了, 班主任还是站在门口等她来。才一会儿, 只见我的同桌急急忙忙地跑进来, 在门口处停下, 衣服上沾有血迹, 双手也流着血, 而且手上还沾有一些油污。只听她说:“对不起, 老师, 我又迟到了, 因为我的自行车的链子突然坏了, 我就不小心摔了一跤。”只见她一边说一边伸出流着血的手给老师看。此时我看见她的手就觉得她应该好痛啊, 但此时发怒的班主任就冲她一句:“明天你的自行车肯定爆胎的, 你肯定又要迟到的。”班主任刚说完, 同桌在全班同学的面前哭起来。班主任非常生气地走了, 同桌就站在门口一直到下课。此后有些淘气的同学就经常笑着问我的同桌——今天你的自行车有没有坏啊?同桌听到他们的嘲笑不敢抬头。班主任的那句话不但缺乏理解和同情, 而且伤了同桌的自尊, 让她经常被同学嘲笑。

这位班主任一味强化教师权威, 极容易伤害学生, 或引起教师与学生的直接冲突。

再次, 教育智慧追求和谐、乐学环境的营造。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 教师面对的是一切生物中最复杂最神秘的人, 善教的教师, 会充分考虑这复杂性, 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学记》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 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善教就是一种教育智慧。正因为善教, 教师的要求和期望才不会与学生的追求和愿望产生冲突, 才能内化为学生自觉的认识和行动。杜威认为:“一切真正的教育, 其终点必在训练之中, 但是, 它的过程却在于使心智为其自身的目的而从事的有价值的活动之中。”[6]让学生从自身目的角度去充分认识活动的价值, 而不是从社会、家长、教师的目的角度去看待教育活动, 自然, 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直接冲突就能得到避免和化解。善教不但融洽了师生关系, 而且体现了教师雍容大度、谦谦君子的形象。学生也亲近他, 尊敬他, 容易接受他的教导。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 把教学当作艺术有利于学生接受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获得快乐的情感体验。夸美纽斯认为, 学校不应该成为儿童恐怖的场所, 不应该成为他们才智的屠宰场。“学校本身应当是一个快意的场所, 校内外看去都应当富有吸引力。”[3]这个吸引力需要全体教师去营造, 需要教育智慧去创造。然而, 在现实中, 学校缺乏这种吸引力, 难以成为学生向往的场所。一首改编的灰色童谣就反映了学生对学校、教师的“敌意”:“太阳当空照, 骷髅对我笑。小鸟说, 早早早, 你为什么背上炸药包?我去炸学校, 老师不知道。一拉弦, 赶快跑, 轰隆一声, 学校炸没了。”童谣是一面镜子, 折射出儿童对这个世界最直观最朴素的认知。一般而言, 儿童还不具备对善恶的理性分析能力, 其情感反应往往是直观、直率的, 儿童对学校有如此“深仇大恨”, 实际上反映了他们对学校生活的排斥, 同时也反映了学校带给他们的压抑和痛苦, 反映了学校教育智慧的缺失。

参考文献

[1][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M].李其龙, 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2:29.

[2][法]爱弥尔.涂尔干.道德教育[M].陈光金, 沈杰, 朱谐汉, 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322.

[3]李如密.教学艺术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9.

[4]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全集 (第一卷) [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3:86.

[5]李巧林, 梁保国.论教师的教育智慧[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3) .

做一名有智慧的英语教师 篇7

1. 智慧的教师不拘泥“背教案”, 更关注“真反思”

写教案的目的是什么?众所周知, 是为了课堂教学。可是, 什么教案是好教案, 好教案的评判标准是什么, 越详细的教案就是越好的教案吗?由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通过互联网下载教案极其方便, 其优点就是好的资源可以共享, 但带来的问题是教案呈现模式化的趋势, 旧教案的使用现象比较突出。很多教师照搬照抄别人的教案, 全然不顾及本班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其带来的不良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笔者曾遇到一位新教师为了上校级公开课, 在仔细研究了老教师的教案后, 详细地写出了上课的教案, 整节课上下来, 可以看出这位教师只是努力地背教案、记环节, 带着一种莫名的紧张进行教学, 就连常规的课堂用语也只是“Good!”“OK”而已, 生怕超出教案的范畴, 只关注自己如何完满地完成教案, 而对教学效果、课堂关注及学生的反应却完全忽视。这种完全受别人的教案所主宰、没有一点自己的思想的教师, 又怎能上出一堂精彩的课呢?对一堂课进行有效的反思, 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很多名师的成长其实都有着相同的经历, 就是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 不断反思, 不断进步。待自己的专业知识越来越广博、教学经验越来越丰富时, 才发现教案会写得越来越简单, 但是在课堂上却游刃有余。仔细观察许多名师的课堂, 气氛是愉悦的, 语言是灵动的, 学生的学习是开放的, 这样的课堂才是我们所追求的课堂。

2. 智慧的教师不需要“被课堂”, 更在乎“真课堂”

师生活动的主要场所是课堂, 课堂的主人不仅是教师, 还有学生。但是现在我们的课堂受教材和教学模式的束缚太多, 使得教师“不敢越雷池半步”, 课堂教学千篇一律。“被课堂”的情形也时有存在。例如, 很多教师都会关注公开课, 为了上好公开课, 教师会使出浑身解数, 一次又一次的磨课。磨课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位教师成长的过程, 但是一些教师为了片面追求课堂效果, 事先已让学生对课堂内容和步骤了如指掌, 甚至进行一次次演练, 这样的课堂表面看似热闹, 但是细细品味已缺少了真实, 更像是一场表演。

其实, 真实的课堂应该是开放的, 有争论, 有收获, 我们的课堂应该做到“学生本位”, 凡是对学生有利的, 学生易于接受的, 教师就要积极地去引导, 要始终保持求新求变的心态, 关注到每一位学生。

3. 智慧的教师不喜欢“假学生”, 更珍惜“真性情”

这里所讲的“假学生”, 主要是指失去了个性与创造力的学生。都说儿童是天真无邪的, 他们有着丰富的想象力、独特的视角、生动的语言, 但是在当下工业化的课堂教学中, 学生已被“训练”得如同一个模制, 教师提出问题, 得到的往往是“是”“对”“好”的回答, 还能有多少学生敢于大胆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 会站出来质疑教师给出的问题及解答?当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扼杀学生的想象力, 学生在课堂上一次又一次地失去“真实”的学习成长环境, 他们的“真性情”就会在机械化的学习环境中消失殆尽。

要想保持学生的“真性情”, 就要提倡“农业化”的教育方式。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农业, 让每一个孩子像每一株麦苗一样自由成长。”冰心先生也说过:“让孩子像野草一样自由地生长。”“顺木之天”地进行教育, 可以说是最重要但又是最容易被忽视的教育法则。当今社会的教育已经成了经济教育、成人意识教育, 学生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 心情压抑, 他们渴望放松、渴望自由, 渴望像野草一样自由成长。总而言之, 课堂既是学生接受知识、学习文化的地方, 也是智慧能力生成的场所, 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正如名师吴英所说:“课堂, 如果不能让学生感受到因思考而带来的成功感, 又怎能让学生对课堂产生深深的眷恋?”

4. 智慧的教师不接受“总说教”, 更倾向“真幽默”

以英语语法教学为例, 乏味枯燥的语法教学必然提不起学生的兴趣, 如果我们在教学的方法上多动脑筋, 多运用“智慧”, 讲活枯燥的英语语法知识, 必然有事半功倍的成效。

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还较弱, 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一味地照本宣科, 效果必定不理想。笔者听过许多精彩的课, 常常被那些优秀教师的智慧所折服, 深感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例如6A Unit 3 It was there!单元中着重讲解了一般过去时, 执教教师没有按照以往的习惯用中文细细讲解, 而是很智慧地设计了新颖的教学方式。在PPT上显示一组图片———鸡蛋、小鸡和一只大公鸡, 接着教师给出了句型:It was an egg.It was a chicken last year.Today it is a cock.学生比较三个句型后得出结果, 但是教师并没有忙着进行总结, 而是又给出了一组图片———一张小婴儿的照片、一张少年的照片和一张脸被遮住的成年人照片, 模仿第一组图片, 教师给出例句:He was a lovely baby thirty years ago.紧接着让学生完成第二句:He____a twenty years ago.学生很快填出答案“was”和“student”.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写出第三句:Today he is a lovely teacher, Who is he?Do you know?这一问题一下激起了学生的兴趣, 当教师揭晓答案, 学生发现照片中的人就是他们再熟悉不过的“老班班主任”, 与前面两张照片一比较, 大家哄堂大笑。此时教师再来对两个时态进行总结, 学生就已心领神会了。下课后, 有些学生还念念不忘这两个句型:He was a lovely baby.Now he is a teacher.教师通过“智慧”诠释了语法知识点, 这样的课堂还有谁会厌倦呢?

教师智慧,智慧教师的探索之路 篇8

关键词:教师智慧;智慧教师

伦敦残奥会开幕式上,英国著名科学家霍金出场,端坐在“月球”下,微斜着头,微翕的嘴里告诉大家:“仰望星辰,不要只看脚下,尝试探究你所能看到的一切,带着好奇,探索宇宙存在的原因。”对我们教师而言,一个学生,一个宇宙,一片成长星空;一个教师,一个思想,一个育人情节;教育,一个载体,一个生命成长的过程。我们带着好奇,打量着她,思考着她,探究着她。学校、家庭、社会,学生、家长、老师,总有一天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其实这些都是互通的、都是一体的,都是共融的,那便是教师的智慧,引领着智慧的教育人生,开启着学生的智慧成长之路。

打开《现代汉语词典》发现对“智慧”一词的解释是:“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近日,读《于丹[论语]心得》又知:“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智慧是有人格的,智慧是一种信念,一种寄托。“我智”故“我在”,智慧即美德,个体人生是建立在个体智慧结构的关照之中的。

教师是一个人一生中都必须面对的一项活动,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行为是学生学习的方向和引领,而教师的智慧可以机智地处理教育教学中各种问题,会借助自己的智慧可以让教育激发出无限的奇迹。在教育实践中,经过学习和探索,逐渐把握教育规律,并能创造性地,机智地应对、分析、处理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一种综合能力。“智慧教师”则是教师对自己这个职业理想的一种自我严格要求和自己的境界提升。今天的时代发展,呼唤着更精致的教育,也呼唤着更符合学生认知的、学生喜欢的教育,正是因为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所以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渴望用智慧来激发教育理想的实现。

当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生命的名义重新审视教育和课堂教学时,就会发现生命价值缺失,依然是一个突出的问题。随着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深入,人们把目光聚焦于课堂,聚焦于课堂教学中的执行者——教师,于是“智慧型教师”的理念就应运而生。

一、品“智慧”二字

事实证明,一个人的聪明与智慧也是有区别的,前者只能看到事物的表象,而后者却可以洞察事物的内涵。教师,首先要对“智慧”二字有深刻的认识。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智慧培养出智慧,良心培养出良心,有效地为祖国服务,培养出对祖国的忠诚。”列夫·托尔斯泰也曾说过:“没有智慧的头脑,就像没有蜡烛的灯笼。”拉·罗什夫科也曾说过:“智慧之于灵魂,有如健康之于身体。”可见智慧对于人的重要,智慧对于教师的重要。

学者王静安在其《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第一境写的是预期,第二境写的是勤奋,第三境写的是成功。教育的整个过程是一个教师心血的体现,更是一个教师的教育状态的再现,和教师教学境界的展现,而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教师的职业素养如何更是人们关注的。从古至今,人们对教师这个职业都赋予了很高的认可,正是因为此,教育成为“师生焕发生命活力的地方”,成为我们的矢志不渝的追求。

二、思“智慧教师”的内涵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才只有靠人才去培养,能力只有靠能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这句话无不透露着对老师的要求——即学生的智慧靠教师的智慧去引领。有智慧的教师,有着独有的魅力。从内部特质来看,有着明确的目标,饱满的激情,敏锐的眼光,探求的精神,创新的胆略和强烈的人文情怀。从外部表象来看,学识渊博,经验丰富,谈吐自如,举止大方。教学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娴熟地驾驭课堂的能力和一套成功的教学方法。育人方面,更是可以做到蜻蜓点水的清雅,小桥流水的悠然,于无形处、于无声处感受到花开的声音。

教师智慧是有形的,却又是无形的。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育智慧主要表现为教师对于教育教学工作规律性的把握、创造性驾驭和深刻洞悉、敏锐反应以及灵活应对的综合能力。要想成为智慧型教师,我们就应热爱学习、终生学习。

教育要激发每个教师内心的、内在的自我向好的仪式,将心比心的教育才会是充满血肉的。孩子虽然没有大人的人生阅历,但是他们的内心世界有着自己丰富多彩的感知,而在这个感知中,我们要做好准备面对各式各样的孩子,顽皮的孩子我们如何引领,优等生我们如何激发,

可以说在教育的过程中,无时无刻不面临着各种智慧的交锋、融合、渗透,也便呈现了教师智慧。

教师智慧的内涵是丰富的,深刻的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人是在思考中成熟的,教学也是在思考中日臻完善的,教师更应在思考和反思中不断完善自己。

因为教育是一项长线投资,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正像著名诗人艾青写道:“蚕在吐丝时候,没想到吐出一条丝绸之路。”教师的智慧成就的是学生幸福的一生。

做智慧教师,用智慧开启智慧,已经成为全社会全体教师的价值观念和追求目标。教师要善于自我挑战,让自己的教育每天发生着质的变化,用我们心灵中对教育的热爱提升教育生命的质量,施行智慧的教学行为来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让孩子活在激励中,对自己的成长和发展充满希望和期待,那将是一种强大的成长力量,在这个成长力量的促动下,孩子的成长一定是自觉地、主动地,我们也一定可以感受到花开的香味,倾听到成长的声音。

做智慧教师享快乐教育 篇9

——记全体班主任会

金秋九月,硕果飘香。9月23日下午石家庄外国语小学全体班主任教师齐聚一堂参加全体班主任会。

首先,王燕洁校长向老师们介绍此次会议的内容和安排。其次,白莹老师向大家分享自己的出行经历和见闻,并将自己的亲身感受和在座的教师们分享。做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引领学生开阔自己的眼界。教学和所见是息息相关的,白老师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让老师们为之羡慕。做智慧教师和孩子们分享自己的经历,让教育充满丰富多彩的瞬间。

随后,李雪主任给老师们培训了中队辅导员的队会知识,将自己参加培训的内容给各位教师进行了详细解读,同时下发各年级的队会选题供老师们参考。

课堂变革中教师智慧的科学运用 篇10

一、教学点拨智慧

巧妙的点拨是激活智慧的“魔法石”。课堂中点拨就是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与心理障碍, 运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 启发学生开动脑筋, 自主寻找解决的途径和方法, 以达到掌握知识并发展能力的目的。“点”就是点要害, 抓重点;“拨”就是拨难点, 排障碍。这种点拨法在新教材《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有着一定的现实作用。对活动的组织形式要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老师点拨为辅的原则, 启发学生在观察、思考、分析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活动的独特功能,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一次笔者上到巴比伦的“空中花园”, 随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花园顶部的花, 夏天需要水灌溉。当时生产力水平很低, 运用什么办法来浇灌花木的?”学生说了, 但大多还是站在现代科技水平的角度去考虑, 抽水、抬水、搭竹筒架等, 国王的公主, 需要安静, 抬水人多声音喧闹不现实, 学生一时就口呆目瞪了。看似轻描淡写的导引, 既是内容层面的拓展延伸, 更是暗中引导学生回答问题要切中要害。所以, 精心的预设、睿智的引导和点拨是造就课堂精彩生成、奏响教学生命乐章的重要保障。

二、激励评价智慧

心理学家认为, 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有效动力, 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什么因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激励性评价就是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从教学的主体看, 激励性评价能让学习主体树立信心;从教学的主导看, 激励性评价能融洽师生关系, 加强师生的沟通和理解, 进行心与心的抨击, 从而让学生“尊其师而信其道”。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评价语, 如果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亲和力和感染力, 就一定能够激励学生满怀信心、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有一次, 笔者在上《历史与社会》课时, 一位上课爱动爱说话的学生, 比较完整而准确地回答了我的问题, 我趁机表扬了一番:“近段时间, 陈同学申请入团征求我的意见, 因为老师发现她行为规范转变很大, 老师就赞成她加入团组织。今天的课上她用事实证明了我的话。”有一位哲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不会把生命出卖于你, 但会为了一条彩色的绶带把生命奉献于你。可见, 激励的作用之大。充满个性魅力和艺术情趣的激励性课堂评价, 创造的是和谐融洽的真情空间, 激活的是学生无限的创新思维。但它却根植于科学的教育理念、深厚的科学文化底蕴, 扎实的日常教学功底。因此, 我们教师必须不断积累经验、不断吸取智慧, 才能使激励性评价这一束阳光更加灿烂地照耀在每节课堂上。如果有了危机意识, 就要激励学生奋发图强, 防微杜渐, 想方设法, 防患于未然, 避免危机的发生。

三、课堂调控智慧

新课标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 提倡体验、探究、参与、合作、讨论、调查、社会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在教学操作的实践中, 凡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 纪律、秩序总是显得乱, 而课堂调控就成了教师教学智慧的能力之一。调控的方法概括一下大致有三种:

第一, 组织调控。新教材空间多, 学生辩论、表演、合作的机会也相应多。开放的课堂纪律管理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需要在课前有充分的设想, 充分地考虑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例如, 教学方案的执行、教学的反馈和交流、突发事件的预测, 都要根据实际进行调整, 做到有序进行。

第二, 情感调控。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间的信息流通过程, 是以实现教学目标为目的的教学信息控制过程。情感总是伴随着认识过程而产生, 没有感知、记忆、思维过程, 就不能产生情感;反之, 情感也会影响认识过程, 它既可以推动, 也可以阻碍认识过程的发展。具体地表现在学生对问题的阐述、上台发言, 如在座的同学有没有尊重同学的发言, 善于倾听;有没有认真听老师讲课、做笔记等。当课文情节或老师的幽默风趣的语言激起学生情绪兴奋时, 往往难以自控, 这就需要教师的调控。

第三, 时空调控。新课程下的课堂是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一堂好课应是充满激励、充满赏识、充满尊重、充满期待、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要达到这种境界, 教师的教学设计首先要体现新课标的思想和要求、适应学生喜读的“需要”, 具有实用、开放、轻松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 时间的把握往往使执教教师经常出现难以控制的问题。有的因时间不足, 学生讨论的问题不成熟, 学生不满意;有的问题教师代替回答, 剥夺了学生讨论的时间;有的教师索性不安排合作, 唱独角戏。要实现教学目标, 教师在课堂里要充分尊重、相信学生, 把课堂的时空留给学生, 让学生痛快地说完自己要说的话, 给学生留有参与讨论交流的余地。但时间、空间度的把握往往是教师的难点。因此, 教师在调控中既要“放”, 又要会“收”, 做到收放结合。

四、互动策划智慧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 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 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过程, 以期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发展学生创造潜能的终极目的。课堂提倡对话不同于普通的对话交流, 区别之处在于课堂互动的主要目的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告知信息。选择课堂的互动式教学, 师生可以参与网上专题讨论、师生交流、资料共享等教学环节。因为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教师在课堂上的功能是策划学生在学习中质疑的设计师兼导演。据研究, 优秀教师与学生的互动高于一般教师。原因是优秀教师有各种交流和激励的技巧, 能富有想象力地认同学生, 用学生的视角观察世界。一般教师的主要精力会放在备课的程序上, 放在维持课堂纪律上, 更多地关注细节;而优秀教师有自己的一套教学常规 (情景智慧) 能使学生全神贯注于课堂的某一活动之中, 从而降低课堂的复杂性, 他们能及时调整计划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应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努力挖掘教材中有价值的材料, 精心策划互动教学形式, 努力培养学生与学生, 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 提高学生善于思考, 善于合作学习的习惯。

五、资源利用智慧

教材是课程资源, 但不是唯一的。课堂中动态生成的学生资源有时胜过教材中的资源, 但教师往往是学生资源的促成者。因为生成学生资源是在课堂教学中, 通过师生、生生互动而成的, 包括学生出乎教师设计的问题或回答、课堂中突发的事件或学生的特殊表现等。有的教师经常对课堂教学中蕴涵的丰富的学生资源缺乏认识, 忽视对学生资源的捕捉、利用与开发, 致使大量的学生资源流失。那么教师如何将学生资源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 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呢?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每一节课都有课堂资源生成的可能。但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 不可能把一节课中所有的动态资源都充分利用起来。实践经验告诉我们, 课堂上教师应将学生资源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 多一点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 多一点对学生错误的关注, 多一点对学生独特感悟的关注, 提高识别学生资源的能力, 并积极捕捉、利用与开发学生资源, 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生成性资源来服务于课堂教学, 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六、化解冲突智慧

师生间由于地位、责任、价值观念的差异, 在教学活动中或处理问题上难免出现观念和行为上的分歧。中学生处于思维异常活跃的阶段, 容易为一件小事浮想联翩、情绪波动, 出现逆反心理, 常常在问题上表现出幼稚的思想、行为, 也常常希望摆脱他人的约束。这些行为的出现, 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始终伴随“试误”活动而发展的。由于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等影响, 学生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行为。作为教育者, 我们怎样做到用情去感化, 用心去引导, 用脑去处理, 根据问题行为的轻重大小对症下药, 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课题。处理问题行为的策略、方法、手段很多, 但其结果可能是天壤之别。教师可以以退而进, 赢得机会与之交流和教育。事实上, 宽容并不是放纵, 尊重不是迁就, 而应把“尽量多的要求”和“尽可能的尊重”结合起来。如果教师在课堂中滥用管理学生的权力, 往往得不到学生的欢迎。因此, 教师要摆正自身的位置和树立现代新型的师生观, 做学生的朋友。

七、处理教材智慧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一种媒介和载体。任何教材都有取舍增补的空间, 教师如果不抓住这一要领, 就不能进一步完善教材, 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在教学实践中, 教材是教师用来教学的材料, 也是学生用来学习的材料, 教师使用教材需要教育的智慧。处理教材的智慧, 要遵循教学规律上的新旧教法的融合与提炼, 是带着深深个性烙印的重组与整合。不是一个统一的、现成的套路, 而是因人而异, 别具一格的。因此, 教师使用教材的智慧就是教师在精通教材的基础上, 根据自己的体会和教学风格, 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年龄特征和实际学习需要, 对教材内容进行精心处理, 挖掘教材的深度, 拓展思维的广度, 把握好教材的难度, 加大学生发展的力度, 合理分配课时, 妥善安排教学顺序和每一课时教学内容, 以求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八、课后反思智慧

有一位专家指出, 发展作为一种开放的生成性动态过程, 不是外在的, 也不是内发的, 人的发展只有在人的各种关系与活动的交互作用中才能实现。要促使学生主动发展, 教师首先要成为发展的人。我们要有对自己的思维方式、教学实践进行反思, 善于从中发现问题的潜意识, 从而对日常工作保持一份敏感和探索的习惯, 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并形成理性的认识。这是教师们日后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教师要学会从备课的预设性、计划性、规定性中解放出来, 适时改变自己的教学思路, 课堂不再是完全按照事先的设计亦步亦趋;努力做到善于倾听学生和敏锐地捕捉教育信息, 学会倾听, 把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 及时做出合适的应答。任何一节按预定方案亦步亦趋、机械开展的课, 都是对教师智慧毫无挑战可言、对其智慧发展毫无裨益的课。

参考文献

[1]杨小微.课堂变革中教师智慧的成长[J].中国教育学刊, 2006 (6) .

[2]王鉴.教学智慧:内涵、特点与类型[J].课程.教材.教法, 2006 (6) .

[3]练汉雄.师生冲突的消除策略[J].福建教育:中学版, 2007 (5) .

[4]田慧生.时代呼唤教育智慧及智慧型教师[J].教育研究, 2005 (2) :50-58.

[5]陈桂生.漫话“课堂智慧”[J].教育科学研究, 2004 (10) .

上一篇:消费者满意度论文下一篇:非脆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