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组织四篇

2024-09-11

分层组织 篇1

关键词:分层空调技术,气流组织,排风

经济的发展需要能源的消耗,在现今的各行各业中,建筑业的能源消耗量[1]约占1/3之多。在很多功能不同的大空间建筑,由于其体积大、空间负荷大等特点,使得其空调质量[2]要求比较一般的要高,相应的能源消耗也增加。因此,在大空间建筑里,既要考虑到空调的舒适度,也要面对节能的问题。进行分层空调设计时,气流组织模式十分关键,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空调效果。

1 分层空调的定义

在设计分层空调[3]时,分层面[4]为送风口中心,在垂直方向上将整个高大建筑物分为两个区域,分层面下部空间为空调区,上部空间为非空调区。工作区是高大建筑物所要求必须保证温湿度参数的区域,即设备的高度,舒适性空调一般可取2m高[5]。

通常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分层高度h1越小越节能,可由下式计算确定:

式中h——工作区高度;

y——射流垂直落差;

hm——安全值,一般恒温车间取0.3m,舒适性空调可不考虑。

2 分层空调的气流组织形式

分层空调的气流组织形式一般分为4种形式(图1)。

2.1 组织形式一

空调区:空调系统集中送风,下部100%回风。

非空调区:当上部散热量较大时,侧窗自然进风,屋顶机械排风,以达到排除上部热量的目的。冬季则停止运行。

2.1.1 优点

(1)非空调区的排风,不需要空调排风的冷量。

(2)气流无交叉。

2.1.2 缺点

(1)如室内散逸有害气体与烟尘,容易使工作区污染。

(2)上部进风量较大。

(3)屋顶排风器数量多、投资大、密封差。

2.2 组织形式二

空调区:集中空调系统送风,下部80%回风。

(a)组织形式一;(b)组织形式二;(c)组织形式三;(d)组织形式四

非空调区:高侧窗自然进风并辅以20%空调排风进入非空调区,屋顶机械排风,以排除上部热量。

2.2.1 优点

(1)气流组织形式简单,设备费便宜。

(2)充分利用空调排风冷量排除上部热量。

(3)有害气体、烟尘向上排走,减少对工作区污染。

2.2.2 缺点

(1)冬季将加大温度梯度,耗热量增加。

(2)气流交叉。

2.3 组织形式三

空调区:集中空调系统或空调机组送风,下部100%回风。

非空调区:非空调区散热量q2<4.2W/m2可不设进排风装置。

2.3.1 优点

系统简单。

2.3.2 缺点

建筑物不很高或上部围护结构做得较差时,向下热转移量较大。

2.4 组织形式四

空调区:集中系统送风,下部回风。

非空调区:空气幕为水平送风,仅在采暖季节采用,可以部分阻止热气流上升,适用于有害物和烟尘少的场合,其效果取决于空气幕的风量风速和温度。

2.4.1 优点

(1)冬季可以部分阻止热气流上升,防止过大的温度梯度。

(2)如果夏季也使用,可以减少上部热空气混入送风射流中。

2.4.2 缺点

(1)增加设备费、管道费和能量消耗。

(2)风口风速高,有些噪声。

(3)有时管道不好布置。

3 分层空调送风形式

3.1 送风口要求

(1)送风的角度应可以调节到比较合理的位置,下倾角度可大于30°。送风角度的设置可以使空调在夏季能进行水平送风,而在冬季可以进行向下斜式送风。

(2)在集中空调系统和可配风管的空调机组装备的时候,工作人员需要考虑设置调节装置,使得各个出风口可以均匀送风,效果较好,可满足风管长度小于40m的均匀送风调节要求。

(3)需以建筑物具体的使用要求及内部结构条件为参照来选择送风口。送风口的形式多种多样:圆喷口是射程最长的;扁喷口是在平面上扩散较快,落差也比较大;而百叶风口则是速度衰减较快的类型,工作人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风口。

3.2 集中空调系统送风口的几种构造形式

(1)带调节板联动百叶风口如图2,第一层百叶片可调节送风角度,用调节板来调节各个送风口的送风量,使送风均匀。可满足夏、冬季不同送风角度的要求,风口送风均匀,整体结构简易。但需要对送风口进行人工调节,大大加大了工作量。

(2)带调节板球形转动风口如图3,转动球体和固定球座的材料都应用铝合金,制造时必须用模具冲压,不能手工敲打。出风口可做成圆喷口、矩形喷口或扁喷口,用调节板来调节各个送风口的送风量,使送风均匀。可满足夏、冬季不同送风角度的要求,风口送风均匀,结构简单,相对于百叶风口而言,它比较方便进行人工调节。

(3)自动调节百叶风口如图4,向封闭的波纹管内充入氯甲烷蒸汽。当送热风时,氯甲烷受热膨胀,波纹管伸长,通过杠杆带动百叶片向下倾斜,热风温度越高,向下倾斜角度越大。当改送冷风时,氯甲烷受冷收缩,波纹管回缩复原,带动百叶片恢复水平状态,这样就起到自动调节百叶片角度的作用。可满足夏、冬季不同送风角度的要求,风口送风均匀,自动调节送风角度,风口造价很贵。

4 非空调区通风

4.1 通风设计原则

(1)要考虑到上部余热的排出,同时降低上部空气和屋顶内的表面温度,以减少非空调区内辐射热转移以及对流热转移量。

(2)非空调区的热量主要来至:通过侧窗、采光罩等传到室内的辐射热和经围护结构传到室内的热量,以及照明散热和上部设备散热等。大型建筑里的非空调区的热量绝大部分是由屋顶与窗传入的或者是玻璃窗辐射热造成的。因此要求屋顶作良好的保温或作通风屋顶,向阳玻璃还要考虑遮阳。

(3)考虑到非空调区的热强度q,当其小于4.2W/m3时,则可以在该建筑中不考虑进排风装置的设置。

(4)在通风时间上一般非空调区上午的热量不是很大,一般无须进行通风。

4.2 非空调区通风方式

通风方式总体为机械排风和自然进风。

4.2.1 机械排风

一般采用进风系统或轴流风机。其中进风系统要求机房中的风机前或后安装风阀,进风量力求均匀,进风速度不能过高,要注意风机噪声的影响。其优点为不但可根据需要控制进风量而且相对能确保各个风口均匀进风还容易解决密封和防止渗漏的问题。缺点是风管布置困难,造价贵。轴流风机要求布置尽量均匀,尽可能地选择多个小型的轴流风机。其优点是没有风管,造价比进风系统便宜。缺点是进风均匀性差,维修困难。

4.2.2 自然进风

采用高侧窗进风。可以装设电动开窗机构,要求钢窗密封质量较好,必要时可设置人行走道,以便利于关窗。设计时要求进风面积应按计算规定,不宜开得太多,须防止在上部空间形成穿堂风;高侧窗可做成单侧窗。优点是利用采光窗通风,节省投资。缺点窗户难以关严;容易形成穿堂风;电动开窗机构易出故障;进风位置与面积常受建筑设计的制约。

进风口高度可按下式进行计算:

式中——针对空调区的进风口,表示的是其相对高度(m);

h1——空调区高度(m);

h2——非空调区高度(m);

h3——针对非空调区的进风口,表示的是该口与地面之间的高度(m)。

一般进风口宜设在非空调区的适当高度处,该处的进风温度应小于非空调区同高度处的空气温度。考虑到进风可能干扰空调区的气流组织分布的问题,进风口最低位置宜为非空调区高度的1/3处。

4.3 非空调区通风量

这部分余热量的计算主要针对的是非空调区,通风量L2的具体计算公式如下式:

结合实际情况来对非空调区的换气次数进行设置,发现保守次数应小于4次/h。有条件时可以充分利用空调系统多余的低温排风量(包括建筑物的其他空调系统)来排除上部空调热量,此时通风量可适当减少。

5 结束语

能否保证工作区温度分布均匀,获得理想的速度场,达到分层空调的效果和节能的目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合理的气流组织。只要空调区气流组织合理,使送入室内的空气充分发挥作用,就能在满足工作区空调要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降低分层高度,节约空调负荷,减小空调设备容量并减少设备运行费用。

参考文献

[1]马仁民.国外非工业建筑室内空气品质研究动态[J].暖通空调,1999,29(2):38-41.

[2]陈正东.浅谈与冰蓄冷相结合的低温送风空调系统[J].江苏煤炭,2003(4):67—68.

[3]蒋云君.低温送风空调系统的原理及经济性评价[J].广东科技,2007.

[4]Discussion of Design Method and Optimization on Airflow Distribution in aLarge-Space Building with Stratified Air-Conditioning System.ASHRAE Trans,2009,Vol 115(2):345-350.

分层组织 篇2

高考改革铺开后, 必修课“分层走班”将会是浙江省普通高中学校普遍的教学组织形式。学校走班不是完全凭学生的喜好进行走班, 不是按学生的总成绩进行分层走班, 而是按学科成绩进行分层走班, 走班是在保留行政班的基础上开展的教学班走班形式, 是中西合璧的教学组织形式。

一、分层走班前学生摸底

面对新生事物, 要允许有不同意见, 不同声音。针对具体问题, 我们要做好相应工作, 促进新生事物的健康成长。笔者以本部高一年级一个平行班为调查对象 (实收36份有效调查问卷) 。

现有的教学方式可以满足你的学习需求吗:可以 (17人, 47%) ;不知道 (14人, 39%) ;不可以 (5人, 14%) 。47%的学生满意走班前的教学方式, 14%的学生接受不了走班前的教学方式, 这与教师备课面向班级中等程度的学生, 而太优秀或基础太弱的学生接受不了相吻合。53%的学生潜意识中希望出现与现行不同的教学方式。

你对学校实施必修课分层走班教学的看法:很有必要, 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 (7人, 19%) ;尚能接受, 有利于各层次学生成绩的提高 (19人, 53%) ;不能接受, 变相分快慢班 (6人, 17%) ;无所谓 (4人, 11%) 。83%的学生能接受分层走班教学。部分学生对分层存在误解, 认为是快慢班, 其实两者差别显著, 快慢班是为了追求升学率, 通常是业务水平高的教师教快班, 分层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分层后, 学校安排富有管理经验的教师教薄弱层次的班级。

如果按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效果你认为应当:分层教学 (22人, 61%) ;不用分层 (5人, 14%) ;分不分无所谓 (9人, 25%) 。安于现状的学生有14%, 希望改变的学生有61%, 能接受改变的学生有86%。

对于分层走班的形式你可以接受吗:可以 (25人, 70%) ;不知道 (8人, 22%) ;不可以 (3人, 8%) 。对分层持怀疑态度的学生有8%。

你认为分层走班教学的实施能否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可以 (17人, 47%) ;不知道 (17人, 47%) ;不可以 (2人, 6%) 。认为分层对自己学习能力有利的学生有47%。

分层走班后, 你最担心的是什么 (2013级本部高一学生有470人) :班级学习氛围 (18人, 50%;校64.5%) ;老师不管了 (3人, 8%;校17.3%) ;不能进入想去的层次接受不了 (12人, 33%;校43.2%) ;与同学之间的关系没以前那么好 (22人, 61%;校69.1%) ;没有集体归属感 (12人, 33%;校56.1%) ;其他 (4人, 11%) 。班级调查情况与学校调查情况十分接近, 说明班级调查情况能反映出学校的总体情况。

学生所担心的是行政班在走班后是否还存在。故走班过程中, 学校作出如下安排, 原有的行政班保留, 同一寝室的住宿人员不变动, 除了走班的课, 其他时间, 同一行政班学生还是待在一起。形 (教学班) 散神 (行政班) 不散。一段时间走班学习后, 对走班持否定态度的学生, 对走班有了逐步的认可。基础薄弱的学生说得最多的是“我上课能听懂了”。

二、学科分层

1.两个学习部

分层走班前, 学校专职心理教师运用《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试》对学生进行性格、兴趣、能力等几个维度的专业心理测试, 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职业倾向;开设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对学生的学业进行指导, 让学生明晰自己的学习发展方向。

学科分层组织形式如表1所示。本部高一年级学生分层原则:先按学生意愿分成两个学习部, 科学部、人文部。学生选择的结果是, 科学部有8个班的人数, 人文部有4个班的人数。考虑到各学科教师配备, 参与分层走班的任一学科均能满足4个班同时上课, 故学校在两个学习部的基础上, 又将学生分成3个队, 每队4个班。科学部按总分分成成绩基本均等的两个队:科学一队、科学二队。人文部只有1个队。

2.学科分层

让学生凭对自己学业成绩的认识进行选择, 大多数学生容易好高骛远;让学生凭自己的喜好对教师进行选择, 容易造成教育资源的失衡。目前, 学生的学习目标主要是高考考出好成绩, 因此学校采用学科分层策略, 而非完全由学生选择。2013级本部高一年级学生学科分层主要依据:新生入学学科成绩20%+ 高一上学期期中学科成绩40%+ 高一上学期期末学科成绩40%, 按成绩由高到低进行学科分层, 同时参考学生、家长、任课教师的意见。

科学部每队按每门学科各分1个C层班, 2个B层班, 1个A层班。学生要调层只能在同一个队列里调整, 而不能跨越不同的队列。人文部按每门学科各分2个B层班, 2个A层班。分层学科在某队上课前, 该队的学生按C、B、A层打散, 进入相应班级, 之后, 4名同一学科教师进入相应层次班级进行组织与上课。科学部的政史地音心或人文部的物化政音心这些不分层的上课班级, 分班如下操作, 每队按总分成绩都分为4个班。

3.班级构成

由表1看到, 科学部人员构成不同的班级有56个:语数英物化有5*8=40个班级;政史地音心有8个班级 (这5门学科不分层, 同一班级学生共同完成5门学科的学习) ;体育有8个班级。人文部人员构成不同的班级有28个:语数英史地有5*4=20个班级;物化政音心有4个班级 (这5门学科不分层, 同一班级学生共同完成5门学科的学习) ;体育有4个班级。本部高一年级人员构成不同的班级有96个:科学部56个班级, 人文部28个班级, 原有的12个行政班。体育在操场上课, 音心在艺术楼上课, 在主教学楼上课的科目有语数英物化政史地, 每个科目对应12个开课班级, 我们把在主教学楼上课的班级称为教学班, 共8*12=96个教学班。

走班前, 2013级本部高一年级学生按总分分层, 共2个层次:2个实验班, 10个平行班。走班前总分进不了实验班的学生, 走班后单科有可能进C层班, 学生惠及面更广。

4.各层特点

各层特点如表2所示。因A层班教学更强调落实与管理, 学校的实际情况是, 很多中层领导及富有管理经验的教师派到A层班。以笔者所在本部高一物理备课组为例:1位教师辖科学部C层2个班, 人文部1个班;1位教师辖科学部B层2个班, 人文部1个班;另2位教师均各自辖科学部B层1个班, A层1个班, 人文部1个班。

三、分层管理

分层优点是同一层次内学生的基础和水平更为整齐, 因此, 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更加便利。缺点是管理上比较复杂。

1.学生选择

因为是按照学科分层, 实际上所有学科都在C层或所有学科都在A层的学生很少, 多数学生是不同的学科在不同层次的班级。本部高一年级所有必修科目都在A层的学生有39名, 12个行政班班主任都在做相应学生思想工作。

分层不是固定的, 一般实行弹性机制, 分层后半个月内、期中、期末都要进行调整, 层次变化的主要依据是学生的学习情况, 比如进步显著, 可以上调, 学习吃力, 则可以下调。以分层之后半个月内调整为例:在家长同意情况下, 学生可以提出申请, 要求调层 (升层或降层) 。升层依据, 由学生参加的升层笔试和面试成绩共同决定。学生提交了131门必修课的升层申请, 有51门必修课成功升层。另有6名学生主动降层, 投奔各自喜爱的教师, 笔者观察了其中1位, 历史由B层降至A层, 本部高一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平均83, 小伙子成绩92。

2.教师角色多元化

分层前, 教师通常有以下角色:任课教师、行政班班主任。分层后, 教师通常有以下角色:任课教师、教学班班主任、成长导师、行政班班主任。

以笔者为例, 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 只有4个角色:物理3个班级任课教师、行政班班主任。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 学校实施必修课分层走班后, 有8个角色:物理3个班级任课教师、3个任课班级教学班班主任、成长导师、行政班班主任。笔者虽然角色数量增加了1倍, 但工作的繁重程度上升了1个数量级。

(1) 任课教师

物理3个班级任课教师。高一上学期, 笔者周课时9节, 任教1个实验班, 2个平行班, 每个相同的教学内容都需要准备2个教案, 教学难度控制均是面对相应班级中中等层次的学生, 实验班的教学难度介于走班后的C层和B层之间, 平行班的教学难度介于走班后的B层和A层之间。高一下学期, 笔者周课时11节 (9节必修课 +2节选修课) , 必修课分层走班, 笔者任教科学部1个B层班, 1个A层班, 人文部1个班, 每个相同教学内容都需要准备3个教案, 教学难度控制均是面对相应班级中中等层次的学生, B层是B层的难度, A层是A层的难度, 人文部的难度比科学部A层还要低些。分层走班后, 教师的备课量大了, 但上课内容把握, 难度控制的针对性更强了。

(2) 教学班班主任

分层走班后, 教学班学生座位并不是完全由学生自主决定, 教师通常在第一节课, 按学生自然身高, 固定座位, 每半个月进行一次小组轮换, 这样便于教师课堂纪律的管理, 也便于教师尽快熟悉学生。对于自我控制力较弱的学生, 教师也会相应作出微调, 安排于教室前排, 加强上课期间对相关学生的关注。

3个任课班级教学班班主任。分层走班前, 学生出勤情况完全由行政班班主任管理, 任课教师的重心主要落在学生上课表现情况、学生作业完成情况, 以及相应的情况记录, 一般只有任课教师一手掌握, 其他人 (包括行政班班主任) 如无与任课教师交流, 是没法掌握这些情况的。任课班级里学生出了状况, 任课教师只需交予行政班班主任处理。分层走班后, 每次上好课, 笔者都有3类信息要反馈到校园网的走班制管理平台, 供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审阅, 依次是教学班学生出勤情况、上课表现情况、作业完成情况。3个教学班学生来自12个行政班, 学生在教学班里出了状况, 找行政班班主任处理不现实, 任课教师作为教学班班主任, 需要亲自处理。

(3) 成长导师 (思想上引导、学业上辅导、心理上疏导、生活上指导)

每周五下午第三节课是班会课, 学校以两周为一个循环, 前一周行政班班会课, 后一周为成长导师集体辅导学生时间。

本部高一年级有12个行政班, 共计470名学生, 教师47名, 每位教师都是导师, 导师团成员构成如表3所示, 每位导师带10名左右学生。全方位对学生进行引领, 关心学生在学校、家庭的学习、生活, 以期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走班前, 这些工作往往是由12个行政班班主任完成, 现在由本部高一年级47名教师完成。每位导师每半个月要做的工作如下:聚集所带的学生进行1节课左右的导师辅导时间;与所带学生单独面谈1次;下寝室 (学校是一所寄宿制学校) 找宿管阿姨了解所带学生在宿舍情况;与所带学生家长进行联系。以上所有工作都需要作相应记录上传至走班制管理平台。导师工作事务性、量化的东西比较多。

(4) 行政班班主任

芬兰普通高中教学时间正常是上午8点开始, 下午4点结束, 没有拖课、晚自修, 或是周末补课加课的情况, 通常在周一到周五8~10点排选修课, 10~14点排必修课, 14~23点排选修课。必修课与选修课课时比例为1:2, 学生根据自身情况, 对课程进行选择。如有的学生习惯上午迟起, 那就可以不选8~10点的课, 上午迟一些到学校。

学校2013级本部高一年级下学期选修课时不少于总课时的25%, 从比例上看, 学校教学侧重于必修课教学。走班后, 学生以行政班形式聚在一起的时间有:晨跑、升旗、早读、早操、午休、体育活动课、自修课、晚自修、就寝, 这些时段, 也是行政班班主任管理时段, 这些时段教学班班主任是不用参与管理的。

教学班班主任, 成长导师, 行政班班主任, 都参与学生的管理, 本部高一全体教师总动员, 真正把全员管理落在实处。教师的担子更重了, 但为了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教师的付出是值得的。

3.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增多

(1) 班长

走班前12个行政班, 共有12个班长。由表1看到, 走班后, 人员构成不同的班级有96个, 在主教学楼上课的教学班有96个, 综合两类班级, 需要班长的班级有144个, 相比走班前又增加了132个班长, 在470个学生里, 平均不到4人, 就有1人担任班长, 担任班长的机会极大增多了, 更多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得到了提升。

(2) 组长

分层走班前, 行政班时代, 要想学生人人有职务, 那是很困难的, 以笔者担任班主任的行政班级为例, 班级人数37人, 担任班干部的学生有28人。走班后, 以笔者任课教学班为例, 学生来自各行政班情况:科学部B班涉12个行政班, 需12个组长;科学部A班涉11个行政班, 需11个组长;人文部1个班涉6个行政班, 需6个组长。走班后, 除音乐、体育、行政班外, 其他班级均需要组长, 需要组长的班级有108个, 按平均每个班级需10个组长, 共需1080个组长, 470个学生, 平均每个学生至少担任2个组长。学生责任意识更强了, 以往作业收齐要到上午第一节课前, 现在大部分组长能做到晚自修结束前收齐。

4.家长开放日

2014年4月10日是本部高一年级家长开放日, 报名参加的家长有123人。以笔者为例共计接待家长15人, 其中电话交流3人, 当面交流12人;任课教师层面, 进入笔者课堂听课家长4人;教学班班主任层面, 交流家长14人;行政班班主任层面, 交流家长6人;成长导师层面, 交流家长1人。

笔者接待家长主要集中在教学班班主任层面, 家长最为关心的还是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情况。故学校在走班前花大力气, 创建走班制管理平台还是卓有成效的, 学生在校情况和学业成绩凭个人密码登录查询, 这充分保护了孩子的隐私同时也满足了家长的知情权。

四、建议

1.学校准备

(1) 小班化

小班化是分层走班必备条件。2013学年本部高一年级班级平均39人, 虽然离美国的班级人数18人还有很大的距离, 但与中国大陆地区小班化班级规模在25~35人, 芬兰普通高中教学班学生数在10~36人, 已十分接近。

(2) 选修课走班

学校自2011学年开设33门选修课至今, 已开设173门选修课, 学生自主选课, 走班学习, 为必修课走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选修课走班在技术层面促进了校园网的进步, 诞生了选课系统, 同时也为必修课走班的走班制管理平台及选导师系统的诞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2.学校实施过程中改进

(1) 教师安排

3个队, 每1队中同一层学科同时开课, 存在问题, 当有教师请假时, 本部同一年级同备课组内教师因同时在上课, 无法代课, 这时代课教师只能从其他年级抽调, 这有待实践中继续改善。

(2) 导师选择

导师选择, 完全凭学生喜好, 及网上选择快慢决定。为了导师工作更有成效, 建议学生应在自己任课教师或行政班主任范畴内选择导师, 这样选出的导师才能对学生有更多有效的关注。

(3) 教材编撰

分层走班积累到一定程度, 可以根据各个层次不同的教案、学案、练习进行整理编撰, 形成各层次独特的教材。

参考文献

[1]劳凯声.教育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2]柯孔标、周百鸣等.给发展机会大于给发展道理.浙江教学研究, 2010 (1) .

[3]方红峰.建立个别化教育体系: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核心意蕴.课程·教材·教法, 2011 (7) .

[4]生动的发展.芬兰、瑞典的普通高中教育.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高中课程改革考察团.浙江教学研究, 2012 (2) .

[5]陈坤.实用的自行车里程表.电子制作, 2013 (7 (上) ) .

[6]陈坤.物理选修课“51单片机”校本化的开发探索.物理通报, 2014 (2) .

[7]吴永军.我国小班化教育:成绩、困境与展望.课程·教材·教法, 2014 (2) .

浅谈班级分层教学的组织情况 篇3

分层教学的雏形始见于1868年,美国教育家哈里斯在圣路易州创立“活动分团制”,又称“弹性制度”。20世纪80年代,我国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文件中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适应的条件,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素质教育的提出和新的招生考试制度的出台,要求将“应试教育转变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从只面向重点学校和升学有望的学生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这为我国分层教学改革奠定了现实基础。

班级分层教学是指在班级教学中,依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从各层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分层学习目标,给予分层辅导,组织分层检测。在实施班级学生分层前,以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智力水平、学习习惯和方式等因素作为指标,搜集整理信息,将全班同学分为甲乙丙三个层次。甲层为创新层,以班级优秀学生为主;乙层是求知层,主要是中等学生;丙层为基础层,以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为主。班级分层之后,教师需向学生说明,这种层次划分不是固定不变,而是动态变化的。一定的时间间隔之后,综合考虑每次分层检测结果,确定各层次学生“能上则上,该降就降”,从而不断激励和帮助学生,使其向更高层次迈进。

一、制定分层学习目标

教师依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授课之前,教师将期望目标转达给学生,让学生明确自己在一定时间段内的学习目标,坚持努力学习,竭尽全力达到期望的目标,循序渐进,逐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各层次学生使用的是同一种教材,分层学习目标只是在教材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存在差异,各层次目标之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形成阶梯目标,使低层目标学生也可向高层目标迈近。

以高中生物必修一《光合作用》一节内容为例,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分层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丙层学生要掌握基础知识,需要掌握光合作用中两个阶段的划分依据,两阶段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两阶段的具体发生部位及光合作用总反应式的书写。乙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基础能力的培养,例如要能够根据物质变化判断出所属反应阶段及场所,能够说出两阶段之间的联系及相互影响等。甲层学生,除掌握乙层学生的学习目标外,要深入思考理解光合作用的实质,分析环境条件如光照强度的变化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例如,停止光照,短时间内三碳化合物和五碳化合物的含量如何变化,光合作用原理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等。

二、给予分层辅导

针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辅导形式,突出表现在教学重点和教学时间上有所区别。对于甲层学生,辅导时间较短,采用激励的方式,鼓励学生多思考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多观察身边的生物现象,依据已有的生物学知识尝试给出假设性的解释,然后尝试亲自动手做实验,去探究和验证假设,不断提高优等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和操作能力。对于乙层学生,辅导时间要稍长,重点是引导学生将知识分类,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将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系统;另外给予学生一些学习方法的指导,如在读题是圈出关键性词句,或分析图时写出标注,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丙层学生,对其辅导的时间最长,重点是夯实基础知识,另外还要注意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其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自信。

三、组织分层检测

检测是检验分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分层检测需要依据不同的知识点,制定不同难度的课堂作业和测试试卷,以供不同层次学生的使用。分层作业能及时反馈学生当前的学习状况,有助于及时适当的调整教学计划和学生的学习目标。分层测试则用来反应学生在一定时间段内的学习状况,能够更准确的分析学生的动态学习变化,为今后教学提供参考依据,从而为今后学习确定正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向。

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既要竭力争取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培养目标又要有利于造就杰出优秀的人才。积极实施分层教学有助于学习困难生树立信心,掌握基础知识,应对升学考试;有助于中等生自主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终身受益;有助于优等生形成开放式和创新的思维习惯,培养起创新创造能力。

精心组织 分层实施 篇4

精心组织  分层实施

――浅谈整组教学的最优化

邮编:213139   常州市新北区孟河中心小学      林中坤

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是强调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人教版第九册语文教材的编排的突出特点是以篇的训练为重点,继续编排读写重点训练项目,每组教材注意体现一个重点训练项目,并注意体现这一重点训练项目的训练过程。因此,我认为每一组教学都要以重点训练项目为核心,精心组织,分四个层次实施,扎实训练,以实现整组教学的最优化。现以第七组教材为例谈谈这个问题。

一、用好“导读”,了解整组概况,明确重点训练项目。这是分层实施的第一层次。教学这组教材之前,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习“导读”,使学生对整组教材的内容和教学要求有个大致的了解,明确该组的重点训练项目是什么。如第七组,学生通过自学“导读”后,可以清楚地知道本组有三篇课文:《圆明园的毁灭》《再见了,亲人》是讲读课文,《一个苹果》是阅读课文。这些课文可使学生在对历史的回顾中受到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以及集体主义的教育。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是“写文章要有中心”。学习本组课文,不仅要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中心思想,继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学会作者围绕文章的中心写的方法,并使自己的作文不但有具体的内容,而且有一定的中心。学生学习时有了这样的明确目标,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学,不致于平均使用力气,造成教学费时费力,这上实施整组教学最优化的第一步。

二、精读讲读课文,带教读写例话,学习读写方法。这是分层实施的第二层次。

讲读课文是课文的主体,是培养学生语文基本功的凭借,是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依傍。教学时,教师要凭借讲读课文,围绕重点训练项目精心设计,引导学生掌握读写知识,学习方法,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因此,教师一方面要根据这组教材的编排特点,加强一组教材的整体设计,发挥整体效益;另一方面,要统筹安排,精简课堂教学结构,适当压缩教学时间,放弃无重点,无层次的串讲串问的教学方法,要紧扣重点训练项目,设计启发性的有利于智能发展的问题。像第七组的两篇讲读课文《圆明园的毁灭》和《再见了,亲人》教学时要凭借这两篇课文,教给学生写文章有中心的知识和方法。因此在教学时应以“写文章有重点”这个重点训练项目为核心,引导学生认识、理解这两篇课文的.作者是如何使这两篇文章有中心的,也就是说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选材,采用最佳方法组织语言文字表达的。为了让学生明确这一点,教学时,必须先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课文的字、词、句的内涵及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因此教学这两篇课文时,我采取了以下教程:

1、初读课文,要求学生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基础

上,再引导学生抓住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词、重点语句,细细品味,品味出这些关键词、重点语句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出与课文中心思想的关系。如《圆明园的毁灭》一文可以抓住“不可估量”、“凡是”、“统统”、“实在”、“任意”、“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化为灰烬”等词语,联系上下文品味。可以先让学生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再说说从这些词语及其所在的句子中领悟、体会到了什么。如“不可估量”就是难以估计的意思,这个词语在文章中说明圆明园的毁灭损失之巨大。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到圆明园属于祖国灿烂文化的一部分

【分层组织】推荐阅读:

分层教学08-21

分层德育05-13

水平分层05-23

分层异步05-24

分层采油05-26

分层要求06-01

分层策略06-01

隐形分层06-02

分层指标06-03

活动分层06-07

上一篇:观赏鱼市场下一篇:中年女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