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化教学论文十篇

2024-06-09

任务驱动化教学论文 篇1

一、“问题”与“任务”的相同之处

其一, 作为一门操作性相当强的课程, 信息技术课非常强调学生的体验、实践与练习。同时, 这些体验、实践与练习又必须靠理论知识进行支撑。所以信息技术“问题化教学”中的问题在形式上与“任务驱动法”中的“任务”并无太大区别。无论是“问题”还是“任务”, 其设定都是教学中的关键, 一定要又精又准。每个“问题”、“任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引导学生学习某个知识点, 都是学生提高自身信息素养的训练载体。

其二, 无论是“问题化教学”还是“任务驱动法”, 学生的学习过程大都是“面临问题 (任务) →自主 (协作) 学习→解决问题 (任务) →评价问题 (任务) ”, 这种形式上的相同, 也正是导致将两者混为一谈的主要原因。

二、“问题”与“任务”的不同之处

(一) 研究结果的唯一性与多样性

“任务驱动法”中的任务结果往往是唯一的。因为“任务”目标性非常明确, 就是要完成某一“规定动作”。而“问题化教学”由于强调学习过程, 其结果可能会多样性。

例如, 在教授“信息集成”的内容时, “任务驱动法”往往会以制作一个网页 (或网站) 为目标, 通过完成这个任务来达到学会网页制作软件Front Page的目的。无论学生如何研究, 最终都会制作出一个网页, 并可能会有这样的印象———“信息集成的代表软件是Front Page”。这无疑是不准确的。

而在“问题化教学”中就可以提出这样的系列问题:

1.教材为什么推荐我们学习Front Page?

2.网页形式为什么适合于信息集成?

3.Front Page能否取代其他信息集成软件?

4.网页是否是信息集成的最佳方式?

5.你最喜欢哪个信息集成软件或哪种信息集成方式?

这5个问题, 第一、二个问题是讨论Front Page (网页) 的作为信息集成软件 (形式) 的优点, 第三、四个问题是讨论Front Page (网页) 的局限性, 第五个问题则完全放开, 没有固定答案。

学生依次研究这5个问题:要完成一、二两个问题, 学生必须对Front Page的使用进行全面深入地探究, 但不一定非要做个网页出来;要完成第三、四两个问题, 则至少对Word、Power Point等软件的信息集成功能也要有所了解, 才能与Front Page进行比较;而第五个问题, 则完全释放学生的自主意识, 使其站在新的高度重新审视信息集成。

可见,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问题”的结果是具有多样性的, 这也反映了信息技术的客观事实:技术本身无所谓对错优劣, 爱用什么、怎么用, 随个人的便吧。

(二) “问题”与“任务”的教学目的不同

“任务驱动法”的教学目的还是通过完成设定的任务学会知识或技术, 教师依旧牢牢掌握着教学的主导权。而在“问题化教学”中, 教师除布置教学问题之外, 其地位就退化成一个任由学生咨询的“教学资源”。只有当学生需要时, 教师才提供个性化的帮助。在“问题化教学”中, 起主导作用的是“问题”和学生的学习程度。“问题化教学”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它并不一定看重学生最终得出什么结论, 而看重学生是如何得出结论的。

例如, 我们可以让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你觉得下次信息技术革命会有什么代表技术?你觉得还要多长时间就会发生呢?有了“机器翻译”, 人类还需要学习外语吗?这些问题并不在意学生作出什么样的结论, 因为设置这种问题的初衷就是希望学生打开思路, 开放视野, 以达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

即使是只为了单纯学习信息技术操作方法, 甚至只是为了理解某一概念, 我们也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来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心:请从信息的价值性角度出发, 举例说明信息加工如何使信息增值?你能通过哪些途径获得某人的联系方式?这些途径属于哪种信息源?通过你的实践感受分析四种信息源的优缺点。

可见, 由于教学目的不同, “问题化教学”中问题的设计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感受, 更加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在掌握科学规律的前提下, 充分享受可以灵活使用各种方法、工具的自由, 做到活学活用, 真正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三) “问题化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学生提问

由于学生自身学习能力的限制, 目前“问题化教学”中的问题还是由教师在备课时精心设计。但精心备课时的教师是否想过, 此时此刻, 教师也在解决一个问题:“我如何让学生学好这些知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查资料、选方法、与同事交流, 最后加以实施, 这不就是“自主探索小组协作最终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吗?

任务驱动化教学论文 篇2

任务驱动法是一种适合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方法,它强调教学活动必须与实际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在教学时,教师要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让学生通过完成这些任务来掌握教学内容,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驱动法的主要特点是转变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根据任务需要来学习,由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地寻求知识。由于提出了任务,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为思考、探索、发现和创造提供了空间。

任务驱动法的主要步骤为以下几个。

一、提出任务

教师以问题导入而提出任务。例如:在导数应用章节的“函数极值”一节教学中,需解决面积或体积用料最省问题。教师可事先准备一个容积为355ml的金属易拉罐。让学生测量其直径为6cm,高为12cm。再让学生思考如何将易拉罐设计为这种尺寸?该问题的本质为:材料厚度、体积一定时,如何设计才能使易拉罐用料最省?

二、自主学习

引导学生思考“用料最省”有两个问题: (1) 易拉罐用料省也就是其质量最小; (2) 易拉罐由罐底、罐身、罐盖3部分组成,罐盖的厚度一般为罐底或罐身厚度的3倍。

设:易拉罐体积v,高为h,底直径d,半径为r,罐底和罐身的厚度为b,盖厚度为3b,所

用材料密度为p。很容易得到的质量M为:

(2)式是罐的质量和半径的函数关系式,根据任务,需要求的是r为何值时M取到最小值。亦是求函数的最值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教材上的理论知识,认真阅读应用导数求极值与最值的方法。教师主要为学生解决疑问,引导并总结该章节的主要结论。例如:最值与极值的关系;闭区间上的连续函数一定有最大值和最小值;最值的计算方法,等等。

三、分组讨论

自学结束后,教师将学生组成若干组讨论。小组中每位学生都要阐述解决任务的方法,然后进行讨论,形成小组方案。这样每位学生都有展示智慧和才华的机会,而且可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四、总结完善

通过以上自学和讨论,学生基本都能按照如下思路求解最值:

这个等式告诉我们,易拉罐的高是直径的2倍时,质量最小,所用材料也最省。这样就解决了开始的任务。整个教学过程一直遵循学以致用的原则,以解决任务为目的,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用数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真正目的是将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定理的本质用问题的形式表露出来,而不是只限于形式地、演绎地给出。我们要在教学的实践中,善于挖掘精彩的任务,使沉闷的教学课堂活跃起来,使学生都喜爱数学,研究数学,让数学课成为真正的重要基础课。

参考文献

[1]王峰, 张士勤.任务驱动法在“数学教学论”教学中的应用.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9, (9) .

[2]颜文勇.高等应用数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3) .

[3]叶其孝.最优化—“导数的应用”教学单元.高等数学研究, 2006, (3) .

“任务驱动”教学中任务的落实 篇3

本人观摩过不少信息技术同仁们的公开课,结合自己从事十几年的信息教学实践,深切地感受到任务驱动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优势作用,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课堂也不再单调,一会儿师生互动,一会儿生生协作,一会儿教师讲解演示理论,一会儿学生动手实践操作,大家都围绕着“任务”动了起来。但教学效果究竟如何呢?教学目标和任务得以完成了吗?我们又该如何设计科学有效的任务并保证任务得以顺利进行呢?以下是我对如何提高任务驱动教学的有效性的几点看法。

一、明确“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教与学的关系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是当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常使用的教学方法之一。“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特征。然而,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下新型的教与学的关系往往被误解,如过多地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没有做好“导”的工作,教师只负责布置一个任务下去,没有研究这个任务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没有进行严格的要求和必要的指导,导致课堂秩序混乱,教学效果差。所以,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首先要研究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教与学的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任务的执行者,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负责设计教学情境,处理教学细节,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自主学习和探究。二者紧紧围绕着“任务”这根主线展开活动,各司其职,不可偏废。

二、设计有效的任务

有效的任务从哪里来?设计任务时要遵从哪些原则并考虑哪些细节?简而言之,肯定离不开钻研教材和研究学生,教材和学生是必然的研究对象。

(一)、鉆研教材

首先要从整体上了解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做到心中有数,设计的任务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中学阶段信息技术的主要教学目标为:

1.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知识、基本操作、常用软件了解和基本操作等。

2.信息能力:能够快捷有效地获取信息;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准确地处理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

3.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独立自主的学习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并且有意识的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4.信息道德: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其次,要全面了解教材,清楚每册书、每个单元的学习内容,清楚某一知识需要哪些知识的铺垫,具体到某一课时,教师要钻研教材,作到彻底理解,找出教学的难点和重点,能够灵活运用。通过钻研教材,教师要做到:

1.能分析出教学重点、并能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确定教学难点。

2.对于教材中设计到的某个教学内容,教师要知道都需要哪些知识的铺垫,知道此知识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奠定什么基础。

3.能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任务,保证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技能得到提高。

4.能准确熟练操作教材中设计到的教学内容及任务。

(二)、研究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同时又是教学的对象,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应尽可能多地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考虑在内,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实际水平以及具体需要等,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搜集相应的教学资源,设计出符合学生情况的有效的任务。只有事先深入研究学生,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关于任务的落实

一旦学生开始独自上机操作,课堂秩序就比较难以把握,初中学生好动自由度太大,对老师来说,课堂秩序的管理就是一件难事。特别是装有网络的电脑室,教师面临的压力更大。很多一线教师对此都有同感。那么该如何改变这种状况,让课堂有序进行,让任务得以顺利完成呢?

首先,教师严格要求.在许多学生心中,信息技术课就是玩电脑,总是和玩联系在一起,所以从主观上就没有认真对待。加之有的教师也认为信息技术课没有得到重视,玩就玩吧,反正也没有什么升学压力。在某些课堂上,教师三下五除二地布置完教学任务之后,就给学生“放羊”了,自己忙起了自己的事情……

“正人先正己”,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课教师,首先自身在思想上要端正态度,不能把信息技术课当作“闲杂课”或者“游戏课”,要充分认识到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担当起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的责任,为学生任务顺利进行提供必要的保证。对于学生在探究过程遇到的问题要及时给予指导,否则,困难得不到解决的学生任务没有办法向下进行,就会”不安分”起来,任务也无从完成。

其次,要严格要求学生。在课前,教师要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及学生的现状,与班主任密切配合,做好细致的组织工作,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从一开始就要进行严格要求,让学生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什么事情必须等完成任务之后再做,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上机学习习惯,有规矩才能成方圆,这也是要上好一节信息技术课的基本前提。

任务驱动化教学论文 篇4

摘要:针对高职学生在学习普通冲裁模的常规设计中易出现的整体认知缺陷和综合运用能力较差的问题,从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组织两方面入手,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弹性任务驱动为手段的教学内容序化思路,旨在突破设计障碍、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冲裁模设计;任务驱动;教学内容序化;组织

按教科书顺序与学生的认知倾向实施教学

在日益丰富的教学资源中,教科书仍然是系统完善的知识载体,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教科书的主要内容是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即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法则、基本方法以及基本态度等。教科书具有严密的逻辑性、科学性及思想性,主要任务是引导人们去探索复杂多变的实践,具有指导实践的意义。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认为,设计是改造客观世界所必需的,一方面,要依靠对客观世界的知识,另一方面,又要有运用知识的方法。教科书可从这两方面提供设计信息。

然而,着手解决问题时,事情远为复杂。由于被研究对象具有多结构、多层次、多分支系统间错综复杂的联系,必须融会贯通对解决问题有用的一切信息。教科书基于系统性带来的子块结构,造成了块内联系与块间联系的差异。对于学习者来说,块内联系强,较易理解;块的周界具有较高的界面能,较难逾越,因此,难以理解隐藏在教科书章节背后的逻辑意义和教学心理规律。大多数学生的块间联系比块内联系更倾向于遗忘,表现为翻开书了然,似乎对单块都读懂了,但面对问题却很茫然,缺乏整体认知、综合运用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冲裁模设计模块教学中,采用惯常的章节顺序教学后,要求学生完成较简单的冲裁模设计作业时,多数学生都暴露出学习中的断裂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不知从何着手。(2)工艺计算生搬硬套,工艺计算内容易错。如采用弹性卸料和推件落料模结构,对于顶件力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计入冲压工艺力,割裂工艺力与总体结构的联系。甚至对刃口尺寸计算与工作零件设计的简明关系也遭到漠视,那就是计算归计算,工作零件图上标注的就是冲件的尺寸。至于压力中心对工作零件在模架中位置的影响,更少有学生能关注到。(3)在总体设计时,能理解总体结构,却迷惑结构尺寸从何而来,割裂总体设计与零部件设计的关系,难以理解凹模在冲裁模设计中的中心地位。(4)忽视技术要求。

尽管如此,仍可以肯定的是,再多一些努力,我们就能迈过这道坎,达到预定的目标。但是,换一种思路,也许我们会找到一条阻力更小的路径。基于明显的理由,绝不能把教科书变成具体作业的指导书。

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驱动模式

认识论告诉我们,人的认识总是从个别到一般,又从一般到个别。教科书所呈现的经验是总结人们大量实践而形成的`本学科的一般规律,处于认识过程的中间环节。只有掌握了一般规律,才能灵活运用于具体实践。要掌握一般规律,就需从学习个别开始,如果缺乏鲜明的个体认识,就难以产生清晰的整体认知。例如,在曲柄压力机模块的教学中,J31-315型作为典型实例贯穿在曲柄压力机基本组成的各部分之中。但学完该模块后,要求学生完成根据J31―315型压力机的运动原理图填空的作业,指出诸如机身类型、连杆型式和数目、导轨的型式、滑块数目、滑块平衡装置的类型、离合器的类型、装模高度调节方式、过载保护装置的类型、曲柄滑块机构采用的驱动形式、传动系统及其布置等,即进行简单的综合,仍令部分学生觉得为难。后来,我们采用了任务驱动的方式,将以上内容先行布置作业,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和针对性,不仅能顺利地完成作业,而且在面对新的任务时思路清晰,对教科书中能找到答案的J23-63型应对自如,找不全或没有答案的机型,也能主动拓宽渠道,去提取有用信息,基本上可以完成后续的如NCI-600型的基本组成的描述。

任务驱动实质上是以个别作为认识的立足点,充分尊重一般的指导、启迪作用,把个别与一般很好地结合起来的教学模式,即以具体实践引导理论学习,促使学生理解理论的基本结构和意义,同时又能学以致用,掌握解决问题的认知技能和策略,形成理论与实践一体的课程观念。任务驱动具有显著的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学会运用的双重功效,体现学生中心的教学观,是与高职培养目标高度匹配的一种教学模式,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普通冲裁模设计的教学建立在常规设计平台上,即依据经验公式、图表、手册等,采用适合初学者的经验公式法、近似系数法、类比归纳法以及规范手册法等设计方法,以冲裁件的模具设计作为学习型任务,期望得到合理的设计结果。

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时,应达到以下几个基本要求:

(1)任务弹性化。任务来源于学生自定的冲裁件,可以是自己设计的,或通过各种途径找到的,对任务难易程度未作限定。采用弹性任务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可以适应不同学生对不同层次目标的追求;二是可利用冲裁工艺与模具设计之间的密切联系形成任务,再以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反馈机制调节任务的难易程度。当学生觉得太难,他可以修改自己的任务,有利于在学习过程中去进行对比、分析并由此加深对冲裁件工艺性与模具设计之间关系的理解,使学生认识到冲件的设计应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加工难度,以降低生产成本。

(2)以课堂讨论形式进行范例的任务驱动模式教学。

(3)以类比模拟的方法独立或合作完成设计任务。

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内容序化

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内容序化不是教科书相关章节的简单移植,而应是有层次、有形式、有内容的创新与再造。

对运用任务驱动方式学习设计的新手,不宜采用设计手册提供的力度较强的方法,而应使用力度相对较弱的方法,辅以较多的中间过程来序化教学内容,并把设计任务分解为相应的次级任务。普通冲裁模设计教学内容序化如表1所示,其中的教科书是指成虹主编的《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

设计完成后,应上交的资料包括冲裁件更改说明(如有变更)、设计说明书、完整的模具装配图和全套零件图、模具设计审核意见以及预估模具制造的难点。

表1所示的设计程序与设计手册提供的力度较强方法比较,主要区别在于:

(1)中间过程较多。

(2)工艺计算内容被分散到相关环节。

(3)增加了质量评价阶段。

表1所示的设计程序与教科书章节顺序比较,除与上述相同的三种区别外,主要区别还有:

(1)工艺性分析、模具类型及结构的教学内容提到前面,使其与设计过程相配合。

(2)冲裁变形分析等基本理论的教学放到最后。一是因为学生感觉材料被剪开很正常,缺乏认识的紧迫感;二是教科书将其放到最前面,学生早就主动学过了;三是为了强调普通冲裁件的断面特点。

(3)将“2.8冲裁模主要零部件的结构设计与标准的选用”的教学内容按设计需要进行分拆。

这种任务驱动的由远及近、由粗到细、逐步加深认识的过程有利于初学者理解设计各环节间的逻辑意义,形成较完整的整体认知,并在此基础上提高综合运用能力,学会用力度较强方法进行模具设计,达到提高设计效率的目的。

一方面,针对性强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弹性任务驱动为手段的教学内容序化的显著特征,所学即所用,促使学生高度关注教学的各个环节,并通过任务的分解和分步实施,使学生从每一次进步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强化学习动机,有利于突破对设计的畏惧心理,提高学习积极性,最终实现教学目标。另一方面,针对性强导致教学系统开放性不够,弱化了基础,有“催熟”的嫌疑。

要使学生收获的这“一叶”成为“知秋”而不是“障目”的“一叶”,还必须通过后续模块的学习,在今后工作中不断实践,达到对冲压技术有较为完整和准确的认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心理学(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戚昌滋.现代广义设计科学方法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

[3]成虹.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孙凤勤,阎亚林.冲压与塑压成形设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初中英语任务驱动型教学策略 篇5

一、初中英语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的现实意义

1. 任务驱动型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发展

(1) 任务驱动型语言教学模式体现了现代语言教育中关于交际能力、认识过程、感受与经历、信息分析与整合、学习策略以及合作学习的教育理念。它为学生提供了发展的条件空间和过程。

(2) 任务驱动型语言教学模式也体现了英语实践性很强的特点。它彻底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 通过真实、有趣、有意义的任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 亲身实践, 独立思考和合作研究, 充分发挥他们的语言知识能力。

2. 任务驱动型教学有利于新课程目标的达成

英语教材遵循着交际性、结构性、科学性、思想性、趣味性和注重智力发展的原则, 力求通过大量的语言输入、丰富的题材内容、多层次的语言活动、多元化的文化知识, 发展学生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及文化意识等素养, 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任务驱动型语言教学模式也是把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它要求教师首先令学生明白语言的意义, 然后帮助学生学习语言的形式, 即首先强调语言的流利性, 再关注语言的准确性, 形式与意义有机地结合起来, 提高使用语言的能力。

二、初中英语任务驱动型教学设计

1. 课堂教学活动阶段任务

(1) 任务前阶段

任务前阶段是任务驱动型语言教学过程中最短的一个阶段, 它根据学生对所要进行的任务及所涉及的主题的熟悉程度不同, 可延续几分钟。老师向大家介绍主题, 并根据主题确定任务。在开展任务前, 教师可引导学生复习、学习一些涉及任务的有用的词语和表达方式。然后布置任务。在布置任务时, 教师要使学生理解、明确任务的目标和结果、执行任务的时间限制, 等等。在上述整个过程中, 学生记下有用的词语与表达, 为执行任务做好语言上和心理上的准备。

(2) 任务内环阶段

任务内环阶段包括三个组成部分:任务, 计划, 报告。在任务阶段, 学生以结对子或小组的形式执行任务。教师监督、鼓励学生参与任务。当班里绝大多数学生完成了任务, 教师可进行简单的评论。在计划阶段, 学生准备以口头、笔头的形式向全班汇报他们完成任务的情况。为使学生表达准确, 教师可确定学生的报告目标是否明确, 并以语言顾问的身份帮助学生预演口头报告或组织笔头报告。在汇报阶段, 学生可以口头、笔头形式向班级汇报自己执行任务的结果。教师可以扮演主持人的角色来挑选发言者, 并在学生汇报后给予反馈, 还可以给他们放一个类似的录音, 以便他们对比学习。

(3) 任务后阶段

任务后阶段包括语言分析和语言操练两个组成部分。在语言分析活动中, 师生一起分析在任务中和报告中出现的语言点, 以引起学生对词汇、短语和句型的注意。此外, 教师需从与任务相关的材料中挑选出未能引起学生注意的语言点, 来完善学生的语言结构。老师常做的语言分析活动包括语义、词汇、句型分类。在语言操练活动中, 学生通过各种练习和活动来操练语言分析阶段的词汇、短语、句型, 并把这些语言项目记录在笔记本上。

2. 课堂教学活动的形式

英语任务驱动型教学中, 教学活动的形式除了常规的学生个人的独立活动和全班集体活动外, 很多任务都是通过结对活动 (pair work) 和小组活动 (group work) 合作完成的。这种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有助于因材施教, 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 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给学生提出有关知识学习、能力培养、素质提高等建议和指导意见, 如怎样写电子邮件、写食谱、请柬, 如何阅读、猜词、表述观点、描述人物, 还有介绍各种文体写作、音乐知识、肢体语言、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知识。这些建议对于使学生丰富知识、形成技能、开阔视野大有裨益。

三、结论

小学语文任务驱动法教学探究 篇6

现在, 很多学校都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这种教学法值得大家关注。对于“任务驱动”教学法不可以一概而论, 而应该辩证看待, 理智地看待它的优缺点, 扬长避短, 立足实际, 创新理念, 机智应对课堂上出现的突发问题。

任务驱动式的教学将一个完整的任务层层划分为一个个小任务, 教师在教课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都有鲜明的计划将大任务分阶段性完成, 不断地向总任务一步步靠近。也就是将一个大的目标分化为一个个的小目标, 分化成教学情境的不同小节, 每个小节都务必达成一个小目标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知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 要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 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可见,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我们有必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一、为学生设计任务

教师必须依据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不同学段语文素质教育的要求及教学目标等, 设计教学任务, 确定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再结合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 将教学目标分解成几个学习任务, 并在此过程中, 不断开发并生成新的语文教学内容。比如, 可以分为三类任务——单一任务、梯次任务与综合任务。

单一任务是识字类、朗读类、记忆类任务, 梯次任务是具有层次性和选择性的任务, 综合任务是听说读写结合的任务。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与教学实际来设计这不同类型的任务, 就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完成任务, 实现发展。

二、督促学生完成任务

在布置好学习任务之后, 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自由地、全身心地完成学习任务。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完全放手, 因为小学生的自制力是比较弱的, 需要教师不断地督促与引导, 需要在教师的耐心引导下, 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理解与巩固新的语文知识。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语文学习内容的过程中, 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鼓励者、帮助者, 而非越俎代庖者。在此过程中, 教师必须及时地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纠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定期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 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完成教师预设的学习任务。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 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尽量独立完成学习任务, 并在此过程中, 鼓励学生培养创造性精神, 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正确评价自己的语文认知水平, 准确理解与运用语文知识。当然, 还要告诉学生:在语文探究过程中遇到障碍时, 可以通过下列诸多途径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查阅学习辅导资料、同学与老师、上网查资料等。此外, 还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鉴别信息、整合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值得一提的是, 上述方法仅适合于指导学生完成比较单一的语文学习任务, 因为小学生的知识储备与对信息的获取能力、甄别能力、整合能力、运用能力等毕竟有限。

三、进行效果评价

在任务完成之后, 最重要的就是效果评价了。因为任务教学的目的就是达到良好的效果,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体现出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 既关注结果, 又关注过程。进行评价时, 应当考虑评价活动占课堂整体教学时间的比例, 要注重评价的实际效果。课堂中, 评价的重点应该是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是否提高, 而学习结论的准确与否就显得次要些。具体的评价方法可以是观察法和结果评价法。值得注意的是:有时, 从结果看, 部分学生在结束“任务”后没有很难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但从过程看, 他们能正确运用思路和方法, “任务”还是完成的, 因此, 从发展的角度讲, 对他们也要予以肯定的评价。

以上, 我们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角度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教学效率的方法, 希望可以为广大语文教师提供一些借鉴, 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惠珍.任务型教学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技术教育, 2008 (23) .

[2]王育红.通过互动式课堂模式促进学习者学习自主性[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 (01) .

[3]朱小灵.探究式学习课堂模式的本质与原则[J].文学教育:下, 2007 (08) .

[4]钟共文.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3 (07) .

[5]范全越.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2012 (02) .

[6]甘晓娟.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0 (22) .

[7]胡礼兵.精彩课堂不曾预约——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非预设生成[J].北方文学:下半月, 2010 (06) .

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探索 篇7

我国传统职业教育模式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 强调学科知识的科学性与系统性, 教学上注重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但忽视了对学生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强调以教材为中心, 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 忽视了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 在教学方法上常采用“填鸭式”, 教学进度上齐步走。而目前社会需要的是具备多种综合职业技能的现代技术人才, 要求有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力和娴熟的社会协调能力, 显然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 只有在不断改革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与之相关的考核方法, 才能满足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 培养出高素质技术人才, 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 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改革是大势所趋, 迫在眉睫。

项目教学模式, 有利于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的结合, 有利于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项目教学法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一种模式。“行为导向教学法”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 它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 以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工作”为目标而开展教学活动。对学习者来说, 学习目的是十分明确的, 即现在的学习是为今后的就业服务。教学活动的开展, 通常是围绕某项目、任务开展学习, 是以“模拟工作任务”为载体,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使用“行为导向教学法”, 将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应用、学会创新。“行为导向”教学法主要包括“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等方法。

具体地说, 项目教学法是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 交由学生自己处理。包括:团队的组建、任务的分工、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的实施及最终的评价, 完全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 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环节中的基本要求。

2 项目教学法的基本模式

2.1 教法和学法

项目教学法采用的是以学生为主体, 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教师将整个项目分解成若干个任务, 由学生组成若干个团队完成, 包括:对项目信息搜集、制定计划、目标实施、反馈检测、总结反思等五个环节, 组织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职业认知能力, 从而使学生不仅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 还具备团队协作能力、信息搜索和处理能力、表达和创新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等。

项目团队, 每4-8人为团队, 团队中由程度不同的学生组成, 各团队程度基本均衡, 按照“团队成员异质, 团队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学习。各团队分工协作, 实施项目计划, 让同学之间互动、师生互动中进行合作学习, 学生在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中, 不仅学会了知识, 更获得了解决问题的经验和自我认知能力。

2.2 项目教学法在课程中的实施意义

例如《电气控制与PLC》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 引入柔性自动化生产线作为学生设计的项目, 通过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使学生在完成真实的工作任务的过程中, 能够根据任务的需要, 学习和运用专业知识, 分析和解决工程项目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缩小教学与职业岗位要求的差距, 使学生更好地适应企业生产一线要求, 提高综合职业能力。这样, 既能解决学生普遍觉得这门课理论抽象, 对于它究竟有什么实际用途, 它能解决什么样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 许多学生对这门课都是望而生畏, 想学又怕学。针对这一现状, 我们一直在探索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既能够使教师从枯燥沉闷的课堂教学中摆脱出来, 又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发挥学生喜欢动手操作的特点, 利用实践技能来带动整个课程的学习。多年以来, 我们进行了一些教学方法和模式的尝试, 如实验教学法、目标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等, 这些模式各有特色, 经过摸索和比较, 通过项目教学法能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使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的融为一体。

3 项目教学的设计与实施案例

3.1 项目的选择——设计安装一个在生产线上对工件进行传送、控制系统

3.1.1 项目要求:

工作机构要求具备以下操作方式:

1) 手动控制要求:用按钮对每一动作单独操作。

2) 自动控制:

(1) 连续操作:当工作机构在原位 (SQ1、SQ4) 时按下启动按钮, 机构连续下降, 上升3次后右移, 至SQ3处停止5S, 然后转向左移至SQ4处返回原位完成一次循环。 (2) 单周期操作:当工作机构在原位时, 按下启动按钮, 自动完成一次循环动作回到原位停在工作。 (3) 单步操作:按动一次启动按钮只顺序完成一步动作后即停止。

3.2 项目教学的准备

准备阶段的学习目标是: (1) 学会理解生产任务书的内容, 了解生产任务的要求; (2) 认识设备和工具, 学习基本的规范操作; (3) 了解整体的生产流程, 注意到工艺的关键; (4) 学习获取信息的方法:能够根据导读的提示, 自己阅读教材和收集学习资料。

3.3 项目教学的实施

3.3.1 工作方案的设计

学生按小组开展对项目任务的讨论, 根据任务的要求设计出工作方案。教师参与讨论, 及时了解学生对项目认识的程度, 并辅导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 如何分配I/O口, 怎样画电气原理图、编程的思路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如何调试程序等。根据各小组学生对PLC掌握的情况, 提出几种方案建议:

1) 只是完成连续运行;

2) 完成连续运行和回原点;

3) 完成单周期运行、连续运行和回原点;

4) 完成单步运行、单周期运行、连续运行和回原点;

5) 完成各种的运行方式。

在各小组完成方案的设计后, 要进行方案的说明。经教师审查后, 修改并确定方案。

3.3.2 工作进程的安排

各小组根据确定的工作方案, 写出工作进程的计划, 各小组严格按计划开展工作。

3.3.3 工作任务的实施

实施阶段的学习目标是: (1) 掌握PLC的原理和在企业生产中的应用; (2) 学会利用PLC设计控制方案, 学会如何分配I/O口, 怎样画电气原理图, 编写程序的思路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如何调试程序; (3) 掌握生产线的操作过程, 明白工作质量的要求; (4) 学会传感器的调试方法, 学会处理在调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5) 学会合作。

在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引导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探究和指导学生学习相关技术理论知识。例如, 我们提供的三菱PLC是24点的。在完成所有的控制中I/O点数不够, 我们应怎样处理。这就需要学生自己查阅资料, 思考解决的方法。最后可以归纳出两种解决方法: (1) 扩展I/O口, 加一个16点的I/O模块; (2) 通过人机界面进行控制。

1) 输入, 输出设备及I/O点分配

输入、输出设备及I/O点分配见表1。

2) 自动操作程序

状态转移图。根据自动操作的控制要求编制的状态转移图如图3所示步进梯形图。根据图3的状态转移图编制的步进梯形图。

3.3.4 项目的质量检测

学生完成任务后, 教师与学生共同对设备进行质量检测。在这一阶段, 学生可以学习到检测的原理和方法, 对检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判断与分析, 学会判断产生问题的原因, 了解自己的失误, 并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使知识更加完善。同时, 教师强调理论知识的作用, 使学生形成理论指导实践的意识。

3.4 项目教学的总结

由老师安排此次项目教学总结会。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按自己所选择的方案, 完整地展示自己开展活动的全部成果, 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并分享他人的成果。

3.5 项目教学的评价

项目教学的评价是一种民主参与、协商和交往的过程。实际上, 在项目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评价已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 学生不仅要接受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也要参与对别人的评价, 这样, 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激励和有用的信息, 更好地让学生认识自己、发展自己。

3.6 教师的作用

在项目教学的具体实践中, 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帮助、导航和管理。对于学习内容, 需要教师引导如何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识, 掌握新技能;学生判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需要教师的帮助;对于学习方式的转变, 需要教师的导航;对于职业行为的规范、职业习惯的养成、学习关系的协调等, 都需要教师的管理。因此, 教师要注意自己地位与角色的转变, 帮助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迅速前进。在PLC项目教学过程中的教师指导要点:

1) 重点抓两头, 即项目引入时明确项目实施的目的与要求, 项目结束时对项目结果进行认真检查和考核。

2) 教师全程参与, 关注学生完成项目的各个阶段的实施情况和具体细节。

3) 教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互动, 特别是与学生共同确定计划的可行性, 如:I/O口的分配情况, 与学生共同对整个操作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

4) 教师因材施教, 注意引导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操作和团结合作能力的培养, 鼓励学生相互之间的帮、教、学, 建立团体精神。

5) 教师通过答疑环节,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必要时适当对学生进行操作演示以加强指导。

4 结束语

总之, 实施项目教学法, 推动了教学改革, 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 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开放的学习环境, 经过我们众多教师积极的理论研究, 努力的实践探索, 使课堂教学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践表明, 通过项目教学法学习的学生, 他们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充分展示了现代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的价值取向, 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得到了更大幅度的提高。项目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 学生通过自主完成项目, 体验明确任务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做出决定、实施计划、检查控制、评定反馈等完成工作行动的完整过程, 掌握了与从业相关的职业技能, 培养了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 发展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项目教学是在工作情境中进行的, 让学生能够直接了解工作条件、工作对象、工具使用、工作方法、工作的质量要求、劳动组织的关系等工作过程知识, 使学生深刻地体验工作的真实情境, 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和工作态度。项目教学是小组合作的学习, 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项目教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技术能力, 对学生职业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有着重要意义。

摘要:项目任务教学是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 它以典型工作任务为教学内容, 学生是在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行动中得到学习。他符合职业能力发展的一般规律, 是综合职业能力形成的有效途径。项目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过程, 直接体验与工作紧密相关的各种要素 (包括项目团队组成、项目任务的分解与协助、方法、质量要求等) 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有利于培养以系统的观点去思考和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的能力, 促进方法能力、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的提高以及积极的工作态度、良好的工作习惯的养成。

任务驱动化教学论文 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任务驱动法;探索;学习

“任务驱动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作为建构者——教师仅是学习的指导者、辅助者、咨询者、导航者,而学生才是教与学活动中的主体,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将大量时间留给学生带着驱动“任务”进行研究性学习,本文对任务驱动教学法中“任务”的设计及需要考虑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索。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任务”设计、编排非常关键。灵活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一般说来,“任务”设计时一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

教师要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设计“任务”时,其认知目标一般可以采用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的学习水平。

二、“任务”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通常,教师对知识进行讲解、演示后,关键的一步就是让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一定要注重“任务”的可操作性,要设计出只有通过上机操作才能完成“任务”,是用非计算机手段难以实现的。实践证明,信息技术课的理想教学环境是人手一机,学生上课的最佳过程是边听讲(或边看书)边操作。教育部2000年11月14日印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的“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

三、“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

第一,“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学生特点、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第二,“任务”设计要注意分散重点、难点。第三,以“布置任务”的方式引入有关概念,展开教学内容。第四,尽力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

四、“任务”设计要注重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在学习活动中最有效的时刻就是各种学习因素处在最和谐状态的时刻。在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实现积极的意义建构。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因为在“情境”的媒介作用下,那些生动直观的形象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到的新知识。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的“任务”设计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以及声音、文字和语言、符号等多种信息的功能,从声音、色彩、形象、情节、过程等方面,设计出具有某种“情境”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激发学生联想、判断的能力,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五、“任务”设计要注意个别学习与协作学习的统一

“任务驱动”教学法还强调个别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注意以适当的比例分别设计出适合个别学习和协作学习的“任务”。对于个别学习的“任务”,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的独立自立能力。对于协作学习的“任务”,则要求由多个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协作完成。计算机网络环境为协作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总之,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

【参考文献】

[1]张浩亮 培养兴趣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J]. 新课程(初中版),2007,(11).

[2]胡彤红 多元化培养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J]. 湖南教育(下),2011,(01).

[3]张丽霞,张立新 “伙伴教学”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电化教育,2003,(01).

[4]邹恒璞.论中学信息技术快乐学习情境的设计[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0).

任务驱动型作文教学设计 篇9

-------走近任务驱动型作文教学设计

环节一:教学导入

大家一看课件的首页,就知道今天我们的课和作文有关。可是老师不想就讲作文,我想请大家帮我解决此时面临的一个小难题。什么难题呢?今天早晨我在一楼的小卖部买了一盒干拌面,放到办公桌上。同事们围绕吃干拌面炸开了锅,有人说吃了有害身体健康,也有人说想吃就吃,一两回没事。我陷入了困惑中,我想请同学们帮我决定决定,到底吃还是不吃?为什么?要说理由。

其实大家所说的就可以说是微小型任务驱动型口头作文。你通过这次微小型口头作文的探讨,发现了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特点有什么? 环节二:辨一辨

投影:A: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一篇文章。

有人建议推动街区化,原则上不再建封闭式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将逐步打开,实行内部道路公共化。这一动议关涉千家万户,引发广泛讨论。有人认为,推动街区化,可以节约土地,缓解交通压力;有人认为,推动街区化,不利于小区安全;有人认为,推动街区化,将会与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冲突,有利有弊,需慎重推行。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B: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厦门大学94岁高龄教授潘懋元,用79年执着于一件事,研究高等教育学,开创中国高等教育学科之先河;

某大学生热衷于参与选秀节目,渴望一夜走红,登上人生巅峰; 更有一种人羡慕“官二代”“富二代”,坐享其成……

这三种人中,你欣赏谁?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文章需体现你的看法和选择。

C: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部署名为罗伯特·加尔布雷特的侦探小说《杜鹃鸟的呼唤》面世后颇受好评。出版商表示,侦查员出身的作者退伍后从事安保行业,本书是其处女作。不过作者的新手身份因写法娴熟而被质疑。后经媒体多方调查证实,罗伯特·加尔布雷特是《哈利·波特》作者J·K·罗琳的新笔名。被“揭穿”身份后,罗琳说希望这个秘密保持得更久一点,因为她隐瞒身份后看到关于小说的真实评论时,感受到的欢乐更加纯粹。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罗琳、出版商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D:三个人走进商店。一个人买了一瓶果汁,说:“我喜欢甜的。” 一个人买了一杯咖啡,说:“我就喜欢这又苦又甜的滋味。” 还有一个人买了一瓶矿泉水后说:“我喜欢淡淡的矿泉水。“

请你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辨析四则材料得出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特点:

体式驱动:文体、格式的规定

内容驱动:做出选择,提出方案 对象驱动:依对象就事论理

思维驱动:体现思辨,由浅入深 环节三:想一想

完成这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难点在哪里? 审题立意?不难。投影 难在传统思维的突破。什么是传统思维?

这篇作文传统思维的人一定是从中抠出诚信、尊重、宽容这样的关键词。然后开头来几句排比句,再然后是张三很诚信,李四很诚信,王五很诚信,所以我们要诚信。

比较高级点的是开头后,诚信是A诚信是B诚信是C,分别加事例。再厉害点是诚信是什么?为什么要诚信,我们怎么诚信?一般这样同学自己认为写得挺不错的。当然这样写本身也没错误,可是这样写抓住了材料内涵了吗?没有。那我们应该怎么写? 环节四:试一试

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报为了发掘有温度和人情味的新闻,引导读者以温暖的视角看待社会,开设了《暖闻》专栏。编辑部收到三则新闻:

一位卖油条的青年多年坚持不用有害的“复炸油”炸油条,给顾客提供新鲜健康的油条,被网友称赞为最帅的良心“油条哥”。一位老父亲从外地来医院看望儿子,看到儿子正在坐诊,忙得抬不起头,根本说不上话。老人家等了两个多小时后,只好挂了个号,和儿子见了一面。

某地举办珍品画展,一位男孩在探身观赏时不慎跌倒,损害一副珍贵名画,主办方认为男孩只有12岁,又不是故意的,因此仅备案而未报案,希望男孩的心理不要受到影响。

从以上新闻中选择一则刊登在《暖闻》专栏中,你认为哪一则更合适?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学生写一段话。

分析陷入的误区。和应对策略 笼统,绝对,平面 具体

辩证

立体 环节五:悟一悟

读范文,领悟了哪些步骤?

第一步:概述材料,亮出观点。(展示现象)

第二步:辩证说理,纵说横述。(挖掘本质,探求原因)第三步:面对生活,阐述方案。(寻找方法 第四步:小结归纳,再次扣题。(收束文章)齐读

环节六:练一练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作文。

李世石与AlphaGo的人机大战,让已有60年发展历史的人工智能似乎一下子就到了爆发的前夜。调查显示,赛前99.99%的棋界人士、83%的中国棋迷认为李世石会胜利;77%的人工智能专家认为AlphaGo会胜利。但在五番棋对决后,4∶1的赛果让AlphaGo赢得了风卷残云一样的大胜。这引发了人们的大讨论,有人说这对世界产生了积极的意义;有人说这会引发恐慌,产生消极的影响。

任务驱动化教学论文 篇10

而近年来,由于版画自身特性,即在构思时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在制作时要求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多人协作能力,版画教育逐渐被世人认可。版画教育已正式纳入欧美国家的现代美育教育中,同时也被教委引入到中小学美术教育当中。但现今的版画教学并未提升中小学生的创造能力、动手能力和相互协作的能力。

对此问题的出现,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一是,现有版画教学的模式;二是,版画教学适龄者(7~15岁的中小学生)在学习时所表现出来的特点。

一、现今版画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版画教师是按照由易到难、由总体到细节的教授方式完成版画教学的。教学过程不会因个别学习者的喜好任意改变,适龄者的学习过程是根据外界制定培养目标来进行的, 是按照一定教育计划来完成所需学习的内容。

因此,可以看出,现今版画教学注重的是对版画整个知识体系的传承。希望在传授具体制作方法,提高学习者手脑协调能力的同时,对版画的历史、适用范围和可以采用的手段加以介绍。就其本意是有利于学生对版画的全面学习。但在实际操作中,基本一周一次的课程,很难让学生在把握版画全局的同时,提高创造力、动手能力和协作精神。最终导致“面面俱到,面面都不俱到”的现象。

二、版画教学适龄者的特点

现今版画教学主要的对象是中小学生。中小学生的学习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教育环境中进行的;对事物的认知都是以一种经验的方式传承,学习具有间接性,必须依赖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同时其学习过程是高效的,要求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和掌握人类几千年积累的丰富知识。但由于年纪的原因,其学习的主动性与被动性并存。

因此,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要实现其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需要教师的协助,教师需要对丰富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取舍。教师需要针对版画教学,寻找出一个合适中小学生的教学方法。

三、关于版画教学的“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法”

“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法”就是针对版画教学自身的特点、适龄者现有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环境所提出的,它主要是糅合了案例教学模式和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优点而总结得到的。

案例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以案例为教学媒介,遵循特定的教学组织形式,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通过案例的展示和学生的分析探讨,形成教学双向互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学活动的样式[1]。其主要过程是:呈现案例程序,引出相关的知识点,归纳提出相关问题,解决相关问题。目的旨在对知识获取和对能力的培养。

其案例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具体事例分析作为主要的形式,学生从实例出发,通过分析问题、资料查询、归纳总结解决问题。通过对学生的思维有针对性的训练,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而教师在整个活动中只起到引导者的作用。可以看出,这种教学模式非常适用于版画教学。

任务式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一种主动探究型教学模式 , 其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 , 以任务为驱动。所谓任务驱动 , 是指通过完成一项或多项与学科相关的任务来学习知识和获得技能[2]。教师将教学内容设计成若干个具体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习到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教师作为引导者监控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的全过程,并作出任务情况的反馈评价。

基于上述两个理论的特征,在版画教学中实现“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法”主要采取以下几个步骤:针对版画多个阶段的目标,将每个阶段目标细分为多个目标;通过对目标分析,拟定多个任务;通过多个案例教学任务达到版画教学的目的。

在实际操作中,首先由教师拟定好一系列相关的教学任务;在开展某一任务时,教师通过展示某任务的结果和相关的过程(案例),使学生了解该任务最后的效果和实现过程, 通过对案例的认真研究和模仿,进行分组讨论和交流,最后完成该任务。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始终作为一个“引导者”, 而学生除了在教师演示时需集中注意力外,其他时间均可自己安排活动。

摘要: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越来越多有自学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版画教育因为其自身特点,在国内外中小学教育中已广泛开展。本文就现有版画教学存在的问题和版画教学适龄者的特点提出了版画教学的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法。该方法在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动手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表达、表现和协助等能力。

上一篇:当前我国报纸存在问题论文下一篇:长水平段三维水平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