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ICU三篇

2024-09-06

儿科ICU 篇1

1、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一2014年1月期间收治的60例在PICU进行治疗的患儿,其中男29例,女31例,年龄3.3-12.4岁,平均年龄(7.5±3.4)岁,平均体重23.2kg。将60例患儿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体重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护理,治疗组患儿采取镇静护理,具体方式为:(1)密切观察患儿的瞳孔、呼吸、意识、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的变化,以免患儿发生呼吸抑制。(2)对PICU病房内的温度、湿度进行控制,保证室内的光线充足,同时定期消毒病房,防止发生二次感染。(3)要严格控制患儿输液速度,并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同时对患儿的焦虑紧张程度及神经功能情况进行评估,做好记录并进行护理措施调整。(4)对于使用呼吸机、镇痛药及麻醉治疗的患儿,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每隔15min为患儿进行1次镇静评分,做好记录,当患儿的病情稳定之后每隔1h观察1次患儿的生命体征,并进行镇静评分[1]。

1.3 统计学分析

本组研究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表示,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的Ramsay评分结果

在进行护理干预后的第3、6、9天治疗组的镇静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注:两组患儿的Ramsay评分结果具有差异(P<0.05)2.2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结果

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患儿的抗生素使用时间、PICU治疗时间及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

注: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结果具有差异(P<0.05)

3讨论

在儿科重症病房,为减轻患儿的疼痛感、缓解患儿焦虑紧张情绪对外来刺激所产生的躁动感,通常需要采取镇静护理。镇静护理在儿科已经广泛应用,人性化的护理方式不仅能增强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而且能够消除常规药物治疗时所产生的机体负面作用,具有十分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有相关文献报道,过度镇静会对患儿的生命安全产生威胁,因此镇静护理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就显得十分重要。目前,我国的某些护理人员对镇静护理技能还没有掌握,也缺乏相关的理论与实践培训,因此有研究认为加强相关护理人员的镇静护理培训十分重要,镇静护理会成为今后重症监护病房护理研究的重点与热点[2]。

本研究显示,镇静护理组患儿的PICU治疗时间、使用呼吸机的时间及应用抗菌药物的时间均短于常规护理组患儿,这说明镇静护理能有效改善治疗质量,同时经过Ramsay评分发现镇静护理组患儿在治疗后的第3、6、9天的镇静评分均高于常规护理组患儿,这说明镇静护理的镇静程度。

结语

综上所述,对PICU的患儿实施镇静护理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镇静护理不仅能减轻患儿的痛苦,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而且也控制病情病情,有利于患儿的恢复,因此,镇静护理是一种较好的护理手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对镇静护理在儿科ICU病房(PICU)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收活的60例在PICU进行治疗的患儿,将其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患儿给予镇静护理,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镇静效果。结果:在治疗后的第3、6、9天,治疗组的镇静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治疗组患儿的抗生素使用时间、PICU治疗时间及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PICU中采取镇静护理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一方面降低患儿的疼痛感,另一方面改善患儿的病情,因此,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镇静护理,ICU,儿科,效果

参考文献

[1]芦丽娟.人性化护理在ICU病房中的应用与体现(附835例护理体会)[J].中外医疗.2011,32:146.

儿科ICU的日常 篇2

——编者

在许多人眼里,医院里的医务人员穿着整洁的白大褂,环境清洁敞亮,工作轻松悠闲,工资待遇优厚,然而现状却并非如此。除了熬夜班、快节奏,压力大之外,当前社会医患冲突频发,给医务人员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在这样的环境下,仍然有很多医护工作者坚守在工作岗位,任劳任怨,付出了家属和社会所不能想象的汗水和艰辛。

就我工作的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简称“儿研所”)而言,十年前设计的门诊楼所接纳的就诊量是每日2000人次,而现在每日就诊量已达到5000至6000人次,高峰期近万人次。统计显示,北京仅有的两家儿童专科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和北京儿童医院2012年门急诊人数和出院人数分别占全市儿科就诊量的47%和51%,医生人均日门急诊量五六十人次,冬春及暑期就诊高峰时更是达到上百人次。

儿童较之于成人身体抵抗力弱,病情变化迅速,儿童往往无法准确陈述自己的病情,因此在我国传统医学领域又称儿科为“哑科”,诊治难度较大。儿科医生需要有足够的经验和悟性,以及加倍的耐心。儿童免疫力不足,极易患感染性疾病,大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都与儿科关系密切,例如手足口病、甲流感、禽流感等,增加了儿科医生的负担。

而儿科的重症监护室(ICU)是风险最高、劳动强度最大的地方,是常常不被患者及家属所理解的地方,同时也是离死亡最近的地方。病室里呼吸机呼嗒呼嗒切换的声音此起彼伏,监护仪上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的指数不停闪烁,输液泵的滑轮精确地往病人血液里输送着维系生命的营养液、抗生素和各种药物,医护人员一丝不苟、紧张而有秩序地忙碌着。这里收治的都是危重病患者,他们随时可发生呼吸、循环等重要器官急性功能障碍或衰竭,随时可发生生命危险。我作为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的一名护士,在ICU重症监护室工作12年,新生儿病房7年,亲历了无数儿科医务人员在病房里熬夜班,抢救危重病患的场景,这就是我们的日常工作。

一直以来,医护人员不顾自身的辛苦和安危,奋战在救死扶伤的第一线。而这一神圣职责的背后,是需要承受的艰辛和压力。她们穿上白大褂是尽职尽责的白衣天使,脱下白大衣是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是丈夫的娇妻,孩子的慈母,也是家里的顶梁柱。在这一特殊战线上,还有许多医务人员默默地无私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才华,出于对同仁们的敬佩,我用相机再现了这一切。

儿科ICU 篇3

人们常说:“平安是福”,是啊,谁不希望拥有健康,远离病痛呢?然而在无影灯投射下的手术台上、在白色的病床上,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个特殊的人群——患者。看着他们苍白的脸上写满了痛苦,疲惫和无奈,甚至绝望,我时时在想,假如我是一名患者,我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又会对医生有怎样的需求呢?

我是儿科ICU的一名护士,在我的工作中,每天所接触的,都是需要悉心照顾生命垂危的患儿,每天所面对的,都是一个个父母期盼焦急的眼神。假如我是一名新生患儿的母亲,经过十月的期待,我满怀欣喜地迎来了新的生命,但是医生却告诉我们:宝宝需要住儿科重症监护室。这一消息犹如噩耗一般笼罩着我,我很茫然、心痛、焦急,甚至埋怨老天的不公,根本顾不上自己身体的疼痛与不适,一心盼望着孩子能够早日好起来。

当宝宝住进儿科ICU时,我希望儿科的医护人员能在第一时间用专业的知识明确地告诉我,宝宝所患疾病是否严重、有多大影响?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我希望接诊医生不但具有高超精湛的医疗技术,还有高尚的医德,富有责任心、同情心和亲切感,以其渊博的医学知识、深厚的职业素养、通俗易懂的解说,使我明白我的宝宝目前的状况,并能为我 宝宝提供切合实际的治疗方案、以及所要承担的医疗费用等。希望医生从病情的实际需要出发,能够设身处地地考虑我的心理感受和经济承受能力,让我的宝宝得到快速有效的治疗,能尽早恢复健康。

当宝宝住院无人陪护时,作为母亲,我会担心宝宝是不是饿了?是不是哭了?有没有人在关注他?等等„.我希望医护人员给我足够的理解和宽容,能够一遍遍耐心的给我解答,及时告诉我宝宝吃了多少,有没有哭闹等细节。在治疗期间,我希望医护人员能够第一时间告知宝宝病情变化,所取得的疗效,让初为人母的我能够少些担心和害怕。

经过一段治疗后,我的宝宝治愈可以出院时,怀抱着宝宝的喜悦之余我期待着医护人员可以详细的告诉我怎样抱、怎样喂、怎样判断孩子的异常等,希望医生不会觉得这个患者怎么这么麻烦,这么多问题。设身处地想想,当你的宝宝生病时,你是否也是那么焦急和无助。

白求恩说过一句话:“当我在治病救人时,我把自己想象成一名患者,这样我才能知道面对疾病,每个人对生命的渴望。”他的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我想起我国清朝一位名医说的“凡医者之于病人,必事事体贴,如若身受之”的教导,古今中外医生前辈的教导如出一辙。只有站在患者的立场换位思考,我们才能了解到我们的不足,让我们将心比心,用我们无私的关爱,无限的真诚去感受病人的心声,急 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真正的做到以病人为中心,相信换来的将是宝宝们脸上重绽的笑颜,一个个家庭重现的欢声笑语。

上一篇:新大学英语四、六级下一篇:生成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