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素养教育小学科学论文十篇

2024-07-25

科学素养教育小学科学论文 篇1

区别于传统的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须依赖大量资源, 以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技能和方法, 领悟相关思想和精神。因此, 要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有效地开发科学教育资源至关重要。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 (3—6年级) (实验稿) 》 (以下简称《标准》) 明确指出: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表现为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应该给教师、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 使课程能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这种开放性还表现为, 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 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 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 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标准》还进一步强调:要注意鼓励小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理解科学探究过程, 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 逐步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而不要强调小学生科学探究的结果或水平。基于此, 学校要在科学教育实践中结合小学生的自身特点, 充分挖掘有价值的科学教育资源, 拓宽科学课程的教育教学渠道, 并结合学校和地域优势, 探求整合与利用科学教育资源的有效途径, 以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一、环境熏陶, 科学引领

学校应积极推进科学教育建设, 把科学教育建设渗透进校园文化建设中, 把具有特色的科学教育文化融进校园文化中, 打造内涵丰富、颇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以润泽师生心田, 引领师生心灵的成长。

1. 美化教育环境, 打造生态校园

为了美化教育环境, 笔者所在学校合理布局校园。一进校门最吸引人的是绿色长廊, 假山、喷水池和各色植物相映成趣, 俨然一幅生机盎然的美丽图画。此外, 教学楼的每一层都分别栽种了杜鹃、大红花 (朱瑾) 、鸭脚木……整个校园郁郁葱葱, 生机勃勃。

为了打造生态校园, 学校创造性地设计了室内生物园。生物园内树影婆娑, 姹紫嫣红;泉水从石间涌出, 汇流成溪;溪中水草摇曳, 鱼儿穿梭;两岸绿草如茵, 花繁叶茂, 国家珍稀植物桫椤、名贵花卉拖鞋兰点缀其中。就这样, 池塘系统和湿地系统自然形成。此外, 我们在室内生物园建立了人工森林、草原和农田系统, 将各种动物标本按照其栖息环境分别放置。室内生物园的建立具有两个意义。一是既让学生学习科学知识, 又让学生感受自然之美。二是使学生认识各种植物和动物, 并了解其生活环境, 进而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体现科学教学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统一。

2. 加强环保教育, 建设“节约型”学校

为了加强环保教育, 建设“节约型”学校, 我们具体落实了两方面工作。一是建立班级卫生环保角, 通过班队会、主题活动, 开展节约能源的教育工作, 推进资源综合利用。二是结合植树节、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和世界无烟日等节日, 通过实践活动进行环保教育, 不断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和热爱祖国的生态道德意识。

3. 发挥宣传作用, 争当绿色志愿者

为了有效发挥宣传的作用, 让学生争当绿色志愿者, 学校具体落实了两方面工作。一是利用校园网、校讯通、宣传栏和广播等渠道宣传科学教育的内容和要求, 引导学生学习生态知识、养成文明习惯和践行文明行为。二是学校开展“小手拉大手“的活动, 通过开展“争当绿色志愿者”社区学习实践活动, 既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又引导学生、家长与社区居民共同参与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和减低消耗的绿色行动, 共同为社会的生态文明撑起一片蓝天。

二、课堂渗透, 提高实效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 因此, 学校应充分利用课堂这个主阵地开展科学教育。相应地, 教师紧扣《标准》, 挖掘教材内容, 把知识教学、技能传授与科学教育相结合, 使学生既获取知识、掌握技能, 又理解人类在科学中的重要责任, 最终有效激发学生参与科学活动的热情。

科学教育是帮助学生获得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旨在通过研究学习拓宽学生视野, 引导学生追求真理、领悟真理和坚持真理。为了进一步加强科学教育, 学校以“科学知识、科学探究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依据小学低、中、高三个年段学生的特点, 制定了《雅荷塘小学学生科学素养的相应培养目标体系》 (以下简称《目标体系》) 。除科学教师之外的其他教师可根据这个《目标体系》, 认真钻研相关教材, 挖掘其中与科学教育相关的知识点, 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渗透在除科学之外的其他学科的教学中, 并落实到相关教学活动的每个具体环节, 力求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由扶到放, 逐步培养。

1. 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语文教学中, 当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之后, 教师可结合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有意识地设计一些与科学教育相关的问题。例如在教学《蝙蝠与雷达》《太阳》和《奇怪的大石头》等课文时, 教师应引导学生挖掘文中的科学问题, 并通过查阅相关的课外书籍寻求答案。这样既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又拓宽学生的视野, 还使学生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2. 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体验实证科学的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推导公式的过程就是采用实证科学的方法求取真知的过程。例如在教学有关“圆周率”的内容时, 教师可带着学生推导相关公式。具体来说, 教师可让学生以小组形式想办法测量一个圆盖子的长度。学生的方法五花八门:有的学生用绳子测量, 有的学生用软尺测量……总之, 学生测量了大大小小的圆的长度。最终, 学生发现:所有圆的圆周与它的直径的比例几乎一样。就这样, 学生发现了“圆周率”。这样的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推理能力。

3. 在英语单词的教学中将科学教育与单词教学有机结合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应把科学教育与单词教学有机结合, 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可使学生学习基本的科学知识, 还能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例如在教学rainbow (彩虹) 这个单词时, 教师向学生提问:What colour is the rainbow?Do you like the rainbow?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 教师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彩虹为什么会有七种颜色, 它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这时, 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于是, 教师给学生讲述彩虹形成的光学原理。就这样, 学生既学习了英语单词, 又了解到自然界的科学现象, 还于无形之中提升了科学素养。

三、活动体验, 提升素养

学校充分利用区内各级教育基地和校外社会实践基地, 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科学教育活动, 力求做到在“活动中育德、生活中育人”, 突出“活动”与“渗透”, 强调“实践”与“体验”。

1.“校园科技大讲坛”活动, 拉近学生与科学的距离

学校每学期均举办活动, 主讲团队由学生、教师、家长和专家等组成, 旨在围绕生活中的热点问题, 开展科学、环境和社会等专题教育, 且根据不同的年级确定不同的学习主题。在“校园科技大讲坛”活动中, 主持人通过图文并茂的资料, 以幽默活泼的语言向学生介绍有关现代科学技术的相关知识及最新科学技术的成果和未来发展趋势。“校园科技大讲坛”活动拉近学生与科学的距离, 既让学生丰富科学知识, 又使学生体验追求真理的快乐, 还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2.“电视节目课程”, 拓宽科学教育途径

为了拓宽科学教育的途径, 我们将每周六、周日的下午定为“科学娱乐学习时间”。在这个时间段, 学生可收看《科技之光》《科技人生》《创新无限》和《我爱发明》等节目, 我们将其视为学生的“电视节目课程”。这些电视节目将科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社会生产相结合, 让学生真切感受科学知识的实际意义和价值, 既开阔学生的视野, 又启迪学生创新探究的智慧, 还引导学生求真向善。学生通过这样的“电视节目课程”, 既明白了“学以致用”的关键性, 又领悟了终身学习的重要意义。

3. 校外实践活动, 延伸知识获取触角

校外实践活动是学校教育的延伸。为了推进科学教育, 学校应充分利用周边社区的有利资源, 组织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例如“爱惜水资源”的主题探究活动, 既延伸小学生的科学知识, 又引导小学生关爱生命、善待生物, 还让学生把环保意识转化为自觉行动。又如让学生探讨广州东濠涌的水质问题、追寻流花湖绿藻肆虐的成因。这些校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科学研究的方向, 感受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四、挖掘资源, 开发课程

家长是学生校外学习的组织者, 因此, 学校应发挥家长的优势、挖掘家长的潜力, 积极开发校本课程, 以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科学知识, 掌握更多的科学技能。总体而言, 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有科学真有用、家园等, 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地方性知识, 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生态文明教育。具体来说, 有两方面。一是家园这一校本课程以“家园”为主线,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现象 (例如“白色污染”“废水废气”“玻璃幕墙”和“噪音”等) 入手开展调查, 搜集相关的图文资料, 整合成实践报告, 在生态文明主题活动后进行展示和交流。二是科学真有用这一校本课程分别针对低、中、高三个年段, 每个年段的知识内容是螺旋式上升的。高年段课程不仅是对低年段课程的回顾, 更在原有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科学真有用这一校本课程重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 不仅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科学素养教育小学科学论文 篇2

关键词:小学科学,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生活经验,动手实践

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当历史的车轮碾过二十一世纪的门槛, 我们深切感受到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 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都在科学技术的影响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科学素质正在成为每一位现代公民的必备素质。因此, 我们的科学教学不再是让学生通过课本学习了解科学常识、科学现象, 而是以课本为媒介培养、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为将来发展学生的创造精神打下基础。

1科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小学科学教育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要面向全体学生, 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的需要, 鼓励探究性学习, 促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科学基础知识、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小学生对科学现象、科学知识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很多时候学生关注的科学问题并不在课本范围内, 但是, 教师要呵护学生的这种学习热情, 不以课本内容为局限, 引导学生对科学现象进行广泛的探究。比如, 在学习“燃烧”内容时, 一个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蜡烛燃烧时, 是先从蜡捻附近开始燃烧, 还是先从蜡烛周围开始燃烧?这个在成年人看来很简单的问题, 在小学生看来是如此神秘?教师不必直接告诉学生答案, 而是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亲自进行探究。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得到第一手材料, 加深学生对燃烧过程的理解, 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

还有学生喜欢进行小制作, 比如, 利用饮料瓶和废弃物制作建议手电筒;制作香皂纸;自制羽毛球等。学生的这些小制作是学生利用科学知识满足生活需要的实践活动, 也是学生科学素养提高的具体表现, 教师应给予应有的鼓励。

2科学教学要从学生经验出发

任何学习都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从学生熟知的生活情景入手, 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 消除学习的陌生感和距离感。小学科学内容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 与动植物相关的知识、声音的产生传播、天气知识、营养饮食等。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 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受科学与生活的关系, 比如, 在学习天气知识时, 从学生每天都能看到的网络、电视天气预报入手, 让学生回忆不同的气象符号所表示的天气现象, 并说说这种天气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感受, 对人们的生活、生产产生哪些影响。学生不再觉得是枯燥的学习, 而是回忆自己所了解的常识, 趣味性大增, 能起到优化学校效果的作用。

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借助学生的亲身感受引导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思考, 比如, 筷子放到一个有水的碗里, 从视觉上看是折的;电扇转起来我们会看到一个虚圆;有过游泳经验的学生都知道:人在水里会有一种力向上托起人的身体等。这些熟悉的生活现象, 都能引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和思考, 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抛砖引玉的效果。

3科学教学要立足发展能力

科学教学不是向学生传达科学信息、阐述科学原理, 而是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身边事物和现象, 思考和探究其中包含的科学原理, 或者将所学科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提高生活品质。因此, 科学教学的重点是立足发展学生的各种科学能力:观察能力、思考能力、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比如, 不倒翁是小孩子经常玩的玩具。教师不是告诉学生不倒翁不到的科学原理, 而是从不倒翁不倒的现象入手, 引导学生自主去探究不倒翁不倒科学原理, 或者鼓励学生观察不倒翁的制作原理, 以自己喜欢的玩偶形象制作一个不倒翁。

教师还要引导、鼓励学生观察周围事物, 并探究其中包含的科学原理, 比如, 学校较长的教学楼中间会流出一道缝隙, 中间加上塑料泡沫。学生也会注意到这个现象, 却很少有人主动提出“这是为什么”。教师要带领学生去观察类似的生活现象, 并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究其原因。这种从生活现象入手, 探究科学原理的学习方法, 对发展学生的科学能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4科学教学要倡导动手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科学学习不能靠背课本、记概念, 而要通过动手实践来得到丰富的感性知识, 进而概括总结升华成科学理论, 成为学生常识的一部分。比如, 在学习“摩擦起电”内容时, 除了操作传统的实验“用玻璃棒摩擦毛皮, 然后通过玻璃棒吸起碎纸屑, 来证明摩擦起电”外, 教师来可以让一位长发学生到讲台上来, 教师用塑料梳子为学生梳理头发, 让学生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学生会发现:干燥的头发随着梳子不停的飘动。此时, 让学生思考这种现象的成因。学生很快想到了“摩擦起电”的原理。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一块儿化纤布料上反复擦手, 然后让学生去接触金属物品, 学生会发现自己有被电的感觉, 有时还能听到“啪”的一声响。教师继续让学生思考其中的原理, 并利用科学术语表达出来。

这种借助动手实践拓展科学视野的学习方法, 不但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习热情, 还能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发展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

科学素养教育小学科学论文 篇3

【关键词】农村小学 科学素养 科学教育 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33-02

科学素养是公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民族素质的主要标志,科学素养的提高离不开科学教育,尤其是小学科学教育[1]。科学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将小学科学重新定义为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由于我国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农村小学科学教学面临着许多现实困难。如何基于科学素养培养,加强农村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便成为了农村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问题。本文从科学素养的培养宗旨出发,基于现状对加强农村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进行了相关研究。

1.科学素养的内涵

科学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小学科学教育能够强化学生的“终身学习”理念,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1]。《课程标准》在科学课程总目标下,提出了三维分目标,即科学知识、科学探究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小学科学教学应紧紧围绕着这三个维度,转变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以科学素养养成为核心进行教学。

2.目前农村小学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广大农村地区按照要求虽然普遍开设小学科学课程,但仍存在这较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教育理念相对落后

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农村小学科学往往被视为“副科”,普遍存在科学课被挤占现象。任课教师多为兼职,缺乏专业背景和教学方法[2]。虽然科学课程的开设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科学知识传播的作用,但很难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不能很好的挖掘学生的创新和创造潜能。

(2)教学环境有待进一步提高

小学科学作为探究、验证性的课程,其教学过程需要依托于科学实验作为支撑[3],各地教育局虽然下拨了实验器材,能满足最基本的科学教学要求。但是,农村小学中缺少专职实验室管理教师,实验器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和及时维护,导致农村小学科学教学欠缺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4]。

(3)地区优势有待进一步发掘

受办学条件、地理和文化因素的限制,短时间全面提升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环境确实存在困难。同时,农村小学科学教学也拥有着亲近自然、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等地区和资源优势,由于缺少专业教师资源和针对性的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研究,目前农村小学科学的教学活动大部分还做不到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和提升科学教学实效[5]。

3.提升农村小学科学教学实效的对策

(1)加大专职科学教师培养,增强师资力量

科学教师肩负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任,针对现状应采取措施增强小学科学教育师资力量。首先,应加强专职教师的专业和实验培训,提高农村科学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其次,应引导更多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到农村去任教,充实农村教师的新生力量;再有,应有计划地组织农村老师和县城骨干教师交流学习,促进农村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高素质的师资力量的培养,能够为科学素养的培养提供强力基础。

(2)加大农村小学财政投入,改善教学环境

实验室建设是开展小学科學教学的基础性条件,教育管理部分应以提供专项资金的形式引导农村小学实验的建设和更新维护,加强标准实验室的建设,为科学教学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3]。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自然界事物的初步能力和进行科学实验的初步技能,提高其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科学探究技能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加大优质精品课程建设,实现资源共享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提供了可能。首先,将优质课录制成视频或者网络远程教学,使偏远地区学生也能接受优秀老师授课;其次,教学课件、案例等资源共享,能够帮助农村科学老师更好的准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再有,应组织农村小学集体备课和网络教研,多渠道共同开发教学资源[5]。小学科学精品课建设能够使农村学生享受到更好的教学资料,加强其对科学知识进行理解,促进其科学素养的提高。

(4)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提高教学实效

农村小学处在一个较为广阔的自然空间,科学教学应充分利用乡土教材,学校周围的蔬菜大棚、养殖场、花卉种植园等就是一个天然的科学课程实践基地,在天然课程课堂中引导学生亲近自然、探究自然可以提高农村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4]。同时,科学教学应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积极安排家庭小实验、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实验竞赛和体验活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1]。

4.小结

小学科学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其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课程。只有从实际出发,基于科学素养培养角度因地制宜综合采取措施,才能全面提升农村小学科学的教学环境和教育实效,促进农村地区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蔡红颖等.谈小学科学教学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3(9):168.

[2]王俊卿.农村小学科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措施[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4(10):61-63.

[3]冷冰.因地制宜上好农村小学科学课——浅议农村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J].菏泽学院学报,2014(6):160-162.

[4]宋晓玉,谢丽华.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科学课教学的实效性[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3(11):73-74.

小学科学教师素养科学教育论文 篇4

一变化与挑战:小学科学教育变革

(一)教育目标:从“精英”到“大众”

出于政治和科技竞争的原因,“做个科学家”成为20世纪60年代科学教育的目标,尤其是在美国。为了达成这一科学教育的目标,美国科技界与教育界共同研制了一批反映当时科学发展最新水平、呈现学科知识基本结构的小学科学教材;与教材内容改革同步,引进“发现教学法”和“过程”观念,试图以此两者为核心,为社会发展培养科技精英奠定基础。然而,只适合20%的学生的精英教材,对80%的学生来说是一种资源浪费。现代科学技术在人类生存和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人们更加明晰地认识到,科学课程应体现对所有学生的价值;对一个国家来说,普通民众高水平的科学文化素养,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现代化程度。因此,科学教育的目标逐渐由培养“精英”转移到提高“大众”的科学文化素养上。科学教育目标的转换,对小学科学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和能力构成了挑战。在“精英”模式下,教师需要传授体系完整、逻辑严谨的科学知识,教学所需的是充裕的知识储备,教师知识和教学是“一桶水和一碗水”的关系;而在“大众”模式下,教师不但要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同时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理解以及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的形成。如果教师缺乏科学素养,缺乏探究的实践和能力,仅靠书面化的知识系统,显然难以胜任教学要求。

(二)教学方法:从“过程”到“探究”

20世纪60年代的科学课程改革,强调科学的“过程”性。与“知识”取向所秉承的静态知识观不同,基于“过程”取向的科学课程反对科学教学中静态、僵化的知识灌输,希望中小学生通过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知识结构。然而,这一时期的科学观仍然以“静态知识”为主流,“探究”的最终目的仍然是为了掌握体系化的“知识”,体验“过程”与“探究”只是学习人类已经取得的科学成果的手段而不是目的,科学课程依然难以跳出唯“知识”的窠臼。伴随着对科学性质的重新认识和建构主义理论的兴起,“探究”将“过程”取而代之。建构主义珍视儿童对自然世界的天生的探索欲望,希望通过儿童与他人共同的学习和研究建构知识,让儿童形成对科学本质的更现实的观念。同时,建构主义强调科学、技术发展史对儿童科学知识建构的价值,把科学史、科学哲学作为中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资源,“认为研究科学知识的创造和协商问题,可以帮助学生知道科学中人性的一面”。建构主义理论和实践为中小学科学教育贯注了极大的活力与创造力,但也因过度强调儿童在知识建构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否认客观世界的可知性,导致科学教育的形式繁荣和实际教学质量的下降。于是自20世纪90年代始,“科学的探究”成为提高小学科学教育质量的新举措。“科学的探究”与“探究”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强调探究不仅仅是儿童自我建构的过程,这个建构的过程应该有一个基本的规范,这个基本的规范即是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规范。小学科学教师如何成为儿童科学探究过程中的“科学界的代表”,如何在学生的自由活动和教师的引导、讲授与活动、动手与动脑之间形成平衡,让儿童通过探究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培养情感、提高科学素养,是当今世界教师教育中的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二应对与建构:关于小学科学教师素养的思考

没有高素质的小学科学教师队伍,就谈不上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目标的实现,这已被反复证明。在当代科学教育改革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应该实现由“静态”到“动态”的转换,这也是小学科学教师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动态的教师素养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科知识。小学科学教师对科学学科内在的概念、原理、原则、方法等系统知识以及知识之间关系的掌握情况,决定了小学科学教师的素养层次。在学科知识方面,小学科学教师需要关注小学科学课程所涵盖的相关学科的结论性知识,更要关注对科学学科性质的理解,以及科学知识和技术与个人发展、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为了实现对科学性质的理解,教师需要通过学习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经历科学探究实践;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增强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掌握科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质,形成一定的提出问题、观察实验、收集信息、形成猜想、技术设计、交流合作和科学思维的能力”。唯有如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才有可能将系统的学科知识内容贯穿于具体的科学探究任务之中。

第二,引导儿童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探究”作为小学科学教学的核心,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强调他们经历过程、体验过程、在思考与探索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的思想方法;除此之外,探究式科学教学还旨在使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像科学家那样进行思考和探究,在智慧的积极参与中,理解现象、探究本质、交流观点、建构知识。毫无疑问,把科学探究简化成课程上的.科学教学,起关键作用的是教师。正如美国著名科学教育专家阿瑟A卡琳所说:“虽然探究教学是模仿科学家进行研究所经历的一般过程,但由于儿童受到发展水平的限制,不可能完全像职业科学家那样进行探究,中小学的科学探究活动应该是比较简单的形式,学生在探究中能够理解自己在做什么,使科学探究适合儿童发展水平的关键是教师,教师制订教学计划、准备材料、设置情境、进行引导、提出问题、提供信息、讲解、解释———教师要为儿童在真实世界里动手做科学探究进行各项准备。这些是教师引导儿童进行科学探究所负的责任。”

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具备的不仅仅是丰富的知识和对一般科学探究方法的理解与掌握,更重要的是能够将科学探究的内容、方法和过程与特定年龄段和不同能力层次孩子的现实以及特定的教学情境联系起来。引导小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是小学科学教师应该加以强化的能力。对于小学科学教师来说,要想形成这种基本的探究教学能力,一方面,需要教师在职前与职后专业学习过程中形成探究习惯,把知识的系统学习融入科学研究的过程;

另一方面,小学科学教师还要充分了解小学生的心理与生理发展规律、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他们将前科学概念转化成科学概念的机制和特点。一旦具有扎实的学科基本功,同时对学科课程中不同分支学科间关系、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学科内容与学生发展之间关系形成了深度理解和把握,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生成和积累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高水平的小学科学教学素养的形成也就指日可待了。

第三,教育、心理学知识。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是形成教师专业知识的基础。新的小学科学教育课程标准倡导一种课程共建的文化,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师中心观念,形成一定的科学文化积淀,包括新的科学世界观、科学探索观、科学教育观,同时关注有关儿童发展的最新研究进展,关心自己所处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并把自己的观察、思考和学习融入专业实践之中。小学科学教师在教育学、心理学方面所需要的,并非仅仅是纯粹的系统知识。教育学、心理学学科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很难直接运用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与学校生活中。因此,如何把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知识与小学科学教学的特点和性质结合起来,与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并转化成教师对学生、学科教学的态度和能力,对于小学科学教师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教师职前和职后教育的核心任务,即是培养小学科学教师基于教育理论建构自己对小学科学及其性质的理解,形成恰当地处理知识的确定性与教学现实的情境性之矛盾的能力。

第四,对科学哲学与科学史的学习与把握。把科学哲学和科学史纳入小学科学教师培养的必修课程体系之中,是当今国际小学科学教师培养的基本趋势。20世纪80年代之后,“如何通过科学教学使学生能够获得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从而不仅学到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具有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一直是国际科学教育界的核心话题。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等课程,是有助于教师形成对科学性质理解的基础学科。正如论者所言,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给我们提供了科学发展的历史、科学研究范式转换的轨迹,以及科学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失误,有助于我们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与技术发展之间的关系、科学与技术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功过得失,以及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而言所存在的局限性和破坏性”。对科学哲学、科学史的了解和理解,有助于提升小学科学教师对科学性质的洞察力。

20世纪后半期科学性质以及科学教育性质演变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一幅理解科学史、科学哲学对科学性质和小学科学教学产生巨大作用的清晰画面。科学史和科学哲学也是小学科学教学的基本内容。随着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小学科学教育的目的与功能也逐渐明朗化并被各国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所认可和提倡:小学科学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儿童的科学素养。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拓展小学科学教育的内容,加大小学科学教育的整合力度,总体来说,小学科学教育改变了传统的知识取向,涵盖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思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科学史和科学哲学渗透在科学教学的各个方面。美国的科学课程体系把科学教育的内容分为八类,其中包括“科学的历史与本质”。在我国的小学科学教育中,“加强科学文化的教育,加强科学发展历史的教育”,也成为课程改革的追求目标。

实施科学素养教育的认识与实践 篇5

一、实施科学素养教育的理念与认识

科学教育是一个国家科学事业发展和提高未来国际竞争力的基础。近年来,国际社会日益重视基础教育中的科学教育问题,许多国家都结合教育改革制定了相应的发展规划。随着现代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改造的深入,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学也越来越注重技术教育和学生动手操作习惯的培养。但是,由于升学、就业压力和多年来“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舆论诱导,考试内容中心化、考核课程边缘化、课外学习补习化、竞赛考证普遍化、发展能力口头化、素质教育空心化已成了不少家长、学校的一种自觉或不自觉的行为倾向,这甚至还形成了一定的社会氛围。与此相应,聪明的头脑、笨拙的双手、丰富的书本知识、低下的实践能力已经成了许多学生的真实写照。

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不是简单地增加学生的科学知识,而是要在增加学生科学知识的同时,让他们了解、体验和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的态度,从而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虽然,小学生受年龄的限制,增加科学知识成为他们科学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仍然应该是当今小学生科学学习的重点。这是因为我们以前的教育习惯和教育传统对科学知识的教育相对比较容易兼收并蓄,传统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方法也比较适应科学知识的学习与教育。但是,如果不能在科学方法的掌握和科学态度的树立上有所进步,则较难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按照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框架,小学的技术教育主要被纳入劳动技术、信息技术这两门技术领域的课程范畴。但现行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方向侧重于软件操作方面的内容,基本上不是一种基于物象世界的动手操作实践。而劳动技术课程实际上承担着劳动教育、品德教育和一般生产技术知识普及教育的功能,多年来一直没有突破劳动观念和手工技艺教育的局限,没有摆脱传统的劳动教育的惯性,技术教育的内涵也没有充分体现现代科技发展的成就和趋势。虽然中学的技术教育课程中包含了不少现代科技内容,但由于升学压力、师资缺乏、设施不足等原因,仅有的技术教育内容在课程实施层面上往往得不到真正的落实,技术实践常常被理论讲解所替代,犹如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工科教育理科化一样。

基于这一认识,近年来,我们从校本的学生科学素养教育资源的开发入手,通过对这些资源的合理有效运用,尤其是相关校本课程的建设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科学技术素养,努力把素质教育的理念落到实处。

二、实施科学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1. 学科教学渗透

在面上,我们通过课堂教学渗透,将相关的科学知识与科学观念的教育整合进科学教育主体课程以外的学科课程的教学中,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课程学习的内容。我们通过兴趣活动拓展、拓宽学生课外科技兴趣活动的范围,增加学生的参与人数,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通过社区资源利用,因地制宜地结合新闻热点组织科学教育参观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关心时事、关注科学技术最新发展的习惯和崇尚科学的精神。我们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建设面向全体学生的连贯的实践型科技类校本课程(活动),促进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协调发展。我们通过家委会配合,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布置学校和班级范围的科学教育环境,营造学科学、做科学的氛围,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从生活中学习科学的习惯。我们通过社会实践融合,让学生在社会考察活动中了解科学的研究方法,体验科学实践过程,感悟科学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对科普知识的兴趣和动手实践能力。

2. 开发建设相关课程

在点上,我们重点进行了博物馆课程、“我的小飞机”活动、机器人课程和电子实验课程的开发建设,通过连贯性的课程实践活动,协调发展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

第一,博物馆课程。我们通过组织学生参观科技类博物馆、展览馆,拓展学生的科学技术知识面,帮助学生学会在参观中提高观察能力和学习能力。参观活动结束后,我们通常以班级为单位组织相应的主题活动,学生介绍、讲评、评比各自的任务单,回顾总结参观活动的收获,交流经验。博物馆课程的参观对象不仅仅是博物馆和展览馆,还包括厂矿企业中具有一定科技知识含量,又受学生喜欢的内容,如消防队的防火与灭火展演、上海飞机厂的飞机制造等。

第二,“我的小飞机”专项科技活动。此活动面向一至五年级所有学生,内容从纸折飞机到拼制飞机,包括制作,也包括放飞,既有普通飞机,也有直升飞机。“我的小飞机”既是活动,也是竞赛,既是游戏(放飞及其比赛对学生来说是游戏),也是学习(学习飞行器方面的知识),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种常年的专题科技活动,使科学素养教育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在嬉戏玩耍中逐步养成动手动脑、实践探究的习惯。

第三,机器人课程。包括三年级的结构搭建课程和四年级的控制程序编制与调试课程。结构搭建课程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动手能力和实践意识为课程宗旨,以乐高结构套件为学具,以基本结构与简单机械方面的知识为学习内容,以小组合作和任务驱动为基本的教学组织模式,以实践、体验为中心组织学习活动。控制程序编制与调试课程以面向实际生活的场景或物件的模拟制作为基本学习内容,以项目制作为主要的学习模式。该课程的学习分成两个阶段,一个学期为一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在教学机房的计算机上用仿真版软件集中学习程序编制软件的操作技术、基本的机器人控制程序编制和简单的调试技术;第二阶段,借助实体机器人在周边安装有计算机的信息厅学习现实环境下的机器人操作控制与调试技术。整个课程不以技术内容结构课程学习为顺序,而是以项目为纲和技术为目的组织学习内容、编制制作项目。

机器人控制课程每学期的学习内容均分为两个模块:基本技术学习模块和项目制作活动模块。前者主要学习最基础的软件操作技术技能、实体机器人部件结构知识及其检测方法、程序的下载和机器人的操作方法;后者是从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物件、学生能够理解的生活场景中概括设计的项目制作活动,要求学生根据项目制作的要求编制机器人控制程序,并完成基本调试。例如,“机器人碰碰车”是一个根据常见的公园游乐活动提炼的项目。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游玩碰碰车的经验,概括这一游乐项目基本控制的逻辑顺序和规则,之后利用机器人的碰撞检测模块和以前学过的程序结构控制模块完成机器人碰碰车控制程序的设计,然后边试验,边分析,通过问题定位与分析寻找碰碰车运行不够理想的可能原因,修改程序流程、模块结构和参数设置,继续试验和验证,直至解决问题,完成项目制作的基本要求。

第四,电子实验课程。该课程以电与其他物理现象的转换为依据,我们将整个课程设计成三个基本模块,即按照电的光、声、磁效应将学习内容组织成电—光、电—声、电—磁三个单项活动模块和一个综合活动模块。在电一光模块,主要是体验如何通过电子技术来控制灯(发光二极管)的开关、明暗、闪烁等;在电—声模块,主要是实验如何利用电子元器件来发声、变调、扩音;在电一磁模块,主要探究电磁的相互转换及其实际应用,如电动机、发电机、电磁感应和电磁波的发射与接收等。

三、实施科学教育成果与思考

七年来,对学生的科学素养教育实践与研究,我校初步形成了科学素养教育的氛围,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科技知识与实践活动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精神,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博物馆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学生对参观博物馆的行为规范、最佳参观路线和方法有所认识。学生在参观过程中用文字记录心得、用相机拍摄展品,围着展品讨论、争论。通过机器人、电子实验等强调实践体验和亲手操作的课程实践活动,学生面对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当然,学生的成长和素质的提高是一个系统问题,因此,学生的科学素养教育还是应该放在具体的学校教育大环境中,根据学校和学生的特殊情况规划实施。※

科学素养教育小学科学论文 篇6

一、实施科学课题研究, 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在科学课教学中, 我们深刻认识到:如何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是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课题。因此, 我校紧密结合本校实际, 从2000年起用了四年的时间, 整合当地有关的科学教育资源, 从课堂教学、科普活动、校本教研、考察活动等方面, 开展了国家“十五”规划教育科学重点课题之子课题——《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优势, 加强农村科普活动模式的研究》。其间, 在市教科院的指导下, 学校课题组认真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科学理论, 积极参加新课程培训, 还结合学校“同题异教教学研究”, 深入开展“同课异构、异课同构”教学活动, 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科学探究活动, 让学生亲自去体验、感悟和探究获取科技知识。通过课题研究, 促进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经过四年的研究, 该课题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其较高的可操着性和推广价值, 受到了中央教科所和重庆市教科院的高度评价。

二、创建科普实验基地, 培养学生科技兴趣

为了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 让学生有更多参与学习实践的机会, 学校在县级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 携手创建了“生态农业”、“珍稀植物”、“药物园”、“万亩千野草场”和“长毛兔养殖”等科普学习实验基地。在这些“基地”中, 有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 有上千种的中草药, 有奇特的万亩千野草场等。通过定期组织学生到“基地”参观, 实地感受及其探究, 大大激发了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

三、开展科技制作活动,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学校成立科技兴趣小组, 并设立有科技制作室, 科展室。通过有计划地开展各种科技制作活动, 提高小学生的科技制作能力。如, 科学老师和科技小组成员共同制作了一台700W的聚光式太阳灶, 并进行引点火, 烧水等实验。让学生认识太阳能的运用原理, 提高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增强环保意识。

开展植物标本制作活动。为增强学生科学意识,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学校充分发挥其地理优势, 广泛发动并有针对性的组织全校同学参与动植物标本的制作活动。在学生踊跃参与之下, 制作出了一件件质量较好的动植物标本。通过动手制作, 学生渐渐地学会了动植物标本的制作方法, 提高了动手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开展科技实践活动, 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在校建立“星光气象站”, 成立学校气象观测小组。在县气象局工作人员指导下, 进行定期的气象观测活动, 积累观测资料, 从中激发同学们探究科学的欲望。

成立环保兴趣小组, 有计划地组织小组成员对校内植物、周边河流、泥土流失、森林植被、长毛兔饲养、黄连栽培以及对植被受影响等情况进行实地考察。经过这些实践活动, 激发了学生探究欲望, 丰富了学生的科学知识。如, 在调查城边华丰河被污染的过程中, 学生们亲眼目睹到因污染而导致环境遭受破坏, 知道污水和生活垃圾对大自然带来危害, 深刻地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聘请农艺师为师生传授盆景、植物栽培知识;邀请县科协、县气象局行家为师生做环保、气象等科普报告;请县科委、环保局和林业局等专家, 亲临科技实践基地指导学生开展科技考察, 为学生上课等。通过丰富的活动, 学生懂得较多的有关环境保护、植物栽培等相关知识, 同时, 也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探究的欲望。

五、组织各种科技竞赛, 丰富学生科技知识

学校有计划地开展科普知识竞赛, 让学生在参与中丰富科技知识。

组织学生参加各级科技创新大赛。让学生的科技知识和科技能力水平得以充分的展示。

六、编写地方校本教材, 拓展学生知识视野

我校充分利用校园资源, 编写了《校园植物》教材。该书以校园各种植物为基础, 详细记录介绍了20多种植物的名称 (别名) 、特性、产自何处, 还以标牌的形式悬挂在每棵植物上。通过在三至六年级的学生中使用, 我们发现学生对本土教材颇感兴趣, 有效地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七、抓好实验仪器建设, 课堂教学保障有力

我校重视实验室和实验仪器室的建设。近年来, 尽管学校经费紧张, 但还是添置了一定数量的科学实验用品和仪器, 与新教材配套的实验器材齐全, 为科学教学提供良好条件, 使科学课堂教学得到有力的保障。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科学实验课, 老师充分利用实验设备, 设计富有创造性的实验, 让每一个学生认真做好每一个实验, 提高学生对科学课的探究兴趣。

八、加强课堂教学研究, 促进教学研究相长

近几年来, 我们切实开展了课堂教学研究活动。为强化教学研究, 学校首抓科学教研组的建设, 着力“五段式”校本研究方式, 采取集体备课、课内实践、课后反思、修订教案、再实践的顺序和进程, 让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观摩、思考、实践、反思、再实践等环节中不断获取新的感悟和提升。同时, 结合学校《同题异教教学研究》课题, 深入开展组内“同课异构、异课同构”活动, 使得学校科学课程既有共性, 又体现每个教师自身的特色和风格, 给与教师在教学上有较大的灵和度。学校还多次组织全体科学教师外出观摩学习, 并邀请市、区县科学教研员、专家学者来校指导教师的教学与研究。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科技竞赛、展示活动, 以全面提高教师的科技素养、业务能力和水平。

实践表明:实施科学课题研究、建立科普实验基地、开展科技制作活动、进行科技知识竞赛、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实践活动与创新大赛、抓好实验仪器建设、加强课堂教学研究等,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科技兴趣, 而且还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教育小学科学论文 篇7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成为当前社会最重要的职业领域, 而培养公民进入这些职业所需的基本的职业素养是科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在高中科学课程中渗透职业素养教育, 架构科学课程中的职业素养发展体系, 能够促进学生了解与科学有关的职业领域, 发展基本的职业能力, 为学生职业规划、高考专业选择以及日后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同时也为国家人力资源的建设提供广袤的沃土。

一、高中科学课程进行职业素养教育的实践基础与不足

1. 综合高中为职业素养教育的开展提供借鉴

美国、挪威、瑞典、德国等国均设立兼有普高与职高培养目标, 普通班与职业班分班不分校形式开展教学的综合高中[2][3], 日本也设有综合学科高中[4], 这是在高中阶段开展职业教育的一条途径。

尽管对于综合高中的办学模式长期以来存在强烈的争论:“综合高中只是一种以校内分轨代替校际分轨的教育机构”“学术性课程不如文法中学, 技术性课程不如过去的技术中学, 综合中学成了‘平庸’和‘低质量’的代名词”, 类似的批评普遍存在[5], 但是, 综合高中的办学模式、课程方案与教学形式都会给在科学课程中如何进行职业素养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

2. 职业教育课程是开展职业教育的有效形式

越来越多的职业教育培训与实习进入中学, 各行业教育培训的学徒与实习生大量增加。例如, 在澳大利亚, 几乎每所高中都在实施职业教育培训的V E T计划, 2002年有18.7万学生参与学校V E T课程, 占高中学生总数的40%[6]。

再如, 将职业教育课程引入普通高中阶段的改革在英国教育界影响很大, 高中学生必须接受职业教育。这一举措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牢固的关键技能, 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关键技能又称核心技能, 是从事任何职业都必须具备的基本工作能力, 以应对现代生产的高科技含量和不断增强的职业流动性。关键技能主要包括六种能力:交流能力、数字运用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合作能力、改进自身学习和行为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7]。

我国普通高中在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中也开始引入类似的形式, 但鉴于高考的压力, 这些内容的比例非常有限。因此, 如何将这些“关键技能”的培养与常规课程整合在一起更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索。

3. STS教育是科学教育渗透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平台

ST S教育中所涉及的科学和技术知识、科学/技术与社会间的关系、科学/技术和社会问题、技术发展对社会的影响、社会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技术与民主决策[8][9]等要素与社会的职业领域以及学生的职业规划、职业发展紧密联系。

课程改革以来, 提高所有学生的技术素养 (1) 已经成为我国中学科学教育目标中的核心内容之一[10]。我国高中科学领域各科目课程不仅强调加强与社会生产实践的联系, 还专门设置了突显技术特点的模块课程或模块系列。例如, 化学课程中的“化学与技术”模块, 生物课程中的“生物技术实践”模块, 地理课程中的“地理信息技术应用”模块。这些模块均侧重从技术应用的角度展示科学, 更加强化科学知识与职业应用之间的关系。我国高中科学课程这样大幅度设置技术应用的课程模块, 在国际科学课程编制中尚不多见, 是普通高中开展职业教育的重要平台。

但是, 目前这些模块课程及其教材的设计尚未突显相关职业的特点, 也尚未从促进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的角度进行设计。鉴于我国科学教育重理论性知识、轻应用性知识的特点以及高考方案的制约, 这些技术类模块的开设率还很低。

4. 教材编制中将职业教育内容外显的做法

教材中渗透职业教育的普遍做法是开辟“职业链接”等类似的专栏, 通过采访不同职业人士, 介绍各种职业的工作特点、从业要求、入职资格、工作环境等。例如, 美国高中现行的主流生物教材《生物:生命的动力》设置了与“生物学相关的职业”栏目, 全书穿插介绍了18类与生物密切相关的职业, 引导学生对生命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与职业素养。

我国高中教材对于职业教育内容的关注还不够, 缺少外显的职业教育栏目。在研究层面, 对与科学课程有关的职业教育内容尚缺少系统的建设。研究如何优化高中科学课程的内容及教学, 使其更好地发挥职业素养教育的功能, 还有很大空间值得我们去探索。

二、高中科学课程进行职业素养教育的研究现状与突破点

近年来, 我国学术界发出了“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的呼吁, 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许多讨论, 但几乎都是从学制、管理等宏观层面对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这两种教育类型之间如何实现“沟通”“渗透”进行探讨[11,12,13]。其中, 对职业高中课程方案和培养体系的讨论比较普遍, 而普通高中如何渗透职业教育较少涉及。很少从普通高中的具体课程出发, 对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整合进行微观、深入的探讨。因此, 下一步的研究呼唤研究重心的下移, 加大对实践层面和微观层面的研究力度。

1. 高中科学课程尚未从职业素养教育的角度构建课程目标

高中新课程实施多年来, 对科学素养的研究从理论到实践层面都已经非常丰富, 科学素养在课程编制、教材编写、课堂教学以及学生评价等领域如何体现已经比较清晰。与科学素养相比, 技术素养的内涵还相对模糊, 我们尚不能清晰地描述技术素养在理解或解决真实技术问题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尚未很好地提炼出核心的技术问题, 缺乏对技术思想和方法的系统揭示。尽管如此, 技术素养已经成为科学课程目标的重要内容。

相比之下, 对职业素养的认识更为浅显。什么是可以在高中阶段发展的职业素养, 其内涵和结构是什么, 尤其是在具体的一门课程中可以发展学生的哪些职业素养以及如何发展都鲜有讨论。由此, 职业素养还未在课程目标的话语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

2. 对职业素养内涵的探讨缺少中观层面的阐释

目前对职业素养内涵及培养方式的相关探讨多处于两个极端:其一, 过于宏观、笼统地探讨职业素养的构成要素。例如, 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动机等, 无法反映出与科学技术有关的职业领域对职业素养的特殊要求。其二, 过于微观具体, 即某一个特定工作所需的职业技能, 以及如何进行职业培训, 这种形式无疑不适合普通高中的学生。

鉴于普通高中不同于职业高中, 在现行科学课程中渗透和体现职业教育, 重在增强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 了解与课程内容有关的职业领域, 发展基本的、通用的职业素养, 而非进行特殊的职业培训。这便需要对职业素养的内涵进行中观层面的阐释, 既要体现科技相关职业领域的特点, 又不能太专业化。

3. 科学素养、技术素养和职业素养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理清

当我们呼吁将职业素养发展也列入高中科学课程目标之中的时候, 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的理论问题是:科学素养、技术素养和职业素养的内涵分别是什么?三者是什么关系?三者是否可以整合以及如何整合, 从而形成一个系统化的学生素养发展体系?三者在科学课程如何承载?等等。这些问题都亟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来回答。

三、构建高中科学课程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途径与思路

笔者呼吁更多的研究者能够以高中科学课程为平台, 梳理与科学课程核心内容相关的职业应用领域, 深入分析各个职业应用领域对工作者职业素养的需求, 提炼出适合高中阶段培养的具有基础性和通用性的职业素养, 构建高中生职业素养的发展体系。这一目标可通过解决以下问题来达成。

1. 梳理与高中科学课程核心内容相关的职业领域

系统化地对高中科学课程各科目核心内容所涉及的职业领域进行梳理, 形成职业教育的素材, 在讲授某个科学概念时可以拓展介绍其相应的职业应用, 从而帮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在职业中的应用, 增强职业意识与学习兴趣。这是在科学课程中渗透职业教育最简单的形式, 当前倡导体现职业教育的课程或教学基本上是处于这个层次。

2. 分析各职业领域的工作特点以及对职业素养的要求

对各职业领域的工作内容、工作特点进行分析, 探查各职业领域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都有哪些要求。进行这一方面的研究除了借助文献外, 更为有效地是对现实中的职业领域进行案例研究 (例如工厂参观和工程师访谈) 。相关的研究成果不仅可以成为架构高中生职业素养发展体系的基础, 同时还可以穿插进入科学课的课堂教学, 或者设计成职业规划指导课程、微型职业技能训练课程。

3. 提炼基础性和通用性的职业素养, 架构高中生职业素养发展体系

在分析各种具体职业领域对职业素养需求的基础上, 可以进一步从中提炼具有基础性、通用性的职业素养, 使其既能反映出与科学技术相关的职业领域特点, 又不过于微观化和技能化。职业素养的发展体系应该是有层次结构的, 这种层次结构表现在两个方面: (1) 按照职业素养的基础性和通用性, 即对学科专业知识技能的依赖程度不同所划分的层次结构。 (2) 根据学生认识发展的阶段以及中学科学课程的目标层级, 划分出水平层次, 考虑不同的职业素养要素应在什么时段以及如何来落实。这两个方面层次结构的结合, 就构成了高中生职业素养的发展体系。

由于科学技术相关的职业领域除了纯粹的科学研究外, 还包括社会实践中更为广阔的技术工程领域, 由此, 技术素养 (含工程素养) 构成了连接科学素养和职业素养的桥梁。科学素养、技术素养和职业素养构成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成为普通高中科学课程的目标体系。

4. 探索职业素养发展体系在高中科学课程中的呈现方式

上述三个方面是在高中科学课程中渗透职业素养教育的三个不同切入点, 在高中科学课程中可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呈现: (1) 在讲授科学知识时介绍相关的职业领域, 以帮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与什么职业有关, 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14]。 (2) 特定领域的职业素养主要在突显技术应用的课程模块 (例如“化学与技术”) 、技术课程 (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 、渗透职业教育的综合实践活动 (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等) [15][16]或职业规划指导类校本选修课中承载, 使对某职业领域有兴趣的学生发展相应的技能与能力。 (3) 基础性、通用性的职业素养则可贯穿于整个高中科学课程和技术课程之中, 在各种类型的学习活动中均可渗透。

从课程论的角度, 我们还可以对体现职业素养教育的课程编制模式与策略进行反思: (1) 如何在科学课程中穿插编排职业教育内容? (2) 不同类型的科学课程 (不同科目以及同一科目的不同模块) 中渗透职业素养教育的有效形式是否相同?如何促进职业素养培养在该课程中的落实? (3) 能否 (或如何) 以与科学课程内容密切联系的真实职业应用领域为主线编制课程? (4) 能否 (或如何) 以通用性的职业素养的核心要素为主线编制课程?等等。这些问题都值得研究者和教师去思考和探讨。

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篇8

关键词:小学生;科学素养;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054-01

据相关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达到3.27%,而加拿大的公众科学素养早在1989年就已达到4%,欧盟的公众科学素养水平在1992年达到5%,美国具备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于2007年达到25%,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公众科学素养水平较低,公民对科学知识的了解程度较低,缺乏对科学研究过程与方法的掌握,关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影响的了解更是严重不足。公众科学素养水平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小学阶段科学素养教育的缺失,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逐渐引起社会的关注[1]。

一、关于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问题

1、教师专业素质不足,缺乏对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重视

受历史与现实等原因影响,我国的小学教师多是师范专业毕业,科学素养相对较为薄弱,尽管部分教师通过再学习的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但仍与教育内容和科学素养的标准存在差距。教师的科学素养不足,导致学校对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质量难以提高。此外,教师缺乏对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重视,小学的科学课程通常由其他科目教师代教,科学课成了某些教师补充课程量的课程。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前未能做到认真备课,教学过程中通常只是照本宣科,过分注重某些知识点,未能实现课本内容与现实相结合的目标,未能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科学能力。

2、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部分科学课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课程中,教学方法过于陈旧,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导致教学质量难以提高。教师未能按照学生的兴趣,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进行科学教学,导致学生对枯燥的科学知识难以提起注意力,不利于学生科学能力的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缺乏互动,教师未能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一个较为详细的了解,对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难点认识不足,导致未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改进教学方式,也未能对学生学习的难点进行详细的讲解,学生对学习科学知识逐渐感到吃力,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相应的实践活动,如相关的实验活动、课外活动等,导致学生科学实践能力的不足[2]。

3、小学生培养自身科学素养的意识不足

小学生在学习科学课程的过程中,缺乏培养自身科学素养的意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生为了升学通常会过于注重对语文、数学等主要科目的学习,而忽视了对科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未能进行大量相关的科学阅读,所学的科学知识难以得到拓展,学生深入思考的能力难以得到培养。此外,学生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过于相信和服从教师,完全按照教师布置的任务进行实验,认为教师和课本说错了就一定错了,缺乏自己思考的能力,缺乏对科学采取一种质疑的态度。

二、提高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方法

1、加强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提高对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重视

学校应首先提高对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重视,教师和学生对科学素养培养的态度才会转变。学校应通过制定相应的教学工作计划,将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中。通过让教师参加相关的教育讲座、观看教育视频、组织教师参加科学知识竞赛等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学校同时提高对科学课程教学的重视,安排专任的科学课教师进行教学,并制定统一的教学标准与评价体系,提高教师对科学课程教学的重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做到充分备课,对科学知识进行全面的讲解,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3]。

2、教师不断改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在进行科学课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结合学生的兴趣点,联系现实生活,不断改善教学方式,从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可通过情境设置、教师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不断活跃课堂气氛,是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升教学的质量。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情况,针对学生学习的难点做到及时的讲解,从而帮助学生解除疑惑,多所学知识能够做到贯彻了解。此外,教师在进行科学课教学过程中,可开展相关的实验活动或课外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一定的乐趣,并加深对所学科学知识的理解。

3、注重利用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在课堂学习科学的时间有限,因此学校与教师可通过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如学校可大量订购相关的科普书和科普杂志,提倡学生看科普书和科普杂志,学生在不断阅读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自身的思考能力,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学校可以出黑板报、办科技周、举行科学竞赛等活动形式,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对自身科学素养的培养。此外教师还可以注重对学生相关兴趣的培养,如部分学生对某些野生动植物的研究感兴趣,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观察、实验等方式进行研究,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结束语:在当前的社会中,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刻不容缓,而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关键是对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针对小学科学教育中存在的教师专业素质不足,缺乏对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重视,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小学生培养自身科学素养的意识不足等问题,学校应注重加强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提高对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重视,教师不断改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和教师注重利用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等,小学生的科学素养逐渐得到提高,从而不断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于海洪.马淑杰.宋北荒.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策略与实践探索[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09(03):119-123.

[2] 刘雪梅.学科知识教学与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实验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1,11(03):59-60.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科学教学 篇9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个体系,其作用具有整合性,核心素养的内涵:1个核心、3个维度、6大素养: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三个维度: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六大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

作为培养孩子科学素养的启蒙课程,小学科学可在培养孩子发展核心素养中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实践创新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培养学生科学精神,设计科学探究活动。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积极、主动地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来创设科学探究活动,要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持续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必须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有层次的探究任务,发挥出教师的主体引导作用和点燃学生的探究热情。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感受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经过完整的探究活动,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知道了证据的重要性,运用科学的思维解决了自己的发现的问题。在批判自己的方法的和质疑同伴的过程中,不断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定,强烈的好奇心,使得学生不断深入探究。

其次,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学习。

学习内容相对抽象,不便于开展证实的探究活动,需要借助文字、图片等资料进行学习的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依据学生特点,让学生适当采用自主学习完成学习目标,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养成乐学善学和勤于反思的习惯,并且形成信息意识。

桌后,在课内外科技活动中进行实践创新。

陶行知指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周围的热点问题开展实践活动,学生在真实的实践活动中进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尝试将创意转化为有形物品,并且以科学小论文、科学小动画、科学小发明等形式呈现。

科学素养教育小学科学论文 篇10

一、营造创新氛围培养科学素质

我校是以信息技术教育为特色的新型学校,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在我校校园内已被较为成熟的运用起来。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创出学校特色,在学校中形成浓厚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我们每期都在校园中开展“IT小能手擂台赛”活动。活动的参与对象为全校范围内的3 ~ 6年级学生。我们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加强学生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在校园中形成浓厚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为主要目的,帮助学生利用校园网获取信息资料,完成信息技术作品。每月一个主题内容并以年级为单位,共评选出4 ~ 5名IT小能手,并在每月的最后一个升旗仪式时进行受勋仪式,然后在下一月收回IT小能手标志胸牌,再进行新一轮的评选。

从2003年至今,我们已经组织了近十年的IT小能手擂台赛,通过活动的进行,笔者发现这个活动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技巧、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对主题内容思考设计与实践的过程,较好地实现了对其科学素养的培养。例如,我们把“四大发明的发展”作为一学期四次擂台赛的主题内容,分别让学生制作相关“火药、造纸术、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的信息技术作品(电子小报、电子画或PPT动画等),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网络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正确地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及社会的影响。在制作“造纸术”相关计算机作品时,让学生先通过网络搜索了解造纸术的作用以及现代更为先进的造纸方法发展。又如学生通过网络了解到炸药的发明、原子物理的发展等,使他们既了解到许多军事强国与古老炸药的密切联系,也了解到炸药对人类的双重影响——除用作武器之外,还可以用来开山、修路、改造建筑物等,帮助人们进行建设。

这样,通过教师对擂台赛主题内容的精心设计,学生们都能较好的通过IT小能手擂台赛提高各自的信息素养与科学素养,可谓一举多得,成效颇丰。

二、开展以班级网站为单位的信息技术网络实践活动培养科学素养

2003年,我校建成校园网站,随着其不断升级与维护,为学生与教师们开辟了动态的网络空间。通过使用学校网站系统,一方面大大提高了每个孩子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另一方面以校园网站为平台,学生以班级为单位与其他伙伴一起开展讨论研究活动,从而实现了提高他们对科学术语和基本概念了解程度的目的。同时,通过校园网上的交流与信息共享,扩大了共享信息的学生范围,使更多学生也能通过校园网站,轻松掌握更多科学知识。

1. 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

班级网站平台是提供给各班的一个展示交流的平台,它加强了师生之间在校外时间的网上互动以及家长与学校的实时联系。利用网络的信息容量大、信息发布即时、信息反馈即时等特点,在这样的环境中,外部给小学生的刺激具有多样性和综合性——既看得见又听得着,还可以动手操作。这些都有利于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协同作用,对科学知识的获取和科学兴趣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网络实践活动需要每一位学生和家长的参与,我们在开发班级网站平台的过程中就充分考虑到了学生、教师、家长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以及一些习惯,努力使他们能最方便地使用这个平台。班级网站中下设了班级活动、成长点滴、班级之星、班级相册、园丁风采、家长留言板几个栏目。每班的每一位老师、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家长都有不同权限范围,可以登录各自班级的网站,从后台对信息进行管理。这也大大的从另一个侧面,利用家校联系的网络平台,促进并提高了学生家庭的科学素质。

2. 拓宽学生的科学认识落实科学概念

科学概念的掌握是对已经建立的科学概念的一个有组织的学习过程,需要经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模糊到精确、从简单到系统的发展过程。在小学阶段的概念界定,如果能指导孩子们用自己的言语表述他们的发现,有利于他们进行抽象概括和归纳推理,从而形成概念,发现规律。网络实践活动通过网络讨论的形式,可以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多发言,表达个人想法,最后再由教师指导他们用准确的言语来进行表述。这样的过程,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概念。

此外,我们也十分注重对信息技术网络实践活动内容的设计,这样也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及社会的影响。例如,我们将科学课上讲到“真菌和细菌”的知识当作一个主题内容,请学生开展网站搜索与话题讨论。学生搜索到了有关真菌和细菌很多知识。例如,我们食用的蘑菇是一种真菌;真菌和细菌的种类有很多;真菌和细菌对人类健康方面的影响等等。最后,学生将收集的相关信息制成电子小报或电脑画在班级主页上进行交流。又如,在品德与生活的一课中,为了让学生知道生命的成长过程,我们请学生撰写“豌豆芽”的观察报告。学生在家培育豌豆,拍照并记录豌豆芽的成长情况。通过网络了解其他种子发芽的相关信息,总结完善自己的观察报告并将完成的观察报告发布到班级网站中,最后开展生命话题的网络讨论。

此外,每个班级还利用自己的班级网站平台,将各自班级的班队会、课外活动、班级活动剪影等平时的班级活动信息上传到班级主页。一些班主任还利用班级主页召开网络主题班会;学校大队部也利用开展的各项活动与各个节日的契机,开展网上思想道德教育活动。随着这些活动的开展,产生了相应的各种网络讨论。在这样的网络讨论活动中,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列出证明,与教师一起参与其中进行讨论,最后每个话题都能得到一些共识,收获一些新信息,从而拓宽了学生的科学认识,实现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通过这样的以班级网站为单位的网络实践活动,大大充实了我校校园网资源,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文化生活,提高了校园网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还在活动中较好的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此外,我们还每期开展一次优秀班级主页与校园先锋家庭的评选活动,以此来激励全校师生参与使用校园网站,促进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

3. 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中培养科学素质

我们采用恰当的方式,结合各学科特点,挖掘各学科中的结合点,选择相关的科学知识,从熟读教材、确定渗透内容、设计与实施信息技术实践活动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在学习小学语文第4册的课文《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时,我们通过阅读、解析后,发现可以把现代航空科技信息渗透其中,实现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我们请学生通过网络去收集如神舟一号、二号、三号等飞船升空的各种材料,并经过整理分析形成文字图片资料,在班级网站上教师开设相应的网络讨论话题,然后将各种结论及学生收集的资料用于课堂,为培养学生的现代科技意识服务。

又如,在美术“我和恐龙”一课中,我们将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等科学知识渗透其中,请低年级的小学生收集信息并打印、摘抄或制作成电子画,最后在课堂上与大家充分交流素材,把自己的成果与大家分享。

诸如此类,在其他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我们都能从中找到可以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培养的渗透点,开展适应于学生年龄特征的信息技术实践活动,以实现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目的。

三、结束语

上一篇:燃烧炉法下一篇:康惠尔溃疡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