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市场营销十篇

2024-09-12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 篇1

学习动机是由学习的需要引发, 有了需要学习者开始寻求能够满足学习需要的学习方法、学习模式、学习工具。高职院校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 人才订单式培养模式打破以往学生毕业再找工作的情况, 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出校门即可进厂门, 这对学生在校学习的需求变更有较大的影响。数据表明, 201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数据规模达到创纪录的699万。从学历层次来看, 就业状况具有初次就业率“两头高中间低”的特点:博士生和硕士生初次就业率最高, 紧接着是专科生, 本科生最低。从学校类型来看, 高职高专院校初次就业率最高, 为78.1%。石化行业是国家重要产业对从业人员的技能要求较高,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 对石化类人才的需求从单一的掌握石油化工类生产技能转变到掌握生产、安全、市场营销等综合性专业知识技能于一身。石化类院校的市场营销相关课程往往作为选修课程, 部分经贸类专业作为专业核心课程来设置, 学生的学习需求具有差异性。

二、调查情况

1.需求分析的必要性

课堂教学的必要性——高职院校课堂上, 学生玩手机、平板电脑等现象非常普遍。造成教师讲课、学生不听课的局面。如何破解传统课堂带来的这种难题?对传统课堂进行颠覆性的改革势在必行。把学生的低头扭转为抬头, 并且认真学习、配合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 需要行之有效、广受欢迎的教学模式。解决现有教学的难题, 首先要对课堂的现状找出病因。

教师的必要性——教学是相长的, 教师一言堂, 学生却沉迷在游戏中, 对于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是不小的打击。提供给学生会做、能做、愿意做的学习氛围, 才会实现促进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以适应知识经济和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随着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 把学生的注意力重新带回课堂, 多种教学模式结合精细化策略实施, 能够增进师生课上课下交流互动, 形成朋友式新型教学关系。

学习者的必要性——学习的认知是通过信息的传递、接受、转码、整合、记录、分享、应用, 对于知识的学习用新鲜的方法会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教学的设计都是从学习者出发, 以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学习要求、学习目标、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为设计基点, 教师在不充分了解学习者的认知过程, 不清楚学习者的学习需要, 没有办法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根本达不到学习的最初目的, 导致学无用处。

2.需求分析的方法

此次调查分析主要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调查问卷设计包括被调查者基本情况、学习现状、营销常识、喜欢的教师类型、课堂情况、对教学的期许、对大学生活的期望等方面, 在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发放200份调查问卷, 回收194份, 有效问卷180份, 随机访谈80人。课题组成员运用统计学知识, 对回收的有效问卷情况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整理出对该项研究进一步深入进行的有利数据。

3.调查对象

包括石化类高职院校在校学生占总调查人数70%、毕业生占总调查人数15%、教学主任占总调查人数5%、就业处工作人员占总调查人数10%。

三、结论

通过课题组成员的第一手资料收集与整理分析, 发现接受调查的在校学生的学习意愿比较强烈, 愿意学习市场营销的学生, 占比85%;由此, 需要增加市场营销课程的课时分配, 加大技能训练课程比例。

愿意实际动手做任务, 老师辅助, 占比90%;通过实施任务驱动教学, 实战演练营销过程可以强化学生亲自动手的意识, 提升技能。

喜欢线上线下互动, 占比92%;教师可以借助微课平台、交友软件开展教学活动, 运用多元的媒体交互实时与学生互动。

学习后可以自主创业, 占比81%;开展校企合作, 订单式培养, 调动在校学习期间的主动性, 强化读书是为创业打基础的意识。

对于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设计, 要侧重向精化和细化发展, 创新教育模式, 创造可持续变革的适应高职院校, 创造出具有普遍适用的《市场营销》精细化教学策略, 为高职精细化教育理论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同军.生产制造类技能型人才学习需求调查分析——基于天津滨海新区生产制造类技能型人才学习需求的现状调查[J].成人教育, 2015, 35 (5) :51-55.

[2]喻婷.基于需求分析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 2011.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市场营销,教学模式

一、高职院校市场营销课程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 关于多媒体教学系统的使用。

在当今大力倡导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形势下, 很多高职高专类院校也陆续引进多媒体教学设备, 因此, 市场营销课的教学从以前只能在黑板、粉笔加彩图演示的传统模式, 逐渐转变为信息量大、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模式。但多媒体教学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如果教师使用不当, 多媒体教学也不是总能带来好的学习效果。比如有的课件形式上一味的追求新颖, 过分注重外观;有的展示速度太快, 学生思路跟不上;有的教师过分依赖课件, 没有与学生互动, 导致学生在课上看了一张又一张课件, 下了课却不明白教学重点, 无法通过多媒体感受到市场营销中对实际案例的切身体验, 从而使市场营销课程的应用性、实践性的本质特征无法实现。

(二) 高职高专院校市场营销教师专业化发展缓慢。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 通过教育专业训练, 获得专业知识技能, 塑造和完善教育职业道德, 并逐步提高自身素质, 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成长过程。它既要求教师有广博的学术功底, 又要求教师了解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同时具有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对学生负责的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目前, 高职高专院校教师在专业化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许多教师教学任务繁重, 无暇关心自己的专业素养的提高, 较少思考教育教学的方法与策略。许多教师学习进修的机会较少, 面对不断涌现的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时, 依旧采取陈旧的教学模式, 教学水平难以得到提高。

(三) 教学环境与条件的不足。

教学模式的改进与推广需要发展的良好环境, 但是当前高职院校的市场营销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拥有市场营销课程专用实验室的院校还属于少数, 而在当前的专业实验室中, 要么设备和软件配置落后, 要么在实验内容的设置上忽视实际的教学效果。即便是有较为完善的软硬件和教学环境, 由于信息技术支持需要付出较多的运行费用、损耗等形式的成本, 再加上学校与企业之间并没有形成完善的校企合作渠道, 按照企业的专业要求进行人才培养所需的交互式信息基础尚不具备, 因此很难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标准化。

二、高职院校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进

(一) “项目驱动”型市场营销教学模式的引入。

第一, “项目驱动”型教学模式是指以活动任务或项目为驱动力, 通过创建丰富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操纵物件或是项目执行活动中, 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 从体验中学习知识的具体应用, 同时也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 使得教师的教学更有针对性。通过情景模拟, 能够使得学生进入角色, 更早地将知识的学习和应用结合起来, 从而避免知行脱离的情况, 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提高也更符合现代用人单位的需要。第二, “项目驱动”型教学模式与实践教学有一定的共同点, 都是通过知识的实际应用, 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两者的区别在于, 现有的实践教学往往是学生在课程学习完后, 才进行实践活动。而“项目驱动”型教学模式是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 进行模拟实践, 结合教师教学中课程设计的各个环节, 组建团队, 自主选择项目进行模型实践。教师则在实践中扮演引导者和教练的角色, 先是将理论知识系统介绍给学生, 引导学生遵循一定的程序进行活动;然后对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给予指导和帮助, 教授学生解决相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第三, “项目驱动”型教学模式的运作流程主要是依据课程各个环节, 将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用实时学习的理论指导实践, 而实践中的遇到的问题, 又反过来推动对理论的深入研究, 两者相互促进, 互相推动。第四, 基于主体间性的“项目驱动”型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 有很大的区别, 主要表现在三大转变: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经验为中心。较之学生被动听课记笔记的传统课堂教学, 其实践意义丰富, 更能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全面发展的实践性人才。

(二) 交互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是要构建完善的交互式信息交流平台, 为教学模式的优化改革打好基础。完善的信息交互平台的建设是构建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模式框架的重要基础, 该项工作的目标主要是应当保证该信息交流平台的软硬件配置, 同时还应当保障网络交流的渠道通畅。前者要求高职院校重视对市场营销课程实验室的建设, 加大投资力度;而后者则需要高职院校加强与企业间的横向联系, 建立信息沟通的渠道, 同时建立企业项目和对市场营销课程有具体要求的数据管理体系, 为教学模式的改革与优化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二是以具体项目为核心, 构建市场营销课程的实践模块。在技术有力支持的基础之上, 高职院校教师应通过对市场营销课程要求的深入分析, 按照各自所需的核心技能划分具体的项目种类, 并以此为基础, 按照岗位要求、具体内容和实施的难易程度进行筛选和划分, 以项目为核心, 形成相应的实践模块。这些模块建立的主要依据应当是市场营销课程活动中的具体活动环节, 根据各个模块的具体特点, 高职院校可以建立相应的课程与训练内容。三是以实践模块为基础, 打造完善的市场营销课程与训练内容。在确定实践模块的基础之上, 按照市场营销课程的实际流程, 打造相应的市场营销课程和训练内容。这一阶段的主要内容包括3项:其一, 是对实际工作性质和内容的分析, 对市场营销课程领域、主要内容和所需的综合素质进行分析研究, 并将这些内容进行案例化处理, 构建贴近于实际的学习情境。其二, 是明晰工作任务的具体轮廓, 明确训练内容与市场营销课程活动的现实内容之间的联系, 并通过任务说明等形式将这些内容展示在学生的面前。其三, 实训项目的课程设置应当尽可能的参照工作过程顺序排列, 特别是项目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项目向复合项目的设置, 强调项目教学的整体性。

(三) 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的推广。

目前, 有学者提出行的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参与型教学就是指使处于被动接受方的学生主体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 这种主体参与的行为可以使被动的接收知识转变为主动意识的吸收知识。主观意识的积极、主动地意识行为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对生理上的记忆结构产生影响。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的提出和发展也是由于处于新的历史阶段下旧的教育教学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对于市场营销人才能力培养的要求。就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来说, 我们多年来都是以反复的讲基本概念、强制式的记忆基本原理、大量的做课本上习题等为主要的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是以应试为目的, 并不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所以很多教师不能很好地把原理与实践结合起来, 并且在教学中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的提出从理论上很好地解决了我们在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 很多教育工作者已经开始对参与型教学模式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分析和研究。很多很好的教学方法都是属于参与型教学方法, 这种方法是具有可实践性的, 作为一种改变教师教学模式以适应学生学习需求、改变学生学习方法以适应社会需求的教育方法和模式, 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 .于秀芝.案例教学在高职教学中的运用[J].辽宁高职学报, 2005

[2] .宫萍.高职高专主体参与型英语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

[3] .万国海.高职电子商务课程在信息支持环境下教学模式的思考[J].科学之友, 2010

关于高职院校市场营销教学的思考 篇3

摘要:市场营销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学科。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企业市场营销面临新的挑战,高职院校的市场营销教学也必须适立新的形势而不断改进,以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本文结合作者教学的实际情况,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市场营销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市场营销教学

0引言

市场营销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学科。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企业市场营销面临新的挑战,高职院校的市场营销教学也必须适应新的形势而不断改进,以培养适应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目前,许多用人单位对于高职院校市场营销教学与现实的脱节表现出不满,市场营销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核心课程也受到怀疑。因此,本文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市场营销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1市场营销教学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教学方式有待完善在目前的高职院校中,教学方式大多仍以理论教学为主。在课堂上,接近“满堂灌”的方式未能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尽管有的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成效也不显著。一是因为大多数案例以国外企业和市场为主;二是很多案例的时效性较差,内容未得到及时的更新。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与企业的实际需求严重脱节。

1.2考试的内容、方式存在缺陷闭卷考试不是评定成绩的唯一形式,高分也不是衡量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在国内,高职院校较多的采用一套试卷确定成绩,这种方式存在一定问题。由于市场营销的实践性非常强,这种方式几乎很难考核出一个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灵活应用。许多学生能够考高分不是因为“平时烧香”,而是临时“抱佛脚”,并且得高分的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不一定能有出色的表现。这种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教学和实践联系不够紧密在课程设置中,普遍的情况是理论课时远远多于实践课时。其结果是学生学到的多是已定型的知识,而和现实社会密切相关的新知识却得不到迅速的补充。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有学生认为现在学习的知识工作以后也许用不上,而用人单位却认为学生的理论知识扎实,但实践能力有待提高。笔者曾经就了解到有一个专业成绩非常优秀的毕业生到新单位工作,领导下达的第一个任务是做一个新产品上市的推广方案,结果该生竟不知从何处着手。尽管是个案,也反映出理论和实践的脱节。

1.4教师教学水平有待提高市场营销的实践性要求教师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现实的情况是:从事市场营销教学活动的教师,大多数几乎没有从事过市场营销实践活动。即使有心,也因为时间、精力等多种原因而受阻。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国外高等院校的一些做法。例如:美国很多大学的市场营销方面的专家或教授大多有在企业兼职的经历,学术交流也很频繁。

2针对性解决措施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市场营销教学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2.1改革教学方式

2.1.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由哈佛大学首创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遍推广的。它的主要特点是:依靠案例所包含的复杂信息,学生能够迅速进入到案例的角色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应遵循时效性、针对性、本土性等原则。

2.1.2情景模拟教学法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在虚拟场景中模拟某个角色,并根据角色的特征来提出观点、方案等。例如,在学习推销相关知识时,可以让学生分别模拟买卖双方的角色,站在不同的立场来思考问题。这一方法能较好的培养学生的能力,并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深刻领会所学知识。

2.1.3讨论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重点在于过程。在讨论时,教师邀请各小组的成员积极发言并提问,鼓励畅所欲言。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不能离题,针对争论激烈的问题不要轻易给出结论,促使学生在争论中积极思索、获取知识。

2.2改进考试的内容和方式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我们应改进考试的内容和方式。在内容上,删去名词解释、填空、简答等需要死记硬背的题目,多增加一些案例分析题,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市场营销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方式上,可考虑开卷与闭卷相结合;或采取撰写熟悉商品的市场调查报告、预测报告:或进行营销策划课程设计大作业等形式,真正做到考查学生动手动脑能力。考试形式的改革,使学生认识到平时知识积累的重要性,有利于素质教育的进行。

2.3创新实践教学环节

2.3.1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在课程的设置上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例如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选出一个组长带领组员到学校附近的商场、餐馆等场所进行实地观察和体验,让学生分别处在卖方和买方的角度去体会市场营销的内涵和外延。实践教学可以采用模块教学方式,教学的题目可由浅入深,逐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2建立院内实验室在校内建立实验室,应配备一些必要的基础设施,如计算机、投影机、模拟产品等:实验室场地的设计应具有可变性,既有利于学生灵活组合,又利于老师统一指挥。通过模拟现实的实训,学生能较好的掌握枯燥的理论知识,同时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2.3.3与企业长期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学校通过与企业的长期合作,可有效利用企业现有的资源。如我院营销与策划专业的学生在校外企业进行市场调查与预测的实习后,普遍反映效果极佳。学生通过实地调查学会了如何发现市场机会、搜集市场信息,对其进行分析、加工处理,以及撰写市场调查报告。除了“走出去”,同时可以“请进来”。可以聘请知名企业从事营销的人员到学校讲学,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从而促使学校和企业共同发展。

2.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2.4.1教师应加强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教师要加强知识的学习与不断更新。不仅要牢固掌握专业知识,熟悉所教学科的内容,而且还应学习教育学、教学心理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等其他学科的知识,加强学科间的相互学习与渗透,不断拓展知识领域。同时,教师也应更多的参与实践,在与企业的合作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2.4.2学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应有计划地对现有教师.进行专门培训,如提供教师到更高层次的院校进修的机会:鼓励教师积极和其他院校的老师交流,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学术活动来提高教学水平,努力适应现代市场营销教学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黄培.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创新.商场现代化[J]2008(23).

[2]谭俊华,陈凯关于市场营销教学改革的探讨.山东纺织经济[J]2008(5).

[3]蓬勃基于新型教学模式的市场营销学教学方法探讨.北方经贸[J].2008(4).

[4]王阳.高校市场营销学教学模式改革探讨.现代商业[J]2008(9).

高职院校体验教学市场营销论文 篇4

(1)角色扮演式体验。市场营销教学过程中,关于角色扮演可以根据案例中涉及到的情景进行角色设置,也可以模拟营销视频中的片断。完整的营销过程包括市场调研、分析、决策、谈判、采购、分销、促销、客户关系管理等环节,这些环节中存在方案的选择、人员的合理分工、方案的具体实施效果等问题。在这些环节中,学生们就会根据营销情景充当“厂长”、“供应商”、“经销商”、“潜在竞争者”、“客户”、“现实竞争者”“政府官员“”媒体成员”等角色。学生们在了解情景后,确定分工、明晰职责,合理安排营销活动的各个步骤。学生们在角色扮演中相互协作、相互帮助、相互支持。以学生扮演“王老吉”凉茶营销人员为例。学生首先了解公司和产品,进行产品的优劣势、环境分析。教师进行营销技巧指导。学生分组,每组设一名组织者、一名市场调查员、三名销售员。另一小组成员充当客户。学生根据典型案例进行情景再现。在表演过程中组织者进行过程记录。表演完毕由学生和老师分别根据礼仪、技巧等方面进行评议,总结不足,提炼优点。学生在体验过程中扮演营销活动的角色充当演员,实现了教与学、理论与实践、学生能力和素质、情与景的有机结合,真正实现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在各种模拟情景下,借助对一定环境、特定角色、活动的仿真模拟来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市场营销的理论知识、了解市场运作的一般规律、掌握一定营销管理方法和职业操作技能,让学生成长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合作能力的高素质营销人才。

(2)项目导向式体验。项目教学就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共同实施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这个教学理念综合了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莱夫的情境学习理论。以调查“城乡家庭轿车市场的供需情况”项目为例,在学生通过理论教学已掌握有关市场调研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基础上,将学生进行分组,7—8人一组,共6组,主要任务是在城乡展开调查。学生参照教材,在掌握市场调研的基本流程后确定调研的内容和步骤。利用课余时间实地调查,做好记录,最后分析调研数据,得出结论。调查内容包括购买的可能性分析;愿意购买可以承受价格分析;不想购买的原因分析;欲购买的原因分析;项目完成后对项目做整体评价。首先是项目成果评价,包括项目实施计划的合理性,项目是否达到既定的目的,质量怎样等;其次是对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3]。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是否与他人进行合作,是否意志坚定,有无创新精神、能否虚心听取他人建议等等。项目的实施过程也是学生团队意识和营销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因为在市场营销过程中会有很多被拒绝的情景,学生需要有一定的抗挫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追求卓越、突破自我的能力。在上课过程中就需要相应安排一些素质拓展项目。室内、室外都可以开展。主要有孤岛求生、背靠背等。这些项目近乎游戏,学生因竞争而变得有激情和活力,只要教师不断鼓励,相信每位学生在心理和生理上都会有一定收获。

2.课外实践类体验教学

(1)校企合作体验。为了提升学生营销技能。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很多高职院校面向社会,走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办学之路。市场营销课程在上课过程中,可以依托学校一些社会服务项目,与当地企业合作。节假日或者实训周,教师和学生去企业进行营销实践。比如帮助企业开展有关产品的市场调查、产品市场占有率调查、消费者需求情况调查等。企业也可以把一些促销项目带到学校。教师在学生中征求方案。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思考学习,将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又让自己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减少学习过程中的形式主义,注重学习的实效,提高自己的能力。市场营销课程具有应用型很强的特点,书本上往往没有答案也不会告诉如何操作,要在实践中学如何营销,开设营销课程中可以定期请企业界营销精英来校传授实战经验和营销最前沿知识,学生在与企业人士的互动中增长见识和素养。现在有一些高职院校开展的“三联”实践教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获得比较好的效果。所谓“三联”实践教学是营销理论+案例+企业项目。在案例选择的过程中,既有分析案例也有描述案例,既有新案例又有老案例,既有长案例也有短案例,定量描述和定性描述相结合。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在三联实践过程中不断围绕企业和教学需要,引进营销类项目。典型的项目有2004年《某食品市场市场拓展策划》、2005年《某企业营销困境分析》、2006年《某蛋糕店促销策略》。学生以团队形式提交策划书,很多策划方案都得到企业的好评。好的策划方案又充实到案例库中。学生在策划过程中做到知行合一,教学做一体,成功、新颖的策划使学生的自信大大提高。并且学生对该教学方法比较认同。

(2)创业营销实践体验教学。高职目前培养学生的重点在于三创人才的培养。“创业、创新、创造”同样也是市场营销课程希望达到的主要目的。一方面课堂通过将创业知识和营销学知识相结合,激发学生创业和追求卓越的热情。另一方面通过创业营销实践,学生能更深入地了解创业之路的艰辛和成功后的快乐。典型做法有校园超市、跳蚤市场、淘宝店铺、专业社团+创业实体运作等。校园超市从策划、选址、负责人竞选、进货、分销渠道、促销等等都由学生自主管理,老师负责指导和监督,这些创业项目为同学们提供创业营销实践的平台,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完全是以当事人的身份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校园超市在很多高职院校都获得比较好的经济效益。学生在真正的实践活动中能深刻认知营销的原理和方法,收获的喜悦让同学们更有创业激情。同时也让学生对解决企业实际问题有开发和锻炼机会。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高自身商业本领和营销素质。创业营销除了借助一些实体店外,淘宝店、跳蚤市场、专业社团+创业实体运作等也是不错的创业营销体验。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成功将专业社团+创业实体运作这一实践做法从艺术学院推广到其他学院。虽然是艺术类的学生,但他们也有市场营销课程,并且将专业和营销创业巧妙结合。他们的做法是引导学生走“专业指导———社团历练———企业锻炼———创业团体———实体运作”之路。学生首先学专业知识,然后到相应社团进行锻炼进而去校企合作单位进行体验,行业专业人士给予一定引导,鼓励社团学生立志创业。学生设立社团的过程也是在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进行。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 篇5

关键词:市场营销,改革,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的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模式一般以课堂教学为主,但是随着教育的发展,我们的教学模式也发生了变化。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也是通过课堂教学完成的,因此,在市场营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多的联系实际,致力于提高学生获取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我们需要对高职院校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符合现代人才标准的市场营销方面的专业人才。

一、着眼应用,改善课程评价体系

在高职院校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市场营销这门课程的特点,我们对学生的成绩测试以及评价应当采取多方位考核、综合评价的模式。对笔试和实践操作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建立全新的市场营销课程评价体系。对学生成绩的考核应侧重于学生的营销能力以及专业技能水平,其中从实践操作的考核评价角度而言可以分成两部分,第一是能力测验,也就是在完成每一阶段的学习只收,随堂进行一次实践操作,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关于市场的调查,包括对调查方案的设计、调查的主题以及调查对象和调查方式等等。然后由任课教师给出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先组织学生小组之间进行互评,然后根据实践结果,由教师再进行最后的评价。第二是对学生综合营销能力的测验,也就是在最后完成市场营销课程的学习之后进行的要求学生相对独立开展的一次测验。

我们的市场要求我们在教学方式上要做出改革才可以使得我们的教学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因此,在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如果仅仅立足于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还是不够的,还要综合考虑市场需求,对市场进行积极的探索。这样,才可以保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将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高技能的综合型人才。因此,我们需要明确我们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需要我们具备对学生营销能力培养的专业模块,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重点突出实训教学。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进行改革,让我们的教学模式与我们的评价系统相适应。实际上,市场营销课程学习的是一种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营销能力,需要学生在生活中能够灵活运用。因此,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应当以社会实践为原则,这样我们才可以逐渐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完善课程的评价体系。

二、丰富方法,完善教学实践体系

在高职院校市场营销课程的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想提高教学效果,就是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就是要对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充分的利用。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当对广告、营销大赛相关资料视频等进行分析,增加学生们对市场营销的认识,从而提高市场营销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这就是在教学方式上进行丰富带来的好处,能够通过这些实际的例子引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激发他们主动探索市场营销的学习规律和实践技巧。而且,通过课上教师对教学方式和内容的丰富,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进行了有效提升,从而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这些丰富的教学方式都是以一些现实情况为基础的,因此也增加了学生对于市场营销知识在实际中运用的深刻理解。从而,不论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学生都能够对市场营销有自己的认识,在实践当中都可以从容的利用自身具备的解决问题。

对教学方式的丰富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是对教学体系的不断完善的过程。市场营销课程在高职院校的教学当中是一门必修课,而且对于提高学生步入社会之后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当注重对教学体系的不断完善。由于一些学生在学习市场营销的时候比较被动,因此我们应当开放教学模式,建立自主的市场营销教学体系。例如,对考核测试进行相应的改变,以往的闭卷考试往往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马马虎虎,考前临阵磨枪,考试之后没多久就将所学的知识忘得一干二净,从而无法使学生获得更好的营销知识,或者是无法检测出学生真实的市场营销能力。因此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对市场营销模拟大赛等相似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们能够通过实践来学习市场营销知识,从而切实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

三、联系企业,强化实验实训建设

高职院校在进行市场营销教学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实践,除了在教学中对教学模式的改变和完善,还应当积极联系校外企业,争取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因为与企业的合作给学生带来的是更加贴近社会需求的实践,这对于学生市场营销能力的提升帮助是课堂教学所不能比拟的。因此,学校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学习需求,然后积极联系合适的企业,争取在企业中为学生创建一个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训场地。这也是对高职院校市场营销课程教学的一种完善,通过强化的实践教学来提高学生对市场营销知识的应用能力。但是一般来说,企业要想为学校建设一个实训场地,需要较大的投资,因此,在目前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应当积极与企业合作,争取通过以合作的形式获得对学生实践实训的帮助。这样,我们就可以逐渐强化对于市场营销实验实训教学的强化。

在与企业共同为学生建设实训场地的过程中,校方应当充分利用企业所提供的个各类先进的条件和设备,在提高自身学生市场营销能力的同时,争取在与企业的合作过程中为双方带来更多的利益。例如,我们可以计划设计与中国邮政通信公司的合作,建设一个学生实训基地。但是这需要学校与企业寻找一个恰当的时机进行商讨,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努力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首先将学生培养成为具备较强市场营销理论知识的人才,然后以此作为筹码吸引企业的合作。同时学校应当对教师队伍进行强化,增加对任课教师的培训,使其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另外,学校还可以争取企业合适的领导作为学校市场营销实训的任课教师,这样可以为学生传授更多的实践经验和技巧。

综上所述,在高职院校的市场营销课程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保证学生能够在学校学习期间获得更多的市场营销知识技能,提高实践能力,应当积极探索教学改革的方式和方法。从自身条件、社会条件出发,一方面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一方面寻求企业的合作,争取通过对教学的改革切实有效提高市场营销这门课程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 篇6

从目前教学现状来看, 很多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学生认为只要把产品销售出去 ( 不管用何种方式) 就是有能力的, 还有些同学认为只要爱说、善于沟通, 不用学习理论知识, 将来也能成为优秀的营销工作者。所以, 市场营销专业的一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因此,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目标应该科学地、系统地在学生群体中渗透和强化。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培养从事企业营销服务、产品销售、营销管理岗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学生在具有本专业领域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 重点掌握从事市场营销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创新创业意识和敬业精神。由此可见, 理论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是培养目标必不可少的内容。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实施项目教学法的目标必须明确, 即在具备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等, 使学生成为以专业能力为核心的综合能力全面提高的社会栋梁。所以,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实施“项目教学法”的教学目标是培养能够从事市场营销专业实际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对教师素养的要求

从目前发展现状来看, 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较差的情况, 尤其通过单独招生渠道进入学校的学生, 其学习的自我管理能力更是让专业教师不知所措。很多教师反应, 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想效果, 甚至有些教师对课堂教学产生抵触情绪。在这种现状下, 教师群体必须冷静下来深入思考如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学生能够学有所得。

过去, 教师的角色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师和生之间是单纯的授予和被接受的关系, 在学生心中, 教师是权威, 是知识、技能、道德的榜样, 是心中最崇拜的人。教师承担了教书匠的角色, 背负着教书育人的职能, 教师只要把自己所知的教科书上的知识教授给学生, 把教科书背过, 教案写的详细、整齐, 就是一位好老师。然而在网络经济时代下, 社会新鲜事物层出不穷, 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变得越来越多元化, 学生接受知识和新事物的渠道也不断增加, 于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性逐渐降低。教师如果一味按照传统的思路教书育人势必会差强人意。因此在项目教学法实施的过程中, 教师必须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到“教师不能只是知识的灌输者”, 教师是教育的灵魂, 是同学们的精神支柱, 必须让学生去信任自己, 从而教学相长。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 教师要极具爱心。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担, 要想很好地发挥职能, 要求教师不能把教学工作只当成一种谋生的职业, 要有极大的爱心、责任心和耐心, 把爱的情感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通过此方式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赢得学生的教师的敬重。第二, 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善于和学生交流, 接纳学生的现状并努力去逐步改变他。“蹲下身子和学生说话”, “走下讲台向学生传授知识”, 改变以往“高高在上”的角色, 成为学生们的朋友。但要把握一个“度”, 尤其是年轻的教师, 要成为学生心目中“有距离的朋友”。第三, 教师要营造互动、和谐的课堂气氛。好的课堂纪律和课堂气氛是实现理想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障。课堂上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 可以为学生搭建一个理想的参与、交流与合作的平台, 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倾向。第四, 教师要发挥语言的魅力。教师要善于用丰富多彩的语言和语调强化对课堂的掌控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和幽默轻松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不遵守纪律的学生切记使用讽刺性的语言, 否则只会增加课堂矛盾, 激发学生的厌学情绪, 要学会用智慧的语言和方法赢得课堂尊严。第五, 明确在项目教学法中教师应扮演的角色。在项目教学法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扮演不同的角色, 一是教师是引导者, 引领指导学生激发灵感, 并唤醒每一位沉睡学生的潜能; 二是教师是传授者, 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理论知识; 三是教师是组织者, 有效组织教学活动, 高效组织项目顺利实施, 具体充当材料的提供者, 项目实施的观察者以及实施效果的掌控者和点评者; 四是教师是思考者, 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敏锐的洞察力, 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要具备较强的分析总结提高能力, 这样会促使教学水平循序渐进提升。

三、对学生素养培养的要求

( 一) 具备一定的受挫能力。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很多学生是在顺境中成长起来, 不具备抗压和受挫能力, 面对失败和挫折无法面对或不知所措, 但所有学生都要最终走出校园去面对现实、残酷的社会, 为了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大环境,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当设立奖惩机制, 使学生在奖惩中不断进步, 培养其抗压和受挫能力。

( 二) 具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项目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 每一个过程都是有序进行的, 在这个过程中, 要求学生要按照既定的规则和目标自我管理和约束, 此时自我控制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该能力的具备决定着项目教学的最终效果。

( 三) 具有较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团队精神是推动一个组织以及社会发展的必要助推力量, 学会与他人合作是一种至高的社会能力。项目教学法的所有参与者在既定目标的指引下形成一个团队, 教师是整个项目实施的倡导者和组织者, 扮演着主导者的角色, 而学生是项目实施的执行者, 扮演着主角的角色。为了能使项目顺利展开从而达到既定目标要求, 团队里所有的成员彼此主动沟通, 能够积极协调并配合好。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是保证项目教学法顺利实施并展开的必要条件, 此外项目教学法的实施也循序渐进, 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团队精神。倡导和组织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是高等职业学校必要的改革途径, 学生不仅能够收获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各种能力, 能够极大地巩固并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在当今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四、结语

本文以专业教学目标、教师素养、学生素养培养三个方面为切入点, 提出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实施要求, 为下一步制定适合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项目教学法的具体方案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肖飞.项目教学法在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 2010, 10:209~212

[2]何志勇.项目教学法及其在中职技能教学中的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 2011:31~43

[3]徐涵.项目教学的理论基础、基本特征及对教师的要求[J].职教论坛, 2007, 6:9~12

[4]仪玉莉等.解析高职院校项目教学法中教师的角色[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11 (2) :101~103

高职院校专业与市场对接模式研究 篇7

目前, 高职院校专业与市场对接至少存在三种观点: (1) 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与岗位对接。 (2) 专业与岗位对接, 即“以岗位定专业、以能力定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就是这一观点的典型应用。 (3) 专业与行业企业对接, 即“学校与产业对接, 专业与行业企业对接, 师生与岗位对接”。综合以上观点, 笔者提出专业与市场“四对接”模式:专业与行业对接, 方向与岗位对接, 课程与能力对接, 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对接。

专业与市场“四对接”模式的内涵

(一) 专业与行业对接

所谓专业是高等学校教学系部的一个学业门类, 传统的专业是按学科体系设置的。由于学科型专业不适合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高职教育提出了专业与市场对接的要求, 即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或调整专业。在传统经济学理论中, 产业主要指经济社会相对独立的物质生产部门, 如“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等。“产业”作为经济学概念, 其内涵较为宽泛和笼统, 一般指比较大的经济门类。由此可见, 专业与产业对接只是指明了专业建设的范围和方向, 却难以实现具体专业与产业的实质对接。

与产业相近的另一概念是“行业”。行业是指从事国民经济中同性质的生产或其他经济社会的经营单位或者个体的组织结构体系。与产业相比, 行业更强调同质性, 既可能是产品生产的同质性, 也可能是技术或过程的同质性;既可纵向分类, 也可横向分类。行业的内涵更加丰富、更富有弹性, 使用也更灵活。比如, 家电维修可以称它为一个行业, 但称它为一个产业就不太合适。正因为如此, “专业与行业对接”和“专业与产业对接”虽然只有一字之差, 却从专业与市场对接的思想变成了专业与市场对接的行动。

(二) 方向与岗位对接

高职院校专业与行业对接虽然解决了专业定位问题, 但由于高职教育本质是就业教育, 学生毕业之后需要很快进入就业岗位, 因而最终还是要解决专业与岗位对接的难题。在学科体系中, 专业方向是专业学科分类的二级或三级学科类, 是科学研究的具体领域。因此, 只有在研究生阶段, 才出现专业方向或研究方向。高职院校在专业中设置若干专业方向, 完全是为招生就业的需要, 有意或无意地将专业方向与职业岗位相衔接, 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掌握一些岗位技能。

专业方向之所以能承担专业与岗位对接的角色, 是专业方向与岗位具有共同或相近的特点, 主要有: (1) 可变性。专业方向设置具有灵活性, 可以根据人才需求状况及时调整。 (2) 具体性。岗位是以事为中心设置的, 每个岗位都有具体的工作任务, 专业方向中的课程模块和教学内容也是具体和明确的, 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3) 复合性。一个岗位可能需要多种行业知识和技能, 而一个专业设置只能面向一个主体行业, 专业方向则可以设置一些边缘课程或交叉课程, 服务于复合型岗位对人才的需求。

在一个专业中设置多个专业方向, 表现为一面多点的空间体系结构。学生毕业后, 既可通过“点”直接进入工作岗位, 也可在“面”的范围内根据需要寻找新的工作岗位。专业方向这个桥梁, 较好地解决了专业与岗位不对称性带来的对接难题。

(三) 课程与能力对接

课程是指学生所应学习的知识或技能的基本单元及其进程与安排。在学科体系中, 课程是按学科知识来划分的, 每门课程有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专业与市场对接, 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以能力定课程, 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来选择课程, 构建新的课程体系。职业能力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能力, 根据能力类型, 可以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专业能力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运用专业知识、技术的能力, 强调能力的应用性、针对性。方法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学习方法方面的能力, 强调合理性、逻辑性、创新性。社会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社会行为能力, 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 强调对社会的适应性, 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三种能力构成以专业能力为核心, 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为两翼的有机整体。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可以单独设立课程加以训练, 但更多的是融入到专业课程中, 在训练专业能力的同时, 有意识地引入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训练, 使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成为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一步细分, 专业能力可以分为通用专业能力和专用专业能力。通用专业能力通常是从事某个行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总称, 与之对应的课程模块我们称为专业课程模块, 含传统意义的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 甚至还包括一些公共基础课。专用专业能力, 也称为专业方向能力或职业岗位能力, 它是从具体的岗位或岗位群分解出的知识和技能的总称, 与之相对应的课程称为方向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和方向课程模块构成一个专业平台、多个方向板块的双层课程体系结构。

(四) 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对接

课程与能力对接, 意味着高职教育课程需要推行项目导入、任务驱动的课程教学模式。目前, 争议比较大的是所有课程都需要进行项目化课程改革吗?是否所有的课程都能进行项目化课程改革?项目是能力训练的基本单元, 项目使课程由静态的知识课程转变为动态的活动课程, 通过听、思、看、说、做、读、写、画等多种动作或行为协同完成一项具体的工作。笔者认为, 目前的争议不是要不要实现项目化课程, 而是如何实现项目化课程。

项目化课程的一个基本要求是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衔接。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 强调的是工作任务来源于现实工作岗位任务的分解和再现。这里至少有两个困难:一是不同地区、不同企业即使相同工作岗位, 工作任务也是不一样的, 那如何来选取工作任务?二是完成一个真实的工作任务, 需要营造企业工作环境, 但多数学校目前条件还不可能达到这个要求。为此, 我们提出依据专业课程模块和方向课程模块的划分, 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对接按两个层次实施:第一, 在专业课程模块中, 教学内容与虚拟的工作任务对接, 所谓虚拟的工作任务, 它可能是真实工作任务的片断, 或者是几个真实工作任务的合成, 甚至是为了教学需要由教师虚构的。虚拟工作任务面对的不是岗位的真实, 而是教学的真实, 即虚拟的工作任务是以教学为中心, 服务于专业教学的需要。第二, 在方向课程模块中, 教学任务则是来自于真实岗位的工作任务, 或者说是基于工作过程的典型工作任务。方向课程模块, 由于课程少、针对性强, 在校企合作背景下, 通过教师和工程师相互兼职, 共建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 学校通过努力能够实现工学结合的项目化课程改革。

专业与市场“四对接”模式的实施思路

(一) 专业开发由行业主导

专业开发包含两个层面:第一, 根据行业技术发展或行业人才需求状况, 确定专业名称;第二, 通过制定行业人才标准 (知识与能力标准) 确定专业标准。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视角, 由工作过程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再由工作任务划分能力领域, 此乃专业开发的主要内容。当前, 这项工作通常以高校教师为主, 由高校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完成。高校教师主导专业开发存在先天不足:高校教师的出发点是教学需求, 不是行业岗位需求, 即使吸收企业专家的意见, 也只是教学需求的补充和完善。因此, 行业需求应由行业提出, 专业开发应该采用由行业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组织行业专家与高校教师共同完成的模式。

由行业来主导专业开发至少有两个优点: (1) 专业培养目标趋于合理。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行业需求的人才, 会由行业提出人才需求标准, 专业建设只要按照标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即可, 能大大提高专业建设成效。 (2) 专业培养目标会相对统一。虽然目前有些高校也请企业专家进学校参与专业建设, 但企业不代表行业, 企业人才标准相对于行业人才标准往往过窄过细, 即使是同一行业, 不同的企业也有不同的用人标准。因此, 不同学校专业建设目标差异性很大, 学生的就业适应性相对较差。而由行业完成行业人才标准的制定, 能确保各高校的专业人才目标相对一致, 从而发挥教育资源的整体效益。

专业标准是专业开发的重要成果, 也是专业建设的指南文件。专业标准至少包含以下内容:专业名称、专业岗位或岗位群、行业人才标准或职业资格标准 (主要工作任务、知识要求、技能要求、素质要求、技能证书要求、学历和学制要求等) 、专业教学条件标准 (师资、设备、经费、实训实习基地等) 。

(二) 课程开发由学校主导

课程开发, 是专业标准框架下的课程体系设计, 具体包括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和毕业标准四个阶段。广义的人才培养方案涵盖专业标准、专业教学计划、毕业标准, 甚至包括课程标准。本文采用狭义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概念, 仅回答如何培养人的问题, 不回答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因为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是属于专业标准回答的范畴。

准确地说,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人才培养解决方案, 包含概念模型和逻辑模型两个层次, 由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手段 (课程体系) 、培养方法和培养环境与条件等要素构成。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解决方案的概念模型, 定义了人才培养的路径图。课程体系结构则是人才培养解决方案的逻辑模型, 也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课程体系设计分为课程设置和课程序列化 (即拓扑排序) 两个层面。其中, 课程设置又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知识和能力覆盖模式, 即在列出主要知识点和能力点的基础上, 选择若干已知课程组成一个课程集合, 要求课程集合是覆盖所有知识点和能力点的最小集;另一种是知识和能力集成模式, 即将所有知识点和能力点进行归纳整理, 生成包含所有知识点和能力点的多个子集, 并要求子集之间不存在交集, 在此基础上为每个子集设置一个新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更强调集成模式的应用。至于课程序列化则定义了每门课程的前驱和后继关系。

教学计划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实施方案, 也是人才培养的物理模型, 即人才培养解决方案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具体量化。在教学计划中, 要确定每门课程的性质、学期课时、周课时、考核方式、学期分布等内容, 具有可读性、可实施性和可维护性。课程标准则是教学计划的重要附件, 包括课程教学目标和考核指标两大模块:教学目标是知识点和能力点的教学范围和深度要求, 考核指标是知识点和能力点的评价指标体系。

毕业标准是专业标准的量化考核指标体系, 是课程标准的综合集成, 也是衡量一个学生通过培养是否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依据。

课程开发应以学校、系科或教研室为单位, 成立课程开发管理机构, 建立课程开发团队, 明确课程开发任务, 建立和完善课程开发管理与监督机制。对于方向模块课程, 应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开发, 共同决定课程设置, 共同制定课程标准。

(三) 课程实施由教师主导

制定课程标准后, 应建立由专业任课教师组成的课程组, 课程组的主要任务是根据课程标准, 制定课程教学大纲和课程教学方案。目前, 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通常被混为一谈, 笔者认为, 课程标准是课程教学需求, 回答“教什么”的问题, 教学大纲则是课程教学解决方案, 回答“怎么教”的问题, 重点是教学内容中教学单元或项目的设计及学时分配。当前所说的教案应该是课程教学实施方案, 具体到每个单元或每节课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讲授方式的设计。备课笔记包含了详细讲课内容和具体讲授方式。弄清楚上述区别, 就可明确各自责任:课程标准是由专业建设中的课程开发团队制定, 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则是由课程教学组制定, 备课笔记或教学课件由教师个人完成。

专业与市场“四对接”实施困境与对策

专业与市场对接, 前提条件是专业教育必须是产品, 并具有商品特性。然而, 高职院校的专业教育不是一般意义的产品, 是一种特殊商品。其特殊性在于用人单位是教育产品的消费者, 但不是教育产品的直接购买者, 而直接购买者——学生和家长, 却不是教育产品的消费者, 其角色是教育产品的投资者。学校作为教育产品的制造商和提供者, 必须面对招生市场和就业市场两个市场。虽然这两个市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都受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和产业结构的制约, 但两个市场的交易主体不一样, 招生市场的主体是学生和家长, 就业市场的主体则是用人企业。那么, 专业与市场对接是与招生市场对接, 还是与就业市场对接?这是困境之一。虽然从教育产品消费者角度, 专业应该与就业市场对接, 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为首要目标, 但高校如果受直接经济利益驱使, 自然会迎合招生市场, 专业建得好不如专业炒得好。其二, 倘若专业与就业市场对接, 高校却不是就业市场中的交易主体, 无法直接获取用人单位的具体诉求, 加上就业市场是一个松散型的自由市场, 高校面对的是数量庞大的用人单位群体, 也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具体诉求。在这种情况下, 又如何实现专业与就业市场对接?

专业与市场对接的实质是教育产品走向市场。为了应对学生 (家长) ——高校——用人单位三种角色的复杂关系以及招生市场和就业市场的松散性, 我们应借鉴普通商品的生产和销售模式, 从“B (高校) —C (用人单位) ”的直销模式, 改为“B (高校) —B (行业性人力资源开发商) —C (用人单位) ”的间接销售模式。但行业性人力资源开发商不是单纯的商品批发商或销售商, 它是人力资源战略开发商, 根据用人单位需求, 提出专业需求, 制定专业 (人才) 标准。

对于高校而言, 专业标准就是专业人才培养需求, 或称为行业订单。行业订单除行业发展趋势、专业 (行业) 人才需求数量外, 重点是专业 (行业) 人才规格及质量标准。对于学生 (家长) 而言, 专业标准就是人才投资指南, 再结合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实施方案、实施条件, 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学生自身兴趣, 就可进行投资决策, 做到根据专业标准先选专业, 根据学校教学产品质量和教学条件再选学校。

教育产品市场化, 在发挥行业订单作用的同时, 需注重企业订单的作用。行业订单是一种宏观的指导性计划, 企业订单则是一种微观的指令性计划。实施指令性计划, 应充分发挥专业方向的作用, 通过专业方向, 实施专业人才培养与具体的企业或岗位对接。在处理宏观和微观之间关系时, 专业和专业方向设置原则是“少专业、多方向, 稳专业、变方向, 宽专业、窄方向”。

教育产品市场化, 还必须实现教育产品制造过程工程化。按照工程管理的思想, 专业需求 (专业标准) 的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计划的设计、课程标准的设计、课程教学方案的设计, 必须有各自的开发主体、各自的工作目标, 明确分工, 各司其职。因此, 必须改变当前专业需求分析、专业方案设计和专业教学实施均由教研室承担的专业开发机制, 努力扭转由此引发的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不规范、目标不明确、责任不清晰、培养质量不稳定的不良结果。

经过十多年的高职教育快速发展, 高职专业建设已由数量扩张向内涵建设转变。在此过程中, 对高职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进行了广泛的探索, 也取得了较大的建设成效。本文提出的专业与市场对接模式是对高职教育模式的探讨, 希望能有利于推动高职教育深层次的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大源, 吴全全, 等.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11) .

[2]胡适明.“三层对接”探索地方高职院校办学特色[J].中国高等教育, 2010 (2) .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 市场营销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b)-0159-011 我国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实践所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形式单一

我国目前在高职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中主要沿用的是以下两种模式,第一种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案例分析和专题研究为辅。第二种是采用现代化的实践教学软件,让学生在计算机上模拟现实情境,进行实践学习,或者营造一个相对理想的实物实践环境,让学生尽可能的达到身临其境的感受,进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两种实践教学模式都有其自身的优点和不足,第一种模式的优点是能够更好的控制课堂教学进度,能够更为系统的向学生传授理论及实践知识,缺点是学生身处课堂,对教学案例和专题讨论都仅限于文本,无法产生切身体会。第二种模式相对于第一种来说,具备了更好的让学生实际动手的条件,能够让学生在情境教学中自觉运用所学知识,查漏补缺,但缺点是,为学生营造的环境过于理想化,难以让学生产生真正工作中经常出现的工作压力和紧迫感,而且毕竟是一个个独立的教学情境,学生难以系统化的串联起所学知识,而且过于理想的教学情境会让学生失去興趣,应付了事。所以这两种教学模式都较为单一,难以起到真正锻炼学生实际能力的作用。

1.2 校外实践流于形式

当然许多高职院校不会仅仅满足于课堂上的实践教学,它们还是懂得让学生深入企业参与实际工作的重要性,所以许多有条件的学校纷纷与校外企业签订实习合同,建立起了规模大小不一的各种校外实践基地。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教学探索,可以说,绝大部分学校的校外实践基地也仅仅成为了课堂实践的一个延伸。因为学校虽然与企业签订了学生实习契约,但是企业也要对自己企业的正常运作负责,所以对于前来实习的学生,往往只安排一些不痛不痒的岗位,有些企业甚至就让学生挂个闲职,并没有真正参与企业工作,许多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接触不到本专业的实际工作,如财务学生接触不到账目,营销专业的学生没有真正的营销任务。这些流于形式的实习基地在本质上跟校内实训环境几乎没有区别。

1.3 教师队伍水平偏低

高职院校虽然已经逐渐取得了市场认可,但是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仍然非常严重,高职院校应该以实践教学优势取胜,但是我国许多高职院校最缺的往往就是优秀的实践教学教师,目前从事教学的教师大多是高校毕业生,她们的理论知识扎实,但实践经验却相对欠缺。

2 加强我国高职院校市场营销实践教学水平提升的几点建议

2.1 创新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既然是以实践教学取胜,就应该避免传统学校存在的如灌输式教学和填鸭式教学等教学硬伤。学校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要在教学过程中打开学生视野,让学生在学生时期就了解到市场前沿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主要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拓展。

第一是改变固有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和教师一起探讨教学案例,而且在教学案例的选择上,不要都把目光放在举世瞩目的大企业身上,应该多多关注市场上的新兴小企业,让学生能够了解到企业的发展历程,并根据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进行讨论,学生面对未知课题往往会表现出更高的热情,教师甚至可以将讨论过程中出现的思想闪光点推荐给目标企业,让学生的思考成果尽可能的得到现实运用。

第二种是利用休假时间或实训课的机会带领学生确实进行市场营销操作,如果没有合适的企业愿意提供资源,教师们甚至可以联合学生开动脑筋研发属于自己的营销项目,如推销客体研究成果给成熟企业等,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接触到真实的营销环境也能够感受到真实的工作压力。

第三种是邀请优秀营销人员进校举行专题讲座,让学生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市场变化发展情况,甚至教师可以将优秀学生推荐给主讲人,让学生接触到更多更真实的营销工作,同时,也让学生之间产生一种竞争意识,出校实践的学生也可以在实践结束之后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告诉给其他学生,这种以学生的视角讲述经验教训的做法更加能够得到学生们的认可。

2.2 创新考核方式

想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就需要进行教学考核,但是我国高职院校在考核模式上往往沿用普通高校的重理论轻实践的试卷考核方式。这对于重实践的市场营销专业来说是不太合适的。所以在考核方式上也应该进行创新。在具体方向上面可以考虑在试卷的理论考核基础上增加对具体营销方案的选择和撰写,让学生完成一个现实存在的需要进行前期市场调查的营销策划,学生撰写营销策划可以多人合作或自己单干,营销策划的成绩应该占到笔试成绩的五成以上。

2.3 提升校外实习基地品质

校外实习基地并不是让学生换一个环境进行模拟教学,校外实习基地必须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方面,必须加强学校与企业的沟通,让学生尽可能接触到真实的工作内容。为了解除企业的顾虑,可以让老员工带领学生进行实习,这样不仅可能学到真正的工作经验也能够保证学生不会影响企业的正常运作。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针对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进行研究讨论,并将讨论成果提交给企业领导者,这样不仅能够节约企业的课题研发成本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从而达到学生与企业双赢的局面。

2.4 加强教师队伍水平提升

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水平。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应该有其创新的地方。面对教师队伍实践能力缺乏问题,学校必须加强人才引进和现任教师的水平提升。为教师定期举办讲座、研讨会等。学校可以与企业签订教师实习合同,让学校的老师到企业进行实习工作。教师进入企业不仅比学生进入企业更能促进企业现实发展,也能够让老师脱离理想化的课堂教学环境,再次切身感受市场需求和真实的工作环境,这样不仅能够让教师理清教学思路,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突出教学重点,也能够在工作中寻找自己的不足,向企业的其他同事学习更多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总之,学生要进企业学习新知识,教师更应该进入企业接受新的学科理念防止思想的僵化落后。

3 结语

高职院校要发挥自己的教学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真实实践机会,才能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优秀人才,同时,也要让学校的老师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第一时间为学生灌输先进的学科理念,只有双管齐下,才能切实提升学校的实践教学水平,也才能让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之后拥有更强的市场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李东雷.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的探讨[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6):87-88.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论文 篇9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也不断向纵深发展,我国的教育结构特别是高等教育的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其中最显著的变化之一就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异军突起。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近十多年来发展较快,特别是近五年来,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得到了空前发展。可以说,高等职业教育已撑起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然而,在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种令人担忧的形势,这就是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不容乐观。在高校毕业生实行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就业模式的今天,如何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重视并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设当是一个必要选择。为此,高职院校要实现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积极培育和开发毕业生有形就业市场和无形就业市场。对此,笔者拟谈几点粗浅之见。

一、高职院校毕业生有形就业市场的开发

(一)毕业生有形就业市场的主要形式

所谓毕业生有形就业市场,是指实现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供需双方直接见面洽谈,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和用人单位选用毕业生提供双向服务的实体人才市场。常见的形式主要有:

1)区域性人才市场。指政府部门组织的各类地区性人才市场,主要面向社会,所以辐射性很强,就业量大,但对高校毕业生却缺乏一定的针对性。

2)高校举办的“招聘会”、“洽谈会”。由一所高校或几所高校联合举办,邀请一些用人单位来校招聘、洽谈,通常也吸纳其他高校毕业生参与。这类毕业生就业市场虽然较有针对性,但一般规模都不大。

3)分科类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主要是地方毕业生就业部门从用人单位和高校两方面考虑,从市场细分的角度出发,按学科分类,组织高校毕业生与相应的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目前,这类毕业生就业市场是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的主要渠道之一。

4)职业介绍所和猎头公司。指在劳动力市场上为供需双方提供中介服务、以盈利为目的的机构。

从我国目前情况看,由于这类机构以盈利为目的,其目标顾客通常为市场需求量较大的家政服务等非熟练工以及能给其带来较高单位业务收益的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服务范围较窄。

高职院校主要为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输送具备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因此,在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开发和利用方面,除了要充分发挥以上几种类型的就业市场外,还应根据自身的定位和特色,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有针对性地开拓就业市场。对此,笔者认为,应着重从以下两方面寻找突破口:

1)拓宽“订单培养”式就业市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很强的职业指向性,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从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直至教学的具体过程,都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因此,高职院校应大力加强校企协作,在协作中更准确、及时地把握企业的用人需求,并根据各用人单位的不同需求,进行有效的“量体裁衣”,按照用人单位的“订单”直接为其“定制”人才。

2)开发“个体创业”式就业市场。高职院校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主要任务。综合职业能力不仅包括职业技能,还应包括创业能力。因此,除加强职业技能训练外,还应加强学生经营管理能力、社交沟通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接受和处理能力的培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着力培养能在社会和生产实践中将知识和科技成果转化为新产品、新服务的创业型人才,使更多的毕业生通过个体创业的模式实现就业。

(二)毕业生有形就业市场的局限

从我国目前情况看,有形就业市场虽然仍是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的主要途径,但它存在明显的局限。一是成本高。如一些大型的毕业生现场招聘会开始前,组织者要事先通过信函、传真等方式与各地、各行业的用人单位和各高校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取得联系,根据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情况合理安排场地和摊位;各高校组织学生准备好个人简历、求职书等材料后,要不远百里甚至千里急急忙忙去赶场,疲于奔波;毕业生除制作求职材料外,还要支付交通费、购买门票,加上吃住费用,参加一次现场招聘会往往要花费数百元,同时还要耽误学业。二是效率低。从有关统计资料来看,大多数现场招聘会的签约率都较低。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招聘会针对性不强,而且由于场地所限,应邀参加招聘会的用人单位及其招聘数额有限,常常是众多的毕业生将招聘单位的摊位前挤得水泄不通,有的学生只是从人墙外将简历扔进去完事,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和用人单位进行充分交流。此外,有的现场招聘会甚至偏离应有的方向和宗旨,主办方想通过门票收入来获利,致使招聘会过多过滥,效率低下。

除了以上局限以外,高职院校在有形就业市场上往往还处于不利的境地。一是许多用人单位在用人观念上仍过分看重学历,在现场招聘会上与众多的本科毕业生甚至是硕士、博士等高学历人才的竞争中,大专层次的高职毕业生明显“吃亏”,而高职毕业生职业能力的优势在这种形式下又难以体现,因此高职毕业生往往被冷落,成为一些大型招聘会的“陪衬”。二是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通常规模较小,难以单独组织规模较大的现场招聘会。

(三)高职院校毕业生有形就业市场的选择策略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在毕业生有形就业市场的选择上,应采取以下策略:

1)根据本校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邀请有关用人单位举行小型现场招聘会。

2)几所高职院校联合举办较大规模的现场招聘会。

3)加强校企协作,大力开拓“订单培养”就业市场。

4)加强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业能力,拓展“个体创业”就业市场。

5)以区域性人才市场、高校及地方毕业生就业部门举办的大型现场招聘会、职业介绍中介机构为辅。

二、高职院校毕业生无形就业市场的培育

(一)培育毕业生无形就业市场的意义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其信息量大、信息传递速度快、交易成本低等优势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在许多行业,被称为无形市场的网络市场已悄然兴起并大有迅速发展之势。对在有形就业市场上处于相对不利境地的高职院校而言,积极培育网络无形就业市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无形就业市场可补有形就业市场之不足。

一是无形就业市场辐射面广;二是无形就业市场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三是无形就业市场直接成本相对较低;四是无形就业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无形就业市场有利于高职院校扬长避短。

高职院校主要为生产、技术、管理等一线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其毕业生就业的最主要去向为企业的基层岗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小型企业特别是私个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加,其一线岗位的人才需求迅速增长,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于这类企业。而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才目前仍很少愿意到这些企业就业,这些用人单位为保证人员的稳定性,往往也更乐于接受高职院校的毕业生。然而,在有形就业市场上,这些用人单位很少成为大型现场招聘会的邀请对象。而且这些用人单位规模不大,但数量众多,受时间空间限制的有形就业市场也难以满足这些企业的需求。而在这方面无形就业市场却能发挥其辐射面广且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优势。

(二)毕业生无形就业市场的主要形式

毕业生无形就业市场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沟通供需信息,为毕业生就业和用人单位选用毕业生提供双向服务。其主要形式有:

1)建立学校专门的就业网站。目前,各高校基本上都建立了较为先进的计算机校园网络。利用计算机校园网,建立专门的就业网站,介绍就业政策、本校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与计划、培养模式、人才规格、毕业生情况等,发布用人单位人才需求信息和毕业生求职信息,利用网络提供人才供需咨询、签约服务,对毕业生进行就业知识和技巧培训,进行网上就业指导,设立就业论坛等。

2)加盟影响较大的专业就业网站。利用专业就业网站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优势,在专业就业网站上在设立本校专门的就业窗口,提供相应的就业服务,并实现与本校网站的便捷链接。

(三)毕业生无形就业市场的完善与管理

毕业生无形就业市场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我国整个网络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毕业生无形就业市场更是一个新生事物,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不断完善并加强管理,克服其缺陷,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重点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重视和加强就业网站建设。首先要加强就业网站的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所需资金投入,保证就业网站的高效稳定运行。其次要配备必要的专业力量,既要进行网站维护,提供技术支持,又要不断更新网络信息,及时高效地提供网络就业服务。

2)加强对就业网站的宣传,提高就业网站的利用率。要使无形就业市场更好地发挥作用,一方面要在学生中加强对就业网站的宣传,并切实使就业网站能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就业网站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另一方面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与合作,使更多的用人单位知晓并使用就业网站。

3)保证无形就业市场信息的真实性。一是要加强对毕业生信息的审核,每个毕业生的信息包括基本情况、学科成绩、奖惩情况、在校表现等,必须由院系和学校有关部门把关,确保毕业生信息的真实性。二是对每个用人单位在网上发布的招聘信息必须进行核实,确保用人单位提供的信息的可信度,避免欺诈行为。同时要教育学生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防止其在网络就业市场上当受骗。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 篇10

1 基于企业人才需求分析, 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通过企业访谈调研, 对市场营销人才需求和岗位工作任务进行分析, 确定职业岗位 (群) , 明确职业岗位 (群) 所需的素质、知识、能力结构。同时, 对往届营销专业毕业生进行跟踪回访, 以了解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主要职业, 以及学生的职业发展方向。企业调查结果表明, 近年来,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大部分毕业生在毕业初期多从事基层的销售业务工作。有了一定工作经验后, 大部分人上升到销售管理岗位担任销售主管, 负责管理地方推销员团队, 甚至升任营销管理岗位, 从事营销策划、市场开拓、产品推广等工作。

因此, 我们将市场营销专业的职业岗位群定位为三个方向:市场专员、销售专员和客服专员, 他们的职业发展走向大致是:专员→主管→经理。

职业岗位群和职业发展走向分析表明: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的学生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又要能从销售岗位基层做起, 拥有较强的产品推销技能、市场开拓技能、客户服务技能、人际沟通技能等。因此, 我们将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 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掌握管理、经济、法律、营销等各方面知识和能力的实践能力强、人文素质高、具有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 在各类企业从事市场调查、营销策划、产品销售与推广、客户服务工作的, 能面向市场、销售、客服等一线岗位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具体见表1所示) 。

2 以完成岗位工作任务为基础, 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

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引导下, 从市场营销三大岗位群所需的能力出发,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工作任务为线索, 引入中国市场营销经理助理资格标准, 整合优化课程内容, 设置相应的人文素质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程, 如图1所示, 并根据课程目标、内容 (典型工作任务) 等制订课程标准。同时积极进行课程改革, 重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专业综合素质的培养, 全面提高其职业道德、能力和综合素质。

2.1 构建基于市场、销售和客服三大岗位群工作任务的项目化课程体系

通过典型企业相关人员的深度访谈, 明确企业中市场、销售和客户三大岗位群的真实营销岗位, 并基于这些岗位的具体工作过程进行岗位能力分析, 明确岗位工作过程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同时将中国市场营销经理助理、助理营销师、推销员等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融入课程内容, 打破过去以知识体系为逻辑主线的课程内容, 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体系。

2.2 建设核心课程

按照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教产结合、学训合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 对市场营销专业的核心课程进行建设。按照企业中市场、销售、客服三大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的需要, 基于学生岗位工作能力培养目标, 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 确定《市场营销实务》《推销技巧与商务谈判》《客户关系管理》等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 修订课程标准, 并进行课程的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

2.3 建设特色教材

在课程建设的基础上, 校企合作共同编写特色教材。要能够满足综合职业素质和岗位技能培养需要, 反映职业岗位标准和岗位操作规范, 实现课堂教学和工作情境教学相结合。同时突出实用性、新颖性, 采取少理论、多实践、多图片、多资源等方式, 使学生喜欢教材, 能够主动、积极地去学习, 为学生预习、自学提供条件。

2.4 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方式

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特点, 为突出市场营销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的培养, 我们改进过去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实施项目教学模式, 并融入案例教学法、研讨法、情景教学法等方法, 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职业综合素养。在教学评价上, 基于项目化教学, 制定项目完成标准, 针对学生完成教学项目的态度、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性考评, 以激励学生提高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同时,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中国市场营销经理助理、助理营销师、策划师等职业资格鉴定考试, 获取职业资格证书, 可以替换校内相关专业课程考试成绩。

3 建设高水平双师素质教师队伍

紧密结合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要, 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 共同建设一支结构合理、适应职业化教学要求的教学团队。

3.1 建设专业带头人队伍

积极引进具备高级职称或6年以上市场营销实践经历的高水平专业带头人, 在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方面起领军作用。同时, 通过企业顶岗实习、承担科研课题、国内外相关培训等多种方式, 提高校内专业带头人业务水平, 更新职业教育理念, 提升专业建设的领导能力。

3.2 培养骨干教师

在青年专职教师中选拔热爱高职教育事业、素质高、进取心强、有一定教学和学术研究能力的教师, 作为骨干教师培养对象进行重点培养。一方面选送教师到国内外相关院校交流学习或参加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师资培训, 培养教师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能力;另一方面, 选派教师到企业一线挂职锻炼, 通过参与和负责企业技术服务项目, 使行业、企业的最新项目案例和管理规范不断应用于教学, 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和技术服务能力, 使他们成为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骨干, 进而确保专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3 双师素质教师培养

鼓励教师通过各种形式, 参加国内外相关专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认证考试, 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加强与商贸流通企业的联系与合作, 为教师提供营销实践的机会和条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社会服务项目与企业培训工作, 促使专业教师及时获取行业企业信息, 并及时带入课堂, 从而有效促进课程内容更新, 真正实现校企双方互融。在建设期内, 使专任教师双师素质比例达到90%以上。

3.4 兼职教师聘用和培养

依托行业企业,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需要, 聘请富有实践经验的高层次业务骨干及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学院专兼教师发挥各自优势, 分工协作, 形成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教学设计主要由专任教师完成, 集中实践课程积极聘用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完成的机制。在建设期内, 通过兼职教师指导课程实训、顶岗实习、学生毕业设计以及参与专业第二课堂联动教学等方式, 使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实践学时比例达到50%。

3.5 教学和研究能力建设

教学能力建设与科研能力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一方面, 结合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与创新, 鼓励教师积极参加信息化教学大赛、专业技能竞赛、微课教学比赛等教学竞赛, 促进师资队伍教学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 积极开展专业学术研究, 以学术视野拓展教师的教学视角, 以学术成果促进教师科研能力提升, 积极推动社会服务项目开展, 提升教师的营销实践技能。

4 大力建设实践教学条件

针对市场营销岗位群所开设的课程, 尤其是针对各个岗位所开设的专门课程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教学上, 应当加大课程实践的力度, 让学生通过某门课程的学习, 不仅掌握“适度、够用”的理论, 还应学到相应的技能。而要加大课程实践力度, 必须借助于校内外的实践场所。根据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教产结合、学训合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 我们构建了“校内模拟实训—校外基地实训——顶岗实习”三级配套的实践教学体系, 并制定相应的实践教学管理办法, 建设功能配套的实验、实训基地及职业技能鉴定场所。其中, “校内模拟实训”是一种以教学手段和教学环境为目标导向的行为引导型教学模式。“校外基地实训”是对学生进行实际工作能力训练、培养职业素养的重要场所。“顶岗实习”是学生到具体工作岗位一边进行技能训练, 一边感受企业文化, 为学生实现角色转换做好准备, 最终实现职业技能训练实践化、岗位化和职业化, 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和职业素质。

摘要:本文以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为例, 阐述了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总体框架。基于企业人才需求, 确定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在此基础上重构课程体系和专业核心课程, 并构建课程体系的保障措施, 以期为高职院校经管类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

参考文献

[1]施芬.基于岗位群要求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科技和产业, 2010 (11) .

[2]韩庆龄, 吴志玲.普通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校内岗位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科学研究, 2012.

上一篇:矩阵分解下一篇:荞麦花叶黄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