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设计的阐述八篇

2024-09-12

建筑结构设计的阐述 篇1

当前, 在我国有部分同行认为建筑相关的规范中存在漏洞, 对建筑安全度不够重视。存在这种认识的原因, 主要是由于全国各地经常发生建筑结构开裂、倾斜甚至直接倒塌等,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国内有很多建筑至今已使用40多年, 经受住了各种荷载的作用仍然岿然矗立。可以说现在的安全事故, 不一定与结构设计安全度有确定的连带关系。在施工质量有保证的前提下, 结构的安全程度是能满足需求的。所以现有规范是能满足安全的需要的, 不必作出全面的变更。但随着时代的发展, 安全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原有规范的局部地方可能存在不能满足现状需求, 所以每隔一段时间, 相关部门就会对规范做一定的修改, 更新以前的版本因此, 规范对安全度的规定是可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 且规范对安全度的要求只是最低值, 设计人员完全可以根据不同的工程对象, 必要时采用高于规范规定的数值。

在我国混凝土规范编制初期时, 由于当时事故频发, 某些专家便提出需要建筑结构的安全度, 但受制于当时的国力及政治环境而未能实现。随着社会的发展, 对建筑结构安全度的需求也提高了。作为安全度的指标之一的含钢量, 我国现行规范规定的低用钢量值是最小值, 在实际设计时, 设计者会根据具体情况予以适当提高, 所以借此来判定我们在工程中的材料用量是不适合的。事实上, 在某些细节方面, 也已经与国际水平相当了。如剪力墙的最小配筋率为 0.25%, 与美国规范的规定值相同;墙的暗柱配筋量, 已是世界较高水平。这种构造物中的配筋率, 我国规范与国外规范相差无几, 甚至某些情况下配筋更多。

2 可靠度

可靠度理论作为设计理论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被引入各种设计稿规范的。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 意见并不统一, 专家对此的解释是:

(1) 将先进的可靠度理论引入规范, 是我国规范的又一重大进步。它将实际使用时的随机过程化为用随机变量表示的效应方程, 并辅以经验校准, 用失效概率度量结构的可靠性。在国际工程设计中, 可靠度理论也被ISO所大力提倡, 乃国际工程设计界大势所趋;需要提出的是可靠度理论同样也重视经验, 可靠度取值便是用校准法确定。

(2) 基于可靠度的设计虽然是设计理念上的一重大进步, 但是将其具体应用到相关规范时, 仍存在瑕疵:比如概率可靠度理论需要大量数据的统计做基础, 但目前在荷载和抗力统计方面, 仍存在一些问题;结构可靠度分析的三个基础点都有不完善之处;可靠度理论强调三个正常, 即正常设计、正常施工和正常使用, 但正常和不正常没有明确的界定。因此, 盲目地将可靠度理论推广于各种规范, 会产生一些不宜之处。

(3) 相比概率可靠度设计方法, 分项多安全系数设计方法要更为灵活实用。在确定安全系数时, 可以同时采用可靠度理论一起作分析, 最后选定合适的系数值。

(4) 建筑结构设计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这里我们仅从设计的角度谈, 不考虑施工和后期使用的不规范带来的安全隐患。

2.1 结构抗震考虑不足

2008年的汶川地震和2010年的玉树地震的惨痛教训告诉我们, 某些地方建筑结构抗震性很差, 未达到我国规范规定的标准。提高抗震设计水平是提高建筑结构设计安全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由于我国幅员广阔, 各个地区的地震级别与地震几率情况各有不同。因此应了解实际情况, 具体分析, 选择不同的抗震规范, 具体设计。

2.2 结构设计中偷工减料, 钢材不足导致功能减弱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 对利润的追求, 某些建筑开发商无视规范, 迫使设计人员在结构设计时, 过度的减少钢材等, 导致建筑物中钢材等材料的性能减弱, 进一步导致建筑物的质量不过关, 安全性下降。

2.3 建筑结构设计不合理

由于某些客观原因, 结构设计人员知识和经验不足, 在结构设计时难免存在不合理之处, 存在安全隐患。或是某些设计者安全意识不够, 只顾外观而不顾质量, 或知道公司要求的设计形式行不通, 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而不提出异议, 纵使悲剧上演。

3 提高建筑结构设计安全性的措施

3.1 提高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对抗震性能的重视意识

结构设计是个复杂的、精确的工作, 需要深厚的理论知识和严肃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设计人员要严格要求自己, 对每一步设计都要了然于心, 并做到知其所以然, 正确理解规范条文, 对行业动态和最新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工作之余要善于反思和总结, 为以后的工作积累经验。

3.2 严格遵守相关规范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建筑结构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家也适时地出台了一些相应规范。所谓规范, 是具有强制性的。为了提高建筑结构的安全性, 设计人员应谨守本责, 对设计时不满足相关规范的行为应及时提出, 并针对问题, 提出解决方案。同时, 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对存在违规行为且屡教不改的人员要及时举报, 以免造成更严重的损失。

3.3 重视研发

计算机的发展为设计软件高仿真提供了广阔前景。造型越是新颖, 外观越是独特, 计算起来也就越复杂, 结构设计难度越来越大。从另一方面讲, 对设计人员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有了更多的要求, 对计算软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 要提高结构设计中建筑的安全性, 就必须对结构计算软件进行开发, 这个过程需要结构设计人员和编程人员全面合作, 深度交流, 齐心协力共同合作完成软件开发, 推新创新。

4 需正确看待的几个问题

(1) 提高建筑结构的安全度, 并不是简单地增加水泥或钢筋用量等, 而是在正确、认真分析结构受力的情况下, 辅以进步科技和强化管理, 合理地提高建筑结构的安全储备和耐久性能。

(2) 提高建筑物安全度和耐久性, 对社会影响重大, 需认真对待。

(3) 浪费问题。在设计业内, 存在一种普遍现象:为了保证尽量安全, 在设计时, 尽量采取保守设计。

5 结束语

建筑结构设计的阐述 篇2

1 简要阐述建筑工程中框架工程施工的主要特点

我国现阶段的建筑工程的结构发展方向是楼层的不断增高。这种楼层的不断增高会导致现有的建筑工程的框架结构发生很大的改变。现有的框架结构的不断发展和改变主要是为了适应现在的高层建筑的发展。高层建筑工程中, 在竖向构件及构件的组成受到的重力载荷都是由一定的区别的, 这是一种逐层递增的关系, 这样就需要在框架结构的设计过程中, 重点参照重力负荷的参数来确定构件的尺寸和墙体的支撑件的尺寸。

除了上文的所述的重力载荷, 还有;两种载荷需要在设计过程中重点参考:第一种载荷是地震载荷;第二种载荷是风载荷。这两种载荷是非线性的竖向分布, 对于建筑物有高度的敏感度。对于这些框架结构的设计因素, 在施工中需要进行的施工技术也有很多, 只有设计和施工技术相结合, 才可以顺利的完成整个工程建设的部分。建筑工程中影响框架结构技术的应用有很多的方面, 例如施工中的钢筋工程技术应用;模板工程技术应用和混凝土工程的技术应用。

2 简要叙述建筑工程中框架工程施工的钢筋工程技术问题

关于建筑工程中框架工程施工的钢筋工程技术问题的阐述, 本文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个方面是框架工程中钢筋工程施工中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第二个方面是框架工程中钢筋工程施工的正确施工技术。下面进行详细的叙述和分析。

2.1 简述框架工程中钢筋工程施工中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

框架结构施工中的钢筋工程经常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第一个是焊接过程中, 焊条的型号没有正确的按照技术要求进行选择, 选择的型号和技术要求的型号不统一;第二个是在钢筋焊接的过程中, 焊接接头存在对不齐的问题, 偏心的现象和弯折现象普遍存在;第三个是焊接中的箍筋尺寸不符合技术要求中的规定。上述的三个主要的问题, 在框架结构的施工技术应用中要及时的发现及时解决。在钢筋施工中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 钢筋的型号和钢筋的施工数量都要按照技术要求中的具体参数进行施工处理, 不能因为节省成本而偷工减料, 这样的行为对建筑工程的质量是致命的打击, 要坚决制止。在钢筋的焊接过程中, 要及时的校对焊接的尺寸和技术文件中的尺寸, 不要出现太大的偏差。

2.2 简述框架工程中钢筋工程施工的正确施工技术

关于框架工程中钢筋工程施工的正确施工技术的分析, 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个方面是钢筋工程施工前要将施工中要准备的材料准备齐全。第二个方面是钢筋工程施工中要做好焊接工序的施工准备工作。第三个方面是钢筋工程施工中要正确的进行放样工作和下料施工工作。下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和阐述。

(1) 在钢筋工程施工前要将施工中要准备的材料准备齐全

对那些散乱的材料而言, 要在绑扎固定之后, 将之转移到那些安全稳固的地方;或者是将其保存在安装好的梁上, 并将之固定在钢架之上。需要注意的是, 露天放置的施工材料, 我们需要进行相关的安全管理和质量管理工作, 一定要保障施工材料的性能不受损坏。

(2) 在钢筋工程施工中要做好焊接工序的施工准备工作

在正式的焊接施工之前, 应该根据对应的操作规范走好焊接试验工作;对进场的每一批钢筋都应该进行逐批次的自检。在自检的同时, 还要对每一批次的入厂材料进行先关的物理试验, 保障进场材料的使用性能。

(3) 在钢筋工程施工中要正确的进行放样工作和下料施工工作

在进行实际施工过程中年的放样以及下料过程中, 都应该留有一定的余量, 这主要是考虑到焊接完成之后, 在焊缝处将出现线性的收缩, 且框架结构中的桁架、梁等在受到弯矩作用之后还将拱起。

3 简要叙述建筑工程中框架工程施工的模板工程技术问题

关于建筑工程中框架工程施工的模板工程技术问题的阐述, 本文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个方面是框架工程中模板工程施工中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第二个方面是框架工程中模板工程施工中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下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和阐述。

3.1 简述框架工程中模板工程施工中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

对于现阶段的建筑高层来讲, 浇筑的楼层的载荷大部分都是由模板的支架来承受, 这样就会对模板工程的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模板施工过程中, 有的模板施工完毕还在保养期, 就开始进行模板拆除作业, 这样会严重的影响模板工程的施工质量, 需要特别注意。模板施工一定要将保养期计算清楚并且执行。

3.2 简述框架工程中模板工程施工中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

关于框架工程中模板工程施工中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的阐述, 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个方面是模板工程技术中要正确的进行基础模板的安装工作。第二个方面是模板工程技术中的主体结构的模板施工相关技术。下面进行详细的分析。

(1) 在模板工程技术中要正确的进行基础模板的安装工作

在完成垫层施工之后, 应该每天定时的对水平基础依照轴线进行测量, 利用基础平面尺量好各个需要的边线, 并在各个暗柱角用油漆做好对应的标记, 确保安装模板的精准度。

(2) 在模板工程技术中的主体结构的模板施工相关技术

立杆是整个结构的支撑体系, 施工过程中应该保证其立于坚实的平面之上, 保证在安装好上层模板与支架之后能够承受对应的载荷, 保证其不会被压垮。

4 简要叙述建筑工程中框架工程施工的混凝土工程技术

关于建筑工程中框架工程施工的混凝土工程技术的阐述, 本文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个方面是混凝土施工中的混凝土配比的原料的选择。第二个方面是混凝土施工中的配比的科学, 合理的控制。下面进行详细的分析。

4.1 混凝土施工中的混凝土配比的原料的选择

混凝土的原材料的选择, 进场的材料都要有相关的合格证明和质量检测证书来证明材料的性能和质量。同时我们要将材料的出厂时间, 各种性能强度及包装形式进行详细的检验, 以防不合格的原材料混入施工现场。

4.2 混凝土施工中的配比的科学, 合理的控制

合理的控制混凝土的配比对于提升施工混凝土的强度和使用性能有着非常好的保障作用, 但是混凝土的配比的合理有可能会提升施工的整个成本, 因此要因地制宜, 同时还要保障施工的质量, 只有这两方面有效的结合才能够对工程施工质量和施工造价有一定的平衡。对建筑工程的技术和建筑工程的预算都有好处。

摘要:建筑工程最主要的就是工程质量, 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很多, 建筑工程中的相关技术的先进和优劣就会直接的影响着建筑工程的质量。因此在建筑工程中, 要重视建筑工程的技术设计和技术应用。本文简述的建筑工程的框架结构工程技术就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 因此要格外的给予重视。

关键词:建筑工程,框架结构工程,技术问题,施工结构

参考文献

[1]勾向海.房地产建筑框架结构施工质量的控制[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2 (3) :183.

[2]杨勇钢, 黄颜辉.建筑框架结构在施工中产生的问题浅析[J].南北桥, 2009 (10) :161-162.

[3]秦德广.探析建筑框架结构在施工中产生的问题[J].民营科技, 2011 (3) :293.

[4]陈丽艳.浅谈建筑工程中棍架结构构造与设计[J].价值工程, 2011, 14 (18) :64-67.

建筑结构设计的阐述 篇3

摘要:框架结构在我国建筑结构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其抗震能力的研究也受到很多的关注,本文对框架结构受力特点及施工技术进行论述的同时,主要分析了建筑框架结构抗震设计要遵循一些的原则,为以后建筑框架结构的施工和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框架结构;抗震;设计;施工技术

0 引言

图1为典型的框架结构,由柱、梁和板通过铰接或者刚接而成的结构形式,其能够承受竖向荷载以及水平荷载作用,主要的受力构件是梁、板和柱。随着建筑工程的不断高速发展,框架结构在中小城市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由于施工方便、空间布置灵活以及造价相对较低的特点,框架结构逐渐取代原先的砖混结构,但通过对地震灾害调查发现,框架结构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导致强震条件下发生破坏,为了能够提供更好、更安全的居住场所,对框架结构设计抗震技术的研究是一个十分迫切的工作,本文将对其进行详细的论述。

图1 典型框架结构 图2 框架结构的破坏形式

1 建筑框架结构受力特点及施工技术

1.1建筑框架结构受力特点

1.1建筑框架结构受力特点

框架结构荷载传递路径是:上部荷载(自重、设备、人员及外部荷载)传递给楼板,楼板将荷载通过次梁传递给主梁,主梁最后将荷载传递给柱,最终荷载传递到基础和地基上去。这种受力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就是柱子和梁,从结构设计角度出发,这种传力方法能够很好的传递竖向荷载,随着建筑层数的不断增加,水平荷载不断增大,这种结构就不能独立使用,此时一般设立剪力墙形成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结构的变形曲线是剪切型曲线,在设计和计算中一般要考虑这种变形形式,

1.2建筑框架结构的施工技术

对于普通的建筑框架结构的施工,一般是按照施工设计图纸使用全站仪等进行放线,放线是施工的基础工作也是很重要的工作,在放线时要对放线测量结果进行多次核对,保证测量放线的准确性。框架结构主要使用的材料是钢筋混凝土,钢筋材料进场必须有钢筋材料的试验报告单,而且要保证报告单的字迹清晰,钢筋的包扎和焊接都要符合相应的安装技术标准,包扎好的钢筋不要轻易的变动,也不允许工人在上面随意的进行踩压,保证钢筋工程在混凝土浇筑之前的整体稳定,混凝土工程对材料要求和配合比的要求较高,其主要都是由砂、石、水泥混合而成,在施工中要按照规定投料,保证混凝土的抗拉和抗压强度,同时要避免裂缝的产生,做好后期的养护工作,在施工中尽量使用低水化热的水泥,混凝土进入模板的温度在30℃以下,尽量采用分层浇筑便于散热,防止出现混凝土的温度裂缝。

2 建筑框架結构抗震技术研究

在地震灾害中,在地震荷载的不断反复作用下,框架结构局部会出现损伤并最终发生破坏。通过对近几十年的地震灾害实例分析可得,框架结构的粱、板、柱等很多构件在地震作用下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而且结构损伤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会引起结构的破坏。地震是引起框架损伤的主要因素之一,但由于问题的复杂性,人们分析结构性能时只考虑单个因素,比如只考虑一次地震,而忽略了损伤累积程度,结构在今后的使用中会受到疲劳荷载的作用、材料老化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可能结构遭受严重的破坏。因此,研究分析地震作用下的建筑结构的力学性能,对于工程结构抗震和提高建筑框架结构设计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进行框架结构抗震设计时,为保障建筑结构的整体安全性,要充分考虑建筑框架结构的空间作用、材料时效以及阻尼变化等很多不同的因素,验证每一种结构的构件在地震作用下能够安全可靠,因此,框架结构的抗震不仅仅从理论出发,而且要结构工程的抗震经验,根据该结构的破坏点,灵活进行设计施工。在进行框架结构设计的时候,不仅仅要考虑总体布局的抗震,又要对每一个关键的部位进行分析,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

2.1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要求

(1)做好工程勘察选址工作。在不同的地区工程的地震灾害是不同的,每个地区的抗震标准也不相同,在进行抗震设计时候要参考当地的一些抗震设计标准,即使在同一个地区,不同的地形和地质对抗震的影响都较大。因此,在一个工程进行设计之前,必须做好勘探工作,避开不利抗震的地带,当框架结构的层数超过5层且地处8度抗震设防地带时候,可以使用剪力墙结构,从而能够很好的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为了避免地震灾害对人员和财产造成的损失,不允许在抗震危险地段进行建造房屋。理论研究表明:体形规则而且对称的框架结构具有较高的抗震能力,即使发生地震的时候也不容易发生破坏;但是体形不规则以及平面凸凹较多的结构,在遇到地震的时候经常发生破坏。当建筑结构布局不规则时,要采取合理的构造措施,如对于结构两端较大中间用比较小的结构连接时,计算中间小结构是要按偏拉以及偏压的情况考虑。

(2)提高建筑框架结构的延性。一般将结构在承载力不变的前提下承担非弹性变形的能力称为结构延性。框架结构的延性的高低是衡量结构抗震性能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结构的延性高有利于抗震,结构自身可以耗散地震传来的能量,能够很好的避免结构发生倒塌。框架结构设计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避免结构的剪切破坏,尽量让结构出现弯曲破坏,遵循“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原则。

(3)保证整个框架结构的整体性。框架结构作为一个庞大的整体,其需要不同构件协同工作来抵抗地震的灾害,如果结构在地震中出现了整体破坏,会造成较大的损失,出现整体倒塌的情况。因此,确保框架结构的整体性是进行抗震设计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在此在设计中一般遵循的原则:①结构的连续性。②构件间能够可靠连接。③增强框架结构的竖向刚度。如纵、横2个方向具有较大的整体竖向刚度,房屋基础的整体性较强,可以抵抗地震时引起的地基不均匀沉降以及地面裂隙穿过房屋造成的危害。

3 结论与展望

框架结构的抗震研究不仅要从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进行加强,更要对已经建设的结构能够进行加固,国内外很多学者也开始了加固方法的研究,砧贴碳纤维、包钢法、以及粘钢法等已经开始应用到实际的建筑工程中,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隔震技术开始应用到很多建筑结构中,该技术通过设置隔离层将基础与上部结构进行分隔,这样在发生地震的时候地震力能够很好的隔离或者消耗,能够确保框架结构的安全以及使用者人身安全。在实际的已经存在的框架结构中采用隔震技术可以有效的提高框架建筑的抗震水平,隔震技术也将在未来的抗震设计和加固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建军.当议建筑隔震技术在既有框架结构加固中的应用[J].建材与装饰2013.

[2]刘琳,吴洋.对建筑框架结构设计抗震技术的阐述[J].住宅产业2010.

[3]陆萌.高层框架剪力墙结构建筑的施工质量控制问题探讨[J].科技向导2014(2).

建筑结构设计的阐述 篇4

关键词:建筑工程;电气;安装施工

1建筑工程电气安装现状分析

1.1开关、插座存在安装问题

电气安装工程在开关、插座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开关、插座的面板会出现不平的现象,导致与建筑墙面存在缝隙;开关方向不统一,无法对其进行相向切断;在开关、插座安装过程中,其高度不符合建筑工程设计的相关标准;没有按照相关设计对应该进行绝缘的线头进行包扎。插座、灯具开关进行预埋,应该复合相关安装图纸要求,在施工定位时,应该严格的按照施工基本要求进行:左右、前后盒位允许偏差≤50mm,同一室内的成排布置的灯具和吊扇中心允许偏差≤5mm,开关盒距门框一般为150-200mm。

1.2施工材料混乱,产品质量存在问题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市场竞争比较激烈,电气材料市场比较混乱,加上许多工程为私人承包工程,在一味追求利益的前提下,大量不合格的材料出现在工程施工中,导致了电气安装的质量存在严重的隐患,给施工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相关部门强烈重视,监理人员做好监测工作,采购人员要进行全面的市场了解,选择具有一定生产规模、信誉好、保证质量的厂家;在材料进入施工现场前,要及时进行检查是否符合规范求。

1.3施工专业人员素质不够,技术力量比较薄弱

建筑结构设计的阐述 篇5

1.1 建筑工程造价审计内容

工程造价审计是第三方的工作内容, 即我国独立的独立审计机构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的审核, 是国家固定资产专职部门从事的工作内容, 指按照国家或行业建筑工程预算定额的编制顺序或施工的先后顺序, 逐一的对全部项目进行审查的方法, 而非建筑施工方的行为, 确保了审核数据的有效性, 保证建筑施工的公正性和合法性。在审计过程中, 最难以衡量的是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的一些人为因素, 存在着一切的不确定性。然而工程造价对建筑工程又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工程造价审计过程中, 专职部门必须高度重视, 细化职能分工, 精化部门职责, 各部门相互配合, 确保工程造价审计数据的准确性。

建筑工程造价具体包括多方面内容 (如表1所示) , 工程项目审计工作异常繁琐且易出错, 审计人员对工程项目的具体费用进行审核, 需主动掌握建筑工程项目的一手材料, 确保工程造价数据的有效性。

建筑施工过程中包括多个环节, 且工程计划到预算到投资成本和竣工审核期等多个复杂环节, 环环相扣, 牵一发而动全身, 所以工程造价审计是贯穿着整个建筑工程的始终。工程造价审计工作的展开可以控制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 杜绝计划外的项目、重算多计的工程款, 降低工程成本, 所有项目都在控制的指标内实现综合平衡。

1.2 建筑工程造价与工期间的关系

项目工程审核工作不到位或者出问题, 会造成多次复审及重审, 对整个建筑项目进度有不利影响, 可能造成工期延误, 从而使造价攀升。如图1所示, 工期与造价在理论上存在着一个最低点, 即最佳工期 (B) 。工期缩短或延长, 造价都会增长。工期最短的A点, 造价是最佳工期对应造价的两倍左右;工期无限延长, 那么造价也急剧攀升。就企业而言, 在项目启动之前, 需要对项目造价及工期做出预估, 寻出两者平衡点, 再做出具体施工安排。

2 建筑施工中工程造价审计存在的问题

2.1 审计人员责任意识不强

审计工作一旦展开, 工作人员尽可能的占主动学会发现问题, 抓大放小, 将误差控制在正常值内。此外, 工作人员审计工作失误可能会给建筑工程带来损失。每个造价咨询单位内部的几级审核外, 若发现问题还会重新审核。工作人员在审计工程中必须严肃认真, 稍有失误可能造成再次审核, 延误工期, 阻碍工程的正常施工。

2.2 项目招标文件与合同不一

工程项目与文件内容不一的情况也有发生, 表现在两者间的工程计算和结算方式不一样。建筑工程过程中, 合同与招标书中的调整比例不符, 或者不按照合同的条款进行。任何一种情况都可以使建筑工程项目中断, 甚至使工程造价和工程质量成反比, 即工程造价提高, 工程质量并未得到改善。工程质量与公司利益之间, 部分企业偏向后者, 导致企业故意提高造价获得经济效益, 呈现造价和投资不一的情况。

2.3 通过签证增加工程量或者提高材料的单价

总的来说, 签证不合理的情况有三种。 (1) 施工企业内部工作人员的沟通不及时。现场签证工作的内容是否是预算的一部分四不确定的, 手续是否齐全也是不确定的, 甚至工程项目的内容, 部分工作人员也是不清楚的, 造成签证相当不合理。 (2) 有些企业签证过程中的内容没有细化, 工程量、价格等缺一不可。 (3) 现场签证是在工程进行之前展开的, 有些企业钻法律漏洞, 等着工程结束后在进行补签。专职审计部门不能准确的掌握企业情况, 不能把握工程质量。

3 加强工程审计工作的措施

3.1 对项目工程施工的全方位监督

工程审计工作与工程施工是分开的。以建筑工程的资料来完成建筑工程的审计, 这样的情况下, 有些单位为保证自己的经济利益可能隐瞒或者伪造材料来完成审计工作。因此审计人员应不辞辛苦对建筑工程项目进行全方位监督, 来获得一手材料, 保证建筑工程审计质量。

3.2 完善项目审计体制机制

确保审计工作的正常进行的前提是相关的审计制度的完善, 做到每一环节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对策和顺畅的业务流程, 并且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此外, 合理完善的审计系统对审计工作有足够的约束力, 审计工作人员将审计体制落实到实处, 发挥其应有效果, 提高工程项目审计质量。

3.3 提升工作人员素质

人为因素不可避免, 但因其产生的损失可以减小到最低。作为审计工作人员, 以专业知识做质层, 严格按照审计制度进行本职工作, 抱着严肃认真的态度, 保证审计质量。此外, 工作人员与项目施工企业需要充分的沟通, 做到抓大放小, 坚定自己立场, 掌控审计局面。同时, 提高审计人员的风险担当意识。

4 结束语

建筑工程项目数量与造价同时呈现上身趋势。社会上出现工程造价高, 但工程质量低的项目, 必须强化审计工作, 对施工企业的造价进行正常的监督, 工程造价审计是采取间接方式对企业进行有效管控, 企业需要全面支持审计工作的开展, 保证审计资料的真实性, 使得建筑施工能顺利展开。

摘要:在建筑施工中, 工程造价审计是工程造价的关键环节, 它是控制着工程造价的重要方式。在工程的三个阶段 (设计期、施工期与结算期) 都需要展开工程造价审计工作, 随时掌控工程造价, 因为它和工程收益有着直接关系。本文分析了工程造价审计的必要性和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 简单分析其对策, 以加强审计工作力度, 提高工程投资收益。

关键词:建筑施工,工程造价审计,重要性,对策

参考文献

[1]闫文静.建设项目施工阶段工程造价审计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

建筑结构设计的阐述 篇6

老龄化是人类生活进步的一种必然, 也是建筑学领域的新问题。如何适应不断递增的老龄化并通过空间手段为老年人提供帮助和支持是建筑界的责任, 也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和拓展的开放性问题。在形成以改善居住环境应对老年人身心衰退问题的共识之后, 有必要开始关注如何帮助老年人延续社会生活的新议题。

伴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递进, 老龄化对建筑学的影响也在不断地加深。从最初不承认老龄化问题 (1) , [1]到将老龄化视为针对小部分人的特殊化设计, 由专注于养老收容机构和老年公寓建设, 到社区养老设施与养老地产事业的方兴未艾, 建筑学领域内老龄化研究与实践仍在不断拓展。随着全社会形成解决老人居住问题的共识, 在更大的城市尺度下研究老龄化问题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

要理解老龄化与城市空间之间的关系, 有必要回到个人的尺度重新思考什么是老化。老化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 人类也无从逃避。人类的老化包含生物学与社会学的两个方面, 即身心功能衰退与社会生活萎缩。[2]生物学领域里人类个体老化是一个生理功能不断下降的过程, 首先是视觉与听觉功能的退化, 继而是人体器官、肌肉组织以及骨骼功能的退化等, 在之后可能就会发生记忆力、思维能力等方面的退化。因为身心衰退, 老年人逐步需要针对性的空间设计以保证生活质量。社会学领域的个体老化则体现为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期因为生理功能退化导致个体失去了劳动者的身份, 相应的社会关系与收入通常也会随之退化, 并伴随着在家庭与社会、的相应地位的衰退。后期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可能加速个体的生理老化, 而个体在家庭与社会中的地位有可能进一步下降, 由主动的参与者退步为被动的 (照护) 接受者。

建筑学对于老龄化的研究过去主要集中在以居住问题为核心来适应身心衰退,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通过过去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尤其是国家大政方针的指引, 我们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居家养老、社区服务与机构养老”为核心的解决老年人居住问题的基本框架。配合社会保障体系 (如养老保险和照护服务等) 的建设, 已经可以预期适应身心衰退的老年人居住问题能够得到妥善解决。但老年人社会生活萎缩的问题却并未引起建筑学领域的足够重视。

根据《联合国老人原则 (第46/91号决议) 》, 老龄化问题的核心是独立、参与、照护、自我实现与尊严 (independence, participation, care, self-fulfill, dignity) 等五条基本原则, 以及18条详细说明。该决议的目标涉及了解决身心功能衰退与社会生活萎缩的两个方面。例如“参与”原则包含了“老年人应始终融合于社会, ……并将其知识和技能传给子孙后辈 (2) ”, “自我实现”包括“老年人应能追寻充分发挥自己潜力的机会。老年人应能享用社会的教育、文化、精神和文娱资源 (3) ”, 而“尊严”则包括“老年人不论其年龄、性别、种族或族裔背景、残疾或其他状况, 均受到公平对待, 而且不论其经济贡献大小均应受到尊重 (4) ”, 诚然以上目标的实现必须集合全社会的力量, 但是仅仅在居住区的范围内并不可能得到解决。

二、城市发展与老龄化的冲突

尽管全社会都形成了解决老年人身心功能衰退问题的共识, 并从居住问题入手实施了初步解决的方法, 但是中国近30年来的城市发展却逐渐成为了加速老年人社会生活萎缩的推手。

过去30年是中国城市化的关键阶段, 大多数的城市都经历了巨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存在三种与人口老龄化相冲突的普遍现象, 即推倒重来的城市更新、大规模的成片开发、高强度的建设模式。以上三种现象加速了老年人的社会生活萎缩, 已经成为解决城市老龄化必须面对的新问题。

推倒重来的城市更新, 使得许多老年人成为城市的“陌生人”。推倒重来的城市更新往往造成城市既有的空间关系荡然无存, 很多重要的城市地标变成了徒有其名且面目全非的空间环境。与此同时也摧毁了老年人的空间记忆与生活经验, 以及老年人的智慧价值 (5) 。对于老年人而言, 离开工作单位的社会关系, 又失去了对城市空间的基本理解, 非常容易形成被社会所遗弃的陌生感。例如, 曹家渡自20世纪初开始就是上海市西区重要的地区中心, 并形成了以五角场形态的商业服务业为中心, 居住与产业交织的用地格局, 并包含了区域交通枢纽功能。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城市建设彻底改变了该区域的地理、交通与用地功能特征。目前该区域不仅五角场的空间格局不复存在, 商业服务业极度萎缩, 周边建筑环境和机关单位也在改造中变得面目全非 (6) 。伴随着这种空间巨变, 既有的空间理解与生活经验都已经失去了意义。对于世代生活在该区域的老年人, 这种全然陌生的环境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困难。

大规模的成片开发, 使得许多老年人变成城市生活的“残疾人”。相对于以人行尺度建设, 适应以步行、非机动车结合公共汽车交通方式的历史街区, 以庞大街区与宽阔车行道路为特征的成片开发的方式虽然也许有利于市场营销和私人化的交通方式, 但往往同时摧毁了历史上形成的街区尺度。这种尺度转变对于适应私人小汽车和地铁这些新型交通工具的年轻人问题不大, 但是对于主要采用步行等传统交通方式出行的老年人则无疑是参与城市生活的巨大困扰。街坊越划越大, 道路越建越宽, 也就拒绝了行动迟缓的老年人。同样是30s的行人绿灯时间, 年轻人可以穿越四车道的街道, 但却可能是老年人难以跨越的“天堑”。这种空间尺度的转变加大了老年人参与社会的难度, 将许多的老年人禁足于住区之中。

高密度的建设模式, 正将许多老年人变成城市生活的“局外人”。伴随着高密度开发模式而来的是城市中心人均绿地、人均开发空间的不断减少, 是开放的室外公共空间被大型商场、高档居住区等“私有领域内的公共空间”所取代。城市中新建的绿地往往位于普通老年人难以企及的郊外, 而城市中华丽的新公共空间却往往或伴有消费指向或附带门禁设施让普通老年人望而却步。高密度建设模式带来的公共空间匮乏现象, 对于社会关系广泛、支付能力强、交通半径大的年轻人没有问题, 但却是阻碍老年人融入社会生活的重要因素。近期在非常多的城市出现的公园里老年人人满为患、广场舞与社区居民矛盾丛生都是由此引发的, 无处可以社交正将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排除在城市生活之外。

根据《联合国老人原则》, 我们所追求的目标应该是帮助老人实现独立、广泛参与、照护无忧、自我实现与享有尊严的生活。老, 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孤独。老年人需要家园认同, 更需要通过参与社会完成自我实现, 而不是被禁锢在经过适老化设计的住区环境中。在这个城市巨变的时代, 如何通过空间设计帮助老年人参与社会、自我实现并获得尊严必定是有现实意义的议题。

三、老龄化的龙山基地

为了探索亚洲城市的高密度发展问题, 并寻求应对老龄化与城市平衡发展的新空间模式, 世界未来基金会在其出资赞助的“亚洲垂直都市”国际竞赛 (以下简称“V C A”) 的第二届比赛中设置了“人人皆会老”的主题 (7) 。

VCA每年都会选择一块面积1 km2的基地展开设计。在每年的不同主题之下设置了一致的开发前提, 即常住人口10万人, 容积率6.0且50%的面积用于居住功能。作为概念设计竞赛, 规则要求针对可持续性、生活质量、技术创新、文脉关系、可实施性等几个方面的问题展开完整和系统的考虑。主办方希望通过设计10万人口工作生活的区域, 研究城市密度、垂直建筑、家庭、工作、食物、基础设施、自然、生态、结构和功能, 并寻找一种创新的发展模式。

2012年VCA的竞赛基地位于韩国首尔的龙山地区。该块基地的中心是始建于20世纪初的火车站和前驻韩美军基地, 周边则被诸多呈现有机形态的丘陵街坊所包围, 可南眺汉江。无论地理空间还是人口特征, 该基地都具备了非常高的典型价值。

首先该基地是典型的由火车站场造成的城市飞地。除美军基地的影响较为特殊, 火车站场周边形成飞地是许多城市共有的现象。最初建于城市边缘 (首尔西南郊) 的火车站场因为城市的不断蔓生逐渐变成被周边城市空间所包围的飞地。一方面伴随着火车交通地位的下降, 空间联系枢纽的正面价值逐步被切割城市空间、阻碍城市发展的负面意义所覆盖。另一方面原先用于编组堆栈, 又随着公路运输崛起而逐步废弃的站场成为了城市中罕见的大面积连续空间, 蕴含着非常巨大的空间开发潜力。

而人口老龄化与家庭特征则是另一个突出的典型特征。根据政府预测, 到2050年韩国60岁以上老人将占总人口的38%, 韩国将要成为全世界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 但政府现有的养老体系无法完全满足需求。而同时, 韩国人保持的东方传统的家庭价值与养老观念, 也是城市现代化发展中必须考虑到的问题。“尽管近几十年来, 韩国有着令人叹为观止的经济增长, 但它在许多方面仍然是一个传统社会并带有传统的社会关系理解。员工们都倾向于从正规就业较早地退休。老人倾向于与他的大家庭住在一起并受其支持供养。”[4]因此, 亚洲的城市老龄化问题需要与西方社会不一样的解决方法。

1﹒记忆中心

2﹒城市网格尺度

四、城市设计的四条新原则

通过积极应对老龄化与城市发展间存在的矛盾与挑战, 我指导的学生概念设计方案“柔软城市” (Soft city) 在2012年度VCA竞赛中获得了第三名。基于对老龄化社会中老年人面对的双重困境 (身心功能衰退与社会生活萎缩) 的基本认知, 我们认为有必要也必须从维护共有的城市记忆入手, 延续老年人生活经验的价值, 继而才能创造适应并促进老年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空间环境。具体而言该方案的核心是由街区记忆中心、城市网格尺度、立体公共空间与生态峡谷等概念构成的四条老龄化城市设计新原则 (8) 。

1. 街区记忆中心

通过基地调研, 我们发现龙山的很多公共空间对于当地居民甚至整个城市都有着重要的价值。例如有着约100年历史的龙山火车站不单纯是交通枢纽, 更是城市公共生活的一个中心。又如由蔓草川鱼市发展而来的龙山电子产品市场不仅是城市现代化的一个样板, 也是首尔市民热衷的生活电器购物场所 (9) 。通过对历史价值, 公共活动与关联、影响与环境质量等五个要素的评估, 我们在地块内选出火车站、市场、学校、天主教堂和浸信会教堂等五个公共空间节点, 将它们塑造成街区记忆中心。这些节点不仅记录了龙山当地人的记忆和生活经验, 也延续了该片区与其他城市区域的联系, 更是老年人生活经验的重要载体。街区记忆中心并非简单地保留建筑, 而是高密度前提下的创新发展模式。为了保护街区记忆中心的空间特征与步行尺度, 节点空间周边进行了严格的界面与高度控制, 再通过地下空间规划平衡容积率。以下沉广场串联的地下空间被激活, 也改善了街区记忆中心与其他地下市政系统的联系 (图1) 。

2. 城市网格尺度

除记忆中心外, 基地中大部分区域都被再开发, 但城市记忆仍将通过城市网格得到保留与发展。以网格为特征的城市肌理特征承载了许多的城市信息, 诸如街坊规模、密度、空间尺度、城市记忆以及丰富的生活经验。通过对首尔城市空间的分析, 我们参照龙山现状街坊、北山韩屋村和明洞这3个典型街区截取了3种网格尺度, 并通过3个步骤来规划新的城市开发。首先在记忆中心周边保留了小网格尺度, 以获得与记忆中心良好的步行关系。在其他区域则根据现状道路延伸与开发功能限定分别选择中等与较大的网格以满足开发需要的密度。网格本身具有很大的弹性, 可以随着周围环境而扭转和变化。当两个网格相遇时, 一个可以扩展到另一个里面, 也可以重叠或错位。与此同时, 我们认为网格控制包括平面与垂直的向度, 即除了平面控制外还可以使用网格限定三维公共空间的位置与尺度 (图2) 。

3. 立体公共空间

解决高密度开发所带来的室外公共空间不足是保障老年人社会生活的另一个重要环节。我们希望能延续城市实体与开放空间之间的传统关系, 并进一步使其垂直, 以适应今天的城市环境。为保证立体公共空间的开放性与可达性, 我们采取了以下策略:首先, 不同的功能块分离在相同的位置而增加开放空间的公共性与识别性。此外, 我们重新定义电梯作为城市交通的一种方式。人们可以通过不同速度的电梯到达他们想去的地方, 并且在电梯里也可以有公共活动的发生。除垂直交通以外, 我们还建立空中步行系统和缆车系统联系起整个三维网络。立体公共空间的策略缓和了高密度开发带来的空间压力, 对于城市居民的交往尤其是老年人的社会生活有着非常正面的积极意义 (图3) 。

4. 生态峡谷系统

根据龙山基地的棕地现状以及高密度开发的基本前提, 我们试图从景观、交通与生态循环三个角度实现具有峡谷特征的立体生态系统。通过对韩国不同高度的植被与物种研究, 我们为不同高度的建筑与公共空间安排了差异化的绿化配置, 并形成了可以优化小气候的连续垂直景观。在保障地面人车混行的传统交通方式的基础上, 我们强化了地下的快速过境道路与地铁系统, 并为高层建筑增加了空中步行连廊与缆车交通。不同的交通方式从下而上速度不断递减, 提供了充分的选择, 也延续了地块与周边环境的空间一致性。生态峡谷还结合了水循环的功能, 在它的沿线有几个水厂, 分别处理黑水和灰水, 并且结合了雨水收集、余热回收、磷回收和污泥发电的附属功能 (图4) 。

五、老龄化需要柔软的城市

尽管存在许多不同, 但是在人口老龄化、传统家庭价值与城市化进程等方面, 中国与韩国又有着非常多的相似之处。“柔软城市”概念方案对于龙山基地是一种创新性的思考, 对于中国诸多面临发展与老龄化影响的城市同样具有借鉴价值。

自2002年进入老龄化社会至今, 是中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深的12年, 也是中国全面推进老龄化建设的12年。无论是适老化的居住环境还是无障碍的外部环境都已经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发展。伴随着建筑学对于老龄化问题研究与实践的拓展, 我们针对老年人的工作必将由单纯解决身心功能衰退向解决社会关系萎缩拓展, 由创造适合老年人生活的居住环境向促进老年人社会交往与自我实现的城市空间拓展。

3﹒立体公共空间

4﹒生态峡谷

在建筑学老龄化研究外沿不断拓展的阶段, 有必要重新审视我们的工作方法, 重新审视“硬”与“软”的关系。无论是宏大的城市建设还是微观的老年人居住问题中, 偏重硬件设施和政策架构而轻视人与空间关系的软环境设计都是非常普遍的现象。然而无论是硬件还是政策措施, 都必须与具体的人相联系才可能真正发挥作用。因此有必要从人的角度重新思考老龄化问题。

因为衰老是无可避免的自然规律, 所以每个人乃至城市一样都会老。所以面向老龄化的设计服务的对象不应该只是今天的老人, 而是同样处于老化进程中的所有人。因为老化有着身心功能衰退与社会关系萎缩的双重特征, 所以老龄化的城市不仅需要专门的机构、设施和政策帮助老年人适应生理的变化, 更需要特定的空间建设帮助老年人克服社会关系的变化。面向老龄化的城市设计帮助老年人走出社区重新融入社会, 而不是将老年人限定在经过适老化设计的居住环境中。当一座城市主动包容了包括老年人在内的所有人, 我们称之为柔软城市。柔软城市联系着包容着所有人而不是生硬的指标, 保护着每个人的活动而不强求一致, 收纳着所有人的记忆而不是唯发展论一切。

针对当前城市发展中阻碍老年人社会生活的普遍问题, 我们提出了面向老龄化的城市设计新原则;通过街区记忆中心的建设平衡城市更新对于老年人场所记忆的摧毁;通过继承和延续城市网格尺度缓和大规模成片开发对于老年人生活经验造成的障碍;通过立体公共空间和生态峡谷系统解决高密度建设模式带来的人均城市公共空间不足的困难, 并促进与自然和谐的城市开发模式。通过上述原则, 我们希望在城市发展的同时能够为老年人创造足以延续场所记忆、生活经验的空间, 满足老年人对于自然环境与生态和谐的渴望, 促进老年人的社会交往与价值认同, 最终通过空间设计保障老年人参与社会, 自我实现并获得尊严。人人皆会老, 老龄化建设服务的不止是今天的老年人而是所有人。面向老龄化的城市, 我们需要包容、保护、收纳所有人的生活, 让不同的世代间和谐, 与自然永续的柔软城市。

参考文献

[1]陶立群.再谈人口老龄化若干问题的辨析:兼与穆光宗等同志商榷有关人口老龄化的几个理论与概念问题 (一) [J].人口学刊, 1997 (6) :9-14.

[2]姚栋.大城市老人居住问题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 2005.

[3]UNDP.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04[M].Washington:Communi cations Development Incorporated, 2004.

建筑结构设计的阐述 篇7

《2015年辽视春节晚会》舞台设计的特点主要呈现为创新、合理和多元化。地处东北的辽宁,冬季漫长寒冷。皑皑白雪和枯树炊烟渲染出这漫长冬季的主色调。然而每一年农历春节的到来,给这片广袤的大地带来了喜洋洋的火红。所以《2015年辽视春节晚会》无论是舞台的设计还是灯光艺术效果的处理都把握春节喜庆、祥和、热烈的氛围感受,并把展现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作为设计宗旨。

在春节晚会舞台的创新设计上,最大限度地利用1350平米演播厅的空间,营造了由大幕到开合大屏幕再到分屏的进深空间,由三层楼宇层叠形成的高度空间。在形式感和承载功能上给节目提供了多变的表演方式,给观众以震撼的视听感受。所以灯光设计完全根据舞台分层次的特殊结构来完成,由于舞台整体采用圆形大面积挑空设计,立体空间里推拉机械大屏幕排列其中,对灯位的设定产生限制,所以我们减少使用便捷的机械升降系统,主要的灯具安装便根据舞台机械运作方位区间的实际情况由人力来吊点完成。

首先,在舞台安装之前先行在机械升降吊杆上安装2905染色电脑灯,用来对演播室整体环境光渲染。怎样来体现出春节喜庆的节日氛围呢?整个环境颜色基调的确定就变得尤其重要。红彤彤、喜洋洋的既视感可以通过灯光设备的高饱和度色彩渲染出来。大环境的色彩烘托,很容易就能够把观众带入其中。为了达到这一效果;在圆弧形主开关屏幕的顶端,我们根据弧度安装了50台大光束的BM5000和12台1.5m双排头飞利浦矩阵来进行主舞台的基础染色。两种灯型互相配合使用,矩阵灯染色均匀,色彩饱和度高,灯具功率大,亮度表现突出。在独立染色的基础上,BM5000就可以完成小面积集中染色,形成对比,产生震撼效果。

2015年的辽视春节晚会录制依然采用高色温录制形式,所以在突出晚会录制色彩明丽、饱和的同时。面光的处理就成为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根据逆光选用高色温灯具的情况,面光灯具则选用20台VL3500染色灯。这种灯型光照均匀,色温和亮度输出值稳定,是作为面光灯具的较好选择。

其次是在舞台机械方面的创新。采用弧形层叠开合屏幕的设计使用,根据舞台结构运用了弧形双层轨道,营造中式大门、万家灯火、家和万事兴以及流行娱乐元素的节目背景和空间转换。机械投影幕布的使用,展现了新的表演形式和效果。主舞台中心悬挂圆环由八条框架结构与主舞台衔接,这个舞台设计形式给了灯光设计很大的空间,根据中心圆环四周向外延伸的走势,设计安装了近200台BM1500光束电脑灯。这种异型的灯具悬挂方式相对于最初的平行安装方式来说,灯具呈现出来的光束变化更加多样,更具想象力。

再次,舞美的合理性,结合2015年辽视春晚主题“让世界看见”,为给全球华人营造“回家过年”的温暖气氛。恢宏大气不失温情,中国风元素融合现代时尚的娱乐元素。合理性还体现在舞台机关,多层次多空间,由于舞台主屏幕前和侧舞台都有推拉门的设计,所以在推拉门两侧和内部安装BM1500光束灯,这样在推拉门滑动的过程中,通过光束灯色彩和造型的变化,达到绚丽夺目的效果。另外还可以以光幕的形式分割出不同的空间,给予演员上下场足够时间,保障人员安全,节目衔接也更为流畅,使各类节目的呈现与舞台完美结合。机械装置上的灯具与舞台平面和后侧阶梯上摆放的100台BM1500光束电脑灯,交相辉映,在演播室内形成光束和色彩的整体环境,把观众带入其中,使观者身临其境,全身心地感受演出的艺术氛围。

最后,舞台的多元化,节目编排的多元化要求舞台设计的多元化,在整体大的舞台框架下,每个节目都有变化。舞台空间分明,色彩丰富,造型突出,变化中不失整体。在有限的空间内设计了三层结构,结构间相互交织,环环相扣,为节目提供了大量支点。《2015辽视春晚》舞美设计的另一重点是立面结构的一个个既独立又互相联系的方型小表演区。外罩可伸缩的白色透光卷帘,在放下卷帘时,演员们在帘后的表演要通过灯光投影形式在白色卷帘上形成剪影,这就要求灯光设计方面考虑到每一个小表演区的光照要求。根据表演区空间的大小,设计安装LED染色电脑灯。由于表演区空间小,演员还有舞蹈动作需要完成,所以灯具的安装角度成了大难题。为达到最好的剪影效果,只能用钢丝绳捆绑半悬挂进行固定来完成。

每一层装置都能给观众带来意想不到的变化。使观众感觉别有洞天。LDE的彩屏、彩幕的结合也是一个亮点,彩幕基本贯串了舞台和观众席,通过屏幕内容的变化,使现场观众仿佛置身节目的环境当中,增强了节目的感染力。

《2015辽视春晚》已经过去,我们还将面临一次又一次的新挑战。以上的阐述还很浅显,希望通过我们今后的努力,更多的磨练能够更好地创作出观众喜欢的艺术作品,使观众们能够得到电视艺术带给他们的视觉享受。

摘要:在2015年度电视节目技术质量奖(金帆奖)的评比中,辽宁广播电视台选送的《2015年辽宁卫视春节联欢晚会》荣获灯光设计制作质量(综艺类)一等奖。本文介绍了此台晚会的舞台灯光设计方案、所用的灯具的类型,以及配合舞台特点所进行的灯具安装。

阐述建筑地基基础施工和加固技术 篇8

关键词:建筑工程;地基基础;施工技术;加固技术

如今,许多新建建筑不得不在地质情况并不适合建造的地基上进行施工建设,使得工程面临着极大的风险,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发安全事故或质量问题。因此,加强地基处理与加固,不仅是建筑业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实现技术革新的必然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地基基础施工及其加固技术进行深入探讨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

1.建筑地基基础

地基基础主要指的建筑下方提供支撑力的土体或岩体。土层的种类繁多,主要分成岩石、砂土、黏性土以及粉体等。建筑地基可分为两大类,分别为天然地基与人工地基。其中,天然地基是无需人为施工的自然土层,而人工地基则需人为加工,采取相应的施工技术进行加固,以此提高其承载力。简单而言,地基实质上就是确保建筑在受到荷载时不发生形变的局部地层,基础是建筑荷载作用于地基下层的结构。良好的地基基础可以支撑住全部建筑荷载,可有效避免外部强度损坏,防止建筑发生失稳等不良现象。

在满足荷载要求的基础上,将基础发生的沉降限制在规定范围内,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尽可能使用埋深小的浅层基础,可使施工过程变得轻松、快捷。若浅层基础不能满足设计要求,则需使用大埋深桩基础,通过桩基础,将更多的建筑荷载传递至深层基础当中,进而有效避免沉降等问题的发生,确保建筑安全。

在实际情况中,地基基础施工必须将稳固、可靠、控制沉降与形变作为基本原则,强调细节控制,对承载力较低的地基实施加固处理,以满足施工对于地基的要求。目前,高层建筑逐渐成为主流,建筑的自重快速提高,以往的施工技术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当前需求,为将荷载良好的传递至地基当中,还需通过合理的设计,依靠严谨、细致的施工管理,达到提升地基施工质量的目的,从而实现建造优质工程的根本目标。

2.建筑地基基础施工技术

2.1复合地基成套技术。该技术共分为两种形式,分别为水泥粉煤灰碎石桩与夯实水泥土桩。其中,水泥粉煤碎石桩主要是把水泥、粉煤灰以及碎石等材料通过拌和、浇筑等工序形成的一种高强桩基,同时在桩端之间设置褥垫层,最终形成复合地基,其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它具有强度大、稳定性好、承载力大等优势,在当前建筑工程中较为常用。该技术的成桩方式有三种,即管内泵压混合料、长螺旋钻孔以及振动沉管灌注。如果建筑的地基为砂土、粉土等时,即可运用该技术,桩基础形式多样,主要有条形、箱形以及阀形等,可根据具体要求妥善选取。

夯实水泥土桩选用水泥和土质材料按照设计配比进行混合搅拌,再使用设备成孔,混合料拌制完成后,采取分层法进行填筑并压实,最终制成水泥土桩。土桩制成后,与水泥粉煤灰碎石桩相同,与褥垫层、土层等一同组成复合地基。这种施工方法借助夯实工艺具有的高密度特点,使地基的强度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在粉土、粘性土等地基中较为适用。除此之外,该地基桩身的强度十分均匀,施工简单,几乎不受外界因素影响,污染低,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地基基础施工技术。

2.2压实技术。压实技术是一种典型的地基基础物理处理法,施工过程中,将固液气混合料实施碾压,消除孔隙,促使小颗粒填料向孔隙中移动,完成填料二次排列,除去多余的

图1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工艺流程示意图

水分与空气,大幅减少孔隙率,以此提高单位面积中的颗粒含量,增大密度,从而达到保证地基密实度的目的。压实时,颗粒粒径、填料含水率、分层压实厚度、压实方法以及次数等都会对施工质量造成一定影响,所以必须结合实际情况,按照规范的施工程序,选取正确的填料,注重每一个施工细节,进而保证地基基础密实度。

2.3静力压桩技术。振动打桩施工会产生极大的噪声,若采用静力压桩,可以在达到相同施工效果的基础上大幅降低施工噪声。静力压桩是一种充分利用静压力将桩基压入土层的沉桩技术。它具有节省材料、成本,无污染等特点,可以带来良好的经济与环境效益。

3.地基基础加固技术

3.1加宽加固技术。在地基基础承载力不足或面积较小时,应提高基础面积,降低接触压力与沉降。在场地条件允许且基础为小埋深时,可采用加宽加固技术。其具有施工简便、工艺成熟等特点,可直接用于基础底面,而且新旧连接十分可靠。如果旧地基基础老化程度严重,应采取卸载的方法降低应力。

3.2加深加固技术。加深加固技术主要是在原有基础下方设置墩式结构,促使地基基础坐落于更加稳固的土层上。实质上就是在地基基础的下方挖坑,然后浇筑混凝土,形成墩式结构,进而起到加固基础的作用,在地下水位较低且持力层深度较浅的基础中较为适用。

3.3灌浆加固技术。首先,使用钻机成孔,要求孔深必须达到需要进行加固的土层,然后借助灌浆设备将预先制备妥当的浆液灌注至地层当中,此时地层会进行破裂与挤压,促进土层和泥浆充分混合,进而产生一系列物理或化学反应,直至完全胶结成整体,达加加固地基基础的效果。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地基基础作为建筑核心,与其质量、安全等息息相关。基础施工和加固技术会对工程质量造成直接影响,所以在实际施工中,必须充分考虑质量需求、地质特性、工程特点、进度要求以及气象等多方面因素,进而对施工方案进行优化,编制科学的施工流程,进而确保技术发挥最佳效果,保证地基基础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顾谦.建筑地基基础施工和加固技术探析[J].建筑施工,2014,08:915-917.

[2]李忠.浅谈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施工技术[J].低碳世界,2014,21:248-249.

上一篇:拆装实验论文下一篇:网络身份管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