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诗意地享受语文三篇

2024-05-28

让学生诗意地享受语文 篇1

一、阅读是一种遇见

青春是诗。高中学生更富于激情和生气, 满怀希望, 向往明天。用美好的书籍改变他们的生活, 让精神的圣大照亮他们的心灵。阅读和时光一同塑造和改变着我和学生。高二学生经历了高一入学的训练, 开始了最愉快的个性化阅读的黄金时期。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 从忘形的读到悟理。我事先定下规矩, 读书必须有“四有”:有选择, 有感悟, 有笔记, 有交流。高中学生作业繁多, 于是我鼓励他们挤时间读书、化整为零。让时间不在电视机旁度过, 不在梦中白白溜走。边读必须边思考, 边做读书笔记。读书是为了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 建立自己的思想, 否则, 就如鲁迅所说“读死书就是害自己, 一开口就害人”。古今至文, 皆血泪所成。《水浒传》是一部怒书, 《西厢记》是一部悟书, 读书最快乐。鼓励学生做读书笔记。我自己先做示范, 如何选择好书, 适合这个阶段的少年青年读的书, 然后在阅读中记下精彩段落和语句, 哪怕只言片语的感悟, 也要持之以恒。师生之间, 学生之间, 应当定期交换好看的读书心得。《时文选粹》共十辑, 南方出版社2011年出版, 非常好看。用阅读行走人生, 可以培养内心的力量。一卷温暖的好书, 让我和学生懂得阳光的沉默。养成坚持阅读的好习惯, 一切会有改变。没有欢乐的日子, 阅读便是欢乐。热爱文学的人, 是内心强大的人。

二、电影提升审美能力

走近经典电影, 才知其魅力无比。在讲授苏教版语文教材的战争板块《一个人的遭遇》《辛德勒名单》时, 及时补充好莱坞经典大片《战地钟声》《魂断蓝桥》《西线无战事》, 让学生领悟到战争可以毁掉一切美好的东西, 了解反战的主题, 珍爱和平, 热爱美好的生活。讲授必修课《一滴水与一滴眼泪》《罗密欧与朱丽叶》时, 我给学生播放《巴黎圣母院》《罗密欧与朱丽叶》两部电影, 欣赏外国名著的浪漫特点及追求美好爱情的愿望。名著改编的电影, 用声形并茂的方式, 增强了学生感官的感受力, 加深了他们对人物的感知;同时, 艺术形象的完美, 启发学生比较、分析、综合, 促进其思维能力向深层发展。学生的鉴赏力不分等级, 人都有可塑性, 都有努力向上向善的愿望。观看经典名著改编的电影, 可以激发学生高尚的审美能力, 促使他们练写影评, 从现代角度看经典如何成为经典, 很有意义。

三、碰撞触发智慧的火花

新课程所期待的课堂应该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课堂。因此, 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十分急迫。课堂是生命成长的地方。立足于平行班的课堂, 立足于现有的教材体系, 在生命相遇过程中、问题的碰撞过程中, 教师自然而然、非常灵动地闪现出教育智慧, 不急躁、不拔高, 用我们的学识修养吸引学生, 温暖他们、鼓励他们, 督促他们发展自己。苏霍姆林斯基曾引用一位历史老师的话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 总的来说, 对每一节课, 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 对这节课的直接准备, 或者说现场准备, 只用了大约15分钟。”

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 才能带动进步慢的学生。学生的高度取决于教师的高度。例如教授选修课《史记》时, 我引导学生趣读《史记》:淳于髡———怎样给领导提意见?樊哙———死都不怕, 还怕喝酒吃猪肘子?高渐离———你死了, 秦始皇交给我吧。李广———有些错, 永远不能犯。郦食其———文雅的不行, 就来粗野的吧。吴起———问世间情为何物, 废物。赵襄子———玩的就是冷幽默。伍子胥———用我空洞的双眼, 目击你的死亡。吕雉———中国第一只凶猛的野鸡。

读史是一种自我发现, 是在唤醒自己本已存在但还处于沉睡状态的思想意识。不唯时, 唯史;不唯事, 唯实;不唯势, 唯是。《史记》使学生触摸到那个时代的气息, 感受到人物在历史中的徘徊与挣扎。在社会中, 人都是矛盾地生存着, 每个人都通过主动或被动接受, 定下自己生命的基调, 又在时代的碰撞下衍生出若干的变奏。历史, 对每个人来说, 永远都有一定的意义, 至于意义的大小, 就看各人的感悟了。没有丰富的知识, 没有一定的阅历, 没有宏大的气魄, 即使熟知史事, 也是“纸上得来终觉浅”。语文选修课堂上, 师生之间进行思想交流, 让学生从中总结规律, 从更高的层次看待历史, 把历史知识、智慧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感悟历史。历史毕竟是人的历史。历史生态中的人物, 是最有魅力、最值得回味的。语文教学只有与生活和生命产生深刻的共鸣, 才能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

四、写作放飞自由的思维

在教室里, 我为学生设置了一块写作园地。卷首语是:“不可能让所有的人都满意, 没必要为离开的人而放弃。这一处园圃自有她的季节———只为等待她的人而美丽!”

这块园地用来发表学生的美文或只言片语。如对联:“苹果因阳光而红晕, 人生因攀登而精彩”“门对清波天上水中双日月, 眼观世物绿肥红艳即文章”。如写景句:“春风欢怜着桃花, 瓣瓣都是爱。”学习了沈从文的《边城》, 学生写道:“银子般的月光打湿了花朵般等候着的衣襟。”如抒情句:“万水千山纵横, 岂惧风急雨翻, 豪气吞吐风雷, 饮下霜杯雪盏。”还有:“世上几百年旧家, 无非积德;天下第一等好事, 还是读书。”优美的文字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而是从经典作品中读出来并付诸实践的。美好的人文情怀不是与生俱来的, 而是在经典作品的氤氲书香中熏陶出来的。好读书、读好书, 才能达到人文素质与语文成绩的双赢, 学生才能具备健康的素养与生花的妙笔。

除了写作园地的开设, 我还加入学生的QQ群, 利用自己的QQ签名影响他们, 让他们看到我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慢慢地他们的签名也变得美好起来。例如, 第一次:“结识了你们, 我骨瘦的枝条写满了春天。”二月, 阴冷。我引用了“冷雨幽窗不可听, 挑灯闲看牡丹亭”作为签名。三月:“卖花担上, 买得一枝春欲放。”四月:“一帘风絮春归。”九月:“结了果的大树何必开花?谁在大树下追忆似水年华?”十一月:“一声声, 一更更, 窗外芭蕉窗里灯, 此时无限情。”学生的想象力是最丰富的, 于是我带着他们去感受、去想象、去思考。我喜欢和像花朵一样恣意开放的学生走在一起。学生也回应:“恋上了写作, 我多情的花儿盛开了鲜艳。”其实, 语言深处藏着一场或多场艳遇, 老去的只是光阴。让班上的学生努力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永远不晚。即使当初基础弱一些, 但读书写作会让他们的生命迸发出耀眼的光辉。让他们记住, 上了高中, 学习在继续, 不管什么班, 只管向前再向前, 一路飞奔梦想的终点。用自己的手去满满地圆那个或高远或近切的梦想。没有什么不可以改变。人都是在看风景时看到了自己, 灵魂的博大使人敬畏。我们与时间同行, 我们因时间而聪明、丰富、宽容。谁捧起花的脸庞, 谁就会让岁月美得黯然神伤。其实, 所谓人生, 便取决于, 遇见谁。

让学生诗意地享受语文 篇2

一、阅读是一种遇见

青春是诗。高中学生更富于激情和生气,满怀希望,向往明天。用美好的书籍改变他们的生活,让精神的圣大照亮他们的心灵。阅读和时光一同塑造和改变着我和学生。高二学生经历了高一入学的训练,开始了最愉快的个性化阅读的黄金时期。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从忘形的读到悟理。我事先定下规矩,读书必须有“四有”:有选择,有感悟,有笔记,有交流。高中学生作业繁多,于是我鼓励他们挤时间读书、化整为零。让时间不在电视机旁度过,不在梦中白白溜走。边读必须边思考,边做读书笔记。读书是为了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自己的思想,否则,就如鲁迅所说“读死书就是害自己,一开口就害人”。古今至文,皆血泪所成。《水浒传》是一部怒书,《西厢记》是一部悟书,读书最快乐。鼓励学生做读书笔记。我自己先做示范,如何选择好书,适合这个阶段的少年青年读的书,然后在阅读中记下精彩段落和语句,哪怕只言片语的感悟,也要持之以恒。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应当定期交换好看的读书心得。《时文选粹》共十辑,南方出版社2011年出版,非常好看。用阅读行走人生,可以培养内心的力量。一卷温暖的好书,让我和学生懂得阳光的沉默。养成坚持阅读的好习惯,一切会有改变。没有欢乐的日子,阅读便是欢乐。热爱文学的人,是内心强大的人。

二、电影提升审美能力

走近经典电影,才知其魅力无比。在讲授苏教版语文教材的战争板块《一个人的遭遇》《辛德勒名单》时,及时补充好莱坞经典大片《战地钟声》《魂断蓝桥》《西线无战事》,让学生领悟到战争可以毁掉一切美好的东西,了解反战的主题,珍爱和平,热爱美好的生活。讲授必修课《一滴水与一滴眼泪》《罗密欧与朱丽叶》时,我给学生播放《巴黎圣母院》《罗密欧与朱丽叶》两部电影,欣赏外国名著的浪漫特点及追求美好爱情的愿望。名著改编的电影,用声形并茂的方式,增强了学生感官的感受力,加深了他们对人物的感知;同时,艺术形象的完美,启发学生比较、分析、综合,促进其思维能力向深层发展。学生的鉴赏力不分等级,人都有可塑性,都有努力向上向善的愿望。观看经典名著改编的电影,可以激发学生高尚的审美能力,促使他们练写影评,从现代角度看经典如何成为经典,很有意义。

三、碰撞触发智慧的火花

新课程所期待的课堂应该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课堂。因此,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十分急迫。课堂是生命成长的地方。立足于平行班的课堂,立足于现有的教材体系,在生命相遇过程中、问题的碰撞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非常灵动地闪现出教育智慧,不急躁、不拔高,用我们的学识修养吸引学生,温暖他们、鼓励他们,督促他们发展自己。苏霍姆林斯基曾引用一位历史老师的话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节课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才能带动进步慢的学生。学生的高度取决于教师的高度。例如教授选修课《史记》时,我引导学生趣读《史记》:淳于髡——怎样给领导提意见?樊哙——死都不怕,还怕喝酒吃猪肘子?高渐离——你死了,秦始皇交给我吧。李广——有些错,永远不能犯。郦食其——文雅的不行,就来粗野的吧。吴起——问世间情为何物,废物。赵襄子——玩的就是冷幽默。伍子胥——用我空洞的双眼,目击你的死亡。吕雉——中国第一只凶猛的野鸡。

读史是一种自我发现,是在唤醒自己本已存在但还处于沉睡状态的思想意识。不唯时,唯史;不唯事,唯实;不唯势,唯是。《史记》使学生触摸到那个时代的气息,感受到人物在历史中的徘徊与挣扎。在社会中,人都是矛盾地生存着,每个人都通过主动或被动接受,定下自己生命的基调,又在时代的碰撞下衍生出若干的变奏。历史,对每个人来说,永远都有一定的意义,至于意义的大小,就看各人的感悟了。没有丰富的知识,没有一定的阅历,没有宏大的气魄,即使熟知史事,也是“纸上得来终觉浅”。语文选修课堂上,师生之间进行思想交流,让学生从中总结规律,从更高的层次看待历史,把历史知识、智慧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感悟历史。历史毕竟是人的历史。历史生态中的人物,是最有魅力、最值得回味的。语文教学只有与生活和生命产生深刻的共鸣,才能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

四、写作放飞自由的思维

在教室里,我为学生设置了一块写作园地。卷首语是:“不可能让所有的人都满意,没必要为离开的人而放弃。这一处园圃自有她的季节——只为等待她的人而美丽!”

这块园地用来发表学生的美文或只言片语。如对联:“苹果因阳光而红晕,人生因攀登而精彩”“门对清波天上水中双日月,眼观世物绿肥红艳即文章。”如写景句:“春风欢怜着桃花,瓣瓣都是爱。”学习了沈从文的《边城》,学生写道:“银子般的月光打湿了花朵般等候着的衣襟。”如抒情句:“万水千山纵横,岂惧风急雨翻,豪气吞吐风雷,饮下霜杯雪盏。”还有:“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优美的文字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经典作品中读出来并付诸实践的。美好的人文情怀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经典作品的氤氲书香中熏陶出来的。好读书、读好书,才能达到人文素质与语文成绩的双赢,学生才能具备健康的素养与生花的妙笔。

除了写作园地的开设,我还加入学生的QQ群,利用自己的QQ签名影响他们,让他们看到我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慢慢地他们的签名也变得美好起来。例如,第一次:“结识了你们,我骨瘦的枝条写满了春天。”二月,阴冷。我引用了“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作为签名。三月:“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四月:“一帘风絮春归。”九月:“结了果的大树何必开花?谁在大树下追忆似水年华?”十一月:“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学生的想象力是最丰富的,于是我带着他们去感受、去想象、去思考。我喜欢和像花朵一样恣意开放的学生走在一起。学生也回应:“恋上了写作,我多情的花儿盛开了鲜艳。”其实,语言深处藏着一场或多场艳遇,老去的只是光阴。让班上的学生努力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永远不晚。即使当初基础弱一些,但读书写作会让他们的生命迸发出耀眼的光辉。让他们记住,上了高中,学习在继续,不管什么班,只管向前再向前,一路飞奔梦想的终点。用自己的手去满满地圆那个或高远或近切的梦想。没有什么不可以改变。人都是在看风景时看到了自己,灵魂的博大使人敬畏。我们与时间同行,我们因时间而聪明、丰富、宽容。谁捧起花的脸庞,谁就会让岁月美得黯然神伤。其实,所谓人生,便取决于,遇见谁。

让学生在语文天地里诗意地栖居 篇3

语文是什么?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千古绝唱的诗词曲赋,是功垂青史的经史子集……语文是一种诗性的光辉,一种厚重的关怀,一种浪漫的情怀,更是一种崇高的灵魂。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可是放眼看我们的课堂,语文教学却不尽如人意,条分缕析的讲解,把一篇篇美文肢解得惨不忍睹,诗意全无;漫天飞舞的试卷,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激情扫荡殆尽,望而生厌;急功近利的硬性灌输,则使语文学习丰富的人文性和审美意识熏陶功能化为轻烟,成为泡影。于是,孩子学习的日子满了,生命却空了;头脑满了,心却空了。语文教学,需要诗意之水的浇灌才能开出生命之花,需要诗意之水的滋润才能结出心灵之果。缺乏诗意的语文教学,无异于干旱的季节没有绿意浸润的枯涩。那么,在语文课堂这片心灵的土地上,我们如何才能去开垦我们生命的绿意,如何才能去耕耘我们心灵的诗意呢?

一、在课堂教学中诗意地栖居

1、诗意课堂需要教师预设灵动的教学语言。在语文教学中,要用恰如其分的比喻,诙谐幽默的夸张,具体生动的描绘,激情四溢的情绪,去吸引学生。我们常常发现,当教师拥有真情灵动的导语和浪漫鲜活的诗情,当教师本身的语言准确练达,如行云流水般优美流畅时,学生才能充满激情,才能在这样的语言文字的浸染中高雅起来,聪慧起来,诗意起来。而这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我们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不断地进行自我充电,丰富精神境界,滋养情感世界,全面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努力使自己的课堂语言字字珠玑,文采飞扬。诗意语文大师在教王崧舟学《长相思》一课中说:“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像这样精彩的诗一样的语言,在王老师的课堂上比比皆是,脱口而出,那么轻松,那么自然,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示范,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语文教育。

2、诗意课堂需要生成自由的心灵对话。“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激而发灵光。”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营造和谐的师生对话环境,把激励的语言、赞赏的眼神以及有形的奖励奉献给他们,激发他们内在的生命热情和潜能,教师释放自己的情感,向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展现自己的生命存在,学生积极地接纳、呼应教师的生命存在,此时师生都是平等存在于课堂中的生命体。教师用自己的生命热情激发、唤醒学生的潜能,诱导学生的学习情感,从而把学习要求转变为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全方位地提升自己。师生一起在人际中诗意地栖居,共同享受我们的教学过程。诗意的语文,是心灵对话的语文。诗意语文大师王崧舟先生曾言:“语文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物我回响交流‟的过程。这是精神的自由交流,是思想火花的碰撞。在对话中体验人生的种种况味,激发学生的情感渴望,点燃学生的心灵火花,让语文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心灵鸡汤。这是诗意语文、诗意课堂的应有之义。”我们崇尚对话,这是因为只有对话,才是真正的引导;只有对话,才能走进心灵;只有对话,才能彼此接纳;只有对话,才能相互造就。新课程是什么?新课程就是对话。对话是什么?对话就是言语的交流,思想的碰撞。语文教学的诗意就是在不断的交流、碰撞中生成出来的。留住课堂的诗意,就是要留住碰撞时发出的“不一样的声音”。

3、诗意课堂需要倾注真诚的人文关怀。有人说,教育应该“目中有人”。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生命成长。仔细体会,感觉很是精辟。确实,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需要关爱、激励、鞭策和鼓舞。在求知的路上难免有困难和失败,当孩子灰心失望时,教师的欣赏与鼓励能让迷茫徘徊的孩子走出困惑,看见希望的曙光。智慧和创造的火花都是在鼓励和赞赏中迸发的。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话语者,满足每个学生来自心灵深处的精神诉求,这不正是诗意语文应有的追求吗?

因此,课堂上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应该给予学生最真诚的关怀,不光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还要鼓励其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惟有如此,才能使课堂充盈着创造的激情,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流动着曼妙的韵律,激荡着浪漫的诗意!教师的崇高在于无私的奉献,在于爱心的流淌,在于对孩子的尊重。“你是快乐的,我是幸福的。”是一个教师永远追求的教育境界。

二、在文本中诗意地栖居

1、强化诵读。学生与文本交流对话的主要方式就是诵读体味。教材中的诗性元素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在与教材的交流对话过程中,如能为情所感、为美所醉,在文本中诗意地徜徉,则必定能“巧把金针渡于人”。

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执教《二泉映月》时,王老师首先引导学生感受二泉月夜的美丽景色,他只是抓住课文描写二泉月夜的八个词语:“茫茫月夜、如银月光、一泓清泉、静影沉璧、流水潺潺、蜿蜒而来、月光照水、水波映月”。只是让学生反复朗读,便将学生带进了充满诗意的二泉池畔,学生沉浸在如银月光中,流连于一泓清泉畔,此时,阿炳出场了。在王老师的引领下,一个戴着墨镜,终日操着胡琴在无锡街头卖艺的阿炳渐渐展现在学生面前。“当春寒料峭时……”学生读相关句子;“当夏日炎炎时……”学生读相关句子;“当秋叶飘落时……”“当雨雪霏霏时…… ”学生继续读相关句子。一年四季总是略显悲凉,学生眼中的阿炳也愈发凄惨。而王老师仍意犹未尽,他要让阿炳更真切地站在大家面前,“一年过去了……”学生再读相关句子,“十年过去了……” 学生还是读相关句子。仅这一句话,王老师便让学生至少读了6遍。在反复的吟诵中,还有谁不为之共鸣呢?学生听得陶醉,读得动容,王崧舟老师的“二泉映月”奏响了他的最高音。

张田若先生说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通过读,进入文本,与之贴近。这里谈的主要是美读,“由朗读的声音节奏之美达于作品的深层情思,造成全身心的感动与震颤,形成读者与文本的感应,自我与作者的交融,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即神相通、气相通、心相印、情相融的欣赏境界。教学的时候,要充分发挥朗读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把朗读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让读作为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孩子们通过这座桥梁钻进文中,体味、品尝。

2、尊重体验。语文本身就是自由精神的载体,那么语文教育的过程,应该是学生感悟并舒展自由精神的过程。《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的乐趣。”诗意语文,是一种极具个性色彩的语文,“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会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它要求尊重个体、高扬个性,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感悟就像一眼深藏不露的泉水,有人开掘才能喷涌挥洒;感悟就像一支未经照明的蜡烛,有人点燃才能闪耀光芒;感悟又像一朵含苞欲放的花蕾,有人温暖才能芬芳四溢。

一位教师在教学《荷花》一文时,让学生潜心阅读并在心中盛开一池美丽的荷花。结果,一个男孩出人意料地说:“我听到了荷花开放的声音!”当大家一脸愕然时,他解释道:“读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的时候,我仿佛听见了花瓣展开的声音,是那样清脆,那样悦耳,那样轻盈……”于是,大家都在诗意的想象中陶醉了,这堂语文课因此变得诗意盎然。

三、在生活中诗意地栖居

语文与生活是联系在一起的,对学生而言,语文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课本是生活的记录,教学是生活的阐释,阅读是生活的体验,作文是生活的再现。正如《新课标》中所指出的那样:“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所不在,无时不有”。语文教学诗意的体悟不仅在课内,不仅在文本中,只要是和孩子在一起的每时每刻,都是情感和语言交流的好时机。处处留心,步步为营,才能把语文的诗意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角落,这要求语文教师高度的教学机敏和睿智。

一个春日,因为久晴初雨,孩子们都忍不住往雨里跑,以致于淋湿了衣服,打湿了鞋子。我正要生气,一个孩子举着一双沾满水珠的小手跑到我面前,说:“老师,我把春雨抓住了!”她的话也把我们大家的心给抓住了,孩子们纷纷围到我身边,激动地向我汇报他们的发现:“小草的身上挂满了珍珠,那是春雨走过留下的脚印。”“我看见沟里的水在笑,那是春雨在给它挠痒痒。”“我听见迎春花在和春雨说悄悄话,迎春花说„好舒服啊!多下一滴雨,我就要多开一朵花‟。”“柳树也在说话,它说„是谁在帮我洗头发啊?‟”“……”看着孩子们红扑扑的小脸,我不禁感叹:孩子的心充满多么蓬勃的生命力啊!他们的世界是多么异想天开、充满诗意。对生活、对语言,他们有着完全迥异于成人的思维。在这么无瑕的心灵中,只要我们给他们纯洁的语言和一双发现美好的眼睛,我们就会收获到优美的感情和我们想要的一切。

当我们带领孩子关注丰富多彩的生活,在山涧草丛,在田野溪畔,在城市乡村,用心体悟,用情领会,感受大自然的每一次日出和日落;欣喜早春萌发的每一枚嫩芽和嫩草;留心身边每一朵花儿的盛开和凋零;关注每一阵秋风的拂面和游走;捕捉每一声痛苦的呻吟和快乐的欢笑……孩子的生命就因此拥有了诗意,孩子的诗也能因此而诞生。

上一篇:古典与现代的巧妙融合论文下一篇:产销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