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产业十篇

2024-09-09

泥鳅产业 篇1

泥鳅优点特别多:繁殖率强、产卵量高, 尤其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极高……国内外市场需求量大, 是出口创汇的优质水产品。

一、泥鳅的养殖优势

1.适应性强

对水质、气候要求不高, 发病率极低, 一般只需调优水质, 就可以健康快速生长, 可在我国各地大面积养殖, 风险小。

2.周期短、产量高

如投放6-8厘米幼苗, 每亩投放500斤, 80-90天亩产泥鳅可达4000斤, 单体重量可达50克。一年投放二次, 时间安排得当, 年产量可达8000斤。

3.饲料来源广

豆粉、米糠、豆饼、牛粪、蚯蚓、黄粉虫都是好饲料, 有条件的地方, 也可在水田养殖水蚯蚓, 养殖成本更低, 保持泥鳅原生态养殖, 销售价格更高。

4.饲养管理简单

投放饲料根据泥鳅采食情况因时而定, 鳅池在2亩左右可在池周边投放饲料, 一天2-3次, 早中晚饲料分配合理, 吃饱为止, 不能过量, 避免造成泥鳅消化不良致死。池塘在5亩以上, 可以在池塘四周定点做些饲料台, 保持泥鳅均匀吃食。下雨天抽几个池检查, 调优水质结构, 不需投食喂料。

5.繁殖率强、产卵量高

雌鳅怀卵量因个体大小不同而有很大差异。最小性成熟个体体长8厘米, 怀卵量约2000粒左右, 10厘米的怀卵量为7000-10000粒, 体长12厘米的怀卵量12000-14000粒, 体长15厘米的怀卵量为15000-18000粒, 体长20厘米怀卵量为24000粒左右。怀卵量最多的可以超过6.5万粒。每次排卵量约为怀卵数的50%-60%。

二、泥鳅的经济价值

1.食用价值

“天上斑鸠、地下泥鳅”。泥鳅高蛋白、低脂肪, 为膳食珍馐, 适宜各类人群, 被誉为“水中人参”。泥鳅肉质细嫩, 味道极为鲜美, 春夏养生吃泥鳅, 养肾又补血, 可以说泥鳅的营养价值很高。

泥鳅低脂肪, 胆固醇更少, 高蛋白, 糖类、碳水化合物、钙、磷、铁等微量元素、维生素、氨基酸等含量更高。

若与富含维生素C的果蔬搭配, 则可排出体内多余的胆固醇;泥鳅和豆腐同烹, 具有很好的进补和食疗功用;与鲜荷叶共煮汤食, 可消渴。

泥鳅味美, 切勿生食。最流行的说法就是吃生泥鳅可进补、泻火。其最大的危险是易导致寄生虫病。

2.药用价值

中医学认为, 泥鳅味甘、性平, 有补中益气、祛邪除湿、养肾生精、祛毒化痔、消渴利尿、保肝护肝之功能, 对四肢乏力、皮肤瘙痒、解渴醒酒等可辅助治疗。泥鳅肉中有一种抵抗人体血管衰老的重要物质, 可以抗癌抗衰老。

保护血管:泥鳅中含有尼克酸, 能够扩张血管, 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浓度, 可以调整血脂紊乱, 减缓冠脉硬化程度, 降低心肌梗死等病发病率, 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养肾生精:泥鳅中含有一种特有的氨基酸, 具有促进精子形成的作用, 成年男子常食泥鳅有养肾生精、滋补强身之效, 对调节性功能有较好的帮助。

补钙壮骨:泥鳅富含微量元素钙和磷, 经常食用泥鳅可预防小儿软骨病、佝偻病及老年性骨折、骨质疏松症等。将泥鳅烹制成汤, 可以更好地吸收钙质。

补血补铁:泥鳅富含多种蛋白质和微量元素铁, 对贫血患者十分有益。

抗衰消炎:泥鳅中含有的一种不饱和脂肪酸, 能够抵抗血管衰老, 对老人很有益。其体表的滑涎还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

三、泥鳅的市场前景

从2000年至今, 小泥鳅连续10年走俏市场。

国内市场年需求量为60-100万吨, 但市场只能供应15-20万吨, 主要是野生资源每年以30%至50%的数量剧减, 港澳台市场也频频向内地要货, 缺口很大, 拉动价格连年攀升。例如, 1999年为7元/斤, 2006年15-18元/斤, 近年18-20元/斤, 重庆、成都达23元/斤。

国际市场的需求量逐年升温, 尤其是日本、韩国, 年需十万余吨。

泥鳅养殖效益分析

以养殖2亩水面的泥鳅, 投苗2000斤为例。

水面租金:500元/亩/年 (各地不同, 请自己调节数据) 。2亩泥鳅塘, 水面租金成本1000元左右。

种苗购买资金:两亩水面, 投放泥鳅苗2000斤, 以10元/斤计算, 需2万元。

饵料成本:泥鳅全价饲料4000元/吨左右。一般情况下泥鳅的肉料比为1∶3 (即3斤饲料出1斤泥鳅) 。按2000斤苗出产5000斤泥鳅计算, 泥鳅增重3000斤, 需要投入饲料9000斤。饵料成本1.8万元左右。

渔药、水电等其他开支:2000元左右 (保守估计, 泥鳅如果患病的话, 渔药投入会更大) 。会更大) 。

养殖周期:3-5个月。

养殖总成本:约4.1万元。各地的泥鳅苗和饲料价格有差异, 所以养殖成本也有区别。

预算未包括池塘建造和人员工资等费用, 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计算。

产出:养殖2亩水面的泥鳅, 投苗2000斤, 产出在5000斤左右 (种苗的质量和规格, 养殖技术, 饲料的优劣, 养殖周期的长短等因素均对出产量有影响) 。冬季商品泥鳅的批发价格按保守价12元/斤计算, 5000斤泥鳅收入为6万元。

利润: (6-4.1) 万元=1.9万元。

分析:泥鳅的养殖技术简单易学, 容易掌握, 病害少。销路基本不愁, 只是随市场行情变化, 价格有波动。风险较小, 值得推广。养殖户可先小规模试养。

泥鳅养殖重要提示:国内泥鳅的规模化繁殖已取得成功。目前市场上有野生和人工两种泥鳅苗, 均可用于规模化养殖。泥鳅苗的运输基本不存在“感冒”一说。所以在运输的时候可以在包装内加少量冰, 保证泥鳅苗不会因水温过高, 发烧而死。但需要注意的是, 泥鳅在包装的时候应滴入少量食用油 (大豆油、菜子油) , 以防泥鳅拥挤产生大量泡沫, 致泥鳅缺氧而亡。相对而言, 泥鳅苗的长途运输比黄鳝苗的长途运输风险小些。

泥鳅的食性

泥鳅是杂食性的底层鱼, 适宜生长水温为16-30℃, 入冬后钻入淤泥中冬眠, 待水温上升到10℃以上又开始活动和觅食。当水枯浅、温度在30℃以上时, 便潜入池底, 呈越夏状态。

泥鳅多在晚上摄食, 人工养殖的白天也可摄食。主要食物有昆虫幼虫、小型甲壳动物、藻类高等植物。在幼苗阶段, 体长小于5厘米, 主要摄食动物性饲料, 如浮游动物的轮虫、枝角类、桡足类和原生动物。体长5-8厘米时, 由摄食动物性饲料转变为杂食性饲料, 主要摄食甲壳类、摇蚊幼虫、丝蚯蚓, 水、陆生昆虫及其幼体, 蚬子、幼螺、蚯蚓等底栖无脊椎动物, 同时摄食丝状藻、硅藻、水陆生植物的碎片及种子。

泥鳅的摄食量与水温有关, 25℃至27℃为最适范围, 此时摄食量最大, 生长最快。水温下降到15℃以下或上升到30℃以上, 食欲减退, 生长缓慢。水温下降到6℃以下或上升到34℃以上, 泥鳅进入不食不动的休眠状态。

泥鳅的摄食方式是半主动方式。动物性饵料缺乏时, 可摄食植物性饵料、有机碎屑、活性淤泥。

沼液沼渣养泥鳅变废为宝环境优

利用沼液沼渣作为培育泥鳅的天然饵料, 既经济又环保, 其生产技术简介如下:

1.选址建池:选择水源有保障, 排灌方便的房前屋后, 背风向阳, 靠近沼气池出料口的地方建水泥池。池的大小不限, 一般面积以10-20平方米为宜, 池深1.2米。建立专门的进出水口, 进出水口设置铁丝网防逃。池上方应建好遮阴棚, 架设好诱虫灯 (诱虫喂鳅) 。

2.清池消毒及放养:鳅苗每立方米池水用0.22千克生石灰, 将生石灰化浆趁热全池均匀泼洒消毒, 测验池水的pH值降到7以下, 或观察有水蚤活动, 或把几十条鳅放入池水中安装好的捆箱内试养, 若泥鳅在箱内一昼夜生活正常, 即可放养鳅苗。人工繁殖或者野生的鳅苗均可用来饲养, 鳅苗应无伤无病, 体健活泼。放养前放入3%-4%食盐溶液中浸浴8分钟, 每平方米放养3-4厘米的鳅种80-100尾为宜, 放养规格不能相差太大, 以免出现大吃小的现象。

3.合理投饵及适时换水:泥鳅是杂食性鱼类, 在饲养过程中, 除施沼渣、沼液培育天然的浮游生物饵料外, 还可适量投喂适口的螺蛳、蚯蚓, 以及豆腐渣、米糠、植物嫩茎叶等。日投饵量占泥鳅总体重的比例分别是:3月为1%, 4-6月为4%, 7-8月为10%, 9-10月为4%。投饵要坚持“四定”: (1) 定位。在池内搭建饵料台, 把饵料投放在饵料台上; (2) 定时。每天早、晚各投料1次; (3) 定质。饵料应新鲜、无腐烂发霉; (4) 定量。以投饵后2-3小时吃完为宜。沼渣、沼液视池水质轮流投放, 沼渣每次每平方米投放250克, 沼液每次每平方米投放500克, 每周投放一次。在饲养周期中, 晚上用诱虫灯诱虫作鳅鱼的补充饲饵。并要经常观察池水水质的变化, 一般水质以黄绿色为宜。若发现泥鳅窜上水面, 说明池水过肥, 水中缺氧, 应及时注入新水, 放掉老水。特别是在闷热或雷雨天气, 更要注意勤注新水及时增氧。有条件的还可安装增氧机增氧, 以防死鳅。

王水章:不用泥不冬眠泥鳅长得好

不用泥被逼的

最初, 王水章在泥塘里养泥鳅。池塘大, 饲料撒得再细心也很难面面俱到, 吃不上饲料的泥鳅生长慢, 而未及时吃的剩余饲料在泥里发酵, 水质恶化。

王水章决定搞无土养殖泥鳅。新问题更多:夏天热, 水温48℃, 泥鳅没办法休息导致死亡, 增加水位效果不理想。在池塘里铺水草, 温度降下来了, 泥鳅也有休息的地方。水草吸收水里多余的养分, 又可以改善水质。然而, 水草长, 泥鳅不见长, 死亡比之前更严重。池里水草多, 饲料常落在水草上, 泥鳅吃不到。

反复试验, 王水章总结出:水草面积一般占水面1/3, 不超过2/3。饲料直接沉入水底, 池底铺薄膜, 泥鳅找吃的方便。定时、定量的饲喂泥鳅, 不仅节省了饲料, 水质也有保证, 在这样的环境里, 泥鳅生长迅速, 而且很少得病。收获时, 和泥塘里相比, 水池里的泥鳅捕捞非常容易。

养殖池扣大棚增加泥鳅繁殖时间

王水章有了一个新想法, 泥鳅先不卖, 等市场上断货时再出手, 打个时间差。水池里没有泥, 泥鳅不能像往常那样钻到泥里躲避寒冷, 只好藏在水草里, 水草里的温度也不高。为了让泥鳅安全过冬, 并且能够正常生长, 就得增加水温, 王水章想到了给泥鳅养殖池扣大棚。棚高1.8米, 宽10米, 正好罩上两排池子。

在10月下旬, 郑州地区室外养殖的泥鳅生长就很慢了。早上的水温也就9-10℃, 中午最高的温度也不到15℃。然而, 在塑料大棚里, 上面有薄膜罩着, 池子下边铺着黑色薄膜有吸热的作用, 和泥池子相比增温效果更加明显。泥鳅在大棚里采食依然很活跃, 生长迅速。这样, 冬季养殖时间可以向后延长2个月, 而早春又可以提前2个月, 一年当中总共增加了4个月的养殖时间, 养殖效益增加了30%-40%。增加了泥鳅的生长时间, 对第二年繁育泥鳅种苗也有好处。因为泥鳅繁殖主要是四五月份, 如果冬天让它加快生长, 繁殖可以提前, 有利于搞人工育苗, 这也是一大优势。

扣棚毕竟增加了一些成本, 为了进一步增加效益, 王水章在技术上进行了调整。

增加养殖密度。把两个池子的泥鳅倒入一个池子里边, 泥鳅的养殖密度增加了1倍。没有泥的池子, 泥鳅活动空间要大一些, 况且冬季大棚里水温不是特别高, 养殖密度适当大一些, 可以节省空间。不过, 这养殖密度大了, 日常的管理也要跟得上。主要还是水质的管理。通常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观察水的颜色, 通过水的颜色变化来判断水质的变化。

“看到黄绿色, 就是带点黄色的、绿色的或者带点褐色的都可以, 但是一旦发黑, 说明水质不好。颜色发黑, 说明水太肥了。减肥的方法有多种, 最简便的方法就是换水。池子小, 又没有泥, 换水比较方便。不过, 换水的时候需要注意。早晨起来, 8点钟之前换水比较好。但是换水的时候, 每次一般温差不要超过3℃。换水可以采取每次换个1/2-1/3, 不要全部换, 防止泥鳅产生一些应激反应。”

泥鳅喜欢相对比较肥的水质, 水透明说明水太瘦, 要增肥。过去用化肥或有机肥, 容易影响水质。王水章琢磨着用过滤的沼液来肥水。沼液里有大量的氨基酸, 营养丰富, 泥鳅吃了可以省下一大笔饲料钱。一般来说, 按1%的量添加就可以了。比如2000斤水, 20斤沼液就可以了。像王水章的养殖池, 30-50斤沼液就可以了。这一项就为王水章节省了近30%的饲料。养殖成本低了效益就有了。一个一亩的塑料大棚, 仅泥鳅的收入差不多就有2万多元。

这和泥塘里养的泥鳅口感上有了明显变化, 没土腥味的泥鳅很受消费者的欢迎。

一棚多用养泥鳅还可以种蔬菜

自从有了大棚, 泥鳅不仅可以安全过冬, 还给王水章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王水章琢磨着能不能在大棚里再做点文章。无土养殖泥鳅离不开水草。如果把水草换成能在水里生长的蔬菜, 可以增加一部分收入。芹菜比较耐寒, 适应水环境, 那怎么把它们种在水里呢?芹菜容易倒伏, 王水章用泡沫板打孔, 固定芹菜, 四周用竹子围住, 防止风吹动。

要想让蔬菜长好, 就需要大量的肥料。土壤里有营养, 可池底没有土, 即便有土, 蔬菜的根系也够不着。沼液和泥鳅的粪便倒是很好的肥料。可沼液不能用得太多, 泥鳅的粪便主要是含氨氮, 植物根系吸附的主要是硝酸盐, 很难利用。每个月喷洒一次微生物制剂, 加快粪便里面的氨氮转化硝酸盐的过程。这样, 在不增加其他肥料的情况下, 塑料大棚冬季在收获泥鳅的同时, 还可以收获蔬菜, 而且这些蔬菜的品质非常好, 又可以增加几千元的收入。

刘谟魁:一网打尽韩国五大经销商陈生海:丝蚯蚓喂泥鳅成本低

泥鳅出口身价暴涨三四十倍

辽宁省盘锦市, 河蟹的产量很大, 刘谟魁做河蟹出口生意。2003年, 他去韩国考察水产品市场, 就是这次韩国之行让他注意上了泥鳅。去之前刘谟魁知道有人把盘锦的泥鳅出口到韩国, 但没想到泥鳅在韩国的身价那么高。韩国人很喜欢吃泥鳅鱼做的食品, 主要是做汤, 再就是红烧之类。韩国以前也产泥鳅, 只是近年来随着环境的改变, 野生泥鳅越来越少, 由于产量少而喜欢吃的人多, 泥鳅的价格非常高。2003年的时候, 韩国市场上一斤泥鳅的售价合人民币150元左右。而在盘锦市场上, 泥鳅的价格刚开始比较贵, 在四五元钱一斤, 到旺季的时候, 产量最大的时候也就是2元钱一斤, 比韩国市场低了三四十倍。

回来之后, 刘谟魁决定向韩国出口泥鳅, 从何处着手呢?在考察时, 刘谟魁注意到了韩国市场上一种非常好的交易方式。

别人大赚特赚自己赔三万美金

在韩国, 只要你有正当的营业执照, 有注册资金, 你就可以到市场的拍卖公司那进行注册登记。一旦你产品进来之后, 你就可以全盘地交给拍卖公司, 不用你管了, 你定出价位, 拍卖公司帮你拍卖, 得来的钱也会如数给你。为了抓住这个发财的机会, 刘谟魁在韩国迅速注册了一家公司, 起名斑马公司, 韩国公司的业务由刘谟魁的大舅哥负责管理。

2004年初, 经过前期准备, 刘谟魁把总值7万美元的泥鳅运到了韩国。然而等这些泥鳅进入到拍卖市场后, 麻烦来了:刘谟魁的泥鳅鱼在韩国市场的拍卖价格已经很公正了, 但是这个价格在大屏幕上一打出, 却没有人举牌。

那段日子是刘谟魁最难熬的时候, 由于无人举牌购买, 刘谟魁的泥鳅无法卖出, 只能放在韩国拍卖公司的仓库里, 每天大批的死去, 只能降价卖, 降到最后赔本卖。

为什么优惠的价格却不能引起韩国客户的兴趣呢?朋友根据对韩国市场的了解给出了自己的判断:一个产品有竞拍机制, 但是这个里边, 表面上看起来是公正, 是透明, 但是实际上还是一些大户在后面操纵, 想直接面对消费者, 直接参与到人家的物流体系当中去, 不现实。商场如战场, 作为一个外来者, 韩国拍卖市场不给刘谟魁好脸色是很自然的事情。不过, 经过进一步了解韩国的市场, 刘谟魁又发现了泥鳅拍卖不掉的另外原因:中国野生状态下的泥鳅鱼是很瘦的, 韩国人吃泥鳅鱼不分大小, 但是不肥的泥鳅鱼他们不吃。

市场的抵制和野生的瘦鱼注定了刘谟魁的失败结局, 最终, 那批总值7万美元的泥鳅以不到一半的价格出售了。损失过半的教训给刘谟魁上了一课, 他发现要做泥鳅的出口贸易, 泥鳅必须育得肥。可是在盘锦还从来没有当地人养过泥鳅。

强化养育管理再次叩关

就在刘谟魁考虑如何养殖泥鳅的时候, 2004年3月, 他得到了一个消息, 在离自己老家不远的大洼县田庄台镇, 一位韩国人曾养过泥鳅。在盘锦市, 泥鳅多的时候稻田里随处可见, 因此当时韩国人养殖泥鳅在大洼县被传为笑谈, 甚至引来当地人的不解和好奇。索子龙是大洼县田庄台镇碾房社区主任, 由于工作的关系和韩国人打过很多交道, 也了解了很多养殖泥鳅的内幕。等到刘谟魁找到他时, 他不仅把自己知道的情况如实相告, 还帮助刘谟魁设计了养鱼池。

2004年5月, 刘谟魁投资100多万元建起了28个养鱼池, 占地140多亩。一个池子是6吨左右鱼苗, 每公斤7元钱。养鱼池总共放进了150多吨的泥鳅, 花去了刘谟魁100多万元。就在泥鳅被放进池子3天后, 情况出现了:每天都有死鱼, 一天得死个七八十斤, 这种情况持续一个礼拜左右。

刘谟魁收的泥鳅都是稻田里生长的野生泥鳅, 这些泥鳅并不是刘谟魁直接从农户手中收来的。在盘锦市, 每个村子都有收泥鳅的经纪人, 这些村里的经纪人从农户手中收泥鳅, 等凑够一定的量再集中卖给刘谟魁这样的大经纪人。就是攒泥鳅的那两三天, 问题出来了。泥鳅喜欢钻泥, 但是小贩子家里存放泥鳅用的都是水泥池, 泥鳅的嘴很容易被碰破, 这往往导致泥鳅感染生病。有了这个教训, 刘谟魁开始注重收农户刚抓住的泥鳅, 成活率大大增加。从此泥鳅出口提上了日程。

与国外经销商拉关系拓宽渠道

刘谟魁避开韩国的拍卖市场, 直接和韩国经销商交易。与韩国当地的生意伙伴建立这种伙伴关系, 就是化敌为友。多和韩国人交朋友只是打开销路的一个用意, 在背后还隐藏着刘谟魁的其他经营思路。把同一批货分发给多个经销商, 还可以降低风险。

刘谟魁现在和韩国五个较大的经销商合作, 每年出口到韩国的泥鳅达到1000多吨, 占到韩国总进口量的一成左右。在盘锦市, 刘谟魁的名气越来越大, 盘锦每年出口到韩国的泥鳅有2000多吨, 他一个人就占到了总量的一半。

这两年, 我国的野生泥鳅产量逐渐下滑, 从2006年开始, 刘谟魁就开始孵化泥鳅, 在他的计划中, 只要能控制住种苗, 那就等于控制住了半个泥鳅市场, 他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着。

陈生海:丝蚯蚓喂泥鳅成本低

小面积试养积累、完善各种经验

陈生海家境贫寒, 13岁就辍学在家开摩托车修理店。22岁那年, 陈生海父母相继离世, 照顾弟弟的重担落在了他一个人身上, 陈生海开始研究赚钱门路。认真调查研究后, 他发现只有养鳝鱼和泥鳅最稳定, 价格一直是稳中有升。他决定试养鳝鱼和泥鳅。

积累理论技术经验。陈生海买回全套养鳝鱼、泥鳅的书籍资料, 在家苦读。2008年春, 他在自家后面的池子中试养了鳝鱼种500斤, 同时放养泥鳅种10斤。当年, 循环收鳝鱼800斤, 获利8000元;收获大泥鳅60斤。

积累活体饲料经验。养的过程中, 陈生海发现, 网箱养鳝技术含量高, 养殖成本也高。20口网箱养鳝, 一年要消耗鱼粉和饲料1500斤。专家说, 用动物活食喂养鳝鱼, 鳝鱼不仅长得快, 得病率低, 而且成本小。于是陈生海到处打听这种新鲜养殖办法。听说他的同学在洪湖的亲戚用的就是这种方法, 陈生海喜出望外, 当即赶过去, 那里的人用猪粪、鸡粪养丝蚯蚓, 再用它当开口料喂鳝鱼。

积累养殖硬件的建设经验。2008年6月, 陈生海决定建丝蚯蚓繁殖基地。可是, 没有场地, 怎么办?他找村委会, 反复陈述生态养殖致富的好处。村支书被他的创业激情打动了, 动员几家农户租给他7600平方米的水田。陈生海投资1万元, 把水田挖成29个方格池子, 机井、生产棚、暂养池、发酵池、道路等一应俱全。11月, 陈生海买回了3500斤丝蚯蚓种苗, 雇了5个工人, 又从外省聘请一名技术员, 专门负责技术把关。

懂行才能算准经济账专养泥鳅

2009年5月, 是收获的季节, 陈生海的丝蚯蚓上市了。29口池子形成一个周期, 每天循环启用一口池子, 出成品丝蚯蚓260斤;一个月出7800斤, 少部分自用外, 绝大部分卖给了养殖户, 当月创收2万多元, 纯利润1万多元, 当年创收10万元。丝蚯蚓蛋白质含量高, 鳝鱼、泥鳅都喜欢吃, 省内外都有人来订购, 供不应求。

有丝蚯蚓基地作后盾, 陈生海开始大刀阔斧地实施养殖规划。这时候, 乡亲们都传开了:“陈生海疯了!赚了几个钱, 受了大刺激!太可怕了!”怎么回事呢?原来, 2010年春, 他用自家的几亩良田换了屋后的20多亩荒池塘。良田是农民的命根子啊!他却败家到这个程度。不久, 大家才明白他的精明。他全面改造了这些水池, 深挖、消毒、筑堤……转眼间, 荒塘变成了金池子。养殖条件是具备了, 到底是养鳝鱼, 还是养泥鳅好呢?他开始反复算账:养鳝鱼, 技术难度大、劳动工序多、发病率高、种源不能人工孵化、必须亲自上门收购鲜鳝苗或人工捕捞、生长速度慢、费饲料;养泥鳅就不同了, 养殖技术简单、劳动量不大、泥鳅不容易得病、人工孵化简单、可以自己建种源孵化基地、生长速度很快、喂丝蚯蚓3个月可以长到5-7倍, 更关键的是, 一年可以养两季;但两者的卖价差不多。

实践之后才懂行, 才能算准经济账。陈生海的小规模试养帮了他的大忙。精准算账后, 他决定:少养鳝鱼多养泥鳅, 甚至专养泥鳅。

这时候, 公安县扶持农民工回归创业, 给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他获得了1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用这笔钱, 他引进了4000斤优质泥鳅苗, 当年就养了两季, 纯收入达55万元。缺少土地, 他就利用良田租换粗地的“傻”办法, 租了35亩地养丝蚯蚓, 换了6亩养鳝鱼、泥鳅, 承包了10亩地孵化泥鳅。经过3年的发展, 他的泥鳅养殖上了规模, 并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与同行合作与方方面面的专家合作

江苏连云港市浦南镇威龙泥鳅养殖协会的会长听说陈生海的养殖新法后, 与他合作, 出口韩国。

2009年5月, 陈生海报名参加了荆州市“垄上创富英雄”擂台赛, 并从2000多名选手中脱颖而出, 荣获冠军, 同时还获得了5万元的创富奖金。让他的生态养殖产业走出了荆州。

2009年12月, 陈生海与鄂州新农村建设项目生态养殖产业链实现了对接, 他提供技术和产品, 签约了100亩泥鳅养殖、30亩丝蚯蚓养殖合作项目。

他还与四川省瑞江市孵化专家刘孝伟先生合作, 建孵化池800多平方米, 开展泥鳅育苗、孵化、精养。

2010年7月, 陈生海与四川邛崃市英杰外贸公司合作, 卖成品泥鳅和种苗。

2010年8月, 陈生海成立了“千汇水产养殖合作社”, 任理事长, 主要业务:水产养殖、饵料养殖、购销产品、技术交流、信息咨询等。成员180人, 已在沙市、松滋、石首建立了10个泥鳅养殖基地, 养殖面积超1000亩。

赵德山:人工繁育特色泥鳅苗

为研发繁育技术“穷得只剩裤子”

来自洪湖的养殖大户刘先生辗转找到赵德山, 买走了10万尾泥鳅苗。“赵德山的鱼苗存活率高, 价格又便宜, 我们都找他进苗子。”

浓眉大眼、身材魁梧, 赵德山给人一种干练淳朴的印象。与毫不起眼的居住环境相比, 赵德山为他潜心养殖的泥鳅鱼苗营造了成长的“天堂”。

在潜心泥鳅繁殖技术的10年里, 赵德山没有买过一件新衣服, 没有下过一次馆子。他把自己的生活水平降到最低, 将节省下的钱全部用来购置研究设备。

赵德山将自己积攒下的8万多元全部投入进去, 还欠下近3万元的债。2007年, 他已身无分文, 一贫如洗, 手机欠费停机、家中无米下锅, 妻子为此跑回娘家, 他只能靠零卖莲蓬度日。

为了方便研究, 2008年, 赵德山把老台基上的房子拆掉, 利用废旧砖瓦, 花15元钱买一把瓦刀, 在鱼池基地边盖了一栋简易房子。整个夏天, 他只穿短裤, 一个人在烈日下既做小工, 又做木工、瓦工, 一双手建起了房子, 身上脱了几层皮。

亲人不理解、家人不支持、乡邻讥讽, 在大家眼中, 赵德山成了“另类”、“疯子”。老父亲跑到他的鱼池旁, 大声训斥:“只要你不搞这破研究, 我就替你还掉3万元欠债。”

生性倔强的赵德山并没有回头。他知道, 泥鳅药用、营养价值高, 在日本、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 都有广阔的市场。养殖泥鳅有赚头、繁育泥鳅有奔头!

也就是赵德山最困难的时候, 退休教师杨明德老人向他伸出援手。老人把赵德山请到七里村, 拿出自己的鱼池和养老钱, 支持他进行泥鳅繁育的研究。

不迷信权威模拟生态繁殖获成功

初中毕业的赵德山, 想研究无数专家学者都没有成功的泥鳅繁育课题, 本身就极具挑战性。

为了学会辨别泥鳅的雌雄, 赵德山到交通路菜场, 打听到一个卖鳅鱼的人会这个活。他花钱买了那个人的泥鳅, 请人家剖开, 边剖边教给他哪个是雌的, 哪个是雄的。一个星期后, 他已完全能分辨出种鳅的“身份”了。

他把自家的鱼池改成泥鳅养殖孵化池, 捉来野生的泥鳅, 自己试着孵化, 摸索着配料……几年下来, 他面对的还是一次次的失败。

2004年春, 赵德山孵化出了第一批鳅苗, 可是这批苗子只有几尾, 存活率也低。赵德山异常苦恼, 他辗转找到一位70多岁的老专家请教。这位专家也没繁育过泥鳅, 但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就鼓励他说:“既然你能孵化出一两尾鳅苗, 就一定能生产出亿万尾鳅苗。”这句话, 给了困境中的赵德山莫大的鼓舞, 坚定了他走下去的信心。

在长期与泥鳅打交道的过程中, 赵德山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泥鳅姓“泥”, 泥鳅离不开泥。

于是, 赵德山大胆改变权威专家设计的“纯水、纯净环境繁殖泥鳅”的模式, 用模拟自然环境繁育鳅苗, 并用纯天然方法选育壮苗。这些“土办法”摸索出的孵化方法不仅成本低, 而且操作性很强, 成活率大大提高。

2005-2006年, 赵德山又面临新的难题, 售出去的苗子养殖户反映成活率低, 生长速度慢。他又投入到了新的研究中。

每天天不亮, 他便起床和料、割草喂鱼, 晚上便看书看碟学技术, 每隔半个月还要给泥鳅搞一次全体预防。预防水泡、水霉、肠炎、曲骨等10余种疾病。经过反复试验, 选择不同种鳅的配种养殖, 终于从众多泥鳅品种中找出了两个适应江汉平原气候特点泥鳅品种。这两个品种的特点是孵化期排卵量大, 苗子抵抗力强, 成活率高, 食性杂而强, 生长速度快, 产量高, 逐渐得到了养殖户的肯定。

在不断的实践摸索中, 解决了泥鳅人工孵化培育中的很多难题:自己选择培育优良品种;自己设计了移动控温孵化盆;“自学成材”掌握了早期低温阴雨天气孵化技术;自己配制了泥鳅精子保存液, 把繁殖中种体所需费用由1.2-1.5元/尾, 降至0.31-0.51元/尾;摸索出了泥鳅从健康水花苗到大苗不同时期的培育方法和水花苗长途运输成活的技术及网箱养殖的技术。他的研究成果引起华中农大、省水科院专家的高度关注。

10年艰难跋涉, 终于获得回报。赵德山的研究工作得到了仙桃市政府以及彭场镇政府的支持, 于2008年4月选派他参加了湖北水科所举办的首届全国泥鳅养殖培训班, 同年10月, 又送他到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学习。

2010年, 赵德山成立了仙桃市民仁泥鳅繁养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功指导很多农民水产养殖户从泥鳅水花到寸片的培育。戴峰:村官办泥鳅养殖合作社

办实事赢信誉

戴峰, 来自泰兴市的一个农村家庭。2008年, 他当上了东陈镇徐湾社区, 党支部副书记。

徐湾社区既没有高效农业, 也没有特色养殖, 群众收入来源相对单一。戴峰便开始琢磨好项目。“搞副业, 能致富, 可没人带头, 我们老百姓不懂技术、又没门路, 不好弄。”简单的话语, 道出了农民创业的艰难。

走访时, 戴峰发现好多农户家门前都有一个“半天然养殖池”, 那是建房时取土垫高宅基地留下的。他和村民们商议, 能不能利用这样的先决条件搞鱼类养殖时, 村民却认为他不了解农村的生活, 还说:“门前变池塘, 蔬菜无处长, 养鱼无钱挣, 何苦瞎空忙。”

吃了闭门羹后, 戴峰创办“爱心学校”, 孩子们眼里的“大哥哥”逐步被老百姓认可。

选项目学技术

大学老师推荐他养泥鳅。上网一查, 他发现, 这个项目投入少, 见效快, 非常适合农户的家庭养殖, 与徐湾社区的实情一拍即合。

就这样, 戴峰开始了学习技术之旅———“三下赣榆”。连云港赣榆县家家养泥鳅, 戴峰吃住在农家, 他不吸烟、不喝酒, 但为了能学到泥鳅养殖技术, 他自带了烟和酒。三两根烟一发, 四五杯酒一喝, 泥鳅养殖技术全部“套”出来了, 记满了整整两本子, 都是喂养关键以及建池子的技巧。

2008年11月, 戴峰带回了第一批泥鳅苗, 开始摸索着养。年底上市第一批泥鳅, 销售收入10万元。徐湾社区的村民们坐不住了, 戴峰成立了“如皋市林杰泥鳅养殖合作社”, 发展了3个种苗基地、14个种苗池、15户农户。

2009年5月, 戴峰联合其他8名大学生村官, 建立了“大学生村干部特种水产养殖创业园”, 主要养泥鳅、黑鱼、龙虾等。

找能人得资金

镇领导划拨了30亩的园区, 戴峰开心极了, 但这30亩的土地由9家农户承包, 其中有8家同意流转, 但夹在中间的徐家却怎么也不肯出让。他反复登门做工作, 但收效甚微。恰巧这时老徐上六年级的儿子把数学书弄丢了, 哪儿也找不着, 急得团团转。这时, 他突然想到“爱心学校”, 便向戴峰求救。戴峰二话没说, 骑上摩托车赶往城区, 一连找了4家书店, 才买来了课本。风尘仆仆的戴峰感动了老徐, 他爽快地说:“我信你!那地, 我让了!”

土地的问题是解决了, 可仔细一盘算, 总投资要200万元呢, 这个钱到哪儿去筹集呢?新婚的妻子拿出了买房的钱———15万元;社区里搞建筑的老板徐俊宏拿出了30万元;另一位在外闯荡的能人徐加宏拿出了25万元;市委组织部帮助他贷了10万元。就这样, 园区建起来了, 2009年7月投苗。

徐湾社区掀起了一股“泥鳅热”。镇党委补助建池的农户, 每平方米10元, 实行“三包”:包种苗、包技术、包销售。戴峰还开创了“农民四部曲”:农民配料员———发动周边的群众挖蚯蚓, 2元钱一斤收购;农民收购员———50名村民一天就能收购上千斤的泥鳅;农民饲养员———聘请了2名管理员、4名饲养员, 人均年薪1万元;农民销售员———4名运输业的农民把泥鳅销往上海、苏州等地。这一系列的环节, 解决了近200户的收入问题, 真正实现了“同创业、共致富”。

肖昌友:养泥鳅苗赚大钱

“2009年, 我们突破了泥鳅人工繁殖关键技术, 已繁殖泥鳅苗600万尾, 销售320万尾, 加上销售商品泥鳅收入, 2009年收入20多万元。”宜宾县王场乡渔业养殖协会会长肖昌友乐呵呵地说。

肖昌友算了一个细账:1条优质雌泥鳅一年能繁殖4次, 1次产卵和孵化泥鳅苗1万尾, 市场价每万尾200元, 卖泥鳅苗收入800元, 减去1条雌泥鳅养殖费用10元, 每条纯收入790元。不过, 关键还是技术问题。长期以来, 泥鳅产品主要靠人工从稻田、溪河等水域捕捞, 由于过度捕捞, 天然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产量逐年下降, 市场供不应求, 泥鳅价格达到14元/斤。宜宾县科技局将泥鳅人工繁殖项目作为今年该县实施特色经济鱼类养殖工程重点支持项目, 选派2名科技特派员给予技术支撑, 并与宜宾种鱼场以及市、县专家建立合作平台。王场乡渔业协会养殖户肖昌友和肖昌锡在科技特派员指导下, 自费收集了400多尾泥鳅种鱼, 进行了泥鳅人工催产繁殖试验, 突破了泥鳅人工繁殖关键技术。

肖昌友建有标准化养殖示范场40亩, 其中包括1亩的泥鳅繁殖池。200多尾泥鳅种鱼今年已繁殖泥鳅苗600万尾, 销售泥鳅苗320万尾, 收入6.4万元, 年繁殖泥鳅苗1200万尾, 加上出售商品泥鳅收入, 全年销售收入20万元以上。

“下一步我将在高场、孔滩、泥南等周边乡镇建标准化商品泥鳅养殖示范点, 带动周边养殖户搞好泥鳅养殖。”肖昌友说。

80后、高中毕业,

这永远无法和专家搭边, 可他做到了。

泥鳅王姜林虎:偷师学艺一整年

2004年, 姜林虎参加高考, 父亲帮他选择了一所省内院校。虽说是大专, 但学满5年通过考核后, 就能得个本科文凭。但姜林虎觉得这个事情不靠谱, “上5年大学花不少钱, 自己5年搞养殖能赚钱不说, 还能学点自己想学的东西。”

父亲搞了几十年的珍珠养殖, 姜林虎从小耳濡目染, 对水产养殖有兴趣, 人生发展的路很多, 未必要“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辛辛苦苦为儿子铺路, 满指望他能成为大学生, 跳出农门, 父亲虽不情愿, 但儿大不由爷, 干脆让他放手一搏。

父亲养了400多亩河蚌, 收获颇丰, 姜林虎却看不上, 珍珠卖价低, 养殖周期长, 他要养泥鳅。姜林虎要去考察市场。父亲也想锻炼一下儿子:“出门跟人家处事, 什么规矩都不懂, 到里面吃了苦以后, 什么规矩都懂。”父亲不放心, 请了做水产生意的好朋友杨留大陪着。杨留大决定带姜林虎去安徽。

杨留大交给了姜林虎一个任务———向经销商打听供货电话。姜林虎不解, 水产市场里到处都写着泥鳅供苗电话。为什么不直接联系, 还要问什么呢?杨留大说:“就是涉及到中间的利润问题, 明的告诉你的, 他已经加价了, 要自己找, 没有中间环节的就省了一笔。”

在安徽水产市场上转了几圈后, 为了结识泥鳅经销商, 姜林虎想出了所有能够亲近人的办法:“称呼好听一点, 没事就站在那儿发发烟, 攀攀关系。”“叔叔, 这个泥鳅怎么这么大, 我是外地的来这儿玩, 泥鳅好不好吃呀, 味道怎么样。”和经销商混熟了以后, 姜林虎绕过中间商, 得到了第一手货源。

根据供苗商的价格, 以及参考一些养殖信息, 姜林虎算出了养殖泥鳅可观的投入产出比。每亩水塘投入泥鳅苗1000公斤, 收获时泥鳅如果长到2000公斤, 按照每公斤卖22元计算的话, 扣除成本, 每年每亩水塘可以赚1万多元钱。

怎么养泥鳅, 姜林虎觉得自己把握不大。水产养殖, 最难的就是技术关。过了这个坎, 赚钱是早晚的事儿。鱼苗撒下去, 看不见摸不着, 全凭技术和经验。姜林虎决定先拜师学艺, 苏北、安徽、江西……每到一处, 他就打听哪里有大的养殖场, 然后找养殖基地边的一个小旅馆住下, 整天磨蹭在别人的泥鳅塘边, 又是递烟又是套近乎, 主动当别人免费的“劳力”。金坛市一家泥鳅养殖场经理杨小平说:“这个泥鳅怎么养, 一亩放多少, 他喜欢问这些事, 勤快, 肯动脑筋, 岁数不大, 挺懂事。”

整整一年的偷师学艺, 姜林虎不但学到了泥鳅养殖的技巧, 而且对于泥鳅销售的整个环节、利润如何, 也了解得一清二楚。他还将不同的养殖经进行比较鉴别, 选择最优方案。做好了准备, 姜林虎打算开始动真格的。

2007年7月, 学成回家的姜林虎开始试验泥鳅养殖。到10月份, 原本220条一斤的泥鳅苗已经逐渐生长到60余条一斤, 泥鳅整整长了3倍多。

泥鳅慢慢长大了。可常州本地泥鳅消费量小, 价格低, 销路又成了一件愁事。连云港有一家韩国公司, 每年大量收购泥鳅出口到韩国。他开车跑了400多公里找到了这家韩国公司, 可看门的老大爷却把他拦住了:“办公室没有批准, 任何人不许进。你打了老板电话再来说。”回到家的姜林虎心里始终惦记着那家公司。

11月, 杨小平让姜林虎送自己去连云港见泥鳅收购商。开了5个小时的车, 姜林虎本已疲惫不堪, 可到了地方, 他马上兴奋起来:正是那家韩国公司。韩国公司经理曹武发名片, 姜林虎伸出手来拿, “他总不好意思不给我, 然后我也拿了一张。”

交谈中, 姜林虎了解到, 韩国一年需要1.2万吨左右的泥鳅。姜林虎给曹武打电话, 约他到常州收泥鳅。曹武说, 如果产量达到5000公斤, 将全部收购。

姜林虎非常兴奋。谁知, 泥鳅突然死了。30多万元的泥鳅啊, 姜林虎急得头皮发麻。姜林虎下水看个究竟:“一踩下去, 全是那个硬硬的, 开始以为是石头, 后来摸出来全是蚌壳。”原来, 泥鳅太多导致蚌缺氧死亡。蚌死后污染水质, 泥鳅跟着死了。找到原因之后, 姜林虎反而信心更大, 同时也更小心翼翼。他投资了150万元, 成立了常州市林虎水产养殖有限公司, 租用了更多的河塘准备大干一场。“多养点, 数量大, 客人比较信任。”

姜林虎每天早晨5点多就起床, 先到河塘边仔细查看一番, 白天还要配饲料, 河底清淤、消毒、买泥鳅苗, 一直要忙到很晚, “毕竟是自己的事业, 我起早贪黑, 利用一切时间工作。”姜林虎说。

又到了收获的季节, 姜林虎约来了曹武。“别看年龄小, 泥鳅养得倒是不错, 产量也很大。每斤11元, 我们全部收购。”曹武说。姜林虎收入160多万元。

努力了两年, 姜林虎的泥鳅已经可以生长到10余条一斤, 并销到了日本、韩国等地。

姜林虎养的泥鳅, 死亡率低, 每亩田能够赚到2-3万元。2009年初, 在泥鳅10元/斤的情况下, 姜林虎控制了销售, 在14.4元/斤时, 他及时出口到韩国整整一个集装箱, 赚了15万元, 被称为“泥鳅王”。2009年, 国际市场的泥鳅滞销, 而他的12.5万公斤的泥鳅还是供不应求。原来, 他年前就分析到了市场信息, 转销国内市场, 通过杭州的销售商, 销往全国各地。

姜林虎在自己120亩的水面开始试验疏密分开养殖泥鳅, 成本低、收效高。奔牛镇、常州、台湾的泥鳅养殖人慕名找到了姜林虎, 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姜林虎说, 如果遇到养殖的任何问题, 他会常年提供养殖经验。

万久峰:超前意识源自科学

别人养鱼虾蟹时, 万久峰已经开始尝试泥鳅等特种水产的养殖;泥鳅养殖兴旺时, 他已在苗种供应源头上捕捉市场机遇了。这种意识使他始终走在市场的前面。这种精准的超前判断, 源于他始终将科技放在第一位, 主动与科研院所寻求合作。万久峰的养殖场仅有60亩, 但每年可为国内外水产养殖户繁育近800万尾泥鳅苗, 供应成品鳅10万公斤以上, 成为江苏唯一能够大批量繁育无公害泥鳅的基地。

苏州大学水产研究所凌去非教授说, 万久峰批量繁育无公害泥鳅的技术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在泥鳅良种选育上更是在全国开了个头。万久峰将60亩水塘重新规整, 精细划分泥鳅繁育池、良种选育池、成鳅养殖池、储备池、净水池等, 将“水生态危害控制”管理体系引入泥鳅无公害养殖全过程, 不同的池水水温、水草培植, 以及生物制剂、饵料、后期中草药投放都有严格的参数设置。

“每次出差, 我都会向当地的渔民买野生泥鳅, 有时甚至自己下水捕捉。我要搜集不同品种的泥鳅进行适应性研究和繁育。”万久峰建立的科研基地良种选育池中, 大小、颜色各不相同的泥鳅活蹦乱跳。水池被20余个四方形渔网划分成等份区域, 每个渔网内放养的都是优质野生泥鳅, 是他从安徽、浙江、山东、河南、四川等地挑选出来的。

目前, 万久峰已从全国各地的泥鳅中筛选出148个家系, 并将它与太湖水系的苏州泥鳅群体进行研究, 再选育出适应能力更强、产量和繁殖量更高的30个家系, 作为固定的泥鳅良种储备, 从而形成科学的高产种源。选育后的泥鳅生长速度及繁殖量都比普通泥鳅高30%。

在产业链延伸方面, 最近泥鳅粉与泥鳅胶囊已进入药力评测阶段, 而泥鳅鱼排、泥鳅干等休闲小吃也即将上市, 公司将成为全省第一家集泥鳅种源批量供应、特色选育、精细养殖及深加工于一体的科技型企业。

王春军:生态法养泥鳅一斤卖到20元

“这些采用生态养殖技术养的泥鳅营养丰富, 有‘水中人参’之称, 味道鲜美, 肉质细嫩, 还能补身体。现在泥鳅的市场价卖到了每斤20多块钱, 市场需求量很大, 很多客户都等着要货呢!”王春军边撒饲料边高兴地说。

2008年冬天, 中央电视台农科频道播出的一则泥鳅养殖致富信息引起了王春军的兴趣。他先是上网查阅了全国各地的泥鳅养殖信息, 随后又到江苏连云港考察市场, 并学习泥鳅大密度生态养殖技术。2009年5月份, 在村委的协调帮助下, 王春军投资6万元建起了占地5亩的泥鳅养殖场, 并从济南商河县购进了泥鳅苗, 边学习边实践, 开始了泥鳅养殖。

“这种大密度生态养殖技术, 关键是水温和PH值, 过高过低都不行。”别看老王现在说得头头是道, 刚开始养泥鳅时他也没少吃苦头。

最初, 由于缺少经验, 养殖用水不达标, 饲料的配比不合适, 导致泥鳅烂嘴、白头、白尾甚至死亡的情况出现。王春军及时向养殖专家请教, 并在养殖场打了一眼深水井, 井水通过杀菌、消毒、肥水等处理后, 注入泥鳅池, 并定期从江苏购进饲料, 很快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第一批放养的泥鳅苗成活率在95%以上, 产量有12000多斤, 纯收入10万余元。

王春军养殖的泥鳅刚上市, 就吸引了各地的客户上门收购。刚放养了第二批泥鳅, 就有江苏的客户找到王春军, 希望能长期合作, 将他的泥鳅出口国外。泥鳅卖火了, 来参观学习的人也多了起来。

“冬季养泥鳅时水面结冰, 而且泥鳅冬眠, 不易捕捞。”王春军说, 为了克服冬季养殖泥鳅带来的不便, 春节后他投资新建了一个占地1亩的冬暖式大棚, 在大棚中建泥鳅池。站在刚动工的新建冬暖式大棚旁, 王春军说, 他不但要扩大养殖规模, 提高养殖技术, 而且还要学习泥鳅的储存技术, 进行反季节销售获取更大效益。

水中参:注册集体商标团结散户打市场

江苏赣榆县泥鳅协会申请的“水中参”集体商标成功获准注册, 泥鳅产业“集团军”发展模式已经形成。

墩尚镇是闻名全国的泥鳅之乡, 从上世纪90年代起开始引进泥鳅养殖, 初期大家各自为政, 泥鳅品牌众多。所谓的品牌就是个牌子, 谈不上名气, 大家实力相当, 竞争激烈, 内耗严重, 反倒弄得销路不畅, 都不赚钱。制约养殖户发展的瓶颈不是资金和技术, 而是品牌。有了“水中参”集体商标, 不仅使产业结束了无品牌的历史, 也让散户形成合力打市场。

墩尚镇泥鳅养殖面积2.2万亩, 养殖户已有6000余户, 2009年创产值3亿元, 出口创汇2500万美元, 每亩创纯效益2万余元, 从业人员近2万人, 产品销往国内外10余个大中城市, 在韩国拥有首尔、群山、平泽三大销售基地, 泥鳅年出口量占全国九成以上。由于泥鳅养殖业快速发展, 带动了周边镇、村的饲料加工业、产品包装业、苗种收购、贩运业、泥鳅餐饮业等一系列产业的发展, 养殖户收入也由过去每亩2000元左右增加到每亩2万余元。

墩尚泥鳅品质出众, 不少鱼塘的泥鳅喂养都在3年以上, 长度17厘米左右, 平均分量超过1两, 这是占领国内市场的最大卖点。

赣榆县泥鳅养殖协会会长乔宗礼介绍:韩国对进口的水产品的安全性要求是非常严格的, 我们出口的时候都要批批检、箱箱检, 包括金属、药残留等60多项都要检测, 到韩国还要再检测一次。在韩国, 泥鳅被称为“水中参”, 吃泥鳅作为一种传统, 至今仍受到热捧, 但是泥鳅的养殖量却很少, 这就给我国的泥鳅出口创造了机会。

赣榆县泥鳅养殖协会主要经营泥鳅养殖及出口, 泥鳅深加工, 交通便捷, 京沪同三高速公路及204、310、327三条国道穿境而过, 距机场15公里, 距连云港港口30公里。

延伸阅读:集体商标, 是指以团体、协会或者其他组织名义注册, 供该组织成员在商事活动中使用, 以表明使用者在该组织中的成员资格的标志。农产品申请集体商标对于一个地区农产品经济有着重要的意义。

邓志春:育泥鳅苗把握体形和成熟度

在东坡区, 邓志春因养鱼出名, 20多年, 从稻田养殖发展到20余亩的养鱼池2007年年初, 邓志春偶然在电视上看到江浙一带泥鳅规模养殖, 池边价达30元公斤, 供不应求。邓志春立刻就近对本地市场进行了考察, 结果发现东坡区修文镇、尚义镇等地养殖户已经试养过商品泥鳅, 结果都失败了。

“养鱼技术应该是相通的, 凭着20多年的经验, 只要细心点肯定能成功。”2007年8月, 邓志春从仁寿市场上买来几十万尾野生泥鳅苗, 放养在自己一个2亩多的鱼塘养殖。“最大问题在于泥鳅苗, 只要能人工大量培育, 养殖肯定能开拓起来。”邓志春把所有心思都花在泥鳅上。

年底, 邓志春精心培育的第一批泥鳅终于到了产卵期, 选种鱼是关键。“那时每天的工作就是母种出来仔细观察产卵情况, 并进行对比, 看怎样能提高产卵率。慢慢摸索出些门道, 选种鱼时要分公母, 还要分成熟度, 一般来说母体整个体形比公种苗要大过3/4, 成熟度要达到80%, 成熟度过高也不行, 可能会产出寡蛋。照这样的标准1000公斤成苗可能只能选出5斤左右做种鱼。”

摸出点门道, 邓志春将种鱼移到专门的种鱼池进行培育。没几天, 他发现鱼大量死亡, 反复找原因, 发现原来是水的酸度偏高。从此, 他每天又多了项工作, 就是测试种鱼池水的酸碱度和氨氮值, 保证水质。

邓志春终于迎来了第一次大规模产卵期。通过水产站等途径了解到信息的养殖户们很快慕名而来, 来自思蒙镇的养殖大户陈文信以150元/万苗的价格买了50万苗, 陈文信信心满满:“这个价格比起买野生泥鳅苗成本低多了, 人工培育出来的发病率也低, 好养。”慢慢打开本地市场的邓志春并没有满足:“现在正是发展的好时候, 只要我能保证充足的供应, 也要向外地市场开拓。”通过经纪人的联系, 邓志春的泥鳅苗开始销售到浙江、福建一带, 在省内更为绵阳、德阳等100多家养殖户供应种苗。

李健:靠合作社养青鳅

“我们以前养泥鳅规模小, 现在依托合作社, 泥鳅已远销到成都、重庆。我们都富起来了。”村民们都说村党支部书记李健功不可没。

采取“支部+协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 李健成立莲花镇青鳅养殖协会, 为会员提供种苗供应、技术指导和统一销售服务;动员村民出让土地, 将基地周围的土地以承包权流转的形式统一集中起来发展青鳅养殖, 村民以土地入股取得收益。目前, 青鳅养殖协会年出售泥鳅幼苗1100万尾, 出售成品泥鳅20万公斤, 年差值可达1000万元。

莲花山村10组的袁强对村里搞泥鳅养殖的体会很深。2009年, 他与另外两人合伙办起了诚信青鳅养殖场, 13亩左右的水塘, 一亩有几千斤的产量, 按每斤15元的价格计算, 他们每人每年能分七八万元, “按照李书记的规划, 以后扩大养殖规模, 每人每年有20多万的收入没问题。”袁强说。

泥鳅产业 篇2

我穿上水鞋,一手提着水桶,一手拿着大手电,一会儿我们就来到了目的地。爸爸用手电向田里照了照,没有泥鳅,我们便顺着田埂向前走去。“啊!这里有泥鳅!”我不禁脱口而出。爸爸说:“嘘!小声点,泥鳅很机灵。”爸爸拿出新做的武器,一扎便扎中了泥鳅,真棒!又一条泥鳅出现了,爸爸刚想扎,哧溜一声,泥鳅却跑了。我见了很扫兴,爸爸说:“不要灰心,有的是泥鳅。”果然,爸爸又连续扎中了几条。我见很容易,手也痒痒的,便说:“爸爸,让我试试!”爸爸笑着说:“好哇,看你能不能扎到。”我心里想:“等着瞧吧!”

这时,一条泥鳅出现了,我对准泥鳅的头猛扎,扑通一声,泥鳅没扎到,却把脚给扎到田里去了。爸爸哈哈大笑说:“怎样?滋味好受吧!”我不服气地朝爸爸白了一眼。不久,一条长“黄鳝”出现了。我刚想扎,爸爸急忙拉住我的手说:“这是水蛇,不能扎!”我一听是蛇,吓得直打战。爸爸见我捉泥鳅心切,便教我方法:当泥鳅刚出来时,不要去扎它,因为它的警惕性还很高;一定要找准时机,对准部位……我听了心领神会,又试了一次,果然成功了!不知不觉,夜已经很深了,我们依依不舍地回家了。

“泥鳅兄弟”:泥巴里翻出大产业 篇3

提起大学生创业,不少人会想到电子商务、信息技术之类的高新产业。然而,在舟山市定海区,浙江海洋学院的4名大学生却选择了又脏又累的水产养殖,他们不挑梭子蟹、大黄鱼这类“高大上”的海产品,偏偏和灰不溜秋的泥鳅看对了眼。2013年起,从负债40万元到年收入上百万元,从最初只想赚份“打工钱”到如今养殖基地扩张到省外,泥鳅远销海外……两年来,4位“泥鳅兄弟”凭着一股韧劲,泥巴里翻出了“大动静”。

“泥腿子”来自象牙塔

寒冬里的定海区白泉镇小展社区的泥鳅养殖基地,王小军、贺龙兴、胡秀峰3人正在整修池塘,为来年生产旺季做准备。而贾兴鲁则在江苏连云港的合作养殖基地照看着。

“泥鳅兄弟”4人,是浙江海洋学院水产养殖专业的同班同学,其中3人2013年毕业,而王小军继续读研究生。毕业之际,他们4人的想法出奇地一致:给人打工不如自己创业。“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我们正好用所学的水产养殖技术,打拼一份自己的事业。”

创业,不能跟风。在舟山,大黄鱼、梭子蟹等海产是百姓最为喜爱的餐桌美食,市场大、销路好,吸引了众多水产养殖户。可王小军他们偏不愿去大碗里与别人抢食,决定养殖不起眼的泥鳅。“大学期间,我们跟着导师做过泥鳅养殖的课题,对传统泥鳅养殖存活率低的难题有所突破,这也是我们决胜市场的法宝。”

土地承包费、设备投入费、基地改造费……估算下来,创业成本居然高达40万元。“我们几个都来自农村,家人没法给我们太多支持。”王小军说,筹集资金只能靠自己。于是,他们向朋友、亲戚一遍遍讲述创业方案,努力说服对方,终于凑齐了40万元。2013年3月,4兄弟在白泉镇小展社区承包下20亩地,挖塘搭棚,下田当起了“泥腿子”。

以苦为乐共创业

1个大棚、9口苗塘……渐渐地,泥鳅养殖基地雏形初现。随后,“泥鳅兄弟”又斥资20多万元,引进个大体肥的优质品种台湾泥鳅用于繁殖生产。很快,40万元启动资金被花得一干二净,几个小伙穷得揭不开锅。

这时,胡秀峰提议,在养殖场里种些蔬菜,自给自足,解决生计问题。种地,对于这些农家娃来说并非难事,塘埂上很快就种满了西红柿、大白菜、豌豆等各种蔬菜。想不到的是,不起眼的塘埂竟产量惊人,有大量蔬菜剩余。于是,他们把蔬菜卖掉,购买更多泥鳅苗。

那阵子,他们常常凌晨起床,踩着载有几百斤蔬菜的三轮车,去市场占位卖菜。“起初,我们都很腼腆,不好意思张嘴叫卖,一天都卖不出多少,可一想到养殖场需要钱,大家都豁出去了,整个菜市场就数我们的吆喝声高。”王小军颇为自豪地说,有一晚,他们赚了500多元。

“通宵卖菜虽然苦,但和养泥鳅遇到的困难相比,根本不值得一提。”因缺乏大规模养殖经验,养殖泥鳅栽了不少跟头。对此,王小军记忆犹新。

2013年6月,首批泥鳅出塘在即。一天夜晚,养殖场突然停电,为泥鳅塘增氧的一个水泵停止运转近一个小时。等巡夜的贺龙兴发现异常时,整整一塘泥鳅、近10万条都死了。这对急需回笼资金的养殖场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兄弟四人一边默默吞下苦果,一边加强夜间值班,轮流巡塘。王小军戏谑地说:“养泥鳅可不容易,稍有粗心大意,它们就跟你玩命,几万条几万条地死给你看!”

资金匮乏、经验欠缺、技术瓶颈……这些一度困扰养殖场发展的难题,并没有难倒心怀梦想的4个年轻人。“创业哪有一帆风顺的,经历困难是正常的。只要挺过去,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养殖场的成功,还有宝贵的人生阅历。”正是这种以苦为乐的精神,让“泥鳅兄弟”逐渐走向成功。

技术创新赢市场

在共青团中央、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协等部门联合组织开展的2014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泥鳅兄弟”的参赛项目“舟山台岛鳅业有限公司创业计划书”从10万件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了计划类农林渔牧方面的金奖。

小小的泥鳅养殖为何能受到评委青睐?养殖场简陋的平房内,王小军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泥鳅炖豆腐,回答了这个问题。“传统的土泥鳅,个小肉少,养殖周期长,利润少;而我们养的台湾泥鳅,平均一条重二两,个大肉肥,口感鲜美,更具市场前景。”

除了引进品种,技术创新是“泥鳅兄弟”获得成功的又一关键。经过6年努力,王小军等人在浙江海洋学院硕士生导师储张杰博士的带领下,突破了泥鳅育苗的关键技术——泥鳅幼苗敌害豆娘幼虫的防控。利用人工育苗技术、开口饵料技术和敌害防控技术等三大核心优势技术,泥鳅成活率从5%提升到了50%,而繁育成本下降一半多。

2013年6月,获得首笔销售收入3万元;2014年1月,接到温岭客商的第一份大额订单,并正式注册成立“舟山台岛鳅业有限公司”;2014年夏季,是养殖场丰收的季节,安徽、重庆、湖北等地的订单纷至沓来……“泥鳅兄弟”一步一个脚印,梦想的光芒照进了现实,2014年公司销售额达150万元,前来洽谈合作养殖的客商络绎不绝。

泥鳅养殖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4

泥鳅简介

泥鳅,体细长,前段略呈圆筒形。后部侧扁,腹部圆,头小。口小、下位,马蹄形。眼小,无眼下刺。须5对。鳞极其细小,圆形,埋于皮下。体背部及两侧灰黑色,全体有许多小的黑斑点,头部和各鳍上亦有许多黑色斑点,背鳍和尾鳍膜上的斑点排列成行,尾柄基部有一明显的黑斑。其他各鳍灰白色。泥鳅广泛分布于亚洲沿岸的中国、日本、朝鲜、俄罗斯及印度等地。可入药。

泥鳅的营养价值

以前,人们总认为泥鳅是“鸭子食”,不登大雅之堂,其实不然,我国历史上早在《本草纲目》药书上就有“天上斑鸠、地下泥鳅”之说。中医学认为:泥鳅具有补中气、祛湿邪之功用,可作为除燥、防治阳痿、时疫发黄、小儿盗汗、痔疮、疥癣等症的辅助食品;“泥鳅炖豆腐”能补脾利湿,对黄疸、小便不利、脾虚胃弱者有良效,对迁延性和慢性肝炎患者的肝功能改善也有明显作用。现代医学专家指出:泥鳅皮肤中分泌的粘液即所谓“泥鳅滑液”,有较好的抗菌消炎作用,拌糖抹于患处可祛痛消肿,亦可美容护肤;因泥鳅所含脂肪成份较低,胆固醇很少,所以心血管疾病患者、贫血、肝炎等病人多食有益;因泥鳅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在日韩等国被誉为“水中人参”,被称为“软黄金”,为国内外消费者所喜爱的美味佳肴。

泥鳅的消费

据国内外泥鳅市场调查显示,从2000年至今,小泥鳅连续十年走俏市场。国内市场年需求量为60万-100万吨,江苏连云港泥鳅出口6020吨、出口额3470万美元,但市场只能供应15万-20万吨。

各种泥鳅美食

泥鳅现状

由于近年来受水资源污染、人为大量捕捉等原因,目前我国野生泥鳅产量逐年下降,泥鳅养殖是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条很好的途径,养泥鳅,以土池养殖为好,这样可以节省大量成本,而且因为土池环境接近泥鳅的自然生长环境,保持原生态养殖,养出的泥鳅与野生泥鳅接近,品质好,经济效益高。

泥鳅适应能力强,各种淡水水域均能养殖,我国南北各地都具备人工养殖泥鳅的有利条件,且经济效益显著。适时开展泥鳅的人工养殖和生态养殖具有非常良好社会效益和可观的经济效益。据有关养殖专家介绍,泥鳅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在池塘、沟边、湖泊、河流、水库、稻田等各种淡水水域中均能养殖繁衍,养殖效益很高。据有关部门调查显示:稻田养泥鳅病害少、省工省饲料,便于管理,综合效益高,我国泥鳅分布很广,凡有淡水的地方几乎都有泥鳅。但目前我国淡水资源遭到严重污染,导致天然泥鳅产量逐年下降,就为稻田和池塘养泥鳅创造了商机。

泥鳅可以有多个养殖方法,分为池塘养殖、水泥池养殖、网箱养殖和稻田养殖。而依据现有环境条件,选择网箱养殖是最适合的方法,其具有设备简单,单产高,管理方便,易捕捞,经济效益显著等优点,泥鳅价格

辽宁沈阳市¥28.00公斤泥鳅价格重庆云阳县¥30.00公斤

泥鳅价格辽宁盘锦市¥45.00公斤泥鳅价格吉林白城市¥32.00公斤

泥鳅价格四川攀枝花市¥30.00公斤泥鳅价格陕西西安市¥43.00公斤

泥鳅价格湖北黄石市¥30.00公斤泥鳅价格江苏扬州市¥37.00公斤

泥鳅价格上海金山区¥30.20公斤泥鳅价格浙江湖州市¥21.00公斤

泥鳅价格黑龙江哈尔滨市¥37.00公斤泥鳅价格北京大兴区¥26.80公斤

泥鳅价格河北邯郸市¥35.00公斤泥鳅价格安徽合肥市¥35.00公斤

泥鳅价格浙江杭州市¥37.00公斤泥鳅价格吉林吉林市¥35.00公斤

泥鳅价格河南许昌市¥24.60公斤泥鳅价格北京房山区¥50.10公斤

泥鳅价格黑龙江宜春市¥40.50公斤泥鳅价格贵州贵阳市¥41.10公斤

销售各处水产品价格趋势

1、市场零售价格:经对全省14个水产品零售市场的19个水产养殖品种的价格调查,2011年年,市场零售价格指数为112.16,同比上涨了12.16个百分点。在所有监测的21个品种中,除养殖蛙类(17.84元/公斤,跌10.32%)、本地鲶鱼(23.62元/公斤,跌0.22%)价格下跌外,其它品种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涨幅前5位的品种是:鳗鱼(148.08元/公斤,涨55.88%)、泥鳅(32.51元/公斤,涨25.91%)、甲鱼(50.85元/公斤,涨14.94%)、青虾(49.78元/公斤,涨14.60%)和青鱼(18.45元/公斤,涨13.70%)。

2、市场批发价格:经对江西省内3个部级定点水产采集批发市场及2个省级水产采集批发市场的16个水产养殖品种的交易量和交易价格的调查,2011年,全省水产品批发价格指数为109.91,同比上涨了9.91个百分点。在所有监测品种中,只有2个品种下跌,分别是养殖蛙类(12.03元/公斤,下跌20.16%)和黄鳝(41.53元/公斤,下跌1.71%),其余监测品种均同比上涨。上涨前五位的是:青鱼(15.44元/公斤,涨37.77%)、甲鱼(43.74元/公斤,涨23.04%)、鳊鱼(13.10元/公斤,涨19.15%)、泥鳅(23.86元/公斤,涨18.92%)、鲫鱼(13.07元/公斤,涨17.41%)。

3、塘边起水价格:调查点覆盖省内11个市(区)的21个县(市、区)的17个水产养殖场和4个水产养殖大户。经对21个调查点的14个主要养殖品种的调查,塘边起水价格指数为112.55,同比上涨了12.55个百分点,为三大价格涨幅之首。在所有监测品种中,只有一个品种下跌,即牛蛙(16.60元/公斤,下跌7.25%),其余15个品种同比上涨。涨幅前五位的是:菜鳗(105.07元/公斤,涨76.44%)、泥鳅(25.76元/公斤,涨20.98%)、鲤鱼(7.84元/公斤,涨18.24%)、斑点叉尾鮰(11.97元/公斤,涨16.98%)和黄鳝(48.47元/公斤,涨15.66%)

2007-2009年5月泥鳅产品整体市场价格指数走势

分析

近日全国泥鳅均价较前几日有明显上涨,最高价格已经突破38元/公斤,不过在38元出现拐点,价格随之降低,就全国范围来看,新疆的均价已经直逼50元,创历史新高,其他省份均价维稳,从近期来看,泥鳅价未来趋势格稳中有升。

投资与利润分析

网箱养殖前期投入估算表

利润总结

收益预测:

泥鳅生长期为一年,以产出10000斤/年,15元/斤计算:10000×15=150000元

综上所述,可见作为泥鳅养殖其最主要的一个个特点就是高回报,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暴利行业也不为过,一斤泥鳅的饲养成本大概在5——6元(包含前期费用的折旧),如果按批发价15元计算,在减去成本后还剩10元左右,其利润率,是其他很多养殖业不能比的 综合分析

利润高

价格高

综合环境好

需求

量高

前景分析3 投资养鳅效益怎样?

养鳅是投资不大、要领轻便、节省劳力、效益较高的生产要领。据报道,日本农民每年大范围利用空闲稻田养殖泥鳅,接纳水稻、泥鳅轮作制,秋季平均每100平方米水面放养200千克泥鳅,投喂一些米糠、马铃薯渣、蔬菜渣等,第二年秋季可功劳400千克泥鳅,而且养过泥鳅的稻田来年谷物产量更高。由此可见,泥鳅养殖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稻田养殖泥鳅是现在生长特种水产养殖的一条好途径。与稻田养殖其他水生动物一样,可以充实利用稻田生态条件,发挥稻田的利用代价,到达粮食增产、鳅鱼丰收的范围经济效益。从现在的养殖技能水平看,一样平常每667平方米稻田可产泥鳅50~100千克,仅泥鳅收入即达500~1000元。投入大、办理好,产量和收入则更高。庭院养殖泥鳅,经120~151天豢养,即可增重5~10倍,到达上市规格。一样平常100~200平方米鳅池可产泥鳅250~500千克,收入可达2500~5000元。比年池塘养鳅亩最少可产商品泥鳅500千克,亩产量高的达1500千克,根据现在的市场代价每千克30元计,亩均产出15000元,收益达10000万元以上。

前景非常好

泥鳅主要病害防治技术 篇5

泥鳅养殖过程中,要注意做好病害防治工作,常见的病害有赤鳍病、水霉病、气泡病、曲骨病、车轮虫病、舌杯虫病、农药中毒及其它生物敌害等。主要防治方法如下:

1、烂鳍病。

症状病鳅的鳍、腹部皮肤及肛门周围充血、溃烂,尾鳍、胸鳍发白并溃烂,鱼体两侧自头部至尾部浮肿,并有红斑。防治方法是每吨用1克漂白粉全池泼洒,或用0.1克呋喃唑酮全池泼洒。

2、赤鳍病。

此病对泥鳅危害大、发病率高,由杆菌引起。症状为,先是鱼鳍或体表部分表皮剥落,呈灰白色,肌肉开始腐烂,肛门部位发红,继而在这些部位出现血斑,并逐斩变为深红色,严重时出现鳍条脱落,不摄食,直至死亡。主要流行于夏季。防治方法是应避免鱼体受伤,苗种放养前应用4%的食盐水浴洗消毒。

3、水霉病。

鳅卵防治用每吨水放食盐400克加小苏打400克的溶液洗浴1小时。防治方法是在捕捉、运输泥鳅时,尽量避免机械损伤;用4%的食盐水浸洗病鳅5~10分钟。

4、打印病。

病灶一般呈椭圆形,圆形,浮肿有红斑。患处主要在尾柄基部。流行于7~8月份。治疗上可用1克/吨的漂白粉或2~4克/吨的五倍子进行全池泼洒。

5、车轮虫病。

寄生于鳃部和体表。患病后摄食量减少,离群独游,严重时虫体密布,如不及时治疗,会引起死亡,流行于5~8月份。预防措施是用生石灰清塘;治疗方法为按池水每吨用晶体敌百虫0.7克全池泼洒。

6、舌杯虫病。

寄生于泥鳅的皮肤或鳃上,平时摄取周围水中的食物作营养,对泥鳅没有多大影响。但若大量寄生在鳅苗上,会造成呼吸困难,严重时导致鳅苗死亡。一年四季都可发病,以5~8月份较为普遍。预防主要是应在鳅种放养前用8克/吨硫酸铜溶液浸洗15~20分钟,发病后治疗则用0.7克/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合剂全池泼洒。

7、寄生虫病。

病鳅体瘦弱,常浮于水面,不安,或在水面打转,体表粘液增多。多由车轮虫、舌杯虫和三代虫寄生所致。防治办法是每吨用0.7克硫酸铜和硫酸亚铁 (5:2) 合剂全池泼洒,可防治车轮虫和舌杯虫病。

8、白身红环病。

病鳅身体呈灰白色,出现红色环纹。此病因泥鳅捕捉后长期蓄养所致。防治办法是将病鳅移人静水池中暂养一段时间。

9、气泡病。

病鳅苗浮于水面。因水中氧气或其他气体含量过多而引起,主要危害鳅苗。防治办法是每亩用食盐4~6千克全池泼洒;立即冲人清水或黄泥浆水;及时清除池中腐败物,不施用未发酵的肥料。同时,掌握好投饵量和施肥量,防止水质恶化。

1 0、其他敌害防治。

野生泥鳅生态驯养试验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池塘条件

试验池塘面积0.13hm2, 水深0.5~0.7m;野生泥鳅放养前7d用生石灰2.25t/hm2清塘, 4d后施鸡粪3.75t/hm2。野生泥鳅放养第2天用草鱼五病净2 700mL/hm2全池泼洒。

1.2 苗种投放与驯化

苗种来源于合肥周边市场筛选后的小规格鳅种, 平均规格166尾/kg, 2008年6月23日共投放野生泥鳅苗种1 240kg。第2~7天投喂少量颗粒饲料, 观察摄食量逐日增加, 25d后基本正常摄食。

1.3 饲料投喂

6月24日开始投喂粒径2mm的颗粒饲料, 饲料粗蛋白含量达到30%, 投喂做到“四定”:一是定时, 即每天投喂2次, 每天9时和17时各投喂1次;二是定速度, 掌握“先慢、后快、再慢”的原则, 全池均匀投撒;三是定质, 不投喂腐败变质的饲料, 保持饲料新鲜成分相对稳定, 营养均衡;四是定量, 即饲料的日投喂量为泥鳅总体重的4%~8%, 投喂应以傍晚的一次为主, 占总投喂量的65%左右, 具体的日投喂量要视水温、天气、泥鳅摄食情况等灵活掌握。泥鳅摄食量受水温的影响较大, 水温在15℃时泥鳅食欲开始逐渐增强, 日投喂量约为泥鳅总体重2%~5%;水温在25~27℃时泥鳅食欲特别旺盛, 日投喂量约为泥鳅总体重5%~8%;水温高于30℃或低于12℃时泥鳅食欲减退, 此时应少投喂或不投喂。由于泥鳅具有贪食的特点, 在养殖过程中应避免过量投喂, 一般投喂量以40min内吃完为宜。

1.4 日常管理

坚持每日早晚巡塘, 观察泥鳅的活动情况;根据水质状况、透明度及水位变化情况定期换水, 每15d检查1次泥鳅的生长情况, 每月定期化验水质。

(1) 水质调控。养殖池水质的好坏对泥鳅的生长与发育极为重要, 池水以黄绿色为好, 透明度保持20~30cm为宜, 酸碱度为中性或弱碱性。高温季节水位保持在50~70cm, 每天添加2~5h的微流井水, 以调节水质;增加池水溶解氧含量, 避免泥鳅产生应激反应。若水质过瘦、水体透明度过高, 则必须适当追施肥料, 以保持水体水色呈黄绿色。

(2) 设置遮蔽物。泥鳅不喜强光, 在池塘上方架设毛竹框架, 在毛竹框架内放置水葫芦和浮萍等遮蔽物, 以覆盖部分水面帮助泥鳅遮光。

(3) 防敌害。由于池塘四周树木众多, 是鹭群定居的场所, 有数百只鹭频繁对池塘泥鳅进攻捕捉, 危害很大。因此, 在池塘上方覆盖1层尼龙网, 以有效防止鹭对泥鳅的侵害。

2 结果与分析

饲养3个月后采用地垄、水流刺激等方法捕捞泥鳅, 泥鳅驯养投入收获情况见表1。泥鳅平均规格为20.10g/尾, 体长16.8cm, 最大规格为35.0g/尾, 成活率达到84%, 共计收获商品泥鳅3 379.49kg, 产量2.53kg/m2, 饵料系数3;总产值101 384.7元/m2, 产值75.9元/m2;总成本 (包括苗种费、饲料费、池底费、水电费、人工费、药费等) 57 234.0元;总利润44 150.7元, 利润33.0元/m2, 投入产出比为1∶1.77。

3 讨论与总结

(1) 野生泥鳅苗, 经过人工训养、投喂配合饲料在池塘中当年养殖成商品鳅是切实可行的, 而且生长速度较快, 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适合规模化养殖。

(2) 泥鳅成鱼捕捞难度大, 试验表明在低密度情况下拉网、网箔、排干水等捕捞措施效果不佳, 用地笼、微流水刺激使泥鳅顶流后捕捞的方法效果较好。

(3) 养殖泥鳅的池塘在投放苗种前应加以修整, 挖设集鱼坑, 面积为全池的1/4左右, 位置在出水口端;池塘底泥不宜太厚, 最深不超过20cm, 以利泥鳅捕捞。

(4) 野生泥鳅驯养成活率高低主要取决于运输和敌害。因此, 把握好收购和运输的每个环节, 在正常管理中做好防敌害设施, 可大大提高成活率。

参考文献

[1]吴红英, 曹玉莲, 路志鸣.池塘无公害泥鳅养殖技术[J].内陆水产, 2008 (4) :36-37.

[2]夏克立, 刘丽晖, 阎淑杰, 等.池塘养殖泥鳅试验[J].内陆水产, 2003 (1) :30.

[3]贵兴燕.泥鳅高效生态养殖技术要点[J].河南水产, 2008 (1) :17-18.

台湾泥鳅池塘高效养殖示范 篇7

1养殖条件及方法

1.1苗种来源

泥鳅苗种从广州市一帆水产科技有限公司引进。

1.2鱼种放养

1.2.1池塘条件和准备养殖试验设3种放养密度,每种设3个重复塘,共用9个养殖池塘,所用池塘面积1 334 m2,池深1.5 m,进排水独立,水质良好,每个池塘配备1.5 k W叶轮增氧机1台,全池水面覆网。池塘在放养前用生石灰干法消毒清塘,5~7 d后再过滤进水,水深约50 cm,待清塘药物毒性消失、水质稳定后进行试水、放苗。

1.2.2放养规格和数量放养苗种平均规格5 cm左右,放养密度分别为30 000、40 000、50 000尾/667 m2。苗种于2014年5月6日下塘。

1.3养殖管理

1.3.1饲料养殖所用的饲料为浙江中大饲料有限公司所生产的淡水鱼膨化饲料,粗蛋白含量>32%。

苗种下塘隔天开始投喂。每个池塘设置食框,约40~50 m2,用浮性网片做成,离池岸2~3 m,饲料投喂在食框内。投饲量主要根据水温和鱼塘总载鱼量调整,日投饲量一般为泥鳅总体质量的3%~8%,日投喂2次,上午下午各1次,上午投喂30%,下午投喂70%。具体每日的投饲量随天气、水质、鱼的吃食情况调整,以1 h内吃完为宜。

1.3.2水质调控苗种下塘后两周,沿池岸边2~3m用聚乙烯浮板(40 cm×60 cm)种植空心菜,浮板可拼成不同的形状,一般是长条形并固定在池边。养殖期间,每隔20 d使用1次含有光合细菌和芽孢杆菌的高效复合微生物制剂,全池泼洒。每半个月左右使用一次“底改”,改进水质。合理使用增氧机,高温季节晴天午后开增氧机1~2 h,雨天或气压低时延长开增氧机时间,以防止缺氧。养殖期间,尤其是主要的生长季节,定期添加新水。

1.4防病

定期使用聚维酮碘,全池泼洒消毒。主要生长季节,平均1月在饲料中添加多维2次。投饲后,及时清除残剩的饲料,经常对食框进行消毒。

2养殖结果

养殖对比试验共24 012 m2,分别进行了30 000、40 000、50 000尾/667 m2三种密度的养殖示范。经过近5个月的养殖,9月中旬开始捕大留小、陆续上市。11月底干塘清整,养殖收获结果见表1。其中,苗种成本以2014年的市场均价2 000元/万尾计算,产值以2014年的塘边最低价30元/kg计算。由表1可知,随着苗种放养密度的增加,收获产量明显增加,同时投入的苗种、饲料成本也显著增加,相比较,放养密度30 000尾/667 m2的养殖利润略低,40 000尾/667 m2组与50 000尾/667 m2组养殖利润相近。但是实际生产中,商品鳅的销售价格随着商品鳅规格变化而有所波动,个体越大价格越高,因此,实际放养密度40 000尾/667 m2组的利润要高于放养密度50 000尾/667 m2组,同时综合考虑不同放养密度带来的养殖风险、养殖投入产出比以及高产量带来的销售压力等方面因素,建议苗种投放以40 000尾/667 m2的养殖密度为宜。

注:以上数据为抽样平均值。

3养殖示范

2015年由三家养殖户进行养殖示范,养殖池塘面积1 334~3 335 m2,苗种放养密度均为40 000尾/667 m2,于5月初下塘,全池水面覆网。管理同上,经近5个月养殖,9月中旬开始陆续上市。最终养殖产量见表2。苗种成本按2015年市场均价1 500元/万尾计算,产值以2015年的塘边批发最低价26元/kg计算。

4小结

4.1池塘准备

泥鳅养殖池塘可以是水泥池,也可以是土池,面积以5×667 m2内为宜,不宜太大,否则在泥鳅养殖过程中,极易因饲料摄入不均匀引起个体大小差异较大。

放养前要夯实池壁,养殖过程需经常巡塘,及时查漏补漏,因为泥鳅能用皮肤和肠进行呼吸,使其能在空气中长时间存活,相比较其他养殖鱼类,泥鳅很容易从池子的进排水口或池壁漏洞顺着水路逃逸。由于泥鳅能跳跃,所以池壁至少要高出水面40 cm,以便有效防止泥鳅逃逸。进、排水口要绑上密眼网布,既防止敌害生物的进入,也防止泥鳅逃逸。池塘水面罩网,以防鸟类等敌害生物捕食。4.2苗种放养

泥鳅适宜生长水温为10~30℃,因此,浙江一带在4月中下旬,水温能够稳定在10℃以上时即可开始放苗。泥鳅苗种在长至3 cm左右的寸片阶段前,非常脆弱,极易出现大量死苗现象,因此,一般建议养殖户放养苗种选择3~5 cm体长苗种为宜,此时的泥鳅肠呼吸功能已经基本发育完全,此时放苗可获得较高的存活率,而苗种体长超过8 cm时,运输、环境变化等易导致应激反应剧烈,容易造成放养存活率降低。

泥鳅的放养密度根据不同的养殖方式、放苗时间、规格及养殖地的水源水质等情况有所不同。池塘养殖商品泥鳅,一般在每平方米养殖池中可放养水花鳅苗800~2 000尾,3 cm左右小苗100~150尾,体长5 cm左右苗种50~80尾。有微流水条件的可增加放养量,条件差的则减量。

从养殖试验的收获情况看,体长5 cm左右苗种50~80尾(放养30 000~50 000尾/667 m2)均可获得可观的养殖利润,且放养密度40 000尾/667 m2与放养密度50 000尾/667 m2的养殖利润无明显差异。泥鳅池塘主养生产中,高密度并不一定能带来高利润,合理的养殖模式才能产生较好的养殖效益。另外,可以考虑在泥鳅池中适当搭养少量的中上层鱼类,如草、鲢、鳙鱼等夏花鱼种。

4.3养殖管理

泥鳅养殖的日常管理,关键是要勤巡塘,及时查漏堵漏,防止逃逸,及时了解吃食情况,酌情增减投饲量,并能在出现异常时查明原因,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该次养殖试验中,大量种植水培空心菜,一方面吸收水体中分解产生的营养盐,竞争性地遏制了藻类的生长,同时在高温季节时遮光降温效果也十分明显,为泥鳅的生长提供了较好的栖息环境。同时空心菜大量的根系起到了生物基作用,给水体中微生物提供了载体,结合高效复合微生物制剂的定期使用,对养殖水体中微生物的种群和数量稳定极为有利,也有利于水质的稳定和减少病菌的产生。其次,7—10月,根据生长情况,可定期(7~10 d)采收大量的空心菜,效益也是相当可观的。

该次养殖试验中,为了有效控制水质,除了大量种植水培空心菜、定期投入微生物制剂和底质改良剂外,饲料的日投饲量一直严格控制在泥鳅总体质量的3%~8%之间,在泥鳅生长旺季时也没有超过8%,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泥鳅的生长速度,但是养殖池塘的水质调控上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在较可观的经济效益前提下也保证了生态效益。因此,该养殖模式适宜在养殖户间进行推广。

4.4养殖风险

泥鳅也能“预告天气” 篇8

最近,我买了一条泥鳅,放在盆里,养了几天,初步了解它的生活习性。通过几天的观察记录,我发现泥鳅偏爱吃小生物、喜爱阴暗潮湿的环境。除此之外,泥鳅还具有天气预报的本领。

蚯蚓成泥鳅的最爱

今天,我给刚买来的泥鳅喂食。我拿出面包屑,洒在水面上,水面无动静,在洒一点,还一样。过几小时,水面依然很平静。但我总不能让小家伙hungry啊!于是挖了两条蚯蚓往水中一扔,很快蚯蚓就被小家伙“咪西”了,原来泥鳅最钟爱蚯蚓啊。

泥鳅喜欢“躲”在阴凉处

过了几天,我对泥鳅有了些许了解,便开始“逗”它玩了。我从楼下小花坛里找了几块石头,洗净后,在盆里搭了个“凉盆”,这时原先静止在水中的泥鳅钻到了石头的下面,我移动石头,泥鳅也跟着移动。是觉得石头底下比较安全呢还是那石头下面有什么秘密呢?我请教老师得知道,原来石头底下比较阴暗,泥鳅喜欢阴暗的环境。

泥鳅也能“报告”天气

挖泥鳅小学日记 篇9

可我却一只泥鳅也没挖到,这是为什么呢?我只好请教已挖到多只泥鳅的奶奶。奶奶笑着说:“你选的地方太高,太干燥。泥鳅是江水涨潮时被带上岸来,钻进土里的。因此,你要找有洼兜、潮湿、有小洞的地方。”我听了重新选地方,终于挖出了几条泥鳅乐得我合不拢嘴。我到处打探,姑姑见了我,哈哈大笑,连忙拿出镜子,我看了也笑了起来,原来我也成了一条小泥鳅。

随着大人们的叫声、笑声、对话声的频繁出现,瓶子里的泥鳅越来越多,它们有的绕圈环游,有的左右穿行,有的上窜下跳,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看着看着,我仿佛听到它们在喊:“还我们自由,我们要出去?”我心想,逮着你们多不容易,怎么放掉你们?索性,我把瓶盖拧的更紧了,就这样,一场泥鳅大战结束了。

泥鳅人工繁殖及育苗技术 篇10

1 泥鳅的人工繁殖技术

人工繁殖泥鳅, 首先要创造适宜泥鳅生存的环境, 包括温度、湿度等。其次, 要注意选择好人工繁殖中所需要的亲鳅以及繁殖池。另外, 还要掌握泥鳅繁殖以及育苗技术。

1.1 亲鳅的选择

亲鳅最好选用泥鳅种场或者是原生态水域中的无病无伤、体型端正、颜色正常、活跃健壮的老泥鳅。一般情况下, 雌亲鳅的选择标准为个体大, 有2~3个冬龄, 体长在15cm左右, 体重为20~50g, 腹部膨胀且有弹性, 体色为橘黄色, 腹部微白。选择该类型亲鳅, 能够有效保证怀卵量以及育苗的质量。而雄亲鳅的选择标准为个体大, 有2~3个冬龄, 体长在16cm左右, 体重为20~45g, 体格健壮。

1.2 亲鳅的放养

通常情况下, 4月初即可将亲鳅按1∶1.2~1∶1.5的雌雄比例分养于面积为100~150m2, 水深65~90cm的亲鳅培育池塘中, 放养密度约为0.8~1.5kg/m2。须注意的是, 要对即将放养亲鳅的池塘进行消毒处理, 还要检查池埂是否坚固。

1.3 催产剂的使用

根据雌泥鳅的重量来选择催产剂的种类和计算使用剂量。溶剂注射量为0.1~0.2m L, 采用1m L的注射器和4号针头注射。注射部位为腹部中线胸腹鳍之间, 也可背肌注射。因泥鳅喜欢钻洞, 表面润滑度高, 注射时可用粗糙的温纱布包着, 将注射部位移至上面即可。注射完成后, 擦拭去表面的污垢, 放入产卵池中。保持水温在20~25℃, 15小时左右就会发情产卵。

2 育苗技术分析

将选择好的亲鳅放入池塘后, 加固池埂以及池底, 保持池底平整, 在池底铺设15~20cm的淤泥, 设拦鱼密网。向池中投放占总面积1/4的浮萍, 投入安全的饲料。饲料量根据亲鳅的体重来定, 占亲鳅重量10%最为适宜。在培育期间, 每7~10天注入新水15cm。第6天放入少量有营养的饵料, 孵化后10天左右泥鳅渐渐长大, 可以摄食更大一些的鱼虫。随着鳅苗进食量的增加, 要及时调整喂食的数量、次数及水温等。第15天左右即可放入适量生石灰浆, 水控制在20~30g/m3。水温差不超过2℃时投放亲鳅。在培育中, 因泥鳅的生长速度很快, 孵化28天就能长到3.5cm左右。通过此程序进行育苗, 可提高鳅苗的成活率及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伟伟.泥鳅的生物学特性和人工繁殖及育苗培育[J].北京农业, 2009 (06) .

[2]赵林斌.泥鳅规模化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关键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 2006 (09) .

[3]王敏, 张泗光.泥鳅的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研究[J].水利渔业, 2000 (01) .

上一篇:黄瓜的栽培与病害防治下一篇:评审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