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转变论文十篇

2024-07-28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转变论文 篇1

关键词:体育课程改革,体育教师,教学行为

0 引言

2001年我国颁布了《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2003年颁布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这次改革活动中,基层教师不能全面深刻的理解,并且一些研究者又对这些新思想、新理念依据自身经验进行了新的演绎,形成了多种教育思想的轮流冲击,导致众多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感到困惑和迷茫,并且对一些教学理念的理解上产生了误解和偏差,影响到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具体实践工作。通过对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的分析,提出体育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转变教学行为的策略,促进基层体育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为新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1 对体育新课程理念的分析

1.1 课程性质与价值

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1]。是对原有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

1.2 课程的基本理念

1.2.1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融合了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1.2.2 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1.2.3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1]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1.2.4 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体育与健康课程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2 体育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2.1 合作有形式而无实质和探究的滥用

本次课程改革大力提倡在教学中开展多样化的探究性学习。实际上,有的教师不管学习内容、学习目的,开课就要学生探究,忽视了传统的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导致探究的浅层化和庸俗化。另外,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应该交替应用,接受中有探究,探究中有接受。教学观念的先进与落后的试金石是效益,而非“探究”。

2.2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机械化

凸显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新课程的一种基本理念[2]。然而,一些教师对到底如何处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有些困惑,在课堂上教师人为地、机械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实际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授只有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融为一体才是有生命力的。

2.3 虚化的教学目标

体育新课标设计了二维目标模式,在对体育课程目标的表述中描述性、弹性的居多,刚性的较少,这为我们的体育教学留下了创造的空间。但是,具体到某一课时,我们不少体育教师对目标也实行了虚化的处理,出现了淡化双基教学、对文本进行架空的分析等现象。有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加上三个方面的目标,甚至再将这三个方面的目标分解成更多的子目标,企图在一堂课上实现。殊不知,目标的达成是循序渐进的,有些目标在一次课内是根本无法实现的。如此求全求大虚空地处理每一次课的教学目标,是无法实现体育课程总目标的。

2.4 无效的运用“课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要求: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3]。目前,现代化的教育手段降低了学习难度,优化了教学过程。但是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手段必须服务于目标,任何媒体的使用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有些教师在教学时遇到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就借一些多媒体画面或者设计一定的程序在课堂上按部就班地呈现。这种教学手段,学生无法体验到技术、技能的精妙。体育课程目标的实现,必须借助于身体练习这一载体。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使用要与体育学科教学特点相结合,辅助于体育教学,而不应喧宾夺主。

2.5 轻视教材作为最基本的学习资源

新课标强调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于是教师在教学中按照开放的理念,实施教学内容、方法、途径、主体、评价等的多元化,努力开发多种课程资源。但是课程与资源意识的无限扩展,会将教材淹没在众多资源中,弱化对成熟教材的看重[4]。教学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对教材上呈现的学生必须掌握的"双基"浅尝辄止、蜻蜓点水,然后就做宽泛的发挥与拓展。其实,教材是经过积淀和实践验证的,如果本末倒置了,为了"创新"而非要舍此去开发与拓展的做法是不科学、明智和经济的。

2.6 廉价的表扬鼓励

体育教学新评价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体育教师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评价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问题是,微笑、表扬、鼓励并不是多多益善。对学生明显的错误动作,必须予以否定,对于学生似是而非的答案应作一分为二的评价,要值得表扬才表扬,同时要让学生知道老师所表扬的是什么。特别是在球类等GAME性的教学中,如果以游戏的方式予以串联,就可能成为一种较高水平的教学,甚至成为一种教学艺术。

3 在新课程改革中体育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对策

3.1 正确领会实施新课程标准的精神

3.1.1 体育教学必须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

选择、开发和引进的教材应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而不能选用那些以智力活动为的非身体练习内容,如智力游戏、象棋、围棋等。

3.1.2 体育教学设计应以学习运动技能与发展学生身体为主线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与发展学生的身体,既是体育课程的重要目标,又是体育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5]。

因此,体育教学设计,应以运动技能教学和学生的身体锻炼为主线来进行。

3.1.3 体育教学应重视运动负荷的安排

体育课必须有适宜的运动负荷。体育课堂教学中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是锻炼身体和掌握运动技能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在教学设计中,应对各项练习的时间和数量,作出比较具体的预计。合理的安排运动负荷。

3.1.4 体育教学要讲求效益

体育课要用尽可能少的时间,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要遵循体育教学的基本规律来组织实施教学。体育课上好了,学生才能在课外、校外体育活动中更好地锻炼身体,促进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3.2 转变教学理念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树立特色意识,形成个性化教学,要勇于创新、认真积累、总结和提高。教学方法的大忌是单一化、模式化、公式化。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改变过去那种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脱离学生生活和机械训练的状况,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能力,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体育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和角色的变化,必然带来其教学行为的转变。只有转变体育教师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先进的教育理念才能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实施新课程。具体体现在以下及格方面:

3.3.1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活动中要建立密切的师生关系,与学生交朋友,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为学生营造和谐、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获得积极乐学的态度,产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的愿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3.3.2 注重教学设计创新

教师是架构课程与教学的桥梁,教学是连接课程与学生的脐带,体育教师按照新的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转化为生动、丰富、具体的教学,以形成每一位体育教师独特而有效的教学设计。

3.3.3 学会对教学进行评价

新的课程标准对评价做了重要的改革,构建了多层次的目标体系,改变了过去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的状况,体现了区别对待、全面发展、鼓励帮助的评价思想[6]。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应细致地观察、分析学生的进步,对于点滴的进步都应给予表扬与鼓励,对于部分比较差的学生,应视其优点与长处给予表扬、鼓励,以激励学生发奋学习。

3.3.4 学习、探究、进取、创新

新的课程改革,给我们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带来了新的教学观念、新的教育思想。教师只有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联系相关的知识,才能满足学生求知的欲望,极大限度地开发与调动创造性和积极性,在全新的环境中发挥主导作用。

4 总结

体育教师要适应新课程改革,必须深刻理解和领会《课程标准》,并在教学实践中实施新课程精神。新的课程理念需要体育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完善教学方式,转变教学行为。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体育教师新《课程标准》精神理念的培训,使体育教师真正理解,并能在实践中实施新课程,注重教育教学技能的培训。注重体育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使教师能够根据学校和学生实际主体积极地开发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课程资源。提高体育教师的对体育教学行为的认识,树立新的课程观、学生观、教学观,以新的理念、新的模式实施新课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林为共.关于对体育新课改实践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科技资讯,2006,(06):14-18.

[3]赵军飞.体育新课程教学中出现的“七种”倾向[J].学校体育,2007,(02):55-56.

[4]钱建国.对目前体育课程改革的反思[J].试教通讯,2006,(02):3-5.

[5]程毅.论体育课程改革与体育教师观念变革[J].体育与科学,2006,(01):18-21.

[6]毛振明.好的体育课首先要象体育课[J].体育教学,2007,(01):21-23.

[7]第二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学术综述,江苏无锡,2007.

[8]杨贵仁.中国学校体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6-113.

[9]黄文仁,杨子良.体育课程改革与教师观念变革[J].湖北体育科技,2003(04):26-38.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转变论文 篇2

一、回望

回望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十年来的历程, 我们高兴地看到先进的课程理念已经逐步内化为我们的认识并正在转化为行动。广大一线体育教师十年来有了非常多的收获和感想, 也积累了许多经验和教训。回望和反思这些收获、感想、经验和教训, 通过新一轮课程培训, 去探索新课程实验中积累的财富和智慧, 去追寻新课程价值的实现。

1.“教、培、评、学、研”融为一体

十年来围绕着体育课堂教学的观摩展示和交流研讨, 无论是全国性的还是地方性的都凸显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践性, 吸引了广大体育教师前来观摩学习, 这种有教学实践现场、有教学研究情境、有专家点评示范和有优秀教师具体经验引领的课堂教学研究活动起到了独特的培训作用。最值得称道的是教育部体卫艺司举办的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展示活动, 该活动一届比一届办得红火, 吸引了许许多多的一线教师去观摩学习。浙江省就有不少体育教师是自费请假去展示现场的, 其学习热情可见一斑。这个时候也是浙江省学校体育网最忙碌的时候, 亲临现场的和不在现场的网上交流让更多的一线教师受益匪浅。

我们曾对“怎样的培训对教师帮助最大”做过问卷调查, 结果表明, 约40%的体育教师认为有教学实践现场、有教学研究情境、有专业引领的课堂教学展示或研究活动对教师的帮助最大, 其他培训方式所占的比例则要低得多。江苏省举办第五届小学体育教师能手比赛时, 给观摩教师发放了《观摩教师评课和研修反馈表》请观摩教师对参赛课进行评课, 同时, 利用美国SOFIT课堂观察软件对参赛的40节体育实践课进行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不同的评课途径和方法达到了同样的目的, 642份有效反馈表所反映出来的广大一线教师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认识以及对体育教学艺术的鉴赏能力让我们眼前一亮。

遗憾的是这种以评比、展示、研究为主要目的的大型教研活动, 由于受承办单位的人力、物力、场地和器材等方面的制约, 培训仅仅是延伸出来的附带功能, 其培训的作用和效能有限。

2.“中外、高校、中小学”的紧密结合

高校由培养体育师资任务的体育院系所开展的中外合作研究活动主动吸纳中小学骨干教师参加, 让中小学一些体育教师在中外体育教育交流和碰撞中有了真切的体验和感悟。这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 既有中外体育教师分别上课又有中外体育教师共同研讨的学术研究活动是学习国外先进体育教育理念和实践的生动培训。

最令人难忘的是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举办的“中美体育课程改革与青少年发展研讨会”和同时举办的SPA R K培训。S PA R K培训师的培训不仅理念新, 更重要的是将这些理念渗透到教学实践中, 有新的设计, 有新的方法, 有新的手段, S PA R K课程最初是为“防止儿童的身体活动和体能发展水平降低”这一社会需要而设计的课程, 其目标有极其强烈的针对性, 并且四条具体目标和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四个方面的目标非常相似, 而它的内容、方法、器材和评价标准又对我们实施新课程有极大的启发。因此, 这个系列培训受到广大体育教师的热烈追捧。2011年, 笔者在参加美国健康、体育、休闲和舞蹈联盟会议及华人体育与健康学者联合会议时, 有幸访问了SPARK总部, 与SPARK课程的设计者和发起人面对面地对话和交流, 并亲历了美国学生在SPARK课程先进理念指导下, 自觉、主动地参与运动的生动场景, 分享到他们的快乐。那时笔者就在想, 如果我们的培训也能达到SPARK课程培训的那种境界该多好。

令笔者难忘的还有苏州大学体育学院举办的“面向未来:新体育科学暨学校体育国际研讨会”, 会议精心筹备了中美教师精英的大型教学实践展示活动, 活动中美国和中国的各两位体育教师分别上了四节体育实践课, 课后来自海内外从事体育教育工作的专家及学者针对四节课进行了精彩的深入探讨和交流。这次教学实践展示活动通过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教学演示视频”给全国的广大体育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免费学习资源, 引起了江苏省内外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的热议, 是一次生动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培训。

3. 实践培训需高度重视

体育系统专业机构或协会、学会举办的特色体育项目的运动技能培训, 以健美、时尚为目标, 以该项运动项目的运动健将为培训师, 以达到该项运动技能更高等级为评价标准吸引了很多体育教师去参加培训。

体育教学中对教学技能的重视, 体育艺术2+1项目的推进, 全国及各省市教学技能比赛的开展, 无疑促进了体育教师对提高教学技能的渴求。广大体育教师学习运动技能的要求也十分迫切, 有的是出于兴趣爱好, 有的是出于自加压力, 也有的是因为自己没有当运动员的经历而想学个一技之长, 因此, 参培教师的积极性很高。十年课改实验中, 教师培训部门所组织的师资培训很少安排专项运动技能的实践培训, 这一方面和培训单位重理论、轻实践有关, 另一方面也和实践性培训组织管理难、运作成本高有关。

4. 远程培训的高质、高效

利用越来越发达的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的远程培训, 逐渐受到广大一线体育教师的青睐。教师足不出校就可以在网上看到培训专家的讲座、点评以及与基层体育教师的对话, 同时还可以在线和培训专家讨论, 这在过去是无法想象的。

当我们享受着这便捷的远程培训时, 有一批技术人员在后台忙碌着, 他们工作的艰辛我们可能无法想象。因此, 我们必须珍惜这种远程培训的机会, 自觉地完成培训的全过程。

任何一个新生事物, 可能都同时存在着一些缺陷。如网速慢、视频不清晰, 还可能做不到按自己的需要进行定格、回放。但是我们坚信远程培训这一创新方式一定会不断健全和完善。

综上所述, 课改十年来全国各地举办了许多体育与健康课程培训班, 有教育行政部门办的新课程培训班, 有出版社办的教材培训班, 有教研部门办的教学研究培训班, 还有一些具体指向的培训班如教科研培训班、教学技能培训班、特色体育项目培训班等, 都对该地区的课程改革和教学研究起到一定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也培养和凝聚了一些优秀体育教师, 是一件有利于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发展和有利于学校体育发展的好事。

但是, 这些培训班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第一, 针对性不强。首先, 没有从参培教师的教学情况和他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出发, 为他们量身定制培训方案;其次, 没有针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进行培训, 没有案例的从理论到理论的讲座, 似乎是在给大学高年级学生讲课;最后, 没有根据中小学体育教师在专业上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对小学教师的培训与对中学教师的培训相差无几。

第二, 方式、方法单一。最普遍的培训方式就是讲座和讨论, 缺少有教学现场、有教学情境的实践培训;缺少专家在教学现场的点评、示范和与师生的互动。

第三, 没有相对稳定的高质量培训者团队。

第四, 没有对培训绩效进行监测的机制。

二、思考

1. 制订培训方案是搞好培训的前提

要搞好培训, 必须站在参培教师的立场, 针对被培训者的实际情况, 遵循教师成长规律, 制订切实可行的着力于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着眼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方案。古话说, “预则立, 不预则废”, 就是说干什么事预先都要计划好, 预先没有计划, 临时抱佛脚是办不好事的。作为教师培训这么一件大事更要事先计划好, 搞好培训方案, 这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培训方案至少要包括目标、内容、方式方法和手段以及考核、评估等。

一要针对参培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 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确立培训目标, 提升参培教师的专业能力, 促进其专业发展。

二要遵循思想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适应性与引领性相结合的原则, 根据各培训项目的目标任务和参培教师的需求, 选择培训内容。

三要创新培训方式, 采用案例式、探究式、参与式、情境式、讨论式和任务驱动式等开展培训。

四要为参加培训的教师提供丰富的培训课程资源, 包括文本、课件、视频或网络资源。

五要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参培教师评价与专家评价相结合、即时评价与后续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多种方式做好培训的考核评价工作。

制订培训方案要重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与中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差异。其中, 对小学教师来讲儿童身心发展的知识、活动、过程很重要, 而中学教师重要的则是将教育教学知识建立在学科基础上, 因此学科知识在小学教育阶段相对于中学作用较小, 而过程、方法和手段则显得格外重要。

制订培训方案还要重视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 年轻教师重点是专业技能, 中年教师重点是教学活动和教育技术, 高级教师则是如何对待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因此, 对不同年龄的教师要有所侧重, 以此来促进体育教师阶段性的提升和发展。

2. 组建优秀的培训者团队是搞好培训的关键

课改的关键是教师, 教师培训的关键是培训专家。回顾课改以来的教师培训, 有的受到一线教师的欢迎, 有的则受到冷落。究其原因, 主要取决于培训者对中小学体育教学和改革的参与和研究;取决于培训者对中小学教师群体的了解和理解;也取决于培训者的信念与价值观、人品与格调、水平与能力。

正在实施的“国培计划”对培训者团队的建设非常重视, 首次提出实行首席专家制, 并规定首席专家应具有正高级职称, 负责设计培训方案、组织集体备课、进行过程指导等, 这就为培训者团队建设开创了一条专业引领之路, 值得推崇。

3. 凸显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践性, 是搞好培训的重点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技艺类课程, 它对身体认知的特征决定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有非常强的实践性, 因此, 体育教师的培训应该以实践性培训为重点。

笔者认为, 要搞好以实践性培训为重点的体育教师培训必须建设和培育课程培训基地。这个基地至少应该具备以下条件:一是有一个理解学校体育、重视学校体育、参与学校体育的强有力的学校领导班子;二是有一个亲和力强、凝聚力强、战斗力强的优秀体育教研组;三是有一个有水平、有能力、有魄力和宽容大度的体育学科带头人;四是有达标的场地、器材;五是有通过十年课改培育起来的体育文化氛围和教科研成果;六是有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的支持和帮助。

这样的培训基地, 有利于参培教师观摩生机勃勃的教学现场, 有利于参培教师体验体育教学和教研的浓厚氛围, 有利于参培教师对教学案例的收集和对教学问题的梳理, 有利于在校本教研的过程中培训专家对常态课的即兴点评和示范;也有利于为培训专家的理论讲座提供生动的素材。笔者认为, 这才是真正体现体育与健康课程实践性特征的培训。

4. 校本培训是搞好培训的基础

校本培训是以校为本的培训, 是建立在校本教研的基础上以自主研修、合作探究、专业引领为途径的“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和“在学校中”的培训。

校本培训是一切有计划、有目标的集中培训或远程培训的基础。一个教师如果来自校本培训搞得好的学校, 他参加集中培训或远程培训就有了一个知识和能力的基础, 也有了一个主动的态度和积极的情感, 这就为他取得较好的培训成果打下了基础。同时, 校本培训也是集中培训或远程培训后继续发展的基础。集中培训或远程培训是阶段性的, 培训后如何扩大培训成果, 需要回到学校后进一步通过校本培训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得到提高, 这样才能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持久发展。校本培训一般包括:学习《义务教育法》、《教师法》、《课程标准》、《教师专业标准》等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进行集体备课;开展研究课以及看课、评课活动;开展大课间活动设计方案的讨论;进行“行动研究”、“案例研究”和“叙事研究”的合作交流等。这些活动的组织都落实到体育教研组, 因此, 建设一个优秀的体育教研组是搞好校本培训的保证。

三、期待

1. 建立中小学培训基地

我们期待将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的场所从大学的报告厅和体育馆, 搬到中小学培训基地。因为在这里有凸显实践性的教学现场, 有浓厚的教研氛围, 有阳光、自信和充满朝气的师生。在这里参培教师可以自主地研修, 自由地讨论, 自觉地进行教学案例的搜集和教学问题的梳理;在这里培训专家可以进行有问题情境、有现实案例的讲座, 可以在教学现场进行即兴点评和示范, 可以在教学现场开展与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有可能的话培训专家甚至还可以亲自上一堂示范课, 那一定会引起不小的轰动, 相信这样的培训会使参培教师终身难忘。

2.“国培计划”能圆满成功

这次“国培计划”不仅有了培训的《课程标准》, 还有了一个新的培训思路:“遵循教师成长规律, 注重培训实践取向, 针对问题解决, 突出专业能力提升, 服务教师终身发展”;不仅注重了培训者和培训管理者团队的建设, 还实行了首席专家制;不仅提出要为学员创设教学情境, 发挥参培教师的主体作用, 还强调“理论学习要注重案例分析, 实践训练要注重能力提升, 交流研讨要注重学习共同体打造, 反思体验要针对教育教学行为改进”;不仅提出要创新培训方式, 采取案例式、探究式、参与式、情境式、讨论式、任务驱动式等多种方式, 还充分利用远程教育手段, 加强对参培教师的后续跟踪指导。这种运用课程新理念、新方式、新手段对参培教师进行的新型培训让我们翘首盼望, 也充满期待。

3. 一线教师加入培训团队

我们期待有更多活跃在课程改革前沿、奋斗在教学一线的体育教师加入到培训者团队中来。

课改十年, 广大一线体育教师无论是专业理念和师德还是专业知识和能力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特别是其中的特级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在教学、活动、训练、竞赛、教科研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专业特长和教学特色, 有的还组建了自己的工作室, 形成了教科研团队, 培养了一批年轻的骨干教师。这是一支不可轻视的既具有活力又具有实力的优秀骨干教师队伍。将他们吸纳到培训者团队里来, 有利于挖掘鲜活的教学素材, 总结生动的教学经验;有利于一线教师现身说法, 树立先进标杆;有利于凸显培训的实践取向, 让培训贴近中小学教师的校园生活;更有利于针对教育教学实际问题, 将新课标的理念与要求落实到教育教学中。

4. 组织校长参与培训

我们期待在培训体育教师的同时, 教育行政部门能组织校长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培训。在学校课程体系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不仅是一个学科还是一个领域。学校体育不仅包括课堂教学, 还有课外活动、课余竞赛、运动队训练等等都需要在学校这一层面进行规划、协调和安排, 这就特别需要校长们对体育教育、教学和活动的了解、理解、重视和支持。2007年, 党中央7号文件发布后对中小学阳光体育活动是一个极大的推动, 学校体育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但也有一些学校被动应付。在教育部开展的“每天学校体育活动一小时”专项督查中仍发现有体育课被占用, 大课间实际活动时间太短, 体育馆甚至操场课外不对学生开放等现象, 这就需要我们从学校领导层的思想观念上找问题, 需要针对这些问题组织校长进行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的培训。

浅谈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转变 篇3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课程

一、体育与健康课程理念的转变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体育学科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的健康为主要目标而设置的一门必修课程。教师要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选择和实施,使学生懂得如何运用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去增进身体、心理等方面的健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并促使学生将这些方法和习惯延伸到课外。所以教师要认真领会《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二、教学模式的转变

过去上一节体育课,体育教师都是采用集合──讲解──示范──练习──纠正──再练习的模式来作为教学手段,教师教什么,学生只要跟老师学什么就行,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

但我在《各种方式的单双脚跳》教学中设计了随着优美的乐曲声,教师带领学生以艺体的脚尖步做各种舞蹈的练习,使学生能在优美的乐曲伴奏下,在优美的形体舞蹈练习中,感到新鲜,使学生积极活泼地进行热身运动。

学生在完成强度与密度较大的教学任务后,我不主张采用单调的口令徒手操,进行放松运动而结束教学,而是让学生跟随教师在美的旋律声中,做各种轻快的舞步动作和听优美的配乐诗朗诵“划着船儿回家”,进入一种轻快的意境,使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得到充分放松,从而消除疲劳,恢复正常心率,轻松愉快地结束教学。我把音乐舞蹈这一教学手段恰当地运用到体育各个环节之中,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把单调紧张的课堂变成动作优美、生动活泼的课堂。另外,课堂上我还增加体育游戏活动的内容。体育游戏是由一定的情节、形式、规则和结果等几个部分组成的综合性活动。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同层次的学生,在可行范围内通过协商,制定出合理的游戏及规则,自己摸索或小组讨论取胜对手的方法,使课堂上充满了公平竞争、冒险获胜的气氛。

三、角色转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们不反对学生对教师必要的尊敬。我们反对的是“唯上、唯师、唯书”,反对“唯师命是从,唯师训是依”,不加选择、不辨是非的盲从,反对的是在人格上凌驾于学生之上,对学生的自主性、自尊心视而不见,动辄指责、训斥,甚至辱骂、殴打的错误做法。这些错误的观点和做法,是对学生人格的无情摧残,是对学生创新意识的无情扼杀。所以,教师要在体育教学中转变角色,改“一言堂”为“群言堂”,变主讲为主导。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当然,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能否实现,主动权还是掌握在老师手里,教师只有真正认识了当今时代自己所处的地位和角色,努力创设一种以民主、平等、理解、尊重为基础的新型师生关系,建立一种双向的、主动的、协调的、和谐的师生合作关系。同时,要明白教师不是领导者而是指导者、引导者,不仅仅是年龄上的长者,更应当是人格上平等的朋友,这样我们就能理解处于学生这个年龄阶段时的许多幼稚的想法和做法,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也要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真正看作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努力创设一种相对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的无畏精神,放开他们的手脚和大脑,让学生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人,不迷信老师。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得以实现,教师也才能比传统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学习评价的转变

以往,学生期末的体育成绩是体育老师根据《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对学生进行达标考核,把考核后的成绩直接作为学生的期末成绩。对于没有要求达标考核的年级,大部分体育老师都是采用平时体育运动技能较好,平时表现突出的来进行衡量,最后确定体育成绩,而对那些平时好动、好玩、淘气的学生来说,他们可就惨了,老师给的成绩肯定不高。《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注重评价的激励作用。及时恰当的表扬可以肯定成绩,激发热情,对后进生更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我在教学中,会时刻注意课堂上的变化,细心观察每个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指导,对部分素质差的学生,不应过于苛责,不能使其丧失信心,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应婉转处理,及时进行评价激励,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极大的热情,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同时,还可以采用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以及学生相互之间进行评价,这样可以使学生既发现自己的进步,从而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又能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以便进一步改进学习。

总之,体育教师要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课程改革新理念为指导,在教学中敢于实践,勇于创新。努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重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合理运用,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参与课堂教学评价,创造出一种适合学生健康发展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喜欢学习,喜欢体育。相信我们的学生一定会逐步养成自主学习、自主锻炼的终身体育意识,而我们的体育课也就能达到教学的目的了。

参考文献

[1] 体育学院通用教材.学校体育学.高教出版社,1995.4.

[2] 梁文忠,徐新启.素质教育必读,1997.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建议 篇4

(1).教学建议

(一)设置学习目标建议

1.在目标多元的基础上有所侧重。2.细化本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

3.目标难度适宜

(二)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的建议

1.体现“目标引领内容”的思想。2.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3.充分考虑学生的运动兴趣与需求。

4.适合教学实际条件。5.重视健康教育。

(三)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建议

1.应有利于促进学生体育与健康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充分发挥体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2.应针对不同水平的身心发展特点,遵循不同内容的教学规律与要求,进行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学与学法创新,调动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的积极性。

3.应创设民主、和谐的体育与健康教学情境,有效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与传授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通过体验、思考、探索、交流等方式获得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培养应对问题、自我锻炼、交往合作等能力,开展丰富体育活动经验,学会体育学习和锻炼。

4.应在运动技能教学的同时,安排一定时间,选择简便有效的练习内容,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发展学生的体能。

5.应高度重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在体育健康教学中做到区别对待、因材施教,特别要关注体育基础差的学生,有针对性地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提高他们的自尊和自信,促进每一位学生更好地发展。

(2).评价建议

1.明确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目标

2.合理选择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内容 3.采用多样的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方法 4.发挥多方面评价的作用

5.合理运用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结果

(3).教材编写建议

1.教育性2.科学性3.实用性4.可读性5.发展性6.差异性

(4)课程资源开发一利于建议 1.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体育设施和器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转变论文 篇5

一、加大体育的基础建设

体育基础设施是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场地, 理应是完善的、合理的, 但是现在由于很多小学尤其是农村小学、乡镇小学的办学条件差, 或者轻视体育运动, 很多设施不完善, , 运动场地、体育器材匮乏。必需的体育设施、场地、器材是体 育教学和 业余训练 的物质基础, 而体育设施、场地、器材的溃乏就要影响学校体育的良好发展。虽然, 近些年国家提倡体育运动, 一些学校这方面的矛盾得到一定程度上绶解, 但还远不能满足体育教学和学生活动的需要。一些小学 的体育设 施大多是 多年以前的、陈旧、落后体育设施, 比如生锈的单杠、双杠、勒木、爬竿, 破旧的乒乓台等, 这些只是场上的摆设, 有些根本排不上用场, 它们的存在反倒导致了一些安全隐患;多数学校没有一个象样的田径场, 只有一个凹凸不平的土操场。由于到处是土, 操场上只要有风, 就会到处灰尘飞扬, 学生在运动的时候经常会吸入肺 中 ; 下雨的时 候 , 操场上泥泞不堪, 学生的体育课通常会改为室内, 或者干脆不上;很多学校虽然有篮球筐, 却是破旧不堪, 篮球也只有少数几个, 足球、排球场地更是形同虚设……

可以想象, 这样的设施、场地和器材不可能满足现在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需要。因此, 学校和相关部门应加大小学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让学生有完善的体育活动设施进行锻炼和学习。对此, 我们学校可以向上级申请资金用来完善体育设施建设, 也可以自筹资金, 通过多种渠道来加大体育设施的资金投入, 完善体育基础建设。

二、思想上予以重视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各级相关领导必须切实提高思想认识, 在学校真正把开足、开好体育与健康课提到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来对待。当然, 在实际工作中, 尤其是在当前状况下的农村小学, 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客观条件制约, 但我个人以为, 在目前的情况下, 要逐步提高体育教育教学的质量, 我们不能等与靠, 还需要行动起来, 转变思想观念, 观念一转天地宽, 没有条件, 创造条件也能上。体育教师自己更要在思想上重视起来, “打铁还需自身硬”, 只有自身素质提高了, 在思想上重视了, 体育与健康课的开展才将更加顺利。

三、改进教学内容和形式 教学内容和形式是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最重要的因素, 教师把握得好, 教学就会有成效, 把握不好, 教学就可能会出现偏差, 因此, 我们体育教师要对此进行不懈研究。

一方面, 教师要掌握体育的内容。学校体育的内容, 具体规定在体育与健康的教学大纲中, 具体包括体育 (课前准备活动、身体锻炼、游戏) 和健康 (卫生保健) 这两方面, 其中身体锻炼是最主要的内容, 包括体操, 田径, 球类等等活动, 能增强学生体质, 锻炼学生身体。

另一方面, 教师要对教学形式进行创新, 打破教学常规, 树立新意, 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 要像导演一样富有创造力将那些枯燥无味的授课内容, 设计成趣味无穷的情境,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 体现体育活动的灵活性、多样性。这样就可以避免因教材枯燥单一而使学生厌倦体育课。

四、完善考评制度

学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非考试科目考评细则, 使担任非考试科目的教师能名正言顺地享受与考试科目同等的待遇。除此之外学校还要加强教育教学的日常管理, 建立有效的非考试科目课堂教学监督、评比机制, 使非考试科目不再被边缘化。最后就是学校要以活动为载体, 切实调动广大师生上好非考试科目的积极主动性。这就需要各校要加强体育活动的开展, 如举办运动会、会操表演、体育基本功大比武、体育兴趣小组等等。

五、结语

少年强则国强。只有学生身体健康, 体质优异, 国家才有希望, 民族才能振兴。所以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 体育会与德育、智育、美育、劳育并作为学校教育的重点。因此, 我们每一位体育教师要让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生命在于运动”“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终身体育”等思想和信念, 重视每一节体育课, 激发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使他们乐于运动, 强健体魄, 增强体质。此外, 不仅是学校, 全社会都要在齐抓安全的同时, 通过各种措施全力营造重视体育、热爱体育的氛围, 要将体育提升到健我体格、强我中华的高度, 全面提高体育教育教学质量,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军.浅探新课标下的小学体育教学方式[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5) .

[2]施广丰.小学体育课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5 (6) .

[3]王嫦敏.浅谈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7 (15) .

[4]顾渊彦.体育教材教法的核心是什么 (之二) ——体育教学内容和教材的联系与区别[J].体育教学, 2011 (5) .

[5]刘历红.小学体育课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浅议[J].中国学校体育, 2001 (4) .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转变论文 篇6

一、领会课改精神,把更新教学观念作为课改突破口

体育教学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和能力培养,限制了学生活动时间和空间,阻碍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正所谓“教者发令,学者强应,身顺而心违”,使学生对体育活动丧失兴趣,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想象能力的发展。新课改的全面实施,确立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既为我校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又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只有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树立新的课程理念,并且学好、用好《课标》,研究教材,发掘教材的内涵,转变教法,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差异性,不断进取,才能取得成功。

重视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实现学生人人享有体育与健康教育;在体育新课程标准与教材方面,要从育人角度创造性地挖掘教材中的多种教育功能,促进学生的道德形成、社会化及个性化的发展;在教学方法上,更重视学生学法的研究与设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强调师生、生生间的平等对话交流。以人为本,着眼全面提高学生体育综合素质,为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生活、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敢于实践,大胆创新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教师无论是在教材的理解、教学的组织,还是教学过程、教学风格上,都应强调个性风格,不能千篇一律。同时,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种生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改革实施和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激励、参与、协作、体验、探究、感悟、提高,构成了教学的主旋律,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活力,这也是新课程所追求的课堂。以下是本人在课改中结合我校实际做的一些尝试。

三、贴近学生

我认为不管课前教师如何吃透教材熟悉教材,准备得如何充分,可一旦课堂上缺少这三者中之任一:或教师战战兢兢,惟恐失误,严肃谨慎;或教师自我感觉良好,学生被动接受,毫无生气;或课堂内大呼小叫,师生不亦乐乎,可旁观者觉得索然寡味,哈欠喧天,这节课都不能称其为成功的优秀课,充其量评价也只不过是“没有知识性错误的合格的”课。

一节成功的体育课,应该做到“三笑”:教师笑、学生笑、观者笑。我们都知道优美的示范、准确的讲解是最能感染学生的。但除此以外,教师还应该做到亲而不媚、“笑”而不俗。亲而不媚指让学生感到很放松,觉得老师很好相处,愿意与教师配合完成教学任务。“笑”而不俗则是要适时地给学生带来欢笑,一个具有幽默感的老师不但能使学生感到愉快,同时也能感到师生更亲切。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转变论文 篇7

树立新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概念

构建技工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 应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课程体系的构建要根据技工院校学生的年龄结构、生理、心理特点, 以“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的体育功能为核心价值导向, 确定学生的学习领域, 在教材的开发、教法的改进、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等方面, 进行大胆改革和创新。

体育特长课程设置

由于培养的需求, 一般的技工院校都需设置不同的专业, 在不同的专业学习的学生身体素质具有很大的差别, 如文科的计算机、文秘等专业的学生群体以女生为主;而理工科的数控、机电、电气、汽车等专业的学生群体以男生为主。中职学生与高职学生又存在非常明显的年龄差异。在课程设置上, 要符合学生特点, 紧贴学生的需求。

(一) 以学生层次来划分的课程设置

初中起点五年高技前三年 (中技) 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应根据学生年龄、心理特征, 课程性质与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大致相同。一年级可作为基础教学阶段, 开设以发展身体素质和提高身体基本活动能力为主的综合必修课, 以便为后续课程打好基础, 以田径、基本体操等身体素质锻炼以及体育保健等课程为主。二年级为选择教学阶段即分类教学阶段, 可根据学生发展个性、不同运动兴趣与提高职业技能的需要, 以掌握一般运动技术、职业技能与基本练习方法为主要目的设置选项必修课, 主要体现以学生的自我兴趣为主, 结合专业特点, 同时采用分层教学开设初、高级班, 注重培养技能。三年级为分科教学阶段, 可根据个人特长和专业性质不同, 开设有利于与高职相衔接、包括体现身体教育、心理教育、健康教育与人文教育等相互交叉的综合选修课。同时重在培养自我锻炼与评价能力, 为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做好衔接, 为学生走入社会打下基础。

高职班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根据年龄、心理特征, 课的性质与普通高校基本相同。主要以发展学生兴趣特长为主, 以专修课程为主, 通过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与特长进行选修, 这样既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又能使学生的体育特长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

(二) 以学生类型群体为主的课程设置

在进行课程设置前, 我们对7000多名学生进行了学习兴趣的调查, 如表1所示。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具有明显的倾向性。其中三大球、艺术体操、羽毛球、形体训练极受学生欢迎。

从表2可以看出男、女学生在选择体育项目学习时具有明显的倾向性。

文科专业的计算机、文秘及旅游酒店管理类的学生群体以女生为主。课程设置应充分考虑女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 课程除身体素质锻炼的田径与基本体操外, 要以形体训练、健美操、体育舞蹈、艺术体操、小球运动 (乒乓球、羽毛球、毽球) 、软式排球等侧重于健身功能和更富趣味的体育课程为主。理工科专业的数控、机电、电气、汽车等专业的学生以男生为主, 由于男生的生理功能与心理特点, 比较喜欢竞争性和对抗性的体育项目, 所以课程设置除身体素质锻炼的田径与基本体操外, 篮球、足球、排球都是学生普遍喜欢的体育项目, 除此之外兼设乒乓球、羽毛球、武术等课程, 如图1所示。

学生自主选择

对技工院校学生随机进行了“自主选择课程内容是否有利于发展你的体育特长和学习兴趣”的问卷调查, 发出问卷2000份, 收回有效问卷1784份, 有效率为89.2%。调查结果:1352人占有效调查的75.8%表示“肯定”;367人占有效调查的20.6%表示“有帮助”, 只有3.6%的65名学生对选课制表示“不一定”, 这说明学生对自主选择的课程体系持积极肯定的态度。

从以上调查可得出结论:学生自主选择运动项目, 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意愿, 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 提高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自主选择任课教师同时对体育教师也起到了激励作用, 促使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以免在竞争中被淘汰。

课外体育拓展

构建完整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 就要从课堂拓展到课外。以课外专项体育俱乐部为主线开设第二课堂成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的课外拓展。参加学校专项体育俱乐部学习的学生, 基本上都是因为对该项目有着浓厚兴趣, 他们能潜心于该项目的学习、研究与提高。以俱乐部为单位组织好各类单项竞赛作为龙头和杠杆, 活跃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是搞活学生余暇体育的核心和关键。

学校的各个体育代表队可借助俱乐部的平台进行人才选拔。通过学生课外专项体育俱乐部组织比赛选拔出精英分子组建的学校运动代表队应是学校该项目的最高水平。如以我校学生篮球俱乐部成员组建的篮球队参加广州市市属技校“实用杯”学生篮球赛分别取得女子组第一名, 男子组第二名的好成绩;以学校“田径之友”俱乐部的学生组队参加广州市第十三届技工学校田径运动会取得男子甲组、男子乙组、女子组的三个组别的团体冠军;乒乓球俱乐部学生参加广州市技工学校学生乒乓球赛获团体第一名, 女子单打第一名;体育舞蹈俱乐部学生参加广州市属单位的舞蹈比赛多次获得优异成绩。

课程评价体系

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是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手段之一。在建立评价体系过程中我们注重反映学生的改进和发展, 而不是鉴定或选拔。在不断实践和总结后建立如下的评价指标体系: (1) 建立学生的生长发育情况档案; (2) 学期初与完成学习后的体能测试成绩的对比; (3) 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和运动技能掌握与运用; (4) 学习态度、积极参与运动的行为、运动习惯; (5) 意志品质、情绪状态、自信心; (6) 交往能力、合作精神等社会适应能力。

建立起“以学生起点为基础、按提高幅度、参与体育的兴趣和能力并考虑多方面因素, 结合学生全面素质”的教学评价模式, 使学生都能够享受成功的快乐和前进的动力。这个评价体系对学生学习态度变化程度的调查显示:65.8%的学生变得“积极”, 30.7%的学生“较积极”, 3.5%的学生“无变化”, 绝大多数学生学习态度有了显著的积极变化。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多元化校园体育文化是体育独特的育人功能、培养目标、价值观念、管理特色、道德规范、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等内容在校园中的集中体现, 它涵盖了体育在学校体育教育的全部内容、形式、价值和特征, 是构建完整技工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的最后板块。以“生动、活泼、自主发展”为主题的校园体育文化, 可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地了解体育、关心体育, 从而调动广大学生的体育积极性;多元的校园体育文化与社区体育文化有着很多相通之处, 这也成为学生毕业后参与社区体育的桥梁。

技工院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有着丰富的内容与独特内涵, 这是由技工院校的性质所决定的。技工院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应是“让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的课程体系, 是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学习, 又能发展学生的体育特长, 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又能彰显学生的个性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曲家湖.学校体育测评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2

[2]陈晓维.对建立我校学生课外体育俱乐部之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 2011 (12) .

[3]李沙, 杨志伟.略论社会转型期学校体育的改革和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1 (2) .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转变论文 篇8

【关键词】体育教育运动技术 终身体育 关系

新中国的学校体育已经走过了曲折的近60年,当前我们所进行的学校体育改革,正处于新、旧交替阶段,旧的保守观念虽然已经被打破,但仍和改革、开放、进取的观念混杂在一起,新的课程体系结构、新的教学模式虽然已经形成但尚未健全,这就必然会引起一系列新的思考。对于课程改革中的运动技术的学习这一命题,曾经毋庸置疑,但随后在置疑中产生分歧。目前,随着近20 年来学生体质水平的整体下降,需要我们对此作重新的估计和认识,否则不但会阻碍学校体育改革的深入,还可能将学校体育的改革导入盲区、误入歧途,乃至影响到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实施。

一、运动技术的学习对终身体育以及《纲要》实施的影响

卢元镇教授认为:“竞技运动是具有教育价值的体育存在,竞技运动作为一种文化必须进入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学。竞技运动是人类体育文化的主体,也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灿烂夺目的瑰宝,必须把这部分文化遗产继承的任务纳入到学校体育中来。” 众所周知,竞技运动中不可缺少的主要内容是运动技术的学习。技术是一切运动的载体,是一切合理的运动的保证,从小处讲将直接影响个体终身体育的进行与否,从大处讲最终影响到我国《纲要》的贯彻与落实。

(1)运动技术的学习是贯彻《纲要》的保证。1995年6月20日,国务院颁布了《纲要》,对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社会安定团结,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都产生了积极作用和深远影响。青少年儿童是全民健身计划的重点实施对象。做好中小学体育工作,努力提高学生的体育和健康水平,并引导其将来终身参加体育活动是全民健身计划赋予中小学体育工作的历史使命。因此,中小学的学校体育加快自身改革的步伐,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自觉意识,教会学生正确的运动技术以及科学的锻炼方法,提高体育能力,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这一终极目标上,在中、小学学校逐步形成人人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潮,为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一体化的健身教育打好基础。从而有力地促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全面实施,达到全民健身之目的。

在落实健身计划的过程中,人们要进行锻炼,就需要合理的方法和正确的手段,而掌握合理的运动方法和正确的健身手段需要教育和时间的保证。从学校教育的特点与功能可以看出,只有学校体育才能使人们接受到良好的体育教育,并且能够有组织、有计划地培养人们终身从事体育运动的态度和能力,使得人们在学校教育阶段就热爱体育运动,能够运用合理的运动方法和正确的健身手段自主、自发地参加体育运动,建立起健身的观念,为将来自然创造地工作,享受运动的快乐和理解运动的本质,使运动文化成为将来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在促进自己身心发育的同时,可以带动更多的人参加体育运动,使其在全民健身计划的具体初实施中起骨干作用。

(2)运动技术是终身体育的基础。终身体育思想把人一生的身体锻炼看成一个系统,把学校体育看成人一生身体锻炼的子系统。它把学校体育的视角从关注学生的当前扩展到关注学生的未来,甚至终身。这种思想对学校体育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组织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自然地运动技术的学习显示了它在学校体育中重要的地位。终身体育思想要求个人选择一到二个项目坚持一生的体育锻炼,这一到二个项目是个人喜欢的,其项目运动的内容、方法、规则等都应该为个体所接受、所掌握、所喜爱。那么接受、掌握和喜爱的某运动项目则是学校体育所应该教会学生的,换言之,教会学生掌握该项目的运动技术、方法、规则是学校体育的目标之一。不会“玩”的运动项目肯定“玩”不了,一辈子都在“玩”的运动项目,如果不懂该运动项目的合理运动方法,显然玩不了一辈子。因此“玩”的方法也即运动技术的重要性彰显无疑,可见运动技术是终身体育的基础,也是保证。

二、注重运动技术学习的基本思路

(1)淡化竞技运动项目“竞技教材”的内容。传统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是以竞技运动项目过多,教材的难度较大,每项教材的技术要求过高、环节过细且各年级教材的重复现象严重,加之教材中多采用注入“填鸭式”的教法,严重影响了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但现行的课程改革中完全剔除运动技术的学习而过分强调快乐体育的做法明显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合理的选择应该是舍去教学中的竞技运动项目“竞技教材”的内容,例如:田径教材中的快速跑,取“教材化”的竞技运动项目内容。

(2)转变观念、降低运动技术的难度。在“教材化”的竞技运动项目内容中,应该以能够保证该运动项目基本规则的要求为前提,根据不同的年龄和性别、根据不同的项目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基础技术来进行教学。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玩”得符合规则要求。这就要求将运动技术内容进行分类,列出从事该运动项目必须的基础类内容、竞赛类内容等以供教学选择,例如:将加速跑以追逐跑、多人接力跑等形式进行教学。

(3)重视运动项目中游戏内容,树立终身体育观。学生的体育意识强弱直接影响着体育教学的效益、终身体育观的建立以及对该运动项目的兴趣。长期以来,中小学生体育意识薄弱,要想改变此状况,必须让学生体验到运动项目中的乐趣,激发起对该运动项目的兴趣。因此,应该改革中小学体育竞赛的制度,增强小型多样、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级别、不同项目的趣味比赛等,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注重项目游戏内容的选择。

(4)关注运动负荷。在运动技术学习时,在注重增强学生体质的基础上应关注运动负荷的“度”,一般把运动的负荷规定在“运动负荷有效价值阈”以内。以注重学习运动技术的思想为指导的运动实践,对运动负荷的要求一般要“宽泛”一些,可以放宽到“运动负荷有效价值阈”以上或以下。因为运动的项目不同,运动的手段有差异,运动负荷的结果是有差异的。

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篇9

第一部分 前 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制订的。《标准》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一、课程性质

(一)课程性质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

(二)课程价值 1.增进身体健康 2.提高心理健康水平3.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4.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一)根据课程目标与内容划分学习领域(二)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划分学习水平(三)根据可操作性和可观察性要求确定具体的学习目标(四)根据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加大课程内容的选择性

(五)根据课程发展性要求建立评价体系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

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学生将:

(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

(2)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4)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二、学习领域目标 运动参与目标

(1)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

(2)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

运动技能目标(1)获得运动基础知识;(2)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3)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4)获得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

身体健康目标(1)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

(2)发展体能;

(3)具有关注身体和健康的意识;

(4)懂得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心理健康目标

(1)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

(2)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3)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4)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

社会适应目标

(1)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

(2)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学习领域一 运动参与

(一)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

(二)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

学习领域二 运动技能(一)获得运动基础知识(二)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三)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四)获得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

学习领域三 身体健康(一)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

(二)发展体能

(三)具有关注身体和健康的意识

(五)懂得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学习领域四 心理健康

(一)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

(二)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三)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

(四)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

学习领域五 社会适应

(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

(二)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一)地方和学校课程实施方案的制订 1.正确认识与把握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 2.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制订地方课程实施方案 3.针对各校实际编制学校课程教学方案

(二)教师教学方案的制订

1.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来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

2.选择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根据各个学习领域的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以及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以下要求: 3.确定教学内容时数比例的原则

(1)实践性原则

(2)灵活性原则

(3)综合性原则 4.教学内容的组合和搭配

(三)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 1.班级教学与分组教学 2.组织教学的灵活性

(四)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注意选择适当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1.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2.加强教法研究,提高教学质量

二、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通过系统地收集课程设计、课程组织实施的信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方法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对课程设计和组织实施的科学程度进行诊断,并确定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它是不断完善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据和途径。课程评价包括对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和课程建设三方面的评价。课程评价过程一般包括四个步骤。

1.确定评价的目标--根据《标准》和具体评价任务,确定评价目标、评价对象和评价内容。2.选择评价的方法--依据评价目标、评价内容,确定评价的指标和评价的方法。

3.收集评价所需要的信息--依据评价目标、评价方法的要求,具体进行观察、测量等,收集教学相关的信息。

4.依据标准进行评价--依据一定的标准,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价值判断和解释,并及时反馈给评价对象,用于改进和指导以后的教或学。

(一)学习评价 1.学习评价的目的

(1)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表现,以及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2)判断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及原因,改进教学。

(3)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水平、个性的机会,并鼓励和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4)培养与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能力。2.学习评价的重点

本《标准》的目标、内容与以往相比有较大变化,因此,学习评价的重点也相应有所变化。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的重点

不太强调比较强调评价与遗传因素相关较大的体能等

评价与教学过程较为相关的态度、行为等评价体育与健康知识的记忆 评价对体育与健康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评价单个运动技术掌握的水平评价运动技术的运用和运动参与程度仅评价最终成绩 既评价最终成绩,又评价学习过程和进步幅度 仅由教师进行外部评价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 3.学习成绩评定建议

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成绩评定是对学生的学习表现以及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进行的判断与等级评定。(1)学习成绩评定的内容

体能--与不同学习水平相关的体能项目。

知识与技能--对体育与健康的认识,科学锻炼的方法,体育技战术知识与运

用能力,有关健康知识的掌握与运用。与不同学习水平相关的运动技能水平及运用情况。学习态度--学生对待学习与练习的态度,以及在学习和锻炼活动中的行为表现。

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情绪、自信心和意志表现,对他人的理解与尊重,交往与合作精神。

(2)学习成绩评定的标准

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评定应采用绝对性标准与相对性标准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如在体能成绩评定中可参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结合每一位学生的基础及提高的幅度进行评定。运动技能成绩的评定,可采用定量评定与定性评定相结合的方法进行。(3)学习成绩评定方法的建议

根据学生年龄、学段的特点,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成绩评定方法应有所差异。建议1~2年级采用评语制,3年级至高中三年级采用等级评定制,也可以将等级评定与评语式评定结合使用。学生体育学习成绩的评定还应重视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学生成长记录袋可以收录在体能和运动技能方面的发展、学生学习态度和行为的变化等方面的有关资料。学生成长记录袋既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也有利于教师、家长更好地了解和指导学生的学习。(4)学习成绩评定形式的建议

学生学习成绩评定不仅要有教师参与,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学生自我评定--学生对自己的运动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等进行的综合评定。组内互相评定--学生对组内各个成员的运动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等进行的综合评定。

教师评定--依据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度、行为表现和进步幅度等,考虑学生自我评定与组内互相评定的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随着学生学段的升高,应更重视学生自我评定和相互评定的作用。

(二)教师教学评价

教师教学评价是课程评价的重要内容。运用恰当的评价理论和方法对教师的体育教学活动和结果进行评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1.评价的目的

教师教学评价的目的,是通过客观、公正、及时、可靠地评定体育教师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发现教学活动中的优点和不足,提供具体、准确的反馈信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工作,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2.评价的内容 教师教学评价包括对教师完成各方面工作的数量、质量和价值的评定。本《标准》所要求的教师教学评价,是指对教师专业素质和课堂教学两方面的综合评价。(1)教师专业素质评价

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评价,应包括对教师职业道德、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三方面的考核评价。职业道德主要是指教师的敬业乐业精神以及对学生的热爱和尊重。

教学能力主要包括对《标准》、教学内容的领会和掌握程度;对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掌握及运用程度;从事体育教学必需的基本技能;激发和保持学生运动兴趣、促进学生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能力;运用计算机和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及开发和运用体育资源的能力等。教育科研能力主要包括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

(2)课堂教学评价

评价的目的是通过注重发展性的评价促进教学工作的不断改进。

评价的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的组织和课的结构、教学内容的质与量、师生间的交流和关系、教学技巧和授课能力以及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等。

教师教学评价既可用于对某一堂课的即时性评价,也可用于进行阶段性课程或整个课程的评价。评价时应关注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即教学活动对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效程度。同时,教学评价不但应注意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还应该特别注意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应和学习前后变化的评价。3.评价的形式

教师教学评价主要采用教师自我评价和学生评价的形式进行,同时也可采用同行评价、专家评价和学生成绩分析等多种评价形式。评价时可根据《标准》的要求和实际情况,针对专业素质和课堂教学两方面的内容制定适当的量表,做到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4.评价的组织实施

教师专业素质的综合评价,主要由领导和教师本人进行,同时采用同行评价的形式。一般可每学年进行一次。

教师的即时性自我评价,可以采用每堂课后在教学日志或教案上作简要评述的方式进行;由学生、同行或专家进行的即时性评价,可采用随机方式在每学期进行若干次;阶段性或课程教学实施的总体评价应在即时性评价的基础上,由学校组织至少每学期进行一次,并将评价结论和整改建议及时反馈给被评教师本人。

(三)课程建设评价 1.评价的目的

课程建设评价是依据学校教育的总目标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任务,对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进行的周期性评价。评价的目的是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发现课程和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时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和教学管理,促进课程的不断完善。2.评价的内容

课程建设评价主要对以下方面的情况进行分析评估:

(1)是否制定了课程规范性文件(包括课程实施计划、课程实施方案、班级教学计划)以及这些规范性文件的完善程度;

(2)是否建立了课程及教材的审查管理制度和课程评价制度,以及这些制度的实行情况;(3)课程体系、课程结构的完善程度和课程内容的先进性;

(4)教材建设评价,包括教材建设的完善程度,教材在使用中表现出的优点和不足,教师、学生和学科专家对教材设计和编写的反应等;

(5)课程实施保障状况,包括合格师资配备、师资培训、场地器材和经费方面的保障状况等;(6)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3.评价方法与组织

《标准》是评价的基本依据。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课程建设评价,由教育部组织进行。地、市、县级行政区的课程建设评价,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组织进行。学校的课程建设评价由市、县及县级行政区教育行政部门组织进行。

在进行地方和学校课程建设评价时,首先由被评地区和单位组织自评,然后由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进行检查验收。被评地区、单位应写出自评结论和整改意见,评价部门应提出评价结论和整改建议,并及时反馈给被评地区和单位,以促进课程建设的发展。

在评价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学生的反应,包括学习结果和学生的评价意见,重视社会有关方面特别是家长的评价意见。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积极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是顺利实施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可以发挥课程资源应有的教育优势,体现课程的弹性和地方特色。

《标准》在课程内容上具有很大的选择性,为学校、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标准》提供了可能。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人力资源的开发

学校教育活动的直接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过程中,除了体育教师以外,还应注意开发和利用班主任、有体育特长的教师和校医等人力资源,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此外,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有体育特长学生的骨干作用,例如请他们作示范、当辅导员等。

在校外还可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作用,请他们辅导学生进行体育活动。在家庭,应充分发挥家长对学生的体育活动进行督促、帮助的作用。

(二)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

体育场地、器材是加强素质教育,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增进学生健康的物质保证。国家已制订了各级学校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各地学校应争取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配齐,并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步改善。对现有体育设施应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要努力开发它的潜在功能。1.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

体育器材一般都具有多种功能,例如:栏架可以用来跨栏,也可以用作投射门,还可以用作钻越的障碍等;利用跳绳可以做绳操、斗智拉绳等。只要转换视角和思维方式,就可以开发出常用器材的许多新功能。2.制作简易器材

各地学校可以结合本校实际,制作简易器材,改善教学条件。例如:用废旧的铁锨杆、锄把等制作接力棒,用废旧的竹竿和橡皮筋制作栏架,用废旧足球、棉纱和沙子等制作实心球,用废旧的棕垫、帆布制作沙袋,用木块制作起跑器,用树桩制作“山羊”,用砖头水泥或石块砌成乒乓球台,用砖头、木板、竹竿代替球网等。

3.改造场地器材,提高场地利用价值

可以把学校成人化的场地器材改造成适合中小学学生活动的场地器材,例如:降低篮球架高度,降低排球网高度,缩小足球门,缩小足球、排球、篮球的场地等。4.合理布局学校场地器材

学校场地器材的布局,应当既要满足教学的需要,还要满足课外体育活动和校内比赛的需要;既要方便组织,又要方便教学活动;既要确保安全,又要保证学生有地方活动;要形成相互依托、互为补充的多功能活动区。

5.合理使用场地器材

应当根据本校和周边环境,合理规划、充分利用空地,使学生能进行安全、适宜的体育活动。学校要加强场地器材和周边环境的协调、管理工作,安全地、最大限度地提高场地器材使用率,同时要加强场地器材的保养工作,合理地使用有限的财力、物力,使每一件设施都能起到尽可能大的作用。例如:在课余时间对学生开放体育场地,安装多向篮球架,因地制宜设计自然地形跑道等。

(三)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 1.现有运动项目的改造

现有运动项目资源十分丰富,要大力开发,以适应和满足中小学学生的实际需要。各地学校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情况加强对运动项目的改造工作,这是课程设计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方面。这里所说的运动项目的改造,主要是指简化规则、简化技战术、降低难度要求、改造器材等。

2.新兴运动项目的引用

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适当选用健美、攀岩、现代舞等新兴运动项目。3.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体育文化源远流长,体育与健康课程应当大力开发和利用宝贵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如蒙古族的摔跤、藏族的歌舞、维吾尔族的舞蹈、朝鲜族的荡秋千、锡伯族的射箭、彝族的射弩、白族的跳山羊以及踢毽子、滚铁环、抽陀螺等。

(四)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 1.课外体育资源的开发

这里所说的课外泛指早晨上课前、课间和课外体育锻炼时间等。各地要开展课前和课间体育锻炼活动,可以把课间操时间延长到20~30分钟,开展大课间体育锻炼活动,改变课前和课间只做广播操的单一活动内容,增加防治脊柱侧弯操、眼保健操、跑步、球类活动、民间体育、游戏活动等内容。各地学校应抓好课外体育锻炼和校内体育比赛,应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班级、锻炼小组或课外体育俱乐部是课外体育锻炼的基本组织单位。锻炼内容可以由锻炼小组或班级确定,学生也可以自选锻炼内容。2.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 校外体育资源包括:(1)家庭体育活动;(2)社区体育活动和竞赛;(3)区县镇的体育活动和竞赛;(4)少年宫体育活动;(5)业余体校训练;(6)体育俱乐部活动;

(7)节假日体育活动和竞赛,如:传统节日中的元旦拔河、长跑,春节的秧歌、舞狮,元宵节的骑竹马、太平鼓、跳百索、抖空竹,清明节的踏青郊游、放风筝,端午节的旅游、赛龙舟,重阳节的登高等;再如:学校假日中的体育夏令营、体育冬令营、春游等,以及校定节日中?quot;体育节“、”游戏节“、”舞蹈节“、”传统项目节“、”健康?quot;等。

(五)自然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

我国地域宽广,幅员辽阔,地况地貌千姿百态,季节气候气象万千,蕴藏着丰富的课程资源,应注意大力开发和利用。

利用空气,可以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有氧操等。利用阳光,可以进行日光浴。利用水,可以进行游泳、温泉浴等。

春季可以开展春游、远足,夏季可以开展游泳、沙滩排球,秋季可以开展爬山、越野跑,冬季可以开展滑冰、滑雪。风天、雨天、雪天,可以练习长跑;晴天,可以练习骑自行车,可以登高望远。

利用江河湖海,可以进行水上安全运动。利用荒原,可以进行步行拉练、野营等。利用雪原,可以滑雪、滑雪橇、滚雪球、打雪仗等。利用草原,可以进行骑马、武术等。利用森林山地,可以进行安全的定向运动、攀爬活动。利用山地丘陵,可以进行登山运动和开展有氧耐力运动。利用沟渠田野,可以进行越野跑、跳跃练习等。利用海滩或沙地,可以进行慢跑、沙滩排球、沙滩足球等。利用沙丘,可以进行沙疗、爬沙丘、滑沙等活动。

(六)体育信息资源的开发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如广播、电视、网络,获取体育信息,不断充实和更新课程内容。由于地区的差异性极大,在条件相对较差的学校,也可以利用教学挂图、黑板绘制简图等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材编写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工具。编写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材,必须依据本《标准》,全面理解新的课程理念,充分体现课程性质和课程价值,根据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构建富有特色的教材体系。

(一)教材编写的原则 1.教育性原则

教材编写要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体现刂式逃 木 瘢 欣 谌 嫣岣哐 乃刂剩?br> 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2.健康性原则

教材编写要有利于学生了解和掌握体育与健康的有关知识和技能,使学生通过科学的体育锻炼增进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3.兴趣性原则

教材编写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依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经验,并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出发,激发学生学习、表现和创造的欲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4.发展性原则

教材编写要满足学生终身体育的需要,注意选取对学生丈硖逵 哂兄匾 跋斓幕 ≈ 丁⒒ 炯寄芎突疃 谌荩 岳 谘 Щ嵫 埃 ⒕哂幸欢ǖ淖晕疑杓啤⒆晕叶土丁⒆晕移兰鄣哪芰Α?

(二)教材内容编写建议

1.教材编写要依据五个学习领域的内容标准,精选与学生身心健康紧密相关的教材内容。

2.教材要多样化和具有开放性,要突出重点,不求面面俱到。教材内容要有利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教材内容的选择要在继承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基础上吸收现代的体育文化。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要渗透在教材之中,现代的体育文化更应在教材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4.教材内容的选择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有利于学生掌握安全运动的方法。

5.教材内容应处理好各水平阶段的纵向衔接和与其他相关学科的横向联系,避免重复,以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

(三)教材的呈现形式和体例

体育与健康教材包括多种载体,除学生课本、教师用书以外还应包括挂图、卡片、图片、幻灯、音像资料、多媒体教材等。其中1~6年级不编写学生课本,7~9年级和高中阶段各编写一册学生课本,但各学段均需编写教师用书。1.学生课本

学生课本的用途是在教师指导下供学生自学和实践。因此,课本的版式设计要美观,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学生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联,激发学生阅读体育与健康教材的兴趣,从而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体育与健康的有关知识。

(1)课本内容的呈现要改变以往从概念到概念的叙述形式,从问题出发,指导学生通过运动实践和观察、思考,自己去获得知识和结论。要给学生留下自主学习的空间,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所突破,逐步学会学习。

(2)课本内容的表述要适合学生心理,既科学严谨,又生动活泼,有利于学生阅读和思考。(3)学生课本体例的建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课题:应标题鲜明,引人注目;

学习提示:应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感受课题的价值;

学习内容与方法:应引导学生体验与感受,表现与创造,综合与运用,参与和发展;

练习和自我测评:应引导学生反思、领悟学习内容,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自我评价的能力。不同版本的学生课本体例可各具特色。2.教师用书 教师用书是课程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内容应包括:(1)教学目标、教学特点、教学方法、需要注意的事项和教学评价;(2)课堂活动设计;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转变论文 篇10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选区西安市6所重点中学8、9、10三个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抽样, 每校抽取180名学生, 总样本量1080人, 回收有效问卷874份, 有效回收率82.12%, 其中男生480人, 女生394人。

2. 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目的的需要设计了“中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调查问卷”, 信度检验采用“重测信度法”, r=0.741, t=1.923, P>0.05, 无显著差异。效度检验采用“专家咨询评价法”, 经检验表明问卷一致性程度很高。心理调查采用“心理健康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共发放问卷1050份, 回收有效量表892份, 有效回收率84.9%。运用SPSS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处理。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 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模式和现状。

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模式的结构包括教学思想、教学目标、师生角色、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 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措施要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智慧, 便于教师施教, 利于学生学习和相互促进, 培养中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 展示独特的体育个性。调查显示, 有87.4%的中学体育教师把新的理念运用的教学实践之中, 83.5%的教师有教学心得和体会, 73.6%的教师撰写过教学论文。说明体育教师对《标准》具有较高的认可度和热情。《标准》扩展了中学体育课程的内容, 调动了中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体育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通过体育教学在身体和心理健康方面的到和谐发展。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体系包括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方面。这一目标体系充分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的特点和身体、心理、社会的三维健康观。调查的6所中学在贯彻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使用新教材, 体育教师培训和学习上全部达标。中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的了解程度, 男生选择运动技能和社会适应的人数高于女生, 女生选择心理健康的人数略高于男生。总体上, 中学男、女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认知比较全面, 只是男、女生对课程内容的了解程度和自我兴趣取向不同。

2. 体育与健康课程与中学生心理健康需求。

身心的和谐发展是学校体育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体育与健康教育不仅是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 还要满足学生心理健康的需求, 健康的心理不但是保证学生不断追求运动技能与体能的内在驱动力, 而且是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个性心理的重要手段, 新课程标准强调素质教育, 体育与健康课程所包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和融入竞技体育之中的心理因素培养无疑是满足学生心理健康需求的有效方法。

3. 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SCL-90自评量表各因子分≥2.5分表示“可疑有症状”, 因子分≥3.0分表示“肯定有症状”。因此, 学生不适症状均分3.0分作为评判学生健康水平的一个参考指标。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SCL-90测试与全国中学生常模比较发现, 测试中学生焦虑因子均分1.68±0.43高于全国中学生常模组1.55±0.52, t=3.18;偏执因子均分1.85±0.32高于常模组1.73±0.59, t=3.34, P<0.05, 有显著性差异。但其他因子均分与全国常模组无显著差异。对男、女中学生比较发现, 女生焦虑、人际关系因子均分略高于男生, 其他因子男生均高于女生, 但无显著差异, 其中, 女学生忧郁均分高于男生, t=3.49, P<0.05, 差异显著。

三、结论与建议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把提高学生身心健康的体育内容进行重新组合, 中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认知比较全面, 希望借此提高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水平;SCL-90量表各因子与全国中学生常模比较, 除了焦虑和偏执总分均高于全国常模组外, 差异显著。其他因子均分与全国常模组无显著差异, 女中学生的忧郁均分高于男生, 差异显著。其他因子均分男、女学生均无显著性差异;体育与健康课程适应了新时期中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的需求, 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广大体育教师和学生的认可。促进了课程、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促进, 形成了有效互动的新教学模式。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已经成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 对新课程理念有了更新的认识, 也为新课程的背景下进一步探索体育教学模式, 推进素质教育, 全面提高中学生身心健康水平提出了新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尚大光.有效学校健康促进模式[M].北京体育大学出, 2001:123-127.

[2]毛振明.体育课程与教材新论[M].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1:10-79.

[3]傅道春.教学行为的原理与技术[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123.

上一篇:淋巴管瘤下一篇:社区矫正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