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组织学十篇

2024-09-11

人体解剖组织学 篇1

(一) 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加强师生互动

在理论课堂教学中, 学生无法直接接触到人体标本或模型, 只能通过课本上大量的黑白图片来认识人体内部各个系统器官组织的形态结构, 且大体形态和微观结构之间过渡比较突然且抽象, 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照本宣科, 或使用有限的静态挂图均较难在比以往压缩了大量课时的情况下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为此利用网上资源和多媒体软件, 如Flash、Authorware、Powerpoint等制作高质量多媒体课件来直观动态地呈现教学内容。例如在讲授骨骼肌一节内容时, 骨骼肌是个完整的器官, 它由很多肌束组成, 每个肌束由很多肌纤维组成, 每个肌纤维由很多肌原纤维组成, 每条肌原纤维又由很多肌丝组成, 肌丝分为粗肌丝和细肌丝, 骨骼肌的收缩和舒张实际上是粗肌丝和细肌丝之间发生了滑动的结果, 这是由大体形态结构向微观结构过渡的几个不同层面, 将不同层面的过渡突然的图片制作成连续的直观形象的动态过程展现给学生, 这样就大大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学生学起来也感到更容易。另外, 在制作多媒体课件中, 利用不同的图标为学生明确课堂重点、难点和疑点, 并在各章内容里加上课堂练习题;或者将课件直接连接到网络上, 让学生通过网络与老师沟通, 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分清主次、掌握重点、难点, 也加强了师生之间的联系,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 采用问题法、比较法教学, 加强师生互动

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 创设情景, 引导学生学会横向比较或纵向比较, 自己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在讲授课程中常运用列表比较归纳总结法。例如在讲授基本组织中的上皮组织一节时, 教师首先提出问题:上皮组织有哪几种类型、各种类型的上皮组织的细胞形态如何、这几种类型的上皮组织主要分布在人体的哪些部位、它们有何功能、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特殊结构有哪些等, 引导学生就这些问题列表比较。列出表格以后, 教师进一步提出诸如这几种类型的上皮组织命名的依据是什么、总结出上皮组织的基本特点等总结性问题, 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最后老师进行补充点评, 使学生深刻掌握该节的主要教学内容。这种由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学会运用列表比较初步掌握基本知识点→进一步提出问题→归纳总结自己得出结论→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的教学模式,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又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 促使他们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学习;既使学生明确课堂重点难点, 有助于学生把握事物特征, 提高他们的概括取舍能力, 又掌握了一种好的学习方法, 从而达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目的。

(三) 重视实验课教学, 加强师生互动

实验课是生命科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而且可以培养其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提高实验课的教学效果, 师生互动教学在实验课教学中也成了教师运用的必要手段。

1. 运用师生身份互易的互动教学方式, 加强实验课中的师生互动。

师生身份互易是师生互动教学的一种方式, 即师生互易角色, 学生做教师登台讲课, 教师换作学生听课。例如在讲消化系统的大体解剖一章实验课时, 虽然实验难度小, 学生可以自己完成, 但观察的内容相对较多, 如何加强学生对所观察内容的记忆, 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应先让学生预习本章实验内容, 上课时给每个小组配一套标本或模型, 各组学生对照课本自己观察标本或模型、互相讲解讨论, 在2个学时内将本节内容学完, 在最后1个学时内, 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学生代表本组随机讲解该节部分内容, 所有的小组轮流讲完以后, 由他们围坐共同讨论点评, 评出优、良、中、差作为实验成绩考核的一部分。在这种教学过程中融师生身份互易和讨论式互动教学模式于一体, 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又使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等教师综合 (下转第167页) (上接第150页) 技能得到了训练,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2. 推行自主式教学法, 加强实验课中师生互动。

例如在血涂片的制作实验中, 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血涂片的制作过程。学生提前预习实验内容, 课堂上老师不再做演示, 学生自己动手制作, 结果失败的人很多, 此时老师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原因, 他们会再次对照课本, 回想自己的操作过程, 分析得出失败的原因有很多, 例如拿玻片的手法不正确, 导致涂片中断;血滴过大或过小、推片与玻片的角度过大或过小、推片速度不均匀等均可导致涂片薄厚不均;缓冲液与染液的比例不当导致染色过深或过浅等最终都会导致血涂片制作失败。在此过程中, 首先给学生一次失败的机会, 让学生体验一下失败的滋味, 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去发现问题, 分析原因, 然后解决问题, 老师起着引导作用, 学生充当主角, 一切问题都由学生自己来解决。这种提前预习→学生动手操作→结果失败→在老师引导下对照课本发现问题→分析原因→解决问题的自主式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了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优势, 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问题、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

(四) 关于开展师生互动教学的思考

为进一步加强师生互动教学的开展, 高校教师必须进一步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完善, 必须加强师德修养, 优化知识结构, 改变教学内容, 革新教学手段, 不断学习, 提高自身能力素养。当然, 推行教学改革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精力和代价, 需要建立激励教师积极投身教改的奖励机制, 才能保证教学改革顺利进行。

摘要:针对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课程基础知识点多、内容杂、连贯性差、过渡比较突然等特点, 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和实施师生身份互易等营造师生互动效应, 探讨提高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教学效果的方式和途径。

关键词: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师生互动,多媒体课件,师生身份互易

参考文献

[1]林晨, 胡巢凤, 江振友.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性[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基础医学教育版) , 2003, 4.

[2]张军.互动教学的设计与实践[J].保定示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 1.

[3]张朝毅.实施素质教育, 加强高校教师互动[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4.

人体解剖组织学 篇2

1 人体解剖学的学科特点

人体解剖学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8个字:位置、形态、结构、功能。学好这8个字, 也就掌握了解剖学。然而, 人体结构的复杂性, 使得解剖学内容繁杂。人体解剖学的学科特点:内容多;难点多;学习内容相似点多, 名词繁多 (医学名词1/3来自人体解剖学) [1], 难学难记, 易忘。

2 人体解剖学记忆方法

2.1 构建框架———整体记忆法

笔者认为人体解剖学教学应把握以下几点: (1) 人体解剖学在医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 人体解剖学的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 ; (3) 学生对人体解剖学具有的基本感性和理性认识。

为学生构建人体解剖学的整体框架, 帮助学生树立人体的四级结构、七大部分、九大系统的整体观念。即:人体由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四级结构组成, 分头、颈、背、胸、腹、盆会阴、四肢 (上肢和下肢) 七大部分;有运动、消化、呼吸、泌尿、生殖、脉管、感觉、神经、内分泌九大系统[2]。使学生认识到九大系统既相对独立, 又相互联系, 如男性生殖系统和泌尿系统有共同的通道, 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借助咽相通等。其目的是帮助学生迅速构建人体解剖学的整体框架, 了解人体各系统的基本关系。通过上述教学和指导, 学生大多能在较短时间内对人体解剖学树立整体观念, 并为后续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2 分散知识———模块记忆法

有位马拉松运动员曾说过:“把赛道分为多段, 每用力跑完一小段, 再去用力跑下一段, 一直只想着跑一小段路, 而不是想还有几十公里要跑, 就不会感觉太累。”[3]人体解剖学的学习也一样:如果要求学生把解剖学课本背下来, 绝大多数学生都没有信心;但如果要求学生半小时把几个名词解释背下来, 相信大多数学生都不觉得困难。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时, 应把大的知识点分割成若干个小模块。这样, 学生仅是对个别知识点进行记忆, 感觉难度小了许多, 从而增强了其自信心。教师教学时应制定难易适度的课时目标, 安排各教学模块, 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以求在第一时间让学生尽可能地掌握所学知识。如在教授绪论时, 先提出授课的重点一:人体解剖学的概念———“用刀切割标本, 用肉眼进行观察。”在此基础上拓展知识, 根据观察方法的不同分为局部解剖学 (按部位) 和系统解剖学 (按系统) [2]。随即展开重点二:人体解剖学方位术语。通过语言和身体示范, 尽快让学生明白:上与下, 前与后, 内与外, 浅和深, 内侧与外侧, 近端与远端的关系[2]。这样做, 既能精简教学模块, 降低记忆难度, 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又能激发其学习兴趣, 形成一个良好的开端。

2.3 运用记忆规律———重复记忆法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 人的记忆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并与刺激的强度有关[3]。因此, 在引导学生接受信息时, 充分运用学生选择性知觉吸引其注意力, 先把重要的刺激信号传递给学生, 引起瞬时记忆。然后恰当把握复述策略, 协助学生把瞬时记忆转为短时记忆, 再通过课余的复习指导, 帮助学生把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3]。比如在教授胸骨角时指出, 它平对第二对肋是进行肋骨计数的体表标志。并向学生演示临床医生在进行体格检查时, 如何运用胸骨角进行定位。同时让学生复述胸骨角的概念 (胸骨柄与体的连接部略向前突出构成胸骨角) 。让学生在自己身体上扪到胸骨角。学生在进行复述和触摸胸骨角的同时, 知道了胸骨角的位置, 记住了胸骨角这一概念。在进行一段时间的学习后, 教师最好带领或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 通过知识重现, 加强长时记忆, 巩固掌握的知识;合理布置作业, 定期对所学知识进行测验。这些方法运用了反复刺激、强化记忆的功能。

2.4 编撰顺口溜——快乐记忆法

笔者在人体解剖学教学过程中, 常把许多难以记忆的知识点, 以顺口溜的形式指导学生记忆。如十二对脑神经, 运用顺口溜:“一嗅二视三动眼, 四滑五叉六外展, 七面八听九舌咽, 迷副舌下十二全。”使学生记忆脑神经时不会感到困难和枯燥。又如手皮肤感觉神经范围 (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 可以这样记:“手掌正中三指半, 剩下尺侧一指半;手背桡尺各一半。”顺口溜记忆法让学生在复述知识点时易上口, 易记忆, 忘得慢。

2.5 分类比较——对比记忆法

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常把一些相似和易混淆的知识点归纳在一起进行对比, 既可发现其不同之处, 又可针对性地把易混淆之处指出来, 从而更好地进行对比和记忆。在讲男性尿道的3个狭窄时, 结合以前所学知识, 把男性尿道、输尿管和食管的3个狭窄列表比较 (见表1) 。

通过列表比较, 学生可发现3个管和3个狭窄的相似之处与区别, 避免学生运用知识时相互混淆。再如, 心脏左房室口是二尖瓣, 右房室口是三尖瓣;左肺二叶, 右肺三叶。记忆时找出两者的相同点为“左二右三”, 就记住左肺分二叶, 右肺三叶;左房室口是二尖瓣, 右房室口是三尖瓣。

2.6 结合自身——实体记忆法

学习人体解剖学时, 个人自体是一个很好的标本。笔者和学生开玩笑, 考试时数自己的肋骨, 不会被认为作弊。人体的许多体表标志可在自己体表扪到。在指导学生记忆时, 充分用好自己的身体进行直观记忆, 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记忆人体解剖学姿势时可边描述边做:“身体直立, 两眼平视前方, 双手自然下垂于躯干的两侧, 掌心向前, 双脚并拢, 脚尖向前。”[2]学生在复述的同时完成这一动作, 就会学得轻松、记得牢。再如麦氏点 (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点) 在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点, 首先教学生扪到髂前上棘, 与脐连线, 中外1/3定位麦氏点[1]。并对学生强调阑尾炎发作时, 麦氏点是进行体格检查和阑尾切除术定位的重要标志。人体解剖学中可采用这种记忆法的知识点较多, 可以充分运用。

2.7 运用教具———形象记忆法

挂图、模型、标本等直观教具具有形象直观, 直接展现重要知识点, 针对性强, 容易引起学生注意, 使其集中注意力等优点[3]。我们在给学生介绍端脑 (大脑) 时, 在挂图上指出各大脑沟、回的名称, 再让学生触摸模型。利用模型突出的特征找出具体的各大脑沟、回, 观察标本, 寻找标本和模型的相同之处, 在模型突出特征的引导下, 更好地理解标本, 从而认识端脑。人体解剖学安排有大量的实验课, 要求学生上实验课时, 充分应用挂图、模型、标本, 以加强形象记忆。

2.8 绘制简图———直观记忆法

人体解剖学中, 常用大量挂图来标明人体各器官的形态和毗邻的位置关系。记忆时如果单纯用文字进行描述, 不但会增加记忆的量, 还易犯条理不清、位置混乱的错误。我们采用画图记忆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画草图, 可以记忆具体器官的形态及其表面的特殊标志, 同时理清条理, 注重细微差别。比如, 在记忆人的动脉血管时, 很多学生对主动脉弓上的三大条分支易混淆。如果亲自在纸上画一画主动脉, 再画出三条大分支, 从右向左依次为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 这样就可记忆清楚。再如人的体表标志线:前正中线、胸骨线、锁骨中线等, 可以在一张画有人的草图上画出并标明, 这样更形象、易懂、好记。

2.9 应用多媒体———综合记忆法

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网络的普及、智能手机的大众化, 多媒体技术为解剖学教学提供了一条更为有效的途径。采用电子文档和电子图谱, 用直观、简洁、立体的图片进行人体解剖学各部分的教授, 从视、听双方面强化信息, 展现清晰的思路, 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运用动画展现跳动的心脏及各腔的血流模式, 辅以文字描述, 形象、直观, 学生印象深, 记得牢。

3 小结

综上所述, 在人体解剖学学习中, 整体记忆法建立框架, 突出重点, 弄清知识的内在联系;模块记忆注重分割, 量化知识, 抓住具体的知识点;对比记忆关注知识点的相似与区别;形象记忆展示解剖的立体图形;电子技术集所有记忆方法于一体。多种记忆方法的灵活运用, 能帮助学生迅速掌握知识, 提高学习效果。

摘要:在学习人体解剖学过程中, 运用顺口溜、对比、形象、多媒体辅助等记忆方法, 对学生提高记忆能力, 迅速掌握解剖学知识有较好帮助。

关键词:人体解剖学,记忆方法,整体记忆法

参考文献

[1]柏树令.系统解剖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

[2]邢贵庆.人体解剖组织胚胎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5.

人体解剖组织学 篇3

【关键词】数字化教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传统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R-4

0.引言

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的普遍使用,使人们进入数字化时代,当前数字化技术已经深入各个领域。在医学教育过程中数字化教学被逐渐采用,通过引用数字化技术在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的教学应用过程,让教学模式变得科学、合理、有效。较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讲有效的改善了因课时不足或强度依赖教师的状况,创造了医学教育的新面貌。

1.传统教学在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1.1课堂教学标本短缺

传统的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课堂讲解为主,结合相应的结构图形、实验标本及解剖标本的辅助工具等多种元素进行辅助教学,然后通过对教学尸体的解剖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在人体解剖教学过程中尸体标本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工具,然而因尸体标本数量有限,大多数医学院校的教学尸体标本严重缺乏,因此教学尸体标本供应不足严重影响了人体解剖学的教学质量。

1.2实体教学标本的处理对学生健康状况的影响

实体教学标本在进入课堂前,要经过多道程序来进行甲醛处理,处理后的标本携带大量致癌性物质甲醛,因甲醛是一种刺激性强且易挥发的有害物质,老师和同学在课堂标本操作过程中不断吸入大量的甲醛,对学生及老师的身体健康产生了严重威胁。部分学生或老师还会因承受不了甲醛刺鼻气味,在进行标本演示时选择远离标本,或因气味太强而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操作过程中,这些因素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了严重的影响【2】。

1.3造成不可逆转的资源破坏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缺乏对人体整体结构的全方位了解,造成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进行盲目切割,不但达不到教学目的,还破坏了教学标本,导致教学标本无法重复利用,对不可再生资源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

2.数字化教学在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教学应用中的优势

2.1在全面了解人体结构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效率

在数字化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虚拟的人体二维及三维图像,可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全方位的了解人体不同部位的结构状况,还可以将不同的结构图形进行放大、旋转、平移、分离、组合等不同的操作,让学生更加清晰的了解各个器官组织的空间结构,通过对整体与局部的比较分析,从而增强学生对人体各个组成部分的认知【2】。有效的减少了在教学尸体解剖过程中,甲醛对老师和学生身体健康造成的健康威胁,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

2.2緩解教学尸体标本短缺,减少资源的浪费

利用数字化技术展现虚拟的人体,不但可以将人体结构精确、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还可以有效的缓解教学尸体标本的短缺问题,通过数字化虚拟人体,根据课堂要求将虚拟人体进行切割成图形,通过立体、动态等不同形式展现切割图形,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虚拟人体无论在结构图的清晰程度、展现角度、器官组织的空间位置、内部结构等不同方面【3】,与教学尸体标本相比都有过之而无不及,从而有效的缓解了教学尸体标本的短缺问题。与此同时,学生通过对数字化技术虚拟人体的课堂学习,清楚的了解人体基本结构,在实验课堂尸体解剖操作过程中,可以进行准确的切割,对不可再生资源进行重复利用,从而减少资源的浪费,缓解标本资源紧缺现象。

3.数字化人体组织胚胎学教学切片库的应用对教学影响

3.1数字化人体组织胚胎学教学切片库的应用与传统教学实验室的对比

组织切片学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受到较多的限制:首先对于玻璃切片的制作过程相对繁琐,由于玻璃属于易碎品,所以在保存的过程的容易被损坏;对于需要特殊染色切片的标本,在保存过程中因自然环境的影响,造成不可避免的退色,给学生及老师造成观测困难,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误导学生,其次学生观察切片标本必须在标本实验室或实验课进行,因要想对组织的结构观察细致,就必须依靠专门的观察工具显微镜进行观察,这对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产生了极大的限制。再次多数切片显示的只是某个器官或细胞,学生通过显微镜不能快速准确的找到所学结构点,在一定程度上严重的影响了学习效率。通过数字化教学切片库进行组织学观察【4】,老师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快速进入教学主题,学生也可以快速准确的找到所学组织结构点,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2充分利用稀有标本,实现资源共享

由于医学院校实验室的标本都是珍贵的教学标本,学生观察这些标本受到实验室开放时间及容量限制,无法进行经常性观察。因此通过多媒体数字化技术【5】,将这些珍贵标本制作成图形库并上传共享,方便学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都能够随时学习。

数字化技术教学综合了图像、动漫、音频、视频等多种元素,通过不同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不再受时间及地点的限制,可根据自身状况选择自学进度,不但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还方便学生对已学知识的自我检测。

结语

数字化技术在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教学过程的应用,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还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了学生的课堂学习,进而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于晶.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教学方法改进[J].齐鲁护理杂志,.2011(24)

[2]催颜宏,吕会茹,秦万生等.针对专业特色进行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教学之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

[3]李海艳.人体解剖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运用研究[J]. 新校园(上旬). 2015 (12)

[4]冯笑玲.论人体解剖课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的好处[J]. 科技创新导报. 2012 (09)

人体解剖组织学 篇4

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是一门形态学学科,是研究正常人体结构和相关功能的科学,这几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要讲好这门课,要从以下这几个方面着手。

1、要重视实验教学

人体上有些骨性标志是摸得到看得见的,如枕外隆凸、下颌角、喉结、胸骨角等这些结构,我们可以在体表进行触摸辨认。但有些骨性结构是摸不到的,如肩胛骨的关节盂,椎骨之间的椎间盘,股骨上的股骨头和股骨颈等结构,我们就应该用实验标本来观察,让同学们动手触摸标本,从而使这些结构在脑海里留下印象,那么同学们就比较容易记下来了。有些肌肉结构也是看得见摸得到的,如胸锁乳突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三角肌、胸大肌、背阔肌、斜方肌和股四头肌等,我们也可以在体表进行直接的触摸辨认,但有些肌性结构是看不见摸不到的,如膈肌、髂腰肌、腰方肌和梨状肌等,像这些我们可以带领同学们去解剖实验室,利用实验标本来观察讲解,帮助同学们记忆。

人体有些器官是直接可以看到的,如眼、耳、鼻等,由于非常直观,所以它们的形态特点也就很容易掌握,但有一些器官位于体腔内,是看不见摸不到的,学生们学起来很吃力,如果在实验课上逐个把这些器官(心、肝、脾、肺、肾、胆囊、胰、胃等)的位置形态利用挂图、画图及标本的方式演(展)示给学生们,他们也就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就能较好的掌握了;还有些神经的走行,如坐骨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等,大血管的走行,如颈总动脉、肱动脉、股动脉、下腔静脉等,也是在体表无法看到的,我们可以在实验室的标本上亲自去触摸辨认,去感受,从而达到加深记忆的效果。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有有利于增强记忆

兴趣分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对事物本身感到需要而引起的兴趣,如同我们肚子饿了,然后对食物产生兴趣一样;间接兴趣是对事物或活动的将来结果感到需要,对事物本身并无兴趣。有些学生对解剖学中的枯燥内容不感兴趣,我们就要善于引导与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同学们懂得学习解剖学知识的重要性;如在讲课时我经常把书上的内容举成简单的与我们日常生活有关的小例子,或把它与临床知识和科普知识联系在一起,如讲感觉器的时候,眼球与眼副器,我把它与汽车联系在一起,眼球相当于汽车前面的风挡玻璃,眼副器好比清洁玻璃的辅助装置,(眼睑好比雨刷,眼睑腺的分泌物好比汽车前面的喷水装置喷出的水)当汽车玻璃脏了,雨刷与喷水装置共同作用,来不断冲刷一样。

如讲血液、淋巴,我会把他与AIDS联系在一起,讲骨的化学成分时,可以与青枝骨折与老年人的骨折做比较,讲大脑的时候,我会提到我们的大脑约有140亿细胞,储存的信息量超过全世界图书馆的信息量。这样把知识性、科学性与趣味性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从中悟到学习的乐趣,学习中会产生一种愉快的情绪体验,使记忆力产生良好的效果。

(2)、通过口诀形式让学生背诵,对增进记忆大有改善

口诀以诗歌形式出现,简洁明快,顺口押韵,有利于记忆,‘如12对脑神经’,一嗅二视三动眼

四滑五叉六外展

七面八庭九舌咽

迷走副神舌下全

‘全身各部骨的数目’

各骨数目分开记

记住位置就容易

脑面颅骨二十三

躯干总共五十一

四肢一百二十六

全身骨头基本齐

还有六块体积小

藏在中耳鼓室里

‘牙齿的萌出’

生后六月始萌发

一岁左右已有八

三岁以前要出齐

六到八岁换恒压

‘食管的狭窄及意义’

食管全长三处狭

异物肿瘤最好发

首在食管起始处

次于左支相交叉

三过食管裂孔处

测算距离到切牙

前两十五二十五

最末四十才到达

毕业后的学生仍可随口背诵,可见口诀对增强记忆的作用。

通过加强实验教学,培养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提高了本学科的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为学习其他相关学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10—1—13

人体解剖学教学思路的探讨 篇5

对于刚刚步入医学院校的学生而言, 人体解剖学是其接触最早的医学基础课程。学生对这门学科的掌握程度会对后续医学学科的学习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 人体解剖学的学习对医学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如何提高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过程中, 教学思路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打破传统教学思路中的简单性、单一性和局限性, 要学会多角度看问题, 注重学生感受, 善于联系临床, 使学生所学知识横向拓展, 做到理论与技能相结合, 以求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

在人体解剖学教学思路的设计过程中, 我们应着重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1 正确对待新生的两面性

人体解剖学是医学院校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它所包含的内容大大有别于学生之前学习的理化或文史类学科知识。大一新生对这门课程而言等同于一张白纸, 学生没有相关医学知识作为基础, 课堂上教师就不可能出现类似“正如我们在其他学科学过的知识一样”等等诸如此类的语言。学生对于抽象的专业术语听不懂, 临床的相关疾病不了解, 只能依靠通俗易懂的词语与贴近日常生活的相关疾病来给学生逐渐渗透, 这对教师来讲是个不小的挑战。但另一方面新生这张白纸对医学这个陌生的领域充满了好奇之心, 内心里容易产生探索的兴趣;当他们了解到一些常见疾病的病因、症状及治疗等相关知识时, 会有一定程度上的收获感到满足, 这种满足感与好奇心相辅相成, 使学生在解剖学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

2 重视第一堂课

如同人初次见面所留印象的重要性一样, 人体解剖学第一堂课的教学也十分关键, 这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总体印象以及兴趣。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照本宣科, 机械地讲述解剖学的分科与发展简史等等, 学生很有可能会产生昏昏欲睡的感觉, 或是对生涩的名词望而却步。因此在第一节课牢牢抓住学生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通过日常生活中浅显易懂的例子说明解剖学对医学各个专业的重要性, 如对于与解剖学关系最为密切的外科而言, 教师可以阑尾炎手术为例, 讲述医生首先要知道切口部位, 告诉学生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并让学生试着自己寻找位置;关于内科, 举例对于腹痛患者, 医生首先要了解腹部有哪些器官及其位置;药学相关专业需了解给药途径, 药物怎样到达患处;针灸相关专业在施针时如何避让相应神经和血管等等。从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例子中学生自然理解了人体解剖学的学习对于从事医学各个专业的重要性, 使其对今后的学习产生了一定的期待性。

3 不要忽视医学情操的培养

“教书育人”, 教师的职责不能仅仅停留在“教书”的层次。学生的情感培养也不可忽视。尊师重道, 对于解剖学这门特殊的学科而言, “师”不仅仅指的是讲台上教授课程的教师, 还包括实验室内的“无言良师”———解剖学标本。在每学期第一节实验课时举行感谢“无言良师”仪式, 在每年清明节时期组织学生为标本献花, 叮嘱学生遵守实验室纪律, 严肃学习态度, 使学生在思想上尊重这些标本, 内心里能够体会到捐献者的奉献精神, 坚定其努力学习的信念。

4 巧用教学设计

教师在对抽象难懂的结构进行教学时, 应充分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 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讲述女性生殖系统时, 教师可以人体为例进行描述:身体直立, 躯干比为子宫;双上肢向两侧伸展比为输卵管, 手中握的黑板擦可比为卵巢, 想象用布单从头顶盖下, 布单则为子宫阔韧带, 整个过程生动形象, 使学生过目难忘;讲述肛管的结构时, 可以手掌为例示意:手指比为肛柱, 手指根部比为肛瓣, 指间空隙比为肛窦, 指掌根部连线喻为齿状线, 手掌喻为肛梳。这些形象、直观、生动的教学方法的设计, 使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 学习的兴趣也就随之深厚起来。

5 定期开展临床讲座

每学期精心筛选几种与解剖学密切相关的临床疾病, 邀请附属医院或其他医学院校的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一线医生对学生进行临床疾病的相关讲座。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解剖学对于临床各个学科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当前医学疾病诊断、检查方法、技能操作及治疗方案等方面都有全面的了解, 有助于其走上工作岗位后尽快融入到角色当中。

6 适当运用PBL教学模式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是以自我学习和小组讨论为教学形式的一种教学模式, 是将相关学科恰当地组合, 提出问题作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让学生通过相关文献检索、查阅书籍以及与他人讨论等多种途径解决问题。

人体解剖学的教学过程中, 有一部分内容适合采用PBL教学法,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通过相互讨论,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这种教学法将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以案例方式联系在一起, 以疾病为主导, 缩短了基础与临床的距离, 使学生认识到只有在掌握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理解人体的生理机能及病理发展过程, 才能对疾病进行正确的诊断与治疗。PBL教学法能有效促进学生理解解剖、生理、病理、诊断以及临床其他学科之间依次递进的关系, 尽早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基础医学的重要性。

对于问题的选择, 腰椎间盘突出、下肢静脉曲张、门脉高压等案例都可以用来做PBL的选题。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相应器官的形态结构, 另一方面还可以拓展临床应用思维, 打破学科界限, 加强学生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7 结语

浅谈人体解剖学教学法 篇6

1 明确自我目标

俗话说得好:“万开头难”, 有一个好的开端, 就是成功的一半。要想唤起学生对医学的学习热情,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上好第一堂课是十分重要的。教师与学生第一次会面时的自我简介, 第一次课的讲学, 要给学生留下一个帮助他人成长、充满激情和积极向上的形象, 尤其要作到教学态度端正,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内容熟练, 语言严谨、幽默、目标明确, 解决问题机智准确, 教学思维活跃, 治学方法严谨, 力争使学生对自己产生认同和信任感, 进入“厚德载物”、“经世致用”之境界。

2 改革教学方法

2.1 巧妙运用“身体语言”

教师讲授的语言必须准确规范、通俗易懂, 观点正确、条理清晰、点面清楚、具有逻辑性, 前后连贯, 通过对医学术语通俗地解释, 把枯燥的专业术语讲出“生机”来。巧妙应用“身体语言”帮助教学, 包括面部表情、手形手势、坐姿、站势、步伐移动等, 其与有声语言一样, 是传递课堂信息的重要形式。如:讲到输卵管与子宫时, 可以身体直立, 双上肢外展, 五指散开朝向后内, 躯干代表子宫, 两上肢是输卵管及其各个部分, 这样既可简要说明输卵管的分布, 又可说明其与子宫的关系。又如:用拳腕和前臂表示子宫与阴道的关系, 这样, 学生很容易理解子宫前倾前屈的位置关系。再如:示范桡神经损伤的“垂腕”等[2]。巧妙运用“身体语言”教学, 能激发学生听课的兴趣, 加深学生对复杂问题的理解, 提高记忆效果。

2.2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现代电子教学仪器包括:多媒体、投影、三维动画制作的PPT、录像等, 课堂变得精彩纷呈, 丰富多彩, 世界再大也变小了, 课堂信息量增大了。其图文并茂, 色彩分明, 电教声光结合, 解说清晰, 视听强化, 学生的感觉是教师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本学科的资料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前沿动态, 而精心准备的形态学现代化教学课程, 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

2.3 正确指导学生实验

标本、模型与活体观察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方法, 可视为解剖学实验教学中的“法宝”, 值得实验指导教师的研究和探讨。活体教学, 是指在活体上认识人体结构, 通过触摸骨性、肌性标志提高对人体结构的认识, 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生动, 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记忆, 有利于以后的临床操作[3]。刚入学时, 尤其是女生对于初次接触尸体标本, 有恐惧而脏兮兮的心理, 害怕而不敢动手, 老师通过在理论课上的讲解, 身体力行动手触摸尸体标本, 正确示教, 分小组对结构进行观察、讨论, 加强了对内容的理解记忆, 使学生心悦诚服地跟着老师学, 同时也建立了和谐的师生友谊。

2.4 抓住基础医学与临床应用的契合点

解剖学是通往临床的桥梁, 与临床应用联系紧密, 只有掌握了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等基础医学课程, 将来才能更好地与临床操作技术结合起来, 为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医疗人材打下良好基础。笔者常利用临床案例督促、激发学生的学习, 如:讲述男性泌尿系统, 把男性尿道的3个狭窄、2个弯曲和临床导尿插管操作联系起来, 在掌握了男性尿道特点的同时, 也让学生理解了学好解剖学的意义及对将来工作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 在解剖学教学中, 应紧密结合专业特色, 引导学生积极向上, 科学应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不断探索、勇于创新, 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培养出合格的医疗人才。

参考文献

[1]熊怀林, 范光碧, 胡兴宇.在解剖学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质量[J].四川解剖学杂志, 2008, 16 (2) :65-66.

[2]段德金.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解剖学教学质量[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09, 27 (4增刊) :11-12.

人体解剖组织学 篇7

1 材料与方法

以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2008级临床医学和法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的系统解剖学期末考试试卷为材料。本次试卷共164份, 首先统计题型分布并进行试题的主客观性比较;其次将全部试卷按分数段计数, 绘制条图并制定出考试成绩频数表, 用SPSS13.0 统计软件进行正态性分布检验;再对全卷及各大题的难度和区分度进行计算比较;最后在高分组和低分组分别随机抽出30份试卷, 具体算出各小题的正确率或平均分数, 用每一小题的难度和区分度对试题进行优秀、良好、一般和差的评判。

2 结果

2.1 成绩总体情况

试卷满分为100分, 平均为72.22分, 标准差为18.47。最高分96分, 最低分3分, 全距高达93分, 变异系数为0.26 。不及格 (60分以下) 41人, 不及格率为25%。

试卷题型总体分布见表1, 试题的主客观性比较见表2, 其中单选题、双选题、填空题和填图题属于客观试题, 简答题和论述题属于主观试题。各分数段频数分布见表3和图1。用SPSS13.0 统计软件包对考试成绩进行正态性检验, P<0.01, 表明学生成绩呈正态分布。

2.2 试卷分析

主要考察试题的难度和区分度, 以此作为评价试题质量的主要指标

试题的难度与区分度。难度 (P) 指全部应试者中答对该题的人数, 也可也说是正确答案的比例或百分比。P值大小与试题的难易程度呈反相关, 即P值越大, 试题难度越小, 表明试题越简单;P值越小, 试题越难。试题的区分度 (D) 是指试题对被试者学习情况分辨能力的大小, 也是某道试题与本次考试整体之间的相关系数。区分度大的试题可以将不同层次的学生良好的区分开来, 而区分度过低则使成绩分布趋同, 无法达到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目的。本次考试全试卷及各大题的难度系数与区分度见表4。本试题的总体难度P=X/Xmax, X和Xmax分别为平均分和满分。各题型的难度计算用下面的方法:首先将成绩由高到低排序, 取27%的高分组试卷和27%的低分组试卷, 即各取44份, 按照D= (XH-XL) /Xmax公式进行计算, 其中XH和XL分别为高分组和低分组平均得分, Xmax为该题满分。

试题优良的评判。在高分组和低分组中分别随机抽出30份试卷, 用率法计算客观试题的难度, 用平均数法计算主观试题的难度, 得到每一小题的难度和区分度。根据难度适中区分度较大为优良试题的总思路, 对试题进行优良评判, 见表5和表6。

3 讨论

3.1 试卷的题型分布

从表1, 表2可见试卷的题型分布比较合理:在数量上, 覆盖面较宽的客观试题 (单选题、双选题、填空题和填图题) 占到86%, 对了解学生对大纲要求内容的掌握情况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主观题虽然量少, 单分值也占到了50%, 而且简答题、论述题分值分配合理, 减少了考试中偶然性对成绩的影响。

3.2 成绩分析

从图1和表3可以看出, 成绩主要集中在70~至90~分数段, 占频率的0.621;其次是50~至60~分数段, 占0.250, 而50分以下的仅占0.121。这样的成绩总体上代表了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

3.3 试卷分析

本试卷总难度系数P为0.72, 区分度为0.43, 从总体上看较为合理。从表4可以看出, 难度较大的是填空、填图和叙述题, P值均小于0.7;双选题P>0.8, 较易, 其余题型P值在0.7-0.8之间, 难度适中。区分度由大到小依次是填图题>填空题>叙述题>单选题>双选题>简答题。从区分度的角度看, D>0.4的优良题占到75%, D<0.2的差题仅占5%。综合难度系数与区分度来看, 难度适中而区分度又好的试题在50%以上, 因而是一份既有一定难度又有较好区分度的试题。

以上根据考试结果计算出的试题难度称为实测难度, 此外试题还可以有个预计难度。即出考题时由教育专家或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对试题通过率进行估计所得的数值。为了保证试题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具有良好的区分度, 我系通常由系上有资历的教授对试题把关, 以免出现试题过难或过易, 达不到考试的目的。

3.4 学生成绩呈正态分布的意义

本试卷由课程主讲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命题, 试题量适当、题型较丰富, 教学内容覆盖率达98%以上, 反映了本课程的主要内容与要求。学生成绩成正态分布, 首先说明考试题目难度适中, 70-89分的学生占到了45.7%, 90分以上的占17.1, 60分以下的占24.9%。试题不但将优秀的学生与中等的学生区分开来, 还将中等的与差的明确区分开来。同时正态分布也是符合正常人群智力分布规律的。但是, 大学生是经过高考选拔的相对高智商人群, 稍偏高分数段的偏态分布更能说明学生整体学习刻苦, 成绩优良。

3.5 建立科学规范的题库势在必行

多年来人们一直对应试教育产生的“高分低能”现象有所诟病, 呼吁素质教育的呼声愈来愈高。但是考试是被教育学理论和教学实践证明的一种检验学生学习状况的必不可少的有效手段。如何使考试脱离死记硬背的僵化模式, 向更多的考察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转变, 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 而科学规范的题库的建立将大大有助于考察学生的实际能力。与时俱进的将优良试题选入题库, 淘汰劣质试题, 使题库不断完善, 这既有利于将考察知识与考察能力相结合, 又有利于教师提高工作效率。

3.6 关于不及格率的问题

虽然本试卷从难度和区分度来看是一份较好的试题, 但是不及格的学生达到41名, 占到学生总数的25%, 显然有些偏高。这与大一新生刚从中学考入大学, 对大学课程的学习还处于适应阶段, 对解剖学课程无任何基础以及有些学生学习方法不当有关。为了避免学生平时学习不认真, 考试前突击复习取得高分数, 以及有少数学生虽然平时努力学习, 但是期末考试发挥失常导致的不及格, 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只占该门课总成绩的75%, 其它25%为平时成绩。包括考勤5分, 作业5分, 提问5分和期中标本考试10分。经过平时成绩的矫正, 不及格人数为20人, 不及格率为12%, 这是较合理的比例。

摘要:对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2008级五年制临床、法医专业系统解剖学期末考试试卷 (共164份) 进行了统计学分析, 结果考试成绩呈正态分布 (P<0.01) , 平均分为72.22分, 标准差为18.47分。整份试卷难度系数为0.72, 区分度为0.43。数据显示这是一份难度适中、区分度良好的试卷, 为今后期末考试出题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系统解剖学,试卷,难度,区分度

参考文献

[1]路明, 张晓田.组织胚胎学考试试卷分析[J].西北医学教育, 2002, 10 (1) :41.

[2]李凯丽.人体解剖学考试试卷分析与评价[J].医学教育探索, 2008, 7 (7) :679.

[3]杨文清, 郭克锋.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康复医学试卷分析与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 2009, 6 (8) :648.

人体解剖课直观式教学法的应用 篇8

一、明确运用直观教学手段的目的

直观性教学原则是人体解剖教学的重要原则。直观教学是提高人体解剖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但在具体的知识点上,教师运用直观教学手段的目的并不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并不清楚。我们在日常听课中经常会遇到如下情况:

1.为用而用的现象

直观教学手段列为课堂教学评价重要标准的做法,促进了直观教学手段的广泛运用,但随之产生的另一倾向就是为用而用。

2.应用不当的现象

直观教学手段应用不当的现象在医学教育人体解剖教学中普遍存在,原因之一是所选的知识不恰当。一堂课中直观教学手段的运用并不是无所限制的。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手段的选择自然应依目的而定。众多的方法各有特点,如果选择不当,就难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时还会弄巧成拙,出现败笔。

3.干脆不用的现象

由于对直观教学手段运用的目的性不完全清楚,对直观教具的性能认识不足,具体操作不熟练,对教材需要运用直观教学手段的知识点研究不透,所以对较多人体解剖教师来讲,在日常的教学中更多是不使用直观教学手段,或选其最简便、最熟悉的使用。

二、明确直观教学手段的功能

人体解剖课堂教学采用的直观教学手段除语言、操作实践直观外,主要是教具直观。今天随着现代化的进展,运用多种现代化电器声光设备进行教学,以加强视、听、练直观效果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正日益普及,成为一种新的综合性直观教学手段。

1.直观教具

直观教具从性质上可分为形象性直观和逻辑性直观两类。

形象直观是使学生通过具体形象的感受。通过形象直观使一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人体解剖知识概念具体化,透过现象看本质。

逻辑性直观反映的不是劳动对象的具体形象,而是合乎逻辑以各种符号象征性地表达操作对象、劳动产品的形成过程。逻辑性教具包括符号式教具(如图画、图解、图示等)和文字式教具(如板书等)。

2.多媒体教学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具有将信息处理范围空间扩展的能力,可以极大地丰富信息的表现力和增强动态效果,能把许多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把复杂的事物简单化,把时间过程缩短或拉长,把空间距离变近或变远,可以在操作中任意地暂停重放、放大扩展,把微观的事物放大,把宏观的事物缩小。可以随意放大定格某一画面,或自由任意重现某一部分内容,让学生反复观察、深刻理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不论是传统的直观教学手段,还是多媒体教学手段,在选择时都要遵循以下原则: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形成人体解剖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有助于人体解剖知识的巩固,总的原则就是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三、讲求直观教学手段的最佳使用效果

教学追求最佳教学效益,直观教学手段也存在一个最佳使用效果的问题。在教学中,影响直观教学手段发挥最佳使用效果的因素很多,以下几方面的因素尤为重要:

1.知识的特点

教材中知识点尽管大部分都要仰仗直观教学手段的辅助才能输送给学生,但各个知识点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其直观教学手段的要求并不一致。

2.现实条件

目前,我国各地的教学发展不一,有的地方多媒体设备已进入课堂,有的地方则仍然是一支笔、一本书,极少量的挂图。教师的条件也不一样,有的教师善讲;有的教师善画;有的教师善于使用直观教具;有的教师善于操作实践。讲求直观教学手段的最佳教学效果,必须考虑这些条件,才能扬长避短,殊途同归。

3.使用的藝术

即使上述几个因素都考虑得很好,也不一定能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这里还有一个使用艺术的问题,即何时用,怎样用,尤其是用什么样的语言把直观教具和正常教学、操作练习连在一起,使其浑然一体,也是我们必须研究的。

总之,在人体解剖教学中准确、适时、有效地利用形象直观教学手段是教学本身的需要,是培养学生形成能力、发展思维的需要,是教学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国际著名解剖学家Moor说过,21世纪的解剖学教室应当成为一位积极热心的引导者,鼓励他的学生从解剖学方面思考,怎样用解剖学的内容去解决临床问题。

(作者单位 吉林省洮南市职业教育中心)

第六组人体解剖总结 篇9

指促进超滤的动力和对抗超滤的阻力之间的差值·有效滤过压在组织液生成和回流中,以及尿液生成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血浆从毛细血管滤过形成组织液的动力——有效滤过压 在尿液生成过程中,动力包括肾小球毛细血管静水压和肾小囊内超滤液胶体渗透压。阻力包括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的血浆胶体渗透压和肾小囊内的静水压。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静水压+囊内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因肾小囊内超滤液中蛋白质浓度极低,故在正常生理下,囊内液胶体渗透压可忽略不计。也可直接表达为: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38.血管升压素

血管升压素(VP)就是抗利尿激素(ADH),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作用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主要作用:

1,血浆渗透浓度改变。(大量发汗,严重呕吐腹泻等机体大量失水可刺激下丘脑分泌vp加强对水重吸收,大量饮水后,又会导致vp分泌减少,尿液增加)2,循环血量改变

循环血量过多左心房扩张刺激容量感受器冲动经迷走神经传入中枢抑制下丘脑垂体释放vp引起利尿排出多余水分血液减少,血液过少时发生相反反应,此外动脉血压升高可刺激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抑制vp释放心房钠尿肽可抑制心管紧张素II则可刺激分泌)

(总结为是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促进水的吸收,是尿液浓缩和稀释的关键性调节激素。)

一、简述肾小体组织结构特点与原尿形成的关系? 与形成原尿形成相关的组织结构如下:

单位是肾的结构与功能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两部分组成,肾小体是滤过血浆形成原尿的结构。肾小体呈球形,由血管球和肾小囊构成。

1).血管球:是肾小囊中一团盘曲的毛细血管。电镜下,血管球属于有孔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呈扁平状,胞质上有许多小孔,孔处无隔膜,基膜完整。内皮细胞表面的带负电荷糖蛋白,可对血液成分的滤过起一定的选择作用。由于血管球是界于出球、入球微动脉之间的动脉性毛细血管网,血管球内血液压力高于肾小囊腔内压力,故可使血管球内的水和其他小分子物质滤过入肾小囊腔内形成原尿。血管系膜连接于血管球毛细血管之间,由球内系膜细胞和基质构成。球内系膜细胞,形态不规则,为特化的平滑肌细胞。其主要功能是:①合成基膜和系膜基质;②吞噬和降解沉积于基膜上的免疫复合物,以维持血管球的正常滤过功能。系膜基质在血管球内起支持和通透作用。

2).肾小囊:是肾小管起始部膨大凹陷而成的杯状双层囊。肾小囊的外层,为单层扁平上皮。肾小囊的内层细胞,称足细胞。足细胞的许多次级突起互相嵌合成栅栏状,贴在毛细血管基膜外面。次级突起之间的裂隙,为称裂孔,孔间覆盖有裂孔膜。

3).血管球基膜较厚,包在内皮的外方。电镜下,基膜分三层,中层厚而致密;内、外层薄而稀疏。基膜的主要成分共同形成分子筛,在血液滤过中起关键作用。

有孔毛细血管内支、基膜和足细胞裂孔膜三层结构组成滤过膜,或称滤过屏障,对血液内物质有选择通透作用。

二、糖尿病患者为什么会出现糖尿和多尿?

①现糖尿是因为血中葡萄糖浓度超过了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正常情况下血液在形成原尿后其中的葡萄糖完全被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而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绝对缺乏或者胰岛素抵抗,使血中葡萄糖浓度升高,就是血中葡萄糖太多了,超过了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吸收能力,所以有尿糖表现.②尿量增多是因为尿中糖增多,使尿的渗透压升高,使水由组织间隙向肾小管扩散,使尿量增多.通俗地说,是因为尿的浓度太高,机体要降低尿的浓度,必须要多些水使尿浓度降低,所以尿量就增多.40.脑脊液及其循环,循环出问题的原因是?如何预防?

脑脊液:是充满于脑室系统、脊髓中央管和蛛网膜下隙内的五色透明液体,其功能相当于外周组织中的淋巴,对中枢神经系统起缓冲、保护、营养、运输代谢产物以及维持正常颅内压的作用。

脑脊液循环:脑脊液由各脑室脉络丛产生,依次经侧脑室、室间孔、第三脑室、中脑水管和第四脑室,流入蛛网膜下隙。然后,脑脊液再沿蛛网膜流向大脑背面,经蛛网膜粒渗透到硬脑膜窦(主要是上矢状窦)内,回流入血液中。

脑脊液循环受阻的原因:一般是在在第四脑室以上受阻,使脑脊液流入蛛网膜下腔(或小脑延髓池)的通路发生障碍。

预防措施:1.血压保持稳定 2.血糖、血脂控制在正常范围3.不抽烟、不喝酒 4.合理安排工作,注意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41.突触的结构及分类

结构:

经典的突触通常指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细胞之间相接触和联系的部位。一般将给出信号的神经元称为突触前神经元,其轴突末梢的轴浆内,有含神经递质的囊泡,即突触小泡;接受信号的神经元称为突触后神经元。如图1所示,一个经典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突触前膜为突触前神经元的轴突末梢膜,即突触小体膜;与突触前膜相对的另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突起的膜称为突触后膜,其上分布有与神经递质结合的受体及离子通道;两膜之间为突出间隙,约20~40nm。分类:

人体解剖组织学 篇10

一、人体解剖学进行高效教学的必要性

人体解剖学在医学基础课中占着重要地位, 这门课是每个专业都要必学的内容。所以, 选着好的教学方法对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 也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但是在其他学科中, 如美术、音乐、体育等专业也需要学习人体解剖学, 也是他们的必修专业课程之一。在现代医学越来越发达的情况下, 人体解剖学课程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认识到, 也引起了人们更大的关注。作为必修课同时又是启蒙课程的人体解剖学, 知识点庞杂, 名词术语繁多, 描绘词语多, 这无疑增加了学生学习难度, 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如何让有效的45分钟课堂高效, 这就需要教师做好课程的安排与设计。

二、人体解剖学高效教学的实现路径

(一) 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教师在课程设计中要多多利用各种标本、模型、图片等直观教学用具, 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直观感受中理解知识要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触摸标本、模型说出知识点, 让学生参与讨论, 发挥学生课堂的主观能动性。一般来说, 学生的表现欲还是很强的, 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 点燃学生课堂的热情, 让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做好点拨与引导。这样的课堂充满活力,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点。因为人体解剖学知识点多并且琐碎,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 让学生自己通过利用标本、模型、图片等直观教学用具来了解知识点的核心内容, 让他们总结教学重点和难点, 把教学的一些教学任务可以适当地教给学生, 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学会放手, 要信任他们, 教师做好引导, 学生会回报给你一个惊喜。

(二) 重视多媒体教学课件。人体解剖学概念多, 知识点多。如果能够很好地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体教学可以优化课堂结构。在教学中, 多媒体课件可以把知识点直观醒目, 清晰易懂罗列出来, 可以直观地把知识内容呈现出来, 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掌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也可以把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形象地展示出来, 方便学生记忆和掌握, 由于课件操作方便, 可以方便学生对学过的知识点进行回顾和温习, 并且重点部分也可以做出特殊标记来引起学生注意。同时, 多媒体课件可以提高教学的授课效率, 教师节省了大量板书的时间, 这样让45分钟的课堂内容容量变得更大。多媒体课件本身具备的声光色的特征又能激发学生参与学生的热情,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多媒体教学课件方便传递, 资源的共享可以让学生在课外的时间有效地利用课间重点学习掌握不太全面的内容。这种形式深受学生喜爱,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 有效利用慕课、微课实现“翻转课堂”。所谓“慕课” (MOOC) , 顾名思义, “M”代表Massive (大规模) , 与传统课程只有几十个或几百个学生不同, 一门MOOC课程动辄上万人, 最多达16万人;第二个字母“O”代表Open (开放) , 以兴趣导向, 凡是想学习的, 都可以进来学, 不分国籍, 只需一个邮箱, 就可注册参与;第三个字母“O”代表Online (在线) , 学习在网上完成, 无需旅行, 不受时空限制;第四个字母“C”代表Course, 就是课程的意思[1]。MOOC是以连通主义理论和网络化学习的开放教育学为基础的。这种课程模式很受各个学院的推崇, 可以说成为了未来大学的发展趋势。人体解剖学作为古老的重要学科, 名词多, 机构复杂, 缺少条理, 内容枯燥, 学生记忆效果不是很好, 教师可以利用慕课的网络学习与课堂教学有效地结合, 要求学生先上网通过网络内容学习相关知识, 把重要知识点讲授交给慕课, 通过网络学习和作业提交, 学生通过社区讨论记忆测试自学, 找出未掌握的知识点, 在课堂内进行教学内容的分享和讨论来解决未掌握的问题。这种线上学习线下交流分享的学习方式有效地发挥了慕课的最大优势。

人体解剖学不仅是理论性强也是实践性强的课程。实验课堂应该是主要的教学形式, 在指导学生实验实践方面慕课显然很难满足学生的需求。为了满足学生实践的需求, 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开展翻转课堂。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 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 (重点、难点、疑点) 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教师利用微课制作出实验课程需要的注意事项, 或者某个知识点的内容, 上传到教学资源共享处, 供学生下载学习, 学生观看微课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实现课堂的翻转, 把课堂上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前告诉学生, 学生在实验中就知道该怎么做, 教师在课堂上指导[2]。微课具备主题突出, 内容比较具体, 反馈及时, 针对性强等特点。教师在人体解剖学实验课程方面可以运用, 也可以在遇到比较难以讲授的知识点方面运用, 这种形式深受学生喜欢, 可以调动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

(四) 教师重视课程的优化, 重视学生的参与。众所周知, 人体解剖学作为古老的学科, 内容繁多, 知识点零碎。如果教师要想面面俱到把所有内容都教授给学生, 很显然这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对人体解剖学的所有知识点进行整合, 精选书上的内容, 进行详略得当的内容安排, 并根据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安排好学时。如讲授神经系统, 包括中枢神经、脊神经等内容, 如果都要讲, 不仅学时不够, 并且面面俱到的讲解, 也会让学生难以掌握。在讲授时要适当地进行裁剪, 把重点内容讲解清楚, 把重点内容分析透, 让学生熟练掌握。同时教师在讲授这个器官功能时, 尽量多用一些学生能够理解的语言来描述, 通过类比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某一器官在全身中起什么作用。如在讲瑞脑的功能时, 教师就可以用类比的方式, 把瑞脑类比成司令部, 小脑就是司令部, 丘脑就是中转站, 这样学生对器官的功能就有了更形象的理解。

在教学中, 要重视学生的参与度。学生对理论性强的课程多少会有抵触心理, 为了让学生参与课堂, 教师可以常用提问的方式进行课程教学。多提出一些日常生活中人们的一些行为或者临床人们经常出现的病因, 来引导学生了解我们的身体构造与功能。如呼气, 在吸入氧气和呼出二氧化碳时有哪些呼吸系统参与了这项活动, 比如吞咽食物时又有哪些器官参与了活动等。通过这些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觉得所学的知识和自己的生活相关, 从而他们能够积极高效地参与课堂, 有利于教学目的和任务的顺利完成。

三、结语

总之, 教无定法, 学无定法。好的教学方法对于实现教学目标起着重要的作用, 也有利于学生去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 在探索人体解剖学高效教学方式的道路上, 我们仍需要努力去钻研, 争取探索出更多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的方式方法, 让人体解剖课程变得多姿多彩, 让教学课堂活跃起来。

摘要:人体解剖学 (Human Anatomy) 属于生物科学中形态学的类型, 是相当重要的一门学科, 它主要是研究正常人人体形态与构造, 是医学类重要的主干学科。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 是学习专业课程的必修的基础课程, 重点掌握和学习人体各个器官的形态结构与特征, 了解结构间的关系, 为学习医学的其他基础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人体解剖学,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

参考文献

[1]高秋珍.PDCA系统在临床儿科教学中的应用[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14, 26 (4) :495~497

上一篇:美声唱法的艺术内涵下一篇:电子商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