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再工业化三篇

2024-07-10

欧美再工业化 篇1

关键词:“再工业化”,中小企业,转型

金融危机后,欧美国家重新认识到先进制造业价值,提出“再工业化”战略,即从“产业空心化”到“再工业化”的回归,这是一个建立在持续创新基础上新的工业形态再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小企业是欧美“再工业化”战略实施的主要经济载体。在“再工业化”战略下,欧美中小企业的发展将面临新的趋势和发展转型。

1“再工业化”问题研究综述

“再工业化”并非是一个新概念,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阿米泰.埃兹厄尼提出,主要针对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的鲁尔地区、法国的洛林地区、美国的东北部地区和日本的九州地区等重工业基地的改造和重新振兴问题。詹姆斯·米勒(1984)在回顾美国产业演进和1973年产业衰退的基础上指出,“再工业化”作为一种积极的产业政策选择,通过市场机制来推动产业调整和升级,以提升美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进入20世纪80年代日本、美国制造业的竞争格局逆转变化,美国政府提出恢复制造业地位的主张。Roy Rothwell和Waiter Zegveld(1985)把“再工业化”定义为产业结构的转型面向高附加值、知识密集要素和产品,以及服务于新市场和以新技术创新为主的产业。20世纪90年代美国提出以应用技术、应用研究来提升制造业发展路线的思路。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美国制造业产业发展的变动看,信息革命后,美国的高新技术产业表现出强大的竞争力,而传统产业出现了发展的不平衡,一些产业因为信息革命进行了产业升级,如化学产业具有强大的竞争力,而一些产业如钢铁、汽车产业竞争力下降了,出现不平衡的问题(陈宝森,2004)。但是,无论如何,制造业还是美国经济的基石。“再工业化”的政策内涵也更加明确:通过政府帮助、税收激励、工厂和机器现代化等途径实现工业和工业社会的复兴(Random House Una—bridged Dictlonary,2006)。无论一个国家建立在何种经济或政治制度之上,制造业都是一个支柱产业。主要依赖于服务业的经济体只会是二流水平的经济;如果服务业不是主要依赖于一个充满活力的制造业,以及从制造业衍生出来的整个体系而建立起来,就无法长久支持或提升一个国家的经济。而制造企业也不能孤军奋战,政府必须尽其职责,制定出合作性、全面、有效的政策和国家制造业发展战略(德勤公司,2010)。

与“再工业化”相对的是欧美产业发展中的“去工业化”问题。新经济后,美国的经济增长呈现“去工业化”的特点。辩证地说“去工业化”,一方面巩固了美国的高端优势产业,但也埋下了不利的隐患。美国必须依靠发展中国家的供给才能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这造成了美国社会工资总量低水平和低增长,这是金融危机的重要根源之一(陈伟,2010)。金融危机后,“再工业化”这一概念的盛行,反映了欧美国家对“去工业化”传统发展方式的反思,表达了重归实体经济的愿望。美国提出出口推动型增长和制造业增长目标,重新重视国内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以缓解国内就业和巨额贸易赤字问题。可以看出,目前美国所进行的“再工业化”显然超出了过去“再工业化”的范畴,实质上应是产业升级,是要发展现代制造业,能够支撑未来经济增长的高端产业,建立新的工业体系,而不是仅仅恢复传统的制造业。“再工业化”的要义在于大力发展生物技术、风力发电、纳米技术、空间技术、电动汽车等高新技术。美国不会在国内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也不会发展不具备原材料地理优势的制造业,美国不大可能也无意为获取世界上所有制造业工作机会展开竞争。这表明,美国的所谓“再工业化”不是简单的再度工业化,更不可能使美国经济返回劳动密集型和资源要素型的低端增长模式,其要义在于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并以此改造传统制造业,建立新产业部门,创造新经济增长点。

从对欧美制造业回流的政策和影响的国内研究看,需要充分关注金融危机后的美国把过去大量的工业生产环节转移到海外的“去工业化”到现在的“再工业化”政策调增对我国会产生巨大影响(赵刚,2010)。美国工业化政策会影响全球经济形态,短期内紧张的国际贸易关系是不可避免,美国产业转移,如海外产业国内化,全球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及产业化的制高点的竞争更加趋于激烈。因此,要充分重视欧美“再工业化”的实施效果,要强化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寻求传统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和新兴产业的优势之间的平衡点,抓住美国“再工业化”政策的有利时机,促使美国放松对我国高新技术出口的管制及有选择地进行国际产业转移(陈宝明,2010)。

总的说来,欧美的“再工业化”战略作为应对金融危机的重大举措,其影响是深远的,因为这将是一个持续创新的过程。

2 欧美“再工业化”战略下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转型

这次欧美重提“再工业化”,尤其是美国,将主要致力于最高端、最高附加值的制造业领域,重点制造别国无法制造的产品,如大型、复杂、精密、高度系统整合的产品,与新兴工业化国家形成错位发展,形成研发、设计、技术、工艺、品牌、营销等关键环节和产业链上的竞争优势,而中小企业转型将更加倾向这些方面。

欧盟早在《未来制造业:2020年展望》报告中就提出中小制造业的6个方面转型:一是为了避免单纯的成本竞争,欧盟制造业将集中于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技术发展,并扩展服务领域,以满足客户的需求——不仅是让客户对产品的满意,还要满足环境和社会的要求,实现从基于资源的制造业向基于知识的制造业转变;二是从线性模式向复杂性系统的转变,改变企业组织结构,加强横向的主导技术,在设计、生产、配送和服务等各个环节同时实现增值;三是通过提供平等的知识产权,实现整个制造业中的知识共享以及网络化,从个体竞争转向系统竞争;四是从单一学科向跨学科转变,形成单一能力的创新过程将让位于产生多种能力、多学科的创新;五是从宏观到微观,再到纳米层次,将材料设计和处理与生产过程合而为一;六是由纳米层次向原子、分子层次实现操作和处理,即实现由自上而下的生产向自下而上的生产转变。

因此,如今的制造业早已不是简单生产物品的过程,而是理念、产品和服务的完整结合,具有后工业时代特征的制造业生态体系是一个复杂且融合度很高的全球价值网络。该网络除了涵盖尖端科技、创新、人才、可持续设计、系统工程、供应链优化及一系列广泛的智能服务外,还涉及节能、可持续和低碳的制造方式(德勤,2010)。从微观层面来看,欧美中小企业成功转型,主要是通过收购、兼并、扩张、完善产品链和服务网络,并在顾客价值和服务之间找到了切入点。成功转型主要渗透几个方面:产品布局战略、区域布局战略、全球化战略、全生命周期服务、工业服务、金融服务等。

3 欧美“再工业化”战略下欧美中小企业转型的措施

为了保障“再工业化”战略的顺利实施,欧美力图加快传统产业的更新换代和科技进步,以推动经济走向复苏。除了采取减税及加强金融监管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外,还采取了如下强化措施。

3.1 鼓励创新,使中小企业向知识密集型企业转变

2009年8月颁布了“美国创新战略”,采取降低制造业税收负担,改革公共医疗保险制度以降低企业医疗保险,减少管制和司法诉讼成本,重新加强国内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发展。美国对具有国家战略价值的新兴产业投入了巨资,借助税收补贴等手段,利用杠杆效应撬动社会资本在这些领域的投资。美国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设立民用空间项目计划,组建公私合营企业,探索清洁煤技术的商业化模式,鼓励私人投资进入宽带服务领域等,意在推动民间参与科技开发和利用,以保持美国的创新活力和经济增长。欧盟提出了“创新联盟”动议,增加对企业研发的支持和建立知识驱动型竞争力的研发体系。为了应对竞争、环境保护以及社会问题的挑战,欧盟中小制造业从资源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的转变,成立一个能够实现或者维持在全球市场中技术或产品领先的创新部门,实现创新生产。为此,出台金额64亿欧元的2011年科研投资计划,重点着眼于将研发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核心是实现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如在医疗领域1/3的预算用于新药上市前的试验,纳米技术领域绝大部分资金用于帮助新技术获取专利和实现商业化。同时,通过改善政策环境鼓励企业进行研发,包括建立统一的专利制度、加强知识产业保护、通过政府采购支持创新等措施。在知识产权保护手段上,让所有参与者之间公平享用成果的同时,保证拥有者的权利,鼓励知识密集的中小企业承担国家或国际性的竞争前研究,促进知识在制造企业的渗透。通过创新基础设施的支持,在中小企业可承受的成本范围内,迅速地采用新技术和组织方式,促进有利于欧盟制造业发展的最优化环境的形成。

3.2 解决中小企业劳动力老龄化及技能创新问题

美国改善培训教育系统,使工人获得必要的劳动技能。欧盟考虑未来人口结构的变化,强调终身学习。鼓励大学和学校为开发新一代“知识工人”所需要的技能提供合适的教育和培训课程,鼓励将工厂环境和课堂结合起来这一重要发展方向,在教学工厂发展方面要取得突破。“欧盟2020战略”提出“年轻人流动”动议,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支持。通过高等教育现代化、鼓励非正规学习、推行学徒制等措施,向青年提供专业技能,并吸引优秀外来人才。通过适当放宽监管、增加资金补贴等措施,鼓励劳动力流动和员工接受新技能培训,增强劳动力市场灵活性。

3.3 鼓励中小企业应用节约能源、清洁生产的技术

欧盟注重解决制造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瓶颈。欧盟通过鼓励循环利用等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经济增长对资源的消耗,同时通过对外贸易谈判、国际合作等方式,努力稳定资源供应渠道,保障资源供给。欧盟还计划大幅削减92种工业原材料的进口关税,帮助钢铁、化妆品、制鞋、纺织、家具和汽车等制造业降低成本,增强国际竞争力。同时,欧盟通过排放权交易、能源税、绿色政府采购等方式,重点推动制造业产品和过程实现“低碳化”。欧盟已经提出支持电动汽车发展的具体计划,包括建立统一的电池和充电标准、建设公共充电站等措施。

3.4 降低企业行政成本

“美国创新战略”提出,采取降低制造业税收负担,改革公共医疗保险制度以降低企业医疗保险,减少管制和司法诉讼成本,重新加强国内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发展。欧盟提出,通过简化立法、规章等措施,到2012年前将企业承担的行政成本削减25%,可为企业节约近400亿欧元。经济危机时期,允许成员国不再要求微型企业编制财务报告,平均为每家企业节约成本1 200欧元,这样重点减少官僚主义,降低行政成本和企业负担。

3.5 对大企业控制和救助,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间接支持和加强中小企业竞争力

金融危机以来,欧盟各成员国出台的救助制造业措施达70多项。美国对具有国家战略价值的新兴产业投入了巨资,借助税收补贴等手段,利用杠杆效应撬动社会资本在这些领域的投资。对大企业的救助间接挽救了为大企业配套的中小企业。进入后危机时代,美国为保证在21世纪能够继续保持全球竞争优势,不断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力图在新能源、基础科学、干细胞研究和航天、节能环保和“智慧地球”等领域取得突破;欧盟的经济复苏计划,提出要实施“绿色汽车伙伴行动”“能效建筑伙伴行动”和“未来工厂伙伴行动”等,并宣布2013年以前将投资1 050亿欧元发展绿色经济,保持在绿色技术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欧美重视知识经济、低碳经济发展,通过发展新兴产业,帮助传统制中小制造业转型,以提高生产率,增强国际竞争力。

3.6 支持中小企业出口,实行全面严格的贸易救济措施

2010年1月27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提出在未来5年内实现出口翻番、创造200万个就业岗位的目标,发起“国家出口倡议”,创建“出口促进内阁”,重启“总统出口委员会”,设立一站式的出口促进服务点,向潜在出口商提供更多支持和资源,努力开辟新市场,以“全球经济再平衡”为由向其他国家施加汇率的压力。2010年4月美国白宫公布《总统出口管制改革倡议的情况说明》,美国拟采取简化加密产品出口审批过程中的技术评估程序和消除对向有双重国籍或第三国国籍员工的公司出口产品时的不必要障碍2个改革步骤,改革中小企业出口管制体系;2010年8月,美国商务部公布贸易救济措施的14条建议,目的是通过加严措施,大幅度提高“双反”税率,保护本国产业和就业。此外,还通过保护知识产权,向东亚、中亚、拉丁美洲、中东、非洲、俄罗斯等地派出知识产权专员,使中小企业在海外采取行动时能够提供协助,并最终为本国中小企业自由公平进入国际市场保驾护航。欧盟积极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争取实施强制性原产地标识。针对危机导致海外进口商违约增多,私营金融机构承保能力有限的情况,德国、法国等12个成员国出台出口信用保险计划,通过国有金融机构向出口企业提供信用保险,帮助企业化解出口风险。欧盟还对外加大推进投资准入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拓展发展中国家市场。为了保全欧洲的传统工业市场,如纺织、珠宝、服装、鞋、皮革、家具、灯及照明装置、玻璃器皿及陶瓷等行业,2009年11月底,欧洲议会通过了实施强制性原产地标识规定的提案,并将这一提案提交欧盟理事会请求立法通过,以要求欧盟之厂商明确标识产地,这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一些传统产业外迁意愿。

4 欧美“再工业化”战略下中小企业转型对我国的启示

金融危机后,外需不足,再加上人民币升值和国内劳动力成本的提高,我国中小企业出口形势非常严峻,面临着成长中的转型问题。

4.1 引导中小企业由资源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创新型企业转变

中小企业具有创新活力,以及促进技术的扩散和转移等独特作用,适应未来制造业对创新的周期缩短、更加灵活等要求,因此要创造条件提高和培养中小企业,尤其是知识密集型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发挥其在技术创新和扩散中的作用。

4.2 实现中小企业的生产网络由“购买者驱动”型向“生产者驱动”型转变

“生产者驱动”型生产网络,核心技术是其关键要素,而劳动密集型产业则是“购买者驱动”型生产网络,劳动力成本和销售渠道是其关键要素。随着人口红利优势的弱化,必须对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应对欧美“再工业化”下的技术封锁。比如,美国目前仍拥有世界最高技能的劳动力和先进的装备,是世界上制造业最发达和先进制造业发展最快的国家,我国发展先进制造业容易受到美国的技术封锁。对此,我国必须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加快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加大新兴产业的投入,提高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以应对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带来的挑战。同时,针对中小企业共性技术供给不足、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政府应该积极组织开展制造业的发展战略研究,构建制造业科技发展的共性技术平台,组织和协调企业的联合研究开发,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技术基础平台,创造有利于企业创新的政策环境。

4.3 处理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规范和引导房地产市场发展,避免中小企业产业空心化

经济全球化,让我国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一大批中小企业的成长,向国内和世界提供丰富的价廉物美的产品,向世界输出了“中国制造”的新概念。但近年来,高速膨胀发展的房地产经济趋热,资本逐利本性,使得很多中小企业将资本投入到了房地产市场上,而对自己的主营业务投入较少,制造业趋冷,中小企业发展中出现“去实业化”的问题。欧美金融危机的教训,就是要处理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二者应为“本”与“用”的关系。

4.4 进一步强化对中小企业的财税金融支持,提升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

在欧美实施的“再工业化”战略背景下,美国将在竞争规则和国际贸易规则上做文章,使得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加剧。我国中小企业出口形势将面临严峻形势,这需要在财税金融政策上进一步扶持我国中小企业出口,创造税负水平合理、企业负担透明的机制,并通过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提升企业竞争力。

4.5 拉伸和延长中小企业的产业链,使中小企业由单纯制造业成本竞争转向生产性服务业附加值竞争

随着信息技术在生产中被日益广泛地应用,生产的含义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加工制造,而被看作一个广义的增值过程,包括产品设计、原料、物流运输、订单处理、加工制造、批发经营和终端零售等环节。尽管中美两国在制造业规模上的差距在缩小,但我国制造业2007年增加值仍然只是美国的1/2。我国中小企业在标准化、大批量产品生产上将继续保有一定的成本优势,但在加工和制造以外的环节,包括研发、专利、品牌、核心零部件和营销渠道等方面,欧美“再工业化”战略可能将给我国中小企业带来更大的挑战,所以要引导我国中小企业通过并购或重组成立较大规模的企业集团来提高它们的国际议价能力,并沿全球生产链向现代服务业环节延伸,以提高产品附加值来获得更大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赵刚.从招商引资看美国的制造业的回归[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0(1):92-94.

[2]陈宝明.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政策的影响及我国的政策建议[J].中国产业,2010(2):2-5.

[3]罗凯,刘金伟.解读美国再工业化战略,浅谈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对策[J].中国产业,2010(5):2-5.

[4]金碚,刘戒骄.美国“再工业化”的动向[J].中国经贸导刊,2009 (22):8-9.

[5]赵刚.美国“再工业化”对我国的影响[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10(9):1-3.

[6]招商证券.美国制造业转型案例分析及启示[N].招商证券,2010 08-30.

[7]德勤.2010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EB/OL].中国新闻网,http: //www.chinanews.com/cj/cj-jggc/news/2010/06-28/2366257.shtml, 2010-06-28.

[8]董书礼.欧盟《未来制造业:2020年展望》报告述评及其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2006(9):141-144.

欧美再工业化 篇2

国际工业经济复苏乏力

美国工业经济缓慢复苏,但道路曲折。在经历了2011年四季度较快增长后,美国采购经理指数多次出现反复。由于新增需求大幅下滑,2012年6月和7月美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分别为49.7和49.8,较5月的53.5显着回落。7月份的新增订货量比6月份回升0.2个百分点,但之前6月份的新增订货量比5月份下降了12.3个百分点,是2009年4月份以来首次大幅收缩。

美国失业率虽然从2011年11月已开始逐步下降,6月份为8.2%,但仍处于历史高位。房地产投资出现上升态势,房地产信贷缓慢扩张。但是,消费者对工资和就业增长信心不足,2012年7月的密西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为72,是7个月来最低。此外,随着年底减税政策的终止,美国或再面临“财政悬崖”的挑战,令市场对美国经济下行的担忧情绪加大。

欧洲工业经济继续萎缩,失业率再次上升。欧债危机对欧元区实体经济产生了巨大破坏。7月份欧元区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终值由6月份的45.1降至44.0,创37个月最低水平。数据显示,除爱尔兰以外,欧元区其他成员国7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均低于50的荣枯分水岭。欧元区7月经济景气指数由6月的89.9下滑至87.9,消费者信心指数从6月的-19.8降到了-21.5,工业景气指数从-12.8降到了-15.0。欧盟统计局公布,欧元区失业率已连续13个月维持在10%以上的水平。西班牙和希腊的失业率超过20%,青年失业问题严重。

新兴市场经济体增速放缓,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普遍回落。南非7月采购经理指数则降至44.2,大幅低于6月份的53.9,且创过去两年来最低水平。韩国7月经季调的汇丰采购经理指数从49.4降至47.2,触及去年12月以来最低。印度制造业缓慢扩张,6月份汇丰印度采购经理指数从5月份的54.8升至55,为四个月来最高。工厂产出上升,雇佣工人增速达两年多以来最高,但海外需求疲弱导致新增出口订单增速降至2011年以来最低。新兴经济体国家虽然成长性好于发达经济体,但制造业增长仍较大程度上受全球经济周期制约。

四因素导致我国工业经济低迷

今年1~6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下滑2.2%,下滑幅度较1~5月份收窄0.2个百分点。6月单月,工业利润同比下降1.7%,反映出近几个月经营环境欠佳。由于需求疲软,1~7月销售收入仅增长11.3%,增速较1~6月的11.7%和一季度的14.1%进一步放缓。尽管原材料成本下降有助于提升企业利润率,但需求持续疲软及去库存压力又对企业盈利产生负面影响。造成当前我国工业经济低迷的原因有四个方面。

从国际来看,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导致市场需求放缓。受欧债危机影响,6月份中国对主要国家的出口增速普遍滑落,其中对欧盟出口较5月份下滑4.5个百分点,重回负增长,对美国出口较5月份下降12.4个百分点。重点产品的出口金额同比全线下滑。中长期看,欧债危机不确定性仍较大,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持续升温,外需增长缺乏动力。

从国内来看,工业增长环境已经发生变化。“十一五”期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5%,甚至有些月份达到20%,其中投资、消费和出口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工业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如工业增长效率较低与环境损害代价较高等。为给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空间,中国经济增速目标调低到7.5%。未来5~10年,结构调整比增长速度更为重要。

从结构来看,附加值高的产业占比偏低。我国制造业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即“微笑曲线”的中间,利润率较低。从中经工业景气监测预警结果看,企业人工成本和原材料购进成本持续上升,销售增长放缓,产品价格涨幅明显回落,企业盈利能力明显下滑,产能过剩问题也相对突出,凸显我国工业低成本扩张模式不可持续。

从微观来看,中小企业经营状况依然堪忧。汇丰采购经理指数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采购经理指数相比,汇丰采购经理指数反映中小企业的因素较多。近年来汇丰与官方采购经理指数的差值呈趋势性上行,反映了当前经济增速下行对小企业的打击较大。汇丰7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终值升至49.3,6月份终值为48.2。官方小型企业7月采购经理指数为48.1,比上月回升0.9个百分点,表明中小企业在政策措施支持下经营状况有所改善。但是,中小企业抵御经济减速风险的能力本身较大企业弱,在宏观经济减速的过程中,中小企业面临的生存形势更为严峻。

为此,要进一步优化贸易结构,培育出口竞争新优势。优化出口产业和商品结构,增加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高端产品出口。优化贸易方式结构,逐步扩大一般贸易比重,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延伸产业链、增值链,提高本地增值率与本地配套比重。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在电力、煤炭、钢铁、水泥能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加大整合重组力度,鼓励和引导优势企业并购列入淘汰计划的落后产能企业,推动产业布局合理化。

欧美再工业化 篇3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代背景与特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发生在19世纪60、70年代—→1914年(一战前夕)前后。这一时期,是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过渡,并最终形成垄断资本主义的时期。而187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则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的这一重大转折。

这一时期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表现在:

(一)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出现

(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

(三)殖民地争夺与世界战争

二、新技术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19世界下半叶新技术革命的主流领域

(二)在新技术革命推动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1、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

2、热燃机的发明和动力革命

3、新兴的化学工业的建立

4、传统钢铁工业的新进展

三、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9世纪60—70年代,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阶段在许多地方是交叉进行的。但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并不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简单延续。它有新的含义。

(一)不同国家表现不同

美>德、日、俄>英、法。主要原因;

1、美国;①市场最大,销售方便,追加投资。②没有文化束缚。③电力革命美国开花。

2、德、日、俄:①封建社会大商人,国家扶持之,转为巨型公司。②社会**少,农民对封建主的忠转为工人对老板的忠诚。

3、英、法:①经济最发达,全世界投资,国外收益高,资本流出,不能形成巨型公司。②金融投资(股票)

(二)同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的新特点

首先,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科学技术尚未真正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完全是科技发明带来的结果。其次,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在英国发生,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最后,在大多数后发展的国家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是在交叉进行的。

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意义

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具有如上的一些特点,它的影响也远比第一次工业革命要广泛和深刻。它在工业生产的领域内部引起一系列的变革,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资本主义向较为成熟的阶段——垄断阶段的过渡准备了条件。

(一)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飞速发展及工业化的实现

(二)促进了资本主义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垄断组织的形成

(三)引起了资本主义生产管理科学化的兴起

总之,第二次工业革命不仅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而且也带动了跨国巨型公司的建立。因此它在本质上来说,是生产力在全球的发展要求生产关系在全球范围内调配生产力,它也预示着对联合国等全球性组织出现的要求。

第二节 美国的工业革命与工业化进程

一、市场制度的建立

(一)争取市场主体的平等

(二)美国向国际市场的开放

美国这时期对外开放最见成效的是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和技术市场。

1、劳动力市场的开放

2、资本市场的开放

3、技术市场的开放

(三)国内市场的扩大

美国在独立之后,国内市场的形成是以令人眩目的方式进行的,没有任何国家,在任何时期像美国那样迅猛地扩大了国内市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领土面积的扩大。第二,交通、通讯业的革命。第三,南北市场的统一。第四,商业组织的创新。第五,地区专业分工的发展。第六,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

二、美国工业化的阶段

美国工业化以南北战争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到20世纪初,美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南北战争前,主要是学习英国,建立近代工业;南北战争后,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一举实现了工业化。

(一)工业化的契机

(二)近代工业的建立(第一次产业革命)

(三)工业革命的胜利(第二次产业革命)

1、传统产业出口替代的完成

2、新兴产业的迅猛发展

第三节 欧洲大陆各国的工业化

一、欧洲小国的工业化

(一)比利时的工业化

在欧洲大陆各国中,比利时是第一个开始工业化的国家。

(二)瑞士的工业化

瑞士也是较早开始工业化的国家,它在英国工业革命之后,很快就自行走上了技术革命的道路。到19世纪上半期,瑞士完成了工业革命。

总体来看,瑞士的工业化过程中没有引起任何严重的社会问题或**,城市没有出现日益扩大的现象,财富分散在广大中产阶级手中。因此瑞士的工业化是世界上进行得最轻快的工业革命。

二、法国的工业化

(一)法国大革命前的经济改革

(二)大革命时期土地问题的解决

(三)拿破仑的经济政策

(四)工业化的展开

(五)国际经济地位的下降

三、德国的工业化

(一)关税同盟

(二)工业基础

(三)国家的统一与工业化

四、俄国的工业化

(一)工业革命的准备

(二)19世纪60—80年代工业化 第一,小商品生产阶段。

第二,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阶段。第三,机器大工业阶段。

(三)19世纪90年代的工业高潮

(四)俄国工业化的特点

第一,政府和外国资本在俄国工业革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二,俄国工业革命自始至终受到农奴残余势力的影响。

第三,俄国的工业化在19世纪八九十年代变现出生产的高度集中。

第四,由于引进外国资本和先进技术、国家的积极干预等原因,尽管俄国工业发展晚,但进程快,只用了40多年的时间就完成了。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脉络:

(1)英国的兴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历经近半个世纪的曲折与反复,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并通过1689年《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英国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生产力,使英国率先进入大机器时代和蒸汽时代,成为“世界工场”。与之相适应,在对外关系上实行“光荣孤立”政策。19世纪末,英国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下来,英德矛盾激化,为维护英国的殖民利益,英国调整了对外政策,与俄法协约。一战后,英国工商业衰退,伦敦不再是世界唯一的金融中心,政党政治随之发生变化,殖民地独立运动高涨,国际地位下降。二战使英国削弱,以后逐渐恢复,但很快就进入了“滞胀”状态。

(2)欲称霸欧洲大陆的法国:路易十四改革客观上推动了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法国大革命确立了大资产阶级的统治,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19世纪中期法国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仅次于英国的工业国家。普法战争,法国战败,被迫割地赔款,元气大伤。在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工业生产退居第三。一战中损失惨重,由战前的债权国变为债务国。法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经济才逐渐恢复。对外竭力恢复欧洲大陆霸主地位。二战后,追随美国,由于民族解放运动,法国力量大大削弱。

(3)美国资本主义持续发展:美国独立战争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政治上建立了北方资产阶级和南方种植园主的联合专政,称霸美洲的野心也迅速暴露。19世纪中期,美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南北战争,北方工业资本主义取得胜利,19世纪末美国工业上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一位,对外则走上了海外扩张道路。美国是一个托拉斯帝国主义。一战中,美国大发横财,战后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并妄图凭借经济实力支配全世界,但遭到英法抵制。20年代,出现“柯立芝繁荣”,但这种经济繁荣是暂时的,1929年就发生了资本主义发展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遏制美国法西斯势力。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空前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对外企图称霸全世界,积极推行“冷战”政策,在美苏争霸中最终取胜。但霸主地位也逐渐发生了动摇。

(4)德国三落三起:维也纳体系建立后,德意志仍处于四分五裂中。19世纪中期,普鲁士首相俾斯麦为适应资本主义发展需要,实行“铁血政策”,通过王朝战争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经济长足进展,成为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国家,对外扩张野心增强,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于1914年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果战败。《凡尔赛条约》使其政治、经济、军事受到严格限制。国内爆发了十一月革命,推翻了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魏玛共和国。在美英等国扶植下,迅速成为经济、政治大国。为了摆脱1929年经济危机困扰,希特勒纳粹党在德国垄断资产阶级支持下,建立了法西斯专政。1939年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战败投降,被英法美苏分区占领,后来形成为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的分裂局面。联邦德国经济发展迅速,60年代初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80年代末,民主德国合并于联邦德国,德国再次统一。

(5)亚洲强国日本:19世纪中期,日本幕府统治面临全面危机,倒幕派推翻幕府统治。明治维新标志着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接着,在政府扶持下产生垄断组织。日本帝国主义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事性,积极侵略朝鲜和中国,并趁一战之机暂时独霸了中国。战后,日本在巴黎和会上继承了德国在华特权,但在华盛顿会议上却受到压抑,美日争夺远东和太平洋的矛盾斗争激烈。30年代,为了转嫁经济危机,1931年发动“9.18”事变,侵占了中国东北三省。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企图灭亡中国。1941年又发动太平洋战争,使二战进一步扩大。1945年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由于美国庇护,战后没有受到严厉制裁。日本政府大力改革,并利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期间美国订货之机大力发展经济,60年代末,日本已发展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6)扩张野心强烈的俄国:1689年彼得一世改革,加强了俄国经济、军事力量,为其侵略扩张奠定了基础。19世纪中期,俄国农奴制面临严重危机,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于1861年进行了废除农奴制的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并于19世纪80年代完成了工业革命。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成为“军事封建帝国主义”。20世纪初,列宁主义诞生,布尔什维克党建立,并发动了两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905年革命和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但政权落入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手中。列宁发动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内外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苏联解体。

上一篇:多目标协同进化下一篇:传统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