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商业服务业十篇

2024-06-10

现代商业服务业 篇1

一、新中国成立后丹东商业发展概况

丹东近代商业发展是随着关内移民的不断涌入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至建国后才获得空前发展。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共中央提出的“ 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总方针的指引下,建立起从批发到零售的国营商业系统,积极发展供销合作商业,利用、限制、改造私营商业,逐步形成以国营商业为主体,个体商业为补充的商业体系,对满足城乡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密切工农、城乡、地区之间的联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建立起国营商业的主导地位。 1949年,建立市商业局和贸易、 百货、燃料三个专业公司。 当年国营商业的零售额达到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16%, 并在批发市场上开始占据领导地位。 抗美援朝期间,组建起志愿军百货供应站,负责前线部分军需商品供应。 同时, 组建起一批专业公司,到1952年末,已有10个专业公司,市区国营商业和合作商业一共有网点1296个, 商品零售额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70%,基本上形成国营商业的主导地位。 在此期间,为协调国营商业、供销合作商业、私营商业的关系,重点调整工业品和农副产品的公私经营范围、批零差价和地区差价以及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1953- 1955年,相继进行三次大的调整。第一次为1953年底,明确收购范围,国营商业负责收购国营和地方国营工业品以及对私营工业的加工订货,供销合作商业负责对手工业品的加工订货。 第二次为1954年7月,主要明确城乡分工,由国营商业负责城市市场、 公私经营的比重、价格的统一,由供销合作商业负责农村市场、公私经营比重、农副产品收购及其价格。 第三次为1955年8月,明确商品分工,国营商业主管日用工业品和部分生产资料,供销合作商业负责农副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 通过调整,确立起国营商业在城市的领导地位和供销合作商业在农村的主导力量。同时注意发挥私营和个体商业的作用,形成多条流通渠道,促进商业的繁荣。

适应计划经济的要求,建立物资管理和调拨系统。 完成经济恢复任务以后,为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根据国家计划的要求, 先后将木材、煤炭、石油、汽车配件、建筑材料等生产资料从原商业局系统分离出来,组成物资管理和调拨系统,对生产所需的主要物资,按“ 统一计划、全面安排、保证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由物资部门负责统一调拨和供应。供应品种主要有钢材、水泥、煤炭等55种, 1957年扩大到532种。 从此生产资料不再以商品进入流通。 同时实行粮棉统购统销。 建国初期,建立粮食公司,负责组织粮食购销,平抑粮价,起主渠道作用。 1953年12月,贯彻国家统购统销政策,首先对粮食实行计划收购,计划供应。 1954年,实行棉花统购和棉布、 油脂油料的统购统销。 1955年8月,开始对农村实行粮食“ 三定” ( 定产、定购、定销) 政策,对城市实行按人分等定量政策 ,从此粮食不作为一般商品,不再进入自由流通渠道。

对私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1952年,中央提出对资本主义商业采取“ 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 1953年以后,实行粮、油、棉统购统销,主要物资由国家按计划调拨,国营商业部门控制主要商品货源,私营商业批发量迅速缩小。 1954年,国营商业销售占社会商品销售的比重达到90%以上。1955年下半年起,对私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掀起高潮,通过“ 赎买”的办法,走国家资本主义道路。对小商小贩等个体劳动者,通过组织起来,走合作化的道路。改造采取分口负责的办法, 国营商业增设专业公司, 先后对1389户私营商业6398人进行改造 , 其中 ,131户实行公私合营 ,263户组成合作商店,还有409名从业人员直接进入国营商业。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丹东商业从经济成分、流通环节到经营方式、购销渠道进行一系列重大改革,使城乡商业出现建国以来空前繁荣景象。

农副产品和日用工业品全部取消统购、派购和包销,商品购销由指令性计划为主向指导性计划转变。从1983年下半年开始,日用工业品收购全部取消统购包销,1985年全部取消粮、油、肉、菜、蛋等农副产品的统购、派购,指令性计划品种由原来250多种减至20余种。 市场调节范围扩大,进一步发挥价值规律对生产和供求的调节作用,促进了商品生产的发展和流通规模的扩大。 1985年,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146717万元,比1978年增长1.28倍。 农业在1985年重灾的情况下,粮食收购完成10余万吨,商品货源充足,价格稳中有降,整个城乡市场呈现空前兴旺、繁荣和活跃。

经营体制由国营和供销社的独家经营变为全民、集体、个体多家经营,商品流通由封闭式、单一渠道向开放式、多渠道发展。 1985年底, 市商业网点发展到30835个, 比1978年1928个增长近15倍,其中个体商业由少到多,已发展到25462个。 城乡集市178处, 成交额11300万元,比1978年增长8倍。 多种经济形式和各种经营方式从根本上改变单一僵化的流通模式,使商品流通体制充满生机和活力。

商业批发突破按行政等级、层次的纵向调拨网络,转向自由购销。由于减少指令性的品种,商业批发开始打破“ 三固定”( 固定供应区域、固定供应对象、固定倒扣价格) 的作法,大部分商品实行计划指导下的自由购销,促进横向经济联系。 全市区商业、供销、粮食系统已形成工商、 农商等各种形式的横向经济联合项目近90个,其中,工商经济实体联营4个,资金联合1个,合资联办1个,工商联销51个,农商产销联合13个,经营协作2个,信息交通联系15个, 仅日用工业品的联营联销总值就达2.5亿元,约占全市日用工业品生产收购值的二分之一。 开放式、服务型的贸易中心建立后,组织7次大型商品展销和10多次小型商品展销, 有20多个省、 市,1000多家客商参加,成交额达1亿多元。

企业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向“ 改、转、租、包”多种经营形式转变。商业、饮食服务业的127个小型企业全部放开,实行全民所有集体经营的94户,全民转集体的16户,集体、个体租赁经营的17户。 实行承包经营后,经济效益提高。 据16个全民转集体企业调查,1985年销售额比1984年增长44.6%,实现利润31.2万元。与此同时,采取措施改善经营条件,扩大商品购销能力。通过加强商业基本建设,扩大库存和营业面积,先后对国营大中型商店进行扩建,增加营业面积1.5万平方米。 修建冷库2座,冷藏容量4500吨,副食品商店、饭店的冷藏设备也都得到改善。 增加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的网点,1985年, 商业局系统网点发展到636个, 比1978年增长70%。 其中,零售商业网点233个,饮食网点112个,服务业网点90个,使商品销售能力有很大提高。同时全面实行对外开放,对外贸易迅速发展。 通过建立出口商品生产基地,创名优产品和发展国际市场上适销对路的大宗骨干产品,增加出口量。 1985年,出口商品收购总值达到20028万元,比1978年增长近1倍。

二、加快丹东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传统商业已经逐步突破限制其发展的瓶颈,转而向现代服务业迈进。丹东悠久的商业发展史,带给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启示是显而易见的。

1.放宽市场准入,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政府应制定合理的市场主体资质、市场准入条件和服务质量标准,建立公开透明、管理规范和全行业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要对服务业市场准入的有关规定进行清理,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废除不合理的带歧视性的有关规定,改革市场准入的行政审批制度,减少行政审批项目。加强对服务市场的依法监管,整顿规范服务市场秩序,营造公开、公平、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

2.加强规划引导,促进现代服务业有序、协调发展。 制定全市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现代物流等重点新兴行业要专门制订好专项规划和行业规划,指导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在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中, 各地各部门必须树立全局观念,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在发挥各自优势的同时,合理布局,准确定位,防止盲目建设, 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过度竞争,促进现代服务业健康有序协调发展。

3.多渠道增加投入,增强现代服务业发展后劲。 各级政府引导服务业的发展方向, 每年要安排一定数量的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 主要用于重点服务业建设项目的贷款贴息和补贴, 并根据形势发展,进一步加大引导力度,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服务领域。其次要加强与银行的沟通,引导银行在独立审贷基础上,积极向有市场、 有效益的服务业项目和企业发放贷款。再次要大力扶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进入资本市场,通过股票上市、企业债券、项目融资、股权置换等方式筹措资金,同时要积极向中央和省争取服务业引导资金,支持支柱行业重大项目的开发建设。

4.扩大对外开放,提高现代服务业国际竞争力。 加强与境外服务企业的合资合作,大力引进外资投向基础设施、金融保险、现代流通、旅游设施、公共交通、文化教育、医疗体育、社区服务等服务领域,加快服务业的国际化进程。 鼓励外商投资设立各类中介咨询机构,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服务业的市场化水平。加强与国际知名服务企业的合作, 利用跨国公司的经营渠道和市场网络,输出服务产品。鼓励国内外大型服务企业在本市设立研发中心, 采购中心、分销中心和配送中心,促进服务业的外向发展。

摘要:本文阐述了新中国成立后丹东商业发展状况,提出加快丹东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现代商业服务业 篇2

关键词:现代商业,广告发展,情感诉求

1 引言

广告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 是企业的一种宣传手段, 它通过某种特定的形式 (平面或者电视) 向消费者传达产品信息, 以达到吸引顾客购买的目的。中国进入改革开放之后, 市场经济的发展规模与日俱增, 伴随着市场经济兴起的广告行业, 成为众多企业传递企业信念、宣传企业产品、扩大营销的首要选择。广告作为一种新兴市场宣传手段, 正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青睐。现代商业中广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研究。1993年, 中国市场中投放的企业广告已经呈现出井喷之势, 从业人员数量、经营单位、营业额等都出现上升趋势, 据美国萨奇广告公司称, 中国广告业从1993年全世界第十五位一直上升, 中国广告市场潜力巨大。对现代商业中广告发展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要。从现有对现代商业广告发展的研究来看, 学者们着重从广告政策发展、管理体制、人才素质、感性诉求、广告战略、文化背景、艺术性等相关方面进行研究, 总结出很多适合现代商业广告发展的对策建议, 对理清现代商业背景下广告的发展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但是总体来看, 却鲜有学者将研究视角定位于整个现代商业广告发展, 对关于广告发展如何采取措施适应现代商业环境的不断变化的研究较少, 因此本文从全域的角度解析现代商业背景下广告业的发展。

2 现代商业广告发展演进

总体来看, 现代商业广告的发展演进可总结为历时时间短、发展成效大、更新速度快、影响面广大等方面, 现代商业广告的发展不断促进着商业经济的繁荣, 引导消费者科学的消费观, 倒逼指导生产者的生产经营活动, 沟通市场主体间的经济信息。自1979年以来, 逐步恢复的广告业以惊人的发展速度增长, 现代商业广告也逐步形成, 迈向不断完善的阶段。同时伴随着世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促进了广告业的发展, 丰富着广告业的实质和表现形式, 广告业取得了惊人的发展成就, 在与国际广告业发展同规律的前提下, 保证经济朝着规划的战略目标前进, 广告业作为知识经济先锋产业, 正逐步取得知识经济中支撑的重要地位。

我国广告业的发展始于改革开放之后, 每年的广告经营额达到40%的增长速度, 成绩突出, 现代商业广告正逐步向不断完善的阶段发展, 但与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广告业发展比较来看, 我国现代商业广告仍然存在着一定的距离, 这是由广告的管理相对落后、广告行业发展理念不足、民众广告意识局限、广告法律法规不健全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伴随着我国进一步深化社会改革, 现代商业广告将会取得更好的发展。

3 影响现代商业广告发展的因素

现代商业广告的发展不断向前推进, 影响商业广告发展的因素也越来越多, 为充分认识现代商业广告发展, 减少企业在推进广告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阻碍, 研究影响现代商业广告发展的因素尤为重要, 下面将着重对传统文化、情感等重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3.1 传统文化对现代商业广告发展的影响

(1) 从现代商业广告及其营销方式来看, 正如大卫·奥格威说的“做广告是为了销售产品, 否则就不是做广告”, 现代商业广告的最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企业产品、服务的销售, 激发消费者兴趣, 推动产品的销售。现代商业广告的营销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现代文化营销, 二是传统文化营销, 这里主要分析传统文化营销对现代商业广告发展带来的影响。

(2) 以现代工业化为基础的现代商业广告, 是在现代产品、现代传媒中介中产生的, 传统文化如何宣传现代产品的呢?传统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基石, 民族的灵魂, 在现代商业广告发展中, 可以以各种形式促进其发展, 比如以经典名词激发消费者共鸣, 以经典格言扩大宣传度, 以经典人物助推产品推销, 等等。传统文化中的很多经典、标志性人物是不随着时间的推进而退化的, 反而能够达到更大的宣传效果。

3.2 情感诉求对现代商业广告发展的影响

广告心理学认为现代商业广告的最直接目的是把产品、服务推销出去, 以满足消费者购买需求, 激发消费者购买行为。因此现代商业广告要从符合消费者的客观需求出发, 以满足其心理需求为目标, 加以心理学的方法, 满足消费者的最终情感诉求。现代商业广告中有一种方法, 即是以广告中的情感表达来诱惑消费者, 最终让消费者购买广告所宣传的产品或服务。这种表现手法的具体做法是广告设计者以心理学研究方法为主, 着重研究消费者的情感诉求, 满足消费者情感诉求之外还要找到更多的共鸣处, 需要得到大多数目标消费者的认可, 消费者可通过消费购买实现情感满足。在情感诉求影响下现代商业广告发展需要广告设计者更多地进行消费者心理研究, 使其朝着更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4 现代商业广告发展趋势

现代商业广告对推动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未来经济的发展仍需现代商业广告的助推, 因此, 在不断变化的未来市场经济环境下, 未来现代商业广告将会朝着以下趋势发展。

4.1 现代商业广告国际化不断提升

(1)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 中国成为WTO成员国之一, 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与国际接轨, 所有产业的国际化程度也越来越高, 作为中国知识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的现代商业广告业的未来发展趋势首先就是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 同时以快速发展的高科技技术、电子信息产业、互联网产业、电子商务等产业为载体, 现代商业广告国际化程度将更突出。

(2) 互联网络的应用普及, 电视网络、手机网络的普遍利用, 让现代商业下广告业的直接接收者无限扩大, 广告可通过卫星向全世界目标客户传达。另外, 宏观法律法规条件的不断改善, 互联网金融为低价格、大信息量的现代商业广告提供了空间, 以全球范围内所有消费者为目标客户的现代商业广告能够赢得更多国际化消费者的青睐。

4.2 现代商业广告信息化程度扩大

(1)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提升, 电子商务产业以不可阻挡的气势正成为重要的支撑产业, 网上购物的消费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 在网上购物的商品销售总额不断提高的背后, 是现代商业广告信息化程度不断扩大的结果。

(2) 消费者在网上销售平台进行商品选择时, 会对同类型商品的宣传广告进行全面的对比分析, 甚至可以在世界范围内选择一个商家购买所需商品, 因此随着网上购物的进一步发展, 现代商业广告的信息化程度还会进一步扩大。同时, 大型商场的电子屏幕轮流播放的商业广告、交通要道上展示的商品信息、微电子平台传达的商品信息等都是现代商业广告信息化的表现形式。广告设计者们只有将更多的信息运用到广告设计中, 才能吸引目标消费者。

4.3 现代商业广告规范化逐步提高

国家建设法制社会的大背景为社会经济中的各大产业规范化发展提供了保障, 依托广告法律法规体系的不断完善, 现代商业广告规范化程度逐步提高。现代商业广告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完善, 广告设计者将系统论、信息论等方法运用到设计过程中, 通过充分的市场调查, 对宏观法律法规进行参考, 并进行最终的广告设计。现代商业广告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具体表现在企业广告的CI设计上, 企业的CI设计是企业在广告设计过程中, 通过对企业形象、商品传递信息艺术化等信息进行规范化讨论研究后, 形成广告方案。

4.4 现代商业广告艺术化不断凸显

面对消费者越来越复杂的消费心理, 越来越苛刻的消费需求, 现代商业广告为达到宣传目的, 不断提升着广告的艺术化程度。同时借助不断变化的广告传播媒介, 现代商业广告告别过去单一的艺术表现形式, 通过户外、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媒介向消费者传播, 同时将中外传统文化巧妙地运用到其中, 精炼丰富的语言、独特的风格、优质的画面, 都是现代商业广告不断艺术化的表现。

4.5 现代商业广告多样化程度提升

随着现代商业广告的传播媒介不断多样, 传播内容更加艺术, 渲染对象多样化程度变高, 现代商业广告的多样化程度将得到不断提升, 广告的特色将更加突出。正如德国广告学家沃特尔所说的那样, 常规是广告需要摒弃和远离的, 不然广告不仅得不到想要的宣传效果, 还会耗费大量的人力、金钱等成本。现代商业广告未来多样化发展将会有几种重要的样式, 比如传统经典广告继续发扬, 时尚的娱乐广告不断创新, 不断丰富的创意广告更新, 新营销方式下的捆绑广告, 充分结合传统与现代的综合性广告, 等等。

参考文献

[1]王进修, 唐闻等.现代商业广告中的传统文化精神研究[J].商业时代, 2011 (27) .

[2]莫军学.中国现代商业广告的发展趋向[J].邵阳学院学报, 2003 (01) .

[3]任秀芹.现代商业广告创意中的文化背景探寻[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 2001 (04) .

[4]杨勇.现代商业广告的设计原则探讨[J].现代交际, 2014 (01) .

[5]殷良.论现代商业广告的发展[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 2007 (05) .

[6][美]拉里·A.萨默瓦, 理查德·E.波特.跨文化传播[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7]David S.Landes.The Wealth and Poverty of Nations;Why ADs are So important[M].W.W.Norton&Company, New York, London, 1998.

商业银行如何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 篇3

一、农业银行支持现代服务业现状

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一环 金融业,农行淮安新区支行着力在两个方面,一是提高自身的金融服务能力,二是提高对现代服务企业全方位的金融支持。

近年来,该行不断提升自身整体实力,培育核心竞争力,积极向上寻求政策支持,坚持市场需求为导向,拓展电子服务渠道,优化业务流程,不断创新金融服务手段和金融产品,以提高自身的金融服务能力;加快开发面向服务业企业的多元化、多层次信贷产品,在实际操作中,为现代服务业企业提供融资咨询、项目评估、财务辅导、融资设计等特色服务,以期更好的为现代服务业提供良好的金融支撑和服务。针对现代服务业各子行业的特点,提供个性化的融资支持,根据不同环节、不同企业的经营特点和需求特征量定制解决方案,探索推出适应各类现代现代服务业客户特点的金融服务模式和金融产品,形成了特色产品体系。比如除积极支持现代服务业中区域龙头企业的项目建设及日常经营周转以外,还大力发展龙头企业上下游贸易融资、满足了龙头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和客户综合化的金融需求。该行还努力为现代服务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外的投资银行、电子银行业务、结算与现金管理、对公存款、企业年金和资产托管以及个人金融业务等全产品服务。

该行积极为在淮台籍人员提供生活性服务业的金融支持,解决台商、台干购买住房、投资商业用房的资金需求,先后对近20位台籍人员发放按揭贷款800多万元;同时对富士康、达方电子、膳魔师等台商企业的本、外地籍职工购房全力支持,优先受理、优先发放,并提供优惠利率,满足其安居的需求,以达到乐业的目的,2007年以来,己先后发放上千户台资企业员工的按揭贷款数亿元。罗马假日、华安新城、红豆国际商务城、天生赢家等楼盘,都是台企员工比较集聚的住宅小区,也多是该行的客户。

对台在淮的现代服务企业,该行也积极予以全力支持,如台商房地产企业——淮安首裕置业有限公司,从成立之处,该行就与其合作,对该公司所开发的楼盘“天生赢家”,该行安排专职客户经理为该楼盘服务,提供“绿色通道”,优先受理、优先上报,尤其是在信贷计划紧张的时期,优先满足信贷计划供应,提高楼盘的回款速度,对这一个楼盘,就先后发放的按揭贷款近3000万元。

二、存在问题

现代服务业具有高附加值、高成长、高知识密集的特征,在产业结构调整及消费升级过程中蕴含巨大的发展潜力。商业银行应紧抓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历史性机遇,把握重点发展领域,针对产业特点积极创新,持续完善服务体制,提升服务能力。但是目前商业银行支持现代服务业存在诸如对现代服务业外生支持作用总体偏弱、资源型城市和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地区现代服务业的信贷支持较弱、 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发展滞后对现代服务业的外生支持效应较弱等不可忽视问题。

(一)传统金融服务模式不能适应现代服务业融资的要求。抵押和担保是商业银行对信息不透明的企业提供贷款时保护自身利益的重要工具,而许多现代服务业企业具有重知识和技术含量、轻固定资产的特点,自身资产较少,普遍缺乏可用于抵押担保的土地或房产等资产,使得传统金融服务模式不能适应现代服务业融资的要求。

(二)商业银行支持现代服务业的信用状况不佳。现代服务业大多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民营性质中小企业,许多财务制度不规范、不透明,申请贷款时难以向商业银行提供证明其信用水平的信息,增加了商业银行的信用状况调查和评价的困难,因此商业银行对现代服务业企业的贷款持慎重态度。

(三)商业银行支持现代服务业的内在动力不足。大多是点多面广的中小企业的特点决定了一般贷款额度较小、频率较高,商业银行为其服务需要增加更多的机构网点资源,增加更多的运营设备,配置更多的人员,无疑增加了经营成本,导致商业银行缺乏支持现代服务业的内在动力。

(四)商业银行支持现代服务业的间接融资渠道不畅。长期以来商业银行在经营战略上偏重于传统工业、房地产业及基础建设,而对现代服务业的认知度偏低,面对现代服务业旺盛的市场需求,由于传统的观念认识,缺乏相应创新支持现代服务业的金融产品,导致现代服务企业从间接融资渠道获得资金难度较大。

三、几点思考

当前,商业银行如何促进区域服务业快速发展已成为产业经济领域值得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政府大力推动、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应把握机遇、顺应趋势,积极从拓展策略、业务创新、系统建设、营销模式等方面进行探索,进而在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机遇中拓展客户、赢得市场、树立品牌。这不但关系到商业银行自身可持续发展,更决定了未来在现代服务业市场上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就该行而言,下一步,该行也将进一步完善服务体制、机制,打造专业化营销团队,通过细分市场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实行差别化业务绩效考核,努力把这一块业务做大做强,为该行健康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一来自农业银行江苏淮安新区支行的报道

(一)高度重视,着力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面对未来开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巨大潜力,商业银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相关业务,有利于其拓展客户、带动业务发展、改善业务结构,是商业银行自身转型发展的内在需要。

首先,商业银行拓展现代服务业金融市场能够有效拓展客户群、扩大业务量。由于现代服务业为生产型企业和居民消费提供广泛深入的服务,因此现代服务业客户和商业银行以制造业为主的战略客户、广大的零售客户联系紧密,通过发展现代服务业金融服务,加强和现代服务业客户的合作,将有力带动商业银行在其他产业领域和零售领域的业务发展,为商业银行带来新的市场机会。

其次,商业银行拓展现代服务业金融市场有利于自身转型发展。随着市场变化,商业银行以利差为主的传统盈利模式难以为继。在如此“紧环境”中,商业银行亟需找到一条更有质量、更有内涵、更具可持续性的转型发展之路,而广阔的现代服务业金融市场提供了此种机遇。客观而言,现代服务业客户的金融需求和传统银行业务有较大差异,客户业务需求类型多样。现代服务业市场不仅为商业银行传统融资服务发展提供了机会,更为投资银行、电子银行、结算与现金管理、投资理财、企业年金和资产托管等全产品服务的发展提供了机会。紧跟我国产业结构转型趋势,大力拓展高附加值、高成长性的现代服务业客户,将是商业银行优化业务结构,提升市场综合竞争力,实现转型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开拓思路,创新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

面对现代服务业企业难以符合商业银行传统的信贷标准的状况,商业银行要不断通过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流程创新,探索推出适应各类现代服务业客户特点的金融服务模式和产品,形成能覆盖大多数优质现代服务业客户需求的特色产品体系,得到广大现代服务业企业的认可和接受,实现银企双赢的局面。

l、创新拓宽现代服务业融资渠道。商业银行应根据服务业企业不同的生产周期、市场特征和金融需求,积极开展产品、服务创新,实现金融服务的专业化、特色化和多样化。例如,在信贷业务方面,对信誉度高、资产质量良好的成长型服务业企业,可采取公开统一授信的方式,适度扩大授权授信额度,积极推行仓单质押、订单融资、应收账款质押等业务;对信誉良好、收益稳定的服务业主,可适度发放创业贷款或提供具有一定透支额度的贷记卡等金融服务;对市场波动较大的服务业企业,可以法定代表人或自然人财产抵押质押的方式提供可循环使用的信贷资金额度扶持;对中小型服务业企业和业主,适应其短、少、频的资金需求特点,可在适当增加动产、不动产抵押质押及财产权利质押等信贷业务的同时,积极探索开发中小企业或业主联户联保贷款业务。在提供服务渠道方面,商业银行应根据现代服务业网络化、信息化的趋势,大力发展网络银行等业务,推广自助设备以及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使用。在服务模式方面,商业银行应充分发挥中间业务优势,为服务业企业提供投融资政策咨询、项目评估、财务辅导、融资设计等特色服务,协助其筹措和有效利用资金。 引导现代服务业企业完善会计制度,强化公司治理,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集合票据、联合债券、应收账款支持债券等新型直接融资工具提高债务融资比例,让更多的现代服务业企业分享金融服务的阳光雨露。

2、扩大消费信贷增加现代服务业有效需求。引导商业银行适当简化房地产信贷审批手续,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扩大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浮幅度等有关政策。鼓励金融机构研发、推广科技、教育、旅游等领域的消费信贷产品,推动农村消费信贷市场发展,不断增加现代服务业有效需求,促进健康发展。

3、有效介入现代服务业的基础建设。商业银行进入现代服务业金融市场最直接的方式之一即是介入与之相关的基础建设。为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近年来各级政府纷纷出台支持政策,大力推进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各类产业园区层出不穷,促成了对商业银行项目融资、结构融资产品的强烈需求。商业银行应紧跟国家、省市战略规划,立足于资源基础、市场潜力和发展条件,灵活运用项目贷款、流动资金贷款、融资租赁、债券承销等业务模式,为现代服务业产业园区和基地、仓储、景区、医疗场所及设施、文化场馆和有线电视网络建设等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需求。

4、大力推动产业链和集群营销。商业银行开发和挖掘现代服务业客户需要把握其产业链上下游关联度较强以及产业集群化特色明显的特征。一方面,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等传统产业结合紧密,互动性强,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其产业链开展营销。可依托现有的大型制造企业客户,将外包和衍生出的现代服务企业作为重点营销目标,在业务拓展上拓宽广度、挖掘深度、加大力度,充分发挥银行内部资源优势,强化公司、零售、国际、结算、资产管理、银行卡、网络银行等业务联动,通过产业链辐射实现对现代服务业客户及其上下游企业的整体营销。另一方面,现代服务业集群化发展特色凸显,商业银行可按照其产业分布集群推进营销。以功能特色鲜明、辐射带动作用强的现代服务业基地、园区等聚集区,以龙头企业为切入点,以点带面,营销培育核心客户群,进而辐射整个聚集区。

5、积极拓展多方合作。现代服务业对金融支持的需求往往是多层次、多维度的,商业银行要夺取现代服务业的广阔市场,必须要有创新经营的思路,以开放的心态和共赢的理念积极拓展多方合作。在与政府合作方面,要增强政策敏感度,紧跟政策导向。商业银行要抢抓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历史机遇,加强与政府特别是产业发展主管部门的联动,在政府重点项目和优质项目推进中实现发展,履行金融保障实体经济的社会责任;在与同业合作方面,要及时跟进现代服务业企业需求,积极推进银银、银证、银保等多方创新合作,尝试渠道共用、客户共享、产品共销、风险共担的合作模式,丰富金融产品,拓宽营销领域,提高服务水平;在与行业合作方面,要有选择地与信用担保机构、行业商会、市场协会等机构开展合作,争取批量业务和客户资源,实施资源融合、共赢的发展策略,抢占现代服务业市场的制高点。

树立现代商业银行全新服务理念 篇4

树立现代商业银行全新服务理念“阜新银行必须树立现代商业银行的全新服务理念”———这理念也应该是阜新银行现有规范服务基础上的一种延伸与提高。

近年来,随着银行经营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对金融服务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随着中国即将加入WTO,国内银行将直接面对新经济条件下国外大银行的挑战。另一方面,国内银行面临快速发展机遇的同时,又面临金融需求多元化与专精化、竞争日趋激烈的挑战。这就要求金融服务工作必须具有新的思路,走出新的天地,其中首先要解决的仍是思想认识问题。一是确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贯彻“效益来自客户”的经营观念,实施“客户永远正确”的评判标准,建立“客户需求第一”的处理程序。二是规范窗口人员行为,培养和提高营销意识和技能,坚持标准服务和发展差别服务并重,实现由传统服务向营销服务的转变。三是强化业务培训,使营销人员和操作人员全面掌握金融产品的特点,努力提高银行人员的服务技能。四是将客户满意程度作为服务的重要衡量标准。

针对以上问题,围绕窗口网点的服务工作提出了指导思想:以个人金融业务为重点,以基础服务为出发点,在标准化的基础上,整体提高服务层次,着重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第一,明确服务标准,杜绝不规范服务的行为和现象。主要包括四项内容:一是通过服务环境标准的制定和认真贯彻执行,树立起良好企业形象,充分体现企业实力与经营特点,同时稳步推进网点功能的转变,改变银行网点千篇一律的功能设置,有计划地进行功能重组,将大所、骨干所建成个人金融理财中心,将若干小型网点改建为离行式或联行式的自助银行。二是以服务行为标准来约束和规范员工行为,进一步加强基础规范化建设,重点解决好服务投诉问题,挖掘和培养一批杨韶敏式的服务“理财专家”,推动服务规范水平的提高。三是建立起各业务环节、各业务部门之间运转高效、协调有序的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的业务流程和服务流程。四是通过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金融产品的设计和开发,打造金融产品品牌,培养一批忠实客户群体,并抓好产品需求论证、产品维护、产品营销、产品反馈每一道环节,建立通畅的工作流程。积极推广“一站式”服务,住房信贷“三合一”合同,简化客户存取款程序,以及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前置到营业网点等经验做法,提高服务效率;第二,明确将效益和客户满意程度作为服务评价质量标准,完善检查考核体系。今年,市工行将着手围绕环境、行为、流程、产品等服务因素制定和完善一系列工作标准,同时明确从主管领导到职能部门到一线分理处直至窗口网点服务的责任人,代理以推动全行服务层次的提高;第三,完善系统工程,提升服务管理水平。根据改革的需要,借鉴国际商业银行服务管理方法,建立“客户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全新服务理念。

“商业劳动创造价值”的现代分析 篇5

从商品资本(产业资本的一个形式或亚种)的职能出发考察商业,马克思认为商业“是以商人的活动,即商人的买卖行为为媒介的,于是这种活动就形成一种特别的、与产业资本的其他职能(生产资本职能和货币资本职能——编者著)分离的、因而是独立存在的业务。这是社会分工的一种特殊形式,结果是一部分本来要在资本再生产过程的一个特殊阶段(在这里就是流通阶段)中完成的职能,现在表现为一种和生产者不同的、特别的流通当事人的专门职能”[1]。

我国对商业的传统定义同马克思的定义本质上是一致的,简而言之,商业是专事商品流通的国民经济部门或经济活动。但是,若是按照国际习惯划分,商业行为分为四种,商业的内涵和外延都同马克思的商业概念和我国传统的商业概念差别很大。

第一,直接媒介商品交换的活动,如批发、零售、连锁、代理商业等,它们直接从事商品的收购和销售活动,称为“买卖商”,也称“第一商”。这就是马克思所讲的商业的本意或商业的专门职能,也是我国的传统商业所指。

第二,为物质生产机构、买卖商等直接服务的商业活动,如运输、运送、仓储、加工整理、传播商品信息、居间行为(经纪)等,称为“直接辅助商”,也称“第二商”(但是在我国,由于发展不平衡和社会分工不很充分,某些机构的商品运输、运送、仓储等非核心业务仍然部分“宿主”于本生产商或买卖商等——见下文)。

第三,为生产商、买卖商等间接服务的商业活动,如金融、保险、信托、租赁等,此种行为只是为生产商、买卖商等的生计和发展提供必要条件和解决后顾之忧,并不直接作用于交易的对象——物质商品,称为“间接辅助商”,也称“第三商”。

第四,具有劳务性质的商业活动,如旅店业、宾馆业、餐饮业、娱乐网吧业、影视戏剧服务业、旅游业、洗浴业、美容美发业、保健业、邮政业、电讯业、修理业、家政业、婚介、咨询业等等劳务,它们统称为“服务商”,也称“第四商”。

按现在国际上的商业概念,后三者显然不是马克思所讲的商业和我国的传统商业所指(但有的劳务活动归政府贸易职能部门管理),以上四种商业行为在我国均归为第三产业。买卖商“不愧”为商业的主体和核心,但是部分其他商(如金融、保险、信托、租赁等)的“商业劳动”跟买卖商交易的物质商品不发生任何直接的关系,只是帮助生产商、买卖商等执行其职能,这些“商业劳动”既不创造价值也不实现价值;另有部分其他商(如运输、运送、仓储、加工整理、餐饮业、修理业等)的“商业劳动”,创造价值与物质生产部门的“产业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和过程很相似。因此,本文“商业劳动创造价值”中的“商业”指向也仅仅限于“买卖商”。

商业劳动是指从事买卖活动所耗费的劳动,是在商品流通领域起联系生产和消费的中介作用和提供商业服务的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然社会再生产大链条需要“买卖商”这个环节,这就决定了商业劳动的社会必要性和必然性。所以,商业劳动同物质生产部门的“产业劳动”相比,有很大的特殊性。

第一,商业劳动是一种服务性劳动,主要的是为商品的买卖付出的劳动。它不仅直接作用于商品实体,而且要作用于商品出售者和购买者即消费者,特别是后者,尤其是在买方市场情况下,后者更是“上帝”。要“一分钱,二分货,三分心”,围绕商品买卖过程出现的为对方服务的各种活动,需要花费大量劳动。

第二,商业劳动具有很大的弹性。商业部门的劳动耗费多少,劳动成果和劳动力的发挥,不仅决定于企业内部组织、管理状况及劳动力素质,还决定于生产者和消费者等外界因素。比如生产者能否提供数量充足、价格合理的产品,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有效需求和预期收入情况,国家的政治经济现状和预期情况,宏观经济政策、社会保障现实和预期水平等,都对商业劳动有不同的影响。另外,商业企业内部状况也受外界干扰,这就决定了商业劳动量和难易程度、劳动成果有很大弹性。

第三,商业劳动是复杂性劳动,这个复杂性取决于生产过程、品种繁多、档次不一的复杂性,更取决于消费主体的复杂性(所有的自然人、法人及非法人组织、团体、企业都是消费主体)、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的复杂性。这就要求商业劳动者不仅要掌握生产知识、消费心理、社会风俗等社会知识,还要适应市场不断变化的需要。要根据不同环节、不同商品以及不同的消费主体,采取不同的劳动方式和服务方式。

第四,商业劳动还是一个主观能动性极强的劳动,伸缩性大,其成果不完全决定于客观环境,还取决于企业自身的努力,取决于每个从业人员尤其是经营层的主观能动性、积极进取精神与综合素质。

二、商业劳动能否创造价值的现代分析

(一)商业劳动的类别

对商业劳动予以分类,是分析商业劳动能否创造价值以及如何创造价值的前提。商品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的运动,分为商品使用价值及价值增殖与商品价值形态转化两种形式,在这个过程中支出的劳动可分为三类:

1.在流通领域内继续进行的商品生产过程中支出的劳动。马克思认为在产业资本时代,“运输业以及处于可以分配的形式中的商品的保管和分配,应当在多大程度上看作是流通过程中继续进行的生产过程”[1]。马克思还把此过程视为产业资本时代的“商品资本流通中的这些附带的事项”[1],在商品资本独立为商业资本或商人资本后,尤其是现代,此过程已扩展为商品的运输、补充性加工、保管、分级、分散、包装、仓储、运送、售后服务(安装、调试、改进、培训、回访、维修、保养、零部件简单再制造、换件、废旧品回收)等一系列项目(但是在我国,随着社会分工与机构服务外包的兴起和深入发展,许多项目已成长为现代独立经济部门——见上文)。在此过程中支出的劳动,“部分地同商人资本或商品经营资本的独特的职能混淆在一起;部分地同这种资本的独特的专门职能实际结合在一起”[1]。我们暂且称之为“附带的生产性劳动”。这类劳动与商品使用价值的形成和保存有关,它是生产过程的追加,是被流通掩盖起的生产性劳动,它们参与商品价值的创造,追加着商品的价值量。

2.为实现商品价值形态转化而支出的劳动。现代的劳动形式大体包括商品的买卖、簿记、企业核算、出纳、通讯、交通、应酬等,这部分劳动同价值的计算和价值形式转化有关。马克思对此的观点是:从劳动内容看,它们“既不创造价值,也不创造产品”[2],“既不创造价值,也不创造剩余价值……它不直接创造它们”[1],它们是非生产性劳动。为使这种劳动与“附带的生产性劳动”相区别,可以称之为“纯商业劳动”。它的意义就是执行商业资本的独特的专门职能——实现商品价值形态的转化。即由实物形态转化为货币形态或相反(在买方市场上,主要是将实物转化为货币;在卖方市场上,主要是将货币转化为实物),实现商品实体和商品资金的相向运动,实现商品的等价交换和不同使用价值的交换,使“惊险的一跳”成功。马克思曾把这种劳动称为“燃烧劳动”,认为“这种燃烧劳动,虽然是燃烧过程上一个必要的要素,但不会生出热来”[2]。因此,这种劳动同样是社会再生产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

3.事务管理性及开发性商业劳动,分为事务管理性商业劳动、开发性商业劳动,事务管理性商业劳动的主要形式是人员组织、任务调度、对商业劳动过程和结果的监督,其意义在于对本企业的生产性和纯商业劳动进行程序化、规范化、常规化的管理,以保持二者的有序性和科学性。开发性商业劳动是一种创意劳动,主要是一种高智商、复杂、弹性极大、能动性极强的脑力劳动,其劳动成果是思想和理念,是通过预见、调查预测、分析综合、判断推理、企业设想策划、决策和控制、企业文化(物质层次、企业制度和企业精神)和艺术的构思设计等劳动形式再现的思想和理念,其意义在于综合分析企业内部现有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前提下,躲避和化解经营风险,抢抓经营机会,以达到对本企业现有的全部元素的充分、深度、恰到好处的开发利用;在此基础上大力培育新的元素,改造和提升内部条件,极大地提高企业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和素质,培育新的增长极,为企业发力高端市场或更大经营规模搭建平台,最终实现企业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和良性互动。

开发性商业劳动过程包括:(1)通过全面缜密考察、深入分析研究本企业现有内部条件及外部环境(微观和宏观环境),对本企业经销的商品的品质(内在素质及外观的综合)、人力资源、知识产权等技术与信息、资本、买卖市场、财务、设备物资和房地产、企业结构与组织、企业文化、营销战略和策略、企业推介上市和股市运作等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筹划、整合、包装;(2)对企业的危机管理、绿色管理、人性化或人格化管理等新兴管理模式进行构思与制度设计创新;(3)培育学习型企业;(4)根据“模块化法则”实施企业再造运动。以实现企业的成倍速改变、跳跃性发展、可持续发展,实现企业内外的动态平衡和良性互动。高屋建瓴,前瞻未来,运筹帷幄,科学决策,宏观谋划,抢占生机,决胜于千里之外,决胜于将来某个时日。管理性、开发性商业劳动尤其是开发性商业劳动,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在经济一体化、政治多极化、科技高新化、信息网络化、文化多元化、安全合作化既成定局并加快发展的当今世界,在我国齐并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现代化的大背景、新视角下,难度空前,并且其重要性怎么估计都不过分。马克思、恩格斯从未论及此类劳动。

(二)商业劳动如何创造价值的现代分析

商业劳动能否创造价值,如果创造价值,又是如何创造价值的呢?这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狭义上讲,对经营的单个商品来说,对商业企业的价值总量来说,商业劳动有创造价值与不创造价值之分;从广义上讲,对全社会来说,所有的商业劳动都创造价值。

1.从追加单个商品的价值量这个层面上分析,“附带的生产性劳动”将直接、不同程度地追加着单个商品的价值量,无疑是创造价值的劳动。对单个商品来说,“纯商业劳动”不会追加价值量,是不创造价值的劳动。但是,“管理性劳动、开发性劳动”需要分而论之,由于“附带的生产性劳动”的管理直接作用于生产性劳动,甚至有时跟生产性劳动难分难解,并同生产性劳动一起增加着单个商品的价值量;而对“纯商业劳动”的管理,则不创造价值。“开发性商业劳动”,如果涉及到单个商品,或是在商品上作新的设计,以致增加、改变或提高了其服务功能,增加了商品的服务项目,或是改善和提高商品的服务水平,同实现此设计或提高服务水平的脑力体力劳动一样,应视为创造价值,否则亦然。

2.从增加本商业企业的价值总量这个层面上:“附带的生产性劳动”及其管理性劳动,通过追加单个商品的价值量直接创造价值,增添商业企业的价值总量,是创造价值的劳动。“纯商业劳动”及其管理性劳动不追加单个商品的价值量,一般也不增加企业的商品买卖总量,也不增加企业的价值总量,不是创造价值的劳动。“开发性商业劳动”对本企业最终一般会产生物质结果,无疑是创造价值的劳动。另外,有的管理性劳动(如对“纯商业劳动”的管理),虽不增加商业企业的价值总量,但通过科学管理减少了纯商业劳动支出,使它低于“社会必要支出”,能够能增加商业企业的“剩余价值总量”和利润总量。

3.从广义上讲,从社会再生产的全过程层面上说,所有的商业劳动都创造价值。

第一,从现代社会的社会再生产依赖商业劳动这个意义上说,所有的商业劳动都直接或间接地创造价值。高度分工的现代经济社会离不开商业资本,离不开商业活动,离不开商业劳动,它不可能离开商业而存在。现代经济社会的绝大多数商品一般要通过商业劳动,完成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或另一生产领域的转移,实现最后的“惊险的一跳”,否则就要退回产业资本时代。因此,任何类别的商业劳动都直接或间接地(通过产业劳动这个中介)创造价值。

第二,作为整体出现在现代经济运行中,全社会可以相对节约许多用于物质流通的非生产性劳动耗费(人、财、物力),商业劳动是直接创造价值的。这种节约来自社会分工和它的职能专门化。商业劳动的职能专门化和高智能化,使得商业机构销售同质等量的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直至个别劳动,一般要比生产机构自己营销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直至个别劳动相应的低许多,其节约下来的“物化劳动”在理化指数上、在使用功能上无异于产业劳动即生产性劳动所创造的社会价值。因此,所有的商业劳动都是直接创造价值的。

第三,如果商业劳动节省下来的非生产性劳动耗费作为产业资本,用于扩大社会再生产(“物化劳动”不是作为消费资料消费掉),将大大增加产业劳动在社会总劳动中所占的比重,将增加大量的社会价值。因此,商业劳动可以通过节省下来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参与社会再生产而间接地创造价值。所以,商业资本“既然它有助于流通时间的缩短,它就能间接地有助于产业资本家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的增加。既然它有助于市场的扩大,并对资本之间的分工起中介作用,因而使资本能够按更大的规模来经营,它的职能就会提高剩余价值和预付资本的比率,也就是提高利润率。既然它会把资本的一个较小的部分作为货币资本束缚在流通领域中,它就会扩大直接用于生产的那部分资本”[1]。

第四,从商业资本的“独立”和商业劳动节约物化劳动、增加经济净福利讲,商业劳动更能够直接创造价值。“经济净福利”是现代经济学上的重要概念,它是指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全部经济福利,减去补偿伴随经济增长和发展而产生的负面效应所消耗或应该消耗掉的那部分经济福利后的剩余部分。有效的产业劳动创造出价值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前提是不减少原劳动时间),一般能够带来经济净福利的增加,而节约物化劳动照样能够带来经济净福利的增加,而且相比较而言,节约物化劳动形成的那部分福利几乎完全是经济净福利(因为“节约”过程基本不产生负面效应)。就此意义而言,商业劳动是直接创造价值的,因为比同样的产业劳动更能够增加经济净福利,更能够直接创造价值。

节约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是不发达的经济社会时期商业劳动的规律,而在发达的经济社会里,由于生产力水平较高,既有的生产能力能够满足需求,商业劳动节约的往往是资源和能源,是“净资本”。这些资源能源可以在将来稀缺资源更具有使用效率的情况下,科学技术水平更高的情况下,增加生产规模,形成更高的价值,形成更多的经济净福利,造福于子孙后代。

第五,基于运输业劳动和商业劳动的比较,商业劳动是直接创造价值的。在我国的统计理念和操作层面上,运输业(物流业)的劳动被认定为生产性劳动,是直接创造价值的。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SNA(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运输业也是直接创造价值的产业。运输业的劳动无非是以运输工具为载体,把物质产品从一地移至另一地,它丝毫不改变产品的理化指数、性质和功能,就这样在原产品上增加了价值。撇开“附带的生产性劳动”和“管理性、开发性商业劳动”不论,单就执行商业资本独特专门职能的“最不可能创造价值”的“纯商业劳动”来说,在创造价值方面也丝毫不逊色于运输业的劳动。它是把物质产品买进来,然后卖出去,实现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生产消费者和生活消费者)的“位移”,也是一点儿都不改变其性能。运输业需要投入一定的劳动资料即物化劳动,商业也需要。根据以上两点可以断言,商业劳动也是直接创造价值的,它是商品价值增殖链上的一个环节。

“商业劳动创造价值”的命题和理念,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在世界各国现在和将来均不同程度地遭遇资源、能源、生态、环境的瓶颈制约的大背景下,在我国奋力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发展目标,废止“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推行“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视角下,其实践意义也是重大而深远的。这项研究完全能够通过思维方式和理念的更新、产业规划和制度设计、硬件设施建设等人财物力的投入,极大地促进商业的发达和升级,促进全社会的分工和专业化进程,大幅度降低全社会的社会再生产成本,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落实。

摘要:商业劳动包括附带的生产性劳动、纯商业劳动以及管理性、开发性商业劳动,其中开发性商业劳动是最高级的商业劳动。商业劳动能否创造价值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经营的单个商品来说,对商业企业的价值总量来说,有创造价值和不创造价值之分;从社会再生产全过程来讲,所有的商业劳动都是创造价值的。因此,“商业劳动创造价值”的命题且具有重大、深远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商业劳动,价值,纯商业劳动,管理性商业劳动,开发性商业劳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98,305,312.

上海发展现代商业模式的对策研究 篇6

一、规划建设形成10大都市商业中心

在南京东路、淮海中路、四川北路、南京西路、徐家汇商城、豫园商城、新客站不夜城、浦东新上海商城8个都市商业中心的基础上,再建成江湾五角场和中山公园都市商业中心。南京路、淮海路已成为上海最繁华的商业地段,具有多年商业历史和浓厚的商业文化底蕴,一般都拥有多幢高档商务楼和百货公司,聚集很多世界知名品牌,同时聚集了很强的人气,消费人群主要集中在白领和境内外游客。

二、设置24个区域商业中心

规划建设形成24个区域商业中心,其中包括老西门、打浦桥、虹桥、大柏树、曹家渡、提篮桥、彭浦、武宁新城、淞宝、上海莘城等“十五”期间规划建设的10个区域商业中心,以及龙华、上海南站、田林-漕河泾、控江路、大宁、真北、真如、七宝、大华、外高桥、金桥、张江、川沙和三林等有待新建设形成的14个区域商业中心。新设置的区域商业中心,大多分布在中环线一带,以及中外环线之间,能较好地适应上海以外环线为范围的中心城区城市发展的需要。区域商业中心虽然辐射范围不如都市商业中心,规模不是很大,缺乏商业密集度,以综合业态为主。通常,区域商业中心根据其商业特点及消费结构又分为交通型(上海南站、上海莘城)、旅游型(七宝、龙华)、居民型(彭浦、老西门、淞宝)和商业型(虹桥)4类。由于区域居住人口的迅速增加,现有商业已远不能满足区域人口的消费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市场空间。

三、建设和完善特色功能区及商旅文结合的风情街

建设和完善10个特色功能区和20条商旅文结合的风情街。其中,将重点建设完善陆家嘴、上海外滩、滨江大道、世博园等项目。特色功能区和商旅文结合风情街是都市景观、时尚、商业、旅游、文化和综合产业的集聚体,“十一五”期间,上海市各大中心城区将建设和完善10个特色功能区和20条商旅文结合的风情街。其中包括“十五”期间建设形成的特色功能区和风情街,如上海新天地、衡山路风情街、上海老街、福州路文化街、多伦路文化街等,“十一五”期间,将重点建设完善陆家嘴、上海外滩、滨江大道、世博园等项目,正在改造建设的巨鹿路、愚园路、张家浜等风情街,将按照特色差异、错位发展的思路进行微调。此外,“十一五”期间,各大中心城区还将积极规划建设有特色的专业街,涉及服装服饰、花卉、通信器材、特色餐饮、数码电器、艺术品古玩、旅游纪念品、运动器材、建材、五金器材等各个领域,到2010年,建设和完善20条左右特色专业街。

四、全面完成现有社区商业的改造和提升工作

要全面完成现有社区商业的改造和提升工作,形成满足社区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的社区服务网络,形成商业布局合理、综合功能齐备、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的社区生活中心。在中心城区中外环线之间、外环线带和郊区新城,建设形成40多个新型的多功能社区生活中心和邻里中心,并对现有社区商业进行改造和提升,形成一个商业布局合理、综合功能齐备、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的社区商业中心。作为都市商业的补充,社区商业配套功能性较强,以满足社区居民基本生活需求为服务重点。社区购物网络被形象地称作“51015”,即居民步行5分钟可达便利店、10分钟可达超市和餐饮店,骑车15分钟可达购物中心。预计未来10年内,社区消费将占全社会商业零售额的1/3以上。

(一)将社区商业基础部分纳入社会公共服务体系

指导社区居委会为发展社区服务提供便利条件,支持社会各方面力量利用闲置设施、房屋等资源兴办购物、餐饮、就业、医疗、废旧物资回收等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网点,并维护其合法权益。要鼓励相关企业通过连锁经营提供购物、餐饮、家政服务、洗衣、维修、再生资源回收、中介等社区服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物流配送平台帮助社区内中小企业,实现服务模式创新,推动社区商业体系建设。

(二)运用财政政策推进社区商业的发展

对社区商业中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商业和服务业,建议参照《社区商业设置规范》的有关内容,对菜市场、大众餐饮、大众理发、大众沐浴、维修、再生资源回收等,给予支持和鼓励。政府要制定有关政策,实行部分网点租金补贴、政府进行网点回购等措施,为社区商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要鼓励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进社区开展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社区服务业务。对从事经营菜市场、大众化餐饮、理发、沐浴、维修、废旧物资回收等,在设置和招商时由区县政府和街道、乡镇给予租金或税收等方面的扶持。

(三)发挥多方积极性落实网点资源

政府部门要加强与街道、居委会的协调工作,对社区中自有和可控的商业网点,研究和落实优先满足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网点的配套,已经用于其它商业用途的,要逐步调整到位。要引导居委会利用闲置的设施、房屋等资源,兴办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社区服务业务。鼓励和支持区县政府和街道乡镇通过财政预算或多渠道筹建资金,以成本价格向房地产开发商回购部分用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网点,通过向开发商返回部分土地出让金,弥补回购网点的成本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差价。由政府掌控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网点的资源,对部分社区商业网点的用途实施有效调控。

(四)形成“消费合作社”促进社区商业发展

“消费合作社”是国外商业活动中的一种常见的形式,即由消费者自己投资建设一些为他们服务的商业机构,参与“消费合作社”的成员可在这样的商业机构中享受优惠的价格和特殊的服务。由于“消费合作社”是消费者自己的组织,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和可参与性,所以在为消费者服务方面体现出了很高的质量。同时也可以弥补在社区商业开发中资金不足的缺陷。

(五)吸纳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商业的监督管理

社区居民是社区商业的主要消费群体,他们应当有权对社区商业的建设与发展提出要求和建议。因此,从事社区商业经营的企业,应当主动吸纳社区居民的代表参与社区商业的监督与管理,不断调整经营模式,改善服务,使之与社区细分市场的需求更加吻合,同时也能使得进入社区商业的企业同社区融为一体,使得社区商业更具有亲和力。

五、以“配套化”引领交通枢纽型商业发展

以“配套化”引领交通枢纽型商业发展,形成机制,完善配套,优化布局,形成通畅、便捷和集约型的商业新格局。适应交通基础设施快速建设的趋势,大力推进交通枢纽与商业的结合,满足在新的动态空间和生活条件下的消费需求。集中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枢纽型商业,机场、火车站、深水港、高速铁路站等站点商业,邮轮商业和省际高速公路匝道口商业。交通枢纽型商业发展主要是形成机制、完善配套、优化布局。

(一)发展轨道交通枢纽型商业中心

上海传统的以公交枢纽为依托的区域商业中心,出现向轨道枢纽为依托的区域商业中心转移趋势。今后几年内要通过网点规划,业态配套,加快轨道枢纽型商业中心的形成。对轨道公交汇集的换乘枢纽型站点,按区域商业中心规划;对普通轨道公交站点,按便民利民原则配套商业业态;对靠近居民区的轨道站点,一般可设置为社区商业中心。支持轨道交通建设企业与商业投资建设企业合作与重组,形成轨道交通枢纽型开发的专门化企业,实现规划,建设、运营一体化的良性发展机制。到2010年,建成中山公园等10个以上以轨道交通为支撑的新型区域商业中心。

(二)支持机场商业建设

加强虹桥机场和浦东机场基础商业配套设施建设,规范商业管理,满足来往旅客的消费需求。支持浦东机场引入国际著名品牌、国内知名品牌和国内外著名品牌折扣店、餐饮连锁店,丰富免税商店的经营品种,满足高档精品消费和多层次消费需求。

(三)培育开发邮轮商业

根据上海城市国际化发展趋势,将有越来越多的邮轮经停上海,国内一部分人群对邮轮消费的需求也在出现。据此,与旅游、交通等部门相配合,积极培育开发邮轮商业。支持推进北外滩邮轮码头商业配套设施建设,同时设计观光购物线路,设立定点商场。支持各类商业企业参与经营,并引入国际相关企业进入上海市场,提高服务水平。

六、推进以试点城镇为典型代表的郊区城镇商业发展

郊区商业是未来几年上海商业发展的重点之一,要结合新城中心镇建设,积极推进以试点城镇为典型代表的郊区城镇商业发展。到2010年,郊区商业要成为全市商业的重要支撑和增长亮点。郊区商业发展主要是合理布局、形成特色、加快建设。

(一)加强新城中心镇商业发展的分类指导和综合协调

根据新城中心镇的城镇规划、产业基础和交通基础条件,以及地区发展定位,采取有所侧重的推进方式。对城市形态和产业集聚已基本完成的城镇,主要是完善和细化商业规划,市区联手积极做好招商工作;对城市形态已基本形成,但产业集聚尚未完成的城镇,主要是配合形态建设做好商业规划推进产业集聚;对城市形态和产业集聚均未形成的城镇,主要是加强商业规划的前期介入,到2010年基本形成市郊城镇商业配套布局。

(二)重点打造若干个精品商旅休闲区

充分发挥郊区旅游资源优势,通过增加和完善商业服务配套设施,开发综合性的娱乐休闲项目,努力把朱家角、南翔、新场和松江古城发展成为具有江南特色的古镇文化旅游购物区;把奉贤、临港新城、金山、崇明等地发展成设施齐全和服务一流的滨海商旅特色区;把佘山、淀山湖周边发展成为环境优美、自然景观丰富的商旅休闲区。吸引中心城区等外来消费,实现从单一旅游观光到综合性“体验经济”的飞跃。

(三)加快完善和优化郊区商业布局

通过制定商业配套规划及鼓励商业企业入驻,加快推进市级以上工业园区内的商业服务网点建设,满足园区内基本的生活、商务和休闲服务等需求。鼓励发展若干市郊独立的大型购物中心,在积极推进青浦方家窑地区工厂品牌直销中心建设的基础上,到2010年再建设3-5个市郊大型购物中心。此外,结合“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完善郊区大型商业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形成若干个布局合理和设施一流的郊外物流中心、农产品加工中心、大宗商品交易中心。

七、制定一系列措施,积极推动零售企业开展“零售业节能行动”

通过制定一系列措施,积极推动上海市零售企业开展“零售业节能行动”,到2010年力争实现全市大型商业设施节能改造基本完成、万元商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5%的总体要求。以5 000平方米以上大型商业设施和3 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餐饮设施及连锁业为重点,3年内全面推广使用高效节能绿色照明灯具、节能型空调系统、节能型冷藏设备、自动控制扶梯等节能设备和技术。上海大型商场、商店要宣传推广节能商品,率先从已经实施能效标识的家用空调、冰箱做起,不得销售高耗能的空调、冰箱,对列入《能效标识产品目录》的节能灯具、电视机、太阳能热水器和各类节能、节电装置要开设专柜。

通过对上海现代商业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分析,针对出现的问题及取得的经验成果,提出可行性的对策。未来几年的上海商业发展,应立足于已取得的成就,总结经验教训,利用好外部资源,利用世博机遇,在政府政策推动扶持下,不断增强城市竞争力,重视人才建设,构建人才高地。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和谐社会,在社会每一成员的努力下,共同建设新一轮的上海商业。

摘要:商业在现代经济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商业的发达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城市市场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进入21世纪以来,发展上海现代商业,探索出适合上海的现代商业模式和对策,是加快上海现代商业发展的关键,对此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现代商业,现代商业模式,上海现代商业,零售商业

参考文献

[1]张俊杰.上海商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五大转变和突破[J].上海商业,2006(1):14-15.

[2]旭峰.2006年上海商业的发展[J].上海百货,2006(1):41-48.

[3]汪扬.晁纲令谈上海商业生存态势[J].上海经济,2006(8):4-6.

现代商业服务业 篇7

体育营销是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产物, 是指体育产品企业将自己的产品与体育赛事相结合, 将其广告植入到体育活动当中, 以达到宣传的作用, 从而扩大其企业的知名度, 最终实现为企业创造利益的价值。体育营销的意义在于在将企业的产品与体育活动相结合的基础上, 实现企业文化与体育文化的融合, 最终使得自身产品与体育文化形成一种高度的契合, 从而让消费者更加了解该产品, 将潜在的客户群发掘出来。因此, 体育营销是一项复杂的工程, 一套成功的体育营销发展模式是需要长时间的不断实践和修缮, 其中包括很多方面的因素。

体育营销的产生和发展是在西方国家, 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 在古罗马时期的竞技当中便已经出现, 从那时起, 体育营销在每个时期经过不断的被完善, 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合理的模式。体育营销在现代社会更是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重视, 例如, 奥运会、世界杯等大型的体育赛事都设有专门的市场部门, 负责体育营销事宜, 以实现与体育产品企业的对接, 帮助企业完成体育营销策略。体育营销的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 电视广告、赛事赞助以及体育明星代言等都是比较常用的体育营销手段。

2 我国现代商业体育营销的发展现状

2.1 概念区分不明

在西方国家的体育学界中, 主流观点是认为体育包括两种形式, 一种是商业体育, 是指日常生活中与商业活动相关的体育活动和体育产品, 是实现体育营销的主要平台, 另一种是工艺学术性体育, 是指与商业利益无关的纯公益性的体育事业, 其作用在于促进国家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一般不与体育营销结合。但是, 在我国, 目前并没有将商业体育和工艺学术性体育区分开来, 二者统称为体育, 没有对其二者做出明确的划分, 这就使得目前我国的体育营销概念不是很清晰, 因而不能准确的把握商业体育营销的切入点。

2.2 市场竞争激烈

进入21世纪, 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日益加快, 体育活动也随之越来越繁荣, 在这种背景下, 体育营销也是发展迅速, 呈现出一片蓬勃发展的景象, 现代的体育产品企业除了对体育赛事进行赞助外, 体育明星代言等也都有了较为快速的发展。而除了传统的体育产品以及体育周边产品的体育营销以外, 体育营销所包括的产品范围正在逐步扩大, 例如, 电子产品行业、保险行业、汽车行业等其他行业也都开始逐步采取体育营销的方式作为其发展方向, 在这种背景下, 传统的体育产品的体育营销也是不甘落后, 不断尝试着新的体育营销策略, 因此, 国内的体育营销市场竞争十分激烈。

2.3 营销理念存在偏差

体育营销实际上是一种与体育活动相结合的宣传手段, 是一种体育精神与体育产品企业的企业文化相融合的方式, 然而, 就目前而言, 我国的大多数体育营销还存在理论上的偏差, 往往将体育营销简单的概括为赞助体育活动、明星代言等来宣传体育产品, 而忽略了体育产品与体育中所体现的文化的结合。因此, 我国的商业体育营销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比较落后的, 其仅仅简单的停留在赞助、明星代言等低层次上面, 另外, 我国的体育产品企业在体育营销方面缺乏合理的合作战略, 不能很好地将产品与顾客心理相结合, 造成了产品与客户脱节的现象。正如我们平时所见到的, 一旦有体育赛事, 体育产品企业就会大打广告战, 进行赛事赞助, 进行媒体宣传等, 但是等赛事一结束, 所有的宣传都会相应的结束, 不能进行持续深入的宣传, 缺乏体育产品和体育活动合理结合的技巧。

3 我国现代商业体育营销发展策略分析

3.1 树立全新的体育营销理念

营销理念在一项体育营销策略当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国外的许多大牌体育产品企业都把握到了这一精髓, 在实践中充分利用,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效果, 例如, 阿迪达斯、耐克等。在这一方面, 我国的体育产品企业比较缺乏, 不能很好的将理念融入到整个体育营销策略之中, 使得体育营销的连续性和连贯性不强, 不能从根本上发挥出体育营销策略的优势。像阿迪、耐克等品牌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 根本原因就是他们将自己的营销理念切实的植入到体育营销策略之中, 实现二者的高度结合, 这一做法帮助他们成为了国际化的大品牌, 在企业的整个发展过程中营销理念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我国的体育产品企业在这一方面远远落后于世界上的这些大品牌, 大多数企业往往是把体育营销简单的理解为就是做广告, 缺乏一些内在精神的表达, 这就导致了我国的体育产品企业大都是以广告为主要的营销手段, 忽略了与消费者心灵的沟通。因此, 我国的体育产品企业应当适当调整自己的体育营销策略, 将营销理念融入到整个策略当中, 为整个营销计划做一个合理有效的安排, 而不是仅仅以广告为主要的手段, 要使得自己的产品富有一定的内涵, 做到产品价值和体育精神的结合, 从而引发消费者的共鸣, 最终帮助整个体育营销计划的顺利实施, 实现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3.2 加强多方结合, 构建营销体系

体育营销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 我国的体育产品企业要想在国际上取得一席之地, 就必须充分利用好各个方面的优势, 不断的深化合作, 共同构建合理有效的体育营销体系。例如, 一个体育产品企业在进行体育营销时, 必须要配之以一套行之有效的辅助系统, 即在体育营销的过程中, 要从社会各个方面来帮助营销策略的顺利实施, 著名的一个案例便是可口可乐公司赞助1996年奥运会的实例, 可口可乐公司对该届奥运会的赞助数额为四千万美元, 但是实际加上其他方面的配合费用总的数额为四亿多美元, 可以说, 为配合体育营销策略顺利实施所花费的费用远远高于体育营销本身所花费的费用, 这是我国体育产品企业在进行体育营销时所缺少的。例如, 一家企业在进行某项体育营销策略的同时, 可以加入一些其他元素, 推出与该项体育活动相关的周边产品, 例如玩具、服饰、图书、画册等, 还可以举办一些相关的文艺演出节目、体育明星见面会等来吸引潜在客户, 这些方式都是西方发达国家一些体育产品企业成功的秘诀, 可以很好地起到对体育产品的宣传作用, 从而促进整个体育营销策略的顺利进行, 深化体育营销的最终效果。

3.3 加强社会公益效应的塑造

体育产品企业实施体育营销的最终意图是将体育产品与体育精神相融合, 在此基础上, 扩大体育产品在广大消费者当中的知名度, 从而让消费者更好的认知和认同这一产品, 因此, 体育营销策略必须以长远发展为目的, 不能为一时的利益而做出一些不利于产品长期发展的措施, 换句话说, 就是体育营销策略必须打破仅仅以经济利益为目的这一层面, 要从长远来考虑, 实现产品的长久发展。

例如, 体育产品企业可以开展一些免费的公益性活动, 在实现自我宣传的同时, 为社会做出一些贡献, 这样不但可以起到产品推广的作用, 而且可以使产品深入人心, 为企业发掘产品的潜在客户, 拉近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另外, 体育产品企业也可以支持和赞助一些公益性的活动, 例如, 有些体育品牌企业会长期资助贫困山区的儿童, 为他们捐助希望小学, 帮助一些孩子完成学业, 实现他们的梦想。这种活动可以打动社会大众, 增强大众对这一体育产品的好感, 从而为其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这样的策略就使得体育产品企业的企业文化与社会的主流风气得到了高度的契合, 实现了二者之间的融合, 在这一过程中, 体育产品企业既实现了自己产品的宣传策略, 又为贫困山区儿童献上了自己的一片爱心, 可以说是实现了双赢, 是体育营销的升华, 具有重要的意义。

4 结语

体育营销是现代社会商业发展的产物, 也是体育产品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 其产生和发展有着复杂的社会和经济因素, 一套合理健全的体育营销策略一方面可以帮助企业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另一方面, 也是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我国的体育产品企业在借鉴和吸收前人和西方的体育营销策略优势的基础上, 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 实现我国体育产品的快速发展。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现代商业体育营销模式一直是体育产品企业所关注和研究的内容,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 对体育营销的概念以及发展历史进行了阐述, 分析了我国现代商业体育营销的发展现状, 并提出一些我国现代商业体育营销发展策略, 以期望促进我国现代商业体育营销更快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现代商业,体育营销

参考文献

[1]刘晓峰.体育营销的沿革及其现代启示[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6) .

[2]洪仁杰.论现代体育赛事给企业营销带来的商机[J].体育视窗, 2010 (1) .

[3]黄冬云.现代企业体育营销活动透视[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5) .

[4]李建祥.企业文化与体育营销整合探略[J].甘肃高师学报, 2010 (4) .

现代商业银行信贷营销策略 篇8

1现代商业银行信贷营销策略的必要性分析

当前商业银行的信贷营销,表面上是在推销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品种和服务组合,但实质就是推销商业银行自身实力和自身价值。现代商业银行信贷营销策略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商业银行信贷营销策略是顺应客观经营环境变化的需要。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对商业银行的信贷市场和客户结构产生了巨大冲击,其地位和筹资功能日益被新兴的资本市场的侵蚀和削弱,直接导致商业银行传统信贷业务的日益萎缩,商业银行的高端客户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而减少了对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有效需求,造成银行客户的流失和信贷业务的萎缩;商业银行信贷营销策略是确立真正市场经营观念的需要。市场营销是一种面向市场、紧贴市场,根据不同类型消费者的有效消费需求创造不同消费商品或服务的一个起伏不定、不断变化的过程。强化信贷市场营销,必须增强商业银行经营观念与信贷市场这个需求变量函数的粘合度,必须树立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理念,增强商业银行对市场快速变化的应变能力;第三,商业银行信贷营销策略是确认商业银行社会价值的需要。营销策略使商业银行在社会公众心目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形成单一商业银行社会形象,潜默移化地实现商业银行的社会认同度或社会认同价值;第四,商业银行信贷营销策略是实现信贷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通过信贷市场营销活动,不仅可以推动信贷创新、扩大信贷有效需求,而且可以根据信贷市场的需求状况修正商业银行过去经营过程中的某些经营行为,稳定商业银行的发展基础。

2、现代商业银行信贷市场营销主要方式分析

现代商业银行的渗透式营销。渗透式营销就是通过对目标市场进行市场细分,对细分后的信贷市场采取有效渗透的营销策略。在目标市场中,既有现实的信贷商品需求客户,又有潜在的信贷商品需求客户,只有将目标市场客户进行细致划分,才能有效地实施市场营销战略。目标市场的细分就是对客户的划分,就目前商业银行的客户而言可划分为四类:即高端客户、中端客户、低端客户和潜在客户。对这四类客户信贷营销的基本原则是:竞争高端客户、维持和稳定中端客户、淘汰低端客户和开发引导潜在客户。

现代商业银行的联动式营销。联动式营销就是商业银行利用其网点资源实现从总行到基层行的各个层次、各个部门的整体联动营销,通过这种营销方式可使宏观(总行)层次的营销得到中观(省行)、微观(支行、二级分行)层次的有效配合;微观(支行、二级分行)、中观(省行)层次的营销得到宏观(总行)层次的指导和协调,进而形成强大有序的营销攻势和上下协调一致的营销合力,形成单个商业银行的良好品牌联动效应,推动信贷营销的深入有效进行。

现代商业银行的网络式营销。网络式营销就是建立信贷市场营销的电脑联网系统,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推动市场营销。谁拥有较多的高端客户资源,谁就掌握着商业银行发展的主动权。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39期2014年第07期-----转载须注名来源为在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中取得信贷营销的主动权,建立信贷营销信息网是十分必要的,抓住了市场机会,就等于取得了信贷营销的先机。就当前而言,商业银行的网络式信贷营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单个商业银行自成体系的电脑营销网络。目前各商业银行的电子化网络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具备了良好的网络基础,应在此基础上,要重视和加快自成体系的电子化信贷营销网络的建设步伐,使电子化建设在今后的信贷决策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二是利用互联网进行信贷市场营销。国际互联网具有十分庞大的信息资源和客户资源,商业银行应十分珍惜并过滤这些资源,进行有效的信贷决策,有针对性的进行信贷市场客户营销。

3改变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境况的有效途径

优化营销策略。在信贷营销战略上,国有商业银行要坚持以“优质法人客户、优质消费群体、优质金融产品、优势信贷区域”为重点的信贷投向营销战略,在巩固传统优势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开发新的客户市场,确保新增贷款投向优良客户和低风险业务品种。要立足“以质为主,抓好抓优”的市场定位,以效益为取向,稳步拓展一批包括中小企业在内的优良法人客户。

完善信贷营销机制。完善营销的内部运行机制,建立起对客户需求能够作出快速反应,能够高效率地向客户提供满意服务的市场营销组织,这是商业银行各级经营行市场营销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保证。在市场营销组织的建设中,要注意研究整合前后台功能,再造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操作流程;将信贷营销机制整合至最优化,使之与市场相协调,紧跟市场变化,由被动适应客户转向积极主动适应客户;实现与客户的沟通和信息交换,引导客户进行有效经营,以最优的服务赢得客户并占有市场。

提高营销队伍的素质。客户经理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各级经营行信贷营销能否成功,也关系到整个商业银行能否可持续发展。从加强信贷营销工作出发,要努力把客户经理培养成融开发与营销金融产品、传递市场信息、管理和发展客户于一体,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的新型管理人才。建立高素质的客户经理和营销人员队伍,一方面靠招聘引进,另一方面靠自身培养。同时,要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建立客户经理评价体系,加强对客户经理的考核,实施以绩定酬的考核办法和与之相适应的奖惩措施,以增强信贷营销人员的责任感,激发信贷营销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吸引客户、留住客户、提升客户、发展客户的目的,最终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总而言之,在这种不利于商业银行发展的背景下,一定要靠提高自身的营销策略来赢得市场,针对自身的金融机制的劣势做出重大的调整与改革,尽最大可能推动我国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现代商业银行的监督与稽核 篇9

现代商业银行的监督与稽核

 

对现代商业银行进行监督和稽核,直接的理由来自于对银行业风险的防范,这些风险在严重时足以构成对社会经济结构的破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社会的稳定,以致导致经济赖以发展的推动力――货币的功能紊乱。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讲,银行业监督履行着建设金融制度的职责。因而,银行业本身的地位和发展趋势更体现出监督稽核的重要性。新形势下,银行业务正由单一的资产负债业务向金融综合型演进,地域上国际化趋势愈加强烈,这一切不能不对银行业监督稽核提出新的课题。

在对西方银行业外部监管和内部自律的借鉴中,美国模式将是我们本章讨论的重点,这主要由于美国是现代金融制度完备的典型。其它发达国家在金融监管上也都各具特色,这里不―一备述。

一、美国国内银行业监管制度

美国是市场经济发展得比较充分的国家之一,它的银行业监管制度是在其金融危机和其他历史、政治事件中发展起来的。要分析美国银行监管制度,必须知道美国银行制度的变迁。

1.早期的美国银行业和监管制度。美国的商业银行是在其独立战争后才出现的。战后,一些州通过特别立法建立了商业银行,大多数州银行通过限制发行银行券数量和谨慎的放款来保证其银行券流通信誉,州政府开始朦胧地发现银行监管的重要性。

事实上,联邦政府在18世纪末就开始实施某些监管职能。1771年,美国国会批准设立了“美国银行”,标志着联邦政府开始受理银行的注册申请,更重要的是,该银行不仅遵循商业银行经营原则,而且承担了某些中央银行职能。由于它的双重功能,美国银行的银行券在全美流通,它还可赎回其他州银行的银行券并限制它的流通。但正由于触及到州银行利益及其他因素,国会和州银行反对给美国银行重新颁发许可证。18,又设立了第二美国银行,同前者相似,许可证没有得到换发。这以后30年间,联邦银行所有功能均由财政部承担。

随着1836年以后州银行的迅速扩张和银行券问题的增多及银行屡屡倒闭,州政府逐步开始承担一些监管职能。最初的监管在很大程度上通过特别立法来限制银行开业,但这种做法往往难免产生其他弊端,公众的舆论最终导致“自由银行”政策的出现。

2.双重银行和国民银行体系的发展。随着贸易的跨州经营,如何形成一个统一稳定的全国性货币就显得十分重要。在19世纪60年代初,为了融资以支持南北战争,联邦政府提出了一个建立国民银行的方案。该方案称任何人向联邦政府提出注册申请都可以成立国民银行,但国民银行发行纸币必须以国债作保证,即多购买国债可以多发行货币。该方案成为1865年国民银行通货法案的一部分,于次年初修改为国民银行法案。从此以后,联邦政府开始依法对商业银行实施监管,首先,国民银行条例颁布后,成立专门的货币监理署,并拥有专门检查队伍,其人员训练有素,权限很大,对检查很有利;其次,以统一的纸币代替了五花八门的州银行券。

3.联邦储备体系的发展。很明显,创建国民银行体系与其说是联邦政府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督,不如说是考虑钞票发行制度。当时社会缺乏一个“有弹性”的自动调节机制,或政府机关调节货币流通额使之随季节需要而变动,加上独立的国库制度和财政政策,使得国库经常处于剧烈波动状态。这样人们开始考虑应该建立一种灵活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机制,这就是中央银行制度。以后几次大的经济、金融危机,尤其是19的危机后,终于使美国国会通过了联邦储备条例。设立了联邦储备体系――美国的中央银行,该体系执行对银行业实施联邦级的全面监管。

4.大危机和30年代的改革。1929年夏天开始的世界性经济衰退,终于演变成了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经济、金融危机。银行大量倒闭,公司丧失对银行的信心,金融恐慌弥漫着30年代初期的美国。在这种情况下,国会通过了两个银行法案,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几点;任何新的国民银行的设立,必须向货币监理署申明;进一步扩大联邦储备银行权力,取消了财政部长和货币监理署总监为联邦储备委员会当然委员的规定;最引人注目的是设立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监管所有被保险存款的银行,以增强公众对银行的信心。

5、银行放松管制和其他发展。在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期,为创造一个更开放、更利于竞争的环境,美国政府制订了一系列法案,如《1980年存款机构放松管制和货币控制法案》,旨在以放松存款机构的管制,促进美国银行同世界银行业的竞争。美国银行监管制度中,其职能分属货币监理署、联储体系、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和州监管机构,分别监督国民银行、成为联储会员的州银行、非联储会员加人存款保险的州银行、州注册银行。为协调工作,1978年根据法案又成立了联邦金融机构检查委员会。根据保护存款者和消费者利益、保障金融稳定。促进充分竞争的目标,美国银行监管的一般步骤是:政府对银行的监督提供一般性的准则和法规。法规规定,管理部门要定期向监督机关作运营报告。在美国,由监管机关对银行资产及债务、实际操作和管理等进行现场检查是有效监督的关键。监督机构采用几种主要措施达到目的:包括从为新银行申请执照到为处理倒闭的银行制定程序等。其中包括颁发执照、建立常说的“谨慎的管制”、为管理及监督目的而做报告和对银行进行现场检查。最后是执行法律,并已在必要时关闭某些银行。

美国的监管体系是由极其分散的部门组成的,应该说这种监管体系并没有影响各监管部门的各司其职的相互有效的合作,但是,尝试集中监管的讨论也一直在继续。特别是自1991年BCCI事件和1992年意大利国民银行子公司经营中所出现的问题以及美国梅隆银行兼并德来弗互助基金迟迟不能得到解决等事件的出现,使人们对这些金融监管机构的合作和效率提出了疑问。克林顿政府1993年提议,将美国目前主要的四家联邦级监管机关合并为一,遭到美联储的强烈反对。针对克林顿的这一提议,联储提出,合并之后,联储也应参与银行法规的起草工作,并享有与新成立的“联邦银行委员会”一样检查金融机构的权力。

尽管双方争执不休,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即都认为对现行银行监管体系进行改革已势在必行。争论的焦点是对银行监管的权力如何再分配,以及如何才能实施强有力、高效的监管问题,在欧洲,尽管英格兰银行一直行使道义权力,但90年代风险频出的现实正迫使它与欧洲大陆模式靠近,即以法规为基础,规定银行须遵守颁布的各项比率,而将对银行的实地检查任务交给外部审计师。对于风险的管理与控制,欧洲各国一般强调几方面的重要性:董事会的作用,经理人员素质,谨慎的商业政策,独立管理机构的职能,资本充足率与流动性比率,充分完善的制度保障等。而对具体的措施,则制定了原则的和详细的谨慎标准,分别对银行各种风险加以监控。

二、国际银行业的监管

对跨国银行的监督非一国力量所能奏效,在这方面,巴塞尔协议虽只是一种狭义的、协议式的国际银行联合监管实践,但却是国际银行联合监管最重要的形式,且具有很强的约束性。历次巴塞尔协议由于金融发展背景不同,其内容亦各有侧重。1972年后,巴塞尔委员会注意力转移到国际银行业风险监管上,这主要鉴于工业化国家银行国际化步伐加快,跨国银行相互渗透,网络遍布全球,各国政府当局对其国外金融机构管理与控制离不开东道国的协助。同时,跨国银行对东道国的经济产生了影响,东道国对外国银行也有必要进行管理与监督。

建立银行国际监督制度的初衷,是为了完善和补充(甚至替代)不同国家监督管理体制的差别和许多国家有意识地放松监管已成为一种巨大风险。1974年赫斯塔特银行、富兰克林国民银行的倒闭使这种危机成为现实。在这种情况下,1974年9月,由国际清算银行发起,十国集团以及瑞士的中央银行监督官员在瑞士巴塞尔开会,讨论了跨国银行的国际监督与管理问题,1975年2月成立了常设监督机构――银行管理和监督实施委员会。

巴塞尔委员会的第一个宣言是1975年9月协议,即《关于监管银行海外机构向政府的呈递报告》和形成的第一个文件“对外国银行机构的监督”。1983年5月,十国集团和瑞士中央银行监督官员又通过了修订的巴塞尔协议,即《监管银行海外机构的原则》,1988年7月颁布了《巴塞尔委员会关于统一国际银行资本衡量和资本标准的协议》,1992年6月颁布了《关于监管国际银行集团及其境外机构设立的最低标准》。委员会在该领域最重要的文件到目前仍是1988年确定的关于资本规模和标准的协议。

“1988年协议”最关键的是明确了银行盈利性与安全性在很重要的程度上与其资金基础的规模有关。在80年代,迅速发展的日本银行业资本充足率与美国、西欧等差别较大,从而产生了不平等的竞争;此外,资本比率的高低又直接影响了各跨国银行的偿债能力。该协议为资本与表内表外科目的风险资产之间的比例设定了一个总体目标值,各风险资产各占有一个相应的风险权数。到1990年底,资本与风险资产比即资本充足率目标为7.25%,到1992年底达到8%的终极目标,其中核心资本占总资本比例不少于1/2。该协议对资本充足率的量化规定,是国际银行业监管的历史性进步。1992年协议强调了母国担任协同监管中心角色的义务,确保对外国银行进入市场过程的明确监管,从而对1988年协议的实施提供了条件。

“1988年协议”把银行资本划分为核心资本与辅助资本,核心资本包括实收资本、公开储备和不完全拥有的子银行公司中的少数股东权益,其特点是价值相对稳定,资本在帐目上公开反映,资本与银行盈利率和竞争能力有密切关系,可作为衡量资本充足率的基础;辅助资本包括未公开储备、资产重化储备。普通准备金与普通贷款呆帐准备金、债务性资本工具和初级长期债券。美国1986年将一级资本/总资产比率定为55%,之后又建议结合表外业务考虑风险。英格兰银行直到1980年才形成对资本适宜度的公开看法,采用了两种齿轮比率进行衡量,并掌握了0-2共7个权数评价各银行的资本适宜度。在80年代巨大风险压力下出台的“1988年协议”,把风险划分为资产负债表内不同资产种类的风险、表外项目风险及国家风险,采用加权计算法计算资产风险,并根据各类资产相对风险算出风险权数,以此衡量资产的风险大小。

三、对外资银行的监管

七八十年代,随着外资银行在美国金融市场上业务量的增长,美国联邦当局开始对其经营活动进行立法,1978年通过了《国际银行法》,此前,外资银行在美活动只受制于州法律。《国际银行法》制定了一套针对外资银行活动的联邦法律体系。该法规定,在美国境内的外资银行享有与美国本国银行同等的待遇:(l)将外资银行任何新的跨州设立分行的经营活动限制在与美国银行所能从事的同等活动的范围内;(2)外资银行与美国本国银行交纳相同的存款准备金;(3)对外资银行从事美国证券交易及美国的其他非银行业务活动进行限制;(4)外资银行经营零售业务,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可以为其提供存款保险。

进人90年代,美国国会通过了两个法案,加强了对外资银行的监管,第一个法案是在外资银行在美国的业务活动大量增加时,由国会于1991年通过的《加强对外资银行监管法》。该法在以下几个方面增加了联储对外资银行监管的权力:(l)一家外资银行进入美国市场或扩大其在美国的业务,需联储事先审核;(2)联储在考虑上述申请时,必须收紧审批标准;(3)外资银行在美国设立代表处必须得到联储理事会的批准;(4)要求联储对外资银行在美国设立的所有分支机构每年至少检查一次。第二个法案是《1991年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改进法》,该法对外资银行有一些特殊的规定:外资银行在美设分行要经联储批准;外资银行要接受联储检查;对外资银行接受10万元以下存款设限,等等。

四、对衍生金融产品的监管

衍生性金融产品是期货、期权。证券、货币和利率掉期等投资工具的总称,是一种交易合约,标的一般是货币、证券等具体商品或市场指数。进人90年代,衍生金融产品得到了空前发展,根据美国会计检查院1994年发表的数字,远期、期货、期权、掉期四种交易成交额1989年仅约7万亿美元,到1992年则达17.6万亿美元,猛增近2.5倍。另据《华尔街日报》载,1993年底衍生金融工具持仓额达15.1万亿美元,且增长势头迅猛。衍生工具发展得如火如荼,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肯定,它是商业银行对外部环境和内部制度变革的一种更好适应,对规避风险、提高资产质量、增强收益稳定性、满足市场需求都具有创造性意义。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双面效应,90年代发生的一系列金融事件证实了衍生工具巨大优势下隐含的巨大风险。1995年巴林银行新加坡分行交易员里森因长期违规操作衍生工具交易,导致这家历史悠久的商人银行倒闭;时隔半年,日本大和银行纽约分行副行长井日俊英同因使该行损失约11亿美元,导致该行被逐出美国市场。这两大事件震惊了全球银行界,敲响了对衍生工具监管的警钟。

随着衍生工具的迅速发展和对其风险的辨清,国际金融界和各国监管机构对衍生工具的`认识已趋于统一:监管不力是衍生工具最大的风险来源。这种监管不力更多的是表现在技术上,1988年巴塞尔协议就要求开展国际业务的银行风险资本充足率应该限制在8%以上,但由于衍生金融交易的盈亏不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只在表外反映。对衍生金融交易监管的落后使得近年来衍生金融交易损失惨重的事件频频发生,为此,世界各国和国际金融监管机构正努力寻求有力的监管措施。

措施一。由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前主席沃尔克主持的一个研究机构在1993年7月提出了监管衍生工具的四项原则。一是从事衍生金融商品交易的机构及主管当局必须制订一套完善的风险管理、交易咨询收集的制度。二是交易所、票据交换所与央行必须强化交易、清算以至于交割的管理。三是根据各项衍生金融商品的特性,将需要向主管当局汇报的交易资料标准化,以确保主管当局能够借此评估交易本身以及市场的风险。四是衍生金融商品的投资人,尤其是市场大户必须与主管当局合作,遵从相关的交易法令以促进市场的稳定。除了上述四项外,我们也许还可以从巴林和大和银行事件中得到教训,就是交易员的选择。如果滥用其交易权力,足以使市场掀起滔天巨浪,衍生金融商品最难控制的风险就是人的风险。

措施二。1994年7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和国际证券业协会组织联合颁布了对衍生工具风险的监管规定,国际证券协会组织规定:(l)各董事会或管理机构在制定风险管理政策、程序及风险防范监督时应包括衍生金融工具,并明确建立责任机制,以便准确及时地掌握这一管理状态:(2)应设置独立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来处理、监控风险状况,并建立评估体系或模型;(3)应建立独立的信贷风险管理部门来考察信贷风险的标准、限度,并审查其杠杆作用及降低风险的具体办法;(4)鉴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快速演变及其复杂性,交易各方应运用诸如财会、监管等适当的方式予以防范;(5)交易商无论是一个实体或集团均应每日作一次风险评估;(6)交易商记帐、信息体系应能保证及时记录、确认、核批等;(7)交易商应不间断地监测其资金运行状况,其中包括现金流量等。巴塞尔委员会还将听取各方建议,并准备提高资本充足率,这一提案在1995年底通过,并将于底正式生效。该提案允许银行通过自己估计风险值的内部风险管理模式参与最低资本标准的框架设计。这一提案的优点在于:实现了监管目标与金融机构的资产组合政策的统一;消除了刚性的最低资本标准扭曲银行活动的负效应;有助于资本标准不断调整,把新产品考虑在内;刺激银行不断改善内部风险管理。

五、商业银行内部自律

商业银行内部自律即建立内部稽核监控体系,是防范风险的根本战略,它是银行稽核部门对全行业务经营、制度执行、资金运用、经济效益的经常性监控,旨在正确反映业务现状、监督经营管理、防范风险。要保证内部自律功能的实现,内部稽核监控系统应有明确的监控目的和必需的资料、独立的机构和人员、科学的监控方法和程序、跟进稽核办法以及向有关部门及领导者反馈信息的整套制度。

美国商业银行内部一般都有稽核部门和稽核人员,与联储的稽核构成内外结合。内部稽核的主要职能是检查银行的业务和帐务是否正常,参与银行制订现行的业务政策并检查执行情况,参与银行内部法规的制订;参与评估机构工作。内部稽核的工作要达到以下5个目的:(1)判断上述职能是否在有效的情况下实施;(2)估价内部稽核是否具有独立地位,如果内部稽核卷入了日常业务就有可能丧失这种独立性;(3)判断内部稽核的有效性是否充分发挥;(4)确定内部稽核的可依赖程度;(5)判断内部稽核的组织结构在贯彻董事会决策上的效能。实现上述目的,内部稽核机构及职能的独立性、人员资格等是关键。

对于稽核对象的重大业务要定期稽核,进行积累,以便掌握规律,及时发现问题。要能阅读所有书面材料,其他服务项目(包括代理买卖、保管)都要有帐。稽核人员应具有比较高的工作效率,以便尽快发现问题。

中国目前的外部监管体制是中国人民银行和审计机关联合监管,已初步建立起了一套法规制度,内部稽核制度正处于加强之中。但比之发达国家,我国的稽核监管体系及制度等还相差很远。如何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吸收教训,改革和完善现有制度、政策,以确保金融体系稳定有效地发展,提高金融效率,仍将是一个严峻的任务。

原作者:刘振亚 姚文雄

现代商业服务业 篇10

关键词:旺季产品,市场营销,科学发展观,竞争力

现代商业银行“旺季产品营销”作为各级银行机构发展业务的经营策略, 2009年从初级价格战、简单产品营销转至组合联动、捆绑营销, 短期内对促进银行业务快速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从长期来看, 必须把“旺季产品营销”统筹于银行经营战略规划之中, 提升于服务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之中。

一、现代商业银行“旺季产品营销”的特点

一是产品同质化、集中度较高。现代商业银行旺季产品营销战主要集中个人理财产品、银行卡、网上银行三大产品。个人理财产品主要集中在黄金债券业务, 银行卡产品主要集中在信用卡、理财卡业务, 电子银行主要集中在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转账汇款方面。

二是优惠范围升级、产品赠礼具体化。不少银行为了鼓励消费者使用电子汇款, 推出了不少优惠折扣活动在电子转账汇款上打折优惠更为明显。农行曾推出“e转账”网上办理异地转账、漫游汇款、跨行转账, 可享受柜面汇款手续费最低4折的优惠;建行推出“速汇通”业务, 对普通客户汇款手续费由全价改为5折、潜在客户8折改4折、优良客户3折改1.5折。优惠范围也包括柜台、网上银行转账等。

现代商业银行对不同业务实施办业务免年费、送礼品、积分抽奖、比例优惠等大型商户经常采用的促销措施, 农行依据金额、积分和排名相赠数码单反相机或品牌手机;建行赠礼涵盖房贷、黄金、信用卡、电子银行业务四个方面, 并将具体奖励条理化。

三是产品具有联动、捆绑一体化。工行把网上银行与保险业务、黄金业务联动一体。与太平人寿联合, 通过其网上支付购买太平得意还本计划保额为50万可获5克纯黄金的新年大礼;与泰康、平安、人保等保险公司联合, 通过网上支付购买其保险产品, 均有机会获得其保险优惠与礼品赠送。

中行推出了办借记卡送保险的业务。上半年凡在中国银行境内各网点新开户长城借记卡并缴纳全额年费的客户, 为其投保累计保额达14万元的公共交通意外伤害保险。

建行首次把住房金融与个人信贷业务纳入节日促销序列。通过联动营销方式, 分段实施“贷款有礼”和“推荐有礼”活动, 不断扩大客户市场。

二、现代商业银行“旺季产品营销”的实质

一是“旺季产品营销”表面上是商业银行产品间的竞争, 但实质上是价格战的升级和深化。因为价格战本质是市场经济中自由竞争的结果。“旺季产品营销”最明显的就是产品同质化, 产品同质不仅体现在传统个人类产品, 还有新业务产品, 部分产品体现费率的变动和利率的浮动。产品同质化导致现代商业银行竞争日趋激烈, 使得银行产品显得供过于求, 迫于产品销售压力, 各家银行才会采取价格战略去占有市场谋求发展, 争取更多的客户市场获取最大收益。

二是“旺季产品营销”本身是产品服务战竞争的体现, 但服务背后更体现客户资源的争夺战。服务是现代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现代商业银行技术的信息化、服务的个性化等要求金融产品必须不断创新, 与不同客户的需要服务相适应。随着价格逐渐逼近成本, 为扩大利润市场空间, 现代商业银行纷纷优化产品服务功能和产品创新, 整合技术平台, 推进经营转型, 主动掌握同业信息, 努力打造竞争品牌和服务优势以获取高端客户市场。

三是“旺季产品营销”活动是现代商业银行短期经营战术与长期经营战略的对立统一。从科学发展观角度看, 现代商业银行围绕经营效益谋发展, 既要重视利润的规模数量的增长, 更要重视利润的结构和质量的提升。“旺季产品营销”的短期战术主要表现在突击完成某些经营指标, 尽管会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银行业短期内比拼降低总体利润水平, 但“一年之计在于春”, 黄金周等节假日又是产品综合营销的集中期和新产品推向市场的“试金石”, 也是银行综合产品的相互展示和比拼学习的平台;但长期战略来看, 同业竞争中虽然着眼以客户中心的经营策略, 但短期银行内部产品间的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改进技术, 优化流程, 才能更好促进国内银行业的优胜劣汰和整体提高。

三、坚持科学发展观, 做好统筹规划, 提升市场竞争力

(一) 坚持长期服务战与短期价格战的统一。

在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 短期利益主要体现为当期的产品的销售和眼前的任务收入完成, 长期利益主要体现为客户对银行服务的长期忠诚度和价值创造。作为服务性行业窗口, 现代商业银行必须坚持“与客户共创价值”的理念, 以优质的产品、高效的服务, 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个性化、知识化和综合化的金融需求;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实体, 现代商业银行要在长远战略目标的统领下, 努力构筑良好的业务发展模式, 积极开发新的增长领域, 针对不同客户类型采取不同服务模式, 以吸引更多的客户, 并让已有的客户创造更多的价值;作为科学发展观的践行者, 现代商业银行的短期利益都必须服从服务于长期利益, 更好贯彻总体经营策略, 通过产品同业对比, 及时反馈汇总信息, 更好改进产品, 提高客户满意度, 提升服务竞争力。

(二) 做好零售网点转型硬实力与软实力的统一。

2008-2009年现代银行网点竞争突出于业务经营转型, 零售网点转型的硬实力主要在于电子渠道、自助设备、网点标准化建设, 网点智能分区和理财引导已成为现代商业银行网点差异化服务的重要体现。未来银行业竞争要做好零售网点转型的硬实力与软实力的统一, 必须加强客户经理、理财经理队伍建设的软实力, 积极构筑“网点+电子渠道+客户经理+自助设备”的“四位一体”的交易平台, 实现网点传统渠道为主向新兴交易渠道转变, 实现金融服务全面向标准化、精细化、差别化服务转变。

(三) 做好个人业务产品和对公业务产品创新发展的统一。

调整产品销售策略, 不断保持创新, 两会已明确“扩内需保增长”的经济方针, 要抓住宏观调整有利时机, 做好产品转换, 多代理理财组合产品。在抓好个人业务产品的同时, 要加强对公产品 (理财、信贷类) 的创新突破。09年中小企业支付高成本融资需求不减, 中小企业信贷产品相比于房贷、信用卡、信托理财等个人理财产品竞争激烈的“蓝海市场”, 应针对中小企业开发设计新的产品, 努力创新打造“红海市场”中小企业信贷品牌, 提高信贷类与理财类的组合创新水平, 从而有效吸引客户, 从而为争取代发工资业务、网上银行、银行卡等个人业务以及中高端客户市场做出积极的贡献。

(四) 做好“贴近服务”与“创新服务”的统一。

不论个人业务产品和对公业务产品销售都要做到贴近市场, 贴近客户, 贴近网点, 贴近同业的“四贴近”服务。贴近市场, 先于市场作出反应, 及时主动调整销售策略;贴近客户, 开展全程服务, 动态管理, 把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客户;贴近网点, 为一线提供全方位的系统支持和转型服务;贴近同业, 及时掌握个人和机构产品的卖点和异点, 改进产品设计, 突出特色, 获取良好的价格卖点, 在竞争中有效参照、取得主动、赢得优势。

目前旺季产品营销大多数金融机构产品雷同化、大众化, 而高端化、特色化创新则少, 解决这一现实问题, 必须做好“贴近服务”与“创新服务”的统一, 在“贴近”服务的基础上组织团队开发研究新产品, 量体裁衣, 不同客户群体开发不同产品, 例如:在中小企业信贷方面, 工商银行浙江省分行率先推出“商贷通”、“网贷通”;光大银行推出经营户联保业务, 市场内多家企业通过抱团担保及引入风险保证金方式取得银行的综合授信;其他银行针对超市供应商设计的“超前贷”、与百货业合作开发的“百货贷”、与各大三甲医院合作的“药商贷”、为外贸出口小企业设计的“速退贷”等。在信用卡方面, 建行发行“汽车卡”, 在整合双币种信用卡的所有功能基础上, 与高端客户增值服务融为一体, 巧占区域车族中高端客户。因此, 现代商业银行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统筹规划, 加大金融创新力度, 做好差异化服务, 确保新产品的服务营销到位, 更好满足优质客户差异化需求, 有效提升客户价值创造力。

参考文献

[1]、谢光, 银行产品营销创新全攻略。现代商业银行, 2005年第7期

[2]、刘建, 郭建, 营销高端客户的谈判策略, 建设银行报> 理 论 >2008年第2441期第三版7月11日

上一篇:剩余收益理论下一篇:重庆西山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