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静脉输液护理十篇

2024-05-04

儿童的静脉输液护理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吉林省吉林市儿童医院儿科门诊输液室2010年10月至2011年3月份患者, 1~6岁的呼吸系统患者1200例。其中男患儿654例, 女患儿546例。依据小儿血管特点, 均采用5.5号头皮针静脉输液。

1.2 护理

1.2.1 营造良好的静脉输液环境:

根据儿科患者的特点, 把静脉输液室布置的温馨、清洁, 对小儿患者既是治疗的地方, 又是休息的地方, 室内备好物品及抢救药品。

1.2.2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无菌操作原则, 遵守各项操作规程。

给儿科患者进行输液室要仔细做好三查七对,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保证输液安全, 避免医疗护理事故发生。输液前应仔细询问患儿家长有无过敏史 (做药品过敏试验时, 仔细观察皮试结果, 皮试阴性才可应用) , 熟悉输液药品的性质及用药的目的。静脉滴注过程中开始应控制速度易慢, 在无不良反应后才可调快速度, 避免发生各种输液并发症, 输液过程中应加强巡视, 及时发现问题, 全面了解患者的输液情况。

1.2.3 儿科护士应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 并且还要有过硬的护理技术, 要能做到一针见血, 避免多次穿刺。

在工作中积极提高护理技术, 增强责任心, 对待患儿及家属服务态度要好, 尊重患儿及家属, 有良好护患沟通能力和较强的心理素质, 能在工作中总结技术要领。在患儿输液过程中, 依据不同患儿病种特点, 做到合理使用每条血管, 避免静脉炎发生, 操作中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尽量做到一针见血, 对于一次不能穿刺成功的患儿应多安慰, 积极做好患儿家长的工作, 取得家长的谅解和信任, 调整好患儿输液的体位和速度。在输液进行过程中, 巡查护士必须仔细观察每个患儿的病情变化, 要做到仔细巡视和观察。如在巡查过程中发现患儿有出现呼吸困难及全身瘙痒、荨麻疹等症状, 提示该患儿输液过程中可能发生过敏反应。应该立即停止输液, 保留静脉通路, 同时通知值班医师, 依据患儿症状轻重给予抗过敏对症支持治疗。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因患儿年龄小, 无法准确用语言表述清楚, 故在静脉输液过程中, 可嘱家长一同注意观察, 在发现患儿出现了畏寒、寒颤、发热、面色苍白及呼吸困难等症状, 能考虑到输液反应发生的可能, 需即刻停止静脉输液保留静脉通路, 并及时告知值班医师, 遵医嘱进行抗过敏对症治疗。

1.2.4 心理护理

患儿注意力较易转移, 喜欢被鼓励和表扬, 在输液前可鼓励和逗引患儿, 消除患儿恐惧心理。护理人员要语言温柔、耐心和蔼、待人亲切, 使患儿有安全感, 多与患儿沟通交流, 建立良好关系, 使患儿和家属信任医院及医护工作人员。当患儿发生哭闹时, 尽量用肢体轻轻接触, 并亲切温柔的安慰患儿。对患儿要一视同仁、对于患儿的要求尽量满足, 消除患儿在输液中的恐惧心理。

2 结果

保证护理安全, 提高护理质量, 在医院各个科室进行多次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问卷调查中, 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达96.6%以上。

3 讨论

儿童静脉输液是儿科护理中的一项最基本、最重要的基本功。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儿科护士, 要求在平时的护理工作中, 要有饱满的热情、强烈责任心、忘我工作态度, 还必须有丰富的经验、精湛的技术、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护患沟通能力, 能在工作中总结工作方法。在实施输液操作过程中依据不同的患儿采取有效合理的方法, 要做到合理使用每只血管, 避免液体外漏, 尽量避免反复穿刺给患儿造成的身体及心理痛苦, 消除患儿恐惧心理。同时特别要注意小儿的心理护理, 在护理工作中不断增强护士自身的修养。儿童患者在静脉输液过程中, 护士应必须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掌握静脉穿刺技术, 能善于发现问题, 积极解决问题, 不断探索思考, 找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避免因穿刺给患儿带来的身体及心理痛苦[1,2,3,4,5]。患儿输液护理是较细致、多方面的、严谨的工作, 需要在今后的护理工作中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潘丽敏.浅谈门诊护士与患者的沟通技巧[J].吉林医学, 2006, 27 (12) :1583-1584.

[2]史慧秋.门诊静脉输液患者的需求调查及护理对策[J].吉林医学, 2008, 29 (22) :2051-2052.

[3]黄瑞玉, 王璐.小儿头皮静脉输液的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儿科学杂志, 2004, 1 (1) :89.

[4]武玉梅.护理安全的分析与对策[J].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6 (6) :86-87.

儿童的静脉输液护理 篇2

1常见的发生原因

1.1药物原因:发生血管外渗性损伤与药物酸碱度、渗透压、药物浓度、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有关。50%葡萄糖、脂肪乳剂、葡萄糖酸钙、氯化钾、高渗溶液等具有渗透性的化学药物和阳离子溶液, 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阿拉明等血管收缩剂, 阿霉素、表阿霉素、长春碱类、诺维苯、氮芥、丝裂霉素、柔红霉素等某些抗癌制剂, 是引发静脉输液外渗性损伤的常用药物。如静脉推注4~8次20%甘露醇后, 血管壁可增厚, 破坏内皮细胞, 血管内淤血, 周围组织炎症及水肿, 而生理盐水组却无此改变[1]。推注速度过快, 药物浓度过高, 也可致血管外渗性损伤。

1.2血管因素:①头正中静脉血管粗、直、不滑动、易穿刺、易固定, 但此血管通透性强, 易渗出。输入少量液体可用此静脉, 大量液体或高渗葡萄糖、甘露醇、钙剂等刺激性药物, 不选用此静脉。因为渗出厚容易引起皮下坏死。②长期静脉输液, 多选用四肢血管, 这些部位穿刺针固定较头部困难, 通常采用小夹板固定, 遇有不合作小儿, 由于捆扎过紧或过松造成循环受阻或输液针头脱出血管外。③反复在一条血管上穿刺, 易损伤血管, 使血管纤维化, 形成瘢痕, 循环受阻, 静脉内压增高, 引起液体渗到血管外。④一些患儿的末梢循环较差, 年龄较大者心理紧张, 易造成血管痉挛。

1.3患儿因素:新生儿因全身都分布胎脂, 需做静脉输液者有的是皮肤苍白, 有的是皮肤青紫, 仅能做穿刺的地方只有头皮, 可见的血管很少, 穿刺难度大, 固定后易脱落, 加之哺乳或喂食影响, 在进行静脉输液时易外渗。由于小儿患者血管短、不直, 易哭闹, 不配合, 血管细小不够显露, 家长紧张, 无形中增加了护士压力, 给静脉穿刺增加了难度使静脉穿刺失效而致外渗;在输液过程中, 幼儿好动, 难以固定输液部位, 而导致外渗发生;一旦发生外渗难于表达疼痛的感受, 所以婴幼儿发生外渗现象多于成年人, 严重外渗现象也多于成人。如不能及时有效处理, 而引起较严重的并发症。

1.4护士因素:工作人员责任心较差, 护理操作技术不过硬, 巡视观察不及时不细心, 不甚明了药物的药理作用等, 是造成血管外渗性损伤的潜在的重要因素。静脉穿刺技术差, 见回血后没有沿血管方向再进针, 穿刺成功后固定不牢固, 患儿轻微活动针头就脱出血管。

2预防性护理

2.1提高工作责任感和业务水平:输液过程中, 护士要及时巡视尤其对烦躁不安或意识不清患者, 注意观察穿刺部位, 液体滴速, 茂菲氏滴管的液面等, 多与患儿家长沟通, 发现异常或病情变化及时处理。护士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 认真学习静脉输液技术, 熟练掌握药物的理化特性及不良反应, 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2.2选择合适的输液部位:静脉穿刺时, 选择血管应遵循由远端到近端, 静脉明显, 便于穿刺, 易于固定, 患儿痛苦少的基本原则。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 避开硬化性静脉、细小静脉、深部静脉, 穿刺时应避开关节, 避开原来的穿刺针眼。已发生外渗者, 不在此处远端再做穿刺。

2.3熟练掌握穿刺技术:要合理选择静脉输液针头, 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尽可能做到一针见血, 避免在同一条静脉多次穿刺或重复使用时间过长, 必要时更换输液部位。消毒范围直径5~7 cm, 尽量避开原来穿刺针眼, 防止消毒液渗入针眼引起疼痛, 也防止输入液体从原针眼外渗。穿刺成功后, 用3M透明通气胶布固定。该胶布粘贴牢因且透明, 易于观察穿刺局部的情况[2]。输液过程中, 要采用保护性约束, 向家长宣教正确的照顾方法。输液完毕, 拧紧调节器, 除取胶布, 快速拔针, 在针尖离开皮肤的瞬间, 迅速用干棉签沿血管方向按压穿刺点或稍上方5~10 min, 切忌揉搓。尽量为患儿做留置针穿刺, 减少渗漏的机会, 在关节处穿刺时给予小夹板固定。根据患儿的病情及所用药物对血管的刺激性调节药物输入速度。

2.4特殊药物输注的护理:注意输入药物的浓度、顺序及速度, 持续输入多巴胺、间羟胺时, 应用留置针建立2条静脉通道, 每隔2~3 h交替使用, 以免造成局部组织坏死。用甘露醇时, 可局部热敷或提高药物的温度, 使血管的通畅性增高。使用刺激性大的药物时, 必须确保针头在血管内才能滴入药物。

2.5及早发现, 正确判断:要及时发现患儿液体速度是否发生异常改变, 观察局部是否出现红、肿、热、痛异常表现。一旦发现液体外渗立即关闭输液开关, 拔针, 更换针头, 另选穿刺部位进行穿刺。对外渗处的皮肤进行消毒, 按压至不出血时, 用生理盐水加盐酸山莨菪碱湿敷, 也可用50%的硫酸镁或75%酒精湿敷[3], 或外渗处贴土豆薄片, 肿胀很快就会消失, 防止组织坏死。但高渗液外渗不能用硫酸镁和酒精, 因其本身就是高渗液体, 用于高渗液渗漏者可加重组织脱水。如果高渗液外渗已超过24 h, 则不可热敷, 因为此时局部皮肤由白转为暗红, 产生局部充血, 这样做使温度升高, 代谢加快, 耗氧增加, 会加速组织坏死。发生药物外渗后, 必须连续观察和评估局部症状和体征, 如保守疗法失败, 溃烂形成, 需请外科会诊, 彻底清创或进行联合植皮整形手术, 保护肢体功能。

在小儿静脉输液过程中, 引起血管外渗性损伤的原因多种多样, 液体外渗难以杜绝。穿刺血管选择、输液速度调整、输液过程中巡视及健康教育等是预防输液外渗的关键, 这可以保证输液质量, 保证患儿医疗安全。只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 把握预防性护理的各个环节, 可使血管外渗性损伤降低至最低程度, 不断提高护理质量, 减轻患儿病痛, 使之早日康复。

关键词:儿童,静脉输液,血管外渗性损伤,原因,预防性护理

参考文献

[1]任旭东, 曲在屏, 杨栗, 等.甘露醇静脉注射对兔外周组织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 1998, 33 (2) :68.

[2]凌云, 陈朔晖, 诸纪华.儿科门诊输液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7, 42 (4) :329-330.

浅谈儿童的静脉输液护理 篇3

【关键词】静脉输液;安全护理;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396-01

儿童静脉输液是儿科门诊常见的一种治疗方法,是一项基本的护理技术操作[1]。然而儿童患者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他们的血管细,而且患儿又有哭闹、易动、不配合,家长心情急躁及个别护士自身因素等影响了护患之间的有效沟通[2]。为了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 我科室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及对策,给予患者安全护理。为进一步探讨儿童静脉输液的护理,特选取2012年5月~2014年5月入住我院60例静脉输液患儿,对其分析后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2年5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60例静脉输液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患儿31例,女患儿29例,年龄1个月~12岁,平均年龄6岁。患儿均无心,肝,肾等其他疾病,无神经精神方面异常,所有患儿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研究。实验组30人,男患儿16例,女患儿14例,年龄1个月~12岁,平均年龄(6.19±1.88)岁。对照组30人,男患儿15例,女患儿15例,年龄1个月~12岁,平均年龄(6.29±1.96)岁。确保两组患儿的一般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没有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技术进行静脉输液。实验组患者应用安全护理技术,具体内容如下所示。①在输液室的环境布置上可多样化,选择一些符合孩子审美眼光的图片,比如:米老鼠、维尼熊、海绵宝宝等,让孩子爱不释手,同时光线必须充足,消毒设施完善,給孩子创造出温馨、舒适、健康、卫生的环境。②正确选择穿刺部位:对较小幼儿(1周岁以下),首选定位于头皮静脉,如额正中静脉、颞浅静脉、耳后静脉;对较大患儿一般选择手背、足背、肘窝和踝静脉等。③充分认识到儿童的特殊心理反应:对待婴幼儿,应给予哄逗、抚摸和加倍关爱;对已懂事的患儿进行诱哄表扬,调动儿童的积极性、主动性以达到群体相互影响效应。注意语言技巧和语气的平缓,多用些鼓励和表扬词语,尽量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④加强医患沟通:护理人员应树立以人为本,患者至上的服务理念,与患者的家属进行沟通解释,并注意语言艺术,要善于倾听,化解矛盾和分歧;重视患者需求,多进行换位思考,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⑤加强技术操作训练,提高穿刺成功率。练就稳、准、快、好的过硬穿刺技术。科室安排专门业务学习时间,针对小儿生理、心理、静脉的解剖位置和分布走行特点,头皮静脉与手足背静脉穿刺的差异点,对不同部位,不同病情的小儿静脉特点,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培训。⑥坚持三查七对,注意培养护士的道德观念,使其意识到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危及医院的形象,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告诫护士必须细致、认真、一丝不苟地完成每一项护理工作。改进工作流程,为病人提供安全、高效的护理服务,促使护士以更加严谨的态度投入工作。同时加强各环节衔接,以有效地杜绝护理缺陷的发生,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护理质量。⑦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注意自我调节和减压,进一步培养护理人员的顽强意志。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儿静脉输液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有发热反应、循环负荷过重、空气栓塞和静脉炎。比较两组患儿依从性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时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用 X±s表示计量资料,用 检验计数资料,用t检验比较组间,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静脉输液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两组患儿经过不同护理后,实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3.33%)明显低于对照组(30.00%),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详细情况见表1。

3讨论

影响儿童静脉输液安全的原因主要包括输液环境、患儿静脉情况、小儿心理因素、护士静脉穿刺技术不精等。儿科的输液环境,一般一个患儿生病,多数有两三位家长陪护,而门诊输液大厅又是一个开放式的环境,尤其是上呼吸道感染和秋季腹泻的高发季节,常常人满为患,加上门窗紧闭,空气流动性差,导致室内的空气含菌量增大[3]。孩子又活泼好动,很难限制其在特定区域内,增加了交叉感染的危险性。此外,小儿血管比较细,充盈度差,肥胖皮下脂肪层较厚,血管隐蔽不易找到血管,儿童恐惧、哭闹、乱动、极度不配合、不易固定等,都给穿刺到来了一定程度的难度[4]。所以,护理人员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静脉穿刺成功的关键。一些年轻的护士一旦遇到肥胖,危重患儿或家长不合作时,会产生紧张、胆怯、担心的心态,影响穿刺成功,容易造成穿刺失败。本研究显示,对于儿童患者针对影响输液安全的因素进行进一步研究,并采取相应对策后的实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33%,明显低于常规对照组 (30.00%),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

针对儿童输液护理难的特点,我们提出一系列解决问题的办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儿科护士在平时的护理工作中,努力学习业务知识,指导家长共同参与,具有高度的爱心和责任心,良好的心理素质,善于总结工作方法,在实施输液操作过程中,根据不同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有效的、合理的方法,既大大减少了护理工作量,又给患儿及家长提供快捷,安全,满意的护理服务[5]。本研究显示,实验组患者依从性良好发生率为100.0%,明显高于对照组(73.33%),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

综上所述,熟练掌握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及时解决儿童输液中的常见问题,能确保儿童输液护理质量,缓解紧张的护患关系,促进患儿恢复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 伍晓莹,张宵宵,陈小鸽.儿科患儿家长静脉输液安全需求调查[J].护理学报,2009,16(1):18.

[2] 红丽.小儿静脉输液的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7):112.125.

[3] 香能.小儿静脉输液护理[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2):132-133

[4] 李英兰.门诊4,7t,输液室护士与患儿家属的沟通技巧[J].中华中西医杂志,2007,8(15):157.

静脉输液的护理操作体会 篇4

摘 要:随着新的医学模式的改变,护理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护士不再单纯被动执行护理技术操作,而是应用科学的方法来实施“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对患者实行全方位细致的服务。静脉输液作为临床最常见重要治疗措施之一,在千百次的实践和革新尝试中也一直在不断进步。关键词:静脉输液;操作

护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百余年来,护理学通过实践研究并结合其他知识,不断发展和完善。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不断增加,对护理质量的需求更是越来越高,护理操作已不单只是一门操作,更可以说发展成为一门艺术。对于护理人员来说,临床上静脉输液最多见。通过静脉输液,不仅可以及时快速补充体液、电解质,维持内环境的稳定,还可以通过输送药液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因此,护理人员应当熟练掌握这门技术,并且越做越好。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静脉输液在临床中的优缺点,以及在临床操作中应该注意的事项。

一 静脉输液的优点

静脉输液是一种经静脉输入大量无菌溶液或药物的治疗方法。静脉输液是利用液体静压的物理原理,将液体输入体内。输液瓶是一个入口和大气相通,下连橡胶管的玻璃瓶。瓶内液体受大气压力的作用,使液体流入橡胶管形成水柱,当水柱压力大于静脉压时,瓶内的液体即顺畅地流入静脉。

其优点有:

1、易将药物达致疗效浓度,并可持续维持疗效所需的恒定浓度。

2、对肌肉、皮下组织有刺激的药物可经静脉给予。

3、可迅速地补充身体所丧失的液体或血液。

4、静脉营养品的输注。

二 静脉输液的缺点

1、处理不当易产生全身性或局部性的感染。

2、药物过量或滴注过快,易产生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3、持续性的过量输注,易造成循环负荷过重,或电解质失衡。

4、医源性疾病的增多。

三 静脉输液中的技巧

1.配液体安瓿类药剂切忌用物品去敲开安瓿

对于需锯的安瓿,锯痕应小于1/4周以减少玻璃碎屑;在抽液时抽吸安瓿针头置于安瓿中部,因为针头置于颈口时玻璃微粒污染最多,而置于底部容易发生钝针。

2.血管的选择血管选择的正确与否是能否“一针见血”的重要因素

通常护士都会选择柔软、粗直、弹性好的血管,可临床上常可遇到很多年老体弱及患有慢性病的患者,他们的手足静脉大多细小表浅而且皮下脂肪少、血管活动度大,稍不注意就可能使穿刺失败。所以在穿刺前,一定要仔细查看血管特点,看清血管走向,摸清深浅,而且在进针时宁浅勿深。对于那些血管极不好找的患者切忌用手拍打血管,那样容易使凝血功能不好患者的针眼再次出血,我们可以让患者手热敷或下垂几分钟,也可以借助血压计:按照常规测血压的方法绑上袖带,充气后很快可以发现血管被暴露出来;抢救患者输血时也可以利用这个原理,用血压计袖带给血管加压,让血液在短时间内输送到患者体内达到抢救的目的。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3.输液贴的使用

现在临床上大多数用的都是CA-2型的输液贴,在贴液贴时习惯先用一条胶布贴住针柄,再用一条贴于针眼上,这样一来,很容易污染针眼,所以笔者建议可以先撕开末端保护膜的一个小角贴于治疗盘上,然后把未贴于治疗盘上的两条胶布一起撕下来贴于针柄和针眼上,最后一条固定,这样不仅提高了输液速度也加强了无菌操作。4.进针技巧

进针时针头与皮肤角度大需将针头上挑,让患者疼痛,所以在穿刺时,护士用左手把患者手固定成背隆掌空的握杯状,然后持针以10°~20°从血管正中快速刺入,见回血后轻压针柄使角度小于15°后再进针少许,这样便减轻患者疼痛。5.调节滴速

一次性输液器的使用加大了操作的安全性,但久而久之便会发现一次性输液器的调节器容易失控导致滴速不好控制。笔者通常按患者的自身情况与药液的理化性质来调节滴速,可绝大多数患者在输液时都希望尽快输完,尤其在临近吃饭或急需大小便时,此时患者往往自行调快,为了避免意外的发生,在输液前我们有责任向患者及家属说明并解释药物速度加快的后果,无其是对于那些心肺功能不好或输入有特殊要求的患者,护士更应加强巡视勤观察,避免意外的发生。拔针的最佳时间为输液管中液面下降速度明显减慢或停止时,以便让患者输入尽可能多的药液。拔针也有它的技巧:通常我们都讲究“一轻、二快、三按压”,在拔针时,先分离胶布,只留下贴于针眼的那条胶布不分离,根据进针角度及针头走向进行拔针,先按与血管纵轴平行的方向慢慢向外拔针少许,然后抬高约10°~15°的角度快速把针拔出。将针头拔出后应快速按压,切忌边拔边按,这样不仅让患者感到疼痛,还容易把胶布上棉条纤维带入血管,也不可边按压边揉,这样容易使已经凝血的血管重新出血。针尖刺入血管针眼要比皮肤肉眼所见针眼高0.5~1.5cm,为了更好地止血,应鼓励患者用多指一起按压,做到真正的彻底按压。对于凝血机制好的,我们一般要求患者按压2~3min即可,对于凝血机制较差患者则需按压20min以上。

四 在临床操作中应该注意的事项

(1)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防止发生差错。

(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预防并发症。输液器及药液应绝对无菌,连续输液超过24小时应更换输液器。

(3)预防空气栓塞。输液时必须排尽管内空气,防止液体流空;及时更换输液瓶及添加药液,输完后及时拔针。

(4)注意观察输液情况。针头有无滑脱,局部有无肿胀,有无输液反应。

(5)注意药物配伍禁忌。抗生素类药物应现配现用;青霉素G钠(钾)盐与四环素、红霉素合用可出现沉淀、混浊、变色,效价降低,输液中需同时加入四环素、维生素C时应先溶解稀释四环素,再加入维生素C。

(6)注意保护血管对长期输液者可采取:①四肢静脉从远端小静脉开始,手足交替。②穿刺时掌握三个环节;选择静脉要准;穿刺要稳;针头固定要牢,提高穿刺成功率。③输液中加入对血管刺激性大的药物,如红霉素等,应待穿刺成功后再加药,宜充分稀释,输完药应再输入一定量的等渗溶液,以保护静脉。

需严格控制滴速的病人,用输液泵是安全输液的一个重大进展,可分为两大类型;①可携式或半携式。适用于家庭、小儿及化疗病人等,带泵注射器即属此类型。②固定式输液泵。目前多采用第三代计算机控制导管挤压定容量输液泵。有多功能监护及监测系统,体积较大,适用于医院,输液容量范围为1-499ml/小时,还有自动报警装置。

输液泵的使用适应症;静脉高营养,输入化疗药品、抗生素及对心血管有特殊作用的药物等,用于重症监护病人,尤其是小儿监护病人。若无上述设备时,则可在滴管内插入一无菌针头调节滴速。

参考文献:

[1]王霞,陈立.美国静脉输液护理专业化与我国静脉输液护理现状分析[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7):76.[2]任玉英.静脉输液治疗护理专业化现状[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4(8):750.

儿童的静脉输液护理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4 年6 月~2014 年10 月笔者所在科室留院观察患儿584 例, 男378 例, 女206 例, 年龄3 岁~6 岁。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 每组各292 例, 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及静脉条件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在静脉输液过程中进行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接受静脉输液过程中采取有效沟通方式对患儿及家属进行心理护理干预。穿刺操作均由具有3 年以上工作经验、儿童静脉穿刺技术熟练的护理人员完成。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疼痛程度、静脉一次穿刺成功情况及患儿静脉输液依从性情况。

1.2.1 心理护理干预方法:①认知干预, 针对患儿输液时易产生抵触情绪, 输液前护士主动热情地接待患儿和家长, 亲切地称呼患儿名字或小名, 轻轻地抚摸患儿的头、手或者脚, 消除患儿对陌生环境的恐惧感, 以减少患儿出现哭闹烦躁的情况。对于因害怕“打针”疼痛而哭闹的患儿, 需耐心地做患儿的思想工作, 告诉他或她“打针”并不像想象的那样可怕, 可以让一些前面输液的勇敢的小朋友做榜样, 形象地向其介绍静脉输液的过程, 介绍时注意语言沟通的技巧, 尽量使用轻松简洁的语言, 以消除患儿对静脉穿刺的紧张心理, 从而取得其配合治疗。②情感干预, 对患儿在输液过程中表现出的配合行为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给予社会化的强化物 (微笑, 拥抱、表扬等) , 增强其配合的积极行为, 减少不依从的消极行为。③行为干预, 护士做穿刺操作时可边穿刺边与患儿交谈, 以分散患儿的注意力。交谈时使用鼓励或奖励性的语言, 肯定患儿在接受治疗时表现出的勇敢与坚强, 使其心理上得到满足。从而更好地配合下一步的治疗。在整个输液过程中, 因患儿哭闹好动, 易出现液体外渗、针头脱出血管外等现象, 需耐心说服患儿保持安静, 可通过电视播放一些动画图象转移其注意力。

1.3 观察指标 ①疼痛客观评价:采用FLACC量表, 包括哭闹行为、肢体动作、可安慰性和面部表情, 每项计0~2 分, 分值越高表示疼痛越明显[2]。②依从性评定标准:依从性好, 即患儿基本无哭闹或有低声哭闹, 能配合, 其动作不影响静脉穿刺时的操作;依从性差, 即患儿哭闹不合作, 其动作影响静脉穿刺时操作, 需旁人协助[3]。③一次穿刺成功的标准:一针穿刺成功, 穿刺顺利, 中途无意外, 无重复穿刺。

1.4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1.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两组间比较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 χ2检验, 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穿刺过程中的疼痛程度干预组患儿静脉穿刺过程中的疼痛程度明显减轻,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两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患儿静脉输液依从性及一次穿刺成功情况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两组比较 (P<0.05)

3讨论

学龄前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 尚处于初步发育阶段。身体各方面素质还未达到一个完整的状态, 特别是身体感官方面的控制能力较差, 因而对穿刺疼痛较为敏感[4]。 静脉输液对他们来说本身就是一种负性刺激, 穿刺过程中带来的疼痛是学龄前患儿静脉输液产生恐惧心理的一个原因。学龄前绝大部分患儿在接受静脉输液治疗时会感到恐惧不安, 并形成条件反射式抵抗, 这也给患儿的治疗和护理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并不同程度地造成了患儿的心灵创伤[5]。而爱与被照顾的感觉可减轻疼痛的强度和缓解疼痛所致的抑郁。护理人员和蔼可亲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能减轻患儿的陌生、恐惧等负情绪, 帮助患儿调整心态。同时让患儿知道操作过程, 用患儿熟悉且痛苦很小的经历、感觉来形容操作过程, 增强患儿对操作的预见性, 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儿紧张、恐惧心理, 提升患儿主动配合的意识。对静脉输液患儿进行心理干预是十分有益的, 易于使患儿处于最佳状态接受治疗。另外, 进行护理干预措施时, 护士应理解家属心情, 多站在家属角度设想, 多关心家属心中的想法。患儿哭闹时, 患儿家长激动、心疼孩子的情绪可能会给护士的操作带来一定程度的干扰, 但作为一名护士, 面对这样的情况时, 更需要发挥博大的爱心和宽容心, 对患儿家长的过激语言及行为给予充分理解和宽容, 并耐心地解释和安慰家长, 用温柔的语气和平和的态度缓解家长的不安以及焦虑情绪。同时还应当注意与患儿接近的方法和技巧, 来到患儿身边不要急于做治疗, 以免加重患儿的心理负担, 要面带微笑地接近患儿, 用轻松诙谐的语言与患儿先进行简单的交谈沟通, 使患儿感受到一种友好、愉快的氛围。当然, 提高操作技术对增加患儿对护士的信赖感也是至关重要的, 操作时动作要轻稳娴熟, 。

本研究通过对学龄前患儿静脉输液实施心理干预, 有效减轻了患儿的疼痛程度, 减少了静脉的重复穿刺率, 使患儿更有效地主动配合。既有利于患儿的身心健康成长, 又改善了护、患、陪三者之间的关系。一方面, 减少了护患纠纷的发生;另一方面, 也增加了护士本身的自信心及成就感, 达到了护患双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蓝思琴.护理干预对婴幼儿首次静脉输液时陪护父母焦虑状况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 5 (1) :193-194.

[2]张爱萍.护理干预减轻静脉输液疼痛感的临床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 (1) :58-59.

[3]欧阳艳辉.小儿静脉输液中依从性差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J].医学信息 (中旬刊) , 2011, 24 (1) :169-170.

[4]付春.分散注意力在学龄前患儿肌内注射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31) :208-209.

小儿头皮静脉输液的护理体会 篇6

1 输液前的准备

护理人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更要有自信心。大多数患儿对医院的环境产生恐惧心理, 在输液前多与患儿交流, 耐心、细致地关心他们, 使患儿和家属保持良好的心情, 取得他们的配合。输液器内空气排尽, 尤其是过滤器内的小气泡, 以免引起家属不满。

2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基本方法

2.1 动静脉鉴别

小儿头皮静脉分支与头皮动脉交织在一起, 故必须善于鉴别。静脉外观呈蓝色, 啼哭时充血明显, 触摸无搏动, 固定、管壁薄、易被压瘪。动脉外观呈浅红色, 啼哭时充血不明显, 有搏动, 管壁厚不易压瘪, 易滑动。

2.2 静脉的选择

将患儿取仰卧位或侧卧位于操作床上, 头部在枕头上放稳, 家长协助固定膝关节、双上肢及头部, 操作者位于患儿头部。小儿头皮静脉极为丰富, 呈网状分布且互相沟通, 表浅易见, 固定, 不易滑动, 便于保暖, 不影响其他诊疗活动, 最适宜新生儿和婴幼儿输液。常用头皮静脉有颞浅静脉、额静脉、耳后静脉及其分支等, 先找额正中静脉, 再找颞浅静脉及其分支。耳后静脉不好固定一般不用。如果患儿较胖, 无明显血管可见, 根据静脉解剖位置, 用手指横向触摸时, 可有触及"沟痕"感, 触摸"沟痕"时可感觉静脉的走向和深浅。

2.3 针头和光线

针头选用5号大小的针头。光线选择明亮的自然光线是最理想的, 静脉呈得清晰, 成功率最佳。

2.4 穿刺技巧

选择好血管, 必要时剃去局部头发, 避免多处剃发影响美观。常规酒精棉签消毒穿刺点及其周围, 待干, 再次检查空气是否排尽, 且用少量液体湿润针头, 起润滑减少穿刺阻力的作用。操作者左手的拇指和食指分开固定血管穿刺点两端, 借助小鱼际肌固定头部, 右手持针, 穿刺时要求持针稳, 进针慢, 刺入皮肤后, 针头与血管平行, 缓慢刺入血管, 见回血再进少许, 但血管较细或血管较短见回血即可。有时穿刺后无回血, 但感觉针头已刺入血管, 挤压输液管末端, 局部无隆起, 液体滴入通畅, 患儿无痛苦表情, 证明穿刺成功。

2.5 固定方法

固定好坏也是输液成败的关键, 我科用的是江西安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医用输液贴, 每包有五贴, 每贴有三条透气胶布, 其中有一条中间有吸水芯片。头皮静脉穿刺成功后, 将左拇指放在针柄尾部塑料胶管下, 食指放在针柄上固定针头, 右手放开输液夹, 右手取输液贴吸水芯片固定针眼处, 一条固定针柄处, 针柄下垫一无菌干棉球, 使针头和血管保持水平, 再用一条交叉固定。最后用一条长的医用透气胶布在第一条和第二条中间上面围绕头颅固定超过一圈, 胶布绕头固定看起来虽不雅观, 很多家长还要求加固多一圈, 使用长胶布绕头固定后, 在天气热、小孩哭闹、出汗、发烧针头脱出肿胀明现减少, 这样既保证了输液的顺利进行, 又减少了患儿再次穿刺的痛苦。

2.6 输液中的观察和拔针

老年静脉输液舒适护理的探讨 篇7

关键词:老年,静脉输液,舒适护理

静脉输液是临床较为常用的、疗效较为显著的一种治疗方法。目的是通过静脉输注药物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由于这种操作会造成疼痛,而且存在体位的限制和空间的制约,常会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畏惧和不适。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到1.34亿,占全国人口的10.2%并且以每年5%的速度递增。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已逐步引起了社会的重视。我院自2006年10月对内科老年静脉输液患者实施舒适护理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0月随机抽取内科疗区老年静脉输液患者60例,男性40例,女性20例,年龄55~85岁,其中肺心症18例,脑出血5例,癌症2例,高血压15例,冠心病16例,脑血栓4例。

1.2 方法

1.2.1 输液前的舒适护理

(1) 舒适的输液环境为有效解决老年患者的心理恐慌,要将患者安置在一个舒适的环境。老年患者对环境的改变非常敏感,环境的突然改变,会使老年患者产生不安的心理。病室环境应明朗、温馨、安静,要保持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座位、沙发椅或者床单位的整洁会给患者一种轻松舒爽的感觉,要让老年患者感觉到家的舒适和温暖; (2) 与患者及家属及时的交流和沟通由于老年患者大多数患有慢性疾病而为此需要承受长期的疾病折磨,经历漫长的病程,所以往往产生极为复杂的心理活动,老年患者常易出现焦虑、内疚、自责的心理,甚至消极、悲观、自暴自弃,可出现绝望厌世的心理。常表现为不配合治疗,对医护人员不信任,遇到一些琐碎的事情就大发雷霆。对于这种心理变化,护理人员应给予谅解,要热情关心,耐心引导,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顽疾的信心。多与患者谈心,帮助他们正视现实,鼓励他们振作精神,消除顾虑及其他有害心理因素,用患同样疾患的患者战胜疾病的生动事例开导启发患者,增强患者心理承受能力。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因素,主动配合治疗。护理人员和患者家属的交流也同样重要,要向患者家属解释患者的病情和所要采取的治疗和护理计划,消除家属对医护人员的不信任,帮助患者和家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 良好的护士素质如果说舒适的输液环境是必要的前提,那么护士良好的素质就是输液的必要条件。一个护士所表现出的端庄的仪表、大方的举止、和蔼的态度、首先是给患者传递一种无声的信息。给患者以尊重、信任、安全和美好的感觉。即使在治疗患者人数较多时,通过护士忙而不乱的工作、紧张而有序的安排,简洁明快的谈吐,都会让患者在轻松愉快的环境和良好的心理状态下完成输液治疗[2]。

1.2.2 输液中的舒适护理 (1) 合适的体位

协助老年患者取合适的体位,如有需要协助其输液前排除大小便。例如对肺心症患者应取半坐卧位,帮助其将氧气管安置于妥当位置,有助于患者呼吸顺畅。安置妥当后询问患者:"请问,您这个姿势舒服吗?现在我可以为您做静脉输液了吗?"。做到关心、体贴、安慰、鼓励,消除其不良心理因素,满足患者对舒适的要求; (2) 熟练的操作技术老年人血管弹性较差,慢性病患者因多次穿刺增加了护理人员静脉穿刺的难度。护士精湛的技术和熟练的操作是增加患者信任度的重要因素。在操作时,必须沉稳、熟练,穿刺前认真执行"三查七对",穿刺时认真选择血管,穿刺要准确、轻柔、快速进行,尽量做到一次穿刺成功,可降低患者对疼痛的反应,从而减少因穿刺疼痛造成患者对输液的恐惧心理,给患者和家属以力量和信心。部分老年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血管硬化、弹性降低、脆性增加、皮肤松弛等情况,护士在穿刺中,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可以有效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减少患者痛苦:A静脉不充盈时,可使用热敷、按摩、上肢下垂等方法使之充盈;B止血带不能扎得过紧或过松,以免不能有效阻断静脉回流或完全阻断动脉。因而不能使静脉很好的充盈,穿刺时易失败,扎止血带位置应在穿刺点以上5-10cm为宜;C进针角度,较粗直的静脉宜30-40度角,细小的静脉以15-30度角为宜;D手背脂肪过薄且松弛的老年患者在穿刺中可采取握杯状手形,有利于进针;E脱水或周围静脉压较低的老年患者,穿刺时无回血或回血较慢者,可用注射器接头皮针抽5-10ml生理盐水,边进针边抽吸注射器,使之产生微负压,这样容易见回血; (3) 细心严密的观察在输液过程中,护士应细心严密观察患者病情,按时巡视,要注意观察液体输入是否通畅,针头是否脱出,液体流速是否合适,输液管有无扭曲受压,注意病人的输液部位有无液体外渗、疼痛等。调节好的滴速,嘱患者及家属不能随意调速,以免发生意外。输注抗生素类药物时应观察30min,确定无异常情况后,方可定时观察。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和有无输液反应。在巡视过程中,治疗护士用轻松的语调、亲切的语言、适中的音量询问患者:"请问,您有没有哪里不舒服?有什么需要可以随时叫我!"。让患者产生信任感。护士的巡视,观察,无疑会增强患者信心,避免因输液中出现的问题而产生紧张情绪,使患者和家属心理上得到满足感和安全感; (4) 病室环境保持病室的整洁安静,一方面可以使患者心情舒畅,思想放松;另一方面,可以让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读书、看报。因输液一般需要较长时间,护士最好能够准备一些报纸,杂志及有关卫生健康知识方面的读物,供患者阅读。既可以分散患者对注射部位的注意力,也可增长对疾病的治疗和预防知识,最大限度的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有需要的老年患者,护士可以为其阅读报刊杂志、播放舒缓的音乐、与患者聊天等,缓解其心理压力。达到了预防疾病,促进健康,促进护患关系的作用。

1.2.3 输液完毕时的舒适护理

(1) 拔针时的护理输液结束时拔针动作应轻柔,按压穿刺部位要准确。同时教患者正确的按压方法。即顺时针方向沿血管走行按压,时间为3-5min,防止血液外溢形成皮下淤血,造成患者的思想负担,给以后静脉穿刺增加难度。嘱家属拔针后2h后再给予热敷,保持血管弹性; (2) 不良反应观察拔针后确认患者按压正确,无出血情况后,为患者整理衣物,取舒适体位。询问患者:"您有没有什么不舒服的感觉?"。如患者无不适,观察5-10min方可离开。

3 结果

我院自开展舒适护理以来,不断提高优质服务水平,并以同情、关心、体贴的语言、安慰开导患者及家属。使老年患者能够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积极的配合并接受治疗。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抽取的60名患者及其家属满意程度达到98%以上。

4 讨论

4.1 舒适是人类的基本需求,是有效的护理模式

在内科疗区的老年输液患者中,舒适护理尤为重要。我们考虑到精神因素与疾病的影响,运用新的护理模式理念,应用舒适护理,对内科疗区老年静脉输液患者给予护理干预。

4.2 静脉输液前加强与老年患者的沟通和健康教育

注意调整患者的生理、心理状态,同时也加强与其家属的沟通,让患者和其家属都有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达到舒适护理的目的。

4.3 静脉输液是运用精湛的操作技术,努力做到无痛或减轻疼痛注射

做到一针成功,固定完好,做到最大程度的减轻患者痛苦。

通过对老年输液患者舒适的护理,明显提高了老年静脉输液患者的身心舒适程度,获得愉快的治疗心情,使患者能够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说明舒适护理模式在老年静脉输液患者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宏.舒适护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 2001, 16 (6) :409.

静脉输液反应的防治和护理 篇8

【关键词】输液反应;防治;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025-01

靜脉输液是利用大气压和液体静压原理将大量无菌液体、电解质、药物由静脉输人人体内的方法,也是临床上最常用的重要治疗措施之一。也是临床护士必须熟练掌握的一项基本护理操作,虽然操作比较便捷,但在输液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影响液体的顺利输入。存在一定的医疗安全隐患,一旦出现输液反应,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痛苦,严重者还可危机生命。护理工作者应该在患者静脉输液中正确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常规做好“三查、七对、一注意”。输液时多巡视,多观察。发现输液反应立即采取治疗和护理措施。降低输液静脉输液的发生率。

一输液反应的原因和因素

①护理人员因素;未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治疗时空气质量部合乎标准,配置液体时被空气污染,护理人员的手未达到标准,使用不合格的消毒剂,提前加药,频繁加药,反复穿刺瓶塞,使大量微粒进入液体中,使用不洁或变质过期的注射器,输液器等,造成极高的污染概率。在给予患者输液时速度过快、过多等。未遵医嘱擅自减少配制液体的量,从而导致药物浓度过高等。

②药物因素;药物是引起输液反应的一个重要原因,药物制剂,中成药的注射液纯度液体或药物被污染、变质,液体选用不当,药物配伍错误等。大分子物质,异性蛋白,血液制品,脂肪乳等容易引起输液反应。

③患者自身因素;输液药物不良反应与患者年龄,病理,身体的体的特异性,生理状态有关。老年人对输液反应耐受性差,药物排泄速度慢,血浆半衰期长,且老年人血浆蛋白低,血浆中有活性的游离药物增加,药效增强,易发生不良反应。

二常见的输液反应与护理

①发热反应在输液过程中,寒战反应一旦出现,应立即暂停或完全停止输液,并详细检查发生反应的原因。寒战发冷时保暖,立即注射非那根(25~50mg)或其他抗过敏药物,艾灸百会穴等。发生虚脱时可针刺人中,严重时可注射肾上腺素(0.5~1mg)。留观病人待退热至38℃以下,并无其他不适才可离开。

②血栓性静脉炎;安慰病人消除紧张情绪,为病人换注射部位使患肢休息,局部热敷,严重时局部用95%酒精或50%硫酸镁行热湿敷。

③急性肺水肿;发现种情况,应立即停止输液,取端坐位,两腿下垂,以减少静脉回流,减轻心脏负担,立即加压吸氧。湿化瓶给予20%~30%酒精,湿化吸氧,必要时静脉滴注氨茶碱,利尿药液以利尿排水。西地兰0.4mg加50%葡萄糖40ml缓慢静注等对症处理。

④过敏反应;立即更换药液和输液管,即用5%葡萄糖维持输液,以便抢救用药,立即注射非那根25mg,地塞米松5mg,严重者给予吸氧,肌注肾上腺素1mg,有过敏性休克者按抗休克处理。严密观察病人全身情况,直至症状完全消失才可离院。

⑤空气栓塞;立即停止输液,通知医生,积极配合抢救,安慰病人,以减轻恐惧感。立即为病人至左侧卧位和头低足高位,以减少空气进入肺动脉口。并给予氧气吸入,严密观察病人全身情况,必要时对症处理。

婴幼儿静脉输液的技巧及护理 篇9

门诊婴幼儿静脉输液的对象一般是3岁以内的患儿,它是一项难度大、穿刺技术要求高及需要细心、细致的工作,它不仅要求护士有娴熟的穿刺技术、良好的心理素质、丰富的临床经验,还要在整个输液过程中对患儿进行心理精神和疾病防治为一体的人文护理。我们通过多年来数千例婴幼儿的静脉输液实践,结合自己的学习与思考,浅谈以下几点体会。

1、提高自信,取得患儿家长的信任和配合

不可能每位家长对我们都有所了解,当我们来到患儿身边准备操作时,患儿家长往往以审视的目光看待我们,并且表现出对护士穿刺技术的疑惑和担心,这时我们就需要表现出充分的自信,用一些轻松的话语快慰他们,打消家长的疑虑,同时也可以消除我们自己的紧张情绪,为下一步穿刺成功打下基础。

2、重视心理护理,微笑面对患儿是穿刺成功的开始

婴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差,有不适或痛苦往往通过哭、不合作等方式来进行对抗。因此当患儿来就诊时,作为护士应该主动微笑亲切的根患儿打招呼,比如“宝宝真勇敢,是个乖孩子”,让患儿感到像在自己家里面对亲人一样精神放松、放弃抵触情绪,这样护士在操作时才能稳而不乱,让家长倍感信任。3、应用整体护理,提高静脉输液服务质量

在整个静脉输液操作过程中,要对患儿实施“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做到1接待患儿后,了解患儿所患疾病,明确其输液治疗的目的及原因。2核实所用药物与治疗目的是否相符。3注意观察患儿的神态,特别是初次接受输液的患儿应耐心解释,待其消除顾虑后再行穿刺,绝不能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4穿刺前仔细观察穿刺部位的静脉分布情况,选好血管,尤其是头皮静脉更要仔细观察,用手触摸,排出动脉血管,然后轻轻剔除头发,严格消毒后再穿刺。5争取家长配合,固定好患儿头部位置,注意保护血管,穿刺时做到稳、准、快。6穿刺后要注意穿刺部位的固定,对于哭闹、发热、出汗多的患儿,先用干棉棒擦干头皮,再用胶布妥善固定,对一次不能穿刺成功者要多安慰,做好患儿家长工作,穿刺成功后妥善安置好患儿的输液体位,调好滴速,满意后方可离开。7拔针时要告知患儿家长按压进针处5分后再松手、切勿揉。整个过程要体现以人为本,热情周到服务,使患儿及家长称心。如此,既杜绝了差错事故,也提高了静脉穿刺的服务质量。

4及时巡回观察,开展必要的预防保健教育

1 巡回观察 婴幼儿在输液过程中,护士应本着对患儿负责和医疗安全角度出发,仔细观察病情变化、药物过敏和输液反应,尤其是患儿的心理反应。我们在数千例患儿输液观察中发现常见的心理反应有:逃避、烦躁、哭闹、怕疼、哀求等。面对这些情况,在输液过程中要微笑面对患儿,用亲切、和蔼的语言多和患儿沟通,消除患儿焦虑、紧张等心理状态,以便顺利接受治疗和护理,早日康复。2 利用门诊输液期间,做好医疗保健和健康教育 婴幼儿相对成人来讲是弱势群体,需要家庭和社会共同培养和保护。护士要充分利用婴幼儿输液中的停留时间,讲解相关疾病知识,和家长共同商讨怎样以科学的方法合理喂养婴幼儿、如何做好疾病分预防工作,并对患儿家长适时的进行母乳喂养教育和健康教育。

浅谈骨折患者的心理护理

随着医院现代化进程的提高及护理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学科,这就给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在工作中做好心理护理,稳定患者的思想情绪,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骨折患者由于受到突发的剧烈伤害刺激,常出现忧郁、紧张、恐惧、焦虑不安等不同的心理变化,担心骨折后丧失康复能力、病情恶化、后遗症、失去劳动能力等。这些心理因素会影响疾病的治疗与康复,因此,做好骨折患者的心理护理便成了护理工作中一个重要环节。1心理护理

骨折患者住院后都希望早日康复,所以对医务人员产生 心理上的依赖,对医疗技术水平、医务人员的言行举止,以及诊疗检查护理,甚至医务人员的面部表情都很敏感。因此,及时了解患者的思想情绪变化,做好思想工作是心理护理的中心任务,作为护理人员在与患者接触中,应细心观察、态度诚恳、耐心疏导,根据不同年龄的患者提供适合个体需要的最佳护理。老年患者由于生理和社会因素,有产生情绪多变、孤僻、倔强和多愁善感的潜在因素,若照顾不周会使患者怀疑别人嫌弃自己而产生自卑感,护理人员应主动热情的与患者交流,做好心理安慰和生活指导,帮助患儿建立新的人际关系,而小儿会因环境忽然陌生而表现出复杂的心理活动,护士应具备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动作轻柔、性情吻合,不训斥患儿,掌握其心理变化、饮食特点及爱好等,体贴入微的关心护理患儿。使其安心配合治疗。2 手术前后的护理 由于手术损伤机体及患者的认识不同,患者会有各种心理反应,难免产生紧张心理。在进行心理护理时,应把术前备皮、禁食、灌肠、麻醉方法、手术过程、医生技术情况、术后疼痛、体温变化等逐一介绍清楚,使患者从心理上接受这些常规、常识、从而稳定情绪,手术后根据病情鼓励患者早期活动,并说明意义和方法。护理人员应根据不同情况给予疏导帮助,以调动患者与疾病斗争的积极性。3 创造良好的康复环境

良好的康复环境是指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在社会环境方面,除了让患者熟悉医护人员外,还应向他们介绍病友,促进病友间的交流,同时要做好家属和患者单位的工作,让他们配合护理;向患者提供功能锻炼的方法和技巧,对于他们每一点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达到消除患者顾虑和树立战胜疾病信心的目的。4、将心理护理融入护理工作的全过程

护士在每天进行的晨晚间护理,体温、呼吸、脉搏的测量,发药、注射、输液等基础护理操作时,与患者有密切的接触,护患双方进行着语言性和非语言性的情感交流,在进行护理过程中,护士对患者的一句问候、关心的询问都会使患者感到关怀和温暖。在与患者语言交流的过程中,护士要激发患者的积极情绪,药耐心的倾听患者的陈述,不可有厌烦表现,要使患者始终感觉亲切,得到安慰。在患者出院时,护士送上一张制作精美的服务咨询卡片,既方便了患者出院后的复诊,又增强了护患间的感情。

总之,护士应针对不同患者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反应,制定护理计划,实施心理护理。从患者具体情况出发采取具体的心理护理措施,在护理过程中,要尽力做到操作的规范化和心理护理的个性化,使患者保持心情舒畅,早日康复。

脑出血患者的护理体会

儿童的静脉输液护理 篇10

1 老年患者的静脉穿刺特点

1.1 老年人的血管特点

人在60岁以后步入老年期, 各器官功能逐渐衰退, 血管是连接身体各器官组织的运输通道, 老化更为明显。表现为血液黏稠度高, 血管弹性降低, 穿刺时回血缓慢;管壁增厚硬化, 脆性增加, 管腔狭窄, 容易刺破, 导致药液外渗;有的老人皮下脂肪少, 血管滑动不易固定。

1.2 穿刺的血管选择

根据老年患者血管的特点, 小静脉选择不应太细, 避开血管分叉及静脉窦处, 并且容易固定的位置。如果静脉都偏细, 应选择头皮针。老年人输液疗程都比较长, 血管选择应遵循从远端到近端的原则。穿刺前应做好充分准备, 如热敷穿刺部位、将手腕下垂、指压、或用手掌轻拍穿刺局部等方法, 让血管充分充盈在进针。

1.3 穿刺技巧

穿刺前做好充分准备后, 嘱病人握拳, 手背皮肤松弛的患者嘱其手腕下垂, 用左手拇指绷紧选择的血管下端皮肤, 避免血管滑动。在所选穿刺点血管上方处进针, 角度不宜过大, 30°左右, 进入血管内见回血再沿血管走行往前进少许, 使整个针尖都进入血管即可, 以防渗液或活动肢体时针尖穿透血管。对表浅、脆性大的血管要保持低角度平行进针, 入皮和血管要迅速, 以防血液迸出皮下影响视线, 见回血后进针要慢, 角度要小, 以防穿透血管。对未见回血, 但已感觉进入血管的, 不要盲目再往里进针, 只需轻捏一下连接针尾的细管, 看针尖处皮肤是否鼓起, 如若没有则表示针尖已在血管内。

2 输液中的护理

2.1 老年病人心理、精神变化比较大, 沟通比较困难, 这要求护士在输液的过程中耐心、细心、和蔼可亲, 多倾听他们的诉求, 并尽量满足。输液要求成功率高, 较少带给他们负面的心理影响。

2.2 输液中加强巡视, 多看多问。老年患者对疼痛反应迟钝, 或者行为失控, 导致肌肉不自主活动, 加之皮下脂肪少, 组织疏松, 针头移位有轻微渗液不易发现, 这就要求护士在输液中勤巡视病房, 及早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

2.3 老年患者自身往往伴有其他疾病, 输液反应较易发生, 如果发现病人有抖动、畏寒、心悸等不适, 应该立即停止输液, 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2.4 根据患者病情及身体状况调节输液速度。有高血压、心脏病、肾功能不全的老年患者应特别注意, 滴速控制在40滴/min, 以避免诱发心力衰竭;心、肾功能良好的患者滴速可控制在70滴/min左右。

在给老年患者输液时, 既要求护士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与输液技巧, 还要有无比的耐心与细致, 工作中勤巡视、勤询问、善倾听, 以保证老年患者静脉给药治疗的安全进行。

摘要:随着年龄的增加, 老年人群的患病率及发病频率也逐渐增加, 需要静脉给药的治疗途径也会增多;作为一名护士对各种老年人的血管特点要熟练掌握且深刻了解, 输液后的血管护理也同样重要。

关键词:老年人,静脉穿刺术,护理

参考文献

上一篇:整体理解下一篇:对公平与效率的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