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lay骨移植三篇

2024-06-21

onlay骨移植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5月-2013年6月我院牙科治疗牙槽骨缺损牙种植患者14例,男9例,女5例;年龄17~44(33.5±2.5)岁;牙槽骨缺损19颗,病程3个月~2年;14例患者均经检查符合种植修复的适应证,其水平向缺损≥3mm,其垂直向缺损≤5mm。

1.2 方法

1.2.1 材料:

CDIC种植体,Innova超薄钛膜,微型电锯。

1.2.2 手术方法:

局部浸润麻醉,于受损区牙槽嵴顶偏腭侧处行水平切开,暴露种植唇颊侧骨质,测量牙槽骨的厚度,预估所需移植骨量。于下颌骨颏部前庭沟附着龈下方约1cm作切口,充分暴露取骨区,确定取骨的范围和形态,限制截骨线在下前牙根尖下方5mm,下颌骨下缘的皮质骨以上,双侧颏孔前5mm以内,避开正中联合。然后用微型电锯切开皮质骨层直达松质骨,用骨凿取出骨块。充分止血取骨区,采用水平褥式辅助间断缝合伤口。将所取移植骨进行修剪备用,于受骨区行牙槽骨骨面钻数个小孔,待骨表面有血流出后将移植骨与基骨面贴合在一起,用钢丝或小型长钉稳定固定,在缝隙处填入修剪下的骨质,然后将超薄钛膜覆盖于移植骨块表面,切断基骨部粘连骨膜,使膜瓣充分松弛,将超薄钛膜完全覆盖于移植骨,水平褥式缝合切口。术后予常规抗感染治疗,于1周后复查伤口愈合情况。3~6个月后取出超薄钛膜,行CDIC种植体植入术,再过3~6个月行牙冠修复[2]。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3~6个月复查,均愈合良好,修复效果佳。移植骨骨质吸收较少,骨质吸收率在5mm以内。治疗后牙槽骨平均厚度为(7.35±0.34)mm厚于治疗前的(3.15±0.2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感染、牙髓坏死、塌陷畸形等并发症发生。

3讨论

取骨位置选择在下颌骨区,其主要原因为与受区距离较近,且该区骨量大,易获得松质骨,骨诱导能力强,是理想的骨移植材料。但取骨时应严格注意截骨线范围,上界应在下前牙根尖下方5mm,,下界应在下颌骨下缘的皮质骨以上,取骨的左右界应距离颏孔5mm以上,取骨深度在5mm以内[3]。这样有利于避免下唇麻木、颏部塌陷等并发症。超薄钛膜为一种可塑性较高的生物膜,克服了常规肽膜较厚难以塑性的缺点。可较好的维持骨再生的空间,利于新骨的生成,且塑性良好,不易反弹[4]。

本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愈合良好,超薄钛膜能明显减少onlay骨移植的吸收并促进其于基骨的愈合,使植骨与基骨结合良好,onlay骨移植吸收在5mm以内,吸收率降低,且无感染、牙髓坏死、塌陷畸形等并发症发生。表明超薄钛膜联合onlay骨移植在牙种植中疗效显著,能够满足临床牙种植要求,有积极的临床意义,近年来已经被广泛接受和应用于临床,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观察超薄钛膜联合onlay骨移植在牙种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2年5月-2013年6月我院牙科收治牙槽骨缺损牙种植患者14例,均采用超薄钛膜联合onlay骨移植治疗,在下颌颏部取块状骨onlay骨移植,同时行超薄钛膜覆盖,3~6个月后行种植体植入,分析其治疗效果、牙槽骨厚度、并发症等。结果 14例患者均愈合良好,植骨与基骨结合良好,onlay骨移植吸收率低,治疗后牙槽骨平均厚度为(7.35±0.34)mm厚于治疗前的(3.15±0.2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无感染、牙髓坏死、塌陷畸形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超薄钛膜联合onlay骨移植在牙种植中疗效确切,可降低onlay骨的吸收率,促进植骨与基骨的结合,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牙种植,超薄钛膜,onlay骨移植,应用分析

参考文献

[1] 孙明,律娜,后军,等.超薄钛膜联合onlay骨移植在牙种植中的临床应用[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3,48(3):317-319.

[2] 沈庆赋,阎军锋,陆爱萍,等.微创取骨进行自体骨移植在牙种植中的临床应用[J].口腔医学研究,2006,22(5):523-525.

[3] 刘春年,郭平川.上颌种植区取骨的Onlay植骨技术[J].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2009,14(2):25-26.

onlay骨移植 篇2

关键词 长管状骨干骨折 自体骨泥 骨移植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103例112处,男82例,女21例,年龄15~68岁,闭合骨折87处,开放骨折25处,均为新鲜骨折,以骨折切开复位钢板螺丝钉内固定时一期自体骨泥移植与否分为两组,A组:自体骨泥一期移植组53例59处,男39例,女14例,年龄16~68岁,骨折部位:肱骨6例,桡骨2例,尺骨3例,股骨15例,胫骨21例,肱骨+尺骨1例,股骨+胫骨4例,胫骨+桡骨1例。骨折类型:横断4处,斜行6处,螺旋3处,粉碎46处;B组:未行自体骨泥移植组50例,53处,男33例,女17例,年龄13~65岁,骨折部位:肱骨4例,桡骨4例,尺骨3例,股骨17例,胫骨19例,股骨+胫骨1例,胫骨+桡骨2例;骨折类型:横断5处,斜行7处,螺旋3处,粉碎38处。

治疗方法:两组病例均切开复位钢板螺丝钉内固定,除尺、桡骨用普通型或重建钢板螺丝钉内固定外,其余均用动力加压型钢板螺丝钉内固定,钻骨孔时电钻调至低速,用手摇钻更适宜,防止固钻速过快而局部产生高热,使骨细胞失去生物活性,钻孔时用小匙勺细心采集所能留取的骨粉沫于无菌盘内备用,待骨折内固定完成后,放松止血带止血、冲洗伤口,将备用之自体骨粉沫用伤口内不凝血液少许,搅拌为骨泥,呈胶冻状为度,牵开软组织,在直视下将骨泥环形移植于骨折缝隙处,形成厚约3mm,宽约10mm的骨泥桥,软组织回位时防止骨泥脱落移位。

评价方法:治疗组与对照组均在术后6、14、18、26周分别摄X线正、侧位片,并在术前及术后2周化验血清碱性磷酸酶(AKP),对骨折进行评价。

疗效评定:本组参照临床骨科学骨折愈合标准相关内容自定评定标准,以术后14周为界限。

骨折局部不痛、不肿、无压痛,无纵向叩击痛、局部无反常活动,可负重,X线位显示骨折线模糊,有大量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定为优。骨折局部不肿,负重时微痛,轻微压痛,无反常活动,X线位显示骨折线较模糊,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定为良。骨折局部肿胀、痛,局部压痛较明显,X线片显示折线清晰,有少量外骨痂形成,但无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定为差。18周未达临床愈合为骨折延迟愈合,26周未达骨折愈合者为骨折不愈合。

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有关数据输入统计软件SPSS 10.0 进行统计处理,行两组间疗效对照分析。

结 果

治疗组53例术后随访6~26周,平均18周,47例6周有骨痂形成,46例14周骨折愈合,4例18周骨折愈合,1例26周后骨折未愈合。对照组50例术后随访6~26周,平均18周,38例6周有骨痂形成,34例14周骨折愈合,12例18周骨折愈合,4例26周后骨折未愈合。治疗组优46例,占89%,良6例,占11.6%,差1例,占1.9%;对照组优34例,占68%;良12例,占24%;差4例,占8%,经SPSS 10.0软件进行t检验后P<0.01,两组之间存在较明显差异。

治疗组42例术后2周血清碱性磷酸酶均有不同程度增高,对照组有31例血清碱性磷酸酶增高,具体数值如下。

 以上两组数据经过SPSS 10.0软件进行t检验后,P<0.05,有统计学意义。

讨 论

本组对四肢长管状骨干骨折在切开复位钢板螺丝钉内固定时一期自体骨泥移植进行前瞻性随机临床观察研究并与非骨泥移植组进行对照,治疗组骨折延迟愈合6例,骨折不愈合1例,该患者为19岁男性,偏食、消瘦、营养不良,考虑骨折不愈合与其营养不良有关。对照组骨折延迟愈合12例,骨折不愈合4例,无营养不良因素,证明自体骨泥移植具有诱导成骨作用,可促进骨折愈合,对减少或避免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有效。

自体骨泥一期骨移植有其独特优点:①骨源丰富,取材方便,简便安全;②不增加患者的创伤及痛苦,骨折愈合率高,降低了医疗费用,减轻了经济负担;③不增加医源性污染,无免疫反应的困扰。

结 论

自体骨泥移植不仅骨源丰富,取材方便、有成骨能力,且可起到骨桥梁连接作用,便于骨细胞再生后生长爬行,有促进骨折愈合效果。另有观察自体骨泥移植后碱性磷酸酶较高,碱性磷酸酶含量升高可促进血浆内有机结合的磷酸释放磷酸盐,与钙结合为磷酸钙,使其沉积后的骨样组织变为骨组织,促进骨折愈合。虽然自体骨泥一期骨移植的优点较多,可我们进行临床观察研究的病例数有限,需进一步完善有关资料的积累研究,使自体骨泥移植应用范围更广,造福于更多骨折患者。

参考文献

1 陆裕朴,胥少汀,葛宝丰,等. 实用骨科学.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63.

2 刘好源,音星杰,包锦昌,应可满.自身骨泥成活性的实验研究.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1999;6(6):441.

onlay骨移植 篇3

“人造骨”可插入面部、鼻部或颈部皮肤下的软组织内,在临床运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研究报告表明:“人造骨”使人们的皮肤更加饱满,皱纹消失了,看上去充满生机。

“人造骨”移植技术是怎样完成的呢

目前,最常用的人工骨骼由氢磷化合物制作,它的化学分子式与骨骼一样,但却不像真骨骼那样具有多孔结构,在结实程度上也比不上真骨骼,植入最长寿命仅为。“骨骼中毛孔的作用十分重要,” 美国CCACS研究中心主任斯乔文博士解释说,“它们是血液流动的通道,而且可有效降低骨骼重量并增大骨骼强度。同时,毛孔也提供了一种长期植入人造骨骼可借鉴的方法:如果真骨骼能在植入的人工骨骼的毛孔中生长,那就大功告成了--两者自然地结合在一起,不会再出现连接处损坏的现象。

于是在今年,世界各国先后公布了一系列新型元素,逐步升级了“人造骨”及其移植技术。

“骨”世界六大新鲜元素

第一元素:生物降解泡沫骨架

最近,多伦多大学的生物医学专家约翰?戴维斯和他的同事利用经过改造的生物降解泡沫材料,成功地研制出了微孔人造骨。

首先,他们用生物降解泡沫材料为病人按照需修补部位做了一个骨架模型,模型上布满了无数个与人体软骨组织类似的微孔,然后在微孔中植入骨骼生长细胞。这种人造骨骼模型一旦被植入人体,其中的骨骼生长细胞可按骨架方向生长并形成新骨,从而达到修补骨骼的目的。

第二元素:计算机订制“陶瓷骨”

日本大阪OSU公司与大阪产业大学合作,开发出一种多层多孔结构的金属陶瓷材料。这种材料实际上是高温烧结的多层多孔碳化钛,其多孔结构的空隙率为50 %,比重比最轻的金属镁还要轻。研究人员认为,这种多层多孔的碳化钛是人造骨骼的最好材料。

用陶瓷制造骨骼是依靠X线来确定骨骼尺寸和形状的,精确度可达到0。1毫米。然后再将要替换的骨骼形状输入计算机,计算机根据骨骼形状将其分割为几部分,再自动制作出所需骨骼,之后还会在骨骼上钻一些小孔,这样便于手术医生将新骨骼与病人的旧骨骼连接起来。通过计算机系统为患者专门订做的“陶瓷骨”,完全适合面部整形患者的个性需要。另外,由于这种人造骨骼所用的材料与人体骨骼非常相似,因而会让植入者感到更加舒适。

第三元素:磷酸钙骨胶原复合骨

Cerasorb是德国curasan公司自行研制的人造骨骼再生材料,它由骨骼的基本成分DD钙和磷酸盐组成,具有良好的生物兼容性,在很多美容整形手术中,使用这种材料可以维持空间、形成骨架,它的沉淀矿物质还可以促进骨质生长,并且在新的骨质形成时被完全吸收,没有疾病的污染,不会刺激植入部位发炎,减少了手术的危险和患者的疼痛。

日前,日本物质和材料研究机构公布了Cerasorb的升级版人造骨骼,它由磷酸钙和有机成分骨胶原组成,其强度与弹性均接近于真正的骨骼。把它移植到缺损部位,破骨细胞能把人造骨骼吸收,而骨芽细胞能在其周围生长出新的骨骼。在狗身上做的实验表明,大约3个月就可以再生出新的骨骼来。不过这一科研成果目前还处在动物实验阶段,尚需进行实用化研究开发,才能达到临床应用水平。

第四元素:骨髓细胞体外再生骨

日本奈良县立医科大学教授高仓义典使用骨髓细胞在体外再生骨骼获得成功。

在移植手术实验中,科学家先从患者骨盆的髂骨中抽出骨髓液,再提取其中的间叶干细胞培养两周,然后把它涂抹在陶瓷制人工关节的表面,在激素等的诱导下成长为成骨细胞,并吸收钙质。培养大约一个月,人工关节便被再生骨骼所覆盖。对需做四肢关节整形的移植手术而言,使用它不会发生排异症状,两名女性患者术前行走困难,但目前已可在室内自由活动。

第五元素:羟基磷灰石等离子喷涂骨

,我国科学家研制出一种崭新的人造骨骼制备方法DD羟基磷灰石等离子喷涂法。它是在已有的金属钛复合材料表面,用高温等离子火焰喷涂上一层几十微米厚的羟基磷灰石,它既保持了金属钛材料的强度和韧性,也保持了羟基磷灰石的生物活性。这种涂层克服了一般简单植入再生骨所带来的生物机体排异性,实现了良好的生物兼容性,能够很好地为成骨细胞所接受。

第六元素:激光三维点铸金属钛骨

这是德国弗劳恩霍夫学会设在亚琛的激光技术研究所的迈纳斯科研小组利用高科技直接生产出的人造骨骼。其方法是:首先通过激光断层扫描技术(CT)获得患者所需植入骨骼的三维数据,然后根据这些数据由电脑控制激光束来熔化金属钛粉末,逐点铸造所需的人造骨骼,再将各点连接起来逐层铸造。由于这一工序是在一个可升降的平台上完成的,因此铸造完一层以后可通过调整平台高度重新铺洒金属粉末进行下一层的铸造工作,从而按照CT数据制造出患者所需要的人造骨骼。科学家称,这种成型制造工艺具有原材料省、精度高、速度快、能制造出各种复杂形状的植入骨骼等优点。因此,这项技术在未来的美容整形领域将会有极为广泛的应用。

上一篇:发行放映论文下一篇:河北省乐亭县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