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的诚信教育十篇

2024-06-30

历史教学中的诚信教育 篇1

所谓“诚信”即“诚实守信”。在中学教育中, 诚实教育不仅要贯彻于学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也应该体现于学生的学习中。思想品德上诚实做人, 团结互助, 平等信任, 爱好公物。学习上要认真听讲, 独立思考问题, 考试不作弊, 作业不抄袭, 不讲假话。

《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中提到中学历史教学其中的一个目的就是和思想教育有关的。那么诚信教育究竟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有何体现?下面从几个方面谈谈历史教学中如何实施诚信教育。

一、教师以身作则, 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学生是天生的模仿者, 教师的“身教”更重于“言传”。教师要注意从自己做起, 给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楷模。教师要诚实备课, 课前做足准备, 和学生平等相处, 能弯下腰走下讲台倾听学生;答应学生的事一定要做到, 不能失信于学生, 要注重课堂语言的规范化、科学化、准确性;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 自己不知道的、不懂的要敢于承认, 并能虚心向学生学习。教师要做到:工作踏踏实实, 科研认认真真, 做人诚诚实实。这样, 教师就能在学生面前树立一个活的学习榜样。而作为历史教师, 更应以自己扎实的专业知识、对历史人物的熟悉度来吸引学生注意, 从而使其学习。

二、课堂教学中将诚信融入历史

(1) 讲述历史人物的点滴故事让学生意识到诚信的可贵。历史教材中有大量古今中外名人言行的故事, 对学生诚信品德的形成有启发教育的作用。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历史人物, 我国是有讲信用传统的国家。孔子曰:“言必行, 行必果。”古人云:“一言既出, 驷马难追。”而脍炙人口的典故“曾子杀彘”, 说的是孔子的弟子曾子为人忠诚老实, 讲信用, 不欺骗孩子, 也培养了孩子诚实重诺的品德。因此孔子说:“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

而在诚实品质方面, 外国名人也毫不逊色, 华盛顿、林肯、列宁等都是世界历史中卓越的精神领袖, 他们本着诚信至上的原则, 感动周围的人。华盛顿砍掉父亲心爱的樱桃树勇于承认错误的故事;林肯年轻时为了还给顾客少找的零钱不惜步行几十里路, 他坚守原则的故事直到现在还为人称颂;列宁小时候打破花瓶之后认识到自己错误的故事。这些在教师授课的过程中可以作为拓展知识让学生了解, 感受这些名人身上所具备的诚实品质。通过教师启发引导, 以及情绪感染的教学, 使学生受到诚信的感染, 远离虚伪与欺诈。

(2) 教师在历史教学中以不同的角度让学生鉴别诚信与失信, 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要诚信做人。任何事物都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历史现象也是一样, 既千差万别, 但又有着多方面的联系。因此我们可以采用比较的方法, 使学生认识到诚信的价值, 才会事事诚信。

蒋介石政府在战争中的不断失信, 加速了政府的覆灭, 而中国共产党因为诚信重诺最终赢得最后的胜利。例如, 在抗日战争中, 皖南事变是蒋介石背信弃义、消灭异己的一场阴谋, 是蒋介石集团推行两面政策的表现, 其结果是削弱了抗日力量, 做了日本侵略者想做而做不到的事, 而这件事使国民党在之后的战争中陷于被动, 共产党的地位大大提升。后来在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蒋介石集团打着“和平建国”的旗号, 阴谋发动内战, 重蹈覆辙, 人民再一次看清了蒋介石的虚假面目, 反而使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处于主动地位。事实雄辩地证明, 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把中国引向光明, 是中国人民的希望, 是中华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通过比较, 学生能够判断美丑, 我相信只有把我们的诚信教育贯彻到整个课堂, 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成长、坚定诚实做人的决心。

三、积极开展历史课外活动

为了具体地、形象地、直观地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 我们可以举办“鉴古知今, 学史明志”图片展, 再加上解说, 学生也会乐意接受。

可以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使学生在实践中强化诚信意识。如利用中国共产党诞生周年纪念日, 开展一系列诚信教育活动:历史老师作“共产党胜利财富——诚实守信, 建立新中国”的专题报告, 再由学生谈感想, 最后以诚信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还可以利用国庆假期, 教师可以建议学生观看励志电影《阿甘正传》, 通过观看这部电影, 学生会深切感受他拥有的很多品质包括诚信, 正是在现实中可能被我们遗失的美好。

历史教学中的诚信教育 篇2

关键词:诚信教育,医学伦理学,思想道德建设

诚信是人类共同崇尚的优秀品德, 是社会基本的伦理价值要求。随着现代社会向前发展, 诚信不再只停留在个人修行方面, 而是已经上升到制度建设层面。现代社会对各行各业的诚信要求越来越高。对个人而言, 诚信是立身之本。具体对医生而言, 诚信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关键。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涉及利益的矛盾冲突增多, 诚信缺失现象时见报端, 社会公信力下降, 舆论环境恶化, 甚至影响到了医疗环境, 对医务工作人员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冲击, 也对还在医学院校学习的医学生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情况, 面对目前医疗领域出现的诚信危机问题, 必须从“源头”抓起, 也就是需要加强在校医学生的诚信教育, 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和提高医学生的诚信素质。笔者认为诚信教育是大事, 必须全员行动。对于一线教师来说, 应认识到诚信教育的重要性, 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加强诚信教育, 并将诚信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以增强医学生的职业道德责任感, 唤醒医学德性本质, 实现医学德性实践。以下将具体讨论医学伦理学教学中的诚信教育。

1 医务人员职业诚信的内涵

自古以来, 诚信就是医务人员从医的一条基本原则, 医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奉行“仁心仁术”, 诚心对待患者。在我国古代的很多医学论著中, 都能找到诸多医家对诚信的强调。晋代杨泉就指出:“夫医者, 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 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 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隋唐的孙思邈强调“大医精诚”。在西方, 自古希腊开始, 著名的“希波克拉底誓言”要求医者发誓, 一视同仁地平等对待患者, 竭尽全力救治患者, 不伤害患者等, 如“不得将危害药品给予他人、不得利用患者对自己的信任谋私利、保守患者秘密”等, 这个影响深远的经典文献可以说是医务人员最早的“诚信宣言”, 至今仍被一些医学院校作为新生入学誓言。

在《说文解字》中有这样的解释:“诚, 信也”, “信, 诚也”。诚信的本质是“诚实、守信”。对于医务人员来说, 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真诚实在、言行一致。有学者认为, 医务人员职业诚信也叫“医疗诚信”, 指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在防病治病、救死扶伤、预防接种、健康教育等医疗活动中要实事求是、诚实无欺、不欺诈隐瞒、不弄虚作假。

2 医学伦理学教学中加强诚信教育的必要性

诚信是医务人员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素质, 医务人员的诚信教育应从启蒙阶段开始, 即从在校学习阶段开始。只要医学生在学习阶段能将职业诚信内化于心, 形成个体诚信, 培养诚信信念, 对其今后的道德判断和价值选择将产生长期约束力。无论医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程度如何, 只有在校期间坚定了诚信信念, 坚持实事求是, 走上工作岗位后才有可能给予患者应有的真诚和负责, 诚实无欺, 尊重患者, 最终促进自身医疗水平的提高。但是, 当前医务人员失信现象时见报端, 对社会造成恶劣的影响, 因此, 加强医学生诚信教育非常有必要。

2.1 当前社会的医疗诚信现状决定必须加强诚信教育

当前, 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 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与此同时, 个别行业的法律制度与行业规则却还不够完善, 在经济利益的诱导下, 诚信缺失现象时有发生, 刺激了各行业人员的神经, 包括医务人员。有人做过一个相关调查, 问:“两种药的疗效一样, 你开便宜的还是贵的?”很多医务人员回答:“看患者的经济情况。”实际上, 在临床诊疗过程中, 无论是专业上还是伦理上, 医生都应遵循医疗最优化原则, 争取最佳疗效和最低费用, 即“少花钱看好病”。可见利益的驱动对医疗诚信产生了影响。而这些问题对于未来的医务人员即医学生来说, 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 医学院校除了要探讨在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活动中如何加强诚信教育的问题, 还必须研究如何充分发挥教学主阵地的作用, 在教学中加强诚信教育, 形成诚信意识, 提高诚信素质, 这也是医学院校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2.2 医学院校的诚信教育现状决定必须加强诚信教育

我国医学院校所开设课程中, 基础医学课和专业课占主要部分, 另外还有一些公共通识课和素质拓展课程, 多为人文社会科学类。以我校临床医学专业为例, 开设了基础医学课程、临床医学专业课程和公共通识课。医学生多认为, 基础医学课程、临床医学专业课程对今后的工作和继续深造学习更为重要, 他们对这些课程更感兴趣, 上课时也更认真。但是, 基础医学课程、临床医学专业课程重在对医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培养, 对医学生的诚信教育有限, 甚至有不诚信的带教教师把不诚信的观念带给了学生, 导致了不良影响。可以说, 专业过硬但品德低劣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 如果运用自己的专业技术危害社会, 其消极影响会更大。因此, 诚信教育应当开始于医务人员的启蒙教育阶段和学习阶段, 当职业道德内化为个体道德, 医务人员才会诚心诚意、尽心尽力对待患者, 公众的利益才会得到保护。

2.3 医学生的诚信现状决定必须加强诚信教育

当前, 我国医学生在职业诚信方面的认识和实践主流是好的, 大部分学生关于诚信的认识和理解是正确的, 在实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也能遵守诚信理念。但是, 也存在我们不能忽视的一些问题。比如个别医学生对待实习敷衍了事, 编造各种借口逃避实习;个别医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草率对待临床工作, 不遵守工作纪律, 编造临床数据, 抄袭住院医生的病史, 甚至杜撰、编造病历。可以想像, 这样仅有专业技能知识没有诚信的医学生成为医生后, 对患者乃至整个社会将造成很大的危害。因此, 必须及早对医学生进行诚信教育。

3 医学伦理学教学中加强诚信教育的策略

3.1 根据本学科特点, 加强诚信教育

医学伦理学作为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联系最紧密、影响最深刻和最直接的交叉学科, 旨在增强医务人员职业道德责任感, 唤醒医学德性本质, 实现医学德性实践。因此, 医学伦理学教学是医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对适应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培养高层次、高水平、应用型的卓越医学人才十分重要[1]。在现实中, 医疗决策需要医务人员除了专业技术还必须具备基本的伦理能力, 具备医学人文素质。医学人才后天习得的素质可以分为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两大类。其中人文素质核心和基础是医学伦理素质。后天习得的医学伦理素质, 从本质上说, 应是在医德实践中养成的[2]。但是, 到了现代社会, 特别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事必躬亲、完全依靠自身感悟和体验的医德情感养成模式, 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需求, 医学伦理学成为现代医学人才提高医学伦理素质的必修课。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 全球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的医学院校开始开设医学伦理学课程。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有医学院校开设医学伦理学课程。1999年, 国家将医学伦理学作为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必考课程之一。同时, 医学伦理学培训也被列入在岗医务人员大学后教育的重点内容[3]。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讲清楚本学科的背景、意义和要求很有必要, 学生会更重视本门课程, 诚信教育会更有成效。在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和医学生的特点, 运用理论联系实际、思辨与实证相结合、案例讨论、情景模拟等多种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对伦理问题的敏感性以及解决伦理问题的能力, 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渗透诚信教育, 使诚信真正内化于心。

3.2 深化教学内容, 加强诚信教育

前文已论及诚信教育的必要性, 但目前已出版的医学伦理学教材均没有专门章节论述诚信教育, 没有专门针对诚信教育编制的案例或辅导读本可以提供参考。这就要求一线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各类资源, 搜集、挖掘并整理大量有关诚信方面的素材。纵观古今中外, 可以用于诚信教育的素材非常丰富, 现归类3个素材库。

(1) 素材库一:关于诚信的传统医德思想。我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中, 孕育了丰富的医德思想, 其中诚信是我国传统医德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比如隋唐名医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全面论述了医者行为准则, 是我国医学史上最全面、最系统的医学道德文献。孙思邈在其《大医精诚》篇中提出“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 普同一等, 皆如至亲之想, 亦不得瞻前顾后, 自虑吉凶, 护惜身命”, 要求医者应诚心实意对待患者, 去除个人私利怨恨等, 一视同仁地平等对待患者, 竭尽全力救治患者;孙思邈还提出“不得恃己所长, 专心经略财物”, 要求医者不能隐瞒欺诈, 应清廉正直;甚至直接要求医者应诚信诊疗, 精益求精:“省病诊疾, 至意深心, 详察形候, 丝毫勿失, 处判针药, 无得参差。”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不乏这样的素材, 教师要善于挖掘提取其中积极有益的成分。这些材料如同沙中珍宝, 只要教师做个有心人, 认真备课, 积极搜集材料, 总会淘到有用的教学资料[4]。

(2) 素材库二:关于诚信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留下了丰富的史料, 教师极易从历史人物和事件中找到诚信为医的典范和不讲诚信的教训。而且我国医学道德传统悠久, 在漫长的医疗活动中, 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 还建立和发展了比较完整的医德规范, 对促进医德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我国, 自古以来医生虽然凭医业养家糊口, 但无不自诩担负悬壶济世的使命, 许多诚心诚意对待患者的佳话广为传颂。比如东汉名医华佗医技高超, 淡泊名利, 一生三次弃官, 坚持民间行医;宋代范仲淹有“不为良相, 愿为良医”之说;北宋时期文学家苏轼, 在疫病流行期间, 为照顾无家可归的病人, 创办“安乐坊”[2]。诸如此类例子很多。从古人的道德思想中发掘诚信教育材料是一条便捷的途径, 也可以促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融入医学教育。

(3) 素材库三:有关诚信的现代社会生活案例。我们不仅要关注过去, 更要关注当下与未来。当前, 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 社会生活如同万花筒, 多姿多彩, 真善美中掺杂着假恶丑。各类媒体不时披露出种种医疗行业的丑行, 如多开药多开检查、学术失范与科研造假、捏造检查数据等。这些案例可以作为反面教材在医学伦理学教学中结合相关理论讲授时恰当地提出, 但要注意最后做正面总结引导, 以免产生相反效果, 传播了负能量。当然, 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医务人员诚以待人、大公无私的典型例子, 比如“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中总能看到白衣天使的身影;在日常的医疗工作中, 本校医学生接触的临床带教教师绝大部分能诚恳认真地对待患者, 这些更是我们应该整理的正面案例。正面的案例能够增强医学生固守职业道德的信心和决心, 而剖析反面案例时, 不应只是谈及现象, 而应重在揭示医务人员造假产生的严重后果, 强调医生面临的利益冲突及最终的遭遇, 并创设情境提问学生, 如果面临同样的价值判断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在现实中应如何灵活运用相关理论原则, 这样才能使学生联系自身实际情况思考并受到最直接的警示教育, 从而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意识和是非识别能力, 让学生一开始就明确医务人员守信和守法的重要性, 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总之, 在医学伦理学教学中加强诚信教育少不了社会生活中真实、具体、生动的案例材料,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理论联系实际, 用案例分析法或角色扮演法启发学生。

3.3 贯穿教学全过程, 加强诚信教育

在医学伦理学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把诚信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诚信教育要与医学伦理学教学过程相融合, 在讲授基本理论、原则、规范的同时, 结合课本内容及专业理论知识, 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例如, 在绪论这一章中, 可以谈及中国优秀传统医德中如何注重“诚”;讲授医学伦理学的背景时, 可以用正反两方面的例子谈到诚信的重要性;又如, 在“医疗活动中的人际关系道德”一章中, 可以用具体的案例, 请学生讨论诚信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性;再如, 讲授“科研伦理”时, 要强调实事求是是生命科学研究的伦理要求, 是医务人员必须遵循的伦理底线。尊重事实和服从真理, 对于从事医学科研的工作人员来说非常重要, 必须坚决抵制学术不端行为, 还可以向学生介绍目前有哪些具体的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的对策。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甚至可以不拘泥于教材内容, 在教学大纲指导下, 选择合适的案例特别是学生身边的例子解析, 以弥补课本内容的不足, 用生动具体的案例引发学生对医疗诚信的认同, 形成诚信意识。

教师在医学伦理学教学过程中, 应要求学生在作业、实验、考试、实习中都以诚信为本, 做到作业不抄袭、实验不编造、考试不作弊、实习不造假。课后, 教师可以布置一些与诚信相关的作业, 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小组活动, 还可以通过班级QQ群、微信群等新媒体定期或不定期地与学生进行交流, 及时发现学生思想新动向, 对学生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提示, 并提供足够的帮助。此外, 建议学工部门建立诚信档案及评价体系, 督促、监督和奖励学生诚信。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 而应该长期不断线的教育。通过多种方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且及时纠正, 促使学生树立诚信理念, 养成遵守职业道德的良好习惯[5]。

3.4 教师身先示范, 加强诚信教育

教师是学生专业学习的引导者, 更是诚信教育的引导者。教之诚信, 生之榜样。不诚信的教师, 怎能培养出讲诚信的学生?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教师首先自己要做到诚信, 并善于运用榜样的力量教育学生。教师的身教示范作用给学生带来的积极影响是无限且终生的。因此, 教师要谨记教书育人一定要谨言慎行, 宽以待人, 严于律己, 诚心实意对待学生, 在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上要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在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师自己要先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教师要有一颗诚挚的爱国之心, 还要敬业乐业, 具有高度的责任心, 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 待人亲切友善。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将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 教师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业务能力、工作作风都要过硬。作为身教重于言教的典范, 教师必须做到既言传又身教。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师要先行。如果教师在言行举止上都做不到诚信, 又谈何教育学生诚信?诚信, 绝不能只是一句口号, 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在医学伦理学理论课和实践课中, 教师都要注意诚以待人, 严以律己, 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针对医学生的特点, 狠抓教学质量,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内课外都注意加强诚信教育, 这样诚信教育才不会流于形式, 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 达到预期的目标。

综上所述, 诚信是金, 诚信为本。医疗行业的诚信, 应从医学生开始抓起。我们应根据医学伦理学学科的特点, 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 采用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教师身先示范进行医学生诚信教育,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医学生在校期间培养了坚定的诚信品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日后走出校园, 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时, 才有可能拒绝诱惑, 从他律走向自律, 坚持诚信待人, 诚信做事, 诚信医疗, 造福社会, 成为“大医精诚”之人间大医。

参考文献

[1]王文娜.论我国医疗诚信建设[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8.

[2]陈勰.医学伦理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

[3]孙福川, 王明旭.医学伦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4]胡玉萍.浅探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诚信品质教育[J].科技信息, 2012 (11) :357.

浅谈历史教学中的诚信教育 篇3

[关键词]历史教学 教材内容 诚信教育

一、概念界定

诚信教育是我们在教学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表现,是我们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教育途径有许许多多,这里所要探讨的是如何充分利用历史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即通过对历史教材相关内容的挖掘、加工、组织,使教学内容对学生的诚信意识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有效实现培养学生诚信品质的目的。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实现“教学”关系的最直接、最重要的纽带,是教师用来影响学生思想的根本依据,是教师向学生传递信息的主要来源。历史教材中这些可用以渗透诚信教育的内容,从表现形式上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显性的历史诚信内容,一类是隐性的历史诚信内容,再一类是外延性的历史诚信内容;从性质上分,可分为正面的历史诚信内容和反面的历史诚信内容。

二、实施策略

(一)显性历史诚信内容育诚信,历史教材中,有些内容它所包含的诚信意识是显而易见的,它通过语言文字材料、直观形象材料等直接反映诚信观念,当学生接触到这些内容时,不需要教师过多的提示便可直接感受到其中的诚信意识,从而受到诚信教育,我们把这样的内容称为显性的历史诚信内容。

以中专教材《中国历史(全一册)》为例,列举教材中的部分显性的历史诚信内容供大家参考:汉武帝敢于正视错误,下“罪己诏”公开谢罪,及时纠错;他还“约法三章”取信于民;赵匡胤“黄袍加身”和“杯酒释兵权”,为达政治目的而欺骗他人,这是不诚信;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美伪装“调停”,实为相互勾结,从中骗得利;清政府假意“招抚”义和团,实质是欺骗、利用,对于显性的历史诚信内容,历史教师应通过自己对该内容的加工提炼,使内容中包含的诚信思想因素尽可能充分地展示出来,以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受到诚信教育。

(二)隐性历史诚信內容育诚信。在历史教材中,有些内容不带有明显的诚信思想,但在学习过程中仍然会不知不觉地使人感到其中所隐含的诚信意识,我们称这样的内容为隐性的历史诚信内容,由于这些内容中的诚信意识是隐性的,容易为人们所忽视,以至常常未能在教学中加以充分利用。历史教学内容本身需要客观、公允地记录有关的史实,真实地反映客观事实,所以大多历史诚信内容都是隐性的。

例如,教材309页叙述到1958年党通过了“总路线”,开展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这里没有任何诚信字样,但它们“瞎指挥”,“浮夸风”,“高指标”的特点隐含着没有实事求是,脱离实际的意思,这也就是不诚信的表现。对于这类内容的教学,要求历史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教材内容背后的诚信因素。这就需要教师本身具有丰富的诚信体验,又具有仔细品味、琢磨教学内容的习惯和能力。

(三)外延性历史诚信内容育诚信,在浩翰的史海中,有无数的关于诚信的直接或间接的史料,但受教材篇幅和教学任务繁多、教学时间紧等的限制,只有微少的部分选录进了历史教材,绝大部分被排除在教材之外。可是被排除在教材之外的历史诚信素材,又有许多与教材中的某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有着密切的关系,当我们在教学中讲述到这一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时,可以找准时机,以此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为切入点,适当地把相关诚信史料引入教学之中,从而实现对学生渗透诚信教育的目标。我们把这种历史教材中没有的、但是可以通过教材中的有关内容延伸而引出,用以实现对学生诚信教育目的的史料,我们就称之为“外延性的历史诚信内容”。

三、注意的问题

(一)诚信教育要“恰当”渗透。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教学内容进行诚信教育,要以教材为基础,按教学计划的进度和要求适时地、自然地、恰当地切入和渗透。诚信教育不能脱离史实,而且史实必须典型,不能为达目的而牵强附会甚至张冠李戴。“历史教学渗透德育,总是离不开史实,总是依附于对历史事实的认识、理解和评价”。“触发学生德育认知情景的史实必须典型,必须与所设计的渗透点有典型的联系,这样的渗透才是真正有效的。若脱离史实,渗透就成为空话;如果脱离典型史实,渗透就会牵强附会,滲透力大打折扣”。

诚信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总结 篇4

船山区永兴镇联盟学校

蒋桂秀

任教学科:语文、思品

一、子课题:《如何在语文学科中渗透诚信教育的研究》

二、研究人员:陈敏、蒋桂秀、易建华、周玉莲、魏秋菊、温荣珍、张玲利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

研究在新时期条件下,深入研讨语文、思品学科中德育新内涵、新功能;研究中、小学语文、思品学科中渗透德育、提高学生德育素质的途径、策略方法,做到如何有意、有绩、有度、有效地进行学科德育渗透,为培养具有时代要求的德才兼备的现代公民打下基础。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把语文、思品教材与语文、思品内容类别(习作教学)中的德育内涵在语文、思品教学中实施与显现,发挥语文、思品的德育功能,使学生的语文、思品知识、能力、德育素质得以主体提高。

五、本项课题研究的工作总结: 六月份:

(1)、学习了学校课题组的总计划。

(2)、写好《如何在语文、思品学科中渗透诚信教育的研究》子课题研究计划并上交课题组。七月份:

(1)、撰写了个人课题研究计划。(2)、丰富博客内容,充分利用的博客向同课题组教师学习。(3)、参加学习了课题组黄主任的教育科研培训,做好了学习笔记。(4)、完成观察记录,观察对象:刘路。九月份:

(1)、加强理论学习,学习了有关《如何在语文、思品学科中渗透诚信教育的研究》的理论知识。

(2)、参加学习了课题组杨主任的教育科研培训,做好学习笔记。十月份:

(1)、完成观察记录,观察对象:杨千禧。(2)、加强了理论知识的学习,研究水平有提高。十一月份:

(1)、参加学习了课题组黄主任的教育科研培训,做好学习笔记。(2)、完成观察记录,观察对象:20个学生。十二月份:

(1)、收集、整理课题组资料,并上传到个人博客。

(2)、整理参加课题理论学习的笔记,总结各项课题活动情况,写出心得体会上传个人博客。

(3)、第二阶段课题研讨交流、本期总结。二月份:

(1)、参加学习了课题组黄主任的教育科研培训,做好学习笔记。(2)、完成观察记录,观察对象:20个学生。三月份:(1)、撰写课题组子课题论文、个案报告。

(2)、撰写课题组子课题阶段总结,并上交课题组。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有责任培养出符合国家和社会需要的、适应时代潮流的、诚实守信的新一代。当然,诚信教育是一项社会工程,需要家庭、社会各界的大力协助及学生自己的积极配合,相信众人齐力,定能共铸诚信。

历史教学中的传统美德教育 篇5

一、注意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设置好的情景,让学生认识教材中蕴含的传统美德内容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十分丰富,它渗透在历史教材中,教师应充分发掘这些因素,以生动的历史事件、人物和饱满的感情去打动学生。这些内容大致可归纳如下:

1.忠心报国,为国捐躯。这一美德的行为表现是把民族和国家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其深刻的社会责任意识是中华民族性格的一个重要特征。如戚继光组织“戚家军”英勇抗倭,并赋诗明志“封候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甲午战中的爱国将领邓世昌、林永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为反对外来侵略浴血奋战;张自忠“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共产党员吉鸿昌就义前高歌“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他们所展示的就是这样一种美德。

2.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这一美德的本质是把“天下为公”作为崇高的理想人格。如教材中大禹治水,前后13年风里来雨里去,三过家门而不入;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孙中山提倡“天下为公,大同世界”;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都是以天下为已任、为国为民无私精神的体现。

3.勤劳俭朴,艰苦奋斗。中华民族向来以勤劳勇敢、吃苦耐劳、富于创造力而著称于世。所谓“奉公以勤,律身以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等,集中体现了这一美德的内涵。教材中,墨翟主张“节用”“节葬”“非乐”,反对统治者穷奢极欲、挥霍无度的生活;隋文帝身体力行,崇尚节俭,形成隋初良好的社会风气……都是这一美德的杰出代表。

4.不畏强暴,自强不息。这是中华民族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和自觉能动性的鲜明标志。在历史教材中,具备这种美德的不乏其人。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司马迁被处宫刑后,15年著成《史记》;徐悲鸿公开表示“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决不趋炎附势;中国共产党人在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中“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掩埋好同伴的尸体,又继续战斗了”。这些都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这种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历尽艰难并不断走向强盛的巨大动力。

5.文明礼貌,仁者爱人。我国是礼仪之邦,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帮助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又一个鲜明特性。历史教材中介绍的李冰父子为民修建都江堰,变水害为水利的事迹;名医扁鹊周游列国,为民治病救命善行;爱国志士林觉民“将爱你(妻)之心去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心愿;罗盛教为抢救朝鲜落水儿童而英勇牺牲的壮举……都充满了对人民的关心、热爱之情,表现了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历史教学中传统美德教育的主要方法

1.正面诱导。教师应坚持正面教育原则,准确而鲜明地向学生宣传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从具体、生动的历史材料中悟出真谛。如针对学生中的高消费现象,可讲述隋文帝提倡节俭、隋景帝爱惜谷物的事例,启发学生认真思考,引导他们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

2.情感熏陶。“情贵于真”,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具体生动的历史材料或实物,辅之以充满情感色彩的语言去影响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如通过讲述屈原、岳飞、杨靖宇等杰出人物可歌可泣的事迹,激发学生强烈的报国情感和振兴中华、富国强民的决心。

3.现场教育。各地丰富的德育资源是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活教材”,教师要充分利用。我在述解放战争的历史时,带领学生走出课堂,瞻仰革命烈士纪念碑、参观革命博物馆,请当地老革命讲述革命烈士刘福顺临危不惧、宁死不屈、英勇就义的英雄形象,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民族传统美德的巨大精神力量,使他们知道,在人生的道路上自己应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应该去追求什么。

浅谈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6

作者:朱江山

摘要: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最重要的手段,一直被每一个国家所重视。但是在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下,现行教育过分重视才智教育而忽略了青少年的德育培养。司马光曾说过: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也。可见德育教育不仅对青少年会产生长远的影响,更是关系到国家命运前途。本文从历史教学的角度阐述了通过历史课堂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并结合笔者多年的历史教学经历总结出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及开展方式。

关键词:历史教学,青少年,德育教育,影响;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道既道德,是人们对自己所处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依靠社会舆论和内在信念的力量实现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准则。较为全面地、准确地说应是“思想道德教育”,简称德育。而多年的历史教学我对渗透德育教育有了以下的思考:

一、历史课堂德育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中学历史教育渗透德育的关键在于历史教师。教师是课堂的设计者和指挥者,是学生智慧的启迪者和挖掘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和培养者。因此,要想发挥中学历史课堂的德育作用,没有高素质的历史教师是不可能的。所以我觉得一名优秀历史老师必须是心灵美的合格的人师,它包括四方面的要求:

1、寓心于教:

历史教师对历史教学渗透德育要有充分的、深刻的认识,并将这种认识融入自己的内心从而形成一种职业习惯。一种良好的习惯可以让教师有更丰富的思想,更真诚的心对待历史,对待历史教学。只有寓心于教的历史教育才能将德育教育融入其中,融入学生的内心。

2、寓情于教: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悠悠的历史长河中,有无数鲜活的人物事件,更是有丰富的情感贯穿其中,这些情感因素需要历史教师在德育渗透中必须以情感人。历史现象有好有坏,历史事件有美有丑,历史人物有善有恶,爱憎分明,喜怒有别,要使学生情感的波动随着德育内容发生变化,教师就要给学生喜怒哀乐的不同刺激。使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从而将这种情感印记烙于自己的内心,升华自己的思想。

3.寓德于教:

太阳因为自己的发光,才可以普照大地。以德教人,作为一名优秀的历史老师首先自己必须学会做人。一句话,就是要做一个心灵美的人。只有心灵美的人师,才可能培养出心灵美的学生。

4、寓识于教

俗话说:只有自己有一桶水,才能给别人一碗水。这就对历史老师提出了一个最基本的硬要求——宏博、专精、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在学生眼里,老师是无所不能的,任何问题都不被难倒的老师也最有魅力,只有博学才能让学生折服,信赖,跟从,努力学习。

二、历史课堂德育教育的方法:

(一)比较对比法。

1.中外对比:如讲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时,指出中国在二三千年就同世界其他地区人民一样创造了古代文化,使学生认识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文化辉煌灿烂等,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2.古今对比,如讲到封建社会农民对国家的负担有田租、摇役、兵役等项,即使是“盛世治世”也不能幸免,从而让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更加勤奋的学习。

(二)课外活动法。

组织学生参加课外兴趣小组,定期活动,有计划有步骤有选择地介绍一些历史小丛书、历史参考书、历史名著等书中的有关章节给学生阅读;或组织历史故事会,让学生看了书后讲历史故事;课内是基础,课外是补充.二者巧妙的结合,作到事半功倍。

(三)联系现实法。

与时事热点的结合。德育决不是单靠老师在课堂上能够完成的,它必须同现实生活相结合。时事热点构成了当今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不仅公众关注,青少年也感兴趣。每当教材内容与某个时事热点有某种内在联系时,有些学生总希望能发表自己的“高论”。作为一名教师,这不正是进行思想教育的最好契机吗?例如,讲儒家思想的时候,我设计了当今“孔子学院”为什么能在世界各地广泛建立?让学生认识到儒家思想不但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世界也影响巨大。从而增强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这样的思想教育效果,一定会使学生铭心刻骨、终生难望。

(四)、榜样的力量

历史课的课程特点决定了历史课是除思想政治课外最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课程。这就要求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德育熏陶,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使学生形成爱国、诚实、谦虚、坚强、勇敢等良好的思想品质。所以我认为历史教学德育的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认识课本中蕴含的美德内容。文天祥宁死不屈的爱国情怀;林肯为还给顾客的零钱而体现的诚实;刘备三顾茅庐的谦虚态度;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进的无私品质;这些史料均可以让学生了解这些名人身上所具备的高贵品质。学生在学习这些史料时,这些美德就会在他们心中埋下种子,从而慢慢发芽、茁壮成长,变为学生自身的优良美德。

三.结语: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7

关键词:历史;教学;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0-115-01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里这么写道:“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记,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他论述的是《春秋》,但实际上阐明的是他对史学功用的看法。他认为,历史体现着正义公正,褒贬是非,意存训戒,有助于敦风化俗,端正人心,起到法律所不能起到的功效,要教化风尚,培养人的高尚情操,最有效的方法是学习历史。这就是史学界常谈的历史学的社会功能之一-------教育功能,其中德育教育功能尤为突出,在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了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德育”的内容,以及处理教学内容的理论指导性原则,那么,用什么社会历史观、什么思想道德观念培养什么人,就是任何一位历史教师都不可回避的问题了,德育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德育是按照一定的社会和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要完成这一目标就要求历史教师抓住学科特点,课前必须认真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论从史出,循序渐进,制定多元目标,采取灵活性、多样性的教学方式和手段,针对学生实际,结合时势,做到让学生学习史实的同时,就受到相应德育的教育,达到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学目标。

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各种途径方式和手段让学生了解熟悉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感受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淳厚民风和崇高气节,学习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将民族精神内化为青少年的思想素质和精神品格。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以史为鉴,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

一、在爱国主义情感教育方面

爱国主义是人们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的情感和意志的表现,他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是国家和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形成的一种道德规范、文化传统。翻开历史的书卷,从远古到现代,上下几千年,到处都蕴藏着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从驱逐倭寇的戚继光、收复台湾的郑成功,到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血洒疆场的关天培,他们所表现出的忠贞的民族气节;从与舰共存亡的邓世昌、以身殉国的丁汝昌,到甘愿为变法而捐躯的谭嗣同、“为天下人谋永福”而献身的林觉民,他们豪壮的爱国义举;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抗战期间毅然留起了胡须,拒绝为侵略者和汉奸演出,他们表现出的崇高的民族气节,都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

在教学中,可以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有意识地融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使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自觉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我们也可以结合历史教育教学内容,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内外活动,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举行国情知识竞赛,组织课外阅读、讨论,观看电影、开展影视评论,编辑历史小报,举行历史报告会、故事会,组织观看影视录相,展览等等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课外教育活动,可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到德育教育,通过实践激发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树立报效祖国、建设美好未来的远大志向,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二、在维护民族团结和睦、维护祖国统一的情感教育方面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千百年来,我国历史上涌现了许多为民族进步,为消弥民族战争,为维护祖国统一而努力甚至献出生命的代表人物或典型事例,如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康熙平定叛乱、郑成功收复台湾等等。揭示历史上民族英雄的精神世界,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气节和民族感情,砥砺他们前赴后继、自强不息的性格是很好的时机。

三、在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培养方面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优秀历史人物和他们的事迹对学生进行品德和道德教育。如陈胜、吴广不畏强暴揭竿而起、于谦一心保卫国家“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邓世昌“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谭嗣同喋血街市、唤醒民众;共产党员吉鸿昌“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等等。通过对历史上无数先烈、英模感人事迹的了解,让学生悟出做人的道理。

另外,可以通过学习古今名人的名言警句使学生体味其中丰富的做人道理,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品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毛泽东的“身无分文,以忧天下”;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利用这些中华民族几千年沉淀下来的伦理道德和优秀品质,培养青少年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在性格的养成方面

刍议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价值观教育 篇8

刍议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价值观教育

文/刘晓东

摘 要:初中历史课程的价值观教育,是正确树立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社会是非辨别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向社会正确输出人才的教育形式之一。从历史价值观入手,刍议一下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价值观教育。

关键词:历史教学;价值观教育;初中教学

初中历史的价值观,是在历史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基础上对于自身价值的培养以及对情感态度价值等的挖掘,是学生接触历史,明白历史是非观,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自觉有效地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提升自身素质,培养良好道德和社会情操的关键。

一、价值观教育是历史教学课程的灵魂

价值观教育贯穿于初中历史教育的整个过程,是初中历史教学课程的灵魂所在。五千年的历史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远古时期的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发现,尧舜禹时代的氏族社会文化以及众多的发明,各个朝代的繁荣与文化发展等都蕴含着丰富多彩的价值观,对培养学生爱国情操和自豪感,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近现代史的屈辱历史又在鞭笞着当代初中生自强不息、努力奋进的价值观,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让他们能够在价值观中权衡得失,培养自身的危机意识,同时能够正确地处理自己的情感问题。

二、价值教育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历史教育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这是历史教育教学的特点之一,价值教育也是如此。因此,初中历史教育教学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将价值教育的目标放长远,例如,在近现代史中关于中国制度的问题,就是在漫长的历史探索中逐渐认识并寻求,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当前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在潜移默化的历史教育中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民主和法制,这种价值教育并非单独在课堂中提出,()而是将其融入课堂当中,在许多课时中潜移默化地渗透。

三、价值教育需要历史教师和学生不断地进行沟通

初中历史课的价值教育,是初中历史教师不断进行引导,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需要在不断沟通和反馈过程中得到教师的纠正,尤其是在历史观中的大是大非问题上,学生的自我鉴别能力相对较差的情况下,教师的价值教育以及与学生之间的双向就显得尤为重要。

总而言之,初中历史教学中价值观教育是一种人生观和情感态度相结合的特殊教育形式,但对于历史教学极其重要。

参考文献:

郑文宏。关注热点关注生活关注情感[J].思想政治课教学,(02)。

情感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施 篇9

[关键词] 历史学科;素质教育;情感体验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 1671-1270(2009)1-0032-02

一.对高中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1)情感教育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

情感教育涉及到一个人心理存在的各个方面,包括感觉、知觉以及人与人的感情。通过情感教育,能调节和协调人的情绪,达到塑造理想人格、培养社会所需合格人才的目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通过普通高中阶段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要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历史教育应当要使学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要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要使学生“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要“不断强化民主与法制意识”,要使学生“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情感不但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学习者的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

(2)实施情感教育有助于形成学生健全的人格

学校教育是要培养身心健康的人才,社会要进步、科技要发展,必须依赖这些身心健康的人才。在青少年的人格完善和道德的自我发展过程中,情感既是人格和道德的内容,又是实现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让学生学会关心周围的人,力求从积极的方面看待别人,这样也会在无意间流露出的各种表情中向对方坦露真挚友好的情感,一旦被对方接受,也会引起情感上的变化,从而导致双方人际关系的良好循环的启动。作为人际交往中最普遍适用的友善情感的表现方式就是微笑,它可以引起他人良好的情感体验。因而在教学中,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注重实施情感教育,有利于形成学生健全的人格。

(3)情感教育的正面感染功能可以维护和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教育者的情感会影响到学生的情绪,学生的情绪则会影响到健康。当一个人在情绪发生变化时,其身体内部也会伴之以出现一系列生理变化,且变化的状况和程度与发生的情绪的性质和强度有关。不同的情绪所引起的生理变化对身体的影响是不同的。有些情绪所引起的生理变化对身体有利。例如人在愉快时,呼吸平和,血管舒张而使血压偏低。这些反应有助于身体内部的调和与保养,而有些情绪所引起的生理变化则对身体是不利的。例如在焦虑时,血压升高,心跳加速。这些生理反应无疑加重心血管负担,影响身体内部的调动与保养。倘若一个人经常处于某种情绪状态,他身体内部也就会频繁地出现某种相应的生理反应,这样久而久之,便会影响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因此在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有意识地丰富学生的情感,调节学生的情绪,对于维护和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是十分重要的。

二.历史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方法

(1)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历史教育,首先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在学习中是最活跃的因素,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如观察一幅有意思的画、观看一段生动的录像、听到风趣幽默的谈话,都能使人产生兴趣,自然引起想参与其中的愿望。例如在学习《九一八事变》一课时,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问题情景,发挥了学生想象力,调动了学生兴趣,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2)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体验就是通过亲身经历或实践来认识事物。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历史学习过程是间接感知历史的过程,应培养学生感知历史的兴趣和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设身处地地进行历史想象与体验,加深对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理解。体验式学习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设计教学都要从学生的需要和愿望出发,并注重学生的亲身实践和现场感受。以前一般认为历史学科的知识带有过去性,很难让学生去“体验”和“实践”。近年来体验式学习在历史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是一种较好体验式学习的方法,情境是一种形象环境的表现,一样的情境,不同人会有不同的感受。教师讲课要情随事迁,用情境来烘托人物。历史情境教学的特点就是设计多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3) 在教学中老师注意教学手段和技巧的艺术性

作为教学中的主导因素,教师应注意教学手段和教学技巧上的艺术性,教学艺术有很强的陶冶功能、转化功能、教学中不断创造愉快教学气氛,使学生也能以愉快的情绪状态从事学习活动,在教学中,教师的情感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情绪情感状态。教师热爱历史,历史知识渊博,讲起课来生动有趣,学生就会以极大的热情学习历史,教师情感丰富,对民族英雄、对献身祖国的仁人志士、对有创造发明的科学家、对人民领袖等等,充满着敬意、倾注全部的爱,学生就会情动而随,教师对与敌勾结、出卖民族利益的奸佞小人及贪官污吏能揭露得淋漓尽致,充满仇恨和蔑视,学生对这些奸凶也就会产生无比的憎恨。

教师感情的流露能唤起学生的爱和恨、苦与甜。教师要以自己的满腔热情去激发学生的情感,以情动人、以情育人。创造一个宽松愉快、积极向上和具有明确目标方向的教学情感气氛,让学生处在快乐的情感状态下从事学习活动。整个课堂气氛充满了生气和活力,我的教和学生的学达到了和谐共振,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活动的效率。例如在讲班超经营西域的时候可以这样说:“同学们,班超投笔从戎、离开繁荣的京城,抛弃了舒适安逸的生活,在那遥远的西域奋斗了30多年,直到70岁时才回到京城,不久就与世长辞了。班超的英雄事迹,西域人民、中原人民乃至中华民族都不会忘记他的。”学生感受到了教师对班超由衷地敬仰,从他们内心深处也迸发出对爱国者钦佩的真实情感。”

总之,教师是教育者也是课程改革的探索者、研究者。在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充分挖掘情感因索,通过师生互动,学生发展自身的情感智力,以情感促进认知和意志,品质的发展,成为智力发展、情感丰畜、有创造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在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时所应注意的一点就是,教师和学生都处在快乐宽松的情绪情感体验中,愉快地教和欢快地学,只有这样刁能达到情感教育的最终目的,能够使学生身心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黎勇.高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教学探讨研究[J].时代教育,2008,(6).

[2]宋玲.高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J].教育导刊,2007,(5).

[3]梁励.论历史教学的情感问题[J].历史教学,2002,(1).

[4]施纯洁.高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尝试[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7).

历史教学中的诚信教育 篇10

英才学校 刘良 前几年,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节目着实火了一把,易中天、袁腾飞、阎崇年等历史老师皆成了各家媒体炙手可热的宠儿,他们凭借深厚的专业知识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有效应用将课堂搬上了荧屏,赢得了无数的粉丝的拥戴,也让我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之间存在的距离竟然是如此之近。的确,在学科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着传统教学手段无可比拟的优点, 而在历史学科教学过程中利用网络资源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更是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在此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有利于课程资源开发,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是开放的课程,它不是以教科书为中心的课程设计,而力求改变过分依赖教科书的局面。那么,教师自主开发课程资源尤为重要。现代信息技术具有检索方便和交互性强、传输质量高、速度快、信息量大,使用方便等优势,大大拓展了教育和教学的资源。以往教师获取资料的渠道狭窄、手段落后,引用的资料往往陈旧、滞后,不仅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还可能因为与现实不符而让学生对教材知识产生怀疑。而网络不仅能提供鲜活的材料,而且资源信息量大、内容丰富,有利于教师筛选并链接相关背景,对开拓学生的学习视野,形成创造性思维有利.如:北伐战争、长征、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文化大革命、19世纪美国领土扩张、第二次世界大战等内容,通过运用多

媒体软件给学生以视觉、听觉的强烈刺激,有效地增强了生动性、真实性,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从而成功完成教学任务。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们享有了空前丰富的信息资源。互联网上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学习资源。利用这些资源和多媒体技术结合虽不可重复历史,但可以再现历史。利用影视资料、自制动画、文物图片、地图等显示某个历史时期或历史事件、人物的形象等内容,为历史教学营造声、像、图、文并茂,形象、生动、逼真的历史情境,再现历史场面,变抽象为形象,变静态为动态,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通过内心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①。通过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体,激发其学习的兴趣,从而激活思维,发挥其最大的能动性。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清晰的图象信息、丰富的声音素材、形象生动的动态演示,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器官,刺激其大脑皮层的细胞,使其对所学知识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如,在讲“科索沃战争”的内容时,先利用多媒体呈现美国轰炸南联盟、袭击中国驻南大使馆,造成大量军人和平民伤亡的记录片,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为什么要越过联合国安理会,发动科索沃战争?导弹袭击中国驻南大使馆说明了什么?如何看待美国打出的“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②强烈的音画冲击,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了他们主动探究的兴趣,一个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一种成功的体验。更重要的是,学生被这些社会热点、焦点问

题所吸引,增强了探求和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各种问题的强烈责任感。

二、有利于优化课堂结构,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效率

历史知识具有丰富性,综合性的特点.这一特点在和历史教学的融合中,可以得到有效的发挥。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对基本史实的落实和一些课堂上较难表达的历史知识、历史事件、基本概念等,可以分专题到有关网站上查找相关资料,搜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图、文、声、像材料,然后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来组织课堂教学.这种多媒体课件不仅能将大量的资料呈现给学生,大大拓宽学生的视野,而且在说明历史事件、概念、史实时材料集中,简明准确,省时省力,从而达到大容量、高密度、快节奏的现代课堂教学要求,大大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好的媒体资源可增强历史的可信性,缩短了现实与历史的距离,又能启发思维,促进理解。它还可根据教材需要使声像并茂的历史画面多次重复,营造出课堂的历史氛围,同时渗透德育和美育,陶冶情操。它表现力丰富,信息呈现性强,能显著地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以古希腊城邦制度和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这课教学内容来说,历史久远,并且属于世界史范畴,课本的描述偏向纲要性,而缺乏易于理解的解释性文字,造成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也难于掌握到运用这方面的知识。教学中单靠课本提供的寥寥几幅图片及简单的文字描述,会令本课教学十分单薄。有了多媒体技术的辅助,教师可以转变一下教学模式,将单调的课堂教学变成老师主

导、学生参与,活泼的多媒体课程。因此,现代信息技术下制作的课件能高度浓缩教学内容,使得课堂教学节奏明快紧凑,从而可以留出更多的时间与同学们一起展开讨论,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有利于营造自主学习的平台,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

素质教育,关键在于如何开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潜能,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以学生主体课堂教学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中提高综合能力,形成个性特点和创新思维。③而历史学科学习的目的也不在于单纯地记忆一些历史知识,知道一些表面现象,而重心在于通过了解历史现象、分析历史资料、推敲历史证据,形成综合、分析、甚至运用史料的能力,形成辨证思维和批判意识。这种能力的形成,仅靠薄薄的一本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而现代信息技术为实现这个目的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络既为学生提供众多的信息,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扩展思维空间,又为学生比较辨别、思考、分析、综合提供了有利的工具。

在新课改中,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要求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积极结合的能力等。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之下,学生和老师有了平等的享受参考知识的地位,在正常的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贯彻研究性学习,在全体学生共同参与下,既可以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又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具体到历史学科,多媒体教学以其信息量大、简洁灵活、动态感强、传递迅速、形象直观、声画皆备等特点被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所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久远陌生的历史人物形象化;使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趣味化;使深奥难懂的历史哲理明晰化。这些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一直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过去传统的教学手段践行时有一定的约束和阻碍,而多媒体电教手段的运用则能更好地达到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它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在高昂兴奋的状态;能有效创设历史情境,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加强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再加之教师的循循善诱和适时点拨,便为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搭建了极佳的平台,在这样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必然会步步提升。

教学实践表明,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恰当地将反映教材内容的背景资料展示出来,精心设计,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合理优化教学环节,学生就会主动地将头脑中已形成的认识与新知识加以对比、分析、判断和重组,形成新的知识。同时,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合理地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恰到好处地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形象、生动的描述,能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展现知识的内在规律,突破时间、空间、抽象的限制,让学生充分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开拓学生视野,有利于学生

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体性,优化初中历史教学的课堂效率。现代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其发展速度是很快的,我们的历史教师在这方面也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只要我们勤于学习,敢于探索,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就一定能够开创出新的局面,使历史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上一篇:牙周组织影响论文下一篇:项目中心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