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远程教育的特征十篇

2024-07-28

美国远程教育的特征 篇1

一、大学成人教育从边缘走向中心

美国大学的成人教育活动起源于1869年哈佛大学设立的暑期学校。大学推广教育的真正发展始于1906年威斯康辛大学重组大学推广部门以适应州政府、农工业和一般成人的需要, 使大学校园的范围推广到全州。1914年美国通过《史密斯─雷佛法案》, 明文规定大学可附设推广部门。在1915年, 全美大学推广协会成立, 共有22个会员, 每个会员均设有正式组织的推广部门, 服务对象扩及一般民众。许多大学认为, 大学的职责是报效养育自己的社会, 大学应不断考虑采用多种形式为社会服务, 为社会繁荣、为不断提高成年人的素质作出最大贡献, 只有这样大学才能在变革与发展中, 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紧紧依赖大学得以生存的社会并满足社会需求而走向自身的繁荣。

现代大学已不再是以往公众心目中的象牙塔, 并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大学在办好普通高等教育的同时都选择发展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目前, 各大学都在以各种方式向社会开放, 每个大学的各个系都进行成人教育, 将大学变为终身教育机构, 对那些需要得到大学学分, 需要大学非学历教育, 以及需要大学技能的成人开放。美国现有3600多所普通高校, 其中有四分之三兼办成人教育, 成人教育中有44%的学员是由普通高校系统培养的。其教育对象多种多样, 既有要求接受成人教育的大学毕业者, 又有硕士、博士获得者;既有二十几岁的年轻人, 又有六七十岁已退休的老年人;既有乡村的农场主、白领阶层的专业管理人员, 又有工商职员、企业经理和政府官员, 等等。

二、大学成人教育以学员为中心

美国大学提倡大学教育工作者应能够站在学习者的位置上想问题, 大学必须对书本知识问个为什么。除了研究和发展外, 大学越来越多地开设继续教育课程, 找新的方法满足企业和职员的日益增高的能力要求。美国大学开设的课程面广量多, 学生选择的余地很大。例如斯坦福大学, 全校共有6000多名本科生, 开设了6000多门本科课程, 平均每个学生可以单独享有一门课程。因此, 学生不必按某一固定模式塑造自己, 在学业上享有最大限度的自主权、主动权, 可以充分发挥潜力与特长, 各取所需。

成人教育活动的种类相当多, 它既提供学位课程和职业培训, 又为处境不利者开设补偿课程, 为社区居民提供就业咨询与指导、闲暇娱乐、社区发展问题的讨论与解决等方面的服务, 等等。依活动的性质与目的, 成人教育活动可分为六个类型: (1) 成人基本教育、基本技能课程、GED准备课班及成人高中方案:帮助成人改善基本读写及数学能力, 或者取得高中或同等学历之文凭。 (2) 以英语为第二语言:此教学帮助非以英语为主要语言的成人改善其英语能力和学习美国基本的社会技能。 (3) 证书方案:主要采用正规学程的方式, 以取得学院或大学的学位、中等教育后职业或技术证照, 也有些成人参加方案以取得其他相关的工作资格或执照。 (4) 学徒制方案:提供正规的职业训练, 使参与者经由在职进修的方式或其他相关的教学学得一项职业技能。 (5) 工作相关课程:与工作或生涯相关的课程, 不论参与者在修课时是否拥有工作。有的是在工作中的课程, 有的是在其他地方修习与工作或生涯相关的课程, 有的则是为取得工作所需的执照或证书。 (6) 个人发展课程:包括有教学者和不包含在上述范围内的各种形态教育活动。例如与健康、兴趣或运动有关的课程、电脑班、《圣经》阅读班等。

三、加强校企合作, 为企业培养高层次人才

企业和名校的密切合作, 加速了企业的建设和发展。不少企业与大学之间制订了灵活互动的职业发展目标和继续教育发展战略, 建立了企业与大学间的联络组织, 学习采用基于信息社会所需的专业课程和目标群体的学习方法, 提高办学效益。过去的企业对大学的态度消极, 认为大学的科研是为学术而学术, 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不主动寻求与大学的合作。如今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 企业意识到科技、人力资本对生产的巨大作用, 因此主动与科研机构、大学间建立伙伴关系。

“硅谷”的大部分企业都是斯坦福大学电视教育网的成员, 旧金山海湾区60千米以内的企业科研人员还可以接收到斯坦福大学利用微波传输系统播放的课堂现场, 斯坦福大学利用交互或双向音频返回系统, 使企业员工在企业内就可以如同教室里的学生一样向教师提问和参加讨论。广播区域以外的会员公司则使用斯坦福大学的讲课或演讲的录像带, 聘请一位导师给员工上课。

20世纪70年代美国东部弗吉尼亚州政府计划发展建设东部硅谷, 州政府重点支持建设乔治·梅森大学, 提供优惠政策支持IT企业建设。学校从建校开始就将传统专业与现代IT科技产业紧密结合, 用现代IT高新技术改造机械工程、航空工程等传统专业, 改革学校的教育教学, 使学校的各个学科专业得到了迅速良性发展, 也促进了地方经济和工业的发展。乔治·梅森大学在短短30年时间里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 该校的信息技术与工程学院在美国名列前茅, 该校产生了美国第一个信息专业博士点。在大学的发展过程中, 东部硅谷也发展起来了。

四、大学成人教育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人类从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 国际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创造了不受地域和时空限制的学习方式, 改变了传统教育方式, 推动了新型教学模式。美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应用网络媒体进行现代远程教学, 远程教学已逐渐成为国外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培养各类人才的重要形式。1997—1998年, 美国5020所大学中有1690所提供远程教育课程, 占高等学校总数的34%, 约166万学生注册接受各种形式的远程高等教育, 占所有类型高校在校生总数 (约为1434万) 的12%。在美国通过学习网站进行学习的人数正以每年300%的速度增长, 60%以上的企业通过网络方式进行员工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学历教育是美国高校远程教育的主要形式, 现有的166万远程教育学生中, 有134万多人在攻读学历或学位课程。美国许多大学为网上学习的学生提供24小时线上服务, 除博士生课程之外, 包括注册入学、缴纳学费、购买资料、图书馆、教学研讨、完成作业、考试与评估、课程实验、毕业典礼等所有环节均可在网上完成。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1994年开始利用美国在线开展远程成人教育, 受到广泛的欢迎。仅在开始的几个月内就有几百人报名。至1998年已开设60门联机课程, 至2001年扩展到1800门课程。根据美国New-Promise公司的统计, 截止到2002年12月, 有415所大学开设的4216门课程在该公司登记上网, 上网的课程覆盖了半数以上的州。

五、大学成人教育建立现代化的管理制度

在管理上, 成人教育重视尽可能为学员服务在学习前, 为学员提供咨询与指导被视为教职人员的基本职责。在学习活动中, 在教学设备、环境和学习资料方面充分满足学员的需求。许多成人教育教学场所宽敞明亮、桌椅舒适、图书丰富, 尽量让成人轻松而有效地学习, 在课后为学员提供辅导等课后服务。

在师资上, 成人教育课程主要由校内各专业教师兼职和志愿服务承担, 也从企业或政府机构聘请兼职教师任课。成人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要根据成人教育的对象组织教学内容, 安排教学方法。

推行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要建立较宽松的转系、转专业制度, 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 针对成人继续教育的特点, 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 从“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转变, 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培养, 为学生的自我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美国设立了新型教师创新中心, 专门改革教育方法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 变过去的教师主导型教学方法为学生主导型, 提高了成人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受到了大众的欢迎。

参考文献

[1]杨涛.美国成人教育论略[J].成人教育, 2009, (3) .

美国远程教育的特征 篇2

美国一流大学捐赠基金规模庞大,投资回报率高,为大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来源,以“财富积累”的途径成就并持续着大学的卓越。本文试图分析美国一流大学捐赠基金管理的典型特征,以期对发展我国大学的捐赠事业提供借鉴。

一、以捐赠基金的规模优势保证大学的可持续发展

美国一流大学捐赠基金规模庞大,其他国家均无法与之相比。以哈佛大学为例,2009年该校捐赠基金达到257亿美元(详见下页表1),仅哈佛大学一家的捐赠基金就超过了澳洲高等教育的经费总额。同属世界一流大学的剑桥、牛津等英国大学在捐赠基金方面逊色许多。以剑桥大学为例,其2008年捐赠基金市值仅为79亿美元,仅相当于哈佛大学(365亿美元)的1/4。[2]规模庞大的捐赠基金使美国一流大学在人才招聘、学生选拔、科研条件、校园设施、应对资金危机等方面具备了显著优势。以学生选拔为例,大规模的捐赠基金可以为学生提供高额奖学金,优秀的师资和优越的研究、住宿及运动条件,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取得更好的学术成就,从而吸引了更多的优秀学生。以哈佛大学为例,借助庞大的捐赠基金优势,2008年其奖学金资助面已覆盖了1/4的学生。其中,法学院规定,3年级学生只要承诺毕业以后从事法律工作5年,就可免除学费;医学院规定家庭年收入低于12万美元的学生可以免除学费。2001年至2008年间,哈佛为学生提供的奖学金总额翻了一番,从1.56亿美元升至3.21亿美元。[3]

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的捐赠基金是美国一流大学的领头军,3所学校的捐赠及投资收入在学校总收入的比例已近1/3。[4]庞大的捐赠基金为大学带来一流的师资、一流的学生、一流的设施,强有力地助推了大学的卓越发展。由此可见,美国一流大学捐赠基金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确保大学未来招生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二、以募捐战略助力捐赠基金规模的持续扩大

捐赠者持续的捐赠贡献是捐赠基金规模不断扩大的主要途径。美国一流大学基于良好的外部环境和专业的内部管理,获得了社会大量的捐赠,不断扩大捐赠资产的累积。这样,即使投资市场不景气,大学也可以通过募捐来弥补捐赠基金对大学预算支持的不足。从外部环境上说,良好的文化传统和政府政策为大学捐赠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美国大学募捐历史悠久,早在1641年,马萨诸塞湾殖民地当局就派出3名牧师到英国为哈佛学院(哈佛大学前身)募捐。之后,许多大学纷纷效仿,前往英国募捐。很多宗教组织不仅创办大学,也努力向社会募捐来资助学校。由此形成了大学捐赠事业的良好传统。另外,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针对教育捐赠制定了系统的法律法规,为捐赠提供了完备的法律依据,同时通过一系列免税、减税、配套资金(配套资金是政府对个人捐赠提供一定比例的配套资金以刺激捐助者,此配套资金算在个人捐赠者名下)等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各界向大学捐赠。良好的政策因素为大学获得捐赠提供了外部条件。

但是,大学捐赠事业成功的关键在于大学能够认识到捐赠的战略意义。斯坦福大学退休校长卡斯帕尔(Gerhard Casper)曾说募捐时间几乎占了他全部工作时间的1/3。卡斯帕尔任校长期间,为学校筹得30多亿美元的捐赠,他几乎每天都在募捐,所获得的日均捐赠额竟超过百万。[6]由此可见,美国一流大学已将募捐视为重要使命,并通过募捐战略规划、募捐项目设计、募捐活动实施为学校募捐,而高效、持续、可行的募捐项目保证了大学持续的捐赠资产流入。一流大学的募捐成就还要得益于丰富的校友资源。学校通过良好的教学条件、优秀的师资培养出优秀的学生。之后,这些学生又以更深的感恩之心和更好的财富创造能力回报母校,使学校得以持续地为一代又一代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一流大学的募捐事业由此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三、以专业化的管理队伍赢得捐赠基金投资的高收益

高度专业化的投资队伍是大学捐赠基金有效管理和成功运作的关键。有研究发现,美国捐赠基金排名前1至10的院校中,投资委员会成员平均人数是8.9人,其中平均有4人是投资专业人士,平均有2.5人有另类资产(alternative asset)投资的经验,顶级院校另类资产投资经验的平均人数高达5.5人。[7]例如,哈佛管理公司董事会12名成员中,有6名成员是校外专业人士。在美国,像哈佛、耶鲁大学这些捐赠基金规模大的院校另类资产的投资比例非常大。另类资产投资流动性差,风险高,这对投资经理人的专业素质要求非常高。所以,美国一流大学十分重视其投资经理人在这一领域内的成熟经验。有研究对一流大学投资经理人的特点做出如下总结:[8](1)良好的个人品质,例如麻省理工学院首席投资官巴弗尔德挑选投资经理人的标准就是智慧、幽默、正直,并且能够致力于成功;(2)具有创意、发现机遇、搜集信息等方面的优势;(3)能够与别人合作,交换投资创意;(4)具有成熟的投资能力;(5)拥有好的业绩;(6)其业绩与薪酬相匹配。除以上标准外,一流大学都有自己选人的秘诀。以耶鲁大学为例,其选择外部投资经理时坚持两点:一是不聘用近期业绩表现最好的基金经理;二是不解聘近期业绩达到低谷的基金经理。耶鲁一般会选择事业刚刚起步的基金经理,因为这样就可以将基金经理的激励机制与耶鲁基金的长远发展目标更好地结合起来,而且基金经理可以获得不断被赋予重任的满足感。高素质、专业化的管理队伍为耶鲁大学基金管理带来了出色的业绩。

四、以多元化投资策略降低捐赠基金的管理风险

美国一流大学的规模优势得益于其能够保持较高的投资回报率。如表2所示,捐赠基金市值排名前五位的大学投资回报率均在16%以上。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为此美国一流大学以多元化投资为主要策略,来降低捐赠基金管理的风险。其中,主要体现在注重另类资产的投资,例如绝对收益、实物资产、私募基金等。这既是大规模捐赠基金投资的优势领域所在,也是为其带来丰厚收益的领域所在。因为另类资产的投资回报率高,而且可以摆脱对传统资产类别的依赖,实现投资组合的多元化。与捐赠基金规模小的院校相比,研究型大学更少选择传统资产类别。从投资比例上看,研究型大学投资于股票、债券、货币等传统资产类别的资产约为60%,但是小规模的院校这方面的投资比例则平均为93%。一流大学的投资重点是另类资产领域,哈佛大学2009年投资于另类资产的比例为87.7%,[9]耶鲁为80.6%。[10]这是由于另类资产投资可为这些大学带来两个方面的益处:一是可以通过投资组合多样化,充分分散大学投资风险;二是从长期来看,可以为大学投资带来高回报,例如耶鲁大学私募基金投资从1978年到2007年30年的年平均回报率超过30%。[11]通过投资另类资产来获得高收益、分散管理风险已经成为一流大学捐赠基金成功运作的公开秘密。

分散投资带来的丰厚收益为提高大学竞争力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同时成为大学在捐赠市场上获得更多募捐的关键因素。因为大学能否妥善管理捐赠是捐赠者捐赠意向的关键考虑因素。一流大学能够使捐赠基金保值增值,进而服务于大学的发展,使得捐赠者更加信任其管理捐赠的能力。

五、以科学的支出政策保证捐赠基金使用的代际平等

与一般基金管理相比,大学捐赠基金的管理更为复杂。大学捐赠基金管理目标主要包括两点:第一是保持捐赠资产购买力的长期目标;第二是为大学提供稳定预算支持的中期目标。在管理过程中,这两个目标会发生冲突。如果保持捐赠资产的购买力,也就是使其能够持续向大学提供财力支持,这需要实现捐赠资产的长期保值,那么捐赠基金的投资必须保证较高的收益率。但是,高收益伴随着高风险,所以这可能会出现由于市场条件恶化而对捐赠基金造成巨大损失的局面,进而损害了未来受益人的利益。同时,因为大学不能轻易地缩减教学研究项目,所以捐赠基金必须为大学日常运营提供稳定的资金,故大学应当选择收益相对稳定的投资组合,降低捐赠基金投资的波动性,保证大学资金来源的稳定性。但是,投资市场的低风险通常也意味着低收益,在市场条件恶化的时候,可能会出现“寅吃卯粮”的现象,同样会有损于未来收益人的利益。所以,捐赠基金必须同时兼顾上述两个目标,才能既满足大学财政的当前需求,又保证代际之间的平等。美国一流大学捐赠基金缓解这一矛盾的主要途径是采取科学的支出政策。合理的支出政策要求既不能完全依赖捐赠基金投资所获得的实际收益,又不能完全遵循上一年的支出比例,只有兼顾历史支出情况和当前收益情况,才能最好地兼顾学校当前需要和未来受益人的利益。以耶鲁大学为例,其支出政策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等于上年支出额的80%,即历史支出情况;第二部分等于上一年末捐赠基金市值乘以长期支出比率所得金额的20%,即当前收益情况。两部分相加后根据通货膨胀率进行调整得出当年的目标支出水平。[13]这一支出政策很好地兼顾了投资目标之间的矛盾。

六、启示

科学的管理捐赠基金为美国一流大学赢得了财富,这些财富为创建这些研究型大学的卓越提供了重要条件。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高水平大学的建设,而经费问题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关键。美国大学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即通过发展大学捐赠事业,实现资金来源多元化,提高大学办学自主性,促进高水平大学的建设。基于我国大学捐赠的现状,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协同政府、社会各界构建完善的社会捐赠体系,服务于大学的捐赠事业。我国大学捐赠事业面临两个困境:一是缺乏成熟的政策、法规支持,导致社会向大学捐赠热情受阻,大学基金会的合法性、组织治理等问题难以解决;二是缺乏相关金融服务体系为大学捐赠基金运作提供保障,致使大学的捐赠基金尚处于低水平运作。为此,大学协同政府、社会各界构建完善的社会捐赠体系是大学捐赠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第二,强化募捐战略,提高募捐实力,实现经费渠道的多元化。目前,我国大学主要经费来源是政府拨款和学生学费。虽然政府逐步加大了投入,但是经费问题仍是大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阻碍。募捐收入是我国大学最有潜力的资金来源渠道,但是很多大学尚未认识到捐赠的战略意义,甚至将募捐作为可有可无的点缀。美国一流大学的经验告诉我们将募捐作为大学的重要使命及战略重点,会使大学经费问题有新的突破。

第三,提高管理队伍的专业化素质,保证捐赠基金的高水平运作。目前,我国大学捐赠基金管理队伍的专业化水平较低,缺乏财务、金融、投资、法律、宣传策划、项目活动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提高我国大学捐赠基金管理人员的专业化素质,必须完善机构治理及相关激励约束机制,这样才能保证大学基金管理尽快进入高水平轨道。

第四,借鉴成熟投资经验,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捐赠基金运作策略。捐赠基金的保值增值是大学捐赠事业的关键部分,我国大学基金的投资运作水平较低,甚至是采用银行存款利息的简单投资策略,在股票、证券、债券、房地产等领域的投资十分有限,这大大影响了捐赠基金本身的效益。美国一流大学为我们提供了成熟、丰富的投资经验,我国大学应基于我国金融体系的特点,制定大胆、有效的投资策略,获得更好的回报,服务大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4][11][13]大卫.F.史文森.机构投资的创新之路[M].张磊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9,18~20,224,31.

[2]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Facts and Figures[EB/OL].http://www.jbs.cam.ac.uk/aboutus/downloads/cam_facts_fig-ures_in teractive.pdf.2010-10-11.

[3]Harvard Endowment Posts Solid Positive Return[EB/OL].http://news.harvard.edu/gazette/story/2008/09/harvard-en-dowment-posts-solid-positive-return/.2010-10-22.

[5]All U.S.and Canadian Institutions Listed by Fiscal YearEndowment Market Value and Pecentage Change in MarketValue from FY 2008 to FY 2009[EB/OL].http://www.nacubo.org/Documents/research/2009_NCSE_Public_Tables_Endowment_Market_Values.pdf.2010-10-20.

[6]Gerhard Casper Has Exceeded Our Every Expectation[EB/OL].http://news.stanford.edu/news/1999/september22/trustees-92 2.html.2010-04-28.

[7]Shanta Acharya and Elroy Dimon.Endowment Asset Man-Agement.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59.

[8]Lawrence E.Kochard.Philosophies and Strategies of TopInvestors and Institutions.Hoboken:John Wiley&Sons,Inc.,2007:267.

[9]2009 Harvard Management Company Endowment Report[EB/OL].http://www.hmc.harvard.edu/docs/2009%20HMC%20End owment%20Report.pdf.2010-10-10.

[10]The Yale Endowment2009[EB/OL].http://www.yale.e-du/investments/Yale_Endowment_09.pdf.2010-10-10.

美国远程教育的特征 篇3

摘要:结合美国研究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的案例,作者分析了美国研究生教育学位类型的多样化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剖析了多样化学位质量保障的微观机制及学位类型多样化的意义,并对未来中国研究生教育学位类型调整与发展进行了思考。

關键词:研究生教育;学位类型;哥伦比亚大学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并进入世界前列,研究生教育的学位类型也逐渐走向多元化,从学术型一元结构走向学术型和专业型并重的二元结构。截至目前,我国已经设立了39个专业硕士学位和5个专业博士学位,而且数据显示,随着研究生教育结构的调整,近年来专业硕士报考持续升温。据教育部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消息,2014年专业学位硕士报名人数为68万人,比2013年增加9万人;2015年报名人数又比2014年增加5万人,占当年报名总人数的44%;2016年,专业硕士报考人数再创新高,达到85万人,占全部报考人数(177万人)的48%,约占总报考人数的一半。

然而,转型过程不可避免地伴随着问题和困惑。例如,专业学位一度被视为“二等”学位,在某些学科中其培养方式与学术型学位缺乏区分度;在学术型学位人才培养过程中,就业去向多元化,读硕、读博动机非学术化等问题也日益凸显。在大学建设“双一流”进程中,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怎样才能“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形成一个既满足社会不同需求又和谐有序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本文结合哥伦比亚大学的案例,考察美国研究型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的学位类型特征及其形成过程、治理方式,以便为我国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研究生教育学位类型和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首先应当澄清的是,美国所谓的研究生教育(Graduate Education)与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不尽相同。在美国,这一概念一般仅指学术型人才的培养,而研究生教育和职业教育(Graduate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即本科后的教育,才相当于我国统称的研究生教育,故本文所用的“研究生教育”指的是国内统称意义上的“研究生教育”。

一、依托学科专业的多样化学位类型

在2010年大规模增设专业硕士学位之前,我国的研究生学位除了个别学科,如医学和管理领域有几个专业学位之外,其他所有学科专业可谓千篇一律,只有学术型学位,而且只有博硕的层次之分,并无多少类型可言。而只要对任何一所美国的研究型大学稍加关注,就会发现美国的研究生教育有着复杂多样的学位类型,并且这种多样性与学科专业的独特性紧密相关。下面,笔者将以哥伦比亚大学为例,具体阐述这种多样性。

目前,哥伦比亚大学(后文简称哥大)共有13个开展研究生教育的学院,以及附属的教师学院、犹太教神学院、纽约联合神学院。通过对各院系所提供的学位项目进行梳理,我们发现哥大所提供的学位可以分为四大类:

(1)由文理研究生院授予的学术学位:哲学博士(PhD)是正统的也是最早的学术性博士学位,主要由各学术性系科培养。各专业学院内也会培养少数PhD,但由文理研究生院统一管理学籍并授予学位。哥大的文理研究生院授予的学术型硕士学位仅有文科硕士(Master ofArt)一种。

(2)由专业学院授予的学术性学位:工程科学博士(DES)、护理科学博士(DNS)、公共卫生博士(DPH)、教育博士(EdD)、法律科学博士(JSD)、法学硕士学位(LLM)等。

(3)由专业学院授予的专业硕士学位:这其中又包括两类,一类是用Master of加特定领域来表示的,如MBA、MPA、MIA、MPH等;一类是用MA或MS加特定领域来表示的,如Master of Science in Social Work。

(4)由专业学院授予的第一级专业学位:哥大的第一级专业学位包括法律博士(JD)、医学博士(MD)、牙医科学博士(DDS)、建筑硕士(MAR)、护理实践博士(DNP)、物理治疗博士(DPT)等。其中,建筑硕士在官方介绍中称其为第一级专业学位,并且需要修业3年,不同于一般专业硕士学位修业2年的惯例。

在哥大的统计资料中,一般将艺术学院、文理研究生院、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归为文理类学院,而其他则归为专业学院。从表1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文理研究生院、教师学院、工程学院和医学院、护理学院在读学术型博士人数较多,而其中除了文理研究生院培养学术型博士为主之外,其他学院学术型博士比例只占很小一部分,这极少量的学术型博士培养基本上也是为了满足专业学院相应的知识创造和培养教职人员的需求。2014-2015学年,不计教师学院,哥大共有564名学术博士毕业生、723名专业博士毕业生、7521名硕士学位毕业生。文理研究生院授予的学术型博士学位最多,有386位,工程学院105位,公共卫生学院29位,其他学院均不足10位,医学院、牙医学院、法学院本年度无学术型博士毕业。而本年度专业博士学位主要授予的专业和规模分别是:法学院415位,医学院213位,牙医学院82位,护理学院13位。若从整体规模上来看,专业型学位人才培养显然占据了主导地位。

二、多样化学位类型的形成过程

当今美国研究型大学的一般模式是:以一个小型本科生院(College)为中心,围绕着它是各个学系组成的文理研究生院以及各专业学院。这种大学形态的塑造主要发生在内战以后,特别是1890年之后的三四十年间。

1876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创建,成为研究型大学的“原型和传布者”。随后,克拉克大学(1889)、斯坦福大学(1891年)、芝加哥大学(1892)相继创办,哈佛、哥伦比亚等老牌学院也纷纷进行学术重组,到1900年,授予博士学位的大学达到14所,并以此14所大学为基础形成了美国大学协会(AAU),其最初意图主要就是为了规范哲学博士的培养。科学研究和以此为基础的研究生训练自此逐渐成为美国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endprint

也正是这一时期,随着科学在工业中的应用,在自然科学领域,科学知识的数量不断增长,探索知识和运用知识的科学方法和实验方法也不断累积;在社会领域,伴随工业化和城市化产生的社会问题也愈发引人关注。在这种科技和社会进步的驱动下,知识的产生与传授在大学和学院中也呈现出日益分化和专门化的趋势。首先是在科学领域,随后蔓及工程学和社会科学,最后渗透进人文学科和历史学中,直至整个大学开始以相互分离的专门领域组织教学和研究。1890-1910年间各种学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各种学系相继成为大学的组成部分,这种具备了系和研究生院的双重矩阵结构的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也被克拉克称为“研究院型大学”,而文理研究生院也被帕森斯当作认知理性体现最充分的部门,而称其为美国大学的核心。因此,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大学改革过程中,生产原创性知识的学术理想进入美国大学,并以文理研究生院为宿主得以繁荣发展。

另一方面,则是专业学院并入大学。18世纪末美国才开始有了第一批专业学院,在此之前想从事某种专业的美国人通常会在这一行当中做学徒或助手,大部分专业并无准入标准可言。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依然有48%的律师、牙医、药剂师、医生都在此类独立的专业学院接受教育。而且,学生一般也不需要具备本科学历。当时的法学教育一般是高中毕业后接受两年培训,医学则是三年。1910年,卡内基基金会邀请弗莱克斯纳(Flexner Abraham)对美国和加拿大的医学院开展调查,他一共调查了155所医学院,最后建议只保留其中31所,并且要求它们尽可能附属于大学。这次调查对美国的专业教育形成了巨大冲击,随后兴起的“新专业主义”(NewProfessionalism)运动迫使专业教育提高入学要求,申请者需经过四年本科教育方可进入法学院、医学院、工程学院、神学院或社会工作学院,并且催生了一大批专业教育协会,也掀起了专业学院并入大学的热潮。经过这一合并风潮,到1934年,美国就只有58所独立专业学院了,占机构数的6.8%,学生数的1.9%。

可见,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现代大学形成之时,已经具备了学术型和专业型人才分别由文理研究生院和专业学院承担的格局,而且二者有着不同的渊源。西方历史上一向有“理论”与“实践”的分野,古希腊时期已经奠定了这种认知图式,而且理论性知识有一种高于实践性知识的优越感。但随着西方的世俗化进程,神学院衰落,医学院和法学院等老牌学院和商学院等新贵学院的毕业生获得了更高的市场价值。

20世纪美国新设立的许多学院,多是以医学院和法学院为蓝本,致力于成为“专业学院”。哲学院在中世纪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只相当于其他高级学院的人才预科班。随着德国大学改革提升了哲学院的地位,美国文理研究生院进一步扩大了学术性教育的规模,文理研究生院的科学研究和学术人才培养功能得到更多的重视,哲学博士学位也被视为最具学术价值的学位。16世纪哲学博士学位还面临法学博士、神学博士的打击而被视为不合法地窃取了博士的名号,但如今研究者们则在质疑法学博士、医学博士到底是不是真正的博士学位了,足见哲学博士学位(PhD)已经成为博士学位的新标杆。

与整个美国情况类似,哥大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在南北战争以后。校长Seth Low于1890年执掌哥伦比亚学院后,哥大发生了彻底的变化,不再是以前那个英式古典学院,到1900年时已经具备了一所现代大学的形制。Low于1890年2月3日被任命为哥大校长后,在他的召集和带领下,哥大经历了一系列结构上的调整。1891年哥大的教师被分到四个学院(Faculty):哲学院(包括在本科生学院教学的老师),政治科学学院,法学院,矿业学院。随后,哥大通过合并新增了医学院。两年后,原矿业学院中的物理学和数学教师分离出来成立纯科学学院,而矿业学院则于1896年更名为应用科学学院。这也体现出德国的纯科学理念对美国大学的影响。七个学院中的政治科学学院、哲学学院、纯科学学院后来发展成为文理研究生院,并被视为哥大“皇冠上的明珠”。至今为止,文理研究生院都是哥大授予学术型学位的主流学院。

哥大的大部分专业学院都起源于18世紀末至20世纪初,如医学院(1767)、法学院(1858)、工程学院(1864)、建筑学院(1881)、教师学院(1886)、护理学院(1892)、社会工作学院(1898)、新闻学院(1912)、商学院(1916)、牙医学院(1916),最迟的是二战后随着美国参与国际事务需求应运而生的国际事务学院(1946),后更名为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哥大研究生院的前身则是1880年约翰·伯格斯建立的政治科学学院(The Faculty of PoliticalScience),官方评价这是“哥伦比亚学院转化为大学过程中的重要一步”。1896年随着学院对研究生和专业教育的重视,经过董事会投票,学校才更名为纽约市哥伦比亚大学。

三、多样化学位与独立专业文化的有效兼容

在一个研究型大学中,授予的研究生学位类型如此之多(哥大有21种正式学位),如何保障其教育结构的协调有序,特别是每种教育能够各得其所,维护自己独立的学术文化或专业文化呢?

从对美国学位类型形成的历史回溯中我们己获知,美国现代大学形成之初,便已具备了学术型和专业型人才并重的人才培养传统,并且分别依托文理研究生院和专业学院来落实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学术型人才培养是面向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学术机构,而专业型人才培养往往是面向社会具体的职业需求,这就决定了专业型人才培养过程应该更重视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往往有很大的区别。首先,学术型专业按照知识结构进行划分,而职业划分的依据则在于现实生活的目标结构之中;其次,学术型学科知识范围是比较固定的,而职业型学科的知识范围则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和变动性,后者要求人们按照社会的实际需求对现存知识进行大范围的挑选和大规模的重组。再次,职业教育要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去关心人类生活的一般状况,而处在“象牙塔”中的学者一般不会直接感受到这种压力。endprint

从公共属性上讲,两种教育也是不同的。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在性质上属于公共事业,而专业学院主要遵循市场逻辑。博士生通过助教、助研等活动也为院校做出贡献,他们是未来的学者,是学术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贡献者,是导师的合作者,完成博士论文本身已经是对知识创新做出贡献,因而需要对他们的劳动给予补偿和支持。而专业学位研究生主要是通过结构化的课程获得既定的技能和文凭资格,并走入劳动力市场谋求个人职业发展,教育收益主要是个人获得,受教育过程中也并不特别强调诸如知识生产和教育服务等公共产品属性的成果产出。在美国,通常商学院、法学院、医学院等是个人提高经济和社会地位的途径,而读PhD则是一个有风险的选择,因为时间和精力的付出很大,修业年限更长,但职业前景却充满不确定性,大学教师的职业回报相对于医生、律师、经理人等也较低。

因此,美国研究生教育针对以上区别保持了“双重性”,以确保学术人才的培养遵循学术逻辑,职业人才的培养遵循市场逻辑,二者并行不悖。这种制度上的双重性,既保证了研究生教育灵活适应社会各种行业的人才需求,同时又给纯粹知识的创新和基础研究划出了独特的制度和文化空间,尤其在一个商业化的时代,给予了学术型人才更精心的呵护。

哥大对学生的资助和服务政策,充分体现了大学对学术型人才培养提供的资源和政策倾斜。从各个学院的院校学生资助占学费的比例来看,文理研究生院比例最高,2014-2015学年为58%;其次是培养学术型研究生较多的工程学院,为30%。相比之下,非学术型研究生主要依靠自费和助学贷款的方式完成学业,奖学金比例较低。学校在管理和服务方面,对哲学博士群体也有特殊照顾,如哥大规定:已经修完课程、通过资格考试并获得哲学硕士学位,仅剩博士论文需要完成的研究生,可以申请图书馆独立的学习间作为整个学期的学习场所;有条件的院系一般都会给博士生配备办公场所,并提供博士生进行学术交流的空间和服务。

除了学术型与专业型人才培养并重传统得到了充分的保障之外,哥大各个学院的相对独立和自治传统也使得不同学科和专业的研究生教育文化和谐共存。在哥大,每个学院都有自己独立的大楼,其内部自成体系,一般会包括餐饮中心、教室、图书馆、自习室、学术活动场地、学生交流场地、办公室等多种多样的空间,这与中国大学全校的住宿、饮食、上课、讲座等各种活动空间的分类集中、彼此隔离很不同。这种空间安排使得每个教育单位可以在物理空间上维持和营造自己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意味着每个学院有自己的独特文化、有自己的圈子,但绝不意味着彼此之间相互割裂,老死不相往来。不同学院之间有双学位项目、学生跨学院选课、双聘教师、合作科研等各种必要的交流。哥大更是于2011年新落成了一座跨学科大楼,为不同院系的师生提供了思想碰撞、激发灵感的实体交流场所。

与中国大学研究生院统一掌握着全校研究生的招生、培养以及毕业等全程性管理和质量保障权的情形相异,美国大学研究生教育管理和质量保障的权力重心相对较低,这也使得不同类型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能够依托学科和专业发挥各自所长,保持自己的特色。事实上,西方所理解的“研究生院”和我国目前的“研究生院”并不相同,美国大学的研究生院是一种管理体系,并不具有研究生培养各环节的“实权”,从政策制定、议程到决定财政支持以及质量保障机制建设等,主要发挥外围的支持和服务功能,具体管理事务涉及学生发展、学位授予、毕业论文收集、学位项目审批等。哥大的研究生院即上文提及的文理研究生院,它既承担着管理职能,也是哲学博士学位授予规模最大的实体学院。

无论是文理研究生院还是其他各个专业学院,研究生培养主要依托于各个学位项目(program),学位项目各自负责招生规模和候选人的确定、奖学金分配、课程设置、资格考试、论文指导、答辩等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事宜。尽管如此,专业学院研究生培养在政策和程序等方面仍受文理研究生院统一管辖。

此外,博士培养质量的高低也主要由学位项目内部负责。但这并没有造成美国不同高校间博士生教育标准的巨大差异。以课程教学大纲(svllabus)这个细节为例,美国任何一门研究生课程都必须有一份详尽的教学大纲,多则数十页,少则六七页,详细列出教学目标、考核方式、课程纪律、每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参考文獻,甚至包括每节课要讨论的问题等。东海岸某大学经济学专业和西海岸某大学物理学专业的教学大纲在质量标准上可能是高度同质的,但这并不是来自上级主管部门的统一规定,而是大学教师群体互相学习的结果。这种行业规矩一旦形成,将形成一种约束规范。如果一名教授的课程大纲只有短短两页,则很容易被学生和同事认为很不负责任,进而导致其信誉受损。这种长久以来在专业共同体内部积淀而成的专业“行规”以及相互协作、学习,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一方面各种各样的协会组织的广泛存在,使得优秀的同行实践得以迅速传播,被广泛采纳;另一方面,部分经验也会通过协会的力量设定为指导性标准,约束着不同的专业及组织,这样一来也恰恰形成了一股强有力的“自治力量”,使得教育质量得以保障。这种人才培养和质量保障的低重心,使得“自我管理、自我规范、自我提高”成为美国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质。

四、多样化学位类型的意义

研究生教育学位类型的多样性以及结构性的分化,除了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还会带来一个有益的结果,即给本科毕业生未来选择专业和职业一个更加具体清晰的信号,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因为此时的研究生教育不仅仅意味着一种向上流动,更意味着一种职业分流。根据传统的职业选择理论,人们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价值观来选择职业。如果研究生教育仅仅强调向上流动的价值,而忽略了职业分流的价值,则容易造成为了追求世俗化的“功名”而读研、读博,这一方面会造成所学非所用的人力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也不利于不同专业各自的研究生教育文化的形成。

随着人类所积累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增长,社会分工的细化将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分工的细化既有横切面上的多元意味,也有在个人生命纵深维度上的持恒意味。一个人在一个领域内长时间的积累,并能汲取相关领域的知识,同时在一个职业团体内将个人知识与经验积累传递下去,如此才能带来社会整体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最优化。endprint

职业分流机制是一种社会角色与个人发展兼顾的人力资源配置策略。美国研究生教育的复杂系统培养医生、律师、护士、科学家、工程师、教授、中小学教师和行政人员、社会工作者、新闻工作者、职业经理人、建筑师、艺术家、心理咨询师等各种职业人才。每一种职业都努力建立自己的职业标准、职业声誉、职业知识体系等,以满足其所对应的社会角色的知识、技能、职业伦理的要求,他们直接面对市场,培养的人才接受市场检验。同时,每种职业也都有自己的职业文化,而各种职业文化之间可能是非常不同的,如商学院强调竞争、决策、领导力等,教育学院则可能更强调对学生的尊重、关爱等,文理研究生院则强调知识生产、理论创新等。

每种职业还会依据市场和社会需求,对自身的规模和质量加以调查和反思,避免由于短期利益带来的盲目扩张造成质量下降失去社会信誉,从而影响职业从业者的长远利益,如上文提到的弗莱克斯纳1910年对美国和加拿大医学教育的调查及改革建议。因此,美国研究生教育的这种职业分流机制,与公民社会的活力相关。美国各种有共同特征、共同利益的人群都会组织起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或推进共同关心的公益事业。在专门职业领域,各种协会组织更是多如繁星。研究生教育中任何一个专业学位都对应一种社会团体,而这些专业团体在知识创造、知识共享、标准设定、自我组织、自我管理方面发挥极其重要的功能。

而从个体角度看,每个本科毕业生都依照自己的偏好(如人生观、财富观、家庭背景、个人兴趣、优势特长等)以及社会需求的信号,选择适合自己的那条通道。比如,哲学博士仅是众多博士学位类型中的一种,选择PhD通常并不意味着一种向上升迁,更多的是一种职业道路选择,即选择学术职业。因此,学生在做出选择之前就需要充分考虑学术职业的性质、各方面要求以及个人兴趣能力等方面的适切性,而商学院、法学院、医学院这些专业学院事实上是为并不打算从事学术职业的毕业生提供了其他的职业道路选择。

事实上,美国研究生教育通过学位类型的分化,实现了人才培养类型的分化与多元。研究生教育学位类型的结构性分化将带给广大求学者更加明确的信号,使他们在本科期间乃至更早就思考自己适合走什么样的道路,这可称为预期社会化的过程,将使后期的职业分流机制更加有效,个人成长更有目的性、主动性。

五、余论与启示

总的来看,美国研究生教育受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思潮的影响,学位类型复杂多元,但正是这种不断拼贴的一个网络式结构,使之既保存了传统,又具备了应对变化的兼容性,保持了最大程度的灵活性。美国研究生教育作为一个复杂多元的体系,各种学位类型、学科专业文化之所以能够既保有各自特色,又能很好地共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学术型与专业型并重的人才培养传统、政策及资源支持层面的制度保障,以及以专业自治为底色的学位项目管理方式,进而使得整个研究生教育既能够对市场和社会需求灵敏反应,作出适应性调整,同时为了专业共同体的长远利益而又严格自我约束,不断提高各个学位项目的知识含量、教育水准和社会声誉。

但美国研究生教育体系也并非完美无缺,招生自主权完全交给学院、学系、学位项目,在大学内部局部利益的驱动与盲目扩张下,与市场和社会需求变动之间的冲突与矛盾不断发生。例如在经济危机冲击下,众多法学院的法学博士欠下巨额学费贷款,而毕业后就业无着,但由于增加招生的边际成本极低,因此各大学法学院依然课堂拥挤;又如,文科硕士和理科硕士的传统学位遭遇挑战,近年来开始了职业化进程;再比如,美国研究型大学终身职岗位有限,随着博士生教育规模扩张,博士生在非学术机构就业的比例越来越高,带来了关于学术型博士培养理念的重新探讨等。

从我国当前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来看,学位类型的“学术型”与“专业或应用型”二元分化已经基本实现,学术型与专业型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基本达到了1:1,但从研究生教育学位类型的结构性分化,到进一步落实两种学位类型内部不同学科专业的差异化、特色化,以及学科专业之间的有效兼容、和谐发展,进而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的“分化与多元”,我国研究生教育还面临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实践探索。

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特征 篇4

关键词1:开放

我们可以发现,美国大学正在变得越来越全球化,美国高校中国际学生的比例也在逐年增加。相比较于那些封闭、单一的教育体系来说,美国大学并不局限于本国的精英教育,而是以开放的姿态吸引和接纳了几乎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

美国大学不仅拥有开放的录取制度,其转学/系制度也可谓“开放”。 如果你入学后发现不喜欢所在的学校,你完全可以凭借在这所大学修的学分申请转入你理想的大学;如果你选择专业后发现不喜欢所选的专业,你也可以在一到两年后申请转入你感兴趣的其他专业/系(包括转到其它学校)。

开放日(Open House)是美国大学开放精神的另一大表征。几乎每一所美国大学都有开放日这一惯例,一般会由学校的老师讲解入学的相关事宜和专业的相关知识,并由学生作为导游带领访问者了解校园的环境、历史和现状。一定程度上,每年一次的开放日不仅是学校展示和树立了其形象和文化的绝佳机会,同时也给予了学生一个锻炼、展示、回报学校的机会,而社会公众更可以通过这样的免费之旅了解、解除和体验美国大学优秀的文化和环境资源。

关键词2:自由

以Liberal Arts Education为核心的美国大学教育可理解为“素质教育”、“通识教育”,是美国高等教育的特色。它通过对学生的全面教育,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说,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学习艺术、历史、哲学、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内的课程。在进行了足够广泛的学习后,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选择一个专业方向,进行深入学习。这种通识教育的好处在于,学生不必在申请入学时就确定专业,解除了国内高考学生入学前必须选择专业的限制。这不仅让学生能了解到不同的学科,扩展视野,也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由,去考虑和体验、权衡和选择个人的特长、兴趣、爱好和未来职业。

与中国高校严格的分班、分级制度不同,美国的大学生在入学后的班级是流动的,不固定的。通常,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选课。也就是说,同年入学相同专业的学生不一定在一起上课,而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则可能因为相同的兴趣走入同一个课堂。这样的自由选课制度既增加了来自不同层次和纬度的思维碰撞,也培养和开发了学生独立学习和研究的能力。

相较于中国课堂内“填鸭式”的单项传授,美国课堂更重在通过教授与学生之间互动交流进行“启发式”教育和学习。美国的大学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基于此设置的各种类型的讨论课和专题研究独具特色。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任何"奇思异想"都会得到尊重鼓励,由此充分调动学生们思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启发他们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关键词3:多元

美国的课堂教学形式十分多元,老师们以学生活动为主倡导学生合作学习,常常要求学生通过进行不同程度的小组讨论或演讲来学习和消化所学的知识。同时,美国大学的辅助教学活动也十分的丰富多彩。学校经常会组织各种类型的讨论会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启发学生们独立思考,深入钻研,加强相互学习和交流。各种学生俱乐部活动内容生动活泼,刺激了个人志趣爱好的发展。各种学术讲座繁多,大都是美国学术界知名人物的报告,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

美国大学的另一个特征是强调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不管是校内工作,还是做reseach的经历都会对学生今后的升学或求职有很大帮助。在美国的大学中,开放了大量的校内工作(on-campus job)给学生,基本上学生能做的工作都开放给学生,不仅节省了大学开支,也锻炼了学生才干,学生也可以获得一定收入。

美国远程教育的特征 篇5

一、美国传媒娱乐业的基本特征

特征一:产业链各环节发育成熟、分工明确、协作紧密

强大的产业链经营能力是美国传媒娱乐业最具竞争力的地方。链条完整、分工明确、发育成熟、配合紧密的产业链, 让美国的传媒娱乐业成为一个高度发达的产业系统。

其产业链一般可分为三个环节:内容制作和供应环节 (包括主流制作公司、独立制作公司等) 、内容集成和分销环节 (包括电视网、有线网、辛迪加等) 、内容传输和播出环节 (包括有线网络、地方电台电视台、影院等) , 各环节都已发育成规模巨大的独立市场。

产业链上各环节有着明确的分工, 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与此同时, 各环节又紧密配合, 互相协作。既彼此依赖又能独立发展使得各个独立环节都能做大做强, 进而做大做强整个传媒娱乐市场。

以电视业为例。电视剧和电视节目的制作交给各家制作公司, 集成和分销交给电视网, 播出交给各家地方电视台, 传输交给有线网络公司, 不同环节各司其职, 把每一块“蛋糕”都做大。与此同时, 电视网一方面与制作公司合作, 深度参与到创意、策划、筛选的过程中, 另一方面与各家地方台合作, 将节目内容发行到全国各地, 发挥了承上启下的协调作用, 让各环节能够在分工的同时紧密协作, 形成一个强大的电视系统。

特征二:创意为王, 对好的创意进行多重价值开发

创意是美国各家传媒娱乐机构最重视的东西。一旦获得一个好创意, 美国传媒娱乐机构会迅速调动产业链的各环节, 将其价值进行最大限度的开发和榨取。

迪斯尼公司是将创意进行多重价值开发最成功的典型, 其动画形象往往能够衍生出一系列产品。近年来取得巨额票房的电影《加勒比海盗》, 其创意来源于迪斯尼乐园的一个游戏环节, 通过将这一创意转化放大为电影, 为公司带来了26.9亿美元的票房成绩。

近年来最成功的创意开发案例是《哈利·波特》, 从畅销书到畅销电影到畅销衍生产品, 带动了一整条产业链。此外像《变形金刚》、《蝙蝠侠》、《蜘蛛人》等畅销电影, 其创意都是来源于漫画, 电影成功后又相应推出一系列衍生产品。

百老汇的音乐剧也是好莱坞的重要创意来源。《西区故事》、《音乐之声》、《歌剧魅影》、《芝加哥》、《妈妈咪呀》都被改编成电影。反过来好莱坞电影又为百老汇音乐剧提供了创意来源, 《狮子王》、《三十九级台阶》、《怪物史莱克》等都被改编成音乐剧上演。

目前, 美国传媒娱乐业正在面向全世界搜寻好的创意。获得巨大市场成功的《功夫熊猫》, 就是好莱坞成功将一个中国题材的创意进行全球化多重价值开发的经典案例。

特征三:市场高度集中, 真正的“大玩家”屈指可数

美国的传媒娱乐业中有数量众多的媒体和制作公司。大量的电视频道、广播频率、报纸杂志、影视产品充斥市场, 供人挑选。表面看去市场是分散的、多元的, 实际上这些媒体和制作公司大多归属于一个超大型的综合性媒体集团旗下, 由其控股。因此, 美国传媒娱乐业其实是一个高度集中的市场, 时代华纳、维亚康姆、新闻集团、迪斯尼、索尼、GE等几家超大集团基本上控制了这一市场。

时代华纳拥有特纳广播公司、CNN有线新闻网、HBO有线电视、TBS有线电视等;迪斯尼拥有ABC电视网、ESPN有线电视等;GE拥有NBC电视网;维亚康姆拥有CBS电视网、MTV有线电视等;新闻集团拥有FOX电视网。美国电视业虽然频道众多、竞争激烈, 归根到底是几个“大玩家”之间的竞争。

这种高度集中还体现在每个细分地方市场, 所有地方媒体都处于高度集中阶段。特别是1996年修订的通讯法通过后, 美国政府明显放松了对传媒集中的管制。以2002年有关数据为例, 在美国, 广播头号公司 (即C1) 占有市场份额接近35%, 头4家公司 (即C4) 占有份额达到84%, 电视头4家公司占有份额达到73%, 头号公司拥有市场份额接近25%。

特征四:专业化分工、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 创意产业具有工业生产的特征

美国传媒娱乐业虽然是创意产业, 但它的生产流程和经营思路, 本质上是按照工业生产来进行的。它非常重视专业分工、标准生产和规模经济。以电影编剧为例, 有人专门负责写场景, 有人专门负责写对白, 有人专门负责写动作场面。有专门的“读稿者”, 负责电影剧本的审读。有专门的“剧本医生”, 负责对剧本进行修改和润色。所有的剧本都具有通用的统一格式。美国传媒娱乐业的专业化和标准化由此可见一斑。

产业化要求生产出标准化的产品。美国的商业电影、肥皂剧、情节剧、明星艺人, 都是工业流水线上的标准产品。通过标准化的产品生产, 规模化经营具备了可能性, 从而推动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

特征五:系列化开发, 多元化盈利

为了实现最大限度的盈利, 美国传媒娱乐业往往采取系列化开发、多元化盈利的策略。

这一策略在商业电影中运用得最为普遍。星球大战系列、007系列、蝙蝠侠系列、魔戒系列、谍影重重系列、加勒比海盗系列、怪物史莱克系列、变形金刚系列、冰河世纪系列……续集电影成为各大制片公司的摇钱树。一旦一个创意、角色成为了一个具有市场号召力的品牌, 这个品牌所代表的内容和版权就会成为最值钱的宝贝, 因为从它身上可以持续产生出系列化的产品来。

除了电影, 成功的美剧也往往会不断地推出下一季, 例如《迷失》、《CSI》、《24小时》等等, 以此来巩固自己的观众群, 保证稳定的收视和广告收入。

美国传媒娱乐业也在积极开辟多元化的盈利途径。以电影为例, 票房收入只占它整体收入的小部分, 更大的收入部分来自电视、网络、DVD版权销售、衍生产品授权等方面。

特征六:政策和资本是两个最强大的行业驱动力量

美国传媒娱乐业受到多种行业驱动力量的影响, 其中政策力量和资本力量最为强大。在政策和资本驱动下, 兼并、联合、重组, 走集团化道路, 是西方媒介集团发展壮大的主要途径。美国传媒行业在2000年前后发生过一波兼并整合的高潮, 其中, 2000年1月10日, 美国在线以1620亿美元并购时代—华纳公司, 这是网络公司第一次与传统媒体的兼并, 当时是美国史上最大一宗公司并购案, 引起了全球瞩目。究其原因, 一方面在于监管机构——FCC (联邦通讯委员会) 放松了对传媒所有权的限制, 另一方面则是美国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为大型综合性媒体集团提供了充足的资本支持。这一波兼并整合让美国传媒娱乐业的市场集中度更高, 对美国国内和全球传媒娱乐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着金融危机的发生, 资本在美国传媒娱乐业中显现出更大的影响力。美国传媒娱乐业强大的产业链经营能力, 正是依靠资本的力量来激活和带动的。

二、美国传媒娱乐业的发展趋势

趋势一:无论是综合性媒体, 还是专业性媒体, 都在构建多媒体平台

构建多媒体平台的驱动力量来自三个方面:第一个是受众。受众越来越细分化, 为了能够与受众在各个终端进行全面接触, 需要拥有各类媒体平台;第二个是广告商。广告商需要有多平台接触到正在分化的目标消费者;第三个是竞争者, 主要是网络媒体正在不断分流传统媒体平台的受众。因此, 通过构建多媒体平台, 对内容资源进行多平台分销和发布, 与受众进行360度接触, 成为综合性媒体集团和专业性媒体集团的共同选择。

大型的综合性媒体集团本身就拥有电影、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多样化媒体平台。其最新趋势是加快与网络媒体平台的整合。主要途径包括以下三种:一是自建网络平台, 目前各大综合性媒体集团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官方网站;二是收购网络媒体, 将其作为自身媒体平台的延伸, 如新闻集团收购Myspace;三是合作构建新的网络媒体平台。这其中最为成功的是Hulu, 是一个由NBC、FOX和迪斯尼合作成立的视频网站, 提供正版的电影、电视节目供受众免费收看, 通过广告获取收入。

专业性媒体同样在积极探索多媒体平台的建立。如《纽约时报》就投入很大的力量构建网站, 并且成立一个网络视频部门专门为网站提供新闻视频;CNN这样的专业新闻频道, 现在提供三个平台供受众接收自身内容:电视、电脑和手机。目前只有一半受众是通过传统的电视来收看CNN, 另外一半已经分流到了电脑和手机;纽约1频道这样的地方性新闻频道, 也同时在有线电视、视频网站、VOD频道、Facebook网站上发布自己的新闻内容。

趋势二:分众化趋势明显, 媒体开始针对细分市场采取市场聚焦策略

随着媒体数量的急剧膨胀, 受众的分众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对于媒体来说, 需要从消费者需求的角度来考虑传播问题, “三W”成为关键:要什么 (what) ?从哪里得到 (where) ?什么时候要 (when) ?

除了要构建多媒体平台对受众进行全方位接触外, 还必须针对特殊受众群体, 推出满足其特定需求的内容, 以吸引到相应的广告商。

如美国的商业广播, 推出针对不同受众群体的音乐频率, 例如爵士乐电台;《纽约时报》周末版会推出地产、汽车、家居等不同特刊, 以吸引不同的细分人群, 进而吸引不同的广告商。

趋势三:同行业竞争、跨行业竞争相互交织, 媒体竞争更加复杂化、多元化

新技术的冲击、金融危机的影响、受众的细分化, 这些都给传媒娱乐业带来了更大的竞争压力。新媒体和新媒体、传统媒体和传统媒体、新媒体和传统媒体, 彼此之间在受众市场和广告市场中交错竞争。

对新媒体来说, 虽然发展迅速, 但依然面临着盈利模式的困境。虽然美国互联网广告收入在增长, 但增长的是搜索广告, 媒体广告并没增长, 反而在下降。

对传统媒体而言, 挑战来自老对手和新媒体。以美国电视业为例。电视网目前受到的竞争压力不仅仅来自于互联网, 更大的还来自于有线电视。电视网的观众数量在逐年下降, 而有线电视的观众数量2009年比2008年同期却有5%的增长。这说明即使是在新媒体的挑战下, 电视媒体对于观众仍然具有吸引力, 有线电视的专业化内容满足了当前受众细分化的需求。而以大众为目标受众群体, 以新闻、电视剧、脱口秀等综合性内容为主体的电视网如何应对这一挑战, 成为考验其未来发展的关键问题。

趋势四:数字化导致传统媒体的行业壁垒不断消融, 跨媒介、跨行业融合越来越显著, 更多其他行业的公司进入媒体行业

今年6月15日, 美国停止全国的模拟电视信号, 正式进入数字电视时代。数字化技术在美国传媒娱乐业的发展进一步深化。

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让不同种类媒介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互联网、IT、电信、传统媒体之间的跨媒介融合将成为大势所趋。数字电视媒体、手机媒体、互联网媒体, 成为媒介融合的主要载体, 都在往多媒体、多应用、多功能的数字化终端方向发展。对数字化终端的争夺和控制, 将成为传媒行业、电信行业、互联网行业竞争的重要内容。

随着行业壁垒不断消融, 更多其他行业的公司开始渗透进入媒体行业。

信号之一:Google、微软、苹果这样的技术公司, 都在积极与综合性媒体集团建立合作关系, 都有成为综合性媒体集团的想法。越来越多非传统意义上的媒体公司, 包括互联网技术公司、计算机软件公司、网络游戏公司、户外广告公司等, 都有成为数字化媒体公司的设想。

信号之二:百事可乐公司正在尝试建立自己的网络媒体, 在上面推出特约记者采写的新闻、信息和其他内容, 直接与它的目标受众群体接触。由于百事的目标受众群是年轻、对科技感兴趣的群体, 因此这种做法更易与目标受众群吻合。这预示着广告商与媒体的关系有可能出现变化:广告商自己建立数字媒体, 直接与消费者接触, 不再依赖传统媒体平台, 进而自己成为媒体, 吸引别人来投放广告。

趋势五:整合和兼并仍将继续发生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美国的大型传媒集团自身的财务状况都遇到了严峻考验, 因此整合和兼并将有所减缓。另一方面, 金融危机又让美国传媒娱乐业中的很多公司遭受重创、难以为继, 这正是低价整合和兼并的良机。美国的报纸行业就已经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可以预见, 整合和兼并在未来仍将成为大型传媒集团扩张的基本手段之一。

趋势六:全球化与本土化同时深化

美国的大型传媒集团作为跨国公司, 都将全球市场视为自己的目标。随着信息化、数字化的发展, 全球化进一步深化, 美国大型传媒集团将会拓展出更大的全球市场, 其中, 中国、印度这样的新兴市场将是他们重点开发的对象。

在全球化深化的同时, 本土化也将更加深化。本土化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在美国国内, 更多的传媒娱乐机构将会进一步聚焦, 针对细分市场提供更多本土化、贴近性的内容;二是在全球市场上, 美国的影视内容产品中将会贴上更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标签, 以此迎合本地受众的需求。例如《功夫之王》、《功夫熊猫》中的中国元素、《碟中谍3》、《变形金刚2》将上海纳入到拍摄场景之中等。

三、对中国传媒娱乐业的启示

通过对美国传媒娱乐业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的分析, 中国传媒娱乐业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启示一:全球传媒娱乐业的竞争是链条对链条、系统对系统的竞争

我们与发达国家传媒娱乐业的竞争, 不是一个产品与另一个产品之间的竞争, 也不是一个机构与另一个机构之间的竞争, 而是一条产业链与另一条产业链的竞争, 一个系统与另一个系统的竞争。所以, 当务之急是要打好产业基础, 创新体制机制, 加快产业链的完善和成熟, 加快市场主体的做大做强。

启示二:中国传媒娱乐业的市场化、产业化趋势将越来越显著

美国传媒娱乐业是一个与社会大系统息息相关的子系统。其发展与美国市场经济的成熟、经济实力的强大、监管制度的开放、资本市场的发达、科学技术的进步息息相关, 它的基本方向就是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资本化。

以此为参照, 可以想见,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 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 中国人休闲、消费方式的不断改进, 政府在内容监管上的不断开放, 中国传媒娱乐业的市场化和产业化趋势将越来越强, 中国传媒娱乐业还有潜力巨大的市场空间等待我们去开掘。

启示三:“整合”是中国传媒娱乐业发展过程中必经的一个阶段

美国传媒娱乐业的发展表明整合将成为必然的趋势。

美国远程教育的特征 篇6

美国的高中、大学都称毕业典礼为commencement, 在六月举行。Commencement本身的含义并不是“毕业典礼”, 而是“开始”, 也就是说是一种新的开始。换句话说, 就是将高中、大学阶段所学的应用于实际社会上, 开始为社会做事的日子。在诸如此类的毕业典礼上, 学校一般会邀请一些典礼发言人——当然都是某个行业的佼佼者或者是在全国或全世界比较出名的人士, 邀请他们来学校做演讲, 以此来纪念毕业这一特殊日子。

学校的不同、演讲者风格的迥异等使得美国大学毕业典礼演讲变得丰富多彩、各具特色, 然而, 从文体学的角度分析, 这些演讲在演讲结构 (语篇结构) 、演讲主题 (语义) 、演讲风格 (语言风格) 、演讲策略 (语用策略) 、演讲功能 (文体功能) 方面也存在很多特征。下文将对此一一进行分析。

一、演讲结构 (语篇结构)

在历届毕业典礼上, 无论讲演者身份如何不同, 但大都遵循了这样一个环节, 即“致意听众、表达心情——演讲主体——表达祝贺和美好祝愿”, 因而在总体结构上没有多大差异, 如出一辙。而且, 从历届演讲看, 其前后两端的这两个部分, 客套话较多, 都表达了对即将毕业的学生一种忠告、鼓励等一些正能量方面的东西, 因而许多演讲者在这部分的内容甚至用词都大同小异! 中间的演讲主体部分, 大多含有:个人故事+ 忠告的结构模式。 乔布斯2005 年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I am honored to be with you today at your commencement from one of the finest universities in the world……演讲主体:个人故事+ 忠告:辍学后窘迫的生活以及与昔日的创业伙伴分道扬镳而失去人生重心。忠告:你要有勇气去听从你直觉和心灵的指示——它们在某种程度上知道你想要成为什么样子, 所有其它的事情都是次要的。求知若饥, 虚心若愚。演讲结束:表达祝贺和美好祝愿:Stay hungry.Stay foolish. And I have always wished that for myself. And now, as you graduate to begin new, I wish that for you.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Thank you very much.

二、演讲主题 (语义)

演讲主题是由其演讲对象和目的决定的, 大家都知道, 其演讲对象时即将离开学校步入社会闯荡的学子, 他们普遍都对未来人生迷茫和困惑, 因此, 学校请这些名人致辞就是校方为毕业生安排的离校前的最后一堂人生大课, 就如同对即将远行的孩子的叮嘱一般, 希冀即将毕业的学生们能够以前辈的人生道路为鉴, 积极汲取经验和教训, 为自己未来人生之路点亮一盏明灯, 时时刻刻指引自己! 因此被邀请的讲演者都牢记这一目的, 虽然演讲的标题各不一样, 但从总的方面来看, 这些演讲的主题都不外乎于人格道德、人生志向、成功心得等, 以此来教育即将走出校门的学生!

世界首富夫人梅琳达 · 盖茨2013 年杜克大学演讲标题是Creating a brotherhood ( 缔结人类的手足情谊) , 其演讲主题是鼓励大家利用自己掌握的先进, 去打造世界人民温暖和谐的情谊。前美国国土安全部部长珍妮特2011 年在埃默里大学以Seize the opportunity of change to build a better world (变化中把握机遇, 打造美好世界) 为标题, 告诫毕业生目前世界发生的巨大变化, 在带来挑战的同时, 又带来机遇, 要充分把握机遇! 因而, 希望即将毕业的学生要善于捕捉时机, 不断献身公共事业, 将自己的命运与整个人类命运练习起来, 共同建设美丽家园。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2010年在普林斯顿大学We are what we choose (选择塑造人生) 号召学生们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 抓住挑战与机遇, 改变正在遭受苦难的人们, 尤其是正在遭受苦难的女性同胞们。

三、演讲功能 (文体功能)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Geoffrey Leech在他的《语义学》这本书中指出, 语言至少有五种功能: (1) 信息功能; (2) 表达功能; (3) 指示功能; (4) 美学功能; (5) 酬应功能。

从演讲功能方面来说, 美国大学毕业典礼演讲属于一种社会应酬, 具有酬应功能。

酬应功能, 即维护社会某一组织联系的一种功能, 比如说礼节性日常用语, 语言表面的意思其实并不重要, 但是这些话的作用却不可小觑。我们与陌生人, 见面时总能说出一套寒暄, 也许是言过其实, 但听者却很享受, 也使得整个交谈得以持续。其实, 酬应语言更是人们相互安抚的一种形式。在公共场合, 尤其对我们今天的演讲稿中, 语言的酬应作用则显得非常作用。每次演讲, 一般都有必须要具备三个条件;演讲者、听众和场所, 此三者缺一不可。演讲者要了解听众的需求, 借助多种手段不断拉近与听者的距离, 让听者产生一种共鸣, 最终才能获得听众的喝彩与掌声。在毕业演讲中, 开场白、结尾甚至部分正文, 往往无实际内容, 都是一些比较空泛的东西, 都是一些比较崇高的用语, 还有一部分是演讲者本人的一些励志故事。如可口可乐公司前总裁基奥先生在演讲中, 曾大谈特谈自己的一些故事, 演讲中充满了应酬语言。随后, 又表达了对学校主办方邀请他参加演讲的感激之情, 道之以情, 晓之以理, 可谓是声泪俱下啊。

毕业典礼演说是校方给毕业生上的最后一课, 其性质决定了这种类型的演讲不仅具有酬应功能, 还兼有劝说功能, 希望在座的听者可以不同程度的改变一些旧有的态度或者想法, 当然最好的情况就是将讲演者的思想、观点付诸现实行动。当然改变一个人的想法、观念是非常难的事情, 只有演讲者的劝说功能让听者产生共鸣, 他的这种演讲劝说功能才能达到效果。

人的大脑就好比是一块海绵。经过长期的培养发育, 它的主要功能还是学习知识和发展能力, 以及学习各种各样的事物……等我们以后入了社会, 海绵涨得满满的, 于是我们开始压挤他。这就是我们传授信息和智慧的一个过程。 ( 唐纳德 · 基奥)

面对众多毕业生, 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前总裁唐纳德 · 基奥先生以亲切的语言回顾自己在可口可乐的生涯。告诫青年人要充满“激情”、“勇气”, 把握当下, 创造至真、至善、至美。同时, 劝勉青年人要像海绵吸水一样, 不断获取新知识, 提高自己的能力, 在不断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 兼顾社会和时代的发展, 真正做一名名副其实的“地球人”, 做一个思想上没有包袱的人, 辉煌属于过去, 应该不断进取。

从上述例子中可看出, 演讲者在实现表达劝说功能的同时, 融合了引用、举例、比较等多种表现形式, 这样才能更好表达自己的意图, 更好地传递自己的观念。只有充分把握说话人和听话人的心理, 达到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状态, 说话人诚恳的态度、朴实的语言才能更加具有说服力, 能能使听众更加心悦诚服, 这样演讲的劝说功能才表达得淋漓尽致。

四、结语

美国大学毕业典礼演讲是众多演讲中的一种, 在文体方面具有独特的特征。内容除了基本的应酬功能外, 还兼顾有一些激发斗志、共筑未来、百折不挠、积极向上、蕴含哲理、醍醐灌顶的经过千锤百炼的语言。通过分析归纳其特征, 能更深地了解这一文体, 在不断提高演讲能力的同时, 也希望利用这些毕业演说来激励正在学习路上的自己。

摘要:在每年的毕业典礼上, 美国大学都会邀请社会各界名流到校作演讲, 其中一些成功的演讲给毕业生上了精彩的最后一课, 并流传开来, 本论文将选取一些美国大学毕业典礼演讲并从演讲结构 (语篇结构) 、演讲主题 (语义) 、演讲功能 (文体功能) 方面来分析总结美国大学毕业典礼演讲的特征。

关键词:毕业演讲,文体学,语篇结构,演讲主题

参考文献

[1]Byrns.J.H.Speak for Yourself-An Introduction to Public Speaking[M].New York:Mc Graw-Hill Companies, Inc, 1997.

[2]王佐良.英语文体学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7.

[3]徐有志.公共演讲英语[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4.

美国教育对中国教育的启示 篇7

1.1中国学校教育的现状

中国教育体现在以应试考核为手段, 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评价标准。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国的学校是非常严谨和制度化的, 学生们有统一的校服, 有严格的年级和班级划分, 有固定的必修课和老师, 课堂也往往是以老师的授课为主, 学生扮演着被动的接受的角色。学生要尊敬老师, 服从老师的课堂安排以及学校严格的规章制度的管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较重, 中国实行应试教育, 大部分学校会实行月考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的阶段性考核, 目的是对学生每个阶段的学习进行评判, 以此来进行进一步教学计划和课业辅导来补充不足。很多学校会将学生的成绩进行排名, 因此分数在学生的学业中成了评判学习好坏的关键。激烈并且严格的高考选拔制度使他们的假期也大多安排了作业以及辅导班上, 学生基本上没有自主选择课程的权利, 大部分是根据老师的推荐和家长的安排, 主要目的也是为了提高考试成绩。

1.2中国教育的优劣势

中式教育底子打得好, 基础牢固, 教育知识丰富, 扎实有效, 所训练出来的人才普遍具备条理性、逻辑性强的特点。中国学生学习更多数学和科学知识, 计算能力和知识面更广。中国教育具有的条理性、基础性、逻辑性和系统性, 中国学校的严谨和规范也是得到很多国家的赞赏的佩服, 中国基础教育的深度、难度超过许多国家。高考制度虽然有弊端但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它保证了每个人公平选拔的机会。但是中国的教育制度缺乏对学生学习兴趣培养, 过多注重学科成绩分数, 树立“分数高的学生”是学习榜样;学生课业负担重, 几乎没有时间去发展爱好特长;学科过多注重理论, 而不是实践。这样的教育长期以来抑制了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所以中国的学生没有美国孩子快乐, 他们的课余时间大多都埋头在书海里苦读, 没有选择自己兴趣爱好的权利;他们思想受统一的教育模式禁锢, 没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和创新能力;他们自理能力差, 对学校制度及老师指导依赖性强。

2.1美国的学校教育现状

首先美国教育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个性特长的培养。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并且培养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是美国教育的主要特点。20世纪初开始美国教育家提出了全新的、具有美国特色的一系列教学方法, 例如问题教学法、设计教学法, 创造教育教学法, 小组协同法, 发现教学法等。这些全新的教学方法都各具特色, 但是共同的特点就是废除了班级甚至年级教学的组织形式, 学习进程主要以个人单位进行,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的进行学习、活动、探究, 废除了教师系统的讲授和学生死记硬背, 而采用实验、案例、讨论、互动交流等丰富生动的方式提高学生求学的积极性。老师一般只概述主要内容, 讲重点难点, 用较多的时间让同学提出问题做出解答,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与中国教育相比, 在具有更强互动性同时, 师生关系相对更为轻松愉悦。在平等的教学关系中更为强调的主动性, 在课余时间师生更近于一种朋友关系。其次是可供学生自行选择的选修课制度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美国的学校注重个人爱好的培养, 它提倡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 提供不同的学习经验以帮助学生形成不同的价值观, 获得不同的知识和能力。目的是让每一个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使其特长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美国在中学阶段就实行必修课和选修课, 往往有十几门课程可供选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学科, 这样大大激发了主动学习的劲头, 满足了个性化的多样性需求。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学校往往通过各种活动来实现。例如乐队、合唱团、戏剧、辩论、手艺等活动, 还有组织体育活动、学术或者社会活动的社团。与中国录取制度不同, 美国名牌大学录取新生标准为考试成绩、平时成绩、课外活动和推荐面试各占1/4。

2.2美国教育的优劣势

具有美国特色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和老师互动, 激发学生思考能力, 这些教学形式对满足学生兴趣、发展个性起了积极的作用。丰富多样的社团活动丰富了学生们的课余生活, 同样在发展了兴趣爱好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领导、团结协作的能力、动手能力、社会实践能力, 广交了朋友, 开拓了眼界, 加强了社会技能。但是美国的孩子可能会过于自我, 他们考虑自己会比考虑别人多;他们更加随性, 导致部分学生过于放纵而花较少的时间在学习上, 学业上半途而费;因为没有较多的规矩约束, 所以自律性会差一些。

二、中美家庭教育的现状

1.1中国家庭教育现状

孩子在家里是被当做小皇帝、小公主, “饭来张口, 衣来伸手”几乎是大部分家庭的教育写照, 在孩子上学期间, 直到大学毕业之前, 父母都是一直想办法满足孩子的需要, 他们会尽量排除孩子的干扰以保证他们能顺利考上大学, 也习惯于安排孩子的未来, 让孩子按照规划行事, 去读什么大学, 选择怎么样的专业, 甚至以后去哪里工作···中国的父母普遍存在这样一种观念, 我是你的父母, 所以你应该听我的话。他们觉得小孩子应该尊重长辈, 长辈说话不能乱插嘴。喜欢把大人的观念强加在孩子身上。

1.2中国家庭教育的优劣势

中国的孩子大多规矩乖巧, 父母比较注重培养孩子文明礼让, 尊敬师长的优秀习惯和良好的品质。中国人讲究和谐, 注重对他人的着想, 热心帮助他人。但传统教育思想和方式可能会导致呆板, 人际关系窄, 交际能力差依赖心强。中国的孩子自理能力差, 他们习惯父母安排好一切生活, 而自己要做的只有在期末的时候考个高分数, 好名次。部分孩子受不了过多的管制而变得叛逆不羁, 叛逆心更强的孩子可能会做出一些过激的举动比如顶撞父母、离家出走、逃学等。

2.1美国的家庭教育现状

从小爸妈就教孩子自立自强, 学会自己处理事情, 并且锻炼他们的生存能力。他们会鼓励孩子自己打工去赚得零花钱。家长同时很尊重孩子的想法, 鼓励他们去做认为对的事情。你会经常看到小孩子在大人堆里问他们十分幼稚的问题, 他们不会训斥也没有孰长孰幼的观念, 反而会倾听和认真解答。

2.2美国家庭教育的优劣势

美国教育具有自由性、独立性、实用性和开拓性的特点。他们提倡人性的自由、平等、发展的理念。尊重孩子的天性, 让他们在自由的环境中成长, 学会如何思考和面对问题, 如何更好地去创造。美国人特别强调对孩子的尊重, 他们常常把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 但结果并不都是尽如人意的。有一部分自律能力差的孩子很轻易地就选择了放弃, 因为没有什么人天生就喜欢努力, 部分孩子们也宁愿张开双臂去拥抱轻松。

三、兴利去弊, 借鉴美国教育优势

中美教育各有利弊。中国的教育注重培养孩子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 所以中国的孩子学多悟少, 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忽视了对孩子创造能力的培养。美国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个性, 鼓励跳跃式的发展, 但是美国的孩子基础不牢固, 自律能力稍差。因此, 我国教育实施过程中在继续保持中国教育优势的基础上, 借鉴美国教育优势。

其一, 打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 尊重学生个性差异

美国基础教育通常会开设几十门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 多姿多彩的基础教育才是孩子未来发展的根基。而中国相对而来基础教育就单一乏味了很多, 因此我们要做的是打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 在课程上不但要涉及广泛, 还要给学生一定的选择空间, 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去选择适合的课程。其二, 改进教育模式,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不求数量, 但求质量。不再以单一的教师主导的课堂形式去, 教学应该多使用启发式教学, 让学生自己先对问题或者事物有独立的见解, 给孩子营造一些想象天空, 让他们大胆的思考事物之间的联系, 进行头脑风暴, 并且增加学生动手操作和亲身实践的机会, 逐步培养孩子逻辑推理能力。

其三, 给孩子一定自由空间, 锻炼孩子的生存能力。

尊重孩子的爱好和不违原则的选择。孩子应该有权不去上你给安排的钢琴课而去玩你认为没有意义的篮球, 说不定他就会成长成未来的篮球新星。孩子有了他的自由空间才能更好的发展特长和个性优势。美国人的教育不鼓励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的“贵族教育”, 儿童成长中绝没有不劳而获这一条。无论贫富, 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在外打零工的现象很是普遍。在这种潜移默化中, 让孩子成长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人。中国父母应该认识到, 孩子需要的不是无原则的溺爱和听从家长的安排, 而是这种智慧式的引导。

总之, 我们要做的是发扬中国的教育优势, 摈弃错误观念和思想, 借鉴美国的教育精华。总的来说, 不管什么样的教育, 让孩子得到快乐心情和健康的人格发展才是我们国民教育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美国教育借鉴力》唐劲松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2, 3

[2]《都说美国教育好》龙柒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 2011, 4

美国影片《朗读者》人物特征解析 篇8

美国影片《朗读者》源自于2008年英国的电影《生死朗读》,它以1995年本哈德·施林克创作的小说《朗读者》为背景。这部影片的切入点十分独特,既没有对那些骇人听闻的罪行给予特殊的关注,也没有将惨烈的画面作为刺激观众视觉的手段,整个故事把焦点集中在了普通人的身上,通过他们思想和认识上的转变揭示出一段罪恶的经历。正是这一独特的视角使影片《朗读者》脱颖而出,在各大媒体的2009年奥斯卡预测上占据一席之地。

一、《朗读者》情节结构

影片《朗读者》中的故事发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西德,男主人公米夏与女子汉娜结识并展开了一段奇妙的恋情,可惜时间不长,随着汉娜的不告而别终将这段忘年恋画上了句号。米夏后来成为了一名年轻的律师,当他再度见到汉娜时,是在汉娜由于在二战后期担任一个集中营守卫时的行为成为一名因战争犯罪而受审的法庭之上。米夏知道在汉娜心中一直隐藏着一个比以往纳粹时代更为糟糕的秘密,这个秘密足以推翻对汉娜的指控,但是由于米夏一时的犹豫铸成了两人终生的遗憾。这部影片的前半部看起来像是一个成长的故事,正值青春期对异性充满好奇与渴望的少年,邂逅一个成熟而孤寂的中年妇女,发生了一段不该发生的故事。

毕竟大部分人会认为在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关系与行为中,只要有爱情就是可以理解与同情的,可当二者有着年龄、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巨大差距时,又显得不伦不类。令人出乎预料的是,影片后半部转而朝着另外一个方向发展,其主题远远超出了成长、爱情、甚至道德的界限,进入了罪恶与救赎、忏悔与宽恕的严肃话题。如导演斯蒂芬·戴德利所说,并不是每个人天生都是刽子手,女主人公汉娜也是受害者之一,只不过人们对她关注得较少而已,纳粹集中营看守的工作让汉娜在不知不觉中参与了罪恶,为此她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最终绝望自杀。

电影《朗读者》海报

二、《朗读者》中汉娜人物特征解析

影片《朗读者》的女主人公汉娜是一个简单平凡而又高度理性的人,也许是因为没有受过教育的缘故,她对自己所犯下的罪孽从未发自内心的自省,她只知道要坚守作为一个守卫的职责。在影片后半部分中出现了六个作为被告的女看守,其中有五个都否认自己有罪,只有汉娜出乎意料地坦然承认自己的罪行,但却又令人惊诧地表现出缺乏罪疚,其根本问题源于理性和法律。法律才是确保社会能够有序运行的重要手段和工具。

汉娜正是按照自己所处年代的法律与法则来行事为人的。她当年离开西门子公司去应聘当纳粹集中营的看守是合法的;她每月从60个囚犯中选出10个去接受判决,这是她的工作;甚至她坚持不打开已经着火的教堂大门也是理所当然,她是看守,她不能让囚犯逃跑,更不能让秩序失控。法律大于天,责任重于山,这是在汉娜心目中根深蒂固、毋容置疑的东西,而一个个生命的存亡则是在她的视线之外,至少不是她优先考虑的事情。这是汉娜的盲点,更是法律的尴尬。汉娜始终对她自身所存在的问题缺乏足够的认识,这也是她最后不能为米夏所接纳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汉娜的生命中最大的羞耻莫过于不会阅读,她宁愿坐牢也要保守自己不识字的秘密,对于理性的一种近乎本能的崇拜是汉娜的另一个盲点。

在情感生活中汉娜是一个率性而动、敢做敢为的人,她与男主人公米夏相识并开始了一段忘年恋。仔细品味之后,我们会发现汉娜的思想意识始终没有摆脱理性的羁绊。当在电车上与她邂逅的米夏热切地向她表示亲近时,她冷眼相待,因为米夏的举动打破了她理性所划定的秩序。在与米夏的相处过程中,她曾有两次决然离去,都是出自于一种对于绝对冷静理性的抉择。第一次是在她与米夏的感情出现裂缝时,她让米夏回到自己的同学之中去,不辞而别。第二次是在监狱中,事实上米夏已经为她出狱后的生活做好了准备,但她还是选择了离去,不过这次是永远的离去。

汉娜是一个高度理性的人,不过她的这种理性更多地是来自于外界的灌输,是她所处的社会将她塑造为一个理性的人,也使她变成了最终的牺牲品。汉娜对文盲身份的羞耻实质上是对理性的恐惧,她害怕自己被发现置身于理性之外。只有掌握了理性,她才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法律与理性也许可以让人知道罪恶,但却不能自动地唤起人的罪疚。在影片中汉娜并不是完全没有罪疚,但她的罪疚与忏悔是有限的,只是指向活着的人,而对于死难者并没有任何的表示,因而将她的行为称作补偿也许更为恰当。

美国的教育理念 篇9

1、教育是以一种信仰。美国人认为,一个人不管处于什么境地,有两件事是必要做的,并伴随一生,一是接受教育,一是新宗教。

2、教育是国家和社会的支柱。美国的教育体系完备,制度健全,各州各具特色。

3、教育是社会自由的保证。杰斐逊曾反复说过,一个国家的民主、自由只有教育才能得到永久保证。

4、追求教育公平和教育机会平等。

5、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合格的公民。

6、十分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

7、独立思考,质疑一切。

二、美国的教育特点——教育的主要方法

1、教师指导——学生探究为主的方法

2、探究式学习的基础:自主阅读、交流讨论、实践调查

三、美国的教育目标:

让学生为变化的社会和文化做好准备。学校课程所反映的是学校所存在其中的社会。学校首要的任务是:让学生为将来参加到社会的、政治的、道德的、经济的活动中去而做好准备,让他们自己去判定、辨别、解决变化着的社会中的冲突。要实现这个任务学生要研究社会,而研究作为一种活动,要求自由的思考。

四、美国的文盲率:14%

五、美国十大最具影响力名人:

1、奥普拉•温弗瑞(Oprah Winfrey)

2、迈克尔•福克斯(Michael J.Fox)他成立的迈克尔·福克斯基金会是全球最大的帕金森症治疗研究私人基金会。

3.史蒂芬•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4.罗恩•霍华德(Ron Howard)5.乔治•卢卡斯(George Lucas)

6.穆罕默德•奥兹博士(Dr.Mehmet Oz)他的影响力大多来自于成功的You系列图书。7.斯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8.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

9.波诺(Bono)现在他以政治活动而闻名于世

美国远程教育的特征 篇10

一、促进教育公平发展的财政政策变革

为了促进教育公平发展, 美国州或联邦政府对学区采用普通拨款和项目拨款方式, 目的在于改变教育资源分配办法, 其中, 普通拨款用来提高学区总体教育经费, 学区自由使用;项目拨款用来保证学区提供州或者联邦政府认为重要的教育服务。政策执行时, 不同学区根据自身情况, 可利用普通拨款的一部分增加教育支出, 剩余部分用来减税;也可利用政府拨款增加额的一半增加教育支出, 一半减税。[4]学区在具体使用增加的教育经费时, 行政管理费用的增长比率相当低;教育经费支出的60%或者更高用于改善教学状况, 例如雇佣更多教师、增加教学设施、减小班级规模等;财政负担重与教育支出较高学区相比财政负担轻与教育支出较低学区, 将更多教育经费用来减税。

根据地区富裕程度、学区规模、城市化水平, 以及地理位置, 本研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得克萨斯州与肯塔基州的2个低富裕程度学区与2个高富裕程度学区和新泽西州的6个低富裕程度城市学区、2个中等富裕程度郊区学区、4个高富裕程度学区为样本, 探讨美国典型地区为了促进教育公平发展, 采用的教育财政政策及其效果和特点等。肯塔基州、新泽西州、得克萨斯州分别在法院干预下制定了教育财政法。肯塔基州与新泽西州法院判决强调财政公平与充足, 聚焦于贫穷城市学区与富裕郊区学区之间的不平等现象, 要求州议会均衡两类学区的教育支出;得克萨斯州法院判决提倡充足的教育财政体制, 认为应为所有学生提供“公平教育机会”, 允许学区补充教育经费以尽可能地提高公平程度, 强调财富中立, 要求所有学区经过类似程度的税收努力达到实质平衡生均教育经费的目的。[5]

教育公平诉讼判决后, 各州的教育财政政策有较大改变。肯塔基州采用成本分担政策以及选择性保障税基取代根据班级单位建立的传统扁平财政拨款体制, 新泽西州采用基金政策替代以前的保障税基政策。得克萨斯州没有改变传统教育财政拨款的基本结构, 但提高资助水平, 要求学区努力保证教育经费, 并建立县教育区以提高地方财产税, 创设县水平的超额收益征税条款。3个州均提高对特殊需要学生项目的支持力度, 肯塔基州与得克萨斯州分别将学生残障、处境不利、英语水平有限等赋予不同权重, 纳入资金分配政策;肯塔基州附加独立分类拨款项目, 拓展处境不利孩子的学前教育、家庭资源与青少年服务中心的服务范围;新泽西州保留独立的拨款项目, 增加特殊教育、处境不利、英语水平有限学生教育项目的资金。 (参见下表所示)

二、财政政策改革的着力点与政策成效

教育公平发展的财政政策变革之后, 美国教育财政政策既包括强制性政策也包括刺激性政策, 以维持或者提高地方财政支持力度。肯塔基州、新泽西州和得克萨斯州针对低富裕、低教育支出学区增加教育资助力度, 同时注意提高中等收入学区教育资助额度, 大部分学区没有随着州政府教育补助增多而降低税率或税收。新泽西州与得克萨斯州教育经费支出高地区得到的州教育补助较少, 其主要依靠提高地方税率以弥补经费缺口与适应成本变化。州政府教育经费的大幅度提高, 再加上地方教育经费的持续增多, 极大地提高了这3个州的教育经费规模。学区根据教育经费支出需求、政府规章制度、居民期望与特殊需要等因素, 将教育经费增加额用于教学、行政、交通、学校运营、维修、固定成本折旧、偿还贷款等。这3个州虽然具体情况不同, 但其财政政策改革着力点基本一致, 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 加强州政府的统筹, 增加对学生的补助

这3个州改革前与改革后相比, 州教育财政补助额度大大增加, 新泽西州增幅为31%, 肯塔基州与得克萨斯州都为35%。新增经费主要针对贫穷学区, 例如, 肯塔基州最不富裕的1/5学区学生平均补助提高66%, 最富裕的1/5学区学生平均补助提高11%;新泽西州最不富裕的2个学区中的1/10学生每人平均补助分别提高46%和54%, 最富裕的2个学区中的1/10学生均降低了补助额, 降低幅度少于5%;得克萨斯州最不富裕的1/10学区学生平均补助增幅为48%。

肯塔基州、新泽西州、得克萨斯州新教育财政结构中, 州政府补助增加与地方税率提高使学区拥有更多教育资源, 3个州生均经费提高比率分别为16%、33%和24%。肯塔基州最不富裕学区的1/5生均经费平均增幅达33%, 新泽西州和得克萨斯州最不富裕学区的1/10和1/5生均经费平均增幅分别达36~40%和30~36%。教育经费的增加主要用于平衡富裕和贫穷学区经费支出的差异, 特殊需要学生集中的贫穷学区得到大部分经费补助, 富裕学区得到的教育经费补助较小, 肯塔基州富裕学区生均经费增幅为16%、新泽西州20%、而得克萨斯州小于5%。改革之前, 3个州大部分学区教育经费和地区富裕程度具有显著相关关系;改革之后, 高富裕学区教育经费仍然比较多, 但是其与贫穷学区差距已经大大缩小。相关研究表明, 美国为促进教育公平而改革财政政策的16个州, 州教育财政支出大幅增加, 贫穷学区获益更大。[6]

(二) 学区为主筹措教育经费, 强化学区责任

美国学区教育经费受到三个因素限制, 即联邦和州政府补助数额大小、地方税收政策、税收或者教育支出限额。州财政补助法律的规定, 超越基线水平支出教育经费的刺激, 以及人口、成本、教育计划的压力, 促使学区不断提高教育经费。肯塔基州、新泽西州、得克萨斯州的学区无一例外地提高地方税率, 作为对教育财政改革的呼应。3个州制定的教育基础拨款公式要求学区征收一定数量的教育税, 也即地方配套经费。政府根据地方财政税基或者地方收入水平, 规定具体的最低税率, 保证地方配套经费到位。

肯塔基州和得克萨斯州分别大幅度地提高地方配套经费, 肯塔基州几乎一半学区在改革前的税收低于地方配套经费, 需提高税率以达到政策要求;[7]得克萨斯州富裕学区增加税收, 以促进县教育区财政资源的均衡配置, 贫穷学区提高税率以利用州政府的补助;新泽西州质量教育法确立“公平分享”的原则及预算限额规定地方税收的具体减免数额, 保证贫穷城市学区增加教育投入, 4个高富裕学区提高2%至4%的税率以执行教育预算, 其中2个高富裕学区提高税率幅度达33%, 一个学区用来弥补州教育财政补助的不足以支持改进学校的战略计划, 另一个则仅仅为了保持原有教育经费支出水平。[8]肯塔基州、新泽西州、得克萨斯州的贫穷学区使用部分新增资金改善教育设施, 包括建设新校舍、修缮旧校舍等。

(三) 不断提高教师工资、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肯塔基州、新泽西州与得克萨斯州的学区均将部分新增资金用作提高教师工资, 例如, 肯塔基州的4个学区教师工资提高16%至43%不等;低富裕程度学区使用新增资金扩大教师编制、提供新服务 (如心理咨询等) 以及减少班级规模。新泽西州将新增教育经费更多地用作提高教师工资而不是雇佣新教师, 工资的增加比率则根据教育财政改革前的合同确定;其中6个低富裕程度学区将新增人事经费的68%用作提高教师工资;中等富裕程度学区由于经费增幅有限, 而将所有新增人事经费用作提高教师工资;贫穷学区将84%新增人事经费用作提高教师工资;高富裕程度学区则将90%以上的新增人事经费用作提高教师的工资。

肯塔基州、新泽西州、得克萨斯州所有的低富裕程度学区均提高了教师发展经费, 专业发展活动水平明显提高, 甚至有些学区建立了永久性的教师发展项目。教师发展计划和州与联邦教育改革的主旨一致, 即提高学生在州测试中的成绩。肯塔基州按照每生17美元的标准资助教职工发展;新泽西州增加资金, 利用合作学习等手段为教师提供在职培训, 为中学毕业新的测试做准备, 低富裕程度学区雇佣了全职教师发展协调员, 以改进教师发展质量;得克萨斯州高富裕程度学区教师发展项目相当多, 低富裕程度学区积极拓展教师发展项目并关注现场管理、家长参与等。

(四) 持续改善教育技术、拓展教育补偿项目

肯塔基州、新泽西州、得克萨斯州的低富裕程度学区将额外资金用作改善教育物质设施条件, 尤其是教育技术, 以支持正常教学。教育技术是州教育财政改革中很多学区的优先发展领域, 学区购买更多辅助材料, 以支持融入新技术材料的阅读、数学与科学新教材改革。肯塔基州低富裕程度学区购买大量包含技术材料的教学实施, 以支持强调教学技术的改革, 同时增加晚班车以支持农村学生参与课外活动;将生均教学材料费用从15美元增至100美元, 以支持更多的教育技术投入与新校车购买等。得克萨斯州低富裕程度学区拿出100万美元为教学与管理而改造教育技术设施。新泽西州低富裕程度学区的教育技术物质条件也有适度提高。

肯塔基州、新泽西州、得克萨斯州所有的低富裕程度学区都使用额外资助, 拓展教育项目, 增加特殊教育项目;利用资助, 延长在学时间, 拓宽学校教育领域 (包括社会与健康服务) 等, 改善处境不利地位学生的学习状况。肯塔基州的贫穷学区为处境不利学生开设学前教育项目, 发起暑期学校项目或者一周两天的校外辅导项目, 以及提供学生要求的专项项目, 如拓展学校服务范围、开展学前教育、发展家庭与青年服务中心等。新泽西州贫穷学区增加选修课程, 建立新的特殊辅助项目, 为参与补偿性教育的学生提供更多挑战性项目, 修订课程以使其符合中学毕业会考的标准;而且贫穷学区积极拓展各种补偿性教育项目、课外活动、早期教育、健康与社会服务。得克萨斯州贫穷学区调整教育项目, 进行组织变革以提高教师发展的质量与数量, 利用新增教育经费支持补偿性教育项目、设立家长参与项目、开展教学监控项目等, 为学习困难学生提供更多补救机会。

三、促进教育公平发展的财政政策评析

(一) 制度合法性是财政政策变革的潜在影响因素

美国促进教育公平发展的财政政策呈现出两种相反的趋向, 一方面, 学区财政政策受到地方背景影响, 通过财政改革分配教育资源;另一方面, 新的教育资源分配与效果在各个学区间又惊人的一致。学区、州、联邦的政策背景影响与塑造着教育财政政策;同时, 其他州的教育政策, 尤其课程、评估与绩效政策;学区人口状况、地方政府结构, 以及学区教育项目水准也影响着学区增加或者减少相应方面的经费。虽然学区教育经费分配方向相对一致, 但其特殊经费资助政策主要受地方需求的影响。例如, 曾经经费紧张或者入学人口增长过快的学区, 把改善教育设施放在政策的优先地位;教育设施问题不严重的学区则把提高教育项目水平放在政策的优先地位。但是, 如果学区教育财政政策受制于地方背景, 那么不同学区教育财政政策又怎么会相当一致呢?实践中, 学区中显然存在着最大化分配与利用教育资源的最佳政策。受到政府大量资助的学区制定教育财政政策时往往参考教育经费支出水平高或者教育质量高学区的相关政策, 而且教育财政政策往往具有较大惯性, 其教育经费支出方向通常为降低班级规模、改善教育设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增加教学设备与材料等。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 组织往往不考虑效率需求而采取特殊形式与结构保持其合法性, [9]无论制度对组织的效度大小, 都会成为组织合法性的潜在基础, 外在之人由此认为组织做着正确的事情。[10]政府采用特定形式, 发布命令, 制定强制性规定;参考同样领域成功的做法, 以及专业领域内的规范标准, 是制度合法性的主要来源。[11]教育财政改革中, 政府利用多种方法使有关促进公平的政策合法。州政府通过规定特定的教育项目与表明什么是合法教育财政政策的期望, 影响学区教育财政政策;学区通常参考教育财政政策良好与教育结果较好的其他学区政策;学区教育职工则受到全国相关专业运动的影响, 确立学区的专业实践标准, 由此层层影响学区的具体教育财政政策。

(二) 拨款预期和政策稳定性影响财政政策的变革

教育财政政策也受到领导者对未来财政拨款预期的影响。美国州政府的拨款行为超越学区的控制范围, 学区财政政策反映出其对拨款的依赖程度。如果学区认为州财政拨款不稳定并且不可预期, 则其有可能避免制定长期的教育财政规划或者设计长期的教育补助项目, 往往选择一次性的教育财政支出政策, 分配教育资源, 如更新设备或者设施等。肯塔基州、新泽西州、得克萨斯州教育财政政策出现重大变化时, 学区对新财政政策持怀疑观望态度, 所以尽量避免制定长期的教育经费支出计划。

社会的政治、经济与司法环境决定着教育财政改革的成败以及相应的教育公平状况, 教育财政改革极为复杂, 其益处较为模糊, 具有长期性和滞后性, 各州经济形势与财政预期决定着改革的时机、性质与程度。[12]新泽西州《质量教育法》颁布后, 州政府要求学区短时间内修改教育支出方案;质量教育法的主要条款刚刚实行两年, 行政行为受到法律干预, 随后的司法行动要求更大程度上改革财政政策, 有关教育支出政策随即发生了巨大变化。为执行法院判决, 得克萨斯州教育经费拨款办法四年内变化三次, 为此贫穷学区利用80%的新增拨款改善教育设施与技术。[13]显然, 对州教育财政政策不稳定的预期, 限制了学区财政改革的主动性, 由此导致学区不能制定出最优化的教育财政政策。

(三) 促进教育的改革是财政政策变革的首要目的

新增教育经费总是伴随着教育改革愿景与计划, 为获得纳税人的支持以及平衡社会各部门对公用资源的竞争程度, 制定教育经费使用的战略计划必不可少。例如, 作为新泽西州教育财政改革的一部分, 外部评估小组考察每一个低收入学区, 由此制定教育优先发展计划;肯塔基州教育改革与财政改革相伴, 财政改革中包含大量有关学区教育改革的方向与内容的具体规定;得克萨斯州则使财政改革与州班级规模、评估与绩效的改革政策相一致。

尽管州政府采取行动帮助学区形成教育愿景, 但肯塔基州、新泽西州与得克萨斯州的财政改革与教育改革起初在州水平上仍然相对分离, 州教育标准与财政拨款基准没有直接关系, 即使同时进行教育改革与财政改革的肯塔基州也是如此, 不过肯塔基州专项资助则根据教育标准分配教育资源。随着改革的深入, 财政改革与教育改革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以使学区自主地制定适当的教育政策, 政策制定者往往利用前者激发后者。显然, 可以把财政改革战略与教育改革目标相关联, 其也正是教育专项拨款的理论基础。不过, 学区由于背景与条件不同, 要求制定多样化的地方教育财政政策, 以确保最有效率与有效地使用教育资源, 高度具体化的州层面的教育财政政策影响地方使用经费的效果。灵活性的州教育财政政策, 能够保证学区充分利用教育资源;规定性的州教育财政政策使州具有较大控制权, 但可能缺乏地方合作以及考虑不到地方的具体需求, 从而使政策效果达不到改革预期目标。

总之, 决策者往往根据组织模型而不是理性的经济学模型制定财政政策, 部分原因在于经济学模型在教育中的局限性。如果决策者运用资源投入的边际生产性理论工具制定教育财政政策, 那么就有可能在保证教育投入最小的情况下, 教育产出最大化。但是, 教育既不存在产出最大化的目标, 也不存在可以替代的标准, 因此私立部门中产出最大化的理性假设不适用于初等和中等教育。[14]

参考文献

[1]薛二勇.论教育公平发展的财政政策创新——基于美国的政策分析[J].教育研究, 2011, (10) :95~100.

[2]Moynihan, D.P.Equalizing Education:In Whose Benefit?[J].The Public Interest, 1972 (29) :69~89.

[3]Sacks, D.It Will Murder the Middle Class[N].New York Times, July 11, 1990:A14.

[4]Tsang, M.C., and H.R.Levin.The Impact of Intergovernmental Grants on Education Spending[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983, 53 (3) :329~367.

[5][7]Adams, J.E., and W.E.White.The Equity Consequences of School Finance Reform in Kentucky[J].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 1997, 19 (2) :165~184, 165~184.

[6]Evans, W., S.Murray, and R.Schwab.Toward Increased Centralization in Public School Finance.In Intergovernmental Fiscal Relations[M].R.C.Fisher, ed.New York:Kluwer Academic, 1997:139~172.

[8][13]Picus, L.O.The Local Impact of School Finance Reform in Four Texas School Districts[J].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 1994, 16 (4) :391~404, 391~404.

[9]Roman, B.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th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The Case of Public School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82 (27) :259~279.

[10]Meyer, J.W., and B.Rowan.Institutionalized Organizations:Formal Structures as Myth and Ceremony[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77 (83) :340~363.

[11]DiM aggio, P.J., and W.W.Powell.Introduction, in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Organizational Analysis[M].W.W.Powell and P.J.DiM aggio, eds.Chicago, IL: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1:1~40.

[12]薛二勇.教育公平发展中财政政策的博弈——美国教育财政改革的政策过程研究[J].教育研究, 2012, (12) :120~127.

上一篇:开发对策下一篇:极端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