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热情九篇

2024-09-12

点燃热情 篇1

但是在高兴的同时也有问题困扰着我。一年级刚刚接触写字的时候,大部分学生都能照着我的示范学习写字,作业本上的字迹虽然很稚嫩,但看得出很认真。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部分学生的惰性渐渐显露出来,具体表现是作业本上的字越往后越潦草,学生在课堂上写的字端端正正,可练习册上的字就明显变得马虎了。

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的确,要想让学生认认真真地写字,归根结底还是要想办法点燃学生书写的热情,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

一、提供书写榜样,激发兴趣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不少书法家都是从小开始练习写字,经过多年刻苦练习,最终成为有名的书法家。我们可以给学生讲讲书法家练字的故事。如王羲之家中“墨池”的故事、岳飞沙土练字的故事等,老师在讲完故事后要适当点拨,让学生从故事中明白刻苦出真知的道理,以名人为榜样,认真写字。

身边的写字高手也能成为榜样,将班上写字漂亮的孩子的作品布置在板报上展览,利用孩子的竞争意识激起学生的上进心,激发低年级的孩子对写字的兴趣。

二、细致指导,增强信心,克服畏难情绪

任教过低年级的老师都知道,学生只对自己有把握做好的事情感兴趣。要把汉字写得工整美观并不容易,科学细致的书写指导必不可少。

学写生字时,教师要在讲清要领的基础上多做示范。让学生亲眼看到怎样运笔、怎样行笔、怎样收笔;让学生理解“横平、竖直、撇有尖、捺有脚”的意思。要根据汉字的不同结构教给孩子书写上的技巧,如独体字找到最长的笔画或者是居中的笔画,以此作为书写的参照点;左右结构的字跟横有关的笔画写得短一些;上下结构的字跟竖有关的笔画写得短一些;半包围结构的字里面的部件要冒出来一些等。让学生看到一个字就能对每个笔画的布局做到心中有数。在学生临写生字时,教师要来回巡视,及时指出存在问题,帮助学生树立写好字的信心。

三、评价多样有层次,奖励采取积分制

书写质量的评价不仅是教师对学生的单项评价,也可以是学生对自己、对同学的互动评价。在完成作业后,学生先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自评,具体分为三个等级,分别用★、★★、★★★来表示,自评后同桌互评,最后我在批改作业时也采用这样的方式,先用笑脸从写字的认真程度、写字习惯进行评价,在写得漂亮的字和拼音上画红圈圈,为了让每个学生有明确的书写目标,每次作业我都挑出最漂亮的一个字,画上红★,这样,不仅是写的漂亮的同学,连那些写字不漂亮的同学都能得到红星,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写字热情,还使学生的写字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为了达到让学生少用橡皮擦的目的,我每次都为没有使用橡皮擦的同学额外印一个小奖章。

为使学生认真书写,我采用积分卡奖励方式,书写认真的作业我都会在作业等级后面多加个笑脸,集满一定数量的笑脸换一个喜羊羊的贴纸,贴纸集满一定数量再换一个胸章,得到胸章的同学,老师会将他的照片贴在班级的表扬栏里,这样奖励等级逐步增大,大多数学生的书写劲头更足了。

四、取得家长协助,提高写字质量

点燃热情 篇2

1.激发求知欲望, 感受数学知识的神奇

数学教学是一门科学, 也是一种艺术。 数学老师要细心品味数学家心灵智慧撞击出的知识魅力, 催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如, 在学习解方程时, 我安排了“猜数”的游戏, 每个学生心中想好一个数, 藏起来, 将这个数乘3, 再加上6, 再把运算后的结果公布于众, 看谁能猜对藏起来的数。 学生饶有兴趣地算着, 报数开始了:“我的运算结果是36, 请大家猜猜我藏得数是几? ”教室里鸦雀无声, 我高高地举起了手:“我来猜, 这个数一定是10。 ”“对啦! ”教室里响起了掌声。 第二位同学站起来了, 略带挑战的口吻说:“我的计算结果是165, 谁来猜? ”他不屑一顾地环视了一下四周, 我又一次把手高高举起:“这个数一定是53! ”同学们向我投来敬佩的目光。 善于挑战的孩子们, 把数越报越大:“906, 1509……”我都准确无误地回答着。“同学们, 不是我的本事大, 是数学知识的魅力大。 ”没等我把话讲完, 同学们就议论起来:“这是怎么回事呀? ”疑问产生了好奇, 好奇又立即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愿望, 同学们开始了尝试。 在这个探索过程中不仅感受到数学思想的魅力, 还发现数学知识的神奇。

2.创设问题情境, 感受数学知识的有趣

如果每一位教师站在儿童的角度上看问题, 就会发现数学知识里面包含着大量丰富有趣的内容, 就会自觉地把静止在教材上的东西通过艺术化的手段呈现在学生面前, 使他们感受到这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乐园。 如在学习分数比较大小时, 我以“分西瓜”的故事引入新知识的学习, 唤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 《西游记》中唐僧带着徒儿去西天取经, 路上又饥又渴。 一天, 师傅说:“八戒, 你下山化个西瓜来解解渴如何? ”八戒一听就下山了。 一会儿, 只见他边跑边喊:“西瓜来也! ”悟空边切西瓜边说:“师傅, 我把这个西瓜平均分成4份, 咱师徒每人吃它四分之一, 您看怎样? ”馋嘴的八戒急了:“西瓜是俺讨来的, 怎么只分给我四分之一呢? 我要吃八分之一, 最少也要给我六分之一。 ”请问老猪是聪明, 还是愚蠢? 同学们边议论边拿起准备好的圆形纸片, 又画又剪, 在操作探索中, 发现了八分之一小于四分之一的道理。 枯燥的数学知识在孩子们面前变得有情有趣, 激发起其强烈的求知欲望, 开始了对新知识的探索。

3.立足已有的生活经验, 感受数学知识的用途

数学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教学中常常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 向他们展示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很有用, 很有价值。 如我在讲长方形、正方形面积时, 结合实际提出了问题:“学校操场由前后两个小块组成。 为了合理分配学生参加体育活动, 有效使用操场面积, 你有什么好方法呢? ”学生想出了根据操场面积的大小合理安排学生活动的方案。 如何测量两个操场的大小呢?有的同学建议用一平方米的面积单位测量。 我在肯定了同学们的办法的同时, 提出了新的问题:“你们的方法可以测量教室的面积大小, 那么操场的面积怎么测量呢? ”同学们都很有自己的主意:“操场大就用大一点的面积单位测量呗。 ”我反问道:“如果请你测量天安门广场的面积或者中国国土的面积。这个办法行吗? ”同学们眉头一皱:“是啊, 这个办法太麻烦了, 也不实际啊, 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 ”疑问引起了思考, 这正是需要学习的开始。 同学们终于在探究中发现了求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中, 我有意识地制造悬念, 设计疑问, 引发学生的认识冲突。 悬念、疑问引起了学生的好奇, 使之产生了想思考、想探索的欲望。

4.亲历奇妙的探究体验, 感受数学知识的美妙

小学数学是美的艺术。 美的艺术能唤起孩子们对数学学科的喜欢, 唤起对数学知识的探索与追求。 孩子们对数学知识美的体验绝不是一种平庸的趣味, 而是高尚愉悦的感受。 这种感受能给学生力量, 能使学生更喜欢数学。 在教学中, 要不断引发学生对数学的神秘感, 让他们在体验探究中加深对数学的喜爱, 从而使他们流连忘返于数学迷宫之中, 享受数学的美妙。

点燃作文教学热情 篇3

作文写作要动情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众所周知,作文不单是一种写作技巧的传授,更多的则是一种生命状态的燃烧和释放,或者说是一种写作个体心路历程的自我展示,即“我手写吾心”(黄遵宪)。但在当前实际的作文教学上,这种内心深处力量的释放,即心灵背景韵力量的释放的作文却寥寥无几。大多数学生,都是为考试而作文,为文而造情,很有些“为赋新词强说愁”之嫌,情感淡薄,敷衍了事。这的确让教师们为之蹙额不已。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

首先,消除学生的心理顾虑。应该说,在情感发展上,中学生的情绪强烈,情感体验内容复杂多样,但他们的内心体验不易外露,情绪和情感带有明显的文饰、内隐、曲折的性质,想展示自己的个性,又担心被人窥透内心的世界,不敢流露自己的真情实感。针对此,教师应逐步消除学生的心理顾虑,让学生懂得,“感人心者,莫过于情”,应该鼓励学生以“我手写我心”,引导学生进行深刻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

其次,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情感。大凡名家,其作品不乏真情实感的积淀。

第三,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走向社会,在实践中进行情感教育,完成课内情感向课外情感的体验。如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让学生领悟“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溶于海”,从而培养学生广阔的胸怀。如引导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中的光明与黑暗、崇高与鄙劣并存的多面性,让学生的一双慧眼去认识生活中的真善美,让自己的一颗心去体会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让自己的一只笔去描绘丰富多彩的世界。

作文评语要含情

我们知道,学生写作文是对生活的感受、领悟和表达,需倾注满腔的热情。教师评价学生作文,要把评文(章法技巧)和评人(写作态度、感情状态、历史发展)结合起来,不仅要对文章的表达技巧进行评价指点,更要对学生在作文中流露出来的感情或肯定、或鼓励、或引导,师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这样,才能把学生内心深处哪怕一点点进步的火种燃烧起来,逐步把他们推向作文的半自动化、自动化轨道,使学生真心喜欢语文,热爱写作。但在现实的作文教学中,却普遍存在着或重视智力开发,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但忽略了与智力开发相互相成的另一重要因素——情感教育,“爱”的教育;或作文评语程式化,人文性的丧失,在情感上与学生心灵隔膜,无法激起情感上的“共鸣”,如此也就无法从内心深处唤起学生的写作欲望。“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当前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应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尤其在作文评语上,教师更要用赏识的眼光来放大学生的优点,作文评语要含情,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才之心,惜才之意,以此来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激励学生的写作的自信,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作文讲评要关情

首先,作文讲评要注重“发展性评价”。“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讲评,应将目光放在“让学生有最大改进”上来,要重视表现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本着这样一个目的,教师应将评价活动和过程当作是为被评价者提供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鼓励被评价者展示自己的努力和成绩,让被评价者透过他人的赞赏而受到激励,从而为自己今后的写作酝酿情感。

其次,作文讲评可尝试师生探究式互评。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作文自改互评中,问题的解决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动态的交流过程,通过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实现教学相长。

点燃老师的锻炼热情 篇4

点燃老师锻炼热情

——平地小学“我为创文添光彩”行动之六十三

为全面树立“健康第一”思想,开展教师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促进全体教师增强体质,增强教师的幸福感,打造平地小学“健康、快乐”的校园。9月9日下午5时,电教室里洋溢着融融的暖意,散发着青春的活力,来自平地小学的全体教职工及退休教师近一百人共同见证了此次 “康乐校园”启动仪式的盛况。大沥镇教育局也派出专员到学校指导工作。

“我参与、我健康、我幸福”为主题的“康乐”活动,各位老师根据适合自已的特点,采用不同的运动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锻炼活动,学校要求教师必须参加一项体育运动,由体育部总负责,设有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踢毽子、瑜伽、舞蹈、唱歌等形式多样的体育运动,每组由组长负责,实行签到点名,执行考勤制度,活动异彩纷呈,掀起了平地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的高潮。

启动仪式上,金培星校长副主持,梁杏甜校长热情洋溢地为启动仪式致辞,就此次“康乐校园”活动的目的和意义作了讲话,倡议全体老师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教师代表胡老师精彩的发言,号召全体老师积极行动起来,一起走向操场,走到阳光下,以阳光体育运动为载体、与阳光体育同行,努力锻炼身体,强健体魄,在体育锻炼中放松神经、放飞心情、享受阳光、感悟人生。最后每位教师伴随悦耳的音乐声,在“我参与、我健康、我幸福”体育锻炼启动仪式上签名。

点燃热情 篇5

我观摩过吴琳老师的这节识字教学课, 感受颇深。这节课的突出特点是运用构字理据讲授汉字, 引发了学生对汉字的极大兴趣和热情。新课标要求低学段识字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喜欢学习汉字, 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因此, 从小学开始就应该培养学生喜欢汉字的情感与态度, 让学生逐步感受到汉字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价值与意义”, “既要让学生直接感受学习汉字对自己生活和学习的作用和价值, 也要让他们逐渐感知汉字本身的魅力, 而这些都不是简单的说教就能够奏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解读》] 。吴老师深谙此道, 并融于教学实践当中, 令人耳目一新。细品这节课, 权以“四性”归要。

一、科学性

“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所传之道, 定当正道。因此, 教学的科学性当是首要的。目前, 在识字教学中, 凭主观随意曲解汉字的现象并不少见。如, 用“我要吃食, 因为我饿”解读“饿”字;用“一家一口一亩田”, 解读“富”字;用“一个日本兵, 拿着一把刀, 杀了一口人, 流了四滴血”解读“照”字;用“王姑娘, 白姑娘, 坐在石上把歌唱”解读“碧”字;等等。而吴老师遵循字理, 对所授汉字进行科学的解读, 尤其是对那些易讲解错的汉字, 解读精准。如“徒”字, 吴老师通过出示“”, 明确揭示“徒”字是与行走有关, 右边“土”表音, 其本义为徒步行走。吴老师通过正本清源, 纠正了学生因惯性思维而造成的误解。再如“益”字, 学生说:“‘益’的上面是‘高兴’的‘兴’去掉一个点, 下面是皿字底。”学生的回答没有错, 有些教师一般都满足于学生这个层面的回答, 不再作解读, 而吴老师却进一步借助字理讲明了“益”的上半部分是“水”的变体, 因而, 十分明晰地讲明该字的本义及其引申义, 为学生理解“相得益彰”这个成语扫除了障碍, 使学生不仅知其然, 更知其所以然。由这两个字例的教学可以看出,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掌握汉字学知识, 运用字理解读汉字的重要。这样才能使识字更为科学, 避免误读。

二、趣味性

汉字是一幅生动的画, 是一首优美的诗, 是一段有趣的故事。汉字的表意特质决定了汉字具有文化与趣味的元素, 但在教学中常常被我们给忽略了。有些教师宁肯绞尽脑汁去编制主观臆造的歌谣、韵语, 却不肯用一点时间挖掘、运用汉字本身的文化与趣味元素进行教学, 这的确是一种莫大的遗憾。吴老师的教学恰恰改变了这一现状。如在讲解“豹”字时, 吴老师先出示“豹”的甲骨文, 然后一步步向学生讲明:“古人就是用这样一幅简单的图画来表示‘豹’。后来简化为, 人们又在它的右边加上一个表声的部件, 使这个字变成了形声字, 现在楷书写成‘豹’。”吴老师通过字形的演变, 讲明“豹”字的来历, 生动而有趣, 学生听得聚精会神, 真正感受到了汉字的神奇与独特的魅力。

在讲解“窥”字时, 吴老师巧妙抓住“窥”的形符“穴”, 点明“窥”的本义“就是从小孔中偷偷地看”, 并用一根细管让学生亲自体验, 让学生在近似游戏的过程中极富情趣地感受了“管中窥豹”这个成语所表达的意思, 通俗浅易, 真正体现了快乐学习的真谛。吴老师充分利用汉字的表意性, 调动汉字本身的趣味元素, 达到了形与义、理与趣的统一。更重要的是, 吴老师的识字教学形象有趣, 大大激发了学生喜爱汉字的兴趣, 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汉字的积极性。如此, 字理识字教学的“隐性”效果远远大于课堂内的“显性”效果, 这就是我们要追求的高效识字。

三、适度性

汉字在字形及字义的演变上是极为复杂的, 因此, 在使用字理时, 哪些该讲, 哪些不该讲, 该讲的应讲到什么程度, 也是需要把握“分寸”和“火候”的。那么, 如何把握“分寸”?怎样的“火候”为宜?吴老师的这节课, 可以说为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这节课所讲解的汉字既有象形字、指事字, 也有会意字和形声字, 吴老师在处理上拿捏得十分恰当。在讲解象形字“豹”、指事字“寸”时, 充分利用其表意的特点, 借助图片和形体演示, 加以直观、形象的解读, 让学生一目了然, 心领神会;在讲解会意字“泰”“益”时, 没有对其字形的演变及多重引申义进行引证详解, 只是对这些字的关键部件“氺”和“”作点拨讲解, 以帮助学生理解字义;对“窥”“徒”“渠”这些形声字, 只讲明其形符和结构, 以明晰字义, 澄清学生的误解。

四、多元性

识字教学在小学语文中的作用与地位得到了众多学者与教师的重视, 并为之努力研究创造了诸多识字方法, 可谓百花齐放, 尽显风采, 百家争鸣, 各领风骚。但是, “任何一种识字方法, 有自身的优势但也存在劣势, 试图用一种识字方法包打天下, 去解决所有的问题是不可能的。因此, 应该发挥各种识字方法的优势, 针对不同阶段学生识字的特点和所要识的字的特点等因素, 灵活地采用或并用多种识字方法”[《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解读》] 。黄亢美老师在其《如何依据汉字特点教学系列谈·字理垣心理越合理》一文中所举的例子, 就合理地把字理讲解与歌谣形式有机结合。如在讲“染”字时黄老师创作了下面这首歌谣:“上山割草木, 加水反复煮;熬出颜色来, 再放丝和布;搅和九次后, 白布变蓝布。”这样既科学地讲明了字形与字义的关系, 又运用了生动活泼的歌谣韵语, 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多元识字的范例。

吴老师的这节课也从黄老师的教学中汲取养料, 采用了多元的识字方法, 效果颇佳。如讲解“泰”字时, 问学生:“那你又怎样记住‘泰’字呢?”生甲:“老师, 我把‘春’字下面的‘日’换成那部分 (指‘氺’) , 就是‘泰’了。”生乙:“我们学校是‘景泰小学’, 就有这个‘泰’字。”学生用常见的“换一换”的方法和生活经验来识记“泰”字, 吴老师便因势利导:一方面通过字形的演变讲解“泰”下面的部件“氺”, 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是“水”的变体, 形象可感, 深入浅出;另一方面又运用朗朗上口、生动易记的韵语“春日去, 雨水来。民安康, 国安泰”帮助学生识记并理解“泰”字。这样多管齐下, 相映成趣, 用具体课例证明了多元识字所具有的妙味。

打开自卑心结 点燃学习热情 篇6

责任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A-

0050-02

2012年2月9日,我成为了南宁市仙葫学校的一分子。那天上午,我接到新学期的工作任务——担任五(2)的数学教学工作。为了尽快熟悉该班数学学习情况,开学前我与班主任进行交谈,得到的信息让我坐立难安。在2011年秋期末考试中,五(2)班42人参加数学考试,数学平均分为59.62分,有18人不及格,及格率为57.14%,优秀率(≥85分)仅为11.90%。如此成绩令我非常惊讶,说实话,在20年的教学生涯中,我从来没有遇到过数学成绩这样糟糕的班级,当时一股很不是滋味的感觉遍布了我全身。来到这所学校的第一个难关,便是要接管成绩如此糟糕的班级,没有退路,唯有面对。该怎么办?该如何面对这群从各个学校转来,学习基础薄弱,学习习惯不佳,计算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运用知识能力较差的学生?对我来说,这确实是一个新的挑战。

作为一名有着20年教龄的教师,我非常清楚,学好数学的第一步是要有一颗向学的心。如何解开学生的自卑心结,重新点燃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我苦苦思索却又毫无思绪。正心烦气躁的时候,我突然想起北京市模范班主任高金英老师在一次讲座中提到“如何驾驭你的学生”,便马上打开了高金英老师的讲座视频……看了视频,我对开学第一课有了思考。

2月13日上午第二节课,我走进五(2)班的教室,一句话也没有说,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刷刷”地写了3句话:“没有汗水,就没有成功;只要付出,就有收获;我努力,我能行!”我回过身,站在讲台中央,微笑着说道:“请同学们坐直看着我。”教室里还算安静,学生们都睁大眼睛看着我这个新来的数学老师。“这学期由我上你们班的数学课,我姓刘,叫?”这时我卖了一个关子,笑了笑,“看谁能用2秒钟记住老师的名字?”说完,我以较快的速度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刘智”,又以较快的速度把这两个字擦掉。

“记住老师名字的同学请举手。”好家伙,几乎全班都举手。

“非常棒,反应快是你们送给刘老师的见面礼,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一件礼物——我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

学生们的眼睛睁得更大了。我把在高金英老师讲座中学到的“变钱”的魔术表演了一遍,此时此刻学生们眼睛一眨也不眨,真的被我吸引了。

“这钱真的是变出来的吗?”

“不是,是老师事先准备好的。”

“那是怎样变的?”

学生们七嘴八舌,讨论激烈,可还是没有找到答案。我又把魔术重新演示了一遍,终于有个别学生看出破绽了。我趁热打铁,让学生们坐直看着我:“为了给大家表演这个魔术,我整整练习了两天,我不是魔术师,却能把这个魔术表演好,这说明什么?说明(声音调高)只要努力,就会成功!”我转身指着黑板上的3句话,让全班学生齐读,又分别让男生、女生读了一遍,然后让学生们说说对这3句话的理解,接着让学生把这3句话写在数学课本的扉页,用一分钟牢牢记住,最后全班背诵。

在学生情绪较高涨的时候,我接着说:“前两天,你们班主任将上学期的数学成绩表交给我了。”这时,我注意到有的学生马上低下了头;有的嘴巴翘了起来暗暗发笑;有的开始玩弄手指……很多学生兴奋的表情瞬时转变为很不自在。我故意停顿了一下,然后提高音量:“但我没有看,我把成绩表塞到办公桌最下面的抽屉了。哪名同学得100分,哪名同学不及格,刘老师不想知道,因为上学期的成绩只代表过去,从现在开始,全班同学在刘老师的眼里都是100分。”我边说边向全班学生竖起了大拇指。这时,低头的学生把头抬了起来,玩弄手指的学生停止了动作,全班学生再次睁大眼睛望着我,他们想不到老师居然这样做。

“刘老师是一名高级教师,教了20年数学,我教出来的学生都是最棒的。韦校长安排我来教你们数学,是因为他相信我能把你们教好。想学好数学的同学请你举手告诉我!”绝大部分学生把手举了起来,仰望着我。

“非常好,有自信就有希望,肯付出就有收获。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做到。”接下来,我便要求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这个学期的学习目标,并将学习目标写在纸上,还让学生在学习目标的下面写上勉励自己积极向上的句子,不许偷看别人的,要写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写好后把这张纸折好,交给我。让学生们把目标纸折好,是想照顾那些成绩差的学生,防止别的学生看到嘲笑他们。

一节课很快就过去了,开始的第一课,没有进行新知识的传授,我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打开学生的自卑心结,点燃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引导他们用心向学。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萌生着美好思想道德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们不断壮大。”学好数学的第一步是要有一颗向学的心,第一节课我让学生看到了自己的希望。

有了开学第一节课的自信,往后的任务更加的艰巨。该如何坚持?出于教师的责任心,我再次认真思考。

恰逢那时学校正进行北京师范大学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共建“基础教育教师素质提升综合实验区项目”小学数学能力提升项目的课题研究,配套的《数学分层测试卡》让我有了灵感,一股暖意流进心中,因为我找到了一根救命稻草。

《数学分层测试卡》以分层练习、分层评价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对每堂课的数学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把数学知识结构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有机结合起来;把过去同样内容、同样标准、同样模式、同样分量的练习分为基本练习、综合练习、拓展练习三种练习层次,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选择不同层次的习题来做。分层评价,即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目标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评价标准“一刀切”的弊端,改变以往“优等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状。

找到了改变的路径,我希望能通过《数学分层测试卡》这一载体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质量。针对学生的学习现状,我经过认真思索,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力求改变教学现状。

首先,在备课时认真备好《数学分层测试卡》。根据教学内容和分层测试卡上的题目,调整学生做卡的时间,可以随堂检测,也可以课后评测。基本练习中的简单题目让后进生做,确保他们做对;稍难的题目,鼓励后进生去做,这部分与综合练习中的简单题目,让中等生去完成,拓展题目也鼓励中等生去做;优秀生尽量完成三个层次的练习。在优化课堂教学的同时,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

其次,教学向精讲多练、精讲巧练的方向努力转变。避免重复地强调一些重难点,着重在讲授后让学生多做练习。通过分层练习反映出学生问题所在,并及时处理。

再次,对于分层练习后的评价,采用教师评、学生评、自评、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每一层全对的打上100分,订正后全对的也打上100分。既让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又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成功的喜悦。尤其是后进生,经过认真听课,基础练习都得到100分,从来没有过的体验,让他们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兴趣。

使用《数学分层测试卡》后,孩子们明白了只有努力学习,大胆尝试,认真听讲,积极参与,那一个个100分才会出现在自己的测试卡上,所以,每次走进教室,绝大部分孩子都能精神抖擞地专心听讲,参与课堂活动。不知不觉中,课堂效率提高了,教学实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一年半后,这个班小学生涯最后一次数学期末检测的成绩出来了,检测人数48人,平均分为87.09分,及格率为93.75%,优秀率(≥85分)为81.25%。虽然这个成绩与名校班级的成绩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可与之前的情况相比,却是巨大的飞跃。

教师在付出,学生在付出,教师在坚持,学生在坚持,师生在这个过程中累并快乐着。责任是什么?我想我的责任就是打开学生的自卑心结,点燃他们向学的热情,让每一个孩子都品味到成功与快乐!

点燃热情 篇7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特别是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人文性评价的渗透对于教学是异常重要的。作为一名教师,神圣职责并不在于只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而更在于对学生精神世界施加影响。“教书与育人并重,知识与能力共举”提高全面素养的教育观,业已成为现代教育的核心思想。这种影响的力度首先决定于对学生的爱,即人文性情感的渗透。教育工作的全部意义就在于唤醒每一颗学生的心,使他们都沐浴在爱的阳光里,让他们受着情感的滋润,给学生以爱心,与他们进行心灵的沟通和爱意的融合,来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化旧时的师徒如父子的关系为现在的知己朋友的关系。

用心去关爱,用爱去交心。

我与学生之间,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有一天,一个学生有一道题不明白,而这道题我在课上已讲过。我想,一个后进生平时难得问问题,这是一种好现象。于是我就停下手头的工作为他讲解。因为他平时的学习很差,许多知识都一知半解,因此我讲得格外细致和耐心,并不时地问他:明白了吗?懂了吗?最后他说:懂了。我深吸了一口气,虽然累了点,但内心很高兴,并且是发自内心的高兴。既为这位学生,也为我自己。然而,事情没有这么简单。

第二天,在上课的时候,我出了一道与那道题的答案一样只是问法有些改动的习题,满怀希望地让那位同学来回答,想借此机会表扬一下他。当我叫到他的时候,他磨磨蹭蹭地站了起来,低着头不说话。见此情景,我又重复了一遍题,并轻声地提示他:“仔细想想,我昨天给你讲的内容对这道题的回答有没有帮助?”他还是低着头不说话,但脸很红,这时同学们的目光都投向了他。沉默了好一会儿,他才低声说道:“我昨天就没听明白。”我一下子被气得真想发火,声音也提高了许多:“不懂你怎么装懂?就你这种学习态度,学习成绩怎么能提高?”而他的回答,使本来正在气头上的我气消了一大半,而内心受到了触动:“昨天看到您已经很累了,说话的声音都有点哑了,看您实在太辛苦了,我不忍心再说不懂了。”学生的声音很轻,但我听得很清楚,我从学生们的眼神中觉察到他们也听得清清楚楚。我意识到这是师生对话的一个绝好时机。于是我请那位同学坐下,面向全班同学说:“刚才某某同学虽没有回答出问题,但我相信他已经进步了,而且会有更大的进步。原因就在于,他在关心我这样一位普通教师,我很感动,我听到了一个学生的心声。面对这样的同学,我没有抱怨的理由。我为有这样的学生而感到高兴。”接下来的课,那个学生听得非常认真,其他同学也都格外专心,这是我认为上的最好的一堂课。那天我真正体会到了教师工作的意义,是学生教育了我,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许多可贵的东西。

此事对我的触动很大,它使我感觉到,我们教师没有任何理由去伤害学生的心灵,学生学习上有困难,教师只有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师生交往中那些动人的情节,努力挖掘学生身上所蕴含的闪光点,并将自己作为教师的心理感受,不失时机地传达给学生,才能触及学生的心灵及思想深处的东西,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为他们营造自发学习的心理环境。

多一些鼓励,少几分批评。

我们班的另一位同学也是一个学困生,虽然学习很努力,但各科成绩还是很差,为此老师着急,家长也着急,学生对自己也失去了信心。有一天,当她正在认真听我讲课时,我适时地提了一个问题叫她来回答,她稍作思索后,紧张地站起来,满面通红地一字一句圆满回答了我所提出的问题,我马上抓住机会当众表扬了她。可以看出,她当时真是激动万分,因为此时此刻,老师、同学都对她投以赞许的目光,这可是她很少能体会到的感觉。从此以后,我发现她上课总是认真地听讲,当她会回答某个问题时,你能发现她那渴望提问的眼神。回答对了以后的那种兴奋清晰可见。渐渐地,她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

从上述的两个例子可以看到,当教师对学生怀有赤诚之心,学生以其特有的敏感,经过自己的观察和体验,看出了教师的善意和对自己的真诚爱护,就会产生对教师的亲近感,就会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反之,如果教师对学生缺乏感情,态度冷漠,甚至随意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就会引起学生内心的厌恶与反感,就会拒绝接受教师给予的一切。

学生喜欢一个富有爱心而才能平平的教师,胜过喜欢一个富有才华而缺乏爱心的教师。而我们教师对学生体现爱心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点燃他们的学习热情。我明白了是师爱二字的深刻含义,也领悟了情感教育的重要意义及人文主义的本位作用。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对话,爱的沟通。

用教育智慧点燃学生的写作热情 篇8

关键词:教育智慧  写作热情  策略

笔者在农村中学教了多年的语文,感觉学生最怕写作文。学生更喜欢上阅读课,而写作课,并不受学生的欢迎。每次上写作课,总能听到学生的抱怨声。每当学生写作的时候,就会看到很多学生抱出一本作文书,翻过来翻过去,这里抄一点那里抄一点。交上来的作文除了部分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习作比较优秀外,其他的学生基本上是在东拼西凑。有些较差的习作,让老师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不知道他想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能不能让写作成为初中学生的一种乐趣呢?笔者尝试采用以下策略,点燃学生的写作热情。

一、讲究命题艺术,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作文题目分为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两类。命题作文是给定标题的作文,这类作文标题已定,根据标题作文即可;有给定话题作文,这类作文需要根据话题范围,自己拟定标题作文。而半命题作文则要根据写作要求,把标题补充完整后再作文。不论题目是哪种类型,都有出题的基本规律,或者说,无论哪一种命题,都有一定的命题艺术。

在写作教学中,一个能点燃学生的写作热情、让学生文思泉涌的作文题目,是写作训练成功的重要标志。“题好一半文”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作文命题,看似简单,其实内有乾坤,它可以折射出一个教师的教育智慧。可以说,一个几个字的小小题目,是教师思想、文化、感情、艺术素质和能力的集中体现。只要教师精心准备每一堂写作教学,把构思每一次写作训练的题目都当作是进行一次写作的艺术创造,给出一个能引发学生写作欲望的题目,就不愁学生写作难了。

大体说来,作文命题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新。学生年复一年地写老师,写同学,写家庭成员,写节假日,写童年,写珍藏的记忆,写第一次,写……这些题目都没有什么变化,大同小异,不仅束缚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而且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写”的情绪。因此,换一种方式拟题,效果可能出乎意料得好。可以在标题里用上修辞,比如,《大城小爱》《洲际导弹自述》《远在异乡的你还好吗?》等等。也可以采取半命题的形式,让学生自己选填部分选项作文。比如:《我记忆中的        ______ 》《假如我是________》《那些______的日子》,等等。

2.细。给学生的作文题目要具体,要细化,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并符合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对于太大的题目,学生往往感觉无从下手,更谈不上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了。如《我的老师》这个题目范围太大,而《老师的眼睛》则比较具体,有特色,学生愿意写,有话写,能写好。

3.奇。作文题目要敢于打破常规,对学生的思想或感情要有冲击性,要出在学生心坎上,唤醒学生的写作灵魂,就像游戏《愤怒的小鸟》中的道具“冲击波”一样。使用了“冲击波”后,小鸟的威力倍增,破坏力度之大,远非常规小鸟能比。如果给学生的作文题目能够唤醒学生,震撼学生的心灵,就能使学生打开思想感情的闸门,下笔如有神。如半命题作文《__________ ,我想对你说》《从此,我不再 _________ 》等等,学生能快速地补充完整题目并积极地写作。

4.实。即实在、实用。要想使学生对作文有兴趣,教师在作文任务、题目的设计上,要考虑写作是否从实践出发,是否实在、实用,是否具有实战性。比如:《给父母的一封信》就具有实战的性质。笔者所在的地区,“留守儿童”很常见。大部分父母亲常年在外务工,有的春节期间会回来一次,有的甚至春节都没有回家。这些学生与父母亲聚少离多,除了打电话,QQ聊天外,写信也是一种很好的联系方式。这类写作就具有明确的读者对象,实在、实用,实战性强。在《给父母的一封信》中,学生可写的内容很多,可以写自己在学校的生活状况、学习成绩、奋斗目标等问题,也可以写家中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身体健康状况、生活作息等情况。通过与父母亲的书信往来,加强了亲子之间的沟通,联系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促进了社会的和谐。

二、巧用“大环境”,激活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

学生的写作材料从哪儿来?当然是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来。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我们的生活如此多姿美妙,为什么不充分利用这丰富多姿的生活来给学生创设作文题目,让他们自主地投入到写作当中去呢?

2015年元旦,笔者所在的学校举行了庆元旦文艺汇演活动,节目精彩纷呈,不仅受到了学校师生的喜爱,还得到了学校周边居民的一致好评。元旦假期返校后,我以此次活动为主题,要求学生写一篇作文。这不仅能唤起学生的回忆,激发写作兴趣,还能让学生的写作思路畅达,顺利行文。因为所有学生都观看了此次活动,而且有部分学生还参加了节目表演,所以都有话可写,“巧妇有米之炊”也。如一位参加了节目表演的同学就写了元旦那天表演的全过程:表演前的化妆着装、上场表演、表演后的感想,全篇文章思路极为清晰,内容具体充实,被评为优秀习作。还有一位同学是观众,他就以写汇演节目为主,对于精彩的节目给予了详细描述,而平常的节目则写得较为概括。看上去有详有略,主次得当,写得很成功。

每一学年,笔者所在的学校都会组织去敬老院献爱心活动。活动过后,我并不提起此次活动,而是要求学生以“爱心”为话题写日记。后来看到日记后,惊喜连连,一是发现多数学生写到了此次去敬老院献爱心活动,内容很充实,二是多了一些感悟,而这些感悟多是由此次活动而发,没有大话套话之感,显得真实接地气。

笔者发现,要求学生写他们亲历的活动,一般都比较有兴趣,而且有话可说,可说的话还很多。由此,我们教师可根据学生喜爱活动的特点,将作文训练项目作全方位的考虑,尽可能多地列入活动中去,使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写作。每一学年,各学校都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这实际上为学生创造了写作的“大环境”。如:清明祭扫活动、去敬老院献爱心活动、各种主题的作文竞赛、端午佳节随想、庆国庆诗歌朗诵比赛活动、各种参观活动、一年一届的体育文化艺术节、庆元旦文艺汇演活动等等,教师可以将这些活动作为写作题目,合理利用起来,让这些活动很好地为写作服务。

三、合理虚构故事,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青少年”是一个充满魅力的词,而“想象”是它形影相随的伴侣。

也许你以为自然科学家不用想象,实际上并不是这样。请读《居里夫人传》中的一段话:“怎么有人会觉得科学枯燥无味呢?还有什么东西比支配宇宙的不变定律更能醉人?还有什么东西比发现这些定律的人类智力更为神异?……与他们并列起来,小说显得多么空虚,神话显得多么缺乏想象呵!”科学家对科学的偏爱,科学家在科研中尽情发挥想象力而得到的快感溢于言表。

同样的,学生在写作中也可以尽情地张开想象的翅膀,合理虚构故事情节,这样,因想象带来的美感效应就会让自己的作文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假如我是孙悟空》是一篇想象佳作,发表在学校文学社期刊《浪花集》上。下面是文章的一些精彩选段:

假如我是孙悟空,我会变出一种药,不管别人生了什么病,都不用上医院,吃这种药就会痊愈,……

假如我是孙悟空,我会变出一种明亮又不易吹灭的蜡烛,这样一些寒苦贫困的学生,就不怕浪费电而摸黑学习了。……

假如我是孙悟空,我会变出一种石头,只要是水沾到了这种石头,就会变得非常清凉、甘甜,人喝了皮肤会变得白晰,水润。……

假如我是孙悟空,我会变出一种电池,这种电池可以用一百年甚至一千年都可以。……

假如我是孙悟空,我会变出一种机器人,它能听懂人说的话,还可以为人类做事情,这样的话,住在农村的老人们就不用自己去做事,而是让机器人代劳。……

小作者酷爱《西游记》,根据原作中孙悟空无所不能的特点,写文章时把自己想象成无所不能的孙悟空,手执金箍棒,变出了万能药、明亮又不易吹灭的蜡烛、奇特的石头、永久电池、机器人……这些丰富而又奇特的想象,能大大吸引少年读者,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又如,学完了童话《蟋蟀在时报广场》后,笔者就巧妙设问:蟋蟀切斯特在功成名就的时候,为什么还要回到乡下去呢?他回到乡下后又会是怎样一番情景呢?跟城里的朋友之间还会有怎样的故事发生呢?……要求学生展开想象,以《蟋蟀还乡》为题,把《蟋蟀在时报广场》这个故事续写下去。后来交上来的习作有多篇都写得很成功。有些作品中的人物助人为乐,保持了与原作“人物”性格的一致;有些作品语言幽默诙谐,保持了与原作语言风格的一致;有些作品中的情节发展符合原有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有些则很有创造性,所续写的故事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创新。

四、采用激励机制,发现学生写作中的闪光点

心理学家罗杰斯说:“相信人具有自发学习的天然倾向,但他只对能够大有影响于个人行为的知识才感兴趣。”根据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对其行为大有影响的不仅在于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学生完成作文也一样。学生每完成一篇习作,如日记、作文等,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赞美,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因此,对学生的习作给予肯定,不吝惜赞美之辞,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笔者认为赏识的核心是:“你写得好,老师表扬你,你写得不怎么好,挖掘好的地方表扬你。”教师评改作文时要认真细致,尽可能多地评出每篇作文的优秀之处。比如说一个贴切的词语,一个优美的句子,一个精彩的开头,或者是独特的构思,精巧的布局,生动活泼的语言……对于这些,教师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欣赏学生,赞美学生,让学生体会到写作的乐趣,从而激发写作热情。

比如,一个优美的句子。母亲节来了,笔者要求学生回家对母亲说三个字:“我爱您!”还要求为母亲做一件实事。母亲节过后,很多学生把此内容写到了日记里,唯有一位学生没有写。笔者当时不清楚他的家庭情况,就要求他补写完。看到他补写的文字后才知道,他的父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他,他是由奶奶一手带大的。他的父母亲尚在人世,却对他不闻不问,他很是伤心。他在文章结尾处写到:“从此,我的世界里只有363天,没有父亲节,也没有母亲节……”看到此处,我的心灵被深深震撼了。虽然伤感,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写得非常好。于是当即在全班赞扬了他的文章。他听了很高兴,之后写日记写作文更积极了。

再比如,一篇好的文章。我会当堂通读一遍,指出其优秀之处,也会“鸡蛋里挑骨头”,言明怎样写会更好。我还会打成电子文稿,作为优秀习作范例在写作评讲课上展示给学生。然后用A4纸打出一份张贴在教室后面。每一学期我会精心挑选部分优秀习作编入学校文学社期刊《浪花集》。当学生看到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时,心中的愉悦之情自是无以言表,在后面的写作中就更有写作热情了。这其实是一种良性循环!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能尝试着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入手,去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那么写作于他们而言,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让我们用教育智慧去点燃学生的写作热情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3]马正平.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刘光成.论作文的生命实践特质[J].语文学刊,2012,(24).

[5]蔡澄清,陈军.怎样提高中学生作文能力——积累·思考·表达[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0.

[6]林娜.善用赏识的教育艺术(中学篇)[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1.

点燃热情 篇9

一、方法灵活,拉开序幕,点燃学习热情

俗话说得好,响鼓还需重锤敲。若将课堂教学比做一面响鼓,课前导入则是第一锤,需要有力度,捶在学生的心灵上,吸引学生去探索未知内容。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巧用方法,灵活拉开序幕,营造“课伊始,趣亦生”的氛围,促使学生保持高涨情绪,主动参与历史学习活动,思维活跃,有效学习。

可巧设情境,营造学习氛围。心理学家加涅指出,教学实际上就是组织一个个“教学事件”,给学习者创造适宜的“学习条件”,也就是情境,以便促使他们更好地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为了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唤醒学生沉睡的经验与知识,教师可借助影视、图片等直观手段,巧设教学情境。如教学《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时,引导学生学习有关文学作品和观看影视材料,使学生对于住宅、饮食结构、服饰变化等物质生活变化、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有一定了解。在本课教学中,某教师别具匠心地设置了“参加两场跨时代婚礼”的情境:孙中山的婚礼(民国初年)和毛岸英的婚礼(建国初年),将学生引入虚拟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完成有关学习任务,感受时代变迁。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沟通前后知识的联系,自然过渡到新知的学习,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或者结合教学内容,选取有关的历史故事等,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历史学习状态。另外,设置悬念,引入生活实例,穿插对联或歌谣等都是有效的导入方式,这些方式可让历史学习变得更生动有趣,学生愿意积极主动地去思索。

二、预留空间,课堂探索,碰撞思维火花

苏格兰德拉蒙德指出:“不愿思考推理的人是顽固的,不会推理思考的人是愚昧的,不敢思考推理的人是奴隶。”在现代历史教育教学中,教师需要培养有创新思维与意识的学生,使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思考推理,创造性学习,而不是固守书本,机械而被动地学习。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给学生预留思考质疑的空间,并改变灌输式教育方式,打破书本限制,让学生结合课外资料,敢于说出自己的观点,参与课堂活动,既提高表达能力,也拓宽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挖掘深藏于内心的财富,让课堂氛围生动活泼,开展有效教学。

如教学《罗斯福新政》时,教师应认识到高中生的自学能力,信任他们,给他们留出充足的质疑探究空间,让学生交流、讨论,碰撞思维,而不是实行包办教学。例如在分析新政实施的背景时,可观看有关视频《1929~1933年美国经济危机》,并结合所学的内容,引导学生分析经济危机的表现及新政实施的必要性,教师补充概括。接着用多媒体演示课件,并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材料,探索罗斯福新政的内容与影响,然后思考:①倘若罗斯福不实行新政,那么当时的美国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可从哪些角度来理解新政的影响?②罗斯福新政究竟“新”在哪些地方?然后给学生几分钟的交流时间,鼓励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师生再交流对话、总结归纳。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所学所知谈谈如何评价罗斯福等等,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客观评价历史。

三、巧妙小结,巩固深化,延续学习热情

高中历史教学中,开端良好固然重要,但结尾精彩也不可忽视。因为在新课结尾的时候学生往往思维涣散,此时,倘若教师适当拓展延伸,灵活小结,则可以将学生注意力拉回到课堂学习中,活跃学生思维,让学生再次探究思考,将教学推向高潮,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达到“课虽终,趣犹存”,延续学习热情的效果。

如教学《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时可作以下拓展延伸:假设我们下个星期要去参加一场现代化的婚礼,请你们自由发挥,说说该怎样着装打扮呢?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作引导:我们都参与了几场不同时代的婚礼,你们是否能够梳理归纳近现代服饰的变化?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有关图片,要求学生探讨晚清、民国、20世纪下半期、改革开放后等时期的男女服饰特点及其蕴涵的时代文化,并完成相应表格。然后带领学生总结近现代的服饰变化趋势:由等级森严、保守、拘谨逐步转向平民化、方便、美观。这样,可帮助学生再次回顾所学内容,强化理解与记忆,并提高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学会构建知识网络。最后结合下节课的内容《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说道:跨时代婚礼还在延续,现在我们用蒙太奇手法对婚礼前的准备工作展开回望,想想不同时代的婚礼中新人们如何传达婚讯,参加婚礼的宾客会乘坐哪些交通工具呢?这就为后续学习埋下伏笔,激发学生主动预习下节课内容的兴趣,为新课学习做好准备。

上一篇:主导性运作模式下一篇:葵花籽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