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的含义七篇

2024-08-01

命运的含义 篇1

“O”means only that she’s growing old,

“T”is for the tears she shed to save me,

“H”is for her heart of pure gold,

“E”is for her eyes, with the love-light shining, “R”means right, and right she’ll always be,

Put them all together, they spell“MOTHER”,

A word that means the world to me.

A mother’s love is like a circle, it has no beginning and ending.It keeps going around and around ever expanding, touching everyone who comes in touch with it.Engulfing them like the morning’s mist, warming them like the noontime sun, and covering them like a blanket of evening stars.A mother’s love is like a circle, it has no beginning and ending.

译文:

“M”代表她所给予我的无数,

“O”的意思是她在日渐老去,

“T”是她为抚育我洒下的泪,

“H”指她有金子般的心灵,

“E”就是她的眼睛,里面洋溢着爱的光芒,

“R”的意思是正确,因为她永远都是对的。

将以上字母串在一起就是“母亲 (mother) ”,

这个词是我整个的世界。

命运的含义 篇2

【例1】 质量为m的汽车以恒定的功率P在平直公路上行驶, 汽车匀速行驶时的速率为v1。若汽车所受阻力不变, 则汽车的速率为v2 (v2<v1) 时, 汽车的加速度大小为 ( ) 。

A.P/mv2

B.P/mv1

C.P (v1-v2) /mv1v2

D.2P (v1-v2) /m (v1+v2)

解析:∵v2<v1, ∴当v2比v1小很少或不太多时, 应有a≐0, 可知A、B选项错误。当v2比v1小很多时, D选项中有a=2P/m, 显然单位就不对, 由此可知正确选项应为C。

【例2】 分别以p、V、T表示气体的压强、体积和温度。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 其初始状态表示为 (p0、V0、T0) , 若分别经历如下两种变化过程:

(1) 从 (p0、V0、T0) 变为 (p1、V1、T1) 的过程中, 温度保持不变 (T1=T0) ;

(2) 从 (p0、V0、T0) 变为 (p2、V2、T2) 的过程中, 既不吸热, 也不放热。

在上述两种变化过程中, 如果V1<V2<V0, 则 ( ) 。

A.p1>p2, T1>T2

B.p1>p2, T1<T2

C.p1<p2, T1<T2

D.p1<p2, T1>T2

解析:∵V2<V0, 即气体被压缩, 而从 (p0、V0、T0) 变为 (p2、V2、T2) 过程系统绝热, ∴此过程温度必然升高, 即必有T2>T1=T0。但p1与p2哪个大则不能作出判断。如果V1比V2小很多, 则有可能p1>p2;如果V1比V2小不太多, 有可能p1=p2;如果v1比v2小很少, 则有可能p1<p2, 故正确选项应为B和C。

【例3】 如图所示, 两个固定的点电荷所带电荷量分别为+Q1和-Q2, Q1<Q2, 在将一正点电荷从A点沿直线移到B点的过程中, 其电势能的变化 ( ) 。A.可能是先减小后增大

B.一定是始终增大

C.可能是先增大后减小

D.一定是始终减小

解析:由点电荷场强公式E=kQ/r2可知:当Q1比Q2小很少或不太多时, Q2在A、B之间各点处产生的场强将小于Q1在A、B间各点产生的场强, 即A、B间合场强的方向为由B指向A, 则将正点电荷从A移至B的过程中, 电场将始终做负功, 被移动电荷的电势能始终增大;当Q1较Q2小很多时, Q2在A、B之间各点处的场强将大于Q1在A、B间各点产生的场强, 也可能在靠近A点附近Q2产生的场强大于Q1在同一区域各点产生的场强, 而在靠近B点附近Q2产生的场强却小于Q1在同区域产生的场强, 即A、B间的合场强的方向可能由A指向B, 也可能在靠近A点附近为由A指向B, 而在靠近B点附近却为由B指向A, 则从AB移动正点电荷的过程中, 可能电场力一直做正功, 电势能始终减小, 也可能电场力一直做正功后做负功, 电势能先减小后增大 。综上可知, 本题的正确选项为A。

命运的含义 篇3

我在皇后区过得很好。身为暂住一年的游客,我体会不到那些让人不安的东西——肤色、收入、地位、阶层,我只享受了一个廉价而安静的纽约:一美元三把葱,广东人开的西饼店咖啡齁甜,但有刚出炉的老婆饼。后院空旷破败,铁丝网锈迹斑斑,整个秋天我都在扫不可能扫净的落叶,彻夜大雪后有猫走过,留下梅花形脚印。当然我也经常去曼哈顿,在MOMA看凡·高,东村吃日本菜,去大学教授的家中过圣诞节,经过用查理·布朗和史努比玩偶装饰的橱窗——你也知道,就是那种让人觉得理应如此的纽约生活。

回家时走出地铁,看黑人排着队吃4.5美元三荤一素的中式快餐,可以选一条黑乎乎的红烧鱼。我想到老家有类似的盒饭,专卖给干力气活的工人们,菜很咸,所以量不需要多,但随便添饭,有些人就一直添,我坐在边上的小炒店里,看他们蹲在路边,把那些饭吃完。我为纽约和家乡之间的巨大落差和微小相似着迷,于是开始动笔写这部小说。那个时候我已经写完《小镇姑娘》和《小城故事》,这两部作品有诸多毛病,却对我很重要。在技术上,它们让我在长达十年的中断后,渐渐重新握住写小说的笔;在情感上,则像往外吐出自我,在吐干净之后,我暂时对书写自我和记忆都失去兴趣,我想写他人,也想写当下。

《微小的命运》基于一个简单疑问:到底是什么决定生活的流向,是命运,还是人心?在前两本书中,我书写命运,尤其是苦难中人的不可选择,但在这一本中,我想写在那些谈不上任何苦难的生活中,人心是如何反作用于命运。以前我相信命运是一条不可辩驳的河流,我们唯有顺流而下;现在我却相信它在途中有诸多分叉,也许所有分叉最终又将汇合,但我们仍然可以选择,是选择让这一切有所不同。于是有了这本书的题记:“命运屈从于外力,也屈从于内心。”书中主体故事平行发生于纽约和自贡,又有一部分发生在北京,城市和际遇带来不同,却并没有那么不同,因为人心的相似带来更多相似,犹疑、软弱、动摇、勇气、决心,是它们带领我们,走向命运的结局。

在最初的想法里,它是一个爱情故事,但最后它只是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这本书断断续续写了两年,中间我修改其它书稿、写两个专栏,又陆续写了一些看起来题材“更重要”的短篇,同时在酝酿一部新的长篇,这一度让我对这本书失去信心,觉得它试图面对的问题太小,也太不重要。但2014年冬天,生活发生了一些激烈剧变,两个好友在一个月之内先后出事,我们总是回家很晚,雾霾深重,在什么都不能做的暗夜里,我会打开这个文档写上几行字。这给了我无限安慰,它让我觉得,命运中有不可能被夺走的部分,最无用的东西,会在最无望的时候帮助你。就这样,在这几年难得的持续低潮中,我一鼓作气,完成了初稿和第一次修订,写到结尾,我想,没有什么比我们如何面对命运更重要的事情。

最后是题外话。有一天,看到朋友的新书,他在序言里说,朋友总说他应该有个定位,但他又不是一颗卫星。我也收到过如此劝告,“定位”的意思,大概是选定一个位置,让他人能更清晰地寻找到你。但我并没有找到这个位置,恢复写作五六年,如果给我写的故事加上标签,会发现既有“乡土文学”,也有“都市爱情”。这一两年我写了几个政治意味很重的短篇,而正在写的长篇发生在一百年前,属于“历史半架空”。在这些作品间隙,我还一度化名去言情小说网站写连载(写了四万多字,一共只有一千多个点击,不怪读者,的确写得很差)。写这篇自序时我生活在东京,因为看了一本叫《春画入门》的学术书籍(主要是看了插图),雄心勃勃地想写一个艳情故事,类似《金瓶梅》第二十七回,“李瓶儿私语翡翠轩,潘金莲醉闹葡萄架”。

有一天,我去超市买菜,发现日本人在每一种食物上标注精确产地,豆腐来自琦玉,冬瓜是冲绳直达,一种我不认识的鱼被开膛破肚,写上北海道某个地名。一颗葡萄也能明确定位的世界当然挺好,但我不是葡萄,我还没有想好长在哪里。

(编辑:彭宇)

简述骆驼祥子悲惨命运的多重含义 篇4

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最近,我们要写毕业论文,我才有幸拜读了老舍先生的名著------《骆驼祥子》.长篇小说《骆驼样子》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1899~1966的代表作.老舍,原名舒庆春,宇含于.满族人.他出生于北京城一个贫民家庭,在北京底层市民的生活环境中长大。1924年,老舍赴英国相田任汉语教师,一直工作到1929年。在那里,他阅读了大量西欧文学名著,并开始了小说创作.初期的作品,如《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等,幽默中含有讽刺,颇近于英国作家狄更斯的笔致,但夸张有时略嫌失度,几乎跌入油滑。然而,对于老会来说,初期的创作是不可缺少的练笔,到了三十年代,他的创作渐趋成熟,终于在1936年推出了自己的重头戏《骆驼祥子》。

《骆驼祥子》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位置。五四以后的新文学,多以描写知识分子与农民生活见长,而很少有描写城市贫民的作品。老舍的出现,则打破了这种局面,他以一批城市贫民生活题材的作品,特别是长篇《骆驼祥子》,拓展了新文学的表现范围,为新文学的发展提供了特殊的贡献。

这部小说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悲惨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压迫,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骆驼祥子》讲述的是旧中国北平城里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悲剧故事。祥子来自乡间,日益凋蔽衰败的农村使他无法生存下去,他来到城市,渴望以自己的诚实劳动,创立新的生活。他试过各种工作,最后选中拉洋车。这一职业选择表明祥子尽管离开了土地,但其思维方式仍然是农民的。他习惯于个体劳动,同时又渴望有一辆像土地那样靠得住的车。买车,做个独立的劳动者,“这是他的志愿,希望,甚至是宗教》”城市似乎给了祥子实现志愿的机遇,经过三年奋斗,他买上了车,但不到半年,竟被人抢去;但祥子仍然不肯放弃拥有自己的一辆车的梦想,尽管他对自己的追求不无怀疑,几度动摇,但仍然不断振作起来,再度奋斗。应该说,祥子以坚韧的性格和执拗的态度与生活展开搏斗,构成了小说的主要情节内容。而搏斗的结局,是以祥子的失败告终的,他终于未能做成拥有自己一辆车的梦。这部小说的现实主义深刻性在于,它不仅描写了严酷的生活环境对祥子的物质剥夺,而且还刻画了样子在生活理想被毁坏后的精神堕落。

《骆驼祥子》一书,虽全书围绕祥子在写,但其中穿插了不少其他人物,正是这些不同背景不同层次的人物,使一个悲惨的旧社会更加清晰地呈现在了我们眼前。

祥子——一个曾经是那么要强的头等车夫,最后却还是没有挣扎出悲惨的命运。人生并不因为他的要强而多给予了他什么,大兵、骆驼、曹宅、孙探长、虎妞、小福子……这所有的一切似乎都不让他逃脱车夫的最终命运。他曾经也不信命,可是又有什么用呢,他的努力,他的第一辆车,他买车的积蓄,没有招谁也没有惹谁,不也就这样没了吗?这能怨谁呢,只能怪命是如此了。所以祥子最终变的和其它的车夫一样,不再要强,养成了烟酒等他过去从来不肯沾染的东西,也就让人觉得可以原谅了,所有的恶习似乎都不再像过去那样不可饶恕了。可是祥子过去是一个怎样要强的人啊!为了买车,他从生活中扣出每一点钱,他舍下面子和下等车夫强座,没命的拉车,甚至连一口好茶也不愿喝——虽然像他这样的高等车夫喝点好茶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他把自己当作铁打的,拼命攒钱……事情却常常不如人愿,所有的意外都与愿望悖道相驰。祥子的见闻和经历将他磨砺成了另外一个人——与过去的祥子完全相反的人——他学会了所有的恶习,学会了和巡警找别扭,学会了保养自己,成了一个混日子的车夫。有时他也曾想过应该好好的生活,可是一想起他自己的经历他就没了信心,要强又怎样呢,自己过去不也要强过吗,到头来还不是和其他人一样,还不如趁早快乐一天是一天。直到最后,连他最后的寄托--小福子也离开了这世界,他彻底的绝望了。一个由乡间来的淳朴、老实、善良、结实的小伙子就这样沦落成一个让人同情的混混,最后像一条狗一样栽倒在街头,再也爬不起来。祥子是旧社会贫苦劳动人民的缩影,他反映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苦难与无奈。

虎妞——泼辣而有心计的中年妇女,生就一副男儿性格,很会打理事物,将人和车场管理的井井有条。颇

有心计的她安排好了一场骗局,却没料到早早的被父亲——刘四爷——拆穿,但他还是骗取祥子和她结了婚,但却没料到父亲会狠心抛下她不管,卖了厂子到外地去了。最终由于她的好吃懒做引起难产而死去了,她的一切结局都是又她自己一手造成的,算来算去结果把自己的命也算了进去。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像虎妞那样搭进了一条命还得不到个好名声,人死了也没人同情,看来还是老老实实的做人好。

刘四爷——旧社会的袍哥人物,改良办起了车场,为人耿直,性格刚强,从不肯在外场失面子。这辈子最大的遗憾是没有一个儿子来接自己的班,女儿虽能干但毕竟是女儿。由于女儿中年了还未出嫁,觉着对不起她,平日里也挺让着她,但却不愿自己辛辛苦苦挣得的家产遂着女儿一起给了别人。于是断绝了与女儿的关系,最后连女儿的坟也不知道在哪儿。封建的思想使他忘记了亲情,当他醒悟过来是已为时过晚,相信当祥子将他赶下车,一个人久久的立在那儿的时候,他真正感到了孤独,真正感到了自己除了钱以外什么也没有了,甚至连女儿的坟也不能看上一眼。亲情是可贵的,希望我们不要在失去它以后才懂得珍惜,那时我们也只能像刘四爷那样久久矗立在原地,默默迎风流泪了。

祥子曾经是个正直、热爱生活的劳动者。小说一开始,关于他的外貌的描写,关于他拉车的刻画,都写得很有光彩,简直成了青春、健康和劳动的赞歌。小说又以更多的篇幅,描绘祥子美好的内心世界。当他在曹府拉车,不小心翻了车,车给碰坏了,主人也给摔伤了;他引咎辞工,情愿把工钱退给主人作为赔偿,表现出作为一个劳动者的责任心和荣誉感。在严冬夜晚的小茶馆里,他给老马小马祖孙两代买羊肉包充饥,又倾注着对于苦难的伙伴真诚的关切和深沉的同情。这些段落,用朴实无华的笔墨,描写了祥子好的品质。作家甚至用了奇特的比喻形容这个人物:“他仿佛就是在地狱里也能作个好鬼似的。”

然而在这个地狱里都会是个好鬼的祥子,在人世间却没有能够始终成为一个好人。随着生活愿望的破灭,他成了截然不同的另一个人。“他吃,他喝,他嫖,他赌,他懒,他狡猾”,他掏坏,打架,占便宜,为了几个钱出卖人命。拉车曾经是他唯一的指望,后来却憎恨拉车,厌倦拉车。连他的外貌,也变得肮脏了。小说结束时他已经沦为一个行尸走肉般的无业游民。而在祥子前后判若两人的变化中,最重要的是生活态度的改变。他从来不是一个有觉悟的劳动者,更不是什么英雄,但买辆车做个独立劳动者的愿望,毕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对于命运的反抗,和改变低贱处境的努力,他不向命运低头,他要强,他追求自己的理想。最后却完全安于命运的安排,“将就着活下去是一切,什么也无须乎想了”。他向生活屈服了,忍受着一切侮辱与损害,而没有任何怨尤。

祥子被剥夺掉的,不仅是车子,积蓄,还有作为劳动者的美德,还有奋发向上的生活意志和人生目的。在这里,美好的东西的毁坏不是表现为一个品格高尚的英雄在肉体上的死亡,而是人物的高尚品格的丧失殆尽,即精神上的毁灭。

人在社会中的生活,受着社会的制约。他的道路,是由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他所属的社会地位,他与社会的各种联系决定的。祥子的形象,是在当时那个黑暗社会的生活画面上,在他与各种社会力量的复杂关系中凸现出来的。他的悲剧,主要是他所生活的那个社会的产物。

最使祥子苦恼的,是无法摆脱虎妞的纠缠。他从一开始就不愿意接受这种强加于他的关系,想方设法避开她。虽然比起大兵和特务,虎妞没有可以任意置他于死地的权力;他把接受虎妞的安排,看作是“投降”。在这件事上,他更加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无能和无力:“命是自己的,可是教别人管着。”这对于腐蚀他的生活意志,打破他的生活愿望,从奋发有为到怀疑自己进而自甘堕落,起了比前面几次打击更为严重的作用。

在这里,阶级对阶级的压迫,不是表现为政治上的迫害或者经济上的剥削,而是表现为深入人物身心的摧残和折磨。祥子不仅不能获得自己所追求的,甚至无法拒绝自己所厌恶的。这些都充分地刻画出生活的复杂内容和祥子的卑微处境,是全书最能表现出老舍特长的部分。

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是个悲剧作品,半个世纪以来一直以它的悲剧性激动和启发着读者。小说主人公祥子被公认为现代文学史上日人力车夫以至于其它城市个体劳动者的典型形象,被普遍的当作这类苦力的代名词,同义词。是人们从同初中感到艺术的巨大力量和深远影响,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吸引或者思想触动,而是穿透心灵的震撼,通向现实的思考。读者能够从中记忆起曾经一再发生过的悲剧,由此

激起的“怜悯与恐惧”的悲剧效果,自然也就格外沉重,使人久久难以忘怀!

(一)悲剧常常是将美好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由此产生出悲剧的艺术效果和思想作用。最早的悲剧理论已经明确提出“悲剧总是模仿比我们今天的人更好的人”的主张,要求作家突出悲剧人物的美好。《骆驼祥子》正是这样塑造祥子形象的,祥子曾经是个正直,热爱生活的劳动者,小说一开始,关于他的外形描写,关于他拉车的刻画,都写的很光彩,简直成了青春,健康和劳动的赞歌,小说又以更多的篇幅描写祥子的内心世界,当他在曹府拉车,不小心翻了车,车给碰坏了,主人也给摔伤了,他引咎辞工,情愿把工钱退还给主人作为赔偿,表现出一个劳动者的责任心和荣誉感,在严冬夜晚的小茶馆里,他给老马祖孙两代买羊肉包子充饥,又倾注着对苦难伙伴真诚的关切和深深的同情,这些段落用朴实无华的笔墨描写祥子的品质,作者甚至用奇特的比喻形容这个人物“他仿佛就是在地狱里也能做个好鬼似的”。

然而这个在地狱里都是好鬼的祥子在人世间却没有能够始终做成个好人,随着生活愿望的破灭,他成了截然不同的另一个人,“他吃,他喝,他赌,他嫖,他懒,他狡猾”他大家占便宜,为了几个钱出卖人命,拉车曾经是他唯一的指望,后来却讨厌拉车了,连他的外形也变得肮脏,猥琐了。小说结束时,他已沦落为一个行尸走肉的无业游民了。而在祥子前后判若两人的变化中,更重要的还是生活态度的改变,他从来不是一个有觉悟的劳动者,更不是什么英雄,但是买车做个独立的劳动者的愿望,毕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对命运的反抗和改变低贱处境的努力,最后却安于命运的安排,“将就养活下去是一切,什么也无须乎想了”他向生活屈服了忍受一切的侮辱和损害,而没有任何怨尤,发生在祥子身上的正是由“人”到“牲口”的蜕化。祥子被剥夺掉的不仅是车子,积蓄,还有劳动者的美德,还有奋发向上的生活意志和人生目的。在这里,美的好的毁灭不是表现为一个品格高尚的英雄的肉体上的毁灭,而是人物高尚品格的丧失殆尽,即精神的毁灭,他没了心,他的心被人摘了去,古人说:哀莫大于心死“,这就是祥子为什么会具有特别强烈的悲剧意味的原因所在。

(二)人在社会中生活,受着社会的制约,他的道路,是由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他所属的社会地位,他与社会的各种联系决定的。祥子的形象,是在当时那个黑暗社会的画面上,在他与各种社会力量的复杂关系中凸显出来的。他的悲剧主要是他所生活的那个社会的产物。

祥子悲剧的成因,还通过祥子自己的婚姻问题体现出来。把车场主刘四的女儿,老姑娘虎妞引到祥子的生活圈子,描写他们感情上生活上的纠葛,这成为祥子悲剧性结局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祥子在不理想的婚姻中与虎妞结合了。他们的结合始终都是很不自然的,虎妞是车场老板刘四的女儿,刘四是个流氓,无赖,既凶残又伪善。在他的教育下,虎妞成了一个粗野,泼辣的女人,也打下剥削阶级的烙印,刘四为了让虎妞帮他经营车场,已经是三十七八的大姑娘了,仍然不让她结婚,要虎妞为他断送青春。但是他也与其他青年妇女一样,追求着自己的婚姻自由,他爱年轻,老实,勤俭的祥子,对他表达的感情也是真切的,他时时疼着祥子,并不是玩着祥子。因此,她的处境令人同情,她执意要与祥子结合,这对于她所处的家庭来说,也是一种叛逆行为。但是,由于他们两个各自的经济地位不同,使他们的婚姻生活产生了种种矛盾,特别是各自的生活道路存在着严重的分歧,成为祥子终生的痛苦。虎妞对他有真情的一面,但很大程度上有她的利己主义的因素,她希望得到父亲的同意,由她和祥子来经营车场,至少想靠她自己的一些体己钱“弄上两三辆车”,当上一个小车主,而祥子与虎妞不同,他是从他的阶级立场出发,打算自己有车,“生活的舒服一些”,能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到乡下娶一个年轻力壮,吃的苦,能洗能做的姑娘”。显然,他们两个人在生活的态度上就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以及他们不同的性格,预示着他们婚后必然有矛盾,有冲突,决不是相安无事。他们两人各自按照自己的生活理想而活着,虎妞一心想买上几辆车,当上车主,祥子可以不再出车,可以整天陪着她。而祥子却时时避开他所厌恶的虎妞,如果要整天呆在家里陪着虎妞,那是件十分痛苦的事,再则对于勤劳成习的祥子来说,本来也不惯于这种清闲享乐的生活,他只想拉车,他爱拉车。而虎妞仗着她经济上的实力,总想让祥自听她的摆布。这使祥子感到痛苦和委屈,虽然祥子也由理直气壮的地方,但他清楚的感到“要了她,便没了他”,自己不过是在老婆手里讨饭吃,尽管如此,祥子的生活还是有着落的。不幸的是在他们生活已年多后,虎妞因难产而死,祥子从此

失去了经济上的依靠而无路可走,堕落下去。

祥子的婚姻悲剧,使他精神上所受的折磨和打击并不轻于前两次。逃兵和特务没有可以置他于死地的权利,但虎妞设下的圈套让他有苦难说。他作为男子汉的责任感使他不能在她困难时弃之而去。处处碰壁的他不得不回到她的身边,他别无选择。在这件事上,他无能为力,他清楚的意识到“命是自己的,可是却叫别人管着”。这对于腐蚀他的生活意志,打破他的生活愿望,从奋发有为到怀疑自己进而自甘堕落起了比前两次打击更重要的作用。在这里表现为直入人心的摧残和折磨,祥子不仅不能获得自己所追求的,甚至无法拒绝自己所厌恶的,这些都充分刻画出生活的复杂内容和祥子的卑微处境。归根到底,祥子个人生活上的不幸遭遇来自这个万恶的旧社会,作者就是通过人物精神生活上所产生的悲剧,进一步控诉和揭露了罪恶的社会制度。

从一定意义上说,《骆驼祥子》又是一个性格悲剧。酿成这样一个悲剧,除了来自社会的压迫剥削,还有悲剧主人公自身性格上的原因。

祥子作为一般的城市个体劳动者,农村生活在他的性格以至于他的形象各个方面留下了众多鲜明的印记,无论他的健壮,勤快,朴实,还是他的狭窄,保守,或者谨小慎微,即从外形,生活习惯,心理状态,精神气质无不带着浓厚的泥土气息,显示出来自乡间的特点,有点性的农村习惯和农民意识。他不同于一般车夫,没有入车行的”辙”,还是因为他保持着在乡间形成的拘谨,忠厚的心态和气质。他和有心计,八面玲珑的高妈,同在曹府帮俑,同属城市个体劳动者,但两人的言谈举止,和内心活动处处形成鲜明的对比。所以《骆驼祥子》实际上写的是一个来自农村的纯朴,正直的青年堕落为城市无赖的悲剧。在他的身上,当个个体劳动者的追求和纯洁美好的农民品格是同时丧失的,这是祥子这个艺术典型的重要特征,也构成了这场悲剧的重要线索。

从外表到内心都曾经是骆驼般坚韧的祥子,心灵深处却又始终都有一种说不出的孤独感和软弱感,几乎遇到什么都束手无策,当他因为走投无路而感到苦恼和恐惧时,更让他难过的是,没地方诉说委屈。这不能只从他是个体劳动者的一般原则加以说明,被束缚在分散狭小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中的他们,诚然有狭窄短视,个人自扫门前雪和因为自顾不暇而形成的自私和冷漠等弱点,但作为劳动者,毕竟还是善良的,乐于助人的,尤其是对于自己相似的,劳动者,不幸者。问题的政界不在于祥自一方面已经完全失去了与农村的联系而且早也不愿与之发生任何关系了,一方面又没扎根于城市生活,甚至还不知道与新的生活环境建立应有的联系,求得别人的关心和帮助。这样他才会感到如此孤独,无能为力,不知所措,才特别脆弱,经不起打击和挫折。

祥子性格的最大特点,又是导致这场悲剧的主观原因,是他想通过个人奋斗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命运的强烈愿望和迫切要求,既然他所受的是来自整个社会的沉重压迫,孤立的零散的个人奋斗自然难以取得成功,即便有了自己的车子并且始终保持者,又何尝能够摆脱那些压制而真正成为独立自主,幸福生活的劳动者?这种不切实际的打算,使他从一开始就陷入盲目性,一切真诚的努力都是毫无疑义的,等待着他的只能是失败和悲剧。作家对祥子性格的描绘并未到此为止,还向深层做了细致的挖掘。他写到祥子对于自己的这种努力也不断有过反思和疑问,因此第一次丢车后,尽管他仍然努力拉车攒钱,可是干者干着,他便想起那会事,一想起来,他心里就觉得发堵,不由得想到,要强又怎样哪?即使马上再弄来一辆,焉知不再遇上那样的事呢?可见他已经预感到前途的黯淡,并向自己提出了反问,但他随即做出的回答仍然是“即使今天买上,明天就丢了,他也得去买。这是他的志愿,希望,甚至是宗教。不拉自己的车,他简直象是白活······他的最可靠的希望是买车,非买上车不能对得起自己······,设若一旦忘了这事,他便忘了自己,他觉得自己只是个会跑路的牲畜,没一点起色与人味”。结论是无论付出多么大的代价,“有了车便可顶的一切”,作为个体劳动者,他们只有在这种追求中才多少感觉到自己的价值和生活意义。在祥子这里,车子已经和他的生命融为一体,虽然他早把自己的这种努力比作“误入了罗圈胡同,绕了个圈又回到原处。”但他还是这样奔跑着,先是充满了希望的奔跑着,在这里,清醒和糊涂,自觉和盲目,几乎成了同一回事,如果把他们区别开来都没有什么意义了。如果从一开始祥子就安于命运的安排而无所祈求,不就没有这一切,至少不会令人如此同情和叹息了吗?祥子的性格和悲剧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这些描写中表现的十分清楚。

这样的性格悲剧,不仅在当时能引起读者的反省,到了今天,诸如此类的小生产意识依旧残存于人民群众的头脑中,妨碍他们自己和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有关描写也就依然能够使人激动,发人深思,并且从中得到启发。

(三)作者通过对祥子灵魂深处的挖掘,成功的塑造了城市下层劳动者的典型形象,揭示了祥子的悲剧来自罪恶的旧社会,旧制度。旧社会不仅夺去了他的车,抢走了他用汗水积蓄起来的前,更可怕的是夺走了祥子纯洁的灵魂和劳动人民的美德,毁灭了他的灵魂。对一个人来说,没有任何东西比灵魂更可贵,比失去灵魂更严重的了,作者正是通过祥子的形象,强烈的控诉了这个社会的黑暗和罪恶。

作品通过祥子这一形象,为人们提出了一个十分严肃和迫切的社会问题,那就是下层人民的命运和出路问题,显示了《骆驼祥子》这一作品的深刻思想意义和现实意义。“五四”以后反映人力车夫生活的作品都没达到这个高度,而《骆驼祥子》无论从思想的深度和艺术技巧上都很成熟。作者通过描述祥子进行多次顽强的抗争企图获得一个独立人权的失败过程,引人深思,启示人们去思考他们若何摆脱不幸的命运和寻找一条崭新的道路,这就是祥子形象通过个人奋斗道路的失败给人们的一种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悲剧作品总是呼唤和人们共同正视生活的残酷和斗争的艰巨,以及人们精神上的各种痛苦,同时严肃的表达了与令人怜悯和恐惧的一切告别的愿望,期待着他们早日成为历史的陈迹,即使作品所描写的一切灾祸,苦难,失误等真的都过去了,悲剧——尤其是期中的杰出者——却能一起真实的描绘和严峻的思考,充满了激情的理性和散发这理性的激情,以及由此构成的悲剧性,继续给人以激动和启迪。不仅记载于文学的史册上,也铭刻在人们的心灵中。《骆驼祥子》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祥子的悲剧,是他所置身的社会生活环境的产物。小说通过祥子周围人物及人际关系的描写,真实地展现了那个黑暗社会的生活面目,展现了军阀、特务、车厂主们的丑恶面目,以及由他们织成的统治之网对祥子们的压迫与被压迫关系的一种变形反映。小说并没有回避祥子与虎妞之间的本能欲望与一点点相互依恋之情,但同时也深刻地描写到,即使是这样的男女之情,也同样建基于金钱利益关系之上,所以虎妞要始终把钱拿到自己手上,“钱在自己的手中,势力才在自己身上。”虎妞与祥子的结合,无疑加剧了祥子的悲剧。4个小情节:

1.“怒辞杨宅” 为了赚钱再买辆车,祥子为杨宅拉起了包月,但他不堪忍受侮辱,愤怒地将钱摔在杨太太的脸上。这段精彩的描写,突出了祥子善良坚忍的外表下还蕴藏着反抗的要求,丰富了人物的性格。

2.“曹家遇险” 祥子为曹先生拉包月,眼看就要凑足买车的钱,却被孙侦探敲诈一空。祥子困惑地喊:“我招惹谁了。”此节描绘波澜迭起,人物心理通过细微动作暴露无遗,充分表现了不解灾难根源的祥子的绝望心情。二次买车希望的破灭,促成了祥子与虎妞的悲剧婚姻,是祥子命运转折的关键之处。

3.“晦暗的地狱” 这是对祥子和虎妞所住的大杂院的一次鸟瞰,勾勒出大杂院普通居民的苦难生活。作者用滴着血和泪的笔锋,画出了那人间地狱的活景。

4.“最后的绝望” 三起三落,祥子买车的愿望终成泡影,但他心中还期待着能与他喜欢的小福子结合。然而,小福子自杀了,祥子生活的信念悄然死灭。他不再想也不再希望,甚至连绝望也感觉不到了。原来那个正直善良的祥子已被生活《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非常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小说通过对20年代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一个人力车夫悲惨遭遇和命运的描写,深刻地揭露了旧社会剥削阶级对下层劳动者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同时提出了城市劳动人民如何争取解放的重要问题。

祥子是小说着力塑造的主人公。他原是破产农民,进城后当了人力车夫。那时他勤劳、不屈、好强,有着执著的生活理想。初到北京城时,尽管祥子已经经历了生活的打击,但他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他“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做了人力车夫以后,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洋车,因为他天真地幻想:“有了自己的车就有了一切”,就可以不受车主剥削,就能过上“独立”、“自由”的生活。为了这个希望,他风里来,雨里去,拼命拉车,省吃俭用,终于用自己的汗水换来了一辆属于自己的车。然而,好景不长,军阀混战,夺去了他的车,毁了他的理想。经受了这次生活打击之后,祥子没有灰心,为了能再度买车,他又开始“像一只饿疯的野兽”,早出晚归,多拉快跑。但祥子依旧没有料到,在旧社会黑暗势力的包围下,下层小人物总是被敲诈、被捉弄。就在祥子没日没夜地再次向着自己的理想冲击的时候,又因进步的曹先

生受到政治迫害,牵连了他,反动政府的侦探趁机上门敲诈,拿走了他打算买车的全部积蓄。这次打击,使祥子精神上受到了不小的挫伤,“他好像是死了心,什么也不想”;但很快,祥子还是挣扎着又重新站了起来。后来,他在虎妞的资助下,有了一辆自己的车,尽管因为这车是祥子用牺牲自己的独立人格和尊严换来的,他拉着它心里很不舒坦;但祥子毕竟还是有了自己的车,他总算是圆了自己的买车梦。然而,祥子依旧还是没有想到,自己即使是这样屈辱地生活着,社会还是不容他。不久,虎妞因难产而死,祥子不得不卖掉车,为虎妞料理后事。这次打击,祥子的心灵再次受到严重摧残,他开始抱怨生活,觉得他的生活愿望总“像个鬼影,永远抓不牢。而空受那些辛苦与委屈”。后来,他心爱的小福子也因生活所迫上吊自杀了。这最后的打击使祥子万念俱灰。从此,他失去了对生活的任何企望和信心,彻底地从先前热爱拉车,到讨厌拉车,到最后拉不动车;从先前忠实义气,变得厚颜无耻;从先前矢志不移,到自暴自弃,自甘堕落,最后完全蜕变成了一个麻木不仁、没有了魂灵的行尸走肉。作品通过祥子的悲剧,概括了旧中国城市人力车夫的血泪生活和共同命运,表达了对下层劳动者苦难命运的深切同情。

祥子最后堕落了,由人变成了“鬼”。“鬼”的形象固然是丑陋的。那么,到底是什么使祥子这样一个曾经有生气、纯朴、有理想的青年堕落成“鬼”的呢?作品深刻的思想性在于:它不仅让人通过祥子的悲剧看到千千万万下层人民的苦难命运,更让人们透过祥子由人变成鬼的悲剧去思索造成祥子悲剧的根源。

造成祥子悲剧的根源首先是吃人的旧社会。祥子从农村来到城市,原本是希望依靠自己的勤奋、顽强去求得独立的生存地位的,但他却不断受到摧残,这其中既有抢他车的大兵,又有不给仆人饭吃的杨太太;既有欺骗、压迫他的虎妞,又有愚弄他的陈二奶奶,以及诱惑他的夏太太等。正是这些兵匪特务,社会渣滓,组成了一个庞大的网,不断地盘剥祥子,压迫祥子,最后,毁了他的理想,吞噬了他的灵魂,摧残了他健壮的身体,使他蜕变成了一头走兽。作品在表现祥子由人变成鬼的悲剧的同时,笔锋所向始终是黑暗的社会。这就使人们在看到祥子悲剧的同时,进一步看到了吞噬祥子灵魂、将他逼入堕落深渊的社会制度的不合理性以及它吃人的本质。应该说,这是作品最有思想价值的地方。

祥子之所以堕落,除了与社会压迫、打击、摧残有关外,还与祥子自身有一定的关系。祥子从前确实有理想,他对理想的追求、也曾经相当执著、顽强。但是,可悲的是,祥子的目光太短浅,他企望的仅仅是想拉上属于自己的车。也就是说,他追求的仅仅是个人幸福。这样,祥子的挣扎、反抗,便都是孤立无援的个人奋斗。由于是个人奋斗,就使得他一方面不能清醒地看清周围的环境,看清自己,犹如盲人在黑暗中摸索,以致到处碰壁;另一方面,由于他是孤单的,而他面对的黑暗势力却是强大的,当然很容易会被黑暗势力吞噬。正如作品中的老马在茶馆中对祥子说的:“干苦活儿的打算独自一个人混好,比登天还难。一个人能有什么蹦儿?看见过蚂蚱吧?独自一个儿也蹦得怪远的,可是教个小孩子逮住,用线儿拴上,连飞也飞不起来。赶到成了群打成阵,哼,一阵就把整顷的庄稼吃净,谁也没法儿治它们!”作品通过祥子的悲剧,不仅抨击了吃人的旧社会,而且深刻地说明,像祥子这样的劳动者,要改变自己的命运,仅仅靠个人奋斗是根本行不通的。

小型断路器型号的含义 篇5

DZ4760AC25型。其中DZ为塑壳;47为设计序号;60 A为框架等级为60 A;C为瞬时脱扣过流倍数按照明分类, 如5~7或7~10倍 (D为动力型10~14倍) ;25为额定电流。

NS100N-STR22SE-100/3P-P-RC型。NS为施耐德产品代号;100为框架电流等级, 有100, 160, 250, 400, 630 A;STR22SE为电子脱扣, 用于NS100, 160, 250;100/3P为额定电流100 A, 极数为3极;P为选择小型空气断路器 (F为固定式, D为抽出式, FC为板前接线, RC为板后接线) 。另外, 后缀还可以有:MX/MN为分励、失压线圈, OF/SD/SDE/SDV为多功能辅助开关, MCH为电动操作机构, ME/MB/MH为漏电保护模块、电流表模块、电流互感器模块等。

HGM45-63C403P+OF型。其中HG为生产企业代号;M为断路器;45为设计序号;63为壳架等级瞬时电流inm=63 A;C为脱扣器类型 (C为照明保护, D为动力保护) ;40为额定电流 (可分为1, 3, 6, 20, 25, 32, 40, 50, 63及100 A等) ;3P为极数 (可分为1, 2, 3及4P) ;OF为可配电气附件 (辅助触头) 。

《红字》中“A”的象征含义 篇6

关键词:《红字》,“A”,象征

《红字》是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于1850年写的长篇小说, 是美国文学发展史上的第一部象征主义小说。小说以17世纪美国东海岸马萨诸塞州波士顿镇上早期移民的生活为题材, 描述了一个背叛了清教规所严禁的通奸罪的女性海斯特·白兰一生的爱情悲剧。在这一作品中, 霍桑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方法, 使《红字》成为一部不朽的文学著作。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艺术方法, 它借助具体的形象表现抽象的意义。小说中典型的象征是红色的字母“A”, 它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思想和艺术特色。在不同的人的身上, “A”的含义也各不相同。

一、海斯特·白兰 (Hester Prynne)

Hester Prynne是《红字》中的女主公, 是一位美丽的女神, 这也就给人一种感觉, Hester是一位非常美丽的女人, 在文中她是美丽、善良和正义的化身。而Hester也是Hastier (轻率的) , 不顾一切后果的谐音。我们从文中了解到海斯特的婚姻是草率的, 与其说是爱情, 倒不如说是一种精神上的冒险, 她嫁给罗格, 却并不爱他;而她对亚瑟的爱, 既是出自激情, 又是出于轻率。所以霍桑用Prurient (淫欲的) 谐音作为女主人公的姓氏Prynne, 提示了罪恶的根源。其次, Prynne也是Pure (纯洁) 的谐音, 霍桑不仅探究了海斯特犯罪的根源, 还肯定了她能够负罪行善的壮举。因为海斯特与年轻的牧师亚瑟·狄姆斯台尔秘密相爱, 并生下一女, 而触犯了清教严禁的“通奸罪” (Adultery) , 被罚终生佩戴象征通奸的红色“A”字, 并受到社会的排斥。在她受罚的七年之中, 她拒绝说出的“同犯”的名字, 因为她一直深爱着亚瑟。在若干年后, 亚瑟死了, 她们的孩子长大, 结婚了, 海斯特又回到了自己曾经住的小茅草屋, 重新戴上了“A”字, 怀念自己的爱人。所以在这里“A”还表示海斯特对亚瑟崇高而伟大的爱情 (Affection/Amour) 。她本可以逃离那个地方, 但是她勇敢面对现实, 自己承担一切, 真诚待人, 得到了人们的尊重和接纳, 这是“A”所代表的意义象征能干 (Able) 。最后海斯特以自己的美德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A”又成了天使 (Angel) 的象征。随着剧情的发展, 海斯特逐步走向觉醒和成熟, 在心底顽强地与清教统治相对抗, 因而“A”又有了坚忍不拔的女斗士 (Amazon) 的意义。

海斯特是惨遭教会破坏的典型代表。她美丽善良, 却嫁给了丑陋畸形而年老的罗格·齐林沃斯 (Chillingworth) , 因为爱情而触犯了清教教义, 受到了严厉的惩罚。爱情本来是最纯洁的天性, 而在清教义中这种天性被看作是罪孽, 是不可逾越的, 人人都对之避而不谈的。可见当时社会, 教会多么严重地破坏人性。

二、亚瑟·狄姆斯台尔 (Arthur Dimmsdale)

在圣经中, Arthur使人联想起Adam (亚当) , Adam因禁不住Eva (夏娃) 的诱惑而偷食禁果, 因而被上帝逐出了伊甸园。亚瑟·狄姆斯台尔 (Arthur Dimmsdale) 是一位年轻有为, 受人尊敬的的牧师, 其英文名字的首字母为A D., 同样象征着“Adultery”。其实作者已经明显地告诉读者, 亚瑟就是海斯特的“同犯”。而且, “Dimmsdale”一词也具有象征意义, “Dim”可以译为黑暗和昏暗, “dale”是山谷的意思, “dimdale”在文中就象征着牧师的“不可告人的秘密”。在他与海斯特的恋情曝光之后, 海斯特为了保护他, 一直没有说出他的名字, 作为孩子的生父, 爱着孩子, 爱着海斯特, 却一直不敢公开承认自己就是那个“同犯”, 只有在黑暗和森林中才敢表白。七年中, 海斯特胸前一直佩戴着那个鲜红色的“A”从未摘下来, 在别人眼里那是“Adultery”, 在海斯特眼里那是她爱人的名字“Arthur”。在这期间亚瑟也同时受着煎熬, 看着自己的爱人被人取笑、谩骂、冷落, 自己的孩子近在眼前却不能相认, 连幼小的孩子也遭到别人的白眼, 亚瑟饱受良心的谴责, 在亚瑟身上“A”被赋予另外的含义—痛苦 (Agony/Angnish) 。

亚瑟是一个深受清教毒害的神学家, 他怯懦而又虚伪, 是狂热的清教徒。他本身也存在着各种矛盾的象征寓意, 他代表着宗教势力, 是神教的代言人;而同时, 他又不能逃离人类社会自然的诱惑。他一方面憧憬美好的爱情, 另一方面又冲不开宗教的束缚。虽然得到自己的爱人和孩子, 但不敢公开承认, 最后在生命的尽头终于承认了一切, 完成了自己对上帝的忏悔, 可是直到最后他也没有面对海斯特的爱, 而把自己完全地交给了上帝。

三、罗格·齐林沃斯 (Roger Chillingworth)

另一中心人物罗格是宗教势力的象征, 是一个思想复杂, 让人难以琢磨的人。其名Roger是rogue (恶棍、流氓) 的谐音, 他的姓氏Chillingworth中chilling源于chilly (冰冷、寒意) , 总之, Roger chillingworth的象征寓意就是一个冷酷的、复仇心切的恶棍, 它是人性“恶”的体现。他是一个年老畸形、伪善的学者, 表面友好、镇静, 内心狡诈、阴险无比。他与年轻漂亮的海斯特结婚, 是为了满足自己虚荣心和幸福, 彼此并没有相爱。他把大多数时间放在书房里, 完全忽视了海斯特年轻的活力与激情。当他两年以后回来, 准备与海斯特团聚的时候, 却看见海斯特站在绞架前, 怀里抱着别人的孩子, 遭到全镇人的唾骂与嘲笑, 这使他放弃一个作为学者的风范, 报复的怒火在他的心里燃烧起来, 这时他成为一个复仇者, 查出并且惩罚那个“同犯”, 成为他的人生目标。当他发现亚瑟就是那个“同犯”之后, 便将自己打扮成一个医生, 成为了亚瑟的好朋友, 并且以此为幌子哄骗牧师将一切事实说出, 加速了亚瑟的死亡。

罗格的年老、丑陋、畸形、猥琐正好象征了那时黑暗、不健全的社会制度。而他假装成为亚瑟的朋友, 使亚瑟对他说出全部的事实, 象征着宗教以神圣的教堂作幌子, 来统治人们的心灵。他是腐朽的宗教制度的象征。

四、珠儿 (Pearl)

Pearl是珍珠、宝珠的意思。她是海斯特的无价之宝, 同时也是海斯特与亚瑟的罪证。无辜的珠儿, 是红字“A”的产物, 是一个活生生的“A”, 更是社会的弃儿。她出生在监狱里, 这就预示了她孤独不幸的命运, 还在襁褓中的她就随母亲忍受公众的指责、辱骂;在这个世界上, 她没有权利和受过洗礼的孩子们一起玩耍, 只能和可怜的母亲生活在社会活动的圈子外。她的童年非常孤独, 除了被社会摈弃的母亲及其胸前的红字与她为伴外, 珠儿一无所有。只有等她长大成人并移居到另一个世界, 她才彻底摆脱孤独, 过上了自由、幸福的新生活, 这是因为那里的人们对红字“A”的情况一无所知。

随着岁月的流逝, 红字“A”的象征意义也在发生着奇妙的变化。珠儿长得天仙般娇美, 不但十分招人喜欢, 就连小溪、花草、阳光都情愿多陪伴她, 沐浴她, 亲吻她。与其说她是罪的恶果, 不如说她是爱的结晶。人类最崇高的情感完美无暇地体现在她的身上和名字中, 她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美的偶像、爱的化身和幸福的归宿。

在这里, 珠儿象征着一种先进的社会制度, 是一种希望。文中海斯特将珠儿打扮得无比鲜艳, 与众不同, 这正如作者所希望的一样, 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富有无与伦比的先进性。

结语

在《红字》中, 霍桑把象征手法运用得灵活到位, 对于海斯特、亚瑟、珠儿来说, “A”各具含义。而海斯特与亚瑟的爱情, 在当时的社会制度、宗教法律之下注定是悲剧性的结局, 但他们追求的爱情是自由的感情, 表现了人的自然本性。而海斯特与罗格不合人性的婚姻, 却得到了法律的保护, 体现出当时极不合理、抹杀人性的社会制度。罗格是一个自私、冷漠、道貌岸然的人, 却得到当时的人的同情, 他才是真正的道德堕落者。文中对美好、纯洁的爱情给予了赞赏, 对人性解放的追求给予了肯定, 对人性的摧残扼杀给予了谴责。

参考文献

[1]Hawthorne Nathaniel.The Scarlet Letter.The Com-mercial Press, Beijing, 1996.

[2]霍桑著.冯立泽译.红字[M].台海出版社, 1999.

[3]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9.

[4]刘开富.霍桑《红字》中的象征手法.英语研究, 2007, (1) .

[5]曾燕波.《红字》象征寓意的探讨.湖南工程学院学报, 2002, (3) .

[6]常润芳.试论《红字》“A”的内涵寓意及其双重性.洛阳大学学报, 2001, (1) .

浅析政治含义的历史性 篇7

政治起源于奴隶社会, 在奴隶社会之前, 没有国家, 更没有阶级, 所以说, 是谈不上政治问题的。后来, 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出现, 政治也就产生了。

在奴隶社会末期, 旧的统治秩序遭到严重的破坏, 所以, 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受到了损害。这些奴隶主认为是一些人私欲太盛, 争权夺利, 不顾国家安危才会使他们的权力行将不保。这些奴隶主害怕失去昔日的荣华富贵, 所以, 他们迫切希望人们克制住自己的欲望, 继续维护他们的统治。

当时的奴隶主贵族如何让这些中下层奴隶主克制住自己的私欲呢?他们认为应该用道德, 所以, 当时人们认为政治实际上就是“克已复礼”。“礼”, 即周礼, 也就是奴隶制鼎盛时期西周传下来的各种规章制度。在他们看来, 中下层的这些奴隶主能够克制自己贪得无厌的欲望, 一切按照周礼行事, 他们就是有德行的圣贤, 这就是好的政治。否则, 社会动荡, 政权不稳, 中下层奴隶主趁火打劫, 就是不治, 就是乱臣贼子。可见, 当时的政治观念是和伦理观念搅在一起的。所以当时讲道德就是讲政治。

二、封建社会的政治概念

封建地主阶级夺取国家政权斗争的成功, 坚定了他们的自信心, 也转变了他们的政治观念。他们坚信奴隶社会的政治概念是有问题的。当时, 我国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韩非编出一个守株待兔的故事, 并说:“今欲以先王之政, 治当世之民, 皆守株之类也。”这就是说奴隶主贵族的那一套政治观念已经过时了, 时代变了, 如果仍然死守着过去那一套不知改变, 是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

封建地主阶级时期的政治观念是什么呢?主要就是“权术”, 韩非认为:“释法术而心治, 尧不能正一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即使这样一位了不起的人物, 如果不用法术控制群众, 而仅凭善意的说教, 也是连一块小地方也治理不好的。所以, 在他们的观念中, 政治绝对不是道德的说教, 而是权术的运用。

三、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概念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 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那么,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政治对经济的作用表现得更加突出、更加直接。所以, 这一时期的政治概念就是为资产阶级谋利益的。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政治观念, 就是认为政治就是管理。代表人物就是孙中山先生。孙中山先生给政治下过一个定义。他说:“政治两字的意思, 浅而言之, 政就是众人的事, 治就是管理, 管理众人的事, 便是政治。”

孙中山先生的这个定义虽然具有进步的意义, 却并不科学。这一定义中的“众人”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 “众人”究竟包括些什么人, 不明确。“众人”是分为阶级和阶层的, 其中有些阶级还是对立的, 它们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态度也是各不相同的。这个定义也没有指明, 是谁来管理众人之事, 用什么性质的组织形式来管理众人之事。

综上所述, 可以看出, 一切剥削阶级的思想家对于政治的理解都带有片面性, 就是因为他们所处的阶级地位限制了他们的眼界, 使他们难于深入问题的本质。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深刻地揭示了政治的本质, 对政治做出了完全科学地解释。

四、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

政治是一定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公共权力现象, 是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为了实现和维护自身的根本利益, 以国家政权为核心而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首先,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离不开经济, 马克思主义首先肯定了经济在政治中的基础作用, 是非常科学的, 脱离经济关系的政治是不存在的。

其次,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所处理的是阶级关系, 这是政治的本质。但是,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 这种关系不仅仅是斗争关系, 还包括共处关系等各种关系。如果只有阶级斗争才是政治, 那么, 共产党和无产阶级之间就不存在政治问题了, 因为没有阶级斗争了, 这显然是很荒唐的。所以, 政治不单纯指的是阶级斗争。

最后,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的核心是国家政权。

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 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斗争, 主要就是围绕着国家政权展开的。历史上一切统治阶级总是把国家政权看做是它们的命根子。可见, 国家政权才是人们进行政治活动的核心内容。

政治既然是和阶级、国家联系在一起的, 它就不是永恒的。它随着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产生, 将来它也一定会随着阶级和国家的消亡而消失。就像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的那样:“当阶级差别已经消灭而全部生产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手里的时候, 公众的权力就失去了政治性质。”

所以, 政治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 它的内容也会有相应的变化。

摘要:政治是一个历史性的范畴。社会是发展变化着的, 概念作为客观事物的反映也是发展变化着的。对于政治这种历史性概念的理解, 单单介绍一个定义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所以, 本文对政治这个概念的历史发展过程做以简要的梳理。

关键词:政治,含义,历史发展

参考文献

[1]罗骞.马克思的政治概念[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9 (02) .

[2]施惠玲.马克思政治概念的双重维度[J].教学与研究, 2012 (02) .

上一篇:煤矿机电设备管理问题下一篇:上海电气论文