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前彩陶三篇

2024-07-04

中国史前彩陶 篇1

一、中国史前岩画和彩陶

岩画是指描绘或摩刻在崖壁石块上的图画。我国的岩画可分为南方、北方两大系统,遍布黑龙江、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西藏、广西、云南、贵州、四川及江苏等地。我国史前较早时期的岩画多在北方地区,画面以写实性动物和比较单一的狩猎场面为主。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初期,原始畜牧业从狩猎中发展起来,出现了牧人放牧家畜的岩画,其后还出现了有象征意义的羊和羊圈岩画以及叙事性的骑牧活动岩画。彩陶一般是指具有彩色图案的陶器。彩陶是新石器时代遍布我国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一种生活器皿,同时也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人类在新石器时代伴随着相对定居的农耕文化一起发明了烧陶技术。我国关中地区大约在公元前6000年的老官台文化时期就有了比较发达的陶器,有个别钵形器口沿装饰着一条宽彩带。陕西西安半坡遗址距今约6800—6300年,半坡村是原始居民的居住地,当时的经济生活为农业和渔猎并重。彩陶较为出色,为土红底加黑彩,绘有水波、植物枝叶加几何图案、渔网、单体鱼、人面鱼、变体鱼纹样。

二、中国史前岩画和彩陶的表意性分析及探索

1. 表意性的重要体现———记录生活。

中国史前岩画和彩陶,我们有时也称之为“图画文字”。先人们利用这种“图画文字”,实现了一些类似于我们今天文字的表意功能。比如,记录他们当时的生活、表达对神灵的崇拜和敬畏、表达本部落的一些规则和意愿、先民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等等。其中记录生活是史前岩画和彩陶表意性的重要体现。比如,史前较早时期岩画所在地区先人们狩猎或者遇到的一些动物种类;牧人放牧家畜以及具有象征意义的羊和羊圈,由此可以确定那时原始畜牧业已经开始。先人们骑牧活动的一些情况。比如,依水而居、所捕到的鱼类、所用的渔网类型等等。这些生活的记录无疑会帮助先人们去思考、去发现和总结规律。因为史前的人类对于自然界规律的认识极为有限,同时他们又面临非常恶劣的生存环境,发现和总结规律是人类适应自然并得以发展的前提,也是先人们智慧的体现。

2.“图画文字”与“符号文字”的表意。

也许有人会问:既然这种“图画文字”可以表意,那么为什么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还出现了类似于我们今天使用的“符号文字”?这是因为:首先“图画文字”一般不能与说话的每个字一一对应,因而就限制了其对口语表意的记录和传达;其次“图画文字”所表达的信息量较“符号文字”多,因此表意的精确度相对就比较低,满足不了人们需要精确表意时的需要;此外“图画文字”不仅很难一行一行地书写而且图画所占的面积比较大、书写速度比较慢等等。随着人类的文明进程不断向前发展,需要沟通交流、记录的事情越来越多,对其记录的精确度和速度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人类在“图画文字”表意出现之后又出现“符号文字”的表意,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图画文字”和“符号文字”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两种表意系统,它们之间有一定的继承性和互补性。我们今天汉字中的象形文字就是在原始“图画文字”基础上演化而来的。现在的互联网时代,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触屏功能的广泛使用,网络媒体信息中的图片和动画的数量激增,使人们感到“读图时代”已真正到来。这期间,“图画文字”和“符号文字”的表意功能经常同时出现,两者相互补充,而且都在与时俱进地不断发展和完善。

三、中国史前岩画和彩陶的艺术性分析及探索

1. 先民们的艺术灵感源于生活和大自然的启蒙。

中国史前的早期岩画和彩陶,大多采用写实性的图画表达形式,这说明先民们的艺术灵感源于生活和大自然的启蒙。比如他们每天在日出日落时,经常会观察到景物的“逆光”现象(我们今天也称之为“剪影”造型)。在此情况下,人们最容易看到曲线产生的柔美、直线产生的平坦,最容易辨认出物体的外形轮廓,也最容易发现可以用“线”、“面”这样的形式来刻画物体。这种“逆光”造型常常有一种神秘而优美的感觉,往往能使人心潮澎湃并产生愉悦,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思想上的启示,诱发艺术灵感。

2. 画面简洁并体现本质的表现手法。

无论我国史前的岩画还是彩陶纹样,都有一种“画面简洁并体现本质”的特点。我们的先民们在狩猎和农耕的过程中,曾无数次地面对大自然的河流小溪、飞禽走兽、花鸟鱼虫等,它们生动的形象,给先民们以强烈的印象和记忆。在那个时代,没有我们今天数码相机或报刊杂志之类的照片作参考,只能凭借记忆作画。当先民们作画时,所要表达角色最本质的特征便浮现在眼前,而非本质的东西则变得模糊,以致于可以忽略。而最本质特征的“点”、“线”、“面”,往往也是最为简洁的画面。

3. 善于发现美的规律并加以应用。

西安半坡的变体鱼纹彩陶盆,经考古学家研究发现,其上纹样图案是由单体鱼纹变化而来的。先人们将单体鱼纹分解后,各部分已成为抽象图案的造型元素,这些抽象元素按照形式美规律排列所形成的新纹样,表现出一种秩序化和韵律感的美。还有半坡彩陶盆上的“人面鱼纹”,其所用的超现实主义的艺术表现手法更为引人瞩目。可见,先人们是善于发现美的规律并加以应用的。

中国史前岩画和彩陶,其表意性和艺术性来自于先人们对自然界和现实生活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表意性侧重于对生活的摹画和总结,艺术性则侧重于对美的感知和创造以及内心世界的展示。中国史前岩画和彩陶无论是表意性还是艺术性,都是先人们沟通和表达的需要,是发现和总结规律适应自然并得以发展的前提,也是先人们智慧的体现。

参考文献

[1]盖山林.中国岩画学[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

[2]黄亚平,孟华.汉字符号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彩陶百度百科[EB/OL].(2013-12-14)[2014-01-27]http://baike.baidu.com/link url=Yc J_xdn VU8cdg Pncwgwx E_RKdc1Q4Tkj Jrkgj IVqa MIMww Sry VCu_w FLcc BQSx V2

中国史前彩陶 篇2

关键词:仰韶文化 右旋律 演化

一、右旋中的涡纹、鱼纹及龙蛇

右旋律的形式之一是水的涡旋纹。水涡的特点是从周边向涡心旋动,愈是到涡底,愈有“深扭转入”的感觉。马家窑出土过人头壶,人面由双目一嘴显出。壶的腹部乃一涡旋纹,涡心突出,旋向为顺时针,极度夸张(图1)。

水涡纹的右旋常配合以“鱼”。甘谷王家坪出一彩陶瓶,口部已残,其瓶腹为涡旋状,水流顺时针卷向涡心,涡心处似有一条鱼被水势卷入;可见涡流激急(图2)。临洮马家窑出土一彩陶盆,盆中绘一个同心圆迭压在3个同心圆之上。下3个同心圆的边缘绘出3根半边形态的椭圆线条,该线条尾部分叉为3根,半椭圆的尖部有一黑点。蒋书庆称此为“三叉形回旋纹”,未指明为何具象(图3左)。卢晓辉以为即蛙腹与蛙腹的变形。‘林少雄则将整个图案定为“水蚤类动物的变形”。其实细心识别,半椭圆线纹乃是由水波中伸出的鱼头,椭圆尖部的黑点为鱼眼睛,线条的分叉表现鱼背部竖立的“脊刺”;这也是借“顺时针”的鱼游状态渲染水之右旋。

植物叶瓣亦衬托右旋涡纹,如甘肃榆中马家堋出土彩陶盆,底部中间由4个花叶组成一个“十”字形的圆心,四周有三股旋流向中心斡旋,也为顺向卷动(图4)。

有学者以为右旋的水涡纹表达了那个时代人们对于“水的记忆与颖悟”,有一定道理,但可能还有更内在的东西渗透其中。如兰州红山大坪出土一彩陶钵,钵底绘右旋涡纹,涡旋从钵边向钵心,由外向边线渐转入中。在涡流线边,有上下左右4个呈“丫”型发式的人头。这图形似含有值得探究的巫术魇制用意(图5)。

右旋律的另一形式是鱼之右旋。偃师二里头出土一平底盆,盆侧壁上有两条鱼作右向逐游状(图6)。又有一种阴阳鱼右旋图纹,主要出现在屈家岭文化纺轮上(图7)。这种旋纹,陆思贤先生指为“太极图式旋涡纹”,且“旋转着的鱼……黑白相间,可视为最原始的太极图。”。

史前的右旋鱼纹亦流传下来了。东周暗纹陶上,有三条鱼首尾相续、呈环形右旋的图案(图8)。秦代漆盂上,一只鹭鸟追赶两条鱼,右向旋转着。蒋书庆以为,这种旋转似是“寒来暑往不断轮回的象征。”。鱼之右旋在楚汉漆器中表现得极漂亮。郑军所编《中国鱼纹图案集》中收有一幅汉代漆耳杯图,杯的椭圆空间中,三条形态各异的鱼口中吐着“气泡”,正作右向廻游。旅大营城子出土汉代陶洗中,则绘制六鱼环游;鱼数六条,似取“六六顺余”之意。若为双鱼右向而游,则必一雌一雄:含阴阳夫妇和谐之象。唐代佛教艺术流行后,双鱼右旋图式中的鱼演换为“摩竭”。“摩竭”是佛教传说中的体巨凶怪之鱼。释辨机《大唐西域记》卷8载:诸商侣“泛舟南海,遭风失路,波涛飘浪……俄见大山,崇崖峻岭,两日联晖,重明照朗。时诸商侣更相慰日:‘我曹有福,遇此大山,宜于中止,得自安乐。’商主日:‘非山也,乃摩竭鱼耳。崇崖峻岭,髻鬣也;两日联晖,眼光也。”“内蒙古喀喇沁旗哈达沟门出土过唐代肃宗或宪宗时期“双摩竭”银盘,盘心为佛家宝珠纹,两条粗壮的摩竭鱼围之右旋戏弄,意欲吞之。

古人以为龙蛇口中均有珠,故龙蛇及神鱼特喜戏玩于珠。梁任防《述异志》卷上云:“凡珠,有龙珠,龙所吐者也;蛇珠,蛇所吐者。南海俗谚云:蛇珠千枚,不及玫瑰。言蛇珠贱也。玫瑰亦是美珠也。越人谚云:种千亩木奴,不如一龙珠。”《太平御览》卷803引张说《梁四公记》载:“帝命杰公记蛇、鹤二珠斗馀,杂珠散於殿前,取大黄蛇、玄鹤各十数处,布珠中间。於是鹤衔其珠,鸣舞徘徊:蛇衔其珠,盘屈宛转。群公观者,莫不叹服。帝复出如意、龙、虫等珠,校光之远近,七九之数,皆如杰公之言。”明代陈仁锡《潜确类书》云:“龙珠在颌,鲛珠在皮,蛇珠在口,鳖珠在足,鱼珠在眼,蚌珠在腹。”。李时珍《本草纲目》卷43“诸蛇”条云:“其珠在口(陆佃云:龙珠在颔,蛇珠在口。怀珠之蛇,多喜投暗。见人张口,吐气如烬)。”上述双摩竭与银盘中心那颗闪烁的珠所表达正是这种传统主题。

再者,是龙蛇的右向盘旋。徐建融认为,彩陶中的涡漩纹应为盘旋的蛇纹,即旋虫或句龙。其实“右向律”的“旋虫或句龙”,商周文物上尤多,未必定和涡漩纹牵扯在一起。襄汾陶寺遗址出七彩陶底部,绘一顺时针的蟠龙,龙体有双条斑纹,吻中衔草穗状物。商代铜盘中常作一蟠龙,四周或有鱼、夔龙、鸟围绕它右向旋动,而蟠龙盘曲的方式则是由头到尾顺时针地卷过来(图9、图10)。马承源曾把这种旋动的蟠龙命名为“卷体龙纹”,以为其特点是“龙头居中,体躯作环形盘转成圆形”,而“大多施于盘的中心……盛行于商末周初。”蛇首居中而尾巴按顺时针走势甩上去,东巴尔干文明中也有遗迹。朱狄书中引用过一幅出土于罗马尼亚坦戈(Tangiru)的陶盘图片,盘中为不规则的“四角星”形,“星”之中乃一黑蛇,躯尾右旋。朱先生评之云:“它是一种促使动植物和人类周期性生长的表意符号,是一种保证生命继续的符号,生命就存在于线条的流动和循环之中……”这只是一种猜测,原本之义究竟为何,诚难泥定。

除盘外,其他器物也见右旋龙纹。流于海外的殷代龙纹匕,匕上有一六角形的枣核状图案,“核”中是一侧身的蟠龙,其吻大张,下啖食物,颈身及尾则右向卷翘而起。上海博物馆藏有蟠龙纹钟,钟的“鼓”部铸一头居中而躯尾右旋的蟠龙。

殷周玉器中有种“衔尾龙”,从造型看,吻尾相“接”,或连或不连,尾巴顺时针地勾卷,看上去呈环形。此类旋龙,或即《说文》中的“珑”字。它的“旋动势”,当与祈雨有关(图11)。美洲印加文化、古埃及、希腊以及中世纪欧洲民间,均有这种衔尾蛇图案(图12)。德国艺术家汉斯·比德曼讲:“咬着(或吞食)自己尾巴的蛇,在很多文化传统里都可以找到。这种具有象征意义的图像,是由一个动物构成的一个圆,代表永恒的轮回’,暗示在一个无止境的循环里……象征死亡与再生”。

秦汉以后,龙蛇盘旋纹饰有推衍,单体右旋的龙蛇过渡到多条龙蛇互逐右旋。此多出现在以圆为单元格的器物上。吴山先生《中国历代装饰纹样》收有秦铜镜一面,镜以云纹作底,上铸三条虺蛇顺时针绕镜一周,最为典例,形式与我们见到的秘鲁彩陶瓶绘双龙右旋图近似。

龙蛇盘旋或右旋,有它的原始宗教或巫术意义。台湾民间流行的一种方形图腾板中,就刻有一锐首腹蛇,正顺时针旋动,将一个人面缠裹于蛇身中,显然为魇制诅咒他人而作(图13)。。

在艺术形式上,龙蛇右旋图案涉及到国外原始艺术史家们指出的一种“旋转透视”现象。它的特

点是:所刻绘的动物(例如牛)的“身体是侧面的,而巨大的弯曲的牛角则是正面的。”在旧石器时代的佩里戈尔文化以及西班牙黎凡特岩画中均有此种体现。殷周铜器中右旋龙蛇纹的设计,也有用到“旋转透视”法的(如图14)。

二、右旋中的鸟纹及其他

另一种值得注意的彩陶右旋纹则是鸟之盘旋或飞逐。兰州西坡洼出土彩钵,绘4只长尾鸟,两两比翼,在钵底右向飞转,展示着流畅、悠扬的动感。甘肃省文物商店藏辛店文化时期的一把陶壶,壶之颈部排列一队“鸟”,鸟形不一,共10只,鸟首均朝一个方向,呈“走动态”,正好顺时针绕壶颈转了一圈。陕西华县柳子镇泉护村出土庙底沟型彩陶器上出现太阳鸟形象,鸟张两翅,背负太阳,按覆盆式抛物线(苍穹)由东而西,即从左向右飞行。马家窑类型陶钵中又常见一种对鸟右旋的图案(图15),含有雌雄互逐嬉戏的意味,使我们很容易想到《诗经》中的“燕燕于飞”。陆思贤以为这种“旋飞的鸟”纹,与神话中“玄鸟生商”的“玄鸟”有关。陆说:“《诗经·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玄鸟即旋鸟……鸟之能翻转,即旋飞上下于天,故能作为天帝的使者,‘降而生商’。”此论予人启发颇多。

旋鸟图式在后来的文物图像中延续不绝。北京平谷刘家河出土商代铜盘,盘壁有3只鸟摆成“品”字型右向飞逐。对鸟盘旋纹,到湖南战国墓出土的漆盘上,演化为双凤。双凤首居盘中、尾贴盘沿,作右旋飞行(图16)。长沙唐墓出土过铜质梳。梳背较宽大,上有右旋双鸟。左为雄,右为雌,皆长尾,寓夫妇恩爱意。还有宋人烧制的瓷碗内壁,多绘3只风鸟右旋。凤翅开张,呈飞翔状,唯风首似鸡,大概与碗之为食具有关。

国外彩陶中也见有以鸟纹作右旋者。陈兆复收集到一幅出土于依斯麦拉巴多的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鸟纹彩陶钵图片,藏于德黑兰考古博物馆。钵中绘21只长腿细脖的水鸟,鸟的头喙前伸,依次列队,右旋于钵周。朱狄先生也收集到一些欧洲新石器时代的旋鸟陶纹,以为与欧洲人的月亮亏盈观念有涉。朱狄说:“此陶器的纹饰也被认为是再现月亮盈亏的。它们的纹饰带有一种自循环的旋转性,是表现‘转生’(metempsychosis)的。这些纹饰往往画在陶器的内壁上……它们都属于库库特尼晚期文化,制作年代约为公元前4000年左右。这些纹饰都被认为是表现‘一轮弯月转向了它的对立面’。”。

彩陶右旋纹在抽象发展中又表现为一种左折右旋的“万”字纹。藏于青海文物考古队的双肩耳罐及马厂型彩陶壶、彩陶盘上,有此类型(图17)。1977年青海民和加仁庄出一单耳彩陶瓶,在波折纹的上下缀饰有右旋的“卐”字纹。1959年临洮寺洼山出的齐家文化型陶壶上,则在“x”交叉纹中插入右旋“卐”字纹。1974年甘肃永登蒋家坪出一彩陶盘,现藏甘肃省博物馆,盘绘五角星,星中有同心圆,圆内是左折右旋的“卐”字。1977年内蒙古翁牛特旗解放营子乡南沟村石棚山新石器时期墓葬中出土陶罐,罐腹的“卐”字纹均为右旋。另外,西藏恰克桑一号岩画中也有此类“卐”字右旋符号。国外陶器亦见右旋“卐”字纹。雅典国立考古博物馆藏公元前八世纪放骨灰用的陶罐,上绘死者卧在那里,其头部有3个右旋“卐”字纹,这无疑具有宗教寓意。又意大利阿尔巴诺湖附近出土过“骨殖瓮”,瓮腹刻有一圈“卐”字纹,这可能与导魂或护灵有关。

彩陶纹“右旋”律又以花叶的形式体现,主要见于马家窑文化(图18)。其特点是围绕圆点纹用弧线勾画翻转式花瓣,形成旋转式的花形效果。花叶纹右旋,后世文物图案中仍多见。云岗石窟所刻缠枝纹,即枝叶上卷,呈顺时针向。唐代银盒上有种不断头的缠枝,也是顺时针环形结构。宋代磁州窑瓷瓶上好以缠枝卷带一种花朵,最多的是牡丹,作右旋状。

另外,由人物的朝向也可构成“右旋”。1957年酒泉市东南甘干骨崖四坝文化墓地M59出土一双耳彩陶罐,肩腹部绘一排跪拜的女子,均侧身,一个接一个地“右旋”一周(图19)。又广西西村出土280号铜鼓,饰有河上祈游图。从船上划船人的朝向,和联系船头所向、鹭鸟、鱼游的情状看,也是围绕鼓腰右旋的。

三、右旋律的内在意蕴

右旋的主导倾向与战国前中国人的宇宙意识有关。上古人信“盖天说”,以为“天象盖笠,地法覆槃,天离地八万里。”日月沿天穹之弧盖运行,天晚时下到地盘之下的水中,次日又从地盘东侧水中冒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周髀算经》所谓“天圆如张盖……日月右行……天牵之以西没。”《尚书·尧典》:“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宋黄伦引王日休对之诠解日:“日月星辰则自东而西,所谓右旋。”。清毛奇龄《尚书广昕录》卷1亦云:“天得常度,日右旋。“又《周礼·春官·保章氏》记:“掌保章氏天星以志星辰日月之变动。”宋王与之引黄氏对《周礼》经文解释说:“日月星辰右旋。”秦蕙田《五礼通考》卷192亦云:“叵星循黄道右旋”;同书卷197进一步阐释云:“每昼夜曰右旋一度,度也者,行而过之之名。”又古人金木水火土排列为右旋,宋朱元升《三易备遗》卷6说:“金火木水土之序……即日月星辰右旋之理也。”华夏先民居于北半球,以座北朝南为正向,日月由东而西,自左达右,经行于天地间;长此以往,就自然内化为一种“顺时针”的周行习惯了。。邱振声先生曾对他所见到的“冷水冲式”及“北流式”铜鼓上立蛙的朝向做过一个详细的统计。他发现鼓面立蛙“顺时针”旋向的极多,“立蛙的顺时针向,可以看作是月亮跟着太阳走。”’他也意识到了“顺时针向”与日月经行的关系。

彩陶纹的右旋形式还与上古原始宗教巫性思维当分不开。从殷周时代文物符号遗留看,上古巫觋祭祷祈求时往往作“右旋”化摹拟;特别是在祭于“丘”、祭于“社树社丛”、祷于祭坛或祭台时。在甲骨文中,“正”字作一个“方框”和一个“脚印”形。“方框”代表祭台,而足印则是巫者旋其四周之义。在商代且己爵上,正字则作一个“方框”周边四个“脚印”形,脚印循方坛四边顺时针摆列,那是巫师或祭者之足绕于祭台四周以祈求祖灵神禳灾祜福的形象化反映(图20)。所以甲骨学学者赵诚先生曾讲,“正”字是一个“祭”名。卜辞中“正于父乙”(遗·八五四),即在圣坛下周旋步踏、求“父乙”神灵解除殃祸。在广西左江岩画第八画区第九组,我们也可以看到环形顺向的祭祷阵容。左一人腰挂长刀、“巫步”立于兽身,似巫酋之尊者,由他指挥祭典。祈求目的不太明晰,从祭者举击两面铜鼓看,似与晴雨有关。参祭人上排两手向右,下排两手向左,大致形成“顺时针”环状格局(图21)。

著名的青海大通孙家寨彩陶盆上的祭舞场面:舞人3组,每组5人,头后垂一发辫状物,衣拖尾饰。从其头面及衣之尾饰的动势看,这群舞人当在“右旋”。右旋巫舞在云南沧源崖画第七地点第九区也有表现。舞者5人,围圆而舞,是为男子的狩猎祭祷舞。正上一舞人扬左手,右腿向左迈进:右一人亦扬左手,似右腿于左腿后向左虚进一步,然后再撤左腿;右下那一舞者也是右腿于左腿后向左虚进一步,不同的是他扬挥着右臂……这就已经透显出舞队在整体上正作顺时针旋转(图22)。

这些巫祈、巫步或巫舞多作右旋的事实,正与后世学者所记述的“筮者右旋”的行为模式相吻合,司马光《书仪》卷7云:“卜筮者许诺,右旋,就席北面坐,述命。”清徐乾学《读礼通考》卷46云“卜师筮师俱日:‘诺’,遂述命。讫,右旋,就席北面坐。”这就告诉我们,右旋或顺时针旋动曾广泛地渗透于上古文明的原始宗教生活与巫术仪节,并迁移到后来,“内化”(或潜移默化)成了一种行为习惯。在这个意义上,彩陶纹右旋就不仅仅是一种简单或纯然的艺术细节,而是上古人环宇空间意识在文化活动方式与巫术艺术中留下的沉积与折光。我们理解彩陶纹右旋律,当由此入手。彩陶纹右旋和那个时代其它文化形式右旋在土壤上可以说是共同的,都是上古中国人生成“日月右行”空间观念相连带的东西,而当这种“连带”又有绵厚深广的原始宗教作背景时,它的凸显就显得更加表层化与鲜明化了。

[作者王政(1955年-),淮北煤炭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235000]

[收稿日期:2009年6月12日]

《中国古代彩陶艺术》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古代陶艺的历史,懂得陶与瓷之间的区别。

2.创设鉴赏陶瓷的教学情景,运用问题引领学生讨论,培养学生鉴赏陶艺的能力。3.引导学生在欣赏陶瓷艺术的过程中,感悟中国陶瓷为人类文化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从敲击第一块石片开始,人类文明正是通过不断劳作得以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呈现出今天这样多姿多彩的景象。

中国是世界上几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传统手工艺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瓷器为世界手工艺制品中的翘楚,在制作技艺和工艺美学诸多方面获得过极高的成就,我们必须让学生认识到这些文化遗产的价值,及其在现代社会所具有的意义,这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他们的历史感是非常必要的。可以让学生通过对艺术发展概论的了解去理解艺术与社会、文化宗教、经济、政治的关系。

2.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感受古代陶艺的魅力。难点:如何欣赏古代陶艺。

第一课时

材料准备

(学生)对唐三彩图片资料的收集。

(教师)收集唐三彩的图片资料和有关《三彩马》的课件。

教学过程

1.提供图片,初步欣赏。

(1)出示图片《三彩马》,提问:“同学们知道唐三彩吗?”

出示《三彩女俑》、《三彩载人俑》、《三彩罐》、《单彩壶》等,讨论唐三彩的定义。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倾听学生的各种见解。教师:想听听专家是怎样定义唐三彩的吗?

唐三彩我国唐代的陶瓷雕塑制品。其釉色丰富,分别呈翠、浅绿、蓝、黄、褐、白等多种色彩,故而被称作“唐三彩”。“三”是色彩多的意思。早期出土的彩釉雕塑多呈红、绿、白三色而有“三彩”之名,现在的“三彩”成了统称。

2.个例分析,引导细赏。

课件出示《三彩马》,教师先讲解釉色,然后将马的色彩隐去,用线条勾勒整体造型或者出现局部特写,再来看看其他时代的马匹造型,进行比较。

与学生一起讨论归纳:唐三彩马的造型比较肥硕,因为马的品种据说是西域进贡来的,马的臀部比较肥,颈部比较宽,造型特点以静为主,马的眼部是刻成三角形的,耳朵是贴着的,神态好像在听什么动静。

三彩马制作技巧高超,比例准确,线型流畅,以蕴涵的动势表现了马的神骏和强健,通过细部刻画显示其神韵,是古代动物雕塑中的精品。

鉴赏建议:

欣赏唐三彩,一看其造型美不美,形态是否自然,装饰性是不是很强;二看釉色是否协调。唐三彩一般只有三种釉色,最多达到五种,有的甚至只有一种。几种颜色相互交汇,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那种自然的流畅感具有高度的自然美,而不是人工雕琢所成。

3.举一反三,欣赏作品。

根据讨论归纳的欣赏方法,指导学生分组欣赏《三彩女俑》、《三彩载人俑》、《二彩罐》、《三彩骆驼载人俑》等作品。

然后让学生推荐一件作品,说说感受。4.让学生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表达感悟。

请各位同学用线描的形式、简短的文字记录你今天的感受好吗? 5.评价学习效果。

我们需要一些唐三彩的讲解员,谁的解说又生动又有专业水平呢? 随意选取一些唐三彩作品,让学生自告奋勇来解说。既让学生表达感受,又可评价学生今天的学习目标达成情况。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领略了唐代工艺的辉煌,下节课我们将在浩瀚历史长河里领略更多古代陶艺的魅力。(请同学们去查找有关中国古代陶艺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准备

(学生)了解、收集古代陶艺的资料。(教师)收集各朝代陶艺的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1.课件导入。

听一小段音乐:埙乐《楚歌》。

猜一猜,这段音乐是用什么古老乐器演奏的?“埙”是什么材料制作的乐器?(埙乐找寻方法:百度mp3搜索楚歌中华民族音乐在线)

2.纹饰观察。

给同学们看一些陶器,请你给它们的花纹取个名字,好吗?(漩涡纹、席子纹、鱼网纹等)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比较彩陶装饰纹样。这些图案由哪几个形象组成?

展开想象力,谈一谈这些形象意味着什么?

总结中国彩陶艺术特点:高度概括提炼的标志性图案。

在古代陶器中,彩陶是原始文化的重要标志,是新石器时代彩绘陶器的总称,在烧制前用红黑矿物质做色料,在陶胎上绘制各种装饰纹样,烧后洗刷不脱落。

3.科学与艺术。

赏析马家窑文化漩涡尖底瓶:看了这瓶子,觉得与其他陶瓶相比有什么独特之处? 引导学生大胆谈出自己的感受,进行讨论:①猜猜原始人为什么要把瓶底做成这样的尖底?②两侧的环有什么特别的作用吗?③瓶子的口子为什么这么小? 总结先人智慧:科学与艺术的结合。4.比较与欣赏。

欣赏不同朝代不同地域文化的陶器。调查、了解彩陶和人们生活的关系。5.知识积累。怎样做个小鉴赏家呢? ①仔细观察一件陶器,并认真做记录,看看能否从中发现什么。②师生对话,共同归纳陶瓷鉴赏标准。根据各时期陶瓷胎质、釉色的特点来判断; 根据各时期陶瓷纹饰的特点来判断; 根据各时期陶瓷造型的特点来判断;

从历代陶瓷的款式来判断。6.鉴赏小试。

上一篇:消弧线圈接地方式下一篇:血液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