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调整取向论文五篇

2024-09-13

政策调整取向论文 篇1

外来物种构成生物污染都必须度过在新的生态环境中再适应的难关, 外来物种的再适应期, 自然成了控制外来物种的关键时期。然而, 长期以来, 由于我们的科研取向存在着严重的偏颇, 人们总是致力于引进外来物种, 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所谓优良农牧品种, 而同时轻视和压抑本地物种的利用。因此, 科学研究的主攻方向自然聚焦于帮助外来物种怎样度过再适应的难关上。

在贵州省麻山地区引种麻类和玉米;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引进西门达尔牛以及在内蒙古四子王旗引种三叶草和黑麦草等, 都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然而即使人为帮助这些外来物种度过再适应难关, 但这些外来物种在新的生态环境中适应能力绝对不能与本地的物种相比, 一旦脱控还会酿成重大的生物污染事端。比如福寿螺、牛蛙、非洲大蜗牛、水葫芦等都是沉痛的教驯。因此, 生物污染的防范对策, 从文化的视角看, 关键是要改变科研取向, 把科研重心转移到本地物种的选肓优化和利用上。只要作好这样的科研转型, 同时又得到各民族本土生态知识的储备和支持, 就完全可以做到投入小而效益大, 并能将生物污染的危害消除在萌发之前。这样的科研取向转型, 同样也需要改变科研思路, 树立民族文化的自尊和自信。

以下实例足以证明, 立足于各民族的本土生态知识, 选用本地土物种比引进外来物种更有利可图、生态负作用更小。只要把握住生物污染防范这一关键时期, 新的生物污染完全可以得到根本性的控制。

贵州省金沙县八一村, 原生植被是侧柏科、桧科、壳斗科和桦树科等乔木的混交林。上世纪50年代原生植被被破坏后, 强行开垦种植旱地作物。80年代承包到户后, 才开始着手恢复森林植被, 但在恢复的过程中, 科研部门与当地乡民发生了剧烈的争执, 科研部门坚持引入柳杉、华山松等外来树种, 而当地乡民则坚持要种植当地已有的柏树, 青杠、喜树, 酸草树等本地树种, 结果证明本地树种在当地的存活率和积材量都比外来树种好, 外来树种则是在科研部门和当地乡民的协同帮助下才能种植成活。而且外来树种还会抑制当地草本和灌木的生长, 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不利, 因此引进外来物种不仅浪费人力物力, 而且对恢复当地森林生态系统的作用并不大。集中科研力量发掘利用本地物种反而更具科研价值和经济效益, 而且也能兼顾到对外来物种入侵的防治。

贵州省麻山地区在改土归流前本身拥有多样化纤维作物资源, 如棕榈、构树皮、木棉、火草等都是当地苗族居民传统衣作原料和绳索原料。明清时期仅仅是出于统一税收物品的需要而强制推行麻的种植, 并由此而诱发严重的水土流失和生态问题, 在引进麻的过程中又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帮助麻在新生态环境中度过再适应难关。今天反思这一过程, 发现这样的科研投入在经济上并不划算, 在生态维护上有弊无利。如果把科研力量用在当地纤维作物的选育上, 无论是构皮还是木棉同样可解决当地的经济发展问题, 也能更好地维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因为这些本地的土著纤维作物大多数是木本和藤本植物, 收割纤维时都不需要破坏植被, 也不需要翻耕土地, 可以成功地规避当地生态系统的脆弱环节。应当特别指出的是, 随着我国封山育林政策的执行和造纸原料的日趋匮乏, 我国不得不仰仗进口原木填补造纸原料的匮缺。

在这样特殊的背景下, 构皮、木棉、棕榈可以在不适宜于耕种的岩缝中生存的土著纤维植物, 完全可以做到不与粮食争地, 造纸原料的利用地又能与森林生态系统相兼容。而且还可以切断污染物种入境的渠道, 避免外来物种进入中国大陆造成灾害。

新中国成立初期, 由于我国受到了西方列强的封锁, 工业社会大多沿用早年沉积下来的旧设备, 这也延缓了造纸工艺本土化的研究。等到我们国家基础工业初具规模时, 又碰上了“文化大革命”, 再次拖累了造纸工艺的本土化, 并因此导致我们很多大型造纸企业不得不利用东北和西南产出的原木作造纸原料, 从而付出了惨重的生态代价, 我国的原生森林至少有三分一是被造纸机所吞噬掉的。

改革开放初期, 由于要抢时间抢进度, 成套照搬西方造纸机械再次被推向了高潮, 最终“耗尽”了我国原木储备。以至于从上世纪90年代起, 不得不从国外进口原木供作造纸原料, 随着原木进口的与日剧增, 我国不仅要支付巨额外汇, 而且还因此蒙受世界各国的斥责, 扬言中国的高速发展正在摧毁世界热带雨林, 从而使得我国的造纸工业走上了进退维谷的困境。因此, 笔者必须提出这样的警告, 大规模的原木进口, 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或全球伦理问题, 更是一个生物污染防治的关键问题。因为这样进口外国原木, 必然会在有意或无意中, 从南美洲、非洲、澳洲带进对我国生态系统具有致命性威胁的污染物种。加上在作造纸原料的过程中生物检疫工作根本无法展开, 最终将使得这些大型造纸厂的原料库成为生物污染的策源地。

然而, 像贵州省麻山地区那样高度石漠化的山地, 在全国范围内有将近2万km2, 至于潜在石漠化的喀斯特山区, 则高达17万km2。在这样的地区实施大规模的大田耕作无利可图, 而且会威胁到生态安全。实施退耕还林后, 在短期内又无法恢复森林植被, 自然恢复期将长达70~100年, 但若借用当地苗族、布衣族的本土生态知识, 恢复期则可以缩短到7年之内。其中, 他们所用的“先锋”恢复树种, 就有不少是优质的造纸原料, 如构树、葛藤、棕榈等等。这里仅以构树为例, 证明造纸科研转型的紧迫性和可行性, 构皮树的生理特异性在于, 它可以在高度石漠化的岩缝中着生, 而且生长迅速, 长成后郁闭范围广, 有利于其它乔木的着生, 对整个生态系统的恢复起到奠基作用。构树林的恢复, 本身就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 可以确保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期缩短到7年以内。和其它木本造纸原料不同, 构树、马桑等桑科植物是以韧皮部作为造纸原料, 而不是木质部作造纸原料, 因而纤维长而坚韧, 木质素的含量低, 适合于制造高级纸张, 而且造纸过程中, 烧碱用量低, 排污量少, 有利于环境保护, 因而时至今日一直是我国手工抄纸的优质原料。

构树的另一个生物特性在于, 再生分蘖能力极强, 年年砍伐年年再生, 可以持续30年。在这一期间, 森林植被覆盖面积不会减少, 又无需动土重植, 因而, 产品的获取和生命生态系统的稳定维护, 可以妥善兼容。加上生长迅速, 纤维产量极高, 每667㎡产出率在成熟期可以高达200㎏左右, 其纤维产量经过折算后将超过一个立方米的原木积材。因而, 比用其它任何木本造纸原料都要高, 而且可以大大地节约运费, 对造纸企业来说, 也有利而无害。构树的又一个生物特性还在于, 除提供造纸原料外, 果和叶都是优质饲料, 可以支持当地各居民畜牧业的发展, 有利于扶贫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取皮后的枝条还以作燃料, 缓解能源供应的紧张。构树的种子还可以榨油, 是珍贵的制药原料, 总之, 构树的这些生物特性能够在生态建设的同时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如果将我国西南喀斯特山区, 用于种植与构树相类似的纤维作物, 并以此建构我们本土的造纸原料基地, 不仅与我国现行的生态建设政策和其它政策不相抵触, 更关键之处还在于, 能够彻底根除喀斯特山区的各种形式的生物污染。而且随着外来原木进口的逐步压缩, 也可以在这一方面彻底杜绝在未来蒙受生物污染的隐患, 因而在防治生物污染方面可以发挥全局性的成效。

上述各种情况, 虽说是笔者通过田野调查, 归纳出来的生物污染防治的对策思路之一, 但其间的科学原理和可行性原则, 则是我国的造纸专家、生态学家和人类学家从不同的角度都已经了解和熟知的事实。问题仅在于, 由于学科的分野和职责的分化, 不同学科的学者和技术人员坐不到一起, 作出协调一致的通盘决策。其中造纸专家忧虑, 造纸工艺已有设备的更新和科研, 要耗费较大的投资, 怕本系统付出的代价太大而搁置了科研的取向转型。这才使得这一可行而且必须调整的科研取向转型, 迟迟难于付诸实践, 并因此一直承担着外来污染物种入侵的风险。

由此看来, 围绕着我国喀斯特山区的生物污染防治, 有效的文化对策其实早已客观存在, 实施起来也不存在技术上的障碍, 只要科学研究的取向稍加转型, 众多的生态问题和社会经济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只需铺平造纸纤维集散的市场渠道, 对我国的现行造纸设备稍加改良, 那么全局性的生物污染防治就可以被纳入到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的主渠道来一并完成。要转变的关键仅在一念之差, 本论文的使命就是要挑明所差的这一念, 为文化对策防治生物污染铺平道路。观念转换的目的是, 将利用外来造纸原料的力量转到研究中国本土造纸原料的方向上来即可。这一有限的观念转变不仅可以轻而易举地消除生物污染, 而且还可以将生态建设、社会经济发展、各民族和谐、拉动内需等一系列复杂的社会问题妥善的解决。

总之, 我国是世界上生物物种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 本地的生物资源完全能够满足我国人民的正常生活和科研活动, 树立本民族的自尊、自爱和民族自豪感, 将科研取向转向利用我们的本地物种, 就能完全杜绝外来物种的盲目引进, 也可以将生物污染消除于未然。

参考文献

[1]李振宇, 解焱.中国外来入侵种[M].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2.3.

[2]杨庭硕.地方性知识的扭曲、缺失和复原——以中国西南地区的三个少数民族为例[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2期.

[3]华苾.2000年我国纸浆进口分析[J].中华纸业.2001年04期.

漫议结构调整的政策取向 篇2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创造宽松的体制环境。重点是要增强政府管理经济的统一性、规范性和透明度。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和中国加入WTO的承诺,各级政府必须尽快清理和废除不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地方内部文件,大幅度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按照国家法律、市场经济规律和国际通行规则,尽快修订、补充和完善地方法规体系,今后政府应当主要依据统一、透明的法律法规管理经济,而不是靠内部文件,更不是靠长官意志。WTO规则并不是过分地排斥政府职能的作用,而是要求政府将干预的重点转移到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上来。

——构建以大型企业集团为中心的组织结构,促进我区产业升级。大企业集团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载体在结构调整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搞好企业集团不仅是加快企业重组,提高经济的有效办法,而且是促进支柱产业发展,实现产业高度化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增强国际竞争能力、加快与国际接轨、实现经营国际化的必由之路。构建大型企业集团的有效途径是资产重组。进行资产重组,首先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快现有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的股份制改造,这是构建大企业集团的前提。第二,通过资本重组,建立企业集团规范的内部关系是发挥集团整体优势的重要保证。第三,通过资本运作,壮大集团规模,实现低成本扩张。第四,政府、银行等有关部门应为资本重组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进一步放开搞活和扶持国有中小企业。政府在失去中小企业发展方向的核心工作,是建立服务体系,制定支持政策。科技型中小企业是国家扶持的重点。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扶持,除了让其享受一般的中小企业扶持政策外,还有两条主要措施:一是建立风险投资机制;二是建立高新科技企业孵化器促进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形成分工协作关系,并维护中小企业的利益。目前,我区企业组织形式中“大而全”、“小而全”的问题仍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政府应在充分尊重市场选择的前提下,失去企业间特别是中小企业同大企业形成分工协作关系。中小企业同大企业通过契约的形式建立分工协作关系,一方面可以保证中小企业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市场环境,另一方面可以使中小企业从大企业那里获得技术、资金、管理、信息等方面的支持。在中小企业同大企业建立分工协作关系中,政府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维护中小企业的利益。

政策调整取向论文 篇3

第一部分:课前系统部分

一、设计思想

《职业生涯规划》是教育部关于德育课新一轮课程改革后新推出的一门德育课,我校在全部09级第一学期开设此课程,并按照要求使用新的国家规划教材,内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和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特点是要求记忆的知识点不多,内容的学习主要依靠学生自我的体验感受和探究式的学习。

本节课的教学环节全部按照新大纲的要求进行设计,通过学生表演活动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与学习兴趣,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小故事表演鼓励学生换位思考,在思考中体验职业价值观在职业选择的过程中的影响,并引发学生对自己价值取向的分析,深入浅出的实现教学目标。

二、教材分析

《职业价值取向及其调整》是本《职业生涯规划》第二章第二课《发展职业生涯要立足本人实际》的第四个框题,是教材中“个人实际”的第四个方面。职业价值取向是人们谋取一份职业的社会行为目的,决定人的就业方向和职业行为。对于刚进入职校的学生而言,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是以后择业、就业的前提条件。

三、学情分析

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对于刚从初中升入职高的学生而言,是一个陌生的课程。大部分学生在小学初中想过自己以后希望从事什么职业,但是具体的职业规划却从来未曾接触过。在教学中,也遇到过很多次学生认为自己还是一个十四五岁的学生,教材的内容对于他们而言太遥远的情况。因此在处理本书的教学内容的时候,必须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教学出发点,教学方法中多使用体验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让学生在教学环节中引发共鸣,否则很难实现我们的教学目的。

相对于第二课中职业兴趣、职业性格和职业能力的学生,本框题的内容更抽象。很多学生一看到“职业价值取向”这样的词语,会觉得是一个难以理解的概念,产生厌学情绪。实际上,价值观等知识学生在小学、初中的教学中有所接触,只是没有进行系统化的学习。因此,教学可以从每个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入手,通过实际案例和贴近学生的情境引入,让学生体会到价值观与人生的密切关系,从而引发对职业价值取向的学习兴趣,主动分析自己的职业价值取向,并根据社会和个人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职业价值取向的含义及其对个人职业的影响

能力目标:了解职业价值取向的种类;联系实际,理解一个人职业价值取向是多种多样并且可以改变的。

情感目标:立足本人和社会实际情况,分析目前我们的职业价值取向中哪些价值取向可以为我们的职业发展起到帮助,哪些价值取向需要调整。

五、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难点在于理解“职业价值取向对个人发展的作用”。在这个知识点的处理主要通过社会名人的案例,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职业价值取向对个人职业选择和工作中的引导作用。

教学重点是“从实际出发调整自己的职业价值取向”,这不但是重点,也是教学的最终目标。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个重点,教师组织部分学生提前准备一个情景剧,设计几种职业选择中的矛盾冲突,让学生自己选择,并体会职业价值取向在解决矛盾冲突中的作用以及调整职业价值取向的方法。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情景教学法是本节课使用的最重要的教学方法,其次还有案例教学法。

七、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 部分学生准备一个情景剧的编排。

2.教师的教学准备:发动学生准备情景剧,设计情景剧中环节,制作多媒体课件

第二部分、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部分

多媒体展示图片:

1、公务员考试热

2、选秀热:

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去考公务员和参加选秀?让学生自己总结出人们在选择职业时的目的,并深入思考:一味的追求工作收入会带来怎样的问题?

二、新课讲授:

1、职业价值取向的含义:

职业价值取向是人们谋取一份职业的社会行为目的。

一个人可能具有多种不同职业价值取向,这些价值取向在每个人的心目中排列次序各有不同。

2、职业价值取向的作用: 多媒体展示小资料:

本.拉登其人

徐本禹支教——价值取向对于人的职业选择与人生目标的确定有着密切的关系。

• 职业价值取向决定人的职业方向和职业行为 • 职业价值取向影响人在职业活动中的态度,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的驱动力。在进行职业选择时,了解自己的职业价值取向,与自己职业选择一致,你就获得了一种即将快乐和成功的信号。

因此,了解自己的职业价值取向,树立科学的职业价值取向是我们职业生涯成功的前提条件。那么,职业价值取向有哪些种类,作为中职生的我们应该如何调整之间的关系呢?

3、职场AB剧——职业价值取向的种类: 学生情景剧表演1:

刘美是一所职业学校设计专业的高三就业班的学生。她学习刻苦,品学兼优,在校期间是学生社团活动的灵魂人物,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面临就业,父亲帮她在叔叔的公司找了一个财务的工作。父亲和叔叔都认为,虽然刘美没有学习这个专业,但是叔叔愿意教她,而且女孩子做财务既稳定又有一定的发展前途,公司月薪3000元,做好以后还有提高。同时,在学校的推荐下,一所广告公司也愿意接受刘美到公司做平面设计员的工作,月薪1800元。

• 刘美应该如何选择?说出自己的理由

A、到叔叔的公司工作

B、做广告公司的设计员

在第一小节的表演中,刘美的选择主要涉及以下两种职业价值取向:

•• 收入与财富:所从事职业能有效地增加自己的收入,重视收入的不断增自我实现:不考虑收入、地位,尽力挖掘自己的潜力,施展自己的本领,长。

并视此为有意义的生活。学生情景剧表演2:

刘美说服了父亲和叔叔,到了广告公司做与自己专业相同的平面设计。刘美谦虚好学,努力肯干的态度很快得到了老板和同事的认同,转为正式员工后,刘美月薪涨到了2800元。在一次为饮料公司设计的平面广告中,刘美发现公司通过的一项设计是抄袭国外一个著名设计师的设计。这时刘美很犹豫,跟公司说明真相,否则一旦刊登出来有可能引发官司;装作不知道听天由命,因为这个设计是自己在公司的好朋友陈丽的,说出去也许这个朋友就没有了。

• 刘美应该怎样?说出自己的理由

A、对老板说出真相

B、保护陈丽,装作不知道

在这个小节的表演中,刘美又遇到了一个新的难题,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影响我们的选择主要是以下两个价值观:

•• 家庭和人际关系:重视自己的职业对家庭的影响。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道德感:是人依据一定的道德需要和规范评价自己和他人在职业中的行为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如同情、集体主义、诚信。学生情景剧表演3 刘美左思右想以后,主动找了陈丽,在一番劝说下陈丽自己同公司说明了设计的真实出处。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公司换下了陈丽的设计。刘美也保护了自己和陈丽的友情。

转眼工作了三年,刘美已经有了丰富的经验和客户源。一家猎头公司找到刘美,告诉她有一家著名的广告公司请她做平面设计部主管,月薪8000外加提成。刘美的朋友陈丽也找到她和她提议他们两个人自己利用现有的资源开一家广告公司,自己做老板。

• 刘美应该如何选择?说出自己的理由

A、跳槽去月薪8000的公司

B、自己创业做老板

现在社会就业压力的日益增大让更多的青年想到创业。但是创业的风险也让很多人望而却步。刘美的这次选择,也体现了两种职业价值观:

•• 安全感:希望不管自己能力怎样,在工作中要有一个安稳的局面,不会因挑战感:能有机会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困难,能突破传统方式,用创为奖金、加资、调动工作或领导训斥等而经常提心吊胆、心烦意乱。

新的方法处理事务。

学生情景剧表演完结篇:

刘美征求了叔叔的意见以后,决定还是自己创业。于是便和陈丽注册了一家美丽平面设计室,两个人又拉业务又做设计,虽然辛苦但是快乐,公司慢慢走上正轨。二年以后,刘美已经从一个刚踏入社会的毕业生转变成一个成功的创业者。

人生面临很多选择,作为人生重要部分的职业生涯也是如此。刘美的成功在于有明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并且为之奋斗。根据刘美的成长故事,思考: 1)故事中出现的几种职业价值取向你更看重那种?除此之外你还有别的价值取向吗?

2)现阶段的社会条件下,我们中职生就业应该具有怎样的价值取向?

4、职业价值取向调整

某些从个人意愿出发的职业价值取向不容易满足,原因可以归纳为两方面:第一,脱离本人实际;第二,脱离环境实际。因此适当的调整职业价值取向,是我们成功就业,愉快工作的前提。我们在分析自己的职业价值取向之后,应注重: ••••

脚踏实地,切忌这山望着那山高 看重发展,切忌急功近利。立足实际,切忌好高骛远。

端正职业动机,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

四、小结

我们中职生要明确自己的职业价值取向,确定自己在职业中最看重的什么,这样既能减少求职中的困难。

第三部分 教学效果预测

学生情景剧表演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课堂学习乐趣,同时学生也能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特长。教师在表演准备阶段与表演时应注意控制表演时间与内容,让表演为教学服务的手段而不是让表演成为重点。

各个教学环节中,学生跟随教师层层深入的提问逐步把课本的知识逐步内化,变成自己的切身体验,主动分析自身价值取向。

企业自主创新的财政扶持政策取向 篇4

一、国内企业自主创新的状况

与创新型国家相比,国内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虽然近年来得到了明显加强,但总体水平还很薄弱,依然面,临着许多因素的困扰:一是资金缺乏,研发投入不足;二是激励制约机制不完善、高素质技术人才缺乏、技术市场不健全;三是缺乏创新的社会氛围和意识;四是企业科技自主创新相关的政策环境不完善;五是近半数企业遭遇知识产权纠纷;六是产学研缺乏沟通;七是自主创新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能力有限等等。如何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已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关键在企业,但政府的作用不可少,需要政府以及包括金融和科技等部门在内的社会服务体系强有力的支持,排除外部阻碍,妥善解决各种问题,营造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加大企业的创新压力,促使企业将改进技术和自主创新作为赢得市场竞争的手段。

二、发达国家扶持企业自主创新的财政政策

作为市场经济国家,企业自主创新活动主要依靠市场力量的推动,但即便是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工业化国家,政府也十分重视财政政策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扶持作用。例如在发达国家,在每一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政府都有一个明确的产业技术政策,并通过研发补助金、委托费和政策性融资等财政手段确保产业技术政策的贯彻落实。在财政支持的范围和手段上往往根据经济成长、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所处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在经济发展初期,财政一般主要通过补助金、开发委托费、政策性贷款和优惠税收政策等形式重点支持主导产业的技术开发。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政府财政政策的重点主要转向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通过资助各种基金会、研究院所和产学研联合体等进行产业技术开发,并通过知识产权的转让。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在技术进步的产业化和规模化环节上,一般通过政策性融资和税收优惠政策予以扶持和引导。如日本政策性投资银行根据政府有关政策意向,向民间企业提供低息贷款、担保、购买企业债券,对民间金融机构进行补充融资和奖励。在实施税收优惠政策的环节与方式方面,主要体现为事前扶持与事后鼓励相结合,将对科技开发的重视与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财政扶持政策取向

(一)税收政策方面

1.完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自主创新。一是税收优惠应直接与间接并重,适当加重间接优惠的比例,运用加速折旧、投资抵免、亏损结转、费用扣除、特定准备金等多种方式,形成有效的优惠机制;二是实行鼓励人力资本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强对科技人员个人所得税的减免优惠,促进个人多接受教育、培训,增加个人人力资本投资,减免科技人员有关科学技术收入(技术援助费、版权费)的个人所得税,提高高科技人才个人所得税的免征额,对从事科研开发人员以技术入股而获得股权收益,3~5年内免征个人所得税等;三是针对具体的科研项目进行优惠,建立科技投资项目立项登记,并进行跟踪监督,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适时调整,对最终成果不符合要求或将资金挪作他用的,可及时取消其享受优惠的资格,并追回所给予的优惠;四是统一内外资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大力扶持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

2.加快增值税转型改革,鼓励企业扩大投资和引进先进技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从2004年7月1日起,我国开始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8个行业进行增值税转型试点,目前应尽快在全国推行。在此之前,可先在高新技术产业实行消费型增值税。考虑到财政的承受能力,可先实现新增机器设备所含税款分年度按比例抵扣,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完成对包括厂房、建筑物等不动产在内的全部固定资产所含增值税款的抵扣。从而最终实现我国增值税由生产型到消费型的转变。

3.调整出口退税结构,完善进出口税收政策,鼓励能源资源节约型、环保型、先进技术设备及其零部件产品的进口,限制高耗能、高污染、高物耗以及资源性产品的出口。对自主创新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产品,提高出口退税率;对国内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装备所需的重要原材料、关键零部件,要实行进口税收优惠政策。

4.制定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相关税法,对国家和地方税收优惠权限、范围和产业支持重点作明确规定,以提高税收优惠法律的权威性,改变当前各地自行出台税收优惠政策的混乱局面。

(二)财政支出方面

1.确保科技投入稳定增长,逐步提高科技投入占GDP的比例,为实施国家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提供强有力的经费保障。鉴于长期以来政府研究与开发投入的严重不足,可以考虑规定一些硬性的指标,要求政府研究与开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及财政收入的比重必须达到规定的目标值。要积极优化财政投入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应重点支持那些私人不愿提供或不能提供的科研领域,诸如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技术平台的建设、支持产学研联合开发体等。创建由财政投入为主的风险投资基金,加强对风险投资发展的引导,吸引各类民间参与投资。建立专门的财政担保基金或资助基金,鼓励、支持、引导企业自主创新,降低企业创新风险,提高企业创新收益,有效地引导金融资本、民间资本投资于科技创新项目和企业。对具有良好前景的高风险科技创新项目或高新技术企业,提供政府信用担保,通过财政贴息吸引金融资本投入科技研发,为研究项目进行科技研发创造必要的条件。

2.调整现行财政补贴政策的方向,根据WTO的相关规定,财政资金扶持应从对企业的直接的、个别式的补贴转向非专向性的补贴,将政府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定位于产业研究和竞争开发活动等R&D领域。

3.财政贴息向高新科技产业适度倾斜。加大对该产业的政策扶持。在传统产业部门,通过财政贴息手段的运用,使企业在技术改造缺乏资金的情况下,能够以国家信用作支撑,获取金融机构的贷款,充分调动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的积极性。

4.充分利用政府采购政策扶持企业自主创新。目前我国政府采购主要以节省资金为目的。这是必要的,但对促进自主创新的作用不明显。应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的相关法律、法规,把优先采购本国创新技术和产品,鼓励和保护自主创新作为政府采购的主要目标。政府可以制定政策,规定涉及高新技术类产品的采购安排,适当向自主创新的产品倾斜,从而鼓励、刺激其发展。

政策调整取向论文 篇5

■ 中国货币政策动态微调的含义

中国货币政策动态性微调的含义,依据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9年第二季度)》的解释,是在继续坚持“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不变的前提下进行微调,从“合理”向“适度”过渡。因此,当前中国货币政策微调的动因,恐怕需要从“合理”和“适度”上来理解“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微弱变化。由此可见,微调后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其核心是真正意义上的“适度”,不同于前期的扩张性“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因此,当下中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动态性微调,既不能理解为中国现行货币政策导向将要发生根本性变化,也不能简单地视为中国现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延续将一成不变。

自去年中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执行以来,政策的力度不断加大,效果也日渐明显,货币政策“惯性”的后续效果将进一步显现出来。但另一方面,“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执行力度的不断加大,“适度宽松”货币政策逐步演变成“扩张”性“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真正意义上的“适度”成分明显减弱,导致今年前7个月货币投放量屡创新高。据中国人民银行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去年9月以来新增人民币贷款总额一次又一次被改写,到今年3月份创下历史天量,达到1.89万亿人民币,2009年前7个月接近8万亿人民币。显然,在前期“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驱动下,已然导致中国信贷增长规模不断扩张,货币流动性持续宽裕在中国股市和楼市表现得尤其突出,甚至可以视为极度宽裕,股市和楼市“体验”更多的是扩张性“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并非“适度”。而在实体经济则完全不同。据近期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宏观经济数据表明,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和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均为负数,并同比创出新低,与此同时7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明显放缓。从这一组数据看,CPI和PPI的持续负增长以及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放缓,一方面表明目前中国整体经济复苏仍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特别是实体经济的状况不容乐观;另一方面,7月份CPI和PPI以及固定资产投资与中国股市和楼市的火爆形成巨大的反差。显然,前期“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面“倾向”了中国的股市和楼市,并未对实体经济带来更多的“实惠”,资本市场的扩张与实体经济的收缩形成的鲜明对比,意味着资本市场泡沫正在不断聚集,而实体经济则不尽人意。因此,中国在资本市场流动性宽裕和实体经济状况不佳的情况下,“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是否延续下去,还是改弦更张,需要进行认真的论证和谨慎的选择,货币政策的取向就成为中国货币当局适时考虑的问题。

■ 中国货币政策微调的背景

依据当前的国际、国内经济与金融形势,在中国“积极的财政政策”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适度宽松”依然是支撑“积极的财政政策”不可或缺的配套货币政策,需要延续“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经济与金融形势基本面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然而,在美元贬值,大宗商品价格大幅反弹,通胀预期抬头,以及大量信贷资金不断涌入股市和楼市的背景下,不得不引起中国货币当局的高度重视和警惕。

从当前的国际、国内经济与金融形势看,在当前全球经济衰退和金融危机尚未见底的情况下,随着“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的出台,如果美国等有关国家不适度掌握货币的投放量,极有可能会“培育”出新的资产“泡沫”,并引发新的类似于通胀、货币和信贷危机。特别是美元和欧元作为国际支付的主要货币,并且各国的外汇储备都以其为主。在美欧“定量宽松”货币政策下,一旦新一轮危机降临又对本国货币缺乏信心时,其他国家必然要使用外汇储备来注资救市,这可能导致外汇“泡沫”被进一步放大。外汇“泡沫”放大的同时,金融危机在全球的影响也会增大,世界经济将有可能被金融危机、经济衰退和主要货币波动的恶性循环所困扰,各种危机爆发的频率也会进一步提高。而西方“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将对我国产生更大的影响,其中更多地体现在国际储备资产价值、国际结算和能源等大宗资源类商品上涨层面上的风险。外汇储备的基本功能主要是各国用于国际收支结算和防范金融风险。如果外汇储备风险加大,外汇储备自身安全得不到保证,在国际收支结算中的损失难以估量,同时本国金融安全性也相应降低。

■ 需要适时调整政策力度

由于世界上主要货币已经进入“定量宽松”货币政策时期,受西方“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带来的输入性货币扩张和通胀的影响,无疑中国现行的货币政策面临着两难的选择。一方面是经济尚未全面复苏,全球性金融危机仍未见底,尚存诸多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是潜在的通胀已有所抬头。由此,“適度宽松”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的落实既要有一定阶段的连续性,也不可对已经出现的通胀苗头视而不见、听之任之。因此。优先考虑可支撑经济持续复苏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自然是最根本的选择。当然,在经济衰退和金融危机尚未结束的情况下,增加货币的投放量和放宽信贷是刺激经济复苏的必要措施,这是“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前期“合理”的一面。但未来全球经济复苏过程将极有可能与全球性通胀风险同时出现,政策导向需要与形势的发展相适应,而不是“滞后”,并加强市场追踪监测,把握调控的力度,这是“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现阶段“适度”的一面。为此,近期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进行动态微调的表态,防范潜在通胀风险的意图十分明确。在继续坚持“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不变的前提下进行微调,力图把握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力度和节奏,从“合理”过度到“适度”。这意味着,中国现行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已经在中国国内货币市场发挥作用,在目前中国国内市场货币供应量相对充足的情况下,需要加强对输入性货币扩张和通胀以及自身潜在货币扩张和通胀风险的防范。

因此,在现阶段需要适时调整“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货币政策开始逐渐向理性回归。虽然,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与金融政策的导向已经出现“拐点”,但政策导向开始向防范通胀预期风险倾斜,中国适时微调“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力度,是从防范国际“输入型”通胀风险和国内流动性不断扩展等因素综合考虑的结果。其出发点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放缓国内市场上货币投放量的增速,逐渐回归货币投放的常态,防止经济复苏过程中再度陷入流动性过剩的陷阱;二是对西方“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带来的输入性货币扩张和通胀风险的防范。

上一篇:山东茌平论文下一篇:规范财务报表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